R E T U R N
B A C K T O
D A J I A C I T Y
大甲城 VOL.1 Light traVeL iN DaJia
一本刊物,三條獨家路線, 五大主題,回到一百年前。
走讀消失的古城
重回光緒11年——清 代官員退休會做什麼? 大甲第一間學校的誕生
06 08 14 17
鄭成功的武營之路 「武營」講古:從市場到
輝煌的82年
來大甲必知的古道? 一探「三角窗」的秘密
菜市場的扁擔之路 大甲最大的氏族—— 北台灣第一間當鋪的創辦人 城民生活體驗半日遊
古蹟
2
目錄 table of contents
26
「食」起大甲好味道
吃膩了觀光客美食?
在地人美食清單一次收藏
18
市場人物誌
走進第一市場,聆 聽商家的生命故事
30
小山探險之旅
碉堡秘境半日遊,走 讀鐵砧山的生態和 人文
3
4
編者的話
在外地念書時與同學聊到自己的家鄉,發現大 家對「大甲」的第一印象都是「芋頭」、「大甲媽」, 不過很少人知道的是,這塊土地有著一段輝煌的歷 史。
在漢人移入之前,大甲的是道卡斯族的聚 落,他們以Taokas自稱,而Taokas則是「人」 的意思。十七世紀時移民的漢人多從大安港和鹿港 遷移進來,漢人以音近Taokas的「大甲」為這裡 命名,清治時期甚至有著一座古老城堡,城內的經 濟在北台灣更曾佔有一席之地。
可惜這些寶貴的遺跡已在時光更迭中逐漸被淡 忘,大甲人可能身為主角卻不知。而我對這塊土地 的了解僅有父親口述的古巷歷史,因為相關著作不 多,因此即使身在其中20年依然對自己的家非常 陌生。
「大甲不是沒有歷史,更不是文化沙漠」,這 趟古城復刻之旅用它的生命告訴我,大甲是片極具 生命力和故事的小鎮,也不乏地方文化工作者的積 極研究,但在平台欠缺和缺乏保存的環境下,這些 美麗的過往在土地上逐漸黯然,因此想透過本刊打 破既有的印象、帶大家認識我所熱愛的土地。
5
輝煌的82年
雍正 9 年 (1731)大安港開港,使得大甲街的地位逐漸上升,但隨之而來 的械鬥卻造成許多不便與傷亡。於是道光7年(1827)仕紳林聰和林甲成等人 集資以鵝卵石和土泥興建一座堡壘將大甲城包圍起來,並且在城堡的四個方位都 各建一扇門,這就是大甲古地名「東、西、南、北門」的由來。
不過很可惜的是,在日治時期兩次的「市區改正」之後古堡遺跡已被全數拆 除,而這段回憶也僅僅塵封在書史裡,不再流傳於居民的口耳之間,這次的走讀 路線會帶大家遊歷大甲城,體驗早期城民的一天。
6
來大甲必知的兩條古道
大甲除了具盛名的藺草之外同時盛產水稻與甘蔗,更是月眉糖 廠的原物料供應地,日益茁壯的經濟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關注,大 甲城的交通議題成為首要的改變目標,因此進行了兩次的市區改 正,重點內容是以鎮瀾宮門前的「順天路」和文昌祠所在的「文 武路」兩條古道構成的十字網絡為中心,往周圍開闢棋盤式街道。
「三角窗」的經濟榮景
順天路在清朝時期被稱作大甲街,漢人移民之後,大甲成為 海運集散地,於是又在南側擴建一條通往港口的西門路,就是鎮瀾 宮香客大樓所在的孔雀路;而文武路則是為了連通外埔、后里等等 山線地區所興建的縱向道路,最早的名字是東門義路,日治時期被 改稱東門路,這三條幹道的交會處是商業核心地帶,對比google 地圖就是星巴克與寶島鐘錶的三角窗。
7
消失的 8
9
起點:文昌祠 10
11
清末貢生傳書香 仕紳逗陣建義塾
這次的走讀路線穿梭城裡的小巷弄,體驗大甲城民的一天。為了 尋找完整的古城記憶,特地拜訪文史工作者張慶宗先生。擁有深邃 的五官和道卡斯族血統,並致力於推廣大甲事的慶宗老師爽快地陪 我完成一趟尋根之旅。起點從文昌祠開始,時間回到光緒11年,貢 生陳肇芳向新竹知縣方祖蔭提議興建文昌祠,過了兩年由王崑崗的 兒子王俊捐贈建材、謝耀炎捐贈土地、林鳳儀出資合力興建文昌祠, 作為義塾,香火承襲至今。
大甲第一間學校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大甲設立苗栗講習所大甲分教場,是舉人和學 子的起點,東廂則是趕考的舉人休憩的角落,教育之風在大甲徐徐 拂起,明治31年(1898 年)總督府改制,以「公學校」和「小學校」 替代「國語傳習所」;日本學子就讀的「小學校」位於鎮瀾宮後方 的「停三停車場」。因為學生人數過多所以在武營路中軍守備署一 帶增設新校舍,學生則移出文昌祠。
民的一天
12
走出大門之後
走出文昌祠大門,兩條道路織起連接
鬧區的街口,而仔細一覽人聲鼎沸的街 區,正前方的甜又香麵包坊左手邊有一條
非常窄的巷子,巷內道路蜿蜒,在第一個
岔路右轉後行走約50公尺,右側的土角
厝是清朝鹽館。鹽館又稱「公館仔」,是
清時管理鹽務的單位,由退休官員經營。
地基使用大甲特有的鵝卵石,石頭之間以
灰泥土牢固,再用琉璃窗畫上清治歷史的 記號,屋頂的植物是當地產出的菅芒,是 就地取材的標誌。因為鹽館一帶受限地令
保護,遺跡才能保留至今日。
13
起點
大甲城的四城門分別是東門 「拱晨門」、西門「觀海門」、
南門「薰風門」、北門「湛恩 門」,從鹽館巷口走出,對街立
著西門觀海樓紀念門,周邊空地
有古城大甲的歷史導覽,於此地點可將行程分成兩條路線。
從觀海樓往雁門路的方向直走,路口有條巷子,巷裡的鎮瀾大樓 是日治時期大甲公學校的校址。昭和14年(1939,民國28年)改 建為第三公學校,就是順天國小的前身,後來在民國56年順天國小 遷離此地並將土地出售,最終由大甲鎮瀾宮買下。古時巷裡百貨林 立,不過商店和老屋皆在都市計劃的目的之下拆除的差不多,走到 巷口可以看到「金鼎三」的匾額,這戶人家是大甲西社的王家。
—— 14
行程時長:1小時 適合對象:老少咸宜
注意事項:攜帶開水,避免打擾居民
盛極一時的大氏族
古時候的大甲以鎮瀾宮前的順天路為界分成兩大家族,以西由王家為首,以東 有杜清家族與之抗衡,他們掌管大甲政經、土地、行政等事務。而王家在台灣扎根
的歷史得從乾隆51年的林爽文事件開始說起,第一代隨清軍來台平定事件並受到 朝廷賞識,於是開始定居大甲,成為第一大家族。到了第三代的王時崑創辦北台灣 第一家金融當鋪業「金鼎三」,從此之後王家門口被稱為「當店口」,孔雀路的名 稱更是因王家飼養孔雀而得名。這條小巷正好是通往順天路的捷徑,對居民來說是 相當實用的一條路,沿著此路直走到巷口就是當地人口中的「三角窗」,是古時候 的商業重鎮。
北門的城民生活
從三角窗往大將火雞肉飯的方向走,是 前往古城北門的方向。同條街上的阿仁豆花 以自家一樓作為店面因此有著樸實的居家風
格,訪店時已接近中午,只見看見工作人員 赤著腳豪邁地收拾店面,老闆則在一旁煮著 兩人的午餐,我幸運地成為最後一位客人。
老闆是第一市場古早味豆花的二代,小時候就跟著媽媽在大 甲街上沿街叫賣,大約民國70年左右才來到第一市場租攤位販 賣豆花,做了一番口碑之後,近幾年才在順天路開張新店,同時 開創新品項販賣飯糰跟粉漿蛋餅等中式早餐,深受在地居民的 愛戴。豆花店對面的福德寺旁有一條小路,路牌寫著順天路272 巷,這就是北門的舊址,巷內牆上刻著一幅古城堡的地圖介紹城 門的緣由與歷史。
15
走過北門之後抵達第二市場,在靠扁 擔挑起一家子生計的時代裡,除了農產 市集之外也有人喜歡以叫賣的方式做生 意,因此熱鬧的街區上自然少不了雜細 (tsa'p-sè)的足跡,而在眾多的商店中, 藏著一間經營棉被生意的老字號。
大明棉被店於1948年開業,第一代 的林潘塗先生挑著扁擔穿梭在大甲街上, 出庄(Tshut-Tsng)叫賣尋找客源,與 太太兩人徒步將製作完的棉被送到客戶 家中,據說從大甲走到沙鹿只需要一個 上午,因此老闆娘有著「徒步王」的稱 號。而林潘塗先生開始做棉被的契機在 家附近的棉被行當學徒,當時的棉被還 是使用牽絲線的工法,重量高達十公斤, 通常需要雙人製作,因此又被稱為夫妻 同心的職業。在坊間累積了一些口碑之 後,正好搭上了紡織工業盛事的順風車, 林先生就這樣一針一線,牽起了一個家。
實地走訪大明棉被行,第四代的林秋 姮熱情地介紹秘密武器——「輪斗」, 這是一個用來將棉花壓實的工具,也是 林家的棉花不易散的主要原因。一個輪 斗有八台斤重,因此除了技巧之外,體 力在這項工藝中也是相當重要。傳到第 四代,獨生的林秋姮有著強大的使命感, 大學剛畢業的她馬上回家學習傳統工藝, 一步一腳印把阿祖的溫度留在大甲。
16
夜市中的神祕小徑——鄭成功的武營之路 林氏貞節坊歷史講古
以西門紀念碑為起點的第二條路線通過「武營路」直達南門貞節坊,這條「武營 路」的由來則與鄭成功有著密切的關係。永曆二十四年時鄭成功的右武衛劉國軒駐 守鐵砧山,在這裡屯兵墾殖,清朝的中軍守備署也駐紮在這條路附近,因此被取名為 「武營」,旁邊的巡檢署則在日治時期改為電信局,據說這裡是大甲治安最好的黃金 地段,居民以日本人為主,就連大甲公學校舊舍也在此地。
走出武營路之後到達熱鬧的第一市場,從市場往南方望去可看見四座牌坊,是林 氏貞節坊,紀念的貞節媽本名林春娘,生於乾隆43年,在8歲時被送往三角街口的 余家做童養媳,四年後一場意外帶走了丈夫,林春娘一輩子不改嫁,後來更因為孝順
婆婆而名聲遠播,而她最著名的祈雨事件是同治元年戴潮春事件爆發時,叛兵多次攻 陷大甲城,居民在絕望之際託請林春娘祈雨並奇蹟地成功,再一次守護大甲居民,隔 年林春娘過世,居民遂於南門口建碑紀念。
17
18
人物誌 市 場
19
傳承六十年 算命仙的故事 20
從擺攤起家的
耕耘一甲子的祖傳命相館
口述六十年前的大甲光景
第一市場與鎮瀾宮中間的小巷最常見
的風景便是「算命」、「卜卦」等字眼的 招牌。本次拜訪的是在大甲耕耘一甲子的 算命世家。市場二樓的洪秋祿老師是第二 代,他的口述拼湊了古時大甲鎮的光景, 原來叫賣和擺攤的不只食品、日用品,連 命理師也走上街頭招攬生意。
「我爸爸當年比較辛苦,剛開始他是 自己上街擺攤,在廣源藥局那邊,後來就 各地跑,整個大甲都跑過了。」算命攤已 有六十年以上的歷史,第一代的洪居外拜
師研究多年,除此之外也自學書法,為鎮
上的居民寫春聯,奮鬥了好些時間之後 終於租下舊市場的攤位駐點開業。
「最繁榮的時候是大家樂流行的年 代,那個時候因為來的人太多了,燒香 燒不完所以就跑到樓下去,才有你在巷 子看到的那個招牌。」
民俗文化和生活不只息息相關,也 搭起生命的橋樑。隨著時代的變遷,洪 家包攬的業務也更加多元。洪秋祿熱情 地分享牆上掛滿的獎狀,原來這都是學 生的佳績,他接手父親的算命攤之後, 也傳承寫春聯的業務、經營書法課程。
21
鄉味水餃開業至今一共27年,
老闆蔡麗娥年輕時在望高寮經營碳烤 店,在坊間累積了不少聲量,不過也
是這個時候,望高寮的治安問題日漸 嚴重,使得政府不得不嚴加管制。
面對這個轉變,勢必得另尋他路,
於是在妹妹的幫助之下將家傳的手工
水餃帶來大甲,重新開始。從一張小 桌子打拚到三個店面,蔡麗娥對經營 也有一套自己的堅持。「我有一點成 績之後會幫助移工,大家互相照顧。」
她把員工當成自己的姐妹淘,因 此真誠地留住了不少手藝精湛的姑 娘,一起傳承家鄉的味道。
22
拉開人生全新序幕
攜手移工傳承「鄉」味白手起家奮鬥二十七年
中年創業離開鄉土
23
Xiang-wei Dumpling
FU-SHENG CHINESE HERBS
隱身在市場二樓的一個店面, 低調地講述一甲子的故事。一走 進店面,淡淡的藥草香立刻撲鼻 而來,擺滿各式中藥材的層架接 著映入眼簾。
目前掌門的是第三代的顏福 生,早年父親不僅在市集販售藥 材,也替民眾抓藥治病,他不只 傳承了父親的好手藝,還進修了 中藥的知識並分析藥材和中藥的 差異:
「藥材是古時民間流傳的秘 方,而中藥則是草本綱目記載的 科學。」他將兩門學問合併,研 發獨門的青草茶方廣受在地民眾 的愛戴。
最近幾年也研發洛神花茶,堅 持不加糖的配方讓茶清爽、回甘 且唇齒留香,因此累積不少回頭 客,夏天將至,這款花茶適合肝 火燥熱的人。
24
天然傳統中藥草 六十年古法炮製 25
26
27
純粹綿綿冰
以天然水果在大甲打響了 名號,不只吸引許多饕客 慕名而來,同時也是學生 課後的最愛。除了不添加 乳化劑和鮮奶油之外,更 是不加水稀釋果汁,這樣 一來不只讓冰的口感更加 綿密、也保留了水果的原 味,是店名「純粹」的由 來。從小孩的水果泥給的 靈感,一個念頭興起夫 妻倆便研發了40幾種口 味,不定時現身在每日驚 喜,這同時也是顧客吃冰 最大的樂趣。
萬丹紅豆餅
車水馬龍的蔣公路和鎮政 路口,深藏一個堅毅的身 影,那是一個白手起家的 紅豆餅攤。彈牙的餅皮和 飽滿的餡料包覆著扎實的 紅豆泥,一咬下口濃密的 紅豆香便喚醒味蕾。老闆 幾乎每天都上街擺攤,當 天現做現賣,為的就是給 顧客更好的品質。歲月如 梭,不知不覺老闆已經帶 著一手好手藝在大甲耕耘 了20年,不只養起了一 個家,紅豆餅的味道也抓 住了一批忠誠的顧客。
宜吉九層塔蔥油餅
口味來自自由、熱情的台 東,老闆在因緣際會下搭 上大甲商圈的順風車,開 了一家餐車,傳承爸爸的 手藝。幾十年前老闆爸為 了滿足孩子們的口福,一 人包辦麵粉的挑選與調 製,再加入營養的九層塔 發明了獨一無二的口味, 而揉麵團的力道也是一門 學問,這個好手藝可是研 發了好幾年才有的成果。
開業不久即在大甲打響名 號,因為酥脆的餅皮下是 滿滿的九層塔香,餡料更 是紮紮實實的放了兩顆 蛋,誠意十足。每天現點 現做,數量有限。
地址:台中市大甲區鎮瀾街 160 號
電話:0920 057 315
營業時間:10:30~21:30
(實際以店家為主)
地址: 台中市大甲區蔣公路 No. 53
地址:台中市大甲區民生路(台灣銀行 / 大甲分行門口)
電話:0912 371 776
營業時間:13:30~19:00
(實際以店家為主)
04
chapter
28
唯盛臻品
位在大明棉被行旁的唯盛 臻品同樣也有挑著扁擔叫 賣的歷史,傳承到二代 時,正巧碰上台灣的工業 化時代,老闆試著開設肉
品加工廠,將傳統的手藝 以機器代勞,擴大產量。
產量提升了,品質當然也 要跟著提升,如何在把關 食安的同時保留逛市場的 樂趣成了第四代最大的挑 戰,目前雖然已經不再擺
攤販售,但肉鬆仍保留稱 重的服務,提供顧客品質 和傳統兼具的空間。
赫家麵線
「料多實在、價格實惠」 是老闆的理念,蚵仔堅持 不裹粉,保留蚵仔的原 味,除此之外老闆拍胸脯 保證大腸都是台灣豬,每 天早上現宰現魯,使用獨 家滷汁去腥。
「我爸是中醫師,所以我 有請教他藥材的知識,然 後自己抓藥材調出這個配 方。」食材不留隔夜、成 品不多做,除了滿足顧客 的味蕾之外,新鮮度也是 老闆的堅持之一,因此每 天的食材有限。中年才創 業的老闆不怕麻煩只怕不 敢挑戰,誰也沒想到當年 一個熱血的決定讓他闖出 新的一條路。
地址:台中市大甲區鎮政路 58-10 號
電話:04-2676-4276
營業時間:7:00~19:00
(實際以店家為主)
地址:台中市大甲區水源路 2 鄰 1 之 33 號
電話:0908 767 976
營業時間:6:00~13:00
(實際以店家為主)
新鮮水果搭上特調糖霜, 糖霜不結塊、厚度剛好, 口感恰到好處,讓人想一 吃再吃。老闆娘夫妻倆早 年在夜市經營古早味搖搖 冰,但手搖店的崛起讓生 意大打折扣。這時遇到貴 人張老先生,夫妻倆才度 過難關。談起這段故事, 老闆娘依然感念於心。從 一張小桌子到一個餐車, 老闆娘坦言一開始每天指 賺幾百塊,過得很辛苦, 「人窮但志氣不能跟著 窮」,老闆娘回憶那些磕 磕碰碰的日子,反而堅定 了自己信念,20年過去 依舊堅持擺攤,每天限量 供應,維持最高的品質。
地址:台中市大甲區蔣公路與鎮瀾街 口(大甲鎮瀾宮往火車站方向)
張記糖葫蘆
04 「食」起大甲好味道 29
上山走讀二戰歷史 從鐵砧山俯瞰大甲城
鐵砧山由犁頭尖、頭北山、鐵砧山三座 山組成,是近年來開發的名勝景點,頭北山 南段山頂有將近十座設立於日治時期的碉 堡,將美麗的大甲沖積扇視野一網打盡,是 在地人的秘境。
30
碉堡探險記,出發!
碉堡入口處在劍井附近的泰峰高爾
夫球練習場,沿著右側大約一個車寬的 柏油小路往上步行,周圍佈滿蒼翠的矮
草,可見紫花的埔姜。
大約步行100公尺後可以看見山腳 下的志賀哲太郎老師之墓。志賀先生一 生致力於大甲學童的教育,並認為台日
民族平等,鼓勵孩子學習台語和漢文 化,將學子視如己出,不僅為孩子準備
早餐,也在孩子腳踝受傷時揹著學童到 學校上課,在學生的眼中有著嚴父的形
象。到了皇民化運動時期因為反對文化
統一政策並允許學生參與台灣文化協會 的活動,和校方理念衝突,因此結束了
26年的代課生涯,並於同年在大甲以 死明志。放眼望去是鐵砧山下平原的風 景,也可看見抗日鬥士吳淮水先生的故 居。
從半山腰看河階地形
坡路越來越陡,草莽也高得遮蔽山腳 下的視線,水泥路逐被黃土與大甲盛產 鵝卵石覆蓋,我們一行人在第二個可看 見風景的樹蔭下休息片刻,對面的水美 山與鐵砧山相望,領隊的張慶宗老師補 充說明:「水美山跟鐵砧山象徵一女一 男,包圍鎮瀾宮,早期神明的左右護法 站位為男左女右,鎮瀾宮則相反,因此 祭拜的主神為女神。」短短一個故事說 明了鎮瀾宮的地理位置的由來。而北側 的大安溪原本流經水美一帶,因此放眼 望去看可看見明顯的河階地形,河階上 的湧泉則是外埔二崁、三崁等地名的由 來,後來地形截斷河流,在今天的大甲 東和外埔交流道處分別形成前湖與後湖。
31
暫歇片刻後走上前往碉堡的最後 一哩路,也是此行坡度最陡的一 段,沿途可見活化石台灣海棗, 俗稱槺郎,葉片與椰子樹相似, 在塑膠掃帚還未問世的年代, 槺榔是傳統掃帚的原料,民間亦 有其可驅邪除惡的傳說;若是春 季來訪則可看見國寶級植物南國 薊。接著繼續往山頂走去,黃土 逐漸露面,腳邊的金午時花生氣 蓬勃, 蹲下一看沙地有多個蟻獅 鑽的凹洞。
往右邊草原望去,還 能看見二戰的壕溝,深度大約半 身高。順著道路往山頂走去,一 座古老的碉堡映入眼簾,遠方的 海港和南北延伸的風車一覽無 疑。
32
33
參考資料
1.廖瑞銘等 (2009)。《大甲鎮志(上冊)》。台中:大甲鎮公所。
2.廖瑞銘等 (2009)。《大甲鎮志(下冊)》。台中:大甲鎮公所。
3.朱瑞墉 (2023)。《大甲兒郎飄洋記》。台北:朱江淮文教基金會。
4.張慶宗等(2004)。《發現道卡斯:大甲村庄史一》。台中:大甲鎮 公所。
5.蔡明憲等(2002)。《大甲最早的學校:第三級古蹟大甲文昌祠導覽 解說手冊》。台中:台中縣志願服務協會、大甲鎮立圖書館。
復刻大甲城
RETURN BACK TO DAJIA CITY
作 者
文 字
攝 影
美 編
指導老師
特別感謝
參與店家
陳旻萱
陳旻萱
陳旻萱
陳旻萱
楊鈞凱 湯愛玉
張慶宗 老師
野人讀冊店
純粹綿綿冰
萬丹紅豆餅
宜吉九層塔蔥油餅
張記糖葫蘆
赫家麵線
唯盛臻品
大明棉被行
福生中藥青草行
鄉味水餃
出版日期
洪老師祖傳算命風水擇日舘 2024年5月
曾幾何時芋頭和媽祖成為大甲的代名詞「好像聽過耶……有芋頭的對吧?」你知道大甲在哪裡嗎? 但這塊土地的歷史卻乏人問津…… 如果只用「讀」的不讓人感興趣那用「玩」的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