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S review_2020 台灣文創動態回顧

Page 1


發行單位

BIOS 文化創意顧問

計畫總召

溫為翔

發 行 人 專刊主編 視覺設計 專案執行 評選小組 特別感謝

白尊宇 黃銘彰

安比 Aenbi Kuo

游育寧、呂芳萱、張嘉恩

江家華、周品延、梁景文、黃銘彰、溫若涵、溫為翔、Stella Tsai

韋惟珊、詹正德、黃佳玉、王師、陳慶鴻、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PLAYground 南村劇場.青鳥.有 . 設計

碧歐司文化創意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地

電 信

話 箱

( 11052 )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二段 91 號 5 樓

( 02 )2739 - 7808

www.biosgroup.com.tw info@biosgroup.com.tw

本刊所載內容之版權為發行單位所有,未經授權不得做任何形式之複製或轉載。


CONTENTS

002 —

專題緣起

找出可能連結的常態與變動

006 —

2020 台灣文創動態回顧

075 —

觀察小結

沉潛內觀、蓄積能量的一年

080 —

專家觀點

王師/陳慶鴻/黃佳玉/詹正德/江家華

104 —

文創抗疫記事

無氏製作·吳孝儒/ INCEPTION 啟藝·梁浩 軒/蚯蚓整合文化·游智維/ Home Hotel· Edison /牽猴子整合行銷·王師/宜東文

化·羅健毓/衍序規劃設計·劉真蓉/米飯 旅行社·工頭堅/青鳥文化制作·蔡瑞珊、

張鐵志/楊景翔演劇團·楊景翔、尚安璿

152 — 附錄

文創動態回顧評選小組

0 0 0


找 出 可 能 連 結 的 常 態 與 變 動

2019 年 BIOS 首度製作「台灣年度文創動態回顧」專題,彙整了共八十件年度文

創案例,從中歸納出代表當年度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的幾點趨向:在創作內容上多所

關照「在地文化」與「自然生態」等重要議題,並且多以「展覽活動」作為訊息傳 達的重要媒介;活動發生地域除了台北依舊蓬勃,在桃園、屏東等地也開展出有生 命力的文化景致;此外,有超過半數的展覽活動與縣市政府合作,帶動地方參與文

創活動的熱度,更是將品牌思考導入地方發展的重要嘗試。從關注主題、呈現手法、 發生地域、與公部門合作模式等影響面向的爬梳,我們試圖找尋當前可能影響台灣 文創產業發展的要素,建立一個討論與對話的機制。

然後,我們迎來了註定會在許多人生命記憶裡留下衝擊的 2020 年。 從年初全球接續爆發武漢肺炎疫情,各國政府的醫療、防疫、治理體系遭受衝擊,

更進一步影響了經濟活動與跨國往來。早已習慣全球化秩序架構了日常生活中的一 切,如今因為疫情阻斷了大多數的交流,甚至諸如 WHO 於防疫上的無力表現,亦

嚴重打擊人們對於國際組織的信心,曾經懷抱的全球化榮景一夕崩塌,面對未來更 多的是悲觀與不確定性。

這種全球性的衝擊,台灣自然無法免除於外。因為疫情讓國際航空業停擺,直接

衝擊台灣近年因政策方向而受益的觀光旅遊產業,而跨國商務往來亦紛紛取消或改 成遠距形式,同步影響包括會展、旅宿等相關產業的營運。此外,由於防疫對於室 內群聚的限制,餐飲、娛樂、藝文相關產業被迫暫停或是改變經營方式,這同時也 讓營運與數位轉型重新成為產業界熱門議題。

疫情之外,國內外政治局勢的變動也對台灣帶來不同層面的影響。2020 年上半年,

民進黨政府透過連任成功與防疫優秀表現為基礎,對比於國際間因疫情陷入的全面 困頓,「台灣價值」的主張更進一步被彰顯並建立起自信的態度。另一方面,中國 面對香港的強硬作為,粉碎了國際間對中國曾經懷有的想像與期待,而由美國政府 主導的對中貿易戰與印太戰略佈局,不只改變了長期以來的美中關係,更讓西太平

洋國家一併捲入這場重新調整對中戰略的全新變局。台灣政府於務實鞏固外交關係

專題緣起

0 0 0


的同時,帶著優秀防疫成果、經濟表現、以及占據高科技產業供應鏈樞紐的位置, 也重新思考自身於兩岸、東亞、甚至國際版圖中應有的地位價值。

回到台灣文創產業 2020 年的觀察,延續 2019 年幾個重要因素的作用,例如地方政

府持續與民間團隊合作,透過舉辦大型活動為城市經營改造新的風貌,包括基隆、桃

園、新竹等地都有令人驚艷的呈現。另一方面,因應 2020 年特殊狀態下國內外環境

的變動,台灣文創圈也努力做出回應 :當台灣價值地位被重新思考,社會、文化界

持續深化對於本土意識的探尋與歷史回顧,越趨茁壯的同時亦伴隨冷靜、不同聲音的 反思;面對中國強硬對待香港的作為,藝文界亦透過展覽、書寫、運動等不同的形式

的發聲表達對於香港的支持;當全球電影產業遭受疫情衝擊、中國政府亦持續抵制金 馬獎之際,電影圈重新把焦點放回自身,帶來的票房成長與自信心更是彌足珍貴;數

位浪潮下影視圈如何跨出傳統電視的格局,進入全新的 OTT 平台戰場中追求生存的

考驗,因為 2020 年疫情衝擊而持續加速中;近年越趨奔放、多元的音樂創作除了在

年度獎項上帶來驚奇,如何因應數位商業模式的難題,許多團隊嘗試給出不同的創意

與思考;當然更不能忘記去年持續醞釀、2020 年於台灣空中正式燃起的 Podcast 熱潮, 更多元的聲音創作內容正以加速發展的狀態持續奔向未可知曉的將來⋯⋯。

對於台灣文創圈來說,2020 年肯定是兼具困難、挑戰、又精彩得令人難忘的一年。 這次 BIOS 延續這個回顧專題的製作,我們詳細考慮了去年專題獲得各方提供的寶

貴建議,調整了原來的案例分類模式,透過更開放的提名與討論,嘗試納入更多文

化發生的可能。同時因應 2020 年大環境的變局,詳細考量了幾項重要因素的作用, 歸納出或大或小的現象觀察,部分反映了 2020 年的特殊性,部分預示了長期趨勢的

可能,同時也有更多像是回應著長期以來台灣社會與文化生產結構的問題與思考。

透過評選團隊詳細探究案例的生成與影響因素的關聯性,我們得以更加細緻化對於 全年度的觀察與思考。

最後,感謝銘彰、家華、大文、瑞伶、若涵、品延加入這次的最終評選團隊,歷

經半年以上的會議討論與內容撰文,整理出對於 2020 年度台灣文創動態的回顧觀 察。在這個後疫情時代的全新變局裡,我們一方面接續去年的觀察,同時也希望指出

2020 年的特殊性,找出可能連結的常態與變動,並且作為新一年度觀察的參考基準。

計畫總召

溫為翔 0 0 0


基隆潮藝術:丁 建 中 · 暗 潮 — 2019

3.0

0 0 0


0 0 0


台灣文創動態回顧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7 08 10

11.30︽去 你 的 南 極 ︾ Go!Go!South Pole

號 1 所﹂試營運

04.26 江 凱 維 拍 攝 唐 鳳 時 尚 照 釋 出

04.24 周 書 毅 ︽ 靜 觀 未 來 : 身 體 影 像 短 片 展 ︾ 開 展 04.25﹁銅 鑼 灣 書 店 ﹂ 台 灣 重 啟

﹂計畫第一組作品﹁ 05.07 ﹁ 狠 配 VERY MIXER 05.09︽未 完 成 , 黃 華 成 ︾ 開 展

06.25 春 室

香港反送中運動週年圖像展︾開展 06.24︽反 抗 的 畫 筆 ─ 06.24︽阿 基 拉 ︾ 重 映

希望的形狀︳台日圖文設計展︾開展 HOPē 顏社煮場秀︾開賣 Cook the Vibe

期改版出刊 07.25︽新 北 市 文 化 季 刊 ︾ 第 36 顏社煮場秀︾開賣 07.31︽ Cook the Vibe

開瓶季︾活動開跑 OOO

︾創刊 VERSE

︽ OOO Project

10.01 台 灣 設 計 展 在 新 竹 ︽ 10.01︽定 光 ︾ 首 演

︾開展 CeilToInt();

新竹-人來風︾開展 Check in

09.28 台 灣 文 學 金 典 獎 揭 曉 入 圍 名 單 09.29 插 畫 家 高 妍 繪 製 之 村 上 春 樹 ︽ 棄 貓 關 於 父 親 , 我 想 說 的 事 ︾ 在 台 發 行

09.25 基 隆 潮 藝 術 ︽ 海 的 一 日 ︾ 開 展

09.10 高 雄 流 行 音 樂 中 心 ﹁ 高 流 系 ﹂ 系 列 講 座 開 始 09.18 嘉 義 市 立 美 術 館 開 館

09.05 台 北 流 行 音 樂 中 心 正 式 營 運

09.04

09.03 陳 耀 訓 ・ 麵 包 埠 ﹁ 紅 土 鹹 蛋 黃 酥 ﹂ 販 售 ︽南國漫讀節︾開始 2020

法朋烘焙甜點坊蛋黃酥販售 09.01 Le Ruban Pâtisserie 09.01 誠 品 推 出 新 版 APP

08.14

08.03 拳 體 開 始 集 資

08.01 文 化 雜 誌 ︽

新竹市金玻獎 ─ 透明姿態︾開展 08.15︽ 2020 08.21 空 總 ︽ 玩 聚 場 夏 日 藝 術 節 ︾ 開 始

屆金曲獎頒獎典禮 10.03 第 31 10.08︽千 年 一 問 ︾ 紀 錄 片 上 映 ︽無條件進位 10.08 2020 DigiWave 10.13 台 灣 設 計 展 ﹁ 新 竹 獸 ﹂ 爭 議

10.14 台 灣 設 計 研 究 院 攜 手 交 通 部 台 灣 鐵 路 管 理 局 重 造 新 竹 火 車 站 無限幻境︾開展 10.16 高 雄 電 影 節 ︽ XR 台灣美術再發現︾開展 10.17︽不 朽 的 青 春 � 10.17 黃 大 謙 ︿ 想 要 離 開 你 ﹀ 發 行 獲 KKBOX 投資 Firstory

10.21

台南國際人權藝術節︽遷徙中的人權︾ 2020 衛武營台灣舞蹈平台登場 2020

10.23 國 家 兩 廳 院 ﹁ 人 人 劇 場 - 藝 術 共 融 計 劃 ﹂ 開 始 ︾開展 10.30 台 電 文 資 特 展 ︽ 島 嶼 脈 動 Light Up 10.31 桃 園 文 創 博 覽 會 ︽ 走 桃 花 ︾ 開 展 11.01 11.02

衛武營馬戲平台登場 11.23 2020 11.28 打 開 台 北 Open House Taipei

創 意 內 容 大 會 ︽ Re: 眾感未來︾開展 11.17 TCCF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 11.21 第 57

12.01﹁誠 品 線 上 ﹂ 全 新 開 站

丁立芬﹂上線 ×

動 態 回 顧

12.14︽董 陽 孜 : 行 墨 ︾ 開 展 電幻 12.24 台 電 ﹁ TAIPOWER D/S ONE 12.28 新 竹 市 立 動 物 園 重 新 開 園 12.31︽毋 甘 願 的 電 影 史 : 曾 經 , 台 灣 有 個 好 萊 塢 ︾ 發 行 台南跨年 府城搬戲 2020

12.31 01.08︽假 如 我 是 一 隻 海 燕 : 從 日 治 到 解 嚴 , 台 灣 現 代 舞 的 故 事 ︾ 發 行 01.20︽國 際 橋 牌 社 ︾ 電 視 劇 首 播 01.21︽讓 過 去 成 為 此 刻 : 台 灣 白 色 恐 怖 小 說 選 ︾ 發 行 02.01 台 灣 創 意 中 心 正 式 升 格 ﹁ 台 灣 設 計 研 究 院 ﹂ 台灣燈會在台中 2020

02.17 新 竹 州 廳 公 廁 改 造 02.22︽家 常 音 樂 ︾ 數 位 版 專 輯 開 賣

02.08

02.28

︾開展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開播 04.28 Podcast 04.30︽誰 是 被 害 者 ︾ 電 視 劇 首 播

05.10︽做 工 的 人 ︾ 電 視 劇 首 播 05.12 空 總 圍 牆 拆 除 完 工

05.19﹁行 政 法 人 國 家 電 影 及 視 廳 文 化 中 心 ﹂ 正 式 成 立 05.25︽來 自 清 水 的 孩 子 ︾ 發 行

06.30 香 港 ︽ 國 安 法 ︾ 刊 憲 生 效

37

08.29 王 建 揚 抄 襲 爭 議

﹁換你作東﹂第一集首播 07.23 柯 震 東 YouTube 07.23 台 南 美 術 館 ︽ 向 眾 神 致 敬 宮 廟 藝 術 展 ︾ 開 展

07.18 ︽ 07.31︽

07.14﹁台 灣 電 影 起 飛 大 聯 盟 ﹂ 成 立 07.14﹁五 堅 情 ﹂ 出 道

縫隙 ─ 催化紙的無限想像︾開展 07.02︽ Aperture ︾創刊號出刊 07.05︽靛 花 tien fa’

開幕 The Pool

17

實境體驗展︾開展 07.06︽返 校 ─ 07.06 國 立 臺 灣 博 物 館 鐵 道 部 園 區 開 幕

06.20 高 雄 流 行 音 樂 中 心 ﹁ 零 時 起 義 ﹂ 系 列 活 動 開 始

06.12︽殺 人 回 憶 ︾ 在 台 重 映 ︾開展 06.20︽布 列 松 在 中 國 1948-1949 / 1958

06.03︽做 工 的 人 ︾ 原 創 桌 遊 集 資 開 始 06.12︽本 刊 文 責 一 律 由 總 編 輯 鄭 南 榕 負 責 : 自 由 時 代 雜 誌 編 輯 室 報 告 文 選 ︾ 發 行

05.30 空 總 ﹁ 限 時 動 態 公 園 ﹂ 光 雕 展 演 05.31 誠 品 敦 南 店 熄 燈

05.15︽末 代 皇 帝 ︾ 在 台 重 映 05.18 文 化 內 容 策 進 院 宣 布 與 貝 殼 放 大 共 同 投 資 ﹁ 天 使 放 大 ﹂

阿 爆︵阿 仍 仍︶ × 林宜瑾 Abao

﹁ RaiNie's Vlog ﹂第一集首播 YouTube ﹁四纖女出遊記﹂第一集首播 YouTube

04.13 李 欣 芸 出 任 高 雄 流 行 音 樂 中 心 執 行 長 04.17 楊 丞 琳

︾改版 04.01 生 活 風 格 雜 誌 ︽ La Vie 04.07 言 論 自 由 日 特 展 ︽ 銬 ! 我 被 抓 了

04.01 駱 以 軍 ︽ 明 朝 ︾ 抄 襲 爭 議

03.23 激 燃 體 開 始 集 資 03.28︽江 賢 二 回 顧 展 ︾ 開 展

03.13 滴 妹 ︿ 每 一 個 我 ﹀ 發 行 03.18︽小 王 子 ︾ 第 一 本 台 語 有 聲 冊 出 版

03.07 台 南 ﹁ 河 樂 廣 場 ﹂ 正 式 啟 用 輯︾創刊 03.13 聯 合 報 系 ︽ 500

登場 2020 NTT-TIFA

﹂開播 Gooaye

03.07 台 中 歌 劇 院

﹁股癌 Podcast

21

04.22 劉 品 言

?!

27 36 37 28 01

台 灣 文 創

56 12 39

35 57 08 39 10 26 03 50 48 51 33 53 23 40 13 40 30 34

46

11 41 58

41 08 36 14 47 37 22

02 04 11

55 49 08 17 10

07 43 49 07 11 17 15 46 44 09 02 59 19 24 37 22 41 49 28 66 33 40

60 31 42 43 42 61 39 05 64 46 45 54 25 18 65 50 29 62 52 38 16 04 35 48 36 23 63 48 32 06 48

05 12

11 43

12 11 01 03 06 09

2019

2020



公 部 門 美 學 持 續 深 化

繼 2019 年台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等公部門與文創產業創意

人高度合作打造大型專案的成功示範,2020 年雖諸多活動受疫

情影響而停辦,仍不乏公部門投注相當心力創造出的亮點案例:

年初在台中后里舉辦的台灣燈會,即延續 2019 年的屏東經驗, 揮別過往以生肖為主題的主燈概念,在藝術團體的投注下,創造 出有別於以往的樣貌;在疫情趨緩後登場的台灣設計展、基隆潮 藝術、桃園文創博覽會等大型活動,則在中央與地方文化觀光

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在眾人悶了大半年過後,迸放出龐大能量, 也為地方帶來人潮與討論熱度。此外,公部門刊物亦順著近年趨

勢,持續開展出多元的樣貌,諸如新北市政府的《新北市文化季 刊》、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的《靛花 tien faˊ》等出版品,皆在 公部門的資源投注與觀念開放下,虻現未曾想過的嶄新可能,亦

串連起地方能量。承繼 2019 年公部門觀念趨於開放造就美學翻 轉、以及地方策展成為主流的趨勢,2020 年可見公部門與文創

領域工作者的互信基礎持續提高、合作默契更加顯著,願意投注 的心力與資源也有所提升,始造就文化創意、地方人才及資源有 效串接。不禁令人期待未來公部門與民間團體的合作能走到什麼 樣的境界,又能為地方帶來什麼樣的實際效益。

撰稿・黃銘彰/ Stella Tsai /梁景文/游育寧|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編集者 新聞/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交通部觀光局/格式設計展策/宜東文化

文創動態

0 0 0


01 《新北市文化》季刊改版

《新北市文化》季刊

發行多年的《新北市文化》季刊,在 2020 年夏天有了新面貌。該季刊自第 36 期

開始,由編製雜誌經驗豐富、曾任《Shopping Design》《小日子》等雜誌創刊總編 輯的黃威融主導內容策劃與執行。他率領團隊以開創全新品牌的模式重塑這本雜誌,

自刊名 logo、標準字至內容全方位再造,且不僅止於紙本溝通,亦透過實體活動創

造身體上的閱讀;前兩期分別以「走向新北群山」、「在新北,最想讀的是」為題, 邀來詹偉雄、劉克襄、舒國治、馬世芳等重量級文化人,為這本文化刊物增添了不同 面向的厚度與想像空間。

0 0 0


02

《靛花 tien faˊ》創刊

ˊ 《靛花 tien fa 》

客 家 公 共 傳 播 基 金 會 2020 年 全 新 發 行 的 全 國 性 客 家 文 化 季 刊《 靛 花 tien ˊ fa 》,由資深雜誌人李取中帶領的《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團隊主責企劃與編輯。

首刊以「原來你是客家人?」為主命題,採訪報導潛藏於客庄各行各業的客家人, 從而挖掘在地的自然、經濟、文化等多重面向,內容平實而深刻,且在平面設計 師洪彰聯的視覺規劃下,整合出有別於過往的客家文化詮釋語彙。值得一提的還

有,這份季刊特別加入了四縣拼音,讓讀者不僅能夠從中感受到屬於客庄的動人 故事與獨特美學,更有了學習客語的契機。

03 2020 台灣燈會在台中

台灣燈主燈:森生守護光之樹

台中市第三度取得燈會主辦權,場地橫跨台中花博后里森林園區、馬場園區與

文心森林公園。位於后里森林園區的主燈由藝術家林舜龍操刀,打破過往結合生 肖動物與燈的形式,改以一株 15 公尺參天巨樹的概念,打造主燈《森生守護— 光之樹》,民眾得以穿梭在樹與燈的光影之間,與主燈互動。而保留於花博園區

的豪華朗機工《聆聽花開的聲音》也於燈會期間重新改裝,以嶄新樣貌《聆聽花

開—永晝心》點亮后里園區,成為燈會第二大焦點。台灣燈會舉辦期間正逢疫情

升溫,停辦爭議不斷,所幸最後仍照常舉行,吸引 1100 萬參觀人次,帶動地方 生氣與民眾參與。

文創動態

0 0 0


04 2020 桃園文創博覽會《走桃花》

走桃花(攝影・汪德範)

2020 桃園文創博覽會,以一抹鮮艷桃紅,為富含歷史記憶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帶

來讓人印象深刻的驚喜體驗。這場「 一個跨域、共感、行動的地方文博會,一場文化 桃花的盛開展演 」,以「走桃花」作為活動主調,挑戰老舊眷村原有獨特的狹小的眷

舍環境、畸零式的建築,以桃園在地農作錏管與紡織布料,建構多個跨接前庭、小間、 天井等室內外的展覽空間,更將植物景觀納入整體的空間思考內容,將桃園山野與都會

的自然意象植入眷村現場。三個展區「走桃花」、「結桃子」、「大桃林」的遊園式穿

梭體驗,不單讓人發掘桃園自然地景、人文風貌與產業經濟及城市未來願景,更感受桃 園市政府自 2018 年舉辦首屆地方文創博覽會來,積極打造「創意桃園」的的決心。

05 2020 基隆潮藝術《海的一日》

〈Lua Rivera 祖母的海膽〉

邁向第六年的「2020 基隆潮藝術」,再度由宜東文化策劃執行,2020 年主題定為

《海的一日》,新生代創作者陳彥安擔任策展人,邀請海內外 15 組藝術家進駐,運

用藝術、記錄、社會參與等方式,呈現海港的底蘊。作品散步在正濱漁港周邊、阿根

納造船廠、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等處,其中延續 2019 年的「海上美術館」依舊 最為觀眾喜愛,三組展品包含陳穎亭〈晾曬的記憶〉、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潛意識〉

與于安如的〈海龍宫之夢〉,讓觀眾在搖晃的船艙上,透過五感的交融切身感受漁夫 的工作日常,體現基隆獨特「海的一日」。

0 0 0


台 灣 影 視 產 業 變 革 進 行 式

文創動態

0 0 0


「你今天追劇了嗎?」拿著手機、iPad 追劇,選用線上串流

影音平台(OTT)看片,早已成為一般人生活的慣習,彼此見面 寒暄的問候語。同樣地,這小小的習慣也改變全球影音產業面

貌,讓台灣影視產業再度活絡起來,作品也有了輸出國際的大好 機會。

為了踏上這波 OTT 巨浪,台灣科技巨頭投資創立如 myVideo

影音隨看、friDay 影音、CATCHPLAY+ 等十多家串流平台,跟

隨著 HBO Asia、Netflix 等 OTT 國際平台的步伐,採購熱門影

片版權擴充平台內容。為了留住更多的訂閱戶,myVideo 更首

當其衝,開始跨足戲劇的投資、合製,加入獨家內容的生產行

列,光 2020 年就交出兩張亮眼的成績單:台劇《誰是被害者》、 《做工的人》。

除了民間卯足全力,由文化部成立「文化內容策進院」(簡稱

文策院)也積極進場,不僅扮演稱職中間人角色,運用文化部託 管的百億國發基金,支持內容開發的第一哩路,協助劇本從發展

到成熟,讓投資人更容易判斷投資的風險跟成功率,帶動民間共 同投資原創 IP。

挾帶 OTT 投拍優勢,讓台劇有了發展推理偵探、恐怖片、職

人等類型劇的機會。然而,在國際 OTT 平台強敵環伺下,台灣

OTT 平台投資本土製作的比例仍然偏低,未來,台灣本土 OTT 平台如何在自製、購劇方面與國際平台抗衡,如何在政府政策保 護之下,發展更為健全(目前專法草案仍有爭議),恐怕將是台 灣影視產業下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撰稿・江家華/溫若涵|圖片提供・文化內容策進院/ Netfilx /聯合數位文創

0 0 0


06

2020 TCCF 國際論壇

文策院帶動影視投資及創意內容生產

面對台灣內容創意工作者以中小型工作室、微型公司為主,文策院自掛牌上路

以來,一直積極扮演中間橋樑,針對內容開發、國際合製、創投媒合等面向,推

出不少開發助攻機制。同樣的出發點,且為了帶動後疫情時代下的內容交易產業

能量,文策院首次將原有「台北電視內容交易暨創投媒合會」、「出版影視跨產 業媒合會」,結合成於 2020 年 11 月登場 TCCF 創意內容大會,用意在於整合市

場及展會,連結各文化內容產業,讓創作者與市場投資人找到彼此,同時藉由跨 域創意展演與趨勢論壇及展覽展現台流新魅力,共同打造出台灣文化內容品牌。

07

「文策院 × 貝殼放大」共同投資記者會

貝殼放大成立天使放大,加入影劇投資

在貝殼放大多年的群募經驗中,發現到文化內容產業體質特殊,即使有優秀潛

力的作品,也未必能透過一般管道募得啟動資金,因此宣布跨足投資型集資,成

立子公司「天使放大」。未來收益方式,將以單一電影、遊戲「專案型」方式進行, 若為 300 萬以下的專案,天使放大將直接投資,並以權利金抽成的方式回收,若

金額超過 300 萬,則會由天使放大協助進行群眾募資,尋找其他投資天使。天使

放大的首波投資已向文策院申請基金,兩方計劃也將共同投資「驚喜製造」、「植 劇場 II」、及「魔法阿嬤 II」等作品。

文創動態

0 0 0


08 台灣 OTT 平台合作開發原創電視劇

《誰是被害者》劇照

台灣 OTT 百家爭鳴,平台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加入了搶攻內容市場戰役。其中,

台灣大哥大旗下 OTT 平台 myVideo 看重台劇潛力,耗資上億,投資長達七年,催生 出台劇《做工的人》、《誰是被害者》,成為本土平台最大贏家。「以投代購」策略

奏效,myVideo 陸續還投資了瀚草影視製作的戲劇《2049》,與公視合製戲劇《火

神的眼淚》等,讓人期盼台劇復興的風潮再現。另一部《國際橋牌社 1》上映雖然波 折不斷,仍在製作方自行投資拍攝、文化部補助下完成,創下收視佳績,讓第二季、

同樣十集的《國際橋牌社 2》在獲得文化部補助之餘,也首次大膽嘗試開放 3,000 萬

讓「外部投資」進場。

09

《返校-實境體驗展》校長室展場圖

不只是戲劇,內容 IP 的多方嘗試

以 IP 為核心擴大故事的影響力,一直是近年來內容產業的努力方向。2020 年出現

幾個重點內容的 IP 嘗試,如延續 2019 年熱片《返校》而生的《返校-實境體驗展》、

口碑好劇《做工的人》也發展了桌遊。有趣的是,這兩個作品原型分別從電玩、散文

集而來,但後續 IP 發展皆透過大眾面向的影視媒介來打出口碑與聲量,再運用不同 媒介、商品收攏追求不同體驗形式的觀眾群,顯見影視在 IP 轉化中的關鍵位置。

0 0 0


轉 型 正 義 的 內 容 發 展

這幾年,台灣公民社會的轉變與成熟,讓越來越多人留意到白

色恐怖及轉型正義的重要性,民眾對歷史求知的慾望,也讓談論 轉型正義的方式,有了更為通俗多元的面貌。2019 年,電影《返

校》的成功就是最好一例,掀起了一波關於白色恐怖的討論,驗 證這在台灣社會不再是被噤聲的政治話題。

四大冊、橫跨 70 年《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選集,便是首度以白色恐怖為題選集小說的新嘗試,委由小說家 胡淑雯與童偉格主編,選以權力體系下的農民、工人、原住民、

常民小說,試圖讓更多人了解白色恐怖與戒嚴體制如何深刻影響 台灣各個層面。

第一次用漫畫呈現受難者故事的《來自清水的孩子》,則是由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與繪本作家周見信共同 創作。內容收錄了政治受難者蔡焜霖經歷的一切— 從他年少被

日軍徵召入伍、戰後參加讀書會被判刑十年、出獄後如何謀得一 職,到後來創辦過兒童刊物《王子》、時尚雜誌《儂儂》,及資 助台東紅葉少棒隊北上參賽,近年更積極投入人權教育— 既是 時代下小人物的生命故事,也是台灣 90 年代社會變遷的縮影。

為了呼應「國際兒童人權日」及「世界人權日」的理念,國家

人權博物館也首度擴大舉辦第一屆人權藝術生活節,透過漫畫/ 圖文創作的形式溝通當代人權價值,希望藉此敦促更多藝術家加 入人權議題創作。第一屆的主題設定為「霜降到清明」,也是為 了告慰 1950 年 11 月 29 日霜降時節,第一批在白色恐怖時期

被槍決的台大、師院受難學生,也希冀活動能達到跨世代、跨領 域的溝通交流。轉型正義看似是在處理過去歷史傷痛,實際上也 是一個國家如何面對未來的關鍵,而還原歷史真相、打開對話空 間,也許是台灣走向社會和解最好的方式。

撰稿・江家華|圖片提供・春山出版/慢工出版/國家人權博物館

文創動態

0 0 0


10

《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來自清水的孩子 Son of Formosa》

台 灣 白 色 恐 怖 小 說 選 套 書、 《來 自 清 水 的 孩 子》 、 《本 刊 文 責 一 律 由 總 編 輯 鄭 南 榕 負 責》 一般民眾對於轉型正義、人權議題了解有限,與其強迫其接受陌生概念,不如藉由

出版去幫助更多人理解歷史。2020 年除了《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來自清水的孩子》之外,還有一本為新世代編選的「理念入門書」:《本刊文責一

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自由時代雜誌編輯室報告文選》,以革命出版人鄭南榕出發, 爬梳在戒嚴時期,懷抱著信念的他,是如何以其創辦的《自由時代》批判時事、公開 主張台灣獨立、堅持言論自由、爭取台灣民主化,看他如何將文字化作星火,點燃了 台灣社會本土意識的萌芽深耕。

11

2020 言論自由日特展與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的人權紀念碑

2020 言論自由日特展《銬!我被抓了 ?!》 、 人權藝術季(節)

現代人習慣的言論自由,在威權統治時代,卻被視為判亂謀反的證據而遭到判刑。

由國家人權博物館推出的 2020 言論自由日特展《銬!我被抓了 ?!》,展出戒嚴年代

民眾因為言論獲罪的實證:印著「判亂」判決書、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交付感訓三年 的宣告公文,透過藝術呈現點醒我們民主自由的價值。除了舉辦人權藝術生活節,為 使社會更進一步貼近、體認人權理念的實際內涵,國家人權博物館也試圖走出去,舉

辦綠島人權藝術季、邀請在地青年參與藝術演出,並自 2019 年起與國立成功大學合 辦台南國際人權藝術節,2020 年以「遷徙中的人權」為題,不僅呼籲關注台灣社會高

達 71 萬人的移工,也讓更多人明白人權的重要,不僅僅存在於歷史,更發生在現在。

0 0 0


在瘟疫蔓延世界的一年,台灣幸運地生活幾乎如常,藝文展覽

活動不少更能如期舉行,其中最注目的必屬北美館 2020 年一系 列具獨特創作議題、涵蓋多元歷史軌跡的展覽,其中自 2019 年

底展至 2020 年 3 月、藝術家董陽孜的首次回顧展《董陽孜:行

墨》,重新整理與展出她 50 年來以筆墨為媒介的精彩創作之旅, 為現代書法與多元文化在台的發展做出多重梳理,3 月至年底的

多檔展覽,透過梳理歷史情境與當代社會的再現,展出《江賢二: 回顧展》、《未完成,黃華成》、《布列松在中國 1948 - 49 /

1958》等多位深刻影響台灣文史發展的藝術家個展。部分展覽 更由資深或與藝術家本身有深厚交情的客座策展人操刀策劃,為 展覽帶來具脈絡性同時又深刻細膩的觀看角度。

當中《布列松在中國 1948 - 49 / 1958》由法國重量級攝影

研究學者與策展人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和攝影史學

者蘇盈龍經歷三年共同研究策劃,讓大眾從影像記憶看見時代, 更有著綴補了台灣文化脈絡的重要意義;同時開展的《未完成, 黃華成》,由客座策展人張世倫策劃,與黃華成多年好友張照堂 提供歷史諮詢與史料,克服過去因欠缺歷史檔案與物件所造成現

代美術史的空缺,重現黃華成生前尤其在 60 年代重要展覽事件 所帶動的前衛思維。布列松與黃華成的創作迥異,卻巧妙交織出 時代訊息和地緣政治與文化激變的台灣。

另一邊 10 月由北師美術館策劃的《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

再發現》展覽,從藝術家後代、私人藏家及公立博物館等多方收

集散落四處的台灣前輩藝術家作品,並展出極少在台灣展出的日 治時期藝術家創作等彩作品,多方探索出屬於台灣美術的現代性

經驗。2020 年的精彩展覽,不約而同地讓我們在欣賞藝術以外,

也有著難得從多方觀照、再思考發現台灣歷史以及多元藝術在台 發展的珍貴機會。

撰稿・梁景文/ Stella Tsai |圖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北師美術館

專創 文 題動 緣態 起

文創動態

020

0 0 0


多 歷 引 再

檔 史 發 思

涵 蓋 軌 跡 的 藝 術 展 覽 , 對 於 台 灣 歷 史 的 考

12 《董陽孜:行墨》

《董陽孜:行墨》 (Moving Ink)展場圖

書畫藝術家董陽孜的首次回顧展,重新梳理她 50 年來以筆墨作為媒介的創作

實踐之旅。回顧展囊括了她早期 1960 至 1970 年代的西畫創作與書法臨寫;1980

至 1990 年代針對傳統書法之筆墨與紙幅的探索與擴延;1990 至 2000 年結合文

字與筆墨線條,趨近書畫合一的表現,以及 2000 年之後發展成型的「巨大書寫」 系列經典,包括首度公開呈現 1993 年最長橫寬作品《九歌》,寬逾 14 公尺。透 過書畫作品分區表述、訪談影片紀實,與多幅大型作品的展出,深入淺出地紀錄 董陽孜將書法美學融入視覺藝術的恢弘藝術成就,引發各領域的觀展熱潮。

0 0 0


13 《江賢二:回顧展》

《江賢二 : 回顧展》展場圖

旅居歐美 30 年、定居台東十多年的台灣藝術家江賢二,自 1960 年代創作繪畫

藝術至今,透過他遷徙移居的生命經驗,逐步開創出風格迥異、視覺語彙多元的

系列作品。本次回顧展由藝評學者王嘉驥擔任客座策展人,梳理江賢二這 55 年

來的創作歷程,包含早期遠赴巴黎、紐約的作品,及其深受生活現實影響的封閉

樣態,還有 1990 年代返台,為故鄉廟宇間啟發而創作的《百年廟》系列,以及

近十年遷居台東、綻放繽紛色彩的《比西里岸之夢》與《金樽》系列。從關窗到 開窗,透過完整的歷年紀錄,成功引領觀眾深探藝術家江賢二流轉各方、吸收並 灌注於畫布中的強大創作能量。

14

《未完成,黃華成》「大台北畫派一九六六秋展」展場圖 張照堂,《藝術家・黃華成・野柳》,雷射輸出銀鹽相紙(103 x 69 cm,1978)

《未完成,黃華成》

作為台灣戰後前衛文藝的代表人物,黃華成英年早逝、作品缺乏整理、加上個性

神祕,留下很多謎團。2020 年台北市立美術館以「未完成,黃華成」為核心概念, 以一場帶有實驗性的研究型展覽,將黃華成生前留下的文字手稿、工作文件與史料

研究重新整理,試著追尋並想像重構黃華成創作生命歷程裡發表的「作品」、「行

動」,其中包括展出 300 本書封設計及重建驚動一時的「大台北畫派一九六六秋展」 展場、1996 年最後一次非正式展覽「大句點」的作品設計、手稿草圖與告別式舞台 等,無不讓觀者親眼感受那年代的他,視「藝術」為「事件」從一而終的精神。這 場遲來的展覽,不單多方面展現這位前衛藝術家充滿視覺震憾刺激的成就,也讓尚 未認識黃華成的新一代,一起回到歷史原點,感受這些劃時代的破格實驗。 文創動態

0 0 0


15

《布列松在中國 1948-1949 / 1958》展場圖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 1958》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20 年度大展《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 1958》,由法國攝

影史學及策展人 Michel Frizot 與旅法台灣策展人蘇盈龍共同策劃,首度專題展出 20 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48 年至 1949 年及 1958 年 兩次在中國大陸拍攝的紀實攝影,全展難得展出了 170 件原版照片,更首度展出電

報、印樣、原版雜誌等檔案文件,娓娓道來布列松 1948 年受當時全球單期發行量超 過 500 萬本的美國《生活》 ( Life)雜誌委託,進入中國拍攝記錄政權即將易主的十個

月關鍵時刻,再於 1958 年在中國官方人員的陪同下,看見的大躍進、人民公社等改 革景象,以及他輾轉離開中國於香港逗留的片段。這些珍貴的時代印記,見證歷史的 決定性瞬間,堪稱報導攝影史上最好的作品之一,也對台灣歷史別具意義,因而成功 引發觀展熱潮,成為 2020 年最教人深刻的展覽之一。

16

《不朽的青春》展場圖(攝影・黃宏錡)

《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自 1920 年代以來,台灣現代美術的潮流蓬勃發展,許多青年畫家遠赴他鄉,如留

學東京的黃土水和陳進、巴黎的顏水龍和劉啟祥,紛紛接受新時代洗禮,尋找自我文

化認同,帶回珍貴的創作生命。這些超越政治紛爭的時代藝術,成了台灣重要的文化

記憶寶庫,北師美術館 10 月展出的《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便以六大子題:

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展

出 47 位台籍、日籍藝術家,共 74 件散落世界的台灣前輩藝術家作品。其中總督上山

滿之進委由陳澄波製作的「東台灣臨海道路」,睽違 90 年後首次返台;西鄉孤月在

1912 年繪製的 「台灣風景」,更是現存第一幅以台灣為主題的日本畫。這場難得的 展覽,不只讓民眾免費貼近上個世紀的台灣,更教人重新「再發現」台灣美術裡,那 些漸被淡忘、甚至佚失的創作生命,以及背後值得深思的歷史與故事。

0 0 0


經 典 電 影 及 表 演 藝 術 重 新 面 世

專題緣起

文創動態

024

0 0 0


2019 年 末, 武漢 肺 炎 疫情 延 燒 全世 界,2020 年 上 半年 來 到 全球 高

峰,百萬人感染,各城市政府不得不封城、減少人類靠近彼此的機會, 首當其衝的即是娛樂產業與藝文場所,電影與表演藝術產業尤甚。不僅

電影院和劇院關門,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生計也陷入困境;與此同時,台 灣挾著縝密的防疫工作,勉力維持著劇院和電影院的開張,然而受到全

球產業衝擊,沒有相應的新作品維持場地營運,加上人們畏懼感染亦大 幅降低造訪次數,許多電影和新作的演出更是直接喊停,好萊塢電影紛

紛延檔、國外表演團體演出更直接喊卡。在這百業蕭條之際,各大電影

發行商與劇團不約而同開始經典作品的映演,首先是電影發行商於 5 月 中《末代皇帝》開啟第一槍,緊接著 6 月有近 30 部大小經典,於一般

電影院、地方影展重新上映,包含王家衛、奉俊昊、楊德昌等大師的經

典鉅作。爾後日本經典動畫《阿基拉》、《藍色恐懼》也接連上映,搭 配美國影史多部教科書等級的經典電影重映,與 8 月金馬經典影展《費

里尼 100》,彷彿一場為期一年的電影回顧展。而在表演藝術產業,上

半年因疫情停擺,下半年解封後各大國家級場館則紛紛推出重量級經典 重演,包括綠光劇團《人間條件六》、表演工作坊《這一夜,誰來說相 聲?》、李國修紀念作品《莎姆雷特》與創作社劇團《孽子》等,同時

伴隨著上半年多數演出的延期與取消、國外表演團隊無法來台演出的處 境,讓這一齣齣經典成為觀眾走進劇場重溫過往的另一美好選擇。有趣

的是,儘管 2020 年阻礙了大量劇場作品的演出,卻也意外衍生了多齣 因應疫情的創作,呈現出 2020 年獨一無二的樣態,也反應了藝術與社 會、藝術與環境不可分割的創作特質。

撰稿・Stella Tsai /江家華/溫為翔|圖片提供・車庫娛樂/甲上娛樂/雲門舞集/台灣電影起飛大聯盟

0 0 0


17 經典電影大銀幕重映

經典電影《殺人回憶》、《末代皇帝》重新上映

從 2020 年 5 月開始,疫情衝擊新片發行,各大電影發行商開始推出經典電影

的大銀幕重演,從每月二至三部到暑假幾近五到七部的頻率,填補了這段時間電

影院低迷的片量,也掀起一波波懷舊經典的大銀幕熱潮。從經典動畫《阿基拉》、 王家衛《射雕英雄傳之東成西就》、奉俊昊《非常母親》與《殺人回憶》、以及

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婁燁《蘇州河》等;西方經典《末代皇帝》、《北

非諜影》到美國影史經典《慾望街車》、《萬花嬉春》等,給予老影迷再次體驗、 新影迷全新感受影史經典大銀幕魅力的難得機會。

文創動態

0 0 0


18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作品《定光》(攝影・李佳曄)

重量級表演藝術演出登場

疫情趨緩,2020 年 6 月開始,北中南三個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跟著宣布解封,並

祭出緊鑼密鼓的「下半場」演出。下半年表演藝術圈的火力全開,各大國家級場館紛 紛推出經典重演刺激票房,諸如綠光劇團《人間條件六》、表演工作坊《這一夜,誰

來說相聲?》、李國修紀念作品《莎姆雷特》、創作社劇團《孽子》等。而後,不少 重量級演出亦連番登場,包括當代傳奇劇場《李爾在此》、明華園戲劇總團《鯤鯓平

卷》、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及雲門舞集鄭宗龍《定光》,都有著近乎完售的銷售 佳績,讓表演藝術界迎來非常罕見的「報復性消費」,票房開出紅盤,就連兩廳院實

驗性為重的「新點子實驗場」一周內也賣出近八成票券,讓人充分感受到觀眾對表演 藝術解禁的渴望。

19

22 部國片與戲院業者一起造勢「國片起飛一起拚」計劃

官方民間攜手,國片票房起飛

2020 年全球受到疫情影響,電影產業遭受莫大衝擊。儘管台灣防疫表現佳,但過

去占了票房比重七、八成的外商大片由於檔期順延,對於戲院衝擊不言而喻。進入 7

月,銜接台北電影節的關注熱度,文化部攜手電影產業共組「台灣電影起飛大聯盟」, 協助 22 部國片的行銷宣傳與檔期協調。在外商大片仍舊空缺下,戲院撥出更多廳數 與時段來放映國片,片商也把握難得機會,投入更多資源,讓電影原本就頗受好評的 口碑發酵,終於開出漂亮的票房成績單。

0 0 0


回 與 音 盈

文創動態

0 0 0

歸 創 樂 利

聽 作 產 嘗

眾 者 的 連 結 , 業 的 試


實體唱片已成時代眼淚,大眾皆有感,但真的化為統計數據,看

起來依然驚人。根據文化部《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實體唱片

銷售額從 2008 年的 27.61 億持續往下落至 2018 年的 8.15 億, 而串流、音樂展演的營收占比則是逐漸提高。累年來數位化重寫產

業規則的經濟失落,而串流音樂訂閱收入成長率於 2016 年達到高

峰後逐年降低,推測台灣數位音樂平台訂閱人數已日趨飽和,不少

人持續在嘗試突破現有的營運模式,而主要方向亦是延續過去放大 創作者周邊經濟價值的方向,從聽眾與創作者的魅力與互動出發探 尋更多商業可能。

回顧 1995 年以前,主流唱片公司與新人所簽訂的合約書中多以

唱片約為主,經紀約與業務則可能由另一人或公司來代理。唱片業 萎縮後,過去時稱的「唱片公司」逐漸一併成立經紀部門,試圖 把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經紀與代言等等業務拉回更緊密的音樂產業

中心。使聽眾成為「粉」進而願意投入更多心力與時間,最早開

始的獲利方式之一即為演唱會,而從產業調查報告也可看見音樂 展演業收入自 2014 年的 44.41 億五年間攀升至 53.27 億,若非

疫情影響,應會持續穩健發展。但除了唱片、演唱會,還有什麼 可以「購買」?摸索了這些年,依然是所有人都在尋找的答案。 撰稿・溫若涵/周品延|圖片提供・SMALL / BIOS monthly /顏社 KAO!INC.

0 0 0


20 SMALL,深化數位商品的價值感

吳卓源 SMALL 卡片

若不把科技視為寇讎而是助力,運用新科技的數位產品在各領域都帶起一陣想像。

音樂產業中,由 KKBOX 內部專案延伸而成的 SMALL(原名 OURSONG)目前已有 初步嘗試,可在平台上找到吳卓源、陳珊妮、黃偉晉、菱格世代等創作者。SMALL 背後的意義是創作者私密無廣告干擾的盈利空間,創作者可發行限量卡片,作為內容 的新載體,讓粉絲收藏。粉絲只要持有卡片,就能解鎖創作者私密社群、開始聊天互 動;後台則透過區塊鏈技術登載每張卡片的所有權、交易紀錄,成為無法被複製、獨

一無二的「珍藏」,若卡片完售,二手交易也能累積價值,創作者並能線上不斷更新

卡片內容。SMALL 稱這個平台的靈感「源於收藏黑膠、錄音帶、CD 的黃金年代」, 即是試圖在數位時代深化數位商品的價值感,粉絲經濟體驗的創新概念與運作方式, 著實帶起產業的新想像。

21 蛋堡《家常音樂》發行策略, 「不合時宜」作為一種解答

蛋堡《家常音樂》

「這次,你別想在各大唱片行買到我的專輯!各大串流平台,全面沒有上架中!」

蛋 堡 2020 年 1 月 的 宣 言, 像 是 回 應 到 個 人 品 牌 名「 任 性 的 人 」, 也 掀 起 一 陣 討

論。 離 開 顏 社 後, 蛋 堡 發 行 睽 違 七 年 的 專 輯《 家 常 音 樂》, 只 能 在 自 家 官 網 試 聽 (YouTube 僅上傳四首)、購買,除了實體專輯,也販售數位版專輯及周邊商品。

在這個討論 YouTube 盈利、單曲到專輯等數位發行策略的年代,這樣的單純顯得

特別。回歸到對於創作者及作品本身的吸引力,沒有太多複雜的獲利模式,就是「買 一個作品」的意念,竟也獨樹一幟。

文創動態

0 0 0


22

《Cook the vibe 顏社煮場秀》

《Cook the Vibe 顏社煮場秀》 , 線上線下完整音樂策展

《Cook the Vibe 顏社煮場秀》由台灣饒 舌嘻哈音樂廠牌顏社打造,集結旗下

四組藝人:國蛋、春艷、夜貓組以及顏社首位嘻哈金曲歌王 Leo 王,在台北四間

知名餐廳廚房中拍攝線上音樂秀;同時結合訂餐外送的趨勢,將演出門票以食物

餐盒形式外送到歌迷家,掃描食物 QR Code 便能於網路觀看演出,為一前所未 見的線上音樂節目與體驗方式。此結合聽覺、視覺與味覺,串連線上與線下的節

目企劃,源自於顏社主理人迪拉胖對食物和音樂的美好想像,大膽嘗試將演出能 量濃縮在狹小的廚房裡,帶來全新觀看體驗。

0 0 0


影 音 平 台 與 音 樂 產 業 更 緊 密 結 合

YouTube、抖音等大眾影音平台的影響力,已成為了解音樂產

業現況不可忽視的一環。數位時代以來,創作者自行錄製、上傳

而後爆紅的故事繁多,而 2020 年 KKBOX 榜單也出現不少自影 音平台獲得影響力後反攻排行榜的逆襲:華語年度單曲累積榜第 3、4 名的阿冗起先即為翻唱歌曲〈太多〉於抖音上爆紅,進而

被簽下發展;2019 年起,《娛樂百分百》中的「凹嗚狼人殺」

單元在 YouTube 取得亮麗的收看成績,陳零九、邱鋒澤、賴晏 駒、黃偉晉等人的音樂創作成為熱門歌曲,2020 年婁峻碩加入 組成「五堅情」後,成為排行榜上不可忽視的一股新勢力。

若不從排行榜看起,改而觀察 2020 年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名單

七組入圍者中,也有莫宰羊以〈未接來電〉突破千萬觀看、高爾 宣〈Without You〉 朝 五 千 萬 觀 看 次 數 邁 進。YouTube 逐 漸 成 為挖掘新星的重要渠道,2020 年華研宣布簽下的團體「沒有才

能」,即是把自己創作的非官方畢業歌曲〈還是要有長頸鹿才 能〉上傳後受到許多關注。如今幾乎每間主要唱片公司都有從

YouTube 出發、或是在平台上表現強大的創作者,YouTube 為

創作者帶來許多可能,也連帶與專業音樂製作人才、經紀公司之 間有各種合作關係,結合為更緊密的生態系。

撰稿・溫若涵|圖片提供・滴妹/黃大謙/ PressPlay /原音兄弟

專題緣起

文創動態

0 0 0


23

滴妹〈每一個我〉、黃大謙〈想要離開你〉

YouTuber 音樂製作專業化

自 2017 年聖結石、那對夫妻,以各種內容起家的 YouTuber 近幾年更加密集地

發行音樂創作,且以自身固有的聲量帶起流量。2020 年幾個話題作品都有專業音樂 人的參與,鍾明軒單曲〈當我說真話的時候我感到自由〉由陳珊妮製作、滴妹〈每 一個我〉由盧廣仲製作,黃大謙也與 ?te 壞特的團隊、Limi 等音樂人合作。或許這

也昭示了典範轉移的一種可能性,過去在電視電影表現好的藝人時常延伸出音樂作 品,如今 Z 世代的關注平台 YouTube 也有了屬於自己的音樂創作生態系。

24 YouTube 成為新星被挖掘的重要管道

W0LF(S) 五堅情

2019 年以來,無論是 YouTube 高點閱「凹嗚狼人殺」單元班底陳零九、邱鋒澤、

賴晏駒、黃偉晉、婁峻碩等人的音樂創作成為 YouTube 熱門歌曲,還是莫宰羊、高

爾宣等金曲獎新人入圍者在 YouTube 上奠立知名度及傳唱度,再到音樂創作團體「沒

有才能」將自己創作的非官方畢業歌曲〈還是要有長頸鹿才能〉上傳 YouTube 後引

起知名唱片公司華研關注並將之簽下,種種案例在在說明了 YouTube 似乎已經成為 新星被唱片公司挖掘及被更多聽眾看見的重要管道。

0 0 0


如何將設計思維帶入公共政策,驅動一座城市的治理,是近年

來政府機關的重要課題。新竹市人口呈正成長,老化指數最低, 被視為台灣最年輕的城市,但同時它也是一座有超過三百年歷史 的老城。人口結構的改變、新舊並陳的特質以及與科學園區密不

可分的關係,都影響市長林智堅對於公共政策的推動和城市發展 的思考。

「設計不只處理好不好看的問題,更要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重視美學施政的林智堅,針對平均年齡偏低的市民對生活、文化、 教育的需求制訂計劃、政策,解決城市問題,讓大家看見新竹因 為設計的導入而形塑起自己的城市品牌。例如:復興高齡 84 歲

的新竹市動物園,找回市民曾有的城市記憶;改造與翻新諸多公 共設施和環境,貼近孩子以及市民的需求;以創新設計改造風收 站和無人回收站,建立潔淨質感且功能多元的資源回收管道;建 置一致且具有設計感的新竹市指標系統,提升整體城市美學⋯⋯ 皆為新竹市用設計力驅動城市創新的落實。文化資產與歷史記憶 是都市永續發展的重要元素,林智堅認為古蹟是新竹最大的資產

和優勢,因此改造了新竹火車站、新竹州廳、新竹州圖書館等古 蹟,將古蹟修復活化列為城市治理的重點之一,傳承永續價值。

撰稿・周品延/呂芳萱/梁景文|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工二建築設計事務所/ W 春池計畫(金玻獎、春室)/ Plan b(金玻獎)/究方社(金玻獎)

文創動態

0 0 0


新 竹 市 將 設 計 導 入 城 市 治 理 , 初 見 成 效

25 台灣設計展打開新竹舊城區想像

新竹市美術館「風城轉生站」

2020 年台灣設計展在新竹登陸,除了以新竹公園主展區探索「科技產業」、「循

環設計」、「生活產業」等領域,也將新竹老城區的文化百景,化為「生活博物館 living museum」,由市府攜手在地團隊及企業,重新整修開放五座人文歷史的老建

築空間,作為本次展覽的場館,包含:新竹州圖書館「重啟,未來閱讀」、新洲屋「九 降米粉道」、新竹市美術館「風城轉生站」、影像博物館「有樂電影院」、大同 108 再生基地「竹塹練功房」,並以 APP 內建「說書人」,展開六條體驗路線,帶領民

眾走入新竹的老店,來一趟光影、閱讀,及工藝之旅。將設計導入舊城區,除了重新 活化空間,展覽更與當地的工藝家、設計師、料理人合作,深度挖掘舊城區的生活文 化,為舊城文化注入活水,在展期後,空間也將持續營運,成為真正的生活博物館。

0 0 0


26 新竹州廳公共廁所改造

新竹州廳廁所

隨著設計力走入新竹,市政府也密集推動公共設施、人行道的改造規劃,除了

優化東大路、舊城區的人行空間,強調綠化、安全及沿線風景的美化,公廁的翻 修更是引發關注,其中最顯著的莫過於國定古蹟新竹州廳的廁所改造案例,由工 二建築設計事務所操刀,考究新竹州廳的歷史故事、建築工法,以現代的構造方

法,將古蹟本身的歷史元素放進設計中,如:廁所的磚紅色調,就是呼應日治時 期常見的赤煉瓦(紅磚)建築工法,全新廁所明亮通風,提供民眾更舒適的如廁

空間,除了美化空間、強化公眾服務、無障礙的功能,更以設計再現歷史風華及 城市特色,而新竹市政府也將持續完成 110 座公廁的設計改善,藉著這股設計之 風,為城市帶入新的美學力量。

27 新竹市立動物園重新開幕

新竹市立動物園

創立於 1936 年的新竹市立動物園,是台灣現存最老的動物園,2017 年中開始休園

進行「新竹動物園再生計劃」,於 2019 年底完工重新開放。改造計劃以「在城市裡 的動物園」為出發點,拆除獸籠創造類棲地,翻轉傳統「動物被看」模式,同時保留

園內的老樹與歷史建物,繼續承載新竹人的共同記憶。然亦有意見表示,開園後實 際走訪發現動物的福祉在許多細節上並未考慮周全,例如拆除圍網改用水壕屏障來

防止猿猴逃出,但這樣的設計其實將動物能活動的範圍減少許多,也沒有因為縮減

了水平空間而針對猿類習性來增加垂直活動空間。再生計劃「對動物友善」的目標 值得嘉許,但在動物居住空間以及安全設計上,園方似乎還可以有更完善的規劃。

文創動態

0 0 0


28 新竹玻璃產業光芒再現

金玻獎獎座與「春室 The Pool」複合式空間

新竹玻璃產業自日治時代便憑著得天獨厚的玻璃原料矽砂與天然氣,發展成台

灣玻璃藝術重鎮,兩年一度由新竹市文化局舉辦、為推廣玻璃藝術創作的新竹市

金玻獎,2020 年第 14 屆以「透明姿態」為主題,8 月於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舉行為期近一個月的展覽,Plan b 負責的展場空間規劃,透過不同主題區間,回 溯玻璃清透可塑的本質;另一邊積極推廣回收玻璃再製綠能經濟,讓新竹玻璃持

續發燒的春池玻璃,亦在 6 月開放全新結合策展、體驗、選物、餐飲,以容器作

為概念的三層複合式空間「春室 The Pool」,一開幕便成為新竹話題熱點,從展 覽到空間,兩者都不約而同讓新竹玻璃工藝有了更年輕與親民的嶄新體驗。

0 0 0


創 意 侵 權 爭 議 引 發 討 論

隨著台灣文創產業發展越趨興盛,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觀念

更加受到重視,也因此儘管各種類型的侵權爭議過去未必較少發 生,但確實現今隨著觀念普及,加上社群平台的傳播效應,越來 越多相類事件引發媒體或大眾的關注。以 2020 年度台灣文創圈

為例,一整年下來引發熱議的事件至少就有(按時間序):小說

家駱以軍《明朝》取材爭議、「陳瑩娟琉璃工藝創作展」抄襲事 件、空間設計團隊 Lo-Fi House 抄襲事件、藝術家王建揚抄襲爭

議、台灣設計展「新竹獸」創意歸屬爭議、電影《無聲》取材爭

議等六起案例。以上述這些案例來看,分布領域涵蓋文學、電影、 設計、插畫、當代藝術、傳統工藝,足以證明這並非僅限於單一

領域的問題,值得多數產業關注者嚴正以待;同時,當這些案例 爆發,亦有過往相似案例的當事人跳出來發聲,說明了在一個長 期待改善的結構下,除了訴諸道德自律,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也 會讓事件重複發生如同歷史循環。

另一項關注重點,上述每一起案例由於不同的事件背景、「抄

襲」定義的光譜樣態、是否確實構成侵權或者踩在灰色地帶、甚

至除了侵權問題之外尚有倫理爭議。這些案例固然都環繞著「抄 襲」概念而生,具體樣態卻有著不同的呈現,足以看出這項議題 雖然重要,但更複雜的是如何找到溝通與解決的共識。對於產業 工作者來說,切身相關的就是去探究那條涉及侵權的界線何在, 除了對於創意與人格的尊重,保障合作過程裡自身的權益,也可 能提前部署避免不必要的公關危機。

撰稿・溫為翔|圖片提供・BIOS 文化創意顧問/ Facebook 截圖

專題緣起

文創動態

0 0 0


29

台灣設計展裝置藝術 「新竹獸」創意歸屬爭議

2020 年台灣設計展與新竹市政府合作舉辦,獲得

多方好評。然於活動甫落幕,廣受喜愛的裝置藝術 「新竹獸」卻爆發創意歸屬爭議。藝術家郭奕臣於社

群上發文,說明自己才是原創概念發想,以及與策 展團隊衍序規劃設計在前期規劃溝通過程發生的狀 況,後續因為合作中止,雙方協議於展覽文宣上掛名 與前期費用支付等事項,衍序並未依照雙方約定確 新竹獸

30

實執行。後續經由中介調停,策展人劉真蓉向郭奕 臣致歉,雙方重新協議,才讓這起爭議告一段落。

駱以軍小說作品《明朝》 取材爭議

駱 以 軍 2019 年 9 月 出 版 小 說《 明 朝 》, 書 裡 一

段情節於 2020 年 3 月被揭露有抄襲之嫌引發爭議。

這段內容實為 2019 年 2 月劉芷妤在駱以軍小說課堂

上分享的故事大綱,經駱重新改寫後納入為《明朝》 一部分。後續得知,劉曾於 2019 年 6 月將故事大

綱發展為完整作品〈火車做夢〉刊登於自由副刊,

並收入 2020 年 4 月出版個人小說集《女神自助餐》, 這起爭議因而被公開。駱以軍後續出面道歉,坦承 駱以軍《明朝》

31

自己不當取材,未注意到授課時的權力關係,對於 劉芷妤造成傷害。

王建揚「三創」藝術創作的 抄襲爭議

2020 年受疫情影響,藝術交流與拍賣市場紛紛喊停。

台 灣 藝 術 家 王 建 揚 參 考 國 外 #artistsupportpledge

串連計劃,發起台灣版「藝起加油 ART」線上交易

平台,促成數千萬交易總額。然而有網友發現王建 揚展售的部分作品,疑似抄襲英國藝術家 Harrison Ray 的辛普森系列二創,後續有更多人注意到王建

揚過往創作亦涉及同樣爭議。王建揚出面回應,說 王建揚 Facebook 聲明文截圖

明自己的理念與創作手法,同時也尊重並接受公眾 的評價。

0 0 0


陳淑芳以電影《孤味》獲得第 57 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金馬奬彰顯自由多元價值可貴

32

年初雖因疫情嚴重衝擊,院線電影幾乎所剩無幾,而後由於台灣社會防疫有成,

國片反倒迎來一陣復甦趨勢,從《怪胎》《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消失的情人節》

《無聲》《親愛的房客》《孤味》《同學麥娜絲》到《腿》,在世界疫情依舊嚴峻 因而院線少有好萊塢大片的狀況下,皆有水準之上的票房及關注度。也因此,於 11 月底展開的第 57 屆金馬獎亦備受關注。

在這「國片大爆發」的一年,同時也是中國影人缺席金馬獎的第二年,本土電影及

演員在本屆金馬獎可說大放異彩。導演陳玉勳第七部劇情長片作品《消失的情人節》

是 2020 年最大贏家,一舉拿下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剪輯、

最佳原著劇本等五個獎項;得獎次多的則是鄭有傑執導的《親愛的房客》,拿下最佳 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最受關注的最佳男、女主角獎殊榮,則

屬於劇場出身、本次出演《親愛的房客》的演員莫子儀與在電視電影圈歷練超過六十 載的《孤味》女主角陳淑芳;後者更同時勇奪最佳女配角獎,締造紀錄。

綜觀本屆金馬獎的得獎名單,除了囊括絕大部分獎項的台灣電影,多部來自香港的

作品亦有斬獲,以香港「反送中」示威為題材的《夜更》勇奪最佳劇情短片,《幻愛》 拿下最佳改編劇本,紀錄片《迷航》則獲得最佳紀錄片獎;最佳新導演獎則由來自馬 來西亞的導演張吉安以《南巫》拿下,足見在因政治因素中國電影缺席之下,作為華 語指標性獎項的金馬獎,依然堅守兼容開放的氣度。未來金馬獎將如何維持高度與多

元性、台灣電影是否能延續 2020 年的氣焰、乃至於中國電影圈是否會有任何因時局

而產生的不同態度,都我們值得持續觀察。

撰稿・黃銘彰|圖片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攝影・羅柏麟)

文創動態

0 0 0


中文字型群眾集資浪潮

33

2015 年 9 月 8 日,由 justfont 團隊發起的「金萱」字型在群眾集資平台 FlyingV

展開集資計劃,不到 80 分鐘便完成 150 萬募資目標。這項集資計劃獲得廣大迴響,

募得總額超過新台幣 2500 萬元,有近萬名贊助者支持,不僅是第一個以中文字型

為主題的群眾集資計劃,更是全球字體相關集資計劃的紀錄保持者。三年後,完整 「金萱」系列字型終在 2018 年年底完成,共有九種不同粗細、超過十三萬字符, 包含台語、客語常用字與台羅拼音。

繼金萱字型透過群眾集資首開商業化與普及化先河,2016 年開始,陸續有不同字

型設計欲依此一管道步入大眾市場。2019 年,由設計師施博瀚操刀的字型「凝書體」 登上集資平台嘖嘖,以遠超越目標的 1800 萬完成集資,成為繼金萱過後最成功的 字型集資案例。而後,在 2020 年,設計師林芳平設計的字型「激燃體」,亦在集

資平台大放異彩,以 1350 萬漂亮達標。同年,曾在 2017 年以「風體」集資成功的

玉川設計所,推出全新字體「拳體」,也募得將近 300 萬的不錯成績。

自金萱以來的字型集資案例觀之,長期推廣字體價值的 justfont 團隊可說居功厥

偉。作為從無到有的過來人,他們在有了「金萱經驗」後,便積極透過媒合市場、

設計與技術,分享資源與心法,致力養成台灣的字型設計環境,成為許多字型設計 師在初期階段的重要夥伴。自 2018 年,更展開了「jf 字友社」計劃,提供有志字

型設計的設計師詳盡的輔導;近兩年獲得突破千萬廣大迴響的凝書體及激燃體,皆

是該計劃輔導下的成功案例。2020 年底,由香港知名字型設計師許瀚文開發的「空

明朝體」也宣布即將展開群眾集資計劃;2021 年 1 月 5 日正式上線當天,不到 12

小時便募得達標金額 400 萬。看來這股中文字型的造字浪潮,在逐漸成熟的群眾集 資機制推波助瀾下,有機會持續開展,走向普及。 撰稿・黃銘彰|圖片提供・justfont

左/由設計師施博瀚操刀的字型「凝書體」|右/由設計師林芳平設計的字型「激燃體」

0 0 0


34

由攝影師江凱維拍攝的唐鳳肖像照

數位政委唐鳳掀熱潮,儼然成台灣文化 icon

2020 年 4 月,攝影師江凱維拍攝政務委員唐鳳的時尚照在網路上熱烈流傳,細緻

唯美的視覺畫面與唐鳳本人 IT 天才的聰明形象恰成完美對比。這組照片拍攝源自江 凱維在 Twitter 上的許願,結果創意想法獲得唐鳳首肯,附帶條件是照片可以授權

供其他使用者做非營利的二創、三創使用。以此為起點,在台灣媒體界與網路圈燃 起一片「唐鳳熱潮」,甚至延燒到海外。好奇的傳統媒體紛紛撰文討論唐鳳究竟有 何魅力,他獨特的成長背景因為這次契機再度成為媒體話題。另一方面,社群網路 上利用原作進行改造發揮的創意源源不絕,有些替換帽飾衣裝,有些加入文字對白

製作迷因圖,更有些拿著唐鳳模仿《星鑑迷航記》裡頭瓦肯人敬禮的手勢大作文章。 這種「唐鳳 everywhere」的熱鬧程度彷彿重現普普藝術年代,滿街都看得到瑪麗 蓮夢露或是切格瓦拉頭像的盛況。

綜觀唐鳳熱潮的生成,關鍵之一就是疫情效應。當全球面對疫情幾乎一籌莫展時,

台灣卻締造了優秀的防疫成果,其中由唐鳳主導的資訊工具開發成為整體防疫政策的 重要拼圖,透過媒體報導也引起其他國家的關注。最鮮明的莫過於日本媒體界,年輕

的唐鳳運用資訊技術締造防疫戰果,恰巧與年邁又遲鈍的日本官僚形成強烈對比。

另一方面,當疫情影響多數實體活動的進行,所有關注力都放在網路,這讓社群上 的熱門話題更容易極化聚焦,唐鳳熱潮就是這段時期的重要範例。最後,所謂文化

icon 的生成必定有其根基,唐鳳的獨特背景、他所代表的價值,都讓他成為當前台 灣具備高度辨識性的文化代表。即便有天熱潮褪去,他依然會站在最獨特的那一端。

撰稿・溫為翔|圖片提供・唐鳳(Photo credit・CC BY-NC-SA 4.0 Kaii Chiang 江凱維、總召/江凱維 (Kaii Chiang)、

造型/ Joyce Chang、服裝/ JUST IN XX 周裕穎、彩妝/ Po Tsang Ho、髮型/ Hyde Lin)

文創動態

0 0 0


2020 白晝之夜:裡外翻轉藝術行動 Inside Out Project

2020 白晝之夜:修電的人(耳機沉浸體驗)

斜槓策展的台灣電力專家

35

近幾年藝文風氣的日益興盛,讓「策展」成了一門公部門不得不修的顯學,不少

國營單位主辦或參與展出的展覽,論文化厚度、當代設計美學、國際觀,水準一年

比一年高,台電就是個再好不過的例子。2016 年因文化部頒布新版文化資產保存法

令,台電全面盤點旗下所擁有的文資、制定相關保存辦法,為求完善甚至還招考專 才,最終清查出十多座隸屬古蹟的老電廠、上萬件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隨著「策 展」的勢在必行,它們恰好能用做展覽素材使用,也是自那時起台電不斷舉辦或參 與特展,希望讓更多人能看見有別刻板印象的一面。

2017 年適逢白晝之夜移師公館,台電首次嘗試徹夜開放大樓空間、結合藝術展覽

演出,將台電大樓化身「電光馬戲競技場」,2020 年由於近昆陽站的電力修護處廠 內機具、人員即將搬遷,更躋身主要展演場域之一,首次對外公開廠區內部,廣邀

裝置藝術家、視覺插畫藝術家、攝影師以永續為題進行創作。2018 年起年年舉辦的

台灣電力文資特展,顧名思義是台電自發主辦的展覽,試圖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把 民眾習以為常的電力轉化為有趣的展覽內容,2020 年在「電力傳輸過程」主題設定

下,展出近 200 件十分珍稀的文資,讓人得以一窺電力傳輸技術的發展脈絡,並結

合環狀投影、聲音動態影像、零件廢料再造等嶄新的感官體驗形式,預期參觀人數 將超越以往。

除了期間限定的特展,台電也跨足常態式文化展演。2020 年 1 月正式對外開放的

綠能展示館「TAIPOWER D/S ONE 電幻 1 號所」,館內不僅有巨型藝術裝置、3D 列印藝術品,更創新導入 VR 虛擬實境設備、綠能互動技術,期望透過多功、多元

的都市美學概念,以及新穎的「參與式」觀展型態,展示未來能源的脈動和趨勢。 撰稿・梁景文|圖片提供・2020 台北白晝之夜

0 0 0


36 台灣 Podcast 元年, 從創作端到產業端的成型發展

你 今 天 Podcast 了 嗎? 邁 進 2020 年 底, 各 大 媒 體 紛 紛 形 容 2020 年 是「 台 灣

Podcast 元年」,在國外盛行多年的 Podcast,終於在台灣迎來大爆發,身邊的人

不 是 在 聽 Podcast, 就 是 打 算 開 一 個 Podcast 頻 道。 從 創 作 端 觀 察, 被 稱 為 台 灣

Podcast「三本柱」的「股癌」、「百靈果 NEWS」、「台灣通勤第一品牌」長期

盤據 Podcast 排行榜的前三名,創作者的個人魅力與紥實內容,成就出動輒多達數 萬鐵粉訂閱收聽的影響力及以業配廣告生存的成功商業模式;不少音樂創作者與設 計師也紛紛加入 Podcast 的行列,像靈魂樂女神 9m88 的「9m8lah8lah」、韋禮安

的「韋禮安跟你鳥鳥天」、設計師顏伯駿和「一隅有花」主理人之一的張柏韋共同 主持的節目「Before Midnight」等,媒體如天下雜誌與報導者亦憑 Podcast 開拓

另一片天地,其他如以文化生活、商業科技類,甚至運動、法律為主題的觀點分享, 也各自累積了不同粉絲,以百花齊放來形容台灣 Podcast 風潮實在不為過。

左/「百靈果 NEWS」錄製現場|右/「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李毅誠和張家倫

從 產 業 端 來 看,Podcast 平 台 一 直 被 國 外 品 牌 Apple 與 Spotify 所 占 據, 上 傳

端(host) 與 收 聽 端(feed) 分 開 的 模 式 也 讓 Podcast 市 場 數 據 長 年 以 來 難 以 整

合, 至 2019 年 才 有 本 土 誕 生 的 中 文 版 平 台 SoundOn 與 Firstory, 嘗 試 整 合 台 灣 Podcast 市場提供全面性的 Podcast 服務,務求讓創作者、廣告主甚至聽眾都能有

策 略 判 斷 的 依 據。SoundOn 便 在 2020 年 8 月 公 布 了 第 一 份 台 灣 本 土 Podcast 產 業 調 查 報 告, 讓 大 眾 一 窺 台 灣 Podcast 節 目 的 聽 眾 輪 廓 與 收 聽 習 慣;Firstory 在

2020 年 10 月更得到 KKBOX 投資,本土音樂串流平台與 Podcast 平台首度結盟合

作,KKBOX 憑著本身優勢,替 Firstory 建立專屬的音樂 IP 版權庫供 Podcaster 使

用。本土平台更緊密完整的技術生態系統,讓人期待台灣 Podcast 產業未來將走出 自己的成長脈絡,為市場帶來更多創意與可能。

撰稿・梁景文|圖片提供・BIOS monthly

文創動態

0 0 0


台灣文化界對於香港議題的聲援表達

37

2019 年 3 月,一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本來只有年輕人參與的抗議在香

港展開,至 6 月演變成全民團結、世界矚目的抗爭運動。每天急促變動的地區情況, 從太子站的亂打人至今是否有人死亡的謎一般事件、香港警察不配戴委任證肆意執 法、到多間大學被圍城,還有民眾被毆打、被逮捕等事件每天上演。至 2020 年 6

月《港版國安法》實施,中共國安人員或可以在港執法,香港人人心惶惶擔心被秋 後算帳。「兄弟爬山,各自努力」與香港政治形勢緊緊相依的台灣,卻也不忘對香 港互相扶持,面對香港每況愈下的自由與人權,在多方面表達了聲援與支持。

2020 年中最矚目的事件,必屬因販售中共禁書經歷「被失蹤」的囚禁事件的前香

港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移民台灣並成功在 FlyingV 募資 600 萬,在香港反送中運

動一週年的 6 月,於台北中山區重啟銅鑼灣書店,開幕期間總統蔡英文總統更親臨拜

訪,以行動表達對港人爭取民主自由的支持。另一方面,台灣漫畫基地亦在 6 月舉辦 了名為《反抗的畫筆─香港反送中運動週年圖像展》特展,邀請來自香港、台灣、

韓國與澳洲等地 66 位支持反送中抗爭的創作者,展出的近百幅記錄了運動事件、心

情、號召、理念、片段等的作品。重現抗爭現場的展區,除了作品,也有連儂牆、抗 爭現場的聲音記錄、各類關於香港抗爭的書籍,展覽更以「希望」作結,以多幅作品

呈現藝術家對香港的期許與想望。小型展覽空間森 ³ sunsun-museum 恰好以「希望」 為題,舉辦已連續發酵多年的《HOPē 希望的形狀 _ 台日圖文設計展 》,不定期召

集國際設計師共同參與「希望的形狀」圖像創作,2020 年更特別額外邀集六位台灣

設計師,以視覺圖像關注「香港」、「自由」議題,希冀透過海報設計匯聚關於「希望」

的正面能量與提醒,展覽現場亦販售 32 位創作者之「HOPē 希望的形狀 - 明信片」, 販售所得扣除成本後,部分捐贈支持香港 612 人道支援基金。持續在變化、枯萎的香 港,因著這些台灣的自由發聲得到了支持與安慰,同時也讓更多台灣民眾從各種層面 了解這場發生在彼岸的反抗,進而思索台灣未來發展的意義。

撰稿・梁景文|圖片提供・森 ³ sunsun-museum / Vincent Yeung / Jean Chen /台灣漫畫基地

《HOPē 希望的形狀 _ 台日圖文設計展 》 《反抗的畫筆─香港反送中運動週年圖像展

0 0 0


從金曲獎看母語創作 , 再思語種分項的必要性

38

金曲 31 裡幾個振奮人心的時刻,都在 Abao 阿爆(阿仍仍)上台領獎時。過去

大概沒人能想像一張原住民語專輯能拿下年度專輯、年度歌曲獎,而《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像是給台灣的餽贈,讓大眾看見音樂跳脫語種的力量。入圍名單中亦

可看到越來越多年輕的創作者以母語創作,入圍最佳台語男歌手的陳以恆融合 Neo

Soul、R&B 元素,而以《燒金蕉》最佳台語專輯的百合花,精彩地孵育出一張以台 灣民俗音樂聲響為主要枝幹又迸發新意的專輯。

阿爆的獲獎,也讓更多人回頭思考金曲獎自 2005 年以來依語種分類授獎的設定,

究竟是鼓勵還是侷限?如果我們心中並無語種的框架,音樂本身是否可以更公平地

被審視?此討論在音樂界行之有年,第 18 屆金曲林生祥拒領最佳客語專輯、最佳

客語演唱人時所說的言猶在耳,「職棒既然不會頒『最佳客家投手獎』,為什麼音

樂獎卻要以語言分類?」資深音樂評論者馬世芳也點出:即便分語種頒獎立意良善, 但最終許多媒體報導依然將最佳國語男歌手、女歌手封上「歌王」、「歌后」,無

異於將其他語種獎項列為「二軍」。但 2020 年第 31 屆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得主 蘇明淵也提及,感謝金曲獎這樣的頒獎模式,自己才有機會被看見。

另一個質疑,是這樣依語種分類的規定,是否符合台灣更加多元的現況?拿下第

31 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專輯獎的王若琳《愛的呼喚》中也有國語/華語、日語、粵 語,而從名單中我們也可以看見台灣多元文化交融的圖像,如拿下最佳台語女歌手 的朱海君其實是客家人、入圍最佳台語男歌手的曾瑋中是排灣族,未來若有人創作 一張混合語種的專輯,似乎難在這樣的獎項裡容身。獎項設計是否能反映這塊土地

的真實面貌,考驗著主辦方。截至出刊前,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宣布金曲 32 將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修正獎項名稱為「最佳華語專輯獎」、「最佳華語男 歌手獎」、「最佳華語女歌手獎」,但並未提及分類變更相關事宜。 撰稿・溫若涵|圖片提供・那屋瓦文化有限公司

Abao 阿 爆( 阿 仍 仍 ) 以《kinakaian 母 親的舌頭》拿下第 31 屆金曲獎最佳原住 民專輯獎、年度歌曲及年度專輯三大獎

文創動態

0 0 0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

年輕世代的台灣史書寫: 從現代舞 、 搖滾到台語電影

39

2020 台灣文學金典獎入圍名單裡,非虛構類型對台灣史多面向的挖掘,似是展示

年輕一輩寫作者的豐碩成果。往前或可追溯到 2010 年初,各人文社科系所開始有

了更貼近大眾的書寫嘗試,人類學開展「芭樂人類學」、社會學有「巷仔口社會學」, 歷史學有了「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一時蔚為風潮,也讓閱讀大眾對於學術 寫作的轉化有了更多想像。

2020 年幾本作品的新意,承接近年來年輕世代對台灣史的探索,更在不同文化領

域間找出值得重新審視的思考端點。林巧棠所著《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從日治到解 嚴,台灣現代舞的故事》從蔡瑞月寫到林懷民,現代舞的出現,本是為了打破芭蕾 日益僵固的審美標準,舞蹈大家的生平綿延開來,即是日治到解嚴時期追求自由的

心靈運動史。熊一蘋所著《我們的搖滾樂》瞄準具有叛逆代表性的搖滾,回溯 1950 到 1980 年代,當台灣的年輕人透過搖滾樂的震撼裡感受到反抗、自由精神,也才 理解了所在環境的不自由,並妥協出自己能唱的搖滾。

最終獲金典獎的《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自日治時期梳理台

灣人拍片故事,帶讀者見證已被淡忘的 1950 至 60 年代台語片風華。回應台語片急

速衰亡的問題,蘇致亨重新檢視過去「粗製濫造論」和「政治決定論」兩大主流論 述,讓我們看見政治力量是如何藉彩色技術的轉型機會,讓台語片最終看似是受到 市場機制淘汰而「自然」衰亡,背後更是威權政府藉語言政治和技術政治介入影響

的結果,其故事並隱隱挑戰過去台灣文化史主流敘事以文學菁英為主的觀點。以上 三本書都出自論文改寫,文字卻都有使讀者享受閱讀的企圖,也讓人更加期待未來 更多的歷史書寫,可以如何交織出我們對過去的理解。 撰稿・溫若涵|圖片提供・BIOS monthly

0 0 0


40 《La Vie》2020 年 5 月號「共同生活的可能」

紙本內容的深度化 與視覺風格調整

《500 輯》第 15 期「你在哪裡上班?我自己接案」

隨著通訊習慣的改變,視覺在資訊傳遞的過程中所占重要性日益加深。台灣這一

年來有多份生活類紙本雜誌刊物進行視覺風格調整,甚至是內容架構的重整;同時

我們還發現,有多份新刊物以一種過去較為少見的方式登場,這也是 2020 年紙本 刊物值得紀錄的重點。

創刊於 1996 年的《VOGUE》台灣版可說是世界上甚早發行的《VOGUE》版本。

但多年過去,《VOGUE》台灣版無論在整體視覺規劃或是封面拍攝風格,都停留 在 90 年 代。2019 年 底,《VOGUE》 台 灣 版 總 編 輯 由 孫 怡 接 任; 從 2020 年 3 月

起,《VOGUE》台灣版史無前例不用明星作為封面主角,而是邀請四位在國際上

發展的台灣模特兒來拍攝封面與專題,讓她們穿梭在宜蘭和台北西區,呈現與過往 《VOGUE》台灣版截然不同的風貌。事實上,過去幾年內,不只是《VOGUE》台灣 版,有多國家不同語言版本的《VOGUE》都迎來新世代的總編輯,對編輯的風格與

內容進行變革。《La Vie》於 2004 年創刊,長期專注生活風格、設計藝文與創意產 業資訊,可以算是第一本台灣原創的設計文化雜誌。向來在內容上比較是滾動式調整

的《La Vie》,2020 年 4 月從內容到整體形象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版,不僅找來洋蔥 設計改變整體視覺和版面風格,更加強化攝影的重要性、調整過往的圖文分配比例, 同時也改變雜誌的主要識別 Logo 標準字,希望吸引到更多年輕讀者的共鳴。

此外,紙本刊物的革新也是 2020 這一年值得紀錄的重點。文化評論人張鐵志在

2020 年創立新的文化雜誌雙月刊《VERSE》,是台灣較為罕見的「跨領域文化雜誌」 刊物類型,以群眾募資方式面世也是有別以往不一樣的做法,7 月中登場的群眾募 資一直進行到 9 月底,總共募集將近新台幣七百萬元,可以說是在初登場就吸引了

文化圈與媒體圈的目光;另外聯合報集團同時也於 2020 年上半年推出了全新紙媒

品牌《500 輯》,每雙週五隨聯合報夾報發行,期望吸引年輕世代的目光,用 500

字的短篇閱讀模式來嘗試拉近聯合報集團與年輕讀者間的距離。 撰稿・周品延|圖片提供・La Vie / 500 輯

文創動態

0 0 0


41 電視電影藝人開始經營 YouTube 原創內容

身處網路社群與自媒體興盛年代,大眾獲取娛樂的來源和習慣早已從傳統電視

轉 移 到 不 同 的 社 群 和 影 音 平 台 上, 於 YouTube 觀 看 影 音 資 訊 甚 至 是 許 多 台 灣 民

眾 的 生 活 日 常。 截 至 2016 年 底, 台 灣 YouTube 上 達 到 百 萬 訂 閱 數 的 僅 有「 蔡 阿 嘎」、「TGOP 這群人」兩個頻道;在 2017 年則大勢成長,達七個頻道突破百萬

門檻,除了經營自產內容、廣告業配,YouTuber 也因為與台北市政府合作宣傳世 大運、參與金鐘獎廣告串場等而廣為民眾所知,大放異彩。2017 因此被稱為是台

灣 YouTube 原創影音「大爆發」的一年。

2019 年年底開始延燒至今的 COVID-19 疫情打亂了數十年來演藝界生態,面對

沒有通告工作就沒有收入的窘境,許多藝人開設自己的 YouTube 頻道。因為親身

參與企劃腳本,自主性高,除了可以呈現藝人真實自然的一面、讓粉絲有與他們更 貼近的感覺,也因為藉由 YouTube 更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展示了有別於在舞台或

電視上「作秀」的不同面向,建立起獨特形象,YouTube 成了藝人維持曝光以及與 粉絲溝通的另外一個管道。不少藝人以影音部落客形式公開私下的模樣,分享生活

點滴,如楊丞琳從起床開始錄製自己的一天,滿足粉絲一窺明星私生活的好奇心。

有部分藝人則嘗試節奏較快、娛樂效果高的外景企劃,例如劉品言「四纖女出遊記」 以無腳本方式記錄與演藝圈三位好友的露營之旅,展現女明星真實不做作的一面;

柯震東「換你作東」以行腳節目方式拍攝和好友蔡昌憲同遊貢寮,拋開偶像包袱, 體驗初次自潛、當服務生、撿螺、遊艇出海。有別於生活 Vlog 或是綜藝性質影片, 曾之喬走出自己的「聊癒」路線 — 她在 2019 年推出個人著作分享自我成長後便

興起開設頻道的念頭,親身參與企劃籌備過程,以談話節目形式邀請演藝圈友人聊

家庭、友誼、事業。其節目「聊姐了解」從女性觀點看待各種層面的情感和議題,

分享不同的人生歷程與體悟,比起過往在演藝事業上曾之喬的人設和個性因此更為 立體,開創新的事業版圖。

撰稿・周品延|圖片提供・禾豐九路娛樂

柯震東 YouTube 頻道「換你作東」

0 0 0


陳耀訓.麵包埠於中秋節推出原味與 XO 干貝蛋黃酥

精品蛋黃酥引發話題

42

誰能想到台灣人從小吃到大、稀鬆平常的蛋黃酥�以往只是各種中秋糕餅選項

之一,也不特別受關注的老派台式月餅�在 2020 年異軍突起,成為秋節送禮的

熱議話題?

以北部陳耀訓.麵包埠、法朋烘焙甜點坊,中部堂本麵包店,南部莎士比亞烘焙

坊為首,許多高價位的西式烘焙、甜點品牌,都在 2020 年不約而同投入蛋黃酥的

研發與創新,將之升級為「精品蛋黃酥」。餐飲業界與食評家認為,因為疫情關係, 過去熱門的港式月餅出貨大受影響,國境管制的狀況下也讓台灣人難以自海外攜帶 伴手禮回來;加上近十年外國觀光客喜愛的鳳梨酥市場已趨飽和成熟,秋節送禮吃

餅的需求以及「台式糕點精品化」第二波浪潮,因而轉移到蛋黃酥上。西點麵包師 傅以西式烘焙甜點的概念思維和細緻技法,選用頂級奶油與高級麵粉等原物料,重 新詮釋庶民點心蛋黃酥,被餐飲、美食界形容是「蛋黃酥大革命」。

2017 年獲得世界麵包大賽冠軍的陳耀訓,從台式麵包入行,工作多年後為了探究

歐式麵包原理,以學徒身分重新學藝。2019 年在台北敦北商圈開設新品牌「陳耀訓 ‧

麵包埠」(Yoshi Bakery),主打社區型麵包店,融合好食材以及學習歐式麵包時建 立的發酵、烘焙概念,平衡拿捏經典,重新詮釋台式麵包。他對待蛋黃酥也是如此。

陳耀訓堅持選用紅土醃漬 22 天的鹹蛋黃,挑選味道優雅的丹麥奶油取代傳統老店慣 用的豬油,將常用的中筋麵粉升級為日本專做歐式麵包的麵粉,並融入自己擅長做可

頌麵包的酥皮技術於製作過程,打造又酥又脆的餅皮。Le Ruban Pâtisserie 法朋烘 焙甜點坊的主廚李依錫,在 2020 年第一季就已開始挑選食材與研發蛋黃酥皮,與百 年豆沙老店合作特別調製低糖綿密的純紅豆餡,選用三種不同產區的麵粉,以製作法 式甜點的細膩手法,創作出顛覆大眾印象的蛋黃酥。由世界冠軍王鵬傑在高雄開設的

莎士比亞烘焙坊,也在 2020 年首度推出蛋黃酥禮盒,王鵬傑採用國王派手法製作酥 脆餅皮,以豐厚飽滿又層次感十足的「心蛋黃酥」作為這波革命的南部代表。 撰稿・周品延|圖片提供・陳耀訓・麵包埠

文創動態

0 0 0


誠品敦南店策劃「翻箱倒櫃藝文事件簿」展覽,並啟動「時光之冊」熄燈倒數

43

誠品動態 : 持續關閉分店 , 強化電商服務

2020 年 5 月底誠品正式關閉歷史悠久的台北敦南店,並將「24 小時不打烊書店」

招牌交付由信義店維持下去。敦南店落幕有其獨有的象徵意義與週邊環境租金的現 實考量,然而除了敦南店,誠品上半年也關閉了安平、台東、高醫、實踐、士林等

分店,引起市場與大眾關注。誠品董事長吳旻潔表示,關店政策是為了調整集團體 質,根據未來性、獲利性、與公共性作為評估店面開設的標準;未來誠品實體店將

分成「連鎖但不複製的大型店」與「連鎖且快速複製的社區型小店」兩種形式,以

因應快速變動的市場環境。同時,為了強化電商市場的競爭力,朝向集團「全通路」 發展目標,2020 年 9 月推出新版誠品人 APP、自有行動支付 eslite Pay,利用擴增

服務爭取會員數提升,預計 2021 年將突破 300 萬人;12 月全新改版的「誠品線上」

電商平台也如期上線運作,販售品項橫跨各國書籍到生活風格選品,透過虛實消費 整合,提升誠品在零售市場上的成長動能。

2020 年受疫情影響,實體店面普遍遭受衝擊,這點對於誠品前幾年持續開設新分

店的發展策略影響尤為劇烈。如同吳旻潔所言,2020 年在台灣市場進行分店關閉

或調整政策,實為誠品現今同時應對數位電商衝擊與實體營運成本攀升的雙重挑戰 下,邁向規劃數年的「全通路」目標的關鍵一步。另一重意義啟示,人們對於實體

空間消費體驗的喜愛,能夠長久維繫的關鍵,並非固守著實體數位相斥的本位教條, 而是嘗試找出能夠彼此合作,相輔相存的新營運模式。 撰稿・溫為翔|圖片提供・eslite 誠品

0 0 0


鐵道部廳舍:二樓橢圓廳

44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開張 , 古蹟活化收成效

位於台北市北門廣場附近,介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之間,「國

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於 2007 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並成為「臺灣博物館系

統」四大館之一,2020 年 7 月正式開幕。此處園區曾經為日本時代鐵道部、戰後

台鐵總局的本部,園區內包含「鐵道部廳舍、八角樓、電源室、食堂、工務室、戰

時指揮中心」等六座建物,以及市定古蹟「清代機器局遺構」的東側圍牆及石板道, 是臺灣博物館系統中面積規模最大、建物數量最多的一處。

整體規劃涵蓋建築內外,除了廳舍本身為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物,一樓紅磚造、

二樓木構造的獨特樣貌也成為園區的主視覺意象。室內的展覽策劃切入點則偏現

代,已陸續推出「兒童展:蒸氣夢工廠」、「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異 論現代特展」等多元有趣的主題,帶來不同層面的知識切點。其中兩大常設展則分別 由「古蹟修復」與「鐵道文化」兩個層面下探鐵道部園區的過去與現在:「鐵道部園

區歷史暨古蹟修復常設展」包含了園區歷史與古蹟修復展示,更別出心裁的挑出立體 石膏飾展區和金庫展區,展示修復過程的精華;「鐵道文化常設展」則悉心解碼各種

鐵路為主題的內容,從歷史事件、車輛,到建設的圖文史料都有,分成「咱的鐵支

路」、「火車日常」、「解碼鐵路信息」、「現代性時空秩序」等四大展區,珍貴的 史料展品成為鐵道迷朝聖之地,也鼓勵一般大眾輕鬆探索鐵道部園區的前世今生。

古蹟的修復與保存不易,如何將過去的歷史與現在的人產生連結,十足考驗策展

單位的巧思與館方的手段,鐵道部園區有了一個活潑且具深度的開張,往後的推廣 或跨界發展令人期待。

撰稿・Stella Tsai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

文創動態

0 0 0


左/北流北基地主廳館舞台|右/北流夜間照明外觀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啟用 , 整合型產業模式全新挑戰

45

從發想到興建完成、前後歷經 17 年的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終於在 2020 年 9 月 5

日正式開幕!整座北流由表演廳、文化館和產業區共構,透過資源與區位整合,集 表演、科技、產業發展及人才培訓四項功能合一。目前表演廳已開幕啟用,文化館 與產業區則預計 2021 年開幕啟用。首任北流董事長為資深音樂人黃韻玲,憑藉她

的完整資歷,讓硬體建設能與產業政策更充分結合,應有助於更靠近並成就政策目

標。同時,因應北流的盛大開幕,除了於 9 月開幕當天舉辦演唱會,10 月更首度協 辦金曲獎頒獎典禮,設計優美的空間與音響絕佳的演出環境,讓與會嘉賓和音樂人 多讚不絕口。

北流的正式啟用有著不同面向的重要意義。表演廳設立 5000 人的表演場地,確

實補足了北部地區欠缺中型場館的問題。今年將開館文化館的設置能讓流行音樂發 展史更完整的收藏與展示,得以將過去散落的材料匯聚為完整的文化公共財,呈現 大眾眼前。未來產業區也將肩負起從孕育音樂人才到產業聚落串連的重要任務,可

說是北流成立的精髓所在。然而不可諱言,如此串聯型產業聚落的經營發展,在台 灣文化界並無前例。小規模、散落四處、因地制宜的小型空間,才是過去三十餘年 推動台灣音樂風潮的草根性力量。北流這般整合區位、資源集中規劃的產業加速模 式,是否能落實發展理念,還有待更長期的觀察。 撰稿・溫為翔|圖片提供・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0 0 0


46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完工,2021 年動向值得期待

源自 2003 年行政院十大建設重點項目「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興建計劃,高

雄流行音樂中心(高流)基地位於高雄港 11 至 15 號碼頭,包含光榮碼頭與真愛碼頭,

占地 11.89 公頃。2011 年與國際競圖首獎簽約、2014 年開始動工,2018 年成立行政

法人,同年舉辦了第一屆「TAKAO ROCK 音樂祭」。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主體包含室 內大型表演場館、六間小型展演空間、流行音樂展示館、海洋文化展覽中心、渡輪碼 頭、親水步道、腳踏車道與文創市集,以及可容納近萬名觀眾的戶外廣場。

2019 年高流邀請 JL DESIGN 操刀,打造品牌識別系統 CI 設計,融合海洋與音

樂,將 logo 化為一道五線譜上的新浪潮,「高流」二字透過粗硬筆直的線條,展

現聲浪湧起、蓄勢待發的姿態,也象徵高雄的直率與聲音初始的狀態。2020 年 4 月, 音樂家李欣芸接任執行長,開始一系列活動;6 月疫情解封,首發「零時起義」系

列活動打破市面常見的質感文青風格,以一系列設計感強烈且接地氣的台式美學設 計,搭配社群媒體的文字渲染,成功殺出一條直面高雄與南部觀眾的路線,有海、

有市集、加上音樂,儘管大家仍念念不忘「海音」之名,但這個伴著海、充滿海洋

精神的國家音樂展演場館已經走出自己的路。下半年場館推出「高流系」活動,以 一系列講座、演唱會推動高雄的流行音樂產業前進,強烈的主視覺持續攪動市場審

美觀,展現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定位品牌的野心,儘管未來走向尚不明朗,但肯定會 獨步於台灣現有的音樂場館之外。

撰稿・Stella Tsai |圖片提供・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推出一系列的「高流系」人才培育計畫

文創動態

0 0 0


47

影像即是記憶 , 「影視聽中心」轉型行政法人使典藏全民共有 歷經二十多年的民間倡議,行政院於 2020 年 5 月 19 日核定實行《國家電影及視

聽文化中心設置條例》,宣告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正式法制化為行政法人,並更名 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簡稱影視聽中心),也核定第一屆董監事名單,由

橫跨電影、電視、廣播界的資深媒體工作者藍祖蔚擔任董事長,成為繼國家表演藝術 中心(前身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轉為行政法人之後,又一備受矚目的體制變革。

國家電影中心前身為「國家電影資料館」,2012 年升格後維持先前財團法人形

式運作,但除了資料館時期的保存、修復史料任務外,也被期許肩負海外市場與行 銷、電影發展趨勢與政策研究等功能。由私法人性質之財團法人持有國家重要電影

資產,未盡妥適,對外徵集電影資產也常有限制,行政法人除可提升社會公信力、

強化徵集國家文物功能,也更能確保我國影視資產保存之多樣性及完整性。繼 2019 年文化內容策進院成立,旨在開拓產業研發、國際合製、投資等事宜,影視聽中心 則能回歸其業務重心,著重完整執行影視聽文化的典藏、修復、研究、推廣。

近幾年國家電影中心陸續修復《地獄新娘》、《空山靈雨》、《台北發的早車》等

電影,並推出紀錄片《數電影的人》,拍下片庫裡現正進行中的電影膠卷數位修復過

程,與一路以來的保存困難。未來,影視聽中心典藏修復範圍將從電影擴增到包含如 電視、廣播等視聽文化內容,並持續推廣經典作品,讓國人及世界更了解台灣的影視

聽文化史。影視聽中心位於新莊的新場館預計也將於 2021 年完工啟用,未來更將籌 設專業典藏片庫和影視聽博物館,使典藏的影像資產真正為全民所有。 撰稿・溫若涵|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數電影的人》

0 0 0


左/ 2020 舞蹈空間《史派德奇遇記之飛飛飛》輕鬆自在場|右/衛武營「公眾鋼琴」

表演藝術三館一團 , 積極推動文化平權與共融

48

2018 年底,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式啟用後,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

編制�國家兩廳院、台中歌劇院、衛武營藝術中心、國家交響樂團正式到位。肩

負著帶動環境、健全生態、為表演藝術建構發展藍圖的前瞻角色,三館也分別提出 2020 年的計劃�兩廳院打造「人人共融」智慧場館,歌劇院繼續深耕在地,衛武 營發揮「平台連結」效益。

歷史最為悠久的兩廳院,秉持著「人人共融」精神,提供多元、平等、包容看劇

環境,像是增加輕鬆自在場、親子托育,為聾人和聽障者提供情境字幕、聾翻譯及 手語導覽,為視障觀眾提供口述影像,為心智障礙者和閱讀文字有困難的人發展易

讀本節目冊等。售票系統電商也進行改版、場館管理系統上線,成為 5G 智慧文化 示範場域、打造未來圖書館。

台中國家歌劇院嘗試凝聚振興台中藝文產業,為了拉近與民眾與劇場的距離,不

僅有後台解密、舞台解說等導覽活動。歌劇院也持續深耕年度三大系列演出�春

天的「NTT-TIFA」、夏季的「音樂劇在台中」、秋冬「遇見巨人」融入藝術於當地 觀眾生活之中。

衛武營刻意在節目安排上,尋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及春天藝術節等在地合作,並

在最多歌仔戲團註冊的高雄,進行「少年歌子培育展演計劃」,也與當代音樂平台、 馬戲平台以及開頭提到的舞蹈平台持續進行共製。衛武營同時也致力建立與藝術家 和觀眾的「無距交流」,像是以公共區域擺放「公眾鋼琴」,自然形成表演與欣賞 的互動,「素人歌劇演唱甄選」則讓意想不到的民眾加入歌劇的世界。 撰稿・江家華|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文創動態

0 0 0


上/《Re_Play 操/演現場》賈茜茹作品演出 下/限時動態公園—陳怡潔光雕展演

49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前景備受考驗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於 2018 年啟動,以舊空軍總司令部為基地,由

文化部所屬財團法人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執行,兩年來舉辦各式藝術文化活動、展

演發表、跨域協作共創,以及國際交流、教育推廣和社區服務,透過鄰里居民挖掘

往日記憶,藉由藝術銜接未來的實驗與想像。2020 年開始第二階段計劃,打造三個

文化實驗平台�當代藝術實驗平台、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社會創新實驗平台,也 陸續建置主題實驗室、共創工作空間、藝文展演場館、社會教育基地、國際進駐場

域、城市休憩場域等,並完成相關附屬設施的設置和整建。5 月底疫情解封之際,

空總同步解封圍牆,正式成為台北市中心的公共空間與藝術文化場域,並委託光雕

藝術家陳怡潔以戰情大樓為基地,打造光雕作品「限時動態公園」,串連空總的過 去、現在與未來,重新演繹過去此地情報中心的功能,運用科技互動與視覺聲光共

融的光雕展演,擾動周遭、廣邀市民走進空總與藝術同行。緊接著夏天開始一連串

面向大眾的展演活動,如《犬儒共和國》、《玩聚場》、《RE:PLAY 操/演現場》、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 阿尼瑪》、《Future Vision Lab》等,連結空間、

記憶與人,一次次掀起跨領域圈人士的注意、參與和討論,並成功將市民帶進這座 獨特場域。

2020 年 9 月立法院開議,空總遭外界質疑定位不明,2021 年度預算未獲行政院

核定編列,文化部強調空總將持續執行 2020 年受疫情影響而暫緩之預算,往後發

展不明。從 2018 到 2020 年一路點燃的城市中樞藝術能量已在空總萌發火星,市民

的日常生活也開始融入這塊場域,若未能延續這股實驗能量著實可惜。 撰稿・Stella Tsai |圖片提供・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0 0 0


50 「北花線—回遊號」主視覺

台灣設計研究院升格初年展雄心

2020 年,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正式升格為「台灣設計研究院」,組織與任務編組擴

大,預算也大幅增加。備受關注的升格首年,台灣設計研究院先是邀來知名設計師聶 永真操刀視覺識別設計,打造出當代洗練的全新視覺,令人耳目一新。而後雖受疫情 影響,年度盛事「新一代設計展」受迫調整過去實體展演的形式,改採線上展出,卻

也趁勢推出全新網站,強調瀏覽與媒合的方便性、資料庫般的完備及無展出時效限制 等優勢,開啟對於該展有別於以往的想像。由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疫情趨緩後於新

竹登場的「台灣設計展」,以「CHECK in 新竹-人來風」為主題,展區遍布新竹市區, 從歷史文化豐沛的舊城區到另一端的新竹公園與新竹體育館,規劃出一條公共廊道連 接新舊城區。藉由設計展的契機,台灣設計研究院亦對於新竹火車站的空間場域、指 標系統、天花照明等一一進行改造,創造嶄新的美感體驗,令人印象深刻,更不禁期

待在這樣成功的例子之後,未來還會有什麼樣空間視覺的再造計劃。這屆設計展可說

成功引起大眾對於近年來新竹市政府將設計力導入公共建設成果的目光,活動期間累

積參訪超過 280 萬人次,打破歷史紀錄;在飽受疫情衝擊的這一年,顯得格外難得。 除了新竹火車站的改造實例,台灣設計研究院 2020 年對於公共領域的設計亦延

續過往的軌跡,嘗試更有系統性地透過設計翻轉傳統的公部門美學,舉凡自 2019

年底「北花線-回遊號」延伸而來的台灣公路巴士資訊識別指標設計系統、全新的

台鐵識別系統設計,還有經過長期田野調查、由各單位共創的公共消防設備再設計, 皆足見台灣設計研究院積極與產業接軌、進而創造改變的積極與雄心。擁有更多資

源後的台灣設計研究院,是否已經真正創造出相應的成果,短時間難有定論,不過 能夠肯定的是,這股動能已在蠢蠢欲動,才正要展開。 撰稿・黃銘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竹火車站指標示設計更新

文創動態

0 0 0


51 建築團隊 MVRDV 設計之台南河樂廣場正式啟用 2020 年 3 月落成並正式啟用的台南「河樂廣場」 (The Spring) ,由荷蘭建築鬼才

Winy Maas 所帶領的 MVRDV 團隊操刀設計,將原本沒落的中國城商場,蛻變成一

座具生命活力的親水景觀廣場。

河樂廣場位於台南市中西區中正商圈,前身為航運樞紐的運河盲段,70 年代則是

風光一時的重要商圈和熱門景點「台南中國城」;後因時代變遷加上海安路拓寬計

劃,商場沒落,中國城進入市民稱之為「運河毒瘤」的黑暗期。中國城前後歷經 18 年的都市更新計劃,2013 年台南前市長賴清德宣告國際競圖案時,原希望夷平中國

城規劃成大型開放廣場,但 MVRDV 與共同贏得競圖的台灣團隊都市里人規劃設計

公司、李麗如建築師事務所在建造過程中都表示希望保留中國城部分面貌,認為「殘

留的結構非常美麗」。經過一番拉扯爭取成功,得以保留部分結構樑柱。MVRDV

的作品向來打破「裡」、「外」界線的設計規則、注重未來性與生態永續之間的平衡, 河樂廣場的設計引入了當地環境特色,結合水景納入中國城的「殘構廢墟」,讓自 然景觀和台南原有的地理環境脈絡重新回到都市空間中,再現城市與運河的關係, 也保留了歷史記憶。

「中國式建築」在台灣曾盛行一時,建築風格語彙的轉變反映了時代精神的轉變。

從巍然聳立、引人瞻仰的封閉式建築到開放式、視線能夠穿透、使用者可以自由親 近出入的空間,反映社會政治氛圍從戒嚴走向解嚴、從獨尊大中華傳統走向重視多

元當代與公民價值。Winy Maas 在一回受訪時說:「我希望大家在這(河樂廣場)

感受到歷史,也感受到生命。」台南市區腹地較小,公園綠地數量不多,河樂廣場 讓台南市區有了新的留白空間。廣場中亦保留了容納圖書館、工作坊和餐飲進駐的

空間,讓這個曾經位居台南市民生活中心的區域,可以再次成為讓人們相遇、聚會 的據點。

撰稿・周品延|圖片提供・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河樂廣場保留中國城的結構,形成開放、穿透式的公共空間

0 0 0


左/導演王婉柔|右/紀錄片《千年一問》

《千年一問》鄭問紀錄片與書籍問世

52

在台灣,曾經有一位漫畫家鄭問,以絢爛奪目的水墨、狂放不拘的筆觸、挑戰媒

材的實驗創作,為漫壇帶來了強大的視覺衝擊。他不僅突破台灣 70 年代末出版審 查、衝破了 80 年代台灣解嚴的低迷氣氛,更在日本漫壇上掀起萬丈波瀾,啟蒙了

橫跨港日台無數後輩創作者,也創下不少紀錄,包括台灣第一位榮獲日本漫畫家協

會「優秀賞」漫畫家、史無前例成為第一位在故宮博物館展出的漫畫家。只可惜這 樣的漫壇天才,卻在 2017 年因心肌梗塞辭世,享年 58 歲。

耗時三年、斥資千萬的紀錄片《千年一問》,跟隨鄭問生前足跡,橫跨台灣、香港、

日本和中國等地,訪談近 60 位漫畫及出版界人士,拼湊出鄭問對漫畫狂熱與執著;

本片更透過 2D、3D、手繪等多重動畫技法,打造鄭問筆下令人沉醉的武俠世界,

也讓此片入圍 2020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王婉柔試圖在片中細膩呈現鄭問的人

生起落、孤寂、壓抑、驕傲及時不我予,使人動容。

135 分鐘的紀錄片取材豐富,卻並非全部,伴隨著紀錄片出版的書籍,完整了鄭

問的創作歷程�該書從鄭問紀錄片拍攝計劃的緣起談起,也描述了鄭問如何從喜 歡畫畫的人,變成一位畫漫畫的人,對於創作極致追求又是什麼;另外畫室助手、

日本漫畫同業、出版社編輯們的真情告白,也讓人感受到鄭問對創作的執著與熱愛。 紀錄片與書籍的雙雙問世,讓鄭問在漫壇留下的神話,再次受到注目。 撰稿・江家華|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左/漫畫家鄭問|右/《千年一問》電影書封面

文創動態

0 0 0


上/《小王子》台語版 下/誠品信義店與出版社合作,將書中特別收 錄的台北 101 小王子圖像轉印於二樓鐵捲門

53

當我們一起閱聽台語書: 《小王子》台語版發行

《小王子》這本被翻譯超過 300 種語言的世界文學經典,終於也有了台語版。「上

蓋重要的物件,用目睭是看袂著的」,但看見台語文字如何優雅地說故事,對這塊 土地以及長久被忽視、打壓的語言及文化來說,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近年來台語書寫的嘗試及推廣,經歷重重難關。首先是基礎建設的不足,包含字

典資料庫、輸入法等未臻完善,而書寫又有「全漢字」、「漢羅並用」(主要使用 漢字、以羅馬字為輔)與「全羅」(全部都用羅馬字)等方式,各有擁護者與優缺

點,並不像華語漢文已有基礎共識。再來最大的門檻,恐是一般讀者對於台語文字

的陌生,在現階段許多台語文使用者會「聽」、少數詞彙可「說」,但「讀」「寫」 都困難的口傳狀態下,文字已難承載原初意欲溝通的功能性,往往使台語文書寫成 為難以親近的傳達形式。

《小王子》台語版由譯者蔡雅菁發起,由法語直譯,並由提倡台語文書寫的黃震

南、鄭順聰審訂,曾出版台語繪本《挩窗去弄險:大士爺厚火氣》、本土語言傑出 貢獻獎得主、資深台語指導員王秀容的台語散文集《我咧唱歌》等書的前衛出版社

編輯製作,包含有聲書的錄製等等,對於台語文版本如何發揮台語本身的精妙、魅 力有許多思考及細節。承襲一脈台語出版品的製作與探索,《小王子》得以出版且 暢銷的意義,是好的出版品如何勾起市場的需求,打破台語書寫的先天性困難,使 台灣讀者對於這樣具有代表性又有學習功能的書籍有感,可說是累年來有志於提倡 台語文字者們的里程碑。

撰稿・溫若涵|圖片提供・前衛出版社/鄭清鴻

0 0 0


左/《綠之歌》|右/《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

54

插畫家高妍 為村上春樹散文作繪製封面插畫、 參與細野晴臣紀錄片

之於創作者而言,每一件作品都好比自己懷胎十月的寶貝一樣,光是有人表達欣賞

之意就足已開心好一陣子,如果還能獲大師級人物的賞識,簡直再幸福不過,而這種 難能可貴的經歷,在台灣新生代漫畫家高妍不長的創作生涯中已發生過不只一回。

2014 年接觸到小誌(zine)後開始自費出版獨立刊物的她,多以插畫加上短篇漫

畫的型態發表創作,雖然市場小眾,獲得的迴響卻出乎意料的好。2018 年發行的《綠 之歌》可以算是集個人大成之作,展現了慣有的細膩筆觸及溫暖用色,該作品更受 到國際矚目。

高中時代因為看了漫畫《錯位的青春》,深深被裡頭提到的歌詞所吸引,高妍大

學特地遠赴日本唱片行找尋收錄那首歌的專輯,因緣巧合下開啟了她對細野晴臣作 品的欣賞;與此同時,受初戀對象的影響,她一頭栽進村上春樹的文學世界,儘管

後來那段感情無疾而終,村上春樹的文字卻對高妍的創作產生不小的啟發。在《綠 之歌》當中,便能感受到這兩位大師的作品對於高妍創作的影響。

2019 年,《綠之歌》日文版發行,高妍先是受 NHK 紀錄片團隊之邀,在紀錄片

裡有了向細野晴臣當面介紹自己創作的機會,之後更被知名出版社「文藝春秋」相

中,成為首位與村上春樹合作的台灣插畫家,替其新作《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 的事》中日文版繪製封面、內頁插畫,她不諱言:「作為還沒有任何商業出版的作 者而言,能以這樣的姿態出現在台灣的讀者面前,是一件極為幸福的事。」 撰稿・梁景文|圖片提供・時報出版/高妍 Gao Yan

文創動態

0 0 0


狠配 VERY MIXER:陳嫺靜 × Sōryo × 任明信

55 狠配 VERY MIXER,藝術跨界的亮眼新嘗試

由藝術家周東彥領軍的「狠主流多媒體」策劃,於 2020 年推出藝術跨界創作企

劃「狠配 VERY MIXER」,混搭了六組音樂人與藝術家,橫跨科技藝術、舞蹈、文

學與視覺藝術領域,打造了極具開創性與代表性的藝術跨界。從 2020 年 5 月開始,

第一組「Abao 阿爆 × 林宜瑾 × 丁立芬」揭開跨界合作的序幕,緊接著「美秀集 團 × 豪華朗機工」、「落差草原 × 張徐展」、「陳嫺靜 ×Sōryo× 任明信」、「黃 玠瑋 × 賈茜茹」,與壓軸的「陳珊妮 × 鄭先喻」,透過「狠配 VERY MIXER」頻 道的全程影音紀錄,呈現六組藝術家有趣的交流合作過程。

這檔合作以音樂作為表現的媒介,融入意想不到的合作藝術家/團隊,迸出各種

驚喜的火花;首發作品以律動感十足的阿爆歌曲〈母親的舌頭〉為引子,加入手語

老師丁立芬的手語轉譯、林宜瑾與壞鞋子舞蹈劇場的肢體詮釋,透過不同藝術形式, 為一首歌創造三倍的藝術能量。科技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碰上同樣自創樂器的美秀 集團,雙方的想法激盪打開音樂表現的邊界;錄像藝術家張徐展則與落差草原攜手

深入探訪民間信仰與土地儀式,讓實驗民謠延伸出獨特的靈魂;饒舌歌手陳嫺靜、 製作人 Sōryo,與詩人任明信將各自對生活的解讀,化為音樂中的靈光。尚未曝光

的陳珊妮配上擅長機械與電子的裝置藝術家鄭先喻,迥異的思維碰撞也令人期待。

「狠配 VERY MIXER」大力促成的這一系列合作,除了推動藝術間的碰撞,更是放 大這些電光石火間的有趣火花,激撞出始料未及的驚喜樣貌。未來若能發展成固定 頻道,將有機會成為重要的媒介,開啟各領域創作者合作的契機。 撰稿・Stella Tsai |圖片提供・狠主流多媒體/狠配計畫

狠配 VERY MIXER: 落差草原 × 張徐展

0 0 0


56 《去你的南極》 ,高度融入身體感知的策展轉化 由橘子關懷基金會主辦、格式設計展策策劃的《去你的南極 GOGO ! South Pole》

特展,2019 年年底在松菸四號倉庫展開,是橘子關懷基金會十週年「前進南極點」大 夢計劃的延伸。該展從台北前進南極點任務控制中心的監控畫面開始,引導觀者視角 重新聚焦回長征實況,在展區內經由小說結構般的側記,從真實的南極長征事件拉伸

出六道敘事章節,引領觀者開啟對於冒險核心精神的探索,踏入一座擁有自己世界觀 的未知之境,從裝備、物件中閱讀冒險背後的縝密計劃,再透過南極長征隊隊員的視 角與導讀,遊走於自我與夥伴關係之間,一同面對南極地平線上升起的未知與失序, 橫越抽象的心理挑戰與難關。

該展不只紀錄下這場南極之旅,更透過影像、數位科技、文字、展品、講座等諸

多媒介,打造出冰雪岩共構的身體感知,成功勾起身處城市當中的觀者對於「冒險」 的重新想像。細膩的策展及視覺,也讓此展拿下 2020 德國紅點設計獎品牌與傳達

設計類別最佳設計獎的榮譽,同時獲得 2020 金點設計獎整合設計類與傳達設計類

年度雙標章。在策展當道的今日,橘子關懷基金會與格式設計展策在該展之中,巧 妙於目標訊息傳遞與策展藝術表現之間取得絕佳的平衡,無疑是格式設計展策又一 次突破性的作品。

撰稿・黃銘彰|圖片提供・格式設計展策

《去你的南極 GOGO ! South Pole》特展

文創動態

0 0 0


57

「台南跨年 府城搬戲」舞台表演

2020 台南跨年 府城搬戲,刺激跨年形式新想像 在 2019 跨入 2020 年之際,有場小小的跨年革命在台南發生。作為城市風格特色

經營的先行者,這次「台南跨年 府城搬戲」從視覺到活動內容安排都有巧思,由蚯

蚓整合文化統籌執行,試圖融合這座城市為人所稱道的美學與生活經驗,以「品牌」 的概念經營一座城市的活動,呈現出一場更「台南」的跨年。

主視覺由在地設計新星「一件設計工作室」曾國展統籌,找來插畫家川貝母操刀,

以活動主題「府城搬戲」為核心,親身走訪生活中的「搬戲」現場,讓主視覺不但 有著強烈的視覺魅力,亦巧妙融入在地文化。有別於過往跨年的演唱會形式,「台 南跨年 府城搬戲」自傍晚展開,除了在主舞台透過表演聚集民眾,並從台南市美術

館二館、友愛市場、忠義路沿路開枝散葉,隨動線規劃帶有濃濃生活感的慶祝活動; 市集匯集在地風格商店參與,不同規模的舞台上則有著許多與台南有著獨特生命經 驗連結的音樂人。

這場別開生面的跨年活動,捨棄了過去舉辦大型演唱會、放煙火的形式,雖然規

模並不算大,卻開啟了對於迎接新年的嶄新想像,也重新定義了跨年對於一座城市

的意義,是一場特別而重要的城市文化實驗,也讓我們對於未來的「跨年」有了不 同於以往的的借鑑與想像。

撰稿・黃銘彰|圖片提供・蚯蚓整合文化

「台南跨年 府城搬戲」主舞台週邊視覺設計

0 0 0


《靜觀未來:身體影像短片展》

58 周書毅《靜觀未來》 , 跨出舞蹈影像藝術重要步伐

延續舞蹈家周書毅 2011、2012、2014 年發起的「下一個編舞計劃」,發掘新世

代的編舞人才,2020 年在新冠肺炎改變世界樣貌、重創表演藝術之際,他延續「下

一個編舞計劃」的精神,於 2020 年初策劃了《靜觀未來:身體影像短片展》,以

公開徵件與邀請的方式,介紹一系列獨特的影像作品與創作者,為台灣的「舞蹈影 像 Dance Film」帶起一股全新的創作活力。

趁著疫情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檔展覽以身體作為載體,讓影像成為創作的

語言,邀請舞蹈與非舞蹈領域的人,透過影像重新思考生命的距離,讓藝術與技術 的撞擊帶來舞蹈的新視野。從 2020 年 4 月開始,連續三週的星期五於華山 1914 文

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行,共播映了 32 位藝術家,共 41 件舞蹈影像作品。創作者橫跨

中、港、台,也不乏台灣知名的影像創作者如周東彥、林婉玉;舞蹈影像創作者彭 筱茵;以及知名舞者田孝慈、蘇品文、許海文等跨界嘗試。作為策展人,周書毅特 別規劃在每支作品展映後邀請創作者蒞臨分享,加強創作分享與交流的可能性,也

為每週選映的作品設定分類,方便觀影者探知選片的脈絡。嚴格來說,不同於國外 已有舞蹈影像為主題的影展,台灣的舞蹈影像/身體影像創作依然較為分散,也少

有專為舞蹈影像進行的創作。影展期間,長期耕耘舞蹈影像的「舞蹈生態系創意團 隊」也正式成立舞蹈影像創作平台「舞映島」,搭配這起身體影像短片展的登高一 呼,除了鼓勵舞蹈/影像工作者投入舞蹈影像創作領域,也為這項藝術在台灣的發 展鳴響有力的一槍。影展選入多部展現台灣/亞洲當代對於舞蹈與身體的反思、對 影像創作的創意,打破大眾對舞蹈影像的既定印象,對往後的創作發展感到期待。 撰稿・Stella Tsai |圖片提供・靜觀未來:身體影像展

文創動態

0 0 0


《Aperture 縫隙�紙的無限想像特展》

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紙纖維」展, 突破纖維印象

59

作為台灣第一座以「纖維工藝」為主題的博物館,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致力於

介紹各種纖維相關工藝,2020 年首度以「紙纖維」作為年度大展,邀請同樣長期耕

耘並鑽研紙材應用的「FENKO 鳳嬌催化室」策劃展覽,意圖擴大眾人對於纖維的

認知範圍,並引入當代手法,改變傳統工藝展場的樣貌。展覽以「APERTURE 縫隙」

為名,取纖維之間的縫隙為引子,將其包容氣流、光影與一切微觀世界裡的細小分

子的特性放大,引申為各種可能性萌發的空間所在,也讓人看見紙的多元面貌。展 場以紙與人的生命歷程分為三區:「Embryo 胚胎」以藝術裝置呼應紙張的生成,

邀請民眾感受紙張、了解紙張的誕生過程;「Childhood 童年」以揉皺的紙感形塑

時空隧道,引導觀眾回顧紙藝之美,看見當代紙材的多元面貌;「Adulthood 成熟」

集結了各種無酸紙材保存的珍貴物件,以及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珍貴歷史紙藏,並 在展區最後展出鳳嬌催化室研發的創新紙材「紙紗」,展現紙的無限新可能。

台中市立纖維工藝博物館前身為 1990 年成立於台中縣的「編織工藝館」,以編

織及織品為主軸,2015 年提升為市級博物館。過去展覽多以織品、時尚、竹編等為

主,致力於促進工藝人才的培訓與國際交流,本次展覽為其首度以「紙材」為主題, 以纖維工藝的概念深入剖析與拆解,透過 FENKO 鳳嬌催化室獨特的策劃想像與當

代的設計手法,讓傳統的場館呈現別開生面的當代樣貌。不僅打開觀眾對紙的想像, 也擴大了纖維工藝博物館對材質的探索幅圍,更藉由「紙」這個開闊的命題,切入

不同工藝角度、帶來不同領域的對話與交流,對博物館後續的發展有著正面的影響。 撰稿・Stella Tsai |圖片提供・FENKO 鳳嬌催化室(攝影・簡子鑫)

《Aperture 縫隙�紙的無限想像特展》

0 0 0


60

《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主視覺

台南市美術館《向眾神致敬》 , 傳統宮廟藝術的當代巧妙詮釋

近年以廟宇文化為題的策展越來越多,藝術文化之於民間信仰的的意義得以梳理。

17 世紀左右台灣因明朝海禁鬆弛,大量漢人來台開墾,將閩粵地區的民間信仰帶入

台灣,漸漸形成了儒釋道融合及結合在地的民間信仰。擁有「全台最多廟宇」之稱的 台南,因為身為台灣最早的行政中心,人口匯聚造就宮廟文化繁盛發展。

台南美術館《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透過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展現宮廟藝術文

化的獨特風貌,展區分為「畫中有神—門神・雕樑」、「以文會神—籤版・符篆」、「形

以傳神—立體造形藝術」與「敬之以儀—移動的神聖場域」四大展區,透過當代創作

者的詮釋,展現宮廟文化蘊含的藝術多元層次。其中「以文會神—籤版・符篆」內由 當代藝術家侯俊明創作之大型「符籙蒐」,使人印象深刻、流連忘返,八具大型籤版

佇立,退小人、斬桃花、大鵬令 ,強勢的幽默感著實表現出符篆能召喚神明、以示

神諭的精神。另外,展覽中不乏將作品陳列結合館內空間的巧思運用,透過大面積留

白牆面與自然光投射,讓雕版、刺繡的工藝細節更加立體,傳統藝術在充滿現代感的 室內設計之中,創造嶄新的樣貌。 撰稿・游育寧|圖片提供・台南市美術館

《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展場

文創動態

0 0 0


61 南國漫讀節,疫情過後的閱讀能量爆發

由屏東縣政府舉辦、青鳥文化制作策劃的第二屆「南國漫讀節」,以「向土地學

習」為題,集結上百位講者,持續從本地發聲,同時擴大邀請在地參與,是 2020 年規模最大的閱讀活動盛事之一。八十場講座、百位講者中,除了如蔣勳、龍應台 等重量級講者,亦有超過三成的在地講者,以特殊經歷、生活共感為初衷,拉近文

學閱讀的距離,如兩大在地建築設計師陳鴻文與賴建志、資深作家李敏勇、生態綠 創辦人余宛如、電影從業人員葉政杰等。

八 十 場 講 座 外, 活 動 的 一 大 亮 點, 是 由 知 名 文 化 人 詹 宏 志 在 與 屏 東 在 地 餐 廳

AKAME 主廚彭天恩交流後,運用在地食材重新詮釋「宣一宴」,為南國漫讀節開

幕打造「南國宣一宴變奏曲」,與屏東縣長潘孟安宴請來訪屏東的重要貴賓。此外, 本屆南國漫讀節也延續 2019 年大獲好評的「藍皮列車」講座,開出九班列車,由 安排講者帶領讀者搭上一日一班從枋寮到金崙的普快車,一邊聆聽講者的分享,一 邊閱讀屏東的山和海,票券一開賣便售罄,結合身體感知的講座體驗,備受好評。

本屆南國漫讀節自 9 月開始至 11 月落幕,橫跨兩個月,在飽受疫情衝擊的 2020

年,能夠舉辦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實體交流活動,已經相當難得;該活動的參與 人次更超過一萬人,單場講座甚至有超過五百位民眾報名,充分展現了屬於國境之 南的豐沛文化能量,令人驚豔。 撰稿・黃銘彰|圖片提供・南國青鳥

上/南國漫讀節「藍皮列車」系列講座|下/蔣勳受邀演講「歲月,莫不靜好」

0 0 0


DigiWave《無條件進位 CeilToInt ();》展覽現場

62

D i g i Wa v e《無條件進位 CeilToInt ( ) ;》 , 叁式創造科技與藝術交會點

由 高 雄 市 政 府 經 濟 發 展 局 主 辦 的 DigiWave 進 入 第 二 屆, 本 屆 邀 請 數 位 體 驗 設

計團隊叁式策展,迸發出為期四天的精彩科技展覽《無條件進位 CeilToInt();》。

DigiWave 旨在以科技為主軸來探討人類的生活議題,繼 2019 年「大海裡的迴旋踢」 談論科技與自然的關係,2020 年則帶領觀眾在沉浸式空間裡踏入科幻世界觀,也向

義無反顧前往未來想像的創作者們與實踐者們致敬。

2020 年在台灣設計展驚艷眾人,與衍序規劃設計合力策劃主場館 #T1 城市終端

機的叁式 Ultra Combos,向來擅長以數位結合美學、設計帶領觀者體驗面向未來

的可能性,本次策展取名「無條件進位」帶有使觀者經歷奇異點的企圖,踏入黑暗 展場,新作「遙視」全面籠罩觀者,每 15 分鐘啟動一次,身在其中,彷彿身處無

盡宇宙,跟隨穿梭於各種空間維度,無論技術、感知都讓觀者擁有難以取代的未來 體驗。

在「遙視」之外,叁式並設定了四個未來事件作為提問:「無法辨識機器或人的

那一刻」、「身體可以任意定義的那一刻」、「無法分辨真實虛擬的那一刻」、「發

現宇宙其他文明的那一刻」,這些提問如同過去優秀的科幻作品,探索人類最本質 的「存在」,思考未來世界裡尚未定義的倫理,以及人類面向最龐大的未知時如何 自處。

科技的進程一直刺激著人類反思自身,因而成就不同年代對於未來、對於人類存

在的理解與想像。在良善的技術使用與脈絡整理下,叁式首次策展即創造了科技與 藝術兩大宇宙的交會點,並讓觀者能透過最直觀的感知理解提問與碰撞。 撰稿・溫若涵|圖片提供・叁式 Ultra Combos(攝影・@YHLAA)

文創動態

0 0 0


左/玉成戲院錄音室|右/國家兩廳院

63 首屆「打開台北」活動,引起大眾熱情回響

在設計創意之都倫敦,免費藝文活動向來繁多,自 1992 年已開始舉辦、經歷近

30 年的「Open House London」,更是許多建築愛好者每年最引頸以待的免費活

動之一。這個為期兩天的企畫,民眾能免費參觀數百座倫敦建築,親眼見識並置身 名師設計下的建築空間裡,每年名單上地點,盡是別具歷史價值與影響的著名地標

如英國首相官邸、倫敦電視塔、美國駐英大使館、倫敦地鐵總部等,也有平常人難

以一睹其風采的私人空間如頂級飯店、設計師創意人的住家或工作室,近 30 年來

Open House London 已成功吸引超過 25 萬倫敦人參與。這個從倫敦誕生的活動, 現已發展成遍布 46 個城市的全球活動,2020 年 11 月底更正式登陸台北,以「打

開台北| Open House Taipei」之名,在兩天邀請民眾一起走進台北值得細味的建 築與空間裡。

「打開台北」共同創辦人徐千捷和吳卓昊,皆是曾於倫敦留學工作,親身體驗

Open House London 的精彩有趣,而決心把它帶到台灣。首屆這群親力親為的年 輕團隊,便成功以自資、募資以及贊助方式,結合近 500 位的志工朋友,成功打開 了 73 個平常不為人知、無法進入的精彩空間;在視覺設計上,「打開台北」也有

別於倫敦慣常簡約優雅的風格,以非常接地氣又可愛吸晴的網站與視覺,吸引更多

對這活動不太了解的大眾。細看清單上免費供參觀、建構台北美好日常的角落,當 中最受注目的包括司法院、雲門劇場幕後舞台工作空間、玉成戲院錄音室、Bito 甲

蟲創意工作室、會員制酒吧 Staff Only Club 等,大部分需預先預約參觀的空間以

及相關講座與工作坊,幾乎都在短時間內滿額,只剩下現場排隊參觀,可見大眾對 這次「打開台北」的熱情響應。首屆舉行便如此成功,更讓人期待未來團隊能串連 更多台北獨特的建築與空間,慢慢培養我們重新觀察身邊習以為常的角落,再一次 在城市裡穿梭、漫遊找回喜歡台北的理由。

撰稿・梁景文|圖片提供・打開台北/玉成戲院錄音室/國家兩廳院

0 0 0


64 嘉 義 市 立 美 術 館,令 人 期 待 的 地 方 性 美 術 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歷經六年改建,於 2020 年 10 月正式開館;建築由 1936 年興建的

「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及新建量體連結而成,建築師黃明威與王銘顯在最小規模的 擾動下,整合今昔建物,並引入新的木頭建材與工法巧妙回應嘉義作為「木都」的命 題,三棟年代各異、風格迥異的建物融合新生,成為足以代表在地的新興藝文展館,

串連起日治時期的「畫都」光景與嘉義市百年來積累的藝文能量,進而為城市創造更 具美學思維的發展想像。

作為地方型美術館,嘉美館以「畫都嘉義」為定位,融合文化藝術與常民生活,首

檔展覽《辶反風景》,由「風景」的主題帶出嘉義地方特質,藉由「返」字的拆組, 既回返探索也反身思考並起而力行,呈現各時代對「風景」的不同敘事,並以時間脈

絡帶出不同年代的藝術作品。首展同時帶出嘉義城市記憶,亦展現孕生自在地的當代 藝術風貌,既具備高度,也讓地方民眾有感,頗受好評。

除了引起話題的建築活化、備受肯定的首檔展覽,嘉美館也在教育、設計、生活等

各個層面主動出擊,不僅制定令人耳目一新的識別系統,也發行了月訊、館刊,甚至 做起廣播,邀集各領域人士談論在地,並在市區的咖啡館播送,非常積極。此外,嘉

美館在開館之初,便與嘉義市各級學校攜手,推出讓藝術家實際走入課堂中的「校園

藝術計劃」,串連起橫跨多元領域的五組藝術家及五個從小學到高中的班級,以藝術 作為教學方法,透過每週兩次、為期五週的課程安排,讓藝術有機會自年少時代便在 孩子心頭萌芽。

之於地方而言,嘉義市立美術館出現的意義,除了終於有機會有系統地呈現、甚至

振興過往的「畫都」魅力,更重要的是,這座充滿活力的文化場館,開始對於地方的 藝文環境帶來擾動,讓這座城市有了找回根植於內裡之文化的可能。 撰稿・黃銘彰|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左/嘉美館首檔展覽《辶反風景》現場|右/嘉美館推動廣播計畫

文創動態

0 0 0


65

高雄電影節「XR 無限幻境」主視覺

高雄電影節「XR 無限幻境」, 持續培育生態系的未來

邁入第 20 屆的高雄電影節推行 VR 取得亮眼成績,結合 VR、AR、MR 等的單元「XR

無限幻境」2020 年有多場節目完售創下佳績,包含周東彥創作的《霧中》等 VR 作 品也有許多討論度,可視為四年來多面向培育 VR 生態系累積的成果。

高雄市電影館於 2017 年創立「高雄 VR FILM LAB」,每年邀集優秀國內導演、

創作者製作三到五部具創意與在地文化特色的 VR 作品,包含徐漢強、廖克發、楊

雅喆、程偉豪、陳芯宜、蔡宗翰、蕭雅全、何蔚庭、許智彥等導演都曾在此交出生 平 VR 首部作。其中《返校》導演徐漢強於 2017 年創作的《全能元神宮改造王》更

受邀參加日舞影展,並拿下 2018 年世界 VR 論壇最佳敘事獎。

除原創內容的培植,高雄電影節也持續邀請國際 VR 觀摩片放映、舉辦國際論壇、

邀集世界級 VR 影人來台,成為國際交流熱點。2018 年首度嘗試 VR 跨國合製計劃 便與 VR 製作團隊綺影映畫、法國 Digital Rise 三方合製《囍宴機器人》,作品並

受邀於日舞影展、SXSW 巡迴放映,並受到坎城影展 Cannes XR 單元關注與邀請。 除影展期間外,高雄市電影館也在 2018 年成立全台首座 VR 常態放映空間「VR

體感劇院」,並為全台唯一以立體 8K 技術規格播放的 VR 場館,依據作品放映方式

而有「360 影廳」和「互動展演區」兩種放映空間,使 VR 觀影不再是只在影展期

間發生,進入未來生活的想像。 撰稿・溫若涵|圖片提供・高雄市電影館

「XR 無限幻境」展覽現場,民眾體驗 VR 作品

0 0 0


左/ OOO 不是酒吧的吧(OOO NOT-A-BAR BAR)|右/ OOO 開瓶器

OOO「開瓶季」 , 無拘無束的自由動態企畫

66

由知名設計團隊「Five Metal Shop」推出的動態計劃「OOO」,取「Outstanding

Ordinary Objects」(傑出的日常物件)縮寫為計劃名稱,為創辦人陳靖雯與設計

師 Nicol Boyd 自 2017 年起發起的一系列關於生活、物件與設計的動態企畫,範圍

橫跨蘇格蘭威士忌文化、台灣功夫茶、啤酒文化、竹編工藝等,透過產品的開發、 物件材質的深入探索與設計轉譯,創造了新的產品開發模式。2020 年夏天發布了第

一項活動「開瓶季」,以日常「開瓶器」和「啤酒杯」為首發產品,聚焦於啤酒文 化的探索,與其衍生出的啤酒釀造、杯器設計、飲用文化,進而連結到「開瓶」這 個集聚文化、生活、人類行為的動作,展開一系列從「開瓶」延伸而來的線上內容 策劃與實體快閃酒吧的推廣。

擅長產品開發與推廣的 Five Metal Shop,這次將產品設計的陣線拉長,以文化

作為大方向的探索、從人類行為下探設計的本質,內容跨幅之廣,遠超過一般設計 開發的內容想像。以這次「開瓶季」來說,思考層面已深入文化與民情的探討,設 計的目標則著重在提升人類原有的生活品質,不再只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必須品,而

是讓產品為生活加分。行銷推廣操作上,線上內容打破尋常的設計報導,試圖連結 各行業對於「開瓶」的想像,打開產品之於受眾的視野和可能性,一系列的專訪融 入編輯思維,質感趨近刊物、但內容緊扣產品本質。此外,線下實體活動則用一間 有限期的快閃酒吧作為火苗,近距離與受眾互動、邀請不同領域的職人舉辦講座活

動,點燃人與產品之間的火花,實際體現「開瓶」這個舉動衍生的人類行為與交流, 為新品牌奠下深厚且切題的開端。別開生面的操作模糊了設計與生活、設計與文化 之間的界線。

撰稿・Stella Tsai |圖片提供・OOO Project

OOO Project 識別設計

文創動態

0 0 0


沉 潛 內 觀 、

朝 未 來 探 尋 的 一 年 任誰也無法否認,2020 年是個出乎意料的一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

迅速擴散至全球,在 2020 上半年,大大小小活動接連停辦或延期,即便是四年 一度的奧運會也難以倖免。極速擴散的疫情,對於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型態造成巨 大、甚或不可逆的影響,就此改變了人們共處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嚴峻的疫情底下,台灣也經歷無數人心惶惶的時刻,文化創意界當然也沒能

自外於這場大規模瘟疫帶來的劇烈衝擊。於是,活動停擺了,表演延期了,電影

院沒人去了,許多人在這樣不可逆料的災厄下失了業,不少公司更撐不過這波長 時間的虧損,只能黯然退場。

在這段以「社交距離」為要的非常時期,儘管生活有諸多不便、經濟上的損失

亦難以計量,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感覺到這段時間好似有了較往日更多的 時間與自己相處,也或多或少對於人生、對於社會有了更深且廣的思索?在悶在 家裡、相互疏離的日子裡,我們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那是我們賴以感到幸福、

並且據以理解自我存在的靈魂;而我們向病毒也無法剝奪的創意探尋,在封閉的 時空底下創造縫隙,讓光線得以照進乾涸晦暗之中。

因為珍視文化,因為相信創意,疫情籠罩下的台灣社會在各個層面都展現了強

大的韌性。入秋疫情趨緩後,台灣的文化創意相關活動,不但步出陰霾,更逆勢 彈撞出驚人的能量,燒燃出點亮未來的火光。 疫情籠罩下的向光開散

除了設計帶來的社會改造及文化策展的持續蓬勃,在 2020 年,我們也看見文

化創意相關內容多元開展及向下深、向內觀照後衍生而來的出路探尋。

在疫情高峰的上半年,文化創意相關展演受劇烈影響,延期或停辦以外,則大

觀察小結

0 0 0


多改以線上形式進行,諸如顏社煮場秀、五月天和劉若英等歌手的線上演唱會等等

多元創新的表現形式;不少演員或歌手在表演大幅減少之下,透過經營線上內容, 如 YouTube、Podcast 頻道,與粉絲維繫關係,也展現了自身不同於以往的面向。

談及 Podcast,在內容的多元性探尋這塊,2020 年異軍突起的 Podcast 浪潮絕對

值得一提。一方面,疫情改變了內容產業的日常,非常時期創作者似乎更願意放手

嘗試不同的溝通媒介;另一方面,國內外平台紛紛加入戰局,且投注資源經營,催

生了許多優質內容。直至 2020 年底,台灣的 Podcast 選擇可說五花八門,百花齊放。 而人稱 Podcast 界「三本柱」的《百靈果 NEWS》、《股癌》和《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在訊息傳播及商業模式上的成功,也讓人見識到大眾對於多元內容傳遞管道的需求。 近年頻傳收刊的雜誌界,2020 年亦是特殊的一年,儘管整體的市場趨勢未見相對樂

觀的預期,但仍有一群人願意放手一搏,勇敢嘗試。一方面我們迎來紙本雜誌的小逆襲, 看見《Vogue》《La Vie》《親子天下》等雜誌透過設計及取材的方向調整,重新踩穩 步伐,奔創出嶄新面貌;另一方面《500 輯》《靛花 tien faˊ》《VERSE》《地味手帖》

的相繼創刊,則回應著內容創作者在變動的時局中對於生產多元主題、多元形式文化內 容的探索及嘗試。

疫情對於創意內容的生產是限制還是助攻,難以妄下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

創意人在疫情籠罩下確實找到了「破口」,限制確實間接促成了許多創新的可能。 自我觀照後的朝土扎根 在創意內容多元開展的另一象限,則是自我觀照而來的向下深化。

連移動都備受限制的 2020,我們在國內看見許多向台灣歷史回望、向台灣文化找

尋的精彩展覽及作品。其中北美館推出的多檔大展,諸如《江賢二:回顧展》《未 完成,黃華成》,皆透過梳理歷史情境,並與當代社會交疊,讓觀者有了再思考及

發現台灣歷史的難得機會;年底北師美術館舉辦的《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 現》亦呈現了台灣自 1920 年代以來超越政治紛爭的時代藝術。

在文學領域,我們也觀察到相似端倪,年輕世代寫作者對於台灣歷史多面向的挖

掘,也在 2020 年有了令人驚豔的成果,在各個文化領域找出值得重新審視的思考端

點,諸如林巧棠的《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從日治到解嚴,台灣現代舞的故事》、熊

一蘋的《我們的搖滾樂》、蘇致亨的《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 都透過完整的脈絡爬梳及純熟的文字,交織出我們對過去的理解及對於未來的想像。

觀察小結

0 0 0


在影視音樂產業受到衝擊不小的這一年,台灣創作者的作品亦帶有濃濃的在地

性色彩,且某種程度上收到豐碩的成果,甚至進而凝聚起了整體社會的文化自

信。這樣的現象可能來自於近幾年來台灣社會對於本土價值的共同凝聚,也可能

來自於疫情打破了既定的產製慣習,也讓更多創作者駐留在本地,種種因素疊加 之下,我們看見許多創作者專注在自身原有的關懷與創作初衷,回歸本心。像是 在 2020 年的金曲獎頒獎典禮上,排灣族歌手 Abao 阿爆(阿仍仍)以母語作品 《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及其中收錄的〈Thank You〉一舉拿下拿下年度專輯、

年度歌曲獎兩個年度大獎,引起大眾對於母語音樂作品的廣泛討論;同時,從該 屆金曲獎入圍名單來看,也足見台灣多元文化高度交融的聲音景象。

同樣由於在地性於 2020 年引發高度共鳴的,還有 2020 下半年大爆發的台灣

電影。上半年受到疫情波及,電影院幾乎門可羅雀。下半年,在多數外商大片仍

未上檔、片商投入大量行銷資源下,推起一波熱潮,包括《怪胎》、《粽邪二》、 《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消失的情人節》、《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無聲》、《親愛的房客》、《孤味》、《同學麥娜絲》等陸續上映皆獲得不錯

的票房表現,金馬獎也循此創造極大的話題聲量。其中,《孤味》在短短一個月

內締造破億票房,《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亦在年末成為第二部破億國片,國片氣 氛熱絡,打破上半年受疫情壓制的沉寂,前景令人期待。 讓缺口成為光照進來的入口 一如巧妙運用數位資訊技術締造堅實防疫戰果的數位政委唐鳳時常引用李歐

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一句詩歌:「萬事萬物都有缺口,缺口就是光 的入口。」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看似成了當代社會的重大缺口,然而,倘若 換個角度觀之,也許這樣的缺口也能是光的入口。

自各種層面來看,2020 年都是文化產業受到極大影響的一年,但這樣的特殊時

期,無疑也讓更多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工作者有機會停下腳步,留在這座小而銳利的

島嶼,回望自己所在的這片土地,重新思考、甚至起身創造更多未曾想過的可能性。 2020 年無疑是個艱鉅的一年,卻可能也是我們最接近自我的一年。無論是令人驕

傲的防疫碩果,還是在經過上半年內觀、沉潛後迸發的文化創意能量,都讓我們對 於自己的文化更有自信。是我們共同的努力,讓時代的裂縫成為光照進來的契機。 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也許順著這道光的方向,天空將逐漸明朗。

專刊主編

黃銘彰 0 0 0


0 0 0


第 —

屆金馬獎

57

0 0 0


王 師 :

如 何 理 解 下 半 年 「 台 片 復 甦 」 現 象 與 電 影 產 業 的 下 一 步 ?

王師

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曾任

職 於 荷 商 聯 合 利 華、 誠 品 書 店 等 企 業, 自 2003 年起投入電影發行產業,發行超過 200

部中外影片,經歷橫跨發行、影展、戲院通

路、文創經紀、版權銷售、項目開發等領域。 2011 年與李烈、馬天宗共同創立牽猴子整合 行銷股份有限公司,期間參與行銷/發行知

名作品包括《翻滾吧!阿信》、《刺客聶隱

娘》、《總舖師》、《健忘村》、《太陽的 孩子》、《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看

見台灣》、《老鷹想飛》、《行者》、《後勁: 王建民》、《出發》、《黑熊來了》等劇情

片及紀錄片。監製作品包括紀錄片《美力台

灣 3D》、《千年一問》,劇情片《怪胎》,

並 曾 擔 任 2019 台 灣 電 影 賣 座 冠 軍《 返 校 》 共同策劃。

專家觀點

0 0 0


2020 年全球受到疫情影響,電影產業

週末的信義區簡直跟上半年是天壤之別,而

異,但畢竟無法自外於好萊塢電影產業圈

列車 2 》與《天能》的票房約 3.5 億,近期

遭受莫大衝擊。儘管台灣自身防疫表現優 的影響範圍。過去占了台灣票房比重八成

且開始有幾部大片打開了市場,像是《屍速

《鬼滅之刃》更破了 5 億,觀眾願意重新

的外商大片由於檔期順延,整個上半年對

回到戲院,也帶動影城附設餐飲或店家的消

銜接台北電影節的關注熱度,文化部攜手

礎確實是奠基在這種觀眾回流戲院的動能

於戲院業者的衝擊不言可喻。進入 7 月,

電影產業圈共組「台灣電影起飛大聯盟」, 協助下半年國片的行銷宣傳與檔期協調。 在外商大片仍舊空缺下,戲院願意撥出更

費。所謂下半年的台灣電影熱潮,有個基 之上,部分受惠於大片帶來的連動效應。 今年下半年台灣電影上映的類型多元,

多廳數與時段來放映國片,而片商也把握

製作品質都有達到一定水準,加上好萊塢

於迎來一波復興熱潮,包括《怪胎》、《粽

的放映場次與廳數來看,台灣電影今年下

機會投入更多行銷資源,在各方努力下終

邪二》、《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 《 消 失 的 情 人 節 》、《 刻 在 你 心 底 的 名

大片多數仍延後上映的空窗,從戲院提供 半的映演量遠遠超過去年。以前一部國片

大概能排上 20 到 40 廳,現在可以排到近

字》、《無聲》、《親愛的房客》、《孤味》、

70 廳。戲院內許多大型輸出版位,我們開

票房表現,尤其《孤味》甚至創造全台破

院也願意保留更多時間,讓影人到現場映

《同學麥娜絲》等陸續上映皆獲得不錯的

億的驚人成績,電影圈整體氣氛熱絡,完 全打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的沉寂。

金馬獎結束後,我們再度專訪了長期深

耕於台灣電影、紀錄片發行與行銷推廣的 「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請他分享 對於下半年台灣電影熱潮的深入觀察,以 及接下來電影產業可能的發展動向。

Q1

王師曾於先前專訪時提及今

年上半年國際間受到疫情影響,美國電影 產業停擺,許多大型片商預計推出的作品 無法上映,影響了原本占台灣戲院近八成 的票房成績。而面對今年下半年的台灣電 影熱潮(亦有人認為是「台片復甦」), 您會怎麼解讀這股現象?

經過好一段時間的確診人數「歸零」,

政府放寬了實體娛樂空間內消費人數的限

始拿得到,預告片播放的次數變多了,戲 後跟觀眾面對面。最近好多電影跑了北、

中、南的宣傳,累積起來可能有上百場, 這跟過去是完全不同的光景。每次進戲院

舉辦廳內 Q&A、廳外簽名會和自由拍照,

有這麼多人來看台灣電影,大家看完開 心、感動、互動熱絡,這些對於整體產業 提升士氣的效果顯而易見。

但同時我們還是要冷靜面對一個事實:

台灣電影下半年的票房再好,都不可能去

彌補因為好萊塢電影無法上映造成的那個

巨大票房缺口。《孤味》的票房破 1.5 億 了,這是今年賣最好的成績,但如果跟《天 能》的票房相比,還有 2 億的差距,大約

是 80 萬左右的觀看人次,這表示很多觀 眾仍未把「台灣電影」當成消費選項。在

這群觀眾的定義中,只有好萊塢電影才被 劃規在「電影」的範疇中。

制,不用再以梅花座安排座位。劇團、演

Q2

容、流通到市場。在剛開始解禁的那幾週,

超乎預期?

唱會主辦單位、或是電影片商更願意釋出內

回到下半年這些表現亮眼的

台片中來看,您覺得有沒有哪部片的票房

0 0 0


其實就是《孤味》,現在的票房成績超

乎許多人的預期。這是導演許承傑第一部

業。這些年輕創作者從小的娛樂生活圍繞

隊的生澀。

他們更知道如何用貼近年輕世代的語言跟

長片,但整個影片製作,完全沒有新手團

有些網路意見比較嘲諷,說《孤味》不

就是把八點檔的劇情拍成電影?但認真一

著香港電影、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遊戲, 印象風格,去講一個台灣故事。

另外,整個影視製作的門檻大幅降低也

想,所謂的八點檔,就是有這麼一群以女

有關係。過去膠卷時代,資深的監製和投

準時收看。這帶給我們最大的提醒,就是

拍壞了都是錢,但現在光用手機都可以拍

性為主的觀眾,願意每天守在電視機前面 「通俗是非常有力量的」。 更進一步來說, 《孤味》在口碑與票房上的成功關鍵,是 這個故事的情感核心突破既定客群,召喚 了大眾對於三代家庭關係的記憶,以及從 味覺牽引出的鄉愁,因此能夠獲得台灣跨 越世代、不分性別觀眾的廣大共鳴。

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台灣電影走在一

個文青風格、作者導向的年代,那奠定了

資方不敢讓年輕導演輕易嘗試,那些膠捲 片了。越來越多年輕導演先透過短片展露

才華,獲得獎項之後,就得到長片的機會, 像是程偉豪在《紅衣小女孩》之前,是拍 了《保全員之死》被大家看見;《通靈少

女》導演陳和榆也是從短片《神算》嶄露 頭角,獲得公視推薦成為與 HBO 合作的 劇本。

這其實延伸出一點很重要的思考:當好

很多觀眾長期以來對於國片的刻板印象。

萊塢電影製作費以一億美金起跳,韓國電

力量,甚至可以視為一種台灣電影的優

對競爭對手的龐大資源與領先技術,台灣

但現在我們開始重新去認識與理解通俗的 勢。如果這樣的通俗可以作為情感宣洩的

出口,觀眾看完覺得被療癒、被理解,因 此痛哭一場,把過去數十年不被理解的委 屈、孤獨、心酸、寂寞,一次釋放,這樣

的電影如今終於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回 應了共通的需求。

Q3

所以可以這樣說,歷經 21

世紀前面兩個十年的摸索與嘗試,台灣電 影終於重新找到面對觀眾、面對市場的方 式,逐漸脫離孤獨高冷、遠離觀眾的印象 了嗎?

目前全世界市場,電影早就不是那個產

值最高、最受年輕人青睞的娛樂了。而好

萊塢電影在台灣又如此強勢,高度競爭之 下,電影產業不是應該更去思考如何理解 觀眾與獲得觀眾喜愛嗎?

專家觀點

0 0 0

這幾年有許多年輕的影視工作者加入產

影操作各種類型技術純熟故事也精采,面 電影的武器到底是什麼?

Q4

在嚴峻的市場考驗下,如何

找到台灣電影的優勢?

我認為第一個是「在地性」產生的共鳴。

好萊塢電影不會為台灣人量身打造,但是 台灣的電影人擅長做這件事。例如韓國拍

了這麼多犯罪、刑偵、驚悚類型片,光是 一個真實事件「華城連環殺人案」,就拍

了《殺人回憶》、《信號》等多部作品。 台灣其實也有各種奇案,以前被拍成《玫 瑰瞳鈴眼》跟《藍色蜘蛛網》,這些故事 被提煉出來就變成了電影《目擊者》。

我們不需要固守在原來的符號裡尋找文

化記憶,台灣電影的題材遠比我們想像中 的更加豐富寬闊,有太多好的原型,都是


很好的商業片題材,只要把劇本再精製、 技術再提升,敘事經過布局和設計,完完 全全就是好看的犯罪驚悚類型片。

一樣舉韓國電影為例,他們目前幾乎可

以拍出任何好萊塢能拍的類型,但其中有 一個核心是,他們的故事必然與韓國當代 社會、或是過去歷史文化相互呼應。比如

Q5

最後一題,因為下半年的台

片熱潮連帶提升了今年金馬獎的關注度,

也出現了不少聲音讚揚台灣終於能夠靠自 己的力量撐起金馬獎。關於這一點,王師 有什麼樣的觀察呢?

2018 年《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帶給

說,《寄生上流》談兩個家庭之間的貧富

金馬非常大的衝擊,所有人在那個當下都

是韓國社會的現狀;《屍速列車》講的也

怎麼樣?金馬獎以後會跟台北電影節越來

階級對照,對年輕人的殘酷現實,反映的 是韓國社會的縮影,列車上來自不同階層 的男女老幼被困在一起,活屍就像是某種 社會恐懼的具像化表現。這些韓國商業電 影成功,絕不是只訴諸韓國人的愛國心,

而是觀眾進到戲院,能看見他認為該看 到、值得的東西,這個內裡核心到底是什 麼,很值得我們思考。

對現在的觀眾來講,娛樂選項這麼多,

他真的不一定要進戲院。台灣電影在未來

五到十年的課題,除了把故事講好、守住

作品質量,還要不斷思考如何呼應台灣的在 地性,把觀眾牢牢抓住,與外片市場做出區

隔。觀眾永遠是喜新厭舊的,進戲院就是

在想,台灣電影該怎麼走、金馬獎會變得 越像嗎?但實際上兩年過去了,金馬獎還

是一步步往前走,許多人開始認為中國電

影界抵制金馬獎其實就是他們自己最大的 損失,不是台灣電影受害。

過 去 三 年, 中 國 實 施 更 嚴 格 的 內 容 審

查,許多中國電影可能在當地市場都不具 有能見度,甚至連映演都有問題。金馬獎

就像是一盞強力的探照燈,能映照出當年 華語圈最優秀的作品,不論名氣高低,甚

至一開始都不被理解。畢贛的《路边野餐》 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今年金馬獎從裡到外的每個細節都處理

想看好的作品,這件事情是亙古不變的。

得極好無比,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受外界壓

還 有 一 點 可以補充,與先前我們談過

海納百川,用最嚴謹的檢驗標準,頒給《南

的 OTT 平台發展議題有關。目前美國兩 大娛樂集團迪士尼和華納兄弟都在經營自

己的 OTT 平台。當串流成為他們的策略

重心,高階人力與資源配置轉移去養大平

力影響的純粹性,就像今年得獎名單依然

巫》、《夜更》等不同國家的電影,都讓 人信服這是一個公正的平台

這幾屆主席從侯孝賢、張艾嘉到李安,

台,相較之下對於傳統的院線電影投資比

都 是 令 人景仰的世界級電影大師,他們

影市場還是有一些好萊塢中型電影進來,

際資源。今年在典禮上,當侯孝賢走上舞

重可能因此降低。其實今年下半年台灣電 但票房表現也不盡理想。我認為關鍵就是 這一區段的電影收看重心已經轉移到串流

平 台 上 了。 如 果 這 樣 的 趨 勢 發 展 下 去, 院線市場將越來越沒有中型規模外片的機

會,那麼空缺出來的影廳數,就是台灣本 土電影進占的機會了。

扮演著金馬的精神領袖,也為金馬引進國 台的那一刻,台灣電影界就像是一個大家 庭,那種安定感、傳承 與 凝 聚 力 極 為 強 烈,也有我們終於在某個地方站穩腳跟 的感覺。

採訪・溫為翔|文字整理・Sana

0 0 0


陳慶鴻

台灣大學法律系及法律研究所畢業,現任元 鴻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專長為公司商務及 智慧財產權案件,曾擔任多間知名企業或政 府機關之教育訓練講師。

陳 慶 鴻 :

淺 談 文 創 案 例 中 著 作 物 侵 權 界 線 之 認 定 專家觀點

0 0 0


隨著台灣文創產業發展越趨興盛,對

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觀念更加受到重 視,也因此儘管各種類型的侵權爭議過

去未必較少發生,但確實現今隨著觀念

重製或改作。要特別注意的是,著作權 保障標的是「著作物」,他不保護一個 概念,只保護一個成品。

這裡可以介紹一則外國案例:日本小

普及,加上社群平台的傳播效應,越來

說家島田莊司在著名的《占星術殺人事

細 數 2020 年 台 灣 文 化 創 意 產 業 界, 就

切割變成七個屍體,而《金田一少年事

越多相類事件引發媒體或大眾的關注。 出現了不少的爭議事件,例如電影《無 聲》的取材、台灣設計展中「新竹獸」

的 創 意 歸 屬、Lo-Fi House 空 間 設 計 團 隊 抄 襲 Pinterest 上 他 人 發 布 的 創 作 圖 樣等等。這些爭議案例在法律面該怎麼 解讀?又有哪些經驗或注意事項,值得

文化創意產業人士借鑑?我們這次邀訪 元鴻法律事務所陳慶鴻律師,從智慧財 產權保護相關規定的法律條文談起,解

析文創圈 2020 年幾起爭議案例,提供業

件》研發了一個詭計,就是把六個屍體 件簿》中,作者原封不動的挪用了這個 詭計,引起島田莊司的憤怒,這個案例

在當時日本法律界引起廣泛討論,但多 數見解認為勝訴機會不高,因為著作權

是保障「成品」,而詭計比較近似於「概

念(Idea)」,單純抄襲一個「概念」, 並不會符合法律上重製或改作的要件。

台灣現行《著作權法》保障的著作物種

類很多,依據《著作權法》第 5 條規定,

界工作者做為未來實務的參考。

著作物的種類包含:語文著作、音樂著作、

《著作權法》的基本概念:保障具體著作

形著作、視聽著作、錄音著作、建築著作、

物,而非抽象之概念

BIOS 品牌策略部(以下簡稱 BIOS):在文 化創意產業常見的侵權事件,涉及哪些法 律相關規定? 陳慶鴻

「智慧財產權」的概念很廣,包

含 著 作 權、 商 標 權、 專 利 權、 營 業 祕 密 等等。其中比較常見的商標權和專利權 都需要經註冊後才能行使,因此,文創

產業界最常討論到的侵權類型,多數是 以侵害著作權為主。

一般大眾在討論這類事件時,常常會

戲劇和舞蹈著作、美術著作、攝影著作、圖 電腦程式著作。如果擅自使用上面這些他 人著作物,就可能構成對著作權的侵害。 侵害著作權的後果分為刑事責任和民

事責任,因為刑事部分可以聲請檢察官 調查證據,威嚇力也比較強,實務上多

數人會先從刑事提告,交由檢察官蒐證, 如果重製他人著作、擅自公開口述、公

開播送,依《著作權法》第 92 條規定, 可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民事訴訟部

分 則 是 有《 著 作 權 法 》 第 88 條、 民 法 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等請求權基礎。

要注意的是,依據《著作權法》第 100

爭執於當事人到底有沒有「抄襲」,但

條的規定,《著作權法》的刑事責任,只

襲」這個字眼。法律規範所談論的是,

是「非告訴乃論罪」,至於其他刑事責任

在整部《著作權法》中其實並沒有「抄 兩個著作物是否實質相似,有沒有涉及

有涉及以「光碟」重製或販賣散佈之行為

皆 屬「 告 訴 乃 論 罪 」, 受 侵 害 的 一 方 必

0 0 0


須要在知道這個犯罪行為後六個月以內提

性,不太可能偶然做出一模一樣的東西,

BIOS:要如何判斷我的作品是否涉及重

相關案例解析:留意著作權歸屬和合理使

法律上主要的判斷基準就是兩個

BIOS:台灣文創圈 2020 年在網路社群

告,如果超過時效就無法提起告訴。 製或改作? 陳慶鴻

要件,有沒有實質相似、有沒有接觸。

第一個要件「實質相似」,可以參考之

前澄果為丹比喜餅設計金魚圖樣外包裝引 發的侵權案例來說明。當時兩造有爭執雙 方的金魚圖案是不是符合「實質相似」,

用範圍

上被熱烈討論的「抄襲」案例,包含國立

工 藝 中 心「 陳 瑩 娟 琉 璃 工 藝 創 作 展 」、 Lo-Fi House 的圖像創作、駱以軍的小說 《明朝》。從法律角度來看,以上這些案 例有可能構成侵權嗎?

法院傳喚了專業人士來檢視兩造的設計,

陳慶鴻

專家,得到的答案是設計圖所繪製的與實

娟的作品意境、表達手法、顏色,皆認為

包括視覺藝術系的老師,還有對魚類研究 際上的金魚長相不同,原始設計者為了讓 圖樣上的金魚比較可愛,設計圖上的魚尾 巴刻意朝同一個方向,頭也比真實比例還 要大,形成了創作的特殊性,而澄果的設

計又與對造學生的設計作品實質相似度極 高,因此符合第一個要件。

第二個要件「接觸」,則是要判斷被告

有沒有可能在創作前接觸過原告作品。舉 例來說,假如你在非洲部落創作出一個東 西,我在北極也創作出相像的東西,但我

們兩人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只是偶然先後

陳瑩娟琉璃工藝創作展:根據新

聞資料,工藝中心找來五個專家評估陳瑩

與 美 國 玻 璃 雕 塑 家 戴 爾. 奇 胡 利(Dale

Chihuly)有實質相似。奇胡利是業界知 名大師,陳瑩娟的確有可能接觸過他的作 品。如果依據新聞資料內容判斷,確實是

有構成侵權之可能。但從嚴格意義的法律 角度觀察,除非奇胡利來台灣提起民刑事 訴訟,否則不能說陳瑩娟負有任何法律上 的責任。至於她與工藝中心之間所涉及的 違約事由,則是陳瑩娟與工藝中心就履約 部分的法律問題。

Lo-Fi House 的圖像創作同樣回歸法律

做出很像的東西,就不符合重製或改作的

的兩個要件來判斷,從相關資料及影片

年曾有個判決(104 年度民著上易字第 15

繪,既有接觸又實質相似,侵害到當初把

第二個要件。但台灣智慧財產法院在 104 號),這個判決已經普遍被台灣法院所援

中,可以看得出來是照著 Pinterest 去描

原始設計圖上傳至 Pinterest 的著作權人,

引,大意是說:在「接觸」要件的判斷上,

加上 Lo-Fi House 有將描完的成品販售營

量。如果相似程度極高,僅需證明依社會

則,因此,構成侵權的風險是很高的。

必須與兩個著作物間「相似」程度綜合考 通常情況,雙方有合理接觸之機會或可能 即可成立,而無需明確舉證雙方確實接觸 之必要。也就是說,如果這著作物有特殊

專家觀點

0 0 0

那有無接觸,其實就無關緊要了。

利,也不太可能符合其他合理使用的原 駱以軍的《明朝》是否構成抄襲,要看

小說內的文字、對話、口白,與劉芷妤的


小說之間兩者是否構成實質相似。實務上

別做規定,員工創作成果的著作權都是歸

就是對內容、文字、語句的相似程度進行

歸屬於公司或老闆。但因為是老闆是出資

判斷文學作品是否構成實質相似的方式, 比對,如果相似比例到達一定程度,就會

符合實質相似的要件,而必須取得原始著

作 權 人 的 同 意。 反 之, 如 果 像 是 島 田 莊 司和《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爭議,涉嫌

抄襲者只是挪用詭計這種創作概念,但是 整體故事跟文字語句都是自行創作的,那

屬於員工,除非有特別約定,才會轉變成 方,法律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 作財產權歸雇用人所有。換句話說,對於

該創作成果,員工擁有著作人格權,但公 司擁有著作財產權。

假如今天不是受雇關係,而是承攬雇

構成法律上的著作權侵害可能性就很低。

傭, 像 是 本 案 中 的 外 包 設 計, 根 據《 著

是有分界線存在,即使不構成法律上著作

成 的 著 作, 以 受 聘 人 為 著 作 人, 未 約 定

當然,我也必須強調法律標準跟道德標準 權侵害,但抄襲他人辛苦創作出的新穎概 念,也是一件值得非難的事情,因此公眾

領域仍可以給予道德譴責,因為違反了我 們對於創作與良心的認同。

BIOS:除了上述幾件明顯被指控為抄襲

的案例,2020 年文創圈也發生如台灣設 計展「新竹獸」創意歸屬爭議,以及改編

自真實事件的電影《無聲》是否該取得報

作權法》第 12 條規定,出資聘請他人完 著作財產權之歸屬者,著作財產權歸受

聘 人 享 有, 出 資 人 得 利 用 該 著 作。 意 思 是, 如 果 本 案 事 先 沒 有 特 別 約 定, 外 包

設計的著作權,包括著作人格權與財產權 皆屬於受聘人,出資方僅能利用該著作。 之後若有重製或改作卻沒有取得授權, 就會涉及侵權。

至於電影《無聲》的部分,因為故事原

導文學《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

型來自台南啟聰學校的真實事件,除非電

麼看這兩起案例?

了特定的文字和語句(這點必須直接比對

事件》的改作授權爭議。在法律上又會怎 陳慶鴻

依據新聞報導,「新竹獸」的法

律爭議在於,策展團隊衍序規劃設計先找 了設計師郭奕臣合作,由郭奕臣提出「新

竹獸」的概念,而後策展團隊沒有繼續與

郭奕臣合作,但仍然沿用了「新竹獸」。 所以這個爭議的核心,在於郭奕臣是只有 提出抽象的概念,還是有具體提出手稿或 分鏡圖等實質著作物,如果是後者,那這 些東西的著作權歸屬於誰?

根據《著作權法》第 11 條規定,受雇

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 作人。原則上來講,只要僱傭契約沒有特

影直接拿《沉默》書中內容來改作,使用

電影和書裡內容來判斷),否則若僅基於 同一真實事件,難以構成侵權之認定。以

《賽德克巴萊》為例,故事談的是霧社事 件,田野調查過程勢必包含許多霧社事件 的相關文獻,總不可能要魏德聖取得所有 撰寫過相關主題文章的人都同意,才能開 始拍片吧?

這裡值得討論的倫理問題,反而是電影

編導有沒有顧及、事先徵詢過被害人的意 見,以及尊重當時在台南啟聰學校其他學 生的感受?避免為了向外界傳達特定社會 議題的重要性,卻造成當時被害人的二次 傷害。

0 0 0


BIOS:在討論是否構成侵權時,常有人

作權與商業使用的要件,再進一步討論

法律規範下,所謂的「合理使用」究竟該

斷基準。幾年前的谷阿莫就是最有名的例

會拿出「合理使用」作為抗辯的理由。在 如何認定? 陳慶鴻

根據《著作權法》第 65 條規定,

合理使用不構成著作財產權的侵害。至於

是否為合理使用,從第 44 條到第 63 條,

共 20 種合理使用的情境。在此規範之外 的情境,應審酌一切情狀,以四件事情為 判斷基準: ①

利用的目的及性質

著作之性質。

(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 ③ ④

所利用之質量 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 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 與現在價值之影響。

質言之,依照台灣目前法院實務,只要

涉及商業目的的利用,要被認為合理使用 都有一定的困難性。這點在現今網路時代 變成一個很大的問題,任何人都可能不自 覺落入侵害他人著作權的狀況,例如遊戲 實況主在網路平台直播,播送的遊戲畫面 和音樂其實都是屬於遊戲公司的著作。

根據《著作權法》第 92 條規定,擅自

以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

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改作、編輯、 出租之方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者,處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台幣 75 萬元以下罰金。

實況主在網路開台就是公開播送行為,

接受贊助和開啟廣告,也屬於商業目的,

如果遊戲商提告,都有可能先構成侵害著

專家觀點

0 0 0

《著作權法》第 65 條裡頭剩下的 3 個判 子,他被電影商提告後主張自己是合理使

用,但台北地檢署認為,YouTube 有開啟 廣告、接受業配,影片播送自屬於商業目

的,而且他的影片還把整部電影內容都講 完了,更難以支持合理使用的主張。

2020 年另有一起引發爭議的案例,當

代藝術家王建揚在「藝起加油 ART」交流

平台上所販售的作品,被人發現與英國藝 術 家 Harrison Ray 的 辛 普 森 家 庭 二 創 作

品極度雷同,後來王建揚提出抗辯主張他 的 創 作 手 法 是 針 對 Harrison Ray 的 作 品

進行「三創」,因而引發藝術界的討論。

像這樣的翻玩設計,或許包含了創意在裡 面,但二創與三創的做法,是否應被視為 「合理使用」?先不論作品藝術性,把一

隻史努比的眼睛改成三角形拿去賣,對消 費者來說還是認得出這是史努比(實質相 似),仍然有涉及侵權的可能性。於是有

人 提 出 了「 戲 謔 仿 作 」(parody) 的 概

念作為合理使用主張的理據,那麼台灣法 院的態度又是如何?

2017 年 LG 銷 售 一 款 粉 餅, 外 盒 翻 玩

了 LV 經 典 包 款 的 設 計, 因 而 遭 LV 提 告

侵害商標權。LG 提出美國法院一個將「戲

謔 仿 作 」(parody) 視 為 合 理 使 用 的 判 例作為理據,強調他們也是採戲謔仿作

的精神,雖然使用 LV 包款的概念,但圖 形設計有所更換,包含了自己的創作精

神。但台灣法院最後不採此說,根據該判

決( 智 財 法 院 108 年 度 民 商 上 字 第 5 號

民事判決)所述,法官認為 LG 的作法讓 消費者對兩個品牌產生不當連結,不利

於 LV 高價精品形象和市場定位,因此不


首 先 要 判 斷, 進 入 訴 訟 是 否 是

在 合 理 使 用 的 範圍之內。質言之,台灣

陳慶鴻

之情狀,具體判斷仍需回歸《著作權法》

進入司法程序後可能耗費的人力時間費

法院目前並不承認戲謔仿作為合理使用 第 65 條的 4 項原則。

實務現場的契約規範與法律救濟 BIOS:創作者、業主於專案開始前,要 注意哪些事項以避免發生侵權爭議? 陳慶鴻

以 台 灣《 著 作 權 法 》 而 言, 著

作權保障的範圍很廣泛,而只要涉及商 業使用,構成合理使用的可能性都不高,

最好的手段?通盤考量長期的商業利益、

用、以及後續在媒體或社群上品牌公關戰 的佈局,不同層面的考量自然會有不同的 答案。以上面所提到的遊戲實況主例子而 言,遊戲實況主公開播送遊戲內容,有時

反而是增加遊戲知名度,提高遊戲公司的 商業利益。

如果經過充分考量,決定要進入訴訟,

前期的蒐證是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一有不慎,都可能涉及著作權侵害,

保存己方著作物之相關工作底稿

有足夠舉證、訴訟成本等實際考量而已。

確認兩個著作物之創作先後順序

充其量只是原著作權人是否提告、是否 以律師的角度,只要業主是以營利為目 的委託創作或利用著作,都會建議取得

充分授權。實務上常見雙方爭議類型, 可分為以下三類: ①

混淆「著作財產權」

未明訂著作權,並衍生後續糾紛

跟「著作人格權」之區辨

委託他人設計之契約, 未有瑕疵擔保之相關條款

無 論 是 創 作 者 或 業 主, 事 前 都 要 明 確

以契約規範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格權的歸

屬,有爭議時才有得依循。對業主而言, 一定不希望在委託他人執行著作後取得一

個抄襲的東西,因此建議在契約內增加權 利瑕疵擔保相關條款。當最終成品侵害第 三人著作權,而導致業主被告,業主得以

逕行解約,且由受託人負擔損害賠償責任。 BIOS:當事人如何判斷在可能涉及侵權 的事態中,何時得以尋求法律救濟?

③ ④

或流程

合法備份或紀錄疑似侵權物之 相關資訊 詳細確認比對兩著作物間 是否實質相似

至於刑事與民事之間的訴訟選擇。若要

走刑事追訴,雖然有強大的威嚇性,可請

求檢察官進行蒐證,且如果經檢察官偵辦 起訴後,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帶民事損害賠 償,不用繳納裁判費。然而刑事告訴的要 件較民事訴訟嚴格,不一定能順利告成, 且《著作權法》多數為告訴乃論罪,亦有

六個月告訴期間的限制。至於直接走民事 訴訟,要件成立較為寬鬆,然而在侵權事

實及損害賠償的金額,需要由起訴的原告 自行舉證及蒐集證據,起訴時需要繳納裁 判費,則是民事訴訟相對於刑事訴訟的困 難點,所以要選擇走那一個法律程序,也 是提起訴訟前必須審慎思考的事情。

採訪・溫為翔|文字整理・Sana

0 0 0


黃佳玉

台大社會所碩士。朝九晚五上班族,興趣是

假日跑來跑去看劇、逛展、參加活動。最近

對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等轉型正義題材很感興 趣,特別是當中的人性探討。

黃 佳 玉 :

台 灣 民 間 / 藝 文 界 如 何 以 創 作 回 應 轉 型 正 義 專家觀點

0 0 0


隨著近年來轉型正義相關討論日益豐

戲劇與出版品更是族繁不及備載,深

富,以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為題材的出版

入歷史細節者包含政治犯前輩蔡焜霖傳

作品中,可以看見創作者對歷史精彩的

的《 二 七 部 隊 》 等 漫 畫; 又 透 過 作 品 對

品與藝文活動也相當多元。在今年諸多 叩 問, 不 論 出 版 品、 影 視 戲 劇、 展 覽 皆 展現複雜面貌與深度。在作品中思考政

治已是常態,不只在作品中探索何謂「台 灣人的歷史」,亦進一步思考「何謂國 家」。作為支持轉型正義的觀眾,今年

實在大飽眼福,然而能力有限,單就一

文無法詳盡記錄所有精彩作品,深感遺

憾,但從諸多作品之中感受到些許轉變, 提供幾點粗略的觀察。

從編年史、大時代敘事框架,走進過往人 們的關係與情境中

奠基在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研究成果持

續地揭露與推廣,各項出版品與展覽方 面有更多元的敘事形式。今年度許多展

記《來自清水的孩子》、描述台中二二八 轉型正義之意義與對話進行深入提問,

人權館與春山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讓過

去成為此刻》小說選,由作家童偉格與胡 淑雯共同選出三十位作者,作品描繪白

色恐怖中人們生存的面貌,其勾勒出國家 與人民的關係也引人省思。部分展覽如

「白色城中人權藝術展_這層壁不能被

打破?」則以政治犯簡國賢案件為基底,

向觀眾提問「何謂難以突破之隔閡?」; 在 戲 劇《 戲 中 壁 》 中 也 以 同 樣 的 案 件, 提出對於歷史的批判思考。

從城市美術館、演藝廳,走進地方空間將 故事帶回原鄉

藝文創作與活動地點上相較過去亦有

覽跳脫過去博物館解釋歷史慣常的編年

所 落 差。108 課 綱 的 執 行 方 向 帶 給 學 校

討事件的敘事風格;展件也從過去以照

些學校牽起了地方史的討論。人權館為

史模式,轉為強調沈浸式體驗,深入探 片、實物為主,改以模擬互動裝置貼近

歷史。促轉會的「彼時影・未來光」以 故事帶入的方式帶領觀眾重回歷史現 場,讓觀眾了解戒嚴年代不同角色所面

老師課程準備上新的刺激,也因此在某 鼓勵學校師生認識威權歷史,推動「人

權故事行動展」,可依照需求客製化申

請展板,了解過往學長姐或該縣市的白

色 恐 怖 案 例, 共 有 20 多 間 學 校 申 請 展

臨的情境;人權館在綠島舉行的「大浪

出。而同時,促轉會與再拒劇團合作的

當年政治犯在綠島私下籌組讀書會遭監

色恐怖的抵抗與受迫害歷史,去年選在

襲來�綠島再叛亂案」展則深入講述

控而被判死刑一案,模擬當年監控的裝 置,讓觀者感受政治犯的組織生活。

《明白歌》訴說底層工人在二二八與白

幾個過去曾有大型政治案件的史蹟點如: 高雄糖廠、宜蘭中興紙廠(現中興文化

0 0 0


創意園區)、路竹黃溫恭舊宅等進行表

「霜降到清明」人權藝術生活節更涵括

地受難者或家屬進行映後座談;今年則

跨領域形式,並邀請當年的受難者參與

演,以台語唸歌演繹在地歷史,邀請當

走入校園,在台北與台南高中進行播映 會,與校內師生進行交流。

創作。

國家計劃之外,不同產業的工作者對

此外,安魂工作隊的版畫工作坊在各

於戒嚴時期事件的興趣導致越來越多作

聽在地故事後,由藝術工作者林子寧、

會討論與後續改編影視作品自不待言,

縣市舉辦白色恐怖座談,並在參與者聆 李佳泓協助聽者將對故事的感受轉化為

版畫題材,由參與者自行創作並刻製版 畫,除門檻較低外,也回應過去抗爭者

使用版畫作為宣傳媒介的歷史,作品收 集後在綠島紀念園區的關押房展出。跳 脫過往藝文活動必然在美術館、演藝廳 的想像,部分議題推動者更強調把故事 帶回地方,以藝術教育的形式再現地方 白恐圖像,達到在地對話與轉型正義教 育的目的。

從學術理論與檔案文獻,走進影視藝文產業 在轉型正義藝術與教育推廣過程中,

政府機關扮演重要的角色。人權館與促 轉會不僅是歷史素材的提供者,也藉由 計劃案與補助案刺激創作者進入轉型正

義探討的領域。人權館在藝文人才培育

方面不遺餘力,透過舉辦小說、散文與 繪本創作工作坊,邀請研究者與創作者

交流對話,鼓勵以相關文本進行創作。 又比如在不義遺址展覽「請你跟我走一

趟 」 中, 藝 術 家 以 視 覺 設 計 與 廣 告 觀

點,呈現行銷白色恐怖遺址的可能性。

專家觀點

0 0 0

了劇場、影像、小說、音樂會、策展等

品提及威權歷史。電玩《返校》影響社 政治職人劇《國際橋牌社》拍攝過程, 年輕演員們多次表示接獲演出腳本後得

以深入認識歷史。社會大眾對台灣歷史 文化的追尋、對轉型正義的興趣使文化 產業逐漸重視此類題材,新的媒介與內 容豐富議題的深度與廣度。 轉型正義藝術的成長與挑戰 整 體 而 言, 轉 型 正 義 中 看 見 的 歷 史、

人性與對體制的省思是極佳的藝術創作

來源。複雜議題得以透過藝術轉化、重

述,可深可淺地引導觀眾思辨人性與政 治哲學;同時,因為強調過往歷史與在

地觀眾的互動,也使得部分藝術工作者 轉化藝術創作型態,強調藝術和群眾的 關聯,讓群眾對議題的感受昇華、產出

屬於自已和過往歷史對話的作品;在一 次次與地方群眾的互動中,讓地方重新 認識歷史,更看見轉型正義工作由下而 上的可能性。議題本身想傳遞的真相與 道德,在藝文工作者的再製下有了美學 的詮釋,跨領域專業相互對話、彼此提 升,實為喜事。


大量作品推出有助於社會認識並思辨

轉型正義的意義,而對於創作者與觀眾 的挑戰也許就隨之而來。推陳出新的作 品中,一個作品、一個展覽之所以被觀

眾接受,是因為當中道德正確的立場, 還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學高度與藝術

性? 真 實 有 時 並 不「 美 」, 美 的 事 物 也 可能失「真」,這之中的拿捏以及作品

本身可開啟多少理解與對話,或許是下

個階段藝文工作者會遇到的問題。對於 觀眾而言,白色恐怖故事往往帶來或悲 情或憤慨,時而充滿希望的情感,然而 轉型正義的意義並不只停留在追溯歷史

故事的感傷,也包含了對當代政治的反

省。 在 放 下 書 本、 離 開 劇 場、 走 出 展 間 後,我們對於歷史的這分共鳴能刺激出 什麼新的問題、化作什麼樣的行動,也 許才是轉型正義與藝術產業跨領域合作 最重要的目的。

①政治犯蔡焜霖傳記《來自清水的孩子》/ 撰稿・黃佳玉

②台南國際人權藝術節開幕活動/③位於景 美的國家人權博物館

0 0 0


詹 正 德 :

獨 立 書 店 雙 十 一 歇 業 運 動 與 書 價 折 扣 戰 的 思 考

詹正德

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著有影評集《看電 影的人》,曾獲 2016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專家觀點

0 0 0


大 疫 之 年, 許 多 事 情 都 被 賦 予「 特 殊

店就要先死一堆,然後上游的出版社、

時為特例開了常門,當特例變成常例之

先自己割喉流血,等它搶到一定的市場

情況下可被容許」的正當性,殊不知有 後,那門就再也關不回去了。

2020 年 的 11 月 11 日「1111 購 物

節」,就有電商把腦筋動到書籍銷售這

經銷商早晚也將受波及;現在是大通路 份額之後,它就會要求上游讓利流血了, 到時候出版社有能力說不嗎?

眼 見 及 此, 卻 沒 有 出 版 社 出 來 制 止,

檔事上,電商賣書本來沒有什麼特別,

不就是因為今年疫情影響,大家生意都

折」就在今年被摜破了。主要考量當然

不對?有什麼不好?何況出版社並沒有

但 是 已 經 行 之 有 年 的「 新 書 上 架 七 九

是現在的消費者對「新書上架七九折」 已 經 沒 有 太 多 感 覺, 想 要 在 1111 購 物

節催動消費者買書,只有七九折可能催 不太動,於是電商想盡辦法,拐個彎來

個變相六六折;另一家本來就以賣書起 家的電商見狀也趕緊跟進,推出「萬本 六六折」因應,兩家電商大打折扣戰,

跌很慘,接近年底來個促銷活動有什麼 被要求降折讓利,電商賣愈多,出版社

就跟著賺愈多不是嗎?正是這種眼前的 利益讓業界噤聲,一旦電商食髓知味,

以後將六六折常態化,則整個出版業將 會受到比現在七九折更嚴重的斲傷。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書市中的主流通

顯然已不理會長久以來業界七九折的

路長期以來都以低價折扣促銷希望增加

低價搶市。而兩大電商互別苗頭,最大

網路興起、社會閱讀習慣的改變有關,

「默契」,就是要開啟新一波的割喉戰 的實體通路誠品書店看似也無能為力, 實際上自疫情全球蔓延以來,它已經連 關了十家店,同時擴大投資在電商的部 分,未來還將規劃開設新型態的實體店 面,所以誠品其實一直在進行相當的體 質調整,可以想見書籍通路未來將會產 生巨大變動。

只是當市場的前幾大通路又開始價格

戰,勝負還未分出,恐怕其他的實體小

買氣,但是市場卻愈做愈小,這固然跟 但低價折扣也養成消費者非折扣書不買

的習慣,長期惡性循環的結果,只讓書

業整體都愈來愈傷,然後繼續放任電商 低價賣書。

終於有一家小出版社「松鼠文化」率

先在 1111 前兩天做出公開宣示:將從該 電商下架,因為它「不能一手支持以定

價購書,卻放任另一手讓自家出版品互 打折扣戰」!

0 0 0


然 後 1111 當 天, 三、 四 十 家 獨 立 書

店同時串連貼出「本書店將於 11/11 歇

業」的訊息,立即引發眾多讀者及媒體 的關注,甚至部分讀者的反彈,認為獨

立場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首先,低價折扣不是只傷害到實體書

立書店訴求跟電商買書就是會促成獨立

店而是傷害到整個產業,獨立書店站出

索」,一時之間,網路各處似乎都引燃

銷商已經消失殆盡沒人知道因為沒人發

書店「歇業」是在對讀者進行「情緒勒 不少戰火,各家媒體從電視到報紙也都 爭相報導。

實際上,這次串連行動是由屏東紅氣

球書屋發起,其他書店由南到北漸次響 應,由於事起倉促,沒有太多思考及討 論時間,之所以選用「歇業」這樣的字

來只是因為此傷害立即而明顯。地區經 聲,對出版社而言短期內電商自己割喉 流血不但無害反而有利,所以現在大多 數出版社不講話,但若長期下去六六折

成為常態的話,電商搶到足夠的市場占 有率就會開始要流上游的血了。

七九折已經是大書店看準其他書店

眼,我個人認為其目的是希望以較強烈

(都是無折扣能力的小書店)只能照定

意,才有機會提出我們的訴求,如果用

面又捅刀的意思。沒有這些小書店用盡

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吸引到社會大眾的注

一般的或「正確」的字眼,可能就引不 起注意了,但這也是個雙面刃,我認為 獨立書店這邊對於如何與社會溝通應該 要有個自我檢討。

然而主要的著眼點還是在於電商以不

價賣,所以一面吃這些小書店豆腐,一

生命力氣堅持書籍的「價值」,他們的

七九折乃至六六折都將失效,因為當市 場上只剩下這些大書店之時,折扣能力 都一樣就沒有差別了。

當大家都還在承受七九折的苦果時就

合理的低價折扣搶市這件事,究竟該如

又來了更低的六六折,現在不發聲以後

能對此有所批判?那不就是要大家舉起

輯哪有問題?只是可能不會發生,因為

何面對?即使單純做為一個讀者難道不

雙手向電商投降?未來我們的生活就都 由大電商、大財團宰制就是,講那麼多 有什麼用?不過是狗吠火車而已。

如果我們還對出版業有那麼一點在

專家觀點

0 0 0

乎,請認知以下事實,再考慮站在個人

五折三折也就都可以了,一樣的商業邏 當六六折成為常態後恐怕小書店就倒光 了,不用等到五折、三折。

該檢討的對象從來都是大型財團及電

商仗其資本遂行不義,並沒有要檢討消費


者的意思,現在支持電商有自己割喉的權

利就等於把未來整個產業的血送上呈祭, 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現代消費社會嗎?

最後不得不說到已經討論經年的「圖

書統一定價制度」,政府本也有意實施, 還請了學者進行研究調查,結論也是要

實施,前文化部長鄭麗君任內還定出「新 書售價規範」這個名字,用意是不希望 讓社會大眾對「圖書統一定價制度」望 文生義,反而產生誤解,但不論哪個名 字,其用意都不是要求賣書不能打折,

而是要劃定打折的限度,這是保護產業, 不是振興產業,更不是只為救獨立書店, 而且必須要有配套措施,例如明年三月 就要先試辦的圖書免稅。說實在的,如

果真的沒人要在獨立書店買書,那末我 們這些有朝一日全部消失也不可惜,重 點還是在這過程裡,我們自己究竟相信 何種價值,做過哪些努力及奮鬥,做得 夠不夠,如此而已,至於最終產生何種

結果不是我們最在乎的,至少我個人是 不會在乎。

撰稿・詹正德

0 0 0


江 家 華 :

紙 本 刊 物 作 為 台 灣 文 化 品 牌 行 銷 的 一 種 可 能 性 / 工 具 ?

江家華

是個堅信內容才是王道的自由文字工作者,

創立「雜誌現場」粉絲頁、接下來工作室, 跨足雜誌編輯、採訪記者、展覽策劃,現任

《PAR 表演藝術》雜誌客座總編輯,曾任《新

活水》雜誌副總編輯、《誠品好讀》雜誌副

主編、《中國時報》文化組、調查採訪室記 者。過去報導作品曾榮獲金輪獎,2019 年亦 獲得金鼎獎雜誌類「最佳主編」殊榮肯定。

專家觀點

0 0 0


2020 年,除了疫情、國片、島內旅遊

著台灣意識的文化刊物會在這幾年間陸

展,恐怕不能漏數陸續降生的紙本刊物。

然而,當年輕世代讀者接連著對日治時

之外,若要說還有什麼在台灣是逆風發 在疫情讓全世界按下暫停鍵的一年,媒 體的處境本該異常艱困,卻仍有不少文 化內容選擇以紙本型式在這一年展開新 的旅程。

首先是由聯合報集團發行的雙週刊

《500 輯 》, 每 雙 週 以 數 篇 500 字 短 文 組 合 成 一 個 文 化 專 題 夾 報 發 行; 季 刊 《靛花 tien fa ˊ 》採訪潛藏於各行各業 的客家人,凝聚島內客家文化力量;其 它還有挾帶強大募資氣勢而來的雙月刊

續降生?這或許可以解讀成是某種巧合, 期 歷 史、 解 嚴 後 的 文 化 脈 絡、 無 人 知 曉

的台灣庶民文化等感到高度興趣及共鳴, 這一切,就絕非偶然。大致上,我們可以 回溯自太陽花學運後,台灣青年世代對公 共議題高度關注,政治文化意識抬頭的反 芻, 返 鄉 扎 根 地 方, 再 加 上 近 年 兩 岸 三

地的政治局勢詭譎多變,更催化了眾人亟

欲尋回自我認同及繪出自身文化的輪廓, 那股驅動力比往常都來得高漲。

紙本雜誌遂成了向內探勘的媒介,無

《VERSE》, 及 瞄 準 跨 城 市 生 活 為 目 標

論是綜合型、文化型、乃至地方型刊物,

少地方誌陸續創刊,或選擇改版展露新

方 探 勘 日 常。 像 是 2017 年 發 刊 的《 薰

的慕客誌《地味手帖》,再加上仍有不

氣象,藝文媒體迸發的能量似乎不輸以 往,且持續不斷地發生中。

這幾年,台灣老牌實體雜誌陸續宣布

退場,或者改推數位內容,讓人難以對

紙媒的未來抱以期望。台灣多元文化卻 持續透過紙本刊物百花齊放,讓人也好 奇是否反應了社會對文化價值的重視?

無一不在尋找在地文化符碼,也深入地 風》,便致力爬梳台灣與日本之間歷史

羈絆,回看當時經濟、文化藝術乃至於 常 民 生 活 發 展, 改 版 後 的《 新 活 水 》,

則試圖聯結台灣解嚴後迄今的文化脈絡, 讓讀者概觀地看待各領域不同文化面貌, 兩本雜誌皆受到年輕世代讀者喜愛。

去 年 11 月 創 刊《to̍ k magazine 台 毒

或者有更多資源持續投入文化性內容產

誌》,以「台派就是要有自己的雜誌」

事文化刊物的編輯者,則試圖從自身角

刊, 不 僅 聚 焦「 素 蘭 陣 」 的 流 變: 從 曾

業?或者也只是曇花一現?作為長期從 度提供一些周邊觀察及想法。

台灣意識抬頭:從歷史到地方的文化品牌 首 先, 最 讓 人 好 奇 的 是, 為 什 麼 高 舉

口號進行群眾募資,在平台上展示的首 在 60 年代流行一時的台語歌曲〈素蘭小

姐要出嫁〉(大眾流行文化)而來,後 因著國民政府的國語政策打壓之下,最 後 逐 漸 長 成 了 結 合 電 音、cosplay 的 陣

頭文化;另還有以「九〇年代俱樂部」

0 0 0


剖析解嚴後的台灣,如何透過林強創作

模地改版,由資深編輯人黃威融帶領的

繹 出 90 年 代 的 生 活 方 式。 以 關 注 不 為

頭換面,以代表「文化(Culture)」的

歌曲《向前走》及手搖飲料的興盛,演 人 知 的 庶 民 生 活 與 歷 史 為 號 召,《to̍ k

magazine 台毒誌》擄獲不少年輕讀者的 心,也讓募資計劃最終在 2020 年 2 月以

134% 的達成率順利達標。

地方誌成了包裝地方的文化品牌 地方誌的蓬勃發展,也是驗證台灣意

識抬頭的另一表徵。

數位技術的進步,出版刊物的門檻降

低,讓島內返鄉青年除了改建經營民宿, 也得以興辦紙本刊物傳達地方魅力,進 而帶著在地人一起找到對故鄉的情感認

同。早期一點的地方刊物,像是來自蘭

嶼 的 地 方 刊 物《952vazay tamo》、 台 南 的《 透 南 風 》、《 正 興 聞 》、 高 雄 的

《藍寶石》、新竹的《貢丸湯》雜誌等,

「C」 字 母 標 準 字, 作 為 識 別 刊 物 品 牌

符號,更以近來流行的爬山、閱讀為題, 希冀喚起新北市人的認同。

面對日漸下滑的紙本出版市場,地方

刊物是否能僅靠民間自主經營及其衍生

出版業務存活,著實令人好奇。回看透 南風團隊在出版《透南風》之餘,即使

已陸續主掌《旬味》、《桃城 ‧ 晃遊》 等地方刊物,卻都還是得同時兼顧影像 創作、社區營造和展覽策劃案,才能維

持運作。近年來受到注目的苑裡《掀海 風》雜誌,團隊也是投入結合了音樂、

友善小農、當地手工藝、公共議題的「海 風季」,透過活動進行小額募資、販售 周邊商品、及向在地企業募款。

地方刊物的下一步發展,令人憂心忡

都曾帶起一波地方刊物熱,自此,即使

忡,若紙本經營不易,最終僅剩下由地

活下來的紙本刊物卻是少之又少。

淪為只是行銷美化城市的文化品牌?又

每年都有地方刊物在各地創刊,能夠存 在 這 之 後 看 到 如《 桃 園 誌 》、《 高 雄

款》、《屏東本事》、乃至《美好彰化》 等能見度較高的地方刊物,多是由地方

政府、特定文化組織委製代編。2019 年

的地方創生政策,讓政府挹注更多資源

於地方,也催生另一波地方刊物的高峰。 這股熱潮,在 2020 年也從地方延燒回都

會,端看《新北市文化季刊》今夏大規

專家觀點

1 1 1

雜誌團隊,將原來中文刊名、主視覺改

方縣市政府執掌地方刊物,刊物會不會 是否會逐漸失去過去凝聚地方共識、討 論公眾事務的公共力量?

商業化、社群化、品牌化的可能:如何將 其培養成強健的台灣文化社群

我們經常只把關注紙本雜誌的焦點,

放在紙本與網路媒體關注度的相互消

長,卻忽略這幾年創刊的文化紙本刊物,


無一不仰賴網路社群媒體操作。紙本刊 物也與社群媒體維繫著唇齒相依的緊密

關係,不少紙本刊物選擇深耕議題,刻

意將出刊週期拉長,改由社群媒體線上

密集發文,留住與讀者的緊密互動。

好比《VERSE》 以 雙 月 刊 週 期 推 出 議

題,更輔以網站專欄連結社群,也成功

透過網路平台募資推廣讀者訂閱,舉辦 如「唐鳳腦波增幅早餐會」活動,建立

則除了與品牌合作專題,異業合作拉抬

聲 勢,2020 年 11 月 也 在 101 水 舞 廣 場

舉辦結合市集、美食與演出的「500 趴」

Illustration : YU NAGABA

了 讀 者 社 群 強 烈 的 參 與 感。《500 輯 》 ②

派對,單日活動便吸引超過五萬人次,

線上瀏覽更超過百萬人次,在在都顯示 紙本刊物透過募資平台或者實體活動尋

找到同溫層外的讀者,似乎已成為一條 必經路徑。

未來,一份紙本刊物要能長久經營下

去,是否只能仰賴講座活動及募資推廣

的模式,才能夠建立讀者與刊物之間的 連結?透過動態活動吸引而來的群眾,

是否最終能成為黏著度強、對品牌忠誠 的讀者社群,成為支撐雜誌發展下去的 最大力量,或許就有待時間檢驗了。

①由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發行的季刊《靛花 tien faˊ》創刊號/②由資深編輯黃威融主導改版的 撰稿・江家華

《新北市文化季刊》第 36 期/③由聯合報集團 發行的雙週刊 《500 輯》

1 1 1


阿爆︽嘟,會女聲︾演唱會 —

1 1 1


1 1 1


1 1 1


文創 抗疫紀事

1 1 1


設計師思考題目的方式會改變,重新審視每個領域的價值

無氏製作 吳孝儒

疫情之後,台灣文創產業在復甦中遇到什麼困難?

BIOS 延續 2019 年「台灣文創動態回顧」專題,專訪 不同領域的入選單位,聚焦於這波疫情對於台灣文創產

業的影響與衝擊。設計產業邀請到「無氏製作 PiliWuDesign」 負 責 人 吳 孝 儒 Pili( 以 下 簡 稱 Pili),2019 年

Pili 策劃的「台灣設計展——屏東西」令人印象深刻,全 展以設計思維疏理土地脈絡,從屏東學、屏東人、屏東 選三大面向串連設計觀點與地方產業。

「 無 氏 製 作 PiliWu-Design」 以「 型 隨 在 地 Form

Follows Story」為座右銘,以行動實驗落實至文化風格 的肌理。公司服務內容包含品牌規劃、視覺整合、家具

設計、產品設計、設計企劃、禮贈品開發、裝置及策展 規劃⋯⋯等,深信設計能給予的不只有美麗的外觀,好

的設計及策略更可以帶給產業新的商業思路及市場藍海。 「無氏製作」相信設計是因地制宜,追求的不只是展

示於博物館的歷史事件,而是展示所見所聞最在地的智

慧與態度,文化創意不單只有復古的故事,而是能夠與 日常生活同時演進的當代設計。

吳孝儒 Pili Wu

1986 年生於台北,無氏製作 PiliWu-Design 負責人。在台灣 33 年的生活觀察者,個人創

作於米蘭及國際間備受關注,並組織團隊持 續以台灣的觀點植入品牌、產品、視覺及策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展,期待設計的表現不僅在美學的包裝,是

連結在地產業與日常生活的一種修辭工具。


2019 台灣設計展主題展區�屏東西(Studio Millspace 攝影)。

BIOS 品牌策略部(以下簡稱 BIOS):2020

上半年台灣文創相關產業遭受疫情衝擊, 年度計劃安排與業務營收普遍受到影響。

想請問「無氏製作 PiliWu-Design」本 年度至今是否也受到疫情衝擊營運狀況? 具體影響項目為何? Pili

公司 服 務 項 目 中 的 展 覽 類 別 一 定

會 受 到 影 響, 像 是 2020 年 3 月 原 本 有

參 與 由 JL Design 邀 約 合 作 的 SXSW (South by Southwest)台灣館,因為 美國的疫情狀況最終取消。我們針對策 展核心結合「小吃文化」,與循環材質

專 家 Miniwiz 一 同 合 作, 是 一 個 醞 釀 許

久的 project,但很可惜這項產品合作最 後無法曝光。

其實我們算是策展新手,2019 年才開

始有機會策劃了滿多議題性的計劃,例

如:「2019 台灣設計展�屏東西」、

「吸茶展」以及與東海醫院 Gina(徐景 亭 ) 老 師 共 策 的 2019 台 灣 文 博 會「 茶

3.1415」;且展覽專案我們大多都是「協

同參與」,收入就不會像設計服務案一 樣占公司營收的主要部分。

2019 年結束後我們也在評估「展覽」

是否要作為公司的主要業務,考量的兩

大因素是:第一,台灣有許多優秀的策展 團隊與策展人,相較之下我自覺還有很

多學習的空間,也才剛接觸展覽。其次, 公司也不是以正規的標案、策展而成立

的組合,我們習慣處理的題目偏向從「生 活物件」觀點出發,所以除非適合團隊 或感興趣的議題,不然應該不會主動跳 入策展的專案裡,這會非常辛苦 。

BIOS:想請您進一步說明 2019 年做的 展覽有什麼特別的反饋嗎? Pili

我們常在問展覽之於團隊的意義是

什麼?思考人、地方與產業能從這個展覽

獲得什麼?展覽在結束的瞬間製造很多一 次性的負擔。回到產品設計本位思考,除

了拋磚引玉、宣示論述外,2020 後永續 思考變成一個極需面對的問題。

1 1 1


2019 年策劃展覽過程中,團隊下了很大

的心力在前期的 research,也透過與其他

不同領域的人合作,像是「2019 台灣設計 展�屏東西」與編輯梁景文合作,不同

於設計師的觀察,嘗試激盪更多元的創意。 另外普遍來看,台灣的生活條件越來越

好,許多意見領袖持續拋磚引玉,在「好 看的東西」是基本、每個人拿出手機都可 以輕易修圖的環境下,我便思考那「設計

師」當前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以前有些設 計師會針對公共議題做設計改造,透過社

次受到的影響相對還可以,主要是持續有

的話真的會推動改變,回歸到我們的專

循環利用的思維,消費者也越來越能認同

群擴散與輿論壓力,若設計的提問問得好

業,產品設計有沒有辦法像視覺設計一 樣,主動對社會提出問題?

商業案進行,加上近來合作品牌多已導入 循環材料付諸的商品價值。

我 們 還 是 想 做 家 具。2008 的「 圈 凳 」

去年我們策劃最具代表性的議題展覽

(Plastic Classic) 想 法 其 實 很 野, 欣 賞

對比傳統中式的茶藝文化,從雙手奉茶到

的動態;五金議題也是我很關注的,2017

「吸茶展」,就是提出茶文化的不同可能, 單手拿茶,從或溫潤或混搭到或 Q 彈或滑

順發現茶的多元質地,從產地、器具到生

活考究文化演變下體現的茶,我們不考古 而是「考現」。

BIOS:是否會因為疫情「超前部署」, 對公司營運方針預做什麼樣的規劃調整? Pili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由台創(現為設計研究院)執行、無氏製作策劃的「吸茶展」。

我不會特別說超前部署,我們在這

「吸茶展」探討現代台茶的各種可能。

的都是外國人,也比較沒有思考到市場面 台灣文博會與格式合作「粉紅小北」,就 是表露著台灣人的生活樣貌未被調整過, IKEA 或無印良品就是將他們的五金用品統

一調性,讓生活品質「看起來」更好;日

本的柳宗悅、柳宗理大師奠定了生活器物

「用之美」的重要性。從基礎的審美開始, 這也是產品設計的一大核心價值,從基礎

往上走,這樣才能接起斷層,我們期待圖 突破同溫層,以生活感作為論述的交集。


吳孝儒的成名作「圈凳」 (Plastic Classic)。

2017 台灣文博會與格式設計合作策劃「粉紅小北」。

BIOS:當疫情減緩或完全結束後,您認

我很喜歡台灣日常的符號,也希望之後

為是否會造成台灣設計領域相關的變動?

能與材料科學結合,不只是做菁英/設計

我不確定產業會怎麼樣,但設計師

通路像是小北百貨或特力屋都可以取得。

Pili

思考題目的方式會改變,重新審視每個領

域的價值。我認為我們 80 年代的設計師 比較傻一點,覺得一件事情值得做就一直 往前衝,以前我們與設計師討論事情都相

對單純;在雲端知識普及的現代,90、00 後的設計師都非常的聰敏,掌握資源與知 識都容易,但他們面對的地球環境也相對 糟糕許多。因此設計師這項職業未來面對 問題、面對決策也將更為複雜,如何跨界

與異業整合性解決問題,將會是最大的挑

師市場,而是能使之普及,在我們常去的

我認為「復刻」與「復興」不同,復刻是 回到以前狀態,但更期待以復興看待空間 及物件的升級,如詹記麻辣鍋、台中第六

市場、李英宏的音樂 等,期待與越來越 多在地滋味的創作,也期盼家具設計也有 這樣的可能。

BIOS:對於公部門主管機關針對這次疫 情衝擊提供的紓困補助想法?

戰與改變。

Pili

BIOS:您十年前就是以家具作品為人所

我就是申請文建會的補助來創業,當時還

知,您覺得這十多年過去,家具的消費市 場有什麼轉變? Pili

我很欣賞 Unipapa 這個品牌,從根

本改變了生活的樣態,期待這個路徑會繼 續走下去。我希望家具也是如此。台灣餐 飲空間、美食街、咖啡廳的傢俱大多大同

小異,在採購預算、打卡流量的時代下, 同質性也越來越高,除了當 follower 外, 我總是對於產品設計師未能有機會投入更

我們有申請經濟部工業局的補助。

其實我對公部門這塊一直滿關注的,因為

寫了一些圓夢計劃。在 2016 台北世界設 計之都的時候,市長柯文哲有訪聊一些台 北市的設計公司,希望幫助產業的發展;

那時我就跟局長表示,公部門除了補助之 外更應提供「機會」,因為以往大的標案

都被公關公司標走,我們就是丙方、丁方。 而 2020 年台灣設計研究院升級,能將資 源整合,並考量市場與發掘機會,擴大整 體內需,這是很大的進步與突破。

多有些遺憾,為何台灣不能有自己的路可 以走?其實台灣有很多空間升級案例,但

是使用物件與內容零件卻沒有進化,還停 留原處。

撰稿・游育寧|圖片提供・無氏製作

1 1 1


當展覽保有社交價值,它就不會消失

I N C E P T I O N啟 藝 梁 浩 軒

梁浩軒 Ocean

INCEPTION 啟 藝 執 行 長 / 策 展 人, 專 注 原 創及品牌策展,合作含括國內外品牌、文創

園區、當代藝術博物館、美術館及非營利組

織等;同步接軌藝術家、創作者及商業市場, 匯集全球創意能量,開創新型態展覽模式。

文創抗疫記事第二篇來到策展產業,邀請到「INCEPTION 啟藝」執行長

梁浩軒(以下簡稱 Ocean),2019 年以《中華職棒三十週年特展——無人出局》

與《府 100—— TELL ME WHAT YOU SEE ?總統府百年特展》入選「台灣 文創動態回顧」。

2012 至今,啟藝打造上百場展覽,團隊專注原創與知名 IP 策展授權、空

間及商場特展企劃營運,業務跨足藝術代理、實體與電商通路整合行銷、文 創商品開發等,地域觸及亞洲各地,包括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 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及東南等地。

INCEPTION 啟藝以內容創造價值,論述作為展覽基礎,作品成為溝通語

言;由觀展者視角出發,接軌藝術家、創作者與商業市場,持續匯集全球創 意能量,開創華人新型態展覽模式。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BIOS 品牌策略部(以下簡稱 BIOS):請簡

畢竟藝術與商業結合不是新鮮事,像是

與營運內容。

術家產生各種合作。作為平衡藝術與商業

單介紹一下 INCEPTION 啟藝現在的編制 Ocean

啟藝是一個策展團隊,但與其

說我們在做展覽,我更傾向強調我們是 一個創造內容價值的團隊。工作範疇一大 類別是委託策展,這塊偏向服務設計,另 一大類則是自辦性策展,即是生產內容、

LV、GUCCI、Dior 等 國 際 精 品 早 已 與 藝 的策展團隊,整理手邊已擁有的藝術家資

源, 若 只 透 過 展 覽 合 作, 對 雙 方 而 言 風 險與門檻都太高;因此我們也計劃透過不 同合作模式,與藝術家建立緊密的連結。

近幾年,歐美藝術家陸續都有進入亞洲

IP,再授權出去。除了客戶委託案、自辦

市場的經驗,但結果都不太理想。可能合

業態。我們最近正籌備一項新計劃,試圖

處理法律訴訟、爭取權益保障,原因大多

展與授權展三大營運項目,也延伸出其他 整合過去累積的藝術家資源,打造一個新 的平台,我們稱這項計劃是「藝術拍賣的 前哨戰」。

BIOS:進一步瞭解,Ocean 會想拓展藝 術領域的原因是什麼? Ocean

我 們不是拓展一項業務,而是

作之後,作品被非法使用,也沒有人幫忙

出在他們進入市場的 broker 身上。但若

居中協調者是像我們這樣的策展單位,擁 有帶領歐美藝術家進入不同城市與市場、

並參與 event 的成功經驗,他們必能更放 心地交付作品給予我方。其實,藝術家要 的不只是仲介者,而是管理者的角色。

回到源頭,我們要做的是先 promote 我

將啟藝既有的資源整合。這一兩年我們舉

們的藝術家夥伴。透過不同的合作關係,無

跟《 玩 具 電 ALL YOU NEED is TOY》,

都是希望能提高彼此的合作深度與機會。

辦《玩具解剖展 JASON FREENY ASIA》

論是藝術品、藝術公仔、展覽、圖像授權,

《玩具電 ALL YOU NEED is TOY》展。

1 1 1


BIOS:2020 上半年台灣文創相關產業普

遍受到影響。2019 年 INCEPTION 啟藝

在策展領域表現亮眼,2020 年是否受到 疫情衝擊營運狀況? Ocean

從 疫情爆發之初,我就在關注

策展產業有沒有受到衝擊,目前觀察是展

覽產業普遍延期、少數取消。再者,合作 單位若是日本、韓國與歐洲等等,都會受

到很大的間接影響,像是我們預定於 2020

年暑假舉辦的 21_21 DESIGN SIGHT 企劃 展《AUDIO ARCHITECTURE: 聲 音 的 建

覽的形式展售潮流玩具。

築展》,日方要來台灣得先隔離 14 天;

進行到一半,疫情爆發,退了一萬多張預

大多停擺,當地藝術家即便想做作品,也

延期的部分,有一項專案 4 月延到 8 月,

台灣雖然安全,但這些疫情重災國的產業 可能苦無廠商承接。

相對來說,疫情對我們也帶來正向的思

考。因為歐美各國都在放假中,他們有更充 足的時間能與我們討論未來的規劃與合作方 向,某方面來看這是疫情帶來的正面影響。 BIOS:INCEPTION 啟 藝 遭 受 影 響 的 項 目中,有什麼展覽影響尤其劇烈? Ocean

最 大 的 衝 擊 莫 過 於 2019 年 12

月在高雄開展的《#DINOLAB 恐龍實驗 室�救援任務》,2020 年 2 月底展期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玩具電 ALL YOU NEED is TOY》結合快閃店與展

售票,大約有兩百多萬的收入直接蒸發。

與 21_21 DESIGN SIGHT 合 作 的《 聲 音

的建築展》,則延期至 2020 年 12 月舉辦。 此外,有些展覽的變動也與預期不同,

像是我們有一檔在廣州 6 月底開展的展

覽,原先以為主辦方會因為疫情而取消。 但四月底後,開始客戶就積極地準備復

工,確定展覽如期舉辦。如果要判斷疫情 是否對我們團隊有總體影響,也許透過

年底年度的檢討來回頭檢視會比較精準。 BIOS:Ocean 是 否 有 因 疫 情 調 整 INCEPTION 啟藝的營運方針?

原訂暑假舉辦的《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延至 12 月正式登場。


BIOS:您認為,當疫情減緩或完全結束

後,是否將造成台灣策展產業秩序的長遠 性變動?就策展單位與一般觀眾的不同立 場,分別可能預見什麼樣的變局? Ocean 《玩具解剖展 JASON FREENY ASIA》。

Ocean

目前都沒有做任何的營運調

整, 反 而 是 二 月 左 右 還 應 徵 了 一 波 新

人。 也 於 2020 年 初 成 立 BD(Business Development)部門。疫情總是會過去, 我們一樣持續生產新的內容,不會因此停

下腳步。像藝術平台的企劃從 2019 年開 始就籌備了。而在疫情發生的當下,我們

反而爭取到更多的機會,與國外的藝術家 討論發展與細部內容。

BIOS:Ocean 認 為 近 三 年 INCEPTION 啟藝的代表性原創展覽是什麼? Ocean

近 一 年 多,「 玩 具 電 」 跟「 玩

具解剖展」受到年輕人的喜愛。玩具電是 個快閃店,以選物的策略,收集一般玩具

與潮流玩具,讓快閃店以展覽的形式呈 現,所以民眾既能夠買到不易取得的潮流 玩具,又能滿足在現場拍照的慾望。回推

2019 年玩具解剖展,將沒做過展覽的藝術 家,透過團隊的策劃力,把他們的作品變 成「展覽」,這個轉譯過程是啟藝團隊所 擅長的。玩具解剖展也成功授權到海外。

前陣子正好在思考,疫情過後,

展覽是不是有可能會消失?後來想通了,

不太可能。第一,人是需要社交的動物, 為什麼在疫情期間會有人無所不用其極

的想要出門?觀賞演唱會、舞台劇、展覽 等等都是社交行為。當展覽已有社交行為

的價值,它就不會消失;第二,雖然不會 消失,但內容會蛻變,例如前面提及我們

2020 年 6 月在廣州策辦的一檔展覽,主 題就是在談氣候變遷,類似這樣與全球議 題有關的內容會更加蓬勃,可以預見,之

後的策展人與設計師產出的內容,必定會 反應世界面臨的問題(疫情)。

BIOS:對於公部門主管機關針對這次疫 情衝擊提供的紓困補助想法? Ocean

因為疫情影響的退票損失,我

們也有去申請紓困,但回頭思考紓困的後 果,其實就是政府舉債,跟美國金融風暴 ㄧ樣,事後會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我

認為政府應該在平常加強藝文活動有關的

政策方案,例如:演唱會門票可以扣稅, 培養全民的藝文消費習慣,穩定藝文團體 收入,否則這些團隊遭逢天災人禍就容易 以「結束」收場,是個惡性循環。

就策展執行面來看,其實台灣現有展覽

另外,2017 年在台北首辦的「恐龍實驗

空間很少,但我們擁有不少文史館,也有

迴四站,至今持續授權中。回顧這幾年的經

一個平台,可以整合空間租借資訊,這些

室」也是如此,台灣舉辦兩站、其他城市巡 驗,一個好的展覽不能只在台灣做好,而是 可以成為一種語言與全世界溝通。我覺得台

灣的「文創」並不只是賣台灣的文化,就像 台灣設計研究院常訴諸的價值�Design in Taiwan,啟藝一直不斷透過這樣的模式去 傳達,讓團隊有系統地進行策展這件事。

很多廢棄學校可以利用,若有一個 APP、 data 可以被累積和增加能見度,對這個產 業來說會有很大的幫助。

採訪・溫為翔/游育寧|撰稿・游育寧|圖片提供・啟 藝 Inception / Atsushi Nakamichi(聲音的建築展)

1 1 1


2 0 2 0的 疫 情 , 反 映 了 人 類 長 期 生 活 的 方 式

蚯蚓整合文化 游智維

文創抗疫記事第三篇來到策展產業觀光與策展產業,

邀請「風尚旅行」與「蚯蚓整合文化」的總經理游智維,

去年以「2019 台灣文博會編輯地方台南館——文文仔

火」與「2019 台灣設計展主題展區——屏東 YA」入選 「台灣文創動態回顧」。

「風尚旅行」講究旅行的設計與獨立思考,在旅行中

注重品質而非價格,傳遞知識以及分享。透過保護自然 和注重環保,尊重在地傳統文化,創造與眾不同的美好 經驗。

風尚不只做旅行社,更成立「蚯蚓整合文化」。累積

十幾年深度旅行規劃經驗的游智維,意圖翻掘台灣土地 上的本質,讓沃土更適合孕育萬物 。整合各領域的專業

資源,扮演民間與公部門的溝通橋樑,透過活動企劃、 策展顧問與空間規劃等方式,提供最適切的解決方案。

游智維

風尚旅行社及蚯蚓整合文化總經理/創業者

共創平台基金會董事。以旅行作為媒介創業, 從海外客製化需求到島內小旅行設計,讓消 費者透過體驗對地方價值產生興趣與認同。 近年與 LEXUS 攜手合作「覓境食旅」,協助

演繹品牌精神與行銷企劃。成立蚯蚓文化延 伸經驗值,催生「紅椅頭觀光俱樂部」成功

對日行銷台南,獲日本 Good Design 獎項。

以《屏東 YA》參與台灣設計展,善用科技結 合地方趣味引爆人潮。2020 台南另類跨年,

「府城搬戲」串連地方演出,打造史上最具 在地味的跨年活動。持續以旅行與文化策劃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內容,活化城市與地方能量,帶領跨領域之 資源整合與創新。


2019 台灣文博會編輯地方台南館—文文仔火。

BIOS 品牌策略部( 以 下 簡 稱 BIOS): 上半

年的台灣文博會我們也有參與其中一個展

營收普遍受到影響,想請問風尚旅行與蚯

在疫情爆發之前其實就決定退出了。

年台灣文創相關產業年度計劃安排與業務

蚓整合文化的狀況為何?受到的影響狀況?

覽,考量到 2020 年文博會的狀態與結構, 而從 2015 年起開始的「台南紅椅頭觀

2020 第一季疫情席捲全球,帶

光俱樂部」,在日本地區舉辦各式展覽與

個人都在整理自己的狀態。從業務面來

7、8 月,因為日本狀態就沒有舉辦了。至

游智維

來出乎想像的變化,確實這段時間企業與

說,風尚在 2020 年第一季旅行業務幾乎 是零,包括我聽到的同業也是如此,但風

尚並不會認為今年狀況不好,因為我們主

要服務的是 B2B 市場 ,因此即便在疫情 期間,還是維持著業務的接洽,像是地方

政府為了重大工程安排的國外考察,或是

觀光推動城市品牌行銷,活動一般舉辦於

於,2020 年台灣設計展則落在 10 月,所 幸台灣疫情獲得控制,沒受到影響。

BIOS:您認為疫情之後對大環境的影響 是什麼?

業界為了大規模的旅館開發案而有的海外

游智維

消,依舊持續討論規劃,甚至在疫情期間

費緊縮,消費者會更在意每一分錢要買到

參訪,這部分的既定業務並不會因而取 也有企業來洽談員工旅遊,想規劃高一點 的預算與天數的國內員旅。

蚯蚓做活動策展,就會受到明顯影響,

畢竟原本在計劃中的活動若未在預計時間

點 舉 辦, 基 本 上 就 不 太 會 繼 續 了。2019

我認為消費反彈的速度太快,會

忽略了好的東西。若市場不好的狀況下消 什麼東西,企業主會認真思考該把錢花在 什麼事物上。大眾消費市場才是受到最大 衝擊的,像是很多大型餐廳或商務旅館都

關閉了,可是在擁有獨特自然景色的花東、 或是南部隱密性高相對安全的地方民宿, 生意都還是不錯。

1 1 1


在文創產業裡,表演藝術類當然就受到

很大的波擊,但企劃端機會還是很多,我也 觀察到疫情發生的前中段,許多設計文化業 公司在徵人,我們團隊也未有任何人離開。 BIOS:您認為,當疫情減緩或完全結束後, 是否將造成觀光產業秩序的長遠變動? 游智維

全球國際移動減少,沒人想到一個

病毒可以阻絕了國家之間的交流,就算疫情

暫時告一段落,疫苗何時出來、治癒率多高、 是否會有新的演變可能,大家都保守看待。

從經濟面來看,在這個狀態下,航空公

司面對全球停滯,損失慘烈,一天虧損幾 億台幣起跳;廉價航空原先熱絡發展,本

來現金流很快,卻因為停飛資本籌措不夠 而倒閉,而且疫情之後,要大家擠在一起

坐廉航的可能降低;航空公司可能會走寡 占市場,區域型航空公司聯合壟斷,原因

是未來商務人士與高端旅遊需求恢復,航

從人心來看,疫情之後人類會更加反省。

我們過去面對全球性的問題,像是海洋污 染或溫室效應等等,雖然人類都知道減緩 的方式,但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下做不到。

而疫情爆發之後,我們並沒有因此活不下

去,疫情過了,「病毒」依舊存在,「病毒」 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氣候變遷、戰爭飢 餓等等,我期待人類會回頭反思:如何在 這片土地找到更適切的生活方式?

空公司為確保旅客安全性更高,增加更多

BIOS:承上,就營運方與一般民眾(消

漲,出國變得不那麼容易了。

的變局?

的安全設施會轉換到成本上,機票價格上 另外,國內旅遊會變興盛。經濟能力有

限的情況,中產階級就在國內旅遊,增加 遊玩天數,深度旅行便會出現,人們會嚮

往擁有不可取代性的自然美景與地方特色。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2019 台灣設計展主題展區—屏東 YA(洪子傑攝)。

費者)的不同立場,分別可能預見什麼樣 游智維

若是如此,轉換成營運與消費者

端作法就會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觀光產 業是產品導向,不可取代性很低,做了產

品之後想辦法行銷給消費者,未來營運方

2019 台灣設計展主題展區�屏東 YA,游智維擔任策展人,從新的角度定義屏東(洪子傑攝)。


2019 台灣文博會編輯地方台南館�文文仔火。

得想辦法創造更有深度的商品,例如:對

以調整內部組織與職能跨領域訓練,進一

消費者想要的東西,消費者端需求改變營

什麼程度倒是很困難,大趨勢可以預測,

環境友善、擁有獨特的風土條件 ,貼近 運端就會因應變化。

BIOS:對於策展產業的變局預測呢? 游智維

這幾年策展活動盛行,但是真的

每個單位與執行團隊都知道「策展」的本 質嗎?展覽不拘形式,應是創造不同日常 環境熟悉的事物、創造議題,讓這個思想

轉換在身體裡進而成為行動。很多展覽人

步盤點內部資源。至於說「超前部署」到

世界的脈動其實都展露在身邊,尤其我們 這個領域對「人」比較有感受,觀察人的

趨向與反應,就知道大趨勢往什麼方向 走,但要布局多遠坦白說很困難,世界變 動速度太快。

BIOS:對於公部門主管機關針對這次疫 情衝擊提供的紓困補助想法?

我 們 能 申 請 的 都 申 請 了, 紓 困

們無感,拍拍照片打卡就彷彿參與其中,

游智維

產業提及的,若人們開始反省,就會思考

一波投遞,畢竟我們相較同行還過得去,

未來這個狀態還會持續嗎?如同前面觀光 展覽對環境的破壞。過去我們做的展覽便

很重視環境友善,「2019 台灣文博會編

輯地方台南館�文文仔火」所有鐵架拆 下來都能回收利用;「2019 台灣設計展 主題展區�屏東 YA」的骨架與竹編也 回到地方學校利用。

BIOS:是否會因為疫情「超前部署」, 對公司營運方針預做什麼樣的規劃調整? 游智維

市場好的時候,沒有時間做最基

本的事,無法停下腳步回頭觀望哪裡可以 改進,對我們來說疫情發生也多點時間可

貸款與薪資補貼等等,但是沒有急著在第 申請補助對於我們團隊是未雨綢繆,為了 2020 下半年到 2021 年年初做準備。

這一任的政府有很多新的觀念,民眾一

開始都對於超前的疫情防疫措施有許多抱

怨,現在不會了,因為結果是好的。我常 在呼籲,政府做決策不容易,若你覺得不

好、不妥,可以提供建議而不是全盤否定, 因為沒有一種作法是能盡善盡美的。

採訪・溫為翔/游育寧|撰稿・游育寧|圖片提供・蚯 蚓整合文化

1 1 1


將房間當作空間,創造更多形式的體驗

Home Hotel Edison

Edison

背景跨界時尚服飾與娛樂影視產業,於 2011 年起即為 Home Hotel 創

始團隊一員,現管理 Home Hotel 品牌創意團隊,帶領團隊持續秉持

品牌台灣制造、台灣設計的精神主軸,不停歇的積極與台灣設計團隊合 作,於飯店空間內嚴選傳承在地文化與故事的設計品牌,傳承上一代美 好的事物,以此為基礎創造更新更具設計感,並兼具品質的台灣驕傲。

文創抗疫記事第四篇來到旅宿產業,邀請「Home Hotel Da-An」的行銷

經理 Edison 受訪,Home Hotel Da-An 2019 年以「13 個房間/平行宇宙」 與「微醺大飯店」入選「台灣文創動態回顧」。

Home Hotel 於 2011 年成立信義館,2015 年成立大安館,以「家」作

原創理念,創造一種幸福的氛圍。Home Hotel Da-An 不時推出合作計劃,

與新銳藝術家、手創品牌、台灣優良設計家具緊密結合,為台灣品牌提供展 露頭角的機會,提供溫暖舒適與難忘的住宿回憶,獲得 2018、2019 年米其 林推薦。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2020 13 個房間創作藝術節�看不見的城市。


BIOS 品牌策略部(以下簡稱 BIOS):2020

其實 3 月中市政府就有詢問過我們有沒

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國際旅遊線完全停擺,

有意願加入防疫旅館,當時還是想再撐撐

量,整體損失慘重。Home Hotel 作為台

認為大安館獨棟建築加上足夠電梯夠可以

國內旅遊亦受限於社交距離與防疫政策考 灣知名設計飯店,受到疫情衝擊的狀況? Edison

大 安 館 有 近 乎 80% 是 海 外 旅

客, 其 中 港 澳 占 20%、 日 本 15%, 韓 國

近年也有成長。2020 年 1 月時住房率約 80%,農曆年後住房率大幅下降,幾乎一

半的單量都被退掉,3 月 24 日正式宣布禁

止旅客登機來台轉機後,我們住房率從原 30%掉到只剩 10%。

2、3 月 的 時 候 其 實 對 之 後 的 發 展 還

是 很 樂 觀, 規 劃 很 多 有 趣 的 活 動, 開 創 「UrbanRetreat」 系 列, 與 當 代 道 家 行 者「方圓一脈」合作氣功、頌缽等兩天一 夜課程,也與大耕老師共開「一泊二食覺 知工作營」,授課紫微斗數。

未料隨後住房率劇跌,面對突如其來的

驟變,起初推出一些優惠方案應映:與周

遭的 bar 合作,於店家消費到一定門檻便 可以優惠價入住,或在我們 al sorriso 微

笑餐廳消費 5000 元就送住宿一晚,但漸

看,直至 4 月的狀況,我們開始仔細評估, 分流,本就利於作為防疫旅館,另外我們

的確需要穩定營收支持,4 月 20 日便正式

加入防疫旅館行列。

BIOS: 在 防 疫 旅 館 的 期 間 如 何 維 繫 Home Hotel 的服務理念? Edison

投身防疫旅館之後,我們還是

很用心對待每一位住進我們飯店的客人, 不僅會規劃課程讓他們參與,也很重視每 日提供給他們的餐點。我們會選一些台北 不錯的咖啡廳甜點當作下午茶,每週三則

是 米 其 林 日, 將 燈 燈 庵、 山 海 樓、Baan

Taipei 這些知名 Fine Dining 的料理直送 旅客房門口;另外,隔離客人多是海外歸

國,我們也會盡力去滿足他們對於台灣小 吃的想念,曾經同事就為了買安通街的彰

化肉圓,排了一、兩個小時;在看到客人 的期待與感動後,更堅定了我們在非常時 期下作為一處「家」的信念,陪伴他們艱 辛的 14 天。

漸發現住房如此撐下去不是辦法,這些祭 出的方案帶來的效益終究有限。

Hone Hotel Da-An 2020 年初整裝落成的「靈感大廳 Hangout」。

1 1 1


BIOS:Home Hotel Da-An 不同於一般

第二年持續做了「13 個房間/平行宇宙」,

的「13 個房間/平行宇宙」與共同製作的

一個場域裡有三種客人:探索 13 個房間的、

飯店,致力推廣本土創作,2019 年主辦 「微醺大飯店」令人印象深刻。想請問在 這波衝擊下,這方面的是否有遭受影響? Edison

我們原訂 2020 年 4 月會與台灣

文博會合作,很可惜無法呈現。另外最大

的影響就是每年 4、5 月主辦的「13 個房

間創作藝術節」,延期到 7、8 月。

「13 個房間創作藝術節」2020 年邁入第

三年,主題為「看不見的城市」,打破空

間的藩籬,將藝術展品的從客房延伸到城

帶著酒意微醺的,以及真正的住房旅客, 大廳雖紛擾,但我們心裡著實感動�我 們做飯店,但也不只是做飯店。

但 要 有 餘 裕 做「 內 容 」, 終 究 還 是 得

把客房先賣出去,雖然 Home Hotel 正在

為隔離檢疫的客人服務,但我們還是要 展開 2020 年的「13 個房間創作藝術節|

看不見的城市」,想要呈現給大家 Home Hotel 這段期間累積的能量,因此 2020 年

Home Hotel 與孩在為「13 個房間創作藝

區。我們與台北五家優秀的店家品牌合作,

術節」準備了全新的場域,我們邀請同為

Congrats Café、巧偶花藝・設計、詹記麻

協辦,希望能為前來觀展的民眾帶來全新

包 含:boven 雜 誌 圖 書 館、Draft Land、 辣火鍋,讓藝術家思考店內環境與城市生 活之於創作的意義,脫離舒適圈變換出新 的可能。想要地域觀光興盛,只有我們好

是不行的,我們最終目標還是希望這區能 有更好的光景,行之有年的「粉樂町當代

旅館產業的在地品牌:「富邦藝旅」加入

感官體驗,2020 年 9 月也將前往台中的 旅館獨立品牌「植光花園」舉辦台中場,

我們跨出了很大一步,在國內旅館產業創 造少見的策略聯盟,共享彼此的資源。

藝術展」便是結合藝術與城市的最佳案例。

BIOS:有無針對當前疫情的有無營運方

時也設立台中展區。「13 個房間創作藝術

麼樣的規劃調整?

所以這次我們不僅連結台北城市各點,同 節」雖然延期,但內容與規模更勝以往。

第一年「13 個房間&它的時空冒險」的

展期座落在訂房率最高的日本黃金週,我

們空出了 13 個房間去挑戰飯店不同樣貌;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同時與驚喜製造合作「微醺大飯店」,同

2019 「13 個房間/平行宇宙」。

針上的調整?是否會「超前部署」預做什


Edison

2019 年我們很看好 2020 的發展,

年初還整裝落成了「靈感大廳 Hangout」與健 身房,沒想到現在旅宿業如此慘淡。至今營

業額入不敷出,最大壓力就是租金,只求成本 能打平,老實說我們也不看好下半年,畢竟在 疫苗還沒出來之前,一切都還有變動的可能。 至 於 國 旅 爆 發 對 我 們 的 影 響 不 太 大。

Home Hotel Da-An 的 台 灣 房 客 雖 然 占 了 20% ,但多為商務目的,而且大家悶壞了, 要旅行也都往南部、東部與離島去,很少人

會想留在台北度假吧!政府開放外國觀光客 來台是我們唯一解藥,但開放後的人潮將

帶來什麼影響?在疫苗還沒出來前,大家對

於國際間的流動有多少信心?不論是政府或 是台灣的觀光旅遊業,這一步真的很難走。

Edison

遠距作業模式的大幅提升,未來

商務客可能不一要實際出差,很多業務的執 行有取代性。但大安館商務客占比較低,信

義館高達 40%,會更需要思考怎麼應變。 以 消 費 者 立 場 來 說, 台 灣 這 次 在 國 際

上似乎受到很大注目,若國際旅遊真的恢 復,我相信國外旅客會很願意來台灣,因 為我們相對安定,所以往很多面向想,台 灣旅宿業還是有機會。

BIOS:對於公部門主管機關針對這次疫 情衝擊提供的紓困補助想法? Edison

短期性補助沒有辦法帶動觀光旅

宿業的長久發展,台灣真正深植人心的是

風光景色與人文特色,這些才令人難忘的。 舉親身經歷,我第一次去高松的的時候覺 得好無聊,還跟老婆發誓我們再也不要來 這裡,後來受到同事積極推薦「瀨戶內國 際藝術祭」,隔年再去了一趟高松,我完

全大改觀,從不ㄧ樣的角度再次感受同一 處的地方,原來這個城市也能如此存在。

Home Hotel 與「方圓一脈」合作氣功營。

Home Hotel 最初定位是商務旅館,因此

振興券、安心旅遊國旅補助等方案對我們 的助益有限,我們更迫切地需要想其他行 銷專案克服這個困境,像是利用靈感大廳 的創意場域,企劃有趣的課程、工作坊來 吸引住宿等等,也慶幸我們 2019 年就累積

了很多內容,現階段會朝這方向繼續嘗試, 將房間當作空間,創造更多形式的體驗。

BIOS:認為當疫情減緩或完全結束後,

是否將造成台灣旅宿產業秩序的長遠性變

動?就旅宿業者與一般消費者的不同立 場,分別可能預見什麼樣的變局?

人們去東京三、五次都不會膩,走在原

宿街頭就是認為別有意思,那台北呢?我

常看到許多認真在經營的質感店家,很可 惜區域卻沒有整合。富錦樹集團創辦人吳 羽傑就是看見這個問題,連結與驅動街區 的改革,創造民生社區的新風景,現在外

國人來台北一定去民生社區打卡,這是很 有代表性的例子。

回到我們團隊做的「13 個房間」,也

是秉持一樣的想法,希望帶動更多人認識 不同風情的台北。台灣有很有創意人才,

期待市政府政能與更多年輕優秀的團隊合 作,推動城市觀光,吸引國際目光。

撰稿・游育寧|圖片提供・Home Hotel / 13 個創 作房間藝術季

1 1 1


O T T本 土 化 遙 遙 無 期 , 疫 情 下 看 台 灣 影 視 發 展 的 癥 結

牽猴子整合行銷 王師

文創抗疫記事第五篇關注疫情底下的電影產業現狀,

我們專訪了長期深耕於台灣電影、紀錄片發行與行銷推 廣的「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

從 2020 年上半年疫情對於公司營運造成的影響、身處

業界面對台灣電影產業如何撐過疫情時期的觀察、「OTT 大平台時代」對於台灣影視產業的衝擊、公部門在這波 紓困方案裡所提供的是否真為業界之所需,以及產業結

構問題再次因疫情而被揭露的狀態下該如何面對自身轉 型的挑戰?以下就讓我們聽聽王師總監真誠、直白、帶 有切身之痛的反省與觀察。

王師

曾於任職於荷商聯合利華、誠品書店等企業,自 2003 年起投入電影發行產業,發行超過

200 部中外影片,經歷橫跨發行、影展、戲院通路、文創經紀、版權銷售、項目開發等領域。 2011 年與李烈、馬天宗共同創立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期間參與行銷/發行知名

作品包括《翻滾吧!阿信》、《刺客聶隱娘》、《總舖師》、《健忘村》、《太陽的孩子》、《不

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看見台灣》、《老鷹想飛》、《行者》、《後勁:王建民》、 《出發》、《黑熊來了》等劇情片及紀錄片。監製作品包括紀錄片《美力台灣 3D》、《千 年一問》,劇情片《怪胎》,並曾擔任 2019 台灣電影賣座冠軍《返校》共同策劃。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也不太想上電影院。再加上八大撤片的效 應,雙重影響之下當然會帶來嚴重衝擊。

如果再往下細分,以家庭客群為消費主力 的電影受影響更為劇烈,因為父母都會擔 心小朋友或年長者被傳染生病。

BIOS:針對預防 2021 年疫情捲土重來, 牽猴子有做超前部署的規劃嗎? 王師監製作品之一:《怪胎》。

BIOS 品牌策略部(以下簡稱 BIOS):這波疫情

對於牽猴子 2020 上半年營運帶來的影響? 王師

我們過年檔期發行了一部賀歲片《喜

從天降》,因為疫情影響 2020 年新年期間

的院線電影票房多數都不理想。另外有部紀 錄片《男人與他的海》,本來安排在 2 月

王師

對於我們這樣的小公司,能做的事

情其實不多。要做超前部署或策略調整,

一定要有足夠的資金或存糧,把資源部署 到新的領域,回收狀況一開始一定沒有原 來的項目來得好,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經 營才可能看出成效。所以目前我們還不敢 說有特別做什麼樣的超前部署。

不 過 消 費 者 觀 影 習 慣 的 多 元 選 擇, 這

10 日那週,大概在 2、3 月期間台灣疫情開

是從業者無可避免一定要面對的,而且未

性。我們評估疫情狀況延到 5 月 29 日上映,

事影視產業的朋友,即使是傳統影視,他

始變嚴重了,導演就和我們商量延檔的可能

後來又再度延期到 2021 年 4 月 10 日上映。 關於疫情對電影業的衝擊,首先要知道,

台灣戲院一年約一百億左右的票房,其中

超過 80% 來自迪士尼、華納等幾家大型美 商,而這些美商的態度是放眼全球市場。今

天美國疫情嚴重到連戲院龍頭 AMC 都快要

倒閉,中國戲院又從農曆年開始一路閉關到 下半年才重啟,以全球檔期來考量,即使台

灣疫情相對不嚴重,也不可能因此就排片讓 台灣先上映。因此,雖然台灣戲院目前看起

來還在正常營運,但是少了這 80% 美商大

來只會越來越多元。例如可以看到身邊從

們生活中的話題也多數圍繞著 Netflix,或 是有創造新內容能力的國際平台,這些大

型 OTT 平台已經是目前跨國影視產業中的

領先者。相較之下,傳統影視越來越保守,

而這樣的保守有其不得不然。當家裡電視尺 寸畫質不斷提升,電影公司會知道要讓觀

眾去戲院必然需要更加巨大的奇觀來吸引觀

眾進行體驗,所以是什麼?怪獸片或超級

英雄電影,或是大型科幻 IP 的作品。也因 此戲院影片的多元性正在下降中,反而是

OTT 平台上正快速地多元擴張、百花齊放。

片的貢獻,票房數字影響就會非常巨大。

BIOS:談到 OTT 或 VOD 平台,在這波疫

BIOS:是因為八大撤片影響較大、還是

價與市值皆創下新高,是否台灣或華語電

觀眾的預期心理影響意願? 王師

都 有。 電 影 院 作 為 線 下 消 費 的 一

環,無可避免會被消費者外出意願降低所

影響,當你不想上餐館、不想逛街,自然

情衝擊下持續趁勝追擊,像是 Netflix 股 影圈目前還難以在平台上開拓更多機會? 王師

對, 這 裡 有 幾 個 面 向 可 以 談。 這

波疫情讓一些美國電影如《魔髮精靈 2》 直接上 VOD 平台、或是縮短戲院檔期。

1 1 1


有些不得不然的原因,例如製作預算是中

第 一 個 前 提:OTT 是 全 球 大 勢 所

小型規模,那也許上平台還算勉強能夠回

趨,尤其接下來準備進入 5G 時代,這點

線播映根本不可能回本。

市場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

本,但如果是一兩億美金的大片,不上院

另一種可能就是像 Netflix 花了大錢直

更形重要,全世界內容不設限地進入台灣

第二個前提:建平台是非常花錢的事,

接買斷,否則對於高製作預算電影來說,

從海量片庫的建置、友善的使用者介面、

本,這麼大筆的收入要如何分攤到各個國

一整套的流暢體驗,像 Netflix 這種國際

原本就預設了要靠全球電影票房才會回

家的院線就會是個問題,即使像是 Netflix 這樣穿透力夠強的平台,都還不一定能夠

支撐起來。再加上目前院線與 Netflix 處

最重要的頻寬網速等項目匯聚起來,這是 平台的領先之處,是非常全面性的。

既然自建平台需要投入鉅額成本,台灣

於競爭關係,如果現在就把電影直接交到

是否有機會整合既有資源、打造出一個具有

金,但長期傷害就是影響、削弱了未來與

的 OTT 國家隊,但具體內容到底是什麼?

平台上播放,短期內雖然可以回收部分資 戲院通路的議價或發行能力。

回到台灣的情況,目前本土 OTT 平台

都還沒有夠強的,各家對於自製內容採購

或投資的考量都不太一樣。我自己的觀

察,myVideo 在內容投資方面算是走得比 較前面,中華電信跟遠傳相對來說比較消

國際競爭力的平台呢?這就是我們在研議 是把幾家小平台整合成一個單一的大平台、

還是由中華電信來做領頭,打造一個全新 的大型平台?關於國家隊的討論到目前為 止,我認為還沒有在這三個字底下去進行更

深刻的議程推進,仍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 前幾 年 在 一 場 諮 詢 會 議 上, 我 們 建 議

極,更別說其他更小的平台了,多數還是

公視未來應該要把大量的資源放在「公視

容產業的幫助幾乎為零。

的金主,生產出大量優質內容,有些叫好,

以版權代理或取得授權為主,對於本地內 中 國 則 是 另 外 的 情 況。 徐 崢 是 個 特 殊

例子,他在疫情即將爆發的最後一刻,把

《囧媽》賣斷給今日頭條,賣了 6.3 億人 民幣的高價。今日頭條拿到後每日播放,

賺名聲又可以衝流量,6.3 億對他們來說 只是小錢,但對徐崢來說就是完全無風險

回本,因為以中國市場來說,要實收 6.3

億,等於票房要衝到 20 億。《囧媽》之後,

原本同一檔期的賀歲片全部都無法上映, 也不敢貿然上平台,因為戲院方已經給片 商很大的壓力。當然中國戲院方目前看來

+」。公視現在其實是台灣投資內容最大 有些叫好又叫座,而且也是首開與國際平

台合作的先驅。所以照理講,公視的內容, 與中華電信的硬體、頻寬、用戶,以及民

間單位對於內容製作的敏感度與積極性, 這些東西都是應該互相整合的。問題是誰 能夠來整合?以及如何克服法規上的問

題?公視目前是個財團法人,而中華電信 目前是官股加民營,如果現階段要整合, 就會花上很大力氣,去打通很多商業邏輯 以及法規限制。

雖 然 整 合 不 一 定 會 成 功, 但 不 整 合 註

也是自身難保。

定會完蛋,台灣市場終究只是一個外來內

BIOS:因應這次的衝擊,台灣國內是否

品,《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

應該更重視 OTT 平台的投資與戰略?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王師

容的消費端。就算每年出品零星幾部好作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仍然不是


產業,只是不定期的佳作產出。我之前看

為組成大宗的結構的確是台灣目前產業現

靠兩種東西征服亞洲:日本動畫,韓國戲

從事藝文產業活動的高度努力與熱情,有

一篇中國公眾號上的文章說到,Netflix 就 劇,沒了。那台灣能給出什麼呢?

BIOS:關於這次的紓困方案,公部門應 提出哪些更具體有效的做法? 王師

這牽涉到每家公司不同體質、營業

項目、以及所在產業類別會有所差異。以

牽猴子來說,我們是間人力結構大約十五 人規模的公司,每月主要支出就是薪資以 及基本的管銷費用,所以對我們來說,薪

資 補 貼、 租 金 減 免、 稅 務 補 貼, 這 些 幫 助就非常大了。但對於不同類型或規模的 公司,只有這些項目的話未必足夠,但反

之也不一定是能夠被解決的問題。像是劇 場界的朋友,例如故事工廠,他們已經說

2020 年確定虧損一千五百萬,或是其他 大型的表演藝術團體,基本上就是千萬虧 損起跳,而這個數字黑洞,顯然就不是紓 困能夠幫上大忙的。

我 自 己 有 被 文 化 部 找 去 開 諮 詢 會, 他

們在這波疫情中的反應算是非常快速,也 有各種暢通管道能與業者做溝通,包括政 策說明、具體措施這些,我覺得在這部分

狀,從某方面來看,這代表了本地創作者 著許多表達的渴望,也反映出了在台灣擁 有創作自由的氛圍。

2020 年初對我們來說最大的衝擊,就是

《寄生上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大家 紛紛爬梳原因,試圖從裡頭找出某種理路 或啟示,作為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的可能參 照。其實我們講說韓國如何如何已經講了 很多年,但你可以發現,韓國內容產業的 成功,是一種全面性的成功:流行音樂稱

霸世界,綜藝節目很有趣,電視劇很強(而 且是遠在 Netflix 出現前就很強),電影類

型多元從大型商業電影到藝術成就高的獨

立型作者電影都很成功,甚至連音樂劇、

線上遊戲等等都很厲害,他們在內容產業 方面是整體性的成功。

當我們看到《寄生上流》的成功,我們

看到背後投資的 CJ,CJ 又是從三星集團 分家出來的,於是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想

要發展內容產業進軍全世界,財團化是唯 一的可能嗎?

這 個 問 題 我 沒 有 答 案, 但 我 覺 得 韓 國

公部門算是已經做到他們能夠做到的極限

經驗確實丟出了一個值得台灣去思考的問

經營問題,如今遭逢疫情的打擊,算是雪

台灣又是對於外來內容幾乎不設限的國

了。這個圈子裡每家公司可能都有各自的 上加霜,讓原本的問題更加擴大。這時候

也就是考驗公司體質,以及數位時代下能 否快速進行轉型的關鍵。並不是每家都能 做直播,也不是所有內容都能直接轉成線 上,這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BIOS:最後一問,這次的黑天鵝衝擊, 是否會成為促使產業內結構轉型的關鍵?

題。內容產業本質上就是風險極高的產業, 家,所以本國內容產業的投資更加需要大 資本來支撐才得以承擔風險。但要如何引 導這些財團或大型資本進入,同時又能與 個體規模不大、從業數量龐大且百花齊放 的內容生態系結合為一體?我覺得這是非 常、非常困難的整合工程,大概也不是我 這樣的從業者能夠提供解答。

抑或最終僅是期間限定的生存考驗? 王師

中 小 型 公 司、 工 作 室、 表 演 團 體

撰稿・溫為翔|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1 1 1


疫情的冷靜期,沉澱深度內容的路

宜東文化 羅健毓

文創抗疫記事第六篇來到策展專業領域,我們採訪了在

2019 年舉辦屏東菸葉廠重新開幕首展「氤氳與腦神經趴

踢」、基隆潮藝術節、宜蘭映像節等活動,表現亮眼的「宜 東文化」創辦人兼執行長羅健毓(Natasha Lo)。

宜東文化從創立至今已然穩健發展七年,展覽企劃與

執行是公司主要營業項目,參與型態從各類特展到(場

館)常設展,橫跨主題類別包含藝術、文化、文資保存、 人權議題等,多元並進,展現了長期深耕內容經營的扎 實能力。

羅健毓 Natasha Lo

現任宜東文化創辦人兼執行長。宜東文化深耕博物館

展示設計,擅長以「敘事研究」入題,結合當代藝術 的視覺創作為展示手法,連結物件與當下的記憶;透 過議題轉化創造出新的脈絡,不只活化了既有物件,

也讓觀眾心中對議題產生新的生命投射,更意味著議

題策展的多元面向。2017 年率領團隊共同參與策劃鐵

道部《鐵道文化常設展》、2018 年與台灣文學館合作

規劃《文學力─台灣文學常設展》、2019 年於國家人 權博物館進行《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等國 家級博物館所之常設展示規劃設計,具備深度策展的 專業論述能力與意圖轉化的執行整合力。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鐵道文化常設展:台灣第一輛電聯車 EMU100

鐵道文化常設展:復刻日本時代瞭望貴賓車

BIOS 品牌策略部(以下簡稱 BIOS):訪談一

像是發生這種展覽突然喊停的狀況,此時

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的狀況?

很具體的規範,這會造成我們在執行案子

開 始, 想 請 Natasha 分 享 宜 東 2020 年 Natasha

我們算是還好,主要就是兩個

案子被取消,一是文博會裡的展場設計, 另一是原定要在剝皮寮開幕的台北文學季特 展。台北文學季當時有些場次活動已經開始

應該先給付多少比例款項之類的,都沒有 上的風險必須自負,沒有相對應的保障。

BIOS :那麼宜東今年後續是否會有既定 計劃的變更?

了,但展覽算是臨時被取消。這個影響比較

Natasha

硬體,也來不及喊停。

設展,因為常設展對於博物館或美術館來

大,因為我們已經請工廠開始製作展場相關 雖然我們的展場設計因應疫情已經做了

許多調整,而且我認為展覽相對容易控制同 一時段入場觀眾數量,如果再採取實名登記 加健康調查表,這些措施應該都能有效控制 展場環境內的安全衛生機制。只可惜後來碰 到清明連假,因為出遊群聚造成的社會氛圍 較為緊繃,所以我們等於是清明連假結束後 就收到取消通知。雖然就社會氛圍我是可以

我們今年的基本盤還算是有

守住。大約在兩年前我們就開始佈局做常 說是長期計劃,預算編列來自於中央,必

須按照時程依序推動。今年我們開幕四檔 常設展,包括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鐵道文化常設展》、台灣文學館《文學

力�書寫 LÁN 台灣常設展》、國家人

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 展》以及鶯歌陶瓷博物館《穿越時空之 旅�陶博館 203 常設展廳》。

理解,但展場的因應措施應該要可以有更多

BIOS:根據您的觀察,台灣的策展產業會

可能得和這個疫情長久共存的狀況。

變動?

的討論跟嘗試,我們才會有經驗去面對未來 在處理後續的過程中,我們也深刻體會

到合約詳細敘明保障規定的重要性。例如

否因為這次疫情而產生長遠的產業內秩序 Natasha

我覺得疫情不會是改變一間公

司甚至產業秩序的單一原因,疫情的發生

1 1 1


很可能只是將早已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 迫使大家去面對。以展覽來說,過去沒有 疫情的時候,人潮大量流動之下,一些展

覽靠著簡單的輸出,賣賣門票賺賺商品周 邊利益,這樣就可以存活。但是當疫情來 臨,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手法改變,大 家開始認真去清點什麼才是日常生活中真

正重要的。我不確定整個產業一定會往哪 個方向改變,但在每一次的變局衝擊下,

文總/泰國台灣形象展:尋找自己的台灣味

業的素質因為刺激、汰選、進而向上提升。

提出觀點。設計當然是一種美學,我們透

另 外, 我 覺 得 台 灣 太 容 易 出 現 短 期 熱

這些議題的重要性;然而過去幾年,這種

都會讓產業內部發生改變重組、讓整個產

潮現象,包括在文化產業內也是。近幾年

的產業發聲能量多數集中在所謂的設計 圈,這樣的發展不能說不對,重視設計當

然是很好的,也對台灣社會帶來不少正面 影響,但是比重上如果過重了,反而會形 成另類的一窩蜂。所以我很期待,會否因

為疫情的關係,在這段沒什麼展覽沒什麼

平衡被破壞掉了,內容與議題的呈現偏 弱、或是流於支撐設計的口號。絕大多數

的關注都集中於視覺呈現(東西好不好 看、吸不吸睛),反而內容面被討論得相 對少很多,這就是一種失衡。

我會說期待改變,因為在這段期間過去

活動的冷靜時期,大家都沉澱下來,包括

熱烈的活動狀態靜止下來,大家必須花費

性。我很期待這件事情能夠發生。

關係、去處理自己的思緒與情緒。身為人

設計圈在內,回頭去重新看見內容的重要 BIOS:能否再詳細一點聊聊前述您提到 目前產業界「過於偏重設計」的問題? Natasha

我深信思考力與內容才是萬

事的根本,無論是設計師或是企劃研究人

員都需要具備對內容思考、議題反芻進而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過設計去觸及某些議題,重新讓大眾認識

2019 基隆潮藝術:阿根納造船廠遺址

更多心力去面對自己:去梳理自己的人際 類,這種自省過程也是一種內化的過程。

特 別 的 是, 台 灣 在 這 波 疫 情 衝 擊 下,

我們的國家狀態、國際情勢反而相對是好 的,所以這段冷靜期的自省,不會讓人流 於過度悲觀,而是對於未來充滿期待。我

們有機會回到過去的生活裡,但同時也可


以思考是不是利用這個機會去做一些反省 與改變?透過這樣的沉潛,或許未來會成

為一種昇華,在藝術、文化表現上被看見。 BIOS:回頭來看,對於一般觀眾,疫情 之後是否也會改變他們來看展或是參與活 動的行為? Natasha

我覺得比較擔憂的是,疫情改

變了大眾的社交關係。因為社交關係改變、 (消費)行為模式改變,開始逐漸對於各 行各業造成衝擊。例如因為要保持社交距

那什麼才能代表我的品牌呢?這也是我

很早就開始佈局常設展的原因,我覺得宜 東目前最強的就是內容企劃力,我想利用 這方面的優勢,去跟業主建立起一段長期 合作關係,而非僅僅是一年結束後還不知 新案子會不會上門的狀態;我們同時也在 今年啟動另一項品牌新計劃,運用我們的 核心內容掌握能力,整合策展流程中的縱 向資源,去開拓其他領域。這就是我在做 的「超前部署」。

這也是我覺得對於文創產業圈很重要的

離,過去原本週末例假日會出門看展的,

一件事:無論你的公司商業模式是什麼,

介紹,看一些展品照片,就結束了。但實

有可以長期發展的競爭強項,作為品牌的

現在可能就變成滑滑網路文章,參閱展覽 際上數位與現場之間仍是有顯著差異,例 如有些影像的震撼是無法單憑網路平台的

走自創品牌或是專業代工也好,一定都要 核心競爭力。

傳播就能感受到的。但這點也是策展單位

BIOS:最後一問,因應這次疫情政府提

「大圖輸出類型」的展覽,這樣當然很容

他更實質或更有效的做法?

必須誠實面對的,例如如果宜東文化只做 易被數位報導所取代。有一個很基本且未 來會更加重要的問題我們都必須自問:對

於花錢的觀眾而言,他們為何要來看展覽? BIOS:針對這次疫情的影響,宜東有針 對未來的可能狀況做超前部署的規劃嗎? Natasha

其實對於企業主來說,我們

每天都在做超前部署。無論有沒有疫情,

每間公司都應該提前去想下一步該怎麼 走。宜東算是比較特殊的例子,我們公司

有不少業務是拿政府標案,拿標案最可怕 的一點就是停不下來,因為一停下來就沒 有了。所以爭取標案就像打仗,你必須整

合資源不斷去爭取,就像一場無止境的戰 爭。我不是害怕去和其他單位競爭,而是

思考如何可以讓我們現在所做的事產生延

續性,而不只是炒短線。像這樣的標案, 無論做得再好,展期結束就是結束,那不 會變成你公司擁有的東西。

供受影響企業紓困方案,您覺得有沒有其 Natasha

對 於 企 業 主 來 說, 減 稅、 減

免利息、降低現金流的壓力,這些對於我

們來說就是很實際的幫助。雖然整體來看 宜東的案子幾乎都算有守住,但依然有龐

大的資金壓力。特別因為特展取消的緣 故,上半年我們過得比較辛苦。我們也有

去申請台北市文化局的紓困,但作業速度 就是比較慢。雖然政府已經對於產業界表 達出支援的善意,但對公司來說更實際的 就是,我們需要知道錢在哪裡、何時會撥

款下來。我們需要更明確掌握現金流的狀 況以便於後續的調整與規劃。

縱使疫情仍繼續,但我期待著前方有大

家一起走的路,大夥一起擁有經歷最低潮 後的智慧。

撰稿・溫為翔|圖片提供・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1 1 1


提供長期設計策略指南,不只幫你畫個

衍序規劃設計 劉真蓉

細數 2019 年台灣在設計、策展領域表現最出色的幾個重要團

隊,「衍序規劃設計」必然是其中焦點。由品牌共同創辦人劉真

蓉擔任策展人,於 4、5 月之際主導策劃了「2019 台灣文博會: Culture On the Move 文化動動動」,透過進入台灣每個地方 採集、總和展演、分享與創新,真實呈現動態策展的過程,尋找

台灣文化在地性與連接全球性的無限潛能,並且發揮城市品牌的 空間設計思考,沿著台北舊鐵道線,串起花博爭艷館、台北機廠 鐵道博物館、華山文創園區、松菸文創園區、以及空總當代文化 實驗場,打造「文化創新廊帶」,活動規模之盛大、參展表演團 隊與觀眾參觀人次皆創下歷年新高紀錄。

衍序規劃設計成立於201 年,發展到目前團隊人數將近二十人。

衍序以議題性研究為基礎,打造文化品牌與城市空間整合參與公

共性的規劃設計,從城市藝術祭的面向(例如「白晝之夜」), 到地域性文化品牌再造(例如「大溪大禧」),擅長全城市思

考、大型展會整合(例如「台灣文博會」),持續以實驗及議題 研究的方式, 讓設計思考的概念得以實踐,從空間打造到策展

規劃與活動行銷並進敘事,顛覆舊框架,延展品牌最大可能性。

Logo 劉真蓉

荷蘭 Berlage Institute 貝拉罕建築學院建築碩士,BIAS 衍序規劃設計共

同創辦人。長期關注公共性議題,思考建築與各種策展跨領域的可能性, 擅長以實驗及策展的方式,提供城市空間與文化表現的想像。 曾擔任

2019 年台灣文化博覽會《文化動動動 Culture On the Move》總策展人, 並 獲 得 2019 La Vie 台 灣 創 意 力 100 年 度 最 具 影 響 力 人 物 首 獎 與 2019

SuperMVP 經 理 人。 其 他 經 典 策 展 案 包 含 打 開 城 市 歷 史 空 間 的「NEXT

鐵道博物館」;透過臨時性空間帶出城市發展藍圖,企圖改變競選風景 的「圓五曲�都市願景館」、以溫室構築探討永續農業與家居生活可

能性的「鼓勵好室 Green House」,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 典「大溪大禧」,以及打開城市的空間性,把台北變成一夜限定超大美 術館的 2016、2017 白晝之夜。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2020 大溪大禧

BIOS 品牌策略部(以下簡稱 BIOS):疫情緣

對公司是很大的耗損。在台灣做設計、策

或多或少的影響,衍序這邊的狀況如何呢?

子往往要全部人力投下去做,以至於如果

故,2020 年上半年許多文創團隊都有受到 劉真蓉

我 們 算 是 很 幸 運, 沒 有 直 接 波

及。通常我們的案子大多是至少一年前就

開始在策劃,按照 2019 年的規劃,策展

方面的案件 2020 年上半年是研究期,下 半年是事件發生的時間,因此幸運的與疫

情風暴擦身而過。公司另外一種業務是建 築案,這樣的案件原本就需要很長時間的 規劃執行,不會有疫情的直接影響。

2020 上半年就我所知比較重大的活動,

像文化部「2020 台北時裝週 AW20」就喊

展的團隊多半是中小型事務所,接到大案 案子停掉了,不可能馬上又轉去做新的案 子,這時候公司有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支 撐,以支應人事與營運成本就很重要了。

為了以防萬一,公司備有三到六個月的現 金預備金是很重要的。這一點比較不算是 設計師觀點,而更偏向一個公司經營者該 有的基本準備,設計行業也是。

BIOS: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台灣策展圈 還有機會回復到像過去兩年的盛況嗎? 劉真蓉

如果光以 2020 年的狀況來說,

停了,文博會也是。文博會需要長時間準

我覺得不太可能,當然下半年活動狀況慢

參與活動的團隊來說就會影響重大。除了

難。「2020 台灣設計展」是重要的觀察

備,但是疫情之下還是喊停,這對承辦與

被迫要延後,同時還會牽動每個人時間與 金流的安排,不確定性太高的事情太多,

慢恢復,但整體來說回到正常的榮景很困 指標。上半年這樣的狀況是很特殊的,因

為疫情狀況不明,我們如果做太多活動宣

1 1 1


傳反而會變得很尷尬,不合時宜。不過之

門,有時候我發現我們像是外掛智庫團

了,活動逐漸恢復,這也會讓整體的行銷

的需求也許在疫情後更需要,因為大家看

後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大家開始願意出門 策略重新回到軌道上。

從民間單位到公部門的信心移轉,政府

會比較願意投資文化面的事務。對於多數

公司來說,2020 年因為原本的計劃都定 下來了,受到影響就面對它吧,與其悲觀

破花拳繡腿的事,嚮往本質追求問題的核 心。在這樣的風潮下我們公司的角色是什 麼、能提供怎樣的長期合作與服務?是我 在思考的問題。只從策展的角度去想,那 能做的範圍就比較侷限。

想該怎麼辦,不如提早規劃 2021 年的事。

BIOS:所以目前衍序在邁向下一階段的

BIOS:延續著上一個問題,後疫情時代

向嗎?

台灣的策展生態可能發生變動,而衍序又 會如何調整自己的步調? 劉真蓉

這題要回答可能要先回頭修正提

問(笑)。我其實不太會把自己的身分歸

路上,有找到比較清楚或具體的發展方 劉真蓉

我們還是會繼續做建築相關的案

子,真實建構影響時間性長的公共空間,

但另一方面,將設計規劃的價值提高。我 們正樂於創造,不急著將所有設計 IP 化,

類在所謂「策展人」這個類別之下,我覺

希望可以讓策略設計的價值提高,分享我

空間。無論是做建築、籌劃博覽會、辦一

由我們製作,但是我們可以擔任設計整合

得自己在做的事更像整理文化、整理都市 場藝術祭,這些展示手法都只是因應不同 考量的呈現形式。

可 能 因 為 我 們 背 景 是 建 築 學 出 身, 思

們的經驗,帶來更多連結,不用每件事都 的橋樑,這樣衍序可以服務更多單位,讓更

多設計師一同合作,衍序擔任起平台的角 色,讓心中規劃的想像落實在每一格向度。

考面向比較廣,不會去限縮自己必須做什

BIOS:真 蓉 覺 得 台 灣 現 在 的 市 場 環 境 ,

定位的專案詢問,無論是公部門或是私部

的嗎?

麼而不能做其他的事。衍序很常接到策略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隊,可以精準地問問題與解決問題,這樣

2020 台灣設計展在新竹:主視覺

對於空間設計或空間思考是越趨重視


劉真蓉

我們公司沒有,但我有協助其他

公司處理過申請的事。有些合作單位會請 我幫忙開證明「有什麼活動預計要發生、

卻因為疫情影響而無法發生」,我會就這 些可以協助的部分盡力幫忙。例如有些人 他們是幫大型廣告公司做設計,當廣告商 TeaWave 茶香流動:製茶過程的香氣體驗

劉真蓉

我覺得業主是需要教育的(笑)。

對於這些來找我們的業主,我在聆聽問題 後往往會提供我的設計預覽與階段性策

略,他們看了可能就會點頭說「對,這就 是我們想要的,為什麼之前不認識你們,

都沒有人提出關鍵解答!」這時我就會說, 好,那你要了解我們要做的不是幫你做一

個 logo,而是設身處地思考你最重要要做 的事與提供路徑及策略,它會過設計思考 的專業,提供一個長時間的指南,也是最

重要的價值。必須要這樣透過一個又一個 案例的溝通傳達,讓他們知道設計思考的

重要與價值,最好業主曾經試過其他單位 卻求助無門,更能深入理解。我很享受目

前在做的事,我相信這整體是受到重視的。 BIOS:以真蓉的個性,在工作上是不是 比較不想要一直做重複的事? 劉真蓉

抽走預算,就是什麼案子都沒有了,這種 狀況下就會很需要紓困救援。

至於程序上會麻煩嗎?我想政府單位能

在短時間內生出預算跟辦法來就已經很不

容易了,你每年固定去報稅也是很麻煩啊 (大笑)!其實只要是辦理程序就一定會 有麻煩事,但我覺得至少提供了明確的方 式跟管道,幾乎各行各業都能獲得紓困,

這樣的做法整體上來說已經是非常理想了。 透過紓困可以短期內解決這半年受到

的衝擊,得以好好準備之後的規劃。同 時也可以讓各行各業的人都去思考,你

有沒有在平時就準備急難預備金,你本 來的公司體質是不是有需要調整,你的

營業項目是不是可以做出更有效的改變, 這些其實都是因為這次疫情讓整體環境

突然「停機」一陣之後,可以重新提出 來的檢討與思考。

撰稿・溫為翔|圖片提供・衍序規劃設計

對,但是我會想要累積價值,我

是最會給自己出課題的那個人,常常覺得 學無止境,如何累積經驗值但是持續創造 是我目前工作的理想狀態。

BIOS:回到這次訪談的最後一組問題,

衍序這次有申請紓困嗎?程序上有沒有碰 到什麼麻煩?

TeaWave 茶香流動:茶湯色表現出風味變化

1 1 1


長線來看,疫情印證了「分眾」的重要性

米飯旅行社 工頭堅

米飯旅行社是泛科集團下,專注於國內外深度旅遊開

發與經營的小型團隊,負責掌舵的靈魂人物是具備資深 旅遊從業經驗、同時擁有豐富文史知識與作家身分的工

頭堅。目前米飯旅行社為觀光局登記立案的甲種旅行社, 營業範圍涵蓋台灣國內外的旅遊業務,專注於特色行程、 深度旅遊產品的開發。2019 年米飯已經在日本成立地 接社,進一步鑽研日本各地的深度旅遊,包括近期引發 熱議的「日本酒鬼巴士」即為其中一項重要產品。除了

日本地區,南法、威尼斯、古巴等地的深度旅遊行程亦 持續開發中,深受期待。無奈 2020 年初的疫情影響, 嚴重衝擊國際旅遊市場,米飯當然也難逃波及,原訂所

有 2020 計劃幾乎全數喊停,甚至為了撐過營運難關, 旅行社一度縮編只剩兩人運作,這也反映出現時台灣旅 遊業界所面臨的嚴峻與挑戰。

我們這次邀訪工頭堅,在國際旅遊全面喊停、旅遊業

界紛紛尋求經營轉型的時機下,透過他長年的業界經驗 與觀察,與我們分享目前台灣國內旅遊的現況、疫情衝

擊後帶來的轉變,以及未來他所帶領的米飯將如何因應 趨勢變局,持續擴展國內外主題旅遊的更多可能性。

工頭堅

部 落 客、 網 路 趨 勢 觀 察 者、 國 際 領 隊, 旅 遊 新 創 領 域 意 見 領 袖。 2005 年任職時報旅遊,開創「部落客旅行團」,將網路內容與社

群 行 銷 導 入 旅 遊 產 業, 開 創 玩 家 帶 路、 達 人 帶 路、 分 眾 行 銷 之 模

式。曾任《台灣腳逛大陸》、《華視新聞雜誌 達人嬉遊記》節目 主持人,中華民國觀光領隊協會兩屆理事,曾任職雄獅集團欣傳媒

(Xinmedia)達人經紀部、社群發展部資深資深總監,《一次旅

行》(Bon Voyage)雜誌、《欣旅遊》(Xin travel)網站總編輯。

2015 年創辦《旅飯》(PanTravel)網站,擔任 GM 暨「旅行長」, 2017 年成立「米飯旅行社」,為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2020 台灣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年兼任日本印象之旅、株式會社 JTC 台灣代表。曾任台灣觀光策略

發展協會(DTTA)秘書長,現任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


BIOS 品 牌 策 略 部 ( 以 下 簡 稱 BIOS) :

2020 年因為疫情爆發,除了衝擊到旅行

社以往經營海外旅遊線的規劃,依您的

觀察,對於台灣國內旅遊市場生態造成 了什麼影響? 工頭堅

此前在做國內旅遊(以及入境)

的許多業者,前幾年都會談論到「陸客不

來」的議題。過去他們依靠像陸客這樣團 進團出、壓低成本的模式賺錢,對很多業 者來說,當然會覺得陸客是唯一的希望。

吉姆老爹啤酒工廠(台灣宜蘭)

也是最大。另外一群較少比例、希望做特

2020 年是「出境轉做國旅」。國旅轉做

陸客,但同時也不會只把陸客當成唯一的

多做國內旅遊的業界朋友,他們確實賺到

後來當陸客斷源了,這些業者遭受的衝擊 色主題深度旅行的業者,他們本身不排斥 客源來經營。做主題旅行的成本就是會比較 高,那個售價也是過去消費者無法接受的。

所以這兩點(陸客斷源、產品價格偏高)

是過去幾年台灣國內旅遊經營上的困境。 2020 年因為疫情影響,大家都不能出

國,但其實手邊還是有一筆本來要出國的

旅行預算可支用。儘管一定有人擔憂疫情 不知道何時結束、生活不知會否遭受衝

擊,消費心態上會趨於保守。但還是有一 群在經濟能力上相對寬裕的人,既然有這 筆多出來的預算,就可能會投資到台灣旅 遊上頭。關於這點我也聽到一些朋友在

討論,例如 KKday 網站上本來各種產品

都有,但像是台灣的露營車或是獨木舟,

入境的影響,我覺得真的是好壞參半。很

錢了,也覺得很開心,可是八年下來,就 像前面所說,因為陸客團進團出的商業模

式始然,對於國內旅遊市場的體質改善沒 有太大助益。不過也有少數做台灣特色深 度旅遊的業者,收到一些高端陸客接待要 求,像我有一個朋友他本來是在做花東深

度旅遊,可是那樣的產品價格在以前的台 灣沒什麼市場,反而是這些高端陸客,他

們沒有比價的壓力,然後台灣環島可能也 環過好幾次了,結果我這個朋友就幫他們 安排去花蓮上獵人學校、划獨木舟等這類 原住民特色的行程,他們非常開心,願意 為這樣相對高價的產品付錢。

至於出境轉做國旅,就像米飯正在做的

這 種 戶 外 活 動的行程,以前不太好賣,

酒鬼巴士,我本來是把這個主題設定在國

是相對比較高價的。可是經過這波疫情,

格蘭,有產酒的地方都可以去。因為目前

因為跟他們架上其他的產品相較起來,

業者就發現,這一類戶外活動產品反而賣 得 非 常 好。 這其實就是預算的挪動,本

來就有這筆錢,如今終於留在台灣使用。 國內旅遊在過去這些年,有兩個被迫

轉型的時刻。一個是政黨輪替的 200 年, 再來就是疫情影響的 2020 年。有種說法

是,2008 年那次叫做「國旅轉做入境」,

外,包括日本、澳洲、法國、西班牙、蘇 國外旅遊暫停,我就想到把這個模式放回 台灣來嘗試。我也期待業界有一些本來是 在做海外深度旅遊的,可以利用他們發掘 海外深度旅遊的眼光跟精神,拿回台灣找 出可以符合他們客群要求的內容產品。利 用這段時間,讓國內消費者看到一些原來 不太期待或不一樣的產品,可以重新認識 台灣的這種特色旅遊。

1 1 1


BIOS:您認為當全球疫情減緩或完全結束

很開心,可以隨心所欲去講我想要傳達的

遠性變動,甚至形成產業秩序的洗牌效應?

舉例來說,我上次帶酒鬼巴士去鹿兒島,

後,這次的衝擊是否將造成旅遊產業的長 工頭堅

我盡量不要用預言的角度來說,

而是分享一些經驗到的變化。首先,從一

個長期發展趨勢的觀察,這段時間更加印

證了我的原則,就是「分眾」的重要性。 做旅遊產品,就是要找到一群人能夠認同 理念,同時也做得很開心。不管將來趨勢 如何,無論我開國內線或國外線,這群人 都會願意跟隨我的方向一起走。

過去很多年,無論做世界遺產或歷史主

鹿兒島本來就是明治維新很重要的一個區

塊。可是在出發之前我也不會特別強調 這點,而是在大家喝了燒酌後,拉車的過 程裡,開始自顧自地把歷史拉進來談,西 鄉隆盛、坂本龍馬如何又如何。我印象很

深刻,講完之後我們到了下個景點,有個

團員就跟我說:「工頭,我不知道你原來 對日本歷史這麼熟悉。」我心裡就想說, 「嘿!這才是我的本行。」

回到分眾這點,因為在這個疫情初期所

題,我都是這樣子去塑造自己的品牌,那

謂的「大眾」也不存在,反而有一些特色

聽。後來我找到「酒類」這個主題,其實

定了我做分眾旅遊的決心。當然這也是因

確實也是自己有興趣,想要講故事給大家 很多旅行業的人會質疑,帶一大群人出去 喝酒,不是風險很高嗎?通常我跟旅遊業

的朋友講這件事情,有一半的人會抱持著 懷疑的態度。可是我覺得喝酒本來就是現

代人生活型態的一部分。我們也沒有因為 喝酒就放棄對歷史人文的探究,反而依照 我帶團的經驗,在微醺的狀態下,我講得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故事背景跟想法,聽的人也會更有感覺。

小正釀造嘉之助蒸餾所(日本鹿兒島)

分眾還願意選在這時候來參與,這更加堅 為我們公司規模比較小,可以快速調整,

但這點或許就不一定合適大公司的運作。 我最近陸續接到一些合作的要求,一些相 對比較大的公司,他們過去就有考慮做主 題旅遊的產品,但是生意好的時候沒那麼 多時間來做這事,因為前期需要很長的討 論過程,去建構那個產品跟消費者樣貌。


小正釀造嘉之助蒸餾所(日本鹿兒島)

小正釀造嘉之助蒸餾所(日本鹿兒島)

如今這段時間他們有空,就會來問:「工

日 本、 韓 國、 中 國 其 實 都 算, 當 然 也 包

行程?」我覺得這樣也很好,在這個特別

現其實還是日本題材的點閱率比較高,

頭,你要不要來談談接下來要做什麼樣的

時期去跟一個比我們大一點的公司合作, 一起推出聯名產品。過去他們來找我,可

能是基於我個人身分或是「達人帶路」的 概念出發。但現在因為我有了米飯這個品 牌,當他們來找的時候,我就會要求希望

是一個聯名產品,然後兩邊公司都可以收 客人,一起出團。以往如果像這樣去談合

括台灣。後來實際上在做的時候,就發

大家比較愛。所以以那時候的媒體方向, 確實就是變成以日本為主的呈現。但是 如果回歸我個人的關注,我其實對於探 討東南亞或整個東亞文化的發展,還是 覺得很有意思。

以 我長期以來對話的這個群體,他們

作,雙方都會斤斤計較是不是被對方搶了

年紀可能大部分落在三十到五十歲之間,

不會太計較,願意放下身段來合作,這也

可以花。用我過去規劃柬埔寨吳哥窟的

客人,可是就在這段特別期間,大家反而 是滿有趣的情況。

BIOS:雖然目前疫情尚未結束,因應未

來疫情可能捲土重來的狀況,米飯是否會 進行什麼樣的規劃調整?除了剛剛提到日 本酒鬼巴士計劃,其他地區比如說東南亞 國家這一塊,米飯會做更多的開發嗎? 工頭堅

東 南 亞 是 一 個 蠻 好 的 討 論 點。

當初公司做媒體的時候,本來我那時就

有 打 算, 因 為 我 們 公 司 叫「 旅 飯 」, 所 以我們會去做以米食為主的國家報導。 米食國家其實涵蓋蠻廣的,從東南亞、

幾乎都還在上班,也不見得有那麼多閒錢 行程為例,我幫他們設計出價格在四萬

塊以內、行程五天,有很好的住宿條件, 又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分享,回來也是一

趟充滿回憶的旅行,像這樣的產品,就值 得投入開發。而綜合以上這些條件來看,

東南亞國家確實是很合適進入的新市場, 包括近年熱門的越南、柬埔寨、緬甸,以

及跟台灣歷史有連結的菲律賓、印尼(荷 蘭東印度公司)等,這些國家在基礎設

施 上 越 趨 完 整, 住 宿 環 境 提 升, 餐 飲 品

質也不錯,而在行程裡又能獲得豐富的歷

史文化見聞,整趟花下來也不會太昂貴, 對我們公司來說就是值得發展的計劃。

1 1 1


題產品的模式,在世界其他地區找尋可 以共同合作的單位。例如要設計一個蘇 格蘭威士忌之旅的行程,傳統旅行社估

價大約要二十萬,但我 2019 年有找到一

家台灣人在倫敦開的旅行社,針對華文 吉姆老爹啤酒工廠(台灣宜蘭)

地區消費者規劃了很多巴士旅遊行程, 他們也可以根據酒的產區與行程天數規

劃出不同價格組合,很有彈性,費用也 便宜很多。

BIOS: 最 後 一 個 問 題 想 談 公 部 門 針 對 疫 情 提 供 給 產 業 的 紓 困。 其 實 從 2019 年國旅業者因為陸客斷源或者其他因

素, 就 不 斷 向 政 府 反 應。 所 以 針 對 整 個 產 業 救 援 的 舉 措, 從 2019 年 來 到 2020 年 是 持 續 進 行 的, 只 是 2020 年

又更加擴大規模。想請問工頭堅如何看 金車噶瑪蘭威士忌酒廠(台灣宜蘭)

在長線規劃上,我們在 2020 年原本有

一個產品,就是「半自助」(現地集合)。 舉例來說,很多人希望我帶法國、義大 利 這 些 歐 洲 團,而我現在沒有心力做這

條線,但是我能推薦你去參加當地規劃

好行程、包車包住宿、附贈一些特色餐 飲的旅行團,前提是你要自己飛去那邊

集合。像這樣的團因為採全英文導覽, 具備一定門檻,所以會過濾客人。團費 價位上也不會貴,如果想更省錢的話就 是搭配一些便宜的機票。這樣的旅遊產 品在國外是很成熟的,但在台灣還推不

太起來。一般會報名傳統旅行團的客人 都希望服務項目全包,而且可以解決語 言問題。但我的客群是能夠接 受 這 種 模 式的,所以我會依照在亞洲開發酒類主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待這整件事? 工頭堅

我相 信 有 很 多 業 界 朋 友 或 是 臉

書 同 溫 層, 都 在批評政府做這件事,認 為補助是沒有實益的。但我認為,因為台 灣 是 一 個 民 主 國 家, 政 府 做 的 事 情, 其

實會反映出人民的期許。講得白話一點, 今天我相信公部門也知道補助對於長期

問題沒有效用,但是這些人都是選票,你

不能眼巴巴地放著就讓下面公司倒一片。 現在產業的整體期望是這樣,那公部門

就 是 先 穩 住 民 心 再 說, 不 然 的 話, 就 要 更進一步面對失業而來的反彈了。雖然 台灣目前政局還算穩定,我認為補助還 是一項不得不的措施。

當然,我們還是會期望公部門提出更長

期的政策規劃,這點我覺得可以把交通部 放在跟衛福部同樣的角度來看。衛福部現


在是先求控制住疫情,但疫苗的確也有在

放在交通部底下,還是應該放在文化部

沒有在做長期的規劃?有沒有在做所謂的

構,他們通常是把管理(硬體建設與維護)

趕工了。你用同樣的角度來看,交通部有

「觀光疫苗」?這裡頭包括要如何去輔助 傳統業者,提供他們在知識上的補充與轉 型,以及未來面對多國語言接待的挑戰,

如何在這段時間去增強?我確實是期待透 過長期計劃能夠進一步改善產業的體質。 這次在談疫情時,我印象很深刻,很多人

都提到台灣之所以會有這麼好的表現,就

是因為當年公衛體系從 SARS 學到了很多 經驗,正面或慘痛的都有,但旅遊業看起 來是沒有。所以或許經歷過這次,旅遊業

可以有一些經驗和準備,未來如果疫情或

底下。以我們長期接觸的一些國外觀光機 跟行銷(推廣國家品牌與文化形象)單位 分開,但是台灣的觀光局隸屬於交通部、

同時身兼兩個角色,而且管理事務範圍又 很龐大,從風景區、旅行社、交通運輸、 到海外行銷推廣,全都是觀光局在負責。

所以這點雖然不直接與疫情相關,但我們

可以認真思考觀光放在公部門層級下應該 如何配置這件事,要不要更換主管機關,

甚至重新思考管轄事務的範圍與未來發展 的可能性。

類似的衝擊再起,至少能降低損害。

這裡其實可以再延伸出另一個被討論

很久的議題,就是「觀光」到底應不應該

撰稿・溫為翔|圖片提供・米飯旅行社

中福酒廠(台灣宜蘭)

1 1 1


書店的文化企劃力還是核心

青鳥文化制作 蔡瑞珊、張鐵志

聚焦這波疫情對於台灣文創產業的影響與衝擊,在

實體空間與書店經營領域,我們採訪了青鳥書店創辦 人蔡瑞珊以及總顧問張鐵志。青鳥文化用了近五年的 時間,開出了幾間風格獨具的書店,包含台北「華山 青鳥」、大稻埕「青鳥居所」、四四南村「青鳥·有 . 設

計」、屏東的「南國青鳥」、以及九月最新開幕的台 北「森大青鳥」(前身為勤美「真書軒」),更向外 延展出各種講座和活動、在地文化行銷、書籍策展顧

問,是一個以閱讀為核心的文化顧問公司。2019 年於 屏東籌辦第一屆「南國漫讀節」,邀集六十多位國內 外知名文化人,在屏東舉辦逾四十場活動,帶領群眾

紮跟土地、閱讀南國。2020 年雖因疫情影響而延後舉 辦,但規模更加擴大,持續讓閱讀與文化的能量於南 方迴響。

蔡瑞珊

青鳥書店創辦人。喜愛文字的書店老闆,《VERSE》副社長。第六屆華文朗讀節

Wordwave Festival 總策展人,國際巡迴展覽《追夢永遠的鄧麗君》策展人、第一二

屆南國漫讀節策展人,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計劃主持人,正 籌備製作牡丹社與羅妹號紀錄片於 2021 年播出。著有《我會自由像青鳥一樣》。

張鐵志

青鳥書店總顧問。文化評論家,全新文化媒體 VERSE 創辦人、社長暨總編輯,青

鳥書店總顧問。曾任 2019 年台灣設計展策展總顧問、2018 華文朗讀節總策劃、 2018-19 台灣文博會策展委員等。其擔任社長與總編輯的《新活水》獲得 2019 年金 鼎獎三項大獎,曾任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暨聯合出版人、《彭博商業週刊中文

版》創刊總主筆、《數位時代》首席顧問、《報導者》總主筆等。著有《燃燒的年代: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獨立文化、青年世代與公共精神》、《想像力的革命:1960 年代的烏托邦追尋》等書。


BIOS 品牌策略部 (以下簡稱 BIOS) :這波

走向更多的媒介,2020 年新成立了一個

帶來哪些影響?

出「青鳥選書院」和結合了 Podcast 與

疫 情 對 於 青 鳥 書 店 2020 年 上 半 年 營 運 蔡瑞珊

原 本在書店內會舉辦各種小型

講座活動、帶動書籍銷量,但因為防疫需

求,2020 年 4 月前幾乎取消了所有活動。

粉絲專頁「青鳥閱讀俱樂部」,固定推

線上直播形式的「青鳥 Search」。這不

是因為疫情,而是我們討論許久的計劃。 2019 年我離開文總之後,正式加入青

2020 年實體書店的收入,2 月下滑三成、

鳥擔任總顧問,和珊珊(蔡瑞珊)討論

我們負責籌辦的大型的閱讀活動第二屆

力,讓更多人看見好書。因而提出了「青

3 月下滑五成,到了 4 月已經下滑七成。

「南國漫讀節」,也從 6 月順延後到 9 月。 張鐵志

講座活動是青鳥銷售書籍的重

要途徑。過去我們藉由企劃活動,和作 家、出版社合力以不同的方式賣書,像

是報名活動免門票,但需要購買特定書 籍, 曾 經 有 場 活 動 在 兩 個 小 時 內 賣 出 四百多本書。當疫情導致活動停擺,賣

到青鳥要如何為出版界發揮一點點影響

鳥 3.0」 的 計 劃, 其 一 就 是 強 化 選 書 人

的 角 色, 像 是 請 來 李 清 志、 杜 祖 業、 馬 翊航與我和青鳥書店店員一起,每月選 出五本書推薦閱讀,以及每月籌畫主題

書展和注目作家,這些都會在線上以「青 鳥選書院」為名曝光。

另 外, 線 上 節 目「 青 鳥 Search」 本

書就變得相對辛苦。

來預想是 Podcast 形式,我和珊珊一起

BIOS:因疫情影響導致實體講座停擺,

書。但因為珊珊有節目製作人的背景、

有嘗試換成線上的方式溝通和曝光嗎? 張鐵志

推廣閱讀和書籍是青鳥書店最

重要的使命。我們很清楚要從實體空間

主 持, 邀 請 作 者、 出 版 人、 文 化 人 來 談 擅長做節目,我們也將 Podcast 錄製的 過程直播化。同一個節目內容,會先以

直播影音露出,再上架到 Podcast 平台

SoundOn 聲浪,用不同的媒介來溝通。

青鳥居所(台北大稻埕)

1 1 1


蔡瑞珊

大概兩年前,就有許多朋友

建議我直播談書,他們認為一個書店老 闆,又曾經做過製作人和主持人,應該

支撐營運的主力嗎?

很容易做到吧!但我反而覺得「知識的

蔡瑞珊

節目的主持人,不僅要把書看完、了解

確定一間店賣書能賣幾本。但先前我們接

厚度」有其門檻。想要擔綱書籍、文化 作者的經歷和背景,還要有足夠的知識 底蘊才能和作者說上話。

這 件事情在直播上特別明顯,沒有經

過剪接後製的現場畫面,馬上能反映出主

青 鳥書店的銷售動能還是很高

的。其實我剛跨入這個產業的時候,無法

手了一間書店的經營,那個月銷量從六十

多本變成五百多本,以整個年度銷量來看, 每月銷量都在八百到一千多本之間擺盪。 我當時就有一個天真的想法:一間 500

持人的底蘊與閱讀量。例如我們之前採訪

本, 兩 間 1000 本, 三 間 就 1500 本 了!

那一集,即便我讀遍作者的書,現場提到

南國青鳥的月銷量平均是 200 至 300 本,

葉美瑤總編輯來談《地球盡頭的盡頭》的 的一些關鍵人物,我還是答不上來。還有 一集談了《武漢封城日記》,雖然我當下

看起來很明白,但坦白說還是有許多部分

不 夠 理 解, 對 我 來 說 都 是 很 大 的 學 習。 之所以 2020 年願意跨足直播主持,不

是因為疫情,而是思考很久、直到 2020

年才鼓起勇氣去執行。因為開書店也快五

年了,加上鐵志願意幫忙,好像可以更勇 敢一點。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BIOS:實體書店銷售量,對青鳥來說是

當然這也會跟書店開設的地點有關,像是

這在屏東已經是高標了。曾經有獨立書店 老闆告訴我,青鳥書店的每一個據點,都

是全台灣獨立書店銷量排行前幾名。現在 我自己去到華山青鳥,觀察那些在店裡看 書的人,感覺都已經消費成了習慣,相較 於剛成立的時候,銷售更穩定。

2020 年我們也有嘗試以「青鳥 Search」

的直播節目帶動線上銷售,但這都只是起 步,還在摸索中。


2020 南國漫讀節:向土地學習(屏東)

選 擇 開 書 店 的 人, 內 心 都 有 一

BIOS:經過這次的疫情,根據你們的觀

蔡瑞珊

營帶來哪些改變?

界 的 速 度 影 響。 你會感知世界的變化,

察,可能會對台灣書店產業、實體空間經 張鐵志

我不覺得會有什麼本質性的改

變。書店的文化企劃力還是核心,當然

線上的傳播也是會不斷探索。這些都是 我們本來就要做的事,疫情來襲頂多就 是加強更多執行的決心。

青鳥書店(台北華山)

個核心的信念,人格特質比較不會被外 但不會太驚慌和焦慮,因為心裡知道,有

許多題目他們始終都很重要,疫情頂多提 供了更多沉澱的時間,而你仍須專注在自 己該做的事情。

BIOS:面對未來仍可能發生各種衝擊消 費和市場的狀況,青鳥會預做哪些部署? 蔡瑞珊

2020 年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超前

部署,是對於這塊土地的知識準備。比

如我們在 2018 年中選定於大稻埕開書店 後,青鳥團隊開始閱讀相關書籍,才能

在 2020 年上半年順利提案文化部針對世 界閱讀日的走讀活動,也陸續規劃許多

講 座。 因 此, 書 店 不 只 是 開 店, 更 包 含 對知識的準備。

另外,我堅信書籍的銷售量取決於企

劃 力 的 展現,這件事情在疫情之後也不 會改變。以期間限定的和平青鳥來說,一

間開設 268 天的書店,我們賣出一萬多本

1 1 1


書,倚賴的是企劃能力,才成為目前青鳥各 分店的銷量冠軍。例如疫情時刻,我們推出 疫情選書,建議你閱讀《鼠疫》、《愛在瘟

疫蔓延》時,在市場受到衝擊的當下,你

有些人在個人臉書上求救,這些資訊四 散,不夠集中也不夠透明。

例如,我多麼希望在文化部參加的那

還是有書能夠銷售。這考驗你對市場的嗅

場 紓 困 會議,所有人講話的逐字內容可

力,如何讓使用者進到這家書店,一樣的

到,文化產業裡有一群人,正在做非常辛

覺,讓團隊不斷地保持高度對接市場的戰鬥 空間、不同的日子,得到不一樣的驚喜?

BIOS:因應這次疫情政府提供受影響企 業紓困方案,你們覺得有沒有其他更實 質或更有效的做法? 蔡瑞珊

以被記錄且刊載於媒體,讓更多人意識

苦的掙扎。台灣需要更多的文化關注度,

才能有更多企業的資源進來,不然可能等

到我們一間間店倒了,大家才會發現「好 像要關心一下」,但已經來不及了。

我覺得還是需要媒體資源。2020

年 4 月初,我在文化部討論紓困相關的會

議上,聽到音樂、劇場各文化領域的困境, 可是這樣的資訊卻極少出現在主流媒體, 好像在文化事業裡面生活的人,喝空氣就 會飽,不需要被關注。但我不斷問詢問身

邊的朋友,「 你 最 近 還 好 嗎?」 也 看 見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森大青鳥(台北大安)

VERSE 雜誌創刊團隊成員


這也是為什麼我籌備一個新媒

公民運動。我們每個人同時關心這些不同

業在主流的商業媒體能見度低,而所謂

時代變化。以文化產業來說,設計創意已

張鐵志

體「VERSE」 的 誕 生。 一 方 面 是 文 化 產

的文化媒體,也大部分是設計與生活「風 格」,比較少和時代議題接軌。我們想

做的媒體可以有很酷的風格,又跟時勢

緊密扣合,足以反映時代和產業的現狀。 說起來這其實與疫情也沒有直接相關。

議題,卻沒有一個媒體能完整回應這樣的 經變成重要的力量,卻始終只停留在文化

圈的關注裡。VERSE 是一個混種媒體,從 文化出發,同時觸及商業、生活、娛樂、 風格、政治,讓主流社會、企業界、政治 家們更能理解文化的力量。

我觀察到這十年來,台灣社會有三股重要 力量在發酵,第一是文化創意,第二是新

創產業、Start-up,最後則是蓬勃發展的

採訪・溫為翔|撰稿・Sana |圖片提供・青鳥文化制作

青鳥書店(台北華山)

1 1 1


我們需要更多人願意在台灣導戲、做戲

楊景翔演劇團 楊景翔、尚安璿

2020 年 3 月 初, 因 為 與 NSO 合 作 的 澳 洲 籍 音 樂 家 回

國後確診肺炎,引發國內表演藝術圈的震撼。其時正逢台 灣國際藝術節(TIFA)剛剛開幕,國內外受邀表演團隊與

購票觀眾們早已期盼許久,但為了遵守中央的防疫政策, 各項節目紛紛宣布延期甚至取消,形成數個月的票房空窗

期,對於國內表演藝術產業造成重大衝擊。這次我們邀訪

楊景翔演劇團,重新回顧 3 月那個關鍵決定發生的時刻。

籌備歷時兩年推出的《我為你押韻—情歌 Revival》重製 版作為 2020 TIFA 台灣團隊首檔製作,是兩廳院對於劇 團長年表現的重要肯定,也是對於這齣經典劇作重新搬上

大型舞台的期待。然而因為疫情爆發,也讓這部戲成為台

灣 2020 年第一檔演出前夕被取消的製作,對於劇團、兩

廳院、以及許多引頸期盼的觀眾,都是莫大的損失與遺憾。 楊景翔演劇團成立於 2013 年,目前正邁入第八年。劇

團演出作品主要分成三類:楊景翔導演的原創作品,駐團 導演陳仕瑛的導演作品,以及長期培育新生代創作者與演

員的新血搖籃「尚青計劃」。楊景翔導演的作品風格從創 團第一齣劇作《在日出之前說早安》,到這兩年廣受歡迎 的《單身租隊友》,他善於透過能夠普遍引起共鳴的通俗

故 事 架 構, 去 談 論 現 代 城 市 生 活 中 人 們 所 面 臨 的 精 神 壓

力、各種人際關係的考驗、以及當前重要社會議題的反思。 駐團導演陳仕瑛一開始走西方文本轉譯的路線,將當代劇

作改編成中文版本演出,近年與林孟寰合作推出《方舟三

部曲》,科幻題材與巧思下談論的依舊是人類未來的處境。 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路數,終歸有著共同的核心關懷,思 考人類生活的種種問題,提出批判與不同的思考途徑,這 也是劇場表演存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

楊景翔

台灣嘉義縣人;現任台灣藝術大學客座助理教授,楊景翔演劇團藝術總監。2019 年第 56 屆金馬 獎開幕演出〈有一陣人,追求一个夢〉導演。2012 年日本利賀「亞洲導演戲劇節」Toga Asian

Theatre Directors' Festival 獲獎人。2011 年客家電視台連續劇《阿戆妹》任戲劇指導及編劇統籌,

入圍第 47 屆金鐘獎最佳編劇、最佳戲劇。近年劇場作品:《台灣有個好萊塢》、《平庸的邪惡》、 《單身租隊友》《失眠的人 - 莫子儀 X 黃裕翔 音樂劇場》、《女僕》、《明年,或者明天見》、

《在日出之前說早安》。

尚安璿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劇場獨立製作人,2011 年創辦「齊

立有限公司」。近年劇場製作人作品:國家兩廳院 TIFA《我為你押韻-情歌 Revival》、國際

劇場藝術節《神農氏》;楊景翔演劇團 x 齊立有限公司《單身租隊友》、《明年,或者明天見》; 莎妹劇團 田馥甄音樂舞台劇《小夜曲》、《人民之王》、《重考時光》;有享影業 x 楊景翔演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劇團《失眠的人 - 莫子儀 x 黃裕翔的音樂劇場》等。


BIOS 品牌策略部(以下簡稱 BIOS):首先,

過規模變大的可能,所以我們就決定用這

戲想要重製的契機?

剛好兩廳院 TIFA 這兩年有一個計劃是想

想請導演分享《我為你押韻—情歌》這部 楊景翔

這部戲最初是 2011 年我和創作

社劇團合作推出,當時我還沒創立自己的

團。一開始在小劇場演,迴響不錯,就這 樣連續演了六年,再加上一些藝術節的邀

約,當時演出應該有累積五、六十場。後 來在北京一間公司協助下,也製作了北京 版本,用當地演員來演出。當時授權了五 年,演出總共累積近百場。

直 到 前 兩 年, 兩 廳 院 跟 我 們 談 合 作 計

劃時,我就在想這部戲是不是可以在台灣 做 Revival,所以才有這個製作的誕生。因

個計劃開始兜資源,然後去跟兩廳院談。

把一些中小型的劇團作品變成大劇場規格

的演出,雙方討論後正好符合彼此的想 法,於是開始這個製作的籌備。

BIOS:回顧 2020 年 3 月演出前臨時被 喊停的狀況?你們的感受如何? 尚安璿

喊停的當下就像是被核彈炸到

啊,因為我們是全台灣劇場第一個被停的 節目。在正式演出的前一天晚上,文化部

長出來跟衛福部一起開記者會,那個時間 點,我們當時正在做最後一次彩排。

為距離原作已經相隔多年,時間感覺不太

楊景翔

段,他去年出版的劇本集,裡頭收錄的就

劇場,小安還留在劇場處理一些事。我一

一樣了,編劇馮勃棣也改編了裡頭很多橋 是 Revival 的版本。原本 3 月就要首演,

劇情、卡司、設計、規模都因應戲劇院舞 台做了調整,現在就是要等到 2021 年了。 尚安璿

這部戲從一開始向兩廳院提案到

現在,大約歷經兩年吧!應該 17 年底到 18 年初,我們就在討論大劇場演出的可 能。其實當初做第一版的時候,就有設想

楊景翔(攝影:王弼正)

那個轉折真的太戲劇性了。前一

天禮拜四晚上十點我們彩排完,我先離開 搭上車,就看到那個衛福部在開記者會,

文化部長坐在旁邊,我心裡已經覺得大事 不妙。到了凌晨一點多,TIFA 總監跟我 說,兩廳院還是支持我們照常演出,但還 是要等他們隔天早上開完一級主管會議才

能確定。其實我相信經過澳洲音樂家確診

的事情之後,兩廳院一定承受很大的壓力, 雖然事情發生在音樂廳,我們演出在戲劇

尚安璿(攝影:Terry 林政億)

1 1 1


院,可是裡頭的工作人員基本上是同一組 人在輪班。我當時就先做好心理準備了。

果然隔天一早十點,我就接到兩廳院打

雖然那幾天真的很有被車撞的感覺,但是 幸好沒有重傷。

兩廳院這次其實處理得很好,會

來電話,確定要停演了。接下來就有一些

楊景翔

因為當天原本是首演,舞台設備那些早就

起。拆台那天,總監跑來我們休息室,他

SOP 要做,不只我們劇組內要安撫人心, 搭建完成,所以我們也必須趕快處理拆 台的後續。還有一些當天預定來看戲的觀 眾,兩廳院可以直接透過系統通知他們停 演的訊息,我們就是通知自己邀約的親友

和貴賓。處理完一整個 SOP 以後,我自 己當下因為忙碌還來不及有什麼感覺,但 是看舞台拆完,大家其實都很難過,因為

都花了那麼久的時間在準備。我大概是過

了一個月,才開始有感,「啊,我被停了 一個演出。」 尚安璿

但也因為這次停演,不管是兩廳

院、跟我們合作的單位、或者是劇團觀眾, 各方給予的支持,也讓我們獲得了蠻多珍 貴的善意。在台灣過去經驗裡遭逢意外而 停 演 的 狀 態, 大部分是遇到颱風,所以

這次是一個很特殊的案例。而我們身為第 一個被停演的團,反而因此獲得很多寶貴 的經驗,可以去學習如何面對這個狀況,

並且可以分享給其他劇團。我們比較幸運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的點是兩廳院在背後給予了很大的協助,

《我為你押韻 情歌 Revival》主視覺

感覺到他們是有心要跟創作團隊站在一 第一句話就是跟我說,「不要因為這樣的 事情讓你的心垮了。」我覺得這句話很溫 暖,因為其實對我們來說,做表演這一行

的,有一個比較抽象的需求,就是還有沒

有熱情可以維持我繼續做下去,而不只 是有沒有收入的問題。遇到這種停演的狀 況,我們第一個想到的不只是戲會不會賠 錢的問題,而是一群人花了這麼久的時間 準備、投注了所有的精力,結果一瞬間突 然告訴你說要停了,沒辦法演了。那種錯 愕與失落感,才是大家覺得難過的主因。

所以第一時間我們得到的心靈撫慰,我覺

得反而因為這樣,加強了兩廳院跟劇團之 間的信賴關係。過去的合作可能像是我們 去做演出、他們提供不錯的場地,或者是

我們參加藝術節、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宣傳

平台,單純的互利關係。但這一次,反而 是因為這種特殊狀況,讓我們了解到,兩

廳院的確是很有心要支持創作者們如何繼 續走下去。


因為在思考紓困這件事,我前陣子也在

研究,為什麼表演藝術團隊不太會去申請 所謂的演出中斷保險?主要是因為我們的

演出量體不夠大。一般像辦演唱會那種大 《我為你押韻 情歌 Revival》劇照

BIOS:因應疫情的衝擊,文化部後續也 開出了紓困計劃,希望幫助藝文團體度

過難關。你們對於這種方案的評價如何? 對於劇場界來說,面對諸如天災因素造

成的停演,是否需要一種更常態的機制給 予協助? 尚安璿

我一直覺得很感謝,包含像文化

部後續開了紓困計劃。我們台北場雖然有

兩廳院支持,可是台中場歌劇院只有提

供場地,其他支出都是我們自己要花費 的。因為有了這個紓困計劃,我們可以去 申請,雖然不是全額的紓困金額,但至少

可以讓所有劇組人員都能受惠,加上台北

市文化局的補助也願意認列我們前期行銷 宣傳的支出,因此實質上沒有太多虧損。

一路下來我覺得不管是面對到的單位, 甚至是整個國家在思考這件事情時,還是 有很好的地方,我覺得朝這個方向做就是 好的。後來我跟景翔聊到紓困這件事,我 覺得這個精神可以延續,就像剛剛提的,

台灣很多演出會受颱風或地震這種天災影 響。如果有這個紓困機制,即使因為天災

沒有演出,這個補助還是可以讓劇團去支 付一些前期的花費。這對於劇場圈來講, 其實還是蠻有效益的。

型活動,單場票房預計有個上千萬元,他 就會去保保,因為票房金額足以支付。但 像我們的話,一場票房最多就是四、五百 萬而已,光保那個保險就要花五十萬,實

在不划算。所以如果假設能有合適小量體

規模的保險,然後又有類似像 2020 年這 樣的補助機制,對於團隊來講,你就會多

一分保障。這個想法我後來有提給文化局 做參考,他們說會再回去反應看看。因為

如果你今天有給他這個團隊演出補助,就 表示你對於他們作品是認可的。既然都想 要幫助他了,何不就是再多一重的保障?

BIOS: 因 為 2020 年 這 樣 的 狀 況, 你 們

在規劃 2021 年的計劃時,會預做什麼部 署嗎?在人力或是演出計劃上會不會有所 調整?

楊景翔

演出規劃上的確會變得比較保

守。比方說我們本來也是轟轟烈烈地想 說,2020 年做完《單身租隊友》,之後 要發展成一個系列,原本應該要開始寫第 二集了。但我們現在想的是,不一定要那

麼快就去想演出的事,會先把能量轉換到 其他部分,例如開發劇本這方面。這段期 間我們其實開了三、四個案子在準備,只

是都還沒有要做,但是都找了編劇已經在 開始寫本了。現在目標會先放在建立劇本 庫,未來看時機點可以選擇何時該推新作 品,就沒那麼急迫在演出上面。

1 1 1


其 實 目 前 狀 況 不 只 是 疫 情, 還 包 括 了

表演。這才是真正可以讓整個社會獲得更

到整體經濟的狀態。其實日常生活裡,藝

不是賣票問題,而是這種舞台經驗可以為

像是中美對抗影響的國際局勢,這會牽涉 文或娛樂這類產品,它還是會被放在民生 必需的最後面。對台灣來講,雖然內需市

場我們目前狀況還行,只要你沒有在這一 波被裁員,這半年的疫情影響其實不大。

可是我覺得對於企業來講,尤其涉及進出 口業務,大環境的影響還是很劇烈的。這

個影響也許不會在當下反映,但是到了 2020 年的三、四季甚至到 2021 年一、二

季,可能就會顯現出來。所以我也覺得, 像 2020 年碰到這樣難關,那我明後年不 見得可以再用以前的方式去看待規劃。所

以我才會說,也許像 2021 年上半年《我

為你押韻—情歌 Revival》在台北演,但他 是因為是兩廳院出資的關係,我們不用真

社會帶來什麼正面的助益。例如我們劇團 持續運作的「尚青計劃」,我們會給學員

三個月的課程,然後再一起做一場正式演 出,讓他們真的去面對觀眾,感受表演帶

來的心靈回饋。這個計劃我們是兩年舉辦

一次,2020 年才辦到第三次而已。學員 們得到的回饋,並不是在於因為台下坐了 滿場觀眾而得到成就感,我們希望每一個 參與的人,都會覺得上舞台表演這件事,

在他們人生的這個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一 件事。如果今天我們不是做表演,而是做 一套課程,或是分享一個技術,也能產生 這種體驗的話,那其實就是很劇場性的。

的去扛很大的票房壓力。但 2021 年下半

BIOS:最後一題,就你們的觀察,經歷

負那麼大票房壓力的製作。

個劇場圈的生態,或是觀眾看表演的行

年呢?我們可能就要考慮一些比較不用背 尚安璿

我們劇團這幾年主要觀眾群

了像 2020 年這種大型衝擊之後,對於整 為,會不會有一些根本性的影響?

都 在 台 北, 所 以 2020 年 原 本 想 要 藉 著

楊景翔

Revival》, 慢 慢 跨 過 淡 水 河。 不 過 這 個

的時候,說我們做了很多的國際連結。但

《 單 身 租 隊 友 》 跟《 我 為 你 押 韻 — 情 歌 問題也牽涉到,表演藝術除了舞台演出之 外,對於社會還有什麼其他功能?像我們

這樣大規模的表演,等於同時就會有千人 聚集,這在疫情時期是不被允許的,如果 被取消的話,那劇場還剩下什麼?當然有

些人嘗試將這些舞台演出的影像放到平台 上做數位播映,也就是讓原本的演出轉變 為影像製作。這當然是一種解決辦法,但

我更專注思考的是,表演這件事如何可能 與社會產生更重大的連結?

我們學的是表演藝術,表演的精髓是人

傳人、透過演出與觀賞建立彼此深刻的情 感連結。幾乎所有做劇場的人,都是從觀

眾身上學會了怎麼做戲,因而更加喜歡上 文創抗疫紀事

1 1 1

多能量的方式。所以我最近在思考的反而

我 這 幾 年 一 直 有 種 感 覺, 例 如

圈子裡的人多少會在講到藝術節或是策展 其實經過這次疫情之後,我們可以發現,

如果我們的核心、本土創作不夠強的話,

觀眾就無法真正養成看戲的習慣。比方說 國外的大師或經典製作來台灣的時候,像 《獅子王》或《歌劇魅影》,票房就是會

狂 賣。 因 為 大 部 分 觀 眾 聽 到 這 些 名 字, 他覺得內容是熟悉的,不會有那麼大的風 險。藉由這次疫情的反省,我們應該把更

多資源集中在本土內容的製作上面。就像

這幾年持續強調的認同問題,所謂的認 同, 絕 對 是 從 文 化 上、 以 及 怎 麼 看 待 這

個文化去建構起來的,比方我們的文學 表現、我們的音樂表現還有我們的戲劇表 現,如果基礎夠厚實的話,怎麼會怕藝術 節沒有節目?


《我為你押韻 情歌 Revival》劇照

我們需要有更多人願意在這裡導戲、做

如說華語音樂圈,因為疫情讓演唱會活動

像一個未來。我認識很多三十幾四十歲的

半停了,所以他們也在思考應該怎麼辦。

戲,可以花上十年、二十年的工夫,去想

創作者,都還在糾結說是不是要再去國外 闖一闖。但你的文化、你的觀眾,不就是

在這裡嗎?我們應該開始讓台灣的創作者 能夠想像,願意投注他未來的三十到四十 年時間,能夠在台灣建立起一個自己的基 地。無論在國外闖蕩時多有趣多風光,終

究有一天會回到台灣來深耕。這樣的想像,

在過去國際交流頻繁時比較不會認真去想, 但因為這次疫情讓國際流動停滯,反正大 家都困在這座島上,那就開始來想怎麼樣 可以讓這裡的長期發展變得更為理想。 尚安璿

我順著景翔的話繼續說。這段時

間我也探詢了一些娛樂圈朋友的狀況,比

都暫停,原本在中國市場的商業機會也多 九零年代台灣華語音樂最盛行的時候,大 家不會處處要考慮中國市場,是最近十年 多數人在中國市場發展得太好了,一下子 斷掉之後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現在 就算不考慮疫情,政治局勢也讓越來越多 台灣人要去中國發展受到更大挑戰。重新 思考如何經營台灣本土市場,也正是大多 數藝文或娛樂產業共同面對的問題。在這 麼多分眾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有機會整 合彼此的資源,讓觀眾也相互匯流,慢慢

調整體質,應該還是有機會可以做出一些 面向長期發展的重要改變。

撰稿・溫為翔|圖片提供・楊景翔演劇團

1 1 1


文 創 動 態 回 顧 評 選 小 組 江 家 華 周 品 延

接下來工作室,跨足雜誌編輯、採訪記者、展覽策劃,現任《PAR 表演

藝術》雜誌客座總編輯,曾任《新活水》雜誌副總編輯、《誠品好讀》

雜誌副主編、《中國時報》文化組、調查採訪室記者。過去報導作品曾 榮獲金輪獎,2019 年亦獲得金鼎獎雜誌類「最佳主編」殊榮肯定。

在台北公館度過四年會計系生活後,不務正業投身文化創意產業。明 明缺乏耐心,懶得說話,不喜應酬,卻出乎意料還頗能夠適應經紀人 的工作。現任 BIOS 經紀總監,期許自己能成為更好的領導者。

梁 景 文

獨立撰稿人、攝影師。生於香港,旅居倫敦,流落台北超過十年,先 後擔任香港《明報》旅遊記者、倫敦設計大獎 D&AD Awards 策劃、 台灣設計雜誌《PPAPER》主編,現專注於設計、文化、生活等採訪 與攝影工作,2019 年先後參與文博會屏東館「吟土風人」、台灣設計 展「屏東西」內容企劃、訪問採集及平面攝影工作,文字及攝影作品 散見於港台日媒體雜誌。

黃 銘 彰

自由編輯/文字工作者,現任《VERSE》執行主編、《秋刀魚》數位 內容營運成長編輯。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學系財經法學組,曾任《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主編。編有《本地 The Place 03:屏東》、 《在地 real local:北投・天母》、台三線攝影地方誌《在路上 On the Road》等刊物。以編輯作為志業,持續努力讓文字與圖像在版面 上創造感動人心的最大可能。

溫 若 涵 溫 為 翔 Stella Tsai 附錄

1 1 1

是個堅信內容才是王道的自由文字工作者,創立「雜誌現場」粉絲頁、

BIOS monthly 總編輯,與同事們共同發想製作紙本刊物《野 yeah》,其 餘做過想過的大都在網站上。曾任出版社行銷企劃與編輯。不喜歡重複 的創意,不喜歡沒有個性的圖與字,不喜歡自我宣吿比實際作為更多的 人事物。希望世界多一些新意,把該留的留下來就好。

跨領域閱讀者,做過編輯、企劃、自由撰稿;近年專注於品牌研究與 產業動態觀察。曾任 BIOS monthly 總編輯;現任 BIOS 文化創意顧 問品牌策略總監。

高雄人。自由寫手、偶爾編輯,做過雜誌、待過影展,鍾情電影和旅行, 習慣用書寫緩解資訊焦慮,藉旅行安撫枯萎的心靈。現任衛武營《本事》 雜誌主編、《VERSE》雜誌特約編輯;曾任 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十 年馬戲夢》專刊主編,與衛武營台灣舞蹈平台、台北電影節、台中動畫 影展等節目專刊文字編輯。專長藝文、設計與表演藝術領域的書寫,文 字作品散見於各大紙本刊物與線上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