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學術交流季刊第九十五期

Page 1

ISSN 1684 - 7261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2012

10

95


目錄

2012年10月

京港 動態

學術 情報站

95 期 1 2

●顧問團名單 ●卷首語

京港 專訪

●封面學人 六十年智慧人生—— 訪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 ●香江學者 兩地學者強強聯合造福骨髓瘤病患者—訪香江學者詹楚生教授及袁淩青博士

曹宏威

3

胡 婷

6

2012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十周年活動預告 重 華 天宮蛟龍科學家訪港 中國科協第十四屆年會在河北石家莊舉行 香港科技界組團出席會議 重 華 科技獎勵最新動態 匡 意 香港科技界人士歡聚一堂慶祝63周年國慶 繩 聰 高教界晚宴賀國慶殷曉靜姜瑜張秀琴等主禮 轉載自香港文匯訊 香港高校學者珠海訪問交流團 香港學者協會秘書處 推動深港博士後人才合作—香港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一行訪問深圳 陳 曦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首批職能處長及學院管理院長赴港培訓 小林.田野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考察香港產學研用及協同創新情況 王文濤 李 吉 電磁頻譜的新科技與新應用學術研討會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 重 華 2012香港「少年太空人體驗營」 重 華 聚才引智 全方位多角度探討城市固體廢物綠色處置 廣州市科協 推動滇港經濟合作 玉溪赴港招商簽約逾15億美元 匡 意 「內地生聯席會議」與商會、專業團體等開展人才合作 維 威

9

●北京站 加強對外交流,提升新疆脊柱外科學術水準 韓 榮 「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中國科學院 一項顛覆細胞命運的發現 《中國科學報》 ●香港站 內地與香港高校就深化交流與合作簽署意向書 新華網 2012年度邵逸夫獎頒獎禮在香港舉行 邵逸夫獎秘書處 香港大學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香港大學 中大盧煜明教授榮獲世界科學院頒發「的里雅斯特獎」 香港中文大學 讓世界更安全—香港科技大學研創高效材料探測爆炸品控制發光強度 香港科技大學 城大科學家獲撥款研究早期發現癌細胞的新技術 香港城市大學 浸大翁建霖教授再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撥款資助研中藥治療毒癮 香港浸會大學 理大研究響警號:香港氣溫將持續上升 香港理工大學 教院舉行孔子像揭幕儀式 香港教育學院 ●「京港」簡介 / 徵稿啟事 ● 廣告

《京港學術交流》期刊編委會 執行主編:陳錦雲 特約記者: 香港:胡 婷 焦述銘 北京:薛紀曄 上海:徐 淵

10 12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3 25 26 27 29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封底內頁 封底

‧非賣品‧

編輯部電話:852-2893 6355 廣告/訂閱查詢:bhkaec@bhkaec.org.hk / 852-2893 7503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厦14樓1404-05室 Address: Unit1404-05, SUP Tower, 83 King's Rd., North Point, Hong Kong 網址:www.bhkaec.org.hk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顧問團 名譽顧問名單 沈祖堯教授 唐偉章教授 徐立之教授 梁智仁教授 郭 位教授 陳玉樹教授

顧問名單

(按姓氏筆劃序)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香港大學校長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嶺南大學校長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 香港教育學院署理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校長

(按姓氏筆劃序)

文英強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學系講座教授 支志明教授 香港大學化學系許慧嫻講座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孔祥復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何鴻燊防治傳染 病研究中心病毒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 士 任詠華教授 香港大學化學系黃乾亨黃乾利基金教授(化 學與能源)、中國科學院院士 辛世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院長、生物學研究 講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沛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院長、社會學系 榮休講座教授 李述湯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講座教授、 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佑啟啓教授 前香港大學副校長、土木及結構工程系 榮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乃正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化學系講座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玉山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部教授 黃偉國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 楊汝萬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學系榮休講座教授 楊健明教授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榮休院長、持續教育 及終身學習研究中心首席顧問 楊紫芝教授 香港大學名譽內科教授、瑪麗醫院名譽顧問 醫生 楊綱凱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敬文書院院長、 物理系講座 教授 葉玉如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生命科學部講座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焯芬教授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香港大學 岩土工程講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葉嘉安教授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系主任、講座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 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 院士

鄭耀宗教授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顧問、前香港城市大學和 香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雲東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 院士

蔣麗芸博士 仲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金耀基教授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唐本忠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 院士 唐叔賢教授 前香港城市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 院士 高贊明教授 前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 徐是雄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副校長 麥松威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偉倫研究講座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清泉教授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中國 工程院院士

陳新滋教授 陳繁昌教授 鄭燕祥教授 楊振寧教授 鍾期榮博士

劉允怡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和聲書院院長、外科講座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兆佳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榮休講座教授、香港 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 劉佩瓊女士 前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香港經濟 學會副會長、港區人大代表 霍定洋博士 權智(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盧毓琳先生 香港生物科技聯會創辦人及主席、香港中華 廠商聯合會創新科技委員會主席 關信基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講座教授 譚尚渭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榮休校長 蘇國輝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系講座教授兼 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饒美蛟教授 前嶺南大學副校長


卷首語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在今年第三季度繼續推進多 項科研人才項目和活動,包括組織香港科技界出席 中國科協年會、國家各部委委托的各項科技獎勵香 港的評選籌備工作、與香港學者協會一起推動的香 江學者計劃的第二年(批)評選工作以及第一批的新 聞採訪工作、新開展深圳和本地企業界與內地在港 學生人才的合作、少年太空人計劃,以及內地與香 港各大學的合作研討會和培訓班,等等。其中出席 中國科協年會時,香港代表團與中國科協常務副主 席陳希會面,雙方表達了繼續加強香港與內地科研 合作交流的美好願望。 本期「京港專訪」採訪了香港科技大學校長、 國際著名數學家陳繁昌教授,與各地學者分享學 術生命的成長;同時訪問了香港大學第一屆「香 江學者計劃」的一對學者,傾聽他們開展科研合作 的「化學作用」。我們希望透過高端學人的分享, 集合大師們的經驗,促進兩地在學術發展、科研文 化、辦學理念等方面的溝通對話,相互促進。 「學術情報站」欄目是本刊為香港和內地科研 機構、大學發佈訊息的平臺,開通以來得到了香港 各大學不少來稿,顯示了香港各高校強大的科研力 量和優良成果,本刊物感謝各大學的厚愛。同時, 我們也歡迎內地院所提供消息,進一步加強兩地科 研學術界的訊息流通,拉近距離,共同進步!


京 港專訪

封面學人

六十年智慧人生 —— 訪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 ◆ 訪問、審訂:曹宏威教授 ◆ 文字整理:胡婷、陳錦雲 出任過三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 助理署長,每年管近百億港元科研 經費、身為二百多篇廣被引用論文 的數學家,以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身 份受訪時,一見面、就輕鬆說要談 談學習生活中的「變 (change)」 ! 讀 者們,特別是科大同事,心理可有 準備? 陳繁昌教授桃李滿天下、歲過甲子,

香港的傳統觀念是求穩定、怕失敗,

有充份理由剖析如何人生謀「變」!

不敢輕易嘗試;這樣對年輕人的發展不一

他在筲箕灣長大,十分親近大自然,

定有益,他強調:「不試一定失敗是求變

網蝌蚪,捉青蛙樣樣皆精。在慈幼英中念

的必備決心;年輕人有的是機會」所以他

書時是足球校隊隊員,他從往日的觀蛙到

常常用這親身例子告誡年輕人,不要怕嘗

今日的管校、從七人的球隊到科大的世界

試,只因「試了不一定成功,不試一定失

名校,角色上的變化、豈可言小?但是,

敗」。

這只是成長,不是校長口中的「變」!

在皇仁,他不再滿足於山野小子、波

校長津津樂道的是他求學皇仁書院的

場射手和躲起來刨書的生活,這裏有不同

小故事。一九六八年,他憑著會考一優六

志趣的組織、學會活動,讓他自由參與:

良的成績,以為可以申請入讀皇仁,卻被

增加了友誼、擴闊了視野、學習了組織、

拒門外!開學兩週後,被錄取的同學通知

培訓出領導!這種學風上的變化,武裝他

他班裡有個空位,不妨再試申請。陳繁昌

不少「軟技能 (soft skill)」,為日後陳繁

在母親鼓勵下,鼓起勇氣再考,獲副校長

昌的社會事業如虎添翼!老實說,極目黌

面試,結果馬到功成喜獲取錄。

宮,他發現,世界上最成功不是每試必名


京 港專訪

封面學人

列前茅的那些人,而是玩得、做得、講

之後他回 Caltech 做博士後,翌年獲聘

得、讀得的那群善於變通的學生。

於耶魯大學教授計算機科學。對陳繁昌來

中學畢業後,港大醫學院願意取錄他

說,任職大學是他事業的第一站, 當年,

這名不考生物科的多優學生,陳繁昌卻自

哈佛和耶魯都向他授聘書; 去哪、不去哪

知擅長計算,解方程,喜歡飛機。在人生

是決擇的三岔口! 哈佛是執牛耳名校,待

岔口上,他毫不猶疑地選了去美國加州理

遇和名譽都不待言,而耶魯在計算機研究

工學院 (Caltech) 讀工程學。三年後,他同 時取得工程學士和飛機工程學碩士學位。 儘管飛機工程學碩士學位元是修課的,不 用寫論文,但你千萬別懷疑陳繁昌的研究 能耐! 陳繁昌轉去史丹福大學修讀計算機科 學博士;這個選擇源於他既愛應用數學、 又對史大的計算機科學神往。在史大,他

則具領導地位,而且有一個實力強大、志 趣相投、活力十足的研究團隊,何去何從 呢? 陳校長口中的「變」其實是他人生歷 程所展示的應變之道。他給兩校分別打 分;做個表格,用量化方式將各考慮因素 逐個評估,如校園環境佔5分,研究團隊

大顯身手,撇開導師指導,在學報上一口

佔10分、研究經費佔10分…等等。再考慮

氣發表了兩篇數學論文,為簡化數學矩陣

個人的熱誠、興趣、才能,經過理性分析

提出妙法:一篇是獨個兒的、另一篇是與

及加入感性因素。最後,將分數加起來,

一位同學合作的,至今仍傳為佳話!這個

義無反顧地選最高的耶魯!他的體驗是凡

膽量、出自他的敏銳思考,和切入的能耐

事樂觀;人生本來就充滿抉擇和挑戰,所

上,自然又是應變道上不能或缺的一份

以不後悔,不怨天尤人,只要想透便往

能力!

前看。


京 港專訪

封面學人

耶魯六年後的休假年,他回港大電算

的,做大國手還是做大學校長,是志趣使

系觸發他另一個人生交叉點:是史丹福

然的、自己做主的。陳校長所談的變是自

大學和加大 (UCLA) 同時向他拋出了橄欖

體昇華的,求變者要有決心、有遠見、有

枝。他竟又捨名氣響當當的史大而取加

準備,有視野及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準備

大,繼續他的教研生涯。這個决定是出於

重要,他信奉「機會往往青睞有準備的

長遠考慮;因為前者職務限於做研究,而

人」。但視野更重要;變後的路是前程,

後者則不設限,而且,UCLA在數學相關

如果視野狹窄、目光如豆,還有啥前程?

領域上的研究團隊特別出色,正合自己志

科大陳繁昌校長不願意見到他的學生

趣,幾經考量下他選了UCLA。果然,陳

只曉科、只從技,而視野弱、手段低、鑽

教授應變的决擇再次凑效,在UCLA的日

牛角尖!趁此大學「三改四」學制改革,

子裏,他獲委為系主任,又可一手創立純

他認為新生應讀好通識教育。大學教育要

數及應數研究院,其後還出任自然科學學

同時注重「深」和「廣」兩個方面;他鼓

院院長!雖然犧牲點研究時間,卻豐富了

勵大學生除本科外,還得廣泛學習,切磋

行政經驗,這個選擇為他的事業開拓了另

交流,獨立思考,塑造自我,培養品德。

一扇門。唷,你不相信這經驗和他科大校

他以七成物理專業生不搞物理為例,強調

長一職的資歷有關嗎?變、勝出者必需具

學習中,學習剖析新事物、應變的契機很

備的,是變來之時有充份的預應能力!

重要。這種累歷經驗,可以放諸四海皆

再談變,蝌蚪變青蛙,變是先天規範

準,萬變不離其宗的!

陳繁昌教授簡歷 陳繁昌教授於2009年9月1日出任科大校長。 加入科大前,陳教授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署長,掌管數學及自然科學部。這 是基金屬下八個學術部門中最大的部門。陳教授統籌及管理每年近100億港元研究經 費的運用,範圍涵蓋天文、物理、化學、數學、材料科學及跨學科活動。 在此之前,陳教授由1986年至2006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並於2001 年升任自然科學學院院長。 陳教授是多個科研機構的活躍成員。他是工業及應用數學學會院士,並曾任該會 理事會成員及董事會成員。其他學會包括美國數學學會以及電機及電子工程學院。陳 教授出版了超過200份被推薦的學術論文,為世界上最常被引述的其中一位數學家。 陳教授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工程學理學士及理學碩士學位,並在史丹福大學取得 計算機科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後,他在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並於耶魯大學 教授計算機科學。 陳教授於香港土生土長,他負笈美國之前,就讀於慈幼英文中學和皇仁書院。


京 港專訪

香江學者

兩地學者強強聯合 造福骨髓瘤病患者

—— 訪香江學者詹楚生教授及袁淩青博士 ◆ 採訪:陳錦雲 胡 婷 ◆ 文字整理:胡 婷 ◆ 攝影:胡 婷

詹楚生教授現任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內 科學系臨床教授;分別於1986及2002年取 得香港中文大學內外科全科醫學學士及香 港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他於2003年至2006 年擔任香港血液學會主席,現任香港骨髓 瘤學會創會主席;香港腫瘤化療委員會常 務委員;香港醫學組織聯會董事等職務。 在國際醫學雜志上發表共185篇評論性文 章,其中作為第一作者的文章有134篇,作 為通訊作者發表的文章超過100篇。其研究 項目「白血病表觀遺傳學基礎及臨床應用 研究 」 於2009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 獎。 袁淩青博士系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主 治醫生,分別於1999及2006年獲得湖南醫 科大學臨床醫學學士學位及中南大學臨床 醫學博士學位。其研究項目:「絕經後骨 質疏鬆症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診斷與治療 」

▲ 詹楚生教授及袁淩青博士

於2008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他於2010年被授予「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 和骨礦鹽疾病臨床研究傑出青年學者 」 稱 號;同年被列為中南大學「升華育英 」 計 劃資助對象。 一位是香港著名的骨髓瘤病專家,另 一位是國內骨代謝研究的傑出青年學者。


京 港專訪

香江學者

這兩位學者於今年年初以「香江學者 」 計

此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骨髓瘤骨

劃為契機,走到了一起,開展為期為兩年

胳病變:1. 基因甲基化和 microRNA 在骨

的合作研究來探尋骨髓瘤病患者的發病機

髓瘤骨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2.通過調控

理,從而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案。「香江學

異常基因甲基化和改變異常的 microRNA

者 」 這項計劃使兩地學者強強聯合,我們

表達,探尋骨髓瘤骨病新的治療靶點。

相信此項合作定會給骨髓瘤病患者帶來福

通過上述研究他們希望可以:1、提高

音。

對骨髓瘤骨病發病機制的認識;2、發現 骨髓瘤骨病新的治療靶點,從而提升患者

骨髓瘤病簡介

的生存質量和提高骨髓瘤患者的生存率,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系統的惡性

並進一步使其成為人類能夠戰勝的疾病之

腫瘤,目前尚屬無法治愈。它常常導致貧

一;3、建立一種研究惡性腫瘤骨轉移的疾

血、腎功能衰竭、感染和骨胳病變等,其

病模型,推廣至其他惡性腫瘤骨轉移中;

中骨胳病變可以引起患者多發骨折,嚴重

4、將該技術應用到其他代謝性骨病,提高

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骨質疏鬆的認識。

多發性骨髓瘤起源於漿細胞,骨髓中

通過這次合作,希望能夠從一個嶄新

發生癌變的漿細胞稱為骨髓瘤細胞,它在

的角度闡明基因甲基化和 microRNA 在骨

骨髓中大量增殖,破壞正常的免疫系統,

髓瘤骨骼病變中的作用,有助於為今後骨

並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更引發溶骨性病

髓瘤患者預防和治療骨骼病變開闢一條新

變。

的道路。

有統計發現,此症是血液系統第二位 高病發率的惡性腫瘤。2008年,本港有199

合作源於對病者的深切關懷

宗新症,較十年前個案數字增幅約25%;

詹教授和袁博士感興趣的研究課題上

美國每年有20,000宗新症。此症過往以中

的交叉點促成了這次合作。另一個促成本

老年患者較多,現時則發現有年輕化迹

次合作的原因還在於兩人對病人的深切關

象。過去5年,瑪麗醫院內共有逾100名65

懷。

歲以下人士確診,最年輕患者僅26歲。骨

詹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第一屆醫科

髓瘤常見的症狀有:持續骨痛——主要表

生,從1986年本科畢業已經從事醫學研

現為胸骨及背痛(原因:溶骨性病變);

究二十多年。在這當醫生的二十多年裏他

氣喘及疲勞(原因:貧血及腎衰竭);發

每天都非常忙。他笑稱自己一個打四份

燒(原因:免疫力下降)。臨床上,不少

工——給病人看病;從事本科生的教學;

骨髓瘤患者一直沒有在意自己的病症,直

培養研究生和做基礎研究。每天從早上8點

至發生骨折,送院救治時,才經由醫生髮

半忙到晚上7點,常常忙到忘了吃午飯,有

現患病。在台灣,曾有年輕個案,是在打

時候半夜接到電話,就要馬上趕到醫院醫

網球揮拍時,手腕骨突然斷開兩截,送院

治病人。詹教授一年到頭都難得休假,甚


京 港專訪

香江學者

檢查後方發現患骨髓瘤。亦有病人是在無

至不敢生病,即使身體不舒服了,也只是

撞擊的情况下骨折,入院方被確診患骨髓

自己吃點藥,然後繼續工作。朋友們都很

瘤。

不理解,認為他這麼忙,只從事臨床工作 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再做基礎研究。他認

骨髓瘤病的治療難點

為對病理研究清楚了,才能更好地醫治病

詹教授介紹說,骨髓瘤病雖是癌症的

人;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迅速轉移到臨床應

一種,但又不同於一般的癌症。一般的癌

用上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工作。對這項工

症的癌細胞的擴散和轉移是有一個可以預

作有興趣,有熱忱才能夠不辭辛苦地堅持

見的過程的,而骨髓瘤病一旦發作,癌細

下去。當看到辦公室裏病人送的錦旗和讀

胞就深入骨髓,難以消除。癌變的漿細胞

到病人家屬寫的感謝信的時候,詹教授會

沈澱于骨髓中,骨髓的酶環境是癌細胞的

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一切辛苦都

保護堡壘。因為有了這層堡壘,藥物很難 殺死骨髓瘤癌細胞。即使是通過移植骨髓 的方法,也難以消除癌細胞的影響。

合作探尋發病機理,尋找治療方法 對於骨髓瘤的發病原因,現有的認識 是癌細胞的增生同基因的病變(「基因甲基 化」)有關係,但是其中的機理還未完全 探明。既往骨髓瘤的治療主要致力於根除

是值得的。 袁博士最初要學醫的初衷是因為遵從 母親的要求。他母親一直身體不好,希望 家裏能有一個醫生。袁博士因為母親的原 因,能夠深切體會病者的痛楚和困難。 他從事的「骨代謝」這項研究十分考驗人 的思維和推理能力。即使是要比別人付出 更多的精力,袁博士還是堅持在這條看不 見,摸不著的分子機理研究道路上摸索下 去。

腫瘤細胞,而骨髓瘤主要發生在骨髓中,

骨髓微環境是其發揮作用不可缺少的重要

兩地的科研優勢互補與借鑒

影響因素。詹教授和袁博士從一個嶄新的

袁博士說,他到香港來的感受是覺得

角度將骨髓瘤骨病的治療放在同樣重要的

香港的機構辦事比較規範;在科研方面,

地位,探尋其發病機理、尋找新的藥物靶

儀器,資源共用的平臺搭建得比較好。由

點,骨髓微環境的改善必將增強殺滅腫瘤

於資源共用了,就可以節約出一部分經費

細胞的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用於支持更持久的研究。

詹楚生教授是香港知名的血液科教

詹教授說,他從事骨髓瘤病研究多

授,特別是在骨髓瘤領域頗有建樹,而袁

年,一直苦於沒有人才來開創分子機理的

博士既往從事骨代謝研究,非常熟悉骨骼

研究,這次很高興藉由「香江學者」計

病變的分子機理。基於對多發性骨髓瘤患

劃,和內地的優秀博士來一起開創新的研

者共同的關愛,及探討多發性骨髓瘤骨胳

究方向。香港有較成熟的科研環境,但科

病變病因的共同興趣,開展了基因甲基化

研人員卻十分短缺。他希望以後能有更多

和在骨髓瘤骨胳病變的作用研究。

的機會同內地合作。


京 港動態

2012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十周年活動預告

天宮蛟龍科學家訪港 ◆ 重華 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與中國 科學技術協會、香港特區政府康 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科學館合 辦的「2012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 公開講座」,將於11月29日至12 月1日(周四至周六)下午在香 港科學館演講廳舉行。 今年我國科技在上天和下海 兩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 了天宮一號空間艙與神州九號飛 船的對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 功突破海洋下潛7000米深度。今 年的公開講座,我們邀請到神州 飛船、天宮一號總設計師張柏楠 先生和蛟龍號海試現場總指揮、 首席科學家劉峰先生擔任主講嘉 賓,他們將向香港市民介紹中國 在上天和下海這兩個尖端科技領 域所取得的成就。 稀土是科技和工業用重要原 材料,中國是稀土資源大國,但 在稀土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都存在 巨大的改善空間。今年的公開講 座邀請到的第三位內地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蘇鏘院士,將為聽眾 講解稀土科技知識。 今年擔任主講嘉賓的兩位香 港科學家,分別是香港中文大 學校長沈祖堯院士和香港科技大 學自動化技術中心主任李澤湘教 授。沈校長為腸胃研究權威,研 究範圍包括腸胃出血、幽門螺旋 菌、消化性潰瘍、肝炎,以及與

消化系統相關的癌症,有關的研 究成果為全球腸胃科的治療潰瘍 方法帶來深遠影響。 李澤湘教授長期從事機器人 與自動化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 作,在靈巧機器手的操作與控制 方面作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處 于國際前沿,是這一領域有數的 幾個國際權威之一。李教授領導 研發的無人直升機,居于國際頂 尖水平。他在培養科研和創業人 才上也有獨特的經驗。 「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 講座」由首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 董建華先生和中國科協名譽主席 朱光亞院士倡議發起,香港特區 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中國科 協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聯合舉 辦,自2003年開始在香港舉行, 已舉辦九屆。 每次邀請三位內地科學家和 兩位香港科學家擔任主講嘉賓, 他們大多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 程院院士。至今已有內地的鄔賀 銓院士、于軍博士、淩峰教授、 周光召院士、王禮恒院士、白春 禮院士、趙忠賢院士、曾毅院 士、歐陽自遠院士、程書鈞院

士、符琮斌院士、李國杰院士、 陳霖院士、呂植教授、李建剛研 究員、劉嘉麒院士、陳顒院士、 賈承造院士、孫澤洲研究員、張 彥仲院士、艾國祥院士、何華武 院士、蘇定強院士、鳳懋潤總工 程師、張伯禮院士、王浩院士, 以及香港的陳子亭教授、孔祥復 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 院士、章梓雄院士、辛世文院 士、唐叔賢院士、香港大學徐立 之校長、錢大康教授、支志明院 士、李述湯院士、郭新教授、葉 玉如院士、袁國勇院士、香港 科技大學陳繁昌校長、香港浸 會大學校長陳新滋院士、黃乃正 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院 士、任詠華院士共44位學者參與 這項活動。這種高水準的科學講 座,增進了香港社會各界對祖國 內地和香港科技發展的瞭解,也 有利於兩地的學術交流。 2012年是這一公開講座舉 辦十周年的日子,我們相信,擔 任今年主講嘉賓的五位內地和香 港傑出科學家,將為這一大眾科 學普及活動寫下濃墨重彩的一 筆。

有關「2012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的安排細節,將稍後 公布。如有諮詢,請與本中心鍾小姐聯絡(電話:2893 6355)。


京 港動態

中國科協第十四屆年會 在河北石家莊舉行

香港科技界組團出席會議

陳希書記(中)會見港 澳代表,左4為香港工 程師學會會長蔡健權 教授,左2為香港科技 協進會會長李樂詩博 士。(重華攝)

◆重華 中國科協第十四屆年會於9 月8-10日在河北省會石家莊市舉 行,會議主題為「科技創新與經 濟結構調整」,按照「大科普、 科學交叉、為舉辦地服務」的定 位,開展學術交流和科學普及活 動。本屆年會包括21個學術交流 分會場、4個系列科普活動、8個 專題論壇、9個專題調研座談會 和11個專項活動。包括中國科學 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港澳 臺和海外專家學者在內約4000科 技工作者參加了本屆年會。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蔡健權 教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 李乃堯先生、香港科技協進會會 長李樂詩博士及副會長陳德祥博 士,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薛 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 學院院長陳偉儀教授、醫學院于 君教授、電子工程學系孟慶虎教 授、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王平 安教授、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助 10

理教授徐袁博士等一行14人組團 參加本屆中國科協年會,香港中 文大學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 對該校學者參會給予了大力支 持。 開幕式上,舉行了第五屆周 光召基金會科技獎和第十五屆中 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獎」頒獎 儀式。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 所研究員徐洪傑領導的上海光源 科技團隊、漢王公司高級工程師 黃磊博士分別獲得周光召基金會 「應用科學獎」,北京生命科學 研究所研究員李文輝獲得「傑出 青年基礎科學獎」。王東等15位 獲得第十五屆中國科協「求是傑 出青年實用工程獎」;于敦波等 10位科技工作者獲得「求是傑出 青年成果轉化獎」。 以上兩個科技獎項均由香港 人士捐資成立。周光召基金會是 由鍾健國先生及其家屬捐資,於 2006年6月15日在香港設立。周

光召為基金會理事會永久名譽主 席兼基金會獎勵顧問委員會主 席。該獎項每年頒獎一次,主要 獎勵對中國有傑出貢獻的科技人 員。 「求是傑出青年獎」包括實 用工程獎和成果轉化獎兩項,經 周光召院士和查濟民先生共同提 議,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於1998 年成立,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 共評選出277名獲獎者。 開幕式後,大會安排了四位 專家做特邀報告。分別是中國工 程院院長周濟院士(題目:製造 業數字化智能化)、河北省省長 張慶偉先生(題目:用科技創新 促進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斯坦 福大學物理系冠名教授及清華大 學「千人計劃」特聘教授張首晟 博士(題目:創新在中國)、北 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史培均教授 (題目:災害風險科學與國家綜 合防災害災能力建設)。


京 港動態

門舉辦一屆,促進澳門科技的發 展。 香港科技協進會會長李樂 詩、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 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部長助理 高尚德,以及香港中文大學、香 港城市大學、京港學術交流中 心、澳門機電工程師學會、澳門 營養學會、澳門電腦學會、澳門 圖書暨資訊管理協會、澳門電子 商務協會、澳門公職專業人員協 會、澳門工程師學會、澳門資訊 科技協會、澳門化驗師公會、澳 門科技創新教育學會、澳門電機 暨電子工程師學會、澳門大學、 澳門科技大學等科技團體和大學 的代表出席會見。中國科協辦公 廳主任吳海鷹,中國科協國際聯 絡部部長張建生,中國科協國際 聯絡部副部長李秀亭,河北省科 協副主席楊金深等陪同會見。會

見以後,中國科協張勤書記、王 春法書記宴請港澳代表。 會議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地 理系助理教授徐袁博士在第16分 會場「環境保護與經濟轉型研討 會」做學術報告:中國脫硫技術 轉讓市場的建立。香港中文大學 的學者,還分別參加了第2分會 場「數字文化產業和技術創新國 際研討會」、第3分會場「LED燈 光藝術科技發展論壇」、第17分 會場「環境危害與健康防護研討 會」、第18分會場「科技創新與 慢病管理學術論壇」,與內地同 行進行了學術交流。 9日下午,港澳代表去河北 科技大學,出席「中國科技館基 金會合展獎學金捐獻儀式」。其 後由香港科技協進會會長李樂詩 博士給出席捐贈儀式的200餘名 大學生做科普報告。港澳代表還 與河北科技大學教師就信 息技術進行了研討。 會議期間,港澳代表 還參觀了正定隆興寺、華 北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觀 看了特為會議代表安排的 情景雜技表演《印象花木 蘭》。

8日中午,中國科協常務副 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陳希在河 北省石家莊市太行國賓館會見了 前來出席第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 的港澳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 書記處書記程東紅,中國科協書 記處書記張勤陪同會見。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蔡健權 代表香港代表團對中國科協年會 的細心安排表示感謝。他表示, 希望中國科協與香港科技界進一 步加強聯繫,緊密交流,更好的 促進兩岸科技界的合作。 澳門科技協進會會長李怡平 代表澳門代表團感謝中國科協年 會的邀請。他介紹了前來參加本 屆年會的澳門代表團的情况。他 表示,澳門科技社團對於參加本 屆年會反應很熱烈,上午召開的 開幕式和大會報告非常鼓舞人 心,希望中國科協年會能在澳

出席中國科協第十四屆 年會的香港代表合影。 (重華攝)

11


京 港動態

科技獎勵最新動態 ◆ 匡意 (一)國家自然科學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國家設置 的五個科學技術獎中的其中一 種,是國家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 最高獎勵,用於獎勵集體或個人 取得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或應用 基礎研究優秀成果。 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第 一階段的申請工作於2012年9月 20日結束,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共 收到5份申請,分別來自香港科 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理 工大學。

(二)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 究優秀成果獎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 果獎(科學技術)」是國家教育 部設立的科技專項獎,由教育部 科技發展中心負責具體實施,面 向全國高等院校,授予在科學發 現、技術發明、促進科學技術進 步和專利技術實施等方面做出突 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

獎項從2009年開始接受香港 特別行政區法定高等院校的申 請,三年來共獲獎24項(其中一 等獎11項)。2012年度的申請工 作已經完成,至申請截止日期9 月1日,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共接 到申請22份,分別來自香港中文 大學等本港五所高校。

收到3份推薦書,分別來自香港 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 大學。

(四)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 術獎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是 2004年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歐萊雅 (中國)有限公司共同設立,每 年評選一次,旨在表彰獎勵45週 歲以下、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和 創新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技 工作者。從2010年開始,將香 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青年女科 學家納入推薦評選範圍。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組織委 員會委托,負責推薦香港特別行 政區青年女科學家參與評選。至 申請截止日期7月25日,中心共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愛 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 何添、利國偉共同捐資4億元港 幣,於1994年3月在香港註冊成 立的公益性科技獎勵基金,獎項 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科學與技 術進步獎、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以崇尚科學、振興中華?宗旨,獎 勵我國取得突出科技成就的科學 家。自2007年開始,獎項面向香 港的科學家,截至2011年止,香 港共有9位科學家獲得殊榮。 2012年度,香港科技大學計 算機科學及工程系教授張黔、香 港浸會大學化學系教授黃維揚分 別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這是 香港特區首次有科學家獲得此項 獎勵。

本會執委會顧問呂明華先生、唐 一柱先生,執委會副主席梁廣灝 太平紳士、容啓 寧 教授、樂法成博 士、梁守肫先生,秘書長李乃堯 先生。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 在港院士及國家科技獎獲獎學者 也應邀出席當晚國慶盛會。

國慶晚會自始至終充滿熱 烈、歡快、祥和的氣氛,科技界 人士暢談祖國建國63年來的偉大 成就,展望祖國和香港科技發展 的光輝前景。席間,還有由科技 界人士獻上 的精彩演出及抽獎助 興。

(三)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上接p13 太平紳士,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 蔡健權工程師,工程界社促會主 席何鍾泰博士,香港建築師學會 前會長鄺心怡女士,香港園境師 學會前會長劉興達先生,香港電 腦學會副會長馬志强 博 士,香港科 技協進會前會長霍定洋博士, 12


京 港動態

香港科技界人士歡聚一堂 慶祝63周年國慶 ◆繩聰 由「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 委會」舉辦的「慶祝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六十三週年國慶晚 會」,於九月二十七日晚假座大 會堂美心皇宮大酒樓隆重舉行。 位於中環的美心皇宮大酒樓當晚 佈置得非常莊重雅緻、燈火通 明。 香港科技界國慶晚宴已成為 香港科技界每年一度的盛事,充 分發揮團結業界的作用。在界內 團體和人士的廣泛支持下,當晚 迎來了來自香港特區政府、中央 駐港機構、香港公營機構和高等 院校等科技界精英近500位,賓 主歡聚一堂,共同慶祝中華人民 共和國63周年華誕。 「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 會」很榮幸邀請到香港特別行政 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中央駐港聯 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財政司司 長曾俊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 長蘇錦樑、教育局局長吳克儉、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以及錢果豐博 士等為晚會場刊題辭鼓勵。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 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楊建平、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 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應邀為晚會主

禮。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 經濟發展局蘇錦梁局長在大會上 致辭,鼓勵香港在座的科技界領 袖,發揮香港優勢, 把握國家帶 來的機遇,共同推動創新科技發 展。 本會主席團主席吳清輝教授 在大會上致辭提到:中國的科技 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香 港具備多項有利創新科技發展的 基本因素:例如健全的司法和知 識產權保護制度、簡單及低稅率 的稅制、以及資金、資訊和人才 的自由流動。我們亦具有高素質 的研究人員和高等院校,香港與 內地的關係密切,而兩地合作亦 是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的重要一 環。只要憑著香港科技界一直以 來力求創新,勇於變革的精神, 加上香港的各項優勢,必定能够 使 香港的創新科技有更好的發展, 並為國家的未來作出更大的貢 獻。 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會

執行委員會主席盧偉國博士在儀 式上致謝辭。盧博士多謝主禮嘉 賓百忙中撥冗為晚會主禮,感謝 參加晚會的新知舊雨、科技界精 英及熱心人士一直致力促進香港 的科技發展,推動香港和內地在 科技領域的合作,並建設香港盡 心盡力。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63周年,是香港回歸祖國15 年,新一屆特區政府剛就任三個 月,新一屆立法會也剛選出,正 好回應社會求新求變的大氣候。 期待本港各界背靠祖國、奮發圖 強强,攜手創建更美好的香港。 出席晚會的主要嘉賓還有: 中聯辦教科部莫錦强 副 部長、肖家 虹副巡視員;香港科技大學副校 長李行偉教授、黃玉山教授,香 港理工大學前副校長高贊明教 授、廣州科協副巡視員董廣珍先 生,香港房屋署副署長、香港建 築師學會候任會長馮宜萱女士,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麥鄧碧儀 下轉p12 13


京 港動態

高教界晚宴賀國慶 殷曉靜姜瑜張秀琴等主禮 ◆ 轉載自香港文匯訊

▲ 主禮嘉賓與大會籌委會顧問、主席及副主席等合影

香港高等教育界慶祝新中國

續發展。

成立63週年晚宴,於9月24日晚

是次晚宴由香港大學、中文

假旺角帝京酒店喜宴堂隆重舉

大學、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城

行。中聯辦副主任殷曉靜、外交

市大學、浸會大學、嶺南大學、

部駐港副特派員姜瑜、國家教育

樹仁大學、公開大學及教育學院

部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張秀琴、

共10所香港高等院校共同參與,

大會籌委會主席、城市大學

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中聯辦

香港學者協會為承辦機構。與會

副校長林群聲致辭,表示國家在

教科部副部長李魯蒞臨主禮。

高校校長包括:公大校長梁智

致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對教育事

逾400位高等教育界翹楚歡聚一

仁、城大校長郭位、理大校長唐

業的支持和推動亦不遺餘力。今

堂,歡欣熱鬧。殷曉靜副主任致

偉章、科大校長陳繁昌、中大校

年國家安排用於教育的支出以及

祝酒辭,舉杯祝祖國富強昌盛,

長沈祖堯、浸大校長陳新滋及教

其他財政性教育經費將達2.2萬億

香江繁榮穩定,香港高等教育持

院署理校長鄭燕祥。

元,佔GDP百分之四以上,可見

14

籌委會主席 林群聲副校長

7 校長出席 林群聲致辭


京 港動態

國家對培育人才、優化教育質素 的重視。他透露,今年6月,香 港與內地共29間高等院校簽署了

主禮嘉賓 張秀琴主任

《香港與內地高等學校關於進一

主禮嘉賓張秀琴致辭時表

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回歸以來,

步深化交流與合作的意向書》,

示,國家教育部和香港教育局緊

香港和內地在各個方面保持緊密

促進兩地學術交流和發展。這項

密合作,兩地教育機構和各界友

聯繫和深化合作,特別是在高等

新措施,不僅為香港教育界帶來

好積極參與,推動香港與內地教

教育方面更踏上了新台階。兩地

了新的發展機遇,亦反映了國家

育的交流合作不斷地深入發展,

的高等院校在科研方面的合作尤

對香港高等教育界的支持和重

合作的規模不斷擴大,模式不斷

其突出,他很高興已經有12所國

視。

地創新,領域不斷地擴展,內涵

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在香港

他繼稱,2012年是香港大專

不斷地豐富,打造兩地教育資源

成立。此外,兩地的高等院校也

院校歷史性的「雙軌年」,從9

優勢互補,經驗分享,平等互

積極地開展人才培訓的交流與合

月新學年開始,舊學制與新高中

利,共同發展的新亮點。

作,包括合辦課程、設立培訓學

的畢業生一同升讀大學,帶來了 資源分配、人手編排、校園建築

吳克儉:兩地高校合作增

工程、行政與教學部門的支援等

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稱,

不同挑戰,新學年能順利開展,

國家經逾一甲子奮鬥,特別

有賴教育同工發揮專業精神,上

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

下一心解决問題。

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均

瀏覽當晚更多精彩照片,敬請登陸: https://picasaweb.google.com/106710634290382549007

院、交換生計劃等。 報導轉載自香港文匯訊 (記者陳巧顏)

香港教育局局長 吳克儉

15


京 港動態

香港高校學者 珠海訪問交流團 ◆ 香港學者協會秘書處 ▲ 本會主席黃玉 山教授為龍廣 艶副市長致送 紀念品

本會應珠海市教育局邀請, 組織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 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 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 學、嶺南大學、香港公開大學以 及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 聯合國際學院 (UIC) 等9所香港高 校的學者一行共31人於8月16日 至17日前往珠海市,展開為期兩 天的考察訪問活動。 16日晚上,珠海副市長龍廣 艷會見訪問團一行,並代表市 委、市政府對香港學者的到來表 示歡迎,並對香港高校對珠海高 等教育的支持表示感謝。龍廣艷 表示,珠海、香港隔江相望,多 年來雙方在教育界一直都有著良 好的合作,特別是2005年,教育 部正式批准北京師範大學——香

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UIC) 落戶珠海,更為珠海高等教育發 展寫下新的一頁。隨著港珠澳大 橋建成,珠港兩地合作將更加緊 密,在教育領域上,有更大的合 作空間。她希望訪問團到訪與珠 海市教育界進行更廣泛的交流, 推進雙方攜手實現合作共贏的局 面。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本會 主席黃玉山教授介紹香港學者協 會近年致力於推進香港與內地的

▲ 訪問團聽取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規劃建設介紹

16

UIC校園合影

交流,促進兩地高等教育合作 發展的情况。UIC校長吳清輝教 授也介紹了UIC 在珠海的辦學情 况,並表示期待與珠海進一步合 作。 訪問團一行在珠海第一天參 觀了橫琴新區、十字門中央商務 區和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第二天 到訪了中山大學珠海校區、蘇 兆征故居、北師大珠海分校、 UIC、珠海一中等地。 (本文照片由 UIC 提供)

▲ 參觀十字門中央商務區


京 港動態

推動深港博士後人才合作

—— 香港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一行訪問深圳

◆陳曦

2012年8月24日,京港學術 ▲

交流中心總裁助理、香港高校內

“聯席會議”秘書 長陳錦雲(中)與 深圳市人事局張 謙處長(右二)互 贈紀念

地學生學者聯誼會(以下簡稱 CSSA)代表聯席會議秘書長陳 錦雲先生,香港大學CSSA主席 曹威以及香港中文大學CSSA副 主席陳曦一行,拜訪了深圳市青

專家為各類社會組織舉辦能力建

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也依託母

年聯合會、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

設培訓,不斷完善社會組織的框

校的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招收部分

會保障局等部門相關負責人,就

架和職能,為社會組織發展提供

博士後研究人員在深圳市開展科

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深圳企業

更廣闊的空間。

研工作。深圳市為引進人才提供

博士後工作站的運轉等情况交流

代表團一行隨後走訪了深圳

了大量資助措施,如為在站博士

了意見,並達成多項合作意向。

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與專

後提供每年 8 萬的生活補助,給

深圳市團市委在今年5月成

業技術人員管理處的張謙處長、

立了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旨在為

郝時飛副處長就深圳市企業博士

青年社會組織打造孵化培訓、資

後工作站運轉的情况及合作的可

源分享、公共服務和訴求表達

能進行了交談和探討。深圳企業

等平臺,成為社會組織的新「樞

博士後工作站是1995年7 月經全

紐」。目前已有57家青年社會組

國博士後管委會批准設立的,目

織入會,對於新近成立仍需扶持

前已設立39個博士後科研工作

的27家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總部

(分)站,涉及電子資訊、精密

入深圳企業博士後流動站繼續深

還提供了臨時辦公場所和設備。

儀器、高分子材料、生物製藥、

造,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的過程,

深圳市青聯常務副秘書長管耀華

環保、物流、金融證券等產業。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並為深

表示,孵化基地期待和香港相關

此外,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圳市建設自主創新型城市貢獻力

社會服務及研究機構合作,組織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爾濱

量。

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的設站單位 提供財政補助,用于博士後日常 管理支出等等。陳錦雲先生歡迎 深圳市政府和企業赴港招募優秀 博士畢業生,並提議組織大型宣 講會、企業見面會等活動,促 進港澳優秀人才間的互動,使 更多優秀香港博士畢業生能夠進

17


京 港動態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首批職能處 長及學院管理院長赴港培訓 ◆ 小林.田野

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 鄭寧為團長的首批「杭州電子科 技大學學院管理院長及職能處長 赴港培訓班」一行十八人,於8 月12日至22日赴香港進行一系列 圍繞院校管理主題內容的培訓。 此次赴港的培訓成員來自該 校的組織部、教務處、人事處、 國際交流合作處、實驗室與設備 管理處、發展規劃處等六個職 能部門負責人;以及電子資訊 學院、通信工程學院、自動化學 院、電腦學院、材料與工程學 院、軟體工程學院、經濟學院、 管理學院、會計學院、數位媒體 與藝術設計學院、資訊工程學 院、人文與法學院等十二個學院 負責管理職能的院長及副院長。 8月12日下午,培訓班一行 抵達香港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副總裁郭明華先生親切接見了全 體成員。 為期11天的培訓,培訓班全 體成員分別在香港大學、香港 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 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 浸會大學和京港國際培訓中心上 18

課、聽專題講座,以及進行交流 座談。本次培訓內容廣泛,主題 涵蓋「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及 趨勢」、「香港高校的組織架 構、管理模式和決策體系」、 「國際化之香港高校教學管理模 式」、「香港高校科研管理及科 研成果產業經驗分享」、「香港 大學生培養模式及國際學生管 理」、「一國兩制和香港特別行 政區政府架構」、「香港高校與 地方經濟關係」等。培訓期間, 全體成員還參觀考察了香港大 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 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 學、香港浸會大學的校園建設、 重點實驗室、圖書館、大學生社 團活動中心和校園餐廳等場所。 8月20日下午,培訓班全體成員 拜訪了中聯辦教科部副部長李 魯。李魯說,中聯辦教科部對杭

電管理幹部赴港培訓班非常重 視,香港國際化程度高,發展迅 速,有很多值得內地高校借鑒和 學習之處,希望通過此次培訓, 大家能夠對香港高校的教學和科 研管理模式有更多的瞭解,並以 此為契機,與香港大學相關院系 建立聯繫,開展合作。 鄭寧代表學校感謝李魯副部 長於百忙之中接見我校代表團, 感謝中聯辦教科部對我校培訓班 的關心和支持,感謝京港國際培 訓中心給予我校培訓班的積極配 合。 培訓期間,全體成員積極參 與課堂討論和課後交流。大家一 致表示,本次培訓計劃嚴謹、目 的明確、主題鮮明、授課質量 高,實驗室等參觀考察地點具有 代表性,在開闊視野的同時,也 引發大家思考。


京 港動態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考察香港 產學研用及協同創新情况 ◆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產學研用促進處 王文濤 李吉 8月27-28日,產學研用促進 處協同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港 澳臺辦,前往香港中文大學和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進行了為期2 天的學習交流考察,學習瞭解香 港相關機構產學研用和協同創新 方面的工作。產學研用促進處李 建求處長携全體工作人員及繼續 教育與培訓學院付小平院長、港 澳臺辦樊大躍副處長一行9人參 加了此次交流考察。京港學術交 流中心為本次交流考察予以了大 力協助。 交流考察第一站是香港中文 大學。期間與香港中文大學學術 交流處(內地事務)、知識轉移 處、創新科技中心進行了深入交 流,對其產學研的運作模式、師 資培訓的開展方式及兩校之間的 合作事宜等進行了諮詢和溝通。 知識轉移處譚小蘭處長詳細介紹

▲ 考察團與京港交流中心交流

了該處成立的 背景、組織架 構及其功能和 運作模式, 指出轉移處統籌和推動學校所有 學院的知識及科技成果的轉移工 作。譚處長還介紹了該處知識產 權管理、科技行銷和產業化的具 體操作方式,以及為工商業創造 更多高增值的產品和機會、為廣 大市民帶來更高素質環境和生活 的運作思路。創新科技中心主任 黃錦輝教授也認為科技成果轉移 的同時,促進了教授緊跟科技發 展步伐,推動了先進的科技成果 進入校園,進而把科技創新成果 傳授給學生。他們同時介紹,香 港中文大學開設有相關的教育教 學培訓項目,可以與我校開展相 關的合作。 交流考察第二站是京港學術 交流中心。學術與培訓部主 管鄒重華博士、科學與技術 部主管匡增意先生對考察團 一行表示歡迎,並在輕鬆友 好的氣氛中向代表團簡要介 紹了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該 中心為一個非盈利性教育科 技交流服務機構,旨在促進

▲ 考察團與香港中文大學知識轉移 處交流

香港與內地以至海外開展學術、 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活動, 並提供諮詢、聯絡及資助等服 務。匡增意主管繼而介紹了香港 科技園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科技 成果轉化的管理方法、香港各高 校科技成果轉化運作模式。李建 求處長詳細諮詢了香港產學研用 工作的運作及管理模式,並介紹 了深職院一直致力于把國外知名 高校的教學理念引向中國及把中 國的職業教育推向世界的辦學思 想。付小平院長就與京港學術交 流中心合作開展高職院校師資培 訓等事項與鄒重華主管進行了詳 細的溝通。另外,雙方就舉辦港 深科技成果轉移交流會,創建高 層次的港深產學研協同創新圈等 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最後,鄒 重華主管還誠意邀請深職院派出 專家和教授參加將於11月份在港 舉辦的「2012當代傑出華人科學 家公開講座」。 19


京 港動態

電磁頻譜的新科技與新應用學 術研討會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 ◆重華

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 會、香港城市大學及毫米波國家 重點實驗室(香港)、京港學術 交流中心聯合主辦的電磁頻譜的 新科技與新應用學術研討會, 於9月17-18日在香港城市大學舉 行。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 和加拿大的專家學者出席了這次 會議。

學吳柯教授(題目:Transceiver

綫的廣泛頻譜,涉及電力、探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院

Technology Fusion of Wireless

測、通訊、交通、醫療、儀器、

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

Communication and Radar Sensing

武器裝備等現代高科技幾乎全部

息科學部季飛教授、京港學術交

Systems: Spectrum Allocation,

的領域,同時也正在面臨越來越

流中心總裁李乃堯先生在17日上

System Integration and Design

多的機遇與挑戰、太赫茲科學與

午的開幕儀式先後致辭,預祝會

Challenge),中國科學院院士、

技術,廣域電磁生物效應,材料

議開得圓滿、成功。

復旦大學金亞秋教授(SIMO

分析與製造中電磁波的應用,納

有三位院士在會議上做特

下視雷達對複雜目標散射與重

米電磁波效應等等,都是我們急

邀報告,他們是中國科學院院

構)。另有23篇論文在會議上報

需開展的研究課題。

士、電子科學大學劉盛綱教授

告。

(題目:Diffraction and Radiation

自從著名的麥克斯韋方程創

電磁頻譜的新科技與新應用,深

of SHA Excited by Electron

立百餘年以來,電磁科學研究與

入研討電磁科學新的發展趨勢,

Beam),加拿大工程院及科學與

工程技術一直持續不斷地發展,

探討我國未來電磁頻譜科學研究

人文學院兩院院士、蒙特利爾大

覆蓋了從靜電直流到光和粒子射

與技術發展的策略與方向。

20

本次研討會意在交流國內國際


京 港動態

2012香港 「少年太空人體驗營」 ◆重華 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 事務署、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 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及酒泉衛星 發射中心合辦,京港學術交流中 心協辦的第四屆「少年太空人體 驗營」,已於7月27日至8月2日 舉行。 7月26日下午,出發儀式假 香港太空館舉行。30名身穿藍色 太空制服的本地中學生整裝待 發,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中 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 部副部長李魯、香港中華總商會 副會長陳幼南、京港學術交流中 心副總裁郭明華和康文署署長馮 程淑儀一起主持放飛太空人氣球 儀式,寓意少年太空人們一飛沖 天,學有所成。 今屆「少年太空人體驗營」 招募獲得學界熱烈響應,全港有 145間中學提名239位學生參加。 參加者經過3輪甄選,包括天文 及太空科學問答比賽、為期3天 的體能集訓營和面試。面試主要 考核其應變、溝通及語言能力, 最後選出30名學生成為少年太空 人,當中包括20位女學員和10位 男學員。

在北京航天城受訓 28日上午,「少年太空人體 驗營」開營儀式在北京航天城舉

▲ 主禮嘉賓及隨團導師與少年太空人合影。前排左起:康文署署長馮 程淑儀、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陳幼南、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 中聯辦教科部副部長李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副總裁郭明華。

行,現任航天員大隊長費俊龍將 軍、航天員劉伯明出席,並與大 家合照。 接著,《航天員》雜誌編委 會副主任孫錦雲將軍給同學們做 科普講座《「嫦娥」讓月球不再 遙遠》。其間,中國首位航天員 楊利偉將軍來到課室與同學們見 面,並回答提問,受到同學們的 熱烈歡迎。最後,孫老師以三句 人生感悟贈與同學們:「沒有什 麼都行,但不能沒有志氣;丟掉 什麼都行,但不能丟掉事業; 忘記什麼都行,但不能忘記民 族」。 在航天城的兩天訓練內容, 包括火箭模型製作課程,參觀航 天員中心及航天醫學體驗:細胞 培養、臥位跑台、減重跑台、臥 位自行車等;體驗航天員訓練: 穿脫艙內航天服、品嚐太空食

物、血液重新分布、心理訓練、 多功能轉椅訓練及逃逸救生訓 練,等等。訓練課程結束後,營 員們參加了考試。 離開北京航天城前的30日 晚,航天員中心與營員們舉行了 聯歡晚會,航天員楊利偉將軍、 翟志剛大校出席,與營員們同 樂。香港同學 在演出中所展示的 才藝,獲得楊將軍的讚賞。

參觀東風航天城 前三屆「少年太空人體驗 營」的第二程都是安排到四川省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這次則改為 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該中心 又名東風航天城,位於內蒙古西 部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西南,經 多年發展而成為戈壁沙漠中的一 片綠洲。中心自1958年創建以 來,曾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創 21


京 港動態

造過驕人的十個第一:1970年4 月24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 衛星在這裏升起;1975年11月26 日,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 在這裏升空;1980年5月18日, 第一枚遠端彈道導彈在這裏飛向 太平洋預定海域;1981年9月20 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將三顆衛 星送上太空;隨後還有第一次為 國外衛星提供發射搭載服務、第 一艘載人飛船,都從這裏順利升 空……。至今,酒泉衛星發射中 心成為中國惟一的載人航天發射 場,成功發射了9艘神舟飛船、1 艘天宮空間實驗室,相繼將9位 太空人安全順利送往太空;這 裡,是世界三大航天發射場之 一。 7月30日,體驗營全體成員 由北京飛抵嘉裕關機場,乘車進 入東風航天城,受到酒泉衛星發 射中心主任崔吉俊將軍等領導的 盛情款待。營員們在這裡看到了 從發射東方紅衛星到發射神舟飛 船的三代發射架,以及火箭垂直 總裝測試廠房,參觀了上個世紀 90年代較為簡陋的發射場地下指

▲ 營員們在北京航天城與航天員費俊龍(左2)、劉伯明(右2)等合影。

揮中心和當今現代化的指揮顯示 大廳,場史展覽館,航天員升空 前下榻的問天閣,觀看了介紹酒 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展的電視片, 親身感受到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 歷程。 8月1日,營員們飛返北京, 入住國家天文台密雲觀測站。該 站建成的50米天線,承擔著繞月 探測工程任務,是目前我國最大 的天綫系統。2日上午,營員們 參觀50米天綫控制室和室外天 綫,國家天文臺劉曉群書記親自 給營員們介紹國家天文臺系統的 概况,講解密雲觀測站50米天線 在繞月探測工程中的作用。下 午,滿載收獲的第四屆「少年太 空人體驗營」回到香港。 《航天員》雜誌編委會副主 任孫錦雲將軍、 航天員中心研究 室主任蕭志軍先 生全程指導和參 與香港第四屆 「少年太空人體 驗營」活動,為 這次活動的圓滿 成功提供了有力 的保障。今屆香 港營員們的優異

▲ 營員們與孫錦雲將軍、楊利偉將軍夫人(2排左5、左 4)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架前合影。

22

表現,贏得了孫錦雲將軍、北京 航天員中心、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領導和工作人員的讚賞。 9日下午,營員們在香港太 空館舉行了分享會,面對眾多電 視、電台、報刊雜誌記者的採 訪,營員們侃侃而談,心中仍充 滿了激情。 8月12日上午,中國首次載 人交會對接航天展在香港科學館 舉行開幕儀式,第四屆「少年太 空人體驗營」的同學們又作為迎 賓員,與景海鵬、劉旺、劉洋三 位神州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 航天員見面。 自2009年至今,中華總商會 合共贊助百多名香港學生赴內地 體驗太空人訓練。這一活動讓少 年太空人們啟發思考,拓寬視 野、激勵士氣,有助他們的未來 發展。曾是第一屆「少年太空人 體驗營」的張麗生同學,中學畢 業後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錄取, 攻讀航空航天專業。這次利用暑 假返港,擔任第四屆「少年太空 人體驗營」螢火組指令長,為學 弟學妹們做義工。我們期待,將 從這些少年太空人中產生香港的 航天人,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 貢獻。


京 港動態

聚才引智 全方位多角度探討

城市固體廢物綠色處置

—— 記2012穗港澳科技‧產業(城市固廢綠色 處置)發展論壇 ◆ 廣州市科協供稿 2012穗港澳科技‧產業(城 市固體廢物綠色處理)發展論壇 8月31日在廣州市科協三號樓會 議中心舉行,市科協黨組書記馮 元博士主持開幕式並致辭。今年 的穗港澳科技產業論壇緊密圍繞 市政府的垃圾處理這一中心工 作,延續歷届論壇穗港澳科技合 作優勢,邀請了穗港澳三地科技 工作者、政府職能部門包括產業 界、學界、研究機構代表聯手, 聚焦城市固廢綠色處置議題。論 壇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 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香港京港學 術交流中心、澳門科技協進會聯 合主辦,廣州市市政集團有限公 司承辦。 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城市 規模和城市人口急劇增長,每個 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都面臨著垃 圾圍城的大困局。如何應對這一 難題,關乎到新型城市未來的發 展,生態建設與人居環境。從國 際社會、國家到地方政府,對人 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都十分 重視,尤其是對固體廢物綠色處

▲ 各地專家在沙龍環節展開討論

置,已經把它作為現代城市建設 的重要舉措。據預測,到2015 年,廣州市生活垃圾日產量將達 到18491噸/天,到2020年止,生 活垃圾日產量則有20301噸/天, 而現有的垃圾收運處置設施、技 術、管理模式遠遠不能解決問 題。廣州市市長陳建華更是親自 抓廣州垃圾處理,並借國家衛生 日發公開信,積極、大規模地推 動此項工作的落實。 論壇以「新型城市化:生態 建設與人居環境」為主題,聚焦 城市固廢的綠色處置議題。並設 立三個主要議題:1. 城市固體廢 物處置政策、法規以及發展戰略 研究。2. 城市固體廢物處置服務 價格機制。3. 固體廢物處理處置 技術研究。論壇在學者、專家持 續的研究並形成研究成果――彙

編為論文集的基礎上,舉辦包括 主題演講,沙龍、分會場討論、 城市固廢綠色處置設備、產品展 示,參觀及考察等多種方式進 行。專家、學者同台論道,全方 位、多角度探討城市固廢的綠色 處置對策這一熱門話題,碰撞出 多元化的思想火花,為我們下一 步的發展組合創新提供了新的機 會。 主題演講分別邀請了著名能 源環境專家、中科院廣州分院前 院長陳勇博士闡述「發展逆生產 技術,積極挖掘城鎮礦山」的研 究成果;廣東社科院副院長溫憲 元研究員闡述關於城市固廢的綠 色處置的產業鏈,有利於推動城 市固廢的綠色處置長效管理機 制;香港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陳 英儂博士介紹香港的廢物管理策 23


京 港動態

略。 沙龍邀請了各地專家或對相 關城市固廢的綠色處置有研究的 專家、學者分享先進城市固廢的 綠色處置經驗,並介紹一批城市 固廢的綠色處置的創新技術。分 會場根據議題,邀請幾位專家、 學者作引言,提出議題,然後由 與會者暢所欲言。與會者特別邀 請了政產學研不同類型的專業人 士參與。透過多種形式的研討, 提出有效解决城市固廢的綠色處 置策略性觀點。本次論壇的亮點 有: 一、穗港澳三地、政產學研 多元力量聯手,共同探索城市固 廢的綠色處置解決方案 與會機構包括廣州市科學技 術和信息化局、廣州市環境保護 局、廣州市供銷合作總社、香港 科技協進會、香港公開大學科技 學院、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香 港理工大學企業發展院等。 論壇特別邀請了經濟學者、 NGO組織代表,包括中科院廣州 分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 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廣東省環 境科學學會、廣州環境保護產業 協會、廣州再生資源行業協會、

廣州博士科技創新研究會、香港 地球之友等。出席論壇嘉賓以專 業見長,許多專家、學者在這一 領域研究成果頗豐。 二、探索城市固廢的綠色處 置產業鏈問題 探索城市固廢的綠色處置產 業鏈問題是本屆論壇主要特色。 要有效解决城市固廢的綠色處 置,打造這一行業的產業鏈,是 從本質上建立有效的處置機制的 重要策略。也只有這樣市場化運 作,才能實現城市固廢的綠色處 置持續發展的局面。 「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 保投資需求約3.4萬億元;巨大 的投資需求和產值預期,為環保 產業很長一個時期的發展注入 了強勁動力。其中,固廢處理產 業的成長備受矚目,據環境規 劃院預測,「十二五」固廢處理 行業投資將達到8000億元,較 「十一五」期間的2100億元翻 兩番,佔環保投資比重也將由 「十一五」期間的15%左右增加 到23.5%左右。 如何通過經濟手段提高再生 資源優先的處理策略,建立循環 經濟體系,包括市場、家庭再生

▲ 部分與會代表參觀廣州市李坑垃圾填埋場

24

資源的處理,從而帶動固廢綠色 處置的產業化發展,是有效推動 機制。 三、綜合比較學習固廢的綠 色處置城市的先進經驗 論壇邀請了來自不同研究背 景的學者專家,他們從各自研究 領域,介紹歐洲、日本、香港、 澳門、北京成功的經驗。比如, 歐盟是怎麼建立監督管理制度 的?又是如何分別採取生物降 解,填埋和焚燒等處置方法。日 本是怎樣實現資源化管理,合理 回收利用資源。香港是怎樣處置 醫療廢物。在人口密度最大的澳 門是如何實現焚化為主,堆填為 輔,源頭減廢,分類回收政策 的。以及北京、蘇格蘭等等城市 的綠色處置成功經驗,奧地利、 丹麥、德國、瑞典、日本五國運 營模式的共性及差異性。先進城 市的經驗,不僅給與會者帶來學 習機會,而且給與會者帶來更多 的新思維。 四、展示城市固廢的綠色處 置的新技術、新設備 論壇其中一個關注點聚焦城 市固廢綠色處置技術。專家、學 者研究的課題包括對多種專項城 市固廢綠色處置處置技術、設備 和綜合的解决方案的展示,帶出 了從科技進步推動城市固廢綠色 處置的技術管理策略。本次論壇 邀請的專家關注問題涉及醫療廢 物、餐厨垃圾、建築廢物、污 水、船舶廢油、電子廢物、城市 污泥、危險廢物的等離子處置等 城市固廢綠色處置專題研究。同 樣是技術多元化的盛會。


京 港動態

推動滇港經濟合作 玉溪赴港招商簽逾15億美元

為推動雲南 與粵港澳地區的 緊密合作,推動 經濟快速平穩發 展,2012年7月, 雲南省人民政府 組織代表團開展 「雲南-香港 (澳門)、廣東經濟合作交流活 動」。交流活動的第一天暨7月9 日下午,由雲南省玉溪市人民政 府主辦,玉溪市商務局和京港學 術交流中心聯合承辦的「中國- 玉溪香港招商引資項目推介會」 在港島海逸君綽酒店隆重舉行。 來自玉溪和香港兩地的政府官 員、工商企業和金融投資界代表 約150人出席了活動。 玉溪市市長高勁松親自向與 會的香港來賓介紹玉溪社會經 濟發展情况,展示了玉溪的產業 基礎、資源優勢、投資環境和發 展前景,和部分重點招商引資項 目。玉溪市常務副市長黃憲庭主

玉溪市市長高勁松致辭

◆匡意

▲ 玉溪市領導與香港嘉賓見證合作簽約

持大會。大會期間還根據前期項 目對接結果,舉行了10個投資合 作項目和出口貿易項目簽約儀 式,協議利用外資15.3億美元, 協議出口額4000萬美元。中央人 民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 部副部長曹國英、京港學術交流 中心總裁李乃堯、香港工業貿易 投資協會召集人梁礪鋒、香港華 僑華人總會會長李碧葱、香港地 產代理商總會首席永遠名譽會長 倫志炎等香港嘉賓與玉溪市領導 一同在主席臺上見證了合作簽 約。 據瞭解,自1988年首家香港 企業有恒竹器發展有限公司在

玉溪投資以來,至今已有88戶 香港企業在玉溪投資,總額累 計達64093萬美元,合同利用外 資1750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 11042萬美元。項目涉及化工、 印刷、煙草、花卉種植、農產品 加工、房地產、水電、娛樂等行 業。2011年,香港在玉投資的28 戶企業上繳稅收超過2.2億元,實 現利潤3.29億元,吸納就業3075 人。目前香港在玉溪投資企業 中,中烟施偉策(雲南)再造烟 葉有限公司、玉溪環球彩印紙業 有限公司、雲南荷樂賓防偽技術 有限公司等企業經營狀况良好, 發展前景廣闊。 25


京 港動態

「內地生聯席會議」與商會、 專業團體等開展人才合作 ◆維威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自2011年

目前該會擁有近1000家會員公

向世界各地提供特許公認會計師

起接受教育部委託聯絡香港高

司,其中包括眾多大型國有或國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 資

校的內地學生學者,為這批人才

有控股企業、各省市企業以及民

格專業考試,現時全球 170 多個

在香港發展事業創造條件。香港

營企業,會員企業經營業務涉及

國家和地區有超過 14 萬名 ACCA

院校每年錄取2000多名本科生和

金融、保險、投資、運輸、倉

會員和 40.4 萬名學生會員。該公

數千名研究生(包括課程型碩士

儲、進出口貿易、旅遊、建築、

會負責人向陳錦雲先生及各內地

生、研究型碩士和博士生)以及

房地產、製造業、廣告、印刷、

生聯誼會表示加強合作的意願,

博士後研究員,估計在香港院校

出版、諮詢、酒店、飲食服務等

以及為在港內地學生提供會計專

內的在學學生總人數達到數萬

行業。該會朱華副總裁於2012年

業的事業規劃,為在港人才提高

人,由於他們學術成績優異、個

8月7日與陳錦雲先生及大學內地

國際商業及會計專業的競爭力服

人才能全面,又熟悉中國文化和

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會面,表達

務。

市場,因此很受各類企業歡迎。

了共同合作舉辦企業與人才論壇

近期香港中國企業協會和特

等建議,支持內地在港人才在香

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分別

港發展事業。

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助理、

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 (The

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聯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席會議秘書長陳錦雲先生商談人

Accountants),簡稱ACCA,是

才合作事宜。香港中國企業協會

得到皇家特許 (Royal Charter) 銜

是以中國內地資本在港註冊的獨

頭的英國四大擁有法定權力會計

資企業以及內地資本與香港當地

師公會之一,也是世界上其中一

資本或海外資本參股經營的企業

個最著名的會計師專業團體。

為主組成的非牟利性社團組織。

ACCA總部位於英國,公會專門

26


北京站

加強對外交流,提升新疆 脊柱外科學術水準

學 術情報站

哈木拉提校長頒發脊柱外 科研究所名譽所長及高級 技術顧問證書予梁院士

◆ 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 韓榮院長

近年來,隨著新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 實力的不斷提升,新疆的脊柱外科學術水 準亦應快速提高,做為新疆唯一的骨科醫 院理應創造一些旨在團結新疆脊柱外科學 者進一步在國內、國外脊柱外科領域交流 的機會,以期最大限度的提升新疆脊柱外 科的學術水準。為此我們於2012年8月16日 特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公開大學 校長梁智仁教授來校進行「探討處理高難 度脊柱病患的外科治療」在為主題的學術 論壇。 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新疆科學技術學會、新疆科學技術協會和 新疆醫科大學主辦,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 屬醫院承辦。新疆醫科大學哈木拉提·吾甫 爾校長擔任本次論壇主席,陶亮副校長主 持會議。新疆醫學會骨科分會各主委、成 員,新疆醫科大學六所附屬醫院、新疆維 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新疆蘭州軍區總醫 院、新疆兵團醫院、新疆武警總醫院、新 疆空軍總醫院、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等醫 學骨科界著名專家田慧中教授、史振滿教 授、馬原教授、盛偉斌教授等及全體研究 生導師及博碩士研究生300餘人參加了論 壇,聆聽了梁院士的專題報告。

▲ 新疆醫科大學哈木拉提校長(右4),韓榮院長(左1)及資深教授 田慧中(左4)等人在烏魯木齊機場貴賓室接待梁智仁院士夫婦

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新疆骨 科醫院院長韓榮致論壇開幕辭。韓榮院長 代表醫院對梁院士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他簡要介紹了第六附屬醫院60年建設發展 歷程,重點介紹「新疆脊柱外科研究所」 自2008年整建制歸新疆醫科大學後,在哈 校長的直接關心下脊柱外科的隊伍年輕 化、專業化,特別是學科建設方面長足發 展,專業設置脊柱退行性病、脊柱骨病、 脊柱脊髓創傷及微創等四大方向。先天性 脊柱疾患的手術治療;複雜的脊柱側彎頭 盆環牽引輔助治療;脊柱翻修術;重度脊 柱後凸畸形截骨治療;小切口、半椎板微 創手術等。《脊柱畸形截骨矯形術》2011 年獲得新疆醫學科技二等獎,2012年通過 教育部科技成果鑒定。 27


學 術情報站

北京站

應邀出席論壇的梁院士是我國致力於 脊柱側彎發病機理研究及臨床應用的領軍

成才做一個參考,更希望大家能在以後的

人,其在脊柱外科及小兒骨科的臨床醫學

期待新疆脊柱外科界和全球的同行們密切

上發揚光大,使該技術應用於嚴重脊柱

交流。學術報告後與脊柱外科的師生進行

畸形的矯正治療上,包括高難度脊柱切除

了互動交流,大家對梁院士的報告反響熱

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他是最先發表

烈,認為這是一次零距離聆聽大師學術思

採用[經椎弓根截骨術]來處理重度僵硬

想、手術技巧的活動,機會難得。

性脊柱後凸醫生之一。在小兒麻痹症繼發

隨後,梁院士受聘為新疆醫科大學第

脊柱畸形治療方面得到國際權威認可,被

六附屬醫院高級顧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世界上8個主要骨科雜誌聘為編委或資深

脊柱外科研究所榮譽所長。新疆醫科大學

編委,並在世界各主要骨科雜志上發表了

哈校長向梁院士頒發聘書,同時指出近

217篇文章,又獲邀撰寫37篇學術專文。他

年來,學校為了不斷提升科研創新水準,

還是阿根廷、古巴、葡萄牙及西美骨科學

促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努力營造尊重

會、英國脊柱側彎外科協會、菲律賓脊柱

知識、尊重科學、尊重創新的良好學術氛

外科學會及歐洲脊柱研究學會 (ARGOS) 榮

圍,並著力打造具有權威和深度的高層次

譽會員。2002年至2005年被推選為由130多

論壇;本次論壇的召開必將有力地促進脊

個國家組成的世界矯形及創傷外科協會的

柱外科學界高層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推

會長,是該會 (SICOT) 成立70多年來首位

進新疆脊柱學新的更大發展;本次論壇集

華人當選會長。

中了新疆從事脊柱外科臨床、教學和科研

論壇上梁院士精神矍鑠圍繞「處理高

的專家,在聆聽梁院士報告的同時共同探

難度脊柱病患的外科治療經驗」的主題作

討脊柱外科的發展,分享脊柱外科發展的

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其學術觀點引發在座

經驗。相信這次論壇所帶來的理念、傳遞

聽眾的強烈共鳴。他希望通過這次報告把

的資訊必將對新疆脊柱外科醫學和醫療衛

過去的一些經驗告訴大家,為大家的成長

生事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 新疆醫科大學院士論壇開幕禮臺上嘉賓

28

學習和科研道路上真正有所收穫,真誠地


學 術情報站

北京站

「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 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 中國科學院

教育部、中科院8月29日在京聯合啟動

才培養的相互支撐。教育部和中科院要加

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中

強領導、系統謀劃,完善考試招生、學位

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出席

授予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把優秀科研人

啟動儀式並講話。她強調,要認真貫徹全

員、先進實驗室、前沿專案等優質科研資

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深

源引入育人過程,充分發揮計劃實施對教

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力推進科技與教

育教學改革的引領、示範和輻射作用。各

育協同育人,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科研

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樹立開放合作、融

與人才培養結合,努力培養造就高素質人

合發展的觀念,著力打破體制機制壁壘,

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劉延東指出,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 人行動計劃」,使高校育人傳統和學科門 類齊全與科研院所豐富的科研資源和高水 準科研隊伍優勢互補,這是改革人才培養 體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探索,有 利於搭建高校與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戰略 平臺和溝通橋樑,培育跨學科、跨領域、 跨系統的教學科研團隊,實現強強聯合、 資源分享,推動人才培養水準和創新能力 的提升。

在培養目標、教學保障、資源分享、管理 運行等方面建立協同機制。科研人員和教 師要把培養人才放在首位,潛心治學從 教,努力培養更多創新人才。廣大學生要 以優秀科學家為榜樣,樹立科學精神,心 懷報國理想,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 建設的棟樑之材。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及教育部負責同志 參加啟動儀式,21所「211」高校和中科院 31個研究所現場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據

劉延東強調,推進科教結合協同育

瞭解,「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首

人,要按照「加強統籌、試點引領、重點

批將有80餘家中科院研究所、50餘家高校

突破、全面推進」的原則,以培養創新人

參加,每年將有15萬名以上的研究生、本

才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科研實踐能力為重

科生參與其中,有1800多人次院士、科學

點,以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機制為保

家、教授到高校授課,到中學開設科普講

障,努力實現高水準科學研究與高品質人

座。

29


學 術情報站

北京站

一項顛覆細胞命運的發現 —— 中國學者解讀2012年度諾貝爾 生理學或醫學獎

轉摘自《中國科學報》2012-10-09 A1 要聞

知兩位科學家獲獎,並對諾貝爾獎委員會 的評價表示高度贊同。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 江雲認為,獲獎的研究工作破除了以往認 為胚胎發育及細胞分化不可逆的概念,完 成了在體細胞中轉入基因?將其轉化為幹細 胞的重大突破,為實現幹細胞治療及體外 ▲ 約翰‧戈登爵士

▲ 山中伸彌

器官培養鋪平了道路。 「細胞命運是否可以改變,是一個很

10月8日,英國79歲的約翰‧戈登爵 士,和日本50歲的山中伸彌,共同分享了 2012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的 工作共同「發現成熟細胞能夠通過再程式 設計而具有多能性」。 諾貝爾獎委員會認為,他們精彩的成 果完全顛覆了人們對發育的傳統觀念,關 于細胞命運調控和發育的教科書內容已經 被重新改寫。

古老的命題。」周琪說。 早在戈登研究前很多年,科學家就已 經證明瞭植物細胞的全能性;1938年,德 國科學家Spemann提出了細胞核移植的概 念和設想;後來,戈登分別發表於1962年 和1966年的工作創造性地回答了Spemann 的問題,證明細胞可以通過細胞核移植改 變命運,生命可以重新啟動;而哺乳動物 體細胞核移植的首次成功,則是大家熟悉 的1997年發表的克隆羊「多利」的工作。

逆轉細胞發育的程式

30

相對於細胞核移植的煩瑣和複雜,周

《中國科學報》記者第一時間撥通了

琪認為,2006 年山中伸彌僅用4個基因就

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周琪的電話,他已獲

讓細胞變成多能幹細胞的工作,顯得更為


學 術情報站

北京站

神奇。

(ISCF) 中國代表,周琪肯定了中國科學家

隨之,小鼠、人等不同物種iPS細胞

在 iPS 細胞領域的工作。

(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成功已經反復證明

而王江雲認為,我國幹細胞的研究水

瞭細胞命運是可以通過基因調節轉換的。

準在世界上相對處於較高水準。他特別提

「今後,也許能實現人體的器官像汽

到,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幹細

車零件一樣可以更換。」王江雲對《中國

胞與再生醫學」的支持下,幹細胞研究呈

科學報》記者說。周琪也相信,細胞核移

現出良好勢頭。

植和iPS兩項成果的獲獎,將會進一步推動

2011年,中國在iPS領域發表的論文數

該領域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的產生。

量僅遜于美國和日本,居於世界第三位;

不過,「幹細胞離治療還有距離。山

但在幹細胞領域發表論文的總數量已經超

中發明的方法雖有所突破,但迄今尚未證

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

明是否最後能用於人體治療。」北京大學

「論文數量可以反映我們的進步,但

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在接受《中國科學

差距仍是巨大的。」周琪認為,尤為突出

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的問題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開展開拓性

周琪也強調,將細胞核移植和iPS等技

工作的信心不夠。繼續重視基礎研究,強

術應用於人類為時尚早。

調原創性工作,仍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方

「幹細胞研究還處於實驗室研究階

針。

段,這一領域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很 多。」王江雲舉例說,如誘導生成幹細胞 的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幹細胞的品質控 制需要有更好的標準等。 「這些問題需要各國科學家的共同努 力和合作來解决。」周琪說。

中國邁開趕超步伐 2009年,周琪首次利用iPS細胞,通過 四倍體囊胚注射得到存活並具有繁殖能力 的小鼠,從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瞭iPS細 胞的全能性。 「中國不論在細胞核移植領域還是iPS 領域均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實力,並且已經 取得了一些成就。 」 作為國際幹細胞組織

31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內地與香港高校就深化交流與 合作簽署意向書 —— 中央設立專項資金,每年資助香港7000 高校師生暑期赴內地交流 ◆ 來源:新華網 作者:記者 趙博 張雅詩 新華社香港6月28日電(記者 趙博張 雅詩)《香港與內地高等學校關於進一步 深化交流與合作的意向書》28日在此間簽 署,旨在加強兩地高等學校在人員互訪、 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等方面的交流。教育 部副部長郝平、中央駐港聯絡辦副主任殷 曉靜、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及 兩地高等教育界代表出席簽署儀式。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 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 港理工大學等12所香港高校,以及北京大 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 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科技大 學等17所內地高校,分別代表兩地參與交 流合作的院校簽署合作意向書。 根據意向書,香港擁有學士或學士以 上學位頒授權的高等學校和與其交流合 作的內地高等學校,以「校際合作、雙向 交流\為原則進一步擴展和深化合作。有 關院校的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 任教的教師均可參與交流活動,香港本地 學生優先參與。為此,中央政府從2013年 開始設立專項資金,在現有基礎上每年再 邀請2000名香港高校師生赴內地學習或科 研,同時每年資助香港7000名高校師生暑 32

期赴內地交流。 郝平致辭表示,香港回歸祖國15年 來,兩地高校本著「平等合作、互利雙 贏」的原則,建立了長期、穩定和高效的 合作機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 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到目前為止,內地有 200多所高校與香港高校開展了密切的務實 交流與合作,在共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 過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意向書的簽署具 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對香港與內地高等 學校聯合科研和人才培養將是一個新的起 點和新的轉捩點。 殷曉靜致辭說,意向書的簽署有利於 香港高校師生以課程學習、實踐教學和科 學研究等形式,拓展與內地高校交流合作 的內涵和空間,也有利於內地高校進一步 深化與香港有關高校在更廣領域、更深層 次的合作。相信經過若干年努力,一定會 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孫明揚致辭說,在香港回歸15周年之 際,國家教育部的領導和來自內地不同省 市的高等學校代表來到香港,充分表現了

下轉p34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2012年度邵逸夫獎 頒獎禮在香港舉行 ▲ 評審會主席楊振寧教授於2012年度 邵逸夫獎頒獎典禮中致歡迎辭

◆ 邵逸夫獎秘書處供稿 2012年度邵逸夫獎頒獎禮已於2012年 9月17日(星期一)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 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 先生擔任主禮嘉賓及頒獎。 2012年度邵逸夫獎行之得獎者乃來自 美國、德國、法國的5位科學家獲得獎項。 他們分別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 學科學3個獎項。每項獎金為100萬美元。 今年為第九屆頒發,自2004年首次頒獎以 來,連同今年獲獎的5人,共有48位科學家 獲頒邵逸夫獎,他們在天文學、生命科學 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領域中的科研成果將 為21世紀的人類生活造福。

(Jane Luu),以表彰他們發現海王星以外物 體及描述其特性,對研究太陽系最初之形 成及追尋短周期彗星來源提供寶貴資料。

2012年得獎者資料如下:

數學科學獎頒予法國高等科學研 究所教授馬克西姆.康采維奇(Maxim Kontsevich),以表彰他在代數、幾何和數 學物理,特別是形變量子化,Motivic積分 和鏡像對稱的開創性工作。 頒獎儀式後,獲獎者發表了感言,除 了對家人、朋友、老師、同事以及邵逸夫 基金會的感謝外,還表達了對所從事的科 學領域的由衷熱愛和執著追求的决心。 「邵逸夫獎」是按邵逸夫先生的意願 而設,於2002年11月宣告成立,以表彰在 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在近期獲得突破 成果,和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意義深遠 影響的科學家,原則是不論得獎者的種 族、國籍和宗教信仰。「邵逸夫獎」設有 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 學、數學科學。每年頒獎一次,每項獎金 一百萬美元。

天文學獎 天文學獎平均頒予美國洛杉磯加州大 學天文學教授暨行星與太陽系外行星研究 院主任大衛.朱維特 (David C Jewitt) 和美 國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科學家劉麗杏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頒予德國馬克 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弗朗茲— 烏爾裏奇.哈特爾 (Franz-Ulrich Hartl) 和 美國耶魯大學遺傳學教授亞瑟.霍裏奇 (Arthur L Horwich),以表彰他們在解析蛋 白質折叠的分子機制上的貢獻。妥當的蛋 白質折叠是許多細胞功能的必要元素。 數學科學獎

▲ 梁振英先生與5位得獎人合照

33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香港大學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 合作委員會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進行中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議題研究 ◆ 香港大學供稿 香港大學(港大)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 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於7月11日在港大 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港大將在未來五年 間,與國合會合作,就中國在環境和可持 續發展方面的議題,從事研究和其他有關 活動,以助中國政府制訂能兼顧環境與發 展需求的政策。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 合會)於1992年由中國國務院批准成立, 以促進中國與國際社會在環境與發展領域 的合作,進而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為目 標。第五届國合會自2012年始,至2016年 結束。國合會的優先任務之一是向中國政 府提出能源戰略和有關環境問題的政策建 議。

▲ 港大校長徐立之教授和國合會副秘書長徐慶華 分別代表雙方出席簽署儀式。

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的支持。非常感謝中 央政府決定進一步鼓勵和支持香港和內地 高等學校的交流合作,希望兩地高校能夠 儘快落實具體的合作項目,使彼此的合作 交流能夠更上一層樓。 回歸以來,兩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不 斷深化。目前香港高校已擁有中國科學院 和中國工程院院士39位元,有國家重點實

驗室、夥伴實驗室12個,中國科學院與香 港高校聯合實驗室13個,68位香港高校學 者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香港高等學校招 收內地學生人數近6萬名,內地高校招收香 港學生6萬多名,兩地交換學生數量大體持 平。2011年在內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就讀的 香港學生達1.1萬人,在香港高校就讀的內 地學生達1.6萬人。

上接p32

34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中大盧煜明教授榮獲世界科學院 頒發「的里雅斯特獎」表揚 其對人類健康的貢獻 ◆ 香港中文大學供稿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李嘉 誠醫學講座教授兼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 盧煜明教授日前獲頒發2012年度「的里 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以表彰他在無創性產前診斷研究 的重要貢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天津 舉行的世界科學院 (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WAS) 第十二次學 術大會暨第二十三屆院士大會中,頒發獎 項予盧教授。盧教授是本港首位獲此殊榮 的學者。 盧教授對獲獎感到非常高興:「過去 獲得這項榮譽的都是極為優秀的科學家, 能够躋身他們的行列,令我不勝榮幸。我要 感謝過去十五年來和我一起工作的研究團 隊,共同實踐將無創性產前診斷研究推向 現實的夢想。」 盧教授率先發現孕婦的血漿內存有高 濃度的胎兒DNA,並開展無創性產前診斷 的測試方法,對全球醫學及科學界影響深 遠。盧教授和研究團隊更成功把這檢測技 術應用於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的產前診斷。 這技術並於2011年開始在美國、歐洲、香 港及中國其他城市被廣泛采用。長遠而 言,此技術將提升已發展及發展中國家的

醫療水平,减 低 產前診斷的危險性和對孕婦 及其家人的精神壓力。

的里雅斯特獎 的里雅斯特獎由世界科學院及illycaffè 設立,以表揚對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過去數年,獲獎 的科學家在不同研究領域有卓越成就,包 括氣候變化、再生能源及材料科學。踏入 第八年,今年的獎項主題為人類健康。

世界科學院(前稱發展中國家科學院) 世界科學院於1983年在意大利的里雅 斯特成立,是集合各發展中國家之科學家 的頂尖學術組織,支持他們的科研活動及 人才培訓計劃。現時共有逾千名優秀科學 家為學院成員,當中超過八成在發展中國 家居住及工作。 35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讓世界更安全 — 香港科技大學研創高效材料 探測爆炸品 控制發光強度 ◆ 香港科技大學供稿

全球各地對安全的要求不斷提高。香 港科技大學(科大)化學系講座教授唐本 忠領導的研究團隊,多年來進行新聚合反 應、先進功能材料的研究,最近取得重大 突破,研究成果已獲科學界權威英國皇家 化學學會《聚合物化學》期刊刊登。 唐本忠教授的研究團隊突破性研創一 種嶄新的聚合物發光材料,以探測爆炸 性化學物質;其溶液本身不會發光或弱發 光,但當它在不良溶劑中或成為固體狀態 時,便顯示聚集誘導發光效應,即分子聚 集後發光強度顯著增加。其光和熱穩定性 強,耐熱度高達至攝氏400度或以上;當聚 合物遇到三硝基苯酚(俗稱苦味酸),或

36

爆炸化學物質TNT 或DNT 時,其光會變暗

唐本忠教授補充,研究成果亦可應用

甚至完全猝滅。

於光度控制,由於該聚合物材料具有非線

研究團隊亦利用一種嶄新的聚合方

性光學性質,可用作調控光透射度在安全

法,將有機發光材料結構升級成多元的三

或既定水準,即對低強度的光保持高透射

維,能夠大大提升材料檢測爆炸品的靈敏

度,同時將高強度的光減弱。該技術將來

度。日後可應用於保安檢測系統,並在不

可以廣泛應用於光學器件等範疇。

同環境下檢測爆炸品,進一步提升保安水

唐本忠教授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胡蓉

準,唐教授説 : 「以往部分爆炸物只要用塑

蓉博士、林榮業博士和劉建釗博士;參與

膠包著,便難以檢測,但利用我們研發

研究合作的還有科大機械工程學系袁銘輝

的材料,便可以彌補現行檢測方法的不

教授、化學系宋豪勇博士和韋慈恩教授,

足。」

以及物理學系的岳舟南和黃錦聖教授。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城大科學家獲撥款研究早期 發現癌細胞的新技術 ◆ 香港城市大學供稿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機械及生 物醫學工程學系李文榮教授獲中國科 學院(中科院)及裘槎基金會撥款 一百萬港元,以進一步研究早期發現 癌細胞的新技術。並且「中科院-裘 槎基金會聯合實驗室資助計劃」撥款,以 資助李教授與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合 作的「光導電動力學的生物操控及生物標 記」研究計劃。 今年僅有三項新研究獲得上述著名資 助計劃的資助,李教授的研究是其中之 一。該資助計劃自2004年以來,僅曾資助 20項研究計劃。 李教授研發的「光導介電電泳主導平 臺」,可令血液中的癌細胞自轉並向受 光照投射的區域移動。「這好似一枚特殊 的磁鐵,只會吸引癌細胞而不觸動其他細 胞。這樣就比較容易辨別癌細胞了,」他 說。 將來醫務人員可從病人身上受光照投 射的部位抽血,採集癌細胞以供培養及 分析。研究者希望這一新技術最終將能辨 明癌細胞的來源,以助醫生施加適當的治 療。 與另一項先進的細胞操控技術「激光 主導光電鑷夾」相比,採用「光導介電 電泳主導」技術從正常細胞中檢測出癌細 胞,最少可令成本下降至十分之一,而檢 測速度可提高100倍。李教授介紹說,「光 導介電電泳主導」方法耗費的光能較少,

又可以實時操控數百個細胞,況且現有的 幾種基於納米技術的癌細胞檢測法需要複 雜的預備步驟,因此「光導介電電泳主 導」檢測法顯得更為有效。 李教授的研究團隊與攜手合作的香港 中文大學科研人員,一直研究以「光導介 電電泳主導」技術檢測皮膚癌細胞,結果 令人鼓舞。「帶色素的皮膚細胞在充足 的光導介電電泳能量推動下,會表現出特 殊的自轉,這一現象可成為鮮明的生物標 記,可藉此分辨帶色素的與不帶色素的細 胞,却不會傷及人體,」李教授說。 李教授的科研組最近成立了第一個香 港與內地合作的光導介電電泳綜合平臺。 李教授與合作夥伴計劃兩三年後在香港的 醫院進行臨床檢測,運用新技術辨認其他 種類的癌細胞,以助醫生從血液樣本中儘 早發現癌細胞。 根據資助計劃,城大與瀋陽自動化研 究所將成立一個「生物與納米電動力學聯 合實驗室」。這將是全球第一個研究基于 電動力學原理的納米及生物操控、分離、 組合技術的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及北京 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亦將以合作夥伴 身份參與這項研究。 37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浸大翁建霖教授 再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撥款 資助研中藥治療毒癮 ◆ 香港浸會大學供稿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翁建霖教授最近 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及港澳學 者合作研究基金」人民幣二百萬元資助, 與內地學者合作研究中藥活性成分如何調 整中樞和周邊神經系統的基因排序,以減 輕吸毒者對毒品的依賴。研究為中藥應用 在戒除毒癮上奠定基礎,具有重要的意

蛋白質的微型核糖核酸,?在生物體內控制

義。

基因排列。研究結果將有助日後建立有效

翁建霖教授早于二零零八年,與內地

的戒毒康復治療,從而減輕甚至根治吸毒

南方醫科大學(前第一軍醫大學)莫志

者對新型毒品包括甲基苯丙胺(冰毒)、

賢教授合作進行相關研究,未來四年,翁

氯胺酮(K粉)和甲凱西酮(浴鹽)的依

教授及團隊將為這項研究作更深入的探

賴。

討。翁教授證實了中藥植物鈎藤的活性成

翁教授說:「這項研究再次獲得國家

分,有助調控因吸食毒品令數量改變的

級的肯定,我感到十分榮幸。我希望研究

microRNA。microRNA 是一種不會轉譯出

項目有助中、港兩地結合神經生物學、基 因轉變基制、中醫藥學的診治和臨床經驗 的優勢,尋找中藥應用在戒除毒癮上的新 途徑。」 翁建霖教授的研究專長為神經科學, 研究範疇包括新藥開發及生物傳感器等, 尤其在神經退化症如柏金遜症和認知 障礙,以及毒品成癮等研究方面不遺餘 力。

38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理大研究響警號: 香港氣溫將持續上升 ◆ 香港理工大學供稿

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 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的最新 研究預測,香港三十年後 的市區溫度將上升攝氏2至 3度。 該項研究由理大土地 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 Janet Nichol(李真),與

▲ 2009年九龍區日間溫度圖

▲ 2039年九龍區預測日間溫度圖

她的研究生杜沛恒先生、 聯同中文大學吳恩融教授合力完成。研究

然而,若這段期間本港維持原有的城市化

團隊利用先進的遙感技術及衛星圖像,繪

速度,本港每年的平均氣溫預計將上升攝

製出直至2039年、本港每十年的日夜氣溫

氏3.7度至6.8度。届時,城市化的影響或熱

分布圖,他們考慮的綜合因素包括溫室效

島效應的強度,預計為每十年上升攝氏0.8

應引起的氣溫轉變及城市化的影響,後者

度。

亦稱為「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是次研究發現,在2039年(請比較圖

香港天文臺曾預測未來本港在溫室效

像1及圖像2),大部分香港市區地方的日

應下的氣溫變化,却未有充分考慮城市發

間氣溫,將上升攝氏2至3度,由原來以深

展的影響。相比之下,理大剛發表的研究

綠色標示的地區變為黃色,顯示香港市區

報告則有分別獨立考慮全球暖化及城市化

在炎夏的氣溫將由現時的攝氏35度,上升

效應所帶來的氣溫轉變。

至2039年的攝氏38度左右。

Nichol教授表示,「城市化是造成溫

Janet Nichol教授促請城市規劃部門,

度上升的另一因素,如果目前的趨勢持

考慮在市區的住宅中,加入風速規定,

續,未來氣溫將上升得更快」。

為市區居民提供更舒適的居住環境,達致

假若本港的城市化水平放緩,直至

「可持續城市化」。

2100年,本港每年的平均氣溫將上升攝氏

此項研究由香港研究資助局公共政策

3至6度(參考天文臺在2007年的研究)。

研究基金資助。

39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 教院署理校長鄭燕祥教授表示,為人師表為既要「溫故」,亦要「知新」

教院舉行孔子像揭幕儀式 ◆ 香港教育學院供稿

40

香港教育學院(教院)今日(9月28

對此能有所領悟和共勉。

日)舉行孔子銅像揭幕儀式,讓萬世師表

鄭教授說:「在現今世代,新知識、

的精神及思想在教院薪火相傳。孔子是我

新事物層出不窮,為師的既要『溫故』,

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

亦要『知新』,需要持續進修、終生學

始人,亦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受萬世

習、思想保持活力、與時俱進,才能肩負

景仰。

起薪火相傳的責任。」

教院蒙方潤華基金饋贈孔子銅像,高

此外,為配合揭幕儀式,教院亦邀請

3.3米,讓廣大師生得以景仰「萬世師表」

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為

的人文風範,藉以時刻緊記弘揚師道、作

今日展開的「第四屆方潤華講座」擔任主

育英才。

講,以「《論語》的德性倫理體系」為

在孔子銅像揭幕儀式上,教院署理校

題,分析《論語》所代表的孔子德行倫理

長鄭燕祥教授感謝方潤華博士的慷慨捐

學體系及特點。

贈。鄭教授說:「教院作為本港致力培訓

方博士一直致力推動慈善,超過半世

教師的高等學府,得蒙方潤華博士饋贈,

紀以來,方博士及其家族持續不斷地捐助

在校園豎立孔子銅像,正好讓教院師生緬

社會,尤其關心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教育發

懷至聖先師「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

展,積極捐建多家學校,培育人才,在大

神,實在意義深遠。」

中華地區捐助了近400個教育專案,遍佈港

今日在教院大埔校園柏立基堂旁中央

澳臺及內地共31個省市和自治區。香港教

公園前豎立的孔子銅像,亦特意以「溫

育學院與方博士緣起於2003年,得到方博

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

士關愛支持,捐款頒授獎學金及開展多個

政》)這句說話刻在基座上,希望師生們

計劃與項目,推動教學相長。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簡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由楊振寧教授提議,於1985年3月在香港 註冊成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一個非牟利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旨 在促進內地與香港以至海外間開展學術、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之活 動,提供諮詢、聯絡及資助等服務。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中國內地及香港教育與科技單位委託,並 得到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現有中國國家 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 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中央人民政 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等機構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局。

《京港學術交流》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編輯發行

徵 啟

的獨家刊物,每季度出版,寄往香港、內地及海外各大院

稿

校及學術研究機構,並上載「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網站

http://www.bhkaec.org.hk。 歡迎各大高等教育院校,學術研究機構及科技科研團 體提供稿件介紹貴機構特色和科研成就等,詳情請與我們

聯絡。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資訊與出版部 E-mail: bhkaec@bhkaec.org.hk / Tel: 2893 6355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