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學術交流 第一零二期

Page 1

ISSN 1684 - 7261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2014

7

102


目錄

2014年7月

102 期

京港 專訪

●京港傑出學人專訪‧封面學人 巾幗不讓鬚眉 知識服務社會

陳錦雲 張 歡

2

陳錦雲 鄭思汗

5

陳錦雲 甯潤東

8

—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講座教授張妙清副校長專訪 ●京港傑出學人專訪 科研需要興趣和自信 — 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學務副校長馮剛教授專訪 絲線經緯連世界 色彩斑斕美香江 — 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講座教授暨系主任忻浩忠專訪

京港 動態

香港科技界代表團出席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並參與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由楊振寧教授提議,於1985年3月在香港 註冊成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一個非牟利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旨 在促進內地與香港以至海外間開展學術、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之活

匡 意 繩 聰

11

動,提供諮詢、聯絡及資助等服務。

匡 意

14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中國內地及香港教育與科技單位委託,並

「兩岸四地科技論壇」 國家科技獎勵辦鄒大挺主任到港高校考察

得到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現有中國國家

出席科技獎勵工作香港座談會

學術 情報站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簡介

1

●卷首語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教授訪問本中心

重 華

16

外交學院盧靜教授在香港理工大學分享中國外交戰略

錦 雲

17

香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組團赴貴州省訪問交流

重 華

18

本中心推動香港與青島科協、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交流合作

重 華

20

新華社

21

邵逸夫獎秘書處

24

香港中文大學

25

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 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中央人民政 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等機構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局。

●香港站 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京開幕 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 2014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公佈 中大於威院設嶄新心血管混合手術室結合跨專科醫療團隊 大幅縮減胸腔主動脈手術時間及風險 浸大舉辦《本草綱目》文化工程啟動儀式暨兩岸四地中醫藥論壇

香港浸會大學

27

理大科研成果 揚威日內瓦國際發明展

香港理工大學

29

教院舉辦「第十七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學術研討會」

香港教育學院

31

●「京港」簡介 / 徵稿啟事

《京港學術交流》期刊編委會 出 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執行主編:陳錦雲 特約記者:甯潤東 魏姍姍 陳 哲 蔣 婷

封底內頁

‧非賣品‧

編輯部電話:852-2893 6355 廣告/訂閱查詢:bhkaec@bhkaec.org.hk / 852-2893 6355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厦14樓1404-05室 Address: Unit1404-05, SUP Tower, 83 King's Rd., North Point, Hong Kong 網址:www.bhkaec.org.hk

《京港學術交流》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編輯發行的獨

徵 啟

家刊物,每季度出版,目標讀者是香港、內地及海外各大院

稿

校及學術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和學術人員,內容同時上載「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網站 http://www.bhkaec.org.hk。 歡迎各大高等教育院校、學術研究機構及科技科研團體 提供稿件介紹貴機構特色和科研成就等,徵稿與廣告詳情請

與我們聯絡。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資訊與出版部 E-mail: bhkaec@bhkaec.org.hk / Tel: 2893 6355


卷首語 2014年的第二個季度,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繼續 推行多項高等教育、學術、科技活動:組織香港科 技界代表團參加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及「兩岸四 地科技論壇」;安排了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鄒 大挺主任訪港日程,包括與香港特區政府教育科研 部門座談及參觀香港高校科研部門,等等。 除此之外,本中心還舉辦了數個學術活動,包 括組織香港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赴貴州訪問;邀請外 交學院盧靜教授訪港並在香港高校發表演講,與師 生分享最新中國外交戰略;接待中山大學黨委書記 鄭德濤教授來訪商談兩地科研;拜訪國家深海基地 管理中心交流兩地海洋科研合作;等等。透過不同 學術科研活動的開展,我們希望不斷促進香港高校 及科技界與內地同行開展更多交流合作。 本期「京港傑出學人」專訪了香港中文大學心 理學講座教授張妙清副校長、香港城市大學機械與 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馮剛協理副校長,以及香港 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忻浩忠講座教授,與各地 學者分享他們學術成長的經歷、學術研究工作的經 驗以及院校管理的心得。他們不約而同表達了與推 動兩地同行交流合作的良好願望,相信合作有助於 香港和內地學術水平的共同提升。我們相信透過傑 出學人的分享,集合各地學人的獨特經驗,有利於 促進兩地在學術發展、科研文化、高校管理理念等 方面的溝通和借鑒。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封面學人

巾幗不讓鬚眉 知識服務社會 —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講座教授 張妙清副校長專訪

◆ 採訪:陳錦雲 ◆ 撰文:張 歡 ◆ 修訂:魏姍姍 陳錦雲

編者按:張妙清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此外,還擔任中大卓 敏心理學講座教授及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同時,張教授還是國際

▲ 張妙清副校長

上享有盛譽的心理學家,著名的CPAI量表的開發者,並擔任多項社 會公共職務,致力於婦女運動和促進弱勢群體平等機會的工作。

陸港學術交流的先驅者

中國人個性心理量表的創始人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致力於陸港兩地的

然而,MMPI量表是以有臨床障礙表

學術交流,而三十年前,張妙清教授就已

現的美國人為樣本而訂立的英文量表,而

是兩地心理學交流的先驅了。早在80年代

任何量表在翻譯過程之中,都有可能因為

初,中科院著手恢復心理學研究。心理學

文化和語言差異而致使可信度和有效度降

因其學科特殊性,常需使用系統的科學測

低;同時,在MMPI使用過程中,學者發

量工具來幫助我們客觀分析、檢視或者形

現了中國文化中一些特別的情况無法體現

容人的特徵。但是在那個年代,非英語世

在西方量表之中。張教授還發現在全國收

界的國家往往是通過翻譯富有盛名的明尼

集的2000多人的標準化樣本中,中國正常

蘇達多向個性測量表(MMPI) 來用於研究。

人的分數比美國的正常人在某些臨床量表

時任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組講師的張妙清

的標準分要高。這說明中國正常人普遍有

恰好畢業於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系,在

心理障礙嗎?還是這些量表題目不適合中

MMPI 研究中也已有建樹,於是她得到了

國人呢?經過跨文化比較研究,結果顯

中科院的邀請,成為合作翻譯 MMPI 的香

示是後者的問題。於是張妙清教授和她的

港專家。這就是張教授與大陸學術界的最

同事决定借用MMPI的方法,建立一套跨

初緣分。

文化的、適用於中國的量表,也就是後來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封面學人

盛名遠揚的跨文化(中國人)個性測量表

也應當受到西方社會的重視。而這一發

(CPAI)。

現,還讓西方心理學界更加注意到,之前

這個計劃開始於80年代末。張妙清教

其研究樣本僅限於白人的局限性,從而愈

授和中科院的合作者們一起,開始收集資

加注重對於少數族裔的研究以及跨文化的

料,聽一般中國人如何描述自己,如何理

心理學研究。而作為一個第三世界國家,

解自己同他人的關係;閱讀中國人的文學

通過參考成熟經驗方法,來發展屬於自己

作品對人性的描述,考察中國的心理專家

的人格量表,這一流程和經驗,也為其他

如何研究國人的心理。從而歸納主要個性

致力於發展自身文化量表的國家借鑒。例

維度、整合出題目,並邀請小學老師來評

如南非就運用了CPAI的經驗,開發了一套

判這樣的題目是否足夠通俗易懂,再透過

自己的人格測量工具。

大型測驗的統計測量來選題,然後從全國

CPAI吸納國際經驗,發展本土研究,

分區域抽取有代表性的樣本作標準常模。

再將其分享於世界,獲得國際認可,並屢

1992年,CPAI第一版出爐了。該測量

獲殊榮。這是中國心理學研究中讓人驕傲

表不僅有國際常用的心理量表之中的那些

的成就,而張妙清教授正是這項成就的領

人類普適 (etic) 的性格因素,還可以看到

導者。

那些屬於中國人文化獨特的特質 (emic)。 「例如,防禦機制 (defensive mechanism) 是

知識版權意識的倡導者

人類共有的心理現象,但是阿Q精神卻是

在享受這份榮耀的同時,張教授對目

中國較為特殊的表現;人際關係西方人也

前國內心理學研究現狀,提出了自己的建

講,但是中國人則表現出了儒家式的內聖

議。如今,在大陸的高校中,心理學正蓬

外王、內方外圓的不得罪心態。」類似這

勃發展,其投入資本和發展速度讓人贊

樣的因素,如和諧、人情、節儉都在這些

嘆,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如臨床和測量

量表中有體現。而在2001年出爐的CPAI

工具的研究發展較慢,同時版權和專業意

第二版,還通過權威的「大五人格量表」

識的薄弱,也讓人擔憂。張教授提到,在

(NEO-PI)的比較加入了符合華人文化特

心理學研究規範之中,量表是一種智慧財

色的開放性(openness) 因素,使其更加完

產權,然而國內在使用量表之時,很少有

整。量表所測出來的分數,可以在心理學

學者會有意識地去尋求版權,獲得開發者

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之中得到運用,同時

的同意,同時有不少研究者並沒有運用該

在個人職業發展、高級管理等領域也有重

量表的專業知識,只是想當然地使用量

要的價值。

表;也有不合專業資格的人隨意使用,甚

這項工作,不僅為中國人的本土心理

至未得許可情况下在網上進行售賣。這樣

研究做出貢獻,還為國際心理學的研究作

既會影響量表的聲譽,也會導致研究結果

了重要的補充。首先這份量表已被翻譯為

的可靠度不足。而這種版權意識和專業資

英、韓、日、荷等文字,為其他國家所

格意識的缺乏,很可能影響整個學科的發

用。同時,西方國家在參考過程之中,發

展。當然,隨著對這些意識的逐漸重視,

現了之前有所忽視的和諧、人情等因素,

配合以大陸豐富的人力財力,大陸的心理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封面學人

學大有可為。張教授發現,香港同大陸的

和理性對話,讓人們在心底裏尊重他們,

共同點其實很多,兩地應該更多的互相借

消除歧視,從而也為弱勢群體融入社會建

鑒和合作。

立一個更加良善的社會空氣。」正如當

社會公共事務的熱心者

在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聲音下,開展了理

除了心理學的學術研究,張教授還對

性對話,最終建立起了早期的讓精神病人

社會公共事務非常熱心,透過知識與社會

融入社群的中途宿舍。

的互動,在香港的婦女運動、性別研究、 弱勢群體的社區融入,以及消除歧視、促

致力於知識服務社會

進平等機會等方面,她都是香港社會的先

張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作為

驅。

女性,能做到這樣高的職位,既是她多年

博士畢業之後,張教授立刻回到香

來在學術領域成就的結果,也是她多年來

港,並在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學家。在臨床

推動社會平等和進步的成果,讓社會文化

研究中,張教授切身體會到有許多婦女遭

能潛移默化地改變,讓不同性別、不同背

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甚至暴力侵犯,但是

景的人都能得到平等的機會和認可。作為

由於文化與社會機制的限制,她們發聲寥

副校長,張教授計劃在知識成果轉換和社

寥,沒有專業的機構能夠為她們提供幫

會化方面做出努力。她希望建立起一種文

助。「這些臨床的案例,讓我覺察到,需

化,即追求知識不僅僅為了經濟成果或實

要在源頭上對其進行根治。」於是,在接

際考勤的評核,更重要的是研究者本身享

下來幾年時間裏,張教授著手建立為受到

受研究過程和樂趣;更進一步促進跨學科

性侵犯的女性提供治療的服務機構,並積

的交流和合作,讓知識與社會接軌;同時

極促進婦女運動,保護婦女的權利。張教

利用中文大學在深圳的研究院和校區,與

授的努力也得到了社會認可,她不僅擔任

大陸建立起更多的合作和交流。

了平等機會委員會首屆主席(1996-99)、婦 女事務委員會委員(2001-05)、中國婦女第

編者的話

七至第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香港特邀代表

在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大陸和香港

(1994至今),還被尊稱為「香港性別研究

的社會科學交流日益頻繁。但是聽了張教

之母」,可謂實至名歸。

授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發。兩

此外,張教授還曾經擔任過中華人民

地的交流不僅應體現在學術成果上,還要

共和國香港事務顧問(1995-97)、沙田區議

建立起專業意識和尊重知識的態度,要將

會委任成員(1983-94)、區域市政局委任成

學術研究本土化和國際化相結合。另一方

員(1991-95)以及社會工作訓練及人力策劃

面,知識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要讓這個社

諮詢委員會主席(1993-96)。張教授著力為

會變得更加公平和開放,讓更多的普通人

弱勢群體提供發聲機會,建立融入機制。

乃至弱勢群體得到機會和尊重。知識應該

「我相信,要讓社會接納弱勢群體,不僅

服務於社會,讓社會發展得更加美好。

僅靠法律,還需要靠文化,開展公眾教育

年,作為沙田區議會委任成員的張妙清,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科研需要興趣和自信

— 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學務副校長 馮剛教授專訪

◆ 採訪:陳錦雲 ◆ 撰文:鄭思汗 ◆ 修訂:甯潤東 魏姍姍 陳錦雲

編者按: 馮剛是機械與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座教授,同時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協 理學務副校長。他本科畢業於南京航天航空大學,在澳洲取得博士學位。畢業 後,1991年開始在澳洲任教,直至1999年。2000年來到香港城市大學擔任副教

▲ 馮剛教授

授,研究成就突出,被內地科研機構授予「長江學者」稱號。馮教授與《京港 學術交流》的記者暢談了自身求學經歷,展望了自動化科技發展前景。

選擇決定道路 陳錦雲先生(以下簡稱陳):請問您 當初為什麼會選擇自動化專業?畢業後繼 續深造又是受到了怎樣的影響? 馮剛教授(以下簡稱馮):這要從文 革後恢復高考的那年談起。我是77年恢復 高考的第一屆考生,在當時有那麼一句

陳:您曾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攻讀博士學 位,並且學成之後在新南威爾士大學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做了一段時 間講師和高級講師,是什麼機緣讓您選擇 到香港工作? 馮:在新南威爾士大學工作時,香港

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我對數學

城市大學正好在聘請我所學專業的老師,

很感興趣,自動化這個專業與數學息息相

而我覺得作為中國人這正是一個為中國教

關,又考慮到自動化在當時是一個新興的

育出一份力的機會,而香港又是一個中西

專業,很有發展空間,所以便選擇學習自

文化交流中心,在這裏會有一個更好的平

動化。畢業之後,在申請研究生之際,正

台去從事研究。

巧有機會去澳洲訪問,看到了國外有更好

陳:您先後到澳洲、新加坡和德國等

的學習機會和先進設備,於是决定前往澳

不同地方深造或者訪問,您覺得各國的學

洲進修博士學位。

術氣氛與香港及國內相比有什麼不同?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裏那樣,將微型飛行機器人釋放出去,即 可以遍布一個區域並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區 域的三維立體圖,這一科技可以利用在地 理勘察或敵後偵查,在軍事上有廣泛的應 用,可以免去人力資源的耗費,大大降低 危險性;利用同樣的理論,亦可布置這些 裝置於機構邊界,每一個裝置可控制一定 範圍,而這些裝置又共同組織成一個系 統,一旦有外人入侵,一個裝置發現, 所有設備立即響應,這免去了保安深夜 裏值班的痛苦。另一個領域的自動化控制 ――遠程網絡控制,是通過互聯網利用一 馮:國外學術氣氛與香港差別不大, 不同於國內的是國外學術討論氛圍更加開 放積極,並且可以接觸到來自不同國家的 學者,可以融合不同的觀點以及文化。

往日成就今天

台主機去操縱遠方的一台設備,可應用於 醫學,譬如有一項很縝密的手術,病人的 身邊沒有足夠人手去為他手術,這時就可 以利用機器人,醫生由遠方操縱機器人為 病人手術。

給年輕學人寄語:興趣與自信

陳:您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學務副 校長,這跟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不同,您 覺得這份工作對您最大的挑戰和收穫是什

陳:身為機械與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座 教授,您對學生有怎樣的培養目標?學生

麼?

將來的就業方向有哪些?

馮:這份職務比較繁瑣,主要負責本

馮:從大的方面來說,對學生的培養

科生教育及學術規劃。最大的挑戰是要

目標是鍛煉學生的國際化綜合能力。這包

擠出時間繼續鑽研自己的學術研究。至於

含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具備國際等級的專

收穫我覺得給我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

業技能,要精通專業知識,不但理論上的

台。

知識要明白,而且還要勤於實踐;另一方

陳:您目前或下一步研究方向是什

面就是要有國際視野,多抓住機遇出國深

麼,您選擇這一方面的原因又是什麼?

造,不要局限於一個地方或是一個範疇之

馮:多智慧體系統協調和控制以及網

內,多結識高端人才,學習先進技術與思

絡控制,我想目前以及下一步都會專注於

想。學生們畢業後可以向不同方向發展,

這兩方面的研究。多智慧體系統協調和控

可以搞創新發明,為人類造福;也可以像

制意在將分散的單位進行組織協調成一個

我這樣做學術研究,提供先進理論交付給

有機完整系統,舉例來講,正如科幻電影

操作人士將其實體化。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陳:您從事自動控制研究近30年,現

力,高考(或其他大學考試)不是判斷一

在是國際著名自動控制專家,您對現在從

個人的唯一標準,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那

事這一領域的年輕人有什麼期望和建議?

個信念去持續磨練自我,提升自我。

馮:關於專業方面的期望剛才已經說

陳:您對香港科研現狀有何看法?

到,在這裏我談一談對於從事這一領域

馮:香港科研經費投入一直偏低,跟

的年輕人的建議吧。其實不單單是這個專

鄰近的新加坡沒法比,很讓人擔憂。相

業,學習其他專業的年輕人也一樣,最重

反,內地有龐大的科研經費,目前兩地科

要的就是兩點,興趣與自信。

研人員雖然很多合作,但內地經費都不能

興趣對專業的學習來說很重要。正是

跨境到香港使用,未能最大程度發揮香港

因為對這個專業感興趣,才會傾注全部的

科研人員的優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

精力去認真學習這門課程。要抵制外界的

會也有跟香港研究資助局合作的項目,讓

干擾,認真思考自己真正想成為怎樣的

香港科研工作者申請國家科研經費,但是

人,要成為這樣的人的話需要具備什麼專

名額很少。既然香港是在「一國」之內,

業技能,這才是根本所在。思想要靈活,

而香港又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科研人員,內

別人做成功的事情你不一定能模仿得來。

地是不是可以撥出一筆專項科研經費給香

有了興趣,再苦再難都不是問題,都可以

港科研人員,為國家和香港的科研工作做

克服,堅持到最後才是成功。

更大貢獻呢?這是值得國家考慮的方案。

我們再談一下自信,年輕人如何培養

至於香港政府建議成立創新科技局,我覺

自信呢?首先要勇於改變,不斷地去鍛煉

得是值得支持。我們無法在所有科研領域

自己。在我的經歷中,遇到過中國科技大

都優秀,香港應該選擇一些科研領域,集

學少年班的學生,也遇到過省狀元,這

中人力和財力攻關,力求做出領先成績。

些學生就是頂尖學子的象徵,然而他們的

這樣也許可以為香港經濟提供新的機遇。

能力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高,我們的能力並

這些領域可以包括能源、醫療保健、環境

不一定比他們差。所以不要懷疑自己的能

科學等。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絲線經緯連世界 色彩斑斕美香江 — 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 講座教授暨系主任忻浩忠專訪 ◆ 採訪:陳錦雲 ◆ 撰文:甯潤東 ◆ 修訂:李嘉倩 魏姍姍

▲ 忻浩忠

編者按:忻浩忠教授早年就讀於華東紡織工學院(今東華大學)紡織化學專業。 1985年他成功考取國家公派留學生資格,成為當年全國總共不到10名的紡織領域公 派留學生之一。在英國利茲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在英國一家跨國公司從事縫線 配色的研究。1996年他加入香港理工大學,並工作至今。他目前是李氏時裝及紡織 講座教授,同時擔任紡織及製衣學系系主任一職。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有幸對忻浩忠 教授進行專訪,通過他瞭解學系的現在和未來。

豐沃的科研土壤

章約180篇,每年獲得的研究經費多達3500

香港理工大學的建築風格非常獨特:

萬港元,有各種項目的學生總共2300餘

幾乎每棟樓的材質都是古樸的深紅色方

人,每年辦3至4次大型的時裝秀。在近兩

磚,而造型卻頗具現代氣息。這些古典與

年的日內瓦創新展上,有3項來自 ITC 的

現代交融的建築是為傳統注入新活力最好

成果獲得大獎:一個是可以解析度達到單

的典範。紡織技術陪伴人類走過了數千年

個圖元點的顏色測量儀器,另一個是可以

的歷史,並在理工大學得到發展發揚。理

代替人手感受織物質地的機器系統,還有

工大學的紡織及製衣學系 (ITC) 是紡織領

一個是有緩釋技術的抗香港腳的襪子。談

域的世界頂尖研究機構,與美國的北卡羅

到學系的這些成就時,忻教授自豪地說:

來納州立大學、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和日

「我們的基礎相當不錯」。

本的信州大學這 3 間學校的紡織學系或學

這些數字本身還無法完全展示出學系

院並稱世界「四強」。這裏以70多人的正

目前的盛况。忻教授給我們分析了隱藏

職教師隊伍,每年在國際上發表高質量文

在它們背後的ITC的真正實力。先從「四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強」說起。這四所高校不僅共同享有四強

豐富,而不能在行業的市場中扮演重要

的稱號,彼此之間還有非常密切的往來。

角色,那麼它也不能取得如今的地位。

這些學校共同建立了一個平台,通過這個

我們從忻教授的介紹中也瞭解到了ITC對

平台各校的教授可以互相訪問交流,或者

商業的重視。ITC分為三大部份,除了

開研討會;而學生有機會交換到別的學校

與科研成果最相關的時尚科技 (Fashion

進行學習。在四強中的兄弟院校之外,

Technology)部份,還有時裝設計 (Fashion

ITC還有眾多的國際交流機會。ITC與全

Design) 和包括管理、採購、營銷、零售等

球各地總共幾十家學校簽有學生交換協

多重內容的商業部份 (Fashion Business)。

議,每年有五十多名學生通過交換機會出

在為本科生開設的專業中,與商業直接相

國學習。在國際上獲得這麼多的機會,

關的就有兩個;即使是技術專業的學生,

ITC憑藉的是自身過硬的科研實力。忻教

必修課程中也包括營銷零售等商業課程。

授說:「以人均的論文、專利、技術轉讓

時裝行業最吸引人的無疑就是絢麗多彩的

數目來衡量,ITC的科研實力是全球數一

時裝秀了,這也是很多時裝設計學生進入

數二的」。高產的原因除了團結了一批優

產業的必經之路。ITC每年投入很多資源

秀的研究者之外,更重要的是科研資金的

舉辦時裝秀,既為展示優秀學生的成果,

充足。ITC每年3500萬港元的經費,除了

也為了擴大在業內乃至全社會的影響力。

來自政府撥款外,有將近百分之四十是來

2013年ITC已經舉辦了三個大型時裝秀,

自業界。在高校吸引業界資助普遍乏力的

分別是5月的針織品、6月的優秀本科畢業

香港,ITC在這一方面做出了突破。忻教

生作品和7月的碩士作品。2013年本科畢業

授認為,之所以ITC可以取得這麼多業界

作品秀會期只有一天,而ITC總共投入了

資助,是因為ITC作為香港唯一一家可以

一百多萬元,支持力度之強由此可見。

給紡織製衣界提供高級人才的教育機構,

紡織工業歷史悠久而且規模龐大,易

同香港紡織製衣界有著密切的聯繫。拿到

受宏觀政治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這些影

資助後,學系就可以招募更多有志於這一

響對從業者來說,既是機會又是挑戰。而

行業的學生和研究者。以研究生為例,若

ITC利用自己全方位的資源,幫助各地的

僅靠政府的資助,學系每年可以新招的研

時裝紡織業適應時代變化。近年來,內地

究生只有五六個。而實際上ITC每年招收

紡織業重鎮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用工成本

三四十名研究生,多出來的名額全部由科

急劇上升,因此很多商家將生產綫遷移到

研經費及業界資助支撐。有了充足的人力

了人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產業的進入帶

和資金,ITC卓越的科研成就也就水到渠

來了對人才的需求,而東南亞地區的紡織

成了。

業本來並不發達,並沒有配套的人才培訓

緊密的市場連接

機構。很多當地政府為了配合產業的需 求,向ITC方面派來團隊取經。ITC也積極

與很多工業一樣,紡織與製衣行業有

回應,幫助馬來西亞、孟加拉等國發展了

非常龐大的市場。如果ITC只是學術成果

紡織行業的人才培訓體系。附加值低的生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產環節移出內地,而附加值高的創意、設

日內瓦創新展上拿金獎的顏色測量儀器,

計環節卻在內地蓬勃發展。上海和深圳分

正是他領導的團隊取得的研究成果。他

別在東華大學和龍華區的牽頭下,都在發

說,目前這種機器已經開發到第三代,而

展各自的時尚創意園。當地學校和政府的

第二代已經進入市場了。除了這項最得

領導都曾拜訪過ITC,請這裏的人才為他

意的成果之外,他還在智慧型材料、自清

們出謀劃策。

潔材料等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

說到這裏,忻教授指出,與內地合作

如他的研究組2013年年初在材料領域頂

是ITC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首先內地市

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上發表了一篇論

場潜力巨大。說到這一點時,忻教授舉了

文,並且被自然科學權威期刊 Nature 作為

個例子,他說上海人明顯比香港人更加

Highlight(重點)進行介紹。這篇論文的

注重時尚,這從街頭人們的衣著上就可以

成果是一種通過溫度變化來收集空氣中的

看出來。另外,內地政府對紡織業的支持

水氣,並轉化為液態水的材料。他說,這

力度越來越大。他認為如果現在不主動

種材料可以用於沙漠及乾旱地區,解決缺

爭取,那麼日後在國內就有被邊緣化的危

水問題。

險。除了配合與內地合作的戰略,ITC目

訪談結束後,忻教授安排我們參觀了

前考慮申請國家重點實驗室。憑著如此雄

ITC的學生用工廠和工作室。工廠設於地

厚的科研實力,忻教授對未來充滿信心。

下,環境十分整潔。因為還沒有開學,工

前沿的研究技術

10

廠裏比較空曠,只有一排排的縫紉機和一 台台我們叫不上名字的大型設備暗示著平

忻教授對學院的狀況侃侃而談,而對

日的奔忙。而在工作室裏,假人們裸露著

自己的研究卻保持低調的態度。在訪談的

身體,翹首站立,仿佛在等待著畢業季,

最後,我們才談起了他自己目前的研究項

等待著那些將夢想披在它們身上的莘莘學

目。這時我們才瞭解到,他前面提到的在

子。


京 港動態

香港科技界代表團 出席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 並參與「兩岸四地科技論壇」 ◆ 匡 意 繩 聰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雲南省 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十六屆中 國科協年會於2014年5月24至26 日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辦。本屆 年會主題是「開放、創新與產業 升級」。香港組織了由中國科協 八屆全委會委員譚偉豪任團長,

▲ 開幕式現場

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

公眾衆 、 政府和企業為服務對象,

年會主席韓啓 啟 德,第十一屆全國

搭建學術交流、科普活動、决策

政協副主席王志珍,中央和國務

諮詢三大平台,著力增強自主創

院有關部委領導,雲南省主要領

新能力,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

技代表團,出席了年會的開幕

導和其他有關領導,諾貝爾獎等

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

式、特邀報告會、兩岸四地科技

國際知名獎項的獲得者,港澳台

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

論壇等專場活動。

和海外的專家學者以及美國、巴

越發展,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陳健碩、香 港科技協進會會長樂法成任副團 長,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巡視員 劉志明為顧問,一行共37人的科

西、日本、歐盟等10多個國家和

夢」。年會舉辦17項學術交流活

一、 出席開幕式,聽取專家特 邀報告

地區的科技組織代表共2000餘人

動、8個專題論壇活動、開展8個

出席了開幕式。

系列科普活動和11項專項活動。

24日上午九時,雲南海埂會

中國科協副主席、黨組副書

趙樂際部長與雲南省委書記、

堂大禮堂燈火通明,主會場開幕

記、書記處書記張勤主持大會時

省人大主任秦光榮分別在大會上

式在此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

表示,按照中國科協「大科普、

講話。趙樂際和韓啟德也分別為

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

學科交叉、為舉辦地服務」的年

「求是傑出青年獎」和「周光召

組織部部長趙樂際,第十二屆全

會定位,以科技工作者、社會

基金會獎」獲獎人頒獎。

11


京 港動態

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石 定環等出席論壇開幕式。中國科 協國際聯絡部部長張建生主持開 幕式。來自兩岸四地的200餘名 科技界、工商界、金融界的精英 滙聚一堂,圍繞「創新投資與產 業升級」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 的交流探討,助力兩岸四地科技 合作。 張勤副主席在論壇開幕式上 ▲ 香港代表團在海埂會堂前合影

說,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兩岸 四地的交流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

共有五位專家發表報告。他們

二、 參與兩岸四地科技論壇, 共建四地協同創新平台

是: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的「對

5月25日上午,第十六屆中

疾病危險因素控制和疾病篩查的

國科協年會專項活動――兩岸四

思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

地科技論壇在雲南海埂會堂舉

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

行。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

國創新戰略」,中國工程院副院

記張勤,環保部副部長、中國產

長謝克昌的「中國能源發展戰略

學研合作促進會顧問吳曉青,雲

的平台,構建常態化科技交流與

及雲南應對策略的思考」,國家

南省副省長丁紹祥,雲南省原副

協商機制,以進一步推動科技產

省長、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副

業的交流與合作,通過科技創新

會長李新華,國務院參事、中國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開幕式後是大會特邀報告,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鄔書林 的「關注國際科技文獻發展新趨 勢 抓好中國科技文獻傳播體系建 設」和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 珏創科技董事長、美國國家工程 院院士盧超群的「搭橋:半導體 產業與研發」等特邀報告。 中國科協副主席、黨組副書 記、書記處書記張勤,中國科協 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沈愛民等 科協領導在中午時分會見了港澳 科技代表團並共進午餐。

▲ 中國科協領導與香港代表團合影

12

期,應建立更緊密務實的合作關 係,使四地經濟、文化等多領域 合作更加持久、高效。科技是兩 岸四地科技論壇交流與合作的平 台,希望科技產業界能够積極參 與,進一步鞏固科技交流與合作


京 港動態

此次論壇是中國科協年會第 二次舉辦的跨海峽專項活動,分 別設立了「搭建兩岸四地協同創 新平台、推進中華區域經濟一體 化」、「科技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 因素」、「創新投資與創新人才培 養」、「天使投資發展現況」四 節,採取開放性會議模式。與會 專家根據不同主題,就如何搭建 四地創新平台、推進創新投資和 產業升級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暢所 欲言。論壇期間,與會代表還到 曲靖市進行產學研合作與交流,

▲ 部分代表在論壇會場合影

法成任第一節主持人,香港權智

並就曲靖市的健康城與生物谷的

國際集團公司主席譚偉豪、香港

規劃設計及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

應用科技研究院副總裁王克中、

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暨

作為論壇的聯辦單位,京港

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香港

學術交流中心協助邀請香港專家

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整理論文,組織香港科技界代表

陳清泉分別擔任論壇各節的對話

參加年會。大會主辦者在提供論

嘉賓。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副總裁

文的香港專家中,邀請了香港科

郭明華、科學與技術部主管匡增

技園副總裁楊德斌為第二節主講

意、學術與培訓部主管鄒重華參

嘉賓,香港科技協進會會長樂

加了年會及論壇活動。

▲ 論壇第一節主持人樂法成(左1)和討論嘉賓譚偉豪(左2)

13


京 港動態

國家科技獎勵辦鄒大挺主任 到港高校考察 出席科技獎勵工作香港座談會 ◆ 匡 意

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主 任鄒大挺、社會獎勵處處長陳蘇 於2014年5月下旬訪港,對香港 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的科研 成果進行了深入的考察,並出席 5月22日下午由香港特區政府教 育局和創新科技署聯合召集的 「科技獎勵工作香港座談會」, 與香港特區有關部門就國家科技 獎的宣傳、審核、推薦工作進行

▲ 座談會現場

交流。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為鄒主

政主任陳嘉業,創新科技署助理

任一行安排了參觀訪問行程。

署長(政策及發展)林雅雯、經

「科技獎勵工作香港座談

理何沛欣、助理經理陳瑤慧,香

會」在政府總部會議室舉行,會

港研究資助局主席華雲生教授、

議由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副秘書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副秘書長何

長李美嫦主持,與會代表包括教

晧璇,以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科

育局助理秘書長梁家樂、高級行

學與技術部主管匡增意、副項目 主任繩聰。 會上,鄒主任向與會者詳細 介紹了國家科技獎勵工作的流程 和最新情況,讓與會代表清楚掌 握推薦工作的主要環節和重點要 求。鄒主任還指出了目前各地在 推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 原因。這對香港各有關方面今後 不斷提高推薦質量非常有益。之 後,各方代表就鄒主任報告的內 容展開了討論和交流,取得了共

▲ 鄒主任(中)和與會代表合影留念

14

識。


京 港動態

鄒主任此行的另一個目的,

▲ 在理工大學考察

是考察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浸會 大學的科研成果。這兩所大學均 是鄒主任首次到訪的學校。理工 大學擁有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三大獎 項的光榮歷史,而浸會大學在去 年榮獲了兩項自然科學獎(第一 完成人),成績斐然。 5月21日下午,鄒主任首先 來到香港理工大學,受到副校長 (常務及學務)陳正豪教授、副

▲ 在浸會大學參觀實驗室

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教授的 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衞教授親

導向的做法表示贊同,並預祝學

互動式多媒體實驗室、二噁英分

自陪同鄒主任考察了土地測量及

校今後取得更多的成就。

析實驗室、裘槎環科所實驗室及

地理信息學系的「月球測繪新技

5月23日上午,鄒主任來到

綜合科學實驗室,並與大學協理

術」,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的「探

香港浸會大學,大學副校長(研

副校長暨理學院院長湯濤教授等

月工程項目」,以及機械工程學学

究及拓展)黃偉國教授迎接來賓

進行了交流。

系「铁 鐵 路研究實驗室」。鄒主任

並陪同參觀考察了中醫藥學院的

鄒主任訪港期間,還專程訪

對理工大學教授團隊能參與國家

科研實驗室、中醫藥博物館及標

問了求是科技基金會,與陳列輝

探月工程項目並取得優異成果感

本中心。鄒主任對浸會大學開展

總監座談,了解求是基金會的運

到鼓舞,對理工大學堅持以國家

的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十分讚

作和設獎原則,表示要加強與求

科技發展和當地社會需求為科研

賞。之後還參觀了大學理學院的

是基金會的合作。

15


京 港動態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教授 訪問本中心 ◆ 重華

2014年4月25日下午,中山 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教授、醫學 部夏丹副主任等一行四人來訪, 中山醫科大學香港校友會李烈榮 譽會長陪同。本中心郭明華副總 裁、部門主管鄒重華和陳錦雲與 鄭書記等座談交流。 雙方介紹了各自機構的情

▲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教授(左4)訪問本中心,與本中心郭明華副 總裁(右4)等會面。

況,並回顧了雙方在學術交流和

今後要加強在人才培養和學術交

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中山大

流等方面的工作。

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碩士研究

作為一所重點綜合性大學,

生香港教學點,從開辦之初就是

中山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有很強

由本中心承擔的,已為香港培養

的實力。雙方就推動中山大學與

了不少人才。鄭書記希望這個班

香港人文社科界的交流交換了意

繼續辦下去,並擴展到其他的專

見,本中心希望中山大學在這方

業。鄭書記說,中山大學毗鄰港

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鄭書記表

澳,交流頻繁,在港校友眾多,

示贊同。

16


京 港動態

外交學院盧靜教授在香港理工 大學分享中國外交戰略 ◆ 錦雲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香港學 者協會及香港理工大學聯合邀 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 盧靜教授訪問香港,並且於4月 7日(星期一)中午在香港理工大 學M1603室舉辦「轉變中的國際 秩序與中國的角色」專題講座,

系轉型和國際秩序重塑的最重要

吸引一百多名師生出席。

力量。中國積極推動大國關係長

盧靜教授就「當前國際體系

期穩定健康發展,努力深化睦鄰

的轉型」發表演講。她指出,當

友好,堅定承諾永遠做發展中國

前國際權力結構經歷深刻變化,

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同時

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

更積極有為地參與國際體系的變

調整時期:大國關係深入調整

革與完善,做當代國際秩序和公

互動,美國「亞太再平衡」對亞

認國際關係準則的維護者。當今

太格局造成深刻影響;新興經濟

的中國將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

體群體性崛起,引領全球經濟增

共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長;國際社會在國家發展模式、

盧教授的演講重點分析中國與當

全球經濟治理理念、國家安全觀

前國際體系的關係以及中國所發

念等方面的理念競爭明顯,各種

揮的國際作用,並就國際和地區

思想的交鋒與交融頻繁;全球化

熱點問題與來賓熱烈互動。師生

挑戰日益嚴峻,全球治理機制構

在提問環節反應踴躍,論壇結束

建進入一個活躍期。在此背景

後仍然與盧教授熱烈探討演講

下,崛起的中國成為推動國際體

內容。

▲ 盧靜教授在香港理工大學 發表演講

17


京 港動態

香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組團 赴貴州省訪問交流 ◆ 重華

自2009年起,本中心每年協 助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 育科技部,組織香港高校人文社 會科學學者赴內地一個省區訪問 交流,前五屆已訪問過湖南、陝 西、山西、內蒙古、寧夏五省區 的多所院校及歷史文化機構,這

▲ 貴州大學宋寶安副校長(左4)與香港學者團梁元生團長(右前4)主持座 談交流。

對改變過去香港與內地高教交流

這次香港高校人文社科學者

大學、香港樹仁大學、香港科技

偏重理工科而人文社科交流不足

交流團赴貴州訪問,得到國家教

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教育

的狀況產生了作用。香港逾10所

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和貴州省

學院、香港公開大學、嶺南大

院校的人文社科學者曾參與訪問

教育廳大力支持,使這次訪問活

學、香港職業訓練局青年學院、

交流團。2014年香港高校人文社

動圓滿而富有成效。

香港中國研究生會和京港學術交

會科學學者訪問目的地點為貴州 省,日期是6月18至22日。

參加今年交流團的23位學者和

流中心,團長和副團長分別由香

代表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香港

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 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院長施仲 謀教授擔任,顧問為中央政府駐 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高教處 張總明處長。 18日下午,香港學者團抵達貴 陽之後,即到省教育廳拜訪。副 廳長級督學楊勇先生、國際合作 與交流處糜丹副處長、國際交流 中心王睿主任,以及高教處、科 研處負責人與香港學者團座談交

▲ 訪問團訪問貴州民族大學時與楊昌儒副校長(左5)等合影。

18

流。


京 港動態

19日上午,香港學者團訪問 貴州大學。宋寶安副校長、人文 學院莊勇院長和譚德興副院長、 公共管理學院黃其松院長、統戰 部盧正濤副部長、港澳台辦公室 謝明英副主任,以及人文學院的 多位教師與香港學者團座談交 流。其後,香港學者參觀了校史 館。 下午,香港學者團訪問貴州民 族大學。楊昌儒副校長、文學院 汪文學院長和龍海燕副院長、馬 克思主義學院劉吉昌院長、教務 處付江紅副處長、科研處柳遠超 副處長、國際交流處曾麗副處

▲ 訪問遵義師範學院時合影。前排右起:王剛副校長、張總明處長、梁元生 團長、王大忠校長、施仲謀副團長、曾伯平副校長。

長、校長辦公室夏大文副主任、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葉成勇教授

院、政治經濟與管理學院、科研

館、貴陽甲秀樓等歷史遺跡,遊

以及教師工作處負責人等,與香

處和對外交流與合作處等主要負

覽了黃果樹瀑布和天星橋景區。

港學者訪問團座談交流。

責人等,與香港學者訪問團座談

香港學者團訪問的三間貴州

交流。雙方的交流延續至自助晚

院校,都對與香港高校開展師生

餐時,氣氛熱烈。

交流表達了強烈的願望,尤其是

21日下午,香港學者團訪問遵 義師範學院。王大忠校長、王剛 副校長、曾伯平副校長及人文與

訪問期間,香港學者團還參觀

在年輕教師的培養方面,希望香

傳媒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

了息烽集中營、遵義會議紀念

港的高校能夠提供機會。香港各 院校的學者,也對此做出了積極 的回應,介紹了各種可能的方式 和辦法。貴州高校在世居少數民 族歷史與文化方面的研究,尤其 是貴州民族大學建立的「貴州世 居民族文獻數字圖書館」以及其 中收藏三萬件的貴州地方文獻資 料庫,獲得香港學者們的很高評 價。相信通過這次香港高校人文 社會科學學者團的訪問,將可促 進港黔高校間在教學科研方面的 交流合作,推動兩地高等教育的

▲ 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

發展。 19


京 港動態

本中心推動香港與青島科協、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 交流合作 ◆ 重華 本中心學術與培訓部主管鄒 ▲

重華博士利用赴青島出席國家教 育部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工作會議

鄒重華博士與青島科 協王軍副主席(左)、 逄本華部長(右)會面 後合影。

的機會,於5月30日上午到青島 市科學技術協會拜訪,與王軍副 主席、國際部逄本華部長會面。 雙方就建立長期穩定的交流合作

任、業務(科技)處副處長丁忠

中心與中國科協、香港特區康文

關係、推動青島與香港兩個海濱

軍博士、技術部王成勝主任和史

署合辦的年度活動,始於2003

城市的科技交流進行了磋商,達

先鵬博士、調查部副主任楊耀民

年。

至廣泛共識。作為第一個交流合

副研究員座談。作為蛟龍號深潛

2013年6月,香港浸會大學生

作活動,雙方擬於2014年10月在

器總指揮,劉峰主任曾於2012年

物系副教授邱建文博士曾參與蛟

青島舉辦以「綠色建築」為主題

應邀來港擔任「當代傑出華人科

龍號深潛科研工作。劉峰主任希

的科技論壇。

學家公開講座」演講嘉賓,介紹

望今後有更多的香港高校同行參

30日下午,鄒重華博士到訪國

中國在深潛技術領域和科研方面

與國家的深海科學研究,與國家

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與劉峰主

取得的重大成就。該講座是由本

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在科研合作、 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廣泛的交 流。通過這種交流合作,使香港 各高校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專家 學者,也可以在國家的重大科研 項目——深海研究中發揮作用。 鄒重華博士表示,劉主任的建議 很好,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將積極 推動,使劉主任的建議早日得以 落實。

▲ 鄒重華博士(右)訪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與劉峰主任(左1)等座談交流。

20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 在京開幕 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 ◆ 來源:新華社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 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堅定不移創新創新再創新 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 李克强強 劉雲山 張高麗出席 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

祝賀,向兩院院士和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

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6月9日上午在

表示誠摯的問候,向前來參加會議的外籍

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

院士和國際科學界的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

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

迎。

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國科技發展

習近平指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

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實施創

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工程技術

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

界的杰出代表,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

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

傲、民族的光榮。長期以來,廣大院士

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

胸懷報國為民的理想追求,聚焦國家戰略

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潜能。要堅定不移走中

需求,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創造了舉世矚

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

目的成就,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發

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

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國防建設和優化

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

國家决策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

習近平強調,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

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

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

書記劉雲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

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

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會議。

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

習近平在講話中首先代表黨中央、國

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

務院,對兩院院士大會的召開表示衷心的

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

21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路。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

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

步之魂。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

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要著力

族。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加快制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

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

改革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和資源配置體

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

制機制,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科技創新

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

統籌協調,加快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

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域

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

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面對科技創新發展

新體系。要著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新趨勢,我們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

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聚焦國家戰略目

力爭超越。歷史的機遇往往稍縱即逝,我

標,集中資源、形成合力,突破關係國計

們正面對著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歷史機

民生和經濟命脉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

遇,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必須緊緊抓 住。 習近平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 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 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 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 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要準確把握重點 領域科技發展的戰略機遇,選准關係全域 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和優先方向, 通過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進協同創新和 開放創新,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關鍵技術 供給體系,努力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 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裏。我國廣大科 技工作者要敢於擔當、勇於超越、找准方

22

習近平指出,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 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 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識就是力量,人 才就是未來。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 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 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 聚人才,必須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 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要 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 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 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準的科學家、科技領 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準創新團隊,注重 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向、扭住不放,牢固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

習近平強調,根據廣大院士和各方面

向和信心,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

意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院

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於創造引領世界

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學術導

潮流的科技成果。

向,減少不必要的干預,改進和完善院士

習近平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遴選機制、學科布局、年齡結構、兼職和

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發揮廣大

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

院士作用,更好發現和培養拔尖人才,更

藩籬,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推動科

好維護院士群體的榮譽和尊嚴,更好激勵

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强

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才俊的積極性和創

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

造性。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習近平指出,長期以來,我國科技界

組織廣大院士,圍繞事關經濟社會及科技

湧現出許多受到人民愛戴的科學家,他們

發展的全域性問題,開展戰略諮詢研究,

代表的是一種時代精神,影響的是一代又

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

一代年輕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領科學發展。

值觀,需要兩院院士發揮作用。希望廣大

部分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

院士善養浩然之氣,發揚我國科技界愛國

書記處書記,部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

奉獻、淡泊名利的優良傳統,以身作則,

院、全國政協以及中央軍委的領導同志出

嚴格自律,在攻堅克難、崇德向善中做到

席會議。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帶動科技界乃至全

大會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主持。

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致開幕詞。

習近平強調,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

1300多位兩院院士,中央和國家機關

院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和工程技術界最高學

有關部門負責人,在京有關科研機構的科

術機構,是國家科學技術思想庫。兩院要

技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代表出席大會。

23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2014年度「邵逸夫獎」 得獎者名單公佈 ◆ 邵逸夫獎秘書處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今天5月27日(星

分校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教授暨霍華德

期二)在香港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今

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屆共有六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者名

以表彰他們發現內質網未折叠蛋白反

單如下。所有資料於香港時間15:30(GMT

應的貢獻。這個反應是一條控制真核細胞

07:30) 在 www.shawprize.org 網站上載。

內細胞器動態平衡及蛋白質輸出質量的信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

號通道。

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每 年頒獎一次,每項獎金一百萬美元。今年 為第十一屆頒發,頒獎典禮定於9月24日 (星期三)舉行。

「邵逸夫獎」得獎者如下 天文學獎: 一半頒予丹尼爾.愛森斯坦 (Daniel Eisenstein),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教授;另 一半平均頒予肖恩.科爾 (Shaun Cole), 英國杜倫大學物理學教授和約翰.皮考克 (John A Peacock),英國愛丁堡大學天文學 研究院宇宙學教授。 以表彰他們在測量星系大尺度結構特 徵上的貢獻。這些測量包括重子聲振蕩和 紅移空間扭曲,其結果足以對宇宙學模型 作出約束。

24

數學科學獎: 頒予喬治.盧斯蒂格(George Lusztig),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bdun-Nur數學講座教 授。 以表彰他在代數、代數幾何和表示論 方面作出了基礎性的貢獻。將這些學科結 合起來,解决古典問題,且展現數學中美 妙的新聯繫。

背景資料 「邵逸夫獎」是按邵逸夫先生的意願 而設,於2002年11月宣告成立,以表彰在 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獲得突破成果, 和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意義深遠影響的 科學家。原則是不論得獎者的種族、國 籍、性別和宗教信仰。 「邵逸夫獎」是國際性獎項,由邵逸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夫獎基金會管理及執行。邵逸夫先生亦為

平均頒予森和俊 (Kazutoshi Mori),

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和邵氏基金會的創辦

日本京都大學生物物理學教授和彼德.瓦

人。這兩個慈善組織主要發展教育科研、

爾特 (Peter Walter),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

推廣醫療福利及推動文化藝術。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中大於威院設嶄新心血管混合手術室 結合跨專科醫療團隊 大幅縮減胸腔主動脈手術時間及風險

▲ (左起)中大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顏慕勤教授、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余俊豪教授、外科學 系系主任賴寶山教授、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黃鴻亮醫生,以及外科學系血管外 科組名譽臨床副教授林旭開醫生發佈「心血管混合手術室」對治療胸腔主動脈病變的成效。

◆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於威爾斯親王

成開胸手術後,會被轉到介入放射治療室

醫院設置嶄新的「心血管混合手術室」,

進行第二階段的血管內支架置入手術。如

並成立跨專科醫療團隊,為胸腔主動脉出

個案複雜,整個手術可用上數日不等。

現病變的病人提供較低風險、較高成效的

嶄新的「心血管混合手術室」設置先

一站式手術治療。自2013年至今,團隊已

進的影像設備,包括「C型機械臂影像裝

評估了70個病例,並為其中29名病人進行

置」,能為病人進行360度全面檢測;以

一站式的混合胸腔主動脉手術。手術過程

及採用由上至下的標準層流式通風系統,

由原來需分階段數天完成大幅縮短至數小

符合感染控制規格。中大外科學系系主任

時,大部份病人手術後康復進度迅速。

賴寶山教授表示:「心血管混合手術室於

一般而言,心血管病患者如需進行較

2013年成立,讓不同專科醫生可在同一地

複雜的主動脉手術時,需要到醫院不同部

點為病人進行所有檢測和手術程序,大大

門接受分階段檢查和治療。以胸腔主動脉

縮短治療時間及減低運送病人期間大量出

血管內支架置入術為例,患者在手術室完

血和細菌感染等風險。如各項資源能配

25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合,預期每年會有數以百計的病人受惠於

大幅縮短至平均4小時。大部份個案術後康

這創新設施及手術計劃。」

復進度迅速。」

除了配置先進醫療設備,中大醫學院

除了減低手術風險,心血管混合手術

亦成立跨專科醫療團隊,結合心胸外科、

室更為病人帶來新希望。中大影像及介

血管外科、影像及介入放射科、心臟內

入放射學系教授余俊豪教授指出:「憑著

科、麻醉科、專科護士及灌注師等專科

『心血管混合手術室』的先進設備,一些

醫護人員,共同對個案作深入評估,為病

過往不建議的高風險手術亦得以完成。在

人訂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和手術,從而提

29宗手術個案中,團隊成功完成數宗結合

高治療成效,減低病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

開胸心肺輔助下的主動脈弓替換術及降主

率。中大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

動脉血管支架置入術。此手術須同時進行

理教授黃鴻亮醫生表示:「由06年至今,

開胸和介入放射手術,在以往根本不可能

團隊已完成超過100宗胸腔主動脈支架置入

做到。」

術。單是過去一年,團隊便評估了70宗複

展望日後,跨專科醫療團隊的運作模

雜個案,並為其中29名病人進行複雜的胸

式能應用於其他複雜的外科手術上如混合

腔主動脉血管內支架置入術,全部手術於

心房除顫術及腹腔主動脉血管內支架置入

一日內完成。以頭頸血管迴路搭橋術加主

術。

動脉血管內支架置入術為例,過程由數天

26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浸大舉辦《本草綱目》文化工程 啟動儀式暨兩岸四地中醫藥論壇 ◆ 香港浸會大學

為迎接中醫藥學家李時珍於2018年誕 辰500周年,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已開 展了中外學界前所未有的《本草綱目》文

▲ 浸大中醫藥學院副院趙中振教授(右)於儀式 上發佈他兩本新著作《本草的世界》

化工程,並於今日(4月26日)舉行文化工 程啟動儀式,邀得多位來自中國、台灣、

啟動儀式邀得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張

澳門和香港的相關政府官員及中醫、中藥

文康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王志

專家學者主禮,攜手揭開這項重要文化工

勇先生、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局長

程的序幕。這項活動吸引了約四百位中醫

高永文醫生、香港特區政府衞生署署長陳

和中藥業界領軍人士、本地註冊中醫師、

漢儀醫生、醫院管理局主席梁智仁教授、

浸大中醫藥學院的師生和校友,以及其他

台灣中醫藥研究所所長黃怡超教授、澳門

本地大學的學者參加。

大學校董會主席謝志偉博士、中央人民政

學院並於儀式後舉辦兩岸四地中醫藥

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台灣事務

論壇,邀得兩岸四地13位資深專家學者分

部部長唐怡源先生、國際中醫藥學會(澳

享建設中醫藥文化工程、中藥品質與國際

門)秘書長王一濤教授、九龍總商會理事

化產品研發,以及數種慢性疾病的中醫藥

長李光華先生、香港中藥業協會執行會長

防治方法,通過他們的經驗和睿智,推動

李應生先生、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陳永

中醫藥的發展和造福患者。

光博士、健康衞視副總裁黃佳景先生、萬

一眾主禮嘉賓主持 《本 草 綱 目》文 化 工程啟動儀式

27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里機構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家駒博士、

聚了兩岸四地中醫藥不同範疇的專家學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鄭恩基

者,是一場高水平的論壇。他期望今後能

先生、校長陳新滋教授和中醫藥學院院長

進一步加強兩岸四地以至國際間在中醫藥

呂愛平教授聯合主禮。

領域上的交流合作。

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是中國第

陳新滋校長表示,中醫藥是浸大重點

一部本草學巨著,並於2011年獲列入聯合

發展的學科,大學全力支持學院的教學、

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對後世影響

研究、醫療服務,以及推廣、弘揚中醫藥

深遠。浸大是次籌劃的《本草綱目》文化

的抱負。對於學院開展《本草綱目》文化

工程,內容包括中醫藥學院與健康衞視共

工程這項新猷,大學引以為榮,希望未來

同製作一齣50集、以不同中藥為主題的大

能製作不同語言版本的電視系列紀錄片,

型文獻紀錄片《本草綱目》,另外亦會推

成為將中醫藥學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工具。

出一套兩冊的《本草的世界》叢書,介紹

陳校長亦感謝兩岸四地眾多的相關官員和

中醫藥在國際上的發展現狀和世界傳統醫

學者參加論壇,希望通過專家學者的演講

藥的最新發展情况。

和分享,可以讓更多中醫師認識防治多種

張文康教授致辭時表示《本草綱目》

慢性病的良策,使患者能夠接受到更好的

文化項目意義重大,對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治療。

有積極的作用。王志勇副局長指,論壇匯

28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理大科研成果 揚威日內瓦國際發明展 ◆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最近在瑞 士日內瓦舉行的第四十二屆國際發明 展上共獲十一個獎項。這些涵蓋多個 範疇的創新成果,不但為港爭光,同 時開拓了知識領域,造福社會各個層面。 理大科研人員在今屆日內瓦國際發明

▲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容啟亮教授(中)研發的 「行星表土準備系統」,已被應用到「相機指 向機構系統」,隨嫦娥三號到達月球。

展上共獲得一項特別大獎、一項特別金 獎、三項特別獎、四項金獎和二項銀獎。

少於一毫米的樣本,以便進行實地分析。

理大行政副校長楊偉雄先生今天(2014年

分析結果對於宇宙演化的研究至為重要。

5月5日)主持新聞發佈會,展示得獎項

此系統的技術更被運用到「相機指向機構

目。各獲獎展品的簡介如下:

系統」中,並已隨嫦娥三號到達月球,圓

(1) 特別大獎及評判特別嘉許金獎:行星 表土準備系統

發明者: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容啟亮教授

滿完成任務。 (2) 特別獎及金獎:可定向輸送藥物的食 品級膠囊製備方法

「火衛一.土壤」(Phobos-Grunt)是中

發明者: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俄兩國首次合作的策略性太空計劃。通過

王奕博士、黃家興博士

這項任務,兩國曾試圖在火星衛星「火衛

研究人員利用玉米醇溶蛋白和果膠研

一」的表面著陸,並採集其上的土壤樣本

製了一種新的食品級膠囊,當中玉米醇溶

和進行實地分析。理大負責研發的「行星

蛋白能起到隔水層的作用,可以有效避免

表土準備系統」在整項任務中起著關鍵作

果膠吸水膨脹;而果膠則能避免玉米醇溶

用。此系統將被應用到未來的火衛一探索

蛋白在小腸中被消化掉。通過調整兩種材

任務中。

料的比例和膠囊的設計,可以實現定向藥

「行星表土準備系統」體積輕巧,能

物輸送,把藥物傳送到一個選定的部位,

夠把火衛一的表層土壤磨碎及篩選出直徑

包括胃、小腸和結腸。

29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過的三維負泊松比間隔織物製成。這種 特別研發的聚合物採用了具備智能應力反 應特性的微凝膠來製作。處理過的織物平 時會保持柔軟,但在受到衝擊時會立刻變 硬,並迅速地把衝擊力分散到更大的範 圍。衝擊結束後,織物即會回復柔軟。這 種嶄新的防衝材料在衝擊防護性能和舒適 度方面取得理想的平衡,可以取代現有的

30

▲ 理大科研人員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第四十二 屆國際發明展」勇奪十一項國際獎項。

聚氨酯泡沫和橡膠來製作高性能的衝擊防

(3) 特別獎及金獎:可吸附納米氣溶膠並 具備其他附加功能的多層納米纖維過 濾器 發明者:機械工程學系梁煥方教授

學系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合作進

柴油微粒、鐳射打印機顆粒、病毒和 細菌等納米氣溶膠容易進入人體的呼吸 系統、血液循環系統、淋巴系統及神經系 統,因而導致各種慢性疾病。 多層納米纖維過濾器由多個納米纖維 薄層構成。當中每個纖維層均內置滲透 性無紡布,能有效地吸附納米氣溶膠。此 外,與把所有納米纖維置於單一纖維層相 比,多層納米纖維過濾器的壓降相對較 低。納米纖維層還有其他附加功能:它能 把氣態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並能够 殺 滅 細菌。

發明者:護理學院蔡及時博士

(4) 金獎:微吸盤彈性黏貼織物 發明者:康復治療科學系郭霞博士

本項目運用可穿著的電子服裝技術,

這創新彈性黏貼能固定脫臼部位及矯 正肢體的畸形情况,它能牢固地黏貼在表 膚上,固定脫臼部位並且減少受傷關節的 移動幅度。此研究由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 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合作進行。

洗,更可以設定紡織品所需的發熱位置,

(5) 金獎:由三維間隔織物製成的智能防 衝材料 發明者:紡織及製衣學系胡紅博士

府、日內瓦市政府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贊

智能防衝材料由衝擊變硬聚合物處理

www.inventions-geneva.ch。

護服及裝備。有關項目由理大紡織及製衣 行。 (6) 特別獎及銀獎:為職業治療中的自理 訓練而開發的觸感仿真平臺 手部功能障礙令傷殘人士難以照顧自 己。已沿用多年的傳統自理培訓大多採用 實物訓練學員,但却存在著安全性、效率 和成本效益等方面的潜在問題。觸感仿真 平臺備有力覺反饋功能,為身體障礙人士 提供康復訓練、職業治療培訓,提升其手 部活動能力及靈巧度。 (7) 銀獎:應用導電材料設計新型發熱功 能性紡織品

發明者:紡織及製衣學系李鸝博士 開發新型的發熱織物,既輕巧,又可水 以應用於保暖及醫療領域。本技術由理大 紡織及製衣學系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 心合作進行。 第四十二屆國際發明展獲瑞士聯邦政 助,於2014年4月2日至6日在日內瓦舉行。 有關發明展的詳情,請瀏覽大會官方網頁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教院舉辦「第十七屆海峽兩岸暨 港澳地區教育學術研討會」 ◆ 香港教育學院

接近100位來自北京、上海、廣東、

會長郭民亮校長主持開幕儀式。鄭教授致

台灣、澳門以及本港的學者及專家,6月

辭時表示,對教院能舉辦是次研討會感到

6日起,一連兩日匯聚香港教育學院(教

欣喜:「今年適逢是教院二十周年及香港

院),出席「第十七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

教師會八十周年誌慶,今次研討會正好提

區教育學術研討會」,探討「教育的傳承

供一個適時及重要的討論平台,讓來自兩

與發展」。有關研討會由教院院校協作與

岸四地的學者,就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和師

學校體驗事務處及香港教師會聯合主辦,

資培訓的發展等作深入探討」。

為海峽兩岸及港澳的專家學者提供一個交

鄭教授表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秉

流的平台,共同探討教育傳承及其他相關

承對文化與價值觀傳承的責任,另一方面

發展的重要性。

也要對學生作出適當的引導,循循善誘。

教院署理校長鄭燕祥教授聯同香港特

在這兩者之間要作出平衡和應對,確實是

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曾鈺成、香港教師會

極大的挑戰。

教院署理校長鄭燕祥教授(前排左5)聯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前排左6)及香港教師會 會長郭民亮校長(前排右6)主持開幕儀式。

31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在研討會上,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

中,發表多份論文,從中國文化、名人文

分別就多個議題發表演講。教院副校長

化、儒家思想、網絡時代、數位化教學、

(學術)李子建教授以大會主題「教育的

幼兒教育等多方面,分析教師專業的發展

傳承與發展」發表主題演講。其他出席研

及實踐。

討會的專家學者,亦分別在數場的研討會

接近100位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台灣、澳門以及本港的學者及專家匯聚教院,出席「第十七屆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學術研討會」,探討「教育的傳承與發展」。

32


目錄

2014年7月

102 期

京港 專訪

●京港傑出學人專訪‧封面學人 巾幗不讓鬚眉 知識服務社會

陳錦雲 張 歡

2

陳錦雲 鄭思汗

5

陳錦雲 甯潤東

8

—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講座教授張妙清副校長專訪 ●京港傑出學人專訪 科研需要興趣和自信 — 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學務副校長馮剛教授專訪 絲線經緯連世界 色彩斑斕美香江 — 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講座教授暨系主任忻浩忠專訪

京港 動態

香港科技界代表團出席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並參與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由楊振寧教授提議,於1985年3月在香港 註冊成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一個非牟利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旨 在促進內地與香港以至海外間開展學術、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之活

匡 意 繩 聰

11

動,提供諮詢、聯絡及資助等服務。

匡 意

14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中國內地及香港教育與科技單位委託,並

「兩岸四地科技論壇」 國家科技獎勵辦鄒大挺主任到港高校考察

得到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現有中國國家

出席科技獎勵工作香港座談會

學術 情報站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簡介

1

●卷首語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教授訪問本中心

重 華

16

外交學院盧靜教授在香港理工大學分享中國外交戰略

錦 雲

17

香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組團赴貴州省訪問交流

重 華

18

本中心推動香港與青島科協、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交流合作

重 華

20

新華社

21

邵逸夫獎秘書處

24

香港中文大學

25

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 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中央人民政 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等機構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局。

●香港站 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京開幕 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 2014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公佈 中大於威院設嶄新心血管混合手術室結合跨專科醫療團隊 大幅縮減胸腔主動脈手術時間及風險 浸大舉辦《本草綱目》文化工程啟動儀式暨兩岸四地中醫藥論壇

香港浸會大學

27

理大科研成果 揚威日內瓦國際發明展

香港理工大學

29

教院舉辦「第十七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學術研討會」

香港教育學院

31

●「京港」簡介 / 徵稿啟事

《京港學術交流》期刊編委會 出 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執行主編:陳錦雲 特約記者:甯潤東 魏姍姍 陳 哲 蔣 婷

封底內頁

‧非賣品‧

編輯部電話:852-2893 6355 廣告/訂閱查詢:bhkaec@bhkaec.org.hk / 852-2893 6355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厦14樓1404-05室 Address: Unit1404-05, SUP Tower, 83 King's Rd., North Point, Hong Kong 網址:www.bhkaec.org.hk

《京港學術交流》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編輯發行的獨

徵 啟

家刊物,每季度出版,目標讀者是香港、內地及海外各大院

稿

校及學術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和學術人員,內容同時上載「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網站 http://www.bhkaec.org.hk。 歡迎各大高等教育院校、學術研究機構及科技科研團體 提供稿件介紹貴機構特色和科研成就等,徵稿與廣告詳情請

與我們聯絡。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資訊與出版部 E-mail: bhkaec@bhkaec.org.hk / Tel: 2893 6355


ISSN 1684 - 7261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2014

7

102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