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三期

Page 1

ISSN 1684 - 7261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2012

3 第九十三期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編輯‧出版 Edited & Published by Beijing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


Beijing-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Address: Unit 1404-05, SUP Tower, 83 King's Road, North Point, Hong Kong.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 83 號聯合出版大廈 1404-05 室 Tel 電話:2893 6355, 2892 1267 Fax 傳真:2834 5519

網址 (Website)

: http://www.bhkaec.org.hk 電子郵遞 (E-Mail) : bhkaec@bhkaec.org.hk


93

目錄

● 卷首語

2

● 科學技術獎專欄 匡意/繩聰

3

2012 • 3 •

2011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香港特區獲獎代表赴京領獎並訪問國家科教部門

香港科技大學獲國務院頒發多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榮膺本年度獲獎最多的香港高等院校

國家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香港頒獎典禮在中文大學隆重舉行

第九十三期

7 9

匡 意

11 12

附:周靜副主任致辭 李魯副部長致辭

● 活動預告 ●

8

「少年太空人體驗營」5月起接受學界提名參加

● 京港動態

13 15 15

●「香江學者計劃」啟動典禮暨交流會成功舉辦 ● ●

文 文 2012年度中國大陸高校招收港澳台研究生香港報考點報名情況小結 鍾 娟 本中心應邀參加「教育及職業博覽2012」展覽會 鍾 娟

● 院校動態 ●

香港中文大學實施首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訪校計劃暨講座系列 並合作舉辦「華夏第一龍」展覽

● 兩地交流 ● ●

16

重 華

18 19 20

廣州科協舉辦港澳專家新春座談會 共商穗港合作 共謀兩地發展 四川大學「瑞安建業學生交流資助基金」項目受助學生赴港交流

● 社團動態 ●

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聯席會議應邀拜訪 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

● 會議報導 ● 「十至十三世紀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23

維 巍

易素梅

24

羅永生 楊永安

29 36

暨嶺南宋史研究會第二屆年會」綜述 ● 「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廿一世紀儒學教育之發展研討會香港區會議實錄

● 院校簡訊

37

港大/中大/城大/浸大/理大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編輯出版

非賣品

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與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代表合影

封面

(第3排中穿紅衣者為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院士)

本中心近期活動傳真

Statement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magazine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BHKAEC. All rights reserved. Any reproduction or extraction from this magazine must state clearly the original.

封底


卷首語 2011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於 2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香港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豐碩,又獲得5 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技術發 明獎二等獎,1項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藉國家科技獎勵大會隆重召開之際,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組織香港的獲獎科學家 及部分學者前往北京,出席在人民大會 堂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同時 還訪問了國家科技部、國家教育部和國 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短短三日的訪 京活動,香港代表團的行程緊湊而充 實,尤其是在頒獎現場親眼見到胡錦濤 主席為香港科大葉玉如教授頒發證書的 一刻,大家都感到十分鼓舞。本次走訪 的幾個科技部門和單位亦非常難得,從 訪問座談中掌握了豐富的信息,對在兩 地合作中遇到的不少疑問得到了滿意的 解答,也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為今後進 一步開展科研合作創造了條件。 國家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 研究優秀成果獎香港頒獎典禮於3月29 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香港高校共有 8個項目獲獎,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 4項。另外,香港高校參與內地高校合 作獲獎的項目也達到7項,其中一等獎5 項,二等獎2項。誠如國家教育部科技 發展中心周靜副主任在香港頒獎典禮致 辭中指出:「這些成績的取得,說明香 港高校科研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在基 礎科學研究上尤為突出,而且與內地高 校的合作也日益深入。」「希望通過教 育部科技獎勵的激勵和引導作用,能夠 吸引更多的香港高校加強與內地高校的 合作與交流,以國家『十二五』規劃為 發展契機,進一步推動彼此間的合作, 為開創兩地教育、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第一屆「香江學者計劃」經過嚴格 審批,入選的44位內地優秀博士於3月 中旬前抵達香港各院校,跟隨香港導師 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計劃」香港主 辦機構香港學者協會及執行機構京港學 術交流中心,於3月30日在銅鑼灣世界 貿易中心世貿中心會舉行了「香江學者 計劃」啟動典禮暨交流會,共有百餘 位香港高校學者出席活動。「計劃」學 術委員會主席及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黃 玉山教授在典禮致辭中指出,優秀的博 士需要在一流的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 更好地造福社會。香港有完善的科研體 系,與國際聯繫緊密,能夠為國家培養 更多的人才,是個理想的博士後培訓基 地。他寄語來港的「香江學者」:「這 是極其難得的機遇,也承載祖國人民對 你們的期望。」「香江學者計劃」旨在 有效結合內地與香港的人才和研究資 源,共同培養博士後研究人員。透過選 派內地博士赴港開展博士後研究,提高 他們的學術水平,開擴學術視野,努力 造就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此舉既能為 香港的科研吸納更多優秀人才,注入新 的動力,亦能加強內地與香港在學術與 文化方面的深層次交流。 2012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訪校計劃 暨講座系列,於2月8-11日在香港中文 大學舉行。這是該校在相繼實施中國科 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訪校計劃暨講座 系列之後,推出的另一與內地人文社會 科學界的學術交流活動。 本期「會議報導」欄目,刊發了三 篇人文社科的會議綜述,反映了香港與 內地高校人文社科學者的廣泛交流。


科學技術獎專欄

京港學術交流(93)

2011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香港特區獲獎代表赴京領獎並訪問國家科教部門 ▊ 匡 意/繩 聰

20

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 獎勵大會於2012年2月 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

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央和國家 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李長 春、李克強出席大會並為獲獎 代表頒獎。溫家寶代表中央、 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李克強 主持大會。 上午10時,大會在雄壯的

大會現場

國歌聲中開始。在 熱烈的掌聲中,中

溫家寶強調,要敏

共中央總書記、國

銳發現國際金融危機

家主席、中央軍委

給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帶

主席胡錦濤首先向

來的契機,着力深化科

獲得2011年度國家

技體制改革,調整完善

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

黨中央、國務院向2011年度國

科技力量布局,促進科技與經

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

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表示熱烈

濟緊密結合,努力形成中國經

究所原副所長謝家麟,中國科

祝賀,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

濟的新優勢。要積極推動企業

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表示誠摯問候和崇高敬意,向

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支持企

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所

關心和參與中國科技事業的外

業建立和充實研發中心,承擔

長吳良鏞頒發獎勵證書,並同

國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謝。

國家和地區重大科技項目,攻

他們熱情握手,向他們表示祝

他說,要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

克產業關鍵技術,提高核心競

賀。隨後,胡錦濤等黨和國家

深層次影響,緩解發展不平

爭力。要從制度上為廣大科技

領導人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

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體制

工作者創新創業提供更加廣闊

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

性、結構性矛盾,實現經濟社

的舞台和空間,鼓勵他們走出

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

會發展的新跨越,最根本的要

科研院所創業,特別是創辦科

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

靠改革開放、體制創新和科技

技型企業,讓科技型企業的發

頒獎。

進步,靠激發和調動包括廣大

展壯大帶動和促進科研成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

科技工作者在內的人民群眾的

創新產品、創新人才的大量湧

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講話中代表

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現。要弘揚科學精神,倡導學


科學技術獎專欄

京港學術交流(93)

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香港特區科學家獲獎名單 學科組 生物學 信息科學 地球科學 信息科學 工程技術 科學

通信

計算機與 自動控制

項目名稱

主要完成人

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受體酪氨酸激酶介導的信號通路 香港科技大學 在突觸發育和可塑性中的作用 葉玉如 基於非測距的無線網絡定位理論 香港科技大學 與方法研究 劉雲浩、倪明選、李默、楊錚 典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分析方 香港浸會大學 法與生成轉化機制研究 蔡宗葦(第三完成人) 計算機網絡資源管理的隨機模型 香港科技大學 與性能優化 李波(第二完成人) 基於行為的城市交通流時空分布 香港科技大學 規律與數值計算 楊海(第三完成人) 香港理工大學 林興強(第四完成人) 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多種新型天線的發明,分析及應 香港城市大學 用研究 陸貴文、陳志豪、薛泉、黃衡 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網構軟件技術、平台與應用 香港科技大學 張成志(第三完成人)

推薦單位 香港特別 行政區 教育部 中國科學院 工業和 信息化部 教育部

香港特別 行政區 教育部

術誠信,鼓勵獨立思考,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

的作用」為香港科技大學葉玉

學術自由,形成百家爭鳴、民

務委員劉延東在會上宣讀了

如教授主持完成,特區政府推

主開放的科學氛圍,引導廣大

《國務院關於2011年度國家科

薦的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

科技工作者勇於追求真理、執

學技術獎勵的決定》。2011年

「多種新型天線的發明,分析

着科學探索、尊重知識產權、

度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36

及應用研究」則由香港城市大

珍視學術聲譽。

項,全部為二等獎;國家技術

學陸貴文教授、陳志豪教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

發明獎授獎項目41項,其中一

薛泉教授和黃衡博士共同完

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大會

等獎2項,二等獎39項;國家

成。詳細獲獎情況見附表。

時強調,科學技術在一定意義

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218

藉國家科技獎勵大會隆重

上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

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9

召開之際,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動社

項,二等獎208項;授予8名外

組織香港的獲獎科學家及部分

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力量。希

籍科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

學者前往北京,出席在人民大

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以獲獎者為

科學技術合作獎。

會堂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榜樣,以科教興國為己任,把

大會公報顯示,2011年度

大會,同時還訪問了國家科技

自己的事業抱負、科技專長同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科學家在三

部、國家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

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

大獎項中均榜上有名,共有7

學基金委員會。

福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為加

個項目獲獎。其中,由特區政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多

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

府推薦的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

年,中央堅持走「科教興國」

學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

目「受體酪氨酸激酶介導的信

之路,科學技術發展一日千

強大科技支撐。

號通路在突觸發育和可塑性中

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每年


科學技術獎專欄

京港學術交流(93)

中聯辦殷曉靜副主任(右4)與 香港獲獎科學家在會場合影

湧現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 權的傑出科研成果,極大地推 動了社會進步和現代化進程。 在每年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 勵大會上,中央和國家最高領 導人都會親自出席大會,為獲 獎科學家頒獎,給廣大科技工 作者以巨大的鼓舞。京港學術 交流中心經過20多年在香港地 區的宣傳推介,國家科技獎得 到了香港各院校的日益重視, 學者們積極申報,將獲得國家 科技獎視為崇高的榮譽。本次 獲獎代表們能親自出席科技獎 勵大會,感受人民大會堂的雄 偉壯觀以及大會現場歡樂無比 的氣氛,十分難忘。中聯辦殷 曉靜副主任會後設宴招待香 港的科學家,向獲獎者表示祝 賀。席間殷主任發表的講話, 讓代表們倍感親切,令人鼓

香港獲獎代表暨訪京團成員在人民大會堂前合影留念

舞,表示會在學術上繼續努力 攻關,為國家為香港的科技事 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代表團於2月13日上午首 先訪問了國家科技部,受到國 際合作司(港澳台辦)徐海參 贊及綜合與計劃處孫鍵處長, 發展計劃司計劃協調處徐芃處 長,基礎研究司基礎建設處調 研員吳根和重大項目處李飛及 港澳台辦許洪彬等官員的盛情 接待。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 長曹國英及副調研員李嘯精心 安排本次訪問,並親自出席會 面。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 葉玉如院士、霍英東研究院院 長倪明選教授、研究經費統籌 處主任劉樹莉,香港城市大學 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陸 貴文教授、協理副校長(創新

殷主任設宴祝賀香港科學家獲獎

發展及內地事務)薛泉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蔡宗葦教 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科學與 技術部主管匡增意等參加會面 座談。科技部官員詳細介紹了 國家科技重點發展計劃體系和 管理,內容涉及到國家重點基 礎研究發展計劃(簡稱「973 計劃」)和高技術研究發展計 劃(簡稱 「863計劃」),以 及其他支撐計劃、政策引導類 計劃等。同時還介紹了國家重 點實驗室的設置與管理,國家 對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的政 策等。針對香港科學家十分關 心的如何申請和參與國家科技 項目問題,科技部官員也一一 進行了介紹。根據最新的安 排,香港院校在內地設立的具 獨立法人資格的單位(如深圳 研究院),擁有與內地其他科 研機構相同的獨立申請國家科

徐海參贊(前排左5)和曹國英副部長(前排左6)會後與香港代表合影

技計劃項目的權利。


科學技術獎專欄

京港學術交流(93)

訪問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

細介紹了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 目系列。國家為支持基礎研 究所投放的資金逐年快速增 加,2011年經費總額達到187 億元,而2012年更達到235億 元。王主任表示,基金委與香 港研究資助局共同設立的聯合 資助計劃,資助的經費正逐年 增加,目前給予內地合作方的 資助金額已達80萬元人民幣, 給予港方的資助金額已是90萬 元港幣。他還向來賓指出了申 請項目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 方,並回答了學者的提問。 短短三日的訪京活動,香

2月14日下午和15日上

的交往,自2009年開始接受香

午,香港代表團分別訪問了國

港高校申報「教育部高等學校

家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和國家

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

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教育部

術)」以來,增進了對香港高

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副

校科研實力的認識,對香港高

主任周靜,成果專利處處長楊

校每年有多個項目獲獎表示熱

健安、副處長萬猛和劉爽女士

烈地祝賀。李主任特別向香港

等熱情地歡迎香港來賓。李主

學者介紹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

任介紹說,作為促進中國高等

機網對高校教學科研發展所起

學校科技發展為目的之教育部

的重要作用,建議學者們充分

直屬事業機構,科技發展中心

利用中心建設和管理的「中國

承擔了有關科研基金、科技成

科技論文在線」、「中國學術

果、科技開發、成果轉化與推

會議在線」等網站平台,掌握

富的信息,對在兩地合作中遇

廣、科技產業等方面的管理工

科技最新信息。

到的不少疑問也得到了滿意的

作,並為教育部在高等學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解答,還相互建立了良好的關

科技政策方面提供諮詢和建

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逸

係,為今後進一步開展科研合

議。中心十分重視與香港高校

教授為來訪的香港代表團詳

作創造了條件。

王逸副主任(左6)與 香港代表團合影

港代表團的行程非常緊湊,成 員感到充實且難忘。尤其是在 頒獎現場親眼見到胡錦濤主席 為香港科大葉玉如教授頒發證 書的一刻,大家都十分雀躍, 歡欣鼓舞。通過走訪幾個科技 部門和單位,學者們掌握了豐


科學技術獎專欄

京港學術交流(93)

香港科技大學獲國務院頒發 多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榮膺本年度獲獎最多的香港高等院校

「國

家科學技術獎」是 由國務院主辦,旨 在獎勵對推動科學 技術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士 及機構,為國家科學技術界最 崇高榮譽之一。在2012年2月 1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 2011年度獎勵大會上,香港科 技大學榮獲五項獎項,包括四 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及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 獎」二等獎,成為香港高等院 校中獲頒最多獎項的大學。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對科 大榮獲多項國家級獎項感到振 奮及欣喜,衷心祝願獲獎的教 研人員,未來的科研成就再創 高峰。他表示,科大作為世界 級研究型大學,一直致力在不 同範疇及層面促進科研發展, 並在多個學術領域中取得重大 突破;是次獲獎,更充分展現 科大在前沿及應用研究的卓越 實力。科大未來將繼續發揮跨 學科研究的優勢,對國家教研 發展作出貢獻。 科技大學獲獎的研究簡介 如下: 中國科學院院士、理學院 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 實驗室主任葉玉如講座教授的 「受體酪氨酸激酶介導的訊號 通路在突觸發育和可塑性中的

(左起)李默博士、劉雲浩教 授、葉玉如教授、倪明選教 授及楊錚博士

作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 獎。神經系統是控制人類認知 行為和活動能力的中樞,其發 育和功能受到眾多訊號分子的 影響。神經信號傳導的異常, 將破壞神經系統的功能,導致 腦疾病的發生。葉玉如教授長 期專注於探索調控神經系統發 育和功能的訊號通路。她近期 的研究,揭示了一類被稱為受 體酪氨酸激酶的細胞表面蛋白 質,在神經元溝通和大腦功能 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這些成 果不僅進一步解釋了學習和記 憶等認知過程的分子機制,亦 為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症等神 經退行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 法提供了重要依據。 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劉 雲浩教授、倪明選講座教授、 李默博士及楊錚博士的「基 於非測距的無線網路定位理論 與方法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

獎二等獎。受無線通訊質素不 穩、網路規模大、自組織與移 動性強及現有測距方式成本昂 貴等因素影響,傳感網及物聯 網路等位置資訊難以即時及準 確地獲取,所以一直是熱門研 究課題。研究團隊遂於2000年 展開上述研究,最早提出了截 至現時為止,無線自組織網路 節點可定位性最完備的準則, 率先實現了基於無線射頻識別 (RFID)技術的非測距定位 系統,解決了無線多跳網路下 的非測距定位演算法各向異性 的困難,更突破性地應用於煤 礦安全監測與海洋物聯網等範 疇。 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李 波教授的「電腦網路資源管理 的隨機模型與性能優化」獲國 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互聯網 已成為資訊社會的重要基礎設 施之一,使用者數量和業務的 快速發展造成對網路資源需求 的不斷增長,成為互聯網日益 需要解決的難題和資訊科學中 重要的研究課題。科大李波教 授和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及技 術系經過多年的合作研究,包 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傑出 青年基金項目等,針對網路資 源的優化和網路資源利用率最 大化,提出了一套從理論到實


科學技術獎專欄 踐的完整解決方法。上述研究 成果廣泛應用於商業系統,並 顯著提高了網路資源利用率。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楊海 教授的「基於行為的城市交通 流時空分布規律與數值計算」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科 大楊海教授與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及香港理工 大學組成的團隊經過20多年的 研究,增加了社會對城市交通 網絡時空分布規律的瞭解,並 作深入的數值分析,對交通 流量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有重大

京港學術交流(93) 的貢獻。他們創立了新的交通 流時空分布數學模型,又設計 了適用於大型網絡交通流數學 模型的數值計算方法。研究不 但解決了城市大型交通系統的 各類型難題,更成為了集合數 學、城市規劃等跨學科研究的 楷模,提升了中國內地在交通 系統研究的國際地位。 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張 成志教授「網構軟件技術、平 台與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 獎二等獎。科大張成志教授與 南京大學合組的研究團隊,將

軟件系統、用戶及環境的關係 緊密結合,對網構軟件技術作 多方面的創新,提升軟件的自 主度、可信度、反應度,及不 同軟件之間的互動、協同水 平,從多方面強化對資訊的管 理,及推動針對特定應用範圍 而設計軟件的發展。團隊亦與 政府部門及不同企業合作,透 過產學研結合將研究成果廣泛 應用於政府、教育、金融、電 力、通訊、交通等,大大提升 訊息運作效率及收益。 (科大新聞稿)

活動預告

「少年太空人體驗營」5月起接受學界提名參加 「少年太空人體驗營2012」現正招募學員,入 選者將於今年暑假獲送北京及酒泉接受一系列航天 訓練。有興趣參加的中學生須於6月12日或以前通過 學校提名參加。 此體驗營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香 港中華總商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以及酒 泉衛星發射中心合作舉辦,並由香港中華總商會贊 助,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協辦,香港太空館策劃。目 的是讓香港的學生認識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以及 體驗中國太空人的訓練過程,並培養他們對學習太 空科學和航天科技的興趣。 香港太空館館長陳己雄表示,今年康文署已經 是第四度與多個合作單位合辦「少年太空人體驗 營」,得到有關單位的支持,內容安排豐富精釆, 學員將有機會參觀中國主要的航天設施,包括中國 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國家天 文台、中國航空博物館,以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陳己雄稱:「今年體驗營的最大亮點是首次安 排學員參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此發射中心是中國 測試及發射載人飛船的主要基地,學員在這裡除 了可以參觀到較其他發射中心更大型及先進的設備

外,還可看到載人航天裝備、航天員的安全設施及 他們住宿的地方,實在機會難逢。」 陳己雄續稱,學員亦會獲授基本的太空科學和 航天科技知識,以及體驗航天員的訓練,包括「穿 脫航天服」、「太空廚房」、「心理訓練」、「逃 逸救生訓練」及「血液重新分布訓練」等,這些訓 練都是現役中國太空人必須接受的訓練項目,有助 學員更了解中國太空人的訓練過程。完成訓練課程 後,他們將參加課程考試並會獲頒發證書。 體驗營為期七日,於7月27日至8月2日舉行。 名額為30名。參加者須為12歲或以上的全日制中學 生,並須經由學校提名參加,而每間中學最多可提 名兩名學生參加。 參加者身高須在1.4至1.75米間,健康良好, 性格獨立、外向、自信,亦須服從紀律,擅與人相 處,並對航天科技有濃厚興趣,能操流利普通話者 獲優先考慮。 參加者須準備經過三輪甄選,當中包括天文及 太空科學問答比賽、為期三天的營前集訓,以及面 試,以評核參加者的應變,溝通及語言能力。三輪 甄選成績優異的才能獲選成為少年太空人。

有關是項體驗營詳情,可瀏覽香港太空館網頁 http://hk.space.museum/YATC,或致電27342711查詢


科學技術獎專欄

京港學術交流(93)

國家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香港頒獎典禮在中文大學隆重舉行 ▊匡 意

分時節,香港中文大學 的校園繁花似錦,盛開 的杜鵑喜迎各方賓客。

「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 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香港頒獎 典禮於2012年3月29日上午11 時在逸夫書院大講堂隆重舉 行。 2011年度,香港高校共有 八個項目獲獎,其中一等獎四 項,二等獎四項。另外,香港 高校參與內地高校合作獲獎的 項目也達到七項,其中一等獎 五項,二等獎二項。教育部科 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周靜再次親 臨香港,為香港獲獎院校及獲 獎科學家頒發榮譽證書。頒獎 嘉賓還有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 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李 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李 乃堯。在主席台就座的還有各 獲獎院校的代表:香港中文大 學校長沈祖堯、香港科技大學 副校長翁以登、香港浸會大學 副校長黃偉國、香港城市大學 副校長Gregory B. RAUPP、香 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院長陳 應城和香港理工大學建設及環 境學院院長滕錦光。來自香港 各院校逾200位獲獎者和來賓 出席了頒獎典禮,全場充滿了 歡樂的氣氛。

周靜副主任向獲獎院校代表頒發證書 周靜副主任和李魯副部長 分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 熱烈祝賀香港高校的科學家獲 得殊榮(詳見另文)。沈祖堯 校長代表各獲獎院校致辭,感 謝國家教育部對本港高校的支 持,感謝周靜副主任親自赴港 頒獎。之後,周靜副主任、李 魯副部長和李乃堯總裁分別向 獲獎院校的代表及榮獲自然科 學獎、科技進步獎的學者頒發 證書。 頒獎典禮之後,舉行了 「2012年度教育部科技獎勵工 作介紹會」,由周靜副主任向 與會來賓介紹教育部科技獎 勵、科研基金相關工作。根據 周主任介紹,目前,由教育部 科技發展中心管理的高校博士 點科研基金年度可使用經費總 額已達3億元人民幣,而且正

在與香港研究資助局商議,如 何利用各自相關的科研基金共 同資助兩地高校合作的科研項 目,推動兩地學者的科研合作 與交流。 榮獲自然科學一等獎的 有:香港中文大學陳漢夫(項 目名稱:解 Toeplitz 系統的迭 代法及其應用),黃家星、梁 慧康、余俊豪、莫仲棠、陳向 燕(項目名稱:顱內大血管病 變腦卒中的流行病學、診斷、 發病機制、影像學和治療), 王鈞、劉慶山、胡曉林(項目 名稱:神經動力學優化模型及 應用)。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的是香港中文大學余卓文、張 慶、房芳、陳日新、林逸賢、 李沛威(項目名稱:超聲心動 圖技術在心力衰竭預防、診 斷、治療、預後中的創新應


科學技術獎專欄

京港學術交流(93)

周靜副主任向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頒發證書

李魯副部長向科技進步獎及自然科學獎獲得者頒發證書

李乃堯總裁向與內地高校合作榮獲一等獎的獲獎者頒發證書 用)。榮獲自然科學二等獎的 三個項目是:香港城市大學林 群聲、林忠華、楊偉賢、蘇敏 嘉(項目名稱:我國東南沿海 海域全氟化合物地球化學特徵 及其風險評估),香港科技大 學詹華強、趙奎君、董婷霞、 鄭玉忠、蔡智仁(項目名稱: 建立中藥複方系統生物學研究 模式—當歸補血湯的作用機理 研究),香港理工大學李榮 彬、杜雪、張志輝、王浩(項 10

目名稱:超精密切削的細觀塑 性力學機理研究)。榮獲科技 進步二等獎的是香港中文大學 陳家亮、劉潤皇、沈祖堯、趙 偉仁(項目名稱:消化性潰瘍 出血防治的療法創新和技術改 革)。另外,香港大學、香港 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 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 香港浸會大學的學者與內地高 校合作,也有七個項目榮獲自 然科學獎或技術進步獎。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 成果獎(科學技術)」是國家 教育部設立的科技專項獎,面 向全國高等院校,授予在科學 發現、技術發明、促進科學技 術進步和專利技術實施等方面 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 從2009年開始,成果獎接受香 港特別行政區法定高等院校的 直接推薦,並委託京港學術交 流中心負責該獎項於香港的聯 繫、諮詢、服務等工作。


科學技術獎專欄

京港學術交流(93)

「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香港頒獎典禮致辭 ▊ 周 靜(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

尊敬的李魯副部長、李乃堯總 裁,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天非常高興來參加 「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 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香港 頒獎典禮」。首先,我代表教 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向在座的各 位獲獎者表示熱烈祝賀。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 果獎(科學技術)是教育部設 立的面向全國高校的科學技術 獎,旨在鼓勵、調動高校廣大 教師和科技工作者、科研組織 進行科技創新、自主創新的積 極性,授予在推動科學技術進 步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我國公民 和組織,每年評審一次。高等 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 學技術)始於1985年,到2011 年為止,已獎勵了27次全國高 校的優秀科研成果9391項,獲 獎人員達6萬多人次。高等學 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 技術)分設自然科學獎、技術 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科技進 步獎(推廣類)和專利獎。自 然科學獎為在自然科學基礎研 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內取得 的發現、闡明自然現象、特性 和規律的科學研究成果;技術 發明獎為利用自然規律首創的 科學技術成果;科技進步獎為

自然科學應用技術方面的研究 成果;專利獎為專利技術實施 後取得了顯著效益的科學技術 成果。 2011年,我們共接收到全 國238所高校的推薦項目1007 項。其中,推薦高等學校科學 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954項,直接推薦2012年度國 家科技獎勵53項。經對推薦材 料進行形式審查,有60項不合 格,形式審查合格947項。經 網絡通信評審、專家會議評 審、獎勵委員會審核、教育部 批准,最後確定的正式授獎項 目為285項。其中,一等獎112 項,二等獎173項。 教育部自2009年開始委託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組織香港特 區的高校申報高等學校科學研 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2011年共收到4所香港特區高 校推薦的12個項目,經同行專 家網絡評審、專家會議評審、 獎勵委員會審核、教育部批 准,有8個項目獲獎。其中, 自然科學一等獎三項:由香港 中文大學獲得;自然科學二等 獎三項:香港城市大學一項、 香港科技大學一項和香港理工 大學一項;科技進步一等獎一 項,由香港中文大學獲得;科 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由香港中 文大學獲得。此外,香港特區 高校參與完成的項目有7項獲

獎,其中,自然科學一等獎二 項,分別由香港科技大學和香 港浸會大學參與完成;自然科 學二等獎二項,分別由香港科 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參與完 成;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分 別由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和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參 與完成。這些成績的取得,說 明香港高校科研水平不斷提 升,特別是在基礎科學研究上 尤為突出,而且與內地高校的 合作也日益深入。當然,這也 離不開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的精 心組織,在此對他們的辛苦工 作表示感謝。 香港在高等教育國際化、 教育投資多元化和教育理念等 方面的成功經驗,對於內地 提高高等教育教學、科研水平 和人才培養都有很好的借鑒作 用。隨着特區高校和內地高校 的深入交流,香港和內地已經 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機制,對於 促進內地和香港教育科技事業 的共同發展作用重大。 我們希望通過教育部科技 獎勵的激勵和引導作用,能夠 吸引更多的香港高校加強與內 地高校的合作與交流,以國家 「十二五」規劃為發展契機, 進一步推動彼此間的合作,為 開創兩地教育、科技工作的新 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 出新的貢獻。 11


科學技術獎專欄

京港學術交流(93)

「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香港頒獎典禮致辭 ▊ 李 魯(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 回歸以來,隨着國家的經

截止到2011年,全國2358所高

濟快速發展和實力日益強大,

校,134萬教師,其中教授近

香港高校與內地的交流合作

15萬,副教授38萬,在校研究

越來越緊密,對內地經濟和社

生153萬,其中博士生25萬,

尊敬的周靜副主任、

會發展的參與度不斷提高。特

碩士生128萬,高校的兩院院

尊敬的沈祖堯校長,

別是近幾年來,借國家科教興

士佔全國的40%。以2011年為

各位嘉賓,各位教授:

國、科技創新的東風,越來越

例,高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大家好!

多的香港學者積極參與國家級

23項,佔64%,獲國家科技發

科研攻關計劃和人才培養計

明獎29項,佔71%,獲國家科

春三月,生機盎然。今

劃。據不完全統計,香港高校

技進步獎162項,佔74%,共

天,我們在美麗的香港

已有1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

獲國家三大獎214項,佔總數

中文大學舉行「國家教

實驗室,有39位學者榮獲中國

72.5%,高校作為第一單位獲

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

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稱

獎157項,佔53.2%。因此,

究優秀成果獎」頒獎典禮,首

號或外籍院士稱號,有近100

積極開展兩地高校的交流與合

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央政府駐港

名學者獲得65項國家自然科

作,在人才、設備、資金和信

聯絡辦教育科技部向獲獎的各

學獎或國家科技進步獎,有

息上具有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位教授表示熱烈的祝賀。

數以百計的學者參與了國家

的巨大空間。

從2009年開始,教育部鼓

「863」、「973」等重大科研

從拓展香港高校發展的空

勵香港學者申報全國高等院

項目,還有不少學者入選「千

間,從香港學者學術發展價值

校科研優秀成果獎,短短三

人計劃」和「長江學者」等國

的體現,我們都有義務、有

年,香港高校獨立申報成果獎

家級人才計劃。可以說,香港

信心進一步促進兩地教育科技

43項,獲獎24項,與內地高校

已經成為國家科教事業布局的

的共同發展,北靠內地,面向

聯合申報並獲成果獎16項,共

一個新的戰略重點,香港高校

世界,發揮香港高校國際化優

計獎40項,獲獎香港學者累計

的學者為國家的科研發展和人

勢,依靠高素質師資實力,創

110多人次。香港高校學者積

才培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造「一國兩制」下香港科技發

極參與申報教育部獎項,為國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

展的新優勢,開創國家科教興

家科技創新爭做貢獻,成為近

展,內地高校早已今非昔比,

國的新天地。

年來兩地交流合作的一個新亮

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中發揮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

點,新氣象。

了基礎性、生力軍的作用。

工作順利,再創新輝煌!

12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3)

「香江學者計劃」啟動典禮暨交流會 成功舉辦 ▊ 文  文

黃玉山教授 致歡迎辭

一屆「香江學 者計劃」(以

香港導師代表 黃聿教授發言

下簡稱:計劃)經過

嚴格審批,入選的44位內地優 秀博士於3月中旬前抵達香港 各院校,跟隨香港導師開展博 士後研究工作。「計劃」香港 主辦機構香港學者協會及執行 機構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於2012 年3月30日,在銅鑼灣世界貿 易中心世貿中心會舉行了「香 江學者計劃」啟動典禮暨交流 會,共有百餘位香港高校學者 出席活動。出席啟動典禮的主 要嘉賓有:中聯辦教科部李魯

「香江學者」代表 姚靜博士發言

李魯副部長 為博士後研究人員頒發證書

人士簡介「計劃」在過去一年

做出成果。為國家、為香港作

多以來的實行情況。黃教授指

出貢獻。」

出,優秀的博士需要在一流的

主禮嘉賓,中聯辦教科部

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更好地

李魯副部長在致辭中表示,是

造福社會。香港有完善的科研

次「計劃」有助深化兩地交

體系,與國際聯繫緊密,能夠

流,希望香港導師不止將自己

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是個

的所長傾囊相授,並將國際化

理想的博士後培訓基地。他寄

的學術模式傳予這批內地優秀

語來港的「香江學者」:「這

人才;同時,也要教他們做人

是極其難得的機遇,也承載祖

和治學的道理與規則。他通

國人民對你們的期望。希望你

過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的事

們聚精會神,埋頭苦幹,努力

例,鼓勵「香江學者」要善用

副部長,國家教育部科技發展 中心周靜副主任,香港教育局 謝凌潔貞常任秘書長和李美嫦 副秘書長,參與向全國人大提 交「計劃」建議書的部份港區 全國人大代表,以及香港八大 院校副校長等。 身兼香港學者協會主席、 「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及香 港科技大學副校長黃玉山教授 在典禮上致歡迎辭,並向與會

交流會現場

13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3)

香港優勢,爭取青出於藍。浙

此外,為了及時掌握來港

會」;華東師範大學的林欣認

江大學鄭樹森教授曾到香港大

博士後研究人員的各方面情

為「香港比內地學術環境好,

學從事研究工作,師從著名肝

況,使他們更好地展開合作研

研究人員無須面對各種行政工

臟科專家范上達教授,專攻肝

究工作,主辦機構於3月30日

作,可以專注研究」。中國科

臟移植。「現在鄭教授移植的

下午舉辦了「香江學者計劃」

學院生物物理所的張慧娜則表

案例達到一千多例,比導師還

交流會,「計劃」學術委員會

示希望透過「計劃」,大大提

多了。」

顧問、委員、首屆「計劃」的

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隨後,香港教育局謝凌潔

香港導師及博士後研究人員等

「香江學者計劃」旨在有

貞常任秘書長,導師代表香

約有50人出席。「香江學者」

效結合內地與香港的人才和研

港中文大學黃聿教授及內地博

普遍認為到港工作後,體會到

究資源,共同培養博士後研究

士後研究人員代表、來自上海

不一樣的學術態度和研究方

人員。透過選派內地博士赴港

同濟大學的姚靜博士亦在啟動

式,學者們能在良好的環境下

開展博士後研究,提高他們的

典禮上致辭及發言。儀式最後

專心從事科研。至於較難適應

學術水平,開擴學術視野,努

由各主禮嘉賓及港區全國人大

的則是住宿問題。他們亦希望

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

代表為赴港的內地博士後研

「計劃」完結後,仍可與香港

此舉既能為香港的科研吸納更

究人員頒發證書。其中,港區

導師在研究和學術交流方面保

多優秀人才,注入新的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出席的有:費斐

持聯繫。其中來自上海同濟大

亦能加強內地與香港在學術與

女士、曹宏威博士、盧瑞安先

學的「香江學者」周爽說,

文化方面的深層次交流。欲了

生、雷添良先生、田北辰先生

「香港科研的軟硬體條件都很

解更多詳情,請登入網站:

及蔡素玉女士。

好,希望以優異的成績回饋社

www.hkscholars.org。

嘉賓合影,前排左起:陳正豪教授(理大副校長)、蔡素玉女士、雷添良先生、費斐女士、謝凌潔貞常任秘 書長、李魯副部長、黃玉山教授、周靜副主任、李美嫦副秘書長、曹宏威博士、盧瑞安先生、田北辰先生

14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3)

2012年度中國大陸高校招收港澳台研究生 香港報考點報名情況小結 ▊鍾 娟 12年度,港澳台人士報考內地高校研 究生,在香港報考點的報名人數為732 人,較2011年度的883人減少151人。其 中香港考生274人(碩士140人,博士134人), 澳門考生2人(碩士1人,博士1人),台灣考生 456人(碩士242人,博士214人)。 在732人中,有383人報考碩士生、349人報 考博士生。報考公費全日制62人、自費全日制 312人、自費兼讀制358人。不准考人數10人。 考生來源分布如下:技術人員82人、大學 教師56人、中學教師32人、公務員29人、其他 人員(包括小學教師、本科應屆畢業生、碩士

20

應屆畢業生)553人。 考生的學歷背景:研究生367人,大學本科 350人,本科以下15人。 男性考生454人,女性考生278人。 2012年度港澳台生報考的內地院校有69 所,較多人報考的院校計有:廈門大學93人、 廣州中醫藥大學70人、復旦大學67人、上海交 通大學31人、中山大學30人、北京師範大學28 人、中國人民大學26人、大連醫科大學22人、 四川大學22人、南京大學21人。 內地高校招收港澳台研究生考試於2012年4 月14-15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

本中心應邀參加 「教育及職業博覽2012」展覽會 ▊鍾 娟 「教育及職業博覽2012」於2月9-12日假香 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連續 第8年獲主辦機構香港貿易發展局邀請參展。共 有來自14個國家及地區的720家教育機構、政府 部門、商界企業及專業學會參展,數目打破歷 屆紀錄,較2011年增加2%。 教育展區規模更勝往年,吸引超過679家本 地及海外大學、專上學院、語言學校、職業訓 練機構及持續教育機構參展,來自澳洲、加拿 大、中國內地、歐洲及美國的參展機構分別組 成地區展館。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作為國教育部指定報考 內地高等院校的主要報名及資料提供點,與多 家內地高等教育機構如暨南大學、華僑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集美大學、綿陽師範學院、佛山科技學院、佛 山職業學院、佛山南海鹽步職業學校等組成內 地展覽館,對內地升讀高等院校有興趣的香港 人士提供相關的報名時間、資料及院校訊息 等。國家教育部於2011年公布63所內地高校豁 免香港學生聯招考試,並據香港高中公開成績 擇優錄取學生,這項新措施吸引更多港生及家 長查詢,相關查詢比往年增加約2倍。 15


院校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3)

香港中文大學實施首届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訪校計劃暨講座系列 並合作舉辦「華夏第一龍」展覽 ▊重 華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 究所所長王巍教授 在中大做學術演講

20

12中國社會科學院學 者訪校計劃暨講座系 許宏教授(右)

劉國祥教授(右)

港中文大學舉行。這是該校在

元生教授、歷史系署理系主任

許宏教授的講題為「二里

相繼實施中國科學院、中國工

張學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頭與最早中國」,他以河南偃

程院院士訪校計劃暨講座系列

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主

師二里頭遺址為切入點,從

之後,推出的另一與內地人文

任科大衛教授、社會科學院院

王都規劃、宮廷禮制、社會結

社會科學界的學術交流活動。

長李少南教授、人類學系呂烈

構、精神信仰、文化互動、

丹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

「核心文化」的輻射等多個角

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教

度,闡述東亞歷史上最早的廣

授及文物館館長林業強教授等

域王權國家,即早期「中國」

首屆獲邀請訪問中大的學

以及上述單位的學者們進行了

形成的過程。

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

廣泛的交流,瞭解有關研究項

劉國祥教授以「東北紅山

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

目和發展,交流學術意見。

文化玉器研究—兼談龍的起源

所所長王巍教授,考古研究所

訪問期間,王巍教授、許

問題」為題,介紹中國史前玉

研究員、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

宏教授及劉國祥教授分別主持

文化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期,

任許宏教授,考古研究所研究

三場學者講座系列,分享其對

以及紅山玉器對中國用玉制

員、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內

考古學的真知灼見,與中大師

度、玉禮制系統形成的影響,

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劉國祥

生及社會各界交流。王巍教授

這是目前所能確認的中國最早

教授。訪問團成員還有考古研

以「從考古發現探討中華文明

的禮制形態。

究所科研處副處長鞏文副研究

的起源」為題,介紹中華文明

員,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辦公室

探源工作的多項重要成果,並

副主任孫小兵先生,中國文物

通過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

報李政女士,新華通訊社汪永

較研究,總結早期中華文明的

今年是壬辰龍年,香港中

基先生等。中國社科院學者們

特點及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

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

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

的地位。

古藝術研究中心與中國社會科

列,於2月8-11日在香

考古講座系列 探索中華文明起源

16

「華夏第一龍」 展覽揭龍起源之謎


院校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3) 在境外公開展示。 另一件最矚目的展品是由 中大在香港南丫島發掘出土的 商代玉石禮器牙璋,有三千多 年歷史。該件展品曾於1997年 在國家文物局與香港特區政府 臨時市政局合辦的「國寶—中 國歷史文物精華展」中展出。 去年,中大中國考古藝術研究 中心首次從此牙璋兩側,確認 出兩條龍的形象,估計這件牙

(左起)中大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教授、中大文學院院長梁元生 教授、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教授、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中大文 物館諮詢委員會委員關善明博士,以及中大文物館館長林業強教授為 「華夏第一龍」展覽主持開幕典禮。

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交

是次展覽展出多件難得一

流中心合作于中大文物館舉辦

見的珍貴文物,包括國寶級文

「華夏第一龍」展覽,供市民

物「綠松石銅龍牌」和享譽

在龍年參觀,展期由本年2月

為「超級國寶」龍形器部分的

10日起至2013年1月27日。

綠松石嵌片,兩者同出土于華

展覽於2月9日舉行開幕典

夏第一王都之稱的河南二里頭

禮,主禮嘉賓包括中大校長沈

遺址,由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借

祖堯教授、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展,其中的綠松石嵌片更從未

所長王巍教授、中大文物館諮

璋是從海路自粵東抵港,可謂 「雙龍出海」,是香港最早的 龍。 展覽還展出由香港出土的 商代珍貴文物,包括特殊身份 的玉石禮器串飾、軍權象徵的 戈、日常生活炊煮飲食的器具 等,讓市民對香港在商代龍牙 璋時代的社會背景有更深入認 識,顯示香港在古代文化歷史 中輝煌閃爍的一面。 (綜合中大新聞稿)

詢委員會委員關善明博士、中 大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中 大文物館館長林業強教授,以 及中大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主任鄧聰教授。 中國歷史文化中其中一個 隱藏得最深之謎,就是龍的歷 史。「華夏第一龍」展覽反映 了近年中大與社科院合作的成 果,包括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 最早的龍,國家出現以後龍的 政治文化產生,以及三千多年 前在香港出現的龍。是次展覽 從考古學角度揭開龍起源的奧

許宏教授於河 南二里頭遺址 發掘的綠松石 龍形器,被譽 為 「 超 級 國 寶」。

秘,意義重大。 17


兩地交流

京港學術交流(93)

廣州市科協召開港澳專家 新春座談會

進一步加強與港澳科 技專家的交流與溝 通,更好地籌劃2012 年穗港澳三地科技交流與合作 項目,1月11日下午,以「敘 友誼、談建議、話未來」為主 題的廣州市科協港澳專家新春 座談會在白雲賓館召開。以香 港大學陳清泉教授(中國工程 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澳 門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周禮杲 教授、香港嘉瑞集團副主席兼 行政總裁姜永正博士等為代表 的港澳顧問、特邀委員、科技 團體代表共約20餘人專程赴穗 參加了這次座談會。 座談會上,廣州市科協黨 組書記馮元博士向港澳嘉賓 致以新春祝福,並詳細解讀了 廣州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 「12338」的工作思路和廣州 未來五年發展規劃,指出「八 大工程」中的產業提升工程、 生態環保工程、人才集聚工程 等都與科協工作有着緊密的聯

18

繫,而廣州市科協未來的工作 重點之一即是圍繞「12338」 發揮、調動廣州地區科技工作 者積極性,圍繞中國科協「三 服務、一加強」及中心建設、 創新型國家、城市建設等發 掘、發揮、調動港澳地區科技 力量群策群力。 作為科協的老朋友,陳清 泉院士經常參與各地科協的工 作,他表示科協工作應該發 揮其「超脫」功能,超脫地協 調各方力量、建言獻策。作為 一名世界級知名科學家,陳院 士表示他自身的經歷說明中 國要實現從「中 國製造」至「中 國創造」的脫胎 換骨,這其中除 了要解決技術問 題,更應該着重 解決體制協調問 題,並特別強調

了「科技工作者良知」問題。 澳門科技大學周禮杲教授、澳 門科技協進會理事長李怡平教 授和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 心關敏如理事長代表澳門參會 專家發言,他們真誠地希望未 來借助科協平台、圍繞澳門中 醫藥科技產業開展交流和合 作。與會港澳代表亦踴躍發 言,他們更多地希望能針對廣 州發展定位、發展戰略等熱點 問題與廣州市科協一起攜手推 動穗港科技交流。 1月12日上午,港澳專家 攜手駐穗部分領館、境外科技 團體科技官員一起向出席「廣 州地區科技工作者迎新春聯歡 會」的600多名廣州地區科技 工作者深情演繹了一首歌曲 《幸福在哪裏》。 (廣州市科協港澳交流部供稿 / 圖:鄒重華攝)


兩地交流

京港學術交流(93)

馮元書記頒發港澳顧問 榮譽證書給吳清輝校長

月23-25日,市科協黨 組書記、副主席馮元博 士率隊前往香港,參加 廣州海外聯誼會和香港廣州地 區聯會聯合在香港舉辦「龍 年共謀新發展 穗港聯誼慶新 春」活動。香港中聯辦副主任 殷曉靜,廣州市委常委、統戰 部部長陳明德,廣州市人大常 委會副主任張嘉極,廣州市政 協副主席簡文豪,廣州市委原 常委、廣州海外聯誼會會長孔 少瓊,香港廣州地區聯會會長 何世柱等出席了活動。陳明德 代表廣州市委、市政府致辭, 向各位嘉賓、朋友致以新春的 祝福和誠摯的問候。陳明德指 出,隨着《珠江三角洲地區改 革發展規劃綱要》和《粵港合 作框架協議》 的實施,以及南

共商穗港合作 共謀兩地發展

馮元書記頒發港 澳顧問榮譽證書 給楊偉雄副校長

2

馮元書記(左5)等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郭明華副總裁(左4)等座談後合影

沙新區開發建設上升到國家戰 略層面,穗港合作必將邁入新 的發展階段。在新的一年裡, 希望兩地同胞同心協力、攜手 奮進,為推動穗港兩地更緊密 合作,為促進香港繁榮穩定, 再創佳績、再續輝煌。 在港期間,馮元書記一行 造訪了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香 港理工大學、香港社區、建造

拜會香港大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右3)及 岳中琦教授(左2)、陳驥教授(右1)

及工程專業發展中心。雙方認 為,應進一步加強穗港科技團 體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舉辦各 種地區的活動,密切科技資訊 交流,共同促進穗港兩地的繁 榮進步。在愉快的氣氛中,馮 元書記還向香港理工大學副校 長楊偉雄教授、香港浸會大學 前任校長吳清輝教授頒發了廣 州市科協港澳顧問榮譽證書及 紀念品。 市科協常委、市政集團副 總經理、總工程師安關峰博士 等隨同前往,拜會了中國工 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與香港 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進行項目 交流,雙方就城市建設中的水 資源環境、垃圾處理、橋樑涵 洞、道路管線等的管理、設 計、檢測及維護技術進行了探 討,為雙方間的深入合作達成 良好意向。 (廣州市科協港澳交流部供稿) 19


兩地交流

京港學術交流(93)

四川大學「瑞安建業學生交流資助基金」 項目受助學生赴港交流

着四川大學培養具有 「深厚人文底蘊、扎 實專業知識、強烈創

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 棟梁和社會精英」的人才培養 目標,香港瑞安集團特在四川 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瑞安建 業學生交流資助基金」項目, 用於2012年度四川大學貧困大 學生赴港冬令營交流。旨在為 在金紫荊廣場留影

在校的貧困大學生提供一個開 闊國際視野,增強跨文化交流

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氛圍,

港回歸的激動與自豪,增強民

能力,親身感受和瞭解各地歷

拓展國際視野。此次赴港冬令

族自豪感。晚上8點,太平山

史文化及風土人情的平台。

營行程由京港國際培訓中心全

山頂俯瞰香港的夜景,感受香

本次冬令營活動已於2012

程安排。活動內容豐富、形式

港夜晚的浪漫與城市的繁華。

年1月9日至15日圓滿完成。來

多樣、覆蓋範圍極廣,意在讓

自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工

同學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全方位

商管理學院、經濟學院、建築

地感受香港的魅力,進行多方

1月10日,拜訪田家炳基

與環境學院、吳玉章學院的25

位的文化交流與學習。

金會,零距離與田老接觸,同

名優秀大學生組成的本次赴港

1月9日,17:30,香港金紫

學們興奮不已。在基金會工作

冬令營學生團,親赴香港感受

荊廣場。意在讓同學們重溫香

人員的熱情接待下,同學們參

拜訪田家炳基金會

觀了田家炳基金會,聆聽了田 老的慈善事迹。同學們更是有 幸與前來拜訪田家炳基金會的 四川大學黨委副書記李向成教 授、四川大學外聯辦榮建國主 任、四川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 長郭勇教授、四川大學黨委研 究生工作部長李栓久副教授、 四川大學團委書記王斌教授一 拜訪田家炳基金會(前排右4為田家炳先生)

20

起和90高齡的田老進行了面對


兩地交流

京港學術交流(93)

面的交流。在交流中,田老向 大家講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慈 善之路以及一路走來的心得體 會。他說,當代大學生一定要 多讀書,汲取書中前人的智慧 與經驗,多思考、多實踐,提 升自己的德行修養。田老對同 學們寄予厚望,希望大家加強 自身的道德修養,凡事以德為 先。隨後,李向成書記借此機

石齊平教授給同學們演講

會跟同學們進行親切交談,希

度以獨到的眼光分析了當今的

觀以後,公司組織了四位優秀

望同學們好好把握此次交流學

國際形勢,充分肯定了中國改

的管理培訓生與同學們進行交

習的機會,一定要學習田老德

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果,使同

流。通過交流介紹,同學們對

行兼修,保持感恩的心,回報

學們對中華民族的復興樹立了

瑞安建業集團的整體情況、瑞

社會。最後,田老向每位同

極大信心,增強了同學們的民

安精神(包括團隊精神,終生

學贈送了自己親筆簽名的訪談

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隨後,同

學習、勇於承擔、敬業樂業,

錄,對大家來說彌足珍貴。拜

學們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工作

誠信為本,盡善創新,誠信謙

訪結束後,同學們紛紛表示,

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學院的校

勤)和瑞安文化等有了全面的

這次田家炳基金會之行讓自己

園環境、圖書館,以及他們的

認識,對瑞安建業的管理培訓

收穫頗豐,對自己人生的發展

3D設計實驗室,讓同學們初步

生計劃充滿興趣,同時對就業

方向有了更深的認識與規劃,

瞭解了3D動畫與3D電影是怎

面試中的注意事項有了更為深

並表示將以「德」為最高標準

樣製作出來的。

刻的印象。交流期間,李向成

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1月11日,鳳凰衛視時事 評論專家石齊平教授在香港知

書記、榮建國主任、郭勇部長

到瑞安建業集團公司 參觀學習

專設計學院為同學們上了一

1月12日,同學們懷着感

課——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中華

恩的心來到瑞安建業集團公司

民族的復興。石教授從戰略角

參觀學習。在瑞安建業總部參

等領導也來到瑞安建業拜訪, 使同學們倍感親切。李書記關 切地詢問同學們在香港的生活 情况,並叮囑大家要抓住這次 來之不易的交流機會,發揮主 動學習積極性,多看、多聽、 多問、多想,最終形成自己的 知識沉澱,做一個有所作為的 人。最後,學生代表向瑞安贈 送了精心準備的禮物,以表同 學們對瑞安建業的感謝之情。 1月13日,同學們到香港 中文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進行 了學習交流。通過在香港兩所 大學的學習參觀,同學們對香 港先進的教育模式、教學理

到瑞安建業集團參觀學習

念、教學方法等有了直觀的感 21


兩地交流

京港學術交流(93)

在香港中文大學留影

訪問香港理工大學

受和體驗。在驚嘆于香港中文

大力安排下,同學們還有幸參

既輕鬆愉快又收穫豐富的學習

大學的書院文化、科研能力和

觀游覽了香港科學館與香港歷

交流活動之後,於1月15日晚

香港理工大學的產學研轉化能

史博物館等地方。尤其是在科

返回四川大學,成功結束此次

力的同時,與自己進行對比發

學館參觀時,館長親自帶領同

香港冬令營活動,並取得非常

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時也受

學們參觀並作詳細的講解,讓

良好的學習交流效果,拓寬同

到極大鼓舞,堅定了繼續努力

同學增長了不少科普知識,尤

學們國際視野的同時,也極大

發展彌補不足的信心。

其拓寬了前沿科學技術知識

地鼓舞了同學們為創造更輝煌

除了以上的交流學習活動

面。

佳績的堅定信心。

以外,在京港國際培訓中心的

同學們在香港度過了7天

上接P.23 展》。圖片展收錄了300多幅 珍貴外交圖片,全面生動地反 映了我國外交50多年的發展和 成就。通過參觀,同學們不僅 對中國外交歷史有了系統性的 瞭解,還得以一睹珍貴的外交 國書、手稿、條約原件等,嘖 嘖的驚歎聲中,同學們對中國 外交歷程的艱辛和輝煌有了直 觀認識,增強了民族自尊心,

仁大學等院校的60餘位聯誼會

自信心和自豪感。

骨幹同學。這是個非常難得的

參加活動的同學們來自香

機會,通過參觀訪問瞭解了中

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

國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恢

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

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中美

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

建交和香港回歸祖國等,同學

香港教育學院、嶺南大學和樹

們獲益匪淺。

22

(四川大學供稿)


社團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3)

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聯席會議 應邀拜訪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 ▊維 巍

20

12年3月1日,應外交部 駐港特派員公署的邀 請,香港高校內地學

生學者聯誼會聯席會議組織了 50餘名學生代表,拜訪了外交 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並參觀公 署的公務設施和《中國外交成 就圖片展》。 此次拜訪和參觀,得到了 外交部特派員公署的高度重視 和熱情接待,當中聯辦王偉民 處長、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

了目前中國的外交形勢和外交

交有新認識,關注國家外交,

聯誼會秘書長陳錦雲老師、副

宗旨,隨着中國不斷發展,綜

貢獻自己力量。

秘書長陳平老師與全體同學抵

合國力排名不斷攀升,中國外

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

達特派員公署的時候,外交部

交面臨新的機遇;「中國崩潰

誼會聯席會議秘書長陳錦雲向

特派員公署洪小勇副特派員、

論」、「中國威脅論」、「中

大家介紹內地學生學者聯誼

國際部白永潔主任及全體國際

國責任論」等言論甚囂塵上,

會的基本情況。據悉,目前香

部的官員在公署大堂迎接,與

中國外交在新形勢下也面臨重

港11所院校約有內地學生學者

每一位到訪的同學熱情握手,

重挑戰。在此國際形勢下,中

17,000人左右,已成為連接內

並與全體同學們在公署大堂合

國將努力與各大國關係穩步發

地和香港,促進香港繁榮的重

影留念。其盛情讓每一位同學

展,維護周邊地區穩定發展大

要力量。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

倍感親切。

局,鞏固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

者聯誼會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活

訪問活動首先由國際部白

友誼,深入開展多邊外交。洪

動,幫助在港內地生融入香港

永潔主任主持,洪小勇副特

副特派員強調,中國外交有着

社會,增進香港和內地的理解

派員向大家介紹公署的組織架

為中國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和交流。陳錦雲秘書長和洪副

構、職能和工作。他指出駐港

和維護世界和平和睦的雙重目

特派員還互贈了禮品。

特派員公署根據香港基本法規

的,為此,中國將一如既往走

隨後,公署國際部官員親

定,於1997年7月1日成立,代

和平發展之路,維護國際的公

自帶領同學們參觀了公署的公

表中央政府行使外交權,支持

平正義,構建和諧世界。演講

務設施和《中國外交成就圖片

協助香港特區開展國際交往

最後,他表達了對在港學子的

合作。他也向在場同學闡明

殷切希望。通過公署對國家外

下轉P.22 23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3)

「十至十三世紀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暨嶺南宋史研究會第二屆年會」綜述 ▊ 易素梅(中山大學歷史學系) 11年11月26-27日,由 嶺南宋史研究會和中 山大學歷史學系共同 主辦的「十至十三世紀中國的 政治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暨嶺南 宋史研究會第二届年會」在廣 州中山大學舉行。會議參加者 以包括港澳的中國嶺南地區學 者為主,另邀請日本、中國大 陸其他省市和台灣地區的部分 學者參加。著名宋史專家李裕 民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 鄧小南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 副會長包偉民、李華瑞、戴建 國等參加了本次學術研討會。 大會共收到論文53篇,與會學 者和研究生近百人。會議期 間,大家展開了熱烈生動的討 論。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研討十 至十三世紀的政治及其與社會 變遷的關係,論文具體涉及政 治、制度、軍事、外交、社會 經濟、宗教信仰、思想文化、 古籍整理與研究等諸多方面, 以下分別予以介紹。

20

(一) 政治、制度史 本次會議政治、制度史方 面共有論文25篇,成為討論的 重點內容之一。 首先,兩位學者注重兩 宋政治史的全局性問題以及 貫穿其中的主要綫索。李裕 24

嶺南宋史研究會會長、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主任 戴仁柱教授 (Richard L. Davis)在開幕典禮上致辭

民《「祖宗之法」是實施慶歷 新政的武器— 富弼〈三朝政 要〉研究》着眼於近年來宋史 研究關注較多、理解北宋政 治演變的樞紐問題「祖宗之 法」,以富弼《三朝政要》為 中心,論述祖宗之法也能為變 法革新服務。宮崎聖明《南宋 初期的行政功能恢復過程》則 以南宋初呂頤浩、范宗尹兩位 宰相執政為分期,辨析各階段 的政治方針以及政策、措施, 梳理南宋朝廷恢復其行政功能 的過程。 其次,政治制度史方面的 論文不乏對近年來興起的議題 「政治空間」的探討。如首倡 「政治空間」研究的日本學者 平田茂樹提交《宋代日記所見 禦前會議與宰執會議》一文, 從劉摯、王岩叟、曾布等人日 記出發,考察以往宋史研究中

較少關注的以宰執為中心的政 治空間(如宰執會議)的制度 變遷。久保田和男《宋都的宮 城前空間— 關於開封宣德門 與禦街、禦廊的比較都城史考 察》分析圖像資料中呈現的宋 代宮城前方的空間,如開封宣 德門與禦街、禦廊,對比金、 元都城相應的區間,揭示其使 皇帝「與民同樂」的政治功 能。王化雨《宋代視朝活動探 研:以時間和班次為中心》雖 聚焦日常行政運作的時間特 徵,但他對政務交流活動中開 放與壅蔽性的探討無不置於空 間維度之中。石聲偉《北宋真 宗朝資善堂考述》研究作為皇 子肄學之所的資善堂在宋仁 宗、真宗朝的草創與發展,辨 析其與宋代皇權政治之間的關 係。張小平《宋代羅浮山游樂 活動與官方公共服務》考察南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3)

漢、宋代官府對嶺南名山羅浮

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公案、

後人狀况。黃慧嫻《呂中〈皇

山的建設與經營。此外,吳宏

律義、經義、時議考試。

朝大事記〉對王安石變法的評

岐《〈馬氏二十四娘買地券〉

第五,科舉、教育、音樂

價》檢討南宋理宗朝頗受士子

與南漢興王府附郭縣問題》不

等制度方面,年輕學人勇於開

歡迎的科場參考書《皇朝大事

僅是對興王府行政區劃(設置

拓新的議題,探索文化與政治

記》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顯

的制度淵源及其附郭縣的位

的複雜關係。胡勁茵《樂制改

示當時士人反對、否定王安石

置)的研究,還從南漢設置興

革與景祐政治》圍繞宋仁宗景

改革,對神宗則譽多于毀的態

王府為國都的動機考察其政治

祐年間的一次大規模雅樂製作

度。梁思樂《宋代皇室祖籍及

含義。

運動,考察新制(李照樂)與

祖墳爭論溯源》考察宋太祖祖

第三,政治制度史方面另

舊制(太祖朝和峴樂)的虛實

籍「涿郡說」、「保州說」、

一引人注目的議題是近年來學

關係,探索其背後蘊藏的後劉

「幽州說」的源流演變,認為

界關注較多的文書傳遞與流

太后時代政治格局的建立、宰

涿郡是宋太祖自認的祖籍,保

轉的研究。小林隆道《宋代文

執與台諫之間的矛盾與張力、

州也許是其父祖曾經居住的地

書行政中的「備」— 以「備

宦官等問題,揭示景祐改樂在

方,而不是祖籍。劉廣豐《宋

准」、「備牒」、「備申」為

北宋歷史上使樂、政關係重受

代特殊政治勢力與女主權利的

中心》考察上行、下行、平行

重視的重要意義。宋哲文《北

互動— 以劉太后統治時期為

官文書的抄寫、轉發現象,認

宋元祐間經義、詩賦進士二科

中心》探討劉太后統治時藉以

為「備准」文書(即「把收到

分合問題考論》從北宋元祐間

平衡朝中政治格局的外戚、宦

的文書直接抄寫而轉發」)在

兩次科舉出發,圍繞關於考試

官、上層女性等三種特殊的政

南宋時激增,是地方官獲得信

內容(詩賦、策論、經義)的

治勢力。李貴錄《北宋文臣的

息的重要渠道。楊芹《宋代制

爭論,追踪北宋科舉考試所設

道義之交— 以余靖、歐陽修

誥收入別集情况初探》則探討

科目從重「詩賦詞藻」到重

的交游為例》從余靖、歐陽修

宋代制誥收入別集的狀況、目

「義理才識」的變遷。朱銘堅

以道義相許的交游出發,探討

的與途徑。

《淺談「蘇嘉案」與熙寧太學

仁宗朝台諫官員的政治影響。

第四,官員的選任、考核

學制改革》考察學官們在「三

鄒陳慧儀《曾鞏的政治經世思

制度方面,與會學者或探討以

舍法」中的角色及任免規定。

想— 從「法先王」說起》認

往較少關注的議題,或從唐

盧萍《宋代廣州知州對州學的

為曾鞏心中的理想社會是三代

宋變革的角度重新考察制度的

貢獻和影響》考察宋代廣州州

時的社會,主張鑒唐和法祖,

變遷。李偉國《宋代官員落致

學的發展及其管理機制。

主張為政本於義、為治本於

仕例析》考察唐宋時期落致仕

第六,與會學者從新的角

理、須講求內省,從而提出改

(致仕官員恢復在職狀態)制

度關注政治人物的生平、事迹

革官制、反佛等主張。

度的起源及確立,舉例分析

與思想。許振興《岳飛冤死的

最後,兩位學者對現有宋

官員致仕後復出的各種情形。

真相》考察岳飛繫獄、斷罪、

代政治文化史研究中使用的方

曹家齊《由唐到宋的身言書判

賜死諸方面,揭示主審官員刻

法、範式進行檢討。吳錚強

試》考察銓選程序中的重要環

意「求情於事外」造成岳飛冤

《從理學家的黨爭史到理學的

節身言書判試由唐至宋的盛衰

死。何冠環《北宋外戚將門開

政治文化史— 評余英時〈朱

轉變和宋代身言書判試的性質

封浚儀石氏第三代傳人石元

熹的歷史世界— 宋代士大夫

問題,特別關注宋初該考試雖

孫事迹考述》利用新出土墓志

政治文化研究〉》以《朱熹的

然雜用唐制,但是其銓選機

銘,考察宋初名將石守信之

歷史世界》為獨特的政治文化

構、考試對象、內容及方式均

孫、三川口之役中的敗軍之將

的文本,探尋其在近代以來中

發生轉變,直至熙寧變法被廢

石元孫的仕歷、家族聯姻及其

國政治文化與學術史演變過程 25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3)

中的地位。鄒重華《小議美國

研究綜述》從地理、族群、文

置的背景與情况,分析該統兵

學者郝若貝(Hartwell)對宋代專

化、政治等角度,辨析從先秦

體制的作用。

業精英所下的五點定義》辨析

到明清「中國」概念的形成與

此外,與會學者或從全

郝氏定義在研究宋代科舉與社

演變。其中,她特別指出遼、

局、或從個體人物出發,探討

會流動時的局限性。

金、元時期的「華夷一體」趨

宋與西南民族之間關係。黃純

總而言之,上述政治、制

向對「中國」觀的重塑。

艷《宋朝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政

度史論文特別關注近年來海內

宋遼關係的研究體現在外

策》考察宋朝對西南羈縻州和

外宋史研究的熱點問題,如祖

交辭令、劃界問題上。毛利英

「化外諸蠻」采取的多層次、

宗家法、政治空間、文書傳遞

介《論遼宋時期的「入國」》

多制度的政策格局以及政治、

與流轉,以這些具有牽動力的

追溯五代至北宋中原王朝遣使

經濟、軍事並行的管理策略。

問題推進對政治理念、政務的

赴契丹所用語匯從「入蕃」向

趙炳林《論五代宋初瑤族將領

具體運作和日常秩序的研究。

「入國」的轉變過程和原因,

秦再雄》考察武陵地區瑤族將

同時,官僚、文化制度的研究

並以小見大,認為宋對遼關係

領秦再雄所處的時代背景、事

也不滿足於對制度規定、程序

實則繼承五代、特別是後晋的

迹,特別是他以叙、辰、錦、

的靜態描述,而是着眼於長時

格局。文曉暢《沈括使遼與當

獎、溪五州求附宋朝,五州成

段,把握制度變遷的轉折點,

時的政治鬥爭》探討宋神宗統

為既有宋朝中央任命的官吏、

動態地研究制度轉型的過程、

治時期宋遼劃界以及沈括、韓

也有本地酋豪及其家族勢力的

原因和動力,並且開拓新的制

縝等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等問

羈縻州。

度研究領域(如樂制)。此

題,認為劃界方法實際是神宗

總體而言,上述論文不囿

外,與會學者十分注重運用新

權衡與西夏、交趾戰事之後的

於一國、一族的問題,而是力

史料,如出土墓志、買地券、

意願。

求從多邊、多族的關係以及東

以往較少關注的史籍《皇朝大

宋金關係方面的論文涉及

亞、華西南的整體政治格局,

事記》等等。

觀念、戰爭、統兵體制以及特

考察十至十三世紀的軍事與外

殊人群。虞雲國《南宋初期降

交史。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

偽遊寇略論》分析游寇降附偽

的軍事制度、人物研究之外,

軍事、外交史方面有對宋

齊的原因及其對宋、齊、金三

與會年輕學者關注華/夷、藩

遼金時期宋朝國力與疆域的概

方政權的影響。他認為南宋初

/國等關鍵性概念的轉變,顯

括性研究,也有針對宋遼、宋

游寇乘亂而起;伴隨南宋政權

示該領域發展的新動向。

金、宋與西南民族之間關係的

穩定,游寇北走偽齊,成為侵

專門研究。概括性研究方面,

宋的急先鋒;偽齊被廢後,游

李華瑞《宋朝積弱再認識》考

寇首領基本被納入金國軍事體

本次會議有三篇論文分別

察宋代「積弱」說的源流,辨

系。曾震宇《金初「以水德

從基層管理結構、財政結構、

析宋與遼、西夏、金、蒙元攻

王」探析:立足於金海陵王一

茶法諸方面探討宋代、或者更

防戰的戰績與優劣分析,探討

朝的考察》認為金初至海陵王

長時段(唐、宋、元、明)中

漢民族性格趨向文弱的諸觀

統治時期採用水德,與遼朝德

國社會經濟的轉型。

點,認為我們須從軍事對抗、

運具有延續性,即推行「用夏

包偉民《宋代鄉制再議》

士人價值觀、農業文明的典章

變夷」的政策,使自己成為代

從鄉制功能、鄉分為合、吏役

制度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確切

表「中國」的正統王朝。郭紅

管理三方面探討唐宋間鄉村基

把握宋朝積弱的本質。熊鳴

超《靖康之難中四道都總管設

層管理架構的演變。他提醒研

琴《歷史上的「中國」概念

置探析》探討宋徽宗、欽宗時

究者不要將傳統的州縣政區等

之演進— 立足於近三十年的

期四路都總管、四道都總管設

級概念引入帝制時期鄉村管理

(二) 軍事、外交史

26

(三) 社會經濟史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3)

制度的研究,認為北宋熙豊以

歷史貢獻,關注研究熱點江南

女、河神、地方保護神等多重

後的鄉村管理體制規定了元、

之外的區域,關注長時段社會

身份,其發展不僅受到北宋變

明、清各代基本的制度框架,

經濟制度的變遷。

法、兩宋之交戰亂影響,還從

形成了地域管理系統和戶籍管 理系統兩個相輔相成的體系。

(四) 宗教信仰史

宋、高麗交往中獲益。 王章偉《〈清明集〉中的

劉光臨《嶺南州府宋元明

近年來,專題史研究日漸

巫覡信仰問題》考察靈力、賜

時期財政結構的變遷— 以連

活躍,信仰研究也初具規模,

額與地方社會的關係。其中,

州、廣州、潮州、南雄為例》

成為本次會議的一大亮點。

作為地方法官的「名公」的角

主要利用現存廣東方志中土地

四位學者就宋元時期的宗教信

色令人玩味:一方面,他們伴

賦稅方面的資料,梳理兩稅徵

仰進行研究,涉及教派流變、

隨國土在南部邊疆的擴張而推

收方式、內容和稅率,試圖厘

神靈信仰、專職宗教人員諸方

進中原文明,大肆鎮壓各種廟

清從十二世紀至明洪武時期農

面。

宇、叢祠、私社裏的巫覡;另

業稅收變遷的具體途徑及其

范立舟《彌勒信仰與宋元

一方面,信仰文化根深蒂固,

原因。他認為南宋連州、廣州

白蓮教》考索二者錯綜複雜的

他們強行移風易俗的效益如

兩稅屬於多稅種,且以田錢

關係:漢唐間,未來佛彌勒淨

何,實在讓人懷疑。

(布)鈕算,夏稅貨幣化程度

土信仰流行,在北朝其影響勝

總之,上述學者不再單純

高,而秋糧反而不甚重要;元

過彌陀西方淨土信仰,為社會

研究儒、釋、道教的經典或組

代雖沿用了田錢的名目,但是

各階層所接受;至南宋,白蓮

織,而是運用筆記、小說、碑

原來以產錢或家業錢鈕算兩稅

教興起,與彌陀信仰糾結,是

刻等多方面材料,探索信仰對

的實踐被中斷,開啟其後至明

佛教世俗化的重要表現;至元

不同階層、性別人群的影響,

初實物田賦時代。

代,白蓮教發生顯著變異。組

以及國家與社會、中央與地

魏天安《北宋後期的蔡京

織上,白蓮教由一個趨附于上

方、官與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

茶法》依次考察蔡京推行的發

層社會的宗教社團分化出大量

係。信仰傳播的途徑及其長時

放長短引法、賣引輸息法、合

具有激進反政府色彩的秘密教

段的演變是上述論文共同關注

同場法,認為其法條例繁細,

團;教義、教規上,白蓮教吸

的問題。

管理臻密,可操作性強,南宋

納複雜的另類信仰(主要是彌

沿用百餘年而沒有大變更。與

勒信仰)。

宋初相比,其最大特點在于切

王承文《唐宋時期嶺南南

本次會議有四位學者分別

斷了榷茶與沿邊入中的聯繫,

部沿海的雷神崇拜及其影響》

從儒學、物質文化(如飲食、

避免了虛估、加強造成的茶利

考察雷州本土人格化雷神的來

觀賞性花卉)探討宋代思想文

流失。

源及其演變,並透過唐代中後

化的轉變。

從上可見,雖然本次會議

期該信仰和外來雷神信仰的矛

湯勤福《道統之爭與政統

社會經濟史方面的論文數量與

盾與衝突,揭示中央王朝與雷

之爭:兩宋時期的一樁公案》

其在歷史研究中應佔的分量遠

州半島雷神崇拜的複雜關係。

認為北宋道統之爭是熙豊政爭

不成正比,但是三篇論文均顯

一方面,唐朝不得不承認雷州

的反映,南宋道統之爭則主要

示出相當的學術水準。他們不

本土雷神的神聖性和地位;另

是學統之爭。程朱一係的道統

滿足于以往研究中的範式、方

一方面,從此歷代王朝始終控

論的核心是否認學術的變與發

法,試圖改變我們談及宋代經

制雷神祭祀的主導權,並將其

展,從而束縛儒學思想的進一

濟制度創新就片面強調王安石

納入國家祭祀禮儀制度中。

步發展,而南宋朱陳之辯、葉

變法的印象,注重經濟學研究

易素梅《宋代紹興曹娥信

適道統論對活躍當時思想、促

方法的運用,關注「奸臣」的

仰初探》考察宋代曹娥具有孝

進儒學發展有一定積極意義。

(五) 思想與文化史

27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3)

塩卓悟《唐宋時期的女

的研究手段與方法也被應用到

在《永樂大典》中的原貌。趙

性與肉食現象— 以〈太平廣

歷史研究之中。

燦鵬《全祖望與〈宋會要〉》

記〉、〈夷堅志〉為綫索》考 察《太平廣記》、《夷堅志》

(六) 古籍整理與研究

試圖利用曾經關注《永樂大 典》中的《宋會要》佚文的清

中唐宋女性的肉食現象,分析

本次會議有五位學者交流

代學者全祖望《鮚埼亭集》

女性進行肉食的行為動機、消

他們整理、研讀古籍的成果。

裏相關內容補充《宋會要輯

費形態及消費階級基礎,探討

張其凡《南宋史籍〈中興

稿》。

當時人們對女性肉食現象所持

大事記講義〉的發現及其價

熊燕軍《南宋佚名〈昭

的態度。他認為上層社會女性

值》介紹該書內容,認為該書

忠錄〉作者考— 兼論〈昭忠

食肉、或者中下層女性為滋補

是用於科舉考試的指導用書,

錄〉與〈昭忠逸咏〉的關係》

身體、在喜慶節日中食肉能被

有助於我們瞭解南宋當代學者

考證南宋佚名史傳《昭忠錄》

社會接受,除此之外,女性食

對高、孝、光、寧四朝史事的

作者與《昭忠逸咏》作者應為

肉並不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如

認識。

同一人,即劉麟瑞。

果發生頻率高,會被周圍人厭

戴建國《〈慶元條法事

綜上所述,儘管部分領域

惡。

類〉法條源流考》舉例說明

論文篇數分布不均,與會者從

蔡崇禧《北宋中葉興起的

《慶元條法事類》來源的多元

政治與制度、軍事與外交、

蠟梅賞詠風尚》認為蠟梅不同

性:有的直接繼承北宋法律,

社會經濟、宗教信仰、思想文

於臘梅,直到北宋中葉始有其

有的是對北宋法律進行修補、

化等方面積極探討了本次會議

名。黃庭堅的品詠使蠟梅聲名

刪改而成,有的是編纂當朝皇

的主題「政治與社會」。這些

鵲起,賞梅風氣盛行對其流行

帝詔敕而成,有的是南宋時制

論文的共同點之一是關注長時

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定。

段:無論政務或信仰活動的日

以上思想與物質文化的研

兩位學者從事對《宋會

常秩序,還是政治、社會經濟

究雖然篇數不多,但是令人耳

要》的輯佚、補證工作。郭聲

制度的轉變,都是在唐宋、兩

目一新。學者注重從學術與政

波《〈宋會要輯稿‧交阯〉補

宋、宋元,甚至更長時段的背

治、性別與飲食、風物與士人

正》舉例說明《宋會要輯稿》

景中得以觀察、探討。在各自

文化的交叉點開拓研究的新領

交趾部分史料的闕文、錯字,

的研究領域,與會者注重吸收

域。與此同時,哲學、社會學

分析其闕誤原因,力圖恢復其

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展開對 政治文化、區域社會、民 間信仰、物質文化、社會 性別等新興課題的研究。 最後,對於大多數與會學 者所在的嶺南地區,學者 們也從政治空間與版圖、 族群、社會經濟、宗教信 仰諸方面鈎沉補缺,呈現 其與中原王朝相互激蕩的 獨特地域文化。 研討會會場

28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3)

「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羅永生(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副主任)

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向

鮮與日本,帶出治史者應擴闊

土」中國古代君主的世界觀―

來鼓勵學生立足中國,

視野,超越以往「本國中心」

―以隋煬帝為例〉一文中,以

放眼世界,並且有一系

的局限,進行整合探討。

隋煬帝兩個措施為例子,探討

列從古到今的「中國與世界」

是次會議邀請了中國內

中國君主古代的世界觀。

課程系列。鑑於現時中國在世

地、香港、澳門、台灣、日

界發揮着重大影響力,樹仁大

本、美國等地89位學者,發表

學歷史系與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和分享有關「中國與世界」這

二、 近世中國與鄰國關係篇 (一)

系,於2011年11月17-18日聯合

範疇內,從古到今不同領域的

歐陽哲生教授在〈來自北

舉辦「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

論文,題材廣泛,以供與會者

極熊的窺探――十七世紀俄羅

參考交流。茲將是次會議各專

斯使節的「北京經驗」〉中,

研討會,並邀請北京清華大學 歷史系兼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 張國剛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兼胡適紀念館主 任潘光哲教授作主題演講。張 教授題目為〈中國文化與外來 宗教――佛教、景教、基督教 在華傳播的命運及其比較〉, 主要解釋中國歷史上曾出現的 幾個外來宗教,比較它們在中 國發展的特點,它們的命運,

題小組論文內容,簡述如下:

一、 明代以前的中國與世界 篇 陳奉林教授〈東方外交與 古代西太平洋貿易網的興衰〉 一文,探討西太平洋地區的商 業貿易網與西方世界的貿易網 在東方外交史上的歷史地位; 楊暉博士在〈天下體系與君子 國家――中國國際政治哲學的

以十七世紀沙俄派出中國的四 次使節團紀錄,分析了俄國人 在當時對中國的觀感、如何嘗 試打通與中國的商貿關係,及 俄人這四次經驗為本國及中國 帶來的影響;張偉國教授〈明 初東亞地圖中之世界及歐洲〉 一文,以十四至十五世紀的地 圖,分析了當時明初中國對世 界的觀感;許振興教授在〈宋 明時期的「中國與世界――《皇

並重點講述天主教在近代中西

展開〉一文中,從國際政治的

文明碰撞中扮演的角色。潘教

角度探討了中國現代化進程

明祖訓》的啟示」一文中,觀

授的主講題目為〈「世界史

中,中國自身價值觀與世界力

察從宋代至明代間中國統治者

地」與「國際法」知識和近代

量的互動;劉後濱教授的〈唐

世界觀的變化,並發現這種變

東亞「地理想像」的生產、流

代「天可汗」璽書行用的部族

化最後呈現於《皇明祖訓》之

通與嬗變:研究與展望〉,以

與地域〉一文,以唐代「天可

內;羅志田教授的〈帝國主義

近代史西力東漸過程,分析中

汗」璽書運用出發,探討唐朝

在中國:條約體系的文化認

國知識份子回應西方知識傳入

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及

知〉,帶出了近代中國在與西

時,逐步建立出龐大的知識倉

唐帝國的勢力範圍;羅永生博

方的不平等條約體系中,西方

庫,並影響東亞各國特別是朝

士在〈「普天之下,莫非王

國家存在的雙重標準。 29


會議報導

三、 明清時期的中國與世界 篇 王曉秋教授〈晚清中國人 怎樣走向世界〉一文中,整理 晚清時代中國人對世界的探索 及重塑當中變化發展的歷史軌 跡;陳學然博士〈各行其是: 「東南互保」「兩廣獨立」所 見各方政治籌謀〉一文,分析 了晚清不同勢力在「庚子拳 變」時的政治籌謀;趙雨樂的 〈粵謳所見清末新民形象―― 以梁啟超《新小說‧雜歌謠》

京港學術交流(93) 香港基督徒商人群體如何以他

文中,討論了19世紀末二十世

們的經濟力量,在中港活動作

紀初跨國華人政治團體的特

出貢獻作一分析;范永聰博士

點;羅婉嫻博士的〈從1910年

〈宋代性理學在朝鮮半島的傳

中國東北鼠疫探討中國與世

承與發揚――以權近的思想為

界〉中,則以1910年的滿州鼠

討論中心〉文中,以權近的思

疫為個案,分析中國的城市化

想為討論中心窺探宋學在朝鮮

如何使疫病擴散及清政府在應

半島的傳承及發揚歷程,並進

對的過程中提升了國際形象及

而察見性理學思想對韓國古代

國家主權;譚家齊博士的〈進

社會與文化的深遠影響。

退兩難:從十七世紀中國沿海

五、 民國時期的中國與世界 認知篇

擱淺船隻之遭遇看東亞海洋 貿易的風險〉,文中分析當 時中國沿海的船難與禁海政

為考察中心〉一文,則以梁啟

張力教授在〈中國與1946

策的關係;蔡思行先生〈清末

超的《新小說》粵謳部分為中

年巴黎和平會議〉一文中,利

中國海關與世界航運的接軌

心,分析此刊物如何以民間歌

用《王世杰日記》,及台北國

――以九龍關管理中國民船為

謠這一傳統文化元素,演繹中

史館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國與二十世紀初世界主流思潮

所檔案館典藏外交部檔案,探

的關係。

討戰後中國在以歐洲事務為主 的國際會議中所展現的外交姿

四、 近世中國與鄰國關係篇 (二) 林少陽博士的〈日本江戶 儒學的「明治轉換」――兼論 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之變化以 及清朝江戶儒學之異〉分為三 部分,探討西學與漢學於明治 前後嬗變問題及對日本的影 響;戴東陽教授的〈近代中日 同盟思想的表與裏――宮島誠 一郎筆談研究〉利用大量一手 資料,作為對宮島誠一郎的研 究及探討他在琉球問題和朝鮮

態;李谷城教授的:〈香港報 業與近代中國名人――以洪仁 玕、王韜、康有為、孫中山為

例(1890-1911)〉一文,以九龍 關管理中國民船的例子,說明 中國海關制度如何使中國的航 運以特別的方式與世界接軌。

七、 現代中國與鄰國關係篇

例〉,探討晚清至民國期間,

張歷歷教授在〈試析日本

香港報業如何影響了中國改革

民主黨內閣的對華政策〉一

派及革命家的思想;張樹楓教

文,探討從2009年9月中旬至

授的〈二十世紀初的「青島問

2011年下旬日本民主黨三位首

題」與中國外交〉一文,以青

相的對華政策,為何出現搖

島問題為核心,從另一角度瞭

擺;沈志華教授的〈中蘇結

解青島問題與國民外交的關

盟與亞洲冷戰的形成――美國

係,如何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

對中蘇關係的分析及其政策演

及對外關係發展。

變〉一文,揭示了1950年中蘇 同盟的建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 才是標志着亞洲冷戰格局的形

“The Search for the Influence of

六、 疾病、海洋貿易與中國 外交篇

Christianity: A Study of Christian

麥勁生教授在“The

家意識:反思中印邊界爭議〉

Chinese Business Groups in

Emergence of Transnational

一文,試圖探索及弄清中印邊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ong

Chinese Political Community at

界的軍事糾紛形成原因及當中

Kong”一文,對20世紀初期,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一

的模糊點。

問題上的影響力;甘穎軒先生

30

成。真水康樹教授的〈兩種國


會議報導

八、 現代中國與世界政經互 動篇 朱 丹 丹 博 士 “ T h e Hungarian Revolution and the Origins of China’s Rectification Campaign, 1956-57” 一文,探 討波匈事件對於中國知識份子 在中國鳴放運動當中的影響; 徐有威教授的〈商調時代的性 和婚姻――以上海皖南小三線 八五鋼廠為例〉,探討六十年 代中國人民的婚姻及戀愛狀 況;李培德教授在“Asianism in Cold War Hong Kong and Japan: The Case of Qian Mu and Ota Kõzõ”一文,探討港日兩 所大學為何都以「亞洲」作為 其創立的學校名字,及當中怎 樣將亞洲主義散落在香港及日 本;區志堅博士的〈香港為中 心的跨區域表述――五十年代

京港學術交流(93) Struggle: The Macau 123 Incident

如何風靡歐洲世界,從而帶

of 1966”一文是對澳門123事件

出中外當時的經濟關係;喬志

的再探討。

健先生的 “The Fall of the Silver Empire: The Decline of Shanxi

十、 中外關係與世界貿易篇

Piaohao amid the Globalizing

邵雍教授在〈晚清人士

Chinese Economy in the Early 20th

對多邊對外關係的認知〉一

Century”,有別一般說法,提

文,探討了從晚清至民國一

出導致「山西票號」過分膨

些有識之士對中外關係的認

脹,整個制度全面崩潰,是由

識、當中的偏差及原因;

於義和團事件及西方帝國主義

鮑紹霖教授的〈「誰主浮

入侵;仇國平博士在 “Linking

沉?」﹕經貿全球化下美國的

China’s Borderlands with Its

中國威脅論 (Who’s Calling the

Foreign Relations”一文中,提

Shots? America’s ‘China Threat’

到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外交上

Claims and Financial and Trade

如何在競爭與協作中取得平

Globalization)〉搜羅多方面的

衡,將成為中國世界強國的一

例子,指出「中國威脅論」的

大難題;莫世祥教授〈「中國

形成及當中的謬誤;宋雲偉博

模式」論的外國陷阱〉一文,

士在〈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提出中國應對西方鼓吹的「中

濕地保護對黃河三角洲濕地恢

國模式」有所警覺。

復的啟示〉中,借助參考密西 西比河三角洲濕地保護提供的

十二、中澳葡互動篇

經驗,提出了對保護黃河三角

陳明銶教授的“The Macao

洲的一些建議;吳樹燊先生的

Factor in Sino-Luso-Global

〈民族意識、鐵路利益與清葡

Interface: A Half-Millennium

言論對抗中共政權及維護言論

角力〉一文,討論並指出晚清

Retrospective from Portugal’s Age

自由。

十年,清政府如何借助民族意

of Discovery to China’s Rise”一

識與葡人周旋,同時葡人又如

文中,探討在全球化的衝擊

九、港澳警政與國際關係篇

何利用達到修建廣澳鐵路的目

下,接近五百年的中葡關係應

何家騏博士的“Policing the

的。

該何去何從,而澳門在兩者關

《自由陣綫》批評國共及歐美 政策的言論〉一文,以《自由 陣線》為研究對像,說明當時 知識份子如何在反共前提下以

1967 Riots in British Colonial Hong Kong”一文論述了六七暴 動時的港英警力;吳綺靜小姐

十一、 中外關係與中國經濟 篇

係之間又扮演着什麼角色; 而魏楚雄教授的“China and the World: The Role of Canton/

的“Policing the Colony: Indians

Dr. B. Diet 在“Collecting

Macau in Modernizing China”

in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and Displaying Chinese

一文,深入淺出地說明澳門在

講述了從1841-1945年間,殖

Porcelain in Eighteenth-century

不同範疇中為中葡當代關係

民地時代香港的警力,特別是

France”一文中,透過介紹十八

交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余

對印度裔警力的研究;林玉鳳

世紀在巴黎展出的超過四百件

永逸博士 “The Changing Role

博士的“Ethic Conflict or Class

亞洲展品,揭示中國手工業,

of Macanese in China’s Macao: 31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3)

From Local Mediator to Global

美國傳教士范天祥為中心,記

線,貫穿香港華人社會在二十

Networking Agent”,文中討論

述當時北京在二十年代到五十

世紀的發展及海外華人社會的

澳門人在回歸後擔任的角色。

年代的變化;鮑紹霖教授、

變遷。周佳榮教授〈日本人與

Mr. José. C. Matias 的“Macao,

羅玉芬博士聯名發表的“The

香港報業〉一文中,從三個階

C h i n a a n d t h e Po r t u g u e s e

Chinese Perception of the Clash

段探討日本人在香港辦報和參

Speaking Countries”,以2003中

of Civilizations between the

與傳媒活動的情況,以此分析

國與葡語系國家共同舉行的經

Christian and Islamic Worlds:

百多年來的港日關係。

貿合作論壇作例,指出澳門在

Libya as the Case Study(中國

全球化底下,已成為中國在全

人看基督教與回教世界文明衝

球化經濟發展中的對外關係的

突――以利比亞為例)",以

湯開建教授在〈清宮法國

樞紐。

中國角度看2011年利比亞事件

畫家王致誠在華活動考述〉一

中,反映的回教與基督教世界

文,利用現有中文檔案資料和

十三、 近代中國與世界的對 外關係篇

的衝突;胡澎博士在〈聯合國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王

段瑞聰教授的〈太平洋戰

一文中,通過對聯合國婦女機

爭時期蔣介石的戰後構想〉

構舉措的研究,探討中日兩國

一文,利用蔣介石日記等最新

不同歷史時期,男女平等政

史料,分析太平洋戰爭時期蔣

策、法律的構建,分析聯合國

介石的戰後內政及外界上的構

在提高婦女地位、保護婦女權

想;陳英杰教授的〈宋美齡與

益等方面的作用。

抗戰初期的對外宣傳〉,文中

與中日兩國婦女地位的提高〉

十六、文化活動與中外關係

致誠及錢德明(M. Amiot)的 信件,對法國傳教士王致誠在 華活動踪迹作一考述,並澄清 其間的某些誤說;程美寶教 授的〈西洋畫中的小人物―― 18-19世紀廣州澳門服務洋人 為生的華人群體〉,透過18、 19世紀外國畫中描繪的華僕、 華匠以及一眾社會中下階層人

講述宋美齡在抗戰時期如何

十五、圖書報刊與訊息傳播

號召抗日,力爭國際支持的過

區顯鋒先生在〈晚清知識

程;何光誠博士在〈1930年代

分子對外認識:以王錫祺輯

大蕭條的根源:比較馬寅初與

《小方壺輿地叢鈔》為考察綫

同期西方經濟學家的論述〉一

索〉一文,引用王錫祺為例,

文中,比較馬寅初與同期的西

揭示清代知識分子對有關外部

「元首外交」延伸的「特使外

方經濟學家的論著並評核馬寅

世界及國際觀念形成的知識來

交」所具的功效和成果;林學

初的經濟蕭條理論,由此加深

源;侯勵英博士〈抗日時期兒

忠博士的〈永息干戈,共保太

對大蕭條這一歷史大事的瞭解

童青年刊物的兩種取向――以

平――傳教士與西方和平思想

及作為現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借

《少年畫報》和《兒童樂園》

的傳入中國〉一文中,透過一

鑒。

為個案說明〉一文,活用圍繞

系列西方傳教士來華的歷史,

抗日時期的兩套兒童少年刊物

傳播西方主流思想,突顯傳教

作個案說明,反映當時青少年

士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性

刊物出版的特色及在戰爭中的

及指標性作用。

十四、 現代中國與世界政經 文化互動篇

士,補充鴉片戰爭前後中國人 的歷史;申曉雲教授〈抗戰時 期蔣介石的「元首外交」〉, 檢視極富蔣氏風格的戰時「特 使外交」一文,肯定了作為

楊奎松教授在〈美國傳教

角色和意義;丁潔小姐的〈從

士范天祥的「解放」歲月――

港澳到海外――《華僑日報》

十七、技術交流與文明變遷

記北平解放前後范天祥在燕京

及其聯營報紙〉,以《華僑日

韓子奇教授在 “Printing

大學的親歷親聞〉一文中,以

報》及其聯營報刊發展史為主

Technology and the Transfer of

32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3)

Knowledge: The Cultural Nexus

議。主題分別是由外交學院外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胡

of East Asia in Early Twentieth

交學系系主任王春英教授主持

澎博士及外交學院外交學系張

Century”一文,以上海最大型

的「中國發展模式」,發言學

歷歷教授。兩場會議學者都就

的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為例,

者有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鮑紹

主題踴躍發言,讓與會人士在

看其如何引入日本技術與人

霖教授、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

會議中有深入的交流,得益不

才,以及討論當代文化工作者

張國剛教授、香港亞太二十一

淺。

在廢除科舉後,如何成為當

世紀學會黃枝連教授、香港樹

代社會的主流;Prof. David B.

仁大學歷史系莫世祥教授、外

結語

Sicilia 在“East-West Technology

交學院外交學系陳奉林教授、

是次研討會與會學者來自

Transfer: Multi-Nationals in China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何光誠

世界各地,除了分享個人對不

during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博士及香港大學歷史系蔡思行

同專業範疇的經驗及觀點外,

20th Centuries” 一文,說明十九

先生;另一場是由美國史丹福

對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及今後中

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主

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陳明銶教授

國在全球化下應當走何種道路

要工業,如何被跨國企業的技

主持的「全球化對中國的挑戰

都提出了寶貴的看法,與會學

術影響,並分析國家政策對跨

及機遇」,發言學者有亞太台

者在今後亦繼續向這些問題尋

國企業之技術轉移的幫助與阻

商聯合總會潘漢唐總會長、上

求答案。最後,與會學者對是

礙。

海師範大學邵雍教授、香港樹

次研討會都抱有正面反應,期

仁大學歷史系區志堅博士和羅

望能舉辦第二次「中國與世

玉芬博士、樹仁大學經濟及金

界」學術會議,讓世界各地的

首天的研討會完結後,大

融學系袁偉基博士、偉達國際

學者聚首一堂,共同為中國走

會還特定舉辦了兩場圓桌會

電腦有限公司Mr. Kurt Chan、

向世界,作出努力。

十八、圓桌會議

「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33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3)

附件:參會者及發表論文題目 • Dr. Agnes Lam[林玉鳳博士](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Macau): Ethic Conflict or Class Struggle: the Macau 123 Incident of 1966 • Dr. Bettina Dietz (History Departmen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Collecting and Displaying Chinese Porcelain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 • Dr. Bill K.P. Chou[仇國平博士](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Macau): Linking China’s Borderlands with Its Foreign Relations • Dr. Eilo Wing-yat Yu[余永逸博士](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Macau): The Changing Role of Macanese in China’s Macao: From Local Mediator to Global Networking Agent • Dr. Lawrence K. K. Ho[何家騏博士](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Lingnan University): Policing the 1967 Riots in British Colonial Hong Kong • Miss Ng Yee Ching[吳綺靜小姐](Department of Histor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Policing the Colony: Indians in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 Mr José Carlos Matias (Telediffusion de Macau): Macao, China and the Portuguese Speaking Countries • Mr.Qiao Zhijian[喬志健先生](Department of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Fall of the Silver Empire: The Decline of Shanxi Piaohao amid the Globalizing Chinese Econom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 Prof. David B. Sicilia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EastWest Technology Transfer: Multi-Nationals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 Prof. George C. X.Wei[魏楚雄教授](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Macau): China and the World: The Role of Canton/Macau in Modernizing China • Prof. Hon Tze-ki[韓子奇教授](Department of Histo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Geneseo):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The Cultural Nexus of East Asia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34

• Prof. Ming K. Chan[陳明銶教授](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Macao Factor in Sino-Luso-Global Interface: A Half-Millennium Retrospective from Portugal’s Age of Discovery to China’s Rise • 丁潔小姐(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從港澳到海 外 ——《華僑日報》及其聯營報紙 • 王曉秋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晚清中國人怎 樣走向世界 • 甘 穎 軒 先 生( 香 港 樹 仁 大 學 歷 史 系 ): T h e Search for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ity: A Study of Christian Chinese Business Groups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ong Kong[基督教與商業: 20世紀初期香港的基督徒商人群體研究] • 申曉雲教授(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 抗戰時期蔣介石的「元首外交」 • 朱丹丹博士(外交學院外交學系):1956年波匈 事件後中國知識份子參與爭鳴的歷史考察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and the Origins of China’s Rectification Campaign, 1956-57] • 何光誠博士(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30年 代大蕭條的根源:比較馬寅初與同期西方經濟 學家的論述 • 吳樹燊先生(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系):民族意 識、鐵路利益與清葡角力 • 宋雲偉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美國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濕地保護對黃河三角洲濕地 恢復的啟示 • 李谷城教授(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香 港報業與近代中國名人——以洪仁玕、王韜、康 有為、孫中山為例 • 李 培 德 教 授( 香 港 大 學 亞 洲 研 究 中 心 ): Asianism in Post-war Hong Kong and Japan: The Case of Qian Mu and Ota Kõzõ[亞洲主義在冷戰 時代的香港和日本——錢穆和太田耕造的個案] • 沈志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 心):中蘇結盟與亞洲冷戰的形成——美國對中 蘇關係的分析及其政策演變 • 周佳榮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日本人與 香港報業


會議報導 • 林少陽博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 系):日本江戶儒學的「明治轉換」——兼論近 代日本的中國認識之變化以及清朝江戶儒學之 異 • 林學忠博士(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永 息干戈,共保太平——傳教士與西方和平思想的 傳入中國 • 邵雍教授(上海師範大學):晚清人士對多邊對 外關係的認知 • 侯勵英博士(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抗 日時期兒童青年刊物的兩種取向——以《少年畫 報》和《兒童樂園》為個案說明 • 段瑞聰教授(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太平洋戰爭 時期蔣介石的戰後構想 • 胡澎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聯合 國與中日兩國婦女地位的提高 • 范永聰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宋代性理 學在朝鮮半島的傳承與發揚——以權近的思想為 討論中心 • 徐有威教授(上海大學歷史學系):商調時代的 性和婚姻——以上海皖南小三線八五鋼廠為例 • 真水康樹教授(日本國立新潟大學法學部):兩 種國家意識:反思中印邊界爭議 • 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香港為中 心的跨區域表述——五十年代《自由陣綫》批評 國共及歐美政策的言論 • 區顯鋒先生(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晚清知 識分子對外認識:以王錫祺輯《小方壺輿地叢 鈔》為考察綫索 • 張力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東華大學 文學院):中國與1946年巴黎和平會議 • 張偉國教授(黃嘉康先生代讀)(香港樹仁大學 歷史系):明初東亞地圖中之世界及歐洲 • 張樹楓教授(青島市社會科學院):二十世紀初 的青島問題與中國外交 • 張歷歷教授(外交學院外交學系):試析日本民 主黨內閣的對華政策 • 莫世祥教授(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中國模 式」論的外國陷阱 • 許振興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宋明時期的 「中國與世界」-《皇明祖訓》的啟示 • 陳奉林教授(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東方外交與 古代西太平洋貿易網的興衰 • 陳 英 杰 教 授( 台 灣 德 琳 技 術 學 院 通 識 教 育 中 心):宋美齡與抗戰初期的對外宣傳 • 陳學然博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 系):各行其是:「東南互保」「兩廣獨立」所 見各方政治籌謀

京港學術交流(93) • 麥 勁 生 教 授(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歷 史 系 ): T h e Emergence of Transna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ommunity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20世 紀初跨國華人政治群體的出現] • 湯開建教授(澳門大學歷史系):清宮法國畫家 王致誠在華活動考述 • 程美寶教授(中山大學歷史系):西洋畫中的小 人物——18-19世紀廣州澳門服務洋人為生的華 人群體 • 楊奎松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心):美國傳教士范天祥的「解放」歲月——記 北平解放前後范天祥在燕京大學的親歷親聞 • 楊暉博士(外交學院外交學系):天下體系與君 子國家——中國國際政治哲學的展開 • 趙雨樂博士(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粵謳所見清末新民形象——以梁啟超《新小說‧ 雜歌謠》為考察中心 • 劉後濱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唐代 「天可汗」璽書行用的部族與地域 • 歐陽哲生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來自北極 熊的窺探——十七世紀俄羅斯使節的「北京經 驗」 • 蔡思行先生(香港大學歷史系):清末中國海關 與世界航運的接軌——以九龍關管理中國民船為 例(1890-1911) • 鮑 紹 霖 教 授 、 羅 玉 芬 博 士( 香 港 樹 仁 大 學 歷 史系):The Chinese Perception of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between the Christian and Islamic Worlds: Libya as the Case Study[中國人看基督 教與回教世界文明衝突——以利比亞為例] • 鮑紹霖教授(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誰主 浮沉?」﹕經貿全球化下美國的中國威脅論 [Who’s Calling the Shots? America’s ‘China Threat’ Claims and Financial and Trade Globalization] • 戴東陽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近代中日同盟思想的表與裏——宮島誠一郎筆談 研究 • 羅永生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中國古代君主的世界觀——以隋 煬帝為例 • 羅志田教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北京大學 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帝國主義在中國:條約體 系的文化認知 • 羅婉嫻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從1910年 中國東北鼠疫探討中國與世界 • 譚家齊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進退兩 難:從十七世紀中國沿海擱淺船隻之遭遇看東 亞海洋貿易的風險 35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3)

廿一世紀儒學教育之 發展研討會香港區會議實錄 香港大學徐立之校長 在開幕典禮上致辭

▊楊永安(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

北京國際儒學聯合會、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協會、澳門中西創新學 院策劃主辦,香港大學中文學 院協辦的「廿一世紀儒學教育 之發展研討會」,於2012年1 月11-13日在香港大學舉行。 由中國各地雲集的學者一行40 餘人在11日抵達香港,當天隨 即在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參加 研討會開幕典禮,典禮由大會 執行主席香港大學趙令揚教授 主持,開幕式致辭嘉賓包括香 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國際 儒學聯合會副會長滕文生先 生、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 會會長劉秀成教授、澳門中西 創新學院校監蘇樹輝博士及香 港大學中文學院署理主任施仲 謀教授。參加開幕式的中外學 者、嘉賓和師生逾200人。開 幕式結束後,隨即由清華大學 思想文化研究所錢遜教授發表 主題演講:「讀《論語》,學 做人――五項重要和簡單的要 求」,講座由香港大學教授、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副 會長李鍔主持。11日晚上,大 會於中環士丹利街陸羽茶室設 宴款待參會學者。 1月12日上午,首先由中 國科技館原館長王渝生教授 及香港中文大學劉國強教授發 表主題演講,講題分別為「儒 36

研討會會場

學與中國科技發展」和「儒家 價值觀與現代生活」, 講座 討論氣氛熱烈。12日上午中段 時後至13日上午由參加會議的 中外學者進行研討,探討範圍 涵覆古今,古代包括孔子修身 思想、孔子家教、孔子與儒家 教育觀、儒家男女教育觀、儒 家禮樂文化、儒學倫理教育、 儒學與環保教育、仁與主體際 性的檢視、《易經》中的婚戀 觀、書院教育傳統、晚清新學 制與小學德育教科書研究、清 末講經和讀經課程探討等;以 近代為重點的則有中國近代教 育與德育、現代公民道德生 活、有關重建儒學學科問題、 儒學國教化問題、當代弘揚孝 道的意義、當代儒家人文主義 教育的實踐、全球化與儒學教 育的展望、中國人精神的重建 等;地區性的專題包括陳煥章 對香港德育的推動、許地山與 20世紀初儒學教育、錢穆在香 港的尊道行道思想、近當代香

港儒學教育發展、儒學與香港 中學中國歷史課程的聯繫、新 加坡華文教材與儒學教育等, 發表論文共40篇。 13日中午,研討會閉幕式 由香港大學趙令揚教授、國際 儒學聯合會副會長滕文生先生 及中國人民大學成人高等教育 學院張踐教授主持。滕會長就 是次參加會議的論文素質予以 肯定的評價,對參會學者對儒 學發展的熱誠及學養予以高度 的讚揚;張教授就每組別的論 文與探索重點加以總結,並宣 布將在本年3月把研討會論文 結集付梓。其他在閉幕式中發 言的包括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署 理主任施仲謀教授、香港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副會長陳達 文博士、國際儒聯吳小蘭女 士、淩孜女士等,嘉賓踴躍發 言,於散會離別前的情緒異常 高漲。大會閉幕後,中外學者 即轉赴澳門進行第二輪研討及 座談會。


院校簡訊

京港學術交流(93)

香港大學國家重點基礎研究 發展計劃項目(973計劃)

中大林琿教授獲委任為中國科學院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2月18日,以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研究員

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

譚力海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2012年度國家重點

所長林琿教授獲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

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國語言相

科學中心委任為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

關腦功能區與語言障礙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

和國國務院在第105次常務會議中,批准中科院

(2012CB720700) 項目正式啟動實施。973計劃

組織實施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先

顧問組專家葉朝輝院士及施蘊渝院士、中聯辦

導專項,成立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成為中國空

教育科技部曹國英副部長、國家科技部高新技

間科學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中科院於2011年7月

術研發中心張延東副主任、深圳市科技創新委

7日舉行了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成立儀式,由院

員會李忠祥副巡視員、深圳市南山區委胡錦副

長白春禮院士主禮。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專項

書記及深圳市南山區政府紀震副區長等出席了

領導小組和國家空間科學專家委員會亦正式成

本次啟動儀式。另外,香港大學副校長譚廣亨

立。國家空間科學專家委員會由全國36位空間

教授於啟動會上致賀辭,感謝國家科技部及973

科學與技術領域的著名院士與資深專家組成,

項目組對港大在深研究院的研究資助與大力支

是該先導專項的諮詢機構,林琿教授獲委任為

持,同時,譚副校長對譚力海教授的團隊充滿 信心,並對該計劃寄予厚望及支持。 項目啟動會圍繞項目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 題和總體目標,就研究方案和研究計劃進行深 入探討。會上,項目首席科學家兼香港大學腦

委員之一。 國家空間科學專家委員會的主要職能包 括: •

方向、目標和技術路線等,並提出諮詢建

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譚力海教授匯 報項目思路和最新研究進展。譚教授的研究團 隊將從語言科學、心理學、神經外科學、分子 遺傳學、神經影像學、計算機科學、電生理學 等跨學科着手,綜合研究中國語言的腦功能區 和語言障礙的問題。項目將依靠先進科學技術 手段,對中國語言相關大腦功能區與語言障礙 的神經和基因基礎進行系統研究;設計診斷不 同年齡段腦疾病患者中國語言腦功能區的臨床 測試,以便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手術前語言

審議中國空間科學規劃和計劃的發展戰略、 議;

審議擬組織實施的空間科學衛星項目的科學 目標和實施方案,並提出諮詢建議;

評估和審議空間科學計劃的研究成果。

中國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科學目標是在黑 洞、暗物質、量子力學的完備性、空間環境下 的物質運動規律/生命活動規律和太陽活動對地 球環境的影響等方面取得原創性的突破進展。 專項技術目標是突破空間高精度光跟瞄、微弱

區定位,設定我國神經外科醫生的「手術禁

光探測、空地高精度時間同步、深空測控通訊

區」;揭示導致中國語言障礙的可能基因,為

等空間先進技術,帶動衛星平台技術、有效載

從基因水平篩選語言障礙易感人群和早期診斷

荷技術、衛星/載荷一體化技術、元器件技術

奠定基礎。研究結果有望為中國逾二千萬有閱

和材料技術等多項核心技術的發展。專項的應

讀障礙的人口,尋找合適的提升學習能力方

用目標包括在星地絕對保密通信、空間天氣預

案;國內逾千萬因腦中風後遺症、癲癎症等的

報、X射線脈衝星自主導航等方面推動應用的發

腦部病患,因病情或治療而出現失語症的機會

展,促進基礎科學成果的轉移轉化,為國家安

亦可望降低。

全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轉載自港大新聞稿)

(轉載自中大新聞稿)

37


院校簡訊

京港學術交流(93)

香港中文大學與浙江大學成立 肝病及消化病聯合研究中心

城大校長獲北京理工大學授予 名譽博士學位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於2月20日率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於1月11日獲北

領中大代表團到訪浙江大學,與浙大校長楊衛

京理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並應邀作專題

教授一同為兩校共建的「香港中文大學與浙江

演講,題為:「福島事故的反思:核能及未來

大學肝病及消化病聯合研究中心」主持揭幕儀

能源」。

式。

北理工校長、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胡海

出席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典禮的嘉賓包括浙

岩教授宣讀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同意授予郭位

大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鄭樹森院士、傳染病診治

教授名譽博士學位的通知,並向郭教授頒發了

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院士,以及浙江省

名譽博士學位證書。出席學位頒授儀式的有北

相關部門的領導代表。在各位嘉賓的見證下,

理工各主要辦公室負責人。

沈祖堯教授及楊衛教授分別代表中大和浙大簽

胡校長致辭時說:「名譽博士學位由國務

署成立兩校肝病及消化病聯合研究中心的協

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是我國授予國外人士的最

議,落實合作計劃。

高榮譽稱號。郭位教授在美國深造並從事教學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與浙大附屬第一醫院 肝膽胰中心,以及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 一直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礎,現兩校共同建立以 肝病及消化病學研究為特色的聯合研究中心, 將進一步鞏固雙方的科研合作。沈校長表示, 浙大和中大在人文學科、醫學、理學等多個領 域是長期合作的夥伴,並取得一定成果。他 說:「聯合研究中心的建立將整合雙方的資源 優勢,匯聚相關學者和科學家,成為科研及人 才培養基地。」 中大與浙大自1991年簽訂校際合作協議 後,雙方一直保持緊密的學術聯繫。兩校重要 的合作項目包括:人類生殖及相關疾病聯合研 究中心、天然藥物與毒理學研究聯合實驗室、

研究與資深學術管理長達34年,深感美國能擁 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在於吸引了世界各地 的頂尖人才,實行了多元、靈活的教研體制, 而社會既鼓勵競爭而又保障學術自由。」 「郭位教授是可靠度研究的國際著名專 家,來香港為城大執掌校政後,着力引入先進 制度,提倡專業行事規範,為高教界樹立新 風。他憑藉國際化視野,以科學家的嚴謹及遠 見,積極推動大學追求卓越表現,」胡校長續 說。 郭教授致辭答謝時表示,很高興能夠獲授 北理工名譽博士學位,並表示將繼續秉持立足 香港、面向世界的宗旨,推動大學教育建設,

先進光子學聯合研究實驗室,以及生物醫學工

追求卓越表現,並與內地大學緊密合作,共同

程聯合研究中心等。另外,兩校亦早於2003年

為社會進步與民生福祉作出貢獻。

簽訂交換生協議,合作推進本科生交換及暑期

郭教授是核安全及可靠度研究專家,2008

交流活動、企業體驗項目等,豐富同學的學習

年出任城大校長。去年福島核電廠發生事故

體驗。兩校未來會繼續在其他範疇發展合作計

時,為提升公衆對核能的認識及促進理性知情

劃。

辯論,他在多個場合下分析福島核事故引發的 (轉載自中大新聞稿)

38

一連串核安全事件,受到中外媒體關注,並撰


院校簡訊

京港學術交流(93)

寫了一系列文章。事故後一個月,郭教授前往

圳,在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走在科技前沿的

仙台做核安全演講,9月應邀參加2011年歐洲安

深圳研究中心。

全與可靠性 (ESREL) 年會,於開幕典禮上做主

出席開幕禮的百多位嘉賓包括深圳市發展

題演講。

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吳優先生、深圳市科技創新

同日,郭教授和胡教授分別代表城大和北

委員會副主任丘宣女士等深圳市領導,倪嘉瓚

理工簽署了一份校級學術合作協議備忘錄。

等中科院院士,虛擬大學園駐園代表和浸大管

北理工是一所理工為主、工理管文協調發

理層及教職員等。

展的全國重點大學,屬於中國首批設立研究生

校長陳新滋教授在致辭時說:「深圳研究

院、首批參與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

中心集中了理學院和中醫藥學院科研力量強大

建設的大學。建校以來,北理工培養了18餘萬

的優勢學科,也匯聚了數十名來自香港及內地

名畢業生。校友中,有110多位國家級及省部

的科研精英,他們的研究涉及化學、生物、物

級領導人、35位院士,以及一大批著名專家學

理等學科的交叉領域,也包括中藥檢測鑑定、

者。北理工在空間自我調整光學、智慧仿生機

中藥抗炎與抗癌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能夠

器人、綠色能源、現代通信、工業程式控制等

進入研究中心工作的學者都是浸大近年來在研

科技領域的實力和成就名列前茅。

究領域最出色的年輕學者,他們代表了大學創

(轉載自城大新聞稿)

新研究新的生力軍。」他寄望通過深圳研究中 心,浸大能夠加強與深圳市政府、企業、高校 以及其他科研機構的合作,提高大學的科研實

浸大深圳研究中心正式開幕 為跨學科、應用科研合作注入新活力

力。 深圳市發改委的副主任吳優先生在致辭中 對浸大深圳研究中心即將開展的項目給予肯

位於深圳市高新區虛擬大學園的香港浸會

定,並指出浸大科研的發展方向完全契合了深

大學深圳研究中心於2月29日舉行開幕禮,標誌

圳市創新發展的規劃藍圖,他表示,深圳市政

着浸大向創新研究新里程邁出重要的一步。中

府在未來會對浸大的創新研究給予鼎力支援。

心的理學院實驗室和中醫藥學院實驗室,將肩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丘宣女士表

負開展創新研究及跨學科合作的使命,在應用

示,浸大研究中心落戶深圳,雙方在科研專

科技領域研發尖端知識,為香港、深圳和國家

案、企業合作方面定能互惠互利,在高新科技

建設提供科研成果。

研究領域取得共同發展。

十二年前,大學為回應深圳虛擬大學園的

深圳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是副校長(研究及

設立,成立了深圳研究院,成為最早入園的26

發展)黃偉國教授,而實驗室主任為協理副校

所院校之一。為配合深圳市政府向創新型城市

長暨理學院院長湯濤教授。研究中心的科研成

的目標發展,以及進一步擴大深圳研究院的發

果將有助解决大氣污染、生命科學、醫學、能

展,並緊隨浸大「創新研究」及跨學科合作的

源等方面長期困擾社會的難題。

發展規劃,2011年7月,大學把科研基地擴至深

(轉載自浸大新聞稿)

39


院校簡訊

香港理工大學內地校友聚首北京 慶祝大學建校75周年 2012年2月25日,香港理工大學逾二百位內 地校友參加了在京舉辦的「香港理工大學建校 七十五周年暨京津校友及學員聯歡晚宴」,多 位理大的合作夥伴亦出席了此次盛會。 除理大校長唐偉章教授外,還有多位學校 高級行政人員及課程老師出席了晚宴。典禮開 始前,大會播放了一段錄像,與晚宴的嘉賓一 起重溫該校的光輝歷程及驕人成就。唐校長在 致辭時表示:「自1937年建校,理大已有75年 歷史。1997年,我校率先在浙江杭州成立培訓 中心,其後在深圳、西安等地成立境外中心。 理大在內地開辦十八項學士及以上程度課程,

京港學術交流(93) 實踐成效,是知識轉移的最佳實例。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兼社會工作碩 士(中國)課程主任古學斌博士強調該課程采 用「對培訓者進行培訓」的方式,希望學員完 成課程後,能逐步建立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社 會工作理論與實踐。他以雲南農村的研究與實 踐基地為例,闡述如何建立富有中國本土特色 的農村社會工作模式,以促進農村生計的可持 續發展,推動中國內地的社會工作與教育的發 展。 理大一向重視「創新科技」,除服務香港 社會外,還積極與內地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共 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理大每年進行的應用研究 計劃超過兩千項,其中約三百項與內地院校共 同推行,不少項目更屢獲國家及國際獎項。理

均獲國家教育部認可,數目居香港及海外大學

大參與的項目包括監測橫跨長江的蘇通大橋、

之冠,至今已畢業的內地學員超過六千人。」

廣州塔、深圳交易所等大型建築的結構安全,

理大秉承「開物成務勵學利民」的校訓及

以及國家航天和探月工程等。

「凝聚智慧實踐創意」的精神,致力把教育及

理大師生「服務社會」的內容豐富、形式

科研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大力推動香港、中國

多樣化。四川發生地震後,理大已進駐該地,

內地及世界的發展。此外,唐校長對到場的內

並協助完成灾後重建工作,其中獲得香港賽馬

地教職員、學生、校友及合作夥伴多年來的付

會捐款二億元人民幣,用於支持理大與四川大

出與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他又特別感謝理大

學成立全國首間灾後重建與管理學院。此外,

在北京和天津的合作夥伴,包括中國人民大

理大還獲得香港教育局配對基金資助,用於安

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學和南開大

排本科學生前赴內地鄉村服務學習,藉此培養

學對此次活動的全力協助。

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配合香港四年制本科課

據理大副校長(學院發展及合作)兼七十

程的推行,理大把「服務學習」納入課程的學

五周年校慶活動籌備委員會執行主席阮曾媛琪

分必修科,以鼓勵所有學生運用他們的專業知

教授介紹,以「凝聚智慧創建未來」為主題的

識及技能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校慶活動共分為三個範疇,分別是傳承知識、

理大副校長阮曾媛琪教授還談到了校慶活

創新科技與服務社會。

動的相關安排,其中包括首届「內地課程畢業

在「傳承知識」方面,理大管理及市場學

生卓越成就獎」和「2012紫荊花杯傑出企業家

系系主任兼管理學博士課程總監黃旭教授接受

獎」。與此同時,阮教授還表示:「我們希望

訪問時表示,很高興看到學員能夠學以致用,

通過這兩項大型活動,表揚理大的優秀人才及

他們把課程所學應用到企業管理及政策制訂

民營企業家的成功事迹,藉此鼓勵更多社會賢

上,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營運。有已畢業的學員

達為祖國未來的發展貢獻力量。」

更出版專著,分享畢業案例在其企業或行業的 40

(轉載自理大新聞稿)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簡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由楊振寧教授提議,於1985年3月在香港註冊成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一個非牟利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旨在促進內 地與香港以至海外間開展學術、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之活動,提供諮詢、聯 絡及資助等服務。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中國內地及香港教育與科技單位委託,並得到中央 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現有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 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等機 構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局。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主要服務範圍 ˙ 為兩地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學者訪問、國際會議提供諮詢、聯絡服務。 ˙ 促進兩地的科技交流,推動兩地高新科技產業的開發與合作。 ˙ 接受國家教育部委託,為內地高等院校辦理在香港招收港澳台地區的研究生、 本科生之工作。 ˙ 接受香港特區政府的委託,在香港推介「國家自然科學獎」,接受申報並進行 形式審查。 ˙ 接受國家教育部委託,負責教育部優秀科研成果獎(科學技術)在香港的聯 絡、諮詢及呈報等服務工作。 ˙ 接受委託,承擔港人報考內地專業資格考試工作。 ˙ 接受委託,舉辦與學術和科技交流有關的培訓班、研討會、考察團及展覽會。 ˙ 接受委託,為香港科技界、學術社團提供秘書或聯絡服務。 ˙ 支持兩地學術、科技交流活動,提供部份經費的資助。 ˙ 編輯、出版、發行《京港學術交流》 (季刊)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年報》;以及 提供網絡資訊服務;協助合作出版專題文集及有關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


3月17-18日,台灣淡江大學中國 大陸研究所楊景堯教授(右)到訪 本中心,與學術部主管鄒重華博 士就海峽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及學 生流動等內容進行交流。

2月13日,本中心科學與技術部主管匡增意分別拜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 院院長龍全教授(左圖右),以及全國博士後基金會秘書長夏文峰(右圖右)。

3月29日,國家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香港頒獎典禮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