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er of the Light 拾光:影像的創作與收藏 專輯】
攝影師厄文.潘恩(Irving Penn)曾說:「一名好的攝影師必需與事實交談,觸及它的深處,同時將觀者視為一個善變的個體。」在影像創作者眼中,攝影是為了記錄所有情感由不可見變得可見的現象與事件。攝影本就具有跨界的特質,它兼容了多重的文化意義,美學、文學、哲學,表演學也含納其中。影像的創作與收藏,得以將按下快門彼時的創意,轉換為當下此時的解讀與新詮再造,讓時間的軌跡再度折回眼前,於創作者與收藏者之間,締造情感形態的共振,而這便是9月專輯「拾光」企圖組構的視角──當相機視窗成了一座眾人巧施身手的舞台,這個空間似乎是一個奇幻的存在,世間隱密的情感交流,都在這方舞台上異化為不同比例的存在。
泰特美術館每年接待的訪客近600萬,超過紐約的MoMA,與大英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並列全球十大博物館/美術館。在倫敦人們常說:看古董,去大英;看古典油畫,去國家藝廊;要看現當代藝術,就到泰特。舉凡「泰納珍藏」(Turner Collection)、634件亨利.摩爾作品典藏,乃至於耗資1.34億英鎊改建而成的泰特現代美術館,魏蔚專欄由史學角度詳加梳理,並概括性地介紹了安迪.沃荷回顧展的精華所在。如今全球沃荷的十大拍賣紀錄中,有八個是佳士得創下的,每一張作品都在5000萬美元以上,而這八幅作品,魏蔚都曾見過原作,也親歷了拍賣的洶湧。
「剪影」一詞源自路易十五時期財政大臣埃第涅.德.席魯耶特(Étienne de Silhouette)的姓氏「Silhouette」,因為他的興趣是剪紙。紐約歷史學會「側面之像:剪影藝術的歷史」特展,由西方文化與藝術史的脈絡,回溯剪影發展的養分,並以剪影藝術在美國的發展為主軸,綜觀剪影藝術的前世今生。
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The UKIYO-E 2020──日本三大浮世繪館藏匯集」特展,集結了日本國內三間以浮世繪為重點館藏的機構,分別為太田記念美術館、日本浮世繪博物館與平木浮世繪財團,展出約450件的浮世繪作品,論質與量,皆屬難得,提供了觀者一個認識浮世繪的絕佳機會。
2020橫濱三年展首度啟用外國策展人──印度新德里的瑞克斯三人組(Raqs Media Collective),作品群呈現出世界各國年輕藝術家精闢的文化觀察和覺醒,準確命中疫情爆發後的各種課題,並提供了思考未來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