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書 正體 試讀本

Page 1


麥種聖經註釋

羅馬書(下) 加拉太書 總校訂

作者 (Douglas D o u g l a s JJ.. M oo) 穆穆 爾爾( Moo) 作者 譯者 陳志文 語 譯 者 思潘秋松 出版者 美國麥種傳道會 國址麥 出 版 者 美地 :種 1 4傳 23 道 M a會 ple St. 地 址 : 14 S o23 u t h Ma P a sple a d e nSt. a, CA 91030 U . S . A . Pas a de na , CA 910 30 South 電 話 :( 6 2 6 ) 4 4 1 – 5 5 4 3 U.S.A. 傳 真 :( 6 2 6 ) 4 4 1 – 5 5 4 3 電電 話郵: ( 626) 44 1– 554 3 :i n f o @ a k o w . o r g 626) 1–. o554 傳網 真站: w w . a44 kow rg 3 :(w 一a二 年二月 初 版ma il.c om 版次 電二 郵○: kowc m @g kow.org 網版權所有‧ 站 : w ww.a ‧ 請勿翻印 版權所有 版次 二○一四年五月初版 Originally published under the title 字 數 453 千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版權所有 ‧ 請勿翻印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Series) © 1996 by Wm. B. Eerdma ns

Originally publis he d un der the title This translation is published by a rrangement with Wm. B. Eerdma ns. Galatians Chinese Tra nslation Copyright © 2012 by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A K ER NEL OF W HE AT C HR ISTIAN M INIS TR IES ©1423 201Maple 3 bySt., Dou glas J . Moo South Pa sa dena , CA 91030, U.S.A.

This transla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Baker Academic. 1st Edition: February 2012 Chines e Tra nsla tion Cop yright © 201 4 by ISBN: 1– 9 32 18 4– 56 – 2 A K ERNEL OF W HEAT C HRISTIAN M INISTRIES All142 Rights Reserved. 3 Ma ple St., Printed in Taiwan South Pas a de na , CA 910 30, U.S.A. 1st Edition: Au14 gus t 201 4 18 19 20 年次 刷次 10 9 8 7 6 5 4 3 2 1 12 13 15 16 17 I SBN: 978- 1- 939- 2 5112- 1 ( Tra ditional scr ipt)

封面用圖:Portrait of St. Paul, by Pompeo Batoni (1708-87)

978- 1-美9391-會6持( Simplifie cript) 國 麥2 種519 傳道 有 本 書 全 球d繁s體 字與簡體字中文版權 All Right s Rese rv ed Printe d in Ta iwa n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年 次 刷 次 10 9 8 7 6 5 4 3 2 1 封 面 用 圖 : Two Old Men Disputing, circa 1628, by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美國麥種傳道會持有本書全球正體字與簡體字中文版權


本書的翻譯、編輯、與第一刷的印刷費 承蒙下列團體或個人奉獻支持 謹此致謝

Telson Foun dation 雅歌基金會 麥種聖經註釋之友

j 「 我 們 行善 不 可喪 志 。 若 不 灰 心, 到 了 時 候, 就 要收 成 。 」


目錄

麥 種 聖經 註 釋總 序 ............................................................... 9 原 系 列 前 言 ......................................................................... 13 作 者 序 ................................................................................ 15 給 讀 者的 建 議 ..................................................................... 17 音 譯 符號 ............................................................................ 19 地 圖 ................................................................................... 20 主 要 縮寫 表 ......................................................................... 21 導 論 ................................................................................... 29 一 、 作 者 ......................................................................... 31 二 、 時 機 ......................................................................... 32 三 、 書 信 的 收 信 人 .......................................................... 32 四 、 致 信 原 因 和 目 的 ...................................................... 57 五 、 神 學 主 題 ................................................................. 74 六 、 文 體 和 修 辭 立 場 .................................................... 121 分 析 ................................................................................. 125


經 文 與註 釋 ....................................................................... 129 壹 、 引言 : 十字 架和 新 時代 ( 一 1~ ~ 10) ) ................... 131 一 、 前 言 ( 一 1~ 5) ................................................ 134 二 、 責 備 : 致 信 原 因 ( 一 6~ 10) ........................... 148

貳 、 福音 的 真理 ( 一 11~ ~ 二 21) ) ............................... 169 一、保羅如何領受福音並為之辯護:保羅與「教會 柱 石 」( 一 11~ 二 14) ........................................ 172 1. 論 題 : 保 羅 所 傳 的 福 音 是 藉 著 耶 穌 基 督 的 啟 示 來 的 ( 一 11~ 12) ........................................... 176 2. 闡 述 和 證 明 : 保 羅 所 傳 的 福 音 與 「 教 會 柱 石 」 ( 一 13~ 二 14) .............................................. 183 A. 悔 改 歸 正 和 早 期 旅 程 ( 一 13~ 17) ............... 185 B. 第 一 次 上 耶 路 撒 冷 與 進 一 步 旅 行 ( 一 18~ 24) ...................................................................... 200 「 教 會 柱 石 」證 實 保 羅 所 傳 C. 第 二 次 上 耶 路 撒 冷: 的 福 音 ( 二 1~ 10) ....................................... 216 D. 安 提 阿 事 件 : 保 羅 為 福 音 辯 護 ( 二 11~ 14) . 250

二 、 定 義 福 音 的 真 理 ( 二 15~ 21) ......................... 267 叁 、 為福 音 辯護 ( 三 1~ ~ 五 12) ) ................................. 305 一 、 責 備 和 提 醒 : 信 心 、 聖 靈 和 義 ( 三 1~ 6) ...... 311 二、論述:亞伯拉罕的兒女是藉著信心進到基督裡 ( 三 7~ 四 7) ..................................................... 330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14) ...................... 334 2. 救 恩 歷 史 中 的 律 法 ( 三 15~ 25) .................... 382


3. 神 在 基 督 裡 的 眾 子 ( 三 26~ 29) .................... 418 4. 從 奴 僕 到 神 的 眾 子 ( 四 1~ 7) ........................ 432 三 、 呼 籲 ( 四 8~ 31) ............................................. 456 1. 回 顧 過 去 : 加 拉 太 人 為 奴 的 狀 態 ( 四 8~ 11 ) 457 2. 回 顧 過 去 : 保 羅 與 加 拉 太 人 ( 四 12~ 20) ..... 465 3. 觀 看 現 在 : 蒙 應 許 的 兒 女 ( 四 21~ 31) ......... 483 四 、 勸 勉 和 警 告 : 信 心 、 聖 靈 和 義 ( 五 1~ 12) .... 518 1. 稱 義 是 藉 著 信 , 不 是 藉 著 律 法 ( 五 1~ 6) ..... 520 2. 抵 擋 攪 擾 者 ( 五 7~ 12) .................................. 541 肆 、 合乎 福 音的 生活 ( 五 13~ ~ 六 10) ) ........................ 553 一 、 新 生 命 的 基 本 樣 式 : 憑 愛 心 彼 此 服 事 ( 五 13~ 15) ...................................................................... 559 二 、 建 立 新 生 命 : 靠 聖 靈 行 事 ( 五 16~ 24) .......... 573 三 、 新 生 命 的 某 些 具 體 特 徵 ( 五 25~ 六 6) .......... 601 四 、 活 出 新 生 命 的 迫 切 性 ( 六 7~ 10) ................... 622 伍 、 結語 : 十字 架和 新 創造 ( 六 11~ ~ 18) ) ................. 633 參 考 書目 精 選 ................................................................... 661


麥種聖經註釋總序 美 國 麥 種 傳 道 會 秉 承 從 神 領 受 的 恩 賜 與 託 付 ,經過 多 年 的 禱 告 、 摸 索、 尋 求, 決 定 出版 「 麥種 聖 經註 釋 」 ( A Kernel of Wheat Biblical Commentary,簡 稱 KWBC) 。這 一 系 列 的註 釋 書 不同 於 華 人教會歷年出版的任何系列。它不排除華人作者的創作,但絕大 多數是翻譯西方學者的著作,卻不是將西方世界的某一套註釋書 全盤翻譯過來,而是選取堅信聖經無誤之福音派立場、有一定學 術水準的註釋書,彙整為一整套符合二十一世紀全球華人教會與 基督徒需要的一流註釋書。這些作品來自「新國際新舊約聖經註 釋」 (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 Old Testament, 簡 稱 NICNT、 NICOT) 系 列 、 「 柱 石 新 約 聖 經 註釋 」 (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簡 稱 PNTC)系 列、 「 貝克 新 約 聖經 註 釋 」 (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 簡 稱 BECNT ) 系 列 、「 貝 克 舊 約 聖 經 智 慧 書 與 詩 篇 註 釋 」( Baker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Wisdom and Psalms , 簡 稱 BCOTWP)系 列、 「 亞 波羅 舊 約聖 經 註釋 」 (Apollos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簡 稱 AOTC) 系 列 、 修 訂 版 的 「 解 經 者 聖 經 註 釋 」 ( Expositor ’s Bible Commentary, 簡 稱 EBC) 系 列 等 。 這幾 套 在 西方世界中都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包括學者、牧者、神父、猶太 拉比以及其他認真的聖經學習者。成千上萬不同宗派、許多國家 的讀者在他們的講道、教導以及研究中不斷使用這些系列的書 籍。他們熱情地歡迎每一本新書卷的出版,也熱切地等候它們最 終 能 由 不斷 出 現的 書 卷 轉變 為 「整 套 」的 註 釋書。 本 系 列 的 各 書 卷 目 標 首 先 是 要 清 楚 說 明 聖 經 現有的 經 文 。 撰

9


麥種聖經註釋總序

寫這些註釋書的學者與最重要的當代爭議互動,卻避免深陷於不 當 的 專 業 細 節 中 。 無 論 是 在 聖 經 經 文 本 身, 還 是 在 相 關 學 術 著 作 上 , 每 位 作 者 都 表 現 出 專 業 水 準, 每 本 註 釋 書 都 體 現 了 作 者 廣 泛 的 閱 讀 、 以 及 仔 細 而 成 熟 的 思 考。 整 體 來 說, 本 系 列 的 精 神 在 於 它的博採眾長,每位作者都從各種有幫助的來源搜集釋經的洞 見 , 並 將 這 些 洞 見 融 合 到 自 己 對 聖 經 書 卷 的 解 釋 中。 本 系 列 使 用 了 聖 經 學 術 界 最 近 的 創 新 方 法 , 例 如 , 正 典 鑑 別 法 ( canon criticism), 所 謂 的 「 新 文 學 鑑 別法 」( new literary criticism), 還 有 讀 者 反應 理 論( reader–response theories) ,並 且對 不 同 性別 和 種 族 的 讀 者抱 持 敏感 度。 「麥 種聖 經 註釋 」的 各 書卷也 希 望 在論 調 上 達到和平共處的目的,以公平的眼光總結並評論有影響力的觀 點 , 與 此 同 時 也 捍 衛 自 己 的 觀 點。 本 系 列 的 作 者 包 括 來 自 不 同 基 督 教 信 仰 團 體 的 男 女 學 者。 各 位 作 者 的 背 景 差 異 、 以 及 他 們 使 用 各 種 相 關 方 法 論 的 自 由, 給 整 個 系 列 帶 來 了 精 彩 而 又 豐 富 的 多 樣 性 。 他 們 的 理 想 是 結 合 嚴 謹 的 解 經 與 闡 述, 同 時 留 意 聖 經 神 學 與 聖 經 在 當代 的 適切 性 , 卻不 將 註釋 書 與講 章 混為一 談。 然 而 , 真 正 使 這 一 系 列 與 眾 不 同 的 是 , 它 從 福音主 義 這 一 解 經 傳 統 的 內 部 發 聲。 福 音 主 義 是 更 正 教 內 部 跨 越 傳 統 宗 派 界 限 的 一個非正式運動。它的中心與精神在於堅信聖經是神默示的話 語,藉 著 受 聖 靈感 動 的人 手 寫出,是 絕 對 沒有 謬誤 的。通 過 聖 經, 神 呼 喚 人 類 去 享 受 與 其 創 造 主 和 救 主 之 間 充 滿 愛 的 個 人 關 係。 依 照 這 一 傳統, 「麥 種 聖經 註 釋」的各 書 卷並 不 將聖經 當 作 只是 人 為 創作的古代文學作品。它們不是對古代羊皮卷進行文學解剖,而 是 以 嚴 謹、 恭 敬 的 態 度 來 斟 酌 這 些 絕 妙 的 人 類 著 作, 而 永 活 的 神 正 是 藉 著這 些 著作 說 出 祂全 能 的話 語。 「麥種 聖 經註 釋 」小 心 翼翼 地 以 對 聖 經 文 本 謙 卑 的 尊 敬 、 景 仰 、 甚 至 深 厚 感 情 , 來 平 衡「 鑑 別 學 」( 即 使 用 標 準 的 鑑 別 方 法 論)。 作 為 福 音 派 的 一 套 註 釋 書 系 列 , 它 特 別 注 意 文 本 的 文 學 特 徵、 神 學 主 題、 及 其 對 今 天 信 仰 生

10


麥種聖經註釋總序

活 的 影 響。 這 個 進 路 的 基 本 理 由 是: 「 客 觀 學 術」 ( 一 個 空洞的 幻 想) 的 憧 憬 其 實可 能 是褻 瀆 神 的。神 站在 我 們之 上 ,我們不 是 居 於審 判 祂 的地位。當神藉著祂的話向我們說話,那些自稱認識祂的人必須 以 合 宜 的 方 式 回 應, 而 那 肯 定 不 同 於 學 者 所 反 映 出 的 獨 立 自 主 和 冷眼旁觀的姿態。然而,這並非鬼鬼祟祟地訴諸於不受控制的主 觀感受。這個系列的作者們期望對於經文抱持公平的開放態度, 那 才 是 最佳 的 「客 觀 性」 。 總 之, 「麥種 聖 經註 釋 」希望 能 夠對 所 有想 通 過新 舊 約 聖 經 , 來重新聆聽神聲音的敬虔信徒有所幫助。神賜給我們兩樣令人稱 奇 的 禮 物—經文 本 身,以 及仰 望 聖靈 光 照、用敏銳 思 想 解釋 經 文 信 息 的 學 者; 帶 著 對 這 兩 樣 禮 物 的 感 恩 之 心, 我 們 歡 迎 所 有 的 讀 者 來 享 受這 一 系列 書 籍 的碩 果 。 如果聖經的經文是神的話,我們就應當以敬畏的態度來回 應 , 就 是 神 聖 的 畏 懼 、 喜 樂 、 探 求 的 順 服。 這 些 價 值 觀 應 當 反 映 在 基 督 徒的 寫 作方 式 上。抱 持著 這 些價 值 觀, 「麥種 聖 經 註釋 」系 列 不 單 會 受 到 牧 者、 教 師 、 與 學 生 的 熱 烈 歡 迎, 一 般 讀 者 也 會 同 樣 歡 迎 它們 。 榮 耀 唯 獨歸 神 !

潘秋松

11


麥種聖經註釋總序

12


原系列前言 本 書 原 屬「 貝 克 新 約 聖 經 註 釋」 , 該 系 列 的 首 要 目 標 是 , 在 成 熟 的 福 音 派 思 想 架 構 內, 提 供 既 有學 術 深 度、 又 具 可 讀 性 , 既 注 重 解 經 細 節、 又 敏 感 於整 體 經 文 , 既 關 注 鑑 別 學 問 題 、 又 具 神 學 意 識 的 註 釋 。 我 們 希望 藉 此 吸 引 不 同 的 讀 者 群 , 從 尋 求獨 立 深 入 研 究 經 文 的 學 者, 到 渴 望得 到 堅 實可 靠 又 易 於 理 解 之 解 經 的 熱 心 的 平 信徒 。 儘 管 如 此, 本 系 列 主 要 是 針 對 牧 師 和 其 他 將 聖 經 作 為 神 唯 一 默 示 的 道 傳 講解 釋 的 人。 這 個 因 素 直 接 影 響到 「 貝 克 新 約 聖 經 註 釋 」 系 列的 特 點 。 比 如 , 認 真 嚴 肅 的 解 經 家 無 法 僅 從 表 面 處 理 經 文 , 以 迴 避難 題 , 但 他 們 關 心 的 也 不 是 百 科 全 書 式 的 註 釋 , 希 圖 涉 及 所 有 可 能 引 發的 問 題 。 因 此 , 我 們 的 宗 旨 是 聚 焦 在 那 些 直 接 影 響 經 文 意 思 的 問 題 上( 不 過 我 們 會 在 〈 附 加 註 解 〉 中 選 擇 性 地 處 理 一 些專 業 細節) 。 同 樣 地 , 解 經 家 也 要 特 別 避 免只 針 對 解 經 問 題 本 身, 也 就 是 說 , 對 解 經問 題 的 考 慮, 抽 離 了 整 個 論 述 的 要 點 。 這 ( 由 作 者 個 人決定)可能包括放棄一節一節查考經文的進路,而採用以段落 為 主 要 的 思 想 單 元的 解 經 。 但 無 論 何 種 情 況 , 註 釋 都 要 注 重 論 述 的 發 展 , 闡 明 每段 經 文 與其 前 後 段 落 的 關 係 , 以 便 盡 可 能明 確 它 在 上 下 文中 的 功用 。 此 外 , 我 們 相 信, 一 本 負 責 任 的 註 釋書 必 須 充 分 考 慮 學 術 界 最新的研究進展,不管它出自哪裡。要在保守的神學傳統背景下 嘗 試 這 樣做,自然 會 面臨 某 些挑 戰。而 以 往的 結果 不 都 值得 稱 道。 有 時 候 , 福 音 派使 用 鑑 別 性 的 學 術 研 究, 似 乎 不 是 為 了 進 行真 正 的 互 動 , 而 只 是 為 了 拒 絕 互 動。 其 他 時 候, 互 動 不 知 不 覺 地變 成 了 同 化 , 神 學 差 異不 是 被 忽 略 , 就 是 被 掩 蓋 , 結 果 , 最 終 的 作 品 與 另 一 部從 完 全不 同 的 切入 點 開始 的 作品 沒 有甚麼 區 別 。

13


原系列前言

本 系 列 的 作 者 試 圖 避 免 這 些 缺 陷 。 一 方 面, 他 們 認 為 傳 統 的 觀 點 並 非神 聖 不可 侵 犯。顯 然,他 們致 力 於公允地 對 待 聖經 經 文, 無 論 經 文 是 否 支 持 傳 統 觀 點。 另 一 方 面, 假 如 傳 統 觀 點 有 令 人 信 服 的 證 據, 他 們 也 不 會 因 為 流 行 的 理 論, 而 輕 易 摒 棄一 個 存 在 已 久 的 觀 點。 更 為 重 要 的 是 , 作 者 都 共 同 相 信 聖 經 是 可 靠 的 , 在 本 質 上 是 統一 的。他 們也 認 為:歷代 基 督教 教 義的表 述 —譬 如,大 公 信 經 和 源 自 十 六 世 紀 宗 教 改 革 的 眾 多 文 獻 —是 因 為 對 聖 經 正 統 的 解 讀而 產 生 的, 因 而 這 些 表 述 為 進 一 步 解 釋 聖 經 提 供 了 一 個 正 確 的 架 構。 毫 無 疑 問, 這 樣 的 起 點有 時 會 導 致 將 外 來 的 意 思 強 加 給 經 文, 但 我 們認 為 , 未 必 都 是 如 此 , 並 且 那 些 聲 稱 不 帶 任 何 偏 見 處 理經 文 的作 者 , 不見 得 就能 避 免這 種 危險。 因 此,在 我 們看 來,神 學假 設—無 論如 何,解經家沒 有 不帶 神 學 假 設的—並 不 是解 釋 聖經 的 障 礙。反之,一個希 望 在神 學 真 空裡認識使徒保羅的解經家,也可能輕易在詮釋亞里斯多德 ( Aristotle)時 不 考 慮其 整 部作 品 的 哲學 架 構,或不 訴 諸 於後 世 的 哲 學 範 疇 —那 些 哲 學 範 疇 使 我 們 有 可 能 將 亞 里 斯 多 德 的 思 想 置 於 有 意 義 的 處 境 中。 但 我 們也 必 須 強 調 , 撰 寫 本 系 列 的 作 者 都來 自 各 種 不 同 的 神 學 傳 統, 在 正 確 實 現這 些 總 原 則 的 問 題 上, 他 們 不 都 有 完 全 相 同 的 觀 點 。 說 到 底, 真 正 重 要 的是 , 這 個 系 列 是 否 做 到 了 向當 代 讀者 準 確 清晰地 說明 原 文的 意 義。 每 個 段 落 引 言 部 份 幫 助 讀 者了 解 每 段 經 文 討 論過 程 中 的 重 要 環節。作者的經文翻譯在相關字詞或片語前後使用半括號,來標 示 希 臘 文文 本 的異 文( 比如, ¢我 們的 父 神 和主 †),以 此 提醒讀 者 轉 到 每 個 解 經 單 元 最 後 的 〈 附 加 註 解〉 , 查 看 關 於文 本 問 題 的 討 論 。 文 獻引 證 的 方 法 使 用 作 者 —日 期, 基 本 的 引 用依 次 包 括 作 者 的 姓 、 年份 以 及頁 碼, 比如 :Fitzmyer 1992: 58。 對 於 這個 系 統, 唯 一 的 例 外 是 一 些 眾 所 周 知 的 工 具 書 ( 例 如 : BDAG, LSJ, TDNT) 。 關 於 詳 細 的 出版資 訊, 可 見於 每 卷 書的最 後 。 饒柏 ‧ 亞伯 勒(Robert W. Yarbrough) 饒 柏 ‧ 史田 ( Robert H. Stein)

14


作者序 非 常 感 謝貝 克 出 版 社和 「 貝 克 新 約 聖 經 註 釋 」 系 列 的 編 輯們 給 予 我 這 個 機 會 , 撰 寫 加 拉 太 書的 註 釋 。 研 究 一 卷 新 約 聖 經 的 希 臘 文 文 本, ( 經 過 與 許 多 其 他 學 者 的 討 論 後 ) 對 其 意 義做 出 自 己 的 決 定 , 然 後 將 這 些 決 定 寫 成英 文 的 作 品, 以 此 做 到 與 讀 者 的 交 流( 深願 如 此!)—所 有 這一 切 都 是我 生 活的樂趣 所 在。筆 者在 研 究 加 拉 太 書 的 這 幾 年, 獲 益 匪 淺 ; 這 項 研 究 所 帶 來 的 結 果 是 , 我 相 信,我 的 思考 —因 此,還 有我 的 生 活—更加 符 合基督 和 祂 的旨意。 在 本 註 釋 完 成 的 過 程 中, 筆 者 得 到 了 許 多 人 的 幫 助。 惠 頓 學 院 ( Wheaton College) 及 更 廣 泛 的 學 術團 體 中的同 事 和 學生, 對 我 理 解 這 封 書 信 有 著 極 大的 影 響 。 在 這 個 過 程 中 , 有 四 位 博 士 生 提 供 了 特 別 的 協 助, 每 一 位 都與 我 一 同 完 成 了 側 重 在 加 拉 太 書 某 個 方 面 的論 文,他 們分 別 是:哈 蒙( Matt Harmon)、李 志 秋、布 魯 諾( Chris Bruno)和 歐 德 倫( Dane Ortlund)。另 外 三 位學 生威 廉 斯(Keith Williams)、基 布(Mike Kibbe)和 凱 博(Paul Cable) 也 幫 了 不 少 忙 , 他 們 幫 助 收 集 參 考 書 目、 校 閱 及 編 排 格 式 。 我 很 榮 幸 能 在這 樣 一 個 讓 學 生 與 教 師 一 同 參 與 學 術 項 目 研 究 的 機 構 教 學。 貝 克 的 員 工 和 本 系 列 的 編 輯 —也 是 我 的 朋 友 兼 前 同 事 亞 伯 勒 —細緻 的 編輯 工 作,大 大提 高 了這 本 註釋 書的 素 質。我 也 很感 謝 出 版 商 和 編 輯 在 起 初 的 截 止 日 之 後, 又 耐 心 等 待了 很 久 , 以 致 我 能 夠 完滿 地 完成 這 項 工作(延 期,主 要是 因 為我 參 與 2011 年 發 行 的 《 新 國 際 版》 更 新 版 的 大 量 工 作, 這 項 工 作 雖 出 人 意 料 , 卻 令 人 很 愉快 ) 。 我 一 如 既 往 地 特 別 感 謝 我 的 孩 子 們、 他 們 的 配 偶 以 及 我 的 妻

15


作者序

子 珍 妮( Jenny),他 們 在 許 多 方 面給 了 我大 力 支持。尤 其 是 我的 妻 子 , 她 不 僅 善 解 人 意, 而 且 是 一 位 真 正 的「 同 工 」 。 在 讀 完 我 整 個 手 稿之 後 , 她 注 意 到其 中 許 多 打 字 錯 誤 和 文 法 錯 誤 , 並 且 為 本 書 的 改進 提 供了富 有 洞見 的 建議。 我將 本 書獻給 我 的 妻子。

穆 爾 ( Doug Moo) 2011 年 11 月

16


給讀者的建議 本 書 的 系 列 前 言 說 明 了這 本註 釋 的 許 多 形 式 特色 。 在 此 , 我 想 再 對 這卷 書 的一 些 特 點做 點 補充 。 第 一 , 在 眾 多 的 加 拉 太 書 註 釋中 , 我 通 常只 選 擇 其 中 九 本 引 用 。 若 我 在 論 述 經 文 的 含 義 時, 插 入 一 長 串 註 釋 清 單 , 這 會 使 我 難以跟進自己的表述。此外,大量引用註釋,通常不見得有用, 因 為 它 們 中 間 有 許 多 重 複 的 內 容。 因 此 , 我 通 常 只 引 用 一 小部 分 的 註 釋。我 選 擇這 些 註釋,是 因 為 它們 的 解經 總體 而 言 比較 出 眾, 並且/或者它們體現了對書信的獨到見解。這些註釋的作者分別 是 : 賴 福特 (J. B. Lightfoot) 、 柏 頓( Ernest de Witt Burton) 、 貝 茨(Hans Dieter Betz)、布 魯 斯(F. F. Bruce)、慕 斯 納( Franz Mussner) 、朗 格聶 克(Richard Longenecker) 、鄧 恩( James Dunn)、 馬 庭(Louis Martyn)及 狄 波 爾( Martinus de Boer)。當 然,有時 我 也 會 包 括 其 他 一 些 註 釋, 假 如 它 們 正 好 表 達 了 這 九 本 註 釋 沒 有 的 觀 點 ,或 者 我認 為 拓 寬讀 者 對某 個 特定 議 題的看 法 很 重要 。 第 二 , 讀 者 很 快 就 會 發 現 , 我 始 終參 考 英 文 的 翻 譯 , 來 闡 述 解 經 觀 點。 我 之 所 以 這 樣 做, 不 僅 因 為 我 本 人 就 是 一 位 譯 者 ( 雖 然 我 相 信這 是 一 方 面原 因 ! ) , 也 因 為 翻 譯 是 解 經 傳 統 的 重 要 體 現 。 譯 文 是 許 多 學 者 共同 努 力 的 結 果, 因 此 , 它 們 對 學 術 界 眼 花 繚亂的各種解經觀點進行了有效的過濾。它們也(通常)以通俗 的 英 文 體 現 出 詮 釋 希 臘 文 文 本 的 各 種 觀 點。 這 樣 , 牧 師 或 教 師 能 夠 用 這 些譯 文 表 達他 對 希 臘 文 文 本 的 一 個 特 定 的 理 解 , 也 能 夠 將 一 個 特 定 的 翻 譯 推 薦 給 聽 的 人, 作 為 支 持 他 所 主 張 之 觀 點 半 正 式 的依據。 第 三,每 一 個「 註 釋」部份開 頭的 譯 文,都是 我 自己 的 翻 譯 。 這 些 翻 譯試 圖 用 英 文 儘 可 能 反 映 出 希 臘 文 本 身 的 形 式。 ( 當 然 ,

17


給讀者的建議

英 文 翻 譯不 可 能 完 全、 甚 至 不 可 能 顯 著 地重 現 希 臘 文 的 形 式 。 ) 因 此 , 這 些 譯 文遠 談 不 上 是 希 臘 文 的 優 美 翻 譯 ; 筆 者 如 此 翻 譯 , 目的僅在於為註釋希臘文文本提供一個英語基礎。除非另外註明 譯本,不然本註釋書中其他經文的翻譯都來自《新國際版》 (2011) , 中 文 版 則 根 據《 和 合本》 。

18


音譯符號 希臘文

希伯來文

α

a

ξ

x

‫א‬

˒

‫ָ◌ ה‬

β

b

ο

o

‫ב‬/‫בּ‬

B

‫ֵ◌ י‬

γ

g/n

π

p

‫ג‬/‫גּ‬

G

‫ִ◌ י‬

Ó

δ

d

ρ

r

‫ ד‬/‫דּ‬

D

‫וֹ‬

Ù

ε

e

σ/ς

s

‫ה‬

h

‫וּ‬

˚

ζ

z

τ

t

‫ו‬

w

◌ָ

A

η

υ

y/u

‫ז‬

z

◌ַ

Áa

θ

th

φ

ph

‫ח‬

ׂ

O

ι

i

χ

ch

‫ט‬

◌ֶ

e

κ

k

ψ

ps

‫י‬

y

◌ִ

i

λ

l

ω

‫כ‬/‫כּ‬

K

◌ָ

o

μ

m

h

‫ל‬

l

◌ֻ

u

ν

n

‫מ‬

m

◌ֲ

a

‫נ‬

n

◌ֱ

e

‫ס‬

s

◌ְ

e

◌ֳ

o

‫ע‬

˓

‫פ‬/‫פּ‬

P

‫צ‬

c

‫ק‬

q

‫ר‬

r

‫שׂ‬

W

‫שׁ‬

H

‫ת‬/‫תּ‬

T

(if vocal)

19


勒 尼 安

利基翁

敘拉古

西西里

米利大

主後第一世紀 羅馬帝國

羅馬 三館 亞比烏市 部丟利

亞 太

利 古

賽耳底

頓 尼亞波利

高大

菲尼基

佳澳

堅革哩

古利奈

哥林多

拉西亞

克里特

撒摩尼

每拉

別加

安提帕底 耶路撒冷

凱撒利亞

西頓

撒拉米

大數

基利家

加帕多家

帕弗

塞浦路斯

以哥念 路司得 特庇

本都

彼西底 旁非 利亞

亞歷山太

呂家

安提阿

庇推尼

亞 弗

西

米利都

每西

羅底

革尼土

以弗所

米推利尼

暗妃波里 撒 摩 特 喇 阿波羅尼亞 特羅亞 亞朔

腓立比

雅典

庇哩亞

帖撒羅尼迦

特拉西

20 大 該亞

愛 琴 海

大馬士革

安提阿


Introduction

導論


約翰福音:導論

626


一、作者

一、作者 加 拉 太 書的 作 者自 稱 為「 使 徒保 羅」(《 呂 振中譯 本 》、《新 漢 語 譯 本》 ; 《 和 合 本 》 , 「 作 使 徒 的 保 羅」 ; 一 1) , 這 封 書 信 到 處 是 確 鑿 的 個 人 指 稱 。 通 過 敘 述 自 己 的悔 改 歸 正 / 蒙 召 、 早 年 與 耶 路撒 冷 使徒 的 關 係( 一 11~ 二 10),保 羅為 自 己 獨立 的 使 徒 職 分 辯 護。 他 描 述 了 自 己 在 安 提 阿一 次 為 難 的 對 抗 , 他 當 面 責 備 彼 得 (和 巴 拿巴 ;二 11~ 14) 。 保 羅 提 醒 他 的讀 者, 他之 前 去 他 們 那 裡的 事 奉( 四 12~20) 。 他 以 自 己的 態 度和 決定 為例 , 要 加 拉 太 人效 法(二 18~ 21,五 11,六 14;或 許,還 有 一 13~16)。 他 也 以 充 滿 個 人 感 情 的 呼 籲, 試 圖 感 動 讀 者 再 次 擁 抱 他 起 初 傳 給 他 們 的 福音 ( 一 6~ 10, 三 1, 四 11, 五 2~3, 六 17) 。 只 有 哥 林 多 後 書和 教 牧書 信,能 夠 在個 人 指稱 的 程度 上與 加 拉 太書 媲 美。 從 早 期 教 會 開 始 , 一 直 都 承 認保 羅 是 加 拉 太 書 的 作 者 , 這 一 點 從 未 遇到 嚴 重的 挑 戰。只 有在 作 者身 份 的細 節方 面,有些 爭 議。 在 六 章 11 節,保 羅 說,「請 看 我 親手 寫 給你 們 的字,是 何 等 的 大 呢 ! 」這 個 宣告 可 能只 適 用 於六 章 11 節 及 其 後 面的 內 容,而 不適 用 於 整 封 書 信 ( 關 於 這 個 議 題 , 以 及 保 羅 為 甚 麼 會 說 這 話, 見 本 書 的 註 釋 部 份) 。 一 個 自 然 的 、 但 並 不 必 然 的 推 論 是 , 有 其 他 人 代保羅「寫下」了書信的其餘部份。根據一般的古代文本證據和 保 羅 本 人 的陳 述 ( 羅十 六 22) , 我 們 知 道 , 他常 常—事 實 上 , 或 許 他 總是—請 古 代世 界 所謂 的「 聽寫 員」( amaneunsis)完 成 他 書 信 實際 的 撰寫 工 作 (R. Longenecker 1983; Richards 1991) 。 就 寫 作 的參 與 度 而 言 , 聽 寫 員 被 賦 予 不 同 程 度 的 自 由。 如 果 聽 寫 員 是 作 者 信 任 的 密 友 , 他 可 能 會 根 據 真 正 的「 作 者 」 提 供 的內 容 綱 要 —綱 要 的詳 盡 程度 不 一—負責 書 信大 部 份的 實 際 措辭(很 多 解 經 家 認 為 , 這 種 情 況 可 以 解 釋 保 羅不 同 的 書 信 之 間 存 在 詞 彙 文 風 差 異的 理 由; 例 如 ,見 Carson and Moo 2005: 334-35=卡 森 、 穆 爾 2007: 312)。即 使 保 羅 請聽寫 員 代筆 寫 下大部 份 的 加拉 太 書

31


導論

( 有 這 可 能) , 這 封 書 信 強 烈 的 個 人 色 彩, 支 持 它 更 接 近 逐 字 口 授 的 情 況。

二、時機 從 加 拉 太 書的 正 文 開 頭 可 清 楚 地 看 到, 保 羅 在 這 封 書 信 中 所 針 對 的 基 本 情 境 。 保 羅 省 略 了 為 加 拉 太 人感 恩 的 部 份 , 直 接 責 備 他 們 與 「 別 的 福 音 」 關 係 親 密( 一 6~10) 。 這 個 冒 牌 福 音 是 假 教 師 宣 揚 的, 這 些 假 教 師 「 攪 擾 」 外 邦 的 加 拉 太 信 徒( 一 7, 五 10) , 堅 持 外 邦 信 徒 除 了 相 信 基 督 , 還 要 遵 守 割 禮 和 摩 西 律 法 的 其 他 要 素( 特 別是 五 2~ 4) 。 保 羅 分 三步 回 應這個 挑 戰 。首 先 , 保 羅 以 自 己 的 親 身 經 歷 闡 述 「 福 音 的 真 理」 ( 二 5、 14) 與 摩 西 律 法(一 11~ 二 21)之 間 的 關 係,尤 其著 重 在自己 與 耶 路撒 冷 使 徒 的 關 係上( 一 17~ 二 14)。其 次,保 羅 借 用 加拉 太 人 自己 的 經 驗,特 別是 聖 經,表 明他 們 是因 信 稱 義,成 為亞 伯拉 罕的「後 裔 」, 不 在 乎 遵行 妥 拉( 即「律 法」;三 1~ 五 12)。第 三,保 羅 指 出, 這 同 一 個 信 心 和 神 的 靈 的 工 作, 確 保 了 他 們 有 討 神 喜 悅 的 行 為 , 與 妥 拉 無關 ( 五 13~ 六 18) 。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關 於 促 使 保 羅 寫 信 給 加 拉 太 人 的 一 般 情 況, 不 存 在 爭 議。 但 具 體 細 節 不 太 明 確。 誰 是 「 攪 擾 」 加 拉 太 人、 傳 揚 不 同 的 福 音 的 人 ? 加 拉太 人 又是 誰 ? 我們 將 首先 談 論第 二 個問題 。 加 拉 太 書 的收 信 人 是 新 約 聖 經 導 論 最 廣 為 人 知、 又 最 棘 手的 問 題 之 一。 誠 然 , 真 正 重 要 的 , 不 是 收 信 人本 身 的 問 題 , 而 是 與 之 相 關 的 問 題 , 即 這 封 書 信 的 寫 作 日 期。 後 面 這 個 問 題 將 會 引 發 一 連 串 的 重 要 議 題 , 從 加 拉 太 書 某 些 特 定 經 文 的 含 義, 到 保 羅 神 學 的 發 展 和 形 成 、 使 徒 行 傳 的 歷 史 真 實 性, 以 及 早 期 基 督 教 的 歷

32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史進程。1 為甚麼在這個議題上會存在如此大的分歧?原因很簡 單 , 因 為 保 羅 致 信的 這 群 基 督 徒 , 他 們 所 在 的 位 置 並 不 明 確, 新 約 聖 經 也沒 有 其他 經 文 能夠 解 決這 個 問題。 保 羅 的 這封 書 信是 寫 給「加 拉 太的 各 教 會」 (tai'" ejkklhsivai" th'" Galativa", tais ekkl siais t s Galatias; 一 2) ; 三 章 1 節 也 提 到, 「 無 知 的加 拉 太人 哪 」 (wj ajnovhtoi Galavtai, ano toi Galatai) 。 這 是 唯 一 一 封 書 信, 保 羅 明 確寫 給 一 個 特 定 地 區 的 一 些 教 會 ( 雖 然他在其他幾封書信中提到一般的信徒,可能暗示了不只一群會 眾 〔 羅 一 7 比 較 可 能; 弗 一 1 也 有 可 能; 腓 一 1 和 西 一 2, 不 太 可 能 〕 ) 。 Galatai( Galatai) 這 個 名 字 最 初 是 指 一 群 來 自 高 盧 的 凱 爾 特 人, 他 們 在 主 前 第 三 世 紀 移 居 到 小 亞 細 亞 中 部 的 安 納 托 利 亞( Anatolia)。(除 了 Galativa"〔Galatias〕這 個 名 字,這 些人 也 被 稱 為 Kelv toi〔Keltoi〕 或 Kelv tai〔Keltai〕 ; 在 拉 丁 文 中, 就 是 Celtae、Galli 或 Galatae;例 如,見:約 瑟 夫, 《猶 太古 史》 ( Josephus Ant.) 17.344; 《 猶 太 戰 記》 (J.W.) 4.547, 634; 7.88。 ) 因 這 個 民 族 在 該 地 區 佔 主 導 地 位, 所 以 羅 馬 人 在 主 前 一 世 紀 將 小 亞 細 亞 中 南 部 的一 個 行省 命 名 為「 加拉 太」。這 樣,在 保羅 所 處 的 時 代 , 「加 拉太」既可 以 指民 族 的地 理 區域,也 可 以指 行政 的 地 理區域。2

1. 兩 種 選 擇 這 封 書 信的 寫 成 不 可 能 早 於保 羅 初 次 造 訪 書 信 所 涉 及 的 這 些 城 市 , 他 至 少曾 去 那 裡 一 次。 倘 若 如 我 們 所 認 為 的 , 使 徒 行 傳 提 供了關於保羅宣教旅程的可靠資訊(儘管這些資訊顯然並不全

1

海 易 ( Hay 2000: 191) 稱 , 收 信 人 / 寫 作 日 期 的 問 題 「 對 於 詮 釋 保 羅 書 信,幾 乎 完 全 無 關 緊 要 」( 亦 見 Brown 1997:474)。這 種 說 法 ,只 適用於整封書信的基本要點。許多經文的具體意思受這個問題影響; 它對於我們了解保羅的生命和事 奉的進程,以及保羅 神學的發展,意 義 深 遠 ( 見 Silva 2001: 138-39) 。

2

Mitchell 1993 相 當 詳 盡 地 討 論 了 加 拉 太 的 歷 史 ; 亦 參 K. Strobel, New Pauly 5:648–51; R. K. Sherk and S. Mitchell, ANRW 7/2:954–1081。 33


導論

面 ) , 那 我 們 可 以 利 用 加 拉 太 書提 到的 具 體 資 訊 , 來 找 出 保 羅 在 使 徒 行 傳的 敘 事中 所 處 的位 置 。 首 先 , 我 們 發 現 保 羅 最 早 出 現 在 加 拉 太省的 時 候 , 是 在 使 徒 行 傳 十 三~ 十 四 章 所 記 載 的 他 第 一 次 旅 行 宣 教 期 間。 這 個 亞 細 亞 的 羅 馬 省 份 覆 蓋 了 小 亞 細 亞 中 部 的 廣 闊 地 區 , 幾 乎 由 南 邊 的地 中 海 , 一 直 延 伸 到 北 部 的黑 海 。 加 拉 太 省 包 含 了 保 羅 在 第 一 次 宣 教 旅 程 中 建立 教 會的 那 些 城市(彼 西 底的 安 提 阿、路 司 得、以 哥 念 、 特 庇 ; 見 : 徒 十 三 ~ 十 四 章) 。 如 果 加 拉 太 書 的 收 信 人 是 在 加 拉 太 省 , 那 就 允 許寫 作 日 期是 早 在 保 羅 第 一 次 佈 道 旅 行 後 不 久 。 即 便 加 拉 太 書 四 章 13 節 暗 示 保 羅 在 寫 這 封 書 信 之 前 去 過 加 拉 太 教 會 兩 次,也是 如 此。但 這節 經 文 的意 思 仍有 待 商榷( 見 本 書註釋 ), 因為保羅提到他之前〔一次或一次以上〕造訪加拉太所用的詞 ( provteron, proteron),既 可 以 表 示(三 次 或三 次以 上 的 )「第 一 次 」 , 也 可 以 表 示( 兩 次 的) 「 前 一 次 」 。 換 言 之 , 並 不 清 楚這 節經文是暗示了,保羅在寫這封書信之前去了加拉太各教會兩 次 , 還 是他 僅 去 了 一 次 。 學 者 大 多 假 定 或 主 張保 羅 暗 示 前 面 兩 次 的 造 訪 , 但 我 們 認 為 , 比 較 可 能 這 裡 所 指 的 是 一 次。 不 過 , 我 們 在 此 要 說 的 是 , 我 們 就 這 個 問 題 所 做 的 決 定, 不 會 嚴 重 影 響收 信 人和寫作日期的問題。即便我們假定保羅在寫加拉太書之前去過 加 拉 太 兩 次, 仍 然 有 可 能 他 是 在 第 一 次旅 行 宣 教 後 不 久 , 寫 了 這 封書信。因為路加告訴我們,保羅和他的同伴在最初旅行佈道經 過 南 加 拉 太 之 後 , 又 返 回那 裡 , 堅 固 這 些 新 歸 信 基 督 的 信 徒 ( 徒 十 四 22~ 25) 。 因 此 , 根 據 對 這些 資 料 的 大 致 解 讀 , 加 拉 太 書 可 能 寫 於耶 路 撒 冷 會 議—大概 是 在主 後 48 年—之前 。 由於保 羅 在 第一 次旅 行 宣 教 時建 立 的 教 會都 位 於 加 拉 太 省 的 南 部, 關 於 加 拉 太 書收 信 人 和 寫 作 日 期 的 這 一 觀 點, 遂 成 為 著 名 的 「 南 加 拉 太」 理 論 。 藍 塞 ( William Ramsay) 極 力捍 衛 對 加 拉 太 書收 信 人 和 寫 作 日 期 的

34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這 種 理 解,布魯 斯( F. F. Bruce)將 它 發 揚 光 大。 3 然 而,應 當 強 調 , 收 信 人 在 南 加 拉 太, 並 非 使 我 們 將 書 信 的寫 作 日 期 鎖 定 在 早 期:保羅可以在他初次造訪加拉太之後的任何時候致信這些教 會 。 因 此, 有 相 當 一 批 學 者, 一 方 面 相 信 南 加 拉 太 是 此封 書 信 的 目 的 地 ,但 同 時也 主 張 這封 書 信是 寫 於耶 路 撒冷會 議 之 後。 4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認為保羅是寫信給民族地域上的加拉 太,這就要求寫作日期是較晚的時候。因為保羅在第二次旅行宣 教 之 前 , 似 乎 不 太 可 能 進 入 民 族 地 域上 的 加 拉 太 。 事 實 上, 路 加 告 訴 我 們,在保 羅 重訪 第 一 次旅 行 宣教 的 那些 城市( 徒十 六 1~4) 之 後 , 「 他 們 就 經 過 呂 弗 家 、 加 拉 太 一 帶 地 方 」 (徒 十 六 6) 。 可 見 , 如 果 保 羅 寫 信 給民 族 地 域上 的 加 拉 太人 , 這 封 書 信的 寫 成 最 早 也 要在 這 次訪 問—大 約主 後 50 年—之後。 而 且 ,如 果 認 為 四 章 13 節 指 兩 次 訪 問加 拉 太,那寫 作 的日 期 必然 更 晚。第 二次 訪 問 比 較可 能 是路 加 在 使徒 行 傳十 八 章 23 節 所 說 的,在 第三 次 旅 行 宣 教 的 開 始 , 「 保 羅 … … 挨 次 經 過 加 拉 太 和 弗 呂 家 地 方, 堅 固 眾 門 徒 。 」 因 此, 典 型 的 「 北 加 拉 太」 論 主 張, 保 羅 是 在 第 三 次 旅 行 宣 教的 某 個時 候(或 許 在主 後 55~56 左 右 ),致 信民 族 地 域 上 的 加 拉太,其 中 重 要的 城 市 有安 居 拉(Ancyra) 、彼 辛 斯(Pessins) 和 塔 維 暗 ( Tavium) 。 賴 福 特 ( Lightfoot) 在 他的 經 典 註 釋 中 主

3

W. Ramsay, 1893: 97–111 各 處 ; 1900: 1–164; Bruce 1982b: 3–18, 43–56;亦 見 George 1994: 38–50; Witherington 1998: 2–20; Fung 1988: 1–3, 9–28; R. Longenecker 1990: lx i–lxxxvii i; Sch rein er 2010: 22–29 ( 不 太 有 力 ) ; Bauckham 1979; Hemer 1989: 247–51; Guthrie 1990: 465–72; McDonald and Porter 2000: 411–13; Breytenbach 1996: 99–176; Mitchell 1993: 2:3–10; Barnett 2000: 113–14; Carson and Moo 2005: 458–61= 卡 森 、 穆 爾 2007: 439-42; R. Schäfer 2004: 290–319; Burge, Cohick, and Green 2009: 268–69。

4

Dunn 1993a: 5–8; 2009: 720–25; Matera 1992: 19–26; G. Hansen 1994: 16–22; Silva 2001: 129–32; Elmer 2009; Fee 2007a: 3–5( 儘 管 他 表 示 收 信人並不確定)。 35


導論

張 北 加 拉太 觀, 這個 觀 點被 廣 泛接 受, 尤其 為 德國 學 者 所推崇。 5

2. 收 信 人 對 於 書 信 的收 信 人 , 有 兩 種 選 擇, 它 們 可 被 恰 當 地 稱 為 , 一 (regiaonal;德 文 是 Landschaft) 種 是「 種 族的」 (tribal)或「 地 域 的 」 觀 點,另 一 種 是「 行省 的」 (provincial)觀 點( 例如,見 Esler 1998: 32) 。 然 而 , 事 實 上, 由 於 持「 行 省 」 觀 點 的 人 將 書 信 的 目 的 地 與 保 羅 第 一 次 旅 行 宣 教 的 城 市 等 同 起 來 , 因 而 , 還 是 傳 統 的「 北 加 拉 太 」 對 比 「 南 加 拉 太」 的 術 語 最 有 用 。 我 們 可 以 在 文 獻 中 看 到 支 持 或 反 對 這 兩 種 觀 點的 許 多 論 據。 但 很 多 論 據若 不 是 無 法 確 定 的, 就 是 過 於 主 觀 , 因 而 沒 多 大 用 處 。 6 無 論 如 何 , 我 們 不 必 評價,甚至無需列舉這許多論據,因為新約聖經導論和其他註釋 書 ( 尤 其 見

Guthrie

1990:

465–83;

R.

Longenecker

1990:

lxi–lxxxviii) 已 經 充 分 涉 及 這 些 內 容 。 我 們 倒 是 將 聚 焦 在 兩 個 議 題 上,在 我 們看 來,它 們 是解 決 這個 問 題最 重 要的 議 題:(1)「加

5

例 如 , 見 Lightfoot 1881: 1–56; Rohde 1989: 5–13; Schlier 1989: 15–17; Oepke 1973: 23–27; Mussner 1988: 3–11; Betz 1979: 3–5; Borse 1972; Brown 1997: 474–77; Achtemeier, Green, and Thompson 2001: 372–75 = 亞 德 邁 耶 、 格 林 、 湯 瑪 恩 2005: 139-42; Kümmel 1975: 296–304; Esler 1998: 32–36; Refoulé 1988; Murphy-O’Connor 1996: 159–62, 180–82。狄 波 爾( De Boer 2011: 3–5)主 張 北 加 拉 太 是 書 信 的 目 的 地 , 但他認為一章 2 節的「加拉太」指加拉太行省。薄瑞滕巴 ( Breytenbach1996: 101-3)指 出 , 德 國 學 者 傾 向 於 支 持( 有 時 沒 有 任 何 異 議 )北 加 拉 太 觀 , 而 英 國 和 美 國 學 者 對 此 存 在 更 多 分 歧 。 要 說 其 中 哪 一 種 觀 點 是「 大 多 數 」學 者 所 持 的 看 法 , 這 顯 然 是 一 種 主 觀 的 判 斷 。 比 較 古 特 立 ( Guthrie 1990: 472) 與 布 朗 ( Brown 1997: 476) 的 觀 點,便 可 見 一 斑。前 者 認 為, 「 大 多 數 現 代 學 者 都 傾 向 南 加 拉 太 論 」; 後者則說,北加拉太觀仍是「大多數人所持的理論」。

6

比 如 , 賴 福 特 ( Lightfoot 1881: 14-16) 認 為 , 民 族 意 義 上 的 加 拉 太 人 以 性 情 易 變 著 名,這 與 保 羅 在 書 信 中 論 及 他 們 面 臨 神 學 背 信 的 危 險 十 分 吻 合。朗 格 聶 克( R. Longenecker, 1990: lxix)羅 列 了 一 堆 他 認 為「 模 棱兩可、不能令人信服或有缺陷的」論據。

36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拉 太 / 加 拉 太 人 」 的 含 義 ; (2) 保 羅 的 行 程 路 線 。 第 一 個 議 題 通 常 被 用 於 支 持 北 加 拉 太 觀, 而 第 二 個 議 題 則 被 用 於 支 持 南 加 拉 太 觀。 1.「 加 拉 太 / 加 拉 太 人 」 的 含 義 。 如 前 所 述 , 在 保 羅 那 個 時 代,Galativa( Galatia,加 拉 太 )既 可以 指 小亞 細 亞中 北 部 的地 區 , 也 可 以 表 示羅 馬 帝 國 的 一 個 行省 。 加 拉 太 書沒 有 任 何 地 方 表 明 , 保 羅 寫 信的 對 象是其 中 哪一 個( 一 2)。保羅 另 外兩 次 使 用 該 詞 , 指 稱 同 樣不 明 確: 在 哥 林多 前 書十 六 章 1 節 , 保羅 鼓 勵 哥林 多 人 效 法 「 加 拉 太 的 眾 教 會」 ( 《 新 修 訂 標 準 版》 和 《 和 合 本》 ) 慷 慨 捐 獻 ; 在 提 摩 太 後 書 四 章 10 節 , 保 羅 提 到「 革 勒 士 往 加 拉 太 去 」 。 此外 , 新約 聖 經 唯一 出 現 Galativa( Galatia) 的 其 他地 方 , 是 在 彼 得 前 書 提 到 收 信 人 之 處: 「 那 分 散 在 本 都 、 加 拉 太、 加 帕 多 家 、 亞 細 亞、 庇 推 尼 寄 居 的 」 ( 一 1) 。 幾 乎 可以 肯 定 , 這 些 名 字 是 指 羅 馬 行 省 ( 大 多 數 學 者 都 認 同 這 一 點; 請 注 意 《 新 國 際 版 》 和 《 新 普 及 譯 本 》 的 翻 譯) 。 Galavtai( Galatai, 加 拉 太 人) 只 出 現 在加 拉 太書 三章 1 節 ( 亦 見: 《 馬加 比 一書 》 八 2; 《 馬 加 比 二 書》 八 20) 。 形 容 詞 Galatikhv"(Galatik s, 加 拉 太的 ) 在 使 徒 行 傳中 出 現兩 次 ( 十 六 6, 十 八 23) , 該 詞的 指 稱 同樣 有 爭 議 ( 見 下文 第 2 點 ) 。 擁護北加拉太說的人主張,「加拉太人」很自然是指那些按 民 族 劃 分的 加 拉 太 人( 見 BDAG 186-87= 《 大 詞 典 》286–87 的 資 料 ) 。 事 實 上 , 僅 僅 因 為 羅 馬 的 征 服 力 量, 而 稱 其 他民 族 的 人 為「 加 拉太」,把「 加 拉太」這 個 名字 硬 塞給他 們,既 是 粗 魯 的 , 也 不 大 可能 ( 例如 , 見 Lightfoot 1881: 19) 。 另 一 方 面,赫 美 爾 (C. Hemer 1989: 299-305) 表 明 , 「 加拉 太 人」其 實 用 於指 那 些 住 在 這 個 羅 馬 行 省 南 部 , 來 自 各 種 民 族 的 人 。 我 們 很 難 知 道保 羅 還可以用其他甚麼詞,來表示他第一次旅行宣教經過的那些城市 裡 的 所 有基 督 徒(例 如:Burton 1921: xxix)。贊 成 南 加 拉太 說 的 人進一步指出,保羅通常使用行省的名字,而不是民族性的名字 (Ramsay 1900: 147-64, 314-21) 。但 這 一 點並 不 十分 清 楚( Kümmel

37


導論

1975: 297; Rohde 1989: 7–8)。因 此,關 於「 加 拉太」和「加 拉 太 人 」 這 兩 個 術 語 的 爭 論, 沒 有 定 論 : 它 們 既 可 以 指 羅 馬 的 行省 及 其 中 的 居民 , 也可 以 指 民族 地 域及 其 中的 居 民。 2. 對 於 這 封 書 信 可能的 收信 人,我 們可從 保 羅的旅 程 中 了解 到甚麼資訊呢?毋庸置疑,保羅在羅馬的加拉太省南部城市傳福 音 : 南 加 拉 太 說 在 這 一 點 上 沒 有 問 題。 真 正 的 問 題 是 , 保 羅 是 否 曾 在 小 亞 細 亞 中 北 部 , 那 些 民 族 意 義 上 的加 拉 太 人 所 在 的 城 市 佈 道。從保羅書信來看,證據並不明確。當然,保羅很少提到他實 際 的 行 程, 即 便 他 提 到 , 也 只 是 匆 匆 帶 過 , 難 以 從 中 得 出 關 於 他 行 程 的 結 論。 正 如 我 們已 經 知 道的 , 在 加 拉 太 書 以 外, 保 羅 有 兩 次 提 到 加拉 太 (林 前 十 六 1; 提 後 四 10) , 但 沒有 一 次 能夠 使 我 們 確 定 加 拉 太 所 在 的 位 置 。 保 羅 在 提 摩 太 後 書 三 章 11 節 提 到 了 ( 彼 西 底的 ) 安 提 阿、 以 哥 念、 路 司 得 這 些 南 加 拉 太 的 城 市 , 但 從 未 提 到加 拉 太中 北 部 的任 何 城市 。 乍 看 之 下, 使 徒 行 傳 的 證 據 似 乎 很 有 幫 助。 當 然 , 路 加 提 供 了保羅最初在南加拉太這些城市佈道的許多詳情(十三~十四 章 ) 。 但 他 也 有 兩 次 提 到 保 羅 在「 加 拉 太 」 地 方 旅 行 。 前 一 次 出 現 在 路 加 描 述 保 羅 第 二 次宣 教 旅 程 的 開 頭。 保 羅 從 敘 利 亞 和 基 利 家 兩 省 開始 這次行 程 (十 五 41) , 然 後 到特 庇、路 司 得 這兩 座 城 市 ( 十 六 1) , 「 聖 靈 既 然 禁 止 他 們 在 亞 細 亞 講 道, 他 們 就經 過 弗 呂 家、加 拉 太一 帶 地方〔dihl' qon deV thVn Frugivan kaiV GalatikhVn cwvran, di lthon de t n Phrygian kai Galatik n ch ran〕 」 ( 徒 十六 6) 。 第 二 次 出 現 在 路 加 敘 述 保 羅 第 三 次 宣 教 旅 程 的 開 始。 「 住 了 一 段 日 子 , 又 離 開 那 裡 , 挨 次 經 過 加 拉 太 和 弗 呂 家 地 方 〔 diercovmeno" kaqexh'" thVn GalatikhVn cwvran kaiV Frugivan, dierchomenos kathex s t n Galatik n ch ran kai Phrygian〕 , 堅 固 眾 門 徒」( 十 八 23) 。 然 後 , 保 羅「 經 過 內 陸 地 區 」 ( 《 現 代 中 文 譯 本 修 訂版 》 、 《 新 漢 語 譯 本 》) , 最終 來 到 以弗 所 (十 九 1) 。 持 北 加 拉 太說 的 人 , 往 往 引 用 這 幾 節 經 文, 來 證 明 保 羅 在 民 族 地 域 上 的 加 拉 太事 奉 。 他 們 通 常 認 為 , 這 兩 節 經 文 指 加 拉 太 書

38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四 章 13 節 所 暗 示 的 兩 次造訪。但 這裡 仍 舊不 清 楚,這 幾節 經 文裡 的 「 加 拉 太」 是 指 北 部 的 民 族 地 區 , 還 是 指羅 馬 行 省 的 南 部。 使 徒 行 傳 十六 章 1~6 節 表 明 的 行程 路 線, 支持 前者 。1 節 描 述保 羅 在 特 庇 和路 司 得服 事,這 兩 座城 市 是位 於加拉 太省 的 南 部。這 樣, 我 們 預 期 6 節 繼 續 敘 述 的行 程 是指 保 羅在 某 些其他 地 區 服事 。 此 外 ,6b 節 的 不 定 過 去 式分 詞 (kwluqevnte", k lythentesi, 被 禁 止) 可 能 暗 示:聖 靈介 入,阻 止 保羅、西 拉 和 提摩 太 在亞 細 亞 省講 道 , 發 生 在 之 前; 事 實 上, 這 或 許 是 他 們 為 甚 麼「 經 過 弗 呂 家、 加 拉 太 」的原 因( 大 多數 英 文 譯本 都 如此 翻 譯;例如,見 Barrett 1998: 768-69; Haenchen 1971: 483-84; Peterson 2009: 454) 。 只 要 看 一 看 一 世 紀 的 小 亞 細 亞 地 圖, 就 會 知 道: 如 果 「 加 拉 太 」 是 指 北 部 地 區 , 可 以 更 好 解 釋 保 羅 的 移 動 路 線; 而 南 加 拉 太 則 離 保 羅 及 其 同 伴 太 遠 , 不 太 可 能 是 他 們 被 禁 止 去亞 細 亞 之 後 的 去 處 。 而 且 這 節 經 文 後 半部 份 提 到「 講 道 」 , 可 能 暗 示保 羅 及 其 同 伴 經 過 弗 呂 家 和 加 拉太 , 目的 是 要 傳福 音—這 個假 設 似乎在 十 八章 23 節 得 到 證 實 , 那 裡 說保 羅 和 他 的 同 伴 接 下 來 經 過 「 加 拉 太 和 弗 呂 家 地 方 」 時 ,「 堅 固眾 門 徒 」(Brown 1997: 476) 。 而 他 們 顯然 已 經 在 南 加 拉太 傳 過福 音 了。如 果 我們 將 使徒 行 傳十六 章 6 節 解 釋 為 指 北 加 拉太,那 麼 有可 能 十八 章 23 節「 加 拉 太 」和「 弗 呂 家 」類 似 的 組 合, 也 是 指 北 加 拉 太。 路 加 傾 向 提 到 傳 統 的 地 區, 而 不 是 後 來 羅 馬 的 政 治實 體 , 這 也 支 持 上 述 對 使 徒 行 傳 中 「 加 拉 太」 的 解 釋 。 正如 布 朗(Brown 1997: 475) 所 指 出 的,路 加 在 提到 保 羅 第 一 次 宣教 旅 程時,他 用 的 是這 些 傳統 的 地區 名字—而不 是「 加 拉 太 」 (徒 十 三 14, 十 四 6) 。 7 這些考量使得路加簡要提到保羅在北加拉太傳福音成為可 能 。 但 這 不 是 這 幾 段 經 文唯 一 的 解 釋 。 藍 塞 在 為 南 加 拉 太 觀 經 典

7

另 一 個 支 持 北 加 拉 太 說 的 論 據 是:猶 太 人 出 現 在 保 羅 第 一 次 宣 教 的 城 市 裡 ( 徒 十 三 ~ 十 四 章 ), 而 加 拉 太 書 卻 沒 有 清 楚 表 明 , 猶 太 人 在 聽 眾 當 中 ( Brown 1997: 475) 。 39


導論

的 辯 護 中說 到 ,片 語 thVn Frugivan kaiV GalatikhVn cwvran(t n Phrygian kai Galatik n ch ran) 是 指 「 屬 於 加 拉太 省 的弗呂 家 地 區」 ( 徒 十 六 6;如 布 魯 斯〔Bruce 1988: 306〕所 言〔 他 改變 了 之 前在 1952: 309-10, 350 中 的 觀 點〕;見 Ramsay 1893: 74-89;又 比 如,Riesner 1998: 285; 特 別 見 Schnabel 2004: 1132-34 的 討 論 ) 。 根據 這 個 觀 點, 這 兩 個 地 名 都 是 形 容 詞 , 8 唯 一 的 冠 詞 將 這 兩 個 形 容 詞 關 聯 起 來,作為協 調的 形 容詞,修 飾一個「地方 」(cwvran, ch ran)。9 假 如 6b 節 的 分 詞所 描述 的,是 與 6a 節 主 要 動 詞表 示 的 行動 同 時 發 生 的 , 或 在 它 之 後 發 生 的 動 作 , 那 麼 保 羅移 動 路 線 的 問 題 就 迎 刃 而 解 了( 見《霍 爾 曼基 督 教標 準 聖 經》〔HCSB〕;Ramsay 1893: 89)。10 這 樣,在 十 八章 23 節 的 寫 法 不 同 的這 個短 語 是 指兩 個 地 區 , 一 個 是 保 羅 第 一 次 旅 行 宣 教 的 「 加 拉 太地 區 」 ( 《呂 振 中 譯 本 》 、 《新 譯 本 》 ) , 另 一 個 是 「 弗 呂 家 」 ( 這 裡 的 弗 呂 家 不 同 於 「 加 拉 太」 , 因 為 它 指 的 是 弗 呂 家位 於 亞 細 亞 省 內 的 那 部 份區 域 〔Riesner 1998: 285-6; Schnabel 2004: 1199〕 ) 。

8

雷 克 ( K. Lake 1933) 主 張 : Frugivan( Phrygian) 不 可 能 是 形 容 詞 ; 但 赫 美 爾 ( Hemer 1976; 亦 見 1989: 280-99) 發 現 有 一 些 古 代 抄 本 證 明 它 可 以 作 為 形 容 詞 ( 亦 參 NewDocs 4.174) 。

9

當 然 , 並 不 能 僅 僅 根 據 一 個 冠 詞 就 得 出 這 個 結 論 。 羅 勃 晨 ( A. T. Robertson 1934: 787-88) 提 請 讀 者 注 意 使 徒 行 傳 十 五 章 23 節 , 在 那 裡 , 一 個 冠 詞 出 現 在 一 座 城 市 和 兩 個 省 的 名 字 前 ( thVn

jAntiovceian kaiV

Surivan kaiV Kilikivan, t n Antiocheian kai Syrian kai Kilikian, 安 提 阿 、 敘 利 亞、基 利 家〔 外 邦 眾 弟 兄 〕)。不 過 這 可 能 不 是 真 正 相 似 的 結 構 , 因 為 這 個 短 語 缺 少 十 六 章 6 節 的 名 詞 ( cwvran, ch ran, 地 區 ) 。 最 相 似 的 結 構 是 在 路 加 福 音 三 章 1 節 , th'" jItouraiva" kaiV Tracwnivt ido" cwvra" ( t s Itouraias kai Trach nitidos ch ras , 以 土 利 亞 和 特 拉 可 尼 地 方),這兩個地名必定指兩個獨立的地方。 10

在新約聖經希臘文中,不定過去式分詞位於所 修飾的 動詞之前,往往 表 示 在 主 要 動 詞 所 描 述 的 動 作 之 前 出 現 的 行 為,而 不 定 過 去 式 分 詞 跟 在 主 要 動 詞 之 後 , 則 常 常 不 具 有 這 樣 的 含 義 ( 見 G. Lee 1970) 。 但 這 只 是 一 種 趨 勢 而 已 , 有 些 複 雜 的 因 素( 比 如 , 較 為 意 義 深 遠 的 動 詞 觀點方面的關係)使我們難以從兩者的順序中得出時間上的指示。

40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要 在 這 兩 種 關 於 使 徒 行 傳 裡 「 加 拉 太」 指 涉 的 解 釋 中 做 出 抉 擇,絕非易事。我們稍稍傾向於南加拉太觀;但證據比較均衡, 並 不 證 明 這 個 觀 點 的 可 能 性非 常 大 。 不 過 , 另 外 有 三 個 一 般 性 的 因 素 與 保 羅 在 北 加 拉 太 宣 教 的 問 題 有 關: 第 一 , 保 羅 通 常 集 中 在 帶有明顯羅馬文化的城市裡傳福音,並利用羅馬的道路在城市之 間 穿 梭。但 北 加拉 太 在第 一 世紀 尚 未羅 馬 化(Ramsay 1893: 99), 加拉太中北部的羅馬主幹道直到第一世紀七八十年代才修建好 ( Mitchell, ABD 2:870)。第 二,有人 主 張,攪擾之 人 設 法將 加 拉 太 的 外 邦 基 督 徒 併 入 當 時存 在 的 會 堂 裡 ; 但 我 們 發 現, 直 到 三 世 紀 才 有 確鑿 的 證據 表 明,猶太 人 在北 加 拉太 有 影響 力( Breytenbach 1996: 140–48) 。 這 個論 據 並 不 具 說 服 力, 因 為 (1) 我 們 對 一 世 紀 北 加 拉 太 的 認 識 是 支 離 破 碎 的 ; (2) 並 不 清 楚 煽 動 者 的 計 劃 是 否 有 賴 於任 何 當地 的 猶 太居 民( 見 Schnabel 2004: 1134)。第 三 , 正 如 我 們 所 看 到 的, 在 使 徒 行 傳 中 , 支 持 保 羅 在 北 加 拉 太 宣 教 的 證 據 並 不 確 定 。 而 對 於 保 羅 致 信 的 各 教 會 , 路 加 在 其 他 地 方似 乎 明 確 提 到了 保 羅在 那 裡 的福 音 工作 (Guthrie 1990: 468–69) 。 可 見 保 羅 在 南 加 拉 太 宣 教 的 證 據 是 明 顯 且 不 容 置 疑 的; 而 他 在 北 加 拉 太 宣 教,證 據 並不 明 確。米契 爾( Mitchell)甚 至 說:「不 管是 使 徒 行 傳, 還 是 任 何 其 他 非 見 證 性 的 資 料 , 都 沒 有 證 據 表 明 , 保 羅 曾 以 任何 方 式在 北 加 拉太 的 各城 市 裡傳 講 福音」 (ABD 2:871)。 雖 然 米 契 爾 是 古 代 世 界 這 方 面 的 專 家 , 我 們 應 當 留 心 他 的 話, 但 他 的 這 個 斷 言可 能 言 過 其 實 了。 而 對 某 些 沒 有 任 何 理 由 就傾 向 主 張 保 羅 在北 加 拉太 宣 教 的學 者 而言, 這倒 是有益的 平 衡 。 因 此,雖 然 有 關「 加 拉太 / 加拉 太 人」含 義的 爭 論尚 無 定 論 , 但 根 據 保 羅 和 他 同 伴 可 能 的 行 程, 我 們 略 微 支 持 南 加 拉 太 是 此 封 書 信 的 目 的 地 。 11 但 只 有 討 論 了 寫 作 日 期 的 相 關問 題 , 我 們 才能 11

對於南加拉太是本書信目的地的這一觀點,除了上述提到的論據之 外,還有若干不太重要的 考慮因素,比如:假如加拉 太教會靠近安提 阿 , 那 就 比 較 容 易 解 釋 安 提 阿 在 保 羅 論 述 中 ( 二 11 ~ 14 ) 的 重 要 性 ( Dunn 1993a: 17) ; 若 加 拉 太 人 知 道 巴 拿 巴 , 就 能 最 好 地 解 釋 加 拉 41


導論

繼 續 談 論這 一 點。

3. 寫 作 日 期 我們對加拉太書收信人的決定,必然會影響我們對寫作日期 的 決 定 。 但 反 過 來無 疑 也 是 如 此, 因 此 , 當 我 們 考 慮寫 作 日 期的 問 題 時 , 不 能 簡 單 地 假 設 一 種 關 於 收 信 人 的觀 點 。 然 而 , 有 些 對 加 拉 太 書的 討 論,就這 兩 個議 題 的關 係 所 做的 假設 過 於 簡單 —比 如 , 有 人 假 定 , 如 果 書 信 的 目 的 地 是 南 加 拉 太, 就 意 味 著 書 信 寫 於 早 期 , 或 者 , 若 目 的 地 是 北 加 拉 太, 就 表 示書 信 寫 於 晚 期 。 如 前 所 述 , 事 實 上, 如 果 南 加 拉 太眾 教 會 是 收 信 者 , 就 只 是 要 求 這 封 書 信 寫於 保 羅初 次 訪 問這 些 教會 之後。因此,保 羅 寫 加拉 太 書, 可 以 是 在他 第 一次 宣 教 旅程結 束以 後 的任 何 時間( 主 後 48 年 或 以 後 )。即 便 我們 將 加拉 太 書四 章 13 節 解 釋 為 表 示兩 次 造 訪,也 依 然 如 此 : 保 羅 及 其 同 伴 第 二 次 去 南 加 拉 太 各 教 會 是 在 他 們返 回 時 ( 徒 十 四 21~ 23) 。 而 收 信者 是 北加 拉 太各 教 會, 不 過使寫 作 時 間 可 能 推 後 一 或 兩 年。 保 羅 初 次 去 那 些 教 會 , 可 能 是 在 第 二 次 旅 行 宣 教 開 始 不 久 ( 徒 十 六 6) , 他 可以 在 那 之後 的 任 何 時 間 寫 下 這 封 書 信( 主後 50 年 或 以 後) 。 然而 , 如果 認為 四 章 13 節 要 求 保 羅 在 書 信 寫 成 之 前 兩 次 訪 問 加 拉 太 各 教 會, 那 麼 這 個 寫 作 時 間 還 要 推 後 幾 年, 因 為 保 羅 不 可 能 在 開 始 第 三 次旅 行宣 教 之 前 回 到 北 加 拉 太( 徒 十八 23) 。 在 這 種 情況 下, 這 封書信 的 寫 作日 期 不 可 能 早 於主 後 54 年。幾 乎所 有 捍衛 北 加拉 太 說的人 都 選 擇這 個 寫 作時間。 因 此 , 結 合 收 信 人 和 寫 作 日 期, 以 下 是明 顯 得 到 學 者 支 持 的

太書中提到巴拿巴這一點;儘管保羅在南加拉 太城市 傳福音時,巴拿 巴 與 保 羅 在 一 起,但 他 顯 然 沒 有 與 保 羅 一 同 造 訪 北 加 拉 太( Bauckham 1979; Dunn 1993a: 17) 。 另 一 方 面 , 狄 博 爾 ( De Boer 2011: 4-5) 認 為,如果巴拿巴與保羅一起建立加拉太各教會,那保 羅一定會在四章 12~ 20 節 提 到 他 。 柯 奇 ( Koch 1999: 94-98) 也 斷 言 , 保 羅 寫 這 封 書 信,彷彿他獨自一人建立加拉太各教會一樣。 42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主 要 選 項: 1. 保 羅 致 信 加 拉 太省 南 部的 各 教會 a. 就 在 耶 路 撒冷 會 議之 前 ( 主後 48 年 ) ; 12 b. 在 第 二 次 宣 教 旅程 早 期( 主 後 50-51 年 ) ; 13 c. 在 第 三 次 宣教 旅 程期 間 ( 主後 54-57 年 ) 。 14 2. 保 羅 致 信民 族 地域上 的( 北 )加 拉 太眾 教 會 a. 在 第 一 次 宣教 旅 程期 間 ( 主後 50-51 年 ) ; 15 b. 在 第 三 次 宣 教 旅程 早 期( 主 後 54-55 年 ) ; 16 c. 在 第 三 次 宣教 旅 程晚 期 ( 主後 57 年 ) 。 17 要 在 這 些選 項 中做 出 抉 擇,取決 於 兩個 主 要問 題和 若 干 次要問 題。 第 一 個 主 要問 題 是 , 保 羅 在 加 拉 太 書 一~ 二 章 裡 自 傳 式 的 說 法 , 如 何與 使 徒行 傳 的 敘事 一 致。 保 羅在 一章 11 節 ~ 二 章 14 節 強 調 他 獨 立 於 耶 路 撒 冷 的 眾 使 徒, 這 似 乎 是 回 應 攪 擾 者 的宣 稱 。 為確立這一點,保羅繼續詳細談論從他悔改歸正,一直到他致信 加 拉 太 人 期 間 , 他 事 奉 的 歷 程 。 正 如 我 們 想 要 確 認 保 羅 書 信寫 作

12

藍 塞( Ramsay 1920: preface)最 初 主 張 寫 作 日 期 是 在 第 二 次 宣 教 旅 程 中,但後來他改變了觀點,認為加拉太書 寫於耶路撒 冷會議之前。亦 見 Bruce 1982b: 3–18, 43–56; R. Longenecker 1990: lxi–lxxxviii; Fung 1988: 1–3, 9–28; Witherington 1998: 2–20; George 1994: 38–50; Schreiner 2010: 22–29( 猶 豫 不 決 ) ; Bauckham 1979; Hemer 1989: 260–71; Carson and Moo 2005: 461–65= 卡 森 、 穆 爾 2007: 442-45。

13

Dunn 1993b: 12–17; Elmer 2009: 117–31。

14

Burton 1921: xlvii–xlix( 猶 豫 不 決 ) ; R. Schäfer 2004: 209–319; Fee

15

Martyn 1997: 19–20; de Boer 2011: 5–11。 貝 茨 ( Betz 1979: 11–12) 認

16

Brown 1997: 474–77; Kümmel 1975: 296–304; Murphy-O’Connor 1996:

2007a: 4; Matera 1992: 19–26。 為 寫 作 日 期 可 能 是 在 主 後 50 年 至 55 年 之 間 的 任 何 時 候 。 159–62, 180–82; Hyldahl 2000: 426–28; Oepke 1973: 23–27。 17

Lightfoot 1881: 48–49; Borse 1972; Refoulé 1988; Buck 1951; Rohde 1989: 10; Mussner 1988: 9–10。 43


導論

的 某 些 情 況 時 通 常的 做 法 , 我 們 可 嘗 試 將 保 羅 在 加 拉 太 書 所 提 供 的信息,與路加在使徒行傳中對保羅生平和事奉的記述進行匹 配 。 很 遺 憾, 這 裡 的 相 關 性 並 不 明 顯, 尤 其 是 提 到 保 羅 上耶 路 撒 冷 的 地 方。 下 面 這 張表 格 是 關 於 各 自 事 件 發 生 的 順 序, 它 將 為 我 們提供討論的基礎。(在加拉太書與使徒行傳這兩欄裡,黑體表 示 大 多 數 學 者 達 成共 識 的 事 件 ; 那 些 以劃 底 線 突 出 的 事 件 , 是 爭 議 所 在 ,又 是 問題 的 關 鍵。 )

加拉太書

使徒行傳

教 會 受 逼 迫 ( 一 13~ 14)

教 會 受 逼 迫 ( 九 1~ 2)

悔 改 歸 正 ( 一 15~ 16a)

悔 改 歸 正 ( 九 3~ 19a)

往 阿 拉 伯 去 ( 一 17a)

大 馬 士 革 的 事 奉 ( 九 19b~ 25)

回 到 大 馬 士 革 ( 一 17b) 「 過 了 三 年 」: 上 耶 路 撒 冷 ,期 間 保 羅 才「 認 識 」 到 耶 路 撒 冷 ( 九 26~ 29) 磯法,且只見到使徒中的磯法 和 雅 各 ( 一 18~ 20) 敘 利 亞 和 基 利 家 的 事 奉 ( 一 21~ 24) 回 到 大 數 ( 九 30; 參 : 十 一 25 ) 安 提 阿 的 事 奉 ( 十 一 26) 去 耶 路 撒 冷 救 濟 饑 荒 ( 十 一 27~ 30) 第 一 次 宣 教 旅 程 ( 十 二 25~ 十 四 25) 保羅、巴拿巴(和約翰馬可) 「過了十四年」:

塞浦路斯

上耶路撒冷,與「柱石」使徒商

彼西底的安提阿

議福音的本質與事奉的範圍

以哥念

( 二 1~ 10)

路司得 特庇 留 在 安 提 阿 ( 十 四 26~ 28)

44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安 提 阿 的 衝 突 ( 二 11~ 14)

上耶路撒冷商議外邦基督徒是否 需 要 受 割 禮、遵 守 摩 西 律 法( 十 五 1~ 29) 安 提 阿 的 事 奉 ( 十 五 35) 第 二 次 宣 教 旅 程 ( 十 五 36~ 十 八 21) 保羅、西拉、提摩太(和路加) 敘利亞和基利家 特庇 路司得 「 弗 呂 家、加 拉 太 一 帶 地 方 」( 十 六 6) 特羅亞 腓立比 帖撒羅尼迦 庇哩亞 雅典 哥林多 (保羅寫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以弗所 上 耶 路 撒 冷 ( 十 八 22) 在 安 提 阿 服 事 ( 十 八 22b~ 23a) 第 三 次 宣 教 旅 程( 十 八 23b~ 二 十 一 16) 保羅(和路加) 「加拉太和弗呂家地方」(十八 23) 以弗所 (保羅寫哥林多前書) 馬其頓 (保羅寫哥林多後書) 希臘

45


導論

(保羅寫羅馬書) 特羅亞 以弗所 推羅 多利買 凱撒利亞 到 了 耶 路 撒 冷 ( 二 十 一 17~ 二 十 三 30)

保 羅 敘 述 的一 些 事 件 很 容 易 與 使 徒 行 傳 中 的 對 應 起 來 , 但 另 一 些 卻 不 那 麼 容 易 確 認。 當 然 , 許 多 學 者 想 要 逃 避加 拉 太 書 與 使 徒 行 傳 相 互 關 聯 的 難 題 , 就 否 定路 加 敘 事 的 歷 史 可 靠 性。 他 們 對 保 羅 生 平 年 表的 重 構 , 單 單 取 決 於 保 羅 書 信 的「 主 要 」 證 據 , 結 果 是 , 他 們 對 保 羅 生 平 的 概 述 與 使 徒 行 傳 的 敘 事 幾 乎 沒甚 麼 相 似 之 處 (Lüdemann 1984 是 這 種 進 路 的 顯著 代 表)。 我 們 不能在 此 就 路 加 的敘 述 是 否準 確 進 行 討 論。 但 我 們 會 在 接 下 來 的 討 論 中 假 定 使 徒 行傳 的 歷史 真 實 性, 並 將它作 為其 他 有關選 項 的 參考 。 雖然有些在重構保羅生平年表時忽視使徒行傳的人,持反對 意 見,但 大 多數 學 者都 贊 同,保羅 在 加 拉太 書 一章 18~ 19 節 提 到 的 上 耶 路 撒 冷 —他 歸 信 之 後 第 一 次 去 耶 路 撒 冷 —與 路 加 在 使 徒 行 傳 九章 26~ 29 節 描 述 的 是 同 一 次。但 對 於保 羅 在 二章 1~10 節詳細談到去耶路撒冷的情況,沒有達成共識。保羅所描述的會 議,是否就是路加在使徒行傳十五章所說的那一個?後者常常被 稱 作 「 使 徒 會 議 」 ( 特 別 見 Mussner 1988: 127–32; Silva 2001: 129–39) 。 還 是 說, 保 羅 描 述 的 是 較 早 的 一 次耶 路 撒 冷 會 議, 可 能 發 生 在所 謂 的 保 羅 去 耶 路 撒 冷 救 濟 饑 荒 的 期 間 , 記 載 於路 加 的 使 徒 行 傳 十 一 章 27 ~ 30 節 ( 特 別 見 R. Longenecker 1990: lxxiii–lxxxiii; Schnabel 2004:2.987–92) ? 若 這 封書 信 是 寫於 使 徒 會 議 之 前, 那 對 應 的, 應 當 是 後 者 ; 但 如 果 保 羅 是 寫 於 那 次會 議 之 後 , 那 可 能對 應 的 是 前 者 ( 但 顯 然 並 非 必 須 如 此) 。 既 然 加 拉 太 書 二 章 1~10 節 與 使 徒 行 傳 十五 章 的關 係 是確定 加 拉 太書 寫 作

46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日 期 的 關 鍵 所 在 , 又 對 於 我們 解 釋 加 拉 太 書 意 義 重 大, 我 們 需 要 詳 細 討 論 這 個 問 題。 需 要 評 估三 個 特 定 的 證 據 : (1) 保 羅 早 年 生 活 和 事 奉的 年 代順 序; (2) 一 方 面 , 加 拉 太書 二章 1~10 節 與 使 徒 行 傳 十一 章 27~ 30 節 的 相 似 之 處,另 一方 面,它 與 使 徒行 傳 十 五 章 1~ 29 節 的 相 似之 處 ;(3) 保 羅 在 加 拉 太書的 主 張 ,與 使 徒 會 議 頒 佈的 「 法令 」 之 間的 關 係。 a. 年 代 順 序 的因 素。 保羅 說 他第 一 次去 耶 路 撒冷, 是在 他悔 改 歸 信 後, 「 過了 三 年」 (一 18) , 而 二 章 1~10 節 提 到 的 那 次 去 耶 路 撒 冷, 則 是 「 過 了 十 四 年 」 。有 人 可 能 認 為, 這 些 具 體 時 間 順 序 的提 示 ,使 我 們能夠 斷 定二 章 1~10 節 說 的 , 是 大約 主 後 46 年 , 保 羅 去 耶 路 撒 冷 救 濟 饑 荒 期 間 的 會 議, 還 是 主 後 48~49 年 左 右 的耶 路 撒冷 會 議。然 而,事 實上,有 三 個 重要 的 可 變因 素 , 使 得 這 些提 示 派不 上 用 場。第一,我 們 不 能確 定關 鍵 事 件—保羅 的 悔 改 歸正、去 耶 路 撒冷 救 濟饑 荒、耶 路 撒冷 會議—發生 的 確切 年 代 。 第二 , 我們 不 能 肯定 二 章 1 節 的 「 十 四年」 是 從 保羅 歸 信 算 起,還 是 從 他第 一 次去 耶 路撒 冷 算起。第 三,我 們 無 法 知道「 三 年 」 和 「 十 四 年 」 是 按 首 尾包 含 在 內 的方 式 計 算 的( 比 如 , 主 後 33~ 45 年 被 算 作 十 四 年 , 開 始 的 一 年 和 結 束 的 一 年 都 被 計 算 在 內 ),還 是 按首 尾 不 包括在 內的 方 式計 算(正 如 我們 通 常 所做 的 ; 主 後 33~ 47 年 是「 十 四 年」)。若 將這 三 個可 變 因 素 考 慮 在 內 , 便 得 出 以下 這 些可 能 的 年代 範 圍:

保羅的悔改

加 一 15~ 16

徒 九 1~19

主 後 33~ 35 年

加 一 18~ 19

徒 九 26~ 29

「過了三年」;

歸正 第一次去耶

主 後 36~ 38 年

路撒冷 第二次去耶 路撒冷

加 二 1~10

徒 十 一 27~30

「 過 了 十 四

年 」 ; 主後 45

徒 十 五 1~ 29

~49 或 47~ 52 年

47


導論

保 羅 去 耶路 撒 冷救 濟 饑 荒的 年 代,最 精確可 能是在主 後 45~ 47 年 ; 耶 路 撒冷 會 議可 能 在 主後 48 年 或 49 年 。 因 此,正 如 表 格 所 顯 示 的, 按 事 件 的年 代 順 序, 使 徒 行 傳 十 一 章 的 去 耶 路 撒 冷 救 濟 饑 荒 和 十 五 章 的 耶 路 撒 冷 會 議, 與 加 拉 太 書 一 ~ 二 章 的 兩 種 計 算 年 代 的方 法 都能 夠 吻 合。 18 b. 相 似 之 處。 以 下列 出 了每 段 敘事 中 的關 鍵 地方:

地點

加 二 1~ 10

徒 十 一 27~30

安提阿和耶路

安 提 阿 和 耶 路 安提阿和耶路撒

撒冷

撒冷

徒 十 五 1~29 冷

直接原因

「奉啟示」

預言

假教師

參與者

保 羅、巴 拿 巴 、

保羅和巴拿巴

保羅、巴拿巴和

提 多、雅 各 、

「另一些信徒」

磯法和約翰 提 到「 長 老 」, 「 使 徒 和 長 老 」 但不清楚他 們扮演何種 角色 「私人會議」 議題

外邦信徒是否

彼得和雅各 救濟饑荒

受割禮

外邦信徒是否要 受 割 禮、遵 守 摩 西律法

安排

18

保羅向外邦人

沒有提到會議

保羅報告向外邦

關於保羅生平年表,以及學者試圖確認保羅生平關鍵事件的確切年 代,見 Carson and Moo 2005: 366-70= 卡 森、穆 爾 2007: 345-48 更 為 詳盡的論述。構建保羅生平的年表困難重重,學者在 這個問題上仍爭 論 不 斷。比 如,史 納 博( Schnabel 2004: 1000)就 不 認 同 卡 森( Carson) 和 穆 爾 所 提 出 的 年 代 , 他 主 張 保 羅 的 歸 信 在 主 後 31/ 32 年 , 保 羅 第 一 次 上 耶 路 撒 冷 在 主 後 33 / 34 年 , 去 耶 路 撒 冷 救 濟 饑 荒 在 主 後 44 年 , 耶 路 撒 冷 會 議 在 主 後 48 年 。 芮 斯 納 ( Riesner 1998: 136) 同 樣 堅 持 , 去 耶 路 撒 冷 救 濟 饑 荒 最 晚 可 能 是 在 主 後 45 年 。

48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傳」福音

人 宣 教 的 事;彼 得 證 實;雅 各 做 出決定。

結果

「 教 會 柱 石 」向

沒有提到結果

雅各決定不要求

保羅和巴拿

外邦信徒受割

巴「 用 右 手 行

禮,也 不 要 求 他

相 交 之 禮 」;

們遵行摩西律

「 柱 石 」使 徒

法;但 他 堅 持 外

承認事奉的

邦信徒要避免

不同範圍。

某 些 行 為,特 別 是不要冒犯猶 太人。

要 求 保 羅「 記 念

對耶路撒冷的

窮人」。

窮人提供經 濟援助。

關於這三段敘事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學者已經討論了數 年 , 也 爭 論了 數 年 。 對 於 它 們彼 此 的 關 係 , 仍 沒 有 達 成 共 識 。 這 三 段 敘 事 , 沒 有 一 個 目 的 是 為完 整 或 客 觀 地 描 寫 所 提 到 的 會 議 , 因 此 , 即 便 談 論 的 是 同 一 件 事 , 我 們 也可 預 期 它 們 的 描 述 有 所 不 同。使徒行傳十一章對保羅上耶路撒冷救濟饑荒的描述十分簡 潔 , 使 我們 很 難進 行 有 效的 比 較。 總之,那些將加拉太書二章與使徒行傳十五章關聯起來的 人 , 他 們 強 調 , 不 可 能 在 短 短 幾 年 內, 在 耶 路 撒 冷 出 現 這 樣 兩 個 類 似 的 會議。朗格 聶 克( R. Longenecker 1900: lxxvii)雖 沒 有 將 加 拉太書二章與使徒行傳十五章關聯起來,卻概括了兩者的相似 性 : 「 兩 處 都 提 到 在 耶 路 撒 冷 召 開 的 會 議, 討 論 外 邦 基 督 徒 是 否 一 定 要 遵 守 猶 太 人 的 律 法。 在 這 兩 處, 討 論 都 是 由 猶 太 基 督 徒 律 法主義者導致的;主要參與者一方是保羅和巴拿巴,另一方是彼 得 和 雅 各。」所 以,賴福 特( Lightfot 1881: 124)斷 定:「這 兩處 的 情 境 結 合 非 常 好, 因 而 不 可 能 在 短 短 幾 年 內 出 現 兩 次 這 樣 的 會 議 」 —席 爾 瓦( Silva 2001: 135) 稱 這 個 結 論「十 分 含 蓄」 。 當 49


導論

然 , 兩 者 也 存 在 差 異 , 那 些 反 對將 兩 者 等 同起 來 的 人 , 他 們 聚 焦 在 兩 者 的 差 異 上 。 其 中 有 些差 異 比 較 容 易 解 釋。 19 甚 至 保 羅 的 敘 事 省 略 了 耶 路 撒 冷 會 議 對 外 邦 人的 一 些 限 制 , 也 可 以 解 釋 為 這 些 限 制 只 適 用 於 有 限的 時 間 和/ 或 特 定 的空 間 ( 保 羅 在 哥 林 多 前 書 沒有提這件事,可能暗示了這一點)。在保羅的敘事中,一個令 人 費 解 的 省 略 , 是 雅 各的 決 議 所 否 定 的 方 面 : 外 邦 信 徒 不 必 受 割 禮 , 也 不 必 遵 守 摩 西 律 法。 鑑 於 加 拉 太 書 爭 論 的 議 題 , 我 們 以 為 保羅會在提到這次會議時突出這個重點。相反,雖然保羅在敘述 開 始 不 久便 提 到提 多 未 受割 禮 的問 題( 二 3~4) , 但 他卻 沒 有 在 敘 述 的 高潮 特 別提 及 這 個問 題。不 過,這 種差 異最 終不 具說 服 力, 因 為 總 是 可 以 訴 諸我 們 的 解 釋 帶 著 選 擇 性 。 真 正 有 影 響 的 地 方 在 於 兩 段 敘事 的 矛盾。其中 一 個矛 盾 是:保羅 稱 自己 是「私 下 會 見」 ( 《 現 代 中 文 譯 本 修 訂 版 》 ) 那 些 柱 石 使 徒 ( 二 2) , 而 路 加 提 到 的 是 「 使 徒 和 長 老 」 ( 十 五 6、 22) 、 「 全 體 會 眾 」 ( 《 中 文 標 準 譯 本 》,十五 12)及「 全 教 會」(十 五 22),兩 者 之 間 存在 差 異( 亦見,例 如,Bauckham 2004: 135–39; Schnabel 2004: 987)。 不 過 , 雖然 我 們認 為 加 拉太 書 二 章 2 節 僅 僅 指私下 會 面 ,但 其 他 人 對 這 節經 文 有不 同 的 解釋(見 該 處註 釋 )—所以 這 個 矛盾沒 有 定論。 倘 若 我 們轉 向 比較 加 拉 太書 二 章 1~10 節 與 使 徒行 傳 十 一章 27~30 節,我 們 可 以 討論的 資訊 要 少得 多:路 加的 敘 述 非常 簡 潔。 前 面 的表 格 顯 示 , 真 正 相 似 的 地 方 只 有 : (1) 促 使 保 羅 上 耶 路 撒 冷 的 原 因( 假 如加 二 1 的 「啟 示」是 藉 著 預言而 來 的 ); (2) 地 點 ( 從 安 提 阿 移 至 耶 路 撒 冷 ) ; (3) 巴 拿 巴 的 出 現; 以 及 (4) 對 幫 助 窮 人的 關 注 。 沒 有 一 個 相 似 之 處 如 此顯 著 , 以 致 可 以 有 力 地 假定這兩段敘事指的是一個會議。誠然,兩段敘事幾乎沒有不同

19

席 爾 瓦 ( Silva 2001: 135) 正 確 地 指 出 : 加 拉 太 書 二 章 1~ 10 節 與 使 徒 行 傳 十 五 章 敘 述 的 差 異,不 如 福 音 書 作 者 對 同 一 件 事 敘 述 的 差 異 來 得那麼明顯。

50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之 處 , 但 之 所 以 如 此 , 原 因 只 在 於 : 關 於 保 羅這 次上 耶 路 撒 冷, 路 加 提 供的 細 節非 常 少 。 因 此 , 從 這 三 段 敘 事 相 似 之 處獲 得 的 論 據, 很 難 說 是 決 定 性 的。使徒 行 傳 十一 章 27~30 節 細 節 匱 乏,這 意 味著,我們沒 法 說 是 支 持 、 還 是 反 對, 將 保 羅 在 加 拉 太 書 二 章 提 到 的 會 議 定 於 去 耶 路 撒 冷 救 濟 饑 荒 的期 間 。 正 如 我 們 所 看 到 的, 使 徒 行 傳 十 五 章 詳 盡 的 敘 述與 加 拉太 書 二 章 1~ 10 節 之 間 的 對 比,表 明 兩 者既 有 相 似 之 處 , 也 有 差 異之 處 。 一 方 面, 結 合 相 似 之 處 的 數 量 , 以 及 這 兩 個 類 似 的會 議 不 可 能 在 兩 三 年 內 在 耶 路 撒 冷 舉 行 兩 次 , 這 些 因 素 都 強 烈 支 持 這 兩 段 敘 事 指 同 一 個 會 議。 另 一 方 面, 如 果 加 拉 太 書 二 章 1~ 10 節 真 是 私 下 的 會 議( 見:二 2),那麼 即 便 有 可 能 , 也 很 難 確認 這 兩次 會 議 。由 於 我們 認 為二 章 2 節 相 對 清 楚地 表 達 了 會 議 的私 人 性, 所 以 我們 稍 稍傾 向 於將 加 拉太書 二 章 1~10 節 的 會 議 定於 保 羅去 耶 路 撒冷 救 濟饑 荒 期間( 徒十一 27~ 30) 。 c. 兩 個 默 證。那 些 主張 加 拉 太書 是 寫於 使 徒會 議前 的 學 者 , 通 常 都 訴諸 於 兩個 默 證,視 之為 支 持這 個 寫作 日期 的 關 鍵證 據( 特 別 見 R. Longenecker 1990: lxxviii–lxxx) 。 第 一 , 保 羅 為 甚 麼 在 加 拉 太 書 一 ~ 二 章 沒 有 提 到 其 中 一 次上 耶 路 撒 冷 ? 倘 若 加 拉 太 書 二 章 1~ 10 節 等 同 於 使 徒 行 傳 十 五 章 ( 並 且 正如 大 家都 一 致 贊同的 ,加 一 18 等 同 於徒 九 26~29) , 那 保 羅 少 提 了 使 徒 行 傳 十 一 章 27~ 30 節 所 記 載 的 那 次 去 耶 路 撒 冷 。 當 然, 對 於 那 些 認 為 路 加 提 到 這 次 訪 問 不 具 歷 史 準 確 度 的 人 來 說 , 這 個 省 略 不 會 造 成 任何 問 題。 20 但 對 於 那 些 認 為 路 加 的 敘 述 是 準 確 的 人 而 言 , 就 需 要 解 釋 保 羅 對 此 的 省 略。 席 爾 瓦( Silva

20

那 些 質 疑 路 加 敘 述 準 確 度 的 學 者,通 常 不 是 認 為 (1) 路 加 將 事 件 放 錯 了 位 置( 這 其 實 發 生 在 保 羅 後 來 去 耶 路 撒 冷 的 事 上〔 徒 十 八 章 或 徒 二 十 一 章 〕 ; 例 如 : Lüdemann 1984: 13–14; Jewett 1979: 34) ; 就 是 認 為 (2) 路 加 根 據 一 件 事 件 的 兩 個 報 導 塑 造 了 兩 個 事 件( 使 徒 議 會;例 如 : Lake 1933: 237–39) 。 見 Barrett 1998: 558–61 和 R. Longenecker 1990: lxxiv–lxxv 的 討 論 。 51


導論

2001: 136-39)的 解 釋 具 有 一 定 的 代表 性。按照 他的 觀 點,一 旦我 們 明 白 加 拉 太 書 一~ 二 章 的 目 的 和 思 路, 省 略 的 問 題 就 不 復 存 在 了 。 保 羅 關 心 的 , 不 是 詳 細 描 述 他 從悔 改 歸 正到 加 拉 太 書寫 作 期 間 , 每 一 次 與 耶 路 撒 冷 的 聯 繫。 相 反 , 在 加 拉 太 書 一 章 , 保 羅 旨 在 表 明 , 在 他 事 奉 的 早 年, 他 沒 有 從 任 何 人 那 裡 獲 悉 福 音 。 他 去 耶路撒冷救濟饑荒是發生在一章提及的那次訪問之後;無論如 何,保羅這一次去那裡,甚至可能沒有遇見任何使徒。按照席爾 瓦 的 說 法, 第 二 章 談 論 的 是 一 個單 獨 的 議 題, 因 保 羅 描 述 了 加 拉 太 人 需 要了 解 的兩 個 特 殊情 況 。 然 而 , 席 爾 瓦 的 主 張 並 不 能 令 人 信 服。 我 們 認 為 , 他 提 出 一 章 與 二 章之 間 出現 的 這 種轉 接 不太 可 行。 !Epeita(epeit a,後 來 , 《 呂 振 中 譯 本 》 , 二 1) 標 誌 著 二 章 延 續 一 章。 但 與 席 爾 瓦 的 看 法(他承認存在一定程度的連續性)不同,我們認為這個連續性 是 保 羅 論述 的 核心 ( 亦 見, 例 如: R. Longenecker 1990: lxxix) 。 保 羅 從 一章 17 節 到 二 章 14 節 的 敘 述,其 共 同之處 在 於 他與 耶 路 撒 冷 那 些 「 柱 石 」 使 徒 之 間 的 關 係 。 在 保 羅 談 及 他 歸 信 之 後, 我 們 便 聽 見了 這 種語 氣—「 也沒 有 上耶 路 撒冷 去,見 那 些 比我 先 作 使 徒 的 」 (一 17)—並 且 它 貫 穿在 保 羅 其餘 的敘 述 中: 「過 了 三 年 , 才 上 耶 路 撒 冷 去見 磯 法 , … … 至 於 別 的 使 徒, 除 了 … … , 我 都 沒 有看 見 」(一 18~19) ; 「 猶 太信 基 督的各 教 會都沒 有 見 過 我 的 面」 ( 一 22) ; 「 過 了 十四 年 ,我 … …又上 耶 路 撒冷 去」 ( 二 1) ; 「 後 來 磯法 到 了 安提 阿」( 二 11) ; 「 從 雅 各那 裡 來 的 人 」( 二 12) 。 即 便 保羅 在 去 耶路 撒 冷救 濟 饑荒 期 間,沒 有 遇 見 任 何 教會「 柱石 」(這 個 假設 本 身不 太 可能 ),我 們 也 會認 為 , 保 羅 需 要 提 到 這 次 訪 問 耶 路 撒 冷, 哪 怕 只 是 為 了 說 明 他 沒 有 遇 見 任 何 教 會 「 柱 石 」 。 加 拉 太 書二 章 繼 續 聚 焦 於 耶 路 撒 冷 的 使 徒 , 意 味 著 保 羅 想 要 詳 細 說 明 從 他悔 改 歸 信 到 他 寫 這 封 書 信 的 這 段 時 間 內,他 與 這 些使 徒 的接 觸。保 羅在 一 章 22 節 斷 言「 猶太 信 基 督 的 各 教 會 都 沒 見 過 我 的 面」 , 似 乎 是 要 涵 蓋 他 第 一 次 去 耶 路 撒 冷 ( 一 18~ 19) 到 二 章 1~ 10 節 敘 述 的 那 次 上 耶路撒 冷 整 個期 間。

52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巴 瑞 特 (Barrett 1998) 將 加 拉 太 書 二 章 1~10 節 與 使 徒 行傳 十 五 章 等 同 起 來。 他 是 那 些較 多 持 批 判 觀 點 之 學 者 的 典 型 代 表 , 他 們 斷 定 使 徒 行 傳 十 一 章 提 到 的 上 耶 路 撒 冷 一 定 是 路 加 杜 撰 的, 原 因 正 是 在 於保 羅 在加 拉 太 書沒 有 提到 這 件事 。 21 第 二 個 默 證 是 , 保 羅 沒 有 在 加 拉 太 書任 何 地 方 提 到耶 路 撒 冷 法 令 。 在 這 封 著 重 呼 籲 外 邦 基 督 徒 不 要 受 割 禮 的 書 信 中, 我 們 以 為 保 羅 起 碼 會 提 到 耶 路 撒 冷 的 使 徒 親 自 同 意 不 勉 強外 邦 信 徒 受 割 禮 。 有 人 說, 只 有 那項 決 定 沒 有 達 成 , 才 能 解 釋 保 羅 對 此 決 議 的 緘 默 。 然 而 , 有 兩 個 因 素 削 弱了 這 個 論 據的 力 度 : 第 一 , 並 不 清 楚耶路撒冷決議預期的適用範圍和持續時間。傳達耶路撒冷會議 決 定 的 那 封 書 信 是 寫 給「 安 提 阿、 敘 利 亞 和 基 利 家 」 的 , 這 個區 域 並 不 包 括 加 拉 太 的 眾 教 會 。 第 二 , 保 羅 的 聲 明 關 注 的 是, 使 自 己 與 耶 路 撒 冷 的 使 徒 保 持 距 離, 因 為 「 福 音 的 真 理」 可 能 使 他 不 願 意 在 自 己 的 論 述 中 訴 諸 於 那 些 同 為 使 徒 的 人。 這 些 回 答 沒 有 一 個 能 完 全 令 人 信 服。 我 們 可 以 合 理 地 提 出 有 關 耶 路 撒 冷 法 令 適 用 範 圍 的 問 題 ; 當 保 羅 在 哥 林 多 前 書 處 理 耶 路 撒 冷 法 令所 涉 及 的一 項 議 題 ( 祭 偶 像 的 肉 ) 時 , 他 並 沒 有 提 到 這 個法 令, 這 意 味 著 這 個 法 令 的 適 用 範 圍 其 實 是 有 限 的。 但 即 便 加 諸 外 邦 信 徒 的 約 束 適 用範圍有限,耶路撒冷會議在外邦信徒受割禮的問題上開創的重 要 先 例,也 無 疑會 產 生更 廣 泛、更 久遠 的 意義。至 於 另 一 個議 題 : 保 羅 在 二 章 1~ 10 節 強 調 自 己 與教 會 「柱 石 」看法 一 致 ,這 顯 示 保羅雖然想要表明他的福音不是來自那些領袖,他卻相當樂意提 到 那 些 教會 領 袖認 同他 對福 音 的理 解 。 人 們 認 為 默 證 的 價 值 不 大—並 且 往 往 找 得 出 充 分 的 理 由 來 證 明 這 一 點。 但 沉 默 有 時 也 可 能 相 當 刺 耳 ; 我 們 認 為, 這 兩 個 默

21

巴 瑞 特 ( Barrett 1998: 559-60) 說 : 「 在 致 加 拉 太 人 的 這 封 會 引 起 爭 議 的 書 信 中 , 保 羅 會 傻 到 ( 更 不 用 說 他 會 如 此 不 可 靠 地 )省 略 這 次 拜 訪,使 他 的 對 手 有 機 可 乘,是 難 以 置 信 的。」亦 見 Burton 1921: 115-17: 因 為 他 認 為 加 拉 太 書 二 章 1~ 10 節 等 同 於 使 徒 行 傳 十 五 章 是 顯 而 易 見 的事,所以他斷定使徒行傳十一章是「不準確的」。 53


導論

證 尤 其 具 有 這 方 面 的 價 值。 鑑 於 這 兩 個 默 證及 加 拉 太 書 二 章 的 會 議 可 能 是私 下 的會 面 , 我們 將 加拉 太 書二 章 1~10 節 與 使 徒 行 傳 十 一 章 27~ 30 節 聯 繫 在 一 起。這 樣,只有 保 羅這封 書 信 是寫 於 耶 路 撒 冷 會 議之 前 , 才 能 解 釋 為 甚 麼 保 羅 沒 有 提 到 他 去 耶 路 撒 冷 參 加 使 徒 會議 。 在這 種 情 況下 , 事件 發 生的 順 序可能 如 下 所示: 在 南 加 拉太 建 立(及 跟 進訪 問 )各教 會( 徒十 三 1~ 十 四 25; 參 : 加 四 12~ 20) 回 到 安 提阿 , 保羅 在 那 裡住 了 「多 日 」( 徒 十四 26~28) 保 羅 住 在安 提 阿期 間,攪 擾者 來 到 南加 拉 太教 會( 或 許同 時 , 類 似 的 假教 師 到了 安 提 阿: 徒 十五 1) 寫 加 拉 太書 耶 路 撒 冷會 議 (徒 十 五 1~29) 2. 決 定 加 拉 太 書 寫 作 日 期 的 第 二 個 主 要 因 素 是 從 保 羅 書 信 內 部 來 看,因此 學 者( 尤其 是 那些 懷 疑 使徒 行 傳歷 史真 實性 的 人 ) 往 往 認 為 這 是 具 有 決 定 性 的 因 素。 加 拉 太 書 的 詞 彙 和論 證 , 可 以 在 保 羅 多 封 書 信 中 找 到相 似 之 處, 但 它 特 別 接 近 羅 馬 書 的 詞 彙 和 論 證 ( Lightfoot 1881: 45-48 提 供 了 詳 盡 的清 單)。 a. 這 兩 封 書 信 都 對 摩 西 律 法 有 明 顯 的 討 論 。 保 羅 一 共 使 用 novmo"( nomos) 121 次 , 其 中 74 次 出 現 在 羅 馬書中 ,32 次 出 現 在 加拉 太 書。短語 [taV] e!rga [tou'] novmou( [ta] erga [tou] nomou,律 法 的 行 為)僅出 現 在這 兩 封 書信 中,指利 未 記 十 八 章 5 節 提 到 的 律法 ( 加三 12; 羅 十 5) 。 在 這 兩 封 書 信 中(也只在這兩封書信),保羅提到了「向」律法「死」 ( 加 二 19; 羅 七 4) 。 b. 「 義 」 的 用 語 也 是 這 兩 封 書 信 的 顯 著 特 點 。 動 詞 dikaiovw ( dikaio , 稱 義 )在 加 拉太 書 出現 8 次 , 在羅 馬書 出 現 13 次 ( 在 保 羅 其 他 書 信 共 出 現 5 次 ) ; 名 詞 dikaiosuvnh ( dikaiosyn ,義 )在 加 拉 太書 出 現 4 次,在羅 馬書 出 現 33 54


三、書信的收信人和寫作時間

次( 在 保 羅其 他 書信 共 出現 20 次 ) ;形 容詞 divkaio" ( dikaios, 義 的 ) 在加 拉 太書 出 現 1 次 , 在羅 馬 書 出現 7 次 ( 在 保 羅 其 他 書 信共 出 現 9 次 ) 。 在加 拉 太書 和 羅馬 書 中( 也 僅 在 這 兩 封 書 信 ) ,保 羅 援 引 兩 節 關 鍵 的 舊 約 聖 經 經 文 , 來 闡 述 他 對 義的 教 導:創世 記 十五 章 6 節 和 哈巴 谷 書二 章 4 節。 c. 這 兩 封 書 信 在 描 繪 救 恩 歷 史 時 , 都 將 亞 伯 拉 罕 放 在 首 要 地 位,它們集中在亞伯拉罕的信心、外邦人因他被包含在內 的意義,以及神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與摩西律法之間的對 比 ( 加 三 6~ 9、14、15~ 18; 羅 四 1~ 25) 。 這 兩 封 書 信 都 從 亞 伯拉 罕 肉身 的 所 有後 裔 中挑 選 出亞 伯 拉罕「 真 正的」 兒 女 ( 加四 21~ 31; 羅 九 7~ 13) 。 d. 儘 管 保 羅在 其 他書 信 中 也涉 及 了基 督 徒是 神 的「眾 子 」 ( uiJoi,v huioi) 或 「 兒 女」 ( tevkna, tekna) 的 觀 念( 例 如: 林 後 六 18; 弗 五 1; 腓 二 15) , 但 保 羅 僅在 加 拉太 書 和羅 馬 書 中 闡 述 了 這個 概 念。他 使 用術 語 uiJoqesiva(huiothesia,收 養 ; 《和合本》作「兒子的名分」),又將基督徒的「兒子身 分 」與基 督 是兒 子、及 他們 未 來得 基 業聯 繫 在 一起( 加四 4 ~ 7; 羅 八 14~ 17) 。 22 e. 在 這 兩 封 書 信 中( 也 僅 在 這 兩 封 書 信 ) ,保 羅 使 用 與 基 督 「 同 釘 十字 架」的 意象,形 容 從舊 生 命到 新 生 命的 轉 變( 加 二 20; 羅 六 6) 。 f. 保 羅 僅 在 加 拉 太 書 和 羅 馬 書 中 斷 言 , 愛 的 命 令 「 成 全 了 」 律 法 ( 利十 九 18; 加 五 13~ 14; 羅 十 三 8~10) 。 g. 儘 管 保 羅 常 常 形 容 聖 靈 是 基 督 徒 生 活 的 基本 要 素 , 但 他 僅 在 加 拉 太書 ( 五 16~26) 和 羅 馬 書( 八 4~13) 中 比 較 詳 細 地 闡 述了 這 種關 係 的 本質 。 22

筆 者 在 整 個 註 釋 中 都 使 用 特 定 性 別 的「 眾 子 / 兒 子 名 分 」, 目 的 是 為 保 留 第 一 世 紀 關 於 承 受 產 業 的 觀 念( 產 業 的 繼 承 幾 乎 總 是 涉 及 男 性 後 裔 ) , 以 及 「 眾 子 」( sons) 與 神 「 兒 子 」 ( Son) 之 間 的 關 係 ( 四 5 ~ 6) 。 這 個 術 語 顯 然 既 指 男 信 徒 , 也 指 女 信 徒 。 55


導論

其 他 學 者 注 意 到 加 拉 太 書 與 哥 林 多 後 書 十~ 十 三 章 之 間 的 相 似 之 處 ( 特 別見 Borse 1972: 84–119) 。 有 人 認 為, 羅 馬 書 與加 拉 太 書 之 間 的 相 似之 處 ( 與 林 後 十 ~ 十 三 章 的 相 似 之 處 較 小 ) 有 力 地 表 明, 這 兩 封 書 信 差 不 多 寫 於 相 同 的 時 間 。 因 此 , 像 羅 馬 書 一 樣 , 加拉 太 書一 定 是 寫於 第 三次 宣 教旅 程 的某個 時 候。 儘 管 羅 馬 書 與 加 拉 太 書 之 間有 明 顯 的 類 似 之 處, 但 如 何 解 釋 那 些 相 似 之 處, 卻 不 見得 那 麼 明 確( 特 別見 Bruce 1982b: 45–56 的 討 論 ) 。 第 一 , 對 於 所 有 重 疊 的 主 題, 羅 馬 書 和 加 拉 太 書 以 相 當 不 同 的 方 式 闡 述其 中 某 些 主 題 ; 比 如 說 , 我 們 可 以 比 較 一 下 加 拉 太 書 三 章 7~ 29 節 和 羅 馬 書 四章, 兩者 皆 是處理 亞 伯 拉罕 和 創 世 記 十 五 章 6 節 。 此 外,正 如 我們 將 在下 文 論述的 , 加 拉太 書 和 羅 馬 書 側重 在 稱義 的 不 同方 面。因此,貝 茨(Betz 1979: 12)認 為, 這些差異暗示這兩封書信的寫作時間隔了一段距離(亦參 Sampley 1985) 。 第 二 , 更 重 要 的問 題 是 , 如 何 解 釋 羅 馬 書 與 加 拉 太 書 之 間 的 相 似 之 處。 保 羅 的 神 學 無 疑 是 在他 事 奉 的 過 程 中 發 展的。但觀點很重要。有一種觀念認為,保羅在寫第一封書信時 突 然 覺 得 必 須 開 始 神 學 工 作, 然 後 他 在 寫 信 的 歷 程 中 迅 速 發 展 了 他 的 思 想。 僅 僅 考 慮時 間 順 序, 就 可 證 明 這 種 觀 念 是 錯 誤 的: 保 羅 在 寫 第一 封 正典 書 信 之前服 事的 時 間( 大 約主後 33–48 年 ) 與 他 書 信 寫作 的 時間 ( 大約 主 後 48–64 年 ; 見 Bruce 1982b: 46) 差 不 多 長 。 總 體 來 說 , 保 羅 的 神 學 用 語 和 觀 點似 乎 與 他 的 寫 作 背 景 密 切 相 關, 而 不 是 與 他 神 學 發 展 的 某 種 軌 跡 有 關 ( 不 管 怎 樣, 這 種 軌 跡 極 難 追 蹤 ) 。 23 換 言 之 , 羅 馬 書 與 加 拉 太書 相 似 , 未 必 因 為保羅是同時間寫的。兩者的相似性同樣可以解釋為保羅在這兩 封 書 信 中處 理 的議 題 是 類似 的。 我 們 的 結論 是,加 拉太 書 可 能寫 於 主後 48 年,就在 使 徒 行傳

23

這 個 原 則 同 樣 適 用 於 其 他 根 據 神 學 上 的 發 展 得 出 的 論 點 : 例 如, 鄧 恩 ( Dunn 1993b: 17)認 為,保 羅 在 帖 撒 羅 尼 迦 前 後 書 中 沒 有 提 到 稱 義 , 暗示了它們寫於加拉太書之前。

56


四、致信原因和目的

十 五 章 的使 徒 會議 之 前 。 24 它 是 保羅 現 存書 信 中最 早 的 一封。

四、致信原因和目的 我 們 可 以 從加 拉 太 書本 身 清 楚 看 到 , 保 羅 致 信加 拉 太 各 教 會 的 大 致 情 況。 保 羅 避 開 了 通 常 為 他 的 讀 者 向 神 感 恩 的 部 份, 直 奔 主 題 , 嚴 厲 斥 責「有 些 人 」 「 攪擾 」 ( taravssonte", tarassontes) 加 拉 太 人 , 「 想 要 扭 曲 基 督 的 福 音 」 ( 《 新 漢 語 譯 本》 , 一 7; 參 : 一 6~ 10) 。 保 羅 在 四章 17 節 也 簡 單 提 到 這些 人 , 指責 他 們 的熱心是以自我為中心。但在這封書信主體論述部份的結尾,五 章 7~ 12 節 又 一 次聚 焦 在這 些 人身 上 ,保 羅 再次稱他 們 「攪 亂 」 (taravsswn, tarass n)加 拉 太 人,想 要 攔阻 他 們「順 從 真 理」(五 7)。保 羅 沒有 說 明這 些 人 是如 何 扭曲 福 音的,但其 他 若 干經 文 段 落 清 楚 表明 了 這一 點。在 三 章 1~ 5 節,保羅暗 示總 體 的 問 題 是 : 雖然加拉太人藉著信心和聖靈開始了基督徒的經驗,但他們卻陷 入 想 要 「 靠 肉 身 成 全 」 ( 三 3) 的 危 險 境 地 。 與 之 相 關的 一 段 責 備 ( 四 8~ 11) 更 詳 細地 說 到 : 加 拉 太 人「 謹 守 日 子 、 月 分 、 節 期 和 年 分 」( 四 9~ 10),是 被 引 誘重 新 在「〔世界 的;參:四 3〕 那 些 軟 弱無 能 的元 素 」底 下 為奴。保 羅 用 最後 這個 短 語,暗 示「 攪 擾 之 人 」 ( 就 是 我 們 稱那 些 將 錯 誤 教 訓 帶 到 加 拉 太 人 當 中 的 人 ) 所 懷 的 更大 的 企圖。因 為 幾 乎可 以 肯定,短 語「謹 守 日 子、月 分 、 節 期 和 年 分」 , 描 寫 的 是 猶 太 人 聖 曆 上 的 節 期。 但 保 羅 第 一 次 明 確 且 直 接 論 及 這 個企 圖 , 是 在 這 封 書 信 修 辭 上 的 高 潮 部 份 , 五 章 1~ 6 節。在 這 兒,保 羅警 告 加拉 太 人,他 們若 受割 禮(2~3 節 ), 就 是 試 圖「 靠 律 法 稱 義 」 ( 五 4) 。 保 羅 在 書 信 結 尾 最 後 一 次 直

24

有 一 個 反 對 這 個 寫 作 日 期 的 意 見 可 能 是,保 羅 一 直 等 著 耶 路 撒 冷 會 議 的 結 果 出 來,才 寫 信 給 加 拉 太 人。但 (1) 保 羅 寫 信 時,可 能 並 不 知 道 這 會 議 ; (2) 他 可 能 認 為 加 拉 太 的 情 況 十 分 緊 急 , 因 而 他 無 法 延 遲 對 他們處境的回應。 57


導論

接 描 寫 攪 擾 者 , 他 提 到 他 們 主 張 割 禮, 責 備 他 們 這 樣 做 , 不 過 是 要 避 免 「 為 基 督 的 十 字 架」 受 逼 迫 , 並 且 斷 言 他 們 本 身 都 不 守 律 法( 六 12~ 13;特 別 見 De Boer 2011: 50-61 對 證 據 充 分的探 討 和 評價)。 這 些 直 接 的 斷 言 顯 示 , 保 羅 致 信 加 拉 太 人, 是 要 他 們 抵 擋 那 些 迫 使 他們 受 割禮、遵 行 摩西 律 法,以此 完 成基督 徒 經 驗的 人。25 除 了 這 些 直 接 的 斷 言 , 我 們 還 可 以 補 充 間 接 的 證 據 。 在 這 裡, 我 們 將 提 到 「 鏡 射 閱 讀」 ( mirror-reading) 的 技 巧 。 我 們 把 加 拉 太 書 的 經 文 當 做 一 面 鏡 子, 來 從 中 捕 捉 它 反 射 出 的 保 羅描 繪 的 人 及 其 意 圖 。 雖 然 有 人 提 出 了 善 意 的 告 誡, 稱 這 種「 鏡 射 閱 讀」 不 可 避 免 地 帶 有 主觀 性( 特 別見 Barclay 1987) , 不 過 , 這 封 書 信顯 然 反 映 出 這 些 攪 擾 者 的 兩 個 觀 點 。 第 一 , 他 們 強 調 救 恩 歷 史的 某 種 連 續 性, 認 為 舊 約 聖 經 要 求 , 凡 想 要 屬 於 亞 伯 拉 罕 「 後 裔 」 或 成 為 他 「 兒 女 」 的 人 , 都 要 受 割 禮 , 並 要 遵 從 摩 西 律 法 所規 定 的 生 活 方 式。 只 有 攪 擾 者 提 出 這 樣 的 主 張 , 才 能 解 釋 保 羅 為 甚 麼 會 在 三 章 7 節 ~ 四章 7 節 那 樣 回 應(Barclay 1988: 65–66; G. Hansen 1989: 158–60; Hong 1993: 165–66) 。 大 多 數 解經 家 都對 這 個 一般 情 境深 信 不疑。鄧 恩(Dunn, 1993a: 11) 對 此 進 行 了很 好 的 概 述 : 「如 果 我 們 將 這 封 書 信 視 作回 應 猶 太 基 督 徒傳 教 士 發 出 的 挑 戰 , 那 這 封 書 信就 有 非 常 清 晰 完 整 的 意 義 。 那 些 猶 太 基 督 徒 傳 教 士 到 加 拉 太 , 是 為 改 進 或 糾 正 保 羅所 傳 的 福 音 , 要 外 邦 歸 信 者 藉 著 受 割 禮 成 為 亞 伯 拉 罕 的 後 裔, 又 要 他 們 『 在 律 法 之 下 』 , 以 此 得 著『 成 全 。 』 」 不 過 , 我 們 還 需 要 進 一 步 說 明這 個 概述 的 五 個方 面 。 第 一 , 鄧 恩 的 概 述 提 到 的 是一 群 攪 擾 者, 這 就 含 蓄 地 否 定 了 保 羅 在 加 拉 太 書 中 兩 面作 戰 的 觀 點 , 後 者 認 為保 羅 一 方 面 反 對 律 法 主 義 ( 一 1~ 五 12) , 另 一 方 面 , 他 抵 擋 「 反 律 法 主 義 者 」

25

權 允 炯( Kwon 2004: 204)斷 言,守 律 法 不 是 攪 擾 之 人 計 劃 的 一 部 份 。 這個斷言難以令人信服。

58


四、致信原因和目的

( antinomians,五 13~ 六 10)。這 種 兩 面作 戰的觀 點 過 去曾 風 行 一時(特別見

Lütgert 1919; Ropes 1929 ) 。 朗 格 聶 克 ( R.

Longenecker 1990: 236)進 行 了 修 改,重拾 此 觀點。但 對 於保 羅所 針 對 的 情 境 , 這 種 解 釋引 入 了 不 必 要 的 複 雜 因 素 , 並 非 書 信 論 述 需 要 的 。 假 設對 手 只 有 猶 太 基 督 徒 , 就 已 經 能 充 分 解 釋 書 信 中 所 謂 的 倫 理部 份 (五 13~ 六 10) 與 其 「 神 學 」 部份 ( 一 1~ 五 12) 的 關 係 了( 例 如見 :Hong 1993: 100–101) 。 第 二, 鄧 恩(1993a: 16-17)使 用「 成 全 」一 詞,暗 示 他 在別 處 詳 細 闡 述 的 觀 點: 攪 擾 者 的精 力 是 耗 費 在 鄧 恩 所 謂 的 基 督 徒 經 驗 的「第 二 個 階段 」;或者,用 桑 德 斯( E. P. Sanders 1977)廣 為 人 知 的 話來 講,就 是攪擾 者 的 焦點 不 在於 一 個人如 何「 進入 」 ( get in),而 在 於 他 如 何「 留 下 來」( stay in)。我 們 認 為,對 書 信的 這 一 總 體解 讀 非常 正 確(亦 見,例 如:Gundry 1985: 8–12; Barclay 1988: 73–74; Fee 1994: 384; Watson 2007: 113)。26 但 我 們 還要 說, 焦 點 不 僅 在 於 、 甚 至 主 要 在 於「 留 下 來 」 , 還 在 於 審 判時 能 最 終 蒙 神 伸 冤( 進 一步 見 下 文「 稱 義在 加 拉太 書 中的重 要 性 」) 。 第 三 , 保 羅 斷 言, 攪 擾 之 人 這麼 做 , 是 為 了 避 免 為 基 督 的 十 字 架 受 逼迫 ( 六 12) 。 對 於這 個 斷言, 最好 的 解釋 可 能 是, 他 們 想 要 避 免 冒 犯 猶 太 人 同 胞。 正 如 祝 衛 在 一 篇 富有 影 響 力 的 文 章 中 (Jewett, 1970–71)指 出 的,加 拉太 書 成 書那 個 時期 的 特 點是,狂 熱 的 律 法運 動( Zealot movement) 影 響 日 益 增大。 這 個 運動 致 力 於 維 護 猶 太 教 的 純 正 性 和 獨 立 性。 對 很 多 猶 太 人 而 言, 允 許 外 邦 信 徒 稱 自 己 同 樣 領 受神 所 應 許 亞 伯 拉 罕 及 其 後 裔 的 福 , 是 極 大 的 冒 犯 , 這 樣 , 我 們 便 能 夠 理 解, 有 些 猶 太 基 督 徒 想 要 通 過堅 持 外 邦 歸 信 的 人 受 割 禮 、 遵 守 律 法, 來 減 輕 這 種 冒 犯 。 那 些 「 從 雅 各 那 裡 來 」 、 在 安 提 阿 煽 動 這 類 困 擾 的人 , 背 後或 許隱 含 了 同 樣 的 26

甚 至 攪 擾 者 要 求 割 禮 也 符 合 這 個 一 般 情 境。割 禮 有 時 並 非 被 視 作 一 種 進入的要求,而是作為「一種順服神的職 責,那些歸 信了的人必須履 行 這 一 職 責 」 ( Bauckham 2004: 118 ; 亦 見 McKnight 1991: 79-82; Borgen 2000: 260-61) 。 59


導論

動 機 ( 二 11~ 14) 。 第 四 , 鄧 恩 的 概 述 含 糊 地 提 到 那 些 曾「 到 」 加 拉 太的 猶 太 基 督 徒 傳 教 士 。 或 許 , 我 們 可 以說 得 更 具 體 一 點。 攪 擾 者 可 能 與 耶 路 撒 冷 有某 些 關係,或 者 他 們如 此 聲稱。保 羅 在一 章 13 節 ~ 二 章 10 節 聚 焦 於 自 己與 耶 路撒 冷 和 那些「比 他 先作 使徒 」之 人的 關 係, 可 能 指 向 這 一 點。 而 有 關撒 拉 和 夏 甲 的「 比 方 」 , 相 對 更 明 顯 地 表 達 了 這一 點。保 羅在 此 將亞 伯 拉罕 自 由 的兒 女—就 是以 撒 從撒 拉 所 生 的 後 裔—與 夏 甲 的 後 裔 對 比 , 後 者 就 是 「 現 在 的 耶 路 撒 冷 」,「 和她 的 兒女 都 是為 奴 的 」(四 25;關 於耶路 撒 冷 的 關 係 , 特 別 見 Elmer 2009)。這 樣,攪 擾者 不 但聲 稱 自己 代 表 耶路 撒 冷; 保 羅 也 將他 們 的 觀 點等 同 於 一 般 的 猶 太 教 觀 點 。 因 此 , 事 實 上, 攪 擾 者 具 有 的 「 猶 太 基 督 徒 」 特 點 , 並 未 有 效清 除他 們 觀 點 中純 「 猶 太 人」的 方面;這 與 馬 庭等 人 的觀 點 相 反,馬庭(Martyn 1997: 457–66) 將 他 所 稱 為 「 教 師 」 的 人 視 作 與 保 羅 競 爭 的 基 督 徒傳 教 士。他 們 顯 然是基 督 徒;但 保羅 的 論述 也 清楚 表明,在 保 羅 看 來, 他 們 基 本 上 是 傾 向 猶 太 人 的 觀 點 ( 見 : 例 如 Schreiner 1985: 254–55) 。 第 五 , 納挪 斯(Mark Nanos 2002: 110–99) 的 看 法恰 恰 與之 相 反 。 他 認 為那 些 「 影 響 者」 ( 他 的用 語 ) 不 是 來 自 猶 太 群 體 外 的 人,而是 那 些負 責 吸納新 成員 進 入猶 太社群 的猶 太 人。這 些「 影 響 者 」 自 然 強 調, 皈 依 猶 太 教 的 要 求 比 保 羅 告 訴 他 們 的還 要 高 : 他 們 必 須 將 自 己 置 於 律 法 之 下。 因 此 , 按 照 納 挪 斯 的 說 法 , 加 拉 太 書 的 爭論 仍 是猶 太 人 內部 的 爭論,這 一 點 符合「 猶 太 人」與「 基 督 徒 」 尚 未 區 分的 時 期 。 但 納 挪 斯 的 觀 點 面 臨 若 干 問 題, 致 命 的 問 題 是 , 他 對 一 章 6~ 9 節 的 解 釋 無 法 令 人 信 服 。 保 羅 在 本 段 斷 言 , 攪 擾者 傳 講「 別 的福 音」 ( 一 6~ 9) , 這只有 在 他 們宣 稱 自 己 是 基 督徒 的 情況 下,才 說 得通;並 且,保 羅 對 他們 的 責 備表 明 , 他們的觀點與在猶太人內部討論外邦人和律法相距甚遠(見註

60


四、致信原因和目的

釋 ; 以 及, 比 如 Dunn 2009: 721–22; Barclay 2010: 37) 。 27

保羅回應的邏輯 攪 擾 之 人 所 傳 的 「 別 的 福 音」 顯 然 對 加 拉 太 人 很 有 吸 引 力 。 雖 然 這 有 社 會 原 因 和個 人 原因, 28 但 影 響 力 最 大 的 , 無 疑 還 是 攪 擾者援引聖經作為論據,很有說服力。保羅在三~四章的回應, 表 明 他 們 的觀 點 是 基 於 對 舊 約 聖 經 標 準 的 猶 太 式 解 讀 。 按 照 舊 約 聖經,那些能夠盼望審判之日蒙神伸冤的神子民,乃是亞伯拉罕 的後裔。當然,這些亞伯拉罕的後裔通常被認為是從以撒、雅各 所 生 的 後 代, 也 就 是 以 色 列 百 姓 。 通 過 受 割 禮、 遵 守 摩 西 律 法 , 猶 太 人 確 認 自 己是 亞 伯 拉 罕 的 子 孫 。 攪 擾 者 是那 些在 這 幅 典 型 的 猶太場景中,引入對彌賽亞之信念的基督徒(從他們傳揚另一個 「 福 音 」清 晰 可見 ;一 6~ 9) , 他 們 相 信彌 賽 亞已 經 來 了, 並 且 相 信,如 今,要 與 亞 伯拉 罕 的子 孫 認同,就 必 須 相信 這 位 彌賽 亞 , 即 主 耶 穌。 他 們 顯 然 願 意 讓 外 邦 人 成 為這 百 姓 中 的 一 員 。 但 他 們 也 堅 持 , 外 邦 人 若 想 加 入亞 伯 拉 罕 的 子 孫 , 以 經 歷 末 世 的 拯 救, 那 麼 除 了 相 信 基 督, 還 要 符 合 那 些 加 給 皈 依 猶 太 教 之外 邦 人 的 傳 統 要 求,就 是:割 禮 和遵 守 摩 西律 法。攪擾 者 這樣主 張,可 能是—

27

請 注 意 , 柴 斯 特( Chester)對 納 挪 斯 及 與 之 類 似 的 觀 點 評 論 說 :「 很 明顯,各個修正主義的說法,雖然合理且重要地注意 到人們有可能以 反猶太教或反律法的方式誤用保羅的主張,卻忽視了歷史的可能性。 傳 統 的 重 構 認 為 保 羅 批 評 的 是 那 些 提 倡 割 禮 的 猶 太 基 督 徒,這 實 際 上 能 更 好 地 解 釋 現 有 的 證 據 」 ( Chester 2011: 65) 。

28

舉例來說,他們認同當時的社會 制度(猶太社群),譬如,明顯 的外 在記號(割禮、守安息日、避免某 些食物)。這對於 那些離開了異教 徒 團 體,還 沒 有 在 基 督 徒 群 體 中 找 到 能 帶 給 他 們 安 全 感 的 某 種 社 會 凝 聚 力 和 / 或 外 部 架 構 的 人 而 言 , 就 非 常 有 吸 引 力 ( 見 Esler 1998: 39–57 ) 。 出 於 類 似 的 原 因 , 接 受 諸 如 摩 西 律 法 中 特 定 的 規 條 , 同 樣 會 吸 引 外 邦 基 督 徒 ( Barclay 1988: 70–72) 。 亞 諾 德 ( Arnold 2005) 指出:攪擾者所提倡的某些猶太教儀式,可能與那些 標誌加拉太人異 教徒之過去的儀式,有著某種共鳴。 61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14) 三 章 7~14 節 的 特 點 是, 它 包 含了 一 連串 簡 短的神 學 斷 言, 這 些 斷 言 都 是 基 於 對 舊 約 聖 經 的 引 用 ( Silva 2007: 792= 席 爾 瓦 2012: 1182–83) :8 節 引 用 創 世 記 十 二章 3 節 ( 參 : 十 八 18) ; 10 節 引 用 申 命 記 二 十 七章 26 節 ;11 節 引 用 哈 巴 谷 書 二 章 4 節; 12 節 引 用 利 未 記十 八 章 5 節;13 節 引 用 申 命記 二十 一 章 23 節( 與 這 些 經 文相 關 的猶 太 詮 釋的 概 述, 可 見於 Oegema 1999: 59–117; 亦 見 Wakefield 2003: 66–96; I. Scott 2006: 203–16)。每一 個 引文 都引發了解釋的問題,這些問題既涉及保羅自己想要表達的意 思,也牽涉保羅對這些舊約聖經經文的應用與這些經文本來的意 思 之 間 的 關 係 ; 事 實 上, 我 們 可 能 沒 有 在 保 羅 書 信 其 他 地 方 這 樣 明 顯 地 遇見 , 因他 引 用 舊約 聖 經而 引 發的 釋 經問題 。 有 些 解 經家( 例 如,Wakefield 2003: 136;亦 參,Boers 2006: 237 不 太 詳 細 的 論 述 ) 看出 這 裡有 一 個交 錯 配置結 構: 信 心 (6、 7~8 節 ) 福 (9 節 ) 咒 詛 (10 節 ) 生 命 (11 節 ) 生 命 (12 節 ) 咒 詛 (13 節 ) 福 (14a 節 ) 信 心 (14b 節 ) 不過,我們雖然可以看到這個結構有一定的經文依據,但它最終 不 是 很 令人 滿 意。比 如說,信 心 這 個主 題 的重 要性 是 貫 徹始 終 的, 它 不 只 出 現 在 開 頭 和 結 尾( 見 : 9、 11~ 12 節 ) , 而 位 於 交 錯 配 置結構中心的「生命」,幾乎稱不上是這個部份的關鍵主題(與 Wakefield 2003: 131–45 相 反 ) 。 因 此 , 對 本段 更線 性 化 的解 讀,

334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較 為 可 取。 儘 管我 們 認 為, 比起 7~9 節 ,6 節與 1~ 5 節 的 聯 繫 更 為 緊 密, 但 它也 明 顯 促成 了 保羅 在 7 節 發 出 關鍵 性 的 斷言 , 即 一個人是因信加入亞伯拉罕的子孫。8 節繼續強調信心,並引入 了 一 個 新的 觀 念: 根 據 創世 記 十二 章 3 節 , 神 最初 給 亞 伯拉 罕 的 應 許 , 也 將 外 邦 人 包 括 在 內。 9 節 得 出 結 論 說: 「那 些 出 於 信 心 的 人 」(《和 合本 》「那 以 信為 本 的人」),領 受亞 伯 拉 罕 的 福 。 這幾節經文沒有遵照明顯的邏輯流程;相反,它們的邏輯源自保 羅 論 述 的 情 形 , 至 於 它 們 所 暗 示 的 神 學 觀 念, 保 羅 在 別 處 進 行 了 闡述。 9 節 與 10 節 之 間 的 聯 結, 是本 段 經文 的 轉折 點,賜 福 的 用語 (8~ 9 節 )自 然 而 然 地過 渡 到其 反 面:咒 詛( 10、13 節 )。保 羅 論 述 的 關鍵,不 僅 是提 出 正面 的 觀點—一 個 人是藉 著 信 心成 為 亞 伯 拉 罕 之 子 —還 有 反 面 的 觀 點 —成 為 亞 伯 拉 罕 之 子 , 是 因 信 心,而不是因律法或律法所要求的行為。為建立這個論點,保羅 指 出 : 「凡 是 屬於 行 律 法的 」 (o@soi ... ejx e!rgwn novmou, hosoi ... ex erg n nomou〔 10 節 〕 ; 與 oiJ ejk pivstew", hoi ek piste s〔 「 那 些 出 於 信 心 的人 」 , 7、 9 節 ; 《和 合 本》 「 那以 信 為本 的 人」〕 形 成 對比) ,由 於 未能 遵 行律 法,而 必 然 落在 律 法的 咒詛 之 下( 10 節 )。 這 個 對 比與 保 羅在 二 章 16 節(「行 律 法」對 比「相 信 耶 穌基 督」) 及 三 章 2 節 和 5 節(「 律 法 的行 為 」對 比「伴 隨著 信 心 的聆 聽 」) 所 設 立 的基 本 對比 相 呼 應。11~12 節 有 點 像 附 加說 明,因 為 保羅 停下來確立這個要點,即聖經特別把信心作為得著義的方式,它 與 律 法 是 在 不 同 的 領 域 裡 運 作 的 。 在 13 節 , 保 羅 回 到 咒 詛 的 用 語 , 宣告 基 督救 贖 人脫 離 那咒 詛 的 好消 息。14 節 是 一 句 重要 的 總 結 , 它 集結 了 7~ 13 節 的 各 個 要 素 , 強調 亞 伯拉罕 的 福 是「 在 基 督 裏 」 得 著 的, 與 聖 靈 的 應 許 有 關 , 觸 及 了本 書 信 其 他 地 方 的 關 鍵主題。

註釋 7

所 以, 你 們 要 知 道 , 那 些 出 於 信 心 的 人, 就 是 亞 伯 拉

335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罕 的 子 孫 。 8 而 且 , 聖 經 預 先 看 見 , 因 著 信, 神 必 使 外 邦 人 稱 義, 就 預先 傳 福音 給 亞伯 拉 罕:「 所 有 外邦 人都 必 在 你身 上 得 福 。 」 9 因 此 , 那 些 出 於 信 心 的 人, 與 亞 伯 拉 罕 這 相 信 的 人 一 同得 福 。 10

因 為 凡 是屬 於 行律 法 的, 都 在 咒詛 之 下; 因 為經 上 記

著, 「 凡不 持 守律 法 書 上所 記 的一 切而去 行 的人,都 被 咒 詛。」 11

沒 有 一個 人 靠著 律 法在 神 面前 稱 義,這 是 明顯的,因 為「 義

人 必 因 信得 生 」 。 12 律 法 原 不 是 ¢出 於 信 †;而 是說: 「 行 這 些 事 的 ,就 必 因它 們 活 著。 」 13 基督 贖 出 我們 脫離 律 法 的咒 詛—為 我 們 成 了 咒 詛 , 因 為 經 上 記 著 , 「 凡 掛 在 木 頭 上 都 是 被 咒 詛 的」— 14 為 使 亞 伯 拉 罕 的 福 在 基 督 耶 穌 裏 臨 到 外 邦 人 , 使我 們 藉著 信, 可以 領 受聖 靈 的 ¢應許 †。

三 7. 在 本 節 , 保羅 以 兩個 重 要的 主 張來 反 對 攪擾 者: 一是 , 信 心 是 人稱 義 的方 式 (二 16; 特 別 是 三 6; 參 :三 2、5) ; 二 是 「 亞 伯 拉 罕 的 子 孫 」 這 個 身 份 。 1 本 節 開 頭 的 動 詞 ( ginwvskete, gin skete) 可 以 是 直 說 語 氣: 「你 們 知 道 … … 」 ( 《 現 代 中 文 譯 本 修 訂 版》)、「你 們 看見… …」(《 新修 訂 標準 版 》;Lightfoot 1881: 137; R. Longenecker 1990: 114) ; 但 它 比較 可 能 是命 令 語 氣 : 「 你 們 要 知 道… … 」 ( 《 和 合 本 》 、 《 呂 振 中 譯 本》 、 《 新 譯 本 》 、 《 新 漢 語 譯 本》 ) 、 「你 們 要 認 識 到… …」 ( 大 多 數 譯 本;參 Bruce 1982b: 155; Mussner 1988: 213)。筆 者 將 oiJ ejk pivstew" ( hoi ek piste s)直 譯 為「那 些出 於 信心 的 人」(《 和 合 本》「那 以信為本的人」),以便在英文中保留保羅用這個特定用語表達 的 某 些 聯繫 。 保羅 在 這 類表 達 中用 介 詞 ejk( ek) 指 , 這 個介 詞 的 受 詞 表 示這 裡 提到 的 人 身上 所「標 示 」或「 具 有」的 概 念(Turner

1

筆 者 在 本 書〈 導 論 〉 中 已 說 明 , 這 裡 及 本 註 釋 書 其 他 地 方 使 用 特 定 性 別 的 「 眾 子 / 兒 子 名 分 」, 是 為 了 保 留 第 一 世 紀 的 繼 承 概 念 ( 幾 乎 都 涉 及 男 性 的 後 裔 ),以 及「 眾 子 」與 那「 兒 子 」之 間 的 關 係( 四 5~ 6)。 當然,這個詞語指男信徒,也指女信徒。

336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1963: 260;見 筆 者 對 二 12 的 註 釋 )。在 此 處 的上下 文 裏,這個 概 念 可 能 還 包 括 「 那 些 倚 靠… … 的 人 」 。 那 麼 , 保 羅 可 能 是 指 那 些 「 因 著 信獲 得 身份 」 的 人( Martyn 1997: 299; Hays 2000: 256) ; 進一步從上下文來看,「那些人與神的關係是由信心決定的」 (Rohde 1989: 137)。2 保 羅 以 一個 強 調 用法 的 結構,將 這些「 出 於 信 心 」 的 人 與「 亞 伯 拉 罕 的 子 孫 」 等 同 起 來: 「那 些 出 於 信 心 的 人 ,這些 人〔ou%toi, houtoi〕就 是 亞 伯 拉 罕 的子孫 。 」 有些 解 經 家 主 張:pivsti"(pistis)在 這 裡 指 神的 信 實(Howard 1979: 57–58) 或 基 督 的信 心 或信 實 (de Boer 2011: 191–92; 狄 波 爾 認 為該 片 語 其 次 是 指 人 的 信 ) 。 後 面 這 個 解 釋 產 生 的 意 思, 將 類 似 「 那 些 基 於 〔 基 督的 〕 信心 得 生 的人」 ( Hays 2002: 170–73; 他 認 為 人 的 信 可 能 是次 要 的概 念 ) 。但 這 個解 釋 沒有 足 夠重視 6 節 和 7 節 之 間 的 聯 繫。 雖 然 7 節 是 根 據 前 面幾 節 經文 得 出的結 論, 但這 個 結 論 顯 然 以 6 節 為主 ; 6 節 明 確 指亞 伯 拉罕 的 信心。 3 我 們 已 經說 過,保 羅 可能 傾 向以 稱 義 /義 的 用語( 二 16、17、 21, 三 6) 來 表 示 基 督 徒 在 神 面 前 的 地 位 。 不 過 , 攪 擾 者 顯 然 偏 好用亞伯拉罕的「子孫/後裔」的用語,因為這個用語更清晰地 將 基 督 徒的 地 位與 舊 約 聖經 和 猶太 傳 統相 關 聯(見〈 附 加 註解〉)。 「 亞 伯 拉 罕 的 子 孫」 並 非 舊 約 聖 經 的 表 達, 在 舊 約 聖 經 中 , 亞 伯 拉 罕 的「 後 裔 」是 更 常 見的 說 法。4 有 的 解經 家( 例如,Bruce 1982b:

2

我 們 在 二 章 16 節 的 註 釋 中 提 到 , 有 些 解 經 家 認 為 , 保 羅 這 個 有 些 不 同 尋 常 的 表 達 ejk pivstew"( ek piste s) , 可 能 是 來 自 哈 巴 谷 書 二 章 4 節 的 oJ divkaio" ejk pivstew" zhvsetai( ho dikaios ek piste s z setai, 義 人 必 因信得生) ,保 羅 在 三 章 11 節 引 用 了 這 節 經 文;特 別 見 Hays 2002: 132; D. Campbell 2009: 859。 然 而 , 我 們 有 理 由 對 此 表 示 懷 疑 ( H. Johnson 1987: 188–93) 。

3

海 斯 將 7 節 的 oiJ ejk pivstew"( hoi ek piste s ) 與 6 節 的 ejpivsteusen ( episteusen, 信 了 ) 一 詞 分 開 , 對 此 , 鄧 恩 ( Dunn 2009: 733) 稱 : 「這種觀點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4

但 是 , 請 注 意 , 詩 篇 一 ○ 五 篇 6 節 ( 《 七 十 士 譯 本 》 , 一 ○ 四 6) 並 用 的 兩 個 詞 語 : spevrma Abraam doul' oi aujt ou', uiJoiV Iakwb ejklektoiV aujtou' 337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v huioi) 帶 所 有 格 , 反 映 了 閃 族的 慣 用 語 「 … … 155) 認 為 ,uiJoi( 之子」,表示一個人的特質。但比較可能的是,這個表達意指那 些屬於亞伯拉罕、並因此有分於他所蒙之福的人。保羅在這裡使 用的是「子孫」,而不是「後裔」,可能是因為要先闡述他特有 的 「 亞 伯拉 罕 之後 裔 」的 概 念( 三 16) , 然 後才將 它 應 用在 基 督 徒 身 上 (就 像 他在 三 29 做 的 那 樣 ) 。 因 此,第 7 節 發 揮 了過 渡 的 作用,將 二章 16 節 ~ 三 章 6 節 以 信 心 為 焦點 , 與三 章 7~29 節 談 論 「 亞 伯 拉 罕子孫 」 的 身份 相 關 聯 。 然 而, 我 們並 不 馬 上就 明 白保 羅 使用 的 「所以 」 (a!ra, ara) 一詞的合理性:也就是說,保羅如何能根據亞伯拉罕的義是基於 信 心 的 事 實 ( 6 節 ) , 而 認 為 亞 伯 拉 罕 的子 孫或 後 裔 也 是 那 些 相 信的人?創世記十五章頻繁提到亞伯拉罕的「後裔」,但上下文 可能表示,這些後裔是亞伯拉罕血緣上的後代;因此,創世記十 五 章 4 節 應 許「你 本 身 所生 的〔 *y[,Memi axey,E yEcE' mimmEv KA,由 你 親腹出的,《呂振中譯本》〕才成為你的後裔。」保羅的結論可 能基於兩個假設,前面幾節經文交代了其中一個假設,另一個是 在 加 拉 太書 三 章 8 節。在 1~5 節,保 羅根 據 加拉太 人 的 經驗 提 醒 他們,他們已經因著信被帶入神的子民。因此,很明顯,按照創 世 記 十 五 章 6 節 , 適 用 於亞 伯 拉罕 的 原則 , 也同樣 適 用 於凡 屬 他 的 人 。 另一 方 面, 在 8 節 , 保 羅 認 為 ,外 邦 人是「 因 亞 伯拉 罕 」 得福,在保羅看來,這意味著,起碼對外邦這些「亞伯拉罕的子 孫」而言,信心確保他們在神面前得著新的地位,就像亞伯拉罕 那樣。

三 8. Dev( de) 一 詞 可 能 表 明 8 節 是 延續 上 文的 論述 , 或 標誌 著 論 述 進 入 了 新 的 階 段 ( 關 於 dev 一 詞 的 用 法 , 見 Runge 2010: 28–36);試 比 較《 新 普 及 譯本 》:「 而且 … … 」( 《 和 合 本 》,

( sperma Abraam douloi autou, huioi Iak b eklektoi autou , 亞 伯 拉 罕 的後裔,祂的僕人,雅各的子孫,祂所揀選的哪,〔《新譯七十士譯 本》〕)。 338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 並 且 … … 」 ) 。 人 是 藉 著 信, 進 入 神 的 子 民 , 信 心 明 顯 是 連 續 之 處 : oiJ ejk pivstew"( hoi ek piste s) 怎 樣 是 「 亞 伯 拉 罕 的 子 孫 」 (7 節 ) , 神 稱 外 邦人 為 義,也 照 樣 是 ejk pivstew"(ek piste s) 。 但 是 ,從 7 節 到 8 節 更 重要 的 進展, 是保 羅 根據聖 經 斷 言, 外 邦 人 被 包 括 在 那 些 因 信 組 成「 亞 伯 拉 罕 子 孫 」 的 人 當 中。 因 此 , 本 節結合了保羅在書信這個部份中所表達的兩個重要關切:一是表 明 唯 獨 因 信 稱 義 ; 二 是 指 出 稱 義 的 恩 賜 已 延 伸 至 外 邦 人 ( Dunn 1993b: 82–83)。按 照 7~ 14 節 的 論 證 模 式,保 羅依 據 聖 經做 出 本 節 的 斷 言。「聖 經」( hJ grafhv, h graph )可 能 指舊 約 聖 經特 定 的 v 經 文(本 節 後面 引 用創 十 二 3);保羅 常 常 這樣 使用 grafh(graph ) 一 詞( 羅 四 3,九 17,十 11,十 一 2;加 四 30; 參 : 提 前 五 18; 提 後 三 16;參 R. Longenecker 1990: 115)。但 是,更 有 可 能 保羅 是 泛 指 舊 約 聖 經 一 般 的 教 導 ( 見 BDAG 206.2.b.β= 《 大 詞 典 》 315-6)。因 此,第 一 個 子 句表 達 的是 一 般性 的 斷言,即 舊 約 聖經 展 望 未 來, 那 時 神 將 使 外 邦 人 因 信 稱 義 ; 第 二 個 子 句 斷 言 , 有 一 個 特 定 的 經 文 預 先 把 福 音 傳 給 了 亞 伯 拉 罕。 這 兩 個 子 句 之 間 的 關 係 並 不 明 確 。 第 一 個 子 句 藉 著 分 詞 proi>dou'sa( proidousa , 來 自 prooravw〔proora 〕,預 先 看 見;在 新約聖 經中,除 了 這 裡,該 詞 只 出 現 在徒 二 25、31,二 十 一 29)。這 個 分 詞 可以 表 示 原因(《新 耶 路 撒 冷聖 經 》; 參 Burton 1921: 160; Mussner 1988: 220) , 但 或許,比較可能的是,這個分詞表示相同的行動。就這個觀點而 言,第二個子句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措辭重複第一個子句的斷言。 聖 經 預 見, 神 使 外 邦 人 稱 義, 這 是 福 音 的 基 本 內 容 , 這 個 福 音 以 「 萬 國 都 必」 因 亞 伯 拉 罕 「得 福 」 的 應 許 , 被 「 預 先 傳 」 ( 《 新 譯 本 》 、《 新 漢語 譯 本 》) 給 亞伯 拉 罕。 片 語 ejk pivstew"( ek piste s) 位 於 第 一 個 子句 的 首位 , 可能 是 為 了 強 調: 「 因 著 信 ,神 必 使 外 邦 人 稱 義 。 」 動 詞 「 稱 義 」 是 現 在 式 時 態(dikaioi', dikaioi) , 但 這 個 時態 並 沒有顯 示 稱 義的 「 時 間 」 , 其將 來 的意 思 取決 於 動詞 proi>dou'sa(proidousa) 。 保 羅 斷 言 聖 經「預先 傳 福音 」( proeuhggelivsato, proeu ngelisato; 在 希 臘

339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文 聖 經 中, 此 動 詞 只 出 現 在 這 裡) ,這 個 斷 言 之 所 以 十 分 引 人 注 目,是因為保羅通常將福音與救恩歷史的新時代牢牢地聯繫在一 起 , 後 者是 基 督的 死 和復 活所開 創 的( 例 如, 羅一 2~4; 林 前 十 五 1~ 4) 。 保 羅 斷 言,神 給 亞 伯拉 罕 的應 許 是非常 重 要 的宣 告 , 這 些 應 許宣 告 了與 基 督 密切 相 關的 好 消息。此 外,本 節 經文 表 明, 「 因 信 稱 義」 雖 不 是「 福 音 」 全 部 的 意 思, 卻 顯 然 是 福 音 的 基 礎 內容。 保 羅 引 用的 經 文主 要 基 於創 世 記十 二 章 3 節。華爾 基(Waltke 2001: 208)稱,創 世 記 十二 章 1~3 節 是「 摩 西 五經 的 核 心主 題 」。 它包含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自己的本地本族,去到新的地方,以 及 神 應 許使 他 成為「 大 國 」,叫 他的「 名 為大 」,使 別 人 得福(2 節 ) 。 神 也 應 許, 那 些 祝 福 亞 伯 拉 罕 的, 祂 必 賜 福 他 們 , 那 些 咒 詛 亞 伯 拉 罕 的 , 祂 必 咒 詛 他 們 ; 最 後 神 應 許「 地 上 的 萬 民 都 必 藉 著 你 得 福」 ( 參 《 現 代 中 文 譯 本 修 訂 版》 ; 《 和 合 本 》 「 地 上 的 萬 族 都 要 因 你 得 福」 ) 。 有 些 舊 約 聖 經 學 者 對 於 這 是 否 是 創 世 記 十 二 章 3b 節 最 好 的 翻 譯爭 論 不休( 見〈 附 加註 解〉),但《 七十 士 譯 本 》 明 顯 呈 現 了 這 個 翻 譯, 保 羅 在 這 裡 一 如 既 往 地 引 用 《 七 十 士 譯 本》的 經 文。《 七十 士 譯 本》讀 作 aiJ fulaiV th'" gh'"(hai phylai t s g s),「地 上 的 萬 民〔 族 〕」,不 過,保 羅 沒有採 用 這 個 讀 法 , 而 是 讀 作 pavnta taV e!qnh(panta ta ethn ),「 所 有 的 外 邦 人 」(《 和 合本》「萬國」)。可能是保羅本人改變了措辭,以適合他的論 證 , 因 為 明 確 提 到 外 邦 人, 顯 然 比 《 七 十 士 譯 本 》 的 翻 譯 更 能 支 持 他 的 觀點(《七 十士 譯 本》是直 接 翻譯 希 伯 來文;Stanley 1992: 237)。但 或許 比 較可 能 的 是,保羅 將 創世 記 十二章 3 節 與 創 世 記 其 他 提 到「 萬 國」 (pavnta taV e!qnh, panta ta ethn ) 的 大 致平 行 的 應 許 合 併在 一 起,比 如:創 世記 十 八章 18 節,「亞 伯 拉 罕必 要 成 為 強 大 的國,地 上 的 萬國 都 必因 他 得 福;」創 世 記二 十 二 章 18 節, 「 並 且 地 上 萬 國 都 必 因 你 的 後 裔 得 福 , 因 為 你 聽 從 了 我 的 話; 」 或 創 世 記二 十 六 章 4 節 , 「 我 要加 增 你的 後 裔,像 天 上 的星 那 樣 多,又要將這些地都賜給你的後裔。並且地上萬國必因你的後裔

340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得 福。」 5 創 世 記十 八 章 18 節 明 確 提 到亞 伯 拉罕,或 許 是 這 個用 語 最 有 可能 的 資料 來 源,尤 其 是創 世 記 二十 二 章 18 節 和 二 十 六 章 4 節 的 應 許, 都與 亞 伯拉 罕 的 順服 有 關( NA 28 邊註 的 串 珠以 斜 體 引 用 創 十 八 18, 表 明 編 者 將 它 視 作 保 羅 在 加 三 8 用 語 的 資 料 來 源 ; 且 見 Koch 1986: 162–63; Silva 2007: 793 = 席 爾 瓦 2012: 1184) 。 但 是,另 外 兩處 經 文(二 十 二 18,二 十六 4)使 用的「 子 孫 」 或 「 後 裔」 ( spevrma, sperma) , 顯 然 預 示 著 保羅在 解 釋 這個 應 許 時 發 生 了關 鍵 性的 轉 移 (見 : 加三 16; Watson 2004: 189–90) , 因 此,很有 可 能保 羅 著眼 於 這些 經 文中 的 一般 主題。外 邦人 必「 在 亞 伯 拉 罕身 上 」 ( 《 呂 振 中 譯 本》 ; 《 和 合 本》 、 《 新 譯 本 》 、 《 新 漢 語 譯 本 》 作 「 因 亞 伯 拉 罕」 ;《 現 代 中 文 譯 本 修 訂 版》 、 《 中 文 標 準 譯 本 》 , 「 藉 著 亞 伯 拉 罕 」 ) 得 福, 這 個 斷 言 的 意 思 並 不 十 分 清 楚 。 其 希 伯 來 文 可 能 具 有「 伴 隨 」 的 意 思 : 萬 國 必 藉 著 他 們 與亞 伯 拉罕 的 聯 合得 福 。 第 9 節 也 可 以表示, 這 是保 羅 的 觀 點 ( Dunn 1993a: 166; Eckstein 1996: 116; H. Johnson 1987: 193–95) 。 不 過 , 也 有 可 能 保 羅 在 暗 示 他 將 在 接 下 來 的 一 章 中 論 述 的 方 向, 在 那 裡, 亞 伯 拉 罕 的 後 裔 是 與 基 督 認 同 , 我 們 因 信 進 到 基 督 裏, 使 我們 得 著「 亞 伯拉 罕 之後 裔 」的 地位( 三 16、26~

5

與 創 世 記 十 二 章 3 節 一 樣,本 書 另 一 節 經 文 也 使 用 創 世 記 二 十 八 章 14 節 的 fulaiv( phylai) 一 詞 重 申 應 許 : kaiV ejneuloghqhvsontai ejn soiV pa'sai aiJ fulaiV th'" gh'" kaiV ejn tw/' spevrmativ sou( kai eneulog th sontai en soi pasai hai phylai t s g s kai en t spermati sou,並 且 地 上 萬 族 必 因 你 和 你 的 子 孫 〔後裔〕得福〔《新譯七十士譯本 》〕)。創世記的 這個應許也被使 徒 行 傳 三 章 25 節 引 用 , 但 那 裡 用 的 是 patriaiv( patriai; 創 世 記 中 關 於 應 許 的 經 文 沒 有 此 詞 ):kaiV ejn tw'/ spevrmativ sou [ejn] eulj oghqhvsontai pa'sai aiJ patriaiV th'" gh'" ( kai en t spermati sou [en] eulog th sontai pasai hai patriai t s g s, 並 且 地 上 萬 民 必 藉 著 你 的 子 孫 〔 後 裔 〕 得 福 ) 。 桑 得 斯 ( Sanders 1983: 21) 認 為 , 保 羅 僅 僅 引 用 創 世 記 十 八 章 18 節 ; 另 一 方 面 , 哈 恩 ( S. Hahn 2009: 246–47)認 為 , 保 羅 心 裡 想 的 主 要 是 創 世 記 二 十 二 章 16~ 18 節 。 341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29; 參 Martyn 1997: 302; Mussner 1988: 222; Heckel 2002: 123; Watson 2004: 187–90) 。 假 如 保 羅 在 這裡 是 暗示這 種 觀 念, 那 本 節 經 文 就能 解 釋保 羅 為 何會 在 14 節 斷 言「 亞伯 拉罕 的 福」是「在 基 督 耶 穌裏 」 得著 的。

三 9. 保 羅 現 在 得出 結 論(w@ste, h ste,因 此 ; 《和 合 本 》作 「可見」)說:「那些出於信心的人,與亞伯拉罕這相信的人一 同 得 福 。」 正 如馬 庭( Martyn 1997: 302) 所 言 ,本 節 經 文將 創 世 記 十 五章 6 節 強 調 信心 , 與創 世 記十 二 章 3 節蒙福 的 應 許連 在 一 起( 亦 參 Dunn 1993a: 166)。這 個 結 論 同 樣 表 明,儘 管 保 羅 明 顯 關心的是為外邦人被包括在內提供聖經依據,但他更關心的基本 問 題 ( 與二 16, 三 2、5; 及 接 著的 三 10~14 一 致 ) , 是要 表 明 猶太人與外邦人都一同藉著信心得福。最後,本節經文也顯示, 保 羅 將 神 應 許 亞 伯 拉 罕 及 其 後 裔 的 「 福 」 與 稱 義 緊 密 相 連, 即 便 他 沒 有 將兩 者 等同 起 來 。 如 我 們 在 第 8 節 的 註 釋 中所 提 到的 , 保羅 在 這裡以 關 聯 的用 語 (suvn, syn, 與 … …一 起 ), 來 解釋 亞 伯拉 罕 與「那 些 出於 信 心 的 人 」 之間 的 關係 ( 創 十 二 3 的 引 文 是「 因 你」) 。 至 少在 本 節 經文,亞伯拉罕是關於如何得著所應許之福的例子。不過,亞伯 拉罕在救恩歷史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意味著他不僅僅是一個實 例 ; 他 對 神 應 許 的 回 應, 是 神 的 旨 意 成 就 的 基 礎 , 並 成 為 供 後 來 之 人 效 法 的 一 個 決 定 性 的範 例 。 保 羅 在 解 釋 創 世 記 中 亞 伯 拉 罕 的 故 事 時 ,焦 點 集中 在 創 世記 十 五 章 6 節 , 這 就表明 , 他 形容 亞 伯 拉 罕 是 pistov"(pistos),這 應 當 理 解 為「 相 信 的」的 意 思( Bruce 1982b: 157; R. Longenecker 1990: 116) , 而 不 是「 忠 心 的」 之 意 ( 例 如, Hays 2000: 256): 因此, 我 們將 這 個形容 詞( 按 照《 新 國 際 版》)譯 作 名詞 用 法的 表 達,「相 信 的人」(《英 語標 準 版》、 《 新 耶 路 撒 冷 聖 經》 亦 如 此 翻 譯 ; 《新 美 國 標 準 版》 、 《 新 英 語 譯 本 》 譯 作 「 信 徒 」 ; 《 新 修 訂 標 準 版》 、 《 普 通 英 語 聖 經 》 譯 作 「 那 相信 的 」; 《 和 合本 》 ,「 有 信心 的」)。

三 10. 我 們 在 7~14 節 的 引 言 中 已 提過, 這節 經文 在 保 羅的

342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論述中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某種意義上,這段新的論證一直 貫 穿 到 25 節,因 為保 羅 在這 部 份中 始 終聚 焦 於律法 沒 有 能力 使 人 得 著 亞 伯拉 罕 所蒙 的 福: 兒 子的 名 分(George 1994: 227) 。 本 段 中「 因信」(7~ 9 節 )與「 不 是靠行 律法 」或「不是 靠 律 法」(10 ~ 25 節 ) 之 間 的 對 比, 是繼 續 二章 16 節 和 三 章 1~5 節 的 同 一 個 對 比 。 它們 與 7~ 9 節 的 直接 關 聯顯 而 易見 :7~9 節 提 到 「 福 」 臨 到「 那 些出 於 信心 的 人 」,很 自 然地 暗 示其 反 面 —「 咒 詛 」。 10 節 與 13 節 配 對 ,10 節 發 出 「 咒 詛」 的警 告,13 節 宣 告 基 督 已 救贖我們脫離了咒詛。在這兩節經文中間的兩節經文通過關鍵詞 密 切 相 聯: ejk pivstew"( ek piste s) 和 zavw(za , 活 ) 。14 節 將 1 ~ 14 節 的 許 多 關 鍵 想法 交 織在 一 起,因 此 , 14 節 不 僅是 10~ 14 節 的 結 論, 在 某種 程 度 上, 它 也是 1~ 14 節 的 結 論。 三 章 10 節 的 gavr(gar,因 為 )引 入後 面 一節 經 文,解 釋 9 節 所 隱 含 的 一 個 反 面 的 斷 言: 承 受 亞 伯 拉 罕 的 福的 , 是 「 那 些 出 於 信 心 的 人」,而 不 是那 些「 屬於 行 律法 的」,因為… …( Mussner 1988: 223) 。 確 切 地 說, 保羅 斷 言, 第一 , @Osoi ... ejx e!rgwn novmou eijsivn, uJpoV katavran eijsivn( hosoi ... ex erg n nomou eisin, hypo kataran eisin):「凡 是屬 於 行律 法 的,都在 咒 詛之 下 」(參《 新漢 語 譯本》 附 註;《和 合 本 》作「 凡 以行 律 法為 本 的,都 是 被咒 詛 的」)。 @Osoi ( hosoi)一 詞 與 9 節 的 oiJ [ejk pivstew"]( hoi [ek piste s])形 成 對 比, 表 達 了 這群「成 員 的 一個『不 確 定的 』或『可 能 的』特 色」 (Stanley 1990: 498) 。 事 實 上 , 保羅 警 告加 拉 太人 不 要加入 這 類 人。 保 羅 只 在 這 裡和 13 節 明 確 使 用「 咒詛 」 的用 語(katavra〔katara〕 出 現 在 來 六 8; 雅三 10; 彼 後 二 14; 亦 參 : 加 一 8~ 9; 羅 九 3; 林 前 十 二 3, 十 六 22) 。 「 在 咒 詛之 下 」( 《 新譯本》 、 《新 漢 語 譯 本 》 、 《 現 代 中 文 譯 本 修 訂 版 》 )就 是 , 未 能 達 到 神 聖 約 要 求 的 人 , 落 在 神 的 審 判 之 下 。 這 裡 提 到「 咒 詛 」 , 尤 其 是 福/ 咒 詛 的對比,同樣使我們自然注意到申命記二十七~三十章,摩西在 那 裡 將 遵 守 聖 約 蒙神 賜 福 , 與 悖 逆 帶 來 咒 詛 這 兩 種 選 擇 , 擺 在 以 色 列 百 姓面 前(《 七十 士 譯本 》有 四 十八次 提到 ejpikatavrato"〔epi–

343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kataratos,被 咒 詛 的 〕 ,在 這 幾 章 中出 現 了十 九 次;katavra〔katara〕 出 現 四 十六 次 ,這 幾 章有六 次 )。 因 此, 保 羅 在 10b 節 引 用 這 幾 章 的 內 容, 也 就 不 足 為 奇 了。 保 羅 引 用 的 基 本 經 文 顯 然 是 申 命 記 二 十 七 章 26 節,它 是對 各 種罪 發 出的 一 連串 咒 詛的 高 潮 和 總 結 。 保羅的這節經文,與《七十士譯本》和《馬所拉文本》的經文略 有 不 同 , 但 這 些 改 動 並 不 要 緊, 它 們 可 能 反 映 了 保 羅 受 到 申 命 記 二 十 七 ~三 十 章幾 段 類似經 文 的影 響( 二 十八 58~61,二 十 九 19 ~ 20,二 十 九 28,三 十 1、10;見:三 10 的〈 附 加 註 解〉)。這 幾 節 經 文 概 括 了 本 書 一 個 重 要 的 神 學 主 旨: 要 在 以 色 列 地 持 續 享 有 神 所 賜 的 福 , 這 取 決 於 百 姓 是 否 能 謹 守 遵 行 摩 西 律 法; 不 能 行 律 法 , 就 會 導 致咒 詛, 並被 逐 出 那 地。 保 羅 以 gavr(gar,因 為 ) 一詞,將這個引文與他在本節第一部份的斷言相連,顯示這個引 文 是 解 釋那 個 斷言 , 或 者是 其 基礎。 至 於 如 何理 解 三章 10 節 兩 個 部 份 之 間的 邏 輯 關係,這 一 點備 受 爭 議,因 為這 節 經文 是 三 章論 述 中的 某 種關 鍵。對 三章 10 節 的 解 釋,決 定 了—或許 往 往取 決 於—保羅 在 這幾節 經 文 中主 要 論 證 的 性 質。 乍 看 之 下, 第 二 個 部 份 的 引 文 似 乎 與 保 羅 第 一 個 部 份 的 言 論 恰好 相 反( 例 如,像 路 德〔 Luther 1963: 252〕所 指 出 的 )。 申 命 記 的 引 文 鼓 勵 百 姓 遵 行 律 法, 以 免 遭 咒 詛; 而 保 羅 宣 稱, 恰 恰 是 那 些 與 律 法 緊 密 相 連 的 人, 才 會 遭 致 咒 詛 。 對 於 這 個 問 題 , 我 們 的 第一 反 應是 , 認 識到 保 羅談 論 的不 是 行律法 的 人 ,而 是 ejx e!rgwn novmou( ex erg n nomou)的 人。該片 語 與 9 節 的 oiJ ejk pivstew" ( hoi ek piste s; 並 參 :7、 8、 11、 12 節 ) 平 行, 這 意 味 著 ,該 片語不是指那些「行律法的人」,而是指那些以某種方式與律法 認 同 的 人。6 用 阿 奎那( Thomas Aquinas)的 話 來說,這 個 與律 法

6

與 Gordon 2009: 244–45 相 反 , 戈 登 對 大 多 數 翻 譯 中 「 倚 靠 」 或 「 基 於」行律法的觀念提出質疑(例如:《和合本》、《呂振中譯本》、 《中文標準譯本》、《新 漢語譯本》、《 新國際版》、《新修訂標準 版》、《英語標準版》、《新英語譯本》、《新美國聖經》、《新美 國標準版》、《普通英語聖經》)。

344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的 認 同 , 就 是 指 人「 倚 靠 律 法 的 行 為 , 又 相 信他 們正 是 由 這 些 行 為 決 定 的 」(參 Riches 2008: 173)。 因 此,ejx( ex)一 詞 可 能 具 有憑藉的意思,我們發現該片語在前面幾處出現時含有這個意思 ( 二 16, 三 2、 5), o@soi(hosoi)可 能 有 修 辭 的效 果, 警 告加 拉 太 人 不 要 重 蹈 覆 轍。 按 照 對 第 一 個 子 句 的 這 種 解 讀 , 那 麼 , 引 文 可 能 用 於 說 明 一 個 原 則, 解 釋 為 甚 麼 咒 詛 會 臨 到 這 樣 的 人: 若 要 避 免 受 咒詛 , 就必 須 遵 行律 法 書上 所 記的 一 切。 但是,若要將這個原則作為保羅斷言的基礎,就需要再多一 個 邏 輯 步 驟: 就 是 假 設, 事 實 上, 沒 有 人 能 夠 行 律 法 書 上 所 記 的 一 切 。 用三 段 論的 形 式 來看 ,10 節 的 邏 輯 就 好像這 樣 : 惟 有 那 些 行 律 法 上 所 記 一 切 之 事 的 人 , 才 能 免 受 咒 詛 ( 10b 節)。 沒 有 人 能遵 行 律法 上 所 記的 一 切事( 假設 , 如 11 節 ) 。 所 以 : 凡倚 靠 行律 法 的 人, 都 不能 逃 脫咒 詛 (10a 節 ) 。 這能很好地解釋保羅的論證,也是處理本節經文的傳統方法 ( 例 如, 《安 波 羅修 註 釋》 〔參 Bray 2009: 16〕 ;Chrysostom, Comm. Gal. 論 三 10 [NPNF 1 13:26–27]; Luther 1963: 253; Lightfoot 1881: 137; Burton 1921: 164) , 並 且 有 一 大 批解 經 家仍然 持 此 觀點( 例 如,Bruce 1982b: 159; Mussner 1988: 224–26; R. Longenecker 1990: 117–18; Hübner 1984: 18–19; B. Longenecker 1998: 134–42; Waters 2006: 93–100; Kim 2002: 139–52;尤 其 見 Schreiner 1984)。但 近 來有一種與之競爭的解釋贏得了相當多的支持。7 按照這種觀 7

學者還提出了其他若干解釋,但我們上文查考的這兩種解釋是最普 遍、且可能性最 大的觀點。不過,我們在這裡應當提 及鄧恩(尤其是 Dunn 1993a: 171-73)的 看 法,他 解 釋「 行 律 法 」的 出 發 點 是,行 律 法 是猶太教特有的,這一點 從本質上是反對外邦人 的。因此,那些強調 維持這些猶太界線標記的人,就沒有領會,神設立律 法真正的意圖和 目 的 是 要 將 外 邦 人 包 括 在 內 。 他 們 沒 有 「 持 守 律 法 」 —這 是 保 羅 解 釋 時 , 改 換 的 用 詞 — 因 此 落 在 咒 詛 之 下 ( 亦 參 Dunn 1985: 533–34; 345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點 , 那 些「屬 於 行 律 法 的 」 ( 《 和 合 本 》 「 以 行 律 法 為 本 的 」 ) 是 指 「 藉著 行 律法 獲 取 身份」 (Hays 2000: 258) ,ejx(ex) 一 詞 的 功 用 可能 與 二章 12 節 的 一 樣,那裡 的 touV" ejk peritomh'"(tous ek peritom s)意 指「 屬於 一 群受 割 禮的 人」(例如,Gordon 2009)。 就 這 種 看 法 而 言 , 這 個 片 語泛 指 以 色 列 人; 保 羅 警 告 加 拉 太 人 不 要 憑 著 「 行 律 法」 加 入 以 色 列 。 因 此 , 保 羅 引 用 申 命 記 二 十 七 章 26 節 , 不 是 作為 主 要論 證 的一 個 原則,而 是 用於提 醒 他 們一 個 歷 史 事 實 : 事 實 上, 以 色 列 的 確 遭 致 了( 被 擄 的) 咒 詛 , 因 為 他 們 未 能 忠 心地 持 守 神 的 約 。 這 樣 , 保 羅 的 重 點 是 警 告 他 的 加 拉 太 讀 者,假 如 他們 想 要通 過 接受 猶 太 教的 獨 特「標 記 」—「 行 律法」— 而 與 以 色 列 認 同 , 就 是 使 自 己 落 入 那 籠 罩 著 以 色 列 的 咒 詛( 特 別 見 Stanley 1990; J. Scott 1993; N. Wright 1991: 141–48;亦 參 Hays 2000: 258; Thielman 1989: 66–69; Braswell 1991: 74–76; Caneday 1989: 192–95; Dumbrell 2000: 23–25, 27–29 ; 及 改 進 的 形 式 , Starling 2011: 49–52)。這 個 解 釋完 美 地契 合 了對保 羅 在 加拉 太 書 這 部 份 論 述的 更 具 「 敘 事 性 的」 解 讀 , 這 種 解 讀 近 年 來 贏 得 了 廣 泛 支 持。然而,我 們 認為 有 充分 的 理由 選 擇「 傳統 」觀 點—雖 然 我 們 用 更 具 歷 史 性 的 進 路 , 稍 微 改 動 了「 傳 統 」 的 觀 點 ( 關 於 我 們 下 面 提 出 的 許 多 點 , 特 別 見 Schreiner 1984: 154–59; 1985: 257–66) 。 如 前 所 述 , 尤 其 重 要 的 是 短 語 o@soi ejx e!rgwn novmou( hosoi ex erg n nomou) 的 意 義。 如 我們在 前面 主 張的 ( 見二 16 的 〈 附 加 註 解 〉 ) , 「律 法 的 行 為」 ( 《 和 合 本 》 「 行 律 法 」 ) 這 個 富 有 爭 議 又 至 關 重 要 的短 語 , 是 表 示 「 行 」 律 法 的 一 般 方 式 。 我 們 不 能 將 這 個短 語 簡 化 成 指 與 以 色 列 認 同 。 此 外 , 保 羅 強 調 這 個 短 語

1993b: 84–86; Wisdom 2001)。 史 丹 利 ( Stanley 1990) 認 為 , 保 羅 引 用 這 節 經 文,只 是 因 為 它 是 舊 約 聖 經 中 惟 一 可 同 時 看 到「 咒 詛 」和「 律 法 」 的 經 文 ( 亦 參 Sanders 1983: 20–27), 這 種 觀 點 同 樣 不 充 分 。 保 羅 的 意 思 也 不 是,行 律 法 本 身 是 有 罪 的( 與 Schlier 1989: 134–35 等 人 的 看 法 不 同 ) 。 關 於 對 其 中 幾 種 解 釋 的 批 判 , 見 Matlock 2009a。 346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v tou 的「 行 為」或「 行 」部 份:他 以 這個 說 明—tou' poih'sai aujta( poi sai auta,去 行 它 們 ) —結束 申 命記 的 引文。保羅 在 12 節 ( Silva 2001: 259–60; Das 2001: 151–53; Gundry 1985: 24–25)和 五 章 3 節 ( 「 現 在 , 我 再 向 凡 想 要 受 割 禮 的 人 作 見 證, 他 有 責 任 遵 行 全 部 的律法」)重拾這個重點。儘管這「律法」是指摩西律法,且保 羅在加拉太書中的論述大多基於律法時代與在基督裏應驗之時代 的 對 比 , 8 但 從 上下 文 來看, 這 節經 文 表明, 保羅同 樣 關 心「 行 」 這 個 在 許 多 方 面 更根 本 的 問 題。 因 此 , 要 解 釋 本 節 經 文 的 邏 輯, 關 鍵 在 於, 本 節 開 頭 的 「 律 法 之 行 為」 和 結 尾 的 「 行 」 是 同 一 件 基 本 的 事。 基督取代了律法,這個簡單的斷言可能足以達成保羅的目 的;但 我們 可 能以 為 保羅 會 進一 步 問,為 甚麼 基督 必 須 取代 律 法。 換言之,儘管保羅在這封書信的論述大部份可以總結為「行為因 為 ( 而 且 當) 它 與 過 時 的 律 法 相 關 , 所 以 是 錯 誤 的 」 , 但 保 羅 在 這 裡 暗 示, 他 已 經 移 至 一 個 更 深 層 、 更 普 遍 的 議 題 : 「 律 法 沒 有 為賜福提供任何基礎,因為律法牽涉『行為』:人發現自己不可 能『行』出來。」這個論點是宗教改革救恩論的核心,似乎也出 現 在 我 們 的 經 文 中。 我 們 傾 向 傳 統 解 釋 的 另 一 個 原 因 是 保 羅 引 用 的 經 文 。 舊 約 聖 經 有 許 多 經 文, 甚 至 有 些 來 自 申 命 記 二 十 七 ~ 三 十 章 的 經文 ( 例如 , 二十 九 27) , 更 清 楚、 更明顯 地 提 到落 在 以 色 列 身 上的 咒 詛。保羅卻 選擇 了一處 聚 焦於 個 體(pa'" o@", pas hos, 凡 … … 的) 及 他們 堅 持 遵行 (ejmmevnei ... poih'sai, emmenei ... poi– sai, 凡 〔 忠 心 地 〕 持 守… … 去行 , 《呂 振 中 譯本 》 ) 9 的 經 文 。

8

因 此, 鄧 伯 瑞( Dumbrell 2000: 23–25)認 為 , 保 羅 的 論 證 隱 含 的 前 提 是 ,「 因 為 摩 西 之 約 的 時 代 如 今 已 經 結 束 了 。 」 因 為 基 督 的 到 來 結 束 了 摩 西 之 約 及 相 關 的 贖 罪 條 例,因 此,通 過「 行 律 法 」與 那 個 約 認 同 , 必然將人置於咒詛之下。

9

不 定 詞 poih'sai( poi sai)雖 然 可 以 表 示 結 果,但 可 能 與 ejmmevnei( emme– nei)更 緊 密 結 合 在 一 起 , 表 示 一 個 動 詞 觀 念 :「 持 續 行 」(《 新 英 語 譯本》);或者,更好的是,「通過行……來持守。」 347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這 個 引 文 完 全 用 於 提 醒 加 拉 太 基 督 徒 律 法 的 核 心 原 則: 賜 福 和 咒 詛 都 取 決於 行 為。 10 但 有 人 反 對 我 們 將 人 不 可 能 行 全 律 法 的 假 設 讀 入 經 文, 認 為 不 管 是 保 羅 在 加 拉 太 書 的 論 述, 還 是 他 的 猶 太 背 景, 都 不 能 證 明 這 個 假 設; 我 們 該 如 何 看 待 這 個 意 見 呢 ? 我 們 首 先可 以 說 , 這 兩 種 觀 點 的 論 證 都 需 要 假 設 一 個核 心 要 素 : 傳 統 觀 點 需 要 假 設 人 無 法 行 盡 律 法, 而 修 正 主 義 的 觀 點 需 要 假 設 與 以 色 列 認 同。 當 然 , 修正主義者會說,他們做出的假設比傳統觀點所需的假設可能性 更 大。有人 提 出,因為這 種 觀點—人 不 能完 全遵 行 律 法—並不 是 保 羅 當 時 的 猶 太 教 常 見 的 教 導; 保 羅 也 沒 有 在 其 他 地 方 清 晰 地 教 導 這 一點。因 此,保 羅 如何 能 假設 讀 者會 從 中推斷 出 這 一點 呢 ? 我 們 對 此 的 回 答 是, 保 羅 引 用 的 申 命 記 經 文, 反 復 提 到「 凡 」 一 詞 , 這 為 保 羅 的 推 論 提 供 了 明 顯 的 依 據 , 即 : 人 若 要 避 免 咒 詛, 就 必 須 「 完 全 地」 或 「 全 面 地 」 遵 守 律 法。 而 且 保 羅 表 明 , 這 其 實 就 是 他在 加 拉太 書 五 章 3 節 的 看 法:「 我 再指著 凡 受 割禮 的 人 確 實 地 說, 他 是欠 著 行 全律 法 的債 」 (Westerholm 2004: 375= 魏 斯 特 鴻 2014: 483–84) 。 猶 太 人 會 回 答說, 雖然他 們 肯 定不 可 能 完全遵守律法,但律法本身為人不能守全律法提供了贖罪的方 式 。 但 保 羅 從 十 字 架 的 角 度 , 認 為 基 督 提 供 了 最 終 的贖 罪 方 式 , 也是唯一的方式(攪擾者可能也接受這一點;特別見〈導論〉中 「 保 羅 回應 的 邏輯 」部份 )。救 恩歷 史 的高 潮 產生 了「 非此 即 彼」 的 新 處 境, 若 要 使 律 法 成 為 蒙 神 賜 福 的 基 礎, 現 在 這 個 新 處 境 就 會 要 求 人完 全 遵守 律 法 (特 別 見 Das 2003: 36–42) 。

三 11. 在 11~ 12 節,保 羅繼 續駁 斥 將律 法 作為 得著 亞 伯 拉罕 之 福 / 稱義 的途徑,11~12 節 一 同 用 於 支 持保 羅在 10 節 的 論 點 。 10 節 的 重 點 是,律 法 為那 些 依靠 它 稱義 之 人實 際成 就 的(咒 詛 ); 11~12 節 關 注 的 焦 點 是, 律 法所不 能成 就 的( 稱義 / 生 命) 。因

10

關 於 申 命 記 二 十 七 ~ 三 十 章 賜 福 和 咒 詛 的 神 學 和 意 義,特 別 見 Waters 2006: 29–77, 他 對 是 否 能 從 這 幾 章 讀 出 一 個 清 晰 的 傳 統 , 提 出 質 疑 。

348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此 , dev( de) 一 詞 表 示 連 續 性 ( 「 那 麼 」 〔 《 新 修 訂 標 準 版 》 、 《 英 語 標 準 版 》 、 《 新 美 國 標 準 版 》 、 《 新 英 語 譯 本》 〕 是 個 不 錯 的 英 文翻 譯 ;與 R. Longenecker 1990: 118 相 反 , 他 認 為這 裡 表 示 反 義 的關 係 )。11~ 12 節 的 論 述 可 以 分 三個階 段 展 開:(1) 律 法 不 能 使人 稱 義( 11a 節 ),因 為 (2) 信 心 使 人 稱 義( 11b 節 ), 並 且 (3) 律 法 與 信 心 無 關( Stanley 1990: 503)。我 們 描 述的 這 個 邏 輯 , 假設 了 保羅 論 證 的重 點 出現 在 11a 節 。 中英 文 譯 本和 大 多 數 解 經 家都 贊 同, 將 11a 節 歸 入 主 要 的 子句, 將 11b 節 歸 入 輔 助 子 句 。1984 版 的 《 新 國 際 版》 和 《新 漢 語譯 本》的 翻 譯 具有 代 表 性 : 「 顯 然 , 沒 有 一 個 人 可 以 靠 著 律 法 在 神 面 前 稱 義, 因 為 『 義 人 必 因 信得 生 』。 」 按 照這 個 觀點 , 本節 開 頭的 o@ti(hoti, 即 ) 是 從 屬 於後 面 稍遠 才 出 現的 dhl' on(d lon,〔這 是 〕明 顯的 ),第 二 個 o@ti(hoti) 表 示 原 因: 直 譯即, 「但 是 ,沒有 一 個 人以 律 法 在 神 面 前 稱 義 , 這 是 明 顯 的 , 因 為 … … 。 」 不 過 , 有 人 認 為( 特 別 是 Wakefield 2003: 207–14) , 這 樣 解 讀本 節 經文 , 會 與句 法 產 生 衝 突 。 魏 克斐( Wakefield) 指 出 , 在 與 保 羅 同一 時 期 的 希 臘文 中 , 從 屬 於 dhl' on( d lon) 一 詞 的 o@ti(hoti) , 通 常 是 跟 在 dhl' on ( d lon)後 面( 如 保 羅 書 信 中其 他 地 方唯 一 與之類 似 的 經文, 林 前 十 五 27) 。 因 此 ,他 想 要顛 倒 這兩 個 子句 的 邏輯 關 係 :「 但因 為 就 神 而 言, 沒 有 人 是 靠 律 法 稱 義 ; 很 明 顯,義 人 必 基 於 信 心 而 活」(《普通英語聖經》;亦見 Hays 2000: 259; Thielman 1994: 127–28; B. Longenecker 1998: 164; de Boer 2011: 202) 。 然 而 , 正如 魏 克 斐 所 承 認 的 , 有 很 多 例 子 表 明 o@ti( hoti) 從 屬 於 它 後 面 的 dhl' on ( d lon; 見 , 例 如, 約 瑟 夫, 《 猶太 戰 記》 6.422; 《 斥 阿 皮 昂》 2.13; 及 路 二 十 37 異 讀 的 同 源 動 詞)。 並 且在 這個 上 下 文中 ,我 們 有 充 分的 理 由相 信 , 這些 詞 的順 序 應當 如 此讀。 將 11b 節 的 引 文 作 為 保羅 在 11a 節 斷 言 的 基 礎, 符 合我 們 在上下 文 中 所看 到 的 的 模 式 , 即 保 羅 斷 言 的 聖 經 依 據( 8、 10、 12、 13 節 ) 。 此 外, 對 這 兩 個 子 句 的 傳 統 編 排, 邏 輯 更 合 乎 情 理 。 舊 約 聖 經 斷 言 人 是 因 信 稱 義( 11b 節 ),這 是 保 羅反 面 斷言—人 不是 因 律 法稱 義—

349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的 邏 輯 基 礎。 假 如 將 這 兩 個 子 句 的 關 係 顛 倒 過 來 , 那 麼 邏 輯 就 不 對 了:人不 能 靠律 法 稱義,這 個 反 面斷 言 並沒 有給 出 明 確的 理 由, 使 我 們 可以 斷 定人 是 因 信稱 義 。 正 如 保 羅 在 加 拉 太 書 中 處 理 基 本 議 題、 原 則 性 議 題( 一 個 人 如 何 才 能 稱 義 ? ) 時 的 傾 向 , 以 超 越 時 間 的 現 在 式 ( dikaiou'tai, dikaioutai, 正 在 被 稱為 義)來 提到 稱 義。 在法 庭上 被 判 無罪 、在 神「 面前」( parav, para)有 正 確 的關 係,並 非 ejn novmw( / en nom ) 獲 得,後 者 可能 表 示範 圍,在 律法「裏」(Vouga 1998: 74),但 它 更 有 可能 是 憑藉 用 法,「 藉著 律 法」(《 中文標 準 譯 本 》;《 和 合 本 》 「靠 著 律法」 ; 例如 ,Mussner 1988: 228) 。 如 前所 述, 這 個 子 句是 從 反面 說 明 保羅 在 10 節 的 觀 點。保羅的 這 個 斷言 是 基 於「 隱含 的」哈 巴谷 書 二章 4 節 的 引 文:oJ divkaio" ejk pivstew" zhvsetai ( ho dikaios ek piste s z setai, 因 信 稱 義 的 人 必 然 得 生 , 《 新 漢 語 譯 本 》 附 註 ; 雖 然 沒 有 引 介 套 語 , 但 很 清 楚 , 保 羅 想 要 讓這 些 話被解讀為引文)。這是保羅運用舊約聖經另一個富有爭議的例 子 , 本 段 到 處 是 舊 約 聖 經 的 引 文。 在 原 來 的 上 下 文 中, 哈 巴 谷 書 二 章 4b 節 似 乎 隱 含 了 一個 呼 籲,就 是 先知 呼 籲以色 列 中 忠心 的 人 超 越 他 們當 時 令人 困 惑、沮 喪的 歷 史環 境,靠 堅定 不 移 地「 忠 於」 上 主 和 祂令 人 鼓舞 的 默 示而「活 」 (參 : 2~3 節 ) : 「義 人 必因 他 的 忠 心 而 活 」 ( 筆 者 的 翻 譯) 。 有 的 解 經 家 認 為 , 保 羅 使 用 這 些經文敦促加拉太的基督徒憑信心/忠心在世上度日(特別見 Wakefield 2003: 167–76) 。 11 但 是 ,比 較 可能 的是 , 「 活」 具 有 更 深 層 的神 學 意義,如 12 節;也 請 注 意 21 節,在 那 裡,「使 … … 活 」(zw/opoievw, z opoie )和「 義 」息 息 相 關( 見我 們 在 下文 的 註 釋 , 並 見 Hays 2002: 133; Estelle 2009: 132–36) 。 保 羅 在 引 用 本 節 經 文 時, 不 同 於 這 節 經 文 所 有 已 知 的 形 式 , 完 全 省 略 了 代 名 詞 , 這 對 於 他 心 中 想 要 表 達 的 pivsti"(pistis, 信

11

在 加 拉 太 書 其 他 出 處 , zavw ( za , 活 〔 動 詞 〕 ) 具 有 這 種 「 非 神 學 」 意 義 ( 加 二 14、 19、 20〔 4 次 〕 , 五 25) 。

350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心 / 忠 心/ 信 實 ) 可 能 產 生 歧 義 ( 關 於 這 節 經 文 的 情 況 , 見 〈 附 加 註 解 〉 ) 。 有 些 解 經 家 認 為 , 保 羅 可 能 是 指 基 督 的 信心 / 忠 心 ( Howard 1979: 63–64; Matera 1992: 119; de Boer 2011: 202–4) , 或 者,它 既 是指 基 督的 忠 心,也是 指 人的 信 心( Hays 2002: 138–41; Martyn 1997: 314; Roo 2007: 206–7) 。 但 在 加 拉太 書 二~三 章 , 到 目 前 為止,pivsti"(pistis;及 其 同 源 詞 pisteuvw〔pisteu ,相 信 〕) 都 是 指 人的 信( 見:二 16 的 註 釋,及〈 導 論〉的「 基 督 的 信」部 份 );而 且,幾 乎 可以 肯 定,哈巴 谷 書 二章 4b 節 指 人 的 信心 / 忠 心 。 保 羅引 用 的形 式 留 下另 一 個懸 而 未決 的 問題, 即 介 詞片 語 ejk pivstew"( ek piste s) 如 何 整 合 到 句 子 中( 保 羅在羅 一 17b 節 引 用 哈 二 4 的 後 半 部 份 時 , 引發 了 相同 的 問題 ) 。大多 數 中 英文 譯 本 和解經家都將這個片語與動詞相連:「義人必因信得生」(《和 合 本 》、《新譯 本 》、《新 漢 語譯 本 》;特 別見 Cavallin 1978; Yeung 2002: 208–10) 。 但 這 個 介詞 片 語可 能 也可 以 與 divkaio"(dikaios) 一 同 翻 譯: 「 因 信 稱 義 的 人 必 然 得 生 」 ( 《 呂 振 中 譯 本》 、 《 新 譯 本 》 附 註 、 《 新 漢 語 譯 本 》 附 註 、 《 修 訂 標 準 版》 、 《 新 美 國 聖經》 ;Bruce 1982b: 161; Morris 1996: 104; Eckstein 1996: 143–44; Smiles 1998: 204; Watson 2009: 159–62)。然 而,還 有 一 種觀 點 是, 這個片語同時修飾 zhvsetai (z setai)和 divkaio" ( dikaios) (Dunn 1993a: 174; Martyn 1997: 314; de Boer 2011: 206)。保 羅 在 加 拉 太書 往 往 將 ejk pivstew"( ek piste s) 與 公 義 的用 語 連用 ,這是 支 持 第二 種 觀 點 的 有 力論 據 (二 16, 三 8、 24, 五 5; 這 個 片語 從 未 在其 他 地 ' z , 活 著 〕)。 方 修 飾「生 命 」,雖 然 二 20 以 ejn pivstei 修 飾 zw〔 但 或 許 可 能性 更 大 的是 , 我 們將 這 個 片語 與 zhvsetai(z setai) 一 同 翻 譯 。 當 然 , 將 「 因 信」 與 「 活 」 相 連 , 維 繫 了 兩 者 在 舊 約 聖 經 經 文 中 的 關 係 。 此 外 ,11a 節 的 ejn novmw/( en nom ) 在 功 用 上 等 同 於 ejk pivstew"(ek piste s),是 修 飾 動詞( Hays 2002: 133), 以 及 保 羅在 12b 節 再 次 聚 焦 於「 生命 」( Silva 2007: 801–2= 席 爾

351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瓦 2012: 1194–95),這 兩 個事 實 也都 暗 示了「 因信 」與「 活 」的 關 係 。 12 假如我們對保羅引文中的詞序和片語之間關係的理解是正確 的,那麼保羅對哈巴谷書經文的運用,顯示出他「加深」了那節 經 文 原 有 的 意 思 , 這 是 新 約 聖 經 運 用 舊 約 聖 經 的 特 徵 ( 見 Moo 1986) 。不 管 是 哈 巴 谷 書 的 經文,還 是 保 羅的 經 文, 「義 的」 ( divkaio", dikaios) 都 是 指與 神 有 合 宜關 係 的 人 , 而 保 羅 的 用 詞 還 特 別 具 有 「 被 稱 為 義」 的 法 庭 地 位。 哈 巴 谷 和 保 羅 都 選 用 pivsti"(pistis) / hn:Wma>( 'Èm˚n‰) ,作 為 屬 神 的 義 人 在 展 望 未 來 時 所 需 的 特 質 。 雖 然 有 不 少 解 經 家 堅 稱, 保 羅 的「 信 心 」 與 哈 巴 谷 所 呼 籲 的「 忠 心 」 意 思 大 不 相 同, 但 縱 然 這 兩 個 詞 不 是 同 義 詞 , 它 們 在 語 義 上 也 是 重 疊的。舊 約聖 經 的 hn:Wma>('Èm˚n‰),基 本意 思 是「 堅固 」、 「 堅 定 不 移」 , 但 這 種 堅 定 包 括 了 人 對 神 的 根 本 態 度 , 保 羅 稱 之 為信心。哈巴谷與保羅用詞之間最大的區別似乎在於,他們所用 的 動 詞 「 活 」 ( 《和 合 本 》 「 得 生 」 ) 。 大 多 數 詮 釋 哈 巴 谷 書 之 人認為,該詞的意思單純指「過……生活」,而正如我們所認為 的 , 保 羅 使 用 的 「 活 」 帶 有 救 恩 論 的 含 義。 儘 管 我 們 可 能 會 面 臨 將 保 羅 的 意 思 讀 入 哈 巴 谷 書 的 指 控 , 但 我 們 有 理 由 相 信, 哈 巴 谷 本 人 使 用該 詞,具 有 神學 上 的細 微 差 別:「經 歷神 的 賜 福。」( 關 於 這 些 觀點,見:三 11 的〈 附 加 註 解〉)。因 此,一 般 來 說,保 羅 應 用 哈巴 谷 書二 章 4 節 , 是 再 次 合 理地 運 用先知 的 一 個重 要 見 證,表 明信 心 在與 神 關係上 的優 先 地位。保羅 受這 節 經 文的 吸 引, 毫 無 疑 問是 因 為, 除 了 創世 記 十五 章 6 節 , 本 節是 舊 約 聖經 中 將

12

有些解經家在解釋這節經文時,採取完全不同的進路。他們主張: divkaio"( dikaios) 在 哈 巴 谷 書 中 可 能 指 彌 賽 亞 , 但 在 保 羅 書 信 中 肯 定 是 這 個 意 思 。 特 別 見 Hays 1989b; 2002: 134–41( 雖 然 海 斯 認 為 , 該 詞 同 樣 是 暗 指 那 些 人 因 彌 賽 亞 的 信 或 他 們 自 己 的 信 而 稱 義 的 人 ); D. Campbell 2009: 683–84( 及 613-16 更 詳 細 地 談 論 羅 一 17)。論 述 這 個 問 題 最 充 分 的 是 Heliso 2007( 聚 焦 於 羅 一 17) , 他 的 結 論 並 非 支 持 彌賽亞的解釋,但他的確主張,學者應當對此觀點持開放態度。

352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 義 」 的用 語 與信 心 關 聯的少 數經 文 之一。

三 12. 如 前 所 述,11 節 和 12 節 一 同 用 於 支 持 11a 節 的 斷 言: 「 沒 有 一 個 人 靠 著 律 法 在 神 面 前 稱 義。 」 11b 節 引 用 哈 巴 谷 書 , 表 明 一 個人 是「 因信 」( ejk pivstew", ek piste s)得 生/ 得 著義;12 節 指 出 律 法 不 是 「 出 於 信 心」 ( 《 新 譯 本 》 , 「 出 於 信 」 ; 《 和 v de,但 是,《現 合 本 》,「本 乎信 」),藉 此結 束 他 的論 證。De( 代 中 文 譯 本 修 訂 版》 、 《 思 高 聖 經 》 ) 一 詞 補 充 了 一 個 對 比, 以 展 開 論 證: 「 一 個 人 是 因 信 得 生, 但律 法 不 是『 出 於 信 心』 。 」 因 此 , 要認 識到 12a 節 的 邏 輯 功 用 , 其線 索 在於正 確 地 明白 片 語 ejk pivstew"( ek piste s) 的 句 法 意 義 。 大 多 數的 英文 翻 譯 和 許多 解 經 家 都 認為,這個 片 語指 律 法 的源 頭:「 律 法不 是基 於 信 心」 (《新 國 際 版 》 、 《 新 漢 語 譯 本》 ; 亦 參 《 新 修 訂 標 準 版 》 、 《 英 語 標 準 版 》、《 新 英語 譯 本》;R. Longenecker 1990: 120; Martyn 1997: 315)。這個 翻 譯賦 予 介詞 ejk( ek)的 意 義,是我們 在 這 類句 子 中 所 預 期 的 。 然 而 , 這 個 翻 譯 未 能 認 識 到 , ejk( ek) 一 詞 所 在 的 片 語— ejk pivstew"( ek piste s)—出 現 在 7、8、 9、11 和 12 節 , 實 際 上 , 它 在 上 下 文 中 已 成為 一 個 術 語。 13 尤 其 重 要 的 是 , 該 片 語 出 現在 11b 節 , 11b 節 引 用 哈 巴 谷 書二章 4 節。 ( 事 實上 , 如 我們所指出的,有些解經家認為保羅的這個片語可能出自那節經 文 。 ) 這樣 , 保羅 在 12a 節 使 用 這 個 片語, 以此直 接 將 這裡 關 於 律法的說法,與哈巴谷書二章 4 節得著生命的說法作鮮明的對 比:「 義人 必『 藉 著 信』得生;但律 法 與『 藉 著信』無 關」( BDAG 〔 285.10= 《 大 詞 典》 ,436〕 意 譯 為「 律 法與 信心 無 關」 ; 亦參 Schlier 1989: 134; Dunn 1993a: 175; Hofius 2006: 306)。《新 普 及 譯本》很好地捕捉了最根本的意思:「這信心的途徑跟律法的途 徑 大 不 相同 。 」

13

那 些 將 前 面 幾 節 經 文 中 的 這 個 片 語 視 作 基 督 之 信 的 人,認 為 這 裡 還 是 指 基 督 的 信( 例 如 , Matera 1992: 119; D. Campbell 2009: 863)。 郝 沃 德 ( Howard 1979: 63-64) 認 為 , 這 個 片 語 是 指 神 的 信 實 。 353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保羅在加拉太書三章的這個部份,始終將有關律法的斷言基 於 聖 經 。 jAll’(all’) 是 alj l’ oJ novmo" levgei(all’ ho nomos legei) , 「 但 律 法說 : …… 」 的 縮寫 (Burton 1921: 167) 。 保 羅 引用 的 這 些 話 來 自利 未 記十 八 章 5 節 : 「 因 此 ,你 們 要守我 的 律 例典 章 , 人 若 遵 行 , 就 必 因 此 活 著 。 我 是 耶 和 華 。 」 利 未 記 十 八 章 6~23 節包含一系列論及性關係的具體誡命。這一連串誡命由關於以色 列 遵 行 神律 法 的一 般 勸 勉引 入(1~ 5 節 ) , 也 以之 結 束 (24~ 30 節),這些勸勉是基於神對以色列的警告和應許:他們若不能遵 行律法,結果會怎樣;若能遵行律法,神又會怎樣做。這個上下 文 強 烈 暗示 , 利未 記 十 八 章 5 節 是 關 於人 遵 行律法 得 福 的應 許 之 一。因 此,其 關 鍵 短 語 !h,B; yj'w(wAxay : BAhem;《 七 十 士 譯 本 》, zhvsetai ejn aujtoi'", z setai en autois)不 是 指「 按 照 它 們 生 活 」(《 新 譯本》),而是指「通過〔遵行〕它們得著生命」(參《思高聖 經 》、《 新美 國 聖經》、《新 耶路 撒 冷 聖經》、《新普 及 譯 本》)。14 換 言 之,這 節 經文 應 許以 色 列,他 們若 遵 行律 法,就 必 得 著生 命 , 要藉此激勵他們遵守神的律法。這裡的「生命」是摩西五經中這 類經文的常見用語,指神的聖約所應許的福:身體健康、作物豐 收、地土安全(「一個幸福的人生,就是人享受神賜予的健康、 兒 女 、 朋友 和 產業 」 〔G. Wenham 1979: 253〕 ) 。 後 來 的舊 約 聖 經和猶太教常常帶著類似的目的,引用這節經文;不過,對「生 命」的詮釋,體現出更多的屬靈含義,甚至有時明確指永生(見 三 12 的〈 附 加 註 解 〉)。猶 太教 廣 泛使 用 這節 經文,這 就 解 釋了

14

見 : 例 如 , G. Wenham 1979: 253; Sprinkle 2008: 28–34。 因 此 , 在 利 未 記 十 八 章 5 節 , !h( , h em, 它 們 ; 即「 律 例 典 章 」) 的 前 綴 B;( BA ) 是憑藉用法,「藉著它們」—而不是表示位置,「在它們裏面」。 利 未 記 十 八 章 29 節 證 實 了 這 種 解 釋 , 它 所 在 的 部 份 , 與 1~ 5 節 形 成 首 尾 呼 應。從 以 色 列 民 中「 剪 除 」,是 利 未 記 十 八 章 5 節 所 應 許 之「 生 命」的反面;因此,很明顯,生命必定帶有某種「救恩論」的意義。 關 於 非 救 恩 論 的 觀 點,將 b( B)作 為 表 示 地 方,特 別 見 Kaiser 1994: 1125; 及 更 詳 細 的 Kaiser 1971; 亦 見 Chibici–Revneanu 2008。

354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保 羅 為 甚 麼 能 不 用 引 介套 語 , 而 以 這 種 縮 寫 來 引 用 本 節 。 此 外 , 我 們 有 充 分 的 理 由 相 信, 保 羅 同 樣 將 本 節 經文 視 作 一 個 表 明 律 法 應 許 生 命 之 條 件 的 重 要 聲 明: 即 「 行 」 是 通 向生命 的 方 式。 15 因 此 , 相 比於 哈 巴谷 書 斷 言信 心 是得 生 的方 式 ,利未 記 十 八 章 5 節 的 話 表 明,律 法宣 告,「行」( oJ poihvsa", ho poi sas,行 … …的 那 一 位 ) 帶來 生 命。 事 實 上, 這 兩節 經 文是 反 義平行: oJ divkaio" ejk pivstew" zhvsetai(ho dikaios ek piste s z setai, 義 人 必 因 信得 生 ;加 三 11, 引 用 哈 二 4) 。 oJ poihvsa" aujtaV zhvsetai ejn aujtoi'" ( ho poi sas auta z setai en autois, 行 這 些 事 的 ,就 必 因此 活 著; 加三 12, 引 用 利 十 八 5) 。 v auta),而 aujta( v auta)的 Aujtoi'"(autois)的 先 行 詞 是 aujta( 先 行 詞 來自 利 未記 十 八章 5 節 前 面 的「律 例、典章 」。因此,「遵 行 誡 命 」 得 生 與 因「 信 」 得生 , 這 兩 種 方 式 形成對 比 。 16 保 羅 將 兩 者 並 列, 其 隱 含 的 意 義 引 發 了 熱 烈 的 討 論: 保 羅 是 斷 言 舊 約 聖

15

特 別 見 Sprinkle 2008: 136–42; Gathercole 2004b; 亦 見 Watson 2006: 101。 其 他 解 經 者 認 為 , 保 羅 引 用 利 未 記 十 八 章 5 節 , 只 是 總 結 「 妥 拉的生命之道」,也就是說,妥拉規定了以色列人如何得生(例如, Dunn 1993a: 175; Avemarie 2005: 127–41; 魏 立 慈 〔 Wi llitts 2003〕 認 為,保羅用這節經文描寫以色列在基督到來之 前的情 況,與信心的新 時 代 成 對 比 〔 加 三 11; 亦 參 Garlington 1997: 103–8〕 ) 。 還 有 一 種 觀 點 認 為:保 羅 是 照 他 的 對 手 以 律 法 主 義 曲 解 這 節 經 文 的 方 式 引 用 的 ( 例 如 , Burton 1921: 165–68; Fuller 1980: 98–99) , 這 種 觀 點 更 不 可 能。

16

當 然,如 果 11 節 的 ejk pivstew"( ek piste s)是 修 飾 divkaio"( dikaios ), 那 也 有 可 能 保 羅 使 11 節 的 「 義 的 」 與 12 節 的 「 必 活 著 」 平 行 。 如 我 們 在 對 11 節 的 註 釋 中 指 出 的,這 個 差 別 並 不 重 要,因 為 在 上 下 文 中 , 保羅明顯認為稱義與得生是息息相關的,即便兩者不是完全相同的 ( 見 : 例 如 , Bruce 1982b: 163) 。 355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經 教 導 兩 種 不 同 的 得 救 方 式嗎? 17 幾 乎 可 以 肯 定 不 是 這 樣。 倒 不 如 說 , 保羅 可 能認 為, 利未 記 十八 章 5 節 是 概 括神 特 別 應許 以 色 列 的 「 生命 之 約」 , 而 哈巴 谷 書二 章 4 節 則 是 陳述 舊 約 聖經 關 於 得 著 真 正 與 神 同 在 之 生 命 的 教 導 ( 例 如 , Kline 2000: 321–26; Horton 2007: 80–101) 。 或 者 , 保 羅 可 能 認 為 ,利 未 記 十 八 章 5 節的確應許了真正與神同在的生命,但因為人的罪,而永遠不可 能 實 現 (例 如 ,Ridderbos 1975: 134) 。 無 論 如 何, 12 節 雖 然 在 邏 輯上 與 11 節 相 連 , 卻也 與 10 節 有 重 要 的 關 係。 在 這 兩 節 經 文 中, 保 羅 都 引 用 聖 經 , 強 調 律 法 既 做 出 應 許,又 因 為「 行 為」而 發出 威 脅。靠 行律 法,帶 來 的 不是「 生 命 」 ,而 是 咒 詛 , 因 為 : (1) 原 則 上 , 生 命 是 藉 著 信 得 著 的 ( 11 節 ) ;(2) 實 際 上 , 人 不 可能 遵 行 律法 (10 節 )。 保 羅 用這 個 主 張勸加拉太人,不要屈從於攪擾者的觀點,後者強調:在相信基 督之外,還要加上遵行律法。保羅的言外之意是,信心是得著稱 義/生命的唯一方式:不管是在基督徒經歷的開端,還是在其終 點 。 此 外, 雖 然 在 上 下 文 中, 保 羅 明 顯 是 反 對 行 律 法, 就 是 行 妥 拉 , 但 在 這 幾 節 經 文 中, 他 的 論 述 超 越 了 特 定 的 處 境 。 因 為 保 羅 駁 斥 的 不 只 是 律 法, 還 有 「 行 為 」 ;事 實 上 , 保 羅 為 甚 麼 否 認 律 法 能 帶 來 稱 義 , 原 因 之 一( 雖 然 不 是 唯 一 的 原 因 ) 恰 恰 是, 律 法 在 本 質 上 是 要 去 「 行 」 的 事。 因 此 , 改 教 家 發 現 , 保 羅 在 這 裡 的 論述有一個普遍且基本的有效原則,即相信與行為是彼此對立 的 ; 這 個看 法 是完 全 合 理的。

三 13. 保 羅 在 11~ 12 節 反 對 靠 律 法 稱 義,在這 段相 對 獨 立的 論 述 之 後,13 節 回 到 保 羅從 10 節 開 始 的 主 要 脈絡( 例 如,Waters 2006: 103–5)。 13~ 14 節 是 一 句 話,保 羅 在 這句話 回 到 咒詛( 10 節 )和 賜福( 9 節 )的用 語 上,便 表明 了 這一 點。省 略連 接詞( 例 如 , 缺 少 明 確 的 連 接 ) 在 使 我 們 注 意 到 這 個 句 子 的 同 時, 也 暗 示

17

關 於 這 兩 節 經 文 之 間 存 在 所 謂 的「 矛 盾 」 ,見 J. Vos 1992; Martyn 1997: 328–34; Dahl 1977: 169–74; Gignac 1994 處 理 的 各 種 進 路 。

356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12 節 和 13 節 之 間 的 中 斷(R. Longenecker 1990: 121)。 18 而 且 , 這 裡 是 自 1 節 後 第 一 次 提到 基 督, 同 樣暗 示 了某種 強 調 。「 律 法 的 咒 詛」 (th'" katavra" tou' novmou, t s kataras tou nomou) 指 保 羅 在 10 節 警 告 加 拉 太人 的 情況 : 倚靠 「行 律 法」 稱 義的 人 , 必發 現自 己 「 在 咒 詛之 下」 (《 新 譯 本》 ;uJpoV katavran, hypo kataran) , 這 個 咒 詛 是 向 那 些 未 能遵 行律 法 之 所 有 要 求 的人宣 判 的。 19 在 聖 經 中 , 咒 詛 指 神 的 審 判, 它 體 現 在 人 被 趕 出 神 所 賜 的 土 地, 被 排 除 在 神 的百 姓 外( Wisdom 2001: 43–62) 。 保 羅 在 13 節 說 , 基 督 「 贖 出 我們 」 ( ejxhgovrasen hJma'", ex gorasen h mas)脫 離了 這 咒詛 。 動 詞 ejxagorazv w( exagoraz ) 是 動 詞 ajgorazv w( agoraz ) 的 複 合 字 形 。 這 個簡 單 動詞 意 指 「買 」 ,當 它 與 ejk( ek) 構 成 複 合字 時, 表 示 「 買 出 來」 ( 《 呂 振 中 譯 本》 )或 「 贖 出」 ( 《 和 合 本 》 、 《 思 高 聖 經》 ; 《 新 譯 本 》 、 《 新 漢 語 譯 本》 、 《 現 代 中 文 譯 本 修 訂 版 》 、 《 中 文 標 準 譯 本 》 , 「 救 贖 」 ) 。 在 新 約 聖 經 中, 該 詞 只 在 這裡 和 類似 的 加 拉太 書 四章 5 節 表 示 這個意 思( 在 弗五 16 和 西 四 5,它 可 能 指「全 買」〔Moo 2008: 327–28〕)。該 詞 可能 使我們想到古代釋放奴隸的普遍做法,奴隸可以購買他們的自由 (Büchsel, TDNT 1:125–27)。因 此,保 羅 斷 言,基 督 已 把「 我 們」 從 被 律 法宣 告 之咒 詛 的 捆綁 中 釋放 了 出來。 在 這 個 主要 子 句之 後,13~14 節 所 構 成 的 這 個句子 還 包 含四 個 附 屬 子句 : CristoV" hJma'" ejxhgovrasen ejk th'" katavra" tou' novmou genovmeno" uJpeVr hJmw'n katavra,

18

朗 奇 ( Runge 2010: 20-23) 指 出 , 省 略 連 接 詞 是 一 個 「 無 標 記 的 」 選

19

鄧 恩( Dunn 1993a: 177-78)認 為 ,「 律 法 的 咒 詛 」可 能 指 成 為 律 法 之

擇,當作者覺得沒必要表明兩個子句之間的關係時,就選擇這麼做。 外、聖約以外的咒詛。雖然咒詛無疑指因被排除在外而受審判的概 念 , 但 13 節 律 法 的 咒 詛 必 定 與 10 節 咒 詛 的 理 由 有 關 : 違 背 律 法 。 也 不 是 對「 律 法 主 義 」宣 判 的 咒 詛( 與 Burton 1921: 168–70 的 意 見 相 反 ) 。 357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o@ti gevgraptai: ejpikatavrato" pa'" oJ kremavmeno" ejpiV xulv ou, i@na eij" taV e!qnh hJ eulj ogiva tou' jAbraaVm gevnhtai ejn Cristw/' jIhsou', i@na thVn ejpaggelivan tou' pneuvmato" lavbwmen diaV th'" pivstew". Christos h mas ex gorasen ek t s kataras tou nomou genomenos hyper h m n katara, hoti gegraptai: epikataratos pas ho kremamenos epi xylou, hina eis ta ethn h eulogia tou Abraam gen tai en Christ I sou, hina t n epangelian tou pneumatos lab men dia t s piste s. 基 督 贖 出我 們 脫離 了 律 法的 咒 詛 藉 著 為 我們 成 了咒 詛— 因 為 經 上記 著 :凡 掛 在 木頭 上 的, 都 是被咒 詛的— 為 使 亞 伯拉 罕 的福 , 在 基督 耶 穌裏 臨 到外 邦 人, 為 使 我 們藉 著 信, 可 以 領受 聖 靈的 應 許。 在 這 幾 個子 句 中,最 富 爭議 的 問題 之 一,是 一連出 現 三 個第 一 人 稱 複數 代 名詞 或 動 詞:基 督 為「我 們 」(hJma'", h m n)成 了 咒 詛,藉 此 贖出「我們 」( hJma'", h m n),為 使亞 伯 拉 罕所 蒙 的 福 能 臨 到外 邦 人,也使「我 們」能 領 受(lavbwmen, lab men)聖 靈 的 應 許。乍看 之 下,我們 可 能很 難 明白 為 甚麼 會存 在 爭 議:保 羅 在 這 個 句子 中 始終 用 第 一人 稱 複數,並且 通 常在保 羅 的 這個 用 法 中,我 們 可以 認 為,他想 要 以此 將 自己 和 讀者 包括 在 內。根據 這 種 觀 點,這 些代 名 詞都 是 指 一般 基 督徒(大 多 數人持 此 看 法;見: 例 如 , Bruce 1982b: 166–67; Martyn 1997: 334–36; Dunn 1993a: 176–77; Kuula 1999: 46–57; Waters 2006: 100–103; Das 2001: 228; de Boer 2011: 209; F. Büchsel, TDNT 1:450–51) 。 但 也 有理 由 讓 人 認 為 ,保 羅 限制 了 這 些代 名 詞的 範 圍, 至 少 13 節 的 代 名 詞 是 指 猶 太 基督 徒 (見 : 例 如,Lightfoot 1881: 139; Betz 1979: 148; Braswell 1991: 74–75; N. Wright 1991: 151–53; Donaldson 1986:

358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95–98; Kruse 1996: 86–89) 。 20 我 們 需要 考 慮 若干方 面 的 證據 。 第 一,從這 幾 節經 文 第 一人 稱 形式 得 到的 論 據具有 兩 面 性 。 一 方 面,保 羅 在 加拉 太 書中 明 明地 使 用第 一 人稱複 數 指 稱猶 太 基 督 徒 , 以 區 別 於 外 邦 基 督 徒( 加 二 15~ 16) 。 事 實 上 , 有 些 解 經 家 認 為,在 加 拉太 書 中,保 羅始 終 以第 一 人稱複 數 指 猶太 人 或 猶 太 基 督徒( 例 如,R. Longenecker 1990: 229; Witherington 1998: 369; Garlington 2003: 221) 。 如 果這 個 用 法是 一致 的 ,那 它 將相 當 有 用,因 為 它 為我 們 斷定 保 羅指 涉 的對 象 提供了 客 觀 的 依 據 。 可 惜,保 羅使 用 的 這些 代 名詞,反 對這 樣 簡單 的歸 類:不 管是 在 加 拉 太 書這 裡,還 是 在別 處( 見:三 13 的 第 一 個〈 附 加 註解 〉)。 儘 管 如 此,13 節 的 第 一 人 稱 複 數 代 名 詞 卻 無 疑 表 明 , 它 們 與 二 章 15~ 16 節 最 後 出 現 的 第 一 人稱 複 數形 式 的指涉 是 相 同的。 此 外 , 三 章 23~ 25 節 的 第 一 人 稱複 數 形式 可 能同樣 指 猶 太人 , 這 一 點 也 支持 上 述的 這 種 可能 性。但 是,就 這 個論據 的 另 一方 面 來 看,二 章 15~ 16 節 與 三 章 13 節 有 相 當 一 段 距離:加 拉 太書 的 讀 者 ( 或 聽眾 ) 會將 後 面 經文 的 「我 們 」等 同 於二章 15~ 16 節 的 猶 太 基 督徒 嗎 ?可 以 說,他 們 可能 會 更自 然 地假設,保 羅是 指 自 己 和 他 的讀 者,也 就 隱 含了 全 部的 基 督徒。14b 節 加 強 了這 個 觀 點:「使我 們 … …可 以 領受 聖 靈的 應 許。」這裡的 領 受 聖靈 與 三 章 1~ 5 節 形 成 首 尾 呼 應 , 保 羅 在 那 裡 指 加 拉 太 人 對 聖 靈 的 經 驗 。 因此, 14b 節 的 「 我 們 」必 定 包括 了 外邦 信徒 。 不過 ,這 個 觀 點 可 能被 保 羅的 斷 言 削弱 了 ,即 保 羅可 能 有意從 區 分 「我 們 」 和 外 邦 人,移至 包 括 所有 信 徒在 內 的「 我們 」(例 如,Dumbrell 2000: 27) 。 第 二 個 證據 是 ,這 個 句 子從 13 節 的 「 我 們 」 變為 14a 節 的 外 邦 人 : 「 基 督 贖 出 我 們 脫 離 律 法 的 咒 詛 —為 我 們 成 了 咒

20

有 些 解 經 家 認 為 , 這 裡 的 人 稱 代 名 詞 僅 指 外 邦 人 ( Gaston 1987: 82; Dalton 1990: 38; Eisenbaum 2009: 218) 。 不 過 , 這 種 看 法 取 決 於 一 個 對保羅關於咒詛與摩西律法之教導不太可能的解讀。 359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詛 , … …為 使 亞伯 拉 罕 的福 在 基督 耶 穌裏 臨 到外邦 人 。 」13a 節 的「 我 們」 (hJma'", h mas)和 14a 節 的「 外 邦 人」 ( taV e!qnh, ta ethn ) 都 被 置 於各 自 子句 的 前 頭,可 能是 為 了強 調,或許 是 使 兩者 形 成 對 比。因 此,13 節 代 名 詞 的指 涉 必定 是 不 同於 14a 節 外 邦 人 的另 一 群 人。但是,如 我們 所 看到 的,很難 將 14b 節 的「 我 們 」限制 在 猶 太 基督 徒,這 個事 實 減弱 了 這個 觀 點。換 言之,保 羅 以強 調 的 方 式 提到 14a 節 的 外 邦 人,既 可 以 解釋 為 保羅想 將 他 們與 猶 太 基 督 徒 對比,也 可以 解 釋為 他 想將 外 邦人 從 一般基 督 徒 中挑 選 出 來。 第 三 , 我們 應 當將 三 章 13~14 節 教 導 的 順 序與加 拉 太 書其 他 地 方 的經 文 比較 , 尤 其是 與 四章 4~ 5 節 比 較 : 加 拉 太 書三 章 13~14 節

加 拉 太 書四 章 4~5 節 神 差 遣 祂的 兒 子( 4b 節 )

1. 基 督 贖出(ejxhgovrasen,

要 把 律 法以 下 的贖 出 來

ex gorasen)我 們 脫 離律 法 的

(ejxago- ravsh/, exagoras ; 5a

咒詛

節)

2. 為我 們 成了 咒 詛( genovmeno", ge- nomenos)

為 女 子 所生 (genovmenon, genome- non) , 生( genovmenon, genomenon)在 律 法 以 下(4c 節 )

3. 叫 亞 伯 拉罕 的 福可 以 臨 到外 邦人 4.

叫我 們 得著 兒 子的 名 分。( 5b 節)

5. 使我 們 得著 聖 靈的 應 許

你 們 既 為兒 子,神 就差 祂 兒子 的 靈 進 入我 們 的心 … … ( 6a 節)

這 兩 段 經文 通 過共 同 的 詞彙 ( 在新 約 聖經 中,動詞 ejxagorazv w

360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 exagoraz 〕意 指「 救 贖 」,只 出現 在 這兩 處 經文;分 詞 genovmeno" 〔genomenos〕 ) 和 相 似 的 主 題—基 督與 人 的困境 認 同 ,要 將 他 們 拯 救 出來,其高 潮 在於 聖 靈的 賜 下( 三 14b,四 6;特 別 見 Hays 2002: 76–77, 108–11)—相 互 關聯。 21 四 章 4~ 5 節 的 「 律 法 」 是 摩 西 律 法, 因 此 , 「 律 法 以 下 的 人」 應 當 指 猶 太 人 , 被 賜 予 律 法 的 人 。 同 樣 地, 那 些 需 要 被 拯 救 脫 離「 律 法 之 咒 詛」 的 人 , 也 是 猶 太 人。 不 過 , 雖 然 在 保 羅 看 來 , 摩 西 律 法 肯 定 是 專 門 頒 佈 給 以 色 列 的( 見:例 如,羅 二 12~13;林 前 九 20~ 22 隱 含 的 意 義), 但 他 也 暗 示, 外 邦 人 在 某 種 程 度 上 也 與 在 律 法 之 下 的 猶 太 人 情 況 一 樣(見:羅 六 14、15,七 4 隱 含 的 意 義;見:例 如,Donaldson 1986: 103–4; Smiles 2008: 4) 。 因 此 , 四 章 5 節「 律 法 以下 的 人 」 與 三 章 13 節 那 些 遭 致「 律 法之 咒 詛」的 人,可能包 括 了 外邦 的 基 督 徒。保 羅 在 這兩 處 經文 表 明一 般 基督 徒( 三 14b 和 四 5b 的「 我 們」)經歷基督救贖之工的好處,同樣顯示這種看法是可能的 (Westerholm 2004: 302–3= 魏 斯 特 鴻 2014: 391–93) 。 這些論據都非常平衡。不過,天平稍稍偏向將外邦人包括在 內 的 觀 點。 既 然 在 保 羅 看 來, 亞 伯 拉 罕 的 福 要 延 伸 至 外 邦 人 , 取 決 於 他 在 13 節 所 描 述 的救 贖,那 麼,這裡 提 到救贖 猶 太 人或 猶 太 基督徒,幾乎都要求我們以歷史的方式來解讀這幾節經文的順 序:神救 贖 以色 列 脫離 律 法 的咒 詛—這 咒詛 體現 在 被 擄上 —好 叫 祂 所 賜的 福 延伸 至 外 邦人 身 上。這 樣 解讀 10~ 14 節 及 保 羅 書 信 其 他 重 要 部 份 , 無 疑 是 相 當 流 行 的 ( 特 別 見 N. Wright 1991: 137–56) 。 但 它 與 上 下 文 不 是 十 分 吻 合 。 尤 其 是 在 這 個 特 定 的 上

21

我們在保羅書信其他地方,也看到這個模式,即基督為拯救猶太人, 與 他 們 認 同 , 最 終 是 為 賜 福 外 邦 人 。 請 注 意 羅 馬 書 十 五 章 8~ 9a 節 : 「我說,基督是為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要證 實所應許列祖的 話,並 叫 外 邦 人 因 祂 的 憐 憫 榮 耀 神 」 ( 關 於 對 這 個 句 法 的 解 讀,見 Moo 1996: 875–77= 穆 爾 2012: 1349–53)。對 有 的 人 來 說 ,用 語 的 相 似 性 意 味 著 , 保 羅 在 加 拉 太 書 三 章 13~ 14 節 可 能 是 在 引 用 一 個 傳 統 ( R. Longenecker 1990: 121–22) , 但 這 並 不 清 楚 。 361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下 文 中 , 我 們 看 到, 保 羅 旨 在 警 告 加 拉 太 的 外 邦 基 督 徒 , 不 要 靠 行 律 法 稱義 ( 10 節 ) 。 因 此, 更 合 理的 看 法是 ,保 羅 在 13 節 向 加 拉 太 人 保 證 , 他 們 已 經 被 明 確 救 贖 ( 不 定 過 去 式 ejxhgovrasen, ex gorasen) 脫 離 了 那 咒 詛 , 這 咒 詛 是 因 全 人 類 無 法 滿 足 神 的 要 求—摩西 律 法是 其 最明 顯 的形 式—而 臨到 人的。因 此,保 羅將 外 邦 人 與 以 色 列 因 未 能 遵 守 摩 西 律 法 而 遭 遇 的 困 境, 隱 含 地 關 聯 起 來 , 就 如 他在 別 處 所 做的 ( Westerholm 2004: 415–17= 魏 斯 特 鴻 2014: 533–36; Starling 2011: 203, 211) 。 藉 著祂 兒 子 對那 個 困 境 的 認 同, 神 救贖 了 猶 太人 和 外邦 人 脫離 那 困境。 由 分 詞 genovmeno"(genomenos)引 入 的 第一 個 附屬子 句 表 達了 這 一 認 同。 這 個 分 詞 是 憑 藉 用 法, 表 示 神 救 贖 祂 子 民 的 方 式: 基 督 「 為 〔uJpevr, hyper〕 我 們 」 成 了 「 咒 詛」 。 介詞 uJpevr(hyper) 的 基 本 意思 是「為 」,但 在某 些 上下 文 中,「為 」某 人 所 做 的 事 , 體 現 為 「 代 替 」 某 人 做 某 事 。 這 裡 可 能 有 代 替 的 觀 念, 因 為 基 督 被 描 繪 成與 那 些被 祂 救 贖的 人 身處 的 困境 認 同(Harris 2012: 214; A. Robertson 1934: 631; Wallace 1996: 387= 華 勒 斯 2011: 406) 。 這 不 是 說,uJpevr( hyper) 在 這 裡意 指 「 代 替 」 ( 參 《 新 譯 本》 、 《 新 漢 語譯 本 》、《 中 文標 準 譯本 》);而 是 說,基 督「 為 我 們」 ( 《 和 合 本 》 、 《 呂 振 中 譯 本》 、 《 思 高 聖 經》 、 《 現 代 中 文 譯 本 修 訂 版》 ) 成就 的 工 作, 包 括了 祂 與我 們 認同的 具 體 細節 。 保 羅 以 他特 有 的套 語 「 經上 記 著」 (gevgraptai, gegraptai) , 援引另一段聖經經文,為基督為我們成了咒詛這個斷言提供依據 (o@ti, hoti,因 為 ) 。 他 引 用 的 子 句 來 自 申 命 記 二 十 一 章 22~ 23 節,那段經文指將被處死了的罪犯掛在木頭上曝屍的習俗。根據 23 節 , 「 他 的屍 首 不可 留 在木 頭 上過 夜,必 要 當日 將 他 埋葬 , 免 得玷污了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為業之地。因為被掛的人是在神面前 受 咒 詛 的。 」 在 申 命 記 中, 掛 在 木 頭 上 並 不 是 使 人 死 亡 的 方 式 , 而是展示被定罪之人死後的屍體的方式。然而,從保羅時代的猶 太 文 獻 來 看, 這 節 經 文 被 詮 釋 為 指 死 刑 本 身, 實 際 上 , 就 是 釘 十 字 架 的 死刑( 見 三 13 的 第 二 個〈 附 加註 解 〉)。保 羅 似 乎以 這 個

362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意思來運用本節經文,因為新約聖經其他地方都這樣使用「掛在 木 頭 上 」( kremavnnumi + xulv on, kremannymi + xylon)的 用 語(徒 五 30, 十 39; 路 二 十三 39 也 用 「 掛 」 指釘 十 字架) 。 掛 在木 頭 上 的 屍 體 被咒 詛,是 因 為這 個 人死 亡 的方 式:這 個人 犯 了 可憎 的 罪, 違 背 了 神的 律 法,而 被 判 死刑(Craigie 1976: 285)。 保羅 同 樣暗 示:基 督 遭 受咒 詛,與 祂因 為 罪而 被 掛在 木 頭上有 關 —但 是,這 是 因 他 人 的 罪 , 而 不 是 因 祂 自 己 的 罪。 正 如 他 在 哥 林 多 後 書 五 章 21 節 所 說 的:「 神 使那 無 罪的 替 我們 成 為罪 ,好叫 我 們 在祂 裏 面 成 為 神 的 義。 」 基 督 遭 受 了 被 排 除 在 神 子 民 之 外 , 甚 至 更 嚴 重 的 是 , 祂 與父 神 分開 (可 十 五 34) , 從 而使 那 些因自 己 的 罪被 排 除 在 外 的 人能 再 次被 帶 回 來。

三 14. 保 羅 以 兩 個 目 的 子 句 ( i@na … i@na, hina … hina, 為 使 … … 為使 )結 束 了這 個 句 子,這 兩 個 子句 將 三章 1~9 節 的 兩 個 關 鍵 主 題推 向 高潮:亞伯 拉 罕所 蒙 的 福延 伸 至外邦 人(7~9 節 ), 以 及 神 的靈 賜 下,表 明 救 贖的 新 時代 已 經來 到(1~6 節 )。同 時 , 本 節 經 文 再 次 強 調, 信 心 是 領 受 這 些 福 份 的 方 式 , 且 預 先 提 及 了 後 面 即 將 出 現 的 一 個 重 要 概 念, 即 所 有 這 一 切 都 是「 在 基 督 裏」 發生的。 我 們 稱 這兩 個 子句 為 「 目的 」 子句 ; 但這 可 能是 i@na( hina) 結合了目的和結果的眾多例子中的一個(關於這個重疊,特別見 Moule 1959: 142–43)。這 兩 個子 句 之間 的 關係 並不 清 楚。第二 個 子句可能附屬於第一個子句,這樣,保羅就是斷言,神已將亞伯 拉 罕 的 福 延 伸 至 外 邦 人, 其 目 的 或 結 果 是 , 基 督 徒 可 以 經 歷 聖 靈 (Lightfoot 1881: 140; Caneday 1989: 205–6)。但 更 加 可 能 的 是 , 這 兩 個 子 句 是 並 列 關 係, 它 們 各 自 表 達 了 神 在 基 督 裏 展 開 的 救 贖 工 作 的 目 的 / 結 果 ( 這 是 大 多 數 人 的 看 法 ; 見 : 例 如 , R. Lon– genecker 1990: 123; de Boer 2011: 214) 。 22

22

保 羅 在 其 他 地 方 也 使 用 兩 個 i@na( hina)子 句,中 間 沒 有 穿 插 主 要 子 句 或連接詞,但那些例子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這裡的問題。有三處經 363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片 語 hJ eulj ogiva tou' jAbraavm(h eulogia tou Abraam,亞伯 拉 罕 的福,《和合本》;《新譯本》、《新漢語譯本》,「亞伯拉罕 所 蒙 的 福」 ) 是保 羅 以 一個 籠 統的 方 式, 回 頭指他 在 8 節 和 9 節 所 討 論 的「 與 亞 伯 拉 罕 有 關」 的 福 ; 因 此 , 我 們 沒 有 理 由 認 為 保 羅 想 說 的 是 某 個 特 定 的 舊 約 聖 經 經 文 ( 例 如 , 創 二 十 八 4, 那 裡 出 現 了 thVn eulj ogivan Abraam〔 t n eulogian Abraam〕 ) 。 正 如 8 節 所 表 明 的, 在 這 個 上 下 文 中, 保 羅 從 稱 義 的 角 度 來 具 體 詮 釋 這 個 福 份 。 如前 所 述, 保 羅將 eij" taV e!qnh(eis ta ethn , 給 外 邦人 ) 放 在 子 句 的首 位,以強 調 該片 語( 介詞 eij"〔eis〕的 功 用 類 似間 接 受 格 〔BDF §207; Turner 1963: 253〕 ) 。 這 個 強 調與 保 羅 在 7~ 9 節 的 關 切 吻 合, 保 羅 在 那 裡 要 表 明 神 賜 福 亞 伯 拉 罕 的 應 許 從 一 開 始 就 包 括 了外 邦 人。假如 說 保 羅在 13 節 是 著 眼 於 所有 的 基 督徒,那 麼 本 節 的焦 點 則是 集 中 在外 邦 人身 上,因 為保 羅旨 在 清 楚表 明( 尤 其 是 對 加 拉 太 人 ) 神 將 外 邦 人 包 括 在 亞 伯 拉 罕 的 福 的 範 圍 內。 然 而 , 對 於 保 羅 的 論 述 , 更 重 要 的, 也 往 往 很 容 易 被 忽 略 的 是, 這 個 福 臨 到外 邦 人的 條 件 :ejn Cristw'/ =Ihsou'( en Christ I sou) 。 這 個片語表示位置(「在基督耶穌裏」〔《新譯本》、《新漢語譯 本 》 、 《思 高 聖 經》 、 《 中 文 標 準 譯 本》 、 《 新 修 訂 標 準 版》 、 《 英 語 標 準 版 》 、 《 新 美 國 標 準 版 》 、 《 新 英 語 譯 本》 〕 ) ,不 是 憑 藉 用法(「通 過 /藉 著 基 督耶 穌」 〔《現 代 中文 譯 本 修訂 版 》、 《 新 國 際 版》 、 《 新 普 及 譯 本》 、 《 新 美 國 聖 經 》 、 《 普 通 英 語 聖 經 》 〕;C. Campbell 2012: 82) 。 外 邦 人 不是藉 著 律 法與 以 色 列 認 同 , 而 是 單 單、 明 確 地 靠 他 們 與 基 督 耶 穌 的 關 係, 來 經 歷 亞 伯 拉 罕 所蒙 的 福。 23

文 , 第 二 個 子 句 似 乎 是 基 於 前 一 個 子 句 ( 羅 十 五 31~ 32; 林 前 四 6; 林 後 十 一 12);但 在 另 外 三 處 經 文, 兩 個 子 句 似 乎 是 平 行 的( 林 後 九 3, 十 二 7; 西 四 3~ 4) ; 亦 參 : 加 四 5, 那 裡 的 問 題 與 三 章 14 節 是 一樣的。 23

赫 治 ( Hodge 2007: 104) 提 出 , 保 羅 可 能 是 意 譯 創 世 記 二 十 二 章 18 節( 神 對 亞 伯 拉 罕 說 的 話 ):「 並 且 地 上 萬 國 都 必 藉 著 你 的 後 裔 得 福 ,

364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第 二 個 子句 中 的片 語 diaV pivstew"(dia piste s,藉 著 信 , 《中 文 標 準 譯 本》 、 《 新 漢 語 譯 本》 、 《 現 代 中 文 譯 本 修 訂 版》 ) , 鑑 於 它 在 子句 中 的位 置 及 意義 , 與第 一 個 子句的 ejn Cristw'/ =Ihsou' ( en Christ I sou) 相 對 應 。 假 如 亞 伯 拉 罕 的 福 是 「 在 基 督 耶 穌 裏」 臨 到 外 邦 人 , 那 麼 他 們 就 是 「 藉 著 信 」 領 受 「聖 靈 的 應 許」 ( 《 和 合 本 》 , 「 所 應 許 的 聖 靈 」 ) 。 保 羅 將 基 督 與 信 心 聯 合, 作 為 他 們享 受 神所 賜 的 諸般 福 分的途 徑( 例如 ,三 26~ 29) , 這 解釋了保羅為甚麼最終強調亞伯拉罕的福和聖靈都是「在基督 裏 」 、 且 「 藉 著 信」 。 「 信 」 再 次 指 基 督 徒 的 信 , 而 不 是 指「 基 督 的 信 」(例 如,與 Matera 1992: 120–21; Hays 2000: 261 相 反〔 雖 然 他 們 兩 位 都 認 為 該 詞 也 是 指 基 督 徒 的 信〕 ) 。 由 此 可 見, 這 兩 個 子 句 最後 的 介詞 片 語 是保 羅 論述 的 基礎( Mussner 1988: 235), 與 三 章 26 節 類 似 的 重 點相 呼 應:「你 們 藉著 信 心,在 基督 耶 穌 裏 全 都 是 神的 兒 女。 」 我 們 因 信 領 受 的 是「聖 靈 的 應 許」 。 「 我 們 」 ( 由 動 詞 第 一 人 稱 複 數 字 形 的 lavbwmen〔 lab men, 我 們 可 以 領 受 〕 標 示 ) 指 一 般 基 督 徒(大 多 數 解經 家 都贊 同 這一 點〔 例如,Hays 2000: 262〕; 但 是 , 見 N. Wright 1991: 154) , 尤 其 是 指 加拉太 基 督 徒, 因 為 保 羅 在 這裡 回 到三 章 1~ 5 節 的 主 題。加 拉太 人 已藉 著「伴 隨 著信 心 的 聆 聽」 ( 三 2、 5) 領 受 了 聖靈 ; 所以 , 他們是 因 信 「領 受 」 「聖 靈 的應 許 」。 大 多 數解 經 家認 為 ,所 有 格 tou' pneuvmato"(tou pneumatos,聖 靈 的)是 解 釋說 明 性的,若 干中 英文 譯 本 譯作「 所 應 許 的 聖靈 」(例 如,《 和 合本 》、《 呂 振 中譯 本》、《 新 譯 本 》、 《 新 漢 語譯 本 》、《 現 代中 文 譯 本修 訂 版 》、《 中文 標 準 譯 本 》、 《 英 語 標 準 版 》 、 《 新 普 及 譯 本》 、 《 新 耶 路 撒 冷 聖 經 》 ; 此 短 語 可 見 於 Moule 1959: 176; 參 : 弗 一 13,ejsfragivsqhte tw/' pneuvmati

因 為 你 聽 從 了 我 的 話 」( 《 新 國 際 版 》 旁 註 ) 。 保 羅 在 這 裡 以 基 督 代 替「 後 裔 」,為 他 在 加 拉 太 書 三 章 16 節 的 斷 言 —即 亞 伯 拉 罕 的 後 裔 是 基 督 —作 了 鋪 墊 。 365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th'" ejpaggeliva" tw/' aJgivw/〔 esphragisth te t pneumati t s epangelias t hagi ,你 們 受 了 所 應 許 的聖 靈 為 印記 〕),似 乎反映 了 這 種看 法 。 但這個所有格也可能是主詞所有格:「這個應許〔或許,就是承 受 產 業—參:15~ 18 節 〕是 藉 著 聖 靈 傳 遞給 我們 的 」(Fee 1994: 394; Byrne 1979: 156) 。 「 應 許 」 與 「聖 靈 」的關 聯 反 映了 早 期 基 督 徒 運 動 的 末 世 性 質: 神 的 聖 靈 以 大 能 顯 明 在 信 徒 當 中, 這 是 「 末 後 日子 」 已經 降 臨 的明 證 (徒 一 4, 二 33、39) 。 大 多 數 學 者 都 認 為, 這 些 子 句 的 平 行 體 顯 示 : 「 聖 靈 的 應 許 」 等 同 於「 亞 伯 拉 罕 的福 」 ,或 至少 是 後者 的 一部 份;見,比 如,海 斯(Hays 2000: 261):「保 羅 認 為,亞 伯 拉 罕領 受 的應 許,在教會 經 歷 聖靈 時 應 驗 了。」但 更 好的可 能是 將「亞 伯 拉罕 的 福」( 如我 們 所 看 到 的 , 保羅基本上似乎將它等同於稱義)和「聖靈的應許」視作彼此關 聯 的,但 兩 者又 是 神在 新 約時 代 單 獨賜 下 的(Kwon 2004: 107–17; 特 別 見 C. Lee 2009: 302–10) 。 聖 靈 應 驗 了 新約所 應 許 的福, 是 先 知 書 的一 個 重要 主 題( 例 如,珥 二 28~32;結 三 十 六 22~32)。 以 賽 亞 書四 十 四章 3 節 可 能 尤 其重 要,因 為 它將「 福 」和「 聖靈」 結 合 在 一起:「因 為 我要 將 水澆 灌 口渴 的 人,將 河澆 灌 乾 旱之 地 。 我 要 將 我的 靈 澆灌 你 的 後裔,將 我的 福 澆灌 你 的子 孫」 ( Hays 2000: 261; Waters 2006: 110–11; Harmon 2010: 146–50; Morales 2009; C. Lee 2009: 188–91, 197–98, 302–5) 。 保 羅 在 書信這 個 部 份的 高 潮 提 到 聖 靈, 同 樣 預 告 了 關 於 聖 靈 在 新 約 信 徒 之 生 命 中 的 角 色 的 重 要 論 述 (五 13~ 六 10; 再 次 見 C. Lee 2009: 299–301) 。

附加註解 三7~四11. 海 斯( Richard Hays)對 本 段 的 解 讀 具有 影 響 力 。 他 論 述 的 起 點 是 , 被 納 入基 督 裏 是 這 個 部 份 ( 尤 其 是 26~ 29節 ) 中 無 可 爭辯 的 重要 主 題,甚 至是 核 心主 題( 海 斯的作 品 初 版於 1983 年,之後,他在 2002年 的 新 版 中 作了 大 量的 修 改) 。海 斯按 照 桂 瑪 斯( A. J. Greimas)提 出 的 敘 事 的 一般 架 構 的詮 釋,認 為:聚 焦於 故 事 中 動 作 者 與 客 體 之 間 關 係 的「 情 節 」( actantial) 敘 事 風 格 ,

366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提 供 了 支撐 本 段的「邏 輯 」 。這 一敘 事 邏輯 十 分明顯 地 體 現在 三 章 13~ 14節 與 四 章 3~ 6節 大 致 平 行 的 兩 段 經 文 中, 基 督 在 其 中 扮 演 了 故 事 的「主 體 」的 角色:祂 從「差 遣 者 」 (神 )那裡 接 受 了命 令 , 要 執 行 某項 特 定的 任 務。這 個任 務 在實 施 時,一方 面 面 對「 對 手」 ( 律 法 )的 挑 戰,另 一方 面 受到「 幫助 者」 (信 心)的 協 助。尤 其 是,海 斯稱, 「信 心是 使〔 基 督〕能夠 執 行命 令 的 能力 或 質 素 」 (Hays 2002: 115) 。此 外,假 如 我們 容 許三 章 21~22節 對 這 個 敘 事邏 輯 有 所 助 益 的 話, 那 麼 , 這 個 「 信 」 不 是 人 做 的 , 而 是 基 督 做 的 , 祂 是 敘 事 的「 主 體」 ,這 一 點 就變 得 更加 清 晰。因 此,這 部 份 的 焦 點 不 在 於 人 如 何 相 信, 以 至 於 得 著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而 在 於 人 需 要 進 到 基 督 相 信/ 信 實 的 故 事 裏 , 以 之 作 為 得 著 亞 伯 拉 罕 之 福 的 途徑。可見,將保羅在這個部份提到的「信」解釋為與「基督的 信」 ( 8、9、11、 12、 14、22、23、24、 25、26節 )有 關, 在某 種 程 度 上 ,既 是 對本 章 的 這種 解 讀的 基 礎, 也 是其結 果 。 這 種 對 信 心 在 加 拉 太 書 三 ~ 四 章 中 扮 演 之 角 色 的 分 析, 面 臨 一 個 明 顯 的 障 礙 : 在 這 部 份 開 頭 , 保 羅 突 出 亞 伯 拉 罕 的「 信 」( 6 節) 。但 是,海 斯實 際上 辯 稱,開 頭幾 節 經文 支 持他 的 觀 點。因 為 關 鍵 短 語 oiJ ejk pivstew"(hoi ek piste s, 7節 ) 不 應 當 根 據6節 , 而 是 根 據11節 引 用 的 哈 巴 谷 書二 章4節,以 及三 章 2、5節 的 短 語 ajkohV pivstew"( ako piste s)來 解 釋。後 者意 指「 信仰的 信 息 」 ,且 保 羅 將 哈 巴 谷 書 二 章 4節 讀 作 指 彌 賽 亞 的 信。 因 此 , 「信」在這裡再次 ( 主 要 )是 指「基 督 的信 」 。事 實上,海 斯認為,只 有 通 過聚 焦 於 基 督 的 作 為 ( 而 不 是 我 們 所 做 的 ), 來 解 讀 6~ 9節 , 才 可 能 與 26 ~ 29節 明 顯 的 參 與式 焦 點 調 和。 整 段 經 文 都 需 要 從 我 們 與 基 督 的 作 為 聯 合 的 這 個 焦 點 來 解 讀 ; 如 果 這 樣 做, 其 各 個 因 素 也 就 開 始 明朗了。 海斯將加拉太書三~四章解讀為一個故事,在其中,神主動 要 基 督 為 祂 子 民 完 成 一 項 使 命, 總 體 來 說, 這 一 點 肯 定 沒 有 異 議 (但對這段敘事在保羅書信中的功用,以及尤其是耶穌故事的敘 述,見 Watson 2002的 重 要 評 估;亦見 Matlock 2002: 47–50) 。但

367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海 斯 根 據 對 「 信 心 」 一 詞 含 義 的 分 析 得 出 的 結 論 , 並 不 成 立。 第 一,從「 信 心」作為 廣 義 的「 幫助 者」 ,移 至特 定的「 基 督 的 信 」 , 這 個 重 要的 轉 換 沒 有 充 分 的 依 據。 在 不 考 慮桂 瑪 斯 敘 事 分 析 之 用 處 的 情 況 下, 我 們 顯 然 應 當 容 許 故 事 中 的 「 幫 助 者 」 這 一 角 色 表 現為各式各樣的形式,而這些不同的形式取決於環境。即便我們 遵 循 桂 瑪 斯 的 基 本 結 構, 我 們 也 沒 有 理 由 認 為, 人 相 信 基 督, 不 能 擔 任 「 幫 助 者」 的 角 色。 誠 然 , 海 斯 宣 稱 , 加 拉 太 書 三 章21~ 22節 要 求 這 位「 幫 助 者」 是 基 督 的 信。 但 這 一 點 與 其 說 是 一 個 論 據 , 不 如 說 是 一 個 斷 言, 經 文 並 沒 有 他 說 的 那 樣 直 截 了 當( 見 這 幾 節 經 文的 註 釋) 。第 二,海 斯對 三 章 7~9節 的 解釋,尤 其 有 問 題。 他 說 ,oiJ ejk pivstew"( hoi ek piste s) ( 主 要 ) 指 「那 些 分 享基 督 之 信的人」 ,這 個斷 言 又是 基 於其 他 富 有爭 議 的( 在我 們 看 來,是 相 當 不 可 能 的)斷 言 , 就是 : ajkohV pivstew"(ako piste s) 意 指 「 信 仰 的 信 息」( 這 貶 低 了 人 的 信 的 重 要 性); 以 及 11節 引 用 哈 巴 谷 書 二 章4節 是 指 彌 賽亞 的 信。而 我 們可 能 會認 為,7節的 pivsti" ( pistis) 自 然 是 與6節 的 同源 動 詞指 同 一個 意 思:人( 在 這裡,就是 亞 伯 拉 罕 )的「 信 」 。最 後,第 三 點,這個 斷 言從 人 的信與26~ 29節 的 參 與 式 焦 點截 然 對立 的 角 度,來解 釋 這幾 節 經文。這 種 做 法忽 略 了, 事實上,數世紀以來,解經家和神學家以許多方式將這兩個角度 結 合 在 一起 。 因 此 , 我 們 認 為, 海 斯 從 敘 事 的 角 度, 對 加 拉 太 書 這 部 份 的 ' pistis 特 別 解 讀,並 不 具 有說 服 力。當 然,要弄 清 pivsti" Cristou( Christou)的 意 思,還 需 要 考慮 其 他很 多 因素( 見我 們 在 本書〈 導 論 〉「 基 督 的 信」 這 部 份 的 討 論 )。 但 我 們 認 為, 所 謂 的 敘 事 的 基 礎 結 構 不能 用 來支 持 「 基督 的 信」 的 解讀。

三7~29. 亞 伯 拉 罕 自 然 是猶 太 詮釋 的 焦點。猶 太傳 統 尤 其強 調亞伯拉罕的真敬虔,他的敬虔體現在他的順服上,尤其是他遵 守 律 法。 「亞 伯拉 罕 是個 完 全人,在 上 主面 前 的一切 行 為 盡是 完 備 的;一 生 行 公義,得 到上 主 的喜 悅 」 ( 《禧年 書 》二 十 三10) ;亞 伯 拉 罕「 沒有 犯 罪違 背 你 」 ( 《瑪拿 西 禱文 》8節 ) ; 「他 的 榮 耀超 越 世

368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上 所 有 的人 」 ( 《便 西 拉智 訓》四 十四19) 。亞 伯 拉罕 在 試 煉中 的 忠 誠 ( 他 「 獻 」 以 撒〔 創 二 十 二章 〕 的 事 蹟 尤 其 顯 著) 格 外 重 要: 猶 太 傳 統 傾 向 於 將 亞 伯 拉 罕 的「 稱 義 」 定 位 在 他 受 試 煉 之 後, 作 為 對 他 受試 煉 的回 應 (Gathercole 2002b: 236–38)。 猶 太 傳統 有 時 基 於 創 世 記二 十 六 章5節—「 都 因亞 伯 拉 罕聽 從我 的 話, 遵守 我 的 吩 咐 和我 的 命令、律 例、法 度」—教導 說,在律 法 賜 下 以 前 , 亞 伯 拉 罕已 遵 守了 律 法( 《 米 示 拿》 〈 論 聖化 〉 〔 m. Qidd.〕4.14; 《便 西 拉 智 訓》四 十四 19~ 21; 《敘 利 亞 文 巴 錄啟 示 錄》五 十 七 2) 。關 於 猶 太 文 獻 中 的 亞 伯 拉 罕 , 見 Calvert–Koyzis 2004: 6–84; Harrisville 1992: 47–135; Yeung 2002: 232–64的 詳 細 論 述。

三 8. 保 羅 的 引 文 反映 了 創世 記 的一連 串 經文,它們 都 表 達了 神 的 應 許,神 必因 亞 伯拉 罕 或藉 著 亞伯 拉 罕「 賜福 」萬 民/ 萬 國 : 加 三8b:ejneuloghqhvsontai ejn soiV pavnta taV e!qnh 「所 有 外邦 人 都必 在 你 身上 得 福」 ( 筆者 的 翻 譯) 創 十 二3: hm;d:a}h; tjoP]v]mi lKo *b] Wkr“b]nIw“( 《 馬 所 拉 文 本》 ) '" 《 七十 士 譯 本 》 kaiV ejneuloghqhvsontai ejn soiV pa'sai aiJ fulaiV th'" gh( ) 「 地 上 的萬 民 都必 因 你 蒙福」 (筆 者 的翻 譯 ) 創 十 八18: $r<a;h; yyEwOG lKo wOb Wkr“b]nIw“( 《 馬 所 拉 文本 》 ) kaiV ejneuloghqhvsontai ejn aujtw/' pavnta taV e!qnh th'" gh'"( 《 七 十 士譯 本》 ) 「 地 上 的萬 國 都必 因 他 蒙福」 (筆 者 的翻 譯 ) 創 二 十 二18: $r<a;h; yyEwOG lKo *[}r“z"b] Wkr}B;t]hiw“( 《 馬 所 拉 文 本》 ) kaiV ejneuloghqhvsontai ejn tw'/ spevrmativ sou pavnta taV e!qnh th'" gh'"( 《七 十 士 譯 本》 ) 「 地 上 萬國 都 必因 你 的 後裔 得 福」 ( 筆者 的 翻 譯) 創 二 十 六4: $r<a;h; yyEwOG lKo *[}r“z"b] Wkr}B;t]hiw“( 《 馬 所 拉 文本 》 )

369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kaiV ejneuloghqhvsontai ejn tw/' spevrmativ sou pavnta taV e!qnh th'" gh'"( 《七 十 士 譯 本》 ) 「 地 上 萬國 都 必因 你 的 後裔 蒙 福」 ( 筆者 的 翻 譯) 創 二 十 八14: *[,r“z"b]W hm;d:a}h; tjOP]v]miAlK; *b] Wkr}b]nIw“( 《 馬 所 拉 文 本》 ) kaiV ejneuloghqhvsontai ejn soiV pa'sai aiJ fulaiV th'" gh'" kaiV ejn tw/' spevrmativ sou( 《 七十 士 譯本 》 ) 「 地 上 的萬 民 都必 因 你 和你 的 後裔 蒙 福」 ( 筆 者的 翻 譯 ) 在 創 世 記的 這 五節 經 文 中, 《七 十 士 譯本 》的 經 文都 十 分 相似,五 節 經 文 全都 用 ejneulogevw(eneuloge )的 被 動語 態字 形。但 是,它 們所翻譯的希伯來文卻呈現出多樣性,其中三節經文使用動詞

^rb(BrK)的 簡 單 被 動字 幹(Niphal;十 二3,十 八18,二 十 八14), 而 另 外 兩節 則 是使 用 加 強反 身 字幹( Hithpael;二 十 二 18,二 十 六 4)。 這 個 變 化 及 這 兩 種 字 形 的 含 義, 向 來 備 受 爭 議 。 有 的 解 經 家 認為,加強反身字幹顯然表示反身的含義,簡單被動字幹則應當 根 據 加 強反 身 字幹 來 解 釋(例 如,Westermann 1995: 151–52) 。因 此 , 每 處 經 文 的 意 思 可 能 類 似 於「 地 上 的 萬 族〔 國 〕 都 必 藉 著 你 給 自 己 祝 福」( 十 二 3, 《 修 訂 標 準 版 》; 參 《 呂 振 中 譯 本 》)。其他 人 則 認 為, 不 管 是 加 強 反 身 字 幹, 還 是 簡 單 被 動 字 幹, 都 是 關 身 的 意 思, 「 得 福」或「 用 他的 名 彼此 祝 福 」 (G. Wenham 1987:277–78; 《 和 合 本》、 《新 譯 本 》、 《新 美 國 聖 經》、 《新 英 語譯 本 》 )。不 過 , 還 有 些 人 持 相 反 的 見 解, 他 們 稱: 簡 單 被 動 字 幹 是 被 動 語 態, 因 此 每 一 處 經 文 的 加 強 反 身 字 幹也 應 當 是 被 動 語 態 ( 《 新 國 際 版》、 《 英 語 標 準 版 》、 《新 普 及 譯 本》、 《新 美 國 標 準 版 》 在 這 幾處 都 譯 作 被 動 語態 ) 。第 四 種觀 點 將這 兩 組經 文 區別 對 待,認 為簡 單 被動 字幹的經文是被動語態,而將加強反身字幹的經文視作反身含 義。關於支持將簡單被動字幹一致地譯作被動語態,特別見 Grüneberg 2003; C. Lee 2009: 85–97, 117–21;及 Waltke–O’Connor 1990: 395詳 盡 的 討 論。加 強 反 身 字幹 字 形可 能 表示「 宣 告 」 ,而 不

370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是反身: 「 萬 國 / 民 都 宣 告 自 己 因 亞 伯 拉 罕 得 福」( 見 《 新 修 訂 標 準 版 》 及其 旁 註;C. Lee 2009: 118–22) 。 三 10. 保 羅 引 用 的 申 命 記二 十 七章26a節 , 是 按 照《 七 十 士 譯 本 》 的 文本 , 不過 略 有 差異: 申 二 十 七26a《 馬 所 拉 文 本 》 :taOZh'Ahr:/Th' yrEb]DIAta, !yqiy:AaOl rv,a} rWra;

!t;wOa twOc[}l' 申 二 十 七26a《 七 十 士 譯 本 》 :ejpikatavrato" pa'" a!nqrwpo" o$" oujk ejmmenei' ejn pa'sin toi'" lovgoi" tou' novmou touvtou tou' poih'sai aujtouv" 加 三10:ejpikatavrato" pa'" o$" oujk ejmmevnei pa'sin toi'" gegrammevnoi" ejn tw'/ biblivw/ tou' novmou tou' poih'sai aujtav. 保羅的措辭與《七十士譯本》之間的差異是細微的,可能反映了 申 命 記 中的 平 行經 文(Heckel 2002: 129) 。保 羅 省略 了《 七 十 士譯 本 》的 a!nqrwpo"( anthr pos;該 詞 在 希 伯 來 文中沒 有 明 確對 應 的 詞) ,去 掉 了 ejmmevnei( emmenei)後 面 的 ejn(en) ,又 以 toi'" gegrammevnoi" ejn tw/' biblivw/( tois gegrammenois en t bibli ) 代 替 toi'" lovgoi" ( tois logois) 。後 面 這 個 措 辭與 申 命記 若 干類 似的 經 文 相呼 應( 關 於 申 命 記中 的 這個 主 題 ,見 Noth 1966) : 申 二 十 八61: 「 又 必 將 沒有 寫 在這 律 法書 上 的 〔mhV gegrammevnhn ejn tw/' biblivw/ tou' novmou touvtou〕各 樣 疾病 、 災禍 降在 你 身 上, 直 到 你 滅亡 。 」 申 二 十 九 21(《 馬 所 拉 文 本 》、《 七 十 士 譯 本 》, 二 十 九 20): 「 也 必 照著 寫 在律 法 書 上、約 中的 一 切咒 詛〔 kataV pavsa" taV" ajraV" th'" diaqhvkh" taV" gegrammevna" ejn tw'/ biblivw/ tou' novmou touvtou〕 將 他 從 以色 列 眾支 派 中 分別 出 來, 使 他受 禍 。」 申 二 十 九27( 《 馬 所 拉 文本 》 、 《七 十士 譯 本 》 ,二 十九26) : 「所 以耶和華的怒氣向這地發作,將這書上所寫的一切咒詛 〔 kataV pavsa" taV" katavra" taV" gegrammevna" ejn tw'/ biblivw/ tou' novmou touvtou〕 都 降在 這 地 上。 」 371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申 三 十10: 「你 若 聽 從耶 和 華你 神 的話,謹 守 這律法 書 上 所寫 的 誡 命 律例〔 fulavssesqai kaiV poiei'n pavsa" taV" ejntolaV" aujtou' kaiV taV dikaiwvmata aujtou' kaiV taV" krivsei" aujtou' taV" gegrammevna" ejn tw'/ biblivw/ tou' novmou touvtou〕, 又 盡 心 盡 性 歸 向 耶 和 華 你 的 神 … … 。」 至 於 加 拉太 書 三章10節 的 引 文 中 的 pa'sin(pasin)一 詞,保 羅 是 取 自《 七 十 士譯 本 》 ,在 希伯 來 文中 沒 有相 應 的詞,但在 希 伯 來 文 的 申 命記 中,類 似 的經 文 常常 出 現這 樣 的 詞(例 如,六24) ;並 且《 撒 瑪利 亞 他 爾根 》 (Sam. Tg.)的 申 命 記 六 章24節; 《 利未 記 米 大示》 (Lev. Rab.)25;及《 耶 路撒 冷 他勒 目》 〈論 疑妻 行 淫 〉 (y. Soṭah 21d)在 引 用 本節 經 文 時,包括 了 可以 與 之比 較 的 詞。儘 管 如 此 , 保羅的措辭與《七十士譯本》的用語之間的差異,不太可能產生 任 何 解 釋上 的 深遠 意 義 (與 Koch 1986: 120, 164; Stanley 1992: 239; Hays 2000: 258 的 見 解 相 反) ;保 羅可 能 使申命 記 二 十七 章 26 節 的 措 辭與 其 他這 些 經 文的 用 詞相 似 。

三11. 保 羅 引 用 哈 巴谷 書 二章4b節,沒 有 依 循《七 十 士 譯本 》 和《 馬 所拉 文 本》 。這 節 經 文的 相 關形 式 如下( 關於 這 一 點,特 別 見 Fitzmyer 1981) : 《 馬 所 拉文 本 》 : hy<j]yi wOtn:Wma>B, qyDIx'w“ 《 七 十 士譯 本 》 (抄 本 S、B、Q、V 和W*) :oJ deV divkaio" ejk piv– stew" mou zhvsetai 《 七 十 士譯 本 》 (抄 本A和 C) :oJ deV divkaio" mou ejk pivstew" zhvsetai 《 希 臘 文小 先 知書 卷 軸 》 (8HevXIIgr) :[divk]aio" ejn pivstei aujtou' zhvset[ai] 《 亞 居 拉譯 本 》 :divkaio" ejn pivstei aujtou' zhvsetai 《 辛 馬 庫譯 本 》 :divkaio" th'/ eJautou' pivstei zhvsetai 《 七 十 士 譯 本 》 的 抄 本出 現 代 名 詞 mou(mou) , 可 能 是 將 wOtn:Wma>B, ( Be'Èm˚nATÙ)詞 尾 的 waw( =「 他 的 」 )誤 讀 成了 yod( =「 我 372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的」 ; Andersen 2001: 211) 。 希 伯 來 書 的作 者 照他一 貫 的 做法, 依 循《 七 十 士譯 本 》 (抄 本 A 和 C)的 讀法 :oJ deV divkaio" mou ejk pivstew" zhvsetai( 來 十 38; 儘 管 他 也 重 新 編 排 來 二 3~ 4的 經 文 , 以 符 合 他 的論述) 。如前 所 述,不 論 是加 拉 太書 三 章11節,還 是 羅 馬書 一 章 17節 , 保 羅 的 經 文 都 不 同 於 所 有 已 知 的 文 本 形 式 , 他 完 全 省 略 了 代名詞。他省略這個代名詞,可能有利於他對這節經文的應用 ( 見 : 例如 ,Ellis 1978: 174–77; Lindars 1961: 231; Koch 1985: 68–85)。 保 羅 引 用 本 節 經 文, 是 否 因 為 它 已 成 為 早 期 基 督 教「 見 證 」 舊 約聖 經 中的 基 督 (陶 德 〔C. H. Dodd 1952: 49–51〕 即 如 此 主張) , 這一 點 不太 清 楚。 要明白保羅如何應用這節經文,我們首先應當將它放在上下 文 裏。哈 巴 谷書 二 章 1節 以 先知 採 取等 候 上主 答 覆的 立 場,結 束了 他 對 上 主 教 導 百 姓 其 道 路 的 第 二 個 訴 冤( 一 12~ 二 1)。 上 主 的 答 覆 就 出 現在 二 章2~ 4節 : 上 主 回 答說 : 「 將這 默 示明 明 地寫 在 版上, 使 讀的 人 容 易 讀 。 因 為 這 默 示 有 一 定 的 日 期 ,快 要 應 驗 ,並 不 虛 謊 。 雖 然 遲 延 ,還 要 等 候 ; 因 為 必 然 臨 到 ,不 再 遲 延 。迦 勒 底 人 自 高 自 大 , 心 不 正 直 —惟 義 人 必 因 他 們 的 忠 心 得 生 —」 (改 寫 自《 新 國際 版 》 ) 正 如《 新 國 際版 》4b節 的 破 折 號 表 明 的,這 裡 提到「 義 人 」 ,打 斷 了 先 知 對 那 心 裡 「 自 高 自 大 」、 「 不 正 直 」 之 人 的 譴 責(4a節 ; 這 裡 的 希 伯 來 文 很 難 懂 )。 有 些 解 經 家 認 為 , 「義人」可能指彌賽亞 ( 例 如 ,Strobel 1961: 47–56; Hays 1989b) , 但 「義 人」 與「 自 高 自 大 」但 人之 間 隱含 的 對比,以 及哈 巴 谷書 其 他的 qydIx/; divkaio"( 一 4、13)的 用 法,表 明 作 者是 指 聖 約群 體 中忠 於 雅威 的 人。哈 巴 谷 宣 告 , 這 樣 的 人「 必 因 他 的 信 / 忠 心 得 生」( 《新 國 際 版 》; 《和 合 本》 , 「信 」 ; 《現 代 中文 譯 本修 訂 版》 、 《 呂 振 中譯本 》 , 「忠信」 ; 《新 譯本》 , 「信 實」 ;我 們 將《新 國 際版 》中 的 這個 詞 改 為 複 數 形 式 ,

373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以 保 留 這個 斷 言的 一 般 意義,而 不 會導 致 不恰 當的 性 別 特 指 性 )。 通 常 認 為,這 裡的「 活」 ( 《 呂振 中 譯本 》 ; 《和 合本 》 , 「 得生 」 )意 指「 過… …生活 」 。但 是, hy:j( ; xAy‰)在小 先 知書中 的 用 法使 我 們 有 理 由 猜 測, 該 詞 可 能 具 有 更 多 的 神 學 意 義。 這 個 動 詞 出 現 了 十 六 次 , 除 了 那 些 僅 表 示「 活 著 的 人 」 的 地 方, 大 多 數 時 候, 該 詞 指「 真 正的 生 命 」 、 「在神 面 前的 生 命」 、 「賜福 」 (何 六 2, 十 四 7; 摩 五4、6、14;亞 十 9, 《欽 定 本 》 、 《新 美國 標 準版 》 ;在哈 巴 谷 書 其 他 地 方,該 詞僅 見 的一 次 指神「復 興 」祂 的 作為〔 三2〕 ) 。wOtn:Wma>B, ( Be'Èm˚nATÙ)一 詞 與 這 個 動 詞 連 用(按 照 馬所拉 的 標 點 ) ,但 這 個 代 名 詞後 綴 的先 行 詞,並 不清 楚。 《新 國際 版》和 大 多 數英 文 譯 本 一 樣,都 假 定這 個 代名 詞 是指「 義人 」 。但 它 也可 以 指 上主( 《七 十 士 譯 本》即 如此 讀,不 管 它是 無 意的 誤 讀,還是 有 意 的 詮 釋 ), 或 指 「 默示 」 (Andersen 2001: 213–14; Watts 1999: 9–10) 。不過, 先知想要表達的可能是義人的態度。死海古卷就是如此翻譯後半 節 經 文,指對 公 義教 師 的忠 心 或忠 誠( 《哈 巴 谷書註 釋 》 〔1QpHab〕 8.1–3) ,後 來 的 拉 比 文 本將 哈 巴谷 書 二章 4節 稱為整 個 摩 西律 法 的 總結( 《巴比倫他勒目》 〈論鞭笞〉 〔b. Mak.〕 24a) 。 關 鍵 詞 hn:Wma> ( 'Èm˚n‰)意 指「 忠 心 」 (《 新 國 際 版 》) 、 「 忠 誠 」或「 穩 定 」 ( A. Jepsen, TDOT 1:154–55) 。 在 舊 約聖 經 中,對 上主的 忠 心 體現 在 順 服 祂 的 律法 上。但 這 並不 是 說,hn:Wma>('Èm˚n‰)本 身 指 這 種 順 服 。 倒 不 如 說, 該 詞 指內 心 對 上 主 的 委 身, 其 表 現 為 順 服 的 行 為; 尤 其是在這裡的上下文中,該詞指「帶著信心,等候神的作為」 ( Bruce 1993: 861; 亦 參 Patterson 1991: 178–81; Scobie 2003: 704–6)。 哈 巴 谷 書 的 結 束 經 文 總 結 了 該 詞 的 意 義 ( 哈 三16~ 19; 見 A. Jepsen, TDOT 1:156) : 我 聽 見 耶和 華 的聲 音,身體 戰 兢,嘴 唇 發顫,骨 中朽 爛 ; 我 在 所 立 之 處 戰 兢。 我 只 可 安 靜 等 候 災 難 之 日 臨 到, 犯 境 之 民 上來。17 雖然 無 花果 樹 不發 旺,葡萄 樹 不結果,橄 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

374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有 牛。 1 8 然 而,我 要 因 耶 和 華 歡 欣 , 因 救 我 的 神 喜 樂 。 19 主 耶 和華 是 我的 力 量;祂使 我 的腳 快 如母 鹿 的蹄,又 使

我 穩 行 在高 處 。

hn:Wma>( 'Èm˚n‰) 一 詞 在 這 裡 的 意 思, 與 保 羅 的 「 信 心 」 觀 念 相 距 不 遠。假 如 先知 哈 巴谷 本 身 是基 於 創世 記 十五 章 6節 來 強 調 信 心 , 就 更 是 如此 ( 特別 見 Silva 2007: 802= 席 爾 瓦 2012: 1195–96) 。 如 前 所 述, 保 羅 「 加 深 」 了 哈 巴 谷 書 中 某 些 關 鍵 字 的 意 思。 但 他 基 本 上 是 忠 於 先 知 的 重 點: 那 對 神 忠 誠 的 人 , 必 基 於 對 上 主 及 其 應 許 的 深深 信 靠,期盼 並 等候 神 的伸 冤。正如 華生(Waston 2004: 161)所 評 論 的: 「 『 信心 』談 論 的 是以 默 示為 根 本的 定 向,它 是 這 種 生 活 方 式 的 前 提, 而 『 忠 心』 更 充 分 地 表 達 了 與 這 默 示 一 致 的 生 活 方 式;但 兩者 明 顯互 相 關聯 」 (亦見 Watson 2004: 157–63 對 這 個 問 題更 詳 細的 討 論 ) 。

三12. 保 羅 對 利 未 記 十八 章5節 的 引 用是 縮 寫的 : 加 三12: oJ poihvsa" aujtaV zhvsetai ejn aujtoi'". 利 十 八5《 馬 所 拉 文 本 》 : !t;ao hc,[}y" rv,a} yf'P;v]miA ta,w“ yt'QojuAta, !T,r“m'v]W

Hw:hy“ ynIa} !h,B; yj'w: !da;h; 利 十 八5《 七 十 士譯 本 》 :kaiV fulavxesqe pavnta taV prostavgmatav mou ! qrwpo" kaiV pavnta taV krivmatav mou kaiV poihvsete aujtav, a$ poihvsa" an zhvsetai ejn aujtoi'": ejgwV kuvrio" oJ qeoV" uJmw'n. 利 十 八5《 新 國際 版 》和《 和合 本 》 : 「你 們要 守 我的律 例 典 章, 人 若 遵 行, 就 必因 此 活 著。 我 是耶 和 華。 」 ( 羅 十5: oJ poihvsa" aujtaV a!nqrwpo" zhvsetai ejn aujtoi'".) 由 此 可 見, 保 羅 的 措 辭 重 現 了 《 七 十 士 譯 本》 第 三 個 子 句 的 基 本 內 容, 《七 十 士譯 本》又 是 相當 直 接地 翻 譯希 伯 來文。但保 羅 縮 寫 了 這 節 經 文, 導 致 兩 個 微 小 的 變 化 : 他 將 《 七 十 士 譯 本》 副 詞 用 法 的 分 詞 poihvsa"(poi sas; 翻 譯 的 是 希 伯 來 文 基 本 字 幹 〔Qal〕

375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未 完 成 式的 hc,[}y〔 " yav·Weh〕),變 成 名 詞用 法 的分詞,因 此 補充 了 一 個 冠 詞( 也就 是 說, 「藉 著 行… … 」變 成「那 行… … 的 人 」 ) 。比 較 引 人 注 目 的 改 動 是 , 保 羅 省 略 了 a!nqrwpo"( anthr pos), 其 對 應 的 詞 也出 現 在希 伯 來 文中( !d:a;h;, hA'ADAm) 。加 拉 太 書 省略 這 個 詞 , 可 能 只 是 因 為 保 羅 想 要 縮 寫 這 個 表 達。 但 保 羅 其 他 時 候 引 用 這 節 經 文 時, 包 括 了 該 詞 ( 羅 十 5; 見 上 文 )。 因 此 , 有 的 解 經 家 猜 測,加拉 太 書省 略 該詞,原 因 可 能與 這 封書 信的 寫 作 情景 有 關。 他 們 指 出,拉比 有 時將 本 節的 !d:a;h( ; hA'ADAm,「 人 」或「 人類」) 一 詞,詮 釋 為將 外 邦人 包 括 在那 些 因行 律 法而 活的 人 中 間( 《 巴比 倫 他 勒 目》 〈 論公 會 〉 〔Sanh.〕59a; 〈 論 第 一道 門 〉 〔B. Qam.〕38a; 《 詩 篇 米大 示 》 〔Midr. Teh.〕1.18; 《民 數 記 米 大示 》 〔Num. Rab.〕 13.15–16) 。 攪 擾 者可 能 這 樣引 用 這節 經 文,保 羅省 略 該 詞,使 他 們 沒 有 應用 的 基礎 (R. Longenecker 1990: 120–21; Martyn 1997: 315–16〔 可 能 如 此 主 張 〕 ) 。 可 是這 整 個推 理 過程都 是 臆 測。 如 前 所 述 , 利 未 記 十 八 章 5節 的 用 語 , 尤 其 是 保 羅 引 用 的 部 份 , 幾 乎 變 成 了 後 來 的 猶 太 教 格 言 。 它 被 引喻 於 : 以 西 結 書 二 十 章 11、 13、 21節 ; 尼 希 米 記 九 章 29節 ;《 大 馬 士 革 文 獻 》( CD ) 3.14–16; 《 四 號 洞 穴 大 馬 色 文 獻 第 一》( 4Q266); 斐 羅, 《論初步 學習》 (Prelim. Studies) 86–87; 《 託 斐 羅 名 聖 經 古 史》 ( L.A.B.) 23.10;《 所 羅 門 詩 篇 》 十 四 篇 1~ 2節 ; 路 加 福 音 十 章 28節 。 蓋 瑟 科 爾( Gathercole 2004b)和 史 賓 格(Sprinkle 2008: 34-130)指 出 , 這 些 文 本 ( 惟 一 明 顯 的 例 外 是 斐 羅 的 文本 ) 大 多 將 本 節 經 文 詮 釋 為 救 恩 的應 許( 請注 意 諸如《 土 西他》 〈 論 安息 日〉 〔 t. Šabb.〕15.17 的 拉 比 文本: 「頒 佈 這些 命 令,只 是叫 人 藉著 它 們得 生,而 不 是 叫 人 藉 著 它們 死 」 〔參 Urbach 1979: 1.424–26〕 ) 。 《 盎 克 羅 的他 爾 根》 ( Targum Onqelos ) 和 《 偽 約 拿 單 的 他 爾 根 》( Targum Pseudo– Jonathan) 都 以 「 永 生 」 的 用語 來 意譯 希 伯來 文。

三 13. 如 前 所 述 , 對 13~ 14節 ( 和 加 拉 太 書 其 他 幾 處 經 文 ) 的 解 釋 , 與 保 羅 選 用 的 代 名 詞 和 動 詞 人 稱 的 意 義 息 息 相 關。 有 些 學 者 堅 持, 這 些 代 名 詞 的 意 義 與 二 章 15節 相 關 , 保 羅 在 那 裡 使 用

376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第 一 人 稱 複 數 指 猶 太 基 督 徒 :hJmei'" fuvsei =Ioudai'oi(h meis physei Ioudaioi)。 基 於 此 , 他 們 得 出 結 論 說 , 保 羅 使 用 的 第 一 人 稱 代 名 詞 和 動 詞, 即 便 不 是 全 部 , 也 是 大 部 份 指 猶 太 人 和 / 或 猶 太 基 督 徒 。 但 我 們 若 對 第 一 人 稱= 猶 太 人 / 猶 太 基 督 徒 與 第 二 人 稱= 加 拉太人/外邦人兩者進行系統的區分,這個觀點其實在加拉太書 中 很 難 站得 住 腳。 第 一 , 我 們 注 意 到 一 些 經 文, 保 羅 在 其 中 使 用 第 一 人 稱 複 數 字 形 泛 指基 督 徒, 正 如 他在 其 他書 信 中通 常 所做的 :

願 恩 惠 平安 , 從父 神 與 我們 的 主耶 穌 基督 , 歸與你 們 。 4 基 督 照 我們 父 神的 旨 意為我 們的 罪 捨己,要 救 我們 脫 離

這 罪 惡 的世 代。5 但願 榮 耀歸 於 神,直 到 永永 遠 遠。阿 們。 ( 一3~5) 基 督 釋 放 了我 們 , 叫 我 們 得 以 自 由, 所 以 要 站 立 得 穩 , 不 要 再 被奴 僕 的軛 轄 制 。 (五1) 我 們 靠 著聖 靈,憑 著 信 心, 等 候所 盼 望的 義 。 (五5) 我 們 既 然藉 著 聖靈 而 活,就讓我 們靠 著 聖靈 行 走。26 我 們 不 可 貪 圖 虛 榮 , 彼 此 惹 氣, 互 相 嫉 妒。 ( 五 25~ 26, 《中 文 標 準 譯本 》 ) 我 們 行 善 , 不 可 喪 志;我 們 若 不 灰 心, 到 了 時 候 ,我 們 就 要 收 成。10 所 以,我 們 有了 機 會,就 當向 眾 人 行善,向 信 徒 一 家的 人 更當 這 樣 。 (六9~10, 參 《 和 合 本》 ) 第二,我們注意到,在有些經文中,代名詞或代名詞字形的 人 稱 發 生了 變 化,這 為保 羅 論述 的 完整 性 帶來 了問 題。就這 一 點, 見 前 面 的 五 章 1節 —「 基 督 釋 放 了 我 們 … … 〔 你 們 〕 要 站 立 得 穩 … … 」—及以 下 的經 文 :

377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但 在 上 面 的 耶 路 撒 冷 卻 是 自 由 的,她 是 我 們 的 母 親 。 「你這 不能 生 育、 沒 有 生過 孩 子的 , 要 27 因 為 經上 記 著 : 歡 欣 !你這 沒 有 經 過 分 娩 痛 苦 的, 要 歡 呼 叫 喊 ! 因 為 獨 居 的 婦 人比 有 丈夫 的 婦 人有 更 多的 兒 女。」28 弟兄們,你 們按 照 應許 都 是兒 女,好 像以 撒 一樣。29 但當 時 那按 著 肉 體 生 的 怎樣 迫 害那 按 著 聖靈 生 的,現 在 也是 這 樣。30 但 經 上 怎 麼 說 呢? 「 把 使 女 和 她 的 兒 子 趕 出 去, 因 為 使 女 的 兒 子 絕 不能 和 自由 婦 人 的兒 子 一同 承 受產 業。」31 所 以 , 弟 兄 們,我 們 不是 使 女的 兒 女,而 是自 由 婦 人的 兒女。 (四 26~ 31, 《 新 漢 語 譯 本》 ) 我 說 那 承 受 產 業 的, 雖 然 是 全 業 的 主 人 , 但 為 孩 童 的 時 候,卻與 奴 僕毫 無 分別。 2 乃 在師 傅 和管 家 的 手下,直 等 他 父 親 預定 的 時候 來 到。 3 我 們 為孩 童 的時 候,受管 於 世 俗 小 學 之下,也 是 如此。 4 及 至時 候 滿足,神 就 差遣 祂 的 兒 子,為 女 子所 生,且 生在 律 法以 下, 5 要把 律 法以 下 的 人 贖 出 來,叫我 們 得著 兒 子的 名 分。 6 你 們 既 為兒子,神 就 差 祂 兒子 的 靈, 進 入 我們 的 心, 呼 叫: 「 阿 爸! 父 ! 」 7 可 見,從 此 以 後,你不是 奴 僕,乃 是兒 子 了;既 是兒 子 ,

就 靠 著 神為 後 嗣。 ( 四 1~7, 《 和 合 本 》小 字 ) 最 後 這 段 經 文 其 實 很 難, 有 些 解 經 家 認 為 , 第 一 人 稱 與 第 二 人 稱 字 形 之 間 存 在 一 致 的 差 異, 可 以 說 得 通。 但 保 羅 強調 , 加 拉 太 人 本 身 被 stoicei'a( stoicheia) 所 奴 役 ( 9節 ),這 幾 乎 就 要 求 3節 的 第 一 人 稱 複 數 將 加 拉 太 人 包 括 在 內 :「 我 們 作 孩 童 的 時 候 , 被 stoicei'a( stoicheia) 所 奴 役 」( 《新譯本》 )。 6a節 的 「 你 們 既 為 兒 子 」中 的「 你 們 」 ,與6b節「 神 就 差 祂 兒 子 的靈 進入 我 們 的心 」中 的「 我 們 」 ,假 如不 是 同一 群 人,那 麼,要 理解 保羅 的 邏 輯,就非 常困難。 因此,儘管特定的語境可能暗示保羅的代名詞有特定的指

378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子 」中 的「 你 們 」 ,與6b節「 神 就 差 祂 兒 子 的靈 進入 我 們 的心 」中 的「 我 們 」 ,假 如不 是 同一 群 人,那 麼,要 理解 保羅 的 邏 輯,就非 常困難。 因此,儘管特定的語境可能暗示保羅的代名詞有特定的指 涉,但從這些指涉來看,我們無法對第一人稱複數與第二人稱複 數 做 出 系統 的 區分 。 他 的選 擇 似乎 是 受修 辭 因素的 影 響 : 「我 們 」 的措辭帶有信仰告別的意味,保羅將自己與他所針對的信徒包括 在 一 起( 關 於 這一 點〔 特 別是 三23〕 ,見 Hartman 1993: 142–43)。

三 13. 保 羅 的 引 文 來 自 申 命 記 二 十 一 章 23節 , 其 用 詞 不 同 於 《 馬 所 拉文 本 》和 《 七 十士 譯 本》 :

申 二 十 一 23《 馬 所 拉 文 本 》 : yWlT; !yhiOla> tl'l]qi(「 被 掛 的 人 〔 基 本 字 幹 被 動 語 態 分 詞 〕 是 神 所 咒 詛 的 」〔 有 些 傳 統 —《 辛 馬 庫 譯 本 》 、《 盎 克 羅 的 他 爾 根 》 、《 偽 約 拿 單 的 他 爾根 》—將之 理 解為:被 掛 的人 是 在咒 詛 神 ; 參 Wilcox 1977: 87; Caneday 1989: 196–97〕 ) 申 二 十 一 23《 七 十 士 譯 本 》: kekathramevno" uJpoV qeou' pa'" kremavmeno" ejpiV xulv ou( 「凡 被 掛在 木 頭上 的 ,都 是 被神 咒 詛的」 ) 。 加 三13: ejpikatavrato" pa'" oJ kremavmeno" ejpiV xulv ou.

保 羅 的 措辭 與《七 十 士譯 本 》較 接 近,他 的文 本 可能 來 自 希臘 文 , 這 是 他 一貫 的 做法。不 過,即 便 是 這樣,我 們 仍 需注 意 兩 個差 異 。 第 一,保 羅 沒有 使 用《 七十 士 譯本 》的 kekathramevno"(kekat rame– nos ; 這 個 現 在 完 成 式 的 被 動 語 態 分 詞 來 自 kataravomai〔 katara– omai〕 ,咒詛) , 而 是 使用 ejpikatavrato"(epikataratos; 形 容 詞 ) 。 保 羅 這 樣 改 動 , 無 疑 是 為 了 使 本 節 經 文 與 10節 相 應 的 經 文 匹 配 , 那 裡 的 ejpikatavrato"( epikataratos) 出 現 在 申 命 記 二 十 七 章 26節 的 引 文 中( Stanley 1992: 245–46) 。第 二,保 羅 省 略 了《 七十 士 譯 本 》 的 uJpoV qeou'( hypo theou) ,這一點有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

379


叁 、 為 福 音 辯 護 ( 三 1~ 五 12)

咒 詛 與 神 的 咒 詛 , 需 要 假 設 保 羅 持 一 種 不 太 可 能 的 律 法 觀( 見 本 書 對 三 19~ 20的 註 釋 )。 或 許 , 我 們 不 應 當 將 保 羅 省 略 uJpoV qeou' ( hypo theou)視 作 有 實質 上 的重 要 影響。我 們也應 該 承 認一 種 可 能 性 , 事 實 上, 保 羅 可 能 不 是 在 引 用 古 希 臘 文, 而 是 在 翻 譯 當 時 的 一 個 希伯 來 文文 本 (Wilcox 1977) 。 申 命 記 二 十 一 章 22~ 23節 的 用 語 , 在 以 後 的 猶 太 教 中 扮 演 了 重 要 的 角色 ( 特別 見 Chapman 2008: 117–32; 亦 見 Wilcox 1977; Caneday 1989) 。 尤 其 值 得 我們 注 意的 是, 昆 蘭古卷 中 有 兩處 文 本 使 用 了 這 個 用 語 。 一 處 (《 十 一 號 洞 穴 聖 殿 第 一 古 卷 》〔 11QT a = 11Q19〕64.7–12)吩 咐 百 姓如 何 處 置嚴 重 犯罪 的人: 「你 們 要 將他 掛 在 木 頭上,他 就 必死」 ( 64.8, 10-11) 。這 處 文 本表 明,掛 在 木頭 上 被 視 作 執 行 死 刑 的 方 式 。《 四 號 洞 穴 那 鴻 書 註 釋 》( 4QpNah 〔 4Q169〕 ) frgs. 3–4 1.5–8 表 達 了 同 樣 的 觀 點,它 提 到「憤 怒 的 獅子」 「懸 掛 以色 列 中 的活 人〔 將 那些 犯 了〕以 色列 自 古 以來〔 沒 有 出 現 過的 暴 行之 人,掛 在 樹上〕 ,因 為 將活 人 掛在 木 頭 上,實 在 太 可 怕 了。 」這 裡 提 到了 猶 太 兩約 期 間 的首 領 詹紐 斯 (Alexander Jannaeus) ,我 們 從 約 瑟 夫( 《猶 太 古史》13.380)那 裡 了 解到,詹 紐 斯 通 過將 這 些人 釘 在 十字 架 上, 處死 他 們( Fitzmyer 1998: 131; Sänger 1994; Borgen 2000: 347–48) 。 因 此 , 這 些文本 表 明, 在 保 羅 時 代 的猶 太 教中,申命 記 二十 一 章22~23節 的「 掛 在 木 頭 上 」 , 與 被 釘 十字 架 有關 (Fitzmyer 1998: 136–37) 。 顯 然 , 保 羅在 應 用 這 些 經 文 時, 假 設 了 這 種 聯 繫。 然 而 , 很 明 顯, 保 羅 不 可 能 用 申 命 記 二 十 一 章22~ 23節 「 證 明」 基 督 是 被 咒 詛 的 。 我 們 不 應 當 假 定,這是保羅的目的。他引證聖經,往往是用來闡述,而非證明 某 個 觀 點 ; 這 是 其 中 的 一 處 ( 見 Silva 2007: 799–800= 席 爾 瓦 2012: 1192 的 討 論 ;Lim 1997: 166–67 提 出 , 保羅 可 能 引用 申 二 十 一22~ 23的 內 容 , 而 非 某 節 特定 的 經文 ) 。 許 多 解 經 同 樣 認 為, 這 幾 節 文 在 早 期 猶 太 人 逼 迫 信 徒 的 事 上 發 揮 了 重 要 的 作 用 , 因 為 猶 太 人 認 為 , 申 命 記 二 十 一 章22~ 23節 「證明」被釘十字架的人是在神的咒詛之下。因此,保羅使用這

380


二 、 論 述 : 亞 伯 拉 罕 的 兒 女 是 藉 著 信 心 進 到 基 督 裡 ( 三 7~ 四 7) 1. 亞 伯 拉 罕 所 蒙 的 福 ( 三 7 ~ 1 4 )

節經文,可能是想要反對這種說法,將咒詛的觀念轉變為正面的 神 學 觀 點( 見 :例 如 ,Schoeps 1959: 178–79; Beker 1980: 182–89; Stuhlmacher 1986b: 139–40; 但 關 於 異 議 , 見 K. O’Brien 2006; Fredriksen 1991: 551–52) 。

三14. 有 些 文 本 證 據 讀作 eulj ogivan tou' pneuvmato"(eulogian tou pneumatos) , 代 替 ejpaggelivan tou' pneuvmato"(epaggelian tou pneu– matos ), 這 明 顯 是 受 到 本 節 前 面 的 eulj ogiva ( eulogia ) 的 同 化 ( Metzger 1994: 525) 。

38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