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課程講義|死亡的形上學和價值哲學

Page 1

死亡的本質 第⼋章


物理論的觀點 •

⼈是具有P功能的⾁體

⾁體的功能=B功能

對於物理論者⽽⾔,死亡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釐清B功能與P功能之間的關係


情境⼀:正常案例

死亡發⽣


情境⼆:異常案例/死亡發⽣在紅⾊圈圈還是綠⾊圈圈?


情境⼆:異常案例/死亡發⽣在紅⾊圈圈還是綠⾊圈圈? ⼈格觀點:死亡發⽣在紅⾊圈圈


情境⼆:異常案例/死亡發⽣在紅⾊圈圈還是綠⾊圈圈? ⾁體觀點:死亡發⽣在綠⾊圈圈

也就是說,我可以不再是⼈,卻仍然繼續存在


情境三:C階段時,我還活著嗎?

⾁體觀點:我在C階段死了但還存在(⾄少在⾁體全部分解前)


什麼樣的狀態才算是死亡 •

⼈格觀點:喪失發揮P功能的能⼒,⽽⾮只是沒有執⾏P功能

⾁體觀點:喪失發揮B功能的能⼒

要回答上述問題,需要針對「B or P能⼒是什麼?」「什麼樣的物理⽣理條 件可以⽀持發揮 B orP功能的能⼒」等細節問題做更深⼊的哲學分析


追求存在? 追求活著? 追求身為⼀個活著的⼈? 「⽣命終點是哪⼀條線?」&「⽣命中最重要最想追求的是什麼?」 是可以分開思考的問題


你可以接受⾁體仍然活著還沒死亡(D階段) 但是你可能認為你已經失去⽣命中最重要的東⻄(身為⼀個活著的⼈)


Kagan認為從物理論的⻆度看死亡本質,沒有什麼神秘之處! 喪失發揮P功能的能⼒或喪失發揮B功能的能⼒⽽已 雖然如何判斷這⼀件事情很挑戰


物理論的觀點雖然很不神秘,但可以很驚奇!


關於死亡的兩項出⼈意料的說法 第九章


不相信我會死 獨⾃死亡


我們已經區分了⼈的死亡和⾁體的死亡

應⽤這個區分來分析下⾯這句話:「沒有⼈真⼼相信⾃⼰會死」

以⼈的死亡來解讀:「沒有⼈真⼼相信身為⼈的⾃⼰終有⼀天會不繼續存在 嗎?」

以⾁體的死亡來解讀:「沒有⼈真⼼相信身為⾃⼰的⾁體會死亡?」


沒有⼈真⼼相信身為⼈的⾃⼰終有⼀天會不繼續存在嗎? 作者的答案:No •

為了討論⽅便,先假設如下:「你必須在⼼⽬中構築⼀個東⻄,才能加以相 信。」(注意:作者其實不同意這個假設)

你⼀旦死了,這種狀態的內在並沒有什麼可以想像的東⻄

我無法從第⼀⼈稱的觀點想像⾃⼰死了的內在狀態就像是你無法想像處於無 夢睡眠中會像什麼,但你不會說你從來沒有過無夢的睡眠。

我可以從第三⼈稱的觀點想像⾃⼰死了的狀態

所以,我可以相信我會死。


沒有⼈真⼼相信身為⾃⼰的⾁體會死亡? 作者的答案:有可能為真

有差點死掉經驗的⼈,才會鮮明地意識到⾃⼰不免⼀死的事實

所以許多⼈其實不是打從⼼底或真⼼完全相信⾃⼰的⾁體會死亡


每⼀個⼈都必須獨⾃⾯對死亡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說出關於死亡的深刻洞⾒,但是成⽴嗎?


每⼀個⼈都必須獨⾃⾯對死亡 •

「獨⾃」指的是什麼意思?

我的死亡只有我⾃⼰可以經歷

但是很多事情也都是只有我⾃⼰才可以經歷

因此上述的所謂的「獨⾃」並沒有對死亡提出什麼深刻的洞⾒


每⼀個⼈都必須獨⾃⾯對死亡 •

「獨⾃」指的是什麼意思?

⼀種隱喻:死亡會帶來⼀種近似孤獨的⼼裡狀態

但是很多事情也都可產⽣近似孤獨的⼼裡狀態

突然死亡的⼈可能不會有近似孤獨的⼼裡狀態

因此上述的所謂的「獨⾃」並沒有對死亡提出什麼深刻的洞⾒


第⼗章


本章進⼊了價值哲學的探討 •

價值 value

[ V ]價值是⼈⽣中應該追求的價值

(間接或直接)促進[ V ]的⼈事物就是好的,因為可以實現[ V ]的價值

反之則是不好


本章進⼊了價值哲學的探討

死亡真的不好嗎?

如果死亡不好,到底哪裡不好?


起點

物理論觀點:具有P功能的⾁體死亡就終點

要思考死亡的核⼼壞處,不是去思考對活著的⼈有何壞處,⽽是要思考對死 去的⼈到底哪裡不好


死亡對死去的⼈倒底哪裡不好? •

死亡的過程不⼀定都是痛苦的。

想到會死⽽帶來的負⾯情緒,但是這個預設了死亡對你不好,可是我們正在 釐清的就是死亡是否真的對你不好。

死了就不再繼續存在。但是為什麼這件事情不好呢?就邏輯⽽⾔,你如果變 成不存在,對於⼀個不存在的東⻄有如何可能有東⻄對你有害呢?


說⼀件事情不好的三種⽅式 •

本質上就是不好的

• •

帶來⼯具性的壞處

• •

例如疼痛,因其本身的性質令⼈想要迴避

例如丟掉⼯作帶來的後果

⽐較性的壞處

例如因為做了A⽽沒有得到⽐A更好的B


說不存在不好的三種⽅式 •

不存在本質上就是不好的

• •

不存在帶來⼯具性的壞處

• •

作者反對,不存在不會讓我痛苦,因為我已經不存在

作者反對,不存在也不會導致我事後感到痛苦,因為我已經不存在

⽐較性的壞處

不存在造成⽐較性的壞處,最有可能成⽴的說法


死亡的剝奪說 不存在帶來的⽐較性壞處 因為死亡造成我不再繼續存在,我就⽋缺了⽣命以及⽣命帶來的美好事物。

此為死亡的剝奪說,主張死亡的核⼼壞處在於剝奪了你要是活著即有可能可 以得到的好處。


死亡是否對我們有害?


死亡是否對我們有害? •

如果有⼀件事情是真的,那麼這件事實必然有某⼀段時間是成⽴的。

死亡對我有害如果是真的,那麼死亡必然在某⼀段時間是對我有害的。

死亡現在不會對我有害,因為我還沒死,死亡還沒發⽣

我死了就沒有我存在在哪裡,因此死亡不會對我有壞處。

死亡沒有必然地在某⼀段時間是對我有害的

因此死亡不對我有害


死亡是否對我們有害? •

(A) 唯有你存在,事物才有可能對你有害

(B) 你⼀但死了就不存在

所以,死亡不可能對你有害


死亡是否對我們有害? • (A) 唯有你存在,事物才有可能對你有害

• (B) 你⼀旦死了就不存在

• 所以,死亡不可能對你有害

• 反駁⽅式⼀:否定(A),剝奪是⼀種⽐較性的有害事物,死亡(你的不存在)是⼀ 種剝奪,不存在的你也可以⽋缺事物(要是你還存在,你將可以享受很多⼈⽣中 美好的事物)

• 難以接受的後果:必須接受死亡對從來不存在或只是邏輯上可能存在的⼈都可以 有害


死亡是否對我們有害? •

強版本(你和事物同時存在):

• • •

弱版本(沒有同時存在要求):

(A) 唯有你在時間A存在,事物 在時間A才有可能對你有害

(A) 唯有你曾在時間A存在,事 物才有可能對你有害

(B) 你⼀旦在時間A死了就不存 在

(B) 你⼀旦死了就不存在

所以,發⽣時間A之後的某個 時間點的死亡可以對你有害

所以,發⽣在時間A的死亡不 可能對你有害


死亡是否對我們有害? •

弱版本:

(A) 唯有你曾在時間A存在,事物才有可能對你有害

(B) 你⼀旦死了就不存在

所以,發⽣時間A之後的某個時間點的死亡可以對你有害

反駁⽅式:只活⼀秒鐘的你,死亡可以對不存在的你有害。連⼀秒鐘都 沒存在過的你,死亡對不存在的你無害。


我們是否該對死亡感到焦慮?


我們是否該對死亡感到焦慮? •

盧克萊修 (Lucretius)

如果死後的不存在是⼀種剝奪,則出⽣前的不存在也是⼀種剝奪。

出⽣前的不存在不是⼀種剝奪。

因此,死亡的不存在也不是⼀種剝奪。


在死後的時期,我喪失了⽣命,卻沒有將得⽣命。

在出⽣前的時期,我沒有喪失⽣命,⽽是將得⽣命。

我們為什麼關注⽣命的喪失更甚於沒有喪失⽣命(將得⽣命)?


想像⾃⼰活得久⽐較容易?

我可以想像⾃⼰活得⽐較久 ,但形上學上無法想像⾃⼰更早出⽣

作者以⼈⼯⽣育的例⼦來說明如何可以想像⾃⼰更早出⽣


晚點死VS.早點⽣的⼈⽣想像? •

想像早點⽣只是想像把⼈⽣整段往前挪,想像晚點死是想像⼈⽣延⻑了

但作者認為可以想像提早出⽣且⼈⽣因此延⻑了


⼈類關注未來勝於過去?

我們對時間懷有更深柢固的不對稱態度,我們⽐較在意未來會發⽣什麼 事

但是這樣的態度理性嗎?


作者的最終態度 •

贊同死亡的剝奪說是⽬前⽤來解釋死亡為何不好的最佳說法

• •

主張死亡的核⼼壞處在於剝奪了你要是活著即有可能可以得到的好處

但認為剝奪說還有未解決的難題


⼩組分享時間

與組員分享 你是否在現實⽣活中 想過或經歷過跟死亡有關的事件 以及你當時的感受 書本中的內容對你有什麼影響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