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對話練習」- 展覽手冊

Page 1


作品1 物件自畫像

單位│心來富會所 藝術家│黃楚翔

作品2-快樂是生命力

單 位│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台南恩典工坊 藝術家│黃麗明(Emily Wong)

作品3-做個朋友吧!

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福氣社區關懷協會(小福咖啡館) 藝術家│楊瀚橋

作品4 即興奏鳴曲/Improvisation Sonata

單位│財團法人天主教臺南市私立蘆葦啟智中心 藝術家│陳昱榮

作品5 一起同在

單 位│財團法人新竹市天主教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晨曦發展中心 藝術家│吳嘉峻、黃薏倫

作品6 你好,我是 XXX

單 位│財團法人私立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藝術家│徐莘、李晨豪(Boris Lee)

作品7 自信中與勇氣共舞

單位│財團法人新竹市私立愛恆啟能中心 藝術家│陳彥瑋

作品8-Hello,大家好

單位│財團法人阿寶教育基金會 藝術家│范思琪

展覽「我們的對話練習--在言語之外,尋找對話的起點」是由智邦

藝術基金會和智邦公益館共同支持。透過智邦藝術基金會扶植的8

組藝術家,進駐8間社福機構,和機構學員相互認識、交流,並 嘗試創作,藉由此次展覽分享過程和階段成果。

我們希望讓不同背景的大眾,都有機會參與藝術創作;透過藝術認 識彼此、展開對話,進一步打造擁抱多元觀點、安心自在的生活環 境。

本次計畫由13位藝術家、133位機構學員、38位機構夥伴、4位

志工,以及幕前幕後的相關工作人員,花費304天共同協作而成;

最後,也謝謝前來參與展覽的你,讓我們有機會一起進行對話練 習!

展場平面圖

標示說明 1 3 4 5

物件自畫像

單位│心來富會所 藝術家│黃楚翔

快樂是生命力

單 位│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台南恩典工坊

藝術家│黃麗明(Emily Wong)

做個朋友吧!

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福氣社區關懷協會(小福咖啡館) 藝術家│楊瀚橋

即興奏鳴曲/Improvisation Sonata

單位│財團法人天主教臺南市私立蘆葦啟智中心 藝術家│陳昱榮 一起同在

單 位│財團法人新竹市天主教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晨曦發展中心 藝術家│吳嘉峻、黃薏倫

6 你好,我是 XXX

7 8 2

單 位│財團法人私立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藝術家│徐莘、李晨豪(Boris Lee)

自信中與勇氣共舞

單位│財團法人新竹市私立愛恆啟能中心 藝術家│陳彥瑋

Hello,大家好

單位│財團法人阿寶教育基金會 藝術家│范思琪

4 1 3 8 5 7 2 6

心來富會所 X

藝術家 黃楚翔

機構介紹

心來富會所|

「心來富會所」是雲林縣精神康復者的友善日間據點,在會所裡大家是

彼此的夥伴,我們在據點裡嘗試找尋與練習新的生活方式、學習新事 物、結交同儕,我們的夥伴因為精神疾病的緣故,時常面臨生活的破 碎、孤立與失去,在家庭、職場等人際關係中也經常被病情起伏影 響,也須長期適應服藥後的副作用,在生活上也因此有了許多困難與 限制,然而我們期待在社區裡,也能有一個地方讓帶病生活的夥伴可

以安放自己,能感覺自己被外界接納,「心來富會所」成立後,夥伴在 這個社群裡互相學習料理、處理會務工作、健康的休閒安排、藝術創 作,在被陪伴、被支持之下找回自己,也讓夥伴在社會上,不再只有 失敗經驗,而是重新拾起自信與勇敢。

藝術家介紹

黃楚翔|

雲林計劃型創作、藝術家教師,在 2019 年前持續鑽研藝術,之後投 身於藝術教育。不限定自己使用的創作媒材或方式,因為喜歡探究藝 術的多樣表現,著迷於不同媒材形式所創造出的特有語言。更準確來 說,熱衷於找尋藝術的發生時刻,一種關於自我揭露、對話溝通、認 同接納的狀態。

物件自畫像

畫出自己,也畫出自己的內在

1 地圖 編號

「對話是從『我』走向『我們』的過程。想要認識自己的特殊、理解彼 此的不同,就從一起做一件事開始吧。」

生活中有些重要的物件,既是實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如果重新思 索它和自己的關係、相遇的故事,會發現它在某些地方其實也呈現了 一部分的自己。

創作者透過繪畫、文字、藍曬等,練習讓看似無生命的物件在作品中 鮮活,重現自己心中的物件樣貌。

在這個階段,個人與物件的關係、感受、情感流動,會不知不覺呈現 在作品中;個人使用物件的方式、日常的習慣甚至生活信念,都可能 在創作過程中透過自我覺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最後,創作者錄製自己的聲音,以多元的方式呈現聲音的變化,也讓 整個物件完整、成為它的影音自畫像。名為自畫像,其實是由使用者

將自己的精神寄予其中,透過重要物件的再現,由創作者開啟並完成 這場深刻的自我對話。

財團法人天主教

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恩典工坊 X

藝術家 黃麗明(Emily Wong)

機構介紹

財團法人天主教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恩典工坊|

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50年前從照顧失去家庭依靠的重度身心 障礙孩童開始,外籍神父與修女接力從事照顧服務工作,在臺灣社會 福利缺乏的角落,為鰥寡孤獨的身障者、弱勢長者提供服務,讓他們 得以幸福終老。

2020年12月於臺南成立恩典工坊,幫助15位在地身障青年跳脫障

礙、成就自我,透過多元主題課程、文康休閒、健康促進,以及社會 適應等作業活動,達 到「有朋友」、「有成就感」、「學習工作」、「健康 生活」、「自立生活」、「參與社區」六項目標。

藝術家介紹

黃麗明

(Emily Wong)|

定格動畫是Emily遲來的學習,當中用手細緻創作的過程適合她在藝 術上的表達。她先在好萊塢哥倫比亞大學修讀電影和電視,之後在香 港和多倫多製作廣告和視覺效果多年,一直希望創作動畫。趁着充滿 動力她飛去英國Bristol的Aardman學習為期 11 週的定格動畫課程, 從此創作動畫短片及從事定格動畫 教育。2008年起常駐香港賽馬會 創意藝術中心(JCCAC) ,2022年在新竹市鐵道藝術村進行駐村藝術 交流。她的定格動畫短片曾受邀參加七十多個國際電影節,並獲得一 些獎項。

快樂是生命力

鬆動固有印象,讓觀點流動 2

「生活中不斷發生的定格,剪剪貼貼的喜怒哀樂,回頭看就是快樂的 原點。」

動畫是種強大的媒介,透過影像鏡頭來表達情感、敍述故事。不需要 言語,每個人都能找到舒適的表達方式,喚醒共鳴、進入彼此的內心。

創作者先分組認識定格動畫,連拍水壺、機器人、篩子、杯子、雨 鞋、湯匙等,讓生活中的各種物件展現趣味動態;接著,練習自己繪 製水墨動畫,以抽象的線條打開彼此的想像力。

有人在模仿中創作,有人突破自己的框架畫出想像中的事物,之後更 開始尋找「快樂的故事」。例如,寫下快樂的回憶、喜歡去的地方、想 要一起做的事,然後發展成劇本。同時,創作者也透過「走路定格」練 習,來掌握動作與動畫的順暢度,過程中嘻笑不斷,創作本身就充滿 了快樂。

最後,創作者製作自己的木娃娃。讓木娃娃擁有不同的表情、設計和 顏色、悉心設計佈景和道具,再進行拍攝。木娃娃在流暢的動作和走 位演出中更添趣味,也讓每個人能在彼此合作中,感受團體共創的生 命力。

社團法人台灣福氣社區關懷協會(小福咖啡館)

機構介紹

小福咖啡館|

小福咖啡館成立於2022年,是位在台中梧棲三民社會住宅內的身心 障礙日間作業設施。以咖啡門市、清潔打掃、包裝代工作為主要作業 活動,藉由每日四小時的作業訓練,搭配各種健康休閒、自我倡議、 社區融合等活動,支持海線在地的心智障礙青年獲得更豐富的社區化 服務。

藝術家介紹

楊瀚橋 (彼得)|

2016年底開始,展開了一個新創作,偽裝成長頸鹿,以「陪伴」為概

念,在各城市與當地居民和小朋友一同生活,並探訪有趣故事,收集 在鹿鹿肚子裡,再以鹿鹿的言語分享給大家。過程中,重新理解文化 發展與涵義,同時讓孩子們從中認識自我和陪伴他人。2018年結合

偶戲,以「小彼得」角色講述童年的自我,深受孩子們喜愛。持續以 鹿鹿和小彼得在台灣遊走,陪伴著孩子們。

做個朋友吧!

做出內心的朋友,成為彼此的朋友

3 地圖 編號

「我在朋友身上看見自己,也從自己身上畫出朋友。每個細節都是聲 音,都是我想跟你說的話。」

這是一段「創做朋友」的過程。創作者先用拼貼、色彩和線條,畫出 心裡那個朋友的形貌,就像你我交朋友,總是從外表開始認識;接著

用黏土、鐵絲和顏料,讓朋友躍出紙上、長出骨骼和肌肉。

當想像中的朋友從平面成為立體的「偶」,友誼也開始變得具體。創作

者為偶取名字、貼畫上眼睛,讓偶能看著另一個偶的眼睛說話;並且 以行走、跳躍、游動或飛行,來決定偶移動的方式、做出各種姿勢; 再以笑聲、哭聲、嘆息來賦予偶個性。

「偶」從此被注入生命、成為「朋友」,進入生活;偶的長相、會做的事、

發出的聲音,反映著創作者的生命歷程;接著用紙箱為偶築起家、安 排舒適的空間,甚至能跟著偶去看看別人的家,讓友誼在真實生活中 有了互動。

從抽象到平面,從平面到立體,從立體到空間,到賦予生命、產生連 結,創作本身就是反映自我、開啟對話、理解關係的過程。

財團法人天主教臺南市私立蘆葦啟智中心 X

藝術家 陳昱榮、滯留島舞蹈劇場

機構介紹

財團法人天主教臺南市私立蘆葦啟智中心|

蘆葦啟智中心成立於民國八十五年,注重學生個別差異,每年由家 長、老師、督導/組長、社工員以及職能、物理、語言治療師們共同

召開個別化服務計畫會議,針對家長需求共同討論在家執行策略,為 每位學生實施個別化服務計劃。機構積極提供身心障礙者社會參與之

機會,多次舉辦社區型藝術活動,增加心智障礙者以藝術展覽及活動

形式與一般民眾交流,促成身心障礙者於各場域的共融體驗。

藝術家介紹

陳昱榮|

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創作組,現就讀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作品類型主要聚焦於當代作曲、實驗即 興與混合媒體裝置的實踐創作。近期作品大都聚焦於空間、個人情感 以及心理經驗的交互關係。目前關注的焦點為與空間中的視覺和聲 音的交互轉換。他的作品經常包括現成的物品,這些物品經常成為自

我情感敘事的一部分,並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資料,作為創作材料 分析的基礎。

滯留島舞蹈劇場|

由視障編舞家張忠安於2010年創立,以人文關懷為創作素材,致力 開發當代舞蹈風格,為國藝會年度獎助演藝團隊。劇場的目標是將南

部人才留在在地,以實驗精神探索創新,並藉由舞蹈議題關懷社會人 文及時事,為弱勢團體發聲。2018年張忠安在英國Unlimited無障 礙藝術節受到啟發,開始鏈結國際與在地資源,鼓勵障礙者參與藝 術,挖掘其藝術潛能,推廣文化平權。

即興奏鳴曲 /

Improvisation Sonata

打開耳朵傾聽彼此,在協奏中感受共鳴 4

「聲音無處不在,引發我們對日常記憶的想像,再透過創作與聆聽, 成為一種與世界對話的可能。」

放下主流世界的語言和視覺溝通,常能讓聽覺和感受變得更敏銳。創

作者想像自己是一種動物,用不同的叫聲來表達情緒,或試著跺腳、 拍打、擊掌,讓身體成為一種樂器,進入發聲練習的第一步。

創作者張嘴吼叫、拍打大腿、回應彼此,以此認識聲音的節奏、音 量、音色與變化,再透過撕、揉、撞擊、摩擦報紙、塑膠、音鼓等, 體會各種物件的聲音。同樣的聲音常召喚出不同的感受和經歷,成為 每個人創作的開端。

創作常會從模仿開始,就像對話需要從聆聽開始。創作者慢慢打開耳 朵,聽見彼此、留心身邊的人在做些什麼、發出哪些聲音。當他人的 聲音能被自己吸收、重新詮釋,再加入肢體動作、情緒與情境,就成 為屬於個別創作者的故事。

透過發聲,我們得以感受到創作者內心的共鳴與回應。從獨響到合 奏,再到混音與共創,創作沒有對錯,只要能把心中所想表達出來, 就是每個人最有意義的心聲。

財團法人新竹市天主教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 附設晨曦發展中心

藝術家 吳嘉峻、黃薏倫

機構介紹

財團法人新竹市天主教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

附設晨曦發展中心|

「晨曦發展中心」的服務對象是18歲以上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之心智障 礙者或合併心智障礙者之多重障礙者,藉由教保員、社工員、護理 師、營養師、治療師等服務團隊,提供醫療復健、居家生活、社區活 動、技藝陶冶和作業活動等,依照服務對象的興趣及能力,規劃陶 藝、園藝、打擊樂等多元活動,提升動作能力,培養專注力和創作 力,增進社會參與,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身心負荷,邁向社會共好的生 活。

藝術家介紹

吳嘉峻|

現為一名作曲家及藝術家,出生於台灣,新竹(1995)。主要創作為當 代音樂、電子實驗音樂、互動音樂設計。畢業於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 究所,主修電子科技音樂。音樂作品關注於細微的私密情感、佛教及 台灣民間信仰。結合過去視覺設計的經驗,同時也關注音樂中所指涉 出的文化與符號性。

黃薏倫|

作曲家、聲音創作者,創作靈感與素材來自於日常生活中所聽見、看 見之萬物,喜歡透過最單純的聲響帶領人們一同與世 (時間)界(空間) 做連結。

一起同在

在群體的樂章中,接納差異

5 地圖 編號

「當我們開啟一個空間、用不同的方式感受彼此,對話才有可能發生、 容納彼此的不同。」

這是一場從個人到群體,從音樂到各種形貌交融的響宴。創作者首先 藉由康加鼓、拉丁鼓、小鼓、鈴鼓等各種聲響,來分享生活中的感 受、轉化日常經驗;接著讓聲音成為圖像、畫出節奏,並用樂器和顏 色來分享心情、體會色彩和情緒之間的關係,再以故事連結彼此、與 心對話。

之後,創作者用中音鼓、小鼓、邦哥鼓、奧爾福鈴鐺等,來想像「生 活的形狀」,透過形狀連結聲音與情緒,再用各種方式來探索不同的 樂器。

下一步,創作者開始「自製樂器」,例如雨聲棒。用自己獨一無二的樂 器,和每個人交流音色,在自由創作中結合肢體動態與節奏,變化出 樂句的音色、聲量、快慢甚至形狀與表情,最後再一起把每個人的故 事,串連成彼此共有的故事。

串連後的音樂故事,能夠彼此分享、聆聽,共同敘述、互動,甚至進 一步排練、演出。由此實現深刻的共融,在群體的樂章中一起同在。

財團法人私立天主教 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X

藝術家

徐莘、李晨豪(Boris Lee)

機構介紹

財團法人私立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基金會於身心障礙服務深耕20多年,由身心障礙個案管理延伸至日 常照顧。其中,森嶼是社區式日間服務中心,陪伴身障青年學習自我 照顧,並規劃不同體驗豐富身心障礙朋友的生活。而樸仔島作是小作 所,取名理念來自所在地朴子的舊地名樸仔腳,主要提供身障青年學 習作業技能,並從中培養照顧自我、與人互動,漸漸走入社區,開展 自立多彩的生命,並減輕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壓力。

藝術家介紹

徐莘|

觀念藝術家,畢業於愛丁堡大學,主修藝術、空間與自然碩士學程 (Art, Space & Nature),作品融合了在求學過程中習得的跨領域知識, 例如生物、建築與環境議題等,擅長以觀察者的角度,做出兼具「紀 實性」與「哲學性」的作品。不設限地使用各種媒材,包含空間裝置、 行為、錄像、聲音等,近年則喜歡以版畫作為表現方式。

李晨豪(Boris Lee)|

繪本作家、插畫家、繪本與插畫創作講師,他是英國愛丁堡大學插畫 碩士、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學士。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善於自 回憶及生活取材的 Boris 熱愛用油性粉彩呈現強烈的筆觸和濃濃的色 彩。透過觀察與想像,Boris 真摯地描繪眼裡情感豐沛的世界,及隱 藏其中的故事,並期許自己持續創作出包含真心的作品,成為他人的 力量。

你好,我是 XXX

打破框架,

「對話是種『一來一往』的關係。在關係中,我們願意接受彼此各種形 式的輸出與互動。」

突破框架的作品能讓人認識自己,發出嘹亮而令人驚豔的聲音。當我 們能用各種形式的創作表達自己的所有,甚至不再需要語言。

創作者先利用版畫滾筒和油墨拓印,學習觀察各種材質。例如,探索 凹凸的牆面、磁磗、木地板、水溝蓋、葉子等東西的質感,再練習辨 識各種物件的形狀和顏色,以此創作出自己的圖像。

之後,透過描繪、著色、裝飾,學習用各種各樣的形狀來想像空間,

進一步組合成各種動物或場景;接著發展出創作者喜歡的角色,由此 連結自己的生活經驗與世界觀,再加上不同媒材的選擇與拼貼,便能 發展出各自獨有的情境與故事。

創作沒有標準答案,對錯全憑自己決定。當所有的框架都能在創作過

程中被打破、社會標準被放下,自我才能從中長出來,真正和別人 「有來有往」的對話,故事也才能源源不絕,成為支持每個人的力量。

財團法人新竹市私立愛恆啟能中心

藝術家 陳彥瑋

機構介紹

財團法人新竹市私立愛恆啟能中心|

提供新竹地區18歲以上身心障礙者各項專業服務,以社區化、小型 化、多元化為特色的「社區服務」機構,設有三個部門,提供啟能教 養服務、展能服務、庇護性就業服務,協助48位身障朋友及其家庭, 在社區中公平參與美好生活。

藝術家介紹

陳彥瑋|

出生於台北,數位及視覺設計背景,但更看重材料的質地與溫度,並 關注人的群體關係,遂以布料與織品為媒介創作,企圖以創作為手 段,透過參與式創作的過程帶領身心障礙者在創作中與社會產生連 結,期盼透過這樣的創作實踐計畫,能讓更多領域的專業者反思自身 環境與人群群體的共融思維。

工作人員

工作坊助敎|許彤 Hsu, Tung 攝影|楊慧欣 Yong, Hui Xin 燈光|賴光保 Lai, Guang Bao

髮型|何怡嫺 Lily Ho 化妝|高詩宜 Jezebel Kao

自信中與勇氣共舞

在顏色中跳舞,與時光順行

「因未知而產生恐懼,因為不理解而誤解。透過藝術,我們跨越恐懼 與未知,達成信任與理解。」

服裝,是人的第二層皮膚,是人向外溝通的第一面,承載著許多訊息。

創作者透過繪畫、色彩、線條、輪廓,產生不同的圖像,從中表達自 己的想法、觀點和個性,也在其中認識衣服配件與身體的關係,體會 服裝如何為每個人建立外貌形象、強化社會角色,並在其中展現自我。

一開始,創作者先學習如何以線條進行人體繪製、展現造型,接著在 音樂中,直覺性的揮灑顏料、感受節奏和律動,在色彩中快樂跳舞。

之後,藉由皮影戲來認識光與影的表現、練習觀察、認識萬物形體的 輪廓。

一切就序,創作者開始感知自己、認識身體。例如,感受身體的厚度 和立體空間,描繪自己的外貌輪廓線;接著認識服裝與情緒之間的連 結,例如,身上的哪個地方會需要安全感、需要衣物包裹?

創作者也透過摺紙,來感受平面與立體的空間差異,最後以自己繪製而

成的布料製作服裝、選擇配件,再透過攝影,一起看見不一樣的彼此。

財團法人阿寶教育基金會 X

藝術家 范思琪

機構介紹

財團法人阿寶教育基金會|

基於一份誠摯的關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位身心障礙兒童家長、

教育工作者、治療師、學者在2003年成立財團法人阿寶教育基金會, 希望能藉由多元的管道提供更好的資源、諮詢與服務,幫助大家一起 成長,並且引導社會大眾了解、認識而接納這群身心障礙或發展遲 緩的兒童,2009年開始並將服務觸角伸向15歲以上身心障礙者職業 重建及生涯轉銜服務。

藝術家介紹

范思琪|

現創作與居住於新竹,她相信藝術是來豐富生命,建立你我連結的橋 樑。目前以到各地進駐與機構合作來延續她旅行興趣及對各類人事 物的好奇心,到進駐點分享過往的創作經驗,也藉由環境回饋來自我

成長。創作上她回歸初衷,透過畫線條,在動靜的節奏裡探索,重新 找到連結內在與世界的方法。近幾年也以藝術家工作坊的方式,和大 眾分享她的創作體驗,邀請大眾一同感受藝術的美好。

Hello,大家好

享受線條的過程,讓關係純粹

編號

「褪去長相與特徵,當彼此成為框線人形,你我他都不容易分辨異同,交 流得以回到最初的單純。」

這是用紙、麥克筆、蠟筆和常見的拼貼等方式誕生的作品,最終邁向輪 廓與線條的千百種變化。創作過程起始於各式畫線條的體驗,例如,拿 著長長的畫筆在紙上斑馬線行走,筆隨著走的軌跡在紙上形成屬於自 己的路徑,之後加入肢體動作,再用搖控車、小輪椅等不同的工具完成 畫線練習。

接著,從點和點之間的連結,進展到曲線變化和彼此之間的鏡面模仿, 有了這些感知體驗後,再用另一張白紙,以不同的姿勢畫出線條、結合 身體伸展,記錄下自己的身體軌跡。

當2人共創時,也能從中體會彼此的線條如何相互影響,感受自己因為另 一個人而改變線條範圍、粗細與走向,由此產生各種互動,建立有趣的 關係。

在這之後,最終的共創作品是由創作者從之前體驗過的各種畫線工具中, 選擇自己想要的畫線方式、畫出背景;接著互相拍攝,擺出各種姿勢、 協助彼此勾勒出人形,包括站立、橫躺、倒立、漂浮、坐姿等。

在拿掉各種雜訊後,如同拿掉每個人的身分和定義,用你我的體態輪廓 重新連結。

延伸看報導

我們的對話練習1-

藝術是一連串的選擇,在創作中認識自己、表達自我!

我們的對話練習2-

用藝術回應社會需求,敢於面對創作的不確定性

【眾聲相 EP64】

一場友善平權的共融藝術展,用共創打破你我界線 feat. 李育萱、李靜慧、黃楚翔

【眾聲相 EP100】

我們的對話練習特展:在藝術中自由,在創作中交流 feat. 氣協會怡君、藝術家昱榮

幕後工作人員名單

計畫指導

計畫統籌

計畫顧問

展覽協力

導覽統籌

活動協力

木工

視覺設計

單元文字

李奇穎

李育萱、李忻窈

周馥儀

宋姍樺、甘晧宇

毆懿芳

巫姿儀、謝羽喬

江登豐

葉毓謹

多多益善/葉靜倫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我們的對話練習」- 展覽手冊 by Accton Arts Foundation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