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 港口部落特刊

Page 1

傳統產業專題

1


總編的話

位在花蓮海岸的港口部落―― Makota'ay,是阿美

動,試圖去成就真正回歸部落的觀光與文化發展;有族

族語中「溪水混濁」的意思――過去的祖先自 Sanasay

人選擇找回傳統稻作的光亮與曾經;也有族人透過浮潛

(火燒島)來到秀姑巒溪出海口群聚形成了 Ci'poran 社

與溯溪教學來告訴外來的人們,如何學會尊敬山與海並

(芝舞蘭社),隨著氏族的發展成為一規模不小的聚落,

體驗屬於部落的生活樣態;部落裡更成立了母語學校來

卻在 1878 年遭遇 Cepo' 事件(大港口事件),受到清

保護珍貴的語言與記憶。儘管部落的未來,在眾族人的

兵殘害的族人們只好往四周逃散,經過了幾年的躲避,

努力下一切看似美好,但部落仍有許多難題有待處理,

一部分的族人們從貓公山下來、遷徙至 Makota'ay 溪邊,

從被國家占用的傳統領域土地到殖民體制下的經濟、文

建立了現今的港口部落。

化壓迫,這些都是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然不論將來的

港口部落的範圍大致上可以從南到北,分為大港 口、港口、石梯坪(石梯灣)、石門四個部分,這將近

港口部落的答案與結局為何,都該由達成共識後的族人 們自己決定,絕非外人們能夠干預與評斷的。

十公里的範圍內,孕育了豐富的海岸阿美文化,狩獵、

本 期 特 刊 的 完 成 必 須 感 謝 港 口 部 落 的 Lafay、

捕魚、種植、編織、祭典與歌舞形塑部落的傳統,這些

Sumi、Rara、Iyo Kacaw、Laway、Sakoma 村長、Lafay 姊

元素共同組成一種和諧而美好的互助生活,然而隨著道

姊與媽媽、阿豐船長、拉黑子、王力之、海浪咖啡、項

路的開通和當代資本主義的闖入,出現了強烈的文化衝

鍊工作室、社區發展協會與理事長李昌啟的大力協助、

突,當現代化的工商業社會撞擊傳統年齡階層制度和生

教導與陪伴。同樣的,也非常感謝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產方式時,族人該如何因應?當漢人文化強勢地改變慣

的威任大哥、地球公民基金會的斐悅和小海姊、東海岸

有經濟活動與語言文化時,生活方式會如何變動?面臨

文教基金會的菁瑩大姊、部落大學 Sifo 校長與杜宜蓁、

殖民後,固有的傳統領域、土地和流失的人口、文化又

東華大學 Kui 老師與謝若蘭老師、花蓮縣原行處的嚴苡

該如何拿回來?

嘉女士、花蓮縣教育處代理科長趙景文與科員鄭郁嫻、

這次意識報以港口部落為主軸,將主題分為三個部 分:發展與土地專題、傳統產業專題、文化與教育專 題。在戰後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同時,在東部的花蓮卻 因為政策的忽視而沒有得到相對應的資源與條件發展, 反倒出現了經濟與文化上的發展困境,港口部落便遭遇

交通部東管處的張專員與黃千峯課長。此外,必須特別 向港口部落裡的每一位族人致謝,妳 / 你們的任何幫忙 與指教都使意識報的每一份子收穫良多,尤其是港口部 落的族人們願意包容意識報如此多人每天在部落裡走動 與叨擾。

了這樣的挑戰,過往的農漁業難以延續、年輕一輩人口

此特刊獻給港口部落的每一位族人。也希望每一位

外流與傳統文化式微都使得部落成為弱勢的一方,面對

讀者在閱讀後,能夠找機會實地去港口部落走走,去感

種種,族人們並沒有因此退縮、放棄,而是站出來透過

受屬於 Makota'ay 的美好與生命力。

藝術的文化創作與各協會、工作室的文化保存和復興行

總編輯 許哲榕


走入田野

3

語言未及之處,詩的縫隙 —港口部落一夜

◎黃逸薰

初抵部落的第一天,已是下午四點。搭著通往部落

中,卻僅對親暱的人露出笑容;多數時候,選擇坐在角

的公車,從花蓮市中心斜向南走,右邊是山,左邊是海。

落和自己的沉默中的,是我們未曾想過會這麼快遇見的

馬路和山的中間偶爾有大型立體創作,落成風景。石梯

船長:阿豐。

漁港站牌下車後,天空下起小雨。我們在位於高處,鳥 瞰港口的雜貨店躲雨。雜貨店老闆說:你們來得正好。 今天是中元,漁港晚些就會熱鬧起來了。 我們從小嘴一般的入口,沿著長長的斜坡,進入漁

船長阿豐關上他的自小客車門。汽車寂靜駛過安靜 的海線公路,不一會就到了全然漆黑陌生的所在。

港的身軀中。她的身體容納著幾間海鮮餐廳、提供賞鯨

「下車了。」阿豐似乎有幾分醉意,引領我們大步

豚服務的業者、白色水泥外牆漁工宿舍,和向港的萬應

穿過未有幾處照明的廣場。並非是民宿般的建物,那是

公廟。遠挑漁港,好似四分之一個馬蹄鐵形。而港中環

一處某戶人家鐵皮加蓋由門口延伸出來的前院,天花板

繞著兩層堤(蹄),停靠多為中小型漁船。彼時傍晚接

有一座巨大板船裝飾。阿豐向內安心揮了揮手,才露出

近六點,夜色正盛大魔魅降臨。我正在和漁船上工作的

少見的笑容。院裡十來個同樣膚色黝黑,幾乎通通打赤

幾位印尼籍移工零落地聊天。同組的磬揚匆匆跑來找

膊的族人圍成一圈,桌上米酒和茶裏王各半。「他們是

我,宴會要開始了。

台大的學生,要來部落做訪問的啦。」「你們是台大的

廟前臨時搭建起的紅白藍三色棚,席開十桌。正對 著廟口,有布袋戲偶熱鬧上演。「今天是大日子,你們

喔!我們也都是台大的耶,抬大理石的啦!」全部的人 都笑成一團。

來到這邊如果你們不留下來,把菜吃完,會有一些東西

拉黑子 [1] 是過了一陣子才出現的,一見到族人,

跟你回去喔!」即使是初次相見,卻似款待已許久未見

就熟捻地向每個人以族語流利交談。拉黑子,阿美族語

的友人,我們無法招架眾漁民的美意。額寬、膚色黝黑

Rahic,是國際級的藝術家。膚色像是夜中的海。神情柔

的他,儘管身著一身顯眼螢光綠運動服,在喧鬧的宴會

和,雙目卻強而有力。他見到我和磬揚,彷彿是互通密


走入田野 4

語似的,告訴我們「學院」、「場域」。他說,我們一

現真相。如果文字代表的是智慧,無文字代表的,我想

整個部落,就是一個大學。你看看坐在你左邊的,他是

說是心靈。智慧說得很多,想得很快,寫得很快。心靈

海洋學系的副教授,他對於太平洋中的鯨豚種類瞭若指

慢慢的、遲鈍的,無條件無利害關係的,怎麼都說不出

掌,白天時負責開船,向觀光客介紹。(他並向我展示

口,說不清楚。」

他手機中的虎頭鯨影片)另一側的,阿豐船長,就是標 旗魚學系的冠軍,整個地區無人能出其右。他身旁是他 最可靠的夥伴,只要有他在,船上什麼事都不用擔心。 而在他旁邊,還有這間大學的校長,掌管這個部落大學, 一切人事物的分配,通通由他決定。再來是美術學系的 教授,他負責教導這個部落中的人,以創作表達心願。 而這間大學裡的學生,一年級呢,學習如何伐木, 以及如何生火。二年級,則要學習如何燒營火,如何歌 唱跳舞。到了三年級,則要知曉部落中的一切事務是如 何分配的。拉黑子停頓了一下,「這是我們部落中的老 規矩。」

離開部落後,有許久的時間,久久無法忘懷在部落 的所見所聞。至今我仍不明白,是什麼觸動了事先完全 無法聯繫的阿豐,使他願意信任我們,使我們接收到這 個,進入部落日常的邀請。 在訪到其中一個漢族報導人時,他曾語帶埋怨,認 為部落相當「封閉」。他認為部落就像一個繭,他曾經 想要突破這個繭,卻發現怎麼也無法。我接收了這個閃 閃發亮繭的譬喻,我想,部落確實像是一個繭。這個繭, 是經由過往悠長綿密的歷史細細紡織而成。並不僅僅是 族人 Sumi [3] 對我們敘述石梯坪那晶凍蔚藍的海,敘述 過往族人如何透過英勇穿越數海哩捕魚的成年儀式,以

其中一名族人問我:你知道中文字有幾個嗎?我回

及在過往她成長經驗中小時潛水看到滿海谷的珊瑚的驚

答,不知道。他說,「有幾個其實並不重要。因為,語

嘆,這般美好事蹟。是透過人與海洋,與山和農耕地,

言只會戲弄我們,會隔離我們。唯有人與人之間的信用,

人與環境、空間安排長久互動,以致於生活在這塊土地

是全然真實的。」許久,另一名族人又問, 「你可知用

上,在「日常生活」和或語言中不斷被無意識操演,自

什麼來誘捕寄居蟹?」我略帶羞澀地回答,也不知道。

然生出而後人能承接的敬畏之心。

他笑說,「是用米糠。稻米磨碎的那個米糠。寄居蟹會 被引誘。」

綠茶半是烈酒的飲料。後勁濃烈。我說,我第一次感覺,

語言在心中凝聚,又被笑語和夜色沖散。 ◆

那夜,在族人彼起彼落的談話聲,我接過一杯半是

原來一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田野方法,都可以丟棄。「思 ◆

想退位,剩下感覺作用」。[4] 美好的生活方式,以現代 社會的基準,我們總以為等同於發展。然而,如港口部

輕撫拉黑子出版的著作《混濁》[2] 一書封面。在血

落的居民所言,除了互信與互助,再來就是族人賴以維

紅色的脈動中,似乎隱隱有人的輪廓。在代序中有言:

生的土地。有了土地為根基,便有創造美好年代的舞台。

「這一向都是會寫字的人在說、在寫、在創造歷史,創

如同海稻米近年來的復育,族人於 2011 年抗拒東管處接

造真相,但大部分的真相,生活的真相是存在在那一群

手海岸的團結抗爭行動,推動母語學校等。才可能重現

不會寫或寫不出來的人的心中。他們代表著一種生活質

過去族人相敬相愛,並不以經濟安排建構,有意義而且

樸與大地土壤接觸的真相。他們不會用寫的,他們用說

豐饒的秩序生活。

的、用唱的、用舞蹈的,但下一秒就變化消失了……表

[1] 拉黑子·達立夫(Rahic.Talif),1962 年出生於花蓮阿美族港口部落,現專 職創作,從事於木雕、裝置、行為、建築、家具、部落文化再造、原住民 社會文化評論等領域。曾在部落裡作為年齡階層制度裡的帶領者 mama-nokapah(青年之父),負責帶領部落青年,組織及管理整個部落。見拉黑子 的個人網站:http://goo.gl/dKMS1q [2] 拉黑子,《混濁》,2006,台北:麥田。收錄拉黑子撰寫之散文、詩等。 引用之序言作者為:梁琴霞。 [3] 舒米·如妮 (Sumi Dongi),為電影《太陽的孩子》導演之一勒嘎.舒米(Lekal Sumi)的母親。發起海稻米的復育運動,奔走四年,重新復育水圳。在休 耕三十餘年後,恢復沿岸水梯田「黃金海岸」的景觀。其為港口部落重要

文化工作者、藝術家,亦為升火工作室、以及海稻米品牌《米粑流》的創 辦人。 《米粑流》和海稻米相關訂購資訊:http://goo.gl/Yl13EQ [4] 摘自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2002,台北:麥田。 為曾被譽為「台灣當代 最重要小說家」、詩人舞鶴,初於 1994 年出版的長篇經典著作。為其在 92 年停駐魯凱族好茶部落,及其上的古茶布安所撰寫而成的「紀錄」所思。 作者另有敘述霧社事件的長篇小說《餘生》,揉合史料、田野筆記與文學 敘事的重要作品。該作的法文譯本於 2011 年出版。 [5] 引用自拉黑子 ‧ 達立夫 (Rahic.Talif) 的個人網站,於 2014 年 4 月的貼文。 詩作全文見:http://goo.gl/vS0Dob


走入田野

5

或許如同拉黑子所寫 [5]:

o ra foderak o na orip kola kaidiraan 生命綻放在我的位置 orip kaitiraan mafitelak 土地是我的家是我的生命 paini to orip ako 詮釋我的生命的 kona sera 是土地


◎周思穎

經過在盆地台北忙碌加簽的開學週,我不禁想起暑

劇場管理、經理人都是學問,並不是硬體完成,其他一

假,我迫不及待地想再次造訪 Makota'ay(港口部落),

切就能隨之趕上。」雖然目前山海劇場的計畫已北移到

想回到那個靠山面海,村裡漫著一股青翠檳榔香味以及

磯崎部落的國小廢棄校舍,不再有土地產權的問題,縮

揚起誠懇笑容就能得到人們相應真誠招呼的部落,給我

小占地至 0.8 公頃,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也表示已

心點上光的部落。正如 Elizabeth Becker 在《旅行的異

有和磯崎部落多次溝通協商 [ 註 4],但威任的提問依舊

義》裡講述的:「這就是旅行的力量,也是大家談到首

存在,必須被回答。

次品嚐到外面世界的滋味,暫時從自己生活裡解脫的那 種解放自由的時候,為何總是魂牽夢縈的原因。」以下 將從花蓮縣政府對於整個觀光產業的作為談起,進一步 看到地方政府與部落的衝突,最後,港口部落自己如何 看待、因應產業與發展。

觀光作為一種經濟產業 首段開頭談論的雖然是筆者個人的體驗,卻也標示 出觀光產業核心的一環:遊客。為什麼旅人來到此地? 他們想要在此經驗遊歷什麼?他們的消費模式是什麼? 任何一個觀光的供給者都必須考慮這些問題,並且理解 遊客們的需求。從花蓮第二期(105-108)綜合發展實 施方案 [1] 裡可以看見,花蓮縣政府正是將觀光發展視 為增加工作機會與家戶所得的部門,實施方案裡也可窺 見許多相關的設施規劃。對此,花蓮縣政府是否思考完 善有待商榷。除此之外,花蓮縣政府是唯一具有話語權 的供給者嗎?

花蓮縣政府在前面提到的綜合方案裡,將觀光的 目標設定成「永續發展」,卻把所有景點的觀光旅遊 人次目標訂為增長,亦即期待更多的人湧入。然而觀 察目前港口部落的石梯坪遊憩區,103 年的統計數據是 3,239,100 多人次 [5],估算起來,一天已近九千人,縣 政府卻希冀更多,這是否超過地方能夠負荷的數量?僅 僅追求數字,能否達到永續發展?供給者擬定供給策略 時,必須更清楚地認知機會成本,比如此例,過多人湧 進造成的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將會造成資源耗竭,連帶 負面影響未來經濟發展。

文化成本的估量 除了環境,文化永續是另一個時常被提及是否與經 濟發展衝突的課題。路的建設與拓寬是雙面刃,一方面 便捷交通,另一方面卻加速了族人離開部落、異質的進 入。觀光、開發、政府管理,這三者究竟是助於保存文 化還是造成侵蝕?這個問題的解答並不是簡單從看似二

2012 年底,靜浦部落的阿美族人北上抗議占地達 8

元對立的選項中挑出一個,而是兩個敘述同時存在:三

公頃,計畫蓋在秀姑巒溪出海口的山海劇場 [2]。山海

者既有可能保存文化,也可能造成侵蝕。族人談到過去

劇場也曾遭港口、立德部落抵制 [3],一連串事件顯示

國民政府禁講族語的政策,使得語言在部落裡逐漸流

了花蓮縣政府與部落們,同為供給一方裡的兩者對於

失、與外界土地價值觀的不同造成衝突;他也提出對其

觀光想像的衝突。劇場提供的文化、樂舞團體展演場地

他部落跟東管處 [6] 合作的觀察――「有些部落想利用

與「無為」的自然環境,一時片刻之間,我們或許也不

觀光帶動返鄉、創造就業機會,可是他永遠沒有達到目

能輕易地下判斷遊客們究竟選擇什麼,不過黑潮海洋文

的讓年輕人回來,這還是沒有讓外地的孩子認同他們自

教基金會的賴威任提供了另外的角度思考劇場的設置:

己的族群。這樣的做法只會讓更多的孩子不知道他們的

「部落現有的居民到底將來在劇場中能得到多少利益?

主體文化是什麼,他們回來看到的就只是觀光:很多遊

還有,誰會去看?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去看?每天要

覽車、攤位。可是,那最根本的是什麼?」

有多少人進去看劇才能維持場館的運作?從節目規劃到


發展與土地專題

7

地球公民基金會的莊小海也認為關鍵正是主體性:

的生活呢?他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在現代資本主義社

「文化永續與經濟發展,兩者共存的可能還是來自於知

會與部落之間找到立足點?觀光產業或許是一條路,在

不知道主體性,如果對此有所認知,便是有檢討機制。

經濟意義上必須被闡明跟記得的是:要達到一個 Pareto

因為我們會因應各種可能性,甚至去發展新的文化,難

efficiency[11] 的經濟分配,其實是不減損任何一方地增

道這不稱為文化嗎?我們只能做舊的事嗎?大家共同且

加到最大利益,因此,一味屈就遊客需求的做法並非善

會持續反省,那麼他便可以作為一個經濟體,與外面的

解。作為一種保護部落文化的手段,觀光有機會使族人

經濟體做交換。」

們過他們的想過的生活,並且扭轉遊客們對於旅行的想 像,讓他們可以去欣賞,也去經歷、理解部落傳統哲學、

藝術作為抵禦與詮釋

生活方式。不過這僅是一種試想、樂觀的情況,即便克

「我們希望用藝術把我們的文化紀錄下來。」《末

服主體性問題,觀光作為一種產業,無可避免地面臨需

日之歌》[7] 的男主角在影片首映後如是說。這也是最

求量、供給量的問題,港口部落過去也曾發展過深度旅

近在港口部落展出,從 9/19 ~ 10/31 的藝術 Pakongko

遊,最後因為投入的人數過少而式微 [12]。部落究竟要

(說故事)展覽 [8],15 位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他們或

如何,最重要的仍然是族人們的意志,由他們自己決定

緬懷逝去的智者、追溯部落氏族意義、記錄長輩故事,

成為什麼樣態,有什麼樣的未來。

或再現傳統工藝與生活,用新方式傳承古典精神。9/19 開幕式不僅有導覽,晚上在海邊的項鍊工作室更有一場 同歡的音樂會,上百個來客們一齊沉醉在晚風、海濤 聲、嘹亮歌喉交織出的夏末秋初之夜。 在此次展覽前,港口部落也一直有藝術家以工作室 [9] 的形式,在部落裡工作、生活。另外,以這裡為根 據地的東海岸文化藝術團,透過歌舞的形式保存與重新

[1] 5-1 觀光發展部門 0507.pdf。 http://goo.gl/Lv9ZPH [2]〈珍惜祖先傳承土地 花蓮靜浦部落抵制興建山海劇場〉http://goo.gl/1I8PYY [3]〈山海劇場轉向磯崎?花縣推「唱歌跳舞」8 計畫討東發基金〉 http://goo.gl/SjTvs6

體現了文化 [10]。藝術是現代資本主義、市場下可以被

[4] 山海劇場計畫目前由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藝術文化科的嚴苡嘉專員負 責,持續向磯崎村社區發展協會、加路蘭撒奇萊雅族文化及教育推廣協會 的理事長進行進度說明。

計價、賴以為生的實質商品;從抽象面來看,藝術品改

[5]〈石梯坪遊客大增直逼太魯閣〉http://goo.gl/YpBN2A

變了生活空間,其中藝術家創作的意義與觀念,包括古

[6]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http://goo.gl/aMjbtp

老智慧、生態、生活的累積,同時形塑了外人跟新一代

[7] 由 Lekel Sumi (《 太 陽 的 孩 子 》 導 演 ) 拍 攝 的 20 分 鐘 短 片。https://goo. gl/5TPoJd

小朋友,甚至是族人自己對於部落的認識,一如「敘述

[8] 藝術 pokongko。https://goo.gl/8Yfx3o

使自我認同存在」所言。藝術在港口部落,像是一種蚌 對於無法排除的異物入侵,分泌碳酸鈣與珍珠母將之調 和、包裹,最後形成珍珠的過程,於是 Makota'ay 將成 為珍珠般美的存在。

航向未來的指針 回到現實,誠如族人 Laway 所言,藝術創作有其門 檻,並非所有部落的人都可以靠藝術吃飯。那麼其他人

[9] 港口部落,工作室介紹。http://goo.gl/mbeLpP [10] 趙綺芳,〈身體記憶與海洋譬喻――觀「東海岸文化藝術團」演出有感〉 http://goo.gl/TG6E4b [11] Pareto efficiency 是經濟學裡資源配置的理想狀態。資源配置存在改進的空 間(Pareto improvement)在於:還可以在不損害任何人的前提下,使某 些人的福利更高。 [12] 與港口社區發展協會的訪談中,理事長李昌啟提到曾經有段時間,深度旅 遊掀起一股流行,但風潮過後,人員漸漸散去,族人們各自投身事業, 或離開到外面工作。不能肯定究竟是因為這樣的產業不能支撐家計或是 其他原因,但能夠確定觀光產業的形成有各種因素的交織:文化、交通(便 捷運輸改變遊客的旅行意願。然而,道路的拓寬也可能使遊客直接離開, 不做停留)、環境都參與其中。


「還我土地」與「國家管理」外的 第三條路 ─共同管理機制的疑慮與展望 ◎吳睿恩、洪姿宇 「孩子,你的部落在哪裡?」部落耆老沉痛的問著手持盾牌,站在對 面的原住民青年警察—在電影《太陽的孩子》裡,部落族人欲在其 傳統領域從事海稻米耕作,然而,政府卻為了興建大型停車場,在即 將收穫時派出怪手,無情的輾過稻田,族人因而決定挺身而出,發起 抗爭。這無疑是相當真實的寫照:台 11 線的開鑿與拓寬,雖然改善了 交通,卻也為沿線的部落生活與自然景觀,帶來開發與破壞。而自從 中客開放之後,情形更加惡化:財團、企業大舉進駐,意圖在此大興 土木,發展觀光。觀光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對立,似又將在此成為重要 的議題。但問題不只這麼簡單,台 11 線沿岸許多令人神往的美景,除 了是熱門的觀光景點,亦有許多是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當國家與資 本相繼介入,部落的產業、文化和土地面臨了重大的危機。 石梯坪地區的土地爭議,便在這樣的脈絡下生成。


發展與土地專題

9

▲出售土地的看板,醒目地矗立公路旁。攝/洪姿宇

「山是我們的倉庫,海是我們的冰箱!」

封鎖熱門的石梯坪風景區,期待外界正視他們希望恢復

石梯坪一帶,自古就是港口部落族人的傳統領域,

傳統領域的訴求。雖然在優勢警力的驅離下,族人未能

除了做為舉辦海祭 [1] 的場地之外,族人亦在此進行傳

順利「封冰箱」,但在之後的協商過程中,各退一步的

統農業的耕作。不過國民政府來台之後,這些土地的所

「共管機制」逐漸浮出檯面,似成為雙方都可接受的折

有權在語言不通和稅賦制度不友善的情況下,幾乎都收

衷方案。

歸國有,以致族人在自己開墾的土地上耕作時,反倒得 向國有財產局(現為國有財產署)承租。雖在 1982 年,

第三條路的想像

族人江玉榮兩度向國有財產局申請原保地,但皆得到

「基於整體自然景觀的開發考量,我們那時候沒

「不受理」的回應。1990 年,隨著原住民族「還我土地」

有同意讓他們增劃編保留地。」沿著台 11 線向南騎,

運動開展,政府訂定原住民保留地增劃編的相關規範,

來到港口部落南邊約 60 公里的東管處,聽著接受訪問

但當族人在法定期限內,向豐濱鄉公所申請增劃編保留

的企畫課課長黃千峯,娓娓道來當初事件的始末。面對

地,卻一直未有結果。到了 1993 年,更發現這些土地

族人的抗爭行動,東管處如何回應?在「歸還土地」與

被無償撥用給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國家管理」兩者之外的第三條路是否可能?「共管機

(下稱東管處)。至於當初申請增劃編保留地的證明文

制」的運作,似乎帶來一線希望。

件,鄉公所則在 1997 年宣稱負責人在交接時未能完整

黃千峯表示,東管處今年與部落達成了石梯坪土地

移交,資料已經遺失。

的共管協議,即「土地仍歸東管處所有,但利用方式尊

部落族人並未放棄,十餘年來持續向政府機關陳

重族人意見」,以東管處的立場,希望石梯坪風景區能

情、請願,卻在 2011 年時,得到東管處「不同意增劃

有整體的規劃,而不是在歸還土地之後,被地主一一賣

編保留地」的回應。同年 12 月 23 日,港口部落自救會

掉,而共管機制的出現,既避免了這樣的情形,也較能

決定訴諸更高強度的行動——以「山是我們的倉庫,海

夠兼顧族人需求。在此協議下,東管處必須基於原住民

是我們的冰箱!」為口號,發起「封冰箱」運動,企圖

族基本法第 21 條 [2] 的精神,與族人共商這塊土地的利


發展與土地專題

10 用方式,在不違背現有法規下,盡可能以族人利益為優

因此,賴威任贊成初期透過共管的方式,在歸還土

先。為此,東管處在部落內召開幾次參與式工坊,讓族

地前,族人透過部落會議討論使用方式,取得共識,在

人自己討論這些土地該如何規劃,東管處則提供專家學

時機成熟、思維較一致時,東管處再退出,讓傳統領域

者意見,協助族人進行整體規劃與開發。

中的私有地回歸私人,共有地則回歸家族或部落。但事

目前先期規劃案已經出爐,除了一些傳統的農漁業 外,亦會建立「藝術村」的型態,讓在地藝術家能進駐。 「基本上族人就目前規劃內容是同意的」,黃千峯對於 共管機制的態度是樂觀的,但他也明白,族人對於政府 機關並不全然信任,「我們必須花很多時間去取得部落 的信任,讓他們認同我們」。

共管機制的疑慮 儘管東管處對共管制度前景十分樂觀,部落內部的 看法卻不一:有聲音認為,石梯坪地區的私有土地本就 應該歸還族人,族人有自由運用土地的權利,何來與東 管處共有之說;也有人表示,東管處的疑慮確實是需要 面對的問題,如果族人對土地、生活的想像沒有共識, 部分人將出售土地這條路納入選擇,未來石梯坪海岸邊 的民宿或店家可能愈蓋愈多,族人更不容易參與傳統土 地的利用。 石梯坪的海岸邊,是一片綠浪般休耕中的海稻田, 靠近公路的這一側,展出來自部落藝術家的作品—— 「稻田裡的秘密基地」[3],望過這座迷你小屋狀的裝置 藝術,借位之下,輪廓恰好框住不遠處田中央拔地而起 的一棟水泥民宿,而小屋的彩繪玻璃繽紛歡快,模糊交 疊間取代灰色的建築牆面;透過藝術,族人隱隱傳達對 土地變賣現象的擔憂。

實上,長久以來,族人對東管處所累積的不信任,使得 儘管部分人能感受到善意,但對於制度上路後,東管處 是否能確實實踐共管精神和承諾,族人仍然多持保留態 度。

以部落為主體的合作模式 湛藍海洋波光粼粼下孕育豐富的資源,這是一片吸 引無數觀光客的美麗海岸,也是數百年來族人賴以為生 之處。石梯坪岸邊,族人熟練的跳水、潛水,驕傲展示 歷年來的漁獲戰利品,輕撫魚槍細數或驚險、或奇妙的 海洋故事與祖靈信念,一切都日常平淡,「這就是生 活。」族人長年累積的生活智慧、部落習慣與思考邏輯 和漢人體系皆差異極大,但是夾帶法律、經濟、教育、 各種分類模式進入部落後,漢人快速改變部落地景,土 地爭議就像一面鏡子,照見漢人財產觀念、法律體系與 部落認知的落差。 抗爭過後,共管制度是政府與部落商議後的折衷, 不過不只是共管制度的執行,東管處上至花蓮縣政府, 在面對土地議題或思索產業發展時,如果能放下習以為 常的漢人本位思維,以深耕部落的模式,長期、深入理 解部落的傳統慣習、制度和生活態度,才有可能在相同 基礎上,以部落為主體,與族人共同討論出理想的土地 使用模式。

這樣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土地變賣問題出現,可 能不僅來自部分族人對土地的想像淡化,更可能由於部 落經濟留不住年輕一輩的族人,早早離鄉的人對族群的 認同感偏低,對部落的主體文化相對陌生,傳統土地與 人的緊密連結式微,相較過去,售出土地的傾向更高。

另一種共管的可能 長期與港口部落接觸,每年舉辦暑假營隊,將學員 帶入港口部落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對共管制度有不同 的建議。「我們是站在支持把土地歸還給族人的立場」, 盤腿坐在基金會總部開放舒適的木板地上,眼神積極的 基金會辦公室主任賴威任說,可以先以共管模式處理土 地,再將土地歸還部落作為最後目標。希望任何發展都 希望朝「永續」的方向前進,主導權應該在族人手上, 族人也要思考拿到土地後,該如何發展、如何以友善的 方式與環境互動,達到多贏局面,避免部落或個人的資 源再度落入國家和漢人手中。

[1]「阿美族海祭 (milaedis) 是為祭拜海神之相關祭典,是為感謝神救人類祖先登 陸本島之恩,通常都在五、六月份來聚辦。其「海祭」又可稱之為「捕魚祭」, 是為僅次於豐年祭之年度慶典。」引用自《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http://goo.gl/REa7HC [2] 原住民族基本法第 21 條第一項:「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及其周 邊一定範圍內之公有土地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 應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 [3] 圖片參見本特刊封面。


傳統產業專題

11

◎蔣明翰 沿著台十一線由港口部落往花蓮的方向走去, 在接近石梯坪風景區的附近,是一整片的海稻米田。 田地之間用土壤疊出田埂,一方一方的土地羅列整 齊,從山脈與平地交接的隆起處開始,漸次往高度 較低的地方開墾,形成梯田的態勢,而緊密相鄰的 田的盡頭,是海。灌溉水道的分流點隱藏在一間民 宅後方的樹蔭下方,也是水圳出露最為明顯的所在, 跟一般常見水泥隔成的水道不同,這邊僅僅是把泥 巴挖開而成的天然水道,用以將水導引到整個田中 的通道,在農閒時用木板簡易地隔絕起來,水流就 繼續著順著泥土溝的方向往山下流去。

時代脈絡下的農耕記憶

理想與現實間的對話

其實,水田耕作的方式對於港口部落及其周圍的部

在族人聯手對抗政府爭取土地權利的「封冰箱」運

落而言並不陌生,清朝時,就已經有官吏到達附近強迫

動 [3] 時期,作為運動的主要參與者之一,Sumi 意識到

部落居民改採此種生產方式,但當時部落居民多不理會

爭取土地權利的同時,部落的居民不應該放任原有的土

官員,依舊保持游耕的生產方式。到了日治時代,由於

地就這樣荒蕪。在這樣的理念之下,海稻米復育的構想

漢人移入,政府又大肆宣導水田的利處,加之以土地私

漸漸產生。她想利用復育水梯田的方式,喚醒族人對於

有概念的引介,使得族人選擇了接近現行水田稻作的生

土地的記憶,並找回人跟土地的關係,更甚者,找回部

產模式 [1]。在農業的極盛時期,收成季節時的景觀甚至

落過去的—人與人之間互助合作的精神。

被族人譽為「黃金海岸」。

然而實際復育的狀況不如預期的順利,由於部落的

然而在八零年代之後,由於國家貿易政策的改變、

青壯年人口流失,剩下的大多是年老的居民,因此雖然

部落裡青年的價值觀改變、鄉長退出水利會的事件 [2] 與

當 Sumi 提出復育的想法時,大家都一致地贊同,但當真

政府的土地紛爭,使得許多的農地在近來的三四十年中

的開始遊說的時候,能實際幫忙、耕作的人卻不如想像

逐漸荒蕪、流失,或是遭到侵佔。在那個爸媽總是勸孩

中的多。Sumi 也提到,當時的族人多持觀望的態度,並

子不要務農,讀書才有好出路的年代,都市誘人的工作

不是因為反對復育,而是早已年邁,無法從事農耕。也

機會以及明顯集中的教育資源也帶走了在部落中的青壯

有些時候,農地的主人已經不在部落之中生活,因此除

年人口。傳統農業在沒有人以及土地的支撐之下,漸漸

了提供土地之外,根本也無法給予任何人力的支援,土

的凋零,淹沒在族人的記憶之中。

地是有了,卻少了耕作的農民。此外,地方政府雖然也


傳統產業專題

12 希望部落自行發展特色產業,活絡經濟,但是真的實際

拔變化劇烈的海岸平原,每當颱風或地震來襲,無可避

提供的資源並不多,更遑論主動給予協助,中央對於這

免的必須面對地形崩塌的問題,災後的清理成本就已難

樣的計畫雖然支持,但是提供的支援畢竟有限,許多雜

以負荷。而在石梯坪地區,耕地的地形破碎,每一塊田

務以及補助,仍舊是靠 Sumi 等人,自己一步一腳印地

的面積都十分狹小,大型機具根本無法使用,在各項作

走下去。

業上例如採收、插秧、除草等必須完全倚靠人工,導致

即使復育的過程遠遠稱不上是輕鬆,Sumi 並沒有 遺忘當初的願景,在成功整理完農田,開始耕作之後, 她堅持不用農藥以及除草劑,採用有機的種植方法。 「除草劑一撒,他要三四年才會消滅,就是在傷害土地。

生產海稻米的成本居高不下。如若想引入大型機具,則 勢必開始整併現有的土地,把每一塊田的面積擴大,坡 度縮小,這也意味著得要展開第二次的整地工程,所需 耗費的成本更是巨大。

我們試試看用傳統的耕作法,不要再使用除草劑、濫用

此外,也正是因為耕地面積狹小,海稻米一次種植

農藥之類的」她語重心長地說,不過她也承認,就現況

週期後所能得到的收成量其實很少,又由於冬季盛行東

而言,要在原住民族群中推廣自然農法的概念,並不順

北季風,讓稻米無法正常生長,一年之中,全部的田地

利。[4]

也只能有一期的收穫,也因此,即使海稻米年年熱銷 [5],在現有的生產規模與耗費成本嚴重不成比例的狀況

市場迷宮中的碰撞

下,依舊面臨入不敷出的命運。

自 2011 年種植第一期稻作之後,計畫邁向第五年, 許多的困難正在慢慢浮現。自然環境方面,由於地處海

在價值觀方面,讀書至上的風氣與人口流失的問題 依舊存在,導致實際可參與生產的人力極度匱乏。就經 濟層面考量,海稻米正面臨是否擴張生產規模的選擇,

洄瀾 入夜後的石梯漁港依然飄散著 濃厚的魚腥味,一艘艘漁船載著各 自的漁獲歸來,吆喝聲此起彼落, 比白日的時候更為熱鬧。意識報到 港口部落時正值中元普渡期間,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彼此融合,恰 如廟前香爐上繚繞的煙霧般柔和而 渾元,不感一絲違和。

口旁的萬應公廟架起燈火通明的野 台,二十幾桌流水席坐滿滿,食材

港口.噤聲

都是今天剛從海中帶回來的、最新

在石梯港工作的人大致有漢人、

鮮的魚肉和蝦蟹。參與者大多是石

原住民族和中國籍與東南亞籍勞工。

梯港的漁民,同桌的大哥指給我們

東南亞籍勞工是近十年從事漁業的

看,這個是鏢旗魚的高手、那個是

年輕人口減少後才引入的,他們只

開賞鯨船的船長……,他又指了最

做最底層的勞力工作,每天住在漁

靠近廟門口的那一桌,說:「那桌

船上,鮮少在石梯坪地區陸上活動,

都是港口部落的人。」

即使偶爾上陸了也都是和自己同鄉

他們就這樣安然地坐著,和大

的漁工聚在一起。另一方面原住民

夥一樣吃肉喝酒放聲聊天,在這裏,

族的人口佔得比例並不少,除了鄰


傳統產業專題

13 即使之前被政府及漢人所侵佔的土地回到族人身上,也

屬於部落的土地已經被外來的民宿切得七零八落,

並非所有族人都有足夠的資本累積量或者經營手段得以

海稻米復育計畫確實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中,向

開展民宿或餐廳等高利潤的觀光事業,更無法長久支撐

部落居民傳達了它所要表達的訊息,然而必須繼續探詢

利潤微薄的農業生產,相形之下,與其任其閒置,賣地

的是,在經濟市場、傳統文化與現實考量之間,海稻米

倒成為部分部落居民眼中理性的選擇。部落文史工作者

的願望到底能嘶吼出多大的力量,族人的行為選擇又該

Lafay 在接受訪問的時候也坦言,土地回到族人手上時,

在哪裡取得平衡,這些都是無人能夠知曉,也無人能夠

如果族人依舊決定要變賣,其實他們也無可奈何。

解決的謎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經由復育計畫的不斷 推動,關於過去美好生活記憶的對話得以開展,近年來

海稻米的願望

由於「海稻米的願望」與「太陽的孩子」等電影作品,

Sumi 在訪談中反覆提到,她當初並沒有想要建構

也逐漸喚起社會對於原住民議題的關注,海稻米的願望

一個振興地方的產業,單憑復育海稻米,也不一定能順

再將來到底是否得以成真,或許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利搭建起一個適合年輕人返鄉居住與生活的舞台。當我 們與 Sumi 坐在石梯坪遊樂區的大石頭上,聊起那幾棟 硬生生矗立在農田之中,顯得有點奇異的民宿,她只是 無奈的說「那些民宿需要專業的人才提供服務,但是他 們在部落裡找不到專業,也就無法提供就業機會。」 的確,在土地不斷流失的過程之中,港口部落周圍 獲利的大多都是經營觀光事業的人,然而這些發展到底 為部落帶來什麼?隱藏在海稻米復育計畫背後的,其實 是一連串防止土地流失,並向離鄉的部落遊子們最懇切 的呼喚,然而在現今台灣農業的發展困境下,海稻米卻 只得在市場的驚濤駭浪中載浮載沉。

[1] 關於阿美族語港口部落的農耕歷史,可參閱此篇論文。 http://goo.gl/clEQWK [2] 此為約三十年前,某任豐濱鄉鄉長認為境內從事農耕的農田已經十分稀少, 又要繳納高額的水道維持費,故索性退出農田水利會,但當時鄉長為誰已 不可考。關於此事件,曾見於此篇報導。 http://goo.gl/6qqKB0 [3] 關於封冰箱運動的的訴求與紀實,可參閱此篇報導。 http://goo.gl/77r0Pg [4] 訪談中 Sumi 提及在花蓮其他地區的的復耕運動,如新社等地,面積較為龐 大,但仍然使用化學肥料,並非採用自然農法。而自然農法在施行上人力 耗用較大,成本也相對高昂。 [5] 亦可參見 Sumi 創造的品牌,米粑流 Mipaliw。 http://cepoorip.blogspot.tw/

近的港口部落外,也有部分是從其 他部落來到石梯港工作。此外,當 地海產店老闆指出可能有將近三分 之一的漁船是漢人從年邁的族人手 中購買下來,可見此地漁業發展與 部落的關係之深。但奇怪的是,石 梯漁港仍舊為漢人文化主導,所有 捕魚的儀式、祭祀都是以漢人信仰 為主,和相隔不到五公里的港口部 落在文化上完全是兩個世界,石梯 港就如大多數西部的漁港一樣,原 住民族在裡頭完全噤聲。

把岸還給海 ─失去自由的石梯坪 ◎洪于婷、林慧慈


傳統產業專題

14

祭典.依託

事情就是來到海邊,彷彿看到海,

Pakelang 還是海祭都是族人與海互動

在漁港裡沉默的港口部落族人,

才有回家的感覺,族人大大小小的

的重要經驗,大海對他們的意義是

對海洋卻有著與漢人不一樣的想像。

事情都跟大海連結在一起,當一個

和儀式背後的涵義層層相疊的。「碰

緊靠著海岸山脈、秀姑巒溪和太平

階段結束後,許多人會在海邊舉行

到海水,好的壞的就不要再想了。」

洋,港口部落被群山圍繞,面朝大

Pakelang[1],海浪一波波拍打著,潮

Iyo Kacaw 最後笑笑地這麼說。

海,部落裡的任何一條巷弄、任何

起、消退,過去的事情就這樣被大

一間房子,幾乎都可以聆聽浪聲、

海帶走,準備好迎接新的開始。」

凝視蔚藍。部落和海洋的關係十分

除了 Pakelang,港口部落對海洋

密切,大海是族人生活的一部分, 提供漁獲為食物來源。類似於漢人 的漁村又不盡相同,海洋對港口部 落而言,並不僅僅是經濟生活上的 支柱,和部落儀式、慶典也有著不 可分割的關聯。

最重要的祭典便是五、六月舉辦的 海祭 [2]。在港口部落的傳說裡,阿 美族原先居住他處,因為觸犯了造 物神,受到懲罰被洪水毀滅,只有 一對兄妹在海神的保護下安全漂流 到臺灣定居,他們倆個後來成為阿

這樣與文化連結的形象加強了

美族的祖先,為了感念海神的眷顧,

情感投射,對大海這個場域除了依

便在每一年登陸的日子裡向海神祭

賴性,還有說不清、道不明,從血

祀,而今海祭的用意多在祈求漁獲

液和骨子裡生而俱來的親切感:海

豐富,請海神保佑捕魚人平安。

岸線是他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 海洋則是他們亙古的鄰人。升火工 作 室 的 主 人 Sumi 說:「 很 多 從 港 口部落出去的孩子,回到家第一件

石梯坪.限制 位於部落和漁港之間的石梯坪 遊憩區以前也是港口部落的生活圈, 然而在漢人文化進入東海岸後,沒 有登記的土地皆收歸「國有」。作 為族人舉行海祭和 Pakelang 的地點, 石梯坪在政府的規劃下卻成為觀光 休閒區,對觀光客開放,而族人們 舉行儀式祭典的場域就這樣成了人 聲喧嘩的旅遊景點,海祭舉行的地 點也因此被限縮――原先海祭的地 點是不固定的,現今政府卻特地建 立了一座過去文化中根本不曾存在

在海邊的項鍊工作室,我們巧遇

的、固定地點的海祭場。儘管如此,

了藝術家 Iyo Kacaw,他坐在手工編

港口部落的族人依然會在石梯坪舉

織的毯子上,盯著幾步之遙的大海,

行海祭,東管處雖曾表達族人不要

接 受 我 們 的 訪 問。 他 提 到 無 論 是

自行在該地舉辦儀式的意願,但有


傳統產業專題

15

▲定置漁網業者與其雇用的漁工。 ◤石梯漁港內停泊的漁船與膠筏。攝/陳磬揚

鑑於 2011 年的「封冰箱」抗爭 [3],

不相同,港口部落也不再是以前那

卻也不敢真正明文禁止。然而 2014

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但對大海的

年十月,東管處卻開始在石梯坪遊

感情,對大海的依賴,在族人的心

憩區入口處收費,收費亭成了明確

中,卻從來不曾變過。

區隔石梯坪與外界的界碑,部落族 人覺得進出的自由備受限制,即使 抗議,仍無法撤除東管處的決議。 Sumi 載著我們一行人離開石梯 坪時,收費員看了一眼確認是族人 後便直接放行。身為部落的族人, Sumi 不需要繳入園費,然而這道截 斷部落與文化的入園柵欄卻也不會 為他們主動開啟。 港口部落的海岸線生活圈已經 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被蠶食鯨吞, 如今要進出曾經的家園甚至需要向 外人證明自己的身分。雖然部落的 領域不停地縮減,能與大海接觸的 地方越來越少,然而海洋對港口部 落來說是那麼不可或缺,是文化, 也是身分認同的一部分。海仍然是 那片海,海岸線的景觀卻和從前大

[1] Pakelang 巴格浪(pakelang)是阿美族獨特的禮俗 之一。阿美族的禮俗中,每逢婚喪慶典之後所 舉行的漁撈活動,表示祭典結束之意。 引自台 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http://ppt.cc/aBa2j [2]「阿美族海祭 (milaedis) 是為祭拜海神之相關祭 典,是為感謝神救人類祖先登陸本島之恩,通常 都在五、六月份來聚辦。其「海祭」又可稱之 為「捕魚祭」,是為僅次於豐年祭之年度慶典。」 引用自《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http://goo.gl/REa7HC [3]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港口部落「封冰箱」 籲政 府歸還土地!》2011/12/25 http://goo.gl/FlhlPb


教育與文化專題

16

部落工作者圖像 ──拓展部落多元的面向

1970 年代開始,台灣政府發展十大建設,建築營造業與木工業 對勞力有著大量的需求,吸引部落青壯年人口到外地打拼賺錢,其中 有許多居住於汐止地區,甚而出現「港口旅北」的稱呼特指這群人。 自此開始,部落人口外流的狀況越趨顯著,至今習慣部落以外生活的 族人已大約來到第三個世代,使得不論部落內外,在語言及文化傳承

◎戴劭芸

方面皆面臨到許多困境,而在部落裡,許多部落工作者正以不同角度 與方式努力著,讓部落在語言、文化與教育到觀光、藝術與農漁業都 能有更多元的想像。

部落文化的保存與傳承 在 港 口 部 落 吉 浦 巒 文 化 發 展 協 會 擔 任 總 幹 事 的

在影像、音樂方面,今年九月上映的劇情片《太

Lafay Puton 從事文化保存工作已經 12 年,吉浦巒文化

陽的孩子》,是港口部落導演 Lekal Sumi 與鄭有傑導

發展協會第一任理事長即為 Lafay 的父親,他為了記錄

演,以其母親 Sumi Dongi 復育海稻米的故事作為題材

部落的文化成立協會,近年來隨著部落耆老的凋零使文

所拍攝,過去 Lekal 也曾經以此主題拍攝紀錄片《海稻

化保存的工作更顯重要。部落文化的實質內涵包括阿美

米的願望》,也因為這部作品開啟影像創作之路。Anu

族各式傳統祭典之歌謠與舞蹈,祭典除了現存的海祭與

Kaliting Sadiponga 則以母語進行音樂創作,希望以此傳

豐年祭,還有受到西方宗教傳入影響,已經消失近 20

承部落文化並推廣母語,且在第 25 屆金曲獎獲頒最佳

年的祈雨祭、祈晴祭及與祖靈相關的祭典等;在歌謠方

原住民歌手獎。

面,旋律較為緩慢的曲目因沒有舞台而逐漸消失,在祭

除了部落的族人,也有許多受到港口部落樸實風貌

典中的領唱者技巧也因老人家的逝去而失傳,這些資料

吸引的外來藝術家,使部落的藝術創作增添不同可能。

目前都由吉浦巒文化發展協會使用錄音及影像的方式保

台灣藝術大學畢業的黃海蒂以繪畫、插圖的方式細膩地

存,並且透過藝術展演的樂舞表演重新得到詮釋。

呈現故事。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的王力之以策展的專長

在從事文化保存工作時,需要考慮各層次的問題,

與部落藝術家共同設計展覽,另外她也擅長社群藝術,

上至部落的決策權力,下至記錄資料的形式。如記錄文

使用藝術的方式設計議題,讓民眾共同參與,結合私我

化時,必須參考部落裡各方意見,在做出代表部落或者

的創作與公眾之事,使部落被家戶外牆上由孩子們一齊

影響部落整體的決策時,必須跟主導公眾事務的男性年

創作的海洋繪畫所繽紛。

齡階層有充分的溝通。完成文化的記錄後,需要思考應

為了匯集部落裡多元的藝術形式,今年九月港口部

如何重新展演,使其既能夠不失原始的樣貌,又不為時

落由 Nakaw Putun 籌辦了「藝術 pakongko(說故事)」

代所淘汰,也得規劃在握有這些文化資產的條件下,如

的藝術展覽,16 位藝術家共同創作出 15 個作品,散佈

何以此帶動部落整體的發展。

在整個港口部落裡及稍北至石梯坪地區。開幕式當天部

對 Lafay 來說,「文化保存」的工作,不僅僅讓港

落的活動中心外聚集了人群,部落裡的老中青三代與部

口部落的文化可以傳承並歷久彌新,也讓自己對部落的

落外來想一窺藝術之美的遊客,一起跟隨著藝術家們的

族人、歷史、傳說、地理位置、傳統祭儀與歌謠舞蹈等

腳步,看見作品中栩栩如生的部落文化,彷彿閉上眼睛

都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並因此與部落產生更深刻連結的

就能回到過往以互助共同築構出的部落社會,在那個美

使命感。

好的年代裡,族人們一同上山打獵、下海捕魚,過著最 原始而豐足的生活。

以藝術再現文化 港口部落豐沛的藝術能量一直享有盛名,從 90 年

從教育看見部落

代開始,部分部落青年逐漸返鄉回部落學習古老傳統

港口部落裡擔任母語老師的 Rara Dongi 同時在港口

的生活方式,並開始以漂流木做為藝術創作的素材,

國小和全母語幼兒園教授族語,當初因為父親過世所以

雕刻出富含部落文化意涵的作品,從 Rahic Talif 到 Iyo

回到部落生活,剛回來時除了顧家裡的雜貨店,也時常

Kacaw 與海浪咖啡的老闆 Lekal Diway,皆是以木雕創作

聽部落裡的耆老說故事,對部落的文化以及族語的使用

的方式將部落文化向外展示甚至推向國際。

有了更深的認識,她傳承了男性耆老藤編的傳統技藝,


教育與文化專題

17

同時也在與耆老相處的過程中進行文化保存的翻譯工

成,使得作品因將文化完整的保存,更顯渾厚、有力量,

作。

文化也得以透過藝術創作的形式傳承到下個世代,同時

部落藝術家王力之在港口國小擔任代課老師時,與 Rara Dongi 共同合作,以藝術教育結合港口部落重要的

傳遞到部落之外,甚至經過他人的解讀後加以再現,得 到新的生命。

海洋文化出版繪本,讓部落孩子跟耆老有更多互動,也

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必須突破既有體制內的

讓孩子以繪圖創作的方式,在故事裡更認識自身部落的

框架,融合部落特色如母語、海洋文化等元素,使沒有

文化。她也提到在跨資源整合的領域裡,港口國小曾與

生活於部落經驗的新生代能夠一窺故事中的世界。而教

東華大學合作舉辦部落文化營,產出了許多訪談的資料

育也因藝術的介入,發展出更自由、天然的學習方式。

以及書面呈現,而後港口國小、部落大學與東華大學也 共同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希望以發展港口教育為目的, 於日後推展相關的計畫。

多元交織的部落工作 部落的樣貌千姿百態,隨著不同工作的交織融合, 展現出更新穎多元的形式。藝術作品與文化的相輔相

事實上,影響部落的工作者還有經營餐廳的廚師、 擁有漁船的船長、帶大家認識海洋的潛水教練等,族人 各自在不同的領域發展,又透過不同工作之並進,帶領 著部落的方向。雖然現今各工作者所譜出的部落文化樣 貌,已與過去不盡相同,但他們也在傳承和創新的過程 中,發展出屬於他們現今世代的生活文化。


教育與文化專題

18 如同台灣漢人社會,港口部落正面臨少子化的危機,部落 的教育受到人口基數不足與人口外移至西部、北部都市等 問題所威脅,而部落青壯年人口流失又與部落產業與教育 發展、文化保存息息相關。部落內以及部落之外的人們儘 管有不同立場,但對部落教育的走向同樣抱持著許多想像。

港口部落

教育

何去何從

◎林明柔

少子化的危機與國小整併校

又依《原住民族教育法》第 8 條 [2],進行合併教

依據花蓮縣小型學校整合發展實施辦法 [1],縣府

學或是學校整併時,必須要經學區內 20 歲以上居民半

組成「小型學校整合發展作業評估小組」,針對學生人

數以上同意使得進行。教育部召開說明會時,部落內部

數、學校建物的治理、交通工具、建物屋齡等項目評分,

對於整併學校的疑慮大抵有兩種:一是學校對部落而言

評分結果 15 分以下的學校可能會受到整併。近年來,

是精神的象徵,學校除了教育的功能之外,還關乎部落

港口國小和靜浦國小即面臨學生人數少於標準,而受到

的文化與知識傳承。對家長來說,如果連部落的小學都

縣府整併校計畫的評估,經過地方反對後,目前的結果

沒了,那麼更沒有理由把孩子留在部落,如此一來造成

是維持原狀。

「學生人數下降導致政府整併校,政府整併校繼而使家

花蓮縣教育處教育設施科代理科長趙景文說,少子 化趨勢越來越嚴重,政府考量的首先因素是經費,尤其 花蓮縣政府財政本不寬裕。整併一間學校一年大概可省 下 1500 萬的經費,如果一間學校只有個位數的學生, 卻安排了十幾位老師,將過多的教育資源集中在少數人

長攜幼兒向外遷移」的惡性循環。其次,整併校之後上 學距離變遠,家長接送更不方便。此外,部分家長認為 孩子在小學教育階段可以快樂學習最重要,而不認同官 方「藉由併校集中學生以提升孩子競爭力」的說法。

身上,會排擠其他學童的機會。趙景文表示,對教育工

教育框架下的限制: 教學現場華語、阿美族語的使用

作者來說,他們會希望學校教育最好要能提升孩子的競

台灣多數原住民族部落的教育現場使用的語言為華

爭力,而一個班級的學生若有多一點同儕刺激,將有助

語,一方面是因為部落從事國民教育的老師多不是族

於日後出社會面對來自多元背景的人。有些偏鄉小學並

人,師資的侷限使得華語教學為唯一道路,另一方面台

非缺錢而是缺人,錢的部分校方可以透過發展特色教育

灣的國民教育體制仍採取中華文化本位,原住民族孩童

申請經費,但少子化的現象仍是根本的問題。如果今年

被要求必須遵循並適應漢人社會的價值觀。

有一間學校因為發展特色而招生到多一點學生,也就意 味著另一間學校的學生又更少了,這樣不見得是良性的 競爭。

同時在港口國小和全母語幼兒園教授族語的老師 Rara Dongi 認為,族語教學進入國民中小學教育的體


教育與文化專題

19 制內,各年級一週只有兩堂課,無法使用生活化的教

院副教授謝若蘭指出,「競爭力」這樣的詞語其實是主

學方式,因此教育效果有限。相較之下,今年初在港

流社會創造出來的,它要求人們對某些看似為生存必備

口部落新創的全母語幼兒園,其教育方針採用華德福

的能力趨之若鶩,卻斷絕了學習自身主體文化的機會。

(Waldorf)教育法 [3],師生以族語溝通,一開始學生

「擔心民族教育會減少孩子競爭力」正是主流思維導致

也許會聽不懂,然而時間一久,學生也能漸漸明白語言

的盲點。

指涉的意涵。此套方法更有效率地落實民族教育於語言 中。目前全母語幼兒園僅招收學齡前的兒童,不過創辦 人林淑照希望未來能將這套教育推廣至更高年級的孩 童。

Sifo 認為,當人們把文化傳承當作一個交付給下一 代的任務時,就如同要求下一代扛起十字架般,是非常 沉重的。但是,倘若能透過「實踐」,創造出一種阿美 族式的生活氛圍,讓孩子能夠在當中學習阿美族做事與

結婚後定居部落的藝術家、osaw 有魚工作室負責

思考的方式,民族文化自然能夠綿延不絕地存續,不需

人王力之認為,以公辦公營為主軸的港口國小,與追求

要讓孩子每週「特別」挪出時數去上文化課。正如東華

公辦私營的全母語幼兒園,是兩派不同的思維方式。前

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副教授 Kui 所說的:「文化就是生

者也許能照顧到多數學生,但體制內的改革緩慢,需要

活」。相反地,若不透過實踐,這些文化就會成為一門

由教育現場的工作者一層一層向上反映讓政府知道;

門科目化的、僵硬的課程,形同置放在倉庫深處長灰塵

至於後者也並非毫無缺點,全母語幼兒園實施華德福教

的文物。

育,需要家長在旁投入,目前族人多是靠打零工、從事 漁業維持生計,因此不是很多家長做得到全天候陪伴孩 子學習。王力之認為,可以確信全母語幼兒園的益處為: 它的建置讓部落的人開始體會到說母語的重要,漸漸地 部落中一些年輕人也開始在日常生活使用母語。

民族教育的展望與可能性 除了少子化及人口流失,部落教育第二個思索的課 題:教育希望教給孩子的基本價值是什麼?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內,不論是課程時數、使用語 言、教授的歷史人文知識等,原住民族文化一直都是受 到邊緣化的,如同花蓮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校長 Sifo 所 言,原住民學生會覺得「我在這個社會是邊緣,連在學 校裡面學自己的東西也是邊緣」。有鑑於此,近來開始 有一些人試圖改變這樣的狀況,而「民族教育」就是一 個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港口國小、東華大學、花蓮 縣部落大學正在合作,希望推動港口國小轉型,做在地

Sifo 舉例說明,在阿美族的社會中,提問與問好是 最基本的事情:「一個人若不懂得 Milicay(提問),文 化和知識就不會主動到他身上。碰到誰都要問好,一旦 問好輩分倫理與親屬關係就出來了。」這樣簡單的實 踐,其實就是學習如何與人建立關係。同樣地,阿美族 社會也強調修復關係,在部落裡若有誰做錯了事,或是 出現了爭端,部落內部並不是訴諸法律途徑或是懲罰來 解決,而會透過彼此家族的領袖來討論解決機制,試圖 讓兩方修復關係。 孩子從自身文化的學習獲得自信與認同,站穩了腳 步後,未來也自然能夠學習到主流的那套文化。他不僅 懂得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也能夠比單一文化的人有更 豐富的視野,尊重不同文化,而這便是跨文化的能力。 Sifo 認為這些就是民族教育要教給後代的,而不再是過 去那種「把他們的文化剝奪之後,讓原住民族孩童在認 同混淆的狀態中成長,最終找不到自己」的教育。

民族教育的實驗教育。他們彼此分工——東華大學的學 者團隊生產民族教育的論述;在地工作者王力之提計畫 申請經費,並且和 Rara Dongi 一起訪談部落的老人家, 建立一套港口部落主體知識的資料庫;港口國小的老師 翻轉教材,將教材「阿美化」;花蓮縣部落大學也規劃 相關教材讓教師研習,試圖讓港口國小成為民族教育的 搖籃。Sifo 說,這些努力是因為「希望透過教育建立孩 子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認同」。 雖然有些家長會擔心,倘若學校教太多民族知識可 能會排擠到正規課程,而使得學生在未來的升學過程中 無法與主流社會的人競爭。不過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

[1] 花蓮縣小型學校整合發展實施辦法可參見: http://goo.gl/NFjYL3 [2]《原住民族教育法》第 8 條:「各級政府得視需要,寬列原住民重點學校員 額編制,於徵得設籍於該學區年滿二十歲居民之多數同意,得合併設立學 校或實施合併教學。」 [3] 華德福教育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將兒童的成長分成三個階段,早期 教育注重於實踐和手工活動並提供利於創新性玩耍的環境。全母語幼兒園 應屬早期教育。華德福教育強調想像力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並且將價 值觀融合在學術、實踐和藝術追求中。(整理自維基百科)


回望部落 ─殖民體制下的紛擾與摸索

◎傅彥龍

數日的田野訪調,我們聽聞部落工作者的默默耕

複雜的報告撰寫、到會計核銷等行政作業,無形中設下

耘,以及他們對未來方向的尋索。不過看似激勵人心的

了排除性的門檻,只有華語能力好、熟悉漢人社會和國

部落營造,實則不斷面臨部落外國家與社會結構作用而

家官僚體制思維的人才可能勝任(阮俊達 2015)。此

生的困境,以及部落內部外來資源的分配與對外代表性

外,公部門僵化的補助類別,使得活動與硬體設備以外

的爭端。這些複雜難解的局面,隱隱然指向歷史脈絡中

的軟體與長期培力被忽略,計畫結束後無法留下永續的

的源頭:自漢人開發的足跡到來,以及日本、中華民國

能量(阮俊達, 2015)。此外,長期寫計畫爭取資源

挾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其國家的統治力量將觸角伸入

的部落工作者,若沒有注意將資源適度分配,就可能違

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港口部落,便打破幾千年來的平

反部落的傳統分配倫理,引來其他族人的誤解。然而錯

衡,預示了自彼以後無休止的紛擾。

誤其實不全在工作者本身的疏失或是族人不同的想法, 如同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教授謝若蘭所言:「是這整

資源進駐惹的禍 1990 年代開始,原住民族運動在正名與自治等政 治運動後,出現一波「部落主義(tribalism)」的新運 動路線,強調回到部落以草根力量重建傳統文化。伴隨 著 1994 年文建會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以及 1996 年原 民會成立後對社區營造與傳統文化活動的資源挹注,開 啟了部落營造的風潮,例如成立社區組織、發行刊物、 恢復失傳的祭典、記錄並保存傳統文化等(阮俊達, 2015)。港口部落的文化復振工作也是此一風潮下的一 例。

套體制教他們用這種遊戲規則去處理。」 基於前車之鑑,在東華大學「新世紀東臺灣的脈動 ―經濟生活、人文創新與社會培力」計畫中,謝若蘭帶 領的港口團隊有過深刻的討論:過去許多學者對原住民 族的研究「都是踩著部落的經驗,獲得自己的研究成 果,但是很少能夠在沒有任何研究的成果之下好好地參 與部落事務」。因此,他們最後的共識是:來到部落中, 不做研究也不帶入資源,也要避免最後只成就了某一方 的利益,只做共同參與學習。經過與各方的討論形塑出 的「最大公約數」就是民族教育 [1]。後來港口社區發

國家的補助政策某種程度上雖是文化復振的助力,

展協會、花蓮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東華大學原住民族

卻也往往在許多部落裡產生問題。為了取得資源,部落

學院、東華大學「東台灣人文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中

工作者必須了解如何與官僚體制打交道,資訊的取得、

心」、港口國小、藝文職人工作室等六個單位更為此簽


教育與文化專題

21 了一項合作備忘錄。然而,備忘錄的意義並不僅止於促

蘭也指出,備忘錄的意義在於形塑合作的基礎,是宣示

進合作,它背後牽涉到原住民族集體歷史中的「殖民創

性的自律公約。

傷」。

殖民陰影與失落的同意權 對於台灣原住民族而言,「簽約」是個敏感的字眼。 近代以來,原住民族在與荷蘭、西班牙、清國、日本、 中華民國等外來政權交手的過程中,由於外來的契約概 念與原住民族傳統價值的差異,以及語言的不熟悉,原 住民族往往因此受騙,契約成為被外來者恣意詮釋、用 以合理化自身掠奪行為的不平等條約。「簽約」後,部

不過,合作備忘錄的簽訂並非毫無爭議,其中一個 爭議便是代表性的問題。有人質疑:「港口發展協會憑 什麼代表部落來簽訂此一備忘錄?」尤其在面臨現代國 家體制的統治與主流社會的互動時,許多原住民族部落 更是經常面臨「誰能代表部落?」的問題。Sifo 認為, 代表性的機制只能透過部落內部的討論與協商,由部落 自身共同建立一套整體對內對外的一致窗口,而他身為 外人無權置喙。

落賴以為生的土地等自然資源以及重要的文物因此被奪

但是,Sifo 認為原住民族置身在目前受中華民國殖

走,形同「整個部落被賣掉」。

民的困境下,主動建立一套以部落為主體,國家或部落

2005 年原住民族基本法公布實施,其第二十一條 規定任何人從事影響部落權益的作為,需要取得部落的 集體同意 [2],然而,法條指的「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 未明確指出到底誰能同意?是身為傳統領袖的頭目?身 為地方行政首長的村長?還是部落發展協會?這樣原則 性的法條至今缺乏細則做更詳盡的規範。此外,面對各 部落的多元歧異,現代法律往往無法一體適用所有部 落,而法律中以西方理性思維為基礎的個人權利觀,和 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強調的社群權利觀更是有所扞格(阮 俊達, 2015)。

備忘錄:重拾權利的嘗試 合作備忘錄是一個改變的嘗試。部落大學校長 Sifo 表示,一方面為了推動民族教育,另一方面為了實踐原 基法第 21 條的在地集體同意權,他和各團隊合作催生

以外的單位為客體的互動機制是重要的。他指出,簽約 雖在歷史中多為負面的,但國際上也有正向的前例。以 紐西蘭毛利人與英國簽訂的《懷唐伊條約》(Treaty of Waitangi)為例,毛利人在 1970 年代的抗爭,對該條約 的翻譯提出異議,並且重新強調該條約的重要性,依 此要求紐西蘭政府履行條約,針對過去主流社會的不 平等對待與傳統領域的剝奪,給予補救與賠償,繼而 迫使紐西蘭政府在 1975 年成立懷唐伊調解庭(Waitangi Tribunal),毛利人因此得以藉此取回傳統領域,並以 所得的賠償建立一套毛利人的教育與醫療體系。Sifo 談 到,台灣原住民族未來或許可以嘗試參考毛利人的模 式,以港口部落為起點逐步實踐部落與外界的簽約,並 且推廣到其他部落,一旦累積形成一股力量,就可能施 壓要求政府與原住民族簽約,藉此取回原住民族應有的 一切。

這個以阿美族語和華語並列的合作備忘錄,以阿美語書

這是一種尋求原住民族出路、解除殖民的積極策

寫強調港口部落在當中的主體性;當中提到六方將協力

略,然而我們也要反思,建立部落整體的代表機制和簽

進行部落知識建構與傳承教育,共享合作機制中產出的

約的作為,是否仍舊被迫臣服於主流社會訂下的遊戲規

文史、藝術、海岸知識。合作實施方式也規定相關計畫

則。現代國家體制對於部落的治理,產生出單一對口的

由六方或雙方人員共同協商,有必要時可以制定細節或

需求,而契約同樣來自於主流社會,其簽訂需要熟悉國

但書。這項契約有效期一年,期滿經協商同意後得以延

家法律語言邏輯,如此是否可能在推動過程中面臨其它

長,或是在期滿前通知對方終止協定。

問題?接受主流社會的遊戲規則,是否等同先行承認了

在過去,有些學術團隊只要其計畫通過研究倫理審 查(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IRB)就擅自進入部落。 這些審查一般缺乏部落在地人的參與,遑論原基法 21 條規定的部落集體同意權。因此,Sifo 希望備忘錄能夠 拋磚引玉,以港口部落做為起始典範,規範學術單位在 部落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另外與部落簽約,取得部落的同 意。倘若成功,未來能夠讓其他部落一起來推行。謝若

長期邊緣化原住民族的主流社會價值具有較高正當性? 簽訂契約時,華語與族語邏輯的歧異是否導致誤解,並 且扭曲了權利的內涵,使部落蒙受損失? [3] 但是,原 住民族處在當前的情況下,若不藉由簽約的途徑,是否 還有其它的可能?這些問題儘管經過前人的反覆辯證, 仍需要在未來持續嘗試與摸索。


教育與文化專題

22 結語 台灣原住民族遭受上百年的外來殖民,在政治、經 濟、社會、教育、文化各層面受到剝削與邊緣化,許多 族人失去自我的民族認同。在歷史上的此刻,部落面 臨當代國家統治與資本主義經濟帶來的泥淖,最初的 「原」鄉是否已然難以辨識?不同的部落或許只能靠自 己從現有的社會脈絡中摸索各自的出路。回望港口部 落,在不同議題上——土地與產業發展、藝術能量的整 合、教育轉型的發展、文化紮根與認同等——各有其自 身龐雜的發展脈絡,以及人們認知上的歧見。如同地方 文史工作者 Lafay 所說的:「如何從已然分工的狀態中 產生共同的需求與相互連結,將有待時間來磨合。」

[1] 民族教育的討論可參考本刊文章〈港口部落教育何去何從〉。 [2]《原住民族基本法》第 21 條前半部規定:「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或 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內之公有土地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 及學術研究,應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 關利益。」 [3] 這樣的問題與原運中自治與獨立路線的分歧有相似之處,阮俊達(2015) 在〈 台 灣 原 住 民 族 運 動 的 軌 跡 變 遷(1983-2014)〉 第 89 頁 提 及 陳 舜 玲 (2002)的分析指出:「原運雖以去殖民觀點挑戰國家統治正當性,卻又 難以拒絕國家權力在各種生活層面的作用,只好尋求進入體制落實權利主 張…是否等同先行承認國家統治的正當性?另一方面,要在既有法秩序下 主張原住民族權利,需要先熟習國家法律與政治制度的邏輯,結果經常遭 遇法律語言轉換上的困難、更無法保證在政治過程中能達到原先設定的目 標。」

參考資料 [1] 阮俊達,2015,〈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軌跡變遷(1983-2014)〉,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2] Treaty of Waitangi. (2015, September 17).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12:59, September 28, 2015, from https://goo.gl/bxUUEW


2008 年 1 月創刊 2015 年 10 月第 83 期 創辦人 |孫有蓉 社長 |翁鈺清 總編輯 |許哲榕 執行編輯|傅彥龍 蔣明翰 發展與土地專題|許哲榕 戴紹恩 周思穎 洪姿宇 吳睿恩 傅典洋 傳統產業專題 |蔣明翰 黃逸薰 林慧慈 洪于婷 陳磬揚 張禎晏 文化與教育專題|傅彥龍 董 音 戴劭芸 林明柔 翁鈺清 林洳卉 吳庭戎 校對 |周思穎 策畫編輯|洪姿宇 封面設計|林慧慈 美術編輯|陳磬揚 圖樣設計|施東宜 訂戶業務|張禎晏 會計 |翁鈺清 印刷 |千業印刷 聯絡信箱| 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 BBS 板 | telnet://ptt2.cc/consciousnes 部落格 |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 臉書 |台大意識報 發行所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台灣大學第一活動中心 206 室 訂戶專線|張禎晏 0988709080 訂閱資訊| 半年五期/ 250 元 意識報由一群學生獨立籌款印製,只有約三分 之一的經費由學校提供,您的贊助會是我們很 大的力量,訂閱這份刊物或大小額捐款,可以 讓它多一點力量繼續走下去! 第一步:將您的地址寄至 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 第二步:匯款 確認匯款到戶後,我們會以郵件方式送達,謝 謝您! 帳戶 |國立臺灣大學意識報社 翁鈺清 帳號 | 700 0001236 0588280


開放報到、入場

2 0 1 5 / 1 1 / 1 1 19.00

台 北 君 悅 酒 店 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 2 號

報名: goo.gl/CndSgG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MBA 招生說明會

一次了解新加坡國立大學及新加坡就業市場的好機會!

香港科技大學(HKUST) MBA 招生說明會 LAUNCH YOUR GLOBAL CAREER IN ASIA

開放報到、入場

2 0 1 5 / 1 1 / 0 7

19.00

台 北 君 悅 酒 店

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 2 號

報名: goo.gl/6xUXoB

電話: 02-2764-6595 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 178 號 11 樓 FB: www.facebook.com/EnvisionMBA http://www.envisionmba.com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