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鮭,垂死的逼視>
死亡 是生命週期的終點 有時更像起點
CONTENT 設計主題 01 基地分析 02 04 設計說明 設計圖面 03
01 / 設計主題
「有形的無形的,能到的不能到的。浪濤一波波的循環沒有中止,只有生命。」
SEA 彼/岸 01
主題概述 生與死的關係
「如何看待死亡」自古以來作為一件不斷被反覆討論的事,莊子在 《雜篇·寓言》中提及:光與影看似相對卻為互相依附的存在,有光 才有影,有黑暗的襯托,才感受的到光的存在。生與死如同光與 影一般密不可分,互為彼此的一部份,無須害怕死亡,以此為出 發點,思考未來墓園的可能性。
設計動機 生與死的切割
觀察到台灣現有墓園空間多帶給人負面的印象,使人敬而遠之。 我們認為墓園空間不只為了亡者設立,更是為生者所設。
02
議題探討 馬祖與海
「馬祖四面環海,民眾生活一直以來與海洋息息相關,許多居民希 望往生後能回歸這片最愛的大海。」⸺␙馬祖日報 海葬家屬的紀念過渡期
隨近年環保葬觀念興起,採用人口逐年提升,卻也衍伸出一些家 屬不習慣沒有以往墓碑或靈堂等可以祭拜的問題。
未來墓園與海葬紀念園區
隨土地利用逐漸不足以及近代生死觀的改變,未來的墓園該是怎 樣的呈現?
03
設計目的
與自然結合的墓園
破除墓園空間帶給人的陰森形象,並簡化繁瑣的儀式,減少祭拜和 華麗的裝飾,提供一個寧靜、沉澱心靈之處。設立一座坐山面海的 墓園,並引入環保葬-海葬的概念,讓人們於此地追憶親人,於自 然的流動間反思生命。
海葬簡介 用最自然的方式回歸大地
1.將骨灰再研磨處理並放入可分解的無毒環保骨灰盒(袋)中。
2.於殯儀館內舉行追思儀式。
3.搭乘遊艇至政府規定之可拋灑骨灰的海域。
4.將骨灰撒入或將骨灰盒沈入大海。拋撒花瓣或花束取代燒香及撒 冥紙,並好好祝禱道別。
04
周邊設施
02 / 基地分析
-背山面海,鄰近海洋
-附近有東莒遊客中心及人口外移的福正聚落
05
使用者行為分析 散步觀景
01
基地周遭環境
日出位置為東北方,日落位置為西南方。
夏季為東北季風,冬季為西南季風。
基地西北方有步道及停車場,視線較差。
其餘塞側為自然景觀,視線較佳,
07 + +-
周邊公共設施
基地周邊主要道路有多個人文旅遊景點。
交通
東莒島上交通以公車、計程車、租賃車、自小客車、機車為主。
08
設計策略 01/融入自然
03 / 設計說明
09
利用山坡地特性,不同高度創造不同視野,也不會互相阻擋。
04/面海視線
平行海岸線規劃不同角度的看海視角,讓每一處皆有最佳看海視野。
10
對比與共存
生與死看似對立,卻是緊密不可分的存在, 生命過程的循環緊緊相連著。
面對自然,面對大海,在天地的對比與循環間,思考生命。
光/影
光與影互相依附,無法分割。
於光影的變化間感受時間的流逝。
天/海
天與海之間被水平線切開,有時一分為二,有時天海一色。
越是想看淸越看不淸分界...
人工/自然
於人工的建築中帶進與自然的接觸,融合周邊綠意的同時產生對 比的存在感。
11
體會逝去也是自然循環的一部份,我們能從這悄悄察覺祂們隨著 風的流動,陪著我們看祂生前最愛的這片海。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在最後要相互告別時,並不是一個孤島; 看似沒有互相連結,但他與我仍如島與島下面的海溝相連著。
12
岸,一個讓人得以依靠、泊附的存在。
含蓄無言,卻又永恆靜待。
以海與岸講述生者無法前往逝者所在的海的盡頭,在岸上 思念著逝者的關係。
海的盡頭無法到達, 於是我們接近岸邊,停泊思念,沈澱思緒。
海與岸
-
-
13
儀式 走進祂生前最愛的海,在島上... 陸地上看到海 走入水中,通往思念之島 14
SECTION AA’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