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28 2015

Page 1

Vol 10 No 2 jeudi le 第172期 15 Janvier 2015 édition Montreal 2009年12月3日

Vol 4,514-861-6319 No 172 le jeudi ads7days@gmail.com 3 déc 2009, édition Montréal

Journal Chinois Sept Jours·Seven每周四出版 Days Chinese Newspaper 2015年1月15日 总第428期

http://septdays.com weibo.com/septdays ISSN 1929-6320 电话:514-582-6188 传真:514-761-1259 电子邮件:ads7days@gmail.com

雾霾需要综合治理 ——访加拿大环境工程专家、Concordia大学教授陈志 第一次走进陈志教授的办公室是2014年4月, 在中国遭遇“十面霾伏”,一路咳嗽归来的记者, 特地来向这位环境治理专家讨要良方。 陈教授的桌上有一台测量PM2.5值的仪器,读 数在5和6之间跳跃,像个快乐的儿童。 “如果在室外,由于有汽车、灰尘,可能会 达到12微克每升左右,但35以下都说明空气质量 良好,”陈教授指着仪表解释说。 可就是这台仪器在中国大地上曾测到过100、 200、300…… 雾霾,雾霾,笼罩在祖国的天空,沉重在海 外华人的心头,就算身处良好的空气环境,又怎 能高兴得起来? “岂止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 全,哪样不让人揪心,哪样不相互关联?”陈教 授也发出轻叹。 记者带着雾霾的专题而来,陈教授自有他学 者的角度。那次采访后,笔者几易稿件,还是感 觉无法最后敲定。因为中国雾霾“危”和“机” 的演变之急速,一次次、一步步超出了记者和陈 志教授的预料。 从去年4月至今,中国政府和社会对环境监 察和治理的重视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 措。而“APEC蓝”,是对雾霾成因和治理抓手 的一次突击查验,澄清了一些技术层面的分析争 论。 如今在加拿大,关心关联中国污染和治污 的,远不止华人社区,已经遍及朝野。 2014年10月下旬,魁省新省长库亚尔 (Philippe Couillard) 率领庞大的工商代表团访 华,部分专家、学者随访,陈志教授是EXPORT QUEBEC 邀请的清洁技术专家组成员之一,随团 访问了上海、山东和北京,又个人穿梭于母校大 连理工和故乡武汉,探讨清洁技术方面的合作。 是啊,身为海外赤子中的环保专家,用武正 当其时,能不去中国?! 陈志教授从中国回来之后,笔者再次采访了 他。

研究环境工程的科学家 陈志教授是湖北人,90年代初毕业于大连理 工大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系,之后在中石化系统 从事环保工作。1996年出国留学,在加拿大里贾

■ 七天记者 胡宪 化及决策支持、信息技术集成下的能源与环境管 理、大型关键基础设施系统动态网络模拟及危害 预警。通俗说来是:“环境生病了,我们要找到 主要原因、主要矛盾及与次要原因和次要矛盾之 间的复杂关系,为‘对症下药’提供理论创新和 技术革新的依据。”

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

陈志教授在办公室接受七天记者采访 摄影 胡宪 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攻读硕士,期间因 成绩突出,直读博士。1998年,作为提出了8个创 新科研项目的海外留学人员,入选中国教育部当 年的春晖计划,是全球36名获选博士之一,曾在 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表彰。陈 博士2000-2003年在里贾纳大学任助理教授。2004 被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终身职研究员 (research officer, continuing permanent position), 同年来到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工程与计算机学院执教。2000年以 来,陈志共主持、承担了四十多项各类科研及工 程项目,获项目经费逾四百万加元;发表逾百篇 论文及多部合作出版的专著;教授二十多门不同 的工程与自然科学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已培养 硕士、博士19名及博士后5名。由于在学术领域 取得突出成果,他先后比常规提前成为终身副教 授和正教授。他曾任2009年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多伦多人类科学和技术国际会议副主席,2008年 起任多届国际应用工程模拟协会年度国际研讨会 国际委员会成员,2006年任蒙特利尔第21届东加 拿大水质研究研讨会技术主席,现任《国际可持

续工程》杂志主编,《国际环境政策和决策》、 《土木建筑和环境工程》、《国际智能创新系 统》、《国际石油工程》等杂志国际编委和特邀 主编,及20多个行业国际科研杂志的审稿人。 陈志教授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不确定条件下环 境模拟、系统优化分析,以及与系统工程风险评 价多层次联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其成果被广泛 应用在解决区域复杂动态系统的问题中。其中大 气污染研究部分在蒙特利尔、美国加州,及中国 部分地区进行了成功应用。 陈志教授心系祖国,与中国多所院校,包 括中科院、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理工 大学、武汉大学等有多项合作,经常回国讲学。 2012年,他斥资2万多加币购买了专业的可携式空 气质量检测仪,在北京、山东、辽宁、湖北、海 南等地进行检测、分析,回来后带领学生对中国 特别是北京的大气污染问题作了初步系统分析, 包括利用最新遥感技术,环境模拟和系统优化分 析,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表达”是: 基于多维时空环境数值及实验模拟基础上的复杂 环境系统分析、多介质环境修复、不确定性下优

“土壤、大气和水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大, 污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陈教授说:“把复杂 的问题简单化的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客观地理解受 影响的系统。但这个探索的过程往往做不到位, 造成理解偏差或重视不够。我们一般用实验和工 程模拟的方法来正确理解和量化关键问题在不 同情况下随时间和空间而发生的变化,在正确量 化的基础上提出或设计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一直 在做的环境系统工程。例如我们用数学模型来模 拟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因素,通过对它们之间 相互作用的评价分析,预测最大危害,做出优化 选择。比如哪里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影 响有多大?假如影响超过了某一个数值,要怎样 优化?在什么时间可以达到预期的技术标准?所 有这些相关的数据和现象都有不确定性,比如风 向、风力,都会影响最后的结论。” “我们以前重视水,现在重视气。事实上, 同一废物排放到环境中既污染大气,也污染水和 土壤,这和人体的一个器官坏了,会影响其他器 官是一个道理。” 水、土、气一体,形成链,水气成云,云变 雨、雪、冰;风带走水气,带来沙土……这是我 们自幼接触的自然常识,就像“1+1=2”。然而要 把这个链的链结关系一一查清甚至量化,可就非 得科学和科学家了。这又不同于陈景润那样的思 辨科学,而是一门需要大量的实证和数据,需要 建立模型的综合科学。 陈教授继续说:“‘气—水--食物’也是个 链。安大略省五大湖中的鱼有一段时间为什么含 汞量相对较高?各界追踪研究了多年后发现:安 大略发电站烟囱 排 放 的 烟 气 含 汞 , 沉 降 到 五 大 湖,致使湖鱼体内汞含量增加。”陈志的研究 组一直致力开发新的单介质环境重点模型,同 时开发了文献可查的最新数值多介质环境模型, 对类似安大略湖例子的复杂环境问题(下转5版)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