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06 2014

Page 1

Vol 9 No 31 jeudi le第172期 31 Juillet 2014 édition Montreal 2009年12月3日 Journal Chinois Sept Jours·Seven每周四出版 Days Chinese Newspaper 2014年7月31日 总第406期

Vol 4,514-861-6319 No 172 le jeudi ads7days@gmail.com 3 déc 2009, édition Montréal http://septdays.com weibo.com/septdays ISSN 1929-6320 电话:514-582-6188 传真:514-761-1259 电子邮件:ads7days@gmail.com

“加拿大需要了解中国” ——访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政治系副教授弋玫博士(Dr.Kimberley) ■ 七天记者 胡宪 听一位岁数不大的“老外”用汉 语谈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妇女问题, 还时不时的引经据典,有些内容连我 这个在中国出生长大,并受过高等教 育的人都闻所未闻,这种采访感觉除 了兴奋,也有点怪怪的。 弋玫教授因在加拿大汉语教育论 坛上发表了一席见地不凡的讲话而进 入《七天》的视野。2013年10月,笔 者在康考迪亚大学采访了这位博学、 客观、聪明、坦率的“中国通”女学 者。 选择中国 1988年8月,BC省高中生弋玫 “公派”去中国学习汉语,这在当时 的加拿大算是件稀罕事。因此在问了 她中文名字的来历后,接下来的问题 便是为什么。 “这和我的家庭背景有关,”弋 玫说:“我奶奶的父亲曾经是维多利 亚市的市长,很有钱,在‘人头税’ 以前,家里的佣人全是中国人,可以 说我奶奶是跟着中国人长大的。我父 亲小的时候,家里的厨师经常给他讲 中国的故事。我的爷爷也是一位对亚 洲十分感兴趣的人,他曾去过中国、 日本,还从香港买了许多中医书和工 艺品,有些堪称古董。我奶奶是学画 画儿的,她很喜欢画中国水彩画。可 以说我祖父母的结合也是因为有共同 的志趣。我父亲在这些中国元素的包 围中成长,受到很深影响。1958年我 父亲21岁,作为自由撰稿人,为加拿 大一些报纸和旅游杂志写文章。他曾 到过很多国家,例如印度、阿富汗等 等。那年他在日本遇到一个德国贸易 团要去中国访问,当时去中国的外国 人很少,他认为是个好机会,就想办 法随这个团去了中国。在两、三周里 访问了北京、天津、上海,到处都受 到非常热情的欢迎,从普通百姓到政 府官员,特别是在天津郊区的参访给

弋玫博士在办公室接受七天采访 摄影:胡宪 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回国后重回哥 伦比亚大学继续读书,却把专业改为 了亚洲学,师从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 先生。1960年,何老师介绍我父亲去 台湾大学上学,后来他又去美国史丹 福大学学习中文。但那之后他再也没 有去过中国,平时也不说中文。直到 那年我到了北京,给他打电话,他突 然用汉语跟我讲话,我很吃惊,我感 到父亲的中国情结依然很深。” 弋玫的中文名是她去中国之前请 一位中国老师根据“Kimberley”姓氏 的发音起的。她很喜欢这个美丽的名 字。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她一边笔划 正确地书写汉字,一边解释说:“弋 (念yi),像水中的小船,玫是玫瑰 的玫。”

哦,盛满玫瑰的小舟游弋在水 中,果然很美! 1988年,加拿大政府意欲发展同 亚洲的关系,发放政府奖学金鼓励高 中生去亚洲读大学。“当时有10个名 额,只有我和另外一人选了中国。我 没有征求家里任何人的意见,完全是 自己决定的,我想可能是因为从小知 道父亲的家族和中国有渊源吧。” 认识中国 弋玫88年8月来到当时的北京语 言学院学中文,“那年,我只是一个 高中生,什么都不懂。回想起来,那 年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中国的经济 改革搞了几年,政治开放已经开始。 可是令我难过的是,在学校里,我只

能跟为数不多的外国学生一起学习和 生活,我当时不理解这是为什么,我 很想跟当地人接触。后来我的中国朋 友介绍了北京的一个家庭‘收养’了 我,机会很难得,我非常珍惜。从那 以后我每次去中国他们都会照顾我, 到现在已经25年了,我们一直保持着 很好的关系。 1989年4月时局发生动荡,老师 们每天谈论这件事,可是我理解的不 多 …… 戒 严 令 发 布 后 , 5 月 2 7 日 接 到 大使馆通知,我不得不提前结束学 业,带着许许多多没有答案的问题离 开了北京。回到加拿大后,我立即在 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选修了中国地理、 历史和政治,我想要全面了解中国,

为自己在北京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过的 那些事情,包括学生方面和政府方面 的行为找到解释。通过研究中国的政 治和历史,我果然能从更深的层面看 待那次事件了。” 1992年弋玫得到另一个奖学金, 去北京大学汉语中心进修一年。在此 期间,正值全球妇女大会将在北京召 开,弋玫和北大的女同学们发起组织 了一个中加女青年项目,从93年到95 年,在两国多地,主要是北京和大温 哥华地区的大、中学生之间举行。这 一段经历,让弋玫学到许多,也得到 了极大的锻炼。95年,她们的这个组 织获邀参加了当年在北京怀柔举办的 世界妇女大会。 1995年弋玫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教 英文,2000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做研 究,分别历时一年半,“这两个时期 是我的中文说的最好的阶段”,她回 忆说。 流利的中文有助于深入调查,弋 玫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中国通”; 女青年项目的训练、全球妇女大会的 参与,让弋玫的关注点最终聚焦在中 国的妇女运动。她曾只身去河南、江 苏等地农村考察,先后采访了160多 人,发表了4篇论文。她的博士论文 就是围绕中国建国初期成立人民公社 和1958年“大跃进”期间,如何动员 妇女参加运动的主题展开的。目前, 她尚未完成的著作也是关于中国妇女 的。她透露说,这本大部头著作历史 跨度大,从30年代到50年代;覆盖面 广,从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制定妇女政 策时的作用到最基层的草根妇女阶层 的执行。“我是学政治比较学的,我 试图通过对中国妇女问题的研究来探 讨世界的政治。比如,为什么一些为 革命理想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党员 妇女干部却不愿意站出来做基层妇女 工作……这里面有很多个性化、戏剧 性的故事。” (下转5版)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