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9 No 18 jeudi le第172期 1 Mai 2014 édition Montreal 2009年12月3日 Journal Chinois Sept Jours·Seven Days Chinese Newspaper 2014年5月1日 总第393期 每周四出版
Vol 4,514-861-6319 No 172 le jeudi ads7days@gmail.com 3 déc 2009, édition Montréal http://septdays.com weibo.com/septdays ISSN 1929-6320 电话:514-582-6188 传真:514-761-1259 电子邮件:ads7days@gmail.com
理想之光 ——访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作家李彦 很多人说“你应该采访李彦”。 记得麦吉尔大学王仁忠老师说过,魁 北克法裔女作家米雪说过,我们报社 总编说过……因为“她是优秀的海外 汉语教育工作者”、“她是成功的加 拿大华裔双语女作家”、“她是杰出 的大学教授和孔子学院院长”……但 李彦女士住在千里之外的安省,始终 无缘相逢。去年夏天她来蒙特利尔参 加全加华文教育工作会议,本应是会 面良机,笔者却刚好去中国出差,失 之交臂。没想到,这个计划了许久却 一再错过的人物专访,最后竟是在我 们两人共同的故乡北京完成的。又没 想到的是,跟李彦女士谈着谈着,初 始的采访思路就改变了方向,待到读 完她的近作《海底》,我决定不以重 笔为她已经获取的荣誉锦上添花或增 加注脚,而只来探讨一下究竟是什么 因素,使一个赤手空拳的女留学生, 在异国他乡一步步克服艰险,迈向辉 煌;只想给读者介绍一个不屈不挠, 追求理想,纵然身陷“海底”,也不 放弃飞翔的“江鸥”(李彦作品《海 底》中主人公之名)之形象。 为理想远走他乡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李彦出 生在北京一个“红色”知识分子干部 家庭。笔者借用这个标签,只为行文 方便,因为年岁稍长或略识中国当 代历史的读者都了解这个标签的特定
2013年12月,李彦女士在北京接受七天记者采访 摄影:胡宪 涵义。在那个年代,“红色”代表的 是诚实勇敢、是艰苦奋斗、是集体主 义、是大公无私、是宏伟理想、是献 身精神……同时,由于几次横扫神州 大地的政治风浪,“红色”也意味着
争斗与混乱、灾难与考验、盲目与 背叛、流浪与失 散 …… 李 彦 就 是 在 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长大的。
她曾经在高干子弟扎堆的寄宿
■ 七天记者胡宪 学校为母爱的缺失而伤心落泪,她曾 经在寒风凛冽的军营为英姿飒爽的豆 蔻年华而振奋骄傲,她曾经在莽莽无 边的原始森林为信仰的动摇而狂奔苦 恼,她也曾在黄土高原的落日余晖下 为迷惘的人生规划下一个目标。 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 正在晋南一家医院里工作的李彦,兴 致勃勃地参加了考试。她笑着形容自 己是“混入”大学的“白卷英雄”。 连初中都没有读完的李彦,对着数学 考题发了几个小时的愣,只能把考卷 原封不动地交给监考老师。但是,凭 着其他几科的优异成绩,李彦还是幸 运地超过了分数线。她对英文一窍不 通,却出乎意料地被师范大学外语系 录取。22岁了,才从字母开始学习一 门新的语言。“幸好,学英文不需要 多高的智商,只要肯下功夫,死记硬 背就行。”她调侃道。 毕业之后,李彦一面在邮电部从 事翻译工作,一面朝自己的下一个目 标冲刺。如愿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 研究生后,李彦在新闻系英语采编专 业又苦读了三年。1987年,她拿着硕 士学位踏上了新的征途。 “当时,班里的同学走了一 半,都是去美国,(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