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92 2014

Page 1

Vol 9 No 17 jeudi le第172期 24 Avril 2014 édition Montreal 2009年12月3日 Journal Chinois Sept Jours·Seven每周四出版 Days Chinese Newspaper 2014年4月24日 总第392期

Vol 4,514-861-6319 No 172 le jeudi ads7days@gmail.com 3 déc 2009, édition Montréal http://septdays.com weibo.com/septdays ISSN 1929-6320 电话:514-582-6188 传真:514-761-1259 电子邮件:ads7days@gmail.com

情到深处笔自华 ——访画家庾笑洋

■ 七天记者胡宪

一个至性至情的男人,一个无师 自通的画家。如果让我用文字速写, 这就是采访庾笑洋后的勾画。 深情画北京 庾笑洋1992年自北京移民来到 蒙特利尔,第二年就办了个人画展, 主题就是北京,画展相当成功,作品 一售而空。这是多少移民画家的梦? 可看当时的现场照片,他的脸上并没 有笑容。五年后,他入选魁北克驰名 杂志《L'actualité》每五年评选一次 的“成功移民”行列,是六人当中唯 一的华裔。摄影灯下他笑了,因为此 时,他笔下的北京已经走进无数魁北 克人的心中。 几年前第一次见庾笑洋,他以标 准的京腔儿谦逊说道:我这人只会画 胡同儿;此番正式采访,他又多次申 明:“我这辈子就只画北京。” 其实,庾笑洋的作品涉及面很 广,他画人文,也画风景;画中国南 方的水乡,也画欧洲各式的教堂。但 的的确确,他画得最多的题材还是那 生他养他,令他梦魂牵绕的故地—— 北京。 庾笑洋以他堪比摄像机的记忆力 和饱蘸深情的细腻画笔,记录和讲述 着北京的历史,胡同儿的沧桑;用他 那得天独厚的锐利双眼和易感的心灵 留住并再现了古城百姓的喜怒哀乐和 起居生活:看那青砖红木,铜环高槛 的对掩街门,没关紧,不华贵,像是 掩藏着章回故事,诱人去轻推;看那 挂着鸟笼的自行车,漆皮脱落,已看 不出是“永久”还是“飞鸽”,脚架 支着,不知那骑车的大爷是正在路边 下棋,还是在跟街坊唠嗑儿;那雪地 里提着烧着了的蜂窝煤的姑娘,看来 是刚刚下班的女工,捂得很严实,想 必是自家的炉子灭了,她来借火种, 身后这屋的是亲如一家的邻居……这 些他从小看到大的场景都一幕幕、活 生生地印在脑海,那始终暖着他心的 人情味儿,浓得一辈子也化不开。 对我这个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来说, 这些画面是是那样的真实、生动,“可 ‘老外’们看得懂吗?”我问。

术,他个人的舞台也由此扩展了一 步。他在那里有幸遇见下放到铜川文 化宫的何海霞先生,这是庾笑洋艺术 道路上碰到的第一位没有拜过师的老 师。“何海霞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 他夸我《沙家浜》中的芦苇画得好, 我常去文化宫向他求教。何先生教了 我一些画画技巧,还纠正了我一些毛 病,我获益匪浅,是他让我知道了什 么叫职业画家。” 1972年,庾笑洋以交口称赞的美 术才华和“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被调进陕西省美术创作组。“这个创 作组的实力非常强,拥有很多著名的 画家,我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精力 最强,求知欲最旺。我边画边学,跟 这些大家在一起体验生活,一起搞创 作,专业上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以前 我是以临摹为主,对艺术创作知道的 很少,在这里我学到了怎么取材,怎 么构图,什么才是真正的创作。是这 些不是老师的老师带我走上了专业画 家的道路。”

庾笑洋在作画 摄影:胡宪 庾笑洋说:“一个艺术家只要像 孩子那样,把真实的感情拿出来,就 能感动所有的人。” 随着胡同的变迁和消亡,庾笑 洋的“老北京系列”越来越受到行家 的青睐。在蒙特利尔,有你争我夺, “盯”着他每一幅新作“出炉”的收 藏家;有庾笑洋作品专卖店,这在华 人画家中实不多见;他的画儿经常供 不应求,被画廊老板“催货”;甚至 有痴迷的“粉丝”直接“杀”进他的 画室坐等…… 庾笑洋没上过美术院校,也没正 经拜过师傅,事实上,他的最高学历 只是“初中二年级”,可他的作品为 什么能如此令人着迷?2014年2月的一 天,冒着蒙特利尔的漫天大雪,笔者 来到庾笑洋的家中。 自学成才 庾笑洋1950年出生在北京西城区

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上小学三年 级的时候我开始喜欢画画,画盔甲、 画小儿书,没事就画,上课也画,常 被老师批评,可有一个好处是人人 知道了我的喜好,后来学校把我送进 少年宫学素描、水彩,给我打下了一 些绘画基础。”中学二年级“文革” 爆发了,学校停摆了,庾笑洋跟着后 来也成了画家的哥哥庾东海在当时的 文艺青年圈儿里混,“哥哥画画我帮 他洗调色板,哥哥画版画,我给他打 磨……这些打下手的活儿对我是很好 的锻炼……哥哥还教我拉小提琴,可 以说,是我大哥为我铺垫了艺术的道 路,我对他感激不尽。”庾笑洋深情 地说。 1968年,17岁的庾笑洋去陕西插 队,和其他“知青”不一样的是,除 了行李,他还带了 小提琴和画笔。正 是这两样“秘密武

器”改变了他日后的生存状态,也把 他的终身职业引向了画家。 “公社成立文艺宣传队,我会拉 小提琴自然被选中,拉民歌、拉《白 毛女》,同时给队里画村史,有时还 去公社里画画,去县城演出……劳力 给算10分,这在知青中是很少见的。 这些事对我本来就是自身爱好,现在 还能挣工分,我心里别提多美了!” 插队一年多,铜川煤矿来招工, 庾笑洋因“有特长”从农民当上了工 人。他很少下井,一年中至少有半年 是在工会里画画儿,“我有单独的 工棚,画了很多大型壁画,如《毛 主席去安源》、《珍宝岛自卫反击 战》……” 又一年后,庾笑洋的才华被铜 川市煤矿歌舞团看中,调去搞舞台美

不屈服于命运 72年冬天,庾笑洋从西安去铜川 办事,赶上当地招兵,部队文艺宣传 队正好缺个舞美,经人介绍,22岁的 “矿工”庾笑洋参军了。 “当兵在当时是天大的好事, 但‘幼稚’在什么时候都是坏事。” 庾笑洋深有感触地说。新兵训练刚刚 结束,面向工农兵的全国“高考”首 次举行。做梦都想上大学的庾笑洋悄 悄参加了考试,结果还真考上了西安 美术学院。可直到他去找连长、指导 员开介绍信时,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 的幼稚和鲁莽。一个新兵蛋子,居然 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汇报,军队严格 的组织纪律性何时碰上过如此严重的 “挑衅”? 自然,大学没上成,“舞美” 也吹了,当“文艺兵”招来的庾笑 洋被下到高炮营当了“大头兵”, 本应拿笔的手拿了枪,(下转5版)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P392 2014 by Septdays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