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十年——CMCN十年纪念特刊

Page 1

i


ii


iii


iv


v



1


中 国 红 树 林 保 育 联 盟(China Mangrove Conservation Network,CMCN)是致力于红树林保 育的民间非政府组织。CMCN 始于 2001 年,是一个 联合红树林保护区、社区、大中小学、志愿者团体、 NGO、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媒体的联盟。 目前 CMCN 在中国东南沿海五省有三十几个比较 活跃的分中心和民间合作机构,每周各地都有相关 的活动平行开展。CMCN 运作以来调动直接参与的志 愿者累计已达 5000 人,目前全国仍有约 500 名固定 志愿者。 CMCN 的主要工作是:红树林可持续发展教育、 社区发展、生态旅游、人工造林、资源调查、合作 平台构建、志愿者能力建设、红树林预警机制构建 注册的合法机构。CMCN 的成长见证了中国民间红树

和一些相关的基础科研等。

林保育力量的崛起。

2009 年,CMCN 正式在民政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 (法人)单位,其实体为“莆田绿萌滨海湿地研究 中心”。

针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看得见的、看 不见的和社区层面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冲突问 题),CMCN 目前主要的业务活动有:

CMCN 致力于联合包括 NGO、科研机构、政府、

1、联合公众参与、保护区共管和社区共建在内

企业、媒体、公众在内的各方力量,以多维的视角、

的红树林预警机制构建项目;

广泛的触角关注中国脆弱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相关 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推动本土保育活动和构

2、以公众参与的形式,结合基础科研的成果,

建合作平台以实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

在宜林地评估后进行造林和后期管护的生态恢复项

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

目; 3、以乡土教材开发为核心、志愿者授课形式而

的三方共赢。

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

十年来,CMCN 从全靠学生志愿者力量运作,到

4、以推广可持续替代生计为理念,建立农村信

如今有 7 名全职员工,从起初只是关注厦门周边红

用合作社等新型发展模式的社区发展项目;

树林,到现在行动遍及几乎中国所有有红树林分布

5、发动媒体、公众和其他合作机构共同参与的

的省区,从一个学生成立的项目,到一个在民政局

2


相关立法推动工作;

题也如此。CMCN 专注于红树林的问题,并且长年累 月持续推动,包括人员、经费、创新、项目和财务等

6、以生态工作假期、生态渔牧产品和生态出版

的可持续运作,唯有如此,红树林的问题才可能得到

物为主的社会企业模式探索。

改善。 红树林是一个专业的领域,CMCN 红树林分布在东南沿海 8 省区,诚然

一直坚持以科学为根基,坚持开展基础研究,进而将

这些地区经济较发达,然而早期的经济发展必然以环

科研成果用于指导可持续发展教育、公众参与、生态

境破坏为代价,而相关职能部门并未投入足够的资

修复和社区发展等实践工作。因为唯有掌握并消化最

源和经费用于当地的保育事业。另一个层面,这些地

前沿的科研信息,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受众系统了

区在中国的 NGO 版图上并非资源分配和关注的地区,

解正确的红树林相关知识而不是误人子弟;唯有了解

甚至是相对贫瘠的地区。如果本土的 NGO 都不关注,

环境问题真正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外来的 NGO 更不可能关注。

针对红树林的问题,CMCN 开展

CMCN 在成立初期只关注厦门的红

了六大类工作。早期的运作过程中,CMCN 深刻意识

树林,随后逐步拓展到福建省,最终定位于中国的红

到必须开展全方位的项目运作才可能改变现状。如果

树林资源。红树林问题和许多环境问题(如流域性水

只做教育,虽能缓慢提高公众意识,但许多社区渔民

源污染、沙尘暴、核污染等)一样,是区域性甚至跨

迫于生计仍会冒险继续破坏红树林;如果只做生态修

国的问题,需要区域性的合作,保护好某个地区的红

复,很可能前脚种后脚就有民众偷偷去拔掉;如果只

树林资源并不意味着整个中国的红树林问题得到改

做社区发展,公众意识仍然很薄弱。因此,必须全方

善。

位运作。 与红树林相关的群

体有 NGO、科研机构、政府、企业、媒体、学校、保 护区、社区和公众等,各相关利益群体都有各自的优

红树林是一个开放

势、资源、立场和需求。比如保护区有相关的经费,

的湿地,与周围的滨海湿地如珊瑚礁、海草、盐沼、

但缺乏科研和公众参与;科研机构有科研优势,但很

芦苇荡等有诸多物流和能流的联结。单纯将红树林

少开展科普和公众意识推动;NGO 有宣教经验和大量

生态系统孤立保护并不能改变相关滨海湿地的人为

有热情的志愿者,但缺少经费、桥梁和系统的培训。

干扰和污染对其产生的影响和破坏。因此,CMCN 自

CMCN 的作用便是搭建这样的平台和桥梁,整合相关

2009 年便不得不关注更广泛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目前机构的全职员工皆

利益群体,共享资源,共同推动。 绝大部分的环境问题都不是

为 80 后,整个团队在社区发展、法律、管理等方面

短期的关注和行动能够真正得以解决的,红树林的问

欠缺相关经验,急需开展这些方面的能力建设并且引

3


进相关的专业人才。 虽然 CMCN 已经运营十年,初步建立了中国红树林保育的合作平台和志愿者管理 机制。然而民政注册仅两年,机构发展迅速,全职团队由一人增加为七人,相关管理体制跟不上发展现状,逐 步暴露出一些问题。 此前 CMCN 一直坚持全方位运作的原则,虽然诸多子项目和方向均有涉及,但团队 的人员、资源、精力和经验毕竟有限,导致部分子项目停留在浅层水平,缺乏影响力。特别是社区发展方面的 项目,如漳州的“美丽后花园”项目和广西“海鸭蛋”项目等,其项目手法和策略不成熟,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所有项目虽针对红树林,但缺乏焦点。 CMCN 在 2004 年做过“一点两圆三线”的战略规划,已于 2009 年基本达成目标。 但由于大环境的变化,环境问题日益复杂,而全新的机构执行团队尚在磨合和成长期,以及以上的四项瓶颈, 团队成员的位置感日趋模糊,而机构未来的方向亦不明晰。

4


5


2003 年底,红树林项目组少数骨干成员组织了一次非正式的战略规划会议,明确了近期(1-2 年)、中期(2-5 年)和远期(5-10 年)的目标(该战略规划成果于 2004 年福特汽车环保奖申请 F

材料中第一次对外公布)。 厦门大学学生绿野协会红树林项目规划 焦点 F:Mangrove ①近期(内圈,1-2 年),一点三线一网(第一阶段) ②中期(中圈,2-5 年),一点三线二网(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第四阶段)

2001 年 9 月 16 日 , 集美凤林 15 亩红树林因娱乐工程配

③后期(外圈,5-10 年),一点三线三网(第五阶段)

套设施被毁,厦门大学绿野协会组织会员在厦大三家村举行哀

我们的长期目标是:

悼仪式,宣告绿野协会红树林项目组(CMCN 前身,项目负责人

○ 恢复中国红树林湿地生态,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刘毅)成立,同年获得第一笔国际小额资助(GGF,$300)。红

○ 提高公民的红树林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

树林项目组明确定位于保护厦门及周边的红树林,提高公众意

○ 积累系统、完善的中国红树林相关资源;

识。

○ 培养一大批红树林宣教人员和自然讲解员; ○ 完善红树林网站的中、英文版,加强交流与合作; ○ 加强国际红树林沟通与交流,彼此分享和借鉴。

2001 年 9 月—2003 年 8 月,红树林项目组孤军奋 战,关注范围仅限于福建省内红树林分布区,活动方式以 倡导型活动为主,包括考察、公宣、讲座、入户调查和问 2004 年 10 月 —2006 年 10 月,CMPP 通 过 小 额 资 助、

卷等,此外,开始定期开展基础科研工作,标志着 CMCN

合作平台能力建设、资源共享、专业支持等方式在中国东南沿

逐步明确以科研为基础的理念。

海五省初步构建了中国红树林保护合作平台,推动各地伙伴机 构在当地开展了大量的红树林保育和宣教工作,得到社会的普 遍认可。为了避免误读,2006 年 11 月,CMPP 正式定名为“中 国红树林保育联盟”(CMCN),但 CMPP 同时保留。更名后, CMCN 是一个机构,而 CMPP 是 CMCN 开展的一个长期的项目。

经过两年的摸索和积累,红树林项目组基本摸清了福建省内主要红树林分布区的现状, 亦与一些本土草根组织建立了联系。此时我们已经意识到,红树林认知和保育意识的薄弱在 全省都是一样的状况,而全省各地的红树林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单靠红树林项目组孤军 奋战精力有限,鞭长莫及,而培植其他的草根 NGO 关注当地的红树林保育工作则是一个明智 的出路。2003 年 9 月,红树林项目组从仅有的 6000 多元的经费中规划了 1600 元设立“绿野 红树林基金”(GWMF),尝试构建合作平台和培植合作伙伴。GWMF 的设立标志着联盟的设想 和雏形的形成。

6

2004 年 9 月,红树林项目申报的“中国红树林保护项目”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 保育类三等奖(原申报名为“中国红树林保护网”,此处“网”为“NETWORK”意即合作联盟, 但组委会建议更名,因“网”可能造成误解,以为是构建 1 个网站)。这是项目组第一次 独立获奖,并首次更名为“中国红树林保护项目”(CMPP)。同年 10 月,CMPP 办公室在厦 门大学漳州校区成立,开始进入战略规划“中期”阶段的工作。


2007 年 5 月,CMCN 成功举办“2007 中国民间湿地保育论坛”,100 多个伙伴单位超 过 200 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标志着中国红树林保育合作平台构建已逐步成熟。5 月底, CMCN 内部组织了第二次非正式的战略规划会议,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对 CMCN 的项目规划进 行了深入的讨论。讨论围绕“我们能为红树林做什么?”开展,并最终根据 CMCN 当前的能力、 经验和资源将结果分为三个圈:第一个圈——立刻就能开展的活动;第二个圈——通过努力 和积累短期内(3-5 年后)可以开展的活动(比如涨潮时红树林的水底生态记录);第三个 圈——短期内无法开展的活动(比如拍摄类似 BBC 品质的生态纪录片)。 我们能为红树林做什么(右图) 在过去六年的实践中,CMCN 发现单纯倡导型的活动或实操型的活动无法达到真正的 实效,有时几乎没有效果。比如 CMCN 希望通过人工造林来恢复红树林生态,但仅具备造林 意愿和组织能力还远远不够。若不开展基础科研,就无法了解待造林地是否宜林地?适宜种植的树种是什么?如何搭配?成活率多少?胚轴何时成熟?这些问题没搞 清楚很可能导致造林完全失败!即便是做了基础科研,在造林前亦要了解待造林地的土地归属,以及待造林地与社区居民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则要做到社区发展的 层面,推广可持续可替代的生计让社区居民获得更好的收入,否则,很可能前脚种下去的苗后脚就被人拔掉了,因为很多滩涂是当地渔民讨小海、养殖等生活来源的 保障。 因此,这次的战略规划明确了 CMCN 秉承的“多角度全方位”的项目运作理念,并将第一个圈中的活动整理为 CMCN 的子项目,最终形成近 20 个子项目。

2008 年,CMCN 获得英国惠特莱奖,

2010 年 6 月,CMCN 内部

刘毅也成为惠特莱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

举行了第三次非正式战略规划

者。惠特莱奖对于 CMCN 的意义远非奖金本

会,明确了 CMCN 的逻辑框架图,

身,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的认同。同年年底,

并草拟了未来 3-5 年的规划: 1、 机 构 团 队:8-10 名

CMCN 招募了第一个专职。

全职员工,4-6 名兼职员工,50 名左右的核心志愿者团队。全 职、兼职和核心团队中 NGO 专业 人员、科研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的比例在 1:1:1 左右; 2、机构管理:一套完善的机构管理制度,包括员工激励和发展制度; 3、项目运营:坚持科研和 NGO 并进的主轴,除将红树林保育做深、做透、做专 业、做实效外,还要将红树林保育领域的经验借鉴到其他类型的滨海湿地保育工作上,

注册民非

适度适时地拓展机构关注的领域,如珊瑚礁、海草、盐沼等;

2009 年 7 月,经过长达半年的程序,CMCN 在莆田市民

4、募资规划:寻找长期的募资渠道,同时培养稳定的内源性募资渠道。未来每

政局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莆田绿萌滨海

年项目运营经费稳定在 100 万左右,行政经费稳定在 30 万左右;

湿地研究中心,业务主管单位为莆田市科学技术协会。至此,

5、出版物:《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报告》、《中国红树林物种识别手册》、《中

CMCN 结束了长达九年的学生社团身份和挂靠身份,真正拥有

国红树林社区发展报告》等。

了合法身份。

7


红树林保育事业是一个非常庞大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广泛对话、合作和资源共享,而 NGO 在其中只是一个利益相关方。CMCN 希望通过自身作为桥梁,构建一个全国性的红树林保育合作平台,并促 使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加入这个平台。在其中,CMCN 负责协调各方优势资源,共同努力为中国的红树林保 育事业奉献力量。 CMCN 的合作机构主要有五大类:1、政府部门;2、媒体;3、NGO;4、学校;5、社区。至今,CMCN 在中 国东南沿海五省有近 40 个比较活跃的分中心和民间机构,并拥有数量庞大的其他类型伙伴单位 / 机构。

政府部门

执法及监督部门

保护区管理部门

媒体 CMCN 办公室

传统媒体

新媒体

分中心

草根 NGO

学生社团

学校

社区

8


十年来,CMCN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离不开众多优秀伙伴的无私关怀和帮助。CMCN 不仅仅是一个 NGO,更是 一个联盟,联合了所有关心红树林的力量。 感谢所有伙伴的关心和支持(排名不分先后),相信所有的努力最终会汇聚成清澈的奔流,滋润红树林保 育工作茁壮成长。由于工作疏忽,难免会有遗漏,在此致以诚挚的歉意。

厦门大学绿野协会(厦门分中心);泉州温陵缘志愿者环保组(泉州分中心);广西医科大学绿色沙龙环 保协会(广西分中心);温州绿眼睛环境文化中心(浙江分中心);海南师范大学绿色海南环保协会(海南分 中心);华南理工大学 Fresh 环保协会(广东分中心)。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学组;福建省生态学会;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厦门大 学生命科学学院;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厦门大学湿地与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环境保护科研所;全 球环境研究所;浙江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国家环保局宣教中心;福建省环保局;福建省林业局;湛江市林业局;东莞市环保局;厦门市林业局;厦 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厦门市环保局;泉州市林业局;厦门市思明区共青团委;厦门市思明区地税局;厦门市翔 安区共青团委;厦门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厦门大学团委;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委;莆田市民政局;莆田 市财政局;莆田市林业局;莆田市地税局;厦门市思明区仙阁社区居委会。

福建省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泉州湾 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管理处;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东珠海淇澳-担秆岛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东深圳福 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圳市葵涌镇坝光盐灶村银叶树保护小区;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管理局;海南清澜港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海南三亚市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厦门珍稀海洋物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龙海市紫泥镇甘文农场。

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lobal Greengrants Fund);福特汽车环保奖;英国惠特莱自然基金会(Whitley Fund for Nature);SEE-TNC 生态奖;SEE 基金会。

美国森林协会(American Forests);Mangrove Action Project;厦门市基督教女青年会;生态和平亚

9


洲(Ecopeace Asia);海外学年;自然之友;绿色

昌市头宛小学;东莞市朝天实验小学;东莞市虎门中

和平;Green Map System;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

心小学;广州市新造小学;广州市穗石小学;漳州市

协会;湖北省野生动物协会;厦门市野生动植物保

云霄县竹塔小学;泉州市洛阳小学;莆田仙游园庄中

护协会;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厦门市环境科学学

心小学;莆田湄洲岛妈祖小学;苍南县龙港镇第二小

会;莆田市科学技术学会;山鸟协会;厦门观鸟会;

学;杭州市南肖埠小学;杭州长寿桥小学;崇明实验

广东海洋大学环保协会;湛江 Up With Nature;汕

小学;裕安中心小学;盘锦市辽河油田兴隆台第一小

头大学环保协会;浙江省绿色青年志愿者协会;东莞

学。

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济溪;南京绿石环境行动网络; ICS;前进工作室;集美大学学生环保协会;厦门义

林鹏 ;卢昌义;陈小麟;林光辉;王文卿;李振基;

工俱乐部;厦门大学绿野协会;厦门大学蔚蓝社;厦

范航清;何斌源;吴方笑薇;温波;谢梅;卢思骋;

门大学环保协会;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保协会;浙

赖芸;朱健刚;曲栋;黄宝华;李华亮;陈粤超;游云;

江海洋学院海洋环保协会;北海市青年志愿者协会;

吴月涛;王徴吉;李波;陈美苹;徐仁修;施达军;

防城港市红树林保护协会;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

薛志勇;林宏斌;林正修;黄一峰;张宜辉;陈鹭真;

程系学生团体;厦门大学自行车爱好者协会;莆田

张菁砡;张晓宇;须黎军;廖玲琪;胡菲;谢璧如;

观鸟会;泉州师范学院滨海湿地保护大学生活动组;

付 强;Melinda;Mike;Linda;Georgina;Margo;

莆田学会环保协会;华侨大学环保协会;UIC 环境与

Wendy;Alfredo。

发展中心;龙岩学院绿卫环保协会;游云工作室;台 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厦门戴尔;中联地

湾荒野保护协会;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大学生绿色营; 绿色大学生论坛;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英国 FSC。

产;世界地产;广西防城港市红树林农牧海产有限公 司;厦门万科物业;福特汽车公司。

龙海市卓歧中学;龙海市海门岛海山小学;龙海 市海门岛海平小学;龙海市市浮宫镇浮宫小学;龙海 详见“媒体报道”版块。

市浮宫镇凫溪中学;龙海市港尾镇大径村大径小学; 乐清市西门岛海岛寄宿小学;防城港市石角小学;防 城港市克溪小学;防城港市江山中心校;防城港市江 平中学;泉州市屿光小学;泉州市屿光中学;泉州市 城东中学;泉州市培元中学;泉州市惠安五中;厦门 外国语附属小学;厦门市杏南中学;厦门市松柏中学; 厦门市集美中学;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华中里小学; 海口市演丰镇中心小学;海口市演丰镇北港小学;文

10


11


作为本土草根组织,在发展早期经费是一个重要的瓶颈。自 2003 年起,为帮助更多的伙伴团队开展当地 的红树林保育工作,CMCN 推出小额资助项目,旨在通过小额资助帮助更多的志愿者组织建立红树林保育团队 和实施保育工作。最初,小额资助以绿野红树林基金(GWMF)的形式开展了 2 期,在第 3 期更名为中国红树 林保护项目小额资助基金(CMPPSF),并于 2008 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小额资助基金(以下简称 CMCNSF)。 CMCN 根据发展规划设定每期小额资助的主题。运作小额资助时,CMCN 不仅提供经费,还提供系统的培训 和能力建设、宣教材料、当地人脉和专业指导,帮助伙伴团队更好地开展工作,并最终能独立运作项目甚至具 备独立筹款能力。因此在小额资助过程中,CMCN 不仅是资助方,亦是协作方、监督方和顾问方。

CMCNSF 至今已实施 5 期,共有 12 个草根 NGO/ 学生社团 / 个人参与小额资助计划,在中国东南沿海五省陆 续开展了 25 个与红树林等湿地保育相关的项目。

10

14000.00

9

9

12000.00

8

10000.00

7 6

8000.00

5

6000.00 4000.00

6

3

3

4

4

3 2

2000.00

1 0

0.00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12

第五期

资助总额 资助平均额度 资助团队总数


1) 资助 12 个草根 NGO/ 学生社团 / 个人开展了 25 个在地的与红树林保育相关的项目,活动范围覆盖中国 大陆东南沿海有红树林分布的所有省份; 2) 推动并资助建立 5 个 CMCN 分中心,分别是福建分中心(2003 年)、广西分中心(2004 年)、海南分中心(2005 年)、广东分中心(2007 年)、浙江分中心(2008 年); 3) 出版两套乡土教材——《海之子》和《飞吧,小黑皮》。从 2007 年起,共有 40 所学校的约 50000 人 次的小学生使用了这两套乡土教材; 4) 复种红树林约 20 万株;

13


5) 资助并协助出版多份宣传材料:如两套红树 林知识展板、一套书签、三份绿地图等。

湿地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珊瑚礁和盐沼等) 保育的非盈利性项目均可申请; 2) 资助更多的草根 NGO/ 学生社团 / 个人,开 展各具特色的在地湿地保育工作; 3) 为草根 NGO/ 学生社团 / 个人提供系统的项

已资助的 12 个机构都是学校类机构(参见图 2), 且大学生社团占了 2/3。

目培训,全程陪同成长; 4) 提升 CMCNSF 的筹款能力,为伙伴机构提供 持续的支持; 5) 加强 CMCN 团队的小额资助基金管理和监测 能力建设; 6) 建立和完善 CMCNSF 档案库。

由于执行团队的经验、传承和能力参差不齐,许 多在立意上十分新颖且可行性强的项目在实际实施 过程中效果不如预期(具体表现为:资金使用与预算 不符、项目延期、实物成果难产等)。

其一,虽然 CMCNSF 期许并尽力提供一切可能的 能力建设培训、专业指导和伴随成长,但 CMCN 并非 一个专门从事资助的机构,且人力资源和精力不足, 仍在摸索一套适合小额资助的运作、监督、评估和管 理模式;其二,至今 CMCNSF 的覆盖区域仅限于中国 大陆,其实在港、澳、台亦有许多潜在的合作伙伴和 合作议题。

1) 扩大资助范围,面向全国,任何致力于滨海

14


15


CMCN 自 2001 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红树林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发展。CMCN 开展的主要项目 有基础科研、可持续发展教育(SMDEP)、社区发展和小额资助等,其中红树林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是较早开 展的项目之一。 众所周知,一个环境问题的产生,最根本问题是人的意识问题,而教育是改变人的意识的重要途径。CMCN 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两层含义:其一,通过教育,使受众群体了解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并建立可持 续发展的意识;其二,通过项目的可复制性、教材的可循环使用性和项目点的可持续性,可持续的教育形式比 以往来去匆匆、流于形式的环境教育更扎根且更有效。 十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覆盖人群从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到社区居民,再到普通民众;地域跨域东南 沿海五省,从成立之初的海门小学和厦门外国语附小到遍布东南五省的合作学校;规模由最初的 1 个团队几个 人开展寥寥无几的活动到成立分中心并推出了数以百计的红树林宣传和专题讲座,直接影响人数超过 150000 人次。目前这些数字还在不断上涨中。

16


社区居民进行保护红树林的不同方式的宣教。 第一,一些反映社区居民和红树林之间紧密联结 的老故事,是 CMCN 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并反哺社区 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第二,对于社区内的破坏行为, 如捕鸟吃鸟、砍伐红树林等,采用展板和生态导览等 方式对社区居民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爱护红树林; 第三,在走访社区的过程中,CMCN 搜集了一些可持 续发展的模式,如海鸭蛋模式、红树林蜂蜜模式和生 态养殖模式等,并在后续的与保护区和社区的共建活 动中进行推广,鼓励社区居民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来替代过去以破坏红树林为前提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 式。

经由学校申请或 CMCN 联系,成立可持续发展教

CMCN 一方面拥有科研机构支持的学术优势,另

育项目点。学生的时间分为三大块:课堂、课间和课

一方面拥有作为 NGO 的公众影响力。因此 CMCN 一直

后。

致力于成为滨海湿地科普传播的桥梁,让普通公众能

在课堂,通过开发乡土教材和教师 / 志愿者培训,

够获得最前沿正确但也是最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

以校本课程的方式进入学校日常的教学体系,再反馈 回机构规划的系统培训和宣传资源开发体系。

SMDEP 在社会层面主要通过体验型活动和倡导型 活动来实现。体验型活动包括生态导览、义务生态讲

在课间,以环保游戏或展板宣传开展校园环保,

解、生态工作假期和亲子体验教育等;倡导型活动又

或提供小额资助让教师组织学生自主环教,对条件不

分为传统的倡导型活动(包括广场和小区展板宣讲、

允许的乡村小学,以志愿者进入学校带领校园环保活

义务讲解员培训和推广、开发公众科普读物和推广等)

动作为替代。该环节与专项基金支持、宣传资料派发

和新型的倡导型活动(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如网站、

和专业指导挂钩。

论坛、微博等,向公众传播红树林知识,公告 CMCN

在课后,组织红树林保护和研究兴趣小组,带领

动态,同时招募志愿者,推动公众参与)。

教师和学生实地调研,并开展研究性学习,这环节一 般在工作人员或核心志愿者的专业指导下进行。

通过入户调查了解居民对红树林的认识程度,对

CMCN 已经开发《海之子》、 《飞吧,小黑皮》和《银

17


18


叶果历险记》三套教材。

CMCN 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30 多所试点学校;5 所示范学校;30 多次的种子志 愿者和种子教师培训;约 150 名种子志愿者和种子教 师;超过 20000 名使用红树林系列乡土教材的学生; 4 次种子志愿者和种子教师集中培训和交流;1 个学 期每个班平均 8 次课(以绿野协会推广案例为例); 大量学生作文、图画和绿地图;1 个红树林小品;数 十篇媒体报道;受邀参加 4 次乡土教材工作坊;被国 内外许多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机构和 NGO 关注和效仿。 值得一提的是,在 2006 年和 2008 年的 ESD-C(“联 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中国民间协作网络)的实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五省,CMCN 已经有 30 多个活

地评估中,CMCN 的 SMDEP 两次被评为“ESD 亚洲优

跃的合作学校。CMCN 联合各地的分中心和合作机构

秀实践项目”(Asia Good Practice ESD Practice

通过乡土教材的推广使用、小额基金的支持推动和系

Project)。

统的教师培训形成红树林宣教基地,并持续推动其发 展。 根据各地合作机构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A、进一步发展 SMDEP 试点学校和示范学校;

CMCN 在各地有针对的开展推广工作。对于师资力量 和教学条件薄弱的地区,CMCN 通过合作机构培训志

B、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尝试结合戏曲教学、 动画教学和绿地图等形式;

愿者定期前往试点学校服务;对于师资力量强的地

C、培养更多种子志愿者和种子教师;

区,CMCN 通过培训学校老师自主为学生上课;对于

D、收集使用者的建议和意见,尝试修订已出版

教学条件好的地区,CMCN 鼓励学校采取多媒体教学。

的乡土教材,使其更加适应各地学校和孩子的需要;

目前,乡土教材《海之子》、《飞吧,小黑皮》

E、 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编制乡土教材系列的

和《银叶果历险记》已经在中国沿海的 30 多所学校

更多乡土教材,教育孩子们认识更多滨海湿地的生态

免费推广使用。在使用过程中,CMCN 与各校方签订

和问题; F、 将乡土教材的经验推广到保护区生态旅游、

协议,保证足够的课时和任课老师,从而保证教学质 量。

社区科普和辅导研究性学习中。

19


化石记录表明我国历史上红树林面积曾达 25 万 hm2,20 世纪 50 年代初尚余近 5 万 hm2。因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中国红树林经历了三次大灾难,即 20 世纪六十年代的围海造田,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围垦滩涂和围塘养殖, 20 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港口、码头建设和城市化发展。至 2001 年中国红树林总面积为 22,680.9hm2,仅为上 世纪 50 年代初的 47%,其中 80% 为次生林,且适合红树林生长的宜林地越来越少,因此,基于基础科研的红 树林生态恢复是保护和恢复中国红树林的必由之路。

CMCN 自 2003 年开始尝试开展红树林生态恢复以及相关科研工作,目前在全国有红树林分布的地区组织或 参与恢复性种植上百次,累计种植红树林苗木超过 90 万株,覆盖东南沿海五省(自治区),20 多个地区,直 接参与造林人数超过 3000 人次,建立育苗基地 40 亩,年产红树苗 20 万株。

2008 年以前,生态恢复项目基本处于尝试阶段,其中部分配合基础科研,同时也有部分结合社区发展。与 此同时,项目亦探索自己的方法与模式,在厦门、漳州、泉州、南宁、北海、湛江、温州等地相继种植红树苗 木达 20 万株。

2008 年开始,项目在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后,逐步正规化,得以稳定发展。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8-2009 年间共进行复种 25 次,种植红树林 364,200 株,覆盖福建、广东以及浙江三 省 8 个地区,参与志愿者达 1500 人次。

20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0-2011 年 7 月间共进行复种 49 次,种植红树林 349,200 株,覆盖福建和广东两省 7 个地区,参与志愿者达 1565 人次。 近两年,生态恢复项目更注重细节,不再只是简单的造林,而是尝试将复种行动结合入工作坊、培训以及 生态工作假期中,已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接下来,CMCN 将尝试协助更多的机构和企业加入到红树林保育的 工作当中来,分享经验,使其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红树林保育行动。

2012 年世博会将在韩国丽水举办,“天然的海洋及海岸:资源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丽水世博会的主题。 除主题外,丽水世博会还有三个副主题,分别为:“海岸开发与保护”、“创意海洋文化活动”以及“新资源 技术”。丽水市政府以世博会举办地和气候保护国际示范城市的身份,参与联合国沿岸湿地恢复项目民间支援 事业。 本项目由韩国丽水市政府、生态和平亚洲(韩国)、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厦门大屿岛白鹭保护区管理处和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多方合作,自 2010 年 7 月至 11 月,在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共组织红树林复种行 动 9 次,其中社会志愿者种植 7 次,工人种植 2 次;共种植幼苗 38,150 株,种子 35,600 颗;前后共有志愿者 225 人次参与到行动中,他们当中有大学生、公司白领、司机、小学生、退休工人等等,还有家长带着孩子一 起来参与。

21


鳄鱼屿(又名白屿)行政隶属于厦门市翔安区,地处同安湾的中心地带,厦门岛的东北角,位于五缘湾大 桥对面。 鳄鱼屿地形低平,岛屿面积 224.2 亩(149,484m2),海岛岸线长 1.74km。最高点 l6.5m,岛上植被覆盖 率高达 90% 以上,与周边的鼓浪屿大嶝岛相比,鳄鱼屿自然环境良好,人文资源比较丰富,原始生态保护比较 好。岛屿东北侧有约 20 亩的白骨壤林,良好的生态为鸟类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生存环境! CMCN 自 2008 年与鳄鱼屿居民林大声合作,开始尝试用秋茄和白骨壤进行海岸的修复,先后组织生态修复 行动 30 余次,共种植 269,200 株幼苗, 有近 700 人次志愿者参与种植,具体分 布如图。

22


CMCN 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科研先行,科研指导 NGO 工作”的原则,所有项目均以科研为基础。基础科 研资料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第一手资料,给予受众最前沿最正确的信息,有助于编辑出版各种宣教类教 材;在与相关组织和机构接触时更有“底气”,做出的报告更具有说服力;遇到环境问题和突发事件时,结合 相关资料,能够及时地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年来,CMCN 对各地红树林开展调查和基础科研近 200 次,涉及生态恢复、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社区调 研等方向,形成论文 6 篇,报告 18 篇。其中大屿岛红树林科测项目从 2003 年开始,前后历时四年,为机构奠 定了以科研为基础的基调,也为后来生态恢复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年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区的社区调查 为后来的社区发展项目指明了方向;2004 年起,总干事刘毅开始对全国的红树林开展调查,足迹几乎遍布中 国所有的红树林分布区,力求掌握最全面最可靠的第一手信息,为后续的保育工作奠定基础。

23


24

成活率( % )

秋茄

观测日期

04 .4 .

03 .5 . 03 .6 . 03 .7 . 03 .8 . 03 .9 . 03 .1 0. 03 .1 1. 03 .1 2.

03 .2 .

120

红海榄

100

80

60

40

20

0


对红树林造成大面积破坏的各种因素中,围垦滩涂和围塘养殖都是非常重要原因。近 50 年来,由于全国 以围海造田和以发展滩涂养殖业为目的的大规模围垦,使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滨海湿地滩涂湿地约 219 万 hm2。 虽然近年来政府已开始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红树林保护工作,然而由政府牵头的保护区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红树林区周边居民的生计补偿问题。在民众看来,红树林是他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财产, 是他们主要经济收入的来源;自从各地建立保护区之后,从前靠“讨小海”和滩涂养殖为生的渔民突然被断了 生路。这就造成了社区居民和保护区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良性的红树林保育,应是可持续的保育,不能以牺 牲居民合理生计为代价。 在中国探索自然保护区同其周边社区如何可持续共存的道路上,出现过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草 海模式。从那以后,社区共管的概念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社区共管在协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在民众与政府对于自然资源采取完全不同的视角的中国,要推动社区共管模式,NGO 是一个生 力军。CMCN 致力于联合包括 NGO、科研机构、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在内的各方力量,以多维的视角、广泛 的触角关注中国脆弱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相关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推动本土保育活动和构建合作平台以 实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方共赢。这样的使 命决定了 CMCN 必须立足社区,特别是红树林保护区周边的社区,帮助社区居民建立基于红树林湿地资源的自 我认同,转变产业模式,同政府管理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十年来,CMCN 的足迹遍布中国东南沿海各主要红树林分布区。CMCN 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利用各种机会, 走访了 20 多个主要红树林分布区,与当地渔民进行沟通,了解各地社区居民与红树林之间的关系。通过长期 大范围的走访,CMCN 与各地红树林保护区和社区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也促成了 2009 年底针对各地红树林区现 存经济利用模式的全国性社区调查。这次系统的社区调查,历时 1 个多月,考察路线途径福建省九龙江口红树 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福建省云霄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海南清澜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红树 林自然保护区——广西钦州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广西防城港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国家 级红树林保护区,为 CMCN 形成一份综合性的社区发展报告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除了一系列逐步深入的社区调研工作,CMCN 也逐步开展社区参与式发展的实践。2005 年 5 月起,绿野红 树林项目小组(CMCN 前身)在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启动了“美丽后花园”项目,旨在动员九龙江 沿岸的居民通过人工种植红树林,稳固房屋地基,同时美化生活环境,并在未来推广可行的替代生计。尽管在 项目初期,居民参与度很低,但是通过 1-2 户居民的示范性种植和第一批红树林恢复初见成效后,越来越多的 居民主动要求加入,并自发地在自家后院种植红树林。这是 CMCN 第一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融合参与式发展的 理念,并直接同社区居民建立沟通,为未来的社区发展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5


2012 年,CMCN 将推出的《中国红树林社区发展报告》。该报告通过整理和分析各地红树林周边社区的经 济利用模式,并结合社区走访的第一手信息,对各种现存经济模式进行了评价。这份报告将成为 CMCN 未来社 区发展工作的重要指南,也将成为其他相关机构开展类似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表 1、2,图 1)。

围塘养殖 缢蛏养殖

滩涂农业

肉海鸭养殖

生态旅游

渔业(捕鱼)

蛋海鸭养殖 年收益 / 万元 养蜂

26

对红树林的相对危害值


27


生态工作假期是指在放假期间,通过参与独特劳动,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接触乡土人情的同时,通过 适当的义务劳动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并且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当一群城市人拿起锄头、铲子,踩在烂泥 巴上完成了生机盎然的人工湿地;当住惯公寓大厦的人,跑到没空调、没网络的深山、孤岛,进行生态调查…… 生态工作假期会变出什么让人惊喜的花样?还是一场痛苦指数 100 的灾难?更值得探索的是,这群城市人参与 了工作假期之后,他们改变了吗?他们如何重新看待“假期”乃至“生活”的内涵与价值? 生态工作假期是一种崭新的休闲形态,在国外已经开展多年,在台湾则刚刚起步。2009 年 CMCN 将其引进 大陆,开始新的探索。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公众参与的模式,生态工作假期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目前,CMCN 的生态工作假期融合了生态恢复、自然体验和社区发展等项目的活动形式,以与生态恢复相关 的采苗、育苗和种植活动为主,同时融入自然体验、自然记录、社区文化体验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升参与者 的环境意识。

CMCN 于 2009 年底在厦门鳄鱼屿首次举办生态工作假期,在活动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志愿者参与模式。截 止目前已成功举办 7 次生态工作假期活动,参与的人员包括企业白领、NGO 工作人员、学生、政府工作人员等。

28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在已经举办的七期生态工作假期活动中,五期 为接受外来团队业务,仅两期为自主招募人员。其 中参与人员大多数为从事与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等 相关工作的人士或志愿者,而普通公众的参与度很 低。

29


银叶树 Heritiera littoralis 是一种半红树植物,在中国,银叶树实际分布面积不超过 30hm2,成年个体 数不足 1000 株。现存个体数在 20 株以上的野生银叶树种群仅有盐灶等 4 个。深圳市龙岗区盐灶的银叶树种群 共有 25 株古银叶树,树龄均在 100 年以上,大部分在 300 年以上,其中接近 500 年的一株,超过 500 年的一 株。分布较集中,树龄较长,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银叶树种群,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意义。虽然早 在 2005 年已被列为“市级保护小区”,但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软硬件不足、生物多样性研究和认知不足、 公众对红树林保护的意识匮乏、经济发展模式与红树林保护存在一定冲突、红树林面积较小,外来物种入侵严 重,银叶树群落呈现退化趋势种种问题。因此,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受 SEE 华南分部委托和资助,在保护区及 周边社区开展综合保育工作。

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坝光管理区银叶树群落保育项目前期基础调研自 2009 年 1 月开始,共分 3 次历时 10 个月。项目主体从 2010 年 3 月正式开展,截至 2011 年 6 月,共开展了 6 次科学研究和调查;3 期室内及室外 的系统性义务讲解员培训,培训义务讲解员 140 人次,从中招募义务讲解员 30 人;26 次保护区现场红树林义 务讲解员活动,编印出版物 7 种共计 20250 余册,印制 T 恤 200 件,惠及游客约 12000 人。

项目在 2009 年 1 月到 2010 年 5 月期间,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调研,并于 2010 年 4 月出炉了《深圳市 坝光盐灶村古银叶树保护小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调查显示,保护小区银叶树分布面积仅 0.7hm2。该保护 区内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 55 科 123 种,红树植物 10 科 11 种,入侵植物 8 种,树龄在 100 年以上的银叶树 55 株。 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低,表明该地区受人为影响较大,亟需保护。 2010 年 5 月初步建立了《深圳市坝光盐灶村古银叶树保护小区银叶树数据库》,对每一棵年龄在 100 年以 上的银叶树都进行了编号及定期的跟踪观测。资料库包括每一棵银叶树的高度、冠幅、胸径、物候记录、照片 库、GPS 定位信息,以及保护小区内银叶树平面分布图等。该数据库将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考虑到保护区护林员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管护器材,鸟类等生物多样性记录完全靠肉眼,而且无法及时记录 保护区所发生的各种状况,因此在与 SEE 华南分部沟通后,决定节约一笔经费为护林员购买了一部多功能相机 (型号为佳能 Power shot S31S)及一部便携式望远镜(10*25),以方便护林员做鸟类调查以及将巡护情况 的影像记录保存下来。

30


使用。

2010 年 4 月出版。手册共 20 页,主要分为红树

2011 年 7 月出版。《银叶果历险记》以通俗易

林知识、保护区概况、自然生态步道、保护行动、物

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在阅读的

种辨识等内容,从科普及趣味层面为游客和公众提供

过程中了解红树林,特别是银叶树的知识,提高儿童

服务。手册主要面向保护小区的游客发放,并配合义

的环保意识与乡土意识。

务讲解员,对游客进行红树林基础知识普及和生态导 览,从而加强公众对红树林的认知及了解。手册共印 2010 年 4 月、5 月及 12 月,项目邀请相关专家

发 10000 册,截至本报告完成时,在保护区范围内派 发生态导览手册近 2000 册,惠及游客约 6000 人。

在深圳开展三期培训,共有 140 多人参加了系统的义 务讲解员培训。

2010 年 12 月出版。手册共 64 页,展示中国红 树林区常见的动植物,供义务讲解员及红树林爱好者

义务讲解员是指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在银叶树

31


保护区为游客进行相关生态知识讲解的志愿者。CMCN

岛。秋茄为盐灶自然分布的本地种,适宜本地生境。

期许通过生态讲解互动,增强公众对银叶树和红树林

项目共复种秋茄 10000 株,经实地勘察评估以及与义

的认识,继而普及生态保育理念,使更多的人参与到

务讲解员和护林员的核实,目前成活率超过 95%,明

保护银叶树和红树林的行动中。

显高于当地政府的复种成活率(此前当地相关部门亦

经过三次系统性培训及自愿报名,项目组共培训

开展过红树林复种,但使用外来种,造林成活率不足

志愿者约 140 人,从中招募 30 名红树林义务讲解员。

10%),说明项目的生态恢复成效显著。同时,大部

红树林义务讲解员经过分组,在节假日定期进行义务

分参与生态恢复的志愿者表示希望日后能定期回返

讲解服务。截至 2011 年 6 月,已完成义务巡护及生

观测,由此可见红树林与志愿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已经

态讲解 26 次,参与的义务讲解员达 21 人,现场服务

建立。

游客约 800 人。

开展生态保育工作对科学常识的要求无疑高于 其他领域,而开展红树林保育工作则需要了解红树林 2010 年 4 月 -12 月,CMCN 共组织清除外来入侵

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红树林中各个物种之间的联结。

物种 3 次、清洁红树林 4 次、红树林生态恢复 2 次。

然而,适用于红树林保育领域的科普图鉴在中国大陆

行动平均覆盖保护区 60% 的光滩及土地,清除保护

非常匮乏。因此 CMCN 编印《中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区 内 70% 的 海 漂 垃 圾, 试 验 性 清 除 外 来 入 侵 物 种

辨识手册》,在义务讲解等活动中为志愿者们提供了

50m2,共复种红树林 10000 株。

辨识图谱,方便各项工作的开展。还有一些对红树林 感兴趣的机构来函索取手册。

本项目复种树种为秋茄,育苗基地设在厦门鳄鱼

由于后续的进阶培训以及志愿者的积极性,二期

32


义务生态讲解的效果比较好,从志愿者们参与义务 讲解后所写的感想来看,大家都能够体会到为别人

本项目的义务讲解员都是深圳本地的市民,从进

服务得到的肯定,深入体会志愿服务的精神和乐趣。

阶性培训——培训志愿者——征募核心志愿者——

以前游客来访都是转一圈看看热闹就走了,自从义务

定期定点持续开展义务讲解和巡护工作,从而解决公

生态讲解活动开展以来,游客能听到讲解员的解说,

众参与度低的问题。通过 I、II 期义务讲解行动的开

了解关于银叶树的故事以及红树林的价值,真正达成

展,目前义务讲解员团队已可独立运行,而这批志愿

义务生态讲解和环境教育的目的。

者也是本土红树林保育力量的潜在力行者。

CMCN 通过这两项活动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 项目 I、II 期,CMCN 试验性的清除外来入侵物种 80 2

前期的本底研究发现该保护小区生态趋于退化, 外来入侵现象严重,人为干扰明显。为了达成保护区

m ,效果良好。去除马缨丹之后的土地,银叶树的幼

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在科研的基础上开展

苗能获取更多阳光,保证幼苗的成活率。诚然,目前

生态恢复是必由之路。综合多年生态恢复的研究和观

的物种入侵形势日渐严峻,单靠手动物理清除的方法

测经验,同时实地调查坝光的宜林地和本土种,CMCN

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但实践证明,在面积有限、入

提出了最佳的造林方案。而清除海漂垃圾以及外来入

侵物种数量有限的保护小区里,通过手动物理清除入

侵物种则在一定程度有助于提升生态恢复的成效。

侵物种以降低对保护物种负面影响的方法是可行的。 通过清洁红树林,CMCN 可了解保护区海漂垃圾的种 类、来源和处理方式,进而分析保护区周边社区各种 经济活动对红树林的影响程度。

CMCN 一直坚持科研先行、科研成果指导和服务 NGO 工作的原则。通过系统的本底研究,CMCN 对于 该保护小区的有了系统和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对银 叶树的针对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在和公众、 政府部门接触的过程中更有“底气”,便于沟通及宣 传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出版物的编印也得益于本底 研究以及十年来对于红树林基础研究的重视。

33


义务巡护员

当一片红树林面临威胁时,越早了解情况,也就掌握了越大的主动性。否则,待危害到了中后期,保护这 片红树林将会受到更多的阻力和付出更大的代价。多年的保育经验让 CMCN 深刻明白:只有通过建立生态预警 机制,在红树林面临威胁的前期就采取措施,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最初的愿景。十年来,CMCN 通过联盟策略, 在全国各地有红树林资源分布的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志愿者网络,为进一步建立全国的红树林预警机制网络提供 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红树林预警机制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中国红树林生态,同时带动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相关人群的可持续 发展教育,最终建成长期实效的红树林预警机制和保育网络。CMCN 将联合各地合作机构、保护区和社会志愿 者的力量,通过即时信息收集、反馈和分析、专家评估系统,建立长期的红树林危害预警机制。 考虑项目循序渐进地推进,同时兼顾经验积累和经费募集,CMCN 将项目将分三期开展:

红树林预警一期义务巡护员项目,周期一年半。主要内容是,建立 5 个省份 7 个项目点的巡护团队,了解 各个巡护点的基本状况和环境问题,对各巡护团队的进行培训,建立和完善系统的义务巡护信息收集和反馈 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并探讨解决。其中通过招募项目点义务巡护员负责收集记录当地信息并反馈至 CMCN,是红树林预警机制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一方面志愿者活动是保护区管理局的日常工作的补充,另一方面 也是推动各相关部门工作的改善。 红树林预警机制二期,增加必要的巡护地点,同时通过各项活动和议题的嵌入,加强生态修复和意识提高, 着力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 红树林预警机制三期,补充中国红树林分布上重要的巡护点,通过专家评估建议,真正影响政府决策层和 保护区执法层的立法和行政。建立和完善红树林预警机制的分析和评估体系。形成保育联盟全方位支持、咨询 和评估,各地自发长期实效的红树林预警机制。

2009 年底,CMCN 启动了红树林预警一期义务巡护员项目,并于 2011 年 6 月正式结束。 项目共在 5 省建 立 7 个项目点的 120 多人的巡护团队,陆续在各地开展义务巡护活动累计 173 次(表 1)。为了协助义务巡护 项目,CMCN 印刷出版物 2 种(义务巡护员志愿者手册、中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辨识手册),印制 T 恤 100 件。 其中,《中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辨识手册》于 2010 年 7 月份开始陆续分发至各巡护团队,截止到目前为止,

34


累计发放 5000 册(图 1)。在巡护过程中,志愿者共发现潜在红树林破坏问题 10 余种(表 2),第一时间发 现大型突发性事件 2 起,并通过一定形式的参与促成了问题的解决。为了更好地跟进项目的执行并帮助志愿者 进行团队建设,CMCN 还在项目中期邀请各义务巡护团队代表在厦门鳄鱼屿举办为期两天一夜的生态工作坊,培 训师为台湾荒野协会的徐仁修老师和黄一峰老师。 接下来,CMCN 将总结红树林预警机制一期中的经验教训,对二期、三期的规划作出一定的调整,以应对各 种突发问题的出现,真正实现预警网络的建立。

35


36


红树林保育是一项长期、持续且系统的工作。CMCN 将可预知的工作纳入各个确定的方向和子项目并持续推 动,而将不可预知的工作纳入“红树林预警机制”和“直接行动”的范畴。红树林预警机制是应对不可预知的 突发状况的有效途径,在出现破坏的苗头前及时举报、制止和改善,但难免有预警机制在时空上未覆盖的部分 或漏网之鱼。对于这类突发事件,无法并入常规项目,而是采取直接的应急机制处理。

十年来 CMCN 和各地伙伴机构开展的直接行动主要有三大策略:1、正面倡导;2、实地行动;3、媒体公关。 参与人数逾万人次,同时多次引发媒体关注和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效应和各级政府、保护区的重视。

37


38


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求是》杂志一篇报道称在 1979-2008 年间,中国经济年均 增长率达到 9.8%。经济的高速发展往往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中国红树林在过去五十年里经历了三次大的 灾难:60 年代的围海造田;70-80 年代的围垦滩涂和围塘养殖;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城市化建设。 十年前,因为集美凤林湾被毁的 15 亩红树林,厦门大学绿野协会成立了红树林项目组(CMCN 的前身), 希望身体力行开展红树林的保育工作。过去的十年,CMCN 通过实地调查,社区和网络宣传,媒体合作等方式, 持续不断的关注红树林突发事件。CMCN 总结了近十年红树林部分突发事件,有的涉及房地产开发,有的涉及 市政建设,还有的涉及工业污水、生活垃圾的排放,围塘养殖等。CMCN 期许以此反思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应如何对待那些站在海边守护一方安宁的沉默的卫士;红树林面临怎样的危险,红树林的命运又是否能有转机?

39


40


41


42


2001 年 9 月,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以下简称 CMCN)的前身——厦门大学绿野协会红树林项目组成立,当年, 便获得第一笔资助,来自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由于扎实、持续、有效的工作,CMCN 获得越来越多社会的认 可与支持。十年来,共有 14 家国内外的基金会、机构、企事业单位为 CMCN 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总额超 过人民币 300 万元,其中有 6 家机构曾多次提供资助或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十年的成长之路虽然磕磕绊绊, 但因为有这些资助方和合作方的信任和支持,伴随成长,CMCN 才能够走到今天,并有信心一直走下去。

在以上各项资助中,来自境内的资助总额为 ¥758,370.00,境外资助的总额为 ¥2,528,936.24。(图 1)随 着机构的逐步成熟,每年募集到的资金也呈现递增的趋势。(图 2)

43


机构有 8 家,资助长期项目或机构建设的机构有 6 家, 互相合作多次以上的机构也有 6 家之多(图 3)。这 些机构中,有基金会、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 专项奖项,充分说明 CMCN 的工作已开始得到社会各 界的关注以及认可(图 4)。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0 2001年

2195026.66

合作2次以上

合作2次

902719.58

合作1次

189560.00

0

1000000

2000000

在为 CMCN 提供资助的机构中,资助短期活动的

44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45


Pre

Forme disapp

F PENG YINING / CHINA DAILY

Lin Beishui stands on the shore of Eyuyu Island, a remote islet in the Taiwan Straits. Lin has lived a solitary existence on the islan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46

or m Lin on a Taiw modern-day Without clean drinki Island, the 5 fisherman h on the foo ‘‘best friend


eventing paradise lost

er fisherman turns ‘castaway’ to save island from pearing into sea. Peng Yining reports from Xiamen.

more than 20 years Beishui has lived a remote islet in the wan Straits like a y Robinson Crusoe. t any electricity or king water on Eyuyu 56-year-old former has survived largely od he grows. His d’’ is a battery radio

and his only protection from typhoons that hit every year is a small brick shack. COVER Yet, his biggest STORY challenge is preventing his home from sinking into the sea. Official studies show that Eyuyu — or Crocodile Island — is shrinking by about 2 meters every year.

47

“The island’s name comes from its appearance, but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crocodile’s tail’ has completely disappeared,” said Lin, who lives 30 minutes by boat from Xiamen in Fujian province. “Almost a third of my island has already gone,” he said. SEE “ISLAND” PAGE 5


Pre

Forme disapp

F PENG YINING / CHINA DAILY

Lin Beishui stands on the shore of Eyuyu Island, a remote islet in the Taiwan Straits. Lin has lived a solitary existence on the islan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48

or m Lin on Tai modern-da Without clean drink Island, the fisherman on the fo ‘‘best friend


eventing paradise lost

er fisherman turns ‘castaway’ to save island from pearing into sea. Peng Yining reports from Xiamen.

more than 20 years n Beishui has lived a remote islet in the iwan Straits like a ay Robinson Crusoe. t any electricity or king water on Eyuyu 56-year-old former has survived largely ood he grows. His d’’ is a battery radio

and his only protection from typhoons that hit every year is a small brick shack. COVER Yet, his biggest STORY challenge is preventing his home from sinking into the sea. Official studies show that Eyuyu — or Crocodile Island — is shrinking by about 2 meters every year.

49

“The island’s name comes from its appearance, but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crocodile’s tail’ has completely disappeared,” said Lin, who lives 30 minutes by boat from Xiamen in Fujian province. “Almost a third of my island has already gone,” he said. SEE “ISLAND” PAGE 5


Pre

Forme disapp

F PENG YINING / CHINA DAILY

Lin Beishui stands on the shore of Eyuyu Island, a remote islet in the Taiwan Straits. Lin has lived a solitary existence on the islan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中ĺ›˝çş˘ć ‘ćž—äż?č‚˛č ”ç›&#x; )3)4

丝办SEEĺ?Žĺ?—ĺˆ†éƒ¨ 中ĺ›˝çş˘ć ‘ćž—äż?č‚˛č ”ç›&#x; 莆田睿č?Œ杨澡暿ĺœ°ç ”犜中ĺżƒ 辄劊SEEĺ&#x;şé‡‘äźš 瞎国棎林ĺ??äźš 中č ”ĺœ°äş§ ćƒ ç‰ščŽąč‡Şç„śĺ&#x;şé‡‘äźš 矖写ć?Žčˆ&#x; 丼äź&#x;é&#x;Š 丛辍 ĺˆ˜ćŻ… 莞莥ďźšć?Žčˆ&#x; ć‘„役王文ĺ?ż ĺˆ˜ćŻ… ć„&#x;č°˘SEE辄劊ĺ&#x;şé‡‘〠SEEĺ?Žĺ?—ĺˆ†éƒ¨ć??äž›čľ„é‡‘ć”ŻćŒ ă€‚ćœŹć–‡ĺ†…厚ĺ?Šć„?č§ äť…䝣襨ä˝œč€…çš„个人观 ç‚šďźŒä¸ŽSEEçš„çŤ‹ĺœşćˆ–ć”żç­–ć— ĺ…łă€‚ćœŹć‰‹ĺ†Œć‰€ćœ‰ĺ›žç‰‡ĺ?Šć–‡ĺ­—版ć?ƒĺ˝’中ĺ›˝çş˘ć ‘ćž—äż?č‚˛č ”ç›&#x;ć‰€ćœ‰ă€‚

SEEĺ&#x;şé‡‘äźš SEE FOUNDATION

0

50

or m Lin on a Taiw modern-da Without clean drink Island, the fisherman h on the foo ‘‘best friend


eventing paradise lost

er fisherman turns ‘castaway’ to save island from pearing into sea. Peng Yining reports from Xiamen.

more than 20 years n Beishui has lived a remote islet in the wan Straits like a ay Robinson Crusoe. t any electricity or king water on Eyuyu 56-year-old former has survived largely od he grows. His d’’ is a battery radio

and his only protection from typhoons that hit every year is a small brick shack. COVER Yet, his biggest STORY challenge is preventing his home from sinking into the sea. Official studies show that Eyuyu — or Crocodile Island — is shrinking by about 2 meters every year.

51

“The island’s name comes from its appearance, but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crocodile’s tail’ has completely disappeared,” said Lin, who lives 30 minutes by boat from Xiamen in Fujian province. “Almost a third of my island has already gone,” he said. SEE “ISLAND” PAGE 5


52


53


54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