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桃花工作營
2021 桃花工作營
潮州工作營
山光脈動夜間劇場工作人員
2022陳怡潔藝術工作室實習生
第57屆廣播電視金鐘頒獎典禮執行設計
李季格LEECI-KE

2001出生於台灣新北
持續關注生活中微觀之事物,以紀錄
作為創作的脈絡,綜合日常紀錄結果
切入創作,也著重探討在現地製作
和現地取材所呈現的生命狀態。
技能
軟體 Rhinoceros 3D
AutoCad
Blender
Adobe illustrator
Photoshop
Indesign
Premier
After Effects
Lightroom
當全球人類的步伐因疫情與戰情被擾動而放慢的時候,台灣人謹慎而穩健的 團結在一起同心前行、守護彼此。透過關懷國際情勢與世界更緊密相連,更 深刻共感民主自由社會可貴的價值正是滋潤文化土壤的泉源,以及凝聚群體 自信的力量。
寶島有光‧土地之愛_2022總統府建築光雕展演,將從大眾生活文化出發,
探索時代經典中重現這份對台灣土地與生命的愛,在經過歷史的淬煉下,所 努力綻放的光芒,與民眾一起把這道世紀光分享傳遞,為彼此照亮未來。

寶島有光˙土地之愛中華民國111年國慶總統府建築光雕展演
美術設定圖面

現場測試畫面

個人參與創作部分–







經典畫作資料蒐集、電影脈絡及片單資料蒐集、甘露水之畫面設定(美術圖面)、待機畫面製作、文宣設計

踏入內壢里完整七天,思考著:我們要帶給內壢里什 麼回饋?
在討論及訪談的過程中,越來越清晰地、第一個與周 遭的反應便是我們的「身份」。
我們以什麼身份踏入這塊隱匿卻生機蓬勃的地域?我 們又該以什麼姿態去分享這些新發現?
反覆推敲,最後,我們組織了這次「桃花新內鄰」藝 術行動。我們喬裝成房仲,將假傳單、假廣告看板、 假舉牌工人佈局在內壢里的邊界線,伴著里長夫人的 廣播聲,帶領觀眾沿著內壢里徒步一圈,直到一處默 默有著生機現象的廢墟,完成這次的藝術行動。
這些廣告就如初來乍到的我們,對內壢里的居民而 言,我們有某種侵略性,卻同時帶來經濟效益,而廢 墟則顯示整個內壢里,看似時間停止流動,生機卻依 然存在,並持續轉動著。
《桃花新內鄰-藝術行動》 2021
複合媒材/ 現地製作 依場地尺寸而定
















內澗仔是內壢的舊地名 原先是一條溪流的名字

我們用竹子打造了這條路徑
水流代表的就是我們在當中的流動
也是內壢里最原始的樣貌
在這條路徑散步
你會遇見各種聲音、各種語言,從小孩到長者
有的來自客家、也有眷村外省,
還包含了越南和菲律賓
以及我們
不同的語言,交織成屬於內壢里獨有的聲音地圖
《內澗仔流水席》 2022
複合媒材/ 現地製作
尺寸|依場地尺寸而定





認識自己——擁抱自己————切回自己的頻道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一陣忙碌過後,逐漸減少傾聽及
檢視自己在這段時間的感受,而在這個時時追求飛
快的資訊時代下,使人們容易忽略掉原來生活中, 每一刻能擁有的休閒與沈澱。
當褪去所有物質環境時,純素色的景象環繞四周,
似是無邊境的空間,就像是喝水會用到的水杯般。
而《褪》提供的僅只是一個容器,一個能乘載一人 份獨處的容器。
《褪》 2020 複合媒材
尺寸|300 x 300 x 350 cm


「透過書寫,來閱讀自己。」











「屬於我的一條路。」

位於嘉義縣竹崎鄉李厝旁的一條小路,並沒 有路牌,只是單純給予當地居民的一條捷 徑。 對於我而言,那條小路並沒有捷徑的目的
性,而是在阿嬤住院前,和她一起散步、聊 天,增添回憶的路途。
不同身高、不同視線,再次回到那條小路, 場景和物件似乎沒有改變,但在這道路上, 最重要的陪伴者卻已然消失,在這條道路上 乘載的回憶和情感早就滿溢,同時也缺漏了 再延續的一些契機。
《滿漏》 2021

錄像
時長|93 sec
尺寸|1920 x 1080 px



初期只是希望能用最原始的手寫信件來
溝通,期望文字和影像之間能夠拉開一 些什麼有趣的事情,
一起去了海邊、有一些朗讀和文字閱
讀,很多手寫字、很多討論、找來很多
給力參與者、很多密集勞動的工作,

雖然很多模模糊糊、滿是混沌,
但終究我想能夠觸動一些也是模模糊糊 的什麼東西吧。
《寫信計畫》 2022
網站 ONLINE 影像、複合媒材










以「雨痕」為主題,將整張都是碳粉的畫面 去承接雨滴落下時的痕跡,以此方式去記錄 不同時間、不同溫度、不同速度、不同大小 的雨的痕跡。
而後進入到動畫製作是為了將光影重現, 加入VJ的即興元素,以此呈現下雨的臨場 感,希望帶給觀者最大的感官體驗。

《雨痕》 2022 光雕投影、VJ 時長|55 sec 尺寸|1920 x 1080 px









































































以「濕度」為主題,記錄分別為凌晨五點、
中午十二點及傍晚六點為期20天的濕度變 化表,不僅是以數據做為參考,也加入感官
體驗的情感元素,將此感受轉化為圖像,進 入動態製作呈現濕度的變化性。

《濕度計畫》 2022 光雕投影 時長|49 sec 尺寸|1920 x 1080 px

濕度 - 樣本圖面













1.時間、空間不同的變化
2.空間的挑選
3.路徑
我在三個不同家裡(兩個我的房間、一個客廳)挑選一面白 牆後,每隔一個小時(共24小時),拍攝空間內,無論有開燈、 沒開燈的樣貌。
四片的呈現不同的時間點(12:00-5:00、6:00-11:00、12:0017:00、18:00-23:00)
希望藉由與自己最私密的空間中,捕捉光的動態及樣貌,將
其轉為平面、流動的視覺。
《光的捕捉》 2023
光雕投影、裝置
時長|24 hr
尺寸| 100 x 180 cm *3



「我不再因夜晚的降臨而停止我的行動。」
在不同的光之下,我感受到光作為一種訊息,存在於我的 身邊,去構築生活中的片段,除了揭開視知覺以後的世 界,更建構出我的住所、我的作息時段。



也因為光的變化,我的生活結構、行為、認知改變了,實 際的變動更讓我體會到光的存在。
我以光作為介質,和選擇其物件(鐵絲網)的純物理變化, 去探討光在人類生活所構築的空間及視覺。
在鐵絲網穿透且規律性的物件特性上,就如同我的住所、 也就是現代建築物的抽象樣貌,以堆疊出的幾何體營造立 體的空間感,將轉動的光投射到裝置上,呈現不同角度下 的城市縮影,延伸至展場中,因為光的滲透,再次改變了 空間的狀態。
最終,我希望藉由光影視覺的改變,來訴說光對於我、社 會的重要意義和寓意。
《光的記憶》 2023





「我不再因為夜晚的降臨而停止行動我的行動。」我感受到 光作為一種訊息,存在於我的身邊,除了揭開視知覺以後的 世界,更建構出我的生活作息。
日夜交替,原是時間可辨的初始,在不同的光之下,即是人 們對時間感受的方式。在這兩個元素原本擁有精確標指的狀 態下,雖在現代光的變動下結束了白日與夜晚的轄制,卻也
讓我對時間的感受漸漸變得模糊。
我希望以「時間失序」的具象呈現,抽離既有的時間邏輯, 再次感受光與時間與我的關係。



《矇矇光陰 Blurred light》 2023
光雕投影、裝置
時長|12 min
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