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n, Yu-Ting Portfolio

Page 1


「 建築是一個時代的意志轉化為空間形式的產物 」

Architecture is the will of an epoch translated into space.

"Close your eyes, and you can still see."

當圖紙上的線條拔地而起,被建構為實體, 讓身體去經驗、去感知、去記憶 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經驗。

我希望發掘那些忽視的角落空間, 並為它們注入更多想像與可能性。

#空間感知

#活化場域

1. 前言 PREFACE

2. 履歷 RESUME

3. 建築設計 ARCHITECTURAL DESIGN

4. 舞台設計 STAGE DESIGN

5. 活動經歷 IG : @ design_ AVisionE

6. 畢業證書、成績單 DIPLOMA、TRANSCRIPT

▒ 基 本 資 料 INFO

⊙ 2000.08.22

# 個性沉穩內斂,待人親和

# 善於傾聽與團隊合作,促進融洽互動

# 熱衷學習與實踐,勇於解決問題

# 具有設計思維的觀察紀錄

▒ 學 歷 EDUCATION

- 中國文化大學 |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 2019/9-2023/6畢業

- 華夏科技大學 | 五專建築系 | 2015/9-2019/6畢業

▒ 活 動 經 歷 EXPERIENCE

- 2017臺北市政府所舉辦青少年壯遊臺灣活動 / 擔任組長

- 2020華夏建築畢業設計展 / 擔任總召

- 2021永晝藝術祭-基隆正濱創意永續港口計畫 / 參與設計活動

- 2022明倫高中數位工作營 / 擔任隊輔、參與設計活動

- 2023陽明山美軍宿舍群及週邊空間觀察工作坊 / 擔任活動助理

- 2023文化第56屆建築畢業設計展 / 擔任文書組長

- 2023 建築畢業設計論壇:東南亞論壇 / 參與設計活動

⊙ GMAIL : ting528825y@gmail.com

⊙ IG: design_ AVisionE

⊙ LINE ID : 0938395770

⊙ 連絡電話 : 0938395770

自 我 介 紹 ABOUT ME

我是顏于婷,畢業於華夏五專建築系,並插班至文化大學建築系完成學業, 累積 8 年的建築學習經歷。在這段學習過程中,我具備繪圖與建模的 基本能力,並融入設計思維去解決問題,專注於創造符合環境需求的設計。

我的個性沉穩內斂,兼具開朗特質,具備良好的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

在校期間曾擔任班代,與同學互動融洽,並且做事認真負責,並每學年獲得 獎學金,展現穩定的學習表現與專業素養。

我熱衷於學習新事物,並能將所學知識實際應用於解決問題。課外,我也

不斷充實自己,我曾參與青少年壯遊臺灣活動和設計工作坊,透過團隊合作 與資源整合,聆聽不同使用者需求,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平時,我喜歡觀察 周遭的人事物,關注建築設計議題以及都市閒置和老舊空間的再利用,並 透過繪畫與攝影紀錄觀察成果,持續探索設計的更多可能性。

#COOKING

#BRISK WALKING

#TAKE A PHOTO

#VISIT AN EXHIBITION

[閾] 水域新轉譯·城市邊界介入

YEAR : 2022-2023

SITE :松山饒河夜市

ADVISER :柯宏宗

阡 陌 縱 橫 - 大東區小台北

YEAR : 2022

SITE :東區光武新村

ADVISER :駱又誠

[層] 文化大學校園規劃設計

YEAR : 2022

SITE :文化大學

ADVISER :吳聿淇

NOISE

YEAR : 2021

SITE :臺北市立明倫高級中學

ADVISER :吳聿淇

遺忘的的旋律

YEAR : 2022

ADVISER :李柏霖

Sarah Ruhl改編《奧菲斯與尤麗底斯》的劇作

垃圾島嶼

YEAR : 2022

ADVISER :李柏霖

以 Lee Jinju 的《Possibilities 2018》畫作為靈感

YEAR : 2022-2023

SITE :松山饒河夜市 ADVISER :柯宏宗

「 城市監獄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與水的關係,從利水(與水共生)、治水(對水的控制) 到厭水(與水分隔),水與都市空間的演變,隨著時代發展,我們築起圍牆 阻隔洪水氾濫,切割既有都市空間與河濱公園,使人們長期無法親近水岸, 防洪牆環繞台北市,圍塑出「城市監獄」。

都市、防洪牆和河濱三者關係? 」

颱風來臨時,洪水越過防洪堤,影響人在都市生活,而當都市下雨淹水時, 水卻無法即時排出堤防外,水進得來,卻出不去。防洪牆為都市一道軸線, 如何在保留防洪牆的情況下,讓三者關係重新連結?

「城市邊界-空中樂園 」

水域新轉譯,將防洪牆打造為空中樂園融入於都市河濱生活,打破圍牆的邊 界,都市與河濱空間相互滲透,打開饒河夜市封閉巷道及串連周遭公共建物, 將白天鄰里生活與晚上夜市生活連接至河岸,重新創造生活網絡。

Completion

The Urban Prison

"The Urban Prison":

Our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has evolved from a state of benefiting from it, controlling it, to a state of aversion . The transformation of water and urban spaces over time has led us to construct walls to ward off flooding, dividing existing urban areas from riverfront parks. This long-term separation from the waterfront, with flood control walls encircling Taipei City, has created what can be metaphorically described as the "urban pri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paces, Flood Control Walls, and Riverbanks":

When typhoons strike, floodwaters breach the flood control barriers, disrupting urban life. However, during heavy rainfall in the city, water cannot be swiftly drained outside the barriers. Water comes in but cannot easily flow out. Flood control walls serve as an axis in the city. How can we reestablis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three elements while retaining the flood control walls?

"Urban Boundaries - Buffer Zones":

Walls are no longer mere barriers. They facilitate the permeation of spaces between urban structures and riverfront parks, creating an urban buffer zone. By opening up the enclosed and monotonous space of the Raohe Night Market, we can analyze the market's activities. This allows us to connect daytime neighborhood life with the nighttime market experiences along the riverban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we can design multiple routes that weave through alleyway buildings, thereby reimagining the social fabric of the Raohe River area and creating a renewed sense of community. Since the post-war period

Typhoon Bili in
Taipei Flood Typhoon Opal on August 5th Typhoon Amy on September 5th
Frequent flooding of the Tamsui
of the Taipei Flood Control Project

BUTTER ZONE

Riverside Park +「Flood Wall」+ City Edge = Urban Buffer Zone. Connecting Event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Design Concept

Navigating through the alleyways ,Activities along the pathway.

▊ ACTIVITY HOTSPOT Density Scattered

Raohe Street Tourist Night Market Shopping
Lively Atmosphere
&Drink
Temple Activities
Riverside Park
Scenery

饒河夜市單一步行軸線,加入垂直節點, 嫌惡設施-南京抽水站、松山市場和慈祐宮串連至圍牆樂園。

RIVERSIDE NIGHT SWIMMING POOL HISTORICAL

CONCEPTUAL MODEL

open the flood wall
layers upon layers
flowing

ARCHITECTURAL MODEL

YEAR : 2022

SITE :東區光武新村

ADVISER :駱又誠

- 大東區小台北

「大東區小台北」

隨著東區商圈的人潮逐漸轉移至西門町和信義商圈,東區的熱鬧景象日益減 弱,巷弄內的街邊店消費人潮大幅減少,形成一種沒落的氛圍。建築基地位 於光武新村,作為1965年建造的國民住宅,建築結構逐漸老化,出現了漏 水等問題,機能也無法完全滿足現代需求。因此,我們計畫透過改建的方式, 重新活化光武新村,讓其回歸東區的核心地位。

在我看來,實體通路的價值已不僅僅是購物,而是轉變為一種體驗性的空間, 特別是街邊店的存在。現今的東區巷弄文化,依附於棋盤式的網格道路,形 成一種舒適且具有探索感的購物環境,這種氛圍在其他商圈中難以見到。然 而,隨著人潮減少,這些巷弄的文化特色逐漸被淡化。

因此,我開始思考,如何利用光武里的地理與文化特性,將前巷與後巷進行 串聯,增加人們穿梭巷弄的可能性,為光武新村注入新的活力。通過設計連 貫的動線與吸引人的體驗空間,讓人潮不僅停留於四周道路,更能深入巷弄 內部,創造一個人潮流動的動態網絡,實現整體商圈的復興與再生。

[ 東 區 議 題 ]

1.東區商圈移轉

2. 老舊建築改造

3. 後巷新天地

- 東區巷弄文化 - 街邊店與主要道路關係 - 後巷再利用

[ 東區商業活動現況 ]

藥局 - 忠孝東區商圈人潮減少 - 社會消費型態改變(網路購物) - 人潮聚集於於四周道路 - 目前土地使用機能不足 - 住宅建築老舊的問題 - 重新活化光武新村

便利商店

配件服飾

餐飲

餐飲 / 咖啡廳

餐飲 / 酒吧

小吃店、飲品店

早餐店

醫療、醫美、美容

生活用品

[ 都市紋理 - 依棋盤狀網格建立「巷弄文化」 ]

[ 道路與街邊店空間尺度 ]

[ 都市觀察 - ∞ paths ]

不變的棋盤式街廓,透過其規律性與靈活性,造就了城市的多樣性,也賦予行人探索的自由。

從 A 點到 B 點的多重選擇,不僅增加了行走的趣味性,更讓人能深入感受城市空間的脈絡與魅力。

因此,透過設計 Bridge Lane,我們希望打開東區後巷的潛力,將前巷與後巷串聯起來, 不僅提升道路的層次感,也賦予東區更多的可能性。這樣的設計不僅延續了東區巷弄文化的特質, 還能為行人提供更豐富的體驗路徑。

4 paths ]

[ 設計概念 -阡 陌 縱 橫 ]

[ 社區議題 / 衍生概念模 ]

lane

∞ paths ]

阡陌縱橫的設計概念源於東區獨特的巷弄文化與棋盤 式街廓特性,強調空間的連結與層次感。

在基地操作上, X.Y.Z軸,改造傳統服飾店面, 串聯前巷與後巷,提升空間利用率。

設計以光武新村住宅平面類型為基礎,結合基地現有 機能——住宅、公共空間與商業活動,衍生成建築概 念模型,為區域注入全新活力。

TYPE 1 純公共 社區展演空間

TYPE 2 商業+公共 盒中盒

TYPE 3 住宅+商業 青年住宅

TYPE 5 純商業 商業展示櫃

TYPE 4 住宅+公共 社區活動教室

[ 1F PLAN S:1/500 ] [ a-a' SECTION S:1/500 ]

YEAR : 2022

SITE :文化大學 ADVISER :吳聿淇 「 孤 島 」

文化大學位於山坡地,地理位置優越,吸引許多民眾前來陽明山欣賞夜景。 然而,由於地形與氣候特性,校園內缺乏具有遮蔽效果的觀景平台,導致居 民、學生和遊客無法長時間停留於校園的公共空間。這樣的現況促使我們思 考如何利用校園內的公共空間,創造一個既友善又兼具功能性的環境,讓文 化大學不再像孤立的「孤島」,而是成為連接人群與自然的樞紐。

「 層 」

以「層」的概念規劃校園空間,目的是讓靜態與動態空間擁有更清晰的分區, 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文化大學的遊客多以賞景為主,因此設計時以觀景平 台為核心,延續遊客體驗的軸線。設計中保留了校園原有的地貌特色,並結 合多層次的觀景平台,透過高度的變化和空間的層疊,營造出一種流動感, 讓人能夠穿梭於不同高度的景觀空間中。不僅如此,這些平台也結合了遮蔽 功能,使其能在各種天氣條件下提供舒適的停留空間,讓校園成為真正友善 且富有魅力的場所。

[ 基地現況 ]

校園範圍 植栽 (植栽多種於步道兩側) 使用分區 (校區、美軍宿舍)

[ 設計概念 - 層 ]

空間屬性 (鋪面設計動靜交錯)

[ 校園規劃 - 設計節點 ]

動/靜活動分區 (透過凹下空間創造活動)

整地-戶外平台

(參照點高程及空間屬性,所形成塊體)

[ 仇人坡 ]

[ 百花池]

1.[ 觀景平台 ]

6.[ 仇人坡- 活動階梯 ]

[ 公車站]

5.[ 共乘計程車 ]

4.[ 百花池 - 休憩空間]

[ 共乘計程車]

[ 校園規劃 - 行走動線 ]

[遊客動線]

A-A’Section

旅客除了可以從荀子大道進入校內,

也可從菲華樓小道進入學校, 漸進式散步過程,走至觀景平台, 往下望可到學生運動場景, 坐在階梯式建物,欣賞風景。

[ 節點 -百花池]

上層-百花持休憩空間

下層-社團空間

[ 遊客體驗軸線 ]

[學生社團活動動線]

B-B’Section 從曉峰前熱舞廣場至百花池, 百花池保留地景部份, 提供吃飯休憩空間, 凹下活動空間,則成為學生活動場所, 舉辦校內活動。

[ 節點 -觀景平台 ]

上層-觀景平台 下層-籃球場

大忠館 觀景交流平台 學生宿舍 半戶外教室 活動階梯

[ 校園路徑 ]

[ A-A' Section S:1/300]

[ 1F PLAN S:1/300 ]

[ North Elevation S:1/300]

[ a-a' Section S:1/300]

NOISE

YEAR : 2021

SITE :臺北市立明倫高級中學 ADVISER :吳聿淇

文化參數化課程結合明倫高中建築工作坊,透過 Grasshopper 的參數化設計,執行「實構築」。

[ 設計概念 ]

Disassembly Steps

[ 設計概念 ]

模 擬 噪 音 流 動

明倫高中風雨操場上方為國道, 模擬國道車水馬龍吵雜聲音。

Parametric Modelling

噪音產生,產生線條浮動, 剛開始考慮人體工學,侷限形體發展, 隨著模型不斷演變,找到尺度與流動感之間平衡。

[組裝說明 ]

說明文字 : 用0.6*0.6 *14.5公分的長條柱, 串連大型模板,照著編號1-32的順序排列, 每一片大片模板中間穿插兩片墊片,串連起來就完成了。

YEAR : 2022

ADVISER :李柏霖

Sarah Ruhl改編《奧菲斯與尤麗底斯》的劇作

Stage Photo

美國當代新興劇作家Sarah Ruhl改編 古希臘愛情神話《奧菲斯與尤麗底斯》的劇作

《遺忘的旋律》中,尤麗底斯與奧菲斯已經新婚,

尤麗底斯因胸悶,遇到陌生男子請尤麗底斯到他家, 男子拿出尤麗底斯過世多年的爸爸親筆 祝賀她新婚愉快的信,尤麗底斯恍惚中從18樓跌逝。

場景換成亡者之國,尤麗底斯之父知道女兒將來到, 盛裝要來迎接她,沒想到尤麗底斯被象徵忘川的水 淋得一身濕,過去的事,全忘了。

垃圾島嶼

YEAR : 2022

ADVISER :李柏霖

以 Lee Jinju 的《Possibilities 2018》畫作為靈感, 延伸出一段故事情節並設計舞台呈現。

Stage Photo

[故 事 ]

我是⼀名清潔⼈員,這是⼀座垃圾島,

⼀年四季開放營業,堆滿⼈類所遺棄的記憶。

天早晨,我像往常要去⼯作, 爬下老舊梯⼦,看著周遭建築, 隨著時間推移,房屋老舊破碎, 我想留住這些回憶,我搬動塊體,把他堆積成 座⼩⼭, 抬頭看,垃圾⼭飄浮於空中,山底端顯露出 個個坑洞, 那是埋藏已久的記憶,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但卻證明人與⼈間的情感連結,

我拉緊繩索,想將僅存記憶保存下來。

Plan

活動經歷

YEAR : 2017-2024

我熱衷於學習新事物,並能將所學知識實際應用於解 決問題。課外,我也不斷充實自己,我曾參與青少年 壯遊臺灣活動和設計工作坊,透過團隊合作與資源整 合,聆聽不同使用者需求,提出創新解決方案。

A.

[文化畢業設計展覽]

畢籌會組長們合照

B.

[建築畢業設計論壇

:東南亞論壇]

設計報告

C.

[建築畢業設計論壇

:東南亞論壇]

與課題老師合照

D.

與畢業設計老師 合照

E.

[文化畢業設計展覽]

組長們合照

F.

[建築畢業設計論壇

:東南亞論壇]

展覽作品

G.

[ 歐洲自由行]

畢業旅行

H.

[明倫高中工作營]

實構築現場組裝

A.
D.
B.
C.
F.
E.
G.
H.

圖疊圖

YEAR : 2022-2024

IG : design_ AVisionE

建築視界探索 / Architectural Visions Exploration

平時,我喜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關注建築設計議題 以及都市閒置和老舊空間的再利用,並透過繪畫與攝 影紀錄觀察成果,持續探索設計的更多可能性。

A.

[傳送門]

巴黎凱旋門

B.

[心.肝.肺]

城中市場

C.

[丈量]

三井物產株式

會社舊廈

D.

[天井]

新富町文化市場

E.

[跳水選手]

荷蘭社會住宅

F.

[黑洞穿越]

阿姆斯特丹

圖書館

G.

[候位]

樂天羊肉

A.
C.
B. E.
D.
F.
G.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