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建築系作品集

Page 1

Portfolio 2014-2020

Deng Ji Chen


Education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2014-2019

Experience

實習/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東木空間設計

2018 2019

編輯/成大建築畢業設計專刊主編

2019

工作營/ Alvar Aalto 國際工作營 SSS 結構工作營 中興紙廠國際設計工作營

Award

海峽兩岸建築實體構築大賽 銀獎 SSS 結構工作營 營最優秀賞 設計成真塔位競圖 創意設計獎 鄧基辰 Deng Ji Chen E-mail FB Phone

Skill dame321456@gmail.com /deng.j.chen (+886)923-607-676

手繪/代針筆、鉛筆

軟體/ Sketchup III Rihnoceros III Autocad II

Photoshop III Illustrator III Indesign III

2016 2017 2019

2015 2017 2019


目錄 Content Projects

Competitions

01

07

02 03 04 05 06

囪 House of Chimney 幕亼 Mu-Ji Community Center 蔭所 In-Shade 積城 Stacking City 縛 Bondage 纏繞之碑 Bind the Monument

08

環繫乙未 Back to Nature 木.木 Woods

Others 09 10

壁畫創作 Mural

EAST ELEVATION

SOUTH ELEVATION

畢業刊物 Thesis Design Projects Review

SECTION A

SECTION B


共生住宅設計 | 01

House of Chimney 大二設計/共生住宅 基地/新北市楠仔溝畔

與廚師家庭的共生住宅,就地經營餐廳,炊 煙升起,吃飯的時間到了。

公與私

人如煙,沿著煙囪而上,時而匯聚,時而分 散。以雙垂直動線,區隔隱私、連結生活。 基地位於楠仔溝旁,周邊有綠道與公園,側 臨高架橋,以平行牆體做為型構單元,回應 環境與機能。

Site Plan


共生住宅設計 | 01

River Walk

Gym

Urban Section

View A

View B

RF Plan

1.

1. 2. 3F Plan

1.

1.Room 2.Study

1.

1. 3.

A.

2.

2F Plan

1.Kitchen & Dinning 2.Livingroom 3.Dancing Room

4.

3. B.

1.

2.

GF Plan

1.Restaurant 2.Kitchen 3.Dinning 4.Livingroom


幕亼

Mu-Ji Commuity Center 大二設計/社區中心 基地/台南中山市場遺址

以幕作為媒介,間接的邀請,藉由幕上的影 ( 人影與投影 ),述說基地的新與舊、動與靜。 填補空洞

中山市場的沒落、狹長黑暗的巷弄,使得外界 的活動止於外部的廟埕,新的活動中心如何配 置於這塊孤立的空白是很重要的課題。 體與介面

結構牆、柱將量體撐起,戶外階梯與量體圍塑 出廣場,量體形成遮蔭,廣場規劃辦桌與假日 市集。

以半透明的布作為第二層圍幕,在巷口作為 視覺上的邀請,在廣場作為內外相互投影的 媒介,立面上有著內部活動的剪影、外部的 樹影、露天電影、影像展覽……等。

社區中心設計 | 02


社區中心設計 | 02

Library

3F Plan

View 1

View 2

View 3

Party Room

在臨廟宇處,以屋頂的降低 給予信仰中心的尊重。 Library

Gym

2F Plan

A

Gym

Gaming Room

Temple Office

AA' Section

1.

Party Room Gym

3.

2.

GF Plan

Gazebo

BB' Section


鄰里共生中心設計 | 03

蔭所

In-Shade

大三設計/鄰里共生中心 ( 南美館擴建 ) 基地/台南市永福里

炎熱的台南城,人們躲避烈陽,行走在巷弄 與騎樓,等紅燈時躲避在陰影下,老人在樹 下對弈著。我保留了基地上的老樹,將與新 建南美館的巨傘共榮出新的藝文生活景象。

D

以日照、環境配置不同的機能:A. 大廳與圖 書館 B. 中庭與社區廚房 C. 工作坊與短居空 間 D. 公園。並以格狀遮陽、戶外走道與樹 木串聯動線、提供活動場域。

C

B

A

Solar Analysis


當光影調和,碎化成蔭,人們活動逐漸多 元,活動走向戶外與公共。

鄰里共生中心設計 | 03

活動光譜

The Lives with Shade and Shadow

Site Plan


鄰里共生中心設計 | 03

展覽間

短居空 間

社區工 作坊

DD' Section

社區廚 房

CC' Section

托兒所

圖書館

大廳

BB' Section

AA' Section

East Elevation

Long Section


數位辦公室空間設計 | 04

積城

Stacking City 大三設計/數位辦公室空間 基地/台南市中山樓

隨著數位化,都市立面逐漸被數位資訊所佔 領,流動的立面是都市的新貌。 商辦配置

基地周邊商辦大樓百貨公司林立,鄰近台南 車站,位於兩條主要幹道的交叉口。我將整 個辦公室量體抬高,讓地面層產生開放空間 改善周便廣場不足的現況。商業空間則配置 於地面層,在商辦交界處配置展覽與工廠, 以垂直化的參觀動線使開放空間連結到露 臺。 流動化的辦公室

Mobile 時代,人們不再需要大型的固定辦 公桌。以模矩化的空間,增加家具配置的彈 性。 辦公室單元錯置,產生休憩的囊袋,工作者 間、企業間相互拜訪、合作。

基地位於交通繁忙的商業地段,商辦大樓、百貨公司林立,鄰近 台南車站,是主要幹道的交叉口,為台南重要的門面。建築軸線 指向公園廣場,升起兩座巨塔,辦公室如液晶光點,配置在巨大 螢幕之上。

整個量體抬高,讓地面層形成過道與廣場,改善周邊停留廣場不 足的現況,並支持商業大型活動。

辦公室與商業空間的交界面,配置展覽與工廠,並利用垂直化的 參觀走到,讓人流可以抬升到高層的露臺。

Site Analysis: Business Type


數位辦公室空間設計 | 04

大型 多功能廳

12F

7F

6F

11F

5F

10F

4F

9F

露臺

8F

展覽 工廠

零售 廣場

3F

2F

SECTION GF

Exploded Plan

AA' Section


Bondage

大四 Studio 設計/物質性空間 基地/不定

物質性

空間本質上為自然進入人造領域的延伸,為 感知提供基礎,也為體驗和理解世界展開眼 界,而物質實體所能提供的重量、阻力、厚 度…等刺激了人類的設想感知,這種刺激也 推進了生活,讓那些不在場的、缺失的,透 過體驗與想像的重新交織豐富了建築的精神 面貌。

我關注於的繩與體的關係,緊收與釋放之 間不完全可逆的變化。當縛的系統開始擴 張,周遭開始產生了新的語彙,相互擠壓、 抽拉。我將綁縛置入於日常,造成空間的質 變。 三個物件

最後選擇三種空間原型,置入縛的系統,改 變空間的狀態。

物質性空間 | 05


物質性空間 | 05

縛 縛

BOUNDAGE BINDING ROPE

BOUND OBJECT

TIME SHAPING (GRAVITY)

SKIN CONTENT SKELETON

FRAME (COMBINED OBJECT)

SPACE

FEELINGS ex: (SEXIAL) PLEASURE


物質性空間 | 05


物質性空間 | 05


物質性空間 | 05


物質性空間 | 05


物質性空間 | 05


物質性空間 | 05


纏繞之碑

Bind the Monument

Thesis Desgin /以構築批判歷史物件與當代生活 基地/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

縛:身體——OO——空間 透過繩縛自身,我開始關注於當外力介入 時,物質 ( 身體 ) 改變的狀態,關於型態、 空間、身體感、心理……

歷史:物件——身體 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位於不同政權時期政府 機關用地的邊界,這塊地在不同空下被給予 不同的定義,出現不同政權下的文化地景, 建立與收留了許多歷史物件。物件作為權力 與文化的象徵,透過物件觀看歷史空間中的 身體:日治時期的被殖民與皇民化、戒嚴 ( 白 色恐怖時期 ) 的被壓迫與假中國化、解嚴後 邁向民主與自由。 以時空中的身體作為空間文本,以壓縮與窺 視的牆、游離探索的地景、向心的廣場與小 廟埕去對應:被控制的失權身體、自由的身 體、集體 ( 身體形成空間)。 場域:身體——空間——物件 對應基地紋理與空間文本,我利用牆的構築 與草地的邊界形塑大場域及邊界的多元性, 並置入新的物件產生小場域,移植部分原有 物件改變邊界狀態,以上皆改變對於原有歷 史物件的身體經驗方式。

紀念性空間 | 06


紀念性空間 | 06

縛:身體——繩——空間 以片足吊縛的形式繩縛自身,分別綑綁上半身與單腳,使另一腳勉強接觸地面,破壞平常身體的平衡與侷限身體的行動,在精神上與生理上產生異常的壓迫不適與刺激感;相反地, 解放時,則有異常舒暢的快感。 建築與身體 身體界定了人與環境,它作為人與外在互動的媒介,建築裡,身體尺度作為物理及心理的基本度量。 經過繩縛的思考,開始去想一些身體與建築的狀態,在這些狀態中身體居多是被控制的。 我透過剖面去想像,關於身體在空間中的移動與視覺感受,例如:上與下、前進與遠離、進與出……。

異常的身體感 當高度、深度或尺度到達某種程度時,會產生異常的身體感,進而影響心理與生理的身體,改變原有身體經驗空間的狀態。


原址物件

紀念性空間 | 06 收容(被移植)物件

Site (天后宮舊址)

集體 不同時代也存在著類似的身體狀態,在特定的場所或活動發生時,聚集的個體成為集體, 以身體形塑空間。天后宮:信仰中心作為庶民的社交場;音樂台:無差別的感知與吸引; 球場:聚集觀看的事件與場 天后宮:信仰中心為民眾的社交場

台北城 1884 完工、1904 拆卸

音樂:無差別擴散的感知

戶外運動場:集會形成的空間

水牛(戰後從被拆除 的神社遷移至此)

土地銀行

騰雲號火車頭(1898) 孔子像(中國化) wc 公廁 天后宮構件

台博館(1913)

黃氏孝節坊 (1882,1901遷入)

造景池(1908)

天后宮原址(清)

放送台

公園號

噴水池(1908)

台大舊醫院

翠亨閣、大木亭 大潛亭、蒼海亭 劍花亭 (中國化、1963)

二二八公園警衛處

表演台(戰後改建)

二二八和平紀念碑 (1995)

台北城模型

歷史:物件——身體 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位於不同政權時期政府機關用地的邊界,這塊地在不同空下被給予 不同的定義,出現不同政權下的文化地景。當政權轉換,新的權威象徵到處建立,總督 府、博物館、神社⋯⋯,同時被拆除的殘留物遷移到他處,二二八公園即是這些象徵與 殘留物的共生之處。 時空間的身體 物件作為權力與文化的象徵,透過物件觀看歷史空間中的身體。 日治時期的被殖民與皇民化:博物館、台北放送局、台灣博覽會…… 戒嚴 ( 白色恐怖時期 ) 的被壓迫與假中國化:翠亨閣、孔子像 解嚴後邁向民主與自由:二二八紀念碑

急公好義坊 (1887,1905遷入)

土地公廟:石頭廟 清領-日禁-1945重啟 主廟體以外為臨時構造 雕塑 (199x獅子會捐贈)

國際獅子會(日治) 中國之友社(戰後增建入口廳) 公園交通號誌管理處 (入口由西轉南,外圍增建)

和平鐘 (1998獅子會捐贈)

二二八紀念館 台北放送局(1930) 後來增建南北棟 目前為二二八紀念館

神社銅馬 (1942,1966遷入) 兒童遊樂場

台北賓館 公廁

原址物件 收容(被移植)物件


B B

土地銀行 土地銀行

台北 台 北車 車站 站 >>> >

台北車站舊址 >> >> 台北車站舊址

紀念性空間 | 06

A' A' 方場 方場 、火車頭 、火車頭 水牛像 水牛像 孔子像 孔子像 草坡 草坡 公廁 公廁 牌坊 牌坊 捷運站出口 捷運站出口

天后宮遺構 天后宮遺構 B' B' A A

移植到南邊邊界的翠亨閣圍籬,對應凱達格蘭大道集會遊行

捷運站出口 捷運站出口

文本 三種身體狀態:被壓迫與控制的失權身體、與被控制對比的自 由身體、以集體形塑空間的身體。

台博館 台博館 H' H'

C' C' 放送台 放送台

造景池 造景池

H H

彎梯 彎梯 G G

C C 噴水池 噴水池

警備處 警備處 D' D'

涼亭 涼亭

翠亨閣 翠亨閣

G' G'

臺大舊醫院 臺大舊醫院

D D

E E F' F' 公廁 公廁

音樂台 音樂台

凹場 凹場 (-1.25m) (-1.25m)

228 228 紀念碑 紀念碑 矮牆 矮牆 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

捷運站出口 捷運站出口

牌坊與石獅 牌坊與石獅

E' E'

捷運站出口 捷運站出口 交通局 交通局 公園路燈 公園路燈 管理處 管理處

窄溝 窄溝 獅子會雕塑 獅子會雕塑

F' F'

土丘 土丘 (+1.4m) (+1.4m)

新入口 新入口 停車場 停車場 台博館階梯 台博館階梯 和平鐘 和平鐘 228 228 紀念館 紀念館 (( 台北放送局 台北放送局 ))

馬像 馬像 翠亨閣圍籬 翠亨閣圍籬

派出所 派出所

<< << 總統府 總統府

台北賓館 台北賓館 凱達格蘭大道 凱達格蘭大道

控制 自由 集體

停車場 停車場 白色恐怖紀念碑 白色恐怖紀念碑

威權破除 館前路過去連結新公園與台北舊火車站,是重要的歷史軸線, 台博館坐落於軸線上,博物館的山牆與圓頂在路的端景上,形 成強烈的視覺焦點,我試圖用牆去干擾其圓頂與山牆的視覺關 係。牆廊的體與結構也作為與物件對應的語彙。公園內則去除 了原本照著過去軸線與物件位置所設置的硬鋪面,改為游離探 索的狀態。

牆廊、地、廣場 以紀念性的牆廊,對應失權的身體,使人在狹長、壓迫尺度的 行走,僅能從每段構築間拖開的縫去瞥見外部的環境、公園裡 的物件。從東北角的草坡為至高點,往南邊行走將會下降至地 面層,接著以下挖的窄溝作為身體的試探,兩端收回到廟埕與 廣場。 以草地去對應自由的身體,牆廊底下成就地面層的通透,拆除 了公園內部硬鋪面,改變原本物件與物件之間固定的觀看路徑, 轉變成為游離探索的狀態。牆廊與草地邊界線的配置錯位,使 得公園的邊有厚度且多元化,定義出西邊的後備空間,與東北 側流動的都市活動。配合捷運設施:牆廊底下提供最小機能性 的硬鋪面。 以廣場去對應集體,土地公廟和音樂台作為牆廊路徑的收尾, 將音樂台的座位拆除並下挖,形成自然的席位。以平均斜率1 /20的地形形成凝聚的場,最低點偏心對應音樂台的使用, 並將土地公廟埕與凹場連結。


紀念性空間 | 06

館前路剖面:牆與都市透視分析,在遠處用牆完 全遮擋山牆與局部圓頂,在近處使山牆遮擋圓頂

全區配置草圖:牆、鋪面邊界、新舊物 件所形成的多元場域


紀念性空間 | 06

SECTION AA' | 草坡:對應北車的人潮軸線,供人休憩的場域

草坡供人群休憩

結構與舊物件的對話


紀念性空間 | 06

SECTION BB' | 方場 : 對應土地銀行的形式與標本收藏的狀態,以觀看物件 ( 火車頭 ) 導引至牆體

火車頭展覽室與通往牆體的樓梯

進入牆體內部


紀念性空間 | 06

SECTION CC' | 彎梯:彎曲的樓梯與置於圓心的樹,形塑與水的場。留白的應鋪面作為彈性與後備的場。水邊的扶手供人倚靠觀水

牆體轉折處的端景:土地銀行

彎梯與牆體


紀念性空間 | 06

SECTION DD' | 從牆體的縫可以瞥見廣場與 228 紀念碑

縫中景

牆體末端


紀念性空間 | 06

SECTION EE' | 凹場:以集體形成空間的場,以音樂台觀眾區與廟埕相連的小凹地

牌坊

下凹廣場


紀念性空間 | 06

SECTION FF' | 窄溝:作為身體動作的試探,逐漸深與窄,在最窄處 (-3M) 望向 228 紀念碑的針

縫中景

窄溝入口


紀念性空間 | 06

SECTION GG' | 牆體側邊掀起,與牆廊下的公車站對應,從開口可以瞥見台北賓館

牆體端景:亭子屋頂

牆體端景與側邊開口


紀念性空間 | 06

SECTION HH' | 牆體壓在五個亭子的軸線上,拉開的牆間,以柵橋對應亭子的柱,在地面層製造打開卻阻擋形式

狹長的縫與天光


紀念性空間 | 06

局部模型:方場、草坡、彎梯、窄溝


紀念性空間 | 06

局部模型:牆體構造


紀念碑競圖 | 07

環繫乙未

Yiwei Monument Design Competition /乙未戰爭紀念碑 Site /桃園 Group /曾敏 鄧基辰

客家人團結一心的抗戰精神蘊含著對於土地 的認同。客家人早已不是「客」,已然紮根, 成為住民。此戰役便是基於這份認同,團結 了台灣的住民,一致反抗外來的侵略者。

斜躺草坡 和緩而被包覆的草坡。緩緩的角度 暗示人們可以斜躺於上。坡順勢爬 升,接壤小丘上的路徑。

主樹 選樟樹作為主樹。以其充滿生命力 的翠綠色彩、挺拔樹形作為空間重 心。

我們使用「環」這個元素,取其界定內外的 性質來表現這樣團結一致、向外驅敵的想 法。每個環象徵的是不同的認同,數個小的 環又被更大的環給聯繫起來。就像在乙未戰 爭中聯合抗日的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 最終被同一個土地認同繫在一起。 「環」以地景式的手法呈現,嵌入地形,使 得空間曲線融入地勢而不張揚。

入口廣場 我們將臨路的環的邊界凹折下來, 呈現開放、邀請的姿態,作為主空 間的入口廣場。

月池 概念轉化自傳統院落外埕的半月 池。點綴著幾簇銀蓮花,映著周遭 的景色。

Site Plan


紀念碑競圖 | 07

+0

6m

水泥粉光

月池

磨石子鋪面

+1.0

耐候鋼 15m 人字磚

200cm

200cm

50cm

150cm

+0


木.木 Woods

Design Competition /塔位設計 Site /吉園塔位空間

思念存放於何處 這裡是它們的聚集處 它在其中 隨著時間 愈拉 愈長 愈拉 愈長 化塔為林 以樹林為意象 象徵思念的群體 光滋養著思念 人們睹物思人 若寄情於木 木增長 思增長

主材料: 黑色油漆、玻璃木料、燈具

塔位空間競圖 | 08


其他作品 | 09

壁畫創作

Mural

藝術實作 主題/進擊的原生物種 Site /成大校園 Group /林琬晴 鄧基辰 詹博宇 ( 路人參與繪製 )

畢設刊物

Thesis Design Projects Review Book Design Group /成大建築 107 級畢籌會 刊組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