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社科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2021社會創新實作 成果作品

Page 1

國立政治大學社科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2021

社會創新實作 成果作品


CONTENTS

課程說明

04

時間 / 綱要 / 要旨 / 圖說 課程師資 -

06

江明修院長 陳琬惠老師 林書豪老師 施佩吟老師

實作場域與主題介紹

實作主題

08 09 10 11

學生實作作品

12

正濱漁港 星濱海港學校

各組作品簡介 第一組|正濱人文記憶行動展

14

第二組|乘載記憶 航向未來

25 37

第三組|靠櫃人生


03

過程照片紀實

46

參考圖片來源

48

參考書目

49

參與人員

49


04

課程說明 課程時間 2021 / 2 - 7 月 課程綱要

課程要旨

心的課程設計,提供修課同學在習得社區、地方創

與地方創生參與實作,引領學生思考如何以藝術結

本課程透過課堂講授、團體動力以及社區實作為核 生、社區發展等基本社會創新概念之後,進一步從 實務上探討文化和藝術在社會創新上所扮演的角

色。本課程規劃與「基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合作, 以「基隆正濱漁港」作為實際參與社會創新的場域。 學生以「藝術家」或「創作者」的角色進入社區,透過

與當地場域的接觸,讓每個學生在「創作家」或「藝 術家」身份下,針對正濱漁港進行適合當地文化之 藝術實作操練,不僅能夠拉近學術理論與社會實踐 的距離,同時也能提升修課同學對於社會創新的認 識和實踐。

本課程旨在透過結合社會創新概念講授、團體動力 合正濱漁港的社區文化脈絡,進一步設計出符合當 地社區所需的藝術、概念或作品,並從中使修課同 學習得社會創新的精神價值和社會影響力。課程進 行的同時,一方面培育具有人文關懷、社會意識和

藝術 (創造) 氣質的青年人才,一方面與社區成 員、

相關組織協作 , 共同追求社區的美好發展與願景。 本課程主要以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為主,但在實作能 力培養上與傳播、藝術相關科系跨域的斜槓人才。


05

課程圖說


06

課程師資

江明修院長

現任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兼任社會科學院院長 目前亦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公民社會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召集人、財團法人第三部門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及董事長、 苗栗社區大學校長。《第三部門學刊》、《社會科學論叢》、《指南新政》等期刊發行人。並且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系暨研究所主任、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會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研究學院講座教授等職。

於美國南加州大學獲公共行政博士,長年以來致力於第三部門的發展,對公共政策、社會創新、社會企業、跨部門

治理等領域有所研究,尤其對公民社會學術社群之建構與實務發展,不遺餘力。其熱心於公益,將研究結合公益

事業,創辦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並擔任首位主任,更參與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

懷協會、苗栗縣社區大學的創發等工作。近年來,更是關心地方創生議題,於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開 設「社會創新實作」課程,與修課同學共同進入實作場域,與地方對話相互學習,達到「共學、共好、共善」的願景。

陳琬惠老師

參與社會運動、社會工作、社會創新超過 20 年 我不是能創新和有創意的人,但對嗅出創新有絕對的能力。近年愛上農村生活,關心青年在地創生行動。 熟悉非營利組織管理、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社會企業實作、社會影響力評估。

擔任政治大學社科院政策創新碩士學分班講師療癒且榮幸、正職於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主任、因為台灣公益 團體自律聯盟祕書長走訪全台大大小小社會創新組織、擔任過各部會社會創新相關方案審查委員和講師。


07

林書豪老師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 創辦人 畢業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目前生活於基隆,為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 負責人,星濱山海港學校 / 創校人,

2021 永晝海濱美術館、2019 大魚來了插畫節、2018 苔客上岸藝術節 / 策展人,熱衷於藝術與建築之間思辨的創

作和行動,相關作品呈現於社區營造、地方活化、地域策展、藝術教育、空間裝置。2018 苔客上岸 - 正濱港灣共創 藝術節,榮獲 Shopping Design - Best 100「在地文化推廣貢獻獎」。

施佩吟老師

社區交往 / 發起人 大學念公共政策,畢業第一份工作在鹿谷茶鄉進行田野調查研究,後來去念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人說十年磨

一劍,迄今持續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卻發現越柔軟越彈性越能成事,參與催生政策計畫包括臺北市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計畫,榮獲 2018GOOD DESIGN AWARD。 主編有《社區交往:臺北場所創生紀實 2009-2019》。2020

年在馬祖開設「西尾半島物產店」嘗試新的地域活化模式。


08


09

實作場域與主題介紹

正濱漁港 今日所稱的正濱漁港,由日本政府於西元 1929

年興建、西元 1934 年築港竣工,早期稱之為基

隆漁港,為日治時期進行基隆築港建設之一環,

曾為繁榮極盛的漁貨商港,也是北台灣最大且 最重要的第一類漁港,是遠洋與近海拖網漁業

的基地,停泊的船隻多為大型大噸位漁船。且由

於地理位置優良 , 正好在和平島和本島陸地之 間所圍起的峽灣,碼頭水極深,一些漁港公共設

施如加油站、製冰廠、魚類加工廠、造船廠、漁

市場、漁業電台、水產試驗場等都陸繼設立,曾 經是北台灣最大且最重要的漁港。


10

星濱海港學校

這是一所從土地長出來的創意學校 有別於一般學校,我們把整個地域作為學習的環境, 邀請來自各地的創作者前來,在課程設計中強調人

與土地之間的連結,結合在地的人、物件、產業,讓

技藝與創作能持續在這裡發生,同時創作出來的作

品能回到日常裡運用,也具有在地性,替海邊的生

活帶來想像與實踐的無限可能。


11

實作主題

People to People 那些漁港人們的日常故事 「藝術創作者」X「在地人」為題 , 以人為創作核心,創

作脈絡能夠思考人與人的互動,並將在土地紋理、 職人精神或產業等 文化進行轉譯。

「藝術可以成為一個地方找尋共同意識的方式。」


12

學生實作作品


13

社會創新實作 第一組

正濱人文記憶行動展

創作者 - 張煥霖 / 賴韋廷 / 劉奕均 / 林玟妤 / 邱若灝 / 康雅婷 / 郭乃榕 / 羅旨 / 林禹淨 / 薛雅婷

正濱漁港是一個歷史文化非常豐富的地區,如:百歲阿嬤、吳大哥、 製作漁網大哥等,本組透過訪談一一連結到更多當地居民參與,

在居民們回憶其家族史的過程中,慢慢將正濱漁港過去的輪廓拼 湊起來,共同重現記憶中的家鄉與幾十年前的社區風貌,不僅讓

更多人開始認識正濱,也能讓當地居民更了解及熱愛自己生長的

土地。

第二組

乘載記憶 航向未來

創作者 - 翁郁翔 / 簡子文 / 楊玠倫 / 陳伶 / 謝欣融 / 王裕鈴 / 顧均一 / 王琬筠 / 黃俞婷 / 謝佳璁

「船」在基隆正濱漁港及和平島歷史洪流中扮演重要的傳承載具,

而社寮福德宮位置過去是港口,漁民出海前會向福德宮祈求平安, 因此我們製作傳統正濱漁港舢板船模型放置於社寮福德宮門口,

帶領人們從漁船的角度探索正濱漁港的歷史,並反思正濱的船未 來又會航向何方 ?

第三組

靠櫃人生

創作者 - 鄔心怡 / 邱顯金 / 簡紅玉 / 傅云柔 / 歐陽芳如 / 王奕文 / 周盈君 / 朱詠薇 / 施尹婷 矗立在正濱漁港旁的藍色貨櫃屋,在每日上午 9 點到 11 點是最

熱鬧的時候,不絕於耳的歡笑聲、爭執聲、靠北聲、八卦聲出自一

群資深「櫃哥」,這裡是他們工作、休閒之地,乘載著無數人的記憶,

本作品希望打造一個港邊靜態展示空間,邀請您來看看貨櫃屋和 櫃哥們的故事。


14

第一組

正濱人文記憶行動展

海哥‧百歲嬤‧吳鄰長‧草哥‧藍媽媽

創作者 張煥霖 / 賴韋廷 / 劉奕均 / 林玟妤 / 邱若灝 / 康雅婷 / 郭乃榕 / 羅旨 / 林禹淨 / 薛雅婷


15 線上故事 ‧ 海哥的漁船

海哥 的 漁 船

南部囝仔北漂討生活

民國60-70年代,基隆海港燈火點點如繁星,圍

繞正濱漁港的周邊產業鏈店家也是燈火通明, 漁獲豐盛,來自台南的海哥,原本在高雄學習漁

船冷凍技術,聽聞基隆的漁業發展是北部的大

本營,沒有多想就隻身北上,一個14歲的孩子

從台南北上來正濱打拼,一做就是十年,24歲 學成後就開始創業,「跑遠洋的船走比較遠,壞 掉回台灣修來回要一個月,不可能回來,冷凍設

備故障,我們就先飛過去當地機場認牌子,再 由代理商帶到港口維修」,海哥回憶到,當時跑

正濱漁港全盛時期有一仟多艘船,漁船老闆那

裡,我們就到哪裡」。

動輒投資5艘,10艘漁船,競相撈捕之下,漁獲

了中國大陸、印尼、斐濟等各地的港口「船到哪

漁獲減少,漁業走下坡白手奮鬥的海哥,漸漸也 擁有自己的漁船事業,如同正濱多數的漁船老

闆一樣,兩艘分別有260噸與430噸的漁船成為 海哥的依靠,和海哥一同經歷正濱漁港的風光 年代。

然而大 約在民國 9 0 年左右,正濱的漁 獲 量下 滑,北部漁業開始走下坡,這兩艘陪著海哥奮鬥

的漁船如今也面臨排隊等政府徵收的窘境,現 在就只剩下一台小小的遊艇能夠陪伴海哥在正 濱港上憶當年。

時資金充裕,漁獲量又大,台北來的紡織公司 量越來越少,漁船老闆無魚可撈的情況下,進

而惡化為魚網洞越來越小才有漁獲,「你看國外

的漁網洞都這麼大,我們台灣的網洞小小的, 小的魚就一起抓起來了,沒幾年就掃光了」,整 個漁業萎縮之下,漁船冷凍維修的事業也不得 不轉型,「現在做修 繕工程,我們書沒讀 那麼 多,所以我們也比較有彈性,在這邊就是要做

才有得吃」,海哥輕描淡寫卻帶著堅定的眼神, 短短的一句,道出了地方產業衰退的現實,卻也 展現出海港人的韌性。


16


17 線上故事 ‧ 百歲嬤的小雜貨店

百歲 嬤 的 小 雜 貨 店

在正濱漁港的巷弄內,有一間小小的雜貨店,

這裡賣飲料的阿嬤已經100歲了,她雖然不是在 這裡出生,但她卻見證了正濱漁港一甲子的興 衰更迭。

人生有大半輩子都在正濱漁港度過的她,看過

正濱漁港每日夜晚燈火通明、漁船停滿港口的

繁榮時期,也 經 歷 過 漁 港乏 人問津的落寞 景 象,她的一生與正濱漁港近半世紀的歷史有著 密不可分的連結。

用彈珠汽水撐起一個家 跟隨跑船丈夫來到基隆

民國11年阿嬤出生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民國37年偕同丈夫乘坐 鄰居的商船來到台中梧棲,後因丈夫從事跑船工作,而最後來到

了基隆八斗子漁港,從此便與正濱漁港結下了不解之緣。民國47 年丈夫在一次跑船工作中意外身亡,留下阿嬤與年幼的孩子,為 了維持家計,阿嬤一肩扛起責任,選擇在當時繁榮的正濱漁港碼 頭邊推著小攤車賣彈珠汽水。

在碼頭討生活的日子

跑船工人、左鄰右舍與軍警人員

那時候碼頭上下貨的船隻非常多,許多跑船工人空檔時便會到碼

頭旁的巷子買香菸或飲料,當時巷子裡賣飲料的攤車非常多,生 意很好,有些工人還會私下送些魚貨等。有時生意忙不過來時, 阿嬤還會請左鄰右舍幫忙看著攤車及小孩,自己則回家補貨,鄰 里鄉親間的關係相當緊密。

當時還在戒嚴時期,晚上接近12點就會有軍警四處巡邏,而為了 能多賺一點錢,阿嬤會跟巡邏人員說已準備收攤,等他們走遠 後,再冒著風險繼續賣到全部漁船均下貨完成才離開,常常回家 時都已是凌晨3點了,而當時小孩才2、3歲,阿嬤也只能讓小孩在 推車裡面睡覺,想起這段辛苦過往,阿嬤說著說著也潸然淚下。


18 線上故事 ‧ 百歲嬤的小雜貨店

神明呀 ! 請保佑我的小孩

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兒女

阿嬤所有的辛苦都是為了把小孩拉拔長大,只

要小孩能順利長大,所有的辛苦也就不再是辛

苦了。當時常有許多進香團,阿嬤只要時間可行 都會參加,她不是為了去玩,而是為了去求媽 祖、神明,保佑她的孩子能平安長大。

就這樣靠著日以繼夜的擺攤生活,阿嬤含辛茹 苦養大家中5個小孩,且最後也都讓他們順利完 成學業進入社會,各自組成家庭。

經營的不是攤子 是回憶 賣一份屬於正濱的人情味

隨著漁獲量逐年減少,許多船家都補不到魚,正濱漁港的船隻也

開始大量流失,昔日漁港船隻滿滿的畫面不再,且因政府要實施

道路整修,攤車移到目前現在的攤位位置,儘管生意已不再像過 往那麼好,阿嬤迄今仍是每天早早到攤位開店營業,與左鄰右舍 話家常。

也許現在對阿嬤來說,經濟收入已不是最重要的, 反而賣的是一種屬於正濱漁港的人情味。


19 線上故事 ‧ 聽吳鄰長說故事

聽吳鄰長說故事

跟著吳鄰長見證正濱歷史興衰

基隆中正區中正里鄰長吳錫銓,在基隆正濱當地 深根已是第三代。民國37年出生的他,現在已經 70多歲,即便青年時曾出外打拼,但對於正濱漁 港的興衰及歷史仍是瞭若指掌,一清二楚。

另外,漁港周遭建造一整排的造船廠及修船廠,外圍也

圍繞各種店家,熱鬧非凡,但現在街景已今非昔比,造 船廠從往年如雨後春筍成立的盛況,變為僅存的 4 家

仍在經營以外,其餘都已不復存在,年輕人口也因為漁 業的落寞,漸漸離開了正濱,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

深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附近海域越來越抓不到漁獲, 也因為薪資給予方式由獎金制更改為月薪制後,想要

從事漁業這類苦力活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大家都不想冒

「貴賔池」的老舊照片

著生命危險出海,只為了賺取一個月固定的微薄薪水。

他出海的小故事,也與當地里民熟識到泡茶閒聊家

因此 現在出海 撈漁獲的勞動力也越 來越傾向找大陸

當地居民打成一片,熱情的大陸籍船員,興奮的跟

籍、越南籍的外籍勞工,這也顯現了台灣勞動人口的現 今型態。

常,打成一片。而在訪談吳鄰長前也在街上遇到與

我們分享許多他出海的小故事,也與當地里民熟識 到泡茶閒聊家常,打成一片。

即使籍貫、思想及生活型態各不同,卻仍然能與在地居民毫無 隔閡的熱情招呼,共同暢聊生活瑣事,使我們感受到了正濱居 大陸籍船員劉先生

民友善接納多元族群的人情味。


20 線上故事 ‧ 聽吳鄰長說故事

港讚町水產

品質有保障的魚貨,新鮮吃的到 即使現在的正濱漁港與二、三十年前已大不相同,但吳鄰 長仍深愛著這個家鄉,在退休後又回到了故鄉經營魚貨販 鄰長位於正濱的港町讚店面

賣的行業。

「因為與正濱漁港的人們都相當熟識,因此都是販賣來路有保障的漁獲。」吳鄰長信誓旦旦的與我們分享他魚貨的 新鮮及品質:「這裡的魚貨絕對是急速冷凍的新鮮食材,且絕不販賣來路不明的漁獲。」基於對故鄉的情感及熱 愛,且當地居民相互都十分熟識及熱情,就像一個感情深厚的大家庭一般。

這也許也是使吳鄰長在退休後,還願意回到家鄉賣魚的原因,畢竟這裡有都市生活所無法體會的,人與人間的真 情實感,這種感情實屬難得。

正濱與人文的連結‧闡述正濱歷史與自身經歷

那麼吳鄰長退休前是從事哪方面的工作呢?在我們好奇的詢問下,吳鄰長娓娓道來了他往年的經歷以及家族的記憶。

原來吳鄰長的爺爺吳北王先生為了生計,看準了當年正濱漁業的繁榮,於 是駐足在正濱漁港這個地方,開始隻手經營造船廠的工作,成為造船廠的

老闆。也因為在當地打拼出一片成果,被選拔為第1屆基隆漁會的理事長, 在當地可謂十分有聲望。

然而,在民國38年卻不幸遇到228社寮島事件。

連同吳鄰長的爸爸吳明新一同遭到逮捕。有驚無險的因為在當地有聲望的 親戚龔區長才足以釋放獲得倖免。

社寮島事件紀念碑


21

當時總共在當地逮捕了 11 個人,僅僅只有吳家父

子 2 人獲得釋放,其餘 9 人皆在獲補隔天慘遭槍斃。 透過吳鄰長的講述,使我們深刻體會了當年社寮在

業轉交由女兒後,便回到了家鄉,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 第三事業—販賣魚貨,以及擔任中正里的鄰長二職。

白色恐怖的年代所體現的辛酸及無奈歷史。

因從祖父開始便從事造船場事業多年,耳濡目染之

下,當完兵 24 歲的吳鄰長繼承家業,開始擔任總 舵手及管理漁船的工作,即使在當地已經扎根到了 第三代,在家從事了 6-7 年的時光,到了而立之年

的他,卻也提前看到了正濱漁港的衰敗,而毅然決

然地決定逐漸收手造船的事業,離開了家鄉出外打

拼,改行做起了國貿相關的工作,成為了當年基隆 離鄉潮的其中一名青年。

在外打拼 40 年,即使已將自己一手打造經營的事

業做得有聲有色,卻也放不下對家鄉的情感,將事

講述自己獨自打拼事業的吳鄰長

讓正濱繼續向前 ~ 暢談對正濱漁港的情感與期望

對於正濱漁港的未來期許,熟知當地的吳鄰長也有許多想法與期望,在問到對正濱漁港有什麼期待時,吳鄰長侃

侃而談的說了許多對正濱的願景,例如定期舉辦音樂交流活動,或是能夠修改法律,參考國外的做法,建造一個

擺設路上的咖啡廳,在老街上擺攤販賣文創商品,並結合音樂,打造一個與音樂結合的浪漫、文化創意及美麗的

漁港。

即使正濱漁港因為漁業衰敗而沒落,卻也期望正

濱漁港能走出不同的一條道路,利用文創、社創、 採訪小組與吳錫銓鄰長於正濱漁港港町讚店面之合影

新創,展現全新又有活力的正濱。


22 線上故事 ‧ 草哥的漁網

草哥的漁網

草 哥 ( 莊 氏 兄 弟) 來自宜 蘭 礁 溪,自小 隨 著 家 族 農

務。60年代,海洋漁業正興盛,基隆是北台灣漁業興

盛之地,草哥退伍後,聽聞基隆發展甚好,便帶著胞

弟北上基隆,落腳正濱漁港,在幾番摸索後,開啟漁

網訂製與縫補修復的生活。民國66年,因緣巧合接

下漁網老闆的店,草哥就此於基隆落地生根。

一張網如何補住好幾代的糧草?草哥憶起當年,特別是颱風季 節,漁船必須進港避風雨,這是漁網店最忙碌的戰鬥時刻,海

上捕魚拚時機,陸上補網拚速度,漁船進港不為休息,而是把 握時間修整船上裝備,才能漁獲豐收。

隨著榮景不再,正濱漁港手工製漁網店現僅存 2 家,草哥的店

是唯二之一。在哥哥持續為漁網抓漏的同時,弟弟莊德興也研 究與製網相近產業,意外開啟往運動產業發展的契機,將漁 網編織的技術,應用到運動輔具,例如:足球網、棒球場周圍

安全網的修補,以強韌生技能跨界創造自我產值。

我們在訪談中,也詢問了草哥今年整體正濱漁港漁業狀況如

何,草哥告訴我們,不只疫情影響了餐廳、觀光人數,餐廳沒客人、 漁獲就賣不好、價格就下降,還有一個原因,近年洋流的改變,

一些魚種比較不容易在基隆外海周邊捕獲,可能往中南部海域

去,停靠在正濱的漁船漸少,這也間接影響了正濱漁港的人潮。

另外漁網的生意,也不像餐飲業 或其他生活必需品,魚網是有破損才來做修補,捕魚的機會少了,需要 補網的需求也降低。魚網也分很多種,捕漁捕蝦的網也不一樣。

我們最後也問到,如果我們或者其他要進來協助正濱的創新發展,草哥會希望是哪方面的創新?他說

他希望能發展觀光、把人潮帶進正濱、讓正濱活絡起來才是最重要!


23 線上故事 ‧ 藍媽媽水餃

藍媽媽水餃

藍媽媽運用和平島地區的特產,以紅藻製作石 花凍、獨創青苔水餃以綠藻入餡及海藻麵,還 有選用新鮮漁獲製作的透抽水餃。

藍媽媽下廚中

藍媽媽的小故事

藍媽媽出生於基隆八斗子,婚後居住於和平島,跟隨其他 海女以採摘海菜販賣營生,後來投入社區營造和觀光導覽 工作,也曾擔任基隆愛鄉文化協會前任理事長。長年投入

地方文史 及生態調查,與這塊土地有著深厚、綿長的連

結。也因著這份情誼,藍媽媽十分擅長運用在地人才會注 意到的、細膩的小事,帶領我們更貼近的認識這個臨海而 居的小城,其特別之處。

在地知名的好滋味水餃

藍媽媽串連地方力量 讓地方被看見

和平島愛鄉文化協會自100年起,走出社區將阿拉寶

協會在航港局大力支持下,前已陸續透過本市文化

程與社區願景,探索和平島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的成

務局等補助,完成公車站牌到龍目井旁、停車場周邊

灣後線入口區閒置空地作為執行重點,分享推動歷 果和展望。在藍秀鳳理事長幽默風趣帶領下,一覽和 平島八尺門到阿拉寶灣入口一帶歷史風華,由和平

島主要聯外道路和一路2巷底,緊鄰和平島主要聯外 橋樑和平橋、社寮東砲台、阿拉寶灣、龍目井等和平 島景點。

局社區營造、都市發展處社區規劃師、環保局和林

閒置空地之改造。愛鄉文化協會以和一路人行道旁 約30公尺長的閒置空地為實作範圍,由協會與熱心

社區居民進行環境清理,將其以綠美化搭配社區創 意,完成社區在該區推動綠美化改造工作的最後一 塊拼圖。


24 線上故事 ‧ 藍媽媽水餃

藍媽媽的祈願

神采奕奕的藍媽媽一邊忙著下水餃,一邊敘說和平島的洋流、地形、水深及溫度是

綠藻成長要件,但70高齡的身體狀況逐漸無法負荷,找到接班人永續經營是藍媽媽

目前最迫切的事。透過藝術季的辦理,下一代接棒人,或許就從這個藝術季的緣分中 開啟。

小組合影


25

第二組

乘載記憶 航向未來 社寮福德宮‧船承‧舢舨漁船

創作者 翁郁翔 / 簡子文 / 楊玠倫 / 陳伶 / 謝欣融 / 王裕鈴 / 顧均一 / 王琬筠 / 黃俞婷 / 謝佳璁


26 守護神們 ‧ 社寮福德宮

社寮福德宮

福德宮即建於渡船頭旁,眺望著正濱漁港, 廟內主祀土地公、水仙尊王等,在地漁民,出

海前都習慣前往參拜,祈求順利安好,具備 心靈寄託功能,為傳統漁業社會不可或缺的 宗教信仰文化,守護著參拜的信眾。

守護神們

社寮福德宮奉祀主神為土地公和土地婆,其他祀

神有水仙尊王、關聖帝君、虎爺等。其中水仙尊王

簡稱水仙王,是航海者的守護神,為沿海民眾、漁 民和貿易商人所崇信。古時大禹因治水有功,百

姓乃信其為水神,祀祭為水仙王,除夏朝帝王大

禹為主祀,并配祀伍子胥、屈原、王勃、李白四位 為合神,航海業者都崇奉。

眾神合影

福滿載

社寮福德宮所在位置過去是港口,漁民出海前往往會先來福德宮祈求平

安。漁船是漁民的生財工具,漁民認為捕魚就是捕撈金元寶,然而面對海 相的詭譎多變,漁民不求滿載而歸,只求平安歸來,才能有下一次的出航。 而現在福德宮每年都會舉辦各式活動,如南巡會香及農曆二月二日土地公 社寮福德宮土地公

伯聖誕等。詳請至下方社寮福德宮臉書連結,歡迎共襄盛舉: https://www.facebook.com/pg/SheLiaoFuDe/posts/


27

社寮福德宮

咱的厝邊。土地公公、土地婆婆。 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

社寮福德宮的土地公婆,從 17 世紀起,即守護這塊土地迄今。 早些年,居民要出海前都會到此祈求平安

祂們 是心靈的寄託 是在地的歸屬 是最好的聽眾 是最實在的厝邊。

土地公土地婆

海洋的守護神‧水仙尊王

相傳,往昔出海的漁船和貨船若遇到海象不佳、狂風暴雨,船隻被 困在外海無法駛入港灣時,船上的船員們只要拿出筷子和湯匙作

撥划狀,如此便能得到水仙尊王的庇佑,指引受困的船隻順利返回 港邊。

這裡的水仙尊王與不同於一般,祂手持雞籠舢舨,彷彿祂也對這

片土地充滿人文關懷。同時,對於在地居民的信仰和生活有更為緊 密的連結。

水仙尊王


28 守護神們 ‧ 社寮福德宮

守護者的堅持與心願 ‧ 蘇來成先生

現任社寮福德宮主委 蘇來成先生

現任基隆市中正區和憲里長(連任三屆,2010年迄今) 。

曾榮獲基隆區漁會76、84、93屆模範漁民、現仍為漁多利號船長。

見證基隆港興衰,經歷漁業捕撈、福德宮基層人員等生活經驗。主張重視漁 民權益、關懷弱勢、爭取汙水處理廠回饋金,以保障里民。 蘇來成先生

期許恢復古航道,發展舢舨船水上觀光等,促進當地發展,守護著和憲里全 體居民。

住海邊 進來坐啦,里長請大家喝茶

為方便服務里民,里辦公室即結合福德宮辦公室,蘇里長推開

窗戶,彩虹屋隨即映入眼簾,伴隨混著海鹹味的涼風,悠悠說 道,我住家在四樓,里民長輩來訪不易。大夥可以泡個茶、吹 吹風、走出室外放鬆聊個心,也可以好好服務大家。

里長說:「大家來找土地伯公講 心事時,別忘了來找我喝杯 茶,聽我來說故事,看你是要瞭解這間廟、島或橋的歷史、漁 民、船,通通來問我就對了啦」

小組訪談


29

蘇來成里長用手機紀錄 每天所見的美景

一個美麗的地方,不僅是保存山水風光,更是要有濃厚的人情。 守護者守護著這片風景、這片土地、這群人。 希望有更多的人共同守護這份美麗的理想。


30 廟前的舢舨船

廟前 的 舢 舨 船

製船的洪坤湖師傅最早從初中畢業即參與製造舢舨

船,一艘真正的舢舨船必須要十幾人合力完成,本舢 舨船為正統基隆和平島、正濱漁港舢舨船等比例縮 小製作。

正統基隆和平島、正濱漁港舢舨船不同於淡水舢舨 船以藍色為主色,這裡的舢舨船係以白色為主體,結

合民間信仰配上紅色、綠色、藍色等來彩繪,是台灣 早期傳統捕魚船及水上交通工具。

期望透過這舢舨船喚起在地人對和平島和正濱的共

同記憶,並且讓遊客更了解和平島與正濱漁港的古 往今來。

復刻舢舨船 純手工製作

社寮福德宮主委兼里長‧蘇來成的舢舨回憶 舢舨的演變

這裡的舢舨船主要是捕撈夏季的小魚,通常一次三 艘船出海,把漁網放在船中間,拋網形成一個圓形狀

捕魚,而舢舨船隨造船技術的進步逐漸沒落,大約於

民國60年代就式微了。後來演變成划龍舟的船,最早

基隆划龍舟的地點在和平橋下,一開始是站著划船, 對腰負擔較大,後來才改成坐著划龍舟。

蘇里長也曾經是龍舟比賽選手,在喧鬧的鼓聲中齊

心合力往前邁進,展現和平島的生命力!

船開光點睛

「魚眼」是舢舨船的特色,不同功能的船舶,眼睛直視

方向也不同。如商船是往上看,象徵透過觀測滿天星

斗指引正確方向、戰船則是直視前方,以最「殺」的眼 神先挫敵軍的氣勢,而漁船則是往下看,才能看到海

裡的魚蝦。船在製作完成後,會拿毛筆在船的魚眼睛

點一下或是拿酒瓶敲船頭、放和平鴿等為開光儀式,

而這艘舢舨船即是由蘇里長來開光,期許能乘載記

憶航向未來。

小組合影


31

舢舨船紀錄照


32 廟前的舢舨船

舢舨船小檔案

早期基隆漢族之漁船以舢舨為主,舢舨又稱三板或杉 板,早年由大陸福建、浙江沿海一帶之移民傳至,原先

為大型船舶帆船(戎克船JUNK),船、岸之腳船之放

大型,為早期移民沿岸漁船之主要船型。

此舢舨多用於經營沿岸漁業,以沿岸海域為魚場,船員

人數,每艘二至三人;槳划速力甚慢,時速約1-2浬,普 通天氣良好,風力在3-4級以內時,可以出漁。其漁法

有一支釣、延攬釣、底刺網、焚寄網等。

船艏照面繪有「山字頭」,鳩尾繪有「七星平盤」,色彩豐

富。有四營三艙,艙間有肋材加強,外板因大小,有五、

七、九、十一、十三者(奇數)。

舢舨船動力演變

最初的漁民們必須靠著自己雙手划動船槳,好讓舢舨 船能運轉自如於水上。

後來聰明的漁民,想到了運用大自然的力量,那就是使 用風帆來使船的移動,並輔以船漿更為方便迅速。

現在則使用馬達,只要有足夠的儲油,一按開關就可以 讓馬達運轉,使漁民們省了不少力氣;後來因馬達發

動時的切切聲,又稱為「切仔」。

船長由十幾尺到三十餘尺之間;舷邊有槳座數個,其有

些船亦備有風帆;後有動力機引進,船體較大,就是動

力舢舨。


33

舢舨漁船 Sampan

為了引起外界的大眾對於社寮福德宮的興趣,也喚起正濱

地區及和平島的居民們對於渡船口的回憶,特別委由碩果僅

存的模型船職人洪坤湖師傅以純手工打造木製舢舨船模型,

長約175公分,寬約60公分。希望能透過設置基隆傳統式樣

配色的復刻舢舨船,承載著居民的嚮往,成為正濱地區復甦

的一步。

舢舨模型船的視野與展望

模型船在未來將作為恢復基隆海上藍色公路計畫的意見收集地及渡船口視覺形象,除扮演推展觀光的角色外,

也帶給現場蒞臨的遊客和居民們一些驚喜。而舢舨船將如照片所呈現的,在能夠把整個正濱漁港盡收眼底的地 方,繼續守望著正濱。


34 百工職魂 ‧ 洪坤湖

書寫歷史 別只用筆 ‧ 洪坤湖 用船,記憶,歷史,最深刻之處

我們曾以為,船模只是工匠的技藝,但,洪師傅教會

了我們,船,是正濱歷史的重要載體

基隆過去造船業發達,生於西元1952年的知名船模

師傅洪坤湖,其父親洪蚶目就是和平島當地知名造

船師,洪坤湖於4歲時,跟隨父親從台中前往位於和

平島上的華南造船廠工作,自此落腳和平島。 洪坤湖師傅

十年磨一劍

師傅的設計圖

學習木藝工夫學思旅程

船舶模型由大變小,洪坤湖靠的不是記憶拼湊,他製造模型係按照設計圖走,近70歲的他,迄今有時仍會翻著小

時候父親造漁船的設計圖或自己畫的設計圖。

洪坤湖師傅於受訪時說:「船可以作為漁撈用,讓漁民有收入,但因為我不是漁民,只是造船者,只要漁民有需要, 都會繼續做下去。」 「我認為這技術不傳承下來,就中斷了」「所以趁我現在還能做的話,就儘量做。」


35

洪師傅純手工親製各類船模

洪師傅熱情展示其妥善保存於防塵櫃的各類手工船模,有單拖漁船、雙拖漁船、基隆 港拖船、撈煤船、遠洋漁船、標旗漁船等,堪稱小型臺灣漁船博物館。

1. 雙拖漁船 2. 單拖漁船 3. 搖撸小船 4. 雙槳搖撸小船 5. 南部單拖漁船 6. 標旗漁船 7. 遠洋漁船 8. 基隆河撈煤船

1

2

3

4

5

6

7

8


36 百工職魂 ‧ 洪坤湖

基隆河‧撈煤船

就像雲依賴藍天一樣,船也深深依賴港灣,船與濱水文化,

有著密不可分之因緣。

基隆河撈煤有百餘年歷史,金礦枯竭後,擔負中下游運輸之

中型舢舨,雖然煤礦已衰微沒落,船卻歷萬年而不止。

雙槳仔‧雙槳搖撸船

正濱最普遍的接駁船,想下海,靠它。

和平島代表漁船‧標旗魚漁船

基隆市和平島 1940~1970 年間,是個僻靜小漁村,

村裡漁民擅長標旗魚,「標魚手掛在船頭,在風浪

中,手持標槍,隨時準備出手。」這個標旗魚動作, 現在問問島上和平國小 9 字頭小學生,沒幾個人

看過。

從畫設計圖、鋸木板、做龍骨到裝艙門隔板,然

後在船頭放置標槍,遊艇木模師洪坤湖的「標旗

魚漁船」完成了。所有設計圖、工序、材質都依原 型漁船打造,是仿真的縮小版,要把基隆過去的

漁業發展及漁船演進完整保留下來。

旗魚浮出水面時間短,旗魚漁船上,設有「看魚手」,

「船長」依看魚手指示調整方向,船首通常有「正標

手」、「副標手」,著腳底環勾住腳掌,在風浪中,手 持標槍,隨時準備出手。( 取自蘋果日報 )


37

第三組

靠櫃人生 正濱漁港彼个貨櫃屋‧舌尖上的正濱

創作者 鄔 心怡 / 邱 顯 金 / 簡 紅 玉 / 傅云 柔 / 歐 陽 芳如 / 王奕 文 / 周盈君 / 朱詠薇 / 施尹婷


38 正濱漁港彼个貨櫃屋

透早啉茶開講

每天早上的 9 點到 11 點,你都在幹嘛?

這 2 小時,對正濱漁港貨櫃屋的漁工阿伯們而言,就像

我們上學,聽到上課鐘聲,就知道要回教室了。而阿伯

們會在這個時間,集合!

固定的 9 點到 11 點,每天早上這個時間,阿伯們知道

要來貨櫃屋旁泡茶聊天。我們知道,討海人都經歷過漂

泊,但這專屬的茶聚形式,將他們牢牢凝聚在一起。

這專屬於阿伯們的茶聚時光,岸邊漁船隨時有船東或者

漁工一起加入,我們一起「闖」入這聚會,而阿伯們都熱

情招待。問了問阿伯們每天都聊些什麼 ?

喝了口茶 後,阿伯回答 :「什麼都嘛可以聊,聊天氣啊、 家裡的事啊、天南地北都是話題。」

阿伯們的靠櫃人生

想像 40 年前,這些在貨櫃屋旁泡茶聊天的阿伯們,各

自過著怎樣生活 ...

是在大太陽下,那個任勞任怨地搬運漁貨的工人? 是在海上漂泊,百折不饒的跑船青年?

還是在碼頭角落,勤懇踏實的織魚網工人?

讓我們一起揭曉這群阿伯,從年輕為正濱漁港付出到老,

茶的味道,剛入口有些許苦澀,但面對聽故

生歷程。

入喉後會回甘。

原本身為外地人,卻願意在此打拼,最後駐留於此的人

事的我們,阿伯們愈講愈開心,那滋味像茶,


39

正濱漁港彼个貨櫃屋 貨櫃屋原就存在於碼頭邊嗎?

成為港邊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不是的。

正濱漁港的彩虹屋雖然鼎鼎有名,我們卻意外發現,

早期正濱漁港是北部最大的漁港,漁船數量曾高達

靛藍色的貨櫃屋,外觀有著受海風及歲月的痕跡,

貨櫃屋年輕時當然是在漁船上!

2000 艘,極其繁榮。附近有販賣漁網、五金等等生

財工具的商家,也吸引很多外地人前來就業,像許

多宜蘭人,為了賺錢貼補家用,離鄉背井來正濱漁 港從事漁工等職業。

貨櫃屋才是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看起來甚至已不堪使用,但仍貯藏著許多討海人們 必備的工具。

而有一群年逾古稀、白髮蒼蒼卻生龍活虎的阿伯們,

因此,漁工們需要有放置港邊作業相關工具的處所,

每天聚在貨櫃屋旁閒話家常 ......。

但由於漁貨量日益龐大,原本的港區因腹地太小而

聚首於貨櫃屋邊 ?

而最早是放置於一間二層樓的工寮候工室。

不敷使用,於是港務局及漁會將碼頭向外擴建,而 碼頭的擴建導致工寮室必須拆除。

所幸,經由漁會及工會溝通討論後,合資購置了現

在放置在這裡的貨櫃。

是什麼樣的回憶、什麼樣的情感,讓阿伯們仍不時


40 正濱漁港彼个貨櫃屋

1

2 3

1. 班長伯為大家添茶 2. 防水鞋

3. 卸魚貨道具

助人為樂的 班 長 伯

原本在部隊擔任班長的班長伯,於民國 59 年退伍後, 姐夫介紹他到正濱漁港幫忙卸漁貨。

班長伯在貨櫃屋旁集合時總是鮮少說話,但總會注

意到每個人茶是不是喝完了,並趕緊添茶,「服務」 就是他的天性。

在現代,班長伯屬於默默付出的體貼型暖男,而 40

年前的他,大概也是少女們容易不小心愛上的溫柔 大哥吧!

當我們好奇地詢問班長伯,貨櫃屋裡到底裝些什 麼?班長伯竟出乎我們意料,熱情地向我們介紹裡

頭卸漁貨的道具。其中有幾雙厚重的防水鞋,可保暖、 防水,是給卸貨人進入魚艙時穿的。他也說道,漁

船分近海及遠洋,每次出航、 入港的時間是不固定的,

因此卸漁貨工人必須隨時待命!

而泡茶交朋友就是班長伯在碼頭邊找到的人生樂趣。


41

德高 望 重 的 許 船 長

回憶過往,許船長啜著茶說出海的最高紀錄是 85 天,而 說這話時,眼神透著光芒。

許船長從民國 60 年開始了船長人生,我們好奇地向他詢

問在船上的生活起居。他說一艘漁船約 10 個船員,上船

前會把糧食備好存放於冰庫,像是米、青菜及少許的肉類, 而捕獲的魚貨偶爾也會成為船員們的犒賞!洗澡是用海 水及肥皂,再用少許淡水將身體沖乾淨。最後當然是滿載 漁貨了才能返航!

但是現在工作量少了,正濱漁港的漁船頂多 30 多艘,無

法吸引本地年輕人就業,漁工以外籍移工居多,年長的碼 頭工人則去別處兼差維生。

許船長現在的生活,就是早起爬山,9 點泡茶到 11

點,吃個午飯後睡午覺,下午散步,結束一天生活。 海浪依舊拍打著岸邊,但停靠上千艘船的榮景已

不復存在。早期靠著討海養活一家人,現在他只求 生活過得去就好。


42 正濱漁港彼个貨櫃屋

精力 充 沛 的 阿 樹 伯

阿樹伯的興趣是料理,對海鮮尤其拿手,像是花枝烟、

新鮮的鯊魚料理等他最為推薦。

在貨櫃屋旁泡茶聊天的阿伯們,阿樹伯是最年輕的, 僅 60 出頭。因此阿樹伯也主動擔任這群阿伯們的聯

絡窗口,總是到處揪街頭巷尾鄰居一起來碼頭喝茶聊

天,並且準備親自烹調的私房料理,供大夥聚會時享用。

有他在的貨櫃屋,充滿著人情味。


43 舌尖上的正濱

基隆,以豐沛的漁獲建立產業根基,以海鮮聞名。

這天,我們跟著在地人的味蕾,重新開箱屬於這港口人的美食國度。

港口旁群聚聊天的阿伯們,有的是擁有數十年出海經驗的船長, 有的曾是港口魚貨的大總管,而海洋將大家聯繫在一起。


44 舌尖上的正濱

舌尖上的正濱

是你我之間的回憶

也是你我相聚的美好 在正濱蹲點觀察了幾個月,與港口阿伯交情深厚的學長姐們, 準備自己心目中的美食來港口與阿伯們分享,想不到的是,

阿伯們的私房料理更讓人大開眼界,兩組人馬備著豐盛的美 食與萬分的誠意,展開一場美食派對。

用港口的故事,配上餐桌上的佳餚,聊著海鮮私房菜的味道、 口感及料理方式;聊著早期基隆港的繁榮和豐碩的漁貨;聊

著出海近 3 個月的海上生活。今昔對比,緬懷昔日海上的風 光,也許伴隨著憂愁,但陪伴這群港口阿伯們,是不變的美 味佳餚和患難與共的情誼。

「來喔 ! 拄才入港个」,滿面春風的船東拎著一袋 禮物走來,原來是剛上岸的天使蝦。

阿伯們俐落地上菜,不吃蝦的阿伯也馬上幫大

家撥蝦,深怕遺漏任何人。天使蝦的滋味,讓人 難以掩飾幸福到極點的神情;霎那間,彷彿也

看到阿伯們的港口人生,是如此地純粹,純粹 地味道,純粹地分享,度過港灣的盛衰。


45

飲食文化隨著社會變遷而發展改變,然而 飲食中的人情美,是無可取代的。這場的相

聚,我們交換了彼此的味道,也交換了彼此 的記憶。

正濱的味道,經過情感的發酵,定格為永恆

的美好,昇華為一種無法代替的精神慰藉。

你我又何嘗沒有類似的回憶呢?有一種味

道,美味在舌尖,感嘆在心頭,內心的琴弦

也被輕輕地撥動,不由自主地產生了親切的 共鳴,而,會心一笑。


46

過程照片紀實


47


48

參考圖片來源

P.14 貴賓池

【自由時報】網友瘋傳基隆老屋照!驚見超神秘澡堂「貴賔池」、海景第一排別墅

P.20 紀念碑

【健行筆記網友心得】和平島海角樂園環山步道 O 型

P.22 草哥的魚網

【聯合新聞網】補網 40 年 草哥「匠人魂」 嘆後繼無人

P.27 社寮福德宮

【FB 粉專】基隆社寮福德宮

P.27 土地公土地婆

P.36 和平島代表漁船

【蘋果日報】島之船 遊艇師傅造模型 刻劃北部漁業軌跡


49

參考書目

提姆 . 布朗 (2010)。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 吳莉君譯 。台北 : 聯經出版。 山崎亮 (2019)。

引路者 : 導引山崎亮走上社區設計的大師們 , 探究英國社區設計如何發跡 , 重新回復工 業社會所剝奪的人性與尊嚴 , 詹慕如譯 , 臉譜 , 城邦文化出版。

福武總一郎 & 北川富朗 (2017)。

從直島啟航的瀨戶內國際藝術 祭 : 以藝術活化地方 , 張玲玲譯 , 台北 : 遠流。

蔡奕屏 (2021)。

地方設計 : 萃取土地魅力、挖掘地方價值 , 日本頂尖設計團隊公開操作秘訣 , 打造全新 感動經濟 !。台北 : 果力文化。

參與人員

授課老師:江明修、陳琬惠、林書豪、施佩吟 場域助教:劉祥甫

助教群:盧俊偉、莊旻煒、陳怡婷、陳德瑄 實作學生:翁郁翔、簡子文、楊玠倫、陳伶、謝欣融、王裕鈴、顧均一、王琬筠、黃俞婷、謝

佳璁、張煥霖、賴韋廷、劉奕均、林玟妤、邱若灝、康雅婷、郭乃榕、羅旨、林禹淨、薛雅婷、 鄔心怡、邱顯金、簡紅玉、傅云柔、歐陽芳如、王奕文、周盈君、朱詠薇、施尹婷


授課老師:江明修教授

場域社區教練:林書豪

合作師資: 陳琬惠、施佩吟

主辦單位: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計畫:藝術參與共創計畫 ( 藝術共創 4.0-- 永晝海濱美術館 ) 實踐場域:基隆正濱漁港 時間:2021 / 2 - 7 月

政大社科院

星濱山共創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