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戰國 青白玉勾連穀紋璧 四件一組 D7.2cm / D8.8cm / D8.5cm / D7.5cm
TWD 250,000-300,000 USD 8,600-10,300 HKD 67,600-81,100 A RARE SET OF FOUR PALE CELADON JADE 'BI' DISCS WARRING STATES PERIOD
璧四件取同一玉料琢製,青白玉質,帶有深淺不同的灰白色沁和褐色土斑。璧呈扁 圓體,正中圓孔,兩面飾紋相同,面體皆切割平整,內外緣厚度均勻,邊緣皆琢 弦紋輪廓線,外廓內沿各分布八至十二數量不等之小孔眼,可與其它玉飾共組成 佩飾。相似之例可見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群出土,天長市博物館庋藏西漢〈玉 璧〉(圖一)及陜西省博物院庋藏戰國〈玉龍紋飾〉(圖二)與本品應屬同時期、 同地區之作品,可資參考。本組玉璧皆雕琢穀紋,先以三個剔地突出的圓點穀粒, 再和陰線連成勾雲紋,兩兩相對成菱行,排列疏朗規整,成「蒲格穀紋」,唯本品 不僅作為禮玉,還用於佩飾,為身分地位象徵,更勝一籌。 春秋戰國時期,以玉為貴,視玉為寶,多用於祭禮、征戰、裝飾,尤以佩玉極為盛 行,「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即此時期的典型用玉習俗。穀紋源自穀物發芽之貌,與 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相關,象徵萬物甦醒,生機勃勃之景與人們對農業豐收的盼 望。《周禮.大宗伯》:「谷所以養人,蒲為蓆以安人」又《國語.楚語》稱「玉 足以庇蔭嘉穀,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本組珮飾以「蒲格穀紋」寓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整體技法精湛,採壓地浮雕,表面隱起弧形圓穀粒,排列規整,大小均 勻,刀工鋒利挺拔,線條流暢,沁色自然美觀,十分悅目,別具風格。
圖一
圖二
文獻參考
68
圖一
西漢〈玉璧〉,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群出土,天長市博物館庋藏, 收錄於《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6 -安徽 》,科學出版社,2005 年,頁 137
圖二
戰國〈玉龍紋飾〉,1979 年陜西省西安市八里村出土,陜西省博物館庋藏, 收錄於《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3 -春秋・戰國 》,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 年,頁 191,圖版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