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種籽&園丁

Page 1

基金會現況‧愛的宗旨

2012年11月.第30期.

發刊所:財團法人台北市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創刊日:2007年11月 發刊期:雙月刊 發行人暨董事長:王進財 編 輯:賴麗榕、張文樺 網 站: http://www.jenlinst.org.tw (本會網站備有各期電子版會刊,歡迎傳閱) 【台北學習中心】住址:10652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100號5樓 電話:(02)2778-0703 傳真:(02)2778-0719 信箱:jenlinst@ms77.hinet.net 【新竹學習中心】住址:30060 新竹市東區中華路二段49號6樓之 1 電話:(03)543-7315 傳真:(03)543-9450 信箱:jenlinst.hc@gmail.com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271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無法投遞請退回‧ 【台中學習中心】住 址 : 4 0 7 5 8 台 中 市 西 屯 區 文 心 路 二 段 5 6 0 -8 號 2 樓 之 1 珍惜環保資源,如須退訂或更改地址,請電洽基金會。 電話 : (04)2310-9533 傳真:(04)2310-8527 信箱:jenlinst@gmail.com

近和家人一起觀賞了二部很棒的電影:《金盞花大飯店》和《當櫻花 盛開》。 《金》片是場景在印度的英國片,主軸由一位充滿理想、夢想、極想要 成功的印度年輕人在英國刊登廣告「金盞花大飯店是退休人士的最佳選擇」, 串聯起七位英國退休老人迫於現實環境,必須選擇人生第二春或暫時逃避現實 困境來到印度所發生的故事。描述人們在現實與夢想和浪漫幻想中的衝突與矛 盾,當生命不平衡時,聽從你內在的聲音,相信你做的選擇,夢想是可能會實 現的,而生命最終必須取得平衡才能止息。生命的故事是每個人自由的撰寫, 端看你如何善用傾聽內心和行動的力量。 《櫻》片則描述一對德國老夫妻與親子的關係,場景在德國和日本,是 一個理性和感性衝撞的故事:老先生是三、四十年來每天上班下班生活極度規 律的公務員,太太是一位有涵養但內心不斷掙扎著是否要追求自己生命自由的 傳統女人;最後太太因病過世,老先生掙脫了德國固有的務實理性文化,帶著 太太最喜愛的衣物前往日本一圓她生前的夢想(在日本傳統舞蹈中以肢體語言 來表達與擁抱生命的內在聲音);途中,老先生碰到一位也在尋找生命的日本 年輕舞者,迥異於在德國親子關係的冷淡疏離,他們一起歷經波折抵達富士 山。一日半夜,老先生看到富士山被白雪蓋住的景色,他化了日本舞者的妝、 穿上妻子最喜愛的日本衣袍,在富士山清晰倒影的湖邊舞出生命的律動和感受 到妻子的同在,那一剎那─理性完全融入感性中,夫妻生命合一。 從這二部片中,導演讓我看到人生的過程和生命意義的呈現,完美的人 生是需要勇於愛自己才能體驗,才能享受生命的美好;看清楚現實和夢想的不 同內涵,學習改變和成長就有機會創造新的人生,改變生命的慣性以扭轉人生 命運,不然無意識的慣性就像操控傀儡的繩子,生命故事如同傀儡戲。 有一天和朋友聊到:人是否會改變?我分享:人的過去經驗和行為模式 不會改變,因為每人頭腦裝入的內容已經是生命的一部份,無法切割抹滅,所 以說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然而有學習就能改變人生,一則強化或淡化過去的經 驗模式;一則經由學習和體驗新的經驗,產生新的可能和創造;再則用不同的

角度和思維重新看過去的生命故事,可能發現過去未曾體會的詮釋,跳脫原先的 窠臼,而放下背上的沉重十字架,所以說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只怕有心人。 本會「任林愛家學苑」成立的初衷是提供生命中必修的課程,是陪伴你在 婚姻和家庭生活、生命上實踐操練的基本功,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經過學習 成長,藉由安頓自我關係和人際關係增進家庭幸福、團體和諧和社會安定,並 且活出生命的喜悅。 任林愛家學苑共有生命、婚姻、家庭三個系列課程,生命系列有認識自 己、療癒和整合自己、活出生命意義、認識生命靈性;婚姻系列包含婚前學 習、婚後學習及婚姻經營;家庭系列包含家庭探源與重塑、家庭溝通與經營、 親子教育和多元家庭;並且以任兆璋修女的五本書作為愛家社區讀書會最初學 習階段的核心課程。 任林愛家學苑學習內容不同於其他文化教育機構,本會夥伴們自我期許: 2015年底的基金會是對生命、婚姻與家庭教育有需要的民眾,會優先選擇的專 業機構。我相信每個人生來都是學習和享受快樂的,當你害怕、恐懼、擔心、 痛苦、孤獨時,那是生命的內在聲音,它藉此表達需要休息、放鬆、放下、被 照顧和需要學習改變自己想法的需求,這個時候─邀請你來基金會參與「任林 愛家學苑」。


諮商心理師專欄 愛 家 學 苑

2012年11月.第30期.

11

月諮商心理師專欄

文 ◆/王琇慧(本會諮商心理師)

所受的創痛,需要時間復原。 調適失落過程具體作法,第一 步:「讓我奢侈的哭泣」,釋放悲 傷、失落、憤怒、內疚、害怕、無 助、哀痛、絕望等情緒。當我們面對 死亡 , 承 認 失 去 的 事 實 , 經 驗 悲 傷 的痛苦,抒發心中的感受時,是反 映在理性與情感上,接受現實了。 反之,若否定失落的事實,扭曲真 實情況,而退縮於社會之外,將形 成適應不良。 復原第二步:「賦予失落正向意 義」,喪偶的太太,花了兩三年,哀 傷才慢慢平復過來,而她對先生的死 亡有了不同的詮釋:先生肉體不用再 受病痛的苦,人雖然離開了,我也常 常思念他,但我們對彼此的愛是我最 大的安慰。喪子的老媽媽則在信仰上 找到不同的領悟,她說:兒子息了地 上的 勞 苦 , 現 在 躺 在 神 的 懷 裡 , 我 將來會回天家與兒子相會,知道這 樣的光景,我逐漸適應兒子不在身 邊的日子。 對親人的逝去有了新的眼光後, 喪偶的妻子,她利用週末到醫院探訪 罹癌病患,將對先生的愛轉給病痛中 的人,聽她分享在醫院當義工的經 驗,我看見她臉上的光彩與走過失落 情緒的生命活力。至於老媽媽,又度 過 四 、五 年 苦 苦 思 念 兒 子 的 日 子 後 , 她加入了教會的詩班,吃力但卻信心 十足的跟著詩班成員識譜,開口高唱 「這一生最美的祝福」。熱情投入其 他有意義的關係 ─ 是他們教給我們 的,走過悲傷的最後一步。

人一生都要經歷失落,但我們不喜歡承認「失去」,也不談失去會帶來什麼 衝擊,因此失落悲傷的人很辛苦。大部份人從來沒被教導悲傷是正常的,失 落會經歷什麼?若加上對悲傷絕口不提,難怪很難走出悲傷來。

月樞 機 主 教 單 國 璽 走 完 人 生 道 路,上週先生的老同事,罹患運 動神經元疾病,走到生命盡頭,我深刻 感覺,陸續間有人,在人生列車上下 車,死亡是確定的。死亡讓人傷心絕 望,死亡是沉重的負荷,引出心中極大 的痛。 地震,透過媒體即時轉播,幾 921 乎全國人都經驗到重大災難帶來的衝 擊,現場罹難者親友呈現悲慟、哀戚的 情緒感染了我們,隨時間流逝,社會新 聞漸漸為人淡忘時,家屬對死者的思念 與失落才剛要開始。 人一生都要經歷失落,但我們不 喜歡承認「失去」,也不談失去會帶來 什麼衝擊,因此失落悲傷的人很辛苦。 大部份人從來沒被教導悲傷是正常的, 失落會經歷什麼?若加上對悲傷絕口不 提,難怪很難走出悲傷來。 親人的過世,讓人感到失去愛你或 你愛的人,同時失去他們的愛,伴隨著 椎心的痛排山倒海而來,有時也令人失 去愛的感受力,甚至失去對生命的掌控 感。曾經與一位因空難而失去兒子的母 親談話,老媽媽長夜哭泣,陷在悲傷泥 淖裡,深怕如果不再掉淚,與兒子的聯 繫就會從此斷絕。另有一位太太,先生 癌症過世,陷入摯愛死亡,自己卻獨活 的罪惡感中,因此不斷的自我傷害。 愧疚與憤怒的情緒,往往也是失落 的共同反應之一。這位喪子的母親怨恨 老天,以「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折磨, 來回應她一生的辛勞。喪偶的妻子,強 迫性的歸因自己,疏於照顧先生身體, 導致先生罹癌,自責的哭到覺得自己再 也活不下去了。面對失落事件,我們有 著很個人化的解釋,分別觸發自己的內 疚、憤怒情緒,這是很正常的歷程。 失落悲傷是一門艱難的功課,情緒 波動是必然的人性,有時哭泣,時而憤 怒,時而自欺,時而深陷自憐之中。精 神科醫生恩格闡述失去親人所產生的心 理創傷,相當於受傷或燒傷者在生理上

11月-12月諮商時間表 一 上午

下午

蔣美華 李宗燁

吳建豪 蔣美華

吳健豪

王琇慧

吳健豪

陳仲葦

葉美瑩

王琇慧 陳仲葦

吳健豪

註:諮商師非全職在基金會服務,故諮商時間安排採預約制度,有安排老師才會到基金會。

書很重要!」 所以,老師要求學生用功讀書, 家長時時督促孩子認真讀書,教育主管 當局大力推動閱讀,而民間單位也積極 辦理各式各樣讀書會,似乎「讀書」成 了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是在學校的「讀書」大都為了 「考試」、「成績」,好像與實際生活 或解決人生難題沒什麼直接助益,也因 此就算累積了多年的讀書經驗,並不代 表吸收了多少書中精華,內化了作者多 少的智慧。 因此,當我們重新反思「閱讀」這件事,不再被「考試」、「成績」制約 時,不用為滿足他人期待而不得不讀時,讀書的功能有沒有可能活化起來? 這些年的閱讀經驗告訴我:只要能靜下心來,慢慢咀嚼,細細品味,除了可 以增加知識,更能經由與內容、作者對話,讓自己本有的認知與經驗,在重新整 理與印證中,有了新的發現與體認。 就以閱讀《為自己出征》一書為例,它是一本寓言故事,簡短易讀,可以當 閒書瀏覽,也可以深度解讀,藉由書中主角的經歷,讓自己的生命也跟著進行完 整的「自我映照」之旅。 以下是我閱讀此書的些許體知: 人一出生,就有角色,隨著成長、歷練,角色也更多元,直至生命結束似乎 都活在角色中。 有些角色我們喜歡,有些不喜歡,隨著日復一日的扮演,不自覺的用角色 活出自己,甚至分不清我與角色的區別。也許偶爾內在真正的「我」會出聲抗 議,但是,堅強的角色已形成一層堅固的保護膜,讓「心聲」與外界隔離,久而 久之,「我」成了「自己」的陌生人,「角色」成了「我」,我找不到真正的自 己! 蘇格 拉 底 認 為 「 認 識 你 自 己 」 是 人 生 最 重 要 的 課 題 , 也 是 一 場 長 征 之 旅,如同Robert Fisher在《為自己出征》一書中的武士,日夜皆穿戴著盔 甲,以便隨時出征,終至有一天家人要求他將盔甲卸下,以便看到他的真實 面貌時,他才發現盔甲已脫不下來。 為了脫下盔甲,回復活生生、有溫度的「自己」,武士開始了追尋自我

之旅。 書中用三個城堡來象徵「認識 自我」的歷程: 首先是「沉默之堡」。 你我每日生活在忙碌、喧嘩 中,外放多而內省少,最熟悉的反 而是外在的世界,因此,了解自己 的第一歩就是要先學會「完全的面 對自己」,而能靜靜的與自己相 處,才能聽到心內真實的聲音,如 此經由自省,學習接納自己,正是 打開心門的契機。 其次是「知識之堡」。 人的可貴之處在於「有自覺能力」,自覺力就是一種「自知之明」,它 帶來對世界的了解,讓人具有分辨、判斷的能力,當我們能對自己有更清明的 「看見」時,所有自我本具的一切都是學習的源頭,智慧之光會在其中閃現。 第三是「志勇之堡」。 在追尋自我過程中難免會有疑惑,遇到困頓也會有所擔心,甚至許多挑戰 讓我們害怕,想要退轉,就像故事中的「疑懼之龍」,牠最喜歡的是疑慮 和恐懼,如果無法克服自己心內的疑懼,不相信自己的「有」與「能」, 疑懼只會不斷的被自己放大,因此,只要用如實的我持續往前,疑懼終是 幻相,自然消失。 通過三座城堡,武士身上的盔甲一一掉落,武士終於觸摸到真實的自 己,一顆自由的心靈充滿對未知的相信,因為武士找到內心最重要的源頭: 「愛」,包括對自己、親友與世界。 人一輩子的努力,就是在完成自我中得到自由,《為自己出征》的故事, 就是帶著我們經歷由「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到「超越自己」,進而「回 歸真我」的生命循環。 當我先試著客觀了解故事內容後,再停留在閱讀過程觸動我的部分,好好 與自己內在對話,讓故事滋潤我,最後,重新整理故事內容和我的生命撞擊後 的看見與沉澱,於是,我發現了生命「重生」的軌跡與契機。 親愛的朋友,只要是用生命書寫的書,都蘊藏了作者豐富的經驗與智慧, 請讓自己暫停、細讀、體會,書中常常可以找到解開人生困頓的線索!


基金會現況‧愛的宗旨 親 子 專 欄

2012年11月.第30期.

◆文/吳建豪(本會輔導老師‧「愛、上了影」指導老師)

台灣傳統文化習俗中「親子教育」的反思 27

同理心並不是忘掉自己,不在乎自己的完全以對方為主,而是帶著自己的生命進入對方的生 命。從這個角度來看親子的互動,簡單來說,就是父母並不是完全以孩子的需要為主,當孩 子的需要和父母的有衝突時,父母除了同理孩子,也有權力和責任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

上 一期「用同理心協助孩子面對困難」刊出後,意外收到一些迴響,有個媽 媽告訴我,孩子學校的老師印這篇讓他們帶回家給爸媽看,她很認真的 邊看邊想自己有沒有用同理心對孩子,但再過一會兒,她想說:「可是我也需 要孩子同理我啊!」 這媽媽沒說錯!雖然我們是父母,是成人,可我們也會有情緒、也有自己 的需求,也需要被了解,我們不可能像機器一樣,每次遇到孩子讓我們擔心、 焦慮時,還能從臉上擠出微笑面對孩子,父母又不是服務業的從業人員。 只是,當我們希望孩子同理我們的時候,可能要先問問我們做了什麼,因 為孩子其實是我們的鏡子。前幾天我看綜藝節目張小燕訪問寶媽,寶媽說這些 年感謝小燕姐居中調節她和女兒曾寶儀的衝突,小燕姐常常跟她說「妳看妳女 兒的固執和倔強,不都跟妳一個樣嗎?!」 我在帶領親子活動,體驗盲人走路遊戲時,也見証這樣的道理,在媽媽帶 領完矇眼的女兒後,孩子把矇眼的媽媽也帶得很安穩,問她怎麼知道如何帶領 照顧媽媽,她說:「因為剛剛媽媽是這樣帶我的啊!」孩子學習的起點其實是 我們,他們從我們身上學習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 可是有的父母會說,我都很體諒他啊,但他反而一點都不感激我們的辛 苦,好像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最近跟愛上影的夥伴討論「啃老族」現象時, 也曾提到類似情形,有的家庭經濟狀況並不寬裕,但父母總想辦法滿足孩子各 種需求,導致孩子以為父母很有錢、賺錢很容易,用起來也肆無忌憚。 這讓我想到研究所上同理心的時候,翁開誠老師提到的「互為主體性」。 當一個助人者,我們很容易以為專注在「照顧」對方,忘了自己也是主體,是 自己的主人,同理心並不是忘掉自己,不在乎自己的完全以對方為主,而是帶 著自己的生命進入對方的生命。從這個角度來看親子的互動,簡單來說,就是 父母並不是完全以孩子的需要為主,當孩子的需要和父母的有衝突時,父母除 了同理孩子,也有權力和責任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 記得我曾諮商一個六歲孩子,每當要結束時,沒安全感的他總是非常激 動,又鬧又叫的,有一次,甚至還拿東西丟我,拳腳相向。當下我帶著被撩撥 起來的生氣、嚴肅地跟他說:「我知道你很討厭結束,等待下一次的感覺並不 好受,你可以生氣,可以對抱枕出氣,但你不可以動手打我、拿東西丟我,丟 到我,我會痛、會受傷,我當然會很生氣。」自此之後面對結束,他雖然仍有 情緒,需要一段鬧的緩衝過程,但至少不會對我動粗。 希望孩子同理我們的時候,我們可能要先想想我有沒有告訴孩子,我的感 受、我的期待、我的需要?我們雖然愛孩子,但孩子不是世界唯一的中心。然 而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時,也要省思說出來背後的用意是什麼,有時候表 達自己的情緒,是希望對方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時候反而變成一種控制。例

如「你不好好念書讓我很傷心」、「你 們兄弟在那邊吵吵鬧鬧惹得我很生 氣」,這些話語乍看很正常、很常 見,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孩子念書 是為了不要讓我們傷心嗎?或是 因為害怕爸媽生氣,所以要壓抑自 己玩的興奮嗎? 當然不是,表達是開啟一種對話, 協助孩子了解人我的界線。像念書是孩子的事,我們可以說:「你這學期成績好 像退步了,專心做功課念書的時間也變少了,我擔心你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你 願意告訴我嗎?」這時候,讀書的責任還給了孩子,我們表達的就是關懷而不 是控制。 關於後者涉及同一空間裡兩種不同需求,我們可以說:「爸爸昨天工作很 晚很累、需要睡個午覺,你們在客廳玩的時候,聲音很大,我會很難入睡,請 你們小聲一點,好嗎?」或者「我知道你們玩得很開心,會不小心忘記音量, 但爸爸已請你們小聲好幾次,同樣的話講多了爸爸也會失去耐性,特別是想睡 覺的時候,我希望你們體諒爸爸需要休息,換個地方玩或是其他適合的遊戲方 式。」 有時候,當我們期待孩子同理我們時,我們是否有先同理自己呢?當我們能 同理自己的時候,我相信孩子自然而然也懂得同理我們。

找一件孩子的行為讓我會有情緒的事,同理一下自己,我怎麼了? 我有什麼想法?我的感受是什麼?我的需求是什麼? 同上,分辨一下那是孩子的責任,或是孩子的行為干擾到我了,試 著用非控制的方式告訴孩子我的感受和需求。

9

的思考模式

乖小孩往往過度設想他人的反應或想法來困住自己,在自己的想像中為了成全別人而必須 克制自己,規定自己應該如何或不該如何,最後可能讓自己動彈不得,暫且把它稱為克己 成人的思考模式。

美 珠因照顧病中的媽媽而身心俱疲,尤其媽媽犀利指責的言語常常引來跟 爸爸的激烈口角。這讓美珠又怕又氣,因為小時候經常目睹大人的言 語與肢體衝突。一幕一幕恐怖的畫面伴隨無止盡的恐懼與孤單是她的深刻 記憶,美珠記得小時候曾經激動地對父母說你們應該一個人關一個房間。 雖然美珠已經是成人了,可是一聽到父母吵架就會非常生氣,甚至有 股掉頭走人的衝動,認為媽媽不要用言詞傷人就會少很多衝突。不過美珠 同時又很自責自己怎麼可以氣媽媽,成長的過程媽媽在她每次的難關都給 她最大的幫助。她是我的媽媽,又對我很好,我怎麼可以氣她呢?況且她 又生病了。如果媽媽知道我氣她,她一定會很難過。 就這樣,每次美珠必須克制憤怒與痛苦,假裝沒事地照顧媽媽卻又要 提心吊膽地擔心父母又吵起來。沒多久美珠發現自己不斷地在內心交戰中 枯竭了,她在課堂上分享她的困境。 我說你似乎先判定氣媽媽是不對的,也認為氣對方就是否認她對你的好。美 珠說:對。你又設想媽媽將會難過來否決自己的憤怒。美珠說:對。 我說: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它就是思想心理的反應,其次,你可以 承認生氣同時明白媽媽對你的好。換句話說,去了解生氣的內涵不僅不會 抹煞對方的好,反而可以化解隔閡讓彼此真正的靠近。 接受生氣不等於去責怪對方而是允許「我生氣了」這個事實。若是先 判定它不應該,或是預想這是不孝或媽媽會難過等於在對抗這個事實,也 製造了衝突,失去了解憤怒的基礎。

美珠了解到生氣是因為很害怕媽媽批判的言詞再次觸動內心飽受驚嚇 小女孩,她從小就希望趕快長大可以搬離這個家,再也不要感受這些苦痛 了。另一方面又很希望感受到家庭和諧的溫暖,而且媽媽應該要知道她不喜 歡見到她們吵架。其實「媽媽應該知道」只是一種期望,美珠不曾好好地跟 媽媽坦露這些心情。 美珠終於鼓起勇氣坐到床邊跟媽媽說:媽媽 ... 我知道你很辛苦,你 很氣爸爸很多行為沒有符合你的期望,其實 ... 我一直 ... 很害怕告訴你, 我也生氣你會用犀利的話激怒爸爸,當你們大聲叫罵時...我...真的很 害怕…好像回到小時候的驚恐......頓時美珠趴在媽媽的棉被上痛哭, 全身無法克制地顫抖。媽媽握著美珠的手,靜默地看著她良久說不出話 來 ...... 然後嘆口氣說:我知道了!知道了。 乖小孩在事前往往會設想他人的反應來限制自己的行為或想法,例如 美珠很苦想找朋友談但是又覺得朋友也很忙,我不該浪費她的時間。或是沒 有人喜歡聽難過的事,如果能夠覺察這樣的思考模式就可以開口說出需要, 把對方是否有空的決定權還給對方。當然也可以進一歩去注意,會這麼想是 否跟自己的擔心有關,如擔心被拒絕等等。在事後,乖小孩遇到不愉快的狀 況常常會替對方找理由來舒緩情緒,就像美珠會告訴自己「媽媽也是很苦說 話才會那麼衝」,好像如此可以讓自己沒那麼生氣,可是這樣舒緩的有效期 限很短,也錯過了了解生氣的原因,若是能夠真正自己覺察不愉快的內涵並 且走完歷程,對於他人的體諒才會有力量。


愛 愛的 家 運學 動 苑

2012年11月.第30期.

我和家人在進行「愛的運動」中,有些行動逐漸成為一種生活的共同習慣和語言……這些只是一個學習 的開始,畢竟愛的正向力量學習是無止境的。 會「愛的運動」服務方案推出二年來,陸續接到一些朋友索取「愛的 本 運動」相關資料,在此感謝讀書會帶領志工在社區推動的努力和許多人 的回饋。這段期間我們看到許多的缺失,決定重新整理「愛的運動」方案內 容,在未完成前,藉此機會和朋友們分享有關「愛的運動」方案的緣起及一 些想法。 「愛的運動」緣於我們對於從個人到家庭和社會及國家存在的普遍現 象-「失序」與「失衡」有許多的擔心和焦慮。我們從平面、電視、網路各 媒體的報導中的失業、離婚、精神疾病、癌症、老年、貧富差距、環境汙 染、社會暴力,甚至戰爭議題中,看到人因懂得愛而偉大,也看到因為不懂 愛、得不到愛、不知如何愛而造成個人、家庭、社會、環境資源的傷害;秩 序和平衡的正向力量需要愛的學習和實踐,而「愛」和「道」一樣,無論怎 麼形容都無法完全表達,但我們仍努力歸納幾個概念如下: 愛不只是被照顧者生理上的滿足,它是生理、心理和心靈的全人照顧。 愛不是口號,它是一種實際行動的付出。 愛缺乏生命的體驗,它是想像。 愛不是講道理,它是一種生命感受的交流。 愛是負責、平等與利他的態度。 愛不是高深學問,它在日常生活細節中實踐。 愛不是偽裝自己,它是接受真實自己並和自己同在。 愛是學習不抱怨,並欣賞、感謝、接受周遭人事物。

生活中的每個剎那,到底我們愛什麼?不愛什麼?呈現在我們人生的選 擇和結果。所以我們希望設計一套簡單的行動三步驟,在最親密的我、家人 及他人的關係中,以愛自己、愛家人和愛生命等三個層面,藉由每日的生活 行動和體驗,產生正向的力量以增進個人和家庭與社會的幸福和喜悅。關於 「愛的運動」其他想法,還有: 從日常生活細節出發,以自己的關係、家人的關係,以及周遭的關係做起, 希望改善和諧的人際關係,增進家人的互動關係和凝聚力。 希望執行者從每日「愛的行動」中,體驗愛的感受和聲音,培養成愛的察覺 力。執行者能開始專注並持續一個月「愛的行動」,然後將隨身卡放在醒目 地方作為隨時提示作用,希望變成一項生活習慣和家庭共同語言。 希望更多人來參與「愛的運動」,包含學生、老師、家長、上班人士等,促 進團體和諧。 希望更多人分享進行「愛的運動」體驗的「愛的故事」和自己的「愛的行動 點子」傳送幸福。 基金會原先有規劃一本「愛的日誌」方便每個人在家可以自由書寫,希 望透過書寫的方式能更增加自我情緒和感受的察覺。我和家人在進行「愛的 運動」中,有些行動逐漸成為一種共同生活的習慣和語言:吃飯前感恩,說 謝謝你;睡前擁抱,互道晚安,說:我愛你;停下腳步和心情,欣賞路邊小 花等。這些只是一個學習的開始,畢竟愛的正向力量學習是無止境的,「愛 的運動」用意是幫助參與者開始愛的覺察和愛的學習,期望朋友們能因為參 與「愛的運動」而增加了生活喜悅和幸福。

心智的成熟是抗老祕方!為了鼓勵大家以積極正向的態度迎接高齡社會的到來,學習並傾聽銀髮族 的生命故事,本刊特別邀請蔣美華老師執筆「活出老年勝境」主題系列,本篇蔣老師以自身經歷分 享現實的家庭課題,並在文末以延伸思考議題的方式引導讀者進一步看見更多熟年的生命事件簿。

這 些年來,陸續經歷了那些生命中的大代誌。 有人說過:若不是人們勇於回首凝望,有誰能夠清楚意識到,生命的過 去竟包容著無處宣洩的窒息與哀傷呢?也許我們可以透過團體的相聚,彼此敘 說著我們的心靈故事,相互感動著我們的回憶,讓分享、支持與理解在愛中激 盪,喚醒個人內在寬恕與療癒的力量,找到個人生命存活的意義。可以讓「好 好活著做自己,充滿整個晚年生命」,為自己開創另一種邁向生命自我圓融的 康莊大道。 九年前,摯愛的母親,一向硬朗,只是輕微高血壓也遵醫囑按時服藥,卻 突然腦栓塞,昏迷了半年多,離開了我們。遽然痛失至親牽引著更年期的身心 失序,沮喪、焦慮、紊亂的內在狀態,正面衝擊著我的思緒、生活與家庭…翻 滾著,我費了好大的勁,在恩師的支持協助與家人的理解和陪伴下,讓自己失 落的情緒從谷底爬升,期間我領悟到生命的無常,「惟有愛的同在與流動能滋 養與療癒生命的不足與缺憾」;發現人生有夢,築夢要及時,「活在當下,即 刻用行動圓夢」刻不容緩。(延伸的生命思考議題:熟年喪親的失落憂傷適應) 隔年,我選擇從多年的教職退下來,轉換生涯跑道,專心致力於臨床諮商 實務知能議題的研修與精進,穿梭在社區健康中心及各級學校青少年與親職教 育輔導工作,忙碌中,無數的生命交會滋養著我,感謝他們邁向成熟的旅程也 是我個人心靈成長的旅程,他們教會我「心靈的富足與生命內在的平靜」才是 生命中最幸福美好的事。(延伸的生命思考議題:熟年生涯轉換及退休的心理 調適) 接下來在三年間,陸續完成兩個女兒的婚姻大事,孩子的離家與成家,似 乎鬆動了我潛意識中「期待他們成龍鳳」的千年枷鎖,突然間心境輕鬆許多, 也許是生命階段任務完成的交棒,有人接棒,我們適時放手,也算小小的自我 實現吧,雖不捨,但還是滿足開心的祝福著他們獨立自組家庭。去年也升格當 外婆了,小生命的加入豐富了我們的母女關係,也清晰的觸動著多年來親子間 的衝突與離合糾葛,讓過去也許不習慣或沒有學會說出口的「愛」,在三代間 激盪著,持續加溫著彼此,攜手邁向幸福快樂的生命泉源。(延伸的生命思考 議題:熟年面對兒女婚姻的態度,是選擇獨居或與兒女同住?如何以祝福信任 取代因擔憂而過度介入兒女婚姻?) 年中,陪伴多年失智的婆婆,也難敵衰老,走了。公婆伉儷情深,多年 前公公腦出血驟然離去,逝去摯愛伴侶的悲痛,經年累月襲擊婆婆瘦弱的身 軀,也攫走了她此生美麗多彩的記憶,最後幾年婆婆已完全臥床不認得周遭親 人;五月中婆婆因腹痛住院,合併器官衰竭,期間兒媳們雖感念不捨也惦記著 她的好,但仍不忍見她老人家遭受氣切插管之苦,在所有子女同意下替她選擇 了「接受安寧緩和醫療,於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時,願接受緩解性、支持 性之醫療照護及不接受施行心肺復甦術」。在生命盡頭時,我們都陪在婆婆床 邊,握著她的手,不斷在婆婆耳邊告訴她「我們都很愛您,也孝順您」,鼓勵 婆婆放下、放鬆,重新展開另一個新的生命旅程,生命的最後一刻,婆婆在子

女的愛與祝福中安詳謝幕。(延伸的生命思考議題:熟年如何陪伴及面對長輩 的臨終與善終的祝福,人生四道-道愛、道謝、道歉、道別,如何踐行?為何 預立遺囑很重要?我們要如何書寫自己的遺愛手書?) 每個中壯年至老年的生命循環,應是如此,殘酷歲月摧人老,兒女成家離 家,個人的生涯轉折退休老化,及家族的生命延續新生命的加入,看似平常, 卻觸動著生命中諸多悲歡離合的情緒糾結,交織成一串串,有淚水的滋潤,也 有愛的撫慰回憶,只驚覺到「人到了這個年紀,該面對的一樣也不會少,似乎 增添了更多生命的激情與火花」,那麼在面對生命的下半場,透過敘說與書 寫、可以梳理一些模糊、潛藏著的生命經驗或生命能量的阻滯,找到生命路徑 及滋養沃土,美國開業精神科醫師也是暢銷作家 M. Scott. Peck說過:生命是一 場學習與成長的探險旅程,愛與智慧是通達生命圓熟的路徑。


基金會現況‧愛的宗旨 愛 的 故 事 分 享

2012年11月.第30期.

◆文/吳健豪(本會「愛,上了影」指導老師)

「愛,上了影」討論議題 4

能夠有段順遂的關係當然是我們所期盼的美好,然而也有另一種美好,是透過關係,像面鏡子 讓我們把自己看清楚,感到自己的完整與自在。 2.為什麼小夏不願意離婚呢?你覺得,愛要如何能自由呢? 3.影片中的小夏,有個秘密花園與花仙子會平靜她的心靈,提醒她人生的一些 方向,你有這樣的空間或這樣的人,可以協助照拂心靈的自我嗎?

感思短文(以下是我們的體會思索,與你分享,由於內有關於劇情描述,建議 您先看影片再閱讀。)

劇名:讓愛自由 小夏與好友小春、小秋三名女子嬉笑怒罵中,相互吐露著婚姻裡 的心事,引發小夏思索著婚姻的困局。在童話般的花仙子世界 裡,小夏藉由和花樹精靈們的對話,在過去和現在夢境般的交織 中,領悟到自己感情世界的盲點,為生命尋找到出口的方向-讓 愛自由。(影片請到YouTube搜尋「愛,上了影 讓愛自由」) 討論題綱(看完影片的你,我們提出幾個問題,邀你與我們一同思索) 1.婚姻關係或伴侶關係對你來說是什麼?當關係中出現第三者的時候,你 會如何看待你自己、對方,以及你們的關係呢?

看完小夏的故事,不知道妳心裡浮現的畫面是什麼?我想到小夏最後與先 生交錯而過的畫面,她帶著感謝的口吻說如果不是他和小三,不會讓她有這些成 長,這是多麼不容易的體悟啊! 世界最難的關係莫過於伴侶關係,因為沒有血緣做為基礎,各自帶來成長過 程中養成的不同習慣,不但造成彼此錯誤的解讀,有時也會觸碰每個人核心的議 題與價值。就像初學國標舞,沒有默契的兩人,一不小心就會踩到對方的腳,一 次也還好,幾次後,就會覺得對方是「故意」的,感到不耐、厭煩甚至是憎惡。 一般的相處磨擦都可能會讓彼此傷痕累累,更何況是出現一個傳統道德價值裡所 不容的第三者。 究竟是伴侶關係出問題而有了第三者見縫插針的機會,或是因為個人不夠 忠於承諾,對外遇的成因,恐怕很難化為通則,但對於另一個人介入關係,所帶 來的挑戰與影響,確是實實在在的。傳統而言,那是種對關係的背叛,然而,引 發每個人對自我價值、對關係的安全感、對生命的課題,卻是不太相同的。有時 候,因為我們的脆弱與不安,當我們得到關注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我 們努力想要抓住另一個人。片中小夏說不要離婚,因為怎麼能輸給另一個女人 呢?這裡彰顯出來的,有了第三者變成一種競爭,這時候原來兩人之間的感情失 去了焦點,反而是輸和贏之間的拉扯。 這部影片,給我們一個窗口,讓我們看見,能夠有段順遂的關係當然是我們 所期盼的美好,然而也有另一種美好,是透過關係,像面鏡子讓我們把自己看清 楚,感到自己的完整與自在。所以,什麼叫愛的自由呢?一定是分合的抉擇嗎? 我不這麼認為,無論在關係中或選擇離開關係,當心靈感到豐富安頓時,我想, 那就是種自由了!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發生的事情,但我們可以改變那件 事對我們的影響。我認為固然當年選擇錯誤,然而那 是上蒼在我承受得起時,給我的一個禮物 ……

云婚姻中的老婆 三 ─婦 : 在 家 像 主 婦 , 出 門 像 貴 婦,在床上像蕩婦。是否女人扮演好此三婦角 色,即可婚姻幸福呢?未必! 我離過一次婚,慘痛的經驗!三婦的角色算扮演的 很稱職,前夫於分居前還曾對我言,聽朋友說與其老婆沒 話說,他告訴朋友與自己的老婆有聊不完的話。這次的婚 姻對我而言,印象惡劣透了!不想再步入婚姻,一心只想 將孩子撫養成人,未索分文贍養費與撫養小孩的費用。 嗯!也沒差!他與其母的名言就是:「小孩是你的,你 本來就該養;你自己有做事,所以你也要養你自己。」婚 後一直是我養家,在他瞞著他媽辭職準備考執照時,我除 了養家,還得湊一份他的薪水給他媽,免得他承受不了他 媽唠叨的壓力。如此過了三年,得知他考上時,我差點兒 放聲大哭,因為我再也承受不了負債的壓力。我甚至還貸 款給他做生意,本金他拿去用,利息我還。他沒錢時我養 家,他賺錢後照樣不養家,卻有錢去花天酒地。經分居三 年多,平靜思考後,毅然離婚。一人獨力撫養孩子廿餘 年,如今長子自國立研究所畢業。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五年前我再婚,有人說 年輕時找伴,會想找個個性上互補的人;中年時,成熟多 了,已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會找個與自己心性相似,容 易相處,心靈契合的人作伴,不想再花太多精力磨合,似 乎真是如此!如今兩人都很滿意目前的生活。 莎士比亞曾言:「天堂和地獄俱存汝心中」,在 《自由》這本書中提及:「我們造就了自己的天堂和地 獄」。我曾有過一次不幸的婚姻,當時苦不堪言;也曾自 責與悔恨,覺當年怎會嫁給那麼一個沒責任感的人,讓自 己吃了那麼多年的苦,不原諒自己,將自己囚禁於自我的 心牢中。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發生的事情,但我們可以改變那 件事對我們的影響。我認為固然當年選擇錯誤,然而那是 上蒼在我承受得起時,給我的一個禮物,讓我因而得以省 思許多人生的課題。如今像剝洋蔥般,我選擇放下以往背 負的重擔,從那泥沼中走出。憎恨,無益自己的身心,他 照樣過他的日子,並不會因有人厭惡他而難過。放下,是 為了確實與他切割,不再糾纏;是為了讓自己好過,讓自 己放下早已無須再背負的重擔,輕盈上路。將自己從自我 囚禁的牢籠中釋放出來,讓自己恢復自由,重見天日。我 感恩!以前的磨難造就今日的我,但那一切都過了,我向 它道謝告別。告別陰霾,瀟灑轉 身 , 走 向 陽 光 , 從 容 自 在的邁向自己未來的幸福人生。


視上 有 個 算 命 節 目 , 透 過 測 驗 來 了 解 自 己 屬 於 哪 種 人格型態,也常常聽到身邊的人提及:好像、好像,我 就是這樣。聽起來挺有意思的,為什麼每個人都可以幫自己 對號入座?所以我抱著期待的心情參與了基金會開的「九型 人格圖的靈性療癒」。課程一開始,老師先帶著我們進入冥 想 自 —己一個人的旅程,再透過測驗題項來檢視,還有角色 扮演、體驗及分享,然後確認自己的人格型態。發現原來我 是頭腦型,更準確一點是九型人格中的第七型 享 —樂型。 如果說我是第七型人格,應有享樂、活躍、機敏、詐 騙、剝削以及強奪等特質。怎會這樣?在正向的形容當中, 自己是樂於接受的,可是說到詐騙、剝削、搶奪,這麼些駭 人的事,肯定是否認的。還好有老師的解釋讓我們知道,這 是人格特質中強弱與行為的結果,看似嚇人的形容,也有可 能是另一面向的發展,至此稍稍釋懷。在課程的進行中,老 師一再讓我們從所屬特質中對應到自己的內在,也許本質是 與 生 俱 來 不 會 改 變 的 , 但 一 切 都 是 決 斷 的 嗎 ? 並 非 必 然 ,在 成長歷程中,父母對我們的期待、家庭的價值、工作的磨練 等,都默默地補上我們原本所沒有的、或需要的特質。 上課過程對我來說很像戴上哈利波特中的學院分類帽, 儘管最終結果不僅僅是由測試分數得知,且自己內心會有期 待想要的類型。就像頭腦型完全符合我自己的期待,但這真 的是我嗎?熟悉自己的夥伴,在相處中發現我並不完全與第 七型相符。我們來看看第七型的特質:積極主動、衝動、多 樣性、喜愛刺激等;勇於表達,能夠讓其他人支持他的想 法。可是,大多時候我並不會堅持自己的看法,甚至不會提 出意見。事實上,為了維持一團和氣,總是做個老好人,在 個人特質中不斷地出現第九型的傾向。

善於與人打成一片是我,做別人期望的事也是我。但一味 地默認別人的意願,不一定就能有滿意的人際關係。身邊也會 有人提醒,如果你不在別人面前展現真實自我,就不可能真的 與他們相處。九格人型的學習法在告訴我要成為自己的主人, 也只有表現出個人的獨立與自主,才能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 真正的協助。同時,也告訴自己去關注正在發生的事情,不要 對別人漠不關心,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要成為周遭世界的 積極參與者、學習怎樣才能在心理和感情上更加專注。 我知道我有頭腦型的特質,也不可否認地一直做著老好 人,但真的只是凡事以和為貴嗎?抑或只是一種逃避方式,就 像很多時候怕說出令別人受傷的話,然而,有的話不說出來, 有可能會更讓人受傷,就像是隱隱中知道有事情正在發生,可 是默默不說,事情並不會停止,也許只會繼續壞下去,這結果 肯定更傷人。到頭來自以為是的與人相處的方式,反而做了很 多傷人的事情,似乎只有保護了自己,讓自己不受傷而已。 如前所述,在九型人格課程當中,我們學習試著回到自 己,走到自己內心,用這個方式來再次看看自己、認識自己, 在所有的人格類型中都有各自的優勢及侷限,你可能接受或想 要拒絕。每種特質沒有絕對的好壞,有的是行為呈現的方式與 強烈程度。這是一個覺知自己的機會,如果我們可以時時覺 知,在面對事情的同時會出現經過覺知的反應,不再只以個人 慣性行為主導一切。 學習是利用較客觀的方式,再次發現自己與協助個人成長 與整合,而「九型人格圖的靈性療癒」課程便利用九格人型測 驗 , 及 許 多 再 確 認 的 體 驗 中 , 試 著 對 應 到 自 己 的 本 質 類 型 ,學 習在你看到自己本質的同時,還要鍛鍊自己往另一種人格類型 去發展,教我們透過自我整合個人內在,再漸漸走進完型。

這真的是我嗎? 用另一種方法看見自己

的父母。 多數家庭裡的夫妻和親子關係,就像天氣一樣是多變化的-時好時壞、 忽冷忽熱、陰晴不定。如果不好的家人互動關係經年累月始終未變好,我們難 免就要開始擔心:到底哪裡出了錯。問題是:大多數的夫妻會問「對方怎麼 了?」父母會問「孩子怎麼了?」我們很少會這樣問「我們之間的關係出了甚 麼變化」或「我有哪裡做錯了?」 家人間,難免在互動過程遭遇到意見不同或衝突,身為家庭一份子的我 們,一直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認知,常常以「事情過了就沒事了,時間會解決 一切的問題。」、「只要撐到孩子長大,當父母的責任就已經盡了。」就這樣 帶過與家人互動的挫折感。我們只是把家人間的互動當成責任負擔,並用一年 拖過一年的方式來解決夫妻、親子和家人間的爭議,其實我們家人間的互動就 像傳統教科書只給標準答案一樣,想簡單快速地把對方打發掉。然而,孩子將 發展成什麼樣的成人,決定在父母家人與他們的互動,有些孩子會自己找答 案,也有些孩子可能選擇遺忘或直接放棄,這樣的互動也逐漸型塑出對父母的 感覺和印象。 在孩子眼中,我們是否已經成為一群喜歡利用「親」權來管教兒女的威 權父母;把孩子當成員工老是想用錢來打發兒女的父母;完全倚賴既定模式和 小孩相處而不知變通的父母?我們應該認真想想,是否自己和家人之間關係出 了什麼變化,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種改變?如果你有以上這些狀況,先別擔 心,現在改變一切都還來得及。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我們目前正透過讀書會方式陪伴 大家一起學習,和其他父母們一起學習傾聽自己和家人的需要;一起學習如何 分辨什麼才是對自己和家人好的選擇;以及一起學習如何和家人共同做出對的 決定,讓自己成為家人成長最重要的陪伴者與學習者。邀請您和我們聚集在一 起組成共學的夥伴,再加上一位帶著一把好鑰匙的領航員,從本會推薦的5本 書開始,從書中、對話、討論的歷程,一步一步的學習與改變。一個人的改變 會漸漸地帶來家人互動的變化,一旦開始改變,產生不一樣的互動和溝通,就 是一種成長! 愛家社區教室共讀的書籍可分為兩個主題,其一為討論親子互動關係, 包括有《孩子的心,我懂》、《任修女的親子學堂》及《愛的學習》等三本 書;另一主題是談經營夫妻互動關係,包括有《結婚前,結婚後》和《共脩此 生》等兩本書。每本書大致須共讀六週、每星期一次、每次兩個小時,亦可在 最後一週安排影片賞析,透過影片討論作為當次閱讀書目的總結與分享。如果 您對於我們的讀書會感到興趣,或想在學校或社區成立這樣的讀書會,歡迎 您和我們聯繫一起成為共學的夥伴。聯繫窗口:吳佳錦、林雅莉小姐;連絡電 話:(04)2310-9533。 再一次邀請大家一起共讀、一起討論、一起分享,每本書利用六週的時 間,慢慢的把自己放到書本裏面,和我們一起讀到、領會到及做到。當有一 天,我們再回頭看自己,會發現一點點的改變,就是我們的收穫,期待您與我 們一起成就自己!

讓 我們學習成為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好朋友,嬰幼兒時期抱著孩子走,童 年時期牽著孩子走,青少年時期陪著走,成年時期就放在心中讓他自己走

台 中家學 習 愛 學中 心 苑 2012年11月.第30期.


新竹學習中心 基金會現況‧愛的宗旨

2012年11月.第30期.


2012年11月.第30期.

名愛家社區讀書會帶領志工的資格,除了認同基金會的理念與精 神,培訓間完成愛家社區讀書會的五本書(共脩此生、孩子的心我 懂、結婚前結婚後、愛的學習、任修女的親子學堂),另外還需有參加 過50小時以上成長課程的經驗,記得今年初報名者共有16位,經過安排 面談後錄取了14位。培訓中途有2位因個人因素而退出,最後的12位完成 了培訓課程,快快樂樂的參加結業式,我衷心佩服每一位的堅持與接受 挑戰的勇氣。 台北第六屆愛家社區讀書會帶領志工培訓,自 3月8日開訓至9月13日結訓,經過六個多月,共 七階段的培訓課程,內容包含個人成長與讀 書會的規劃運作及帶領的技巧。在培訓的 過程中,真的是在考驗每位成員的服務熱 誠、耐心、內心的開放度及面對問題的勇 氣與態度,更重要的是察覺能力的提升; 是否能活在當下,對於自己的穩定度,甚至 於傾聽同理的能力,是否能聽到、聽懂還要 聽進去(心裡),並給於適時地回應,這些都 是讀書會帶領的必要條件。 每位報名的成員都覺得參加基金會的讀書會自 己受益良多,願意傳承基金會的精神,抱著服務社會的

台愛中 學 愛家社區學習計畫(北區 家習 中 學心 專 苑版 )

熱誠來參與培訓課程。但結業並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志工,在嚴謹的考核 下只有9人順利參與志工授證儀式。在此也恭賀9位順利獲得授證、新出 爐的志工,未來的路─在愛家社區讀書會帶領過程中分享任兆璋修女與 林美智老師的愛,仍需要你們的協助,與團隊共同打拼,讓我們一起加 油吧! 其中3位是因為人格特質或是自己還沒準備好而未通過,不過我們 還是歡迎未通過者在準備好之後,能再次回來參加培訓。 希望有志於助人工作者不要氣餒,再給自己機會,於 成長的路上不畏懼失敗,而能更上一層樓。 這次的團體也是我第一次的全程陪伴參 與,一路上與夥伴們一起學習成長,看見每個 人因背景的不同所面臨的問題差異,無形中 開拓了視野,對於為人的價值觀有更深的認 識與體悟。很高興能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學 習機會,覺得很幸福;在過程中也結交不少 的知己,互相陪伴、接納、支持與共融,真的 很感恩!感謝基金會給我機會從事這份志工經營 的工作,對我而言也是自我挑戰,每個困境都是學 習成長最好的經驗,讓我更認識自己。在開挖自己內 在的礦山時,發現內在寶石的豐富,是值得讚嘆的!


9

基金會現況‧愛的宗旨 ) 愛家社區學習計畫(北區

2012年11月.第30期.

經26週的參與學習,恭喜中壢市祥安國小愛家社區讀書會夥伴們,即將 在11月中旬完成《任修女的親子學堂》的閱讀,是繼桃園尊邸社區、 中壢自立國小、富台國小後,即將走完任修女五本著作的團體。相信這群 熱情的夥伴,已經將所學、所感動的落實到生活中,為家庭帶來不一樣的氛 圍,創造出和好的家庭關係。因此特別整理了夥伴們閱讀上一本《愛的學 習》後的回饋,與還在奮鬥學習的你分享: 從前的我是不允許自己有弱的時候,凡事要做到最好,因此我也用同樣的 標準要求與我共事的夥伴們,而現在我能接納我自己的弱時,同時也看到 夥伴們的優點,讓我們彼此間的相處更融洽。給親愛的自己:恭喜你找到 了自己。當自己的內在是滿的時候,就不需要外在的給予。 婚姻生活中,必須體會照顧配偶的感受,不能以自我為中心,性生活亦是 如此,不能只求自我享樂。將關照配偶的心情與需要運用於生活中之後, 發現由配偶那裏得到更多的關愛與尊重,雙方的互動增加,也帶動孩子的 參與,感覺很好!參加讀書會與自己看書在實質感受上真的有很大的不同。 心動了嗎?在帶領志工們的努力下,桃園市讀書會又將有兩個新團體 要成立了!由黃碧蓮志工帶領閱讀親子教育系列《孩子的心,我懂。》; 蘆竹鄉光明國小則由黃絢秀志工帶領新一期的閱讀《共脩此生》。相關訊 息請洽台北學習中心(02)2778-0703轉20 黃姿夢社工員。 本然讀書會10/31~12/05,每週三上午09:30-11:30 同德國中11/16~12/21,每週五上午09:30-11:30 蘆竹鄉光明國小11/05~12/03,每週一下午13:30-15:30

台北愛家社區讀書會心得

「文化京華社區」讀書會成員與帶領志工(前排中)歡樂合影。

上 年初生了場大病,需要持續治療養病,杜 娟姊除了電話、簡訊關心和打氣外,適逢文 化京華社區有愛家社區讀書會,她也熱情邀約, 一週一次、離家不遠、又不耗體力,我也不想一 直關在家裡就答應了;另方面也想,除可增進夫 妻、親子觀念和關係外,又可和久違的領航同學 見面,可謂一舉數得。 讀書會雖是第一次參加,上課內容、型態儘管心 裡有譜,但也滿期待的。參加的同學除了大部份是 和自己年紀相近已步入中年的夫妻檔甚至已當祖父 母的,也有年紀更長和未婚的年輕人,覺得大家都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份學習的熱情,帶領人是高挑 美麗有氣質的宋琇珍老師。 上課的氣氛和感覺很好,很佩服定吉大哥以七十好 幾高齡,卻如此好學又常是最早到教室的,他有一顆年 輕又溫潤的心,謙虛敦厚,說話不慍不火,對事務常有 睿智的看法,真是令人敬佩的長者!乙煊兄於課程內容 分享常導入時下的社會現象和深入的見解,也把實際的 人生成長經驗和帶孫子的美好過程及心得和課程主題做 呼應,可說將課程生活化,把讀書會學以致用。梧桐兄 非常幽默風趣,偶爾逗趣的表情或是和老婆有趣的對 話,甚至上演老公被老婆追迫著要求表現愛意的戲碼, 真是幸福洋溢也讓教室充滿笑聲。 順義兄應是第一次參與類似的讀書會,平常忙於工 作也沒有機會表現細膩的一面,當需要以文字和言語表 達上課心得及分享時,或簡單三言兩語,或覺言塞詞

榮幸自己有機會帶領京華社區所主辦的夫妻讀書會,這個讀書會12名成員裡 就有五對是夫妻檔,我們一起從冬天走到夏天,在今年7月中旬完成了5本書的學 習,很開心他們都將有機會及資格成為下一年度的培訓帶領人! 捷修大哥、美雲姊這對夫妻,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先生很冷靜、太太很害羞,在經過3 本書的相處與學習後,我真的很感動,因為先生將蘊藏在內心的熱情不時地展現在團體 中,而太太的表達也越來越進步,在團體中大家都可見證他們的成長! 就在最後一本書即將結束時,捷修、乙煊和定吉等三位大哥願意拋磚引玉,以男人的 角度,為參與愛家社區讀書會做心得分享,希望能鼓勵更多的男性放心投入讀書會,我 真的很感動。捷修的坦然分享,即使身處疾病中,也依然保持無所求的積極學習態度, 令人感動。感恩每一位成員的投入,琇珍衷心地期盼自己及每一位成員都要努力向前 走。愛自己的內在小孩、愛家人、愛社會!

窮,但也常於靦腆表情之下自我解嘲的蹦出令人會心一 笑的驚人之語,除也感受他很用心的來學習外,對老婆杜 娟姊也是濃濃的情意,只是愛妳在心口難開。坤豊兄,和 彥蓉夫妻每課必到,對課程內容有精闢的心得分享和獨到 的見解,夫妻相敬如賓及良好唱和互動也讓人欣賞。 淑惠常是一針見血的表達看法,語言雖然犀利切中 要害,但也帶有詼諧機智和自我調侃。寶蓮是幸福的女 人,除了適切的發言外也表達出純真善良的內心世界, 還有乙綸、逸青和齡方等年輕後輩的用心參與課程,精 神可嘉。這整個上課成員的組成及良好的上課氣氛就讓 人很喜歡。當然琇珍老師的優秀及用心也是有目共睹 的,除了帶領導讀外,也常以有趣的互動方式及有新意 的練習引導我們從中學習發掘內心表達自我,真希望如 此好的課程能持續下去! 很感謝乙煊、寶蓮無償的提供如此好的場所,還有梧 桐、如蓁夫妻無私提供的上課點心,更要感謝基金會提 供的書本《孩子的心,我懂》和志工師資。我和內人是 中間才加入讀書會的,其實我們都是愛小孩的,但卻不 太懂小孩的心。除了以前學校沒教,自己也未上過類似 親子成長的課程外,我們常以單方向的眼光和溝通,以 主觀式、命令式、灌輸式的方式在對待小孩,而不是以 了解小孩的內心世界、和小孩做朋友,用溝通的、雙 向的、互動的、民主的方式在教導小孩。自己很慚愧 在小孩的成長階段,沒有如書上所說在嬰幼兒期、學 齡前、學齡期、青春期都一路陪她成長,現在女兒都 已長大,還好都很乖巧貼心,只是在幼小的心靈也曾

經跌倒受傷,有過不愉快的童年回憶,也不是那麼多采 多姿的度過。 人們在胸前是貼著優點─看得到的;在背後貼著是缺 點─自己看不到。所以只看到自己的優點和別人背後的 缺點,當我們用食指指責別人的不是,同時也是另四指 指向自己的無知,對待別人是這樣,教導小孩何嘗不是 如此呢?而指責孩子的同時,常是不願看到自己錯誤的 影子,其實小孩只是耳濡目染重演你的缺點。另外,小 孩的表現明明已經很好,我們卻吝嗇給予讚美,因為好 還要更好,也怕小孩因此自滿驕傲怠惰,其實自己何嘗 不是需要別人的讚美,且也都有惰性。其實即時的學習 和改變是不嫌遲的!《孩子的心,我懂》書中,任修女 敘述的內容常觸動到自己的缺失,還好自我的省思和心 態觀念的調整,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和親子的互動。當我 使用比較多的正面思考和正向言語和家人互動後,發現 除了大家也有較多的正面情緒和溝通語言外,也看到小 女兒跟她阿嬤的互動,竟一改以前較有不敬的態度,而 會以揶揄調侃的輕鬆言語對應,也讓阿嬤莞爾一笑,這 是很大的轉變和收穫。 愛要學習,愛要成長,愛要傳承,愛要散播,在參 加讀書會每一位參與學習者的家裡都可播下一顆愛的種 子,它需要不時的灌溉、照護、修整,茁壯之後,要將 愛散播出去,希望週遭親友面臨夫妻親子家庭問題時, 都可加入愛家社區讀書會或成長學習工作坊,透過學習 和改變,能讓小孩快樂成長,夫妻互相關愛,家庭充滿 和樂幸福。


台北愛家學苑 愛 家 學 苑

2012年11月.第30期.

10

任林愛家學苑課程

母愛是人性中最被歌頌的德行之一,在真實生活中,卻有許多母女情結仍待解開。你或許有著不同的 故事......那麼這個團體也是為你而開,你將可以抒發你所失落的情感依附。

母 親是自我期許甚嚴的傳統女性,目光焦點都在檢視自 己做不好的部份,深怕做得不夠好,會被人看貶,對 於自己成功完成的事物,則視為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鮮少肯 定自己的好。身為女兒的我,耳濡目染,形成與媽媽相同的 習性,我開始關心,有多少母親的影子內化為我的一部份。 你若也有這般的好奇,透過團體,探討你與母親的關係,你 將有可能多認識自己。 1958年電影《苦兒流浪記》插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裡頭有一句歌詞: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 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沒有媽媽最苦惱
,沒媽的孩 子像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

 簡短的歌詞表達,媽媽的懷抱是孩子心中的避風港,孩 子在母親的呵護下安全的成長是重要的。近日網路流傳一張 伊朗藝術家BahareH BisheH拍攝的照片,一名孤兒女童,脫 掉鞋子,蜷縮在幾筆勾勒出的媽媽畫像中安穩睡去,不難看 出女童有多渴望母親溫暖的懷抱,且那是她未曾擁有過的奢 侈。你或許有著不同的故事,但與這女童有相同樣的共鳴, 那麼這個團體也是為你而開,你將可以抒發你所失落的情感

依附。 母愛是人性中最被歌頌的德行之一,在真實生活 中,卻有許多母女情結仍待解開。有些女兒的抱怨是, 母親可以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卻無法讓我跟她吐露心 事;有些則是自小看著母親在家庭婚姻中受苦,母與女 係屬相同生理性別,一方面敬愛媽媽,但又害怕跟她一 樣,母親那卑弱的女性角色,令女兒在認同上有了矛 盾;在諮商中最常見到的是,長女把所見到的母親的 苦,攬在自己身上,背著對母親的心疼與怒氣在成長, 久而久之,自己似乎也成了母親的化身。雖然在理性 上,很想擺脫母親的模式,但是情感上卻停留在幼年時 與母親同苦的狀態。 女兒不一定會成為母親,可是都是母親的女兒。 你是否經歷又愛又緊張的母女關係? 你能否面對母親拒絕或權威的痛苦? 你可曾想像擁有親密的母女關係? 團體邀請你來,了解自己的母親,釐清你與母親的 關係,敞開心多認識自己,多接納自己。

寫心得報告之前,我要先感謝成立 這個基金會的所有人,還有義務 來我們富台國小帶領讀書會的淑媛老 師,及促成這個讀書會的蘇主任與一群 可愛的志工媽媽們,只要少了以上其中一 個環節,就沒有富台國小的讀書會了。 連續上了兩年的讀書會,和志工媽媽們透過淑媛老師的帶領下,彼此 分享內心的世界、分享教養孩子的經驗,這當中的點點滴滴,回想起來真 是精彩萬分,許多過程,從一開始受到的震撼到慢慢的接受新的觀點,再 到日常生活不經意的信手拈來,真的就像潤物細無聲卻深入心田,不斷潛 移默化、不斷的成長進步,不斷的改善與自己、與孩子、與家人的關係, 讓彼此間的化學變化昇華到另一個嶄新的高度。 依稀還記得,從一開始的抗拒參加讀書會而使自己有幾次的缺席,一 直到現在的期待每週一次讀書會的到來,怎樣也要把所有事情排開,無論 如何都要列席的心情轉折,想起來都會不禁莞爾一笑。每次上課,淑媛老 師都會就課本的內容以及章節主題,共振出一堂精采紛呈的課程,而我印 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回探討一個主題時,我與女兒之間會不約而同的相應

課程的菁華,非常的有趣,舉個例子:我們已 經進行了第二輪的讀書會,讀到的是《孩子 的心,我懂。》,這本書一開始的主題講的 是「感受」,其中有一句話在第23頁的最後 一行:「感受只是一種感覺,並不是一個事 實。」就發生一件真實案例。有一次我幫女兒 清潔眼睫毛上的分泌物(因為她有習慣性的霰粒腫,已開過兩次刀),就 在 終 於 將 頑 固 的 眼 屎 從 她 睫 毛 上 拔下來時,她大叫一聲:「阿~媽媽妳把我的 睫毛拔下來了啦!」我立即給她看證據:「是一顆很硬的眼屎並沒有睫毛。」她就 馬上回答我說:「媽媽,有時後感受只是一種感覺,並不是一個事實。」 老師一再的教我們要隨時隨地的察覺當下!感受就是情緒,而情緒和 身體是百分之百的連結的。身體的反應有時候會先於感受,此時隨時停下 來,先察覺並問我是誰?我要做什麼?了解當下自己扮演的角色,再問問 自己背後的內在意圖,這種練習能很快的掌握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 左右。當然情緒的照顧也是一輩子的事!唯有透過學習才能掌握技巧,願 與 所 有 看 到 這 篇 心 得 分 享 的 朋 友 們 共勉之!歡迎妳一起來參加我們的讀書 會,讓我們一起成長!


11

台北愛家學苑 基金會現況‧愛的宗旨

2012年11月.第30期.

◆文/黃姿夢(本會社工員)

公益講座紀實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一生你最想要的是什麼、希望社會記得什麼?到現在為止,你快樂嗎? 蔣美華老師藉由三個問題帶領我們反思、整理進而盤點自己,重新開機。 頭上出現一根根的銀絲,告訴我們時間快速地消逝而去。光陰的痕跡,究竟在生 命中留下了甚麼?是開始感嘆時間的不夠?或是焦慮的發現還有好多事情沒完 成?! 拜醫療科技之賜,銀髮浪潮席捲全球,尤其台灣堪稱老化最快速國家─預估 2025年高齡人口可達20%,到時候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雖然我們不想變老,但是 面對歲月不饒人的事實,以及少子化及全球經濟大崩壞等環境的改變,銀髮族如 何活出有尊嚴、有美感的晚年?已成為值得整個社會國家乃至個人關注的議題。 緣此,基金會特別在10月3日舉辦了「活力帶勁成功老化」免費公益講座,邀 請蔣美華老師主講。活動中,蔣老師帶領大家去思考: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一 生你最想要的是什麼、希望社會記得什麼?到現在為止,你快樂嗎?藉由三個問

愛家學苑學員分享

題反思、整理進而盤點自己 ,重新開機;同時,蔣老師 借用了青木純製作的動畫短 片《人的一生》帶領大家回 顧過往,影片內容從主角的 嬰兒時期一路衝衝衝,衝過 老中青三代一起來關心老人議題。 了就學、就業、結婚生子到 白髮蒼蒼的倚著拐杖,最後衝到了終點─死亡,短短29秒播完人的一生。影片用很簡單 詼諧的方式去呈現人的一生稍縱即逝,究竟我們做了多少事?看完後大家多有感嘆。 「醫學界早已證實心智上的學習才是抗老祕方,所以終身學習、積極參與社 會,與人群連結,才是抗老的最佳策略。」蔣老師還提及她在門診及周遭親朋好友 中碰到很多罹患退化性或慢性病的長輩,都認為:反正人老了,功能樣樣都退化, 這「很正常」。但蔣老師卻認為這個觀念其實是錯的!因為「心理健康」才是幸福 晚年的第一要務,我們不僅要正向「面對、接納老化」,更要「活力帶勁,成功老 化!」人老了,如果在態度上能活得健康帶勁、有活力,生活有品質,老的有尊 嚴,身分證上的出生年月日應只是一個數字符號而已。 生命就像電池一般,需要經常充電─認識、理解老化,才能面對接受並與老化共 處,用充滿熱情活力的心,面對接下來的每一天,告訴自己「我一樣可以創造出不同的 價值」,盡情享受生活,讓我們一起「換檔」,重新起步,放鬆自在的迎向下半生吧!

很 多時候,總是習慣一個人,一個人很自在,然而在人群中,會感到害 怕,於是慣性武裝起來板著臉。是的,我有揮之不去的一股複雜情緒翻

講 座 參 與 者 的 分 享

滾著,常覺得胸口沒有多餘空間讓新鮮的空氣進入;內心裡總有一層陰影,當 挫折與傷痛浮出時,卻是慣性地武裝起來,孤僻的性格,一些缺陷讓我選擇了 隱藏,視而不見而逃開。 日積月累,那顆心有的洞,愈來愈深,恐懼擋住了去路,動彈不得逐漸使 我閉上眼睛,關起我的心,任性地逃避著。就這樣,長久以來都覺得自己的心 一直都沒有被照顧到,我知道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就戰戰兢兢獨自一人走在 鋼線上,偽裝自己很堅強、很勇敢。 然而埋在心底的糾結何時解開,束縛的心要如何解捆?就在迷惘中,很有 機緣地參加了基金會「關係療癒系列─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坊」課程。 Amar老師是位資深的家族排列講師,看著老師用緩和、平穩、同理的引 導,讓學員看到問題、處理問題。 每一個學員都有著自己的故事,當她們說起自己的故事時,我也想著自己 的故事,把過往的創傷一一檢視起來,也看到自己在害怕甚麼而去隱藏,有點 含著淚的強顏歡笑。 我所執著的是在於自己沒有安全感,記得Amar老師播放一支影片「老虎 追小熊」時,不禁讓我聯想到在小學時,被一位男同學惡作劇,從背後把我推 倒,我的臉多處擦傷,當下同學與我都嚇壞了。母親來學校接我到醫院敷藥, 接連好幾日,臉上貼了好幾塊紗布或是塗著白色的藥膏到學校,另一個噩夢來 了,「鐘樓怪人來了!」只要我走到哪裡,就看到有人指著我的臉喊著;於是 乎下課都不敢離開教室。 小學留下很大的傷痛,過幾年又遇到不舒服的事件,也是從背後被襲擊。 我帶著這些傷痛成長,一路走來一直用這樣的傷痛來懲罰自己。 由於自己背了這重重的殼,無論是處事或在人際關係上,我一直緊緊抓住 被遺棄、很無助的感受,而這種感受不停地在啃噬我、吞噬我,也不斷地獨自 抓狂、舔傷口。這一道道傷口卻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的生活,我用冷漠對待自 己和別人,會忽視自己的愛與被愛,總是習慣自言自語,將所有的委屈和憤怒 都藏在自己的身體裡,很容易就被受傷的情緒擊敗,然後捲縮在小角落裡,那 麼倔強的個性,阻隔了自己和別人的距離。 Amar老師細膩導引著我往安全光明的那一扇門走去,是的,我長大了,不 管出現甚麼情況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保護著我。Amar老師說:「過往的傷痛不 是妳的錯。」這一句話無形中釋放了我那糾結不安的情感。 六堂課後的數週,我才像是突然明白了甚麼,覺察消化後,而願意停止怨恨 和疑惑。 這過程像是一種奇妙的冒險旅程,想起Amar老師曾說能找一個讓自己內心 的孩子覺得安全的支持者會有幫助的。我嘗試找個支持著,當害怕、不安和恐懼 時,支持者就告訴內心小孩:「沒關係,我在這裡,我可以保護妳,不會讓妳受 到傷害,妳不必再害怕了!」在走這一段旅程會心痛,會心酸,然而有感動。 此時此刻,我已經開始這樣照顧自己內心裡的孩子,我並不是孤立無援 的,而能有勇氣去愛、去面對生命的黑暗,不再創一個傷痛侵蝕、綑綁著我。 因為有愛,對人的信任度、對自己的接納,有更深的體悟。 感謝像陽光般溫暖又溫柔的Amar老師細心的引導下,解除我那創傷銘印, 以及各位學員她們的生命故事讓我有機會去看到,試著學習使自己充滿勇氣, 把自己由過去釋放出來。 或許當恐懼準備吞噬著靈魂時,我將盡可能選擇不驚嚇自己,改變自己對 某些事情的侷限心情,仁慈耐心地善待自己、告訴自己:「我現在擁有愛與力 量的人,我很安全。」 祝福自己與大家都平安豐盛的長大!

不為老而苦自己,不為子女的離開有失落感,不為失去老伴兒憂鬱,多 愛自己、多察覺自己內心的需要。雖然老是自然的現象,但我可以讓自 己活得快樂健康。 老了也沒那麼悲觀,若讓自己充滿正向,其實人生老化也是必然的,我 接受然後放下,我感覺是自己的能量又動了起來。「心理健康」是幸福 晚年的第一步!!!


2012年11月.第30期.

三 年前某一個初冬的下午,結束導護媽媽 工作的我,正準備帶剛上小一的兒子回 家,太陽暖暖的照在大手牽著小手的兩人身上顯 得好溫馨,心想真是一個幸福的時刻,就在即將 離開校門的時候經過公佈欄,發現一張小小的宣 傳單正在公告讀書會的訊息,一個特別的讀書 會,書名為《共脩此生》,帶著好奇的心情我報 名參加了…… 在婚前也曾參加過吳娟瑜老師的兩性成長 學,婚後我和外子的婚姻生活也平順無慮,但對 《共脩此生》,一書中的文字仍低迴不已,例 如:父母親是愛之船上的舵手,當婚姻生活失去 平衡,就像愛之船發生了傾斜現象。家庭是一個 個體,有任何情況發生時,不必在意好壞、對 錯,合理與否,最重要的是如何取得關係的協 調,以及父母須要常常跟孩子分享過去吃苦的過 程……這些都是我在生活中容易忽略的部分,但 在經過提醒後卻成為我時時察覺的事項之一,也 幫助我的家庭中的氛圍更協調,且孩子們更能體 會父母的辛苦。 這些影響引發我對作者產生很大的興趣, 於是我循著書中的介紹、帶著期盼的心情希望與 作者見面,分享她的人生智慧,經過輾轉來到了 基金會,但沒想到這位充滿愛的導師早已離開人 世,令我震驚不已,但也因此讓我與基金會結下 不解之緣……

教育是一份能深耕人心,改變社會的良心 事業,對於基金會能傳承任修女與美智老師的 精神,並且願意將它發揚傳遞下去的意念著實 讓我感動不已,當下我決定要參與支持基金會 的行動。首先我參加了五本書的讀書會,爾後 更接受培訓成為讀書會帶領志工。這段期間的 頻繁接觸讓我被基金會那份充滿尊重與全然接 納的能量感動並受益良多,這份能量不僅讓我 能更清楚覺察自己的情緒也讓我更能傾聽同理 別人的聲音,漸漸的我的生活更加放鬆,同時 也讓週圍其他人也放鬆了……這些都要感謝基 金會給我的啟發,讓我更加明白且相信教育力 量的深遠影響及其意義,於是我決定以小額捐 款方式長期資助這份能深化人心的志業。 如今,看著基金會一天天的成長,感受 到幫助的人與家庭也越來越多,尤其在每一次 帶領讀書會的過程中與學員的經驗分享,都是 一場場令人動容的生命故事,這些都帶給我這 個捐款人與帶領人有更大的動力與毅力繼續下 去,未來期望基金會能更深入至各階層包括企 業、M型兩端的人……這些都對社會有很大的正 向能量。最後感謝基金會及全部的夥伴們,因 為有你們,才讓我的生命更精彩更充實,讓我 們一起支持下去,加油!

一同成為基金會的推手 來體會幸福的滋味吧! 邀請大家一同播灑「愛的種籽」,不僅孕育個人心中的愛的 種籽,使它成長、茁壯,同時也如同園丁般細心耕耘,讓越 來越多愛的種籽發芽、生根,散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1. 免費索閱本會雙月刊。 2. 推薦親朋好友閱讀會刊。 3. 購買、推薦本會書籍。 4. 參加「愛家社區讀書會」及「任林愛家學苑成長課程」。 5. 推薦本會網站給親朋好友:http://www.jenlinst.org.tw/ 6. 投稿本會《愛的種籽與園丁》雙月刊:jenlinst@ms77.hinet.net 7. 邀集12人,成立「愛家社區讀書會」。 8. 上基金會網站加入「愛的運動」,領取「愛的運動免費隨身卡」和報名 「愛的行者月聚會」,一起愛自己、愛家人、愛生命。 ※請填妥下列資料,傳真或寄回本會,謝謝您! 106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100號5樓 Tel:(02)2778-0703 Fax:(02)2778-0719

□ 本人索閱:_______ □ 推薦對象:_______ 推薦人:_______ 收件者姓名:________電話: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