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化專科教案集第8集(電子書包)

Page 1

臺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e 化專科教室教學案例集 第八集

詳細資料請至仁愛國中「學校發展中心」 網址:http://teacher.jajh.tp.edu.tw/team


目 錄 摘要 ………………………………………………………………………

1

國文領域-國文科-拈「花」惹「草」 ………………………………

6

英文領域-英文科-萬聖節,玩甚麼? ………………………………

15

數學領域-數學科-左右逢”圓”- 兩圓的位置關係………………

24

自然領域-理化科-波以耳音樂教室 …………………………………

33

自然領域-生物科-食「攝」 ,性也……………………………………

42

健體領域-體育科-排除萬難 …………………………………………

52

健體領域-體育科-AI basketball instructor 人工智慧籃球指導員……

62

綜合領域-家政科-「摺摺」稱奇 ……………………………………

73

藝文領域-音樂科-Ipad 響起新世界的交響樂 ………………………

83

藝文領域-表演藝術科-形體之美 ……………………………………

90


語文領域-國文科-拈「花」惹「草」-「詠植物」文章欣賞與合作學習 八年級上學期所教授國文課程中, 「物象」與「情懷」的連結是讓學生最不易理解的地方, 由於「物象」是抒情言志的媒介,所以要緊扣外物,不可架空抒懷;但詠物則是為了言志抒 情,亦不可純粹詠物。因此範文教學後的類文寫作練習,學生往往直抒情感而忽略物象,或 是通篇描寫外物而無法將情理從物中提煉昇華。 此單元採取異質性分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來讓小組進行文章深究,並根據教師的提問單繪 製心智圖。此外,結合行動載具的運用讓老師藉由即時回饋系統檢核學生理解程度;而學生 則能利用載具查詢或蒐集資料,並將共學單作品拍攝上傳以利進行小組分享。 將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包等行動載具導入教室似乎已漸成潮流,不但可以增加學習 意願、減輕教師教學的負擔,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更有正面的影響。筆者在透過此次課程的 設計與實際操作後,更能肯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正向意義。

語文領域—英文科-萬聖節,玩甚麼? 本課程結合文化節慶與文法過去式教學。學生對萬聖節不陌生,而八年級英文教材中「過 去式」是學生的文法重點。讓學生進行小組分工,抽到與萬聖節相關的題目後,使用行動載 具搜尋,並將查到的資料轉換為簡單的四格漫畫,最後每一組要上台呈現其作品及口述故事 內容。將課程主導權歸還學生,讓學生摸索、查資料、分享、互評,老師是從旁協助的角色。 學生使用行動載具蒐集資料過程中,若有不會的英文單字也可以透過線上辭典了解,此 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可以透過各種資源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老師在活動進行前也先 提醒網路資料的檢驗方式,在眾多資料之中如何確定可信度亦是現在資訊爆炸時代學生所應 具備的能力。在學生回饋的資料統計上,學生對於小組合作分工的上課模式是認同的。並且 在也認為課後會更主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整體而言,對於透過分組報告、合作學習及結 合行動載具的上課方式,語言能力中的口說和閱讀上,學生多正向認同也知覺有所幫助。

1


數學領域-數學科-左右逢”圓”-兩圓的位置關係 講到數學,大多數的同學多興趣缺缺,且九年級課業繁重,對於需頻繁動用腦力與思考 邏輯的數學,更容易提不起勁來學習。而資訊應用於教學是本校多元教學的特色之一,我們 結合行動載具的方便性、教學平台的立即性、電子白板的互動性,加上有關幾何的圖形若透 過電腦作圖顯示給學生,其視覺效果將比親手畫黑板還要準確更吸引學生。另外,利用組內 異質性的小組討論及老師講解引導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直接就學生的學習情形進行差異化 教學及補救教學,以期提升學生在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 教學後透過問卷填寫了解學生感受回饋。在合作情形填答、相處情形填答、小組組內彼 此感受程度平均有 86.3%在四分以上,顯現出學生對於本課程實施可以利用互助合作完成初 階題目的觀念澄清並且有效利用能力分工完成進階的問題討論……等合作性探討學習。

自然領域—理化科-波以耳音樂教室 八年級上學期自然理化關於「波動與聲音」的波動現象較為抽象,學生對於頻率與速率 較難分辨,本課程利用生活用品進行小實驗操作,以電子白板多媒體教材搭配行動載具透過 雲端教學平台進行師生互動評量。將生活用詞的「大小聲」與「高低音」轉為科學詞彙的「響 度」與「音調」 ,也透過聲音與波形的對應帶入「音色」的概念,幫助學生體會頻率與音調的 相關性,期望讓學生體會振動體的振動次數與波動傳播速率是不同的概念。 課程進行包括:老師利用實物提示機 SNG 示範實驗操作,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接著學生 進行小組活動,體會管樂器與弦樂器的不同;合作完成學習單,並自製小型的簡易樂器到演 奏發表,舉辦小型音樂會;最後,小組發表心得,老師再藉由教材資料在電子白板上呈現聲 音與影像的搭配表達,帶領學生進行 its 教學平台的即時回饋。透過教學互動平台可以即時統 計顯示學生的答對率,也藉此提供老師作為調整教學步調的參考,也讓同學知道自己該在哪 一個段落進行補強。

2


自然領域-生物科-食「攝」,性也 生物的概念以及知識是環環相扣的,當我們談及植物體與動物體之間的差異性時,透過 與學生進行互動性的問答,進而幫助學生理解、統合,了解植物與動物因為細胞構造上的些 微差異因而有如此大的不同!植物透過葉綠體行光合作用合成養分,不僅可以供給自身所 需,還可以將多餘的能量儲存並提供給動物進而攝食獲得所需的營養。動物透過多元的攝食 行為,根據食物的豐富性及多元性,進而發展出多樣性的攝食構造。 資訊應用於教學是本校的特色,本課程結合行動載具的方便性、電子白板的互動性,將 孩子進行分組,以合作教學的模式,利用孩子的互助性來進行同學間的議題討論與回饋修正, 進而達到學生對於學習生物知識的幫助,另外,筆者發現將電子載具融入生物科的教學現場, 搭配投影片、電子白板來進行合作式教學,能減低傳統生物課教師單就教科書上的文句進行 教學的枯燥程度,並得到多數學生的正向回饋,進而激發學生較多的學習意願,更進一步養 成資料蒐集的能力。

健體領域-體育科-排除萬難 學生在學習排球的低手傳接球基礎技巧,往往容易因過多的挫折感而扼殺其進一步學習 排球的動力。而其挫折感多來自於排球從空中落下瞬間碰觸雙手造成的衝擊疼痛感,加上常 有錯誤擊球姿勢導致接球部位錯誤,當然更加重其雙手接觸球體不舒服的感受。因此本課程 透過共同備課與協同教學,結合行動載具的方便性、教學平台的立即性、電子白板的互動性, 利用孩子互助拍攝的團隊合作能力,來進行同學排球低手傳接球動作的練習與回饋修正。此 外,採用異質性分組,讓各組能力佳的學生可以協助教導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而達到學生運 動技能表現的提升,以期減少初學者錯誤動作嘗試的挫折時間。同時,透過學生問卷回饋發 現將電子載具與合作學習融入體育科的教學現場,能減低傳統體育課運動技能學習的枯燥程 度,並得到多數學生的正向回饋與提升團體合作、溝通能力,進而激發學生較多的學習意願。

3


健體領域-體育科-AI basketball instructor:人工智慧籃球指導員 籃球是本校八年級班際間競賽的重頭戲,往往觀注的人數非常多。因此筆者設計籃球練 習相關的體育教學,傳達籃球練習知識給予學生。本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瞭解標準的籃球 練習動作,並藉由分組方式產生主動的合作學習,也透過行動載具讓學生觀看教學影片,彼 此近一步參與討論及體驗,並能講出及示範各個動作的要領,體驗自身當教學者的經驗,訓 練學生的口語表達及合作學習之能力。在課後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在我所屬的小組成員隨時 會互助合作以及我和小組成員能建立起彼此信賴的情感之題目中,學生正向反應良好,分別 為 69%及 66.9。由此回饋可知,融入合作學習概念的體育課亦是利於建立學生彼此信賴的情 感以及培養團隊互助合作的精神。綜析問卷統計結果,筆者發現將電子載具融入體育科的教 學現場,能增添課程樂趣性,減低傳統體育教學的枯燥,激發學生較多的學習動力,更進一 步提高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意願,養成運動欣賞的能力。

綜合領域-家政科-「摺摺」稱奇 隨著國際間交流日趨頻繁,多元文化不斷地融入生活,學生到西餐廳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但大部分的學生仍對於西餐禮儀較為陌生。在西餐當中,無論是餐桌布置或進餐時,「口布」 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各種不同的口布造型,除了可以營造出不同的用餐氣氛,也可增加 用餐樂趣。本節課程以異質性分組的方式,搭配行動載具的使用,讓學生以合作學習的過程, 彼此互助學會課本上的口布摺疊法之外,也能利用載具紀錄所學到的成果,直接上網查詢資 料,找出課本沒教的口布造型。小組內互相合作討論並實際操作。教師給予即時的修正和回 饋。在針對班上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後,發現超過八成的學生認為在他的小組之間組員能夠互 相的合作,亦會透過組長來協調小組內的工作。透過此次的合作學習,能和小組成員建立彼 此信賴的情感,在小組當中獲得很多鼓勵。在第一次使用行動載具上課的想法上,覺得比平 常的課程還有效率。除了課程變得更有趣之外,也能感受到大家一起分工合作的快樂。

4


藝文領域─音樂科─Ipad 響起新世界的交響樂 音樂是表達人與環境、人的情感乃至整個人生的一種藝術形式,最能直接流露人的感情, 很多教育家都認為音樂教育對孩子全腦開發和個性的形成有著不容置疑的功能。因為孩子對 音樂傳達的訊息有讓成人始料不及、難以估計的理解力、接受力。世界各地都不約而同地把 幼兒音樂教育列作必修的課題,這充分肯定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現代多元的時代下, 「數位匯流已經是一個回不去的趨勢,甚至它也變成一股洪流,讓 許多家長來不及應變,也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知名文化評論人楊照提出,因此透過不同 的資訊媒介,並以融合教育方式來教導,不僅能刺激孩子在學習上的成就,也能激發孩子無 限的潛能及創造力。

藝文領域-表演藝術科-形體之美 表演藝術裡包含了音樂、戲劇及舞蹈,藉由肢體開發及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發揮,讓同學 在表演上能不設限、擁有更寬廣揮灑的空間展現。 本堂課的教學,將行動載具融入課程設計中,能夠立即將課堂上的剪影呈現給所有同學 並能夠做及時的回饋及講評,期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參與度。此外,利用分組討論, 能夠培養同學的團隊精神及流暢的溝通能力,透過舞台呈現,經由表演者、觀眾及攝影師的 身分,讓同學體會經歷對不同角色間所扮演的需求與認知,以增添課程的趣味性及豐富度。 在如此競爭的社會裡,除了學科的學習,對於內在的涵養與美感,同學更需要學習提升 內在的文化素養,透過藝術的學習讓同學更認識自己,使能成為一位內外兼具、有氣質的人。

5


國文領域-國文科:拈「花」惹「草」-「詠植物」文章欣賞與合作學習 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黃靜宜 一、教學活動主題:拈「花」惹「草」-「詠植物」文章欣賞與合作學習 二、教學活動對象:八年級 812 班(非電子書包班級) 三、教學活動時間:一 節課 四、教學概說: (一)研究動機: 學生在先備知識中,已經學習過「背影」 、 「紙船印象」 、 「愛蓮說」等「藉物抒懷」篇章, 這是通過描寫事物來寄寓理念、感情於物象描繪之中的寫作手法,它並不直接抒情或言志, 而是藉由具體描繪物象帶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來,須掌握在記敘中抒發情感或提煉真理的技 巧。但依筆者經驗, 「物象」與「情懷」的連結是讓學生最不易理解的地方,由於「物象」是 抒情言志的媒介,所以要緊扣外物,不可架空抒懷;但詠物則是為了言志抒情,亦不可純粹 詠物。因此範文教學後的類文寫作練習,學生往往直抒情感而忽略物象,或是通篇描寫外物 而無法將情理從物中提煉昇華。 筆者已進行完「愛蓮說」的範文教學活動,希望再進行寫作練習前能增加「藉物抒懷」 的類文欣賞,透過一系列「詠植物」篇章的閱讀與共學,讓學生能分析文章特色進而掌握要 訣並運用於寫作上。此單元將採取異質性分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來讓小組進行文章深究,並根 據教師的提問單繪製心智圖。此外,結合行動載具的運用讓老師藉由即時回饋系統檢核學生 理解程度;而學生則能利用載具查詢或蒐集資料,並將共學單作品拍攝上傳以利進行小組分 享。 (二)課程實施流程圖:

五、教學活動目標: 1.能欣賞並學習藉物抒懷的文章作法。 2.能透過合作學習,進行閱讀策略,分析文章。 3.能彼此討論並統整言語訊息的內容,作成果分享。 4.能結合資訊科技,提升語文認知和應用能力。 六、 教學方法:問答法、合作學習、講述法。

6


七、 活動設計: 1.教學準備: (1) 課前:教師收集「詠植物」的類文共八篇,以 E-mail 或製作 QRcode 連結等方式 讓全班同學自行閱讀。 (2) 課間:進行課程前先分 6 組及引導學生載具使用(鼓勵學生自備載具),並確認載 具已連線。 2.課程引導: (1) 檢核:利用互動教學平台的即時回饋了解學生對範文內容是否有概括性的理解。 (2) 引導:說明課程的進行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活動與討論。 3.發展活動: (1) 共學討論:各組以抽籤方式選取一篇範文,進行範文深究討論。完成後,利用行 動載具拍攝作品並上傳。 (2) 分組報告:與他組同學分享該篇範文的寫作特色與鑑賞心得。 (3) 形成性檢核:利用互動教學平台檢核學習成效與進行小組報告的互評、自評。 (4) 教師講評:針對各組報告進行歸納,並提示學生進行範文寫作之重點。 八、教學活動程序與學生學習成果展現: (一) 課前活動 1.教學活動程序 教學設計 一、

準備 活動

活動內容

備註

(一) 教師收集「詠植物」的類文共八篇,放置於教 師個人部落格,並確認學生連結網址後可閱讀。 (二) 製作 QRcode 碼及網址連結寄發給學生,並公布 在班級臉書社群及 LINE 群組中。 (三) 設計共學活動學習單與檢核學習成效之試題。

二、發展活動

(一)引導:

了解學生

提示學生將進行文章欣賞與合作學習活動,教導學

閱讀情形

生如何連結網頁並於教學實施日前閱讀八篇文章。

並協助指

(二)活動:

導。

學生於課程實施前上網閱讀文章。 三、評量要點

1.學生能運用網路閱讀老師所指定的篇章。 2.嘗試以網頁呈現文章以取代紙本。

7

時間


2.教學教材:

教學 PPT

在網頁閱讀八篇文章

8


(二) 第一節 1.教學活動程序 教學設計 一、準備活動

活動內容

備註

時間

(一) 進行課程前先分 6 組。

鼓勵學生自

(二) 引導學生載具使用,並確認載具已連線。

備載具

3分

以 PPT 形式

5分

(三)確認每位學生已登入教學互動平台。 二、發展活動

(一) 引導與檢核: 1. 前測:利用互動教學平台的即時回饋系統檢核 學生對範文內容是否有概括性的理解。 2. 引導:說明課程的進行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活

進行課程內 容說明。

動與討論。 (二) 小組共學與討論: 12 分 1. 各組以抽籤方式選取一篇範文,進行範文深究 討論。 使用「詠物 2. 學生可利用自己的行動載具配合教師的提問 提問共學單」 單,上網查詢或利用 APP 程式檢索資料。 進行小組合 3. 完成後,利用行動載具拍攝作品並上傳。 作學習。 (三) 分組報告: 1. 教師整理學生上傳的作品,並安排分組報告順

12 分

序。 2. 一組時間為一分半鐘,搭配電子白板所呈現提 問單及心智圖的內容與他組同學分享該篇範文 的寫作特色與鑑賞心得。 (四) 形成性檢核: 1. 後測檢核:利用即時回饋系統派發鑑別度較高 的題目以檢核學生學習成效 2. 互評自評:利用互動教學平台與進行小組報告 的互評、自評。

由即時回饋 系統中所呈 現的答題情 形,了解學生 是否了解藉 物抒懷的文

(五) 教師講評: 1. 針對各組報告進行講評與回饋。

章作法。

2. 提示學生進行類文寫作的重點。 三、結束活動

1.對該節學生活動情形進行講評。 2.告知下堂課上課內容與準備事項。

四、評量要點

1.學生對於詠物文章的欣賞並能互助學習,提升語文及應用能力。 2.能藉由文章分析掌握寫作手法。

6分

9

5分 2分


2.教學剪影

課程開始就先進行前測,檢核 教師藉由即時回饋系統了解 學生是否在課前有完成閱讀。 答題情形。

說明活動進行方式與時間。

拿到要討論的篇章,開始大展 小組長分配工作,要在 12 分 身手。 鐘完成,一定要把握時間。

利用 APP 或網路查生難字詞 或搜尋資料。

將老師的提問轉化為心智圖作 作品完成,神來一「拍」,將 成果分享,各組推派報告同 品。 組員的心血結晶上傳給老師。 學。

這位女同學很有大將之風

進行後測檢核與自評、互評。 互評趣味多,樂於讚美。

這堂課也配合公開觀課活動,有三十多位老師一起參與,但學生仍樂在其中,享受課程。

10


九、.學習成果呈現: (一).學生作品(心智圖)

楊柳

古松

落花生

溪頭的竹子

聖誕紅

丁香賦

(二)學生回饋

11


(三)學生自評、互評

學生能馬上得到回饋,增強學習動機

利用教學互動平台進行自評、互評

12


十、教學省思: 網路學習和資訊工具運用在教育上,在短短幾年間有極迅速的進展,科技提供不同的輸 入介面,如觸控式近來已成為最 IN 的創新,符合人性化的使用經驗被接受的速度非常快,因 此將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包等行動載具導入教室似乎已漸成潮流,不但可以增加學習意 願、減輕教師教學的負擔,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更有正面的影響。筆者在透過此次課程的設 計與實際操作後,更能肯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正向意義,也有一些省思與啟發: (一) 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困難與處置方式: 1. 教學困境:本單元進行教學活動前,學生必須先閱讀八篇範文。教師期望學生能自主學習, 故不安排在課堂共同閱讀,而是要運用策略讓學生在課前完成預習工作。 處置方式:八篇文章務必讓學生都有初步閱讀,才能理解各組分析的篇章內容。影印八篇 文章太過浪費,故連結至網頁,讓學生結合資訊科技方式來閱讀。利用社群(臉書或 LINE 群組)將文章網址及 QRcode 碼傳至每位學生的載具中,新奇的閱讀方式的確引起學生興 趣,主動連結閱讀篇章。 2.教學困境:推廣自備載具,學生一人一台行動載具(手機、平板皆有),雖結合教學平台能即 時檢核學習成效,但無法使用教室監控系統,因此較難掌控每位學生是否藉機上網或玩遊 戲。 處置方式:使用行動載具是輔助學生學習,但非教學重點,因此時間不宜過長,教師要分 割使用載具的時間,以不同活動穿插,避免學生脫離學習。 3.教學困境:分組活動與成果分享的時間掌控往往與組別多寡有密切關係,想在有限時間內 讓各小組進行討論與分享有難度。 處置方式:小組 4 人是最佳的討論人數,但一班分為 7 至 8 組,上台分享會占用過多時間, 而在台下聆聽分享的學生容易因過程冗長而失去注意力。若分 4 組,分享的時間與學生專 注度最佳,但一組 7 人,討論時容易有孩子無法參與。因此教師在分組的安排上,還是要 依據單元或討論內容的難易度來加以調整。 4.教學困境:本單元是透過一系列「詠植物」篇章的閱讀與共學,讓學生能分析文章特色進 而掌握要訣並運用於寫作上。筆者設計六道提問讓學生討論,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 生能將討論的內容和訊息加以統整並清楚呈現是一大考驗。 處置方式:學生討論成果是以「心智圖」表呈現, 「心智圖」的優點在於以「關鍵字」清楚 呈現訊息與重點。但礙於若還要繪圖會時間不足,且此班學生過去的先備知識中並無此概 念,故先幫學生將支架繪出,學生隨著提問將答案統整填入,也方便學生在分享時能有次 序並扼要的報告內容。

13


(二) 數位閱讀與紙本閱讀的運用 本課程設計時,增加閱讀篇數是教學核心之一,目的是希望學生除了範文學習外,還能 增加類文欣賞。因此,教材的準備也相對增多,期許能達到大量閱讀並發展閱讀策略的效果。 然而八篇文章究竟是要以紙本呈現還是結合網路閱讀,著實令筆者舉棋不定。數位閱讀是趨 勢,也符合環保概念,減少紙張浪費。但亦有學者指出「核磁共振的研究發現,在網路上閱 讀時,腦部活動的方式與閱讀書本很不同。閱讀書本時,大腦的語言、記憶和視覺皮質區有 大量的活動;但是瀏覽、搜尋網頁時,只有做決定、專司解決問題的前額葉有反應。這使得 線上閱讀變成了單純的資訊解讀,而不是像紙本閱讀那種深度閱讀。」考慮兩者的優缺點, 筆者選擇將八篇文章以網頁數位閱讀的方式呈現,而課堂中小組討論篇章則提供紙本閱讀。 進行後發現效果頗佳,數位閱讀的確引起學生興趣,主動連結閱讀篇章,或許無法達到深入 閱讀,卻能讓學生選擇閱讀時間與連結數位教材閱讀的方式(不少學生是利用自己的手機或平 板連結網頁進行閱讀)。而課堂中的共學活動提供紙本,筆者肯定紙本閱讀的優勢,學生會在 文章上註記、畫線,輔助自己深入理解文章,發展閱讀策略。行動學習的課程中,並非是要 讓數位閱讀取代紙本,而是要善用數位閱讀的優勢來設計活動,不僅便捷環保,更能達到大 量閱讀與提升學生參與的興趣。 (三) 合作學習與行動學習的結合 合作學習強調教學者與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和彼此間的互動,合作的過程是在協助學習者 互動與合作,教學者則變成主要的協助者,負責支援學習、提供學習機會,並鼓勵學習者一 同完成學習,以建立共同的知識體系。行動學習帶給人們在學習上許多的主動性與便利性, 而它最大意義,並不是取代傳統教學工具,而是改變既有的教學和學習生態。行動學習配合 電子白板、無線網路、數位化互動教材、行動載具等軟硬體支援,可真正發揮改變學習功效。 當將合作學習結合行動學習一起進行時,將能發現教室的學習氛圍煥然一新,創造更多學習 契機。 學生不喜歡坐在位子上聽講,只能被動的接收訊息,他們喜歡互相討論、一起合作學 習,他們透過分享學習得更多。而透過行動學習輔具中的即時回饋工具,可使在同一間教室 甚至分散在各地教室內的學生達成有效的合作,分享彼此的學習心得。教學者可運用線上測 驗達成省時環保即可立即了解學習成效的效果;學生也可以立即表達學習的問題、上傳學習 成果或作品,並利用其進互評與自評,不會因為害羞發表而裹足不前。這些工具增加了師生 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並且能支援學習及傳送教學,讓學習可以隨時產生。 本單元在合作學習的歷程中,透過能力、經驗以及觀點較為接近之同儕間的互動,學生 對於新的知識概念的接受度較高。並能發現在異質編組的情況下,能力低的同學可藉由楷模 學習去觀察能力高的同學的學習策略或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將其內化;能力高的學生在合 作學習歷程中不但可以學習尊重不同意見,亦可透過與他人互動過程,重新反省自己的認知 歷程,達到高層次的反思學習。

14


語文領域—英文科:萬聖節,玩甚麼? 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洪毓涵 陳雅雯 游景逸 楊昌珣 一、教學活動主題:萬聖節,玩甚麼?用過去式講故事。 二、教學活動對象:八年級 (813) 三、教學活動時間:10/31(四) 第八節 16:15-17:00 四、教學概說: 八年級上學期的英文課進入過去式用法,遇上 10 月 31 日的萬聖節能擦出甚麼樣的火花? 對國中生而言,英文文法總是枯燥乏味,要背的東西相當多。但其實語言最重要的目的是溝 通,因此學了文法後,還要能加以應用才是達到語言的最終目的。此外,萬聖節為英語系國 家的重要節慶,以文法結合文化,可幫助提升學生學習意願和興趣。 本次上課採小組合作與分工學習,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責任,透過討論、上網搜 尋資料、統整畫圖、上台報告等多元活動,以期提高每位學生的參與度。聽、說、讀、寫四 項語言能力也在課堂上同時運用。加上搭配學生本身擁有的行動載具(手機、平板電腦等),讓 學生認識這些不僅是時髦的科技玩具,更是幫助學習很好的利器。此外,盡信書不如無書, 學生也應了解網路上的資料雖然豐富,但常有錯誤資訊,學習如何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統整、 分析手上擁有的資料也是相當重要。現在學生學習多處被動,學習動機較為薄弱,將學習主 體歸還學生,讓他們學習如何主動探索,而老師扮演的只是引導和協助者的角色。 五、教學活動目標: (一) 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省思的能力) (二) 讓學生培養找尋知識的技巧與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求知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讓學生瞭解合作學習的方式。(溝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 (四) 讓學生了解網路資源可信度不一。(批判的能力) (五) 讓學生探索英文及不同文化之美。(國際觀的能力) 六、教學方法:合作學習、分組報告、資訊融入、圖說法 七、活動設計: (一)課前準備: 1.課前:檢視資訊設備與網路環境,讓學生分組(事先安排;異質性) (上課之前完成) 2.課間:介紹課程目的與流程,並提醒學生網路資料判斷可信度和引用規則。(4 分鐘) (二) 課程引導: 1.老師引導學生講故事應如何使用過去式。(2 分鐘) 2.建議學生組內分工安排職責 (組長 x1, 上台報告 x2, 畫畫 x2, 搜尋 x1)。(2 分鐘) 3.各組抽籤決定搜尋題目。(2 分鐘)

15


(三) 學生活動:(15 分鐘) 1.學生使用行動載具蒐集資料,互相合作與討論。老師在旁觀察、記錄、傾聽。 2.完成四格漫畫。 (四) 分享與呈現:學生上台分享資料來源及圖畫。(10 分鐘)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ccc?key=0AtatFy9X5Gp7dG5yaWU4a1lqaWcy UDY3Y2IxeEdqN3c&usp=sharing (五) 即時評量:學生上網至 google 問卷表單簡答。(5 分鐘)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LwjjH4MIbpTrFwxhw1YEPLOp_bAuN1glfpJpjTuvb U4/viewform (六) 檢討與回饋:針對學生報告及評量進行講評,學生線上填寫回饋單。(5 分鐘)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6fBjuRDtEaamXxiqXc04XIQ0TO1mxvPq265G7mF wDw4/viewform 八、相對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

相關度

1-2-2 能聽懂日常生活對話和簡易故事。

2-2-2 能參與課堂上的口語練習及討論。

3-2-4 能朗讀短文、故事等。

3-2-7 能閱讀不同體裁、不同主題之簡易文章。

5-2-5 能看懂故事及簡易短文,並能以幾個簡短的句子述說或寫出內容大意。

6-2-12 能主動從網路或其他課外材料搜尋相關的教學資源,與老師及同學分享。

7-2-1 能認識外國風土民情。

7-2-2 能以簡易英語介紹中外風土民情。

7-2-4 能了解、尊重不同之文化習俗。

7-2-5 能具有國際觀。

◎ 表高相關,○表低相關 九、教學活動程序: 教學設計 一、準備活動

活動內容

備註

(一) 課前

學 生 可 自 備 攜 上課前

1. 檢視資訊設備與網路環境

具,並事先下載 完成

2. 學生六人一組(事先安排;異質性分組)

Qr code 掃 描 器以利課堂上 google 問 卷 表單線上即時

時間

16


評量。 (二) 課間

4分

1. 介紹課程目的與流程 2. 提醒學生網路資料判斷可信度和引用規則 (例:檢視網頁撰寫者、有無可信的資料來源、 檢視撰寫日期、有疑義的地方再做搜尋確認) 二、課程引導

1. 老師引導學生講故事應如何使用過去式。

小組分工:

2分

2. 建議學生組內分工安排職責

組長 x1

2分

3. 各組抽籤決定搜尋題目

上台報告 x2

(a) What is the story of Jack-o’-Lantern?

畫畫 x2

(b) What is the origin of apple bobbing?

搜尋 x1

(c) What is the origin of trick-or-treat? (d) What is the origin of Halloween?

2分

(e) How do you make a jack-o’-lantern? 三、學生活動

1. 學生使用行動載具蒐集資料,合作討論。

老 師 擔 任 輔 助 15 分

2. 老師在旁觀察、記錄、傾聽

者角色,至每組

3. 完成四格漫畫

關心搜尋資料

4. 各組將資料來源網址分享在 google 文件

狀況,適時給予 口 頭 上 的 協 助,訓練學生使 用網路資源解 決面臨的困難。

四、分享與呈現

1. 學生上台分享資料來源及完成圖畫

10 分

2. 其他組寫紙本評分表 五、即時評量

1. 透過 google 問卷表單簡答

5分

(老師事先於 google 文件製作好問卷表單, 將分享網址製作成 Qr code 方便學生掃描。 學生立刻上網填寫,老師也能在 google 文件 上即時看到學生填交表單狀況。) 六、檢討與回饋

1. 針對學生報告及評量進行講評 2. 學生填寫線上回饋單

十、教學剪影:

17

5分


上課之前先讓學生了解今天上課的流程,讓學 向學生解釋掃描 Qr code 後,上傳至 google 生有個心理準備。

文件的步驟。

學生活動過程中遇到問題,老師作為協助引導

組內學生按照分工表,有人查資料、有人畫

的角色。

圖。

學生上台分享,第一次用全英文報告給全班

第五組獲得全班最高分,可以一邊報告一邊和

聽,非常緊張!

圖片做連結,非常厲害!

18


學生報告時老師一邊將學生使用到的過去式

萬聖節少不了糖果當獎品!恭喜獲獎組別!

動詞寫在白板上。 十一、教學回饋分析:

一、小組成員合作意向 (團隊合作能力)

24%

3%

0% 3%

21% 3%

38%

38%

1

35%

35%

2

2. 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對我學習英 文有幫助。

4 5

學生普遍喜歡小組合作學習。

而且認為合作學習有助於英語學習。 9% 3% 30% 34% 24%

1 2 3

3. 我所屬的小組願意彼此互相幫 忙。

4 5

超過半數學生認為小組合作狀況是融洽的。

2 3

3

1.我喜歡上課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

1

19

4 5


二、問題解決能力

4. 上本堂課前,我遇到問題會主 動上網尋求答案。 5. 上本堂課後,我遇到問題會主 動上網尋求答案。 11 11 8 4

8

3 1

3

4

2

3 前

2 4

4 5

經過上課後同學顯著覺得有幫助。上課前為 2.72 分,上課後為 3.24 分。 統計上的 P 值為.0045,達顯著差異。 3% 10% 0% 35% 1

52%

2 3

6.我能分辨網路資料的可信度和正 確性。

4 5

超過半數學生認為自己學會分辨網路資料。 三、課程感受

7%

3%

7% 3%

3% 31%

38% 45%

28% 1

1

35%

2

3

3

7.我認為此種上課方式能提升我的 英文聽力。

2

8.我認為此種上課方式能提升我的 英文口說。

4 5

4 5

也許是不清楚同學報告的內容,在聽力方面 超過半數學生認為小組報告、討論的方式能提 45%學生認為有提升英文聽力。

升口說能力。 20


3%

3% 3%

0%

21%

14%

28%

38%

1

1

38%

52%

2

3

3

9.我認為此種上課方式能提升我的 英文閱讀。

2

10.我認為此種上課方式能提升我的 英文寫作。

4 5

4 5

透過搜尋資料,理解英文素材,閱讀能力是 多數學生上台朗讀查到的資料,無法自行改 四項語言能力中學生認為提升最多的。

寫,因此提升寫作能力的感受較低。

我認為此種上課方式能提升我的英文口說能力:女生平均 4.25 分,男生平均 3.58 分。 男低於女有顯著差異。上台報告的學生中,共六男四女。大部分學生上台報告皆認為對口說 有幫助,但其中一組的學生(兩男)這兩題的回答為普通和非常不符合。 我認為此種上課方式能提升我的英文閱讀能力:女生平均 4.08 分,男生平均 3.47 分。 男低於女有顯著差異。依老師課堂觀察,因為組長多為女生且班上成績較好的也是女生,在 閱讀理解資料上也多為女生在主導,因此可能男生在閱讀上遇到較大困難而感受沒有女生多。 0% 3%

21% 7%

39%

31% 17% 24%

24% 1

1

34%

2

3

3

11.我認為上課使用行動載具(手 機、平板)容易分心。

2

12.整體而言,我喜歡今天的上課 方式。

4 5

4 5

使用載具容易分心和有自制力的學生人數差 不多,但在學生開放回饋中及老師課堂觀

除了一位學生,全班都認同此種上課方式。

察,發現只要有少數同學開始偏離主題,就 會影響上課過程和氣氛。

21


13. 另外,我還想告訴老師…(建議和心得) 有寫此題的學生提到喜歡分工合作、小組活動的上課方式,也認為這樣的活動和以往上課方 式不同,感覺很有趣。三位學生認為這堂課有學到課本以外的萬聖節知識,感覺很不錯。兩 位學生提到上台分享的經驗很難得。三位學生認為使用載具會使某些同學分心,失去學習效 果。另外兩位學生認為時間太趕,學生活動時間不夠充裕。 十二、教學省思: 本次課程對師生來說都是一個特別的經驗。對學生來說,結合節慶和語言教學,再加上小組 合作學習和行動載具的使用,是升上國中以來比較少見的上課模式。對老師來說,是實習試 教以來第一次將行動載具融入教學,遇到很多突發狀況和時間控制上的問題。但整體而言, 學生對本次教學設計是認可的,而且是一次愉快的上課經驗。學生主動學習,不再是老師講 述。而且在意料之外的是,這次的小組分工,組長為小組能力最好的學生,這種狀況剛好將 上台報告讓給學業表現中等的學生發揮,也意外發現口說能力相當優秀的學生! 以下將本次課程三個面向重新檢討和討論改進方式。 (一) 載具監控 因為本次教學期待學生培養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借助網路資源、分辨正確性,尋求解 答,所以讓學生自行攜帶載具,一人一機。但是在學生小組活動過程中出現了沒有參與討論 而且開始玩起自己手機裡的遊戲的學生。以及到了小組上台分享時,沒有報告的組別就會有 開始分心的狀況出現。這是讓學生自行攜帶載具的缺點。 解決辦法: 1. 兩人一台載具,互相監督。 2. 小組分享時互評表每人一張,讓學生知道自己有責任專心聽同學報告。 3. 提醒學生小組分享時要尊重台上的同學,且即時評量裡會出現同學報告的相關題目。 (二) 時間控制 本次教學並未完成最後即時評量和填寫回饋單兩部分,改為課後發下紙本再收回的方式。其 中原因為學生搜尋資料、畫圖、練稿的過程花了太多時間,比計畫多了十分鐘。而小組上台 分享時,每組兩分鐘的限制也沒有確實控制。老師怕學生沒有足夠時間準備上台報告,而一 直延後;上台時又怕直接打斷學生說話會讓打擊他們的信心。在兩難之下,造成超出時間且 未將課程完成的後果。 解決辦法: 1. 明確判斷學生活動所需時間。如果再多給時間並不會有任何差別,應該當機立斷,時間到 就暫停往下個步驟。 2. 明確教導學生上台報告的方式和規定。多數學生過去沒有上台用英文發表的機會,要指導

22


學生上台時是「看圖說故事」 ,圖文要配合著說,而且時間要精準控制,老師不能為了多給學 生時間而延誤課程。 (三) 小組分工 本次小組分工是在導師原教室既有的分組下讓學生自行分配,除了五組組長是全班前五名 外,其他工作是學生自行決定的。搜尋的工作只有一人,他的任務是要把大家查到的資料來 源編輯在老師分享的 google 表格裡。但理想上所有組員都需要搜尋資料才能讓畫圖和上台 報告進行的更順利。老師觀察發現因為組長成績較好、英文程度也教好,他們會主導蒐集資 料的過程,但往往造成分配到搜尋工作的學生覺得自己「沒事做」 ,而開始玩手機。而班上有 視障生,也沒有辦法讓他參與。 解決辦法: 1. 將「搜尋」工作的責任加重,例如,除了編輯資料來源,也要做紀錄,將查到的資料抄寫, 整理成筆記。 2. 安排細心負責的學生幫助視障生,將查到的資料和他分享,讓他也有參與活動的感覺,甚 至可以安排部分上台報告的工作給他。該生也提到希望學校能有語音平板供視障生使用。 藉由本次檢討及思考解決之道,取其優點加以應用,並將缺失改進,勢必能在下一次教學當 中發揮更大的教學效益! 十三、附錄 (一) 互評表項目 (1-5 分)

組別

內容

台風

口條

圖畫

團隊

(豐富、正確)

(穩重、自信)

(流暢、清晰)

(認真、創意)

合作

(二) Qr code 線上即時評量

資料來源上傳網址

教學回饋單

23

評語


數學領域-數學科:左右逢”圓”-兩圓的位置關係 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王頤萱 游景逸 楊昌珣 一、教學活動主題:左右逢”圓”---兩圓的位置關係 二、教學活動對象:九年級 三、教學活動時間:一節課 四、教學概說: 九年級上學期十月中旬第一次段考結束後,數學課程進度到第二章:點、線、圓的探討。 但講到數學,大多數的同學多興趣缺缺,且九年級課業繁重,對於需頻繁動用腦力與思考邏 輯的數學,更容易提不起勁來學習,但若融入行動學習與電子載具,同學的眼睛可能為之一 亮並且興致勃勃,加上有關幾何的圖形若透過電腦作圖顯示給學生,其視覺效果將比親手畫 黑板還要準確更吸引學生,舉例來說:電視上的益智搶答節目常有讓觀眾直接按鈕來顯現自 己所選的答案選項的設計,除了可以讓他人馬上了解其所選擇的答案外,對於旁觀者也有影 像視覺上的刺激。所以,想利用讓學生有興趣的因素,來吸引學生的目光,配合線上作答系 統讓授課者馬上了解學的理解程度,因此利用組內異質性的小組討論及老師講解引導的教學 方法,在課堂上直接就學生的學習情形進行差異化教學及補救教學。 而資訊應用於教學是本校多元教學的特色之一,在學生普遍使用過電子載具的經驗下, 我們結合行動載具的方便性、教學平台的立即性、電子白板的互動性,利用孩子合作的討論 方式、互助方式來進行同學數學幾何學習的腦力激盪、回饋與修正,進而達到學生數學的推 理能力與邏輯思考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學習資訊科技操作的能力與素養,讓資訊科技與學 習與生活接軌,並且期待透過此教學設計實施,能讓孩子在合作學習中能培養出良好的溝通、 合作表現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五、教學活動目標: (一)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學習需要。(獨立思辯的能力) (二)讓孩子找尋知識的技巧與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求知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讓孩子了解合作學習的方式。(溝通、協調、合作的能力) (四)讓學生透過差異化教學與同儕輔助,了解不同層面的學習刺激。(團隊合作能力) (五)讓孩子藉由行動載具探索多采多姿的網路數學資源(應用、創新的能力)

六、教學方法:問答法、合作學習、講評法 七、活動設計: 1.課前準備: (1)學生部分:要求學生自行複習基本幾何概念,以利先備知識的建立。 (2)老師部分:教學平台派題製作與載具操作熟捻。 2.引導式前測: (1)檢核:利用互動平台派題檢測,了解學生先備知識概念是否清楚? (2)引導:老師檢視答題情形後,針對先備知識的測驗結果引導學生進行下一階段的討論。

24


3.學生活動: (1)討論:讓各組學生針對先備知識測驗結果互相討論。 (2)檢核:安排基礎幾何練習題型,透過互動平台,再進行檢核。 (3)討論:公布答案後,讓學生再進行討論與同儕間互助指導。 (4)檢核:進一步設計難度較高的進階題型,透過互動平台,再進行檢核。 (5)討論:再次讓學生進行討論活動。 4.教師講評: (1)講評:針對本節課程進行歸納,釐清學生較不清楚的觀念。 (2)課程延伸:引導學生利用教育部數位教學入口網、網路 GSP 繪圖與相關資源上網學習。 八、相對應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

相關度

S-4-17 能理解圓的幾何性質。

C-C-05 能用數學語言呈現解題的過程。

C-C-01 能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C-C-06 能用一般語言及數學語言說明解題的過程。

C-C-08 能尊重他人解決數學問題的多元想法。

C-T-03 能把情境中與數學相關的資料資訊化。

C-S-2 能選擇使用合適的數學表徵。

C-S-05 能瞭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 表高相關,○表低相關

九、教學活動程序: 教學設計 一、準備活動

活動內容 (一)課前準備

備註

時間

因此班學生

1.先將電子載具(電子白板、學生用行動載具)布 已 有 使 用 行

二、發展活動

置於教學現場並檢視資訊設備與網路環境。

動載具的經

2.安排異質性分組。

驗,所以只要

(二)課間準備

簡單復習操

1.載具教學:教導學生如何使用行動載具。

作行動載具

2.簡單說明本節課程安排與程序。

步驟及可。

(一)引導式前測: 1.檢核(1):利用互動平台了解學生先備知識概念是 否清楚?( 2.引導:學生透過電子載具作答後,老師檢視答 題情形,並針對先備知識的測驗結果引導 25

5分 5分


學生進行下一階段的討論。 (二)學生活動: 1.討論(1):讓各組學生針對先備知識測驗結果互 相討論。老師均從旁扮演觀察、記錄、 傾聽的角色,盡量不介入討論。 2.檢核(2):安排基礎幾何練習題型,透過互動平 台,再進行檢核。 3.討論 2:公布答案後,讓學生再進行討論與同儕 間互助指導。 4.檢核 3:進一步設計難度較高的進階題型,透過 互動平台,再進行檢核。 5.討論 3:再次讓學生進行討論活動。

3分

5分

5分 6分 5分 6分

<檢核題目如附錄一>

三、結束活動

(一)教師講評: 針對本節課程進行歸納,並釐清學生錯誤的觀念。 (二)課程延伸: 1.告知下堂課進行的方式與需準備的內容。 2.引導學生利用教育部數位教學入口網、網路 GSP 繪圖或 FLASH 相關資源。

四、評量要點

1.分組活動的參與度。 2.即時評量的表現。

五、注意事項

1.提醒同學做組員的分工。 2.分組拍攝動作時要注意安全。

26

4分 1分


十、教學剪影:

老師先教導載具的使用

老師引導式檢核學生先備知識

各組同學熱絡討論情形

各組同學熱絡討論情形

同學翻閱書籍解題查詢情形

同學搭配翻閱書籍查詢討論情形

27


老師走動觀察學生討論情形

老師派題檢核情形

透過資訊平台派題檢核

學生利用行動載具線上派題即時評量中

各組檢核答題結果出爐

老師講解即時評量題目釐清同學觀念

28


十一、學生回饋 課程實施利用一堂時間引導學生使用電子載具,搭配同學互助合作的方式,共同整理資 料,上網搜尋資料並透過教學互動平台進行評量。最後對 28 位參與上課的學生進行課程的問 卷調查,讓學生對於參與課程後的感受給予評價與提供意見,做為授課老師的課後省思,回 饋與參考。問卷題目如附錄二,分為三題小組合作情形填答、三題小組相處情形填答、三題 小組組內彼此感受之情形與一題其他意見陳述,填答程度透過 5 分到 1 分的數字代表學生感 受到的相處或合作、感受程度,越滿意或越有合作的感覺,分數越高。此行動研究統計方式 利用 Excel 軟體進行描述統計呈現,分析結果如下: (一) 我所屬的小組成員隨時會互相合作: 有 26 位學生的反應在四以上,佔 93%,由此可見同學能藉由合作學習的課程安排,體會 小組互助合作的學習精神。 (二) 我所屬的小組,會透過組長來協調小組內的事情: 19 位學生的反應在四以上,佔 75%,其中反應在三的學生佔了 18%,仍有少部分同學未 藉由合作學習感受到溝通協調的氛圍,這一點在未來相關的上課模式,老師可多加觀注。 (三) 我所屬的小組願意彼此互相幫忙: 有 26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以上,佔 93%,筆者藉由走動式的觀察,並聆聽學生小組在進行 討論時,都能有充分的正向互動與討論。 (四) 我和我的小組成員可以無拘束地分享彼此的想法: 有 25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以上,佔 90%,但其中較無感受的學生佔了 10%,這也是接下來 教師上課可以去留意的現象,鼓勵其能踴躍表達想法與討論。 (五) 我能感受到小組成員對自己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 有 26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以上,佔 92.8%,因此推斷異質性的分組能有效讓學生依其能力 各司其職完成小型的合作統計。 (六) 如果我需要協助時,我的小組組員會願意幫忙: 有 27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以上,佔 97.4%,由此數據可顯見合作學習的方式充分展現團隊 合作的能力。 (七) 我和我的小組成員能建立起彼此信賴的情感: 有 24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以上,佔 85.7%,可見藉由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社會 化的功能,凝聚團體認同感及向心力。 (八) 我所屬的小組給了我很多鼓勵: 有 23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以上,佔 82.1%,雖然仍有八成以上感受小組之間的正向鼓勵, 但跟其他面向多接近九成比較起來,屬於偏少。 (九) 對我而言,我所屬的小組是所有組別中最好的: 有 19 位的學生反應在 4 以上,佔 67.9%,筆者推測原因可能為每組所分配的組員採異質 性分配,所以影響這方面的感受認同度。由此可知,引導同學提升對於團隊表現的認同感 受也是未來採用合作學習的關注點之一。

29


(十) 其他意見陳述: 多為正向的意見表達,如:在這次的課程讓我學到分組的意義,分組討論出來的答案 是對的非常有成就感、這次上課不但有老師講課,還有成績好的同學在旁邊教我不會的題 目,還滿喜歡這樣上課的、我覺得這堂課非常有趣,可以將不會的題目與同學們討論,當 答案出來時,就很有成就感,所以很開心^^、大家能同心協力面對問題也能互助解題,都 是比一個人解題來的有效率!,這些意見陳述,確實能給予筆者省思的空間,亦可作為往 後在進行行動教學的寶貴經驗。

十二、教學省思回饋與心得 (一)教學省思 「活化教學」是近年來教師精進教學成長的思潮之一,教師不一定要天生具有創造力, 才可以成為一位具有創意教學的教師(吳清山,2002) ,而是必須能在教學情境中,可以有靈 活、彈性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學習動機(邱珍琬,2000)。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們若在上 課大多是用填鴨式的傳統式教學法,老師不斷的教、不停的講課、解題,學生們只能被動的 吸收老師傳授的知識,且教師為了要配合全班同學的關係,無法在第一時間解答每個學生的 問題,所以希望透過一個簡單可以讓學生自學的單元,藉由一些簡單的小測驗,讓學生可以 嘗試自主學習,且碰到有不懂的觀念可以透過同儕間的討論得到答案。因此催生出了此次的 課程設計。 剛開始編組時,花費了不少時間,要讓學生敢發問、肯發問、找的到可信任的同學給他 問,這門功夫頗深奧,參考合作學習的資料及了解班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後,決定一組四個人, 每組皆有一個程度較好、程度較跟不上的學生以及兩個程度中等的同學,但因該班的女生較 為內向,故採取男、女分組,當學生在進行組內討論時,可以發現到每位學生的不同的特質 都表現出來,且都不吝嗇與自己的組員分享,幾乎沒有落單或放棄學習的學生,利用小組間 互相競賽的方式,同學為了組別的榮譽感,能主動教導同學或積極發問學習。 上這堂課時,有別於大眾既定的講課方法,老師在這堂課的角色,從傳統角色的主導者 變成課堂觀察者以及協助者,整堂課老師講解的時間只有 5~10 分鐘,其餘大部分的時間皆是 開放給學生自我挑戰及互相討論,設計此課程很掙扎,這樣的教學會不會讓學生和家長誤會 老師偷懶?但前置作業卻得花費比平常備課時間多一倍的時間,所以得先和導師和學生有初 步的解說,其實數學課本的設計原意是希望內容簡單好懂,可以讓學生自己學習。而本課程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及思考模式呈現數學邏輯的激盪,反而得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但 是以往的教學現場給學生太少的思考時間,卻拋給學生太多的難題,其實學生會找尋自己的 方式去理解、去解決問題,老師可以做的就是觀察、聆聽與等待,等待學生自己學著求救, 況且嘗試錯誤也是學生在課程中所必須獲得到的過程,對於將來再遇到問題時會更深刻懂得 如何用方法去解決。這次的教學,因設備發生了些許狀況,導致減少些許學生的討論時間減, 這是下次設計課程時,可以思考一下應變措施,如多準備幾台備用載具、網路環境再檢測。

30


(二)教學回饋 教學後的問卷調查也發現女孩們的個性相對害羞,故組長分配工作的能力較男生低,但 在小組內部的討論及合作,女生們表現得比男生好一些,或許下一次分組可嘗試男女生合組, 期待學生可以綜合男生的統整能力,及女生的細心合作能力。 課堂間,利用線上即時測驗系統觀察了解學生答題的狀況,可讓學生馬上清楚知道自己 的不足,馬上藉由小組的力量進行討論,此時老師在四處巡查,若有學習較弱勢的學生,教 師可提供直接的協助,真的讓學生能馬上了解自己的盲點,且利用各題答題圓餅圖的表示, 也可讓身為教師的我了解對多數的學生造成困擾的觀點,以便在下一次的教學作更深入的解 析。 (三)心得 這次的教學模式,給我一些有別於以往的感受,學生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依賴,給 予他們足夠的時間、給予他們適合的發展舞台,其實學生的表現是會讓我們驚豔的,這堂課 讓我發現了學生可以利用互助合作完成初階題目的觀念澄清、可以利用能力分工完成進階的 問題討論,只是現在的教育能讓每個學生有充裕的時間自我省思嗎?再者,設計一堂這樣的 課程往往需要更多的備課時間,教師們卻除了在教學上的精研外還得花更多的精力在學生和 家長之間的問題處理上,給教師的時間夠嗎?

參考資料 1、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臺北市提升國民中學教學與評量效能三年實施計畫。 2、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3、邱珍琬(2002)。國小教師創意教學實際。初等教育學刊,12,247-272。

31


附錄一、 先備基礎題 No.721 圓 O 的直徑為 10 公分,若 A、B、C 點和圓心 O 的距離分別為 10、8、5 公分,則有 幾個點在圓內? (1) 0 (2) 1 (3) 2 (4) 3 No.722 圓 O 的直徑為 8 公分,若直線 L、M、N 三線和圓心 O 的距離分別為 10、8、5 公分, 則有幾條線為割線? (1) 0 (2) 1 (3) 2 (4) 3 No.723 已知坐標平面上 A 點坐標為(4 ,2) ,B 點坐標為(-3 ,-1) ,C 點坐標為(2 ,-3), D 點坐標為(-5 ,1),E 點坐標為(1 ,-1),若以 E 點為圓心,半徑長為 4 畫一 圓,則 A、B、C、D 四點中,哪一個點在圓內? (1) A (2) B (3) C (4) D No.724

已知圓 O 的直徑為 6 公分,O 點到同平面上一直線 L 的距離為 10 公分,則 L 與圓 O 有幾個交點?

No.727

(1) 0

(2) 1

(3) 2

(4) 3

如圖, AB 切圓 O 於 B, AO 交圓 O 於 C,若 AB  12 , AC  8 ,則圓 O 的面積為多少平方單位? (1) 9

No.729

(2) 16

(3) 25

(4) 100

如圖,M 為弧 AB 的中點,C 為弧 BM 上的一個定點,若設 a、b、c 分別為弦 AB 、弦 AC 、弦 BC 的弦心距,則 a、b、c 的大小為何? (1) a  b  c

(2) b  c  a

(3) b  a  c

(4) c  b  a

進度基礎題 No.733 若有兩圓相交於兩點,且圓心距離為 13 公分,則下列哪一選項中的長度可能為此圓 的半徑?(1) 25 公分、40 公分 (2) 20 公分、30 公分 (3) 1 公分、10 公分 (4) 5 公分、7 公分 No.734 設兩圓的半徑分別為 5 和 8,其連心線段長為 2,則此兩圓的公切線有幾條? (1) 0 (2) 1 (3) 2 (4) 3 No.735 若圓 O1 和圓 O2 半徑相等,則圓 O1 與圓 O2 稱為等圓。在等圓中,兩圓的位置關係有 下列哪種情形? (1) 外離 (2) 外切 (3) 相交於兩點 (4) 內切 (5) 內離 No.737 若圓 O1 的圓心( 1 ,-2 ),半徑為 2 公分;圓 O2 的圓心( 4 ,-6)半徑為 3 公分, 則兩圓的位置關係為下列哪種情形? (1) 外離 (2) 外切 (3) 相交於兩點 (4) 內切 (5) 內離 進度進階題 No.740

已知大小兩圓的面積比為 9:4,當兩圓內切時連心線長為 7 公分,則當兩圓外切時 連心線長為何? (1) 14 (2) 21 (3) 35 (4) 42

No.743

已知兩圓圓心的距離等於 6,兩圓的半徑恰是方程式 x 2  9 x  20  0 的兩根,那麼這 兩圓的位置關係為何?

No.769

(1) 相交於兩點

(2) 相切

(3) 內離

如圖,圓 A、圓 B 的半徑分別為 4、2,且 AB  12 。若作一圓 C 使得三圓的圓心在同一直線上,且圓 C 與圓 A 外切,圓 C 與 圓 B 相交於兩點,則圓 C 的半徑長為?

32

(4) 外離


自然領域—理化科:波以耳音樂教室 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李美惠

一、教學活動主題:多變的聲音 二、教學活動對象:八年級 (813) 三、教學活動時間:10/22(二) 第二節 14:15-15:00 四、教學概說: 八年級上學期有一項重要活動為直笛比賽,而本學區的孩子也有許多同學都有樂器的學 習經驗,樂器為什麼會發出高高低低大小不同的聲音?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 哪一些因素會造 成聲音如此多變 ? 科學上對聲音的描述又是如何 ? 本活動課程藉由高腳杯,橡皮筋,吸管 來發聲,取材於學生生活中可見或常用的小道具,透過操作與比較讓學生體會響度與音調的 不同與其影響變因。 課程進行以小組活動為主,老師利用電子白板的互動教學為輔,並輔以雲端教學平台的 即時回饋收集學生學習成效,提供老師即時性的教學回饋依據。在異性異質的四人小組分組 活動中,每位學生都可以進行小道具的個別操作與小合作,透過試管裝水高低不同、以敲擊 或吹氣方式比較聲音的高低有何不同;應用衛生紙盒與橡皮筋體會響度差異,以及橡皮筋的 鬆緊,粗細如何影響聲音的高低,藉由實體物品操作提高每位學生的參與度,加上搭配課本 教材改編的互動教學呈現,協助學生統整所學的概念。課程最後讓學進行自製樂器的演奏發 表,與行動載具進行即時互動評量回饋,讓師生共同瞭解教學活動的進行程度以及教與學的 進度。 五、教學活動目標: (一) 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省思的能力) (二) 讓學生培養找尋知識的技巧與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求知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讓學生瞭解合作學習的方式。(溝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 (四) 讓學生探索多變的聲音(求知的能力) (五) 讓學生展現簡易樂器的製作與演奏。(表達的能力)。 六、教學方法:合作學習、實驗操作、資訊融入、實作評量 七、活動設計: (一)課前準備: 1.課前: 【設備與材料】 (1) 設備: 檢視資訊設備與網路環境,讓學生分組(事先安排;異質性) (上課之前完成) (2) 器材:高腳杯 x 2、鐵尺、玻棒、 滴管一支、250mL 燒杯一個、試管五支、試管架、 橡皮筋粗細各一條、面紙盒、紙板、粗吸管一支、飲用水一瓶。(共八組)

33


【教材準備】 (1) 準備電子教科書相關單元動畫。 (2) 利用 its 教學平台建立即時互動評量試題。 (3) 準備學習單導引學生的實作操作與討論。 (二) 課程進行: 步驟

備註

老師先示範吉他弦線 影響聲音的高低,高腳杯 發生的高低音不同等操 作引起學生的好奇,引發 學習動機。

四人異質分組,學生學 習能力與進度不同,器材 夠多可讓每個學生都能 操作,但是也容易失焦, 老師在組間走動,可適時 引導學生以學習單,以善 用學習單定型文的設計。

由學生說出重要概念, 少由老師強灌專有名詞,是 讓學生合作與發表的核心 價值,但是學生十分需要老 師肯定才能有信心地確定 自己已經習得的智能,在知 識建構這一段的活動,需要 老師的引導而不是直接告 知。 利用具體觀察到的實驗結 果,讓學生從做中學,進 而進行概念的建立。

34


回顧本節相關重要概 念,並協助學生將概念進 行連結,進而形成心智模 式。

透過自製簡易樂器的 操作增強學生對響度與 音調的理解。

八、相對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

相關度

1-4-1-2 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

1-4-2-1 若相同的研究得到不同的結果,研判此不同是否具有關鍵性。

1-4-3-1 統計分析資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

1-4-3-2 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

1-4-5-3 將研究的內容作有條理的、科學性的陳述。

1-4-5-4 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

2-4-5-6 認識聲音、光的性質,探討波動現象及人對訊息的感受。

3-4-0-1 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

3-4-0-2 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

3-4-0-5 察覺依據科學理論做推測,常可獲得證實。

6-4-1-1 在同類事件,但由不同來源的資料中,彙整出一通則性。

6-4-2-2 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

7-4-0-1 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

◎ 表高相關,○表低相關

35


九、教學活動程序: 教學設計 一、準備活動

活動內容

備註

時間 上課前

(一) 課前

確定器材分配

1. 檢視資訊設備與網路環境

洽當,網路與教 完成

2. 學生四人一組(事先安排;異質性分組)

學平台運作正

3. 活動器材整理

常。

4. 電子互動教材。 二、課程引導

2分

1. 老師示範高腳杯發聲的操作,引發學生的 好奇與學習動機,然後改變水量多寡,問學

小組分工:

生聲音有甚麼不同 ?。

組長(發言人)x1

2. 老師透過實物提示機放大弦線的粗細差

演奏家 x1

異,讓學生分析比較聲音的高低如何受弦線

紀錄 x1

影響。

器材 x1

1分

2分

3. 老師手拿粗吸管,藉由調整粗吸管入水深 淺不同,可吹奏出不同的音階,問學生到底 是水多聲音高,還是水少 ? 也請同學分組分 工隨著學習單問題的引導,分組活動進行研 討,最終目標,分組完成管樂的吹奏或敲 擊,。

三、學生活動

1. 學生使用各項小道具,體驗討論,並分組

提高學習動

(觀察與實作)

分工,調整試管水量,以吹奏或敲擊的方式

機:老師擔任輔

調音。

助者角色,至每

2. 老師在旁觀察、記錄、傾聽。

組適時給予口

3. 完成波以耳音樂教室學習單。

頭上的引導,接

15 分

續學生問題而 不直接告訴他 答案。 八組分享,盡量 15 分

四、分享與呈現

1. 學生發表學習單上的引導式定型文問題,

(討論與解釋)

先從活動分享 1-3,再回頭發表對聲音的描述。 控制每組在一 2. 學生彼此分析比較觀察與實驗的結果是否

分半結束,才有

存在一致性。

機會給他組同 學回饋機會。

36


五、即時評量

1. 透過 its 師生互動教學平台進行個別同學的 評量試題 2-3 即時回饋評量。

5分

題即可。

2. 老師視評量結果進行教學回饋。

六、小小音樂會

1. 鼓勵同學發表自製簡易樂器的演奏。

同學可相互欣

2. 課後請同學欣賞快閃音樂會為社會帶來的

賞,投票讚揚優

驚喜與美好。

秀作品。

5分

十、教學剪影:

上課之前先讓學生了解今天上課的流程,讓學

電子白板呈現教材,準備 its 教學平台

生有個心理準備。

的師生互動功能

學生活動過程中遇到問題,老師作為協助引導 組內學生按照分工表,學生主動因為需要而翻 的角色。

閱課本、有人操作儀器。

37


高腳杯、粗吸管,面紙盒,四人合作

學生對於實作課程十分投入

調整出自己的管樂器

學生拿出平板進行即時評量

老師針對評量成效進行教學回饋

十一、教學省思: 本次課程對師生來說都是一個特別的經驗,因為老師要舉行公開觀課,只好讓學生在活 動中心進行理化課程;在課程進行中,雖然老師自己不會緊張,但是學生看到 92 個大人盯著 他們進行課程(平均一個孩子的學習會有三個大人在旁邊觀察),在壓力不小的情形下,學習似 乎有些不自然。但是因為課程中可操作的教具都非常生活化,多了聽覺的參與實驗,也讓學 生因為感覺新鮮有趣而有能量可支撐被觀察的壓力(同學在聯絡本上寫自己是動物園中的「圓 仔」讓大家來參觀!)。 以下將本次課程進行的教學回饋重新檢討並提出改進方式: 教材內容過多導致時間操作不易控制 ! 因為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含響度、音調和音品三 個科學概念,直接介紹名詞定義雖然相對簡單,但也失去教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從活動 中建立科學概念是師生的共同期待。但是,三個名詞是否要在一節課中完成,有待商榷;尤 其當學生課程還沒有教到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就直接進行多變的聲音單元,凸顯學生對頻率 和速率混淆的迷失概念,因此老師應注意教學步調,是否進行到「音調」的影響變因與操作

38


即可,以音樂演奏為結束,第二節課再進行音色概念的介紹。此外,學生針對學習單定型文 式的引導應有充足的討論與發表時間,在架構概念部分,分析比較彼此的看法,可增進共同 學習的效益,但是在本次的課程中,老師仍是講太多話,反而占掉了學生自製樂器的發表時 間。 針對上述進度分段的需求分析,擬定以下的解決辦法: 1. 將活動課程分成兩段,第一段體驗橡皮筋弦樂器的發聲活動後,就讓同學針對學習單的第 一大題進行簡單發表,再進行第二段管樂的吹氣與敲擊的比較。 2. 小組分享時互評表每人一張,讓學生知道自己有責任專心聽同學報告。 3. 老師不要自己來講 notebook 筆記,而是改讓程度較好的同學利用老師準備好的教材進行概 念的闡述,比對自己的實驗操作體驗以增進概念的架構並可兼顧學生差異化的學習展現。 除了進度,教材內容老師過度貪心之外,其實實驗操作很受學生歡迎, 「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 ,學生對於管樂的理解部分,確實較能體會吹氣時, 空氣柱的長短能影響聲音的高低,而敲擊時,是水柱的長短在影響聲音的高低 !由於本班有 一位視障學生,老師更希望孩子能在這堂課程中,充分應用聽覺進行學習;此外,在課程結 束時,以 its 教學平台進行即時回饋,也讓學生有機會讓老師省思課堂教學程成效如何,前兩 題答對率都還算達到八成,但是到第三題,答對率僅達五成,也就提醒老師該放慢腳步,畢 竟科學概念不是老師念一念,硬塞給同學就好 ! 十二、附錄 (一)教材電子檔

39


40


(二)波以耳音樂教室學習單

41


自然領域-生物科:食「攝」,性也 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一、教學活動主題:3-4 動物如何獲得養分

鄭瑞萍 齊凌岫 游景逸 楊昌珣 PART 1.攝食構造與消化構造的多樣性

二、教學活動對象:七年級 (722 全體學生 共 27 位) 三、教學活動時間:一節課 四、教學概說: (一)動機:教育部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筆者認為,無論 我國的教育改革如何改、如何變,只要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跟著變,一切都是空談(洪榮昭, 2003)。資訊應用於教學是本校多元教學的特色之一,本課程結合行動載具的方便性、電子 白板的互動性,利用孩子 4~5 人一組,由老師指定任務分派給各組進行分組討論,將設定的 主題利用關鍵字搜尋的方式,引導孩子使用載具進行資料查詢,並且透過課程的及時發表與 討論,老師與同學可增加及時性的互動並給予修正及回饋,而達到培養孩子利用網路媒體進 行資訊整合判讀的能力;並根據孩子所提出的回答再提出問題,引導孩子學習從思考中尋求 真相、尋求答案,期望孩子由課程中學習如何來分工合作以小組團隊的力量完成任務。 (二)教學背景:生命萬物生生不息,在單元 3-3 植物如何製造養分中,學生已了解植 物如何利用光合作用來獲得養分後,接下來延續到動物方面要如何來獲得營養? 首先會先以 表格的方式將前後兩個章節作連結,點出動物以及植物在獲得能量方面的差異→植物因細胞 本身具有葉綠體可以自行製造養分;而動物細胞則不具有葉綠體所以沒辦法像植物一樣自行 合成養分,故只能透過攝食的動作來獲得。藉由投影片點出「吃」的對動物的重要性,進而 引導「吃東西」的行為即為「攝食」。 再透過詢問學生平時飲食習慣的方式作為開頭引導,讓學生了解攝取食物選擇上的多樣 性,因而攝食構造也十分具有多樣性;再利用小活動--「捕捉動物攝食的瞬間」,透過分組進 行資料蒐集與整理,試著請學生說明不同動物或昆蟲間攝食方式的差異,最後導入統整:因攝 食構造--口器與牙齒結構及功能的不同,所以攝取的食物也會具有多樣性。 五、教學活動目標: (一)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學習需要。(省思的能力) (二)讓孩子找尋知識的技巧與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求知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讓孩子了解合作學習的方式。(溝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 (四)讓孩子藉由行動載具探索攝食構造。(應用的能力) (五)讓孩子透過資訊的搜尋、探索,了解鍵入關鍵字對搜尋資料的重要性,進而習得利用 關鍵字搜尋可以節省瀏覽及蒐集資料的時間。(資料判讀的能力) 六、教學方法:問答法、合作學習、小組報告、講評法 七、活動設計: (一) 課前準備:

42


1.課前:要求學生預習課文 3-4 動物如何獲得養分 page 70-71 部分。 2.課間:完成分組,並引導學生載具使用。 (二) 課程引導: 運用日常生活的經驗,讓學生知道自己平時吃東西的習慣,剛好課程的設定是在第一堂課 的時間,所以一開始由老師詢問大家平常都吃些什麼早餐因而進入討論議題→由老師設計 項目菜單讓各組討論先推派早餐代表以及進行早餐類別的選擇,讓學生自己發表為什麼做 出這樣的早餐選擇? 覺得這樣子的菜單有什麼好壞? 應如何改善這樣的早餐? 透過選擇早餐的多元化,使學生可以了解食物的多元化因而影響攝食構造間的不同,進而 進入至正式的課堂討論主題活動--「捕捉動物攝食的瞬間」。 (三) 學生活動:捕捉動物攝食的瞬間--比較不同動物間攝食行為的不同。 將學生分成六組(4~5 人/組)討論,由老師設定六個動物或者昆蟲的種類(分別為:蝴蝶、蚊 子、變色龍、肉食性動物、草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等六種)分配給每個組別,決定題目 的方式由各組派出代表至台前抽籤,了解分派的任務後,由每組的成員各司其職(小組長、 紀錄、搜查、發表員)來將報告完成。 1.討論 1:各組前來台前抽籤,依照組員的人數有不同的抽籤方式:人數為 4 人分派任務籤 為蝴蝶、蚊子、變色龍等較為簡易的項目;人數為 5 人分派任務籤為肉食性動物、草食性 動物、雜食性動物等較具有挑戰性的項目,依照前述原則分別抽出各組的指定動物或昆 蟲。接著利用平板電腦進行資料的分析與收集。 2.檢核 1:組別間派出成員分享蒐集資料的成果,老師針對各組資料蒐集的部分作講評。 3.討論 2:提供「關鍵字」→「口器、牙齒」 ,讓學生針對動物或是昆蟲的重點字重新搜尋, 並讓學生思考且試著說明資料的前後差異處。 4.檢核 2:組別間派出成員分享蒐集第二次資料的成果,老師會請學生著重說明方才第一 次沒有提出的部分,並針對各組資料蒐集的部分作講評。 (四) 教師歸納整理與講評: 回到教學簡報 PPT,點出同學根據不同動物或昆蟲所做的資料分析,其食物的多樣性是來 自於動物攝食構造上的差異: 1.口器 如:變色龍是用舌頭捕食、蝴蝶利用虹吸式口器吸取花蜜、蚊子利用刺吸式的方式吸取血 液等等  向學生介紹新名詞,何謂「口器」?

→ 學生透過資料搜尋時接觸到這樣的詞彙,進而產生動機引發學生進一步搜索其含義。 2.牙齒—門齒、犬齒、臼齒 如:肉食性動物、草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 牙齒組成不同  利用統整性表格整理並且比較以上三類動物依照飲食特性的不同而有牙齒結構上的差

異。

43


3.最後再進一步詢問各組同學:請用例子舉出動物攝食構造上有那些差異?  利用表格搭配課本的圖片,貫串今日課堂討論的主題,並且開啟下一堂的內容--「消化」 。

八、相對應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

相關度

1-4-1-1 能透過分段式網路搜尋資料的方式,利用不同的角度或方法來進

行觀察 1-4-5-2 能將網路蒐集來的資料進行判讀以及統整

1-4-5-5 能學會尊中與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及建議

3-4-0-1 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

5-4-1-3 瞭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

◎ 表高相關,○表低相關

九、教學活動程序: 教學設計 一、準備活動

活動內容

備註

時間

(一)先將電子載具(電子白板、學生用行動載具) 因此班學生 第一次使用

布置於教學現場。

(二)載具教學:教導學生如何使用行動載具 (10 分 行動載具才 鐘)。

須利用此時

(三)檢視資訊設備與網路環境

間教學,如課

5分

前已會操作 行動載具可 省略此步驟 二、發展活動

(一)分組:

1.分六組,每

1.分組並說明組內成員職責以及上課注意事項

組約 4~5 人。

2.進入小複習銜接前一節課程

2. 分 配 各 組

(二)引導:

任務。

3分

1.因第一堂課接近剛用完早餐的時間,從記錄你的 5分

早餐談起。 2.請各組討論推派早餐代表 3.問今天吃了哪些東西當作早餐? (三)小組活動: 1.利用早餐的多元選擇性帶入攝食構造的多樣性

5分

2.用抽籤的方式分配給小組不同的任務,請各組分

5分

工合作利用載具上網查詢資料並完成學習單。

44


分成兩步驟進行資料搜尋:

如教學時間

第一步、透過老師給予之主題進行搜尋

較充分可用 8 分

組別間派出成員分享資料搜尋之成果

分組方式,輪

第二步、老師提示關鍵字之作用,請各組別利用 流 解 說 輪 流 練習,增加學

關鍵字來搜尋

組別間派出成員分享,並試著說明兩次搜尋結果 生 實 作 練 習 5 分 的機會。

的共通點及差異處 三、結束活動

1.對該節同學活動情形進行講評

6分

2.利用投影片統整攝食構造之差異 3.告知下堂課進行的方式與需準備的內容。 四、評量要點

3分

1.分組活動的參與度。 2.小組分工合作的團結度與學習單完成的比例

五、注意事項

1.提醒同學做組員的分工。 2.能夠掌控學生們使用載具的情形。

十、教學剪影:

老師講解組內成員的工作分配項目

老師先複習植物如何獲得養分?

抽問複習問題,學生踴躍舉手發言

動、植物相比較養份攝取之解說 45


小組長至台前領取學習單

概述早餐的分類並舉例說明

小組討論—記錄你的早餐

小組分享—分享早餐吃了些什麼? 組內討論的結果覺得是否健康? 如何改進?

利用載具(2 人/台)進行資料搜尋

學生與老師間的課堂互動

46


小組分享-

兩位同學認真鑽研如何利用載具上網搜尋

是否利用關鍵字搜尋找到欲查詢的資料?

課程相關的資料

十一、學生回饋: 在經過策略性的教學設計,以一堂課時間,引導學生探究以及討論等方式,使用電子載 具的情況下搭配學習單的紀錄方式,了解學生的討論以及學習狀況,分析結果如下: PART 1.記錄你的早餐(黑色方塊為人名,為保護個資故反黑) → 因討論時間上較為充裕,故各組書寫完整且呈現方式皆兼具圖文說明。

第一組的學習單紀錄

第二組的學習單紀錄

第三組的學習單紀錄

第四組的學習單紀錄 47


第五組的學習單紀錄

第六組的學習單紀錄

PART 2.捕捉動物攝食的瞬間 →因課程時間耽誤的關係,將兩次探索活動合併進行,由老師直接提示關鍵字(口器&牙齒) 讓同學搜尋相關資料得出結果如下:

第一組—雜食性動物

第二組—蚊子

關鍵字:人的牙齒

關鍵字:蚊子的口器

網站:GOOGLE

網站:維基百科

第三組—肉食性動物

第四組—蝴蝶

關鍵字:肉食性動物口器

關鍵字:蝴蝶覓食方式

網站:保育教育館

網站:YAHOO 知識+

48


第五組—草食性動物(學習單:長頸鹿)

第六組—變色龍

關鍵字:長頸鹿上顎均無門牙

關鍵字:口器、牙齒、變色龍

網站: YAHOO 知識+

網站:GOOGLE→維基百科

 根據學習單背面,小組自我評估搜尋結果回報:

Q:結果我們這組最後有沒有找到和重要線索相關的知識? 第一組(有)、第二組(有)、第三組(未填)、第四組(有)、第五組(有)、第六組(沒有-原因:時間不 足) PART 3.課後回饋—開放性問題  思考一下,從課程中我們這組學到了什麼?

第一組: 2 號:這次生物課讓我學到各種食性動物的牙齒,也讓我第一次體驗用討論的方式上課和 3C 產 品,真的非常有趣!! 23 號:這次的生物課很不同,讓我學到很多不同的教學方法,學會搜尋東西,非常特別。 11 號:用這種方式來上課非常特別,這次上課我學到了各種不同動物的牙齒,收穫很多!! 27 號:這堂課我學到了各種不同的牙齒和不同的用意。 8 號:用這樣的方式上課很有趣,也覺得比較容易記起來上課教的東西。 第二組: 21 號:蚊子為刺吸式,全世界除南極洲以外其他地方都有蚊子。(課程筆記及補充) 24 號:這堂課真是有趣,希望每一次都有這種課。 4 號:這種上課的方法我覺得比較好玩。 5 號:這樣上課我覺得很好。 第三組: 10 號:經過這次的特別課程,我學會如何找出線索,並且正確地查到資料。 15 號:我學會了動物牙齒的構造和牙齒的功能。 32 號:這次上課非常好玩,也讓我知道要如何用方法找尋線索。 25 號:這次的課程,很有趣,希望下次也可以這樣。

49


3 號:這次的課程很有趣,很期待下次的課。 第四組: 7 號:我學到了各種動物的攝食方式和許多動物的牙齒的構造。 14 號:我學到利用關鍵字找資料,不像以前把全部都打出來,也學到很多不同的口器。 26 號:我學到蝴蝶的口器與它的形狀,還有覓食方式。 30 號:我學到早餐要如何吃比較健康,和蝴蝶的口器、覓食方式。 第五組: 9 號:從這次新奇又有趣的教學方式我學到了許多動物的攝食方式,像是口器、牙齒的種類等 等,甚至讓我們親自用平板查!讓我獲益良多~  28 號:這個有趣的活動,讓我更清楚瞭解動物和植物獲得養分的方法,以及動物的口器、牙 齒……等,這次上課真是超~有~趣的!!!!!! 12 號:這次上的生物,是最有趣的,也讓我了解很多動物和植物的養分,讓我們受益良多,謝 謝老師讓我們上這麼有趣的課。 6 號:我好喜歡這次課程的內容,動物的攝食方式好多元、又好有趣,謝謝老師精心為我們規 劃這次課程~~ 29 號:我覺得用這種方式上課較有趣,動物的攝食方式也補充很多,用平板電腦上課是很新奇 的主意,希望下次也能像這樣。 第六組: 共同:學習團隊精神!! 1 號:我認為那天上課很好玩不過有一點耽誤到! 這樣應該可以讓班上的感情更好,更可以增 加我們查資料的功力。 22 號:看同學早餐什麼,並想想它是用什麼做的,這樣就可以知道同學吃的健不健康。 31 號:我覺得我的早餐很健康,因為有許多的鈣質。(課程筆記及補充) 13 號:我非常喜歡這種上課方式:分組、白板、還有平板,而且可以了解到一些不太一樣的東 西,只是一節課只有 45 分鐘,太短了!!希望可以常利用這種方式上課。 老師統整: 1.班上大部分學生認真投入於課程當中,並且由問卷反映出期待下次的課程 2.大部分學生覺得利用資訊融入生物教學的方式使上課變得多元且活潑、有趣,願意花心思、 花時間投入課程、參與討論,且有同學認為因這樣的上課方式可間接促進班上同學間的感情。 3.班上同學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討論課程,大部分同學覺得新鮮有趣,並且於問卷中表示再度 嘗試類似的教學活動的意願性是很高的。

50


4.有部分同學認為課程時間稍微緊湊了些,希望可以再多些時間進行討論。 5.有多數學生反映:認為利用課程實際操作幫助他們了解如何正確的搜尋資料,利用關鍵字或 是特定詞彙等方式搜尋可以幫助他們查詢到相關的資料。 十二、教學省思: 本課程嘗試將電子載具與科技教學平台融入生物科教學現場,設計符合團體合作學習的模 式,鼓勵學生彼此激盪,精進個人蒐集資料與團體合作並分享的能力。此次將此模式帶入生 物課的課程設計,完整度有所不足,也謹以下述幾點省思做為日後改善與推動的參考: (一)課前的教室布置方面準備的較為倉促,對於上課的地點、教室的環境,未先提早進行 檢核及確認場地狀況,以致於耽誤了課程的流程及延誤了下課時間,對於課程時間分配的掌 控還需再調整。 (二)因顧及課程完整度,於課前引導活動—記錄你的早餐的部分時間分配過長,以至於壓 縮到下個部分的資料蒐集與討論的時間,需再配合原先教案的時間表做分配及調整。 (三)教師透過走動式管理,適時對低參與度或遇到困難的組別進行即時增強與提示,以掌 握各組學習狀況。在這師與生的互動過程中,引導式的合作學習已然成形。而學生的統整報 告與分享能力也比原先預期更令人刮目相看。 (四)教學的藝術在於能因應人事時地之變。善用學生對 E 化設備的熟悉與高度興趣,具體 落實於教學現場,巧用「資訊設備」輔助教師教學,而非讓師生受囿於「電腦教學」的制式 化與遊戲性中。 十三、自我期許 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帶給未來不斷的創新和改變,台灣的學子在智慧手機、平板電 腦、部落格、臉書…..等資訊的環境下成長,我們要如何幫助他們面對不明確且不能掌握的世 界,當孩子的未來在全世界而不是在教室時,我們要如何幫助他們不落在別人的後面。學習 生物興趣的激發不只是讓孩子單方面的吸取知識,也應引導孩子主動對生物知識產生疑問、 產生興趣、產生好奇,進而使用多元的學習方法瞭解更多生物的相關知識,使能知其然亦知 其所以然。透過多樣活化的教學活動設計,營造樂於不同於傳統教學的上課氛圍,更多元的 學習到對生物不同層面的了解。此教學活動分享僅是拋磚引玉,期待後續能引發自己或是同 儕更多的創意與點子,讓生物課除了動動腦、動動手外,也能讓科技在生物課程中躍動起來。 運用生活中的資訊工具來活化教學是未來要走的路,E 化教室、電子書包應運而生,此 教學模式將以資訊科技為工具,引導學生思考為方法,預期學生從中學習問題解決的能力、 批判思考的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 參考資料 1、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臺北市提升國民中學教學與評量效能三年實施計畫 2、洪榮昭(2003) 提升創意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未出版)。

51


健體領域-體育科:排除萬難 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游景逸 楊昌珣 一、教學活動主題:排球-低手傳球 二、教學活動對象:九年級 三、教學活動時間:一節課 四、教學概說: 台灣的教育面臨新嶄新的一頁,教育部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在 103 年將有 75%以上的 比例以免試入學的方式,進入高中職就讀, 「活化教學」 、 「適性揚才」是精進教學發展中不可 或缺的要素與目標之一。而相信我們老師要透過精進教學諸多策略中來傳達的是教學目標是 要能引導學生思考、學會獨立省思並且溝通協調的合作能力,重點在於讓學生透過有培養生 活應用和主動學習的能力教育,找出並發展出自己的專才屬性。 我們知道運動技能的學習除了以肢體動作的分段練習加上輔以口語回饋外,影像的刺激 更能幫助學生多方面檢視動作來減少錯誤嘗試的次數。而為了減少初學者接觸挫折的時間, 本課程採用異質性分組,讓能力佳的學生可以協助教導能力弱的學生,此外,透過行動載具 讓學生互相拍攝低手傳接球動作,並給予其面對面的助長式互動討論時間,相信同學從自身 的經驗來指導彼此,更能幫助動作學習能力較弱者在初學排球的成就感,同時也讓學生在合 作學習之間提升社會技巧中溝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資訊應用於教學是本校多元教學的特色之一,在學生已學習與練習過一段時間下,我們 結合行動載具的方便性、教學平台的立即性、電子白板的互動性,利用孩子互助拍攝的互動、 互助方式來進行同學進階的傳接棒動作的回饋與修正,進而達到學生運動技能表現的提升與 動作練習中減少錯誤嘗試的次數。另一方面,也學習資訊科技操作的能力與素養,讓資訊科 技與學習與生活接軌,並且期待透過此教學設計實施,能讓孩子在合作學習中能培養出良好 的溝通與合作表現能力。 五、教學活動 5C 目標: (一)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學習需要。(Critical Thinking-獨立思辯的能力) (二)讓孩子找尋知識的技巧與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求知的能力) (三)讓孩子了解合作學習的方式。(Communication-溝通、協調、Collaboration 合作的能力) (四)讓學生透過差異化教學,了解不同層面的學習刺激。(多元學習的能力) (五)讓孩子藉由行動載具探索多采多姿的運動資源(應用、Creativity-創新的能力) (六)讓孩子藉由透過資訊的教學平台拍攝彼此的動作,並給予回饋修正已達運動技能學習 減少嘗試錯誤的機會。 (Complex Problem Solving-複雜問題解決能力) 六、教學方法:問答法、合作學習、小組報告、講評法

52


七、活動設計: 1.課前準備: (1)課前:學生已透過一般教學模式(口語-動作分段練習)學過排球低手傳接球。並請同學 課前觀看網路上的教學影片,上課時同學可自行攜帶行動載具。 (2)課間:集合點名、做操伸展、分組(四人一組)(5 分)。 2.引導活動: (1)老師就學生學習經驗,說明前一節課低手傳球常犯的錯誤情形。 (2)複習動作要領與提醒接下來同學互相拍攝動作的要點並說明上課流程。(5 分) 3.學生活動: (1)討論與拍攝:讓同學自行進行組內溝通與分工,各組同學相互教學與拍攝低手傳球動作。 老師從旁扮演觀察、記錄、傾聽的角色。(8 分) (2)討論與上傳(檢核):同學互相討論拍攝的動作,並利用互動平台,讓各組同學選組內一、 兩人的動作影片上傳,老師檢視上傳情形(檢核拍攝成果)。(8 分) (3)各組分享:各組分享拍攝的成果並分析動作的優缺點,並培養學生運動觀賞的能力,1 組 1 分鐘(8 分) (4)檢核:利用互動平台,測驗學生對低手傳接球的認知。(5 分) 4.教師講評: (1)講評:針對測驗結果講評,釐清學生的觀念,並對同學上課的表現給予講評(4 分)。 (2)課程延伸:引導學生利用北市輔導團資訊融入教學平台(http://hpe.tp.edu.tw/)增進相關知 識,並利用課餘時間實際練習。(2 分) 八、相對應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

相關度

3-3-2 評估個人及他人的表現方式,以改善動作技能

3-3-4 在活動練習中應用各種策略以增進運動表現

4-3-4 評估各種不同需求者的運動需求與計畫

4-3-5 培養欣賞運動美感與分析比賽的能力

7-3-3 選擇適切的運動資訊、服務及產品,以促成健康計畫的執行

◎ 表高相關,○表低相關

九、教學活動程序: 教學設計

活動內容

一、準備活動

(一)先將電子載具(電子白板、學生用行動載具)

布置於教學現場。 (二)檢視資訊設備與網路環境。 (三)集合點名、做操伸展、分組(四人一組)

53

備註

分組採異質 性分組。

時間

5分


二、發展活動

5分

(一)引導: 1.複習低手傳球的動作要領。(手部接球動作:手 掌交叉重疊握拳,兩拇指在上面靠在一起;手臂 擊球部位:手腕以上、手肘以下) 2.載具教學:教導學生如何使用行動載具,並提醒 拍攝的注意事項與如何上傳作品。 3.說明接下來的上課流程。 (二)學生活動:

8分

1. 討論與拍攝: (1)讓同學自行進行組內溝通與分工(小組分工 包括:組長 1 人、排球低手傳接球動作能力較 佳者 1 人、會操作行動載具者 1 人)。 (2)各組同學彼此討論如何拍攝低手傳球動作較

老師從旁扮 演觀察、記 錄、傾聽的角 色。

為恰當(拍攝角度、時間……等)。 (3)各組同學互相進行教學。 2.討論與上傳學生所拍攝影片: 同學互相討論拍攝到的動作優缺點,並利用互 動平台,讓各組同學選組內一、二人的動作影 片上傳到教學平台來做動作拍攝收集技術分 析。 3.各組分享:各組分享拍攝的成果並分析動作的優 缺點,培養學生運動觀賞的能力。 4.檢核:利用互動評量系統進行即時評量,測驗學 生對低手傳接球的認知,立即了解學習成效並 釐清學生的觀念。(評量題目、如附錄一) 三、結束活動

8分 老師檢視上 傳情形(檢核 拍攝成果)。 如教學時間 較充分可用 8 分 分組方式,輪 流解說輪流 練習,增加學 5 分 生實作練習 的機會。

1.對該節同學活動情形進行講評。

3分

2.鼓勵學生利用北市輔導團資訊融入教學平台

1分

(http://hpe.tp.edu.tw/)增進相關知識,並利用課餘時 間實際練習。 3.發放問卷填寫,做為教師課程省思與回饋參考。 4.預告下堂課進行的方式與需準備的內容。 四、評量要點

1.分組活動的參與度。 2.即時評量的表現

五、注意事項

1.提醒同學做組員的分工。 2.分組拍攝動作時要注意安全。

54

2分


十、教學剪影:

課程設計與討論架構

共同備課與討論情形

上課囉(課程實施講解)

介紹課程注意事項

各組學生專注聆聽中

學生聆聽課程情形

55


同學合作拍攝彼此動作

學生操作載具攝錄情形

學生自備載具(手機)進行動作拍攝

拍攝完馬上進行動作檢視

各組參與課程與互動情形熱絡

學生自備載具播放所錄影片與彼此討論

56


老師聆聽、觀察各組討論情形

老師抽檢組別拍攝影片

組別影片拍攝報告分享

同學動作分享與互動情形

即時出題評量與討論

答題統計與技能觀念再確認

57


十一、學生回饋: 在經過共同備課與行動學習策略性的教學設計下,利用一堂體育課時間引導學生使用電 子載具拍攝同學動作,並參考其他同學拍攝的作品;搭配同學互助合作的方式,共同整理資 料,不拘形式、自由發揮的動作分析分享。最後對 26 位參與上課的學生進行有關課程的問卷 調查,讓學生對於參與課程的感受給予評價與提供意見反應,也做為授課老師的課後省思, 回饋與參考。問卷題目如附錄一,分為五題滿意度填答與六題小組合作相關情形填答、一題 其他意見陳述,滿意度與合作程度透過 5 分到 1 分的數字代表學生感受到的滿意或合作程度, 越滿意或越有合作的感覺,分數越高。此行動研究統計方式利用 Excel 軟體進行描述統計呈現 與繪圖,分析結果如下: (一)我覺得有比以前更了解排球低手傳球的方式與技術嗎? 有 20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77%。可見透過電子載具的應用,引導學生主動 學習與分組合作、報告的方式,讓大部份學生能比以前更瞭解傳接棒技術與相關規則。 (二)從分組拍攝收集資料過程中,讓我有主動學習的興趣? 有 19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73%。顯示出這類的教學設計應用在體育課程上, 可降低以往傳統式口頭講述大隊接力傳接棒技術的枯燥性,也較能激起多數學生主動 進一步學習的興趣,而非被動參與資訊的接收。當然,有兩位學生表現出的反應在 2 分以下,這也是未來需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或原因,以利兼顧到整體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我很喜歡電子載具使用於體育課程中? 有 17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65%。代表超過半數的學生是肯定電子載具的使用 能幫助他的學習,但也有 3 位學生的反應在 2 分以下,佔 11%,筆者推論應該是這些 學生因使用載具熟稔度的問題造成其使用上的不便利所導致。 (四)我對排球低手傳球技能學習的課程時間安排,滿意程度為? 有 23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88%。因此絕大部份的學生對於利用一堂體育課來 實施這樣的教學活動,感到滿意。 (五)我對於利用這樣上課方式,來認識並學習排球低手傳接球,整體滿意程度為? 有 21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80%。多達五分之四的學生滿意利用電子載具收集 資料、個別互評的模式來加深學習排球的低手傳球。因此此課程設計可以說是成功的。 但筆者認為,不能忽略有 2 位學生反應在 2 分以下,佔 8%的感受度。可透過訪談將其 想法做為未來相關教學措施的改進或參考。 (六)我所屬的小組成員隨時會互助合作 有 23 位同學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88%。顯示搭配載具拍攝動作與即時評量討論的方 式,可以是幫助學生產生互助合作的媒介。 (七)我所屬的小組,會透過組長來協調小組內的工作 有 19 位同學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73%。可看出以行動學習考量的課程設計,能誘導 出學生工作協調的能力。 (八)我和小組成員可以無拘束地分享彼此想法

58


25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高達 96%。因此,在異質性的分組與行動學習的課程設 計下,充分讓學生在互動討論中,培養其溝通能力。 (九)我能感受到小組成員對自己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 有 18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69%。但值得注意的是 2 分以下的有 3 位,佔 12%, 顯示有少數 3 位學生覺得小組成員並沒有扮演好該組分工負責的角色。這裡建議老師 可以在小組分工拍攝動作中,更頻繁的走動式觀察各組的工作狀態,以協助各組掌 握進度,充分培養其團隊合作的能力與知覺。 (十)我和小組成員能建立起彼此信賴的情感 22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85%。有八成以上再小組互動中建立正向的信任情感, 對於授課老師而言,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十一)我所屬的小組給了我很多鼓勵 20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77%。相信在學生潛移默化的彼此鼓勵,也能提升班 級的心理凝聚力量。 (十二)其他意見陳述: 例如:希望對於電子載具的使用方式,能更熟悉;從拍攝影片到上傳教學平台播放, 讓我更快了解低手傳球的正確動作與大部分同學常犯的錯誤情形;從同學的影片錄製 中,我感到新鮮新奇。綜觀所收集到學生的其他意見,多屬於正向的意見表達。 十二、問卷調查描述統計與學生意見陳述圖 有比以前更瞭解低手傳球的 技術 4% 0% 19% 39%

分組拍攝過程中,讓我有學習興趣 4% 35%

19%

4分 3分 2分 1分

38%

5分

4%

5分

4分 3分 2分 1分

38%

問卷調查題目一

問卷調查題目二

很喜歡電子載具使用於體育課 程中

對於課程時間安排滿意度 0% 12%

4%

5分

8%

31%

23% 34%

4分 3分

4分 3分

23% 65%

2分 1分

問卷調查題目三

5分

0%

問卷調查題目四 59

2分 1分


本節課程整體滿意度

我的小組成員會互助合作 4%

4%

4%

4%

4%

5分

12%

38%

50%

2分 1分

42%

5分

4分 3分

4分 3分 2分 1分

38%

問卷調查題目五

問卷調查題目六

我的小組會透過組長協調工 作

我和小組成員可無拘束分享想法 4%

4% 8%

23%

15%

5分

7%

4分

5分

0%

4分 3分

25%

3分

64%

2分 1分

50%

2分 1分

問卷調查題目七

問卷調查題目八

感受小組成員認真負責

能建立彼此信癩的情感 4%

0%

8%

12%

34%

23%

5分 4分 3分 2分 1分

0%

46%

38%

5分 4分 3分 2分 1分

35%

問卷調查題目九

問卷調查題目十

我的小組給了很多鼓勵

希望對於電子載具的使用方式,能更熟悉;從拍攝

4% 12%

影片到上傳教學平台播放, 23%

8%

53%

5分

讓我更快了解低手傳球的正確動作與大部分同學常

4分 3分

犯的錯誤情形;從同學的影片錄製中,我感到新鮮

2分 1分

新奇。

問卷調查題目十一

問卷調查題目十一、其他意見陳述 60


十三、教學省思: 「教育現場跟隨著時代的科技與教育思潮演變」教師的教學智慧也必須更新才能符合潮 流,筆者也相信只要教師的心態願意求新求好,教學策略與教學活動設計就能不斷精進創革。 筆者嘗試將電子載具與科技教學平台融入體育科教學現場,並設計符合團體合作與行動學習 的模式,鼓勵學生彼此激盪,精進個人蒐集資料與團體合作,然後勇於分享的能力。 將此模式帶入體育課的課程設計,事後進行檢討與省思,或許完整度有所不足,也謹以 下述幾點省思做為日後改善與推動的參考: (一)課程中遇到了因學生使用電子載具熟稔度的問題而稍微延誤了影片拍攝或是資料搜集 的時間,建議此部分能與資訊老師協同合作教學,讓孩子能在此課程進行前有更多的機會透 過資訊課程熟悉電子載具的運用,相信將因學生使用載具的上手而讓課程的流動性更順暢。 (二)在分組利用電子載具拍攝同學排球低手傳接球的動作過程中,學生即時看到同學的動 作表現,也透過互助的活動與討論中,激發了彼此的合作學習,鼓舞了將體育動作學習的視 覺表面,化作具象影音與激盪動腦分析的興味。 (三)教師透過走動式管理,適時對低參與度或遇到困難的組別進行即時增強與提示,以掌 握各組學習狀況。而學生的口頭分析報告與分享能力也比原先預期更令人刮目相看,顯現出 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老師們願意開發,花一些苦思與心血是值得的。 (四)教學的藝術在於能因應人事時地之變。善用學生對 E 化設備的熟悉與高度興趣,具體 落實於教學現場,巧用「資訊設備」輔助教師教學,而非讓師生受制於為資訊而資訊的課程 設計,因此載具介入課程的時間拿捏也是必需考量的因素之一。 十四、自我期許 當孩子的未來在全世界而不是在教室時,我們要如何幫助他們不落在別人的後面。 運用生活中的資訊工具來活化教學並融入合作學習是未來要走的路,E 化教室、電子書包應 運而生,此教學模式將資訊科技當為工具,引導學生思考其方法,預期學生從中學習問題解 決的能力、批判思考的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 筆者相信:運動興趣的激發不只是讓孩子在運動場上舒展活動,也應引導孩子對運動技 能學習的多元性與方法瞭解更多,使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透過多樣活化的教學活動設計, 營造樂於認識不同運動的氛圍,教師願意隨時施展教學小魔法,學生就能跳脫運動場上的刻 板印象,更多元的學習到對不同運動的認識。此教學活動分享僅是拋磚引玉,期待後續能引 發自己或是同儕更多的創意與點子,讓體育課除了身體的大肌肉活動之外,也能培養動動腦 與合作學習的溝通能力。 參考資料 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臺北市提升國民中學教學與評量效能三年實施計畫

61


健體領域-體育科:AI basketball instructor 人工智慧籃球指導員 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王琛智 游景逸 一、教學活動主題:籃球-暖身活動、運球練習、上籃動作練習 二、教學活動對象:八年級 三、教學活動時間:一節課 四、教學概說: 台灣籃球的發展最初從 1922 年台灣體育協會請北美派遣赴日的 YMCA 的 Franklin H.Brown 來台灣指導籃球,自此台灣的籃球運動便開始萌芽。近年來在政府大力推動基層籃 球下,籃球已成為台灣最普及也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在學校體育課程中,籃球更是學生喜 愛的體育項目。在下課時間,籃球場上總是聚集著學生,可見其熱絡的程度。站在體育教學 者的角度觀察,我發現許多的學生熱愛打球,但大多的學生未接受過正確的學習,所以動作 及姿勢多半不正確。在籃球動作技能的訓練上,理應是從基本開始扎根訓練,藉由這樣的動 作學習概念,於課程設計中適當增加暖身活動及籃球的複合式訓練,不僅傳達給學生正確的 籃球練習知識及技能,學生在實際體驗時亦可達到身體活動的效果。 資訊應用於教學是本校多元教學的特色之一,我們結合行動載具的方便性,提升學生對 籃球運動練習的知識及動作技能,並且學習資訊科技操作的能力與素養,讓資訊科技與學習 與生活接軌,並且期待透過此教學設計實施,期待學生能在籃球運動上能有更多的了解及動 作技能之精進。 運用生活中的資訊工具來活化教學是未來要走的路,E 化教室、電子書包應運而生,此 教學模式將以資訊科技為工具,引導學生思考為方法,預期學生從中學習問題解決的能力、 溝通合作的能力。 五、教學活動目標: (一)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學習需要。(省思的能力) (二)讓孩子找尋知識的技巧與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求知的能力) (三)讓孩子了解合作學習的方式。(溝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 (四)讓孩子藉由行動載具探索多采多姿的運動資源。(應用的能力) (五)讓孩子藉由透過資訊的教學平台拍攝彼此的動作,並給予回饋修正以達運動技能學習

減少嘗試錯誤的機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讓孩子透過分享報告中,培養溝通與口語表達的能力。(口語表達的能力) 六、教學方法:合作學習、小組報告、講評法 七、活動設計: (一)引導:提及最近發生的籃球時事,切入上課的主題 (二)載具教學:教導學生如何使用行動載具,讓學生方便去使用 (10 分鐘)。 備註:因此班學生第一次使用行動載具才須利用此時間教學,如課前已匯操作行動載具可

62


省略此步驟。 (三)小組探索:老師事前將網路上傳的影片製作成 QRcode,並將製作好的 QR code 放置在教 學現場,方便學生利用行動載具掃描,來獲得資訊。 (四)小組實作及討論:各組在分配不同的主題後,各小組進行試做 (五)小組報告:給予各組四分鐘的時間讓各小組做教學分享,讓各小組去記錄並學習其他組別 的教學內容。 (六)講評:各小組在教學發表完時,立即給予教學的該組回饋或補充教學的重點。 (七)教學省思與回饋:發下問卷給學生填寫並回收,針對教學內容,參考學生給予的意見及回 饋。 八、相對應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

相關度

3-3-1 計畫並發展特殊性專項運動技能

3-3-2 評估個人及他人的表現方式,以改善動作技能

3-3-4 在活動練習中應用各種策略以增進運動表現

4-3-1 瞭解運動參與在個人、社會及文化層面的意義

4-3-5 培養欣賞運動美感與分析比賽的能力

◎ 表高相關,○表低相關

九、教學活動程序: 教學設計 一、準備活動

活動內容

備註

時間

(一)先將電子載具準備好,並檢視載具的狀況是否 因此班學生

良好

第一次使用

(二)載具教學:教學生如何使用平板電腦掃描 QR

行動載具才

code 的功能

須利用此時

(三)檢視教學場地的網路環境

間教學,如課

(四)將影片製作成 QR code,放置在教學場地的各

前已會操作

個指定點上,並確保教學現場安全無虞

行動載具可 省略此步 驟。

二、發展活動

2分

(一)引導: 向學生說明上課流程及上課方式,並舉一些與 籃球運動有關的時事動態,如 NBA 台北賽、 亞錦賽中華隊勇奪第四名等動態時事,引起學 生的學習動機。

63


(二)分組就定位: 學生於上課開始前先分好組別與工作內容,若

3分

尚未分好組別的同學再於課堂上由老師分 組,原則上每組六人,並要求每組均有男生、 女生,每組的工作內容分配如下: (1)教學講述 1~2 人 (2)教學示範 2 人 (3)學習單紀錄、發問問題者 2 人,且要求每位 組員都要分配到工作。 7分

(三)學生活動: (1)資料蒐集及討論:每組利用電子載具的 QR code 掃描功能,觀看教學影片,了解其影片的內容 並且讓組員之間進行討論,老師從旁觀察、記

8分

錄與傾聽。 (2)小組試做:各小組依照所觀看影片之內容,小 組每位成員下去實際操作。 (3)分享教學:各組將他們所觀看及實際操作的內

20 分

容,每組分別上來進行教學:1、暖身活動 2、

(每

直線加速運球 3、左、右兩側上籃 4、原地運

組4

球 5、近側上籃(按照順序實施)

分)

(4) 教師講評:針對每組學生的教學結果,給予即

3分

時性的回饋。 三、結束活動

1.問卷調查:針對此次的行動教學內容,讓學生填 寫,給予課程實施意見及回饋,提供 老師參考。 2. 與學生分享其他組別瀏覽網路的學習資源 (Youtube 自製影片,詳如教學剪影 QR -code)。 3.發放學習單

四、評量要點

分組活動的參與度

五、注意事項

1.提醒同學做組員的分工。 2.在分組看影片動作時要注意影片中的細節,以及注意安全。

64

2分


十、教學剪影:

利用網路資源做出的 QR code

利用網路資源做出的 QR code

利用網路資源做出的 QR code

於上課前檢查電子載具的網路設定

將教學器材放置在教學現場

利用學生集合時放置 QR code 於教學場地

65


學生透過 QR-Code 掃瞄觀看教學影片

老師走動式觀察各組合作情形

老師聆聽學生討論情形

老師檢查各組工作進度

回收的學習單

回收的問卷調查 66


說明上課流程&引起學生動機

小組在討論時,老師從旁指導

各小組的實際操作時間

各小組的教學分享時間

老師針對各小組的教學分享給即時回饋

最後由老師為課程做總結

67


十一、學生回饋: 本堂體育課將電子載具融入教學,以小組方式給予參與試做,並進行小組教學分享的活動, 最後針對 29 位參與上課的學生進行簡易的問卷調查,讓學生對於參與課程的感受給予客觀評 價與提供意見反應。問卷題目如下,為九題的滿意度填答與一題意見陳述,滿意度透過 5 分 到 1 分的數字代表學生感受到的滿意程度。此行動研究統計方式利用 Excel 軟體進行描述統計 呈現與繪圖,分析結果如下: (一)我所屬的小組成員隨時會互相合作: 有 20 位學生的反應在四以上,佔 79%,又全體女生的平均數值 4.1429 高於全體男生平均數值 3.6667,由此可見班上女同學叫男同學更能體會小組互助合作的學習精神。 (二)我所屬的小組,會透過組長來協調小組內的事情: 有 16 位學生的反應在四以上,佔 56.1%,其中反應在三的學生佔了 37.9%,可見中學生在在 進行小組分工時,可能較無完整地統整領導概念,但透過分小組的模式是可以讓學生更加適 應此種學習方式。 (三)我所屬的小組願意彼此互相幫忙: 有 18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以上,佔 62%,又全體女生的平均數值 4.5000 高於男生平均 3.6000, 在課堂進行時,筆者藉由走動式的教學,並觀摩學生小組在進行活動時,多半男學生會獨自 進行試做,而女學生則會先經討論在去實作,筆者推測這可能跟男學生對於自我的術科能力 有較高的自信,所以較無法體會這個環節。 (四)我和我的小組成員可以無拘束地分享彼此的想法: 有 17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以上,佔 58.6%,但其中較無感受的學生佔了 6.9%,可能這樣的臨時 性分組教學方式,會讓他們較無法表達各自的意見。 (五)我能感受到小組成員對自己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 有 16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以上,佔 55.2%,但其中不認同的學生佔了 17.2%,筆者推測可能是 小組在進行工作分配不夠明確,其中可能有些同學的參與不夠積極,所以無法感受到這樣的 細節。 (六)如果我需要協助時,我的小組組員會願意幫忙: 有 17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以上,佔 58.6%,又全體女生的平均數值 4.3571 明顯高於男生的 3.3333, 由此可見女生較能去體會合作學習的方式。 (七)我和我的小組成員能建立起彼此信賴的情感: 有 20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以上,佔 69.9%,由此可見藉由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社會 化的功能,凝聚團體認同感及向心力。 (八)我所屬的小組給了我很多鼓勵: 有 16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以上,佔 55.2%,但其中反應為三的學生佔了 37.9%,較無這般的感 受,而筆者藉著走動式的教學時也發現,女學生會集體參與試作,共同參與討論動作的優缺 點,男生則無明顯動作,由此可見,在小組學習的方式下,女生表現優於男生。 (九)對我而言,我所屬的小組是所有組別中最好的:

68


有 16 位的學生反應在 4 以上,佔 55.2%,又女生的平均數值 4.3571 明顯高於男生的 3.2000, 由此可知,女生對於團隊表現的認同感高於男生團隊的組內認同,而不認同的學生佔了 10.3%,筆者推測原因可能為每組所分配的學習主題內容有所不同,組員的能力無法適時適地 的發揮,所以影響這方面的感受認同度。 (十)其他意見陳述: 正向的意見表達,如:學習到很多的籃球技巧,讓我們能在比賽中用上這些技巧,所以我覺 得很有用。我覺得這堂課很有趣,因為可以對籃球有更多了解。 負向的意見表達,如:網路有點爛,活動有趣。網路太爛,太陽太大,老師教得很好。學生 反應的大多是網路的問題,想必是在課前解決的主要問題,網路的穩定與否便會間接影響到 教學活動進行的順暢度,這些意見陳述,確實能給予筆者省思的空間,亦可作為往後在進行 行動教學的寶貴經驗。 (七)問卷調查描述統計與學生意見陳述圖

我所屬的小組,會透過 組長來協調小組內的事 情 7%

2

31% 38% 24%

3 4 5

問卷調查題目一

問卷調查題目二

問卷調查題目三

問卷調查題目四

69


問卷調查題目五

問卷調查題目六

問卷調查題目七

問卷調查題目八

我覺得很新奇! 我覺得很好玩,可以讓我大開眼界。 這堂課讓我獲益良多! 第一次用電子載具來上課,覺得很有趣。 因為網路太慢,所以影片看不到。 天氣太熱,平板看不到,網路怪怪的。 我個人不喜歡這種方式,因為網路太弱。

問卷調查題目九

十、其他意見陳述

70


十二、教學省思: 隨者科技的日新月異,教學便能在不同的環境下實施,筆者結合電子載具 QR code 的功 能融入體育課程中,讓學生能及時學習,藉由電子載具學習課程內容,在透過團體互助分工 合作,學習不同的學習內容,並與其他同學做學習成果的分享。將此模式融入體育課程中, 完整性可能有所不足,也謹以下述幾點省思做為日後改善與推動的參考: (一)由於教學戶外場地出現網路不穩定,影響到學生觀看教學影片的品質,也稍微延誤了 教學過程的進行,建議於教學現場直接架設網路基地台,在穩定的網路環境下,才能使課程 順利進行。 (二)由於當日教學現場天氣晴朗,太陽正烈,沒有考慮到在背光的情形下可能不易觀看影 片,應建議學生在掃描影片的 QR code 後,到有遮蔽的較陰暗處下觀看影片內容。 (三)將班上同學進行分組,讓每組分配到不同的學習主題,每個小組分別進行試做,激發 他們互助合作的精神,在每組分別進行示範教學及教學講述,亦能開發學生口語表達的流暢 度及動作示範的能力,藉由此種分組體驗、分組教學的方式,讓組別之間能在教學內容上做 出差異性的比較,也能培養學生欣賞彼此的優點。 (四)實施的對象為國中生,對於團隊的分工的概念較不熟悉,也需要花上一些時間才能搞 定組內的工作分配,未來建議可以用事先引導的方式,讓他們學會思考分工學習的重要性。 (五)學生在接受新的知識及技能時,可能需要時間去做消化及吸收,若能在課程前,提供 本堂課教學資源先行讓學生利用空餘上網學習,便有助於提升課堂上學習的效果。 十三、自我期許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是從前的認知教師為教學現場的主角,現今精進的科技便開 始慢慢地將從前的主角轉換成輔助性的角色。而今日筆者融入電子載具的相關功能及合作學 習的概念,小組的同學們藉由載具學習不同主題的影片內容,個別進行實際的操作體驗,整 理不同的學習重點及嘗試說出及做出不同動作技巧的要領,最後再進行各小組的教學分享, 打破以往由「老師教、學生學」的此種思維,同時讓學生去經驗當教學者與學習者角色轉換 的不同之處,相互去學習比較不同的內容以及學習彼此的優點。而筆者期許在將行動教學概 念融入體育課時,要能有效地引發學生學習運動的興趣,進而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重要 的是在認知及技能皆能有所獲得以外,也不失去傳統體育課程的所強調的身體活動之本質, 相信這樣才更能彰顯 E 化體育課的價值。 參考資料 1、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臺北市提升國民中學教學與評量效能三年實施計畫

71


附錄、AI basketball instructor 人工智慧籃球指導員行動學習課程學習單 1. 組別:_______ 2. 組別的教學項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項目

3.

填組員姓名)

4. 本組的教學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講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動作示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其他各組的教學內容及重點:(自己本組除外) 教學項目 1:

教學項目 2:

教學內容:(可用條例式說明 1、2、3....) 教學內容:

組別成員(請

教學項目 3:

教學項目 4: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

72

學習單記錄


綜合領域-家政科:「摺摺」稱奇 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黃佳麗 陳雅婷 游景逸 楊昌珣

一、教學活動主題:口布摺疊法 二、教學活動對象:九年級 三、教學活動時間:一節課 四、教學概說: 隨著國際間交流日趨頻繁,多元文化不斷地融入生活,學生到西餐廳用餐的機會也越來 越多。吃西餐非常講究禮儀是大家眾所皆知的,雖然如此,大部分的學生仍對於西餐禮儀較 為陌生。在西餐當中,無論是餐桌布置或進餐時, 「口布」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防止 衣物用髒、拿來擦拭嘴及手之外,各種不同的口布造型,可以營造出不同的用餐氣氛,也可 增加用餐的樂趣。 本節課程以異質性分組的方式,搭配行動載具的使用,讓學生除了透過合作學習的過程, 彼此互助學會課本上的口布摺疊法之外,也能利用載具紀錄所學到的成果,直接上網查詢資 料,找出課本沒教的口布造型。小組內互相分工合作討論並實際操作。透過各組的分享與講 解,讓資源共享,教師亦給予即時的修正和回饋。 運用行動載具引導學生創新思考,讓學生能夠自行透過載具搜尋課外的知識,並能實際 操作,從中學習問題解決的能力和溝通合作的能力。 五、教學活動目標: (一)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學習需要。(省思的能力) (二)讓孩子熟悉資訊搜尋與整合能力。(求知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讓孩子了解合作學習的方式。(溝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 (四)讓孩子透過實際練習學會摺口布的方法。 (五)讓孩子透過網路資源學習到課本之外的知識。 六、教學方法:問答法、合作學習、實作體驗法。 七、活動設計: (一)課前準備: (1)課前:學生已瀏覽過課本中,口布摺疊的方式。 (2)課間:分 5 組(6 人 1 組)、分配行動載具與說明使用方式。(4 分) (二)課程引導:介紹口布的使用方法及時機,並示範如何摺疊口布。(6 分) (三)學生活動:以組為單位,上網搜尋任何一種課本沒有的口布造型,並拍攝自己實際摺出口 布的影片。(15 分) (六)評量:透過實物投影機播放各組影片,各組派一位代表講解,以及示範將口布迅速打開。 教師即時給予回饋。(10 分) (七)教師講評:

73


(1)講評:針對作業繳交結果進行講評,並對表現較佳的學生給予鼓勵。(5 分) (2)課程延伸:引導學生利用網路平台增進相關知識。(5 分) 八、相對應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

相關度

2-4-6 有效蒐集、分析各項資源,加以整合並充分運用。

3-4-1 參與各項團體活動,與他人有效溝通與合作,並負責完成分內工作。

3-4-2 體會參與團體活動的歷程,並嘗試改善團體活動。

◎ 表高相關,○表低相關

九、教學活動程序: 教學設計 一、準備活動

活動內容

時間

各組 1 個

4分

(一)課前:上課前已完成分組。 (二)課間:分配行動載具與說明使用方式。

二、發展活動

備註

6分

(一)引導: 透過電子白板 1.介紹口布的使用時機。 2.介紹口布的摺疊法。 3.老師透過實物投影機示範一種口布摺疊法。 提醒學生組 員彼此分工

(三)學生活動:

15 分

1.討論:以組為單位,上網搜尋任何一種課本沒有 合作,在時間 的口布造型,並討論摺疊步驟。

內完成指定

2.檢核:將搜尋到的網址經由 QR Code 連結,貼到 作業。 google 表單,並拍攝自己實際摺出口布的影 各組學生將 片。(老師事先於 google 文件製作好問卷表單, 搜尋影片的 將分享網址製作成 QR code 方便學生掃描。學 網址上傳。 生立刻上網填寫,老師也能在 google 文件上即 小組分工: 時看到學生填交表單狀況。)

組長 1 人 搜尋 1 人 貼網址 1 人

(五)即時評量:

透過實物投影機播放各組影片,各組派一位同學 摺疊 1 人 上台進行講解,以及示範將口布迅速打開。

拍攝 1 人 講解 1 人

74

10 分


三、結束活動

1.講評:針對作業繳交結果進行講評,並對表現較 講評時多給 佳的小組及學生給予鼓勵。

予正向鼓

2.課程延伸:引導學生利用網路平台增進知識。

勵。

四、評量要點

分組活動的參與度、作業完成度。

五、檢討回饋

學生填寫回饋單,交回老師整理作為教學省思。

5分 5分

十、教學簡報:

以口布及餐具為背景頁面為本節課程開端。

播放口布使用介紹影片。

以提問為開頭,詢問學生為何要使用口布。

介紹口布的功用。

介紹口布的擺放方法。

口布 Q&A。

75


老師示範時間。

播放口布摺疊教學影片。

換學生動手做做看。

小組分工項目。

連接貼網址表單的 QR Code。

延伸學習:口布摺疊大賽新聞。

回饋時間。

76


十一、教學剪影:

老師說明本節課程內容及流程。

老師介紹口布的使用方法及時機。

老師透過實務投影機示範如何摺疊口布。

老師引導小組進行分工。

小組上網搜尋口布摺疊法。

透過 QR Code 連結上傳網址的 Google 表單。

77


老師秀出 Google 表單。

小組成員熱烈討論。

老師傾聽並參與小組討論。

小組進行口布摺疊的拍攝。

小組上台講解。

學生回饋時間。

78


十二、學生回饋: 本次的教學設計利用一堂家政課的時間,引導學生分組使用電子載具上網搜尋課本沒有 的口布摺疊法,並拍攝自己實際摺疊的影片,透過各組之間的報告和分享,讓全班同學能學 習到更多課本之外的口布摺疊法。針對 27 位參與上課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無記名的方 式,讓學生對於參與課程的感受給予真實的評價與建議。問卷題目如下,分為五題滿意度填 答與一題意見陳述,滿意度透過 5 到 1 分的數字代表學生感受到的滿意程度,分數越高則越 滿意。此行動研究統計方式利用 Excel 軟體進行描述統計呈現與繪圖,分析結果如下: (一) 我所屬的小組成員隨時會互助合作。 有 22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82%。可見大多數學生認為,在他的小組之間能夠 互相的合作。 (二) 我所屬的小組,會透過組長來協調小組內的工作。 有 20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74%。顯示出大部分的小組都會透過組長來協調小 組內的工作。這和一開始老師在引導大家分工時,強調組長的工作是要能掌握進度,並隨時 提供協助相呼應。 (三) 我所屬的小組願意彼此互相幫忙。 有 21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78%。顯示出多數的學生認為這樣的進行方式可以 讓小組間互相幫忙。透過分工的方式,每個組員都有自己的責任和工作,在完成自己的工作 之餘,也願意給予其他組員幫忙。 (四) 我和小組成員可以無拘束地分享彼此想法。 有 22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81%。八成以上的學生認為可以無拘束和小組成員 分享想法。本節課分組為男女平均,顯示此班級大多數學生並不會因為有異性的存在而影響 到自己的意見發表。 (五) 我能感受到小組成員對自己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 有 23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85%。八成五的學生認為組員對自己的工作有認真 負責。顯示出在分工合作的情形上是有達到良好效果的。 (六) 如果我需要協助時,我的小組組員會願意幫忙。 有 23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85%。八成五的學生在需要協助的時候能得到組員 的幫忙。可見小組之間能夠互相的合作。 (七) 我和小組成員能建立起彼此信賴的情感。 有 22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81%。大多數的學生認為透過此次的合作學習,能 和小組成員建立彼此信賴的情感。 (八) 我所屬的小組給了我很多鼓勵。 有 22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81%。大部分的學生認為小組給了很多鼓勵。在課 堂進行當中,老師亦不斷地給予學生正向的回饋和鼓勵。 (九) 對我而言,我所屬的小組是所有組別中最好的。 有 17 位學生的反應在 4 分以上,佔 63%。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組別是最好的。

79


因為在互相合作以及建立彼此信賴情感上,大多數學生能夠認同自己的組別,認為是所有組 別當中最好的。 (十) 問卷調查描述統計圖與學生意見描述: 一、小組成員合作情形

63%

4% 7% 15% 44%

4% 7% 7% 19% 1 2

2

3

3

4

1.我所屬的小組成員隨時會

4

2.我所屬的小組,會透過組

5

互助合作。

1

30%

5

長來協調小組內的工作。

普遍會透過小組長來協調組內工作。

學生普遍認為所屬的小組成員會互助合作。

7% 11% 59%

4%

19% 1 2 3

3. 我所屬的小組願意彼此互 相幫忙。

4 5

超過半數學生認為小組願意互相幫忙。 二、與小組成員相處情形 4% 4% 11% 66%

4% 4% 7%

15%

63%

1

22% 1

2

2

3

3

4.我和小組成員可以無拘束

4

5.我能感受到小組成員對自

4

地分享彼此想法。

5

己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

5

超過半數認為可以無拘束的和組員分

超過半數可以感受到組員對自己工作認

享彼此想法。

真負責。 80


4% 4% 7% 22%

63%

1 2 3

6.如果我需要協助時,我的小組 組員會願意幫忙。

4 5

超過半數學生認為組員會願意互相幫忙。 三、對小組感受 0%

0% 7% 11% 63%

19%

7% 11% 63%

1

7.我和小組成員能建立起 彼此信賴的情感。

19%

2

2

3

3

8.我所屬的小組給了我很多 鼓勵。

4 5

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能彼此信賴。

4 5

超過半數學生認為得到很多鼓勵。 15%

48%

0%

22% 15%

9.對我而言,我所屬的小組是所有 組別中最好的。

1 2 3 4 5

普遍學生認為自己的小組是最好的,但分數比前面幾題還降低了一些。 10.我對參與這節課程的感受: ◎用平板是第一次,感覺蠻有效率的。 ◎這堂課很有趣,而且大家也一起分工感受到合作的快樂。 ◎這節課我學到了很多,小組也很好。 ◎能動手實作是有趣的體驗。 ◎很好玩,平板太爛,跑超慢,建議改 Apple! ◎嗯~我覺得口布也是一門藝術:)然後這節課還不賴~~很有趣醬!! ◎這堂課很 free,很好玩。

1

81


十三、教學省思: 這次的課程不管是對老師或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體驗、新的學習。對老師來說,要在 不變的時間裡放入載具的教學和克服在資訊設備技術上的問題,必須動腦筋去設計教學內 容,以及在課前先熟悉器材設備;對學生而言,能使用平板上課是很有趣且新奇的,但在一 組只有一台平板的情況下,要如何分工完成作業亦是需要小組成員間互相討論才能順利完成 的。以下就幾點課課心得與經驗分述做為日後相關課程參考之分享: (一)載具的分配和控制 本次學生使用的載具是一組一台,大約五至六人一台,因此在使用載具時容易造成部分 組員沒事情做而發呆或做別的事情。另外,在不須使用載具的情況下,因為載具仍在學生手 中,因此導致學生未專心上課以及聽同學的報告。 ◎解決方法: 1.兩人一台載具,互相監督。 2.不須使用載具時即收回載具。 (二)時間的控制 本次課程因為時間不足的關係,未進行透過實物投影機播放各組影片,以及最後課程延 伸的部分,改為直接檢查能否迅速打開口布為評量依據。因為在學生利用載具搜尋影片以及 實際拍攝摺疊的過程花了過多的時間,比原先預計的多了將近十分鐘。 ◎解決方法: 1.修正並延長學生活動的時間。 2.預留緩衝時間,若緩衝時間到即要求學生停止手邊動作,並進行下一階段。 (三)授課後心得: 很感謝許多老師的幫忙,從一開始教案設計、不斷修改到實際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都給 予很多建議和指導。雖然上完課後仍發現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經過與老師們的課後討論、 學生的回饋和自我省思之後,對於此次的教學也有了更多的收穫。希望藉由此案例的分享, 能帶給更多教育者不同的想法和創新,除了自己成長之外,也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十四、附錄 (一)QR Code 資料來源上傳網址

82


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科─Ipad 響起新世界的交響樂 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郭庭禎 游秀雯 游景逸 楊昌珣 一、教學活動主題: Ipad 響起新世界的交響樂 二、教學活動對象:九年級 三、教學活動時間:一節課 四、教學概說: 1.研究動機 台灣的教育面臨新嶄新的一頁,教育部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具體目標在 103 年將有 75 %的比例以免試入學的方式,進入高中職就讀,而十二年國教的基本核心是什麼?「活化教 學」傳達的是教師能引導思考,讓書本上的教材與生活產生連結,學生除了會回答考試題目 之外,更重要的用於生活之中。此外,亦要學會批判思考、應用和提升學生主動學習帶著走 的能力,相信這才是教育部極力推廣「活化教學」的目標。 藝術與人文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三方面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 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 全發展為目的。更希望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使青少年在參與音樂、舞蹈、戲劇演出、 視覺藝術活動中,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念與情感,分析、了解、批評、反省其作品所涵蓋的 感受與經驗所象徵的意義,進而認識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與意涵。 2.重要性 學習音樂要透過感覺統合方式,不僅能刺激腦部的開發,平衡左右腦的發展,也能對肢 體感覺的協調,啟發同學的潛能,培養創造力。音樂是人類基礎能力與情感本能,如經適當 的啟發與指導,可豐富同學未來的生活。音樂能抒發同學內心的情感,可幫助同學的人格發 展,並能陶冶性情,音樂是情緒最好的宣洩窗口,要有均衡的發展,才能達到其成果。 在一般傳統上課方式都是以講述及欣賞的方式來進行音樂教學,利用 ipad 的音樂軟體讓 學生透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項感覺來體驗音樂,並加深對音樂的情意認知,也能達到感 覺統合的協調性。 3. 課程實施流程圖 分成六組。 (異質分組)

講解交響曲發展與 結構,並以德佛札 克第九號新世界第 四樂章交響曲為。

請同學發表使用感想, 再由老師講評與補充。

透過 ipad app store 中的 「symphonica」軟體,讓 同學體會交響曲的音樂語 法與句法。

每組各一台 ipad 體驗進行,並請 同學注意使用軟體的重點。 83


五、教學活動目標: (一)讓孩子啟動視覺、聽覺、動覺等多項感官能力。 (二)讓孩子引發對音樂及五感的探索與嘗試,增進對自我肢體與感官認知。 (三)讓孩子體驗音樂中的律動與語法。 (四)讓孩子培養手眼協調的統合能力。 (五)藉由資訊科技的應用進而豐富學生之音樂經驗。 (六)提升孩子對音樂的情意認知。 六、教學方法:講述法、問答法、合作學習、講評法、啓發式 七、活動設計: (一)分組:先透過簡報解述這次課程的內容並說明活動進行方式,再將班上同學分成六組。 (二)引導:講解交響曲發展與結構,並以德佛札克第九號新世界交響曲第四樂章為例,同時撥 放影音檔讓學生熟悉音樂。 (四)小組體驗:分組利用 ipad app store 中的「symphonica」軟體,讓學生透過聽覺、視覺、觸 覺等多項感覺,體會交響曲的音樂語法與句法。 (五) 講評:各組體驗完後由老師講評與補充。

(八)相對應音樂科教學能力指標: 1-2-2-8 實驗各種媒材與形式,瞭解不同媒材與技術的差異及效果,從事創作活動。 1-3-4-2 嘗試與探索各種不同的音源(含電子樂器),激發創作的想像力。 2-3-4-4 使用音樂專門術語,描述樂曲的組織與特徵。 2-3-5-2 透過討論、分析、批判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樂曲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2-4-5-2 認識樂曲的曲式、配器、風格等特色,培養審美能力。 3-3-4-8 運用各種音樂相關的資訊,輔助音樂的學習與創作,並培養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 3-4-8-8 整合各種相關的科技與藝文資訊,輔助藝術領域的學習與創作。

84


九、教學活動程序:(時間流程式的述說教學流程) 教學設計

活動內容

一、準備活動

(一)教師先將電子載具(電子白板、學生用行動載

備註

時間

具)布置於教學現場。 (二)教師提醒同學上課定位,分成六組(課前已分

5分

組完畢,請同學按照分組座位坐好以利課程進行)。 二、發展活動

25 分

1.講解交響曲發展與結構,並以德佛札克第九號新 世界交響曲第四樂章(Dvorak: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 "From the New World" Mov.4)為

例。 2.透過 ipad app store 中的「symphonica」軟體,讓 留 意 各 組 學 10 分 同學體會交響曲的音樂語法與句法。

生的平均互

3.每組各一台 ipad 體驗進行,並請同學注意使用軟 動 與 試 作 情 形。

體的重點。 三、結束活動

1.對該節同學活動情形進行講評 2.對各組的體驗音樂過程進行簡單的講評 3.告知下堂課進行的方式與需準備的內容。

四、評量要點

1.分組活動的組員參與度。 2.各組組員透過感覺統合方式,將感覺、聽覺、視覺、觸覺達成 平衡。

五、注意事項

1.提醒同學盡到組員的本分。 2.提醒同學盡量發揮創意、合作精神。 3.提醒同學踴躍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意見。

85

5分


十、教學簡報

86


十一、學生作品:

學生分為六組到台前拿 ipad。

同學們專注的神情,看著老師操作 ipad app store 中的「symphonica」遊 戲軟體!

老師走下台關心每組進行過程的狀況。

同學,你很認真唷!不管是節拍還是 音樂句法語法都打在 bravo 等級上 呢!

87


十二、教學剪影:

教師利用 ppt 講解交響曲的發展與結 構,同學們仔細吸收知識呢!

教師以德佛札克第九號新世界交響 曲為,解講交響曲的架構。

透過 ipad app store 中的「symphonica」 軟體,讓同學體會交響曲的音樂語法 與句法囉!

開始玩遊戲囉!

透過聽覺、視覺、觸覺,將交響曲的 音樂語法快狠準的達到 bravo 的水 準!

感覺統合是學習音樂很重要的一環 呢!

88


十三、教學回饋分析: 教學活動完成後,透過回饋單可以發現同學透過本次課程可獲得數據如下: 非常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普通

有些符合

非常符合

1

2

3

4

5

0%

1. 我喜歡藉由行動學習系統來學 0% 習 7%

4. 使用行動學習系統讓我有更多 學習上動力 0%

1 25%

19%

1 2

2

3

3

59%

4

68%

22%

5

5

7. 我認為行動學習系統將成為自 我學習上的必需品

6. 我認為行動學習系統對自己是 有幫助的 0%

19%

4

0%

1

15%

1 2

2 3

51% 30%

22%

4

63%

3 4 5

5

統整資料後得知:多數的學生認為這樣的課程具挑戰性、創新並能夠提升學習,同時亦 能協調自我的感覺統合,對於學生體驗音樂的能力亦是一大挑戰,能透過軟體的體驗不僅能 提升音樂情意技能,也能對音樂的詮釋與分析更多的理解與學習,同時將學生聽覺、視覺、 觸覺等多項感官系統統合,也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與鑑賞。課程的有趣的確能夠提升學生 學習意願,並能激發學生創造力及想像力。 十四、教學省思 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因為音樂是用耳朵聽,完全不依附任何形體,音樂雖缺乏陳述事 情的功能,卻不代表它缺乏意義。因此在一般課程上,需要許多聽覺、視覺等感官的刺激, 在現代E化時代下,我們可以運用很多資訊的資源來融入傳統一般音樂課,透過融合教育下, 能使學生獲得「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 、「文化與理解」等統整能力,並能擴大藝術類 型,讓學生更廣泛的學習,體認各種不同藝術的價值。 藉由這次的課程可以看見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有一位拒學孩子長期上課都將頭轉向窗 外,但是在這次的活動課程中,這位學生願意將頭轉向講台,並且認真的學習及吸收知識, 當小組在使用 ipad 時,這位學生是第一個體驗軟體,看見學生願意提升自己、自我挑戰、精 進自我能力、甚至進一步試探興趣及未來學習方向。

89


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藝術:形體之美 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張欣婷 一、教學活動主題:肢體開發及創造力激發 二、教學活動對象:七年級 三、 教學活動時間:一節課 四、 教學概說: 學生除了學科的學習,也需要藝術方面的滋養,在表演藝術裡包含了音樂、戲劇及舞蹈, 讓學生透過行動載具連結觀賞國內外的表演團體,再藉由團隊合作、互相討論的學習方式, 接著進行分組上台表演呈現,這樣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台風及自信,也同時增進同學對 藝術肢體美感探索的動力與培養如何欣賞藝術之美。 台灣當前的環境對於文化的推廣不遺餘力,但仍有相當大的空間需要更多的民眾一同攜 手投入對藝術的重視,以教育方面著手,首先就是學校的領導者與教師的支持與投入,本校 一直以來對於藝術方面的種子培育接付出相當多的努力與心力,例如:音樂班的設立,讓我 們的下一代能夠及早培養對於美感的敏銳度與欣賞的能力,將藝術自然的融入在生活中,提 升生活品質與文化氣息,使成為一位有氣質的人。 表演藝術到近年來開始納入藝術領域的課程範圍,讓學生能夠對藝術方面能有更多元的 學習,從引導接觸到認識、再到探索與體驗,從表演藝術這門課程中,能夠讓學生學習更認 識自己與打開對這個世界的觀察。 五、 教學活動目標: (一) 讓學生能夠有自信的上台表演。 (二) 讓學生分組討論,以培養團隊精神及增進溝通的能力。 (三) 讓學生透過行動載具了解資訊科技的應用多元性。 (四) 讓學生透過觀看線上影片增進對肢體形態的美感認識。 (五) 讓學生透過自行網路觀看,培養主動求知的能力。 六、教學方法:問答法、團隊合作、小組舞台呈現、講評法。 七、活動設計: (一)課前準備: 1. 課前:上課時請同學攜帶行動載具,讓學生點選事先準備好的教學觀摩影片。 2. 課間:肢體伸展、分組(4 人一組)。 (二)引導活動:詢問同學有看過國內外的任何表演團體,說明上課流程。 (三)學生活動: 1.學生利用行動載具觀看教師事前準備好的相關影片,各組同學互相討論上台呈現的 動作與拍攝的重點,教師從旁協助,扮演傾聽、觀察、紀錄的角色。 2.各組互相協助拍攝上台呈現的組別,並利用互動平台觀察與檢核自己與其他組別在

90


舞台的表演。 3.各組分享上台表演及拍攝的結果呈現與心情,並分析與原創及自己發想的動作分 析。 (四)教師講評: 1. 講

評:針對同學上台的表演及拍攝的影片做講評,例如有關台風、儀態與動作。

2.課程延伸:引導學生利用網路平台分享及增進相關知識,對表演藝術能夠有動力的 主動探索藝術的美。

八、相對應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

相關度

1-4-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 術創作。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2-4-8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瞭解當代藝術生活趨勢,增廣對藝 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3-4-9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 3-4-10 透過有計畫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表現自動、合作、尊重、秩序、 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3-4-11 選擇適合自己的性向、興趣與能力的藝術活動,繼續學習。

◎ 表高相關,○ 表低相關

91

◎ ○ ◎ ○ ◎ ○


九、教學活動程序: 教學設計

活動內容

備註

時間

一、準備活動 (一) 事先將行動載具及電子白板及表演區塊布 置於教學現場。

5分

(二) 檢視網路環境與資訊設備 二、發展活動 (一) 引導:詢問同學有看過哪些國內外的表演

5分

團體,例如: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太陽劇團》 、 《當代傳奇劇場》、 《雲 門舞集》 、 《屏風表演班》 、 《果 陀 劇 場》 、 《國家交響樂團》 、 《新古典舞 團》 、 《明華園天字戲劇團》,說明上 課流程及行動載具的操作運用。 (二) 載具教學:教導學生載具的操作方式,並提

7分

醒如何使用掃描軟體觀看影片,及上 傳資料到平台。 (三) 分組:四人一組。(共 7 組)

3分

(四) 舞台呈現:學生觀看影片後,藉由影片中展

15 分

現肢體線條的美感,並發揮自身的創 造力與想像力,經過團體討論彩排 後,各組分別上台做表演,並利用行 動載具讓每位同學都有機會當小小 攝影師,紀錄表演者吸引人的片段, 上傳到平台作互動分享。 (五) 即時評量:教師利用行動載具上的數位平

10 分

台,將同學拍攝的照片及文字敘述, 做即時的講評,讓學生能夠得到立即 的回饋。 三、結束活動 (一) 對同學上傳至互動平台的照片做講評。 (二) 對討論及彩排的要點做再次提醒。 四、評量要點 (一) 分組討論的團隊合作與參與度。 (二) 舞台的肢體表演與想像力及創造力的表現。 五、注意事項 提醒同學觀看影片時注意肢體線條的美感展現。

92

5分


十、教學剪影:

教師講解上課流程。

指導同學使用掃描軟體讀取 QR Code。

經過教師解說 QR Code 後,進行實際操作。

引導同學觀看影片中肢體的展現表達。

學生與老師討論表演的內容。

同學進行肢體表演的彩排動作演練。 93


大家都可以成為小小攝影師。

同學融入影片中的元素及發揮自己的想像 力與創造力,在台上表演。

道具的運用,豐富表演的內容及趣味性。

大家一起討論要上傳哪一張照片呢?

教師說明互動平台的介面與操作方式。

同學開始進入互動平台與登入。 94


將同學上傳的照片做即時的分享與回饋。

將同學的表演給予即時的講評。

十一、教學省思:

經由教師充份的引導,學生上傳照片到平 到後的敘述較細膩。

由於在觀看影片及討論時間超出預定時間, 引導時間稍不足,學生的照片敘述較簡略。

一、 將資訊科技產品應用在教學上是很棒的嘗試,但為使教學順暢,教師需於課前將行動載 具及互動平台的操作熟悉度要再提升,這樣在融入教學時,在指導學生及課程進行中會 更圓滿。 二、 從第一次到之後利用行動載具融入課堂,在一次一次的經驗中學習在課程中的引導充足 及行動載具的說明清楚,是使課堂進行更流暢的要點之一,看到同學們的反應熱烈,身 為教師感到很大的喜悅。 十二、自我期許: 表演藝術課程的豐富性在加上行動載具的立即性與互動平台的即時分享與回饋,為教學 上增添可看性,也能更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讓同學了解科技產品也能夠融入課堂。 身處在資訊科技爆炸的時代,相信在未來的教學上,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品質上更 上一層樓,這次身為教師的期許。

95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