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鑿(試閱版)

Page 1


010

臥遊

050

筆鑿

078

刻字

100

艁像


004

藝棲三枝 燦爛滿樹/胡西林

006

臥遊 筆鑿 過日子/藍玉琦

008

筆鑿書畫 墨蘊山川/祇 唅

124

不迷顛倒回環 /吳 放

自然遊戲三昧


4

藝棲三枝 燦爛滿樹

藝術鑑賞家 / 專欄作家 胡西林

杜三鑫自幼習書,先後拜師謝宗安、王北岳、吳平、張光賓諸先生,每位都是藝壇大家,在我心目中堪 為德藝雙馨的前輩。如此隨遊,學藝自不必說,學問修身更猶如鈣與蛋白質,滋人藝術體質。由此觀杜 三鑫藝術,我有八字:拙巧互生,樸茂豐盈。 先談書法,舉一例。 在我看來,杜三鑫的藝術築基書法,由書法延伸出他的篆刻和山水畫。其書法涉獵諸體,最爛漫的是亦 行亦草的行草書:結字不拘形體,章法無視經營,用筆如蚓行,不徐不疾,亦徐亦疾,率性天真。寫字 易,率性難,率性而能拿捏且不失法度尤難。於是拙巧互生,通幅生動了。他喜作通屏書,常常五屏合 幅,錄歷代畫論或冬心石濤畫語之類,興手抄錄,很是痛快。 例如此次展出的《筆鑿 -1》,金箋五屏,錄歷代畫論。字大字小隨機,濃淡枯澀任筆,筆線圓渾,粗細 仿佛,由著性子抄錄,寫得滿滿的。不弄巧,不投機,是杜三鑫作書的一個特點,看上去不經意,效果 卻很爛漫。臨到結尾,自己是刻印的,而且囤印極多,鈐印卻吝嗇,通常都是一屏二印,朱文白文各一, 鈐在左下角密密麻麻的字裡面,不事張揚,但是效果好,隱隱約約,讓通幅的字都甦醒了。 次談印章,也舉一例。 杜三鑫擅書,諸體皆能,諸體入印。隸書入印歷來難出奇趣,若欠火候或者把握上稍有差池就容易陷入 平庸,杜三鑫於此卻情有獨鍾。比如朱文隸書矩形印《且作夢》(見杜三鑫《刻字》),首先三個字佈 局就不作等分,而是「且」 「作」與「夢」各占半框,上中下結構的「夢」也沒有等分,還是上中部 分與下半部分平分空間,如此給予視覺的感受是既能停勻也有變化。對「夢」的下半部分「冖」和「夕」 的處理則借斜筆作彎環,以此破除三個字中上部分因為橫平豎直筆劃過於集中帶來的印呆板。印邊上窄 下寬,「夢」的末筆與下框接筆,再用碎刀敲邊,形成粘連。這樣處理看似拖泥帶水,實則添趣多多,妙! 刻字如此,我們要舉例的卻是杜三鑫的佛像印。 杜氏篆刻,文字印以外,佛像印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重要」有多重?杜三鑫在 2018 年出版的《艁像》


5

一書的小記中說:「十年來所治造像印近二千方,其中以佛像印居多。」十年兩千方,平均不到兩天一方,治 得勤啊,為佛菩薩造像已然成了杜氏的修行。杜三鑫提及其佛像印印風受「然犀室」(來楚生)影響最大,間 又略參魏晉石窟造像、唐代善業泥、民國姚茫父之印拓等意而略變之,顯然,博厚、高古、圓渾是其佛像印的 風格取向。比如此次展出的《艁像 -13》,法像結跏趺端坐於蓮花座上,開臉端莊,氣息高古,線(背光、法 像上體)與塊(交迭的雙足與左右股、蓮座)交互構成了印面的虛實,佛像重心因此下移,愈顯沉穩。而每一 根線條或每一個塊面都樸拙圓渾,雖為造像,構成要素依然「書法」。如此法像印鈐於書畫之上,當然讓人心 生崇敬,法喜滿滿了。 杜三鑫喜漢隸,印側陰刻〈百丈襌師回向偈〉即以漢隸為之,他的多方佛像印邊跋刻〈心經〉,也是漢隸為之。 鐵筆鑿鑿,方圓並濟,柔而彌剛。且入刀既深,字口愈明,厚實古拙。這是他的長項,書法為其治佛像印拔了 一籌。 最後談繪畫,還是一例。 杜三鑫由書法、篆刻而山水是受乃師張光賓先生的開示,光老一句「寫書法的人畫山水沒有問題」,不僅鼓勵 了杜三鑫,更延展了他的藝術道路。張光賓早年考入國立藝專(今中國美院),國立藝專強調傳統,重視筆墨, 張光賓為藝為學血脈裡流淌的正是這樣的基因。張光賓也作山水,有單幅也有聯屏,密筆繁皴,莽莽蒼蒼。杜 三鑫的山水脫胎其師,然其善學,騎馬跑馬,憑藉手上的腕力,用筆如鑿石,渾厚有力。一樣密筆繁皴,依然 莽莽蒼蒼,但是更黑、更厚、更實,繪出了黑如漆、厚且透的自家黑山水。如其書法喜作通屏一樣,杜三鑫的 山水也是以通景形式呈現,通常都是五屏合幅。但是杜氏通景各屏又可獨立,即分別畫,分別題,每一幅都是 獨立山水,合到一起則巍然大觀,崇山峻嶺,壯闊雄偉。比如此次展出的《臥遊》系列,均屬此例。所題大抵 為歷代畫論或者冬心、石濤畫語,題於畫幅上端,密密麻麻,貫穿通幅。觀者畫前一站,便是在崇山峻嶺中行 走的同時也在穿越中國美術史……所謂臥遊,這就是臥遊,名副其實。 鑫者,三金之謂也,杜三鑫藝棲三枝,枝枝爍金,燦爛滿樹,如此名實相符,不僅應驗父母賜名之兆,也證三 鑫自出機抒之功,可喜,可賀,可贊!


6

臥遊 筆鑿 過日子

杜三鑫的字畫印生活

古美術副總編輯 藍玉琦

「杜三鑫要辦個展了。」得知此消息,好是高興。這是杜三鑫持守藝事四十餘年來首度舉 辦涵蓋 篆刻、書法、繪畫三類項的個展。依照輩份與相識程度排次第而言,身為後生晚輩的在下,能得 此機會受散仙師之囑,忝為撰文者之一,既是忐忑惶恐也備感榮幸。 對杜三鑫最鮮明的印象,停留在有張光賓的展覽時光。笑瞇瞇的光老是展覽上群眾們最愛的合影 對象,杜三鑫總是默默在旁等候照顧也不入鏡,人潮消退就推著輪椅陪伴光老靜靜看畫觀展,偶 爾也看著他們倆人談天說藝,對視相笑。杜三鑫與光老的情誼,並非師生關係,說到底是忘年之交, 在光老的暮年相識,十多年來的真摯質樸感情,一星期兩三次的見面聊天,光老便叫杜三鑫提筆 作畫。 「寫書法的人畫山水沒問題。」光老的這句話,順其自然地為杜三鑫展開繪畫之路。這些烏漆摸黑、 黑不隆咚的山水畫作稱為「臥遊」。奇特且安穩的黑亮山水,從不是一次性完成。堆疊著與光老 十多年記憶的畫作,每次展開觀後,重新提筆再畫再加再改,重複反覆地墨點積簇皴擦,不畏黑 不畏板,一遍遍一層層漸次增加,至少四五次,堆積出厚實濃密,深邃幽黑的體量感。既黑且滿 的畫面堅實雄強,細觀密點如粗雨驟然,山石肌理層次隱然具現,於飛泉、屋舍、雲霧、樹幹的 留白,強烈的黑白對比中透出明亮光感。當條幅並置成連屏,章法結構與山勢造型照看,高巖遠岫, 群峰相錯,氣脈相貫,無限延伸。微觀山水的奇石畫作則名《叩之有聲》,承繼著歷代諸多石譜 之語。石體結構幻化奇妙,筋脈勾連,宛轉相通,在多角視點轉移中虛實交錯,如入幽深太虛境地, 視覺中帶著聽覺之形象,心弦輕敲圖紙,有聞鏗然清越聲。乾筆焦墨點積為厚實精神,不斷反覆 疊加的意念動作成無意念,自然隨性貫徹成生活的痕跡樣貌。山水遠及清代龔賢、近代余承堯、 張光賓之觀想,奇石暗合明代變形主義吳彬之遺緒。 畫山水沒問題奠基於書法功底。書法是杜三鑫自孩提幼學時就已累積的生活之事,未曾輟歇。此 次展出的書作曰《筆鑿》,既有帖味也具碑意,但無法明確指出其為何家風格,具清代金農「恥 向書家作奴婢」之意,筆墨天成。由單字到一行,行列密佈為整幅;由濕濃至枯乾,再沾墨走筆


7

疾書。滿布的構圖與用墨的節奏與畫作有著相通共性。在此,且引唐代張懷瓘「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 形」,觀字形不是重點,不論是石濤的《畫語錄》或龔賢的《畫論》文句內容也不是重點,這抄錄的經典是個 人自我將閱讀過程書寫出,毋需觀眾理解,讀與不讀都無妨,如碑刻鑿字,似敬錄抄經,惟觀神采,反映出的 是那書寫當下的氣息與情懷。生活寫字,寫字生活。 「鑿」,刻。篆刻是普羅大眾對杜三鑫最熟悉的藝事類項,自由且典麗。杜三鑫少時曾向梁乃予、王北岳學習 篆刻,而後入吳平門下,時日既久,手邊閒章亦夥,印作時間跨度逾廿年,於 2018 年出版《刻字》、《艁像》 兩冊篆刻作品集。他的印稿並不嚴謹,邊刻邊修,他笑稱印稿上的書法比刻印好。「印從書出」,隸書是杜三 鑫接觸最久的書體,其書質樸、大器、自然,於刻印上大度典雅且不失靈動,意趣盎然。以隸書刻印之印人不 多,與傳統觀念覺得隸書印直白且俗有關,杜三鑫隸書印正可打破此刻版印象。在監考課堂上,在捷運交通上 都可以刻印,他呵笑道:「刻印對我來說是個愉快的過程。」十年來,他造佛菩薩像近二千方,變化萬千,端 莊敦和,輔加隸書小字的工整邊款〈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百丈禪師回向偈〉,他感動於小小方寸宇宙,得 以身心安頓。且在此摘錄杜三鑫《艁像》後記:「愚造像印印風受『然犀室』影響最大,然遠遜於其生辣博厚。 間又略參魏晉石窟造像、唐之善業泥、民國姚茫父之穎拓等意而略變之。雖不成熟,摭以紀念三年前驟逝的父 親。」 「臥遊」山水、「叩之有聲」奇石、「筆鑿」書法。突破制式的個別作品名稱,令人想起清代程正揆作《江山 臥遊圖》五百幅,每幅自注其數,呼應著千年前南朝宋宗炳的「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 內在性的浩瀚無垠感,是暢神,是戲墨,是生活,自自然然,靜下來放輕鬆。「我不會刻意去做東西,我覺得 為了展覽而去創作很怪,什麼叫創作?這是個很怪的議題。那平常是在幹甚麼。」所以他不接受篆刻訂單,書 法、繪畫亦如是,接訂單是營生做工不是自我創作。說是創作也不準確,因言創作就會有觀者對象,進而預想 對象之好惡,影響自我本心。「我對創作這個名詞不喜歡,沒什麼好創不創作的。我寫字、畫畫、刻印,就是 過日子;就過日子,好玩啊。」杜三鑫率性的武士短髮造型下,字畫印深蘊詩意文人金石氣,這當代型男的反 差感,或正如他的長齋號「知足知不足無可無不可之齋」,不負韶光,莞爾間,「過日子」!


8

筆鑿書畫 墨蘊山川 杜三鑫執筆如刀 點鑿萬象

藝術工作者 祇 唅

書法家的水墨線條,篆刻家的水墨構圖,其風格與潛質往往特出於一般水墨畫家之外。而將印石的鑿刻 感帶入書法與繪畫的筆意中,創造一種物象蒼渾而內裡精微的藝術風格,更是破古開今的大膽嘗試。杜 三鑫,正是這位天才而獨特的藝術家。 斧鑿般墨趣 無意念之意念 過去以篆刻與書法聞名兩岸藝壇的杜三鑫,今年出人意料地發表一系列水墨畫創作,看似與世人初照 面,其實是藝術家累積、沉潛十餘年,厚積薄發的傾心之作。 「不迷顛倒迴環,自然遊戲三昧。」杜三鑫吟出這句〈畫山水訣〉裡的畫論,作為他山水畫創作的最佳 詮釋。山是意象之山、想像之山,更是他「臥以遊之」的精神空間,空間的顛倒迴環任憑畫家演繹,但 需要清晰的理路才能不迷失,如此才能遊戲筆墨之間。遊戲是一種無心、無執著的沉浸與玩味,正因為 無心,所以任運自在、揮灑自如,渾然忘機卻妙得機趣。 第一眼初看,杜三鑫的山水畫得很滿、很黑。而細看,他以乾墨的自然濃淡變化創造輪廓與肌理,並展 現如草書點啄、金石斧鑿般的獨特墨趣。從濃墨到淡墨、從有墨到無墨,墨乾筆渴到達極致後重又沾墨, 如此週而復始、任筆自然、綿綿密密、灑灑落落,蘊含一種不加意念的自然意念。 墨色幽光 抽象韻律 極黑的畫面似乎帶著對傳統水墨的叛逆性,但又不盡然,墨點自然變化中留出的白,巧妙地形塑山的輪 廓、雲的質地、瀑布的飛白,便是活用文人畫的「虛實相生」與書法的「計白以當黑」;並且,由於肌 理的變化幽微,每一處輪廓都彷如山谷深處散發出來的微光,畫面整體雖強烈,內裡卻蘊藏極為含蓄的 詩意。 杜三鑫的現代書法也表現同樣的意趣,藉由乾墨的點啄與濃淡變化,躍動出滿紙生風的韻律,與其說它 是書法,不如說是藉書法元素堆疊的當代視覺創作。書法的文義內容已退居其次,「書畫同源」的文人 美學精髓在他所追求的視覺性與抽象性方向上,得到更深刻的發揮。


9

轉換古與今 融通書畫印 杜三鑫是一位創作、理論與實務兼擅的藝術家,早年自日本筑波大學書法研究所畢業後,曾任職何創時書法藝 術基金會多年,深入參與明末清初各大書畫家作品的典藏、展示與研究工作,如龔賢、戴本孝、八大山人等都 對他的創作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促使他從書法、篆刻跨至山水畫創作的,卻是前輩畫家張光賓先生,光老 一句「寫書法的人畫山水沒問題」使他一腳踏進山水世界。 書法的乾墨渴筆與飛白意趣、篆刻的斧鑿痕跡與切線構圖、相互生發與層層推進的畫面空間、乃至於多幅畫作 自由並置的「錯位」山水,皆令人耳目一新而又玩味不已。杜三鑫於長歌藝術現場舉辦書畫印創作個展,將展 覽題為「筆鑿」。此二字意象生動、躍然而出,令人想見藝術家拿著枝禿毛筆,像啄木鳥般不斷點鑿畫面的光 景,有速度、有聲音,速度與聲音的循環往復之下,還生發出節奏感。藝術家便沉浸在自己創造的韻律中,無 為而為,迷戀於過程,似遊戲,又似認真,似不經意,卻又灌注了一股莫名的精神力,任憑山重水複、疊沓起 伏,一往而無悔。 正如「筆鑿」二字,打破了書、畫、印的界限,藝術家也輕易打破了自我身分的界定,印人?書家?畫家?都 是也都不是。我自為我,外在的多重面貌,都在內裡統一,創作的無數可能,也在時間的向度裡統一,因為創 作便是以當下之心,連結過去與未來。在此,祝福他繼續「遊戲」三昧,在深厚的傳統美學土壤中,將這朵奇 特的當代水墨之花開得更大!


10


臥遊 11


12


13

臥遊

1-5

1 7 8 × 4 8 cm ×5 / 2 0 1 8


14


15

臥遊

1 -( 5 局部)


16


17

臥遊

1 -( 5 局部)


18


19

臥遊

11-15

1 4 0 × 4 8 cm ×5 / 2 0 1 4


34

1

9 2 × 10 0 c m / 2 0 1 9

叩之有聲


35

叩之有聲

2

9 2 × 10 0 c m / 2 0 1 9


36


37

叩之有聲

( 1 局部)


38


39

叩之有聲

( 2 局部)


50


筆鑿 51


52


53

筆鑿

1-5

1 80 × 3 6 cm ×5 / 2 0 1 0


54

筆鑿

1 -( 5 局部)


55


56


57

筆鑿

6-10

2 2 5 × 5 3 cm ×5 / 2 0 1 0


58


59

筆鑿

6 - 1( 0 局部)


68


69

3 2× 8 4 c m / 2 0 1 9

不迷顛倒回環 自然遊戲三昧


70

6 8× 2 7 c m / 2 0 2 0

日有喜

6 8× 3 4 c m / 2 0 2 0

安且吉兮


71

永遇樂・相見歡

6 5 × 1 7 cm × 2 / 2 0 1 8


76


77

和光同塵

9 1× 1 4 c m / 2 0 2 0

91 × 1 4 cm / 2 0 2 0

守愚



刻字


80


81

一日清課

4.4×1.8×5.4 cm 芙 / 蓉石

/ 2011


82


83


88


89

相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

9.7×1.5×3 cm 高 / 山凍石

/ 2019


90


91


92

4×1.8×3.7 cm 芙 / 蓉石

小樸

/ 2015

2.9×1.7×5.7 cm 老 / 撾石 江山千里供我遐矚

/ 2009


93

人間如夢 3.5×3.3×5.2 cm 老 / 撾石 / 2019

白雲一片孤飛 3×2.9×8.6 cm 泰 / 來石 / 2007


94

3.2×3.2×7.2 cm 老 / 撾石

不養生而壽處塵世亦僊

/ 2017

4.4×4.4×7.3 cm 牛 / 蛋石

念念不離心

/ 2019


95

歲月静好 5.9×4×4.5 cm 老 / 撾石 / 2019

非書不坐唯酒為涯 4.7×3×5.3 cm 芙 / 蓉石 / 2018



艁像


102


103

艁像

回 - 向偈

6 . 7 × 3 ×4 c m 泰 / 來石

/ 2019


104


105

百丈禪師回向偈


112

3.5×3.6×5.7 cm 老 / 撾石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2019

3.5×3.6×6.8 cm 老 / 撾石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2019


11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3.5×3.5×7.8 cm 老 / 撾石 / 2019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3.5×3.5×6.8 cm 老 / 撾石 / 2019


118

回 - 向偈

5×4×5 cm 泰 / 來石

艁像

/ 2019

回 - 向偈

5×3.4×5.7 cm 泰 / 來石

艁像

/ 2019


119

艁像

回 - 向偈

4.5×3×6.8 cm 泰 / 來石 / 2019

艁像

回 - 向偈

7.3×3.2×3.7 cm 老 / 撾石 / 2019


120

5.3×3.2×7.5 cm 老 / 撾石

艁像

/ 2018


121

艁像

5.7×4.7×10 cm 老 / 撾石

/ 2018


124

後 記

不迷顛倒回環

自然遊戲三昧 長歌藝術傳播社長 吳 放

散仙沉潛藝術探索至今,終於願意開辦一檔個展。這才翻箱倒篋取出一落落畫面豐滿墨色黝黑的圖畫、 密密麻麻難辨文字的書法,以及堆積如山鐫刻佛像經文的印石。乍見其超脫形象的作品但覺莫測高深, 請他說解一下創作理念,他只拿李澄叟山水訣中兩句回應:「不迷顛倒回環,自然遊戲三昧」,我似乎 有些明白,但也並非真明白。 稍作查找研究,略知散仙的創作頗受佛道思維影響。「遊戲三昧」是佛教術語,意指修行者達到自在無 礙的境界,如維摩詰經言:「佛菩薩游於神通,化人以自娛樂,曰遊戲。」這「遊戲」一詞,確能形容 散仙的創作狀態,他隨時寫字、隨處刻印,都能舉重若輕、自得其樂,優哉游哉如玩耍一般。從來未有 設定目的,一切不經計畫安排,純任自然,但求自在。 雖曰「自然遊戲三昧」,散仙的作品看似戲作、信手拈來,其實費心費力可想而知。藝術家埋首案頭本 如農人耕地,是實實在在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而他從事創作更像信徒修行日課,日復一日,做了又做, 近十年間所刻印章,單是佛造像就有兩、三千方,加以邊款上長篇經文、偈語,累積不計其數,其心志 之堅、用功之勤,教人驚異嘆服。 散仙藉藝術來修行,透過不停創作促使自我心性提昇。心性是一個謎,人若能識破它,應可參透煩惱、 化解苦難。他用刀去雕鑿佛像,用筆去刻畫山水,其實都是在探求如宇宙般廣袤、豐盈、深邃、神祕的 心性世界,他把這個探求過程稱為「筆鑿」,用刀筆和毛筆的運動,在石上、紙上開鑿,也向內心挖掘。 對現代藝術家而言,最大未知是人的內心,藝術開發無非就是對人心的開發。如同外科醫師執刀割開肌 膚,為了看清隱藏病因,散仙一刀又一刀鑿刻石頭,以便瞭解深層內心。一印又一印的藝術創造行動, 也彷彿是一項宏偉浩大的心靈建設工程,使人性向神性、物質性向精神性不斷昇華。他一遍一遍回環往 復刻了無數〈心經〉,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一面追索藝術的終極,一面發現心境的奧秘。 曾在約三米高兩米寬的紙上鑿出巨幅〈金剛經〉,用濕筆焦墨點畫,用渴筆淡墨皴擦,一行密接一行,


125

如整片憑空灑落的濛濛雨幕,一絲一絲似有若無、如幻還真,當我視線流連這殘影幻相之中,自然聯想到「一 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生總須歷經虛幻方能認識永恆。消解了書法形貌,彰顯了精神象徵,恰如佛家所 講「離相見性」,作品的文字表相已然遠離,讓人看見更高更深的性靈界域。 散仙畫的山、水、樹、石也別有意境,一條一條長幅畫面裡藏著多點透視,非遠非近、無始無終,可以單幅欣 賞,也可以任意組合聯屏,延伸為滿牆巨作。他把數十幅展出的畫作一律命名「臥遊」,強調畫上山水就是胸 中山水,不需執著於表相,但凡景物一經著相,就迷失了真相。他的圖畫最精彩處,就在於心中沒有分隔,筆 下沒有界線,無礙地跨疆越界,成為超越時空、跳脫語境的藝術品。 優秀的創作往往根植於作者內在的修為,真誠的傳遞情感,踏實的提煉技藝,自然融合表現於作品內容與形式 上。書法、繪畫、篆刻,本是有法可循,而散仙已不執著於法,自由進出法度,遊走在具象與抽象之間,將萬 法歸於一心,向心求索,也隨心表達,可以從容脫離法統、學術的迷魂陣,回歸成一個清明的創作者、本真的 自然人。 起初玩味散仙所揭示的「不迷顛倒回環,自然遊戲三昧」,此中深意實難知曉,即能知曉也難明言,言亦難盡 其妙。再細想,藝術之妙本就不可言傳,欣賞藝術是作者與觀者之間相悅以解、莫逆於心的活動,又何必明言? 若能明言,或恐稱不上是藝術了。


126

杜三鑫 (散仙)

齋名 知足知不足無可無不可之齋 1965 年出生於台北三重,十歲習書法,十八歲入「橄欖齋」謝宗安先生門下,並於歷史 博物館從王北岳先生習篆刻。1996 年自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碩士畢業後,任職何創時書 法基金會研究員、董事;同年得識張光賓先生,從之學習山水。1998 年入「我思齋」吳 平先生門下。為台灣青壯派書法及篆刻名家,「聚奮三友」之一。曾任台灣藝術大學、東 華大學兼任講師。


127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