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2
都市廣場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孩子別怕!這樣教孩子看待槍擊案 12月14日上午,美國康涅狄格州的 紐鎮(Newtown),兇手持槍闖入當地的 Sandy Hook小學,殺害了26人,其中有 20名兒童,包括8名男童、12名女童,年 齡都在6到7歲之間,另外6位遇害的成人 都是女性。 兇手隨後自殺,他的母親也被發現在 家中遭槍殺身亡,因此整起事件至少有28 名死者。 我曾經歷過一些災難報導,這一次卻 特別看見整個社會的悲愴與自責。或許因 為此次罹難者多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他 們還有生日派對、畢業典禮、結婚……大 好的前程等著他們。」美國總統奧巴馬在 當天招開記者會致哀時也頻頻拭淚。 電視上仍實況轉播著槍擊案現場的最 新消息、報紙、網頁頭條也充滿對現場的 描述及受害者的專訪;案發現場,康涅狄 格州的紐鎮,湧入大批媒體關注,警方和 餘悸猶存的居民,則持續努力地拼湊槍擊 案的細節。我看見美國各界還在這場悲劇 中緩慢復原。 社區裡,我拜訪了幾個有小孩的鄰 居、以及在小學、中學任教的老師,與他 們的對談之後,卻意外發現美國教育系統 的反應迅速。 當天上午槍擊案發生後,在紐約布魯 克林區擔任小學老師的瑪姬,中午就收到 校長招集開會的通知,在這場會議上,校 長向老師們交代教育局提供的最新情況、 以及學校將如何因應。同時,輔導室負責 與社工人員、心理醫生聯繫,安排下周上 學日,到各個班級談話的內容。 當天傍晚,學校發了一封電子郵件 給全校小朋友的家長。這封信重新向家長 介紹目前小學裡的警報系統、以及曾經做
過的各項演習,並告訴家長,當發生事情 時,哪個警局是主管聯繫處、孩童們的疏 散地點為何。 「這 是我們共同的夢魘,學校將竭
子之間都是很好的成長。最後,請選擇一 個他舒服的環境,比如床邊、玩具室、車 上…...來談論 這個議題。 另外一點特別提醒了家長,請避免在
盡所能輔導孩子走出恐懼,但同時我們也 需要您的協助。」由於事發是在星期五, 多數孩子可能在週末得到這個槍擊案的訊 息。學校在 信裡清楚地教導家長:「如 何跟孩子談槍擊案」。學校在信中列出了 具體的步驟,從談話前、中、後應有的反 應。簡單摘要重點如下: 在與孩子談 話前,請先為自己做好 心理準備。首先,孩子跟我們一樣有權力 知道這些事情。雖然我們應盡可能讓孩子 遠離電視及網路,但請不要刻意對孩子隱 瞞事實,那只會讓 他們感覺孤立或自責。 此外,與孩子一起經歷悲傷的過程,對親
睡前討論,因為小孩是依靠不斷地回想及 發問來學習。因此,家長應該保留時間讓 他們消化,並且隨時準備好回答問題。 接下來,如何跟孩子開啟這場槍擊案 的話題?最好的方式,是先問孩子知道些 什麼?他們可能已經從同儕或網路上知道 一些資訊,家長最好先瞭解小孩們對這件 事的理解程度,再開始說明。 解釋這場悲劇的用語,需要依照小 孩的年紀而定。低年級的小朋友,請用簡 潔的字詞說明,但是,「請絕對避免說: 他們睡著了,而且永遠不會再醒來。」; 相反,你可以用「他的身體因此停止運
兩起弒童案 一次常識觀 12月14日,在太平洋的兩岸,美國 和中國,先後發生了兩場血腥、冷血的弒 童案。在康涅狄格州的一所小學裡,冷血 的槍手殺死了27人,其中20名是兒童;在 河南光山,冷血的刀手砍傷了23名學生和 一名成人。 儘管光山事件中無人喪生,但這兩場 血案都令人髮指地直接針對年幼的兒童。 讓人心碎的,卻並不僅僅停留在慘案本身 之上,之後發酵出來的冷熱之分,卻更令 人寒心。 15日晚間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在頭條 播出了康州弒童案,並且播發了胡錦濤主 席的唁電;然而,關於光山的新聞,卻蹤 影難尋。 自然,這和14日之後兩個國家中所衍
生出來的種種舉止有着至為密切的關係。 關於康州血案的細節,一點點披露出來。 兇手的背景和成長經歷,受害兒童和 成人 的姓名身份,校長和老師在血案中的英勇 行為……美國下了半旗,奧巴馬總統到場 弔唁,落淚演講,痛訴數年來種種校園槍 擊案。作為一個政府,該做的都做 了, 於是,輿論再次迅速地轉入了冷靜反思, 留下了一個幾乎無解的問題:控制槍支問 題,和對於兇手心理狀態的解析。 而關於光山血案,應該檢討的細節卻 一點點地在消失。校園的保衛在哪裡?老 師們哪裡去了?官員們在做什麼?兇手的 名字怎麼會搞混了?為什麼做了一個心 電 圖就認定兇手就是精神病患者,後來又說 是癲癇患者?為什麼閔擁軍的父親在竭力
否認受到末日論影響的前提下,官方卻一 再一口咬定這就是原因?於是,輿論的 詰 難一波高過一波,但是慣例地,對於真相 的追尋和體制的解析,再一次演變成了尋 找替罪羊的遊戲和表彰英雄的醜劇。 在美國,校園槍擊案實在也是數見 不鮮,就好像各類變態殺手、末日論者、 無政府主義者、反人格者所製造的種種悲 劇那樣,常常見於報端,以至於我們常常 喟嘆人類是一種多麼不完善的物種,無論 怎樣的教育和防範,都無從避免悲劇的發 生。我們因此而同情、悼念和悲傷。 可是在中國,每當一次慘案出現的 時候,我們往往有着無法抑制的憤怒和 困惑。因為幾乎每一場慘案,總是伴隨着 掩蓋、推卸、逃避和制度的冷漠,以至於 到 最後我們吞咽下的,總是違反我們作為 人類常識,使我們無法接受的結論。光山 今年的三起弒童案,還有去年的多起弒童
作。」或是「他因此傷得非常嚴重,醫生 也沒有其他辦法了。」 對於中高年級的小孩,他們開始有 一些獨立思考的能力。可能會有更多建設 性的問題,甚至對這個議題發表意見。他 們可能會跟你討論該不該禁止槍枝、精神 病患者如何預防等等,「請你耐心傾聽, 並且做好準備,但也不要害怕說:我不知 道。」 「孩子喜歡知道他們是被當大人一樣 尊重與對待。」這是我在幾封不同的信中 不斷看見的提醒。也讓我回想起在美國家 庭中看見的親子互動模式,通常是平行的 對談,而非上對下的說教。 與 孩子談完槍擊案之後,「小孩的 接受度可能超乎你的想像,因為孩子通常 還是以關心自己周遭的事物為重心,他們 可能會說『喔!我知道了』,然後又繼續 玩電動; 但也有些時候,孩子難以克服恐 懼,當他們出現頭痛、胃痛、失眠、食欲 不好等情況的時候,請向老師報告,我們 會特別留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此外,所有的輔導手冊與信件都強 調:「維持原來的生活步調。」照常上 學 、 足 球 練 習 、 社 區 活 動 …… 這 才 會 讓 孩子以及父母最快從悲劇中恢復。「當 然,請多多抱你的孩子、多花一些時間陪 他、讓他們知道你們是一起度過困難的時 刻。」 「不要害怕在孩子面前說出你的憂 傷,因為他們也在學習大人們處理悲愴的 方式。」 這些學校的因應措施及輔導信件,至 少讓老師和家長知道,政府很清楚地掌控 孩子的安全。 文/唐家婕
案,以及校巴事故、性侵兒童、虐童致殘 等 等,總是一場又一場的人禍。 當我打開網站看見康州那些兒童的照 片和他們的名字的時候,心裡充滿了惋惜 和痛楚;可是迄今關於光山的兒童,我只 能看見23這個冰冷的數字,他們沒有 名 字,沒有照片。他們很多人被砍斷了手 指、砍傷了身體,他們還那麼小,將如何 渡過他們那麼長、那麼長的一生呢?他們 原本就困頓並背井離鄉出外打工的父母, 又將如何負擔他們今後的生活? 文/連清川
都市廣場投稿辦法 電郵地址: forum@uscityp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