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國家通訊(草案)

Page 1

2 011

中華民國 第二版 國家通訊(摘要) Second 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Executive Summary

中華民國100年8月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序言 化綱要公約附件一及非附件一締約國之國家通 訊編撰指南加以撰擬編輯,總計九個章節,包括 國情與環境基本資料、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趨勢 分析、臺灣溫室氣體減量的政策與措施、溫室氣 體排放預測、氣候變遷衝擊影響與調適對策、氣 候變遷與系統觀測研究、技術研發需求與移轉、 國際合作與交流、教育培訓及宣導等。

全球暖化為21世紀人類面臨最重大的挑戰, 而臺灣的島嶼屬性屬於面臨全球氣候變遷過程中 最具脆弱性的類型。臺灣因2010年9月19日凡那比

候變遷為本世紀所面對之最嚴峻的國際環保

颱風和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影響,造成百年

課題,攸關各國的永續發展和人類物種的存

來少見的嚴重災情,臺灣的環保議題也再次受到重

續,是當前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急迫挑戰。根據

視,有鑑於此,落實節能減碳措施、建立低碳社會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4條與第12條規定,所

的生活環境,是臺灣因應氣候變遷的必要方向。臺

有締約國均需提交國家通訊,說明因應聯合國氣候

灣希望以永續發展為基礎,對國際溫室氣體減量工

變化綱要公約的執行情形;而依據公約「共同但有

作恪盡一己之力,並藉由「第二版國家通訊」,傳

區別的責任」,非附件一國家在國家通訊的提交時

達我國自「第一版國家通訊」及2005年京都議定

程與內容要求上,與附件一國家不同。但不論是附

書生效以來,對於因應全球暖化議題所做出的貢獻

件一或非附件一國家成員,所提交之國家通訊均應

與努力。「第二版國家通訊」的發布,讓國際社

包含所有溫室氣體排放及移除清冊、執行公約所採

會得以清楚瞭解臺灣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促進全

取的各種步驟與任何可協助達成公約之相關資訊。

球永續發展及加強建立因應氣候變遷能力的決心 與意願。值此「第二版國家通訊」付梓之際,謹

中華民國(臺灣,以下簡稱臺灣)雖非聯合

對參與編纂的專家學者,以及各部會與本署負責

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但是仍積極採取相關

撰稿的同仁表達誠摯的謝忱與慰勉之意,並對社

國家減緩與調適行動,以因應氣候變遷此一全球

會各界對本署的支持表示感謝之意。

性之環境議題,自2002年提出「第一版國家通 訊」後,臺灣再次於2011年提出「第二版國 家通訊」,主要係參酌聯合國氣候變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署長

謹識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目錄

摘要 第一章 國情與環境基本資料........................................

2

第二章 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趨勢分析..........................

4

第三章 臺灣溫室氣體減量的政策與措施.......................

6

第四章 溫室氣體排放預測............................................

8

第五章 氣候變遷衝擊影響與調適對策..........................

9

第六章 氣候變遷與系統觀測研究.................................

10

第七章 技術研發、需求與移轉.....................................

10

第八章 國際合作與交流................................................

11

第九章 教育、培訓及宣導............................................

11


1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摘 要

候變遷為全球邁入21世紀所面對之最嚴峻的國

院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於2010年1月成

際環保課題,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不

立「行政院節能減碳推動會」,要求各部會依國家總目

僅國際溫室氣體減量工作邁入新紀元,也同時開啟後

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

京都機制協商的大門;2007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綱

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臺灣

要公約締約國會議規劃了所謂的「峇里路線圖(Bali

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Roadmap)」,要求已開發國家之締約國必須就後京都 時期的溫室氣體減量責任展開談判,並希望開發中國家

在歷年的努力與經濟發展之下,臺灣的經濟實力

之締約國考慮訂定可量測、可報告及可查證之自願減緩

不容小覷,但由於臺灣的能源蘊藏貧乏,故隨經濟發展

行動。

與國民生活水準提高,新增之能源需求多半仰賴進口能 源供應。臺灣進口能源依存度從1977年之77.3%上升至

臺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然而身為地球村之一員,

2000年之97.1%以及2008年之99.34%。石油依存度因推

為善盡保護地球環境之責任及防範國際政治或貿易之不

行能源多元化措施奏效,已從1977年76.9%的歷史高點

利影響,向來均密切觀察國際環境公約規範之發展。

下降到2000年之51.4%,以及2008年之49.4%,但石油

臺灣亦基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條中所揭示之

幾乎全仰賴進口,故進口石油依存度多在99%以上。此

「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之精神,認知到應考慮各國

外,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臺灣於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

特別需求或面臨特殊狀況成員之負擔與能力,以成本有

碳排放量從1990年到2008年間增加了127.37%。

效政策措施來因應氣候變遷。自2002年臺灣提出第一 版國家通訊後,為因應氣候變化趨勢國內外相關管制的

由於地理地形因素,2008年的卡玫基颱風、辛樂克

發展,於2002 年5 月將1997 年成立的「行政院國家永

颱風,以及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對臺灣造成非常重大

續發展委員會」提升為由行政院院長親自兼任主任委員

的傷亡災害。以莫拉克颱風為例,其超越歷史紀錄的降

層級,2008 年11 月起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更設

雨,造成農林漁牧損失超過新臺幣164億元以上,以及

置「節能減碳與氣候變遷工作分組」。雖然聯合國氣候

699人死亡及失蹤,是臺灣氣象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侵臺

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五次締約國會議無法順利完成後京都

颱風。此突顯出氣候變遷下可能造成的劇烈天氣與極端

議定書時期,各締約國於公約以及/或議定書下相關權

降雨,對臺灣環境之影響。在顧及經濟發展與轉型,以

利義務的談判,僅提出一份政治宣示性之哥本哈根協議

及國家安全與氣候變遷調適的前提下,臺灣執行溫室氣

(Copenhagen Accord),但各締約國持續就各爭議議

體減量及調適氣候變遷的工作相當困難。即便如此,在

題加速談判進度,希望順利就後京都議定書時期之國際

國際協商共識未達到之前,臺灣努力的目標為規劃全國

管制規範完成談判。考量到國際規範的發展趨勢,行政

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於2020年回到2005年排放量水 準,以與世界趨勢接軌。 茲參照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國家通訊編撰指 南,編撰中華民國第二次國家通訊,其內容如下: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第一章 國情與環境基本資料

灣位於東亞及東南亞交會處,東臨太平洋,西為

臺灣能源供應量於2000年為103,808.4千公秉油當

臺灣海峽,幅員跨東經119至124度,北緯21至25

量,2008年則增至141,251.5千公秉油當量,如圖1和

度,國土面積約36,006平方公里。臺灣本島縱長約377

圖2所示;以能源別占總能源供應量之比例分析,2008

公里,東西寬約142公里。山地占全島面積三分之二,

年以石油49.9%居首位,煤炭32.7%居次,其餘依次為

土地利用主要以森林資源為主,約2,101,719公頃,占全

天然氣(含液化天然氣)8.6%,核能發電8.4%,水力

部面積之58.37%;其次為農耕用地,約825,947公頃,

發電0.3%;在能源供應來源部分,在2000年進口能源

占全部面積之22.94%;其他則為都市建築、交通水利及

已逾總能源供應量 98.7%,2008年更達99.3%。2000年

其他用地。臺灣本島年平均溫度約為22℃,平均最低溫

能源消耗量約為91,737.4千公秉油當量,2008年則增至

不超過12至17℃,夏季最熱時氣溫可達攝氏35℃以上;

115,699.4千公秉油當量,其中工業部門占53.0%最多,

降雨量年平均約為2,500公釐,山地雨量可高達4,000公

運輸部門占12.8%,服務業部門占11.7%,住宅部門占

釐以上。臺灣人口於1999年突破2,200萬人,2005年為

11.3%,能源部門占7.3%,農業部門占1.0%。臺灣能源

2,277萬人,截至2008年底,約2,304萬人。自1990年

供應及能源消費之結構如圖3及圖4。

以來,經濟結構服務業逐年攀升約增7%,工業(約減 5%)與農業(約減2%)均為下滑趨勢。臺灣國情簡要 如表1。 表1. 臺灣國情簡要表 指

2008年

人 口(千人)

23,037

國土面積(平方公里)

36,006

國內生產毛額(新臺幣百萬元)

13,070,904

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新臺幣百萬元)

552,164

工業在國內生產毛額中所占百分比(%)

29.3

服務業在國內生產毛額中所占百分比(%)

69.13

農業在國內生產毛額中所占百分比(%)

1.6

耕地面積(平方公里)

8223.6

牲畜總數(屠宰數)

牛:28,806頭,豬:875萬頭,羊:13萬頭,雞:35,335.5萬隻,鴨:3,173.2萬隻

森林面積(平方公里)

針葉林:4,393,闊葉林:11,174,竹林:1,495,闊針葉混合林:3,954 合計:21,017

零歲平均餘命(年)

男性:75.59 女性:81.94

識字率

15歲以上人口:97.8%

160,000

總供給

140,000

煤沒煤產品

千公秉油當量

120,000

原油及石油產品

100,000

天然氣

80,000

慣常水力發電

60,000 40,000

核能發電

20,000

再生能源

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年)

圖1. 臺灣1990至2008年能源供應趨勢圖(能源別)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臺灣能源統計年報(2010)

2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140,000

國內消費

120,000

能源部門自用

100,000

千公秉油當量

3

工業部門 80,000

運輸部門 60,000

農業部門 服務業部門

40,000

住宅部門

20,000

非能源消費 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年)

圖2. 臺灣1990至2008年能源消費趨勢圖(部門別)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臺灣能源統計年報(2010)

天然氣 6.23%

天然氣 8.63%

核能 10.74% 媒炭 31.90%

再生能源 0.07% 水力發電 0.42%

核能 8.37%

媒炭 32.70%

再生能源 0.12% 水力發電 0.29%

2000年能源供 應約103,808.4 千公秉油當量

2008年能源供 應約141,251.5 千公秉油當量

石油 49.89%

石油 50.64%

圖3. 臺灣2000及2008年能源供應結構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臺灣能源統計年報(2010)

非能源消費 4.31%

非能源消費 2.86%

能源部門 8.99%

能源部門 7.33%

住宅部門 11.33%

住宅部門 12.47%

服務業部門 11.68%

服務業部門 11.55%

農業部門 1.57%

運輸部門 15.74%

2000年能源 消費約91,737.4 千公秉油當量

農業部門 1.0%

工業部門 45.37%

2008年能源 消費約115,699.4 千公秉油當量

運輸部門 12.84%

圖4. 臺灣2000年及2008年能源消費結構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臺灣能源統計年報(2010)

工業部門 52,96%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第二章 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趨勢分析

灣溫室氣體排放統計,乃依據1996年政府間氣

至2008年264,707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增加

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106.15%,年平均成長率為4.10%,而2008年較2007年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編

減少4.46%,資料如表2、圖5所示。

制國家溫室氣體清冊,並參考了IPCC良好作法指南及 不確定性管理,基於實際情況進行估算。總溫室氣體

按照氣體別而言,二氧化碳為臺灣所排放溫室氣體

(Greenhouse Gas, GHG)排放量自1990年147,109千

中最大宗,其次為氧化亞氮,再其次為含氟溫室氣體;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不包括二氧化碳移除量),上升

在1990至2008年間,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115.37%,

至2008年284,515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不包括二氧

年平均成長率為4.35%;甲烷排放量減少60.52%,年平

化碳移除量),排放量增加93.40%,年平均成長率為

均成長率為-5.03%,呈現負成長;氧化亞氮排放量減少

3.73%,而2008年較2007年減少4.14%。淨溫室氣體

14.90%,年平均成長率為-0.89%,呈現負成長。

排放量自1990年128,406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上升 表2. 臺灣1990至2008年各類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HFCs

PFCs

SF6

1990

122,399

11,974

12,736

NE

NE

NE

-18,704

147,109

128,406

1991

131,853

11,219

13,537

NE

NE

NE

-16,947

156,609

139,661

NE

年份

CH4

CO2

N2O

單位: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1992

141,259

12,116

13,383

1993

152,725

13,424

13,679

1,592

CO2吸收量 總GHG排放量 淨GHG排放量

NE

NE

-18,979

166,759

147,780

NE

NE

-19,107

181,420

162,313 170,727

1994

160,162

14,000

13,937

1,802

NE

NE

-19,173

189,900

1995

167,308

15,545

13,902

1,689

NE

NE

-19,206

198,445

179,239

1996

175,754

15,495

14,217

2,752

NE

NE

-19,133

208,218

189,085

1997

188,951

15,447

12,360

3,115

NE

NE

-19,283

219,873

200,590

1998

198,340

15,149

11,908

4,391

NE

NE

-19,298

229,788

210,490

NE

NE

1999

207,130

14,660

12,258

3,392

-19,301

237,440

218,139

2000

224,661

11,028

12,443

5,639

2,386

494

-19,360

256,651

237,291 241,592

2001

230,576

9,200

12,437

5,412

2,021

546

-18,601

260,193

2002

239,593

7,250

12,205

5,415

2,509

593

-19,554

267,565

248,011

2003

248,599

6,196

11,205

4,920

2,776

969

-19,624

274,665

255,041

2004

257,279

5,920

11,734

4,494

2,852

1,285

-19,672

283,565

263,893

2005

263,819

4,979

11,461

1,647

2,505

2,893

-19,628

287,303

267,676

2006

271,774

4,486

11,674

1,028

2,657

2,993

-19,738

294,611

274,873

2007

274,973

4,127

11,429

1,031

2,309

2,933

-19,730

296,801

277,071

2008

263,606

4,727

10,839

1,001

1,498

2,844

-19,807

284,515

264,707

備註:NE表未估算(Not Estimated)。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經濟部能源局 500,000 300,000

400,000 250,000 350,000 300,000

200,000

250,000 1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100,000 50,000

50,000

0 -50,00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

圖5. 臺灣1990至2008年溫室氣體排放趨勢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經濟部能源局

HFCs排放量

總GHG/GHG淨排放(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各類GHG排放(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150,000

PFCs排放量 CO2吸收量 SF6排放量 CH4排放量 N20排放量 CO2排放量 總GHG排放量 淨GHG排放量

4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就部門別而言,1990年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

製程部門增加47.71%,年平均成長率2.19%;農業部門

占臺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不計土地利用變化及林業吸

減少19.62%,年平均成長率-1.21%;廢棄物部門減少

收量)的75.36%,工業製程部門占7.98%,農業部門占

64.36%,年平均成長率-5.57%;而土地利用及林業部門

9.70%,廢棄物部門占6.96%;至2008年,能源部門溫室

溫室氣體吸收量增加5.90%,年平均成長率0.32%。2008

氣體排放量約占臺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不計土地利用

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較2007年減少4.14%,其中以能源

及林業吸收量)的88.59%,工業製程部門占6.09%,農

部門減少4.09%、工業減少7.37%、農業部門減少6.38%

業部門占4.03%,廢棄物部門占1.28%;能源部門歷年皆

及廢棄物部門增加20.48%;另土地利用變化及林業部門

為臺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最大之部門。臺灣1990至2008

的碳吸收量增加0.39%。

年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如表3、圖6所示。 綜合水平估計分析及趨勢估計分析,臺灣最主要的 在1990至2008年間,臺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增加 93.40%,年平均成長率為3.73%,其中能源部門溫室氣

關鍵源為能源工業、製造工業與營建,均為燃料燃燒所 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

體排放量增加127.36%,年平均成長率為4.67%;工業

年份

單位: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表3. 臺灣1990至2008年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土地利用變化及 工業製程部門 農業部門 廢棄物部門 總GHG排放量 淨GHG排放量 林業部門

能源部門

1990

110,861

11,735

14,275

-18,704

10,238

147,109

128,406

1991

119,952

12,108

15,054

-16,947

9,494

156,609

139,661

1992

128,230

13,218

14,862

-18,979

10,448

166,759

147,780

1993

137,637

16,877

15,126

-19,107

11,779

181,420

162,313

1994

145,679

16,468

15,362

-19,173

12,391

189,900

170,727

1995

153,188

16,022

15,223

-19,206

14,012

198,445

179,239

1996

161,636

17,093

15,539

-19,133

13,949

208,218

189,085

1997

174,037

18,277

13,532

-19,283

14,028

219,873

200,590

1998

185,417

17,553

12,986

-19,298

13,833

229,788

210,490

1999

195,398

15,308

13,437

-19,301

13,297

237,440

218,139

2000

215,504

17,813

13,621

-19,360

9,712

256,651

237,291

2001

219,869

19,815

13,533

-18,601

7,896

261,113

242,512

2002

227,852

20,492

13,157

-19,554

6,065

267,565

248,011

2003

237,229

20,269

12,040

-19,624

5,127

274,665

255,041

2004

245,319

20,825

12,512

-19,672

4,908

283,565

263,893

2005

251,716

19,382

12,382

-19,628

3,823

287,303

267,676

2006

259,283

19,444

12,554

-19,738

3,331

294,611

274,873

2007

262,804

18,713

12,256

-19,730

3,029

296,801

277,071

2008

252,058

17,334

11,474

-19,807

3,649

284,515

264,707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經濟部能源局 300,000

溫室氣體排放量 (千公噸二氧化碳)

5

土地使用變化及林業部門 250,000 廢棄物部門

200,000 150,000

農業部門 100,000 工業製程部門

50,000 0 -50,000

能源部門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

圖6. 臺灣1990至2008年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趨勢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經濟部能源局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第三章 臺灣溫室氣體減量的政策與措施

於臺灣總溫室氣體排放量以能源燃料燃燒為最大

展條例」已完成立法、「能源管理法」已修訂通過。於

宗,且能源進口依存度高達99%,因此能源政策

相關立法均通過前,政府各部門即已先行就其所主管之

一向為臺灣因應能源供需及溫室氣體減量重要的一環。

相關業務,推動有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與調適的相關

綜合歷次全國能源會議及能源政策的演進,行政院於

政策與計畫。

2008年核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基本原則是建構 「高效率」、「高價值」、「低排放」及「低依賴」二

能源部門方面,於能源工業進行擴大天然氣使用、

高二低的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在期望能源、

加強推動再生能源、能源價格合理化、提升能源效率與

環保、經濟三贏的願景下,為臺灣至2025年中期的能源

推動節約能源、能源產業溫室氣體盤查及自願減量協

政策擘劃出藍圖,為低碳社會發展鋪路。

議等措施;製造工業由6大產業公會執行之減量措施計 2,237件,累計減量約達534.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運

行政院節能減碳推動會於2010年3月發布推動國家

輸部門則建構綠色無接縫公路運輸系統、便捷大眾軌道

節能減碳總計畫,列舉十大標竿方案,如表4所示,包

運輸網與智慧化道路服務,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

括健全法規體制、改造低碳能源系統、打造低碳社區與

之都市交通環境,以及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等措

社會、營造低碳產業結構、建構綠色運輸網絡、營建綠

施;住商部門補助民眾購置國產節能標章產品,每年約

色新景觀與普及綠建築、擴張節能減碳科技能量、推動

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萬公噸,並推動醫院、旅館、

節能減碳公共工程、深化節能減碳教育及強化節能減碳

百貨公 司等65個集團與便利商店7大集團簽署自願性節

宣導與溝通,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能與合作意向書;農、林、漁、牧各研究機關及行政單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發表節能

位,成立涵蓋各領域之「節能減碳」重點產業研究團

減碳白皮書。

隊,研提4年中程具體行動計畫。

臺灣在因應溫室氣體減量相關立法,包括「溫室氣

工業製程部門,由經濟部針對產業進行溫室氣體盤

體減量法(草案)」、「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源

查、查證及登錄作業之輔導,同時依循1996 IPCC計算

管理法」、「能源稅法(草案)」,其中「再生能源發

指南與ISO/CNS 14064-1及14064-2等國際標準,完成相

表4 十大標竿方案及重點計畫 標竿方案

方案導向

(一)健全法規體制

以國際觀點,結合氣候變遷與能源領域,建構完整法規體制,以適當政策工具與行政管制,創造綠色成長契機。

(二)改造低碳能源系統

發展低排放、低污染、安全、自主及永續之低碳能源系統,減少自然資源消耗與環境衝擊。

(三)打造低碳社區與社會

以低碳社區為基礎,建立低碳城市,帶動低碳文化,營造民眾低碳生活,創造低碳經濟,達成低碳社會願景。

(四)營造低碳產業結構

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提升單位碳排放的附加價值,降低單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強化綠色能源產業發展。

(五)建構綠色運輸網絡

降低運輸部門碳排放,建構便捷與智慧型運輸系統,推廣低碳燃料使用,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六)營建綠色新景觀與普及綠建築

加速推動新舊建築朝綠建築方向發展,營造節能減碳居住環境;加強森林等自然資源碳匯功能。

(七)擴張節能減碳科技能量

運用科技促進節能減碳目標的達成,藉由新能源科技、再生能源與低碳能源科技,積蓄我國在國際上經濟之競爭力。

(八)推動節能減碳公共工程

由政府部門引領節能減碳風潮,建構公共工程節能減碳規範。

(九)深化節能減碳教育

強化學校節能減碳教育機能,促進全民節能減碳認知。

(十)強化節能減碳宣導與溝通

建立節能減碳國際觀思維,使民眾體會節能減碳之重要性,進而支持國家政策且身體力行,並作為我國外交重點。

6


7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關盤查方法、技術、軟體之建立。在推動產業自願減量

廢棄物部門方面,於2008年底共有24座都市垃圾焚

層面,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2004、2005年與台灣薄膜電

化爐運作,每日處理19,258公噸垃圾,並衍生800萬度

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協會(Taiwan TFT LCD Association,

發電量,都市廢棄物焚化比例達95.7%。另推動「零廢

TTLA)、台灣半導體協會(Taiwan Semiconductor

棄政策」,策略包括源頭減量、垃圾強制分類、資源回

Industry Association, TSIA)簽訂自願性全氟化物排放減

收等。在畜牧及農業廢棄物部分,推動200場畜牧場裝

量合作備忘錄,自願承諾於2010年時,將全氟化物排放

設二次固液分離設備;修繕畜牧場厭氣槽紅泥沼氣袋、

總量降低至1997年及1999年的平均值之百分之九十以

廢水處理設施污泥清除與設計污泥濃縮池及迴流管線計

下。自2009年起推動工業區能資源整合,使工業區逐步

150場;全臺焚化爐逐漸轉型為地區性生質能源中心,

朝「零廢棄」目標邁進,預估每年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以有效解決農業廢棄物(如稻草)衍生相關之問題,並

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而2008年底臺灣已有33家

朝集運、加工及再利用等技術研發。

企業獲邀加入國際碳揭露專案調查行列。 其他跨部門方面,2007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正式啟 農業部門措施,包括建立農業部門溫室氣體估算、

動「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臺」,規劃在3年內掌握80%

調查、監測體系;藉由農業貸款,鼓勵使用潔淨能源之

能源及產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期能建立符合國

農業生產相關機械設備;免費協助農民進行畜牧管理及

際潮流的自願減量查核機制,促使產業及早投入減碳行

提昇氮肥技術;畜舍提供遮陽和水以降低氣溫,降低能

列。另自2009年起推動「低碳城市推動方案」, 2年內

源使用及成本;改進飼料效率或添加飼料添加劑。林業

每個縣市啟動2個低碳示範社區,全國完成50個低碳社

部門已於2005年確立未來20年森林資源對碳吸存之措施

區;5年內啟動6個低碳城市;10年內臺灣將形成北中南

及方案,以「厚植森林資源,健全森林碳管理」為總目

東等4個低碳生活圈為目標。

標,研擬厚植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碳量吸存功能、維護森 林健康強化碳量保存功能、推動碳管理政策及經濟分析 並與國際接軌、擴大碳替代效能等策略。

2010年台電公司與鎂合金協會共同簽訂六氟化硫 (SF6)減量協議備忘錄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2009年12月15日正式啟動 產品「碳足跡標籤」制度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第四章 溫室氣體排放預測

灣以「Market Allocation, MARKAL」能源工程模型

化碳排放基線預測,預測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如圖7所示,

為基礎,在因應能源策略需求下,提供決策參考

以GDP高案模擬結果為例,2020年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為465

資訊,並於全國能源會議籌辦期間,分析排放統計及未

百萬公噸。

來情境等資訊,作為政府部門的統一資訊及會議討論擬 定能源政策的基礎。模型所需情景之假設條件設定,包

為達成臺灣的國家溫室氣體適當減緩行動

括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人口數及戶數成長預測、產業

(National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s,NAMAs)

結構演變趨勢、電力需求預測、國際能源價格。而這些

宣示之目標:「在2020年達成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比排

假設條件的設定,來自於各專業研究機構或學術單位運

放基線減少至少30%」,各項政策措施減量績效預估,

用不同的專業預測模型、產業發展趨勢及判斷等所估算

如圖8所示;相關措施包括節能措施(能源使用端效率

而來。

提升,並落實能源密集度每年下降2%)、淨源措施(擴 大天然氣使用、發展再生能源、核能發電、發電效率的

依照共同設計條件,如再生能源開發目標、液化天然

提升等)、碳匯與碳權經營及其他措施(強化再生能

氣使用量、核能機組設置、能源效率提升、電源開發方案等

源、課徵能源稅、新低碳技術與工程措施的應用、提昇

進行設定後,使用臺灣「MARKAL」模型進行燃料燃燒二氧

設備能源使用效率等),來達成減量目標。

550 500

465 441

百萬公噸CO2

450

418

400 350 300 250

252 252

200

2005

2010 高案

2015 中案

低案

2020

(年)

國家目標

圖7. 臺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基線

500 465

百萬公噸CO2

450

節流 能源密集度下降 天然氣

400

391 375 370

350

341 338 305

300 252

259

250

263

252

240

2020年回歸2005年排放量 2005

核能發電 發電效率及碳區 碳權經營 其他措失

252

200

2000

再生能源

2010

2015

圖8. 國家溫室氣體適當減緩行動減量目標與行動

2020

(年)

8


9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第五章 氣候變遷衝擊影響與調適對策

灣於1897至2008年間的平均氣溫上升0.8℃(平

份;將重要溼地劃設為保留、保護區;以永續海岸整體

地溫度上升約0.9至1.4℃),最近30年(1979至

發展方案,嚴格審議自然海岸線上的重大開發案。

2008年)的暖化速度極為顯著(約0.23至0.40℃ /10 年)。過去百年降雨變化趨勢南北有異,且由於年內雨

人類健康的衝擊與調適部分,都會區以心血管疾病

季和非雨季之間的震盪加劇,乾溼季分別愈趨明顯。高

死亡對溫度最敏感,腦中風與高血壓疾病死亡受連續氣

溫天氣由每年不超過30日,增加為40至50日;雖總降雨

溫事件日數影響最大;氣候暖化可能對登革熱流行有所

量變化不大,但豪大雨發生之頻率增加;而近10年來侵

影響;雨量少的季節較易爆發水及食物感染。行政院衛

襲臺灣的颱風由每年平均約3.3次增為約4.2次。臺灣周

生署疾病管制局已研訂「登革熱及其他病媒傳染病防治

遭海平面變遷則呈現年代際的震盪,1961至2003年的海

四年計畫」,包括疾病監測與通報、緊急疫情處理、病

平面高度,每年平均上升速率達2.4公釐。

媒蚊孳生源清除與查核等。成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並 視必要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協調行政院各部會

水文與水資源的衝擊調適部分,雖臺灣的年降雨量

支援,共同因應氣候變遷發生疫災之挑戰。

序列並無明顯變化,但豐枯季間的震盪加劇趨於明顯, 使水庫供水及減洪能力受影響。洪、旱災情發生頻率與

社會與經濟的衝擊主要集中在降雨量變化所導致的

颱風豪雨之降雨強度和雨量均在增加。2009年擬訂水利

旱澇災害之產業損失;高溫效應/都市熱島效應所導致

建設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白皮書,加強水資源管理之措施

之空調系統裝置成本、操作成本及節約能源投資增加;

有維持與增加水資源、開發新興水源、改善水質、提高

豪雨、颱風對於位於地質災害敏感地區及洪氾區範 圍內

用水效能與水資源調配;災害管理措施為旱災期的水資

的交通、電力、油氣供應設施之安全度,形成威脅。

源調配、強化治水(消減洪災)工程、災害應變管理與 風險管理。 糧食安全衝擊部分,稻作面臨遭受寒害、高溫、 旱災、大雨及颱風的風險;其他穀類雜糧作物在國際氣 候不穩定及發展生質能源的影響下價格顯著上漲。漁業 在暖化影響下,夏季漁獲比例逐漸攀升,漁汛之季節性 有式微之趨勢;異常氣候對海洋環境造成衝擊。糧食安 全調適措施包括實施計畫生產並辦理輪作、休耕措施; 收購稻穀業務與稻米進、出口管理併用;建立稻米產、 製、銷提供相關的配套措施。漁業調適以落實漁業資源 的管理與保育及調整漁業生產結構為主。 氣候變遷對臺灣櫻花鈎吻鮭棲地造成衝擊

陸域與海域生態系統衝擊部分,高海拔山區的冷杉 林有向上推移趨勢,而溫度升高和降雨增加使部份森林 日益脆弱,增加森林流失、崩落發生的次數與規模;櫻 花鈎吻鮭族群量與該年的颱風次數與襲臺的時間有關; 海洋表溫異常造成墾丁國家公園、綠島、蘭嶼和東沙海 域珊瑚有大量白化的現象。調適對策包括 近年進行國 有林地植群調查與植群圖繪製,以為長期植群監測的基 線資料;建置野生動植物的冷凍基因標本庫並做異地備

污染削減型的新海人工濕地,為一處理 排水渠道污水的自然生態淨水示範場址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第六章 氣候變遷與系統觀測研究

第七章 技術研發、需求與移轉

灣在氣候變遷研究的重點可分為水資源、氣象、 農業、漁業、森林、海洋、生態、健康、其他等9

灣在2001至2006年間推動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 及節約能源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對能源供應、

大類別,研究計畫件數逐年升高,主題以水資源與氣象

節約能源、環境改善及相關產業發展各方面均產生助

最多,單位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研究報告最多。

益,開發新能源及節約能源貢獻度達530萬公秉油當 量;二氧化碳等污染減量達1,555萬公噸。可供技術移

氣候變遷研究大多事涉跨領域的整合研究,行政院

轉包括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能源新利用與前瞻研究、

經濟建設委員會近年進行跨領域的資料庫與知識庫的彙

節約能源技術研發等3類能源技術領域,可授權項數為

整,與調適政策之策略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於

379項。

2003至2008年間推動10個大型計畫,針對不同領域與研 究課題進行整合研究,包括氣象研究、農林漁牧衝擊、

臺灣根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於2009年起提

水資源衝擊、健康衝擊、生態衝擊等面向;行政院環境

出投入太陽光電、LED光電照明、風力發電、生質燃

保護署亦進行氣候變遷衝擊整合性研究;經濟部水利署

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及電動車輛等技術研

研究內容強調氣候變遷在洪災與水資源方面的脆弱度及

發的「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接著提出以提升能源

調適能力。

自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創立能源產業為目標之「能 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期能在能源科技策略、能源技

臺灣的氣象觀測主要以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的觀測系 統為主,其他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經濟部水利署、農

術、節能減碳及人才培育4個面向發展中,達成能源政 策目標。

田水利會等部門建置之觀測系統為輔。氣象觀測包括地 面及高空氣象觀測、氣象衛星觀測、氣象雷達觀測與海

在技術需求方面,臺灣需要國際技術支援的項目

象觀測四大部分,其中氣象衛星 觀測資料由國家實驗研

包括:災害脆弱度與風險地圖的製作,與相關氣候變遷

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自製之福衛三號提供,並與國外進行

調適所需之脆弱度與風險分析技術;氣候變遷模擬與推

資料交流。

估之大氣全球環流模式與全球大氣海洋耦合模式模擬方 面,需要國外機構完整之氣候變遷推估資料,及臺灣全

未來工作重點為精進氣候變遷推估能力,以及評估 氣候與環境變遷下災害脆弱度與衝擊之影響,相關工作

球尺度之氣候變遷模擬與推估資料;溫室氣體減量效能 標竿及最佳可行技術。

內容包括精進氣候變遷模擬與推估技術與能力,系統性 的建立具科學量化基礎之氣候與環境變遷脆弱度與風險 分析技術,並評估與確認現有防災體系面對氣候與環境 變遷可能之脆弱度,建立必須強化項目之優先順序。

Buried Area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參與太平洋溫室氣體觀測,照片為其 全球首航儀式 2009年莫拉克颱風:高雄縣小林村遭受嚴重土石流掩埋 (圖左為發生前的衛星照片,陰影區域為掩埋區域,右圖為災害照片)

10


11

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

第八章 國際合作與交流

於政治因素,臺灣目前無法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 綱要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僅能在既有能源科技研

第九章 教育、培訓及宣導

灣能源教育始於1980年代,初期因石油短缺危機 而強調節約能源(節能)概念,日後因應國際發

發、減量技術及氣候變遷研究基礎下,透過非政府組織

展趨勢,於2005年起正式納入溫室氣體減量(減碳)

或民間企業進行與他國相關事務之交流合作。

思維。

與附件一國家交流方面,藉由臺美環境保護技術

在學校教育方面,經濟部能源局、教育部、行

協定合作計畫下已建立 MARKAL 模型,定期與美國、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均全力參與,推動如輔導學校能

日本、歐盟等召開雙邊會談,或簽訂推動科技交流與

源教育推廣、綠色科技人才培育、能源國家型科技人

合作協議,並與美國環境保護署合作引進「能源之

才培育、永續校園等計畫,以促進課程研發與教學研

星」計畫。

究,落實推動校園生活環保工作,期能培育前瞻能源 科技研究人才。

在非附件一國家合作方面,臺灣在全球氣候變遷架 構下優先與友邦國家進行環境合作,並運用技術與資金

在職人員培訓方面,主要有經濟部針對產業界辦

與非附件一國家進行交流與提供援助以共同因應全球氣

理溫室氣體盤查、能源管理、與節能減碳輔導人才培

候變遷,包括中美洲、太平洋島國及非洲等,強化能力

訓,加強業界專業人才之能力。學校在職人員則參與

建構機制與推動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計畫,發展衝擊調適

校園能源管理及溫室氣體盤查訓練,完成該校相關改

合作等。

善規劃。各教育階段教師藉由專業知識與教學實務研 習,整合跨領域人力、資源,將節能減碳或永續校園

關於全球氣候變遷研究面向,臺灣參與全球環境

等議題融入課程。

變遷之人文社會計畫、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國際生 物多樣性計畫及世界氣候研究計畫,成為國際合作研

宣導方面,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2008年提倡全民減

究的重要夥伴。2008年簽署溫室氣體太平洋觀測計畫

碳節能運動,提出10項節能減碳日常生活原則,並鼓勵

合作案備忘錄,以進行溫室氣體減量國際合作。臺灣

政府部門簽署該宣言,藉由網站建置與活動舉辦,期將

許多都市已經加入國際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與

臺灣打造成低碳社會、永續國家;經濟部能源局以電費

國際都市間進行能力建構經驗交流。民間環保團體亦

折扣獎勵節能、補助購置節能標章產品、表揚節能績優

參與及舉辦全球綠人會議,透過生態外交打破臺灣在

單位等措施,積極推動民眾落實節能減碳行為;各縣市

國際政治環境的困境。

政府亦將「節能減碳」納入施政要項,在推動多元化方 案的同時,更發展地方特色。非政府組織發揮創意,舉 辦夏至關燈活動、電腦拯救氣候行動計畫、參與全球暖 化世界公民高峰會等活動,以提升公眾意識。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臺北舉辦2010年臺灣與非洲地區環保 領袖會議 馬英九總統出席總統府全體同仁簽署節能減碳宣言 活動


野柳 女王頭

雪霸 國家公園

花東海岸

陽明山 國家公園

故宮博物院


中華民國 第二版 國家通訊 Second 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