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度道卡斯後壠五社成果手冊(第2版)全

Page 1


Taokas



計畫源起 道卡斯族在明鄭時期隸屬天興縣,鄭經命「劉國軒經 略蓬山八社、後龍五社」,為漢人統治道卡族之始。康熙 二十三年(1684)改隸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改隸彰化縣 (淡水海防廳),雍正九年(1731)大甲溪以北歸淡水海防廳管 轄,雍正十一年(1733)淡水廳治由彰化縣移駐竹塹(今新竹 市)。光緒元年(1875)以淡水廳之一部分,增設新竹縣道卡 斯族規新竹縣管轄。光緒十三年(1887)臺灣建省,首任巡 撫劉銘傳准設郡縣,中路新設臺灣府,為省會首府。全省 劃為三府,以大甲溪以北至中港溪為界增設苗栗縣、蓬山 八社及後龍四社,竹塹社、中港社歸新竹縣所轄,後龍五 社為道卡斯族三大社之一,時至今日,後龍五社當中的新 港社相當於現今後龍鎮新民里一帶,後壠社則為龍津南 社、田厝一帶。 本計畫為兼顧生態與人文保育、景觀及水源供給等需 求,期能在復興苗栗縣境內道卡斯族文化的目標下,兼具 維護生態環境、提升生活環境品質,以確保自然與人文資 源之永續利用。

01


105年道卡斯族新港社環境營造計畫 -新民社區發展協會

龍坑里

外埔庄伯公心綠地-伯公廟周邊環境綠美化 -後龍鎮觀光發展協會

後壠社.南社社區入口意象改造計畫 -南社社造推廣協會

02


105年道卡斯族新港社環境營造計畫 -新民社區發展協會 設計概念 由社區總體環境營造道卡斯族文化特色,在社區東西社共七處 的地方進行牆面彩繪,以道卡斯特色圖案,包含族服圖紋、祭 典示意圖(牽田、巴代、賽跑等)、工藝特色(藺編、竹編、 海螺製作過程圖示)。

社區參與規劃-設計-施作

Before

After

03


105年道卡斯族新港社環境營造計畫 -新民社區發展協會

Before

After

04


後壠社.南社社區入口意象改造計畫 -南社社造推廣協會 設計概念 社區入口處-面積約達370平方公尺,為求取得善加利用所爭取之 經費,本次先行整理範圍內雜草,整理其空間,增加地方居民群 聚休憩空間,同時於該面積範圍內設置一路口具有道卡斯族文化 路口意象標地。

社區參與規劃-設計-施作

Before

After

05


後壠社.南社社區入口意象改造計畫 -南社社造推廣協會

Before

After

06


外埔庄伯公心綠地-伯公廟周邊環境綠美化 -後龍鎮觀光發展協會 設計概念 施作點福三宮,除了香火鼎盛,更是居民聚集閒聊集協商庄里 事務之場所,包含代表性的意象地點,為將社區特有文化定位 在「根」,並吸引向上發展的能量所在,所以具有地方居民聚 集之建物列為第一優先。另外透過綠美化項目與道卡斯族圖騰 結合增加居民對道卡斯族文化的認同與情感,讓庄里環境更具 文化故事。

Before

After

07


後龍鎮道卡斯文化資源調查 (一)、 道卡斯族後壠五社族群分布 後壠社群包括位於竹南鎮的中 港社、後龍鎮的新港社、後龍主 社,以及苗栗市的貓裏社、嘉志 閣社等五社;其中新港社內分為 東、西社,南社位於現在的龍津 里,為後龍的分社,中港社則為 北社。

(圖片出處:再見道卡斯-苗栗縣後龍鎮 新港東、西社之調查研究報告)

由南社、北社等稱呼可知道後壠五社之間親疏關係;位於 後龍溪南岸的苗栗市貓裏社、嘉志閣社自成一人際往來網絡, 與其他社群較少往來;而中港社與新港、後龍社雖較親近,然 中港社因距離較遠,且屬中港溪流域,仍不及新港社與後壠社 間親密。此與耆老所指出:中港社(北社)、後壠社(南社)、新港 東、西社皆從造橋搬遷而來的傳說,以及南社與東、西社往來 頻繁的記憶相符,同時也符合地緣關係的解釋。(摘錄自苗栗 縣政府,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再見道卡斯苗栗縣後龍 鎮新港東、西社之調查研究》) 社

佈 地

後 壠社

苗栗縣後龍鎮南龍、中龍、北龍、龍津里

新港社

苗栗縣後龍鎮校椅、埔頂、新民、復興里

中港社

苗栗縣竹南鎮中港、中江、中成、中華、中英、中美里

貓裏社

苗栗縣苗栗市中苗、青苗、綠苗、高苗、新苗、玉英里

嘉志閣社

苗栗縣苗栗市玉清、嘉盛里

08


後龍鎮道卡斯文化資源調查 (二)、 道卡斯族生活文化 項目

居住

服飾

內容 清 其 他 但 段 改 住 在 鹿 改 族

同 居 們 屋 時 建 無 文 皮 變 的

治 處 的 頂 期 成 異 明 做 成 服

道卡斯族圖騰 (出 處 : 劉 秋 雲 )

十 淡 建 覆 再 木 。 末 成 漢 裝

年 南 築 草 改 材

(一 八 七 一 ), 依 《 淡 水 廳 志 》 記 載 , 營屋,先豎目為牆,用草結蓋築屋。 逐漸在改變,先由竹牆改成土腳牆, 及屋樑橫樑還是以竹子為主,經過一 變成覆瓦的方式,最後一項是屋樑圴 ,並畫上八卦和太極,而與漢人的居

進 的 人 顏

入 皮 的 色

平 衣 穿 不

埔 , 著 是

族 與 樣 黑

群 文 式 色

前 明 。 就

, 文 進 是

他 化 入 白

們 的 文 色

的服裝主要是以 接觸之後,逐漸 明時代後到卡斯 。

道卡斯族圖騰 (出 處 : 劉 秋 雲 ) 道卡斯族服飾 (出 處 : 劉 秋 雲 )

飲食

醃製品製作 (照 片 出 處 : 劉 秋 雲 )

道 方 最 蒜 紅 為 海

卡 面 常 頭 糟 主 邊

斯 即 見 、 一 , 撿

族 人 喜 醃 製 海 產 ( 方 便 保 存 食 物 )。 在 海 產 為 蝦 、 蟹 、 小 魚 、 海 螺 的 醃 製 (其 中 海 螺 ), 海 螺 、 螃 蟹 一 般 只 用 鹽 醃 製 , 蝦 用 酒 、 鹽醃製叫「蝦仔漬」,魚則要用鹽、酒及 起醃製,不去鱗也不去內臟,一般用鯽魚 稱做「紅鹹漬」。每年秋天族人還是會到 拾海螺回來醃製。

醃製成品

醃製成品

09


後龍鎮道卡斯文化資源調查 (三)、 道卡斯族傳統祭典文化 有關於道卡斯族的傳統祭典,在文獻上記錄得相當稀少,大都集 中在牽田祭與巴代祭祖上。經文獻閱讀與實際訪談曾辦理過牽田 祭的新民里居民劉新苗先生(西元1952年生)後將傳統祭典整理如 下所示: 祭典名稱

牽田祭

祭典內容 道卡斯族豐收祭,於農曆 7/15~8/15 間辦理,全程用 歌舞的方式來進行,會唱三首歌 (大牽田、小牽田、旗 尾) 牽田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及八月十五日舉 行,前者稱為「做旗頭」,後者稱「做旗尾」, 至少各舉行三天,有時遇到特別豐收的時候會 早期 牽田長達一個月,從旗頭到旗尾,夜夜唱歌跳 舞至深夜,舉辦地點並不固定,通常寬廣空地 或廣場即可。白天狩獵,晚上共同慶祝分享獵 物。 近年來幾次的牽田祭活動,於上午8 時展開, 族人依傳統步行到造橋鄉龍昇村大潭祭祖,祭 祖後男性族人從大潭「麻達」(即賽跑)回到祭 現代 場。活動會場有各式舞蹈表演、趣味競賽、文 物展等。熱鬧一整天,傍晚會有居民「扮番」, 告知族人晚上的牽田活動,晚間先「巴代」 (即 祭祖)向祖靈報告後,族人圍成圈歌唱、跳舞。 牽田當天傍晚,三名旗手必須帶鹿角帽,由社 扮番 中長老帶領,敲鑼一家一家告知族人,今天是 牽田的日子,請大家晚上到廣場參加祭典 牽田祭時第一次要要舉大旗,又稱「牽大田」, 之後就只要舉上面那段小旗,稱「牽小田」, 舉旗 為了不讓旗竿被風吹倒,主旗手旁邊要有其家 族人員在旁邊護旗。 10


後龍鎮道卡斯文化資源調查

巴代

為道卡斯族祭祖、敬祖儀式。祭祖文大意為思念道 卡斯族的祖先,道卡斯族眾子孫們敬請祖先,請祖 先們保佑我們酒很多、肉很多、飯很多、田很多、 錢很多、米谷多、男人平安、女人平安、小孩子平 安,來自遙遠地方的祖先,請保佑我們子孫平安賺 錢。 於 每 年 刺 桐 花 開 (約 農 曆 二 ~ 三 月 )舉 行 , 為 期三天,且不開放外人參與,各家族於家 中女性長輩帶領。早上祭墳回來之後,全 家聚集在廚房,於地上中間放置鹿肉、酒、 小魚、菜、糯米飯等,由家族中最年長的 女性先行向祖先禱告,繞兩圈後,家族成 員在跟隨其後繞行三圈,繞行中各取鹿 肉、糯米飯些許放置於地上,意為請祖先 吃,禮畢,家族成員尊坐一個圓圈,隨可 即時取食。 早期 祭典長達三天,過程中有許多祭忌, 如禁止外人進入社中等。早期的新港東 社、西社各有社域,舉行祭典時會關閉社 門,書寫牌子掛在社門旁,敬告外人不得 進入;同樣的,這三天族人也不得外出 , 只能在社內活動,不可進入他人大廳,必 須放下身邊所有工作,不得敲打,家禽家 畜也要關好,以免闖入大廳打擾到祖靈。 這些限制,唯一的目的就是深怕觸怒祖 靈,外人也因此特別感受到祂的神秘色彩。 現代

祈雨祭

牽 田 祭 開 始 前 10 幾 分 鐘 祭 祀 祖 先 (patay) 只有男性族人可以參加,女性不能靠近, 主祭者為長老。祭品:鹿肉、酒、小魚、 豬肉、糯米飯。

是一個不定期祭典,唯有乾旱時期才會舉辦的祭 典,也是道卡斯族傳統祭典中,唯一不曾在文獻中 或田野調查紀錄上出現的一個祭典。

11


後龍鎮道卡斯文化資源調查

旗手

製旗

歌舞 牽田祭

麻達賽 跑

現代

牽田祭的舉旗手頭上都要戴羽毛做的帽子,舉 旗男子必須家庭健全、家世清白、家中 2 年 內沒有喪事。除了旗手,包括其家族人都要嚴 守牽田時的禁忌,如:不能拿衣服搧身體、水 不能往身體上灑等,否則牽田時,旗會被風刮 倒,旗若倒了,會造成旗手和其他家族或畜牲 都會有死亡的不幸發生。 於祭典前幾日會去砍刺竹(下段:6 米高)、長枝 竹(下段:3~4 米),上下段各綁一段白色旗子, 共做三枝,東社人口多舉兩支、西社人口少舉 一支。 牽田時的歌分為「大牽田」、「小牽田」、「旗 尾」,其中大牽田需要 2~3 小時,歌詞內 容主要為告訴祖先已經豐收、以收穫,準備好 的祭品請祖先享用,小牽田與旗尾曲調較為輕 鬆,歌詞內容主要在歡送祖先。 「麻達」是清代送公文的「小差」,以腳程快 為首選,進而演變為風俗賽事,在族中遴選年 輕力壯者參與「麻達」選拔。參加的族人,從 新港國小出發,走到4.3 公里外造橋鄉龍湖宮 附近的「祖湖」大潭,由長老向潭中拋撒魚乾、 飯糰和鹿肉,小米酒祭祖後,,再以賽跑方式 跑回祭場,展現族人的英雄形象。「 Mata」類 似現代的短程「馬拉松」,依傳統需在祭典前 數天號召年齡在 7-16 歲的年輕男性參與比賽 (今對年齡、性別已無嚴格限制),用行腳展 現對祖靈的敬意,並透過Mata 考驗男孩們的 毅力與耐性。 牽田祭開始前 10 幾分鐘祭祀祖先 (patay)只 有男性族人可以參加,女性不能靠近,主祭者 為長老。祭品:鹿肉、酒、小魚、豬肉、糯米 飯。

12


社區資源調查 對環境景觀規劃者而言,認識環境是首要任務,透過對環境的認 識挖掘在地資源並觀察生活地景,將環境營造能更適合當地、貼 近地方。地方資源是一個場域的珍貴寶藏,它關係著居民食、 衣、住、行、育、樂等生活基本需求,同時亦述說著在地文化與 習慣。本計畫範圍環境資源如下所示: (一)、 新民里 清代時已有「新港莊」之形成,原為道卡斯族原住民「新港仔 社」之地,後分為東、西兩社,日益漢化。台灣光復後乃取其 「新的漢民」之意,改稱「新民」。(摘錄自後龍鎮誌)

聚落、村庄(老地名) 東社 西社

又稱「東勢社」,鄰近紫雲宮,以中心路作為與「西社」之 分界,昔日道卡斯族新港社原住民由「西社」東遷至此。 又稱「西勢社」,位於慈安宮附近,為新港社之發源地。 人文歷史 新港社為道卡斯族的文化重鎮,在台灣歷史中,歷經各時期

道卡斯族 新港社

的政權鬥爭、交替、及漢人的拓墾,道卡斯族的十幾個部落 中,是至今唯一保持聚落完整、血統純度極高的一個部落。 其傳統祭典、風俗、文化也是唯一能保留到光復後尚在舉辦 的一個部落。

13


社區資源調查

紫 雲 宮

慈 安 宮

牽 田 祭

巴 代 (p a ta y )

東 社 榕 樹

主 該 東 地 期 主 該 人 鄉 居

祀 廟 西 方 舉 祀 宮 渡 時 民

玄 原 社 士 行 天 是 台 為 家

天 名 大 紳 建 上 新 遇 報 奉

上 「 廟 集 廟 聖 民 風 答 祀

帝 東 , 資 落 母 西 災 地 ,

宗 , 社 建 重 成

教 配 帝 於 建 紀

信 祀 爺 清 , 念

仰 福 宮 光 每 。

德 」 緒 年

正 , 年 農

神 和 間 曆

、 慈 , 十

註 安 西 月

生 宮 元 二

娘 併 一 十

娘 立 新 民 里 九 五 六 年 八 日 皆 定

社 的 代 表 廟 宇 , 清 乾 隆 時 代 湄 洲 商 , 受 地 方 居 民 收 養 , 體 貼 照 料 , 回 方 居 民 恩 情 , 將 隨 身 聖 母 一 尊 留 在 未 久 , 建 一 簡 陋 廟 宇 供 奉 。 文 化 資 產 牽 田 為 每 年 農 曆 七 月 十 五 及 八 月 十 五 日 舉 行 , 前 者 稱 為 「 做 旗 頭 」 , 後 者 稱 「 做 旗 尾 」 , 至 少 各 舉 行 三 天 , 有 時 遇 到 特 別 豐 收 的 時 候 會 牽 田 長 達 一 個 月 , 從 旗 頭 到 旗 尾 , 夜 夜 唱 歌 跳 舞 至 深 夜 , 舉 辦 地 點 並 不 固 定 , 通 常 寬 廣 空 地 或 廣 場 即 可 。 新 港 社 在 光 復 之 後 尚 舉 辦 過 兩 次 牽 田 , 據 說 是 應 當 時 新 港 派 出 所 泰 雅 族 警 察 的 要 求 。 社 區 於 2002 年 的 農 曆 八 月 十 五 , 在 各 方 的 關 切 及 族 人 的 認 同 與 努 力 下 , 在 「 牽 田 」 祭 典 停 辦 了 五 十 幾 年 之 後 , 成 功 地 首 度 恢 復 這 項 傳 統 的 祭 典 。 道 卡 斯 族 祭 祖 、 敬 祖 儀 式 。 早 年 辦 理 三 天 三 夜 不 能 有 外 人 進 入 部 落 , 現 在 於 牽 田 祭 開 始 前 10 幾 分 鐘 祭 祀 祖 先 (p a ta y )只 有 男 性 族 人 可 以 參 加 , 女 性 不 能 靠 近 , 主 祭 者 為 長 老 。 祭 品 : 鹿 肉 、 酒 、 小 魚 、 豬 肉 、 糯 米 飯 生 態 資 源 榕 樹 樹 齡 達 八 十 餘 年 , 本 有 兩 大 枝 幹 , 其 中 一 枝 在 西 元 一 九 三 五 年 地 震 時 折 斷 , 當 時 日 本 人 為 拓 寬 道 路 而 砍 此 樹 , 經 民 眾 保 護 成 長 至 今 , 樹 下 建 「 崁 頂 福 德 宮 」 。

14


社區資源調查 (二)、 龍津里 舊稱「公司寮」,其地名之由來,係清康熙末年,有漁民合力搭 蓋收藏漁網的茅草屋於此,斯時該地尚無地名,為有「寮」之標 示物而已,日據時期,遂命名「公司寮」。台灣光復後,其地以 位置重要,處居後龍對外的海運要津,乃改稱「龍津」。龍津里 內包含公司寮、番婆仔溝、田厝、南社。(摘錄自後龍鎮誌) 人 文 資 源

公 司 寮

田 厝 南 社 番 婆 溝 巷

清 日 栗 以 要 早 之 位 築

康 治 , 供 , 期 一 於 厝

熙 時 部 收 位 公 的 南 以

末 期 份 藏 居 司 「 社 供

年 , 由 漁 後 寮 寮 北 佃

時 改 此 網 龍 港 港 邊 農

, 為 登 之 對 燈 歸 的 居

稱 「 陸 茅 外 火 舟 後 住

為 舊 時 道 卡 斯 族

「 礁 公 司 , 其 草 寮 的 海 通 明 」。 龍 溪 , 故

荖 寮 名 。 運 的

叭 港 乃 由 要 景

港 」 該 於 津 象

」 , 地 公 , 更

, 昔 有 司 故 是

之 日 漁 寮 改 列

後 入 民 之 稱 為

又 墾 合 位 「 苗

稱 後 ? 力 置 龍 栗

烏 眉 港 。 或 苗 搭 蓋 重 津 」 。 八 景

畔 。 漢 人 來 墾 時 , 在 該 處 而 得 名 。

社 群 所 在 相 對 位 置 稱 之 。

即 為 現 在 的 同 興 街

15


社區資源調查

五福宮未改建前貌

乾富宮

五福宮建醮

五福宮外貌

Ø 祀奉番仔王爺(當地稱) 每年農曆 10 月初三王爺生日,小時候的記憶都會有 連續上演三天的野台戲。我們的王爺人家也稱番仔王 爺。據說,在民國 50 幾年左右,當時後龍道教信仰 中心並沒有那麼多,而當時廟方跟慈雲宮及幾座廟宇 都有聯合遶境的活動,結果乾富宮廟宇的乩童,所附 身的王爺整個就很狂,會直接跳入鞭炮陣中。 Ø 神轎(輦轎) 現在看到的廟會活動,神轎 (輦轎 )都幾乎是輕量化 的,乾富宮的輦轎則還是保有舊時期的輦轎,特點是 什麼?就是非常之重,幾乎所有材質都是實心木但偏 偏乾富宮王爺比較活潑一點,常常會出現輦轎劇烈晃 動的情況。

乾富宮前廟埕

乾富宮神轎 乾富宮神轎

16


社區資源調查 宗教信仰信仰中心

五福宮

Ø 祀奉天上聖母、蕭府王爺 五福宮位在公司寮漁港旁,旁邊緊鄰太原堂、濟陽堂,是當地(公司寮、 同興、烏眉)信仰中心,每三年會辦理一次村庄神明遶境。五福宮建於西 元 1732 年清雍正年間,原為祭祀蕭府千歲、天上聖母等眾神的草寮, 後因王船駕臨,及眾神尊接著王船駕臨內有照府、雷府、周府、石府、 化府等王爺由於眾神行醫救世威靈顯赫、香火鼎盛,於清朝西元 1756 年乾隆戊寅年改建土造廟宇,於民國六十年歲次辛亥年再重建美觀美奐 磚造二樓的廟宇,五福宮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Ø 一年中會有三大盛事 1.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辰時會回娘家到南部北港進香。(每 三年一次的神明村庄繞境於農曆三月二十三前,從公司寮出發經 過同興老街再到烏眉最後又回到公司寮) 2. 農曆七月十四日,村庄內中元普渡。 3. 農曆十月十七日,謝眾神明保佑一年平安,會有平安戲。 Ø 繞境活動 繞境活動,場面浩大熱烈,是五福宮年度大事,往往吸引眾多信徒前 來參與,透過如此特殊的宗教儀式,表達出對神明虔誠的信仰,鞏固 村庄間的凝聚力。每次遶境活動,村庄里民大小共同參與,祈求全境 平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繞境活動流程 1. 五福宮前主祭祈福儀式。 2. 神明過火儀式。 3. 「鑽轎腳」消災解厄、求福氣。 4. 全境神明巡香遶境。 5. 民眾隨喜領取平安袋,祈求諸事順利、全家平安。 五 福 宮 前 廟 埕

五福宮匾額

五福宮前廟埕

17


社區資源調查 文化資產與公共設施 是後龍最早街道,也成漢人和平埔族人交換土產的級貨中心。公司寮港 繁盛時期,同興老街是最熱鬧的街道,現在成為古意盎然的老街,老街 同興老街

兩 旁 的 早 期 商 號 建 築 , 隱 約 透 露 著這 裡 曾 經 扮 演 著 後 龍 溪 口 貿 易 貨 物 吐 納 的 角 色 。2016 年 上 半 年 更 有 一 群 愛 鄉 青 年 , 將 同 興 老 街 一 處 三 合 院 , 打造成「後龍灣」客棧,除了當作在地人可以聚會的場所,也不定期舉 辦市集,讓後龍地區的小農、手工藝品、美食都能在這裡販售。

同興老街現貌

同 興 老 街內 老 屋

後龍灣客棧外貌

公 司 寮 ,清 康 熙 末 年 時 , 稱 「 礁 荖叭 港 」 , 之 後 又 稱 烏 眉 港 。 日 治 時 期 , 改為「公司寮港」,昔日入墾

或 苗 栗 , 部 份 由 此 登 陸。早 期 公 司

寮港燈火通明的景象更是列為苗栗八景之一的「寮港歸舟」 。 公司寮漁港

公 司 寮 漁 港 , 位 處後 龍 溪 口 南 岸 , 為 典 型 河 口 港 , 該 港 建 港 時 間 甚 早 , 原 為 第 四 等 漁 港 , 民 國 82 年 ( 1993 年 ) 五 月 配 合 漁 港 法 分 類 , 經 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為第三類漁港。因為漂沙嚴重及後龍溪沙淤積影 響 , 港 內 泊 地 及 港 口 航 道淤 積, 且 水 域 及 腹 地 皆 狹 小 , 寄 籍 漁 船 相 繼 離 去 , 本 地 漁 船 日 益 減 少, 但 海 堤 仍 有 不 少 釣 客 聚 集 於 此 海 釣。 龍 港 站 位 於 後 龍 溪 出 海 口 的 南 岸 ,1922 年 10 月 11 日 海 線 通 車 時 , 站 名 公 司 寮 驛 , 民 國 41 年 12 月 1 日 改 稱 龍 港 站 , 原 為 三 等 站 ,60 年 7

龍港車站

月 15 日 改 為 簡 易 站 , 由 後 龍 站 管 理 。74 年 7 月 1 日 復 為 三 等 站 ,75 年 6 月 1 日 再 改 為 甲 種 簡 易 站 ,80 年 6 月 22 日 改 為 招 呼 站 , 仍 由 後 龍 站 管 理 。(節 至 台 灣 鐵 路 局 網 站)

公司寮漁港現況

龍港車站現況

龍港車站內

18


社區資源調查 生態資源 公司寮山

後 龍 溪 出 海 口 左 側 山 丘 , 標 高: 114 公 尺 , 登 頂 可 眺 望 後 龍 溪 出 海 口 、 公 司 寮 海 港 。有 台 灣 最 矮 的 山 之 稱 。

舊倉庫觀景台

位於公司寮漁港旁,是漁會舊倉庫整理而成。 野生蚵必須海水退潮後潮間帶,裸露沙灘上才會寄生,長在 石頭上。野生蚵比養殖蚵小,但野生蚵營養及滋味比養殖蚵 好,每年大概在端午節過後中秋節之前可以挖,前兩年數量

野生石蚵

多 時 每 到 假 日 隨 便 就 看 到 100-200 人 在 港 口 這 的 沙 洲 上 挖 石 蚵 , 野 生 石 蚵 的 收 購 價 大 概 一 斤 150 元 至 180 元 不 等 。 挖石蚵的時候不能用刀子去破壞,破壞後明後年就不會長石 蚵了,石蚵要保持、給石蚵點生機,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小顆的就放著讓它生存,石蚵就可以慢慢的繼續延續下去。

後龍溪出海口

公司寮漁港現況

公司寮漁港旁觀景台

漁會舊倉庫觀景台

挖石蚵

公司寮漁港旁觀景台

公司寮漁港燈塔

公司寮山登山口

公司寮山上休息平台

公司寮山上寮望台

19


社區資源調查 生產資源 農業生產

西瓜、地瓜、花生

產業文化

早期捕魚維生 人力資源

單位

龍港派出所、海岸巡防署-公司寮漁港執檢區、龍津社區 發展、南社社造發展協會、同光國小、後龍灣客棧

龍港派出所

海岸巡防署

後龍灣客棧

同光國小

20


社區資源調查 (三)、外埔里 明鄭時期,其地即以「外埔」為名;位處中港溪出海口處之南 端,南鄰後龍溪出海口北側,海岸綿長。(摘錄自後龍鎮誌)

外埔機場

吉興宮

福三宮

石滬

人文資源 日 據 時 期 建 置 , 位 於 外 埔 溪 州 一 帶(當 地 人 俗 稱 「 箍 內」), 是第二次大戰時供日本海軍航空隊練習機進駐的軍用機 場,現在已成一片農地。 宗教信仰信仰中心 Ø 祀奉池府王爺 根據於清道光年間,外埔漁民黃朱二氏正好外出,往竹 南中港購置網線,於渡船頭之北岸,遇一艘彩舫駛入榭 榴溝停泊〃黃氏便躍入而登上王舟,不料王舟卻突然起 帆,另一位朱氏見狀,驚慌之中遂跪下 懇求王舟停航, 才讓黃氏有機會上岸,後來王舟直至黃朱二氏事畢返家 之際,方順流而下駛入大滬〃結果黃氏返家之後突然起 乩昭示,池府王爺聖駕欲隨往外埔坐鎮護佑庄民便集至 海邊,手持清香跪迎王船靠岸〃其王船上除池王爺外, 尚有神將二三尊,以及其他物資一應俱全〃而當池府王 爺下舟之後,該王船竟然自行離岸往南駛航〃王爺上岸 後,庄民即建草茅為廟堂,以黃氏為乩一時聲名遠播, 名聞遐邇,日後陸續也有蘇府、朱府、薛府王爺降乩指 示險塑金身加入濟世,吉興宮四府千歲便流傳至今。 Ø 福德正神 「 福 三 宮 」 土 地 公 廟 , 係 當 地 居 民 的 信 仰 中 心 信 眾 甚多 , 香客絡繹不絕,信眾咸信外埔漁港從偏僻的漁村快速發 展成時下的榮景,與土地公神靈威赫,庇佑地方不無關 係。 文化資產 兩、三百年期,道卡斯族即有在此築有石滬,漢人來墾 後又繼之。總計全盛期時,外埔漁港北岸有十五座、南 岸有七座,共二十二座。 「石滬」是以大、中、小三種石頭,在海邊潮線內堆砌 成半圓形石牆,約有一人高,其目的在於利用海水的潮 差捕魚。現今僅存「合歡」與「武乃」兩座。

21


社區資源調查 生態資源 台灣海峽

本區海岸平直,沿西濱公路可至各海灘觀賞潮汐

海岸線 埔尾圳

流經水尾跟外埔的圳溝

外埔海岸線

埔尾圳

生產資源 農業生產

舊有:一期水稻、一期西瓜 目前:第一枝西瓜、第二期木瓜甘藷落花生、水稻轉型牧草

產業文化

石滬捕魚、埔白蝦

人力資源 單位

外埔里辦公室、外埔社區發展協會、外埔國小

22


社區耆老訪談 訪談計畫範圍內對道卡斯族文化了解的長輩,訪談內容以古蹟、 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 及有關文物、古物、自然景觀、節慶、祭典為主,期望透過訪談 的方式和文獻整理,能較完整呈現道卡斯族文化。訪談稿請參閱 附件。 (一)、 我是TAOKAS 尋根這條路我們走的比其他道卡斯族社群早,這條路真的挺不容 易的。現在身為平埔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的劉新苗先生(西元 1952年生)表示新民里整個都是道卡斯族,外來人口少,西社 那邊,民國六七十年才有外來人口,六七十年前整個都是道卡斯 族,這邊的居民不知道什麼是道卡斯族,只知道是熟番、知道自 己可能是番仔,道卡斯族是日據時代學者研究,去看中研院、台 大看資料才知道有道卡斯族,開始了尋根這條路。 整個新民里動起來是在2002年的中秋節,我們重新恢復已停辦 五、六十年的「牽田」祭典,要讓大家知道,我們道卡斯族沒有 消失,我們要恢復祖先固有傳統文化,一方面讓族人都能感受到 身為道卡斯族人的自信心與認同感,找回共同歷史記憶和道卡斯 族人生活點滴。

23


社區耆老訪談 (二)、 我是平埔族 來來來,看到沒有?有沒有看到我手這邊有條直線?新民里居 民 劉 大 哥 ( 西 元 1955年 生 ) 熱 情 的 問 著 。 雖 然 我 在 這 邊 出 生 長 大,但是年輕時到台北工作,朋友看到我手這條直線,說我有平 埔族血統,才知道原來我是平埔族呀!!因為漢化的關係,平常在 村庄說的也是閩南話,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平埔族、是道卡斯,其 實家中的生活、習俗文化也都和一般閩南人相同,多虧了近年族 群文化的復興、社區人文的打造,讓我可以知道原來什麼是平埔 族、什麼是道卡斯??更因為「牽田祭」的辦理,再次讓我們沉浸 在道卡斯族的文化風俗中,原來我們是一支那麼優秀的民族。 (三)、 社內通婚 九十六歲的解阿嬤(西元1921年生)說,我跟我先生都是東社 人,我們夫妻倆一直都在東社生活著沒有離開過。對”番仔社” 最有印象的就是Patay(祭祖),Patay時在住屋大廳的四角落會 放糯米飯,大廳外會放桶水,家族裡的人洗好手後到大廳四角落 捏一些糯米飯來吃,總共會繞三圈。 還記得的就是裝扮部分,女人的頭髮都用會紅繩和自己的頭髮編 再一起盤起來,紅繩的用意是甚麼也不知道,就阿嬤傳下來的, 另外還有村庄裡小孩出生,大人們會用手指在炒菜黑鍋繞一圈後 然後在出生嬰兒眉心點一下,代表是番嬰仔。

24


社區耆老訪談 (四)、 我住番社 劉建祥先生(西元1931年生)憶起從前,只知道自己出生的村 莊(東社)都被外人稱為”番仔社”,還是小孩的劉老先生常心 裡那悶:「奇怪!!我們的生活習慣都和閩南人一樣、也會都閩南 話,為什麼被叫”番仔”?被說住”番仔社”?」,但其實聽久 了,也習慣了,只是在當時的社會被叫”番仔”有種被歧視的感 覺。直到2002年時擔任社區理事長與侄兒劉新苗共同辦理牽田 祭,才對”番”的定義更加了解認識,原來我們是平埔族、原來 我們是道卡斯。 八十六歲的劉建祥先生表示,很多有關平埔族文化生活習慣已經 想不起來了,但對Patay有印象也有參加過,也有看過牽田祭舉 旗,那三支旗真的好大,代表著我們族人的精神,另外我們清民 節的時候會吃糯米飯或糯米糕配著小魚乾。另外我們牽田祭的舞 蹈可厲害的哩!!我上一代的長輩還被受邀到日本大阪表演牽田呢!!! 其實對我們的文化習俗沒有太大的印象還有因為是被日本人統治 過的關係,台灣光復前日本人不肯我們用番仔話對談,也不肯我 們辦理祭典,所以很多相關的文化、生活習俗就慢慢被遺忘、失 傳。現在年紀大了,記得不多了,希望我們道卡斯族的文化與精 神能一點一滴的記錄下來,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25


社區資源調查 (五)、 阿嬤講得番仔話 “ a - mo - lin - lin yakaw”八十一歲的馬金祥(西元1936年生)先生說 小時候有客人來家裡時最常聽到阿嬤跟他講這句話,這意思是”拿錢去買 燒酒”,在客人來時也幾乎都會講著客人聽不懂得番仔話,交待旁人可以 準備哪些好料來招待客人。 馬金祥先生表示小時候聽長輩們日常對話多少會穿插些番仔話,如:吃 飯、下雨、錢…等生活用語,但早年不知道自己是道卡斯族加上被漢化且 也不像自己阿公、阿嬤會對下一代講母語,所以現在東社的年輕人對道卡 斯族日常生活用語會比較不知道,不過還好社區內有些牆面上都會有道卡 斯族生活用語教學。 道卡斯族早年都是社內通婚,所以我阿公、阿嬤、還有我都是出生出長的 東社人,還記得小時候看到阿公、阿嬤頭髮都是先編過然後盤起來,還有 我們小孩子驚嚇到,阿嬤會幫我們收驚,印象中是說番仔話手拿柳樹葉收 驚,至於祭典-牽田祭,早期祭典都是辦理三天,且外人不能靠近並不能 進入東社,我還有前幾年我們辦理牽田祭時穿的傳統服裝唷!穿上道卡斯族 傳統服裝,就有被賦予傳承的使命感,希望未來都還有機會繼續辦理牽田 祭,讓我們更多子孫認識道卡斯族文化精神。

26


社區資源調查 (六)、 阿嬤講得番仔話 “ a - mo - lin - lin yakaw”八十一歲的馬金祥(西元1936年生)先生說 小時候有客人來家裡時最常聽到阿嬤跟他講這句話,這意思是”拿錢去買 燒酒”,在客人來時也幾乎都會講著客人聽不懂得番仔話,交待旁人可以 準備哪些好料來招待客人。 馬金祥先生表示小時候聽長輩們日常對話多少會穿插些番仔話,如:吃 飯、下雨、錢…等生活用語,但早年不知道自己是道卡斯族加上被漢化且 也不像自己阿公、阿嬤會對下一代講母語,所以現在東社的年輕人對道卡 斯族日常生活用語會比較不知道,不過還好社區內有些牆面上都會有道卡 斯族生活用語教學。 道卡斯族早年都是社內通婚,所以我阿公、阿嬤、還有我都是出生出長的 東社人,還記得小時候看到阿公、阿嬤頭髮都是先編過然後盤起來,還有 我們小孩子驚嚇到,阿嬤會幫我們收驚,印象中是說番仔話手拿柳樹葉收 驚,至於祭典-牽田祭,早期祭典都是辦理三天,且外人不能靠近並不能 進入東社,我還有前幾年我們辦理牽田祭時穿的傳統服裝唷!穿上道卡斯族 傳統服裝,就有被賦予傳承的使命感,希望未來都還有機會繼續辦理牽田 祭,讓我們更多子孫認識道卡斯族文化精神。

27


Taokas


Taokas


Taokas


Taokas


Taokas


Taokas


Taokas


Taokas


Taokas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