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a 松-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下)

Page 1

如果我們觀察松山文創園區

這十年的發展

其實是一直在變化、一直在改變的 但不變的是原創的態度

與浪擲又浪漫的追夢精神

64
67 Chapter 7 原創交流:松山文創園區做為國際視野的交會點 Chapter 7

松山文創園區做為國際視野的 交會點

2011 年 10 月 , 光復南路與忠孝東路交口旁 , 松山文創園區的一號倉庫到五

號倉庫人口 , 前所未見地擠滿了人潮、 總是排著長長的人龍。 這五個完成於

1940 年的木頭磚造建物 , 當時裡面正陳列著來自世界上超過十幾個國家、 橫

跨工業 、室內 、平面 、工藝等各設計專業領域的作品 ,被當時媒體稱之為是 「 近

年來最大 、 觀展限制最低的全民性文化活動 」。

這一年 , 是臺灣首度舉辦國際性設計年會的一年。 國際設計聯盟的世界設計

大會落腳臺北 , 超過 32 個國家 、 55 家企業 、 50 家設計公司 、 25 所學校 , 42

個以上政府及設計組織共同參與, 探討著永續發展 、 高齡科技生活 、 智慧玩

具等設計能夠促進人類生活的種種面向 。

( 左 )

2011 臺北世界設計大展在松山文創園區使用 1 號到 5 號倉庫及製菸工廠作為展覽場域,總面 積超過 4,000 坪,除以主題「交鋒」策劃的「設 計交鋒展」外,其他還有「國際工業設計展」、 「國際室內設計展」、「國際平面設計展」、「國 際工藝設計展」,以及「亞洲文創跨界創作展」 等國際級展覽。照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當時見證這一切的現任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世界設計組織(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 理事的張基義直言,「2011 年行政院設定為臺灣設計年, 在臺北

舉辦世界設計大會,松山文創園區是最重要的場域。」 的確,光是從 2011 臺北

世界設計大會及大展中,19 個展區有 11 個落腳在松山文創園區,就可獲得見證。

初步成形的松山文創園區迎來第一個國際級設

計盛事:2011 世界設計大會與大展,圖為大巨 蛋尚未動工、由園區往國父紀念館、臺北 101 方向看,前方則為大會吉祥物「 Master D 三頭 六臂的設計達人 」與大會主視覺《交鋒》。 照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國際展會,開啟篇章

松山文創園區 , 其國際性格的體現 , 可以說是在被定義成具國際高度的文化

園區時就開始醖釀了 , 臺北市政府意欲發展成國際性城市的企圖非常明確,

而扮演臺北市文化政策實踐領頭羊場域角色的松山文創園區, 自此也就更加

強其 「 國際型文創聚落 」 的定位 。

但說到松山文創園區的國際性發展歷程 , 就不能不談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推

手 , 也就是前身是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 甫於 2020 年 2 月 1 日升格改制的台灣

設計研究院 。

媒體人,歷任關鍵評論網、GB Business。本 文部分內容源於企劃專訪,特別感謝陳玉秀 與張基義。

台灣設計研究院升格改制前是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以下簡稱台創 )。 該單

位當年因應行政院國家發展計畫 「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 」 中的國家級設計

中心 、 且為提升製造產業品牌競爭力, 於 2003 年成立 。 台創早在 2005 年 就開始佈局申辦世界設計大會 , 包括推派代表參選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

(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 lcsid ) 理事 、 邀請重要 國際設計組織代表來臺參與設計活動等, 再加上多方遊說 , 最後終於成功在 2009 年拿下 2011 年的主辦單位資格 。

面對這段歷史 , 台灣設計院院長張基義認為 , 這是一次 「 空前絕後 」 的世界設 計大會與大展 。「 空前 」 在於這是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 、 國際平面設計社團 協會與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三個重要國際設計組織, 為了因應設 計跨域趨勢而整合為國際設計聯盟( International Design Alliance, IDA )之後 , 首次舉行的世界設計大會 ,「 這是臺灣設計史的歷史新頁 」。

他指出 ,世界設計大會有三個最重要的設計組織:平面 、室內設計與工業設計 , 「 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同一個時間 、 同一個城市開會員大會 。 之後土耳其也曾經

想要這樣辦 , 但因為一個城市要能夠同時提供足夠的場地、 旅宿安排 , 這當 中的協調工作高度複雜 。」 而隨著 2013 年國際設計聯盟拆夥 , 要把三大組織 拉到同一個城市舉行大會的難度更是不言可喻 。

而當初為了不要讓世界設計大會與大展船過水無痕 , 因此決議要設置全球華 人第一座以設計為主題的 「 臺灣設計館 」, 歷經與經濟部工業局 、 臺北市文化 局協商 , 決定地點就在松山文創園區, 為此 , 台創也把辦公室搬到了松山文 創園區 , 以方便就近營運 。

「 我們是第一個進駐松山文創園區的單位 !」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表示 。 當時的台灣創意中心特意將辦公室 , 從原來蓋好啟用不到 10 年的南港軟體園 區二期搬遷至當時正在動工裝修趕進度的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建物中 。

當時擔任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的張光民先生, 還曾在成果專刊末頁以 〈 臺 灣有您 , 設計會更好 〉 一文中提到這段往事 :「 正値夏季 , 大熱天辦公室空調 尙未完工 , 何況園區內尙有諸多工程同時進行, 噪音 、 塵土未曾間歇 。」 他對 於台創全體同仁以及工業局官員一同加入, 不分你我使命必達 , 完成世界設 計大會與大展的舉辦 , 印象深刻 、 充滿感謝之心 。

爾後 , 源自德國的兩大設計獎項 iF Design Award 與 Red Dot Design Award 的 營運單位分別將辦公室與設計博物館設在園區內 。

紅點設計( Red Dot Design )的全球第三座設計博物館在 2013 年 8 月開幕 ,

由曾奪得紅點設計大獎的室內設計師姚政仲打造展示空間 , 以推廣設計與生 活美學為目標 , 展示兼具美觀與創新科技突破的世界各國得獎作品 。 而 iF Design 亞洲公司 , 近期更上一層樓 , 增設了 「 台北設計沙龍( iF design salon Taipei )」 作為與設計師及各設計愛好者的互動空間 。

68 69
原創交流:
+ +
( 右 )
楊之瑜

( 左 )

位於南向製菸工廠二樓的美國創新中心 American Innovation Center, AIC。 攝影|汪德範。

( 右 )

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系列活動: 瑞典設計展。

隔年 , 美國在台協會也在台創的引進合作下, 在園區內建置了繼歐洲之後的

全亞洲第一座美國創新中心 ( American Innovation Center, AIC )。 開放電腦

設備 、 3D 列表機 、 多媒體裝置 、 書籍 、 DVD 和線上資料庫等供民眾使用 。

此外也以 「 創新 、 創業 、 數位 、 文化與設計 」 為四大主軸致力於推廣與創新 、

創意 、設計有關的數位學習 。成立至今 ,至少舉辦了數百場結合設計 、科技 、

自造與黑客精神的課程 、 工作坊等活動 。 在 2020 年 5 月從一樓搬至二樓 , 與

松山文創園區共同舉辦六週年慶 , 出席活動的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谷立言致

詞時宣布 , 與園區擴大結盟 , 除原來的臺灣微軟 、 IBM 、 國家地理之外 , 還

引進新的合作夥伴包括服務科學學會 、 太平洋服務設計協會和 UX/UI 設計協

會等 。

到了 2016 年 , 臺北市成為當年度的世界設計之都 , 松山文創園區再度成為重

中之重的場域 。

設計之都第一場國際性展覽 「Design Solution 瑞典設計展 」 就在當年度 3 月 12

日於園區內一號倉庫展開, 而當年度重頭大戲 10 月 13 日開始的「 國際設

計大展 」, 主展場 6 大展館也在園區裡, 展出上百位國內外設計師的創作, 還 有 13 個國際城市參與以設計思考檢視全球城市面臨的四大議題: 生命健康、

生態永續、智能生活與都市再生,分享各自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題的案例,帶

動城市發展趨勢的經驗。 而最後一場官方活動 「 交接儀式暨分享會 」 則是於 12

月 21 日在園區的一號倉庫內舉行,正式將 「世界設計之都」 頭銜交棒至墨西哥

市手中。

歷史場域,串連創意

為什麼松山文創園區可以擔當起如此的場域重任? 對此 , 松山文創園區總監

陳玉秀認為 , 要從兩個面向來看 。

第一 , 前身是松山菸廠的松山文創園區是市定古蹟更是工業遺產, 代表了城

市歷史所醖釀出的文化生命, 具有歷史意義與重量 , 在這樣的場域舉行了當

今的文化創意活動 , 也能夠彰顯出文化創意之於城市國家的重要性, 也能為

在其中進行文化創意活動者帶來刺激 。

國際性指標大展,總為園區帶來眾多人潮。

這一點確實在波蘭劇場大師陸帕( Krystian Lupa )口中證實 。在松山文創園區 甫開放就在倉庫區執導著名劇作 《 麗特 、 丹妮 、 佛斯 》 ( Ritter, Dene, Voss ) 的波蘭 現代劇場推手 陸帕 ( Krystian Lupa ), 根據當時 《 聯合報 》 的報導 , 對於在 園區倉庫這個場域所散發出的豐沛能量印象深刻 , 從而刺激出他新的編修靈 感 , 對他來說 :「 臺北版有如全球首演 」。

第二 , 松山文創園區與其他相關單位的連結。「 當初市政府 、 經濟部與台創合 作的戰略至為關鍵 ,」 她指出 , 世界設計大會與世界設計之都主展場, 讓更多 人看到並認識松山文創園區, 也有國際曝光度 , 後續就有更多大型活動發生 在這個場域裡 , 不少國外人士造訪臺灣時 , 也會來此參觀 。 再加上 「 133 號合 作社 」 於 2013 年設立後 , 徵選文創相關公協會等非營利組織進駐 , 創造出跨 界創作者的連結網絡與展演空間。 在地到國際 , 文化創意相關的人與事, 在 這個園區裡相遇 、 碰撞與連結 。

張基義也提到 , 在形成臺灣的文化創意環境政策, 要將早期商展逐漸轉變為 城市文化總體論述之際 ,文化部 2010 年起策辦「 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 」 ( 簡稱臺灣文博會 ) , 邀集國內外不同類型的特色品牌、 買家及通路商參展交 流 ,依趨勢策略整合區分三大類別:「 設計品牌交易展區 」、「 文化概念展區 」、 「 圖像授權交易展區 」, 因此松山文創園區 、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花 博爭艷館三個場域的定位各自就位: 商業價値留在松山文創園區, 品牌與新 產品要出現在此 。 松山文創園區的空間多元性足夠, 可以辦論壇 、 也有前店 後廠的設置 , 提供造訪者從材料到成品的完整歷程體驗 。

松山文創園區充滿新舊融合的魅力厚度, 再加上場域聚集創意人才的本質, 的確具有發展文化創意生態鏈場域的龐大潛力 。 對於體現生活價値與傳達理 念來說 , 場域是最能提供綜合體驗的管道 。

跨出場域,嶄新氣象

另方面 , 松山文創園區也試著跳脫場域的固著性 , 開始主動出擊 。 2013 年帶

領著超過 20 家品牌業者前進 「 東京國際家居生活設計展 」, 並且以 「 TAIPEI corners 」 為策展主題 ,由 13 家業者呈現 12 個臺北街區文化 。一路到 2019 年 ,

參加過的展覽包括東京設計商品展、 曼谷國際禮品暨居家用品展、 淸邁設計

70 71

週等 , 也為臺灣諸多品牌如印花樂、 紙可拍 、 以及設計公司如江口設計工作

室後續進入國際市場打開了大門 。

不僅帶著業者參展 , 園區更積極促成設計師的深度交流與合作 。

在 2018 年 4 月 , 以 「 ATTITUDE : Inspired by Nature 」 為題 , 帶著臺灣品牌

參與曼谷國際禮品暨居家用品展 , 並且與泰國創意設計中心合作 , 由 4 組臺

灣與泰國設計品牌共同策展 , 成為當時用品展中的最大亮點 。 7 月時則是回到

松山文創園區展出 , 也獲得相當程度的好評 。

臺灣與泰國的設計品牌, 其一組合是泰國擅長自然纖維運用的織品設計 「 Slowstitch Studio 」, 與臺灣透徹服裝剪裁的 「 C JEAN 」。 他們以臺灣植物萃 取染劑結合泰國天然蠶絲製作衣服 。

其二組合則是來自泰國擅長各類材質塑形的 「 SATAWAT 」, 與來自臺灣專注

自然材質研究的 「 hybridise 」 為一組 , 各自以芭蕉葉 、 構樹皮等常見的材質 ,

輔以各自擅場的工業與手工製程做成容器 。

這樣的合作經驗為設計師帶來了新的領悟: SATAWAT 的設計師就說 , 他因

此得到新的視角看待泰國的種種事物 。 而原本擅長手工製程的 hybridise 的設

計師黃文娟則是體會到 , 若在製作過程導入一部分的工業製程, 藉此降低時

間成本 , 也會讓作品的市場接受度更高 。

臺泰交流展後續在 2019 年也再辦了一次,以 《材料進行式 Material in Motions》

為題,深入探究文化、工藝與材質之間的關聯。這次邀請在泰國極具盛名的設

計團隊 THINKK Studio 與刺繡工藝設計團隊 ease Studio , 分別與臺灣知名創

意數位相機 「 紙可拍 Paper Shoot」 及擅長 3D 製陶技術的 FabCraft Design Lab

共同研發作品, 呈現出一加一大於二的設計跨界力量。 更不同於第一次的交

流, 2019 年這次的作品,也在 2010 年 10 月量化生產,進入商業市場銷售。

除此之外 ,松山文創園區自 2019 年以來 ,便是文化部在時尙產業主力活動

臺北時裝週的主要展演場所 , 將近 80 個服裝品牌曾經在此將其最新作品展現

在來自亞洲 、 歐美各國的媒體記者與買家面前 , 也因此得到了國際目光 。

陳玉秀總監認為,對內,松山文創園區扮演文創扶植基地,對外,則是帶著臺

灣品牌與其他國家設計圈創造連結交流,藉此可以拓展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也

能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更能夠從中獲取國際化市場的知識。對園區來說,引

進商業機制而不是營利思考,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在機制上,園區這個扶

植基地要能夠幫助品牌面對市場,要讓品牌學會利用場地特性與消費者對話。

展望未來,期待多元

對於松山文創園區的未來與國際性的連結, 陳玉秀指出 , 臺北市是臺灣的首 都 , 而松山文創園區又座落在臺北市的政治文化經濟重鎭信義區, 剛好處在 經濟軸線與文化廊道交集之處,「 北邊是臺北機廠, 南邊是國父紀念館 , 兩個 古蹟與一個大型運動藝文展演商業空間, 這樣的條件 , 會很容易讓未來國際 性展演活動聚合在松山文創園區這個區域 。」

她進一步分析 , 過往松山文創園區扮演的角色在於串連與扶植, 做很多組織 合作 、 場域串連 , 接下來還要增強的是引進商業機制協助品牌面對市場。 再

加上許多國外使節也認同園區的新舊融合 , 也都想要把各自國家的文化活動 帶進園區裡 , 展示於週末聚集園區的滿滿人潮前, 這也可望帶動本地與國際 循環的正向連結 。

張基義則是期待 , 松山文創園區未來發展更多元。 他認為 , 等大巨蛋正式開 始運作之後 , 會帶來多元商業模式, 像是表演賽事等等 , 剛好與現在園區形 成互補 。「 早期純促銷賣商品不足, 但全部談文化論述也不夠, 終極目標是能 夠帶動嘉惠產業 ,」 他強調 ,「 生態系統需要時間 ,一步步地適應調整再進化 。」

帶著過去十年大型設計會展、 本地品牌設計人才群聚 、 以及各種品牌活動與 各國參觀人群匯聚所累積下來的養分 , 松山文創園區已準備好要再邁入下一 個十年 , 繼續擔負臺北文化創意場域領頭羊的重任了 。

2019 年臺泰設計交流——松菸創作者交 流之夜。

72 73

松菸世代:造夢群像一同編織世代風景

75 Chapter 8 Chapter 8

|共好平台|

連紫伊 ╳ 永續金工品牌創辦人

成就品牌、串接國際的幕後推手

「 提供我們可以接近國際的舞台,串連起國內、外市場的契機。」

以覺學金工品牌創辦人連紫伊說 ,在參加 2015 年松山文創園區「 品牌扶植計畫 」

以前 , 以覺學只有設計出系列產品、 然而沒有通路 。「 我希望創作具備藝術及

市場性 , 面對沒有產能 、 產量 、 市場競爭力 , 我該怎樣經營品牌 ?」 她說 。

2015 年松山文創園區培訓計畫解決了這困境 企圖在各領域挑選最具潛力

新秀 , 最後嚴選 12 家品牌 , 涵蓋 : 布料 、 茶類 、 皮革 、 金工等 , 以業界專業 人士一對一的導師制展開品牌定位調整及品牌健檢。 從參與培訓 , 進而來到

能讓品牌初試啼聲的松菸小賣所 , 以覺學開始有了市場經驗 。

到了 2016 、 2017 年 , 松山文創園區更擴大團體培訓 , 讓更多品牌參與 , 並與

行銷及管理團隊討論 , 是否要在行銷活動中加入商家串連、 針對展覽做主題

銷售企劃 、 媒合周邊飯店合作等 ,「 松山文創園區站在扶植者的角度, 希望我

們的品牌以 『 成長茁壯 』 為前提來規劃 。」

到了 2017 年 , 以覺學成功徵選進駐風格店家 ,「 初期 , 團隊擔心我們沒有實

體店經驗 , 怕撐不了 , 要求我們做損益表計畫 、 營運計畫 。」 經由討論了解來

提供協助 , 紫伊不禁感謝地說 :「 出去到外面的商業平台, 才會知道這裡有多

好 !」

松山文創園區也提供品牌接近國際舞台的機會 , 如經常帶領品牌到國外如日

本 、 中國 、 東南亞等地參展 , 如今都變成以覺學非常大的養分 。「 若是單一品

牌參展 , 費用與前置作業會是很大負擔。」 然而他們擔負起統一翻譯、 聯繫 、

整合 , 讓品牌無後顧之憂 , 讓品牌有機會由國際導回臺灣市場 。

至今 , 紫伊仍覺得參與培訓是一場非常珍貴又難忘的經驗, 以覺學也從這裡

為起點 , 拓展到各大都會中發光發熱, 松山文創園區在臺灣文創品牌扶植歷

程中 , 擔任功不可沒的關鍵要角 。

Profile |連紫伊 「以覺學」金工品牌負責人,提出「純淨珠寶」為理想概念,思考品牌製程與環境永續關係。

孫維利

生活風格線文字工作者,以設計、生活、公 益等面向探究意義,喜愛手作料理、順應自 然生活。

76 77
+ +

|創意櫥窗|

孫明華 ╳ 市集策展人

未來的松山文創園區,持續有機 創作中

「 松山文創園區非常接地氣,容許各種可能的存在;特別是那些具未來性、 實驗性的可能。」

「 就在那時空下 ,『 島作市集 』 在松山文創園區裡誕生了 !」 策展統籌孫明華娓

娓道來緣由:最早是因為 9 個臺灣品牌受邀到日本參加 2017 年 「 森 、道 、市場 」

市集 ,有鑒於出國參展的經驗實在是太美好 ,開啟了她對市集與創作的想像 。

第一次在園區舉辦島作 , 是極為特別的經驗 。「 松山文創園區的人太親切 、

太不可思議了 ! 他們把這活動視為自己的活動, 努力協助我們從倉庫裡去找

可用的陳列道具 。」 在團隊百分之百全力支持下, 順利從 2017 年 、 2018 年 、

2019 年 , 剩下的材料慢慢開展出一系列探索式的命題脈絡: 第一年用策展人

的角度談 「 理想的市集 」; 第二年以創作人與創作物之間的視角 「 我和我所創

造的 」 來命題 、 第三年以選物店的角度設定 「 選物的態度 」 主題 。

「 在市集, 最迷人的就是遇到太多不可預期的相遇。」 她笑說, 市集位在北向

製菸工廠, 直線空間即使亂逛也不會迷路, 還可以一次廣納非常多有意思的

創作品牌。「 島作在松山文創園區的誕生 , 提供一個很棒的平台機會 , 讓臺灣

創作者可以彼此看見 , 產生前進的動力 , 對臺灣創作者環境影響甚大 。」 這一 年一次的島作總是成為許多朋友見面的地方, 空間裡一群一群的相聚, 多是

在這裡意外遇上的朋友。「 市集裡此起彼落的笑聲, 氣氛非常好, 讓我有一種

不想走出來的感覺,特別是那股 『 相聚的感動』。」

她認為松山文創園區不從功利出發,而是以活動面思考能為園區帶來的影響,

「這裡的市集千百種,有安靜的市集、年輕的市集、時髦的市集,這些都可以共

融在同一個空間中。」 對她而言,這裡就是一個不畫地自限的有機創作場域。

Profile |孫明華 「島作」市集策展統籌、臺中「實心裡生活什物店」主理人。

78 79
+ +

|跨界實驗|

葉名樺 ╳ 表演創作者

實驗張力大爆發、不可預期的 奇想場域

表演創作者葉名樺回憶起當初參加松山文創園區 LAB 創意實驗室的徵選計

畫 , 是繼她挪威駐村創作三年 、 停止創作三年之後開啟的緣分 ; 她在 LAB 創

意實驗室先以一場 《 寂靜敲門 》 宣告捲土重來 長達三小時 、 從下午到晚上

在當年 , 極具實驗與前衛 。

這作品闡述人的純淨美好境界, 呈現出當年她走近挪威大自然裡、 冰裡 , 出

現一種 「 幾乎出神的境界 」, 體現獨特的時間性及自身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 。

演出中 , 她透過大窗櫺灑入不同時間自然光的語彙, 呼應當年 「 看到地上的雪

反射出夕陽西下的金色、 粉紅色綺麗光暈 , 我沒有在想什麼 , 卻能感受到五

官變得非常輕透 。」

她說 , 以前表演創作者大多採用掌握度高的鏡框式舞台, 在松山文創園區 ,

她卻是首度挑戰非典型創作: 觀眾遊走在打通的歷史空間中、 如房子寬幅的

大螢幕前 , 如魚一般悠遊走動 。 為了強化觀眾們的視覺刷新張力, 她設計了

一場經典畫面 在空間中 ,讓屏幕慢慢往前推行 ,把大家壓縮到最小距離 、

再退後到最遠的距離 , 創造極大的身心反差 。 她回憶道 :「 松山文創園區扮演

那時代非常獨特的角色 , 提供一個非常開放的表演平台, 不只是讓觀眾坐在

台下看台上演出 , 而是充滿實驗與挑戰 。」

之後 , 她又在 「 Lab 實驗啟動計畫 無時鐘 」 中 , 談老菸廠時代捲煙女工日

日捲揉菸草的文化記憶,「我很喜歡建築本體和裡面發生的故事,在哪裡捲菸 、

洗手 , 那些房間 、 窗戶 、 牆面 , 都因為有人使用 , 創造出獨特的氣息 , 藝術

是肉體和環境的關係 , 感受建築 、 感受有人使用過的痕跡 、 永遠存在 。」

名樺說 ,「 LAB 創意實驗室提供獨立創作者、 小規模創作團隊很棒的實驗空

間 , 以新的嘗試震撼觀眾感官。」 這也是松山文創園區最迷人、 最有前瞻性的 文化扶植計畫之一 。

Profile |葉名樺 表演藝術工作者,為臺灣女性獨立編舞者及舞者,2021 年以《牆後的院宅》榮獲第 19 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80 81
「 看得出這舊建築裡,有新的脈動。」
+ +

|創作者工廠|

簡君嫄 ╳ 時裝設計師

承接傳統工藝與創新設計的熔爐

「 臺北很少有像巴黎龐畢度一樣可以辦秀、辦展的地方,這裡是一個非常 珍貴的、傳統與現代 Mix & Match 的場域。」

2016 年 , 松菸開啟了創意者工廠計畫 , 以 Co-Working Space 方式徵選了 18

組創作者在這裡工作 , C JEAN 創辦人簡君嫄一直希望有一個靜謐的空間可

以專注創作 , 結果如願帶著心愛的藍貓一起進駐松菸工作 。

她笑稱自己是松菸乖寶寶, 最早進去工作 、 最晚離開 , 一開始並沒有打算在

這麼短時間內打造自己的品牌, 然而在松菸場域的高能見度下, 有不少客人

邀約訂製禮服 、 來自上海的案源不斷 、 更深受國家文藝獎大獎得主何曉玫靑

睞 , 漸漸走出自己的品牌 。

2018 年,她在松菸發表 2019 年春夏第一季系列 「Movement-In the Moment」――

將倡議帶入時尙產業的處女秀 , 第二季 「 Break- 零 」 秋冬以冰川融退為反思 ,

榮獲義大利雙年展纖維藝術銅牌獎。 接下來以瀕臨絕種鳥類為命題的 「 Lost Birds 」、 找回內心遺失的星光 「 Starry Starry Night 」, 皆以美學來詮釋論述我

們所面臨的環境議題 ,「 能在這裡參與聯合時裝展、 臺北時裝週 , 讓我有一種

回娘家的安心感 , 尤其當投影品牌在古蹟建築上 , 當下非常感動 。」

松菸舉辦多次臺泰設計交流計畫, 邀請她與泰國設計師共同聯名合作, 也讓

她因緣際會地認識了淸邁植物染設計師, 與之研發系列設計裡的染料。 她也

不諱言參與 「 松菸風格店家 」 展售計畫對她幫助很大 , 除了擁有直接面對消費

者的銷售渠道 、 還有文創專業顧問教導財務、 品牌管理 、 計畫書撰寫等實務

課程 ,「 讓我在做系列設計時 , 可以更審愼規劃錢的使用 。」

「 松菸是一個傳統與現代融合交錯的時空 ,承接傳統工藝與創新設計的熔爐 。」

君嫄說 , 很感謝 C JEAN 能在這裡受到啟發與成長 , 期待未來松菸能有更多

與國際接軌的機會 , 讓更多人走向國際 、 帶領新視角 。

Profile |簡君嫄

臺灣新銳設計師、C JEAN 創辦人暨服裝設計師,除高端時裝系列、更致力於永續時尚的可能。

82 83
+ +
攝影|陳威良

|跨界實驗|

黃翊 ╳ 科技藝術創作者

造夢工廠,商業與藝術間的 美麗平衡

「我很開心這輩子能有機會在古蹟裡工作,當進入到比我老許多的空間, 在這裡完成我還未完成過的挑戰,是一件非常感恩的事。」

「 無論國內外 , 都很少有表演團隊能擁有自己的劇場 , 我一直在想 , 有沒有一 個場地可以容納我的工作內容、 未來作品 、 以及迎接觀眾進場看演出?」 編舞 家暨科技藝術創作者黃翊說 。

他於 2020 年如願進駐松山文創園區 ,隔年推出醖釀十年的 《 小螞蟻與機器人:

咖啡小酒館 》 沉浸式定目劇 , 與庫卡機器人在園區開了一間咖啡店 。「 與觀眾

互動 、 共舞 , 是我覺得這作品最迷人的地方。」 黃翊邀請觀眾入內用餐、 看表

演 , 並邀請知名主廚打造專屬此劇幕的餐點, 不管是視覺 、 感官與味蕾都極

為精緻 , 這個作品也讓他實踐了藝術與大眾之間的平衡理念。 對他而言 , 松

山文創園區的場地獨特 ,不同於以往五百 、千人以上的中大型劇場觀賞經驗 ,

在園區這般緊密而獨特的空間裡 、 一場次刻意極度限量 12-15 位的觀眾 , 可以

將互動做得極其細膩與精緻 , 也是場地迷人之處 。

至今 , 黃翊已紮實面對無數古蹟限制的挑戰, 然而他始終選擇 「 把過去破敗的

地方 , 以保存方式保護好她 。」 如之前松山文創園區 LAB 創意實驗室的黑盒

子裡掛了很多原本不屬於古蹟的布幕, 他一一拆除 , 還原古蹟原本最美的樣

子 ,「 進來的人應該要尊重她原本的樣貌。」 雖然整理很累人 , 但當他工作到

天亮 , 聽到窗外鳥叫聲 、 日出的光芒照耀在這老空間中 , 一切都値得了 。「 特

別是當疫情來的時候, 很多事情都沒辦法很順利、 我感到沮喪時 , 只要來到

這 , 我就不覺得辛苦 。」

這段時間 ,除了創作新作 《 眼 》 與 《 墨 》 外 ,黃翊也利用此環境的優勢 ,進行舞

者培訓計畫 , 以及扶植潛力品牌 。「 因為松山文創園區 , 我們成為臺北唯一進 駐文創園區的表演藝術團隊 。」 他認為 ,這是一個支持臺灣創作品牌的機構 ,

比起其他文創園區來說, 商業氣息更少一些 。 在十年生日之際 , 他期許園區

有越來越多藝文團隊進駐 , 並在商業與藝術間實踐理想的平衡, 這也是黃翊

一直在耕耘 、 前進的方向 。

Profile |黃翊

舞蹈家、編舞家、科技藝術家,現任黃翊工作室+創辦人暨藝術總監,被譽為全球最受矚目 25 位舞蹈家。

84 85
+ +

|創意學院|

郭瓊瑩 ╳

創意工作營

指導顧問、帶領講師

設計與市政交鋒,創造更具溫度 的城市美學

「 idea TAIPEI 與松山文創園區一直想傳遞不只是文創、而是比較有溫度的生活 經驗與美學。」

擔任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的帶領指導顧問兼講師郭瓊瑩 , 近年指導多屆以

城市公共議題的多場工作營, 帶領多元背景的學員們以新的視角, 看待習以

為常的城市 、 帶動城市設計化,「 臺北是設計的領頭羊 , 應該將此能量導入公

共事務裡 , 讓它成為一個都市成長的動力。」 每年不同議題依序展開, 有 : 大 安森林公園外新生南路人行空橋、 萬華剝皮寮 、 一殯二殯火葬場現代化、 捷 運站音景友善服務再進化 、 迪化街從布市到街頭走秀等 。

「 眾人的創意能量非常高 。」 如 : 將燒給祖先的紙錢改成一張信用卡代替, 想

買啥就買啥 ; 或是把部分骨灰做成文創項墜, 戴在胸前時時思念 ; 體貼搭乘

捷運站的乘客們避免睡過站 , 改以到站音景 ( Soundscape )―― 現今抵站時

響起音樂 也都在這些工作坊之後眞實實現了。「 idea TAIPEI 與園區文化

一直想傳遞不只是文創 、 而是比較有溫度的生活經驗與美學, 而這些都緊扣

著優質治理之關係 。」

談及松山文創園區的獨特 ,郭老師認為 ,「 以臺北人來說 ,這裡是個可及性高 、

又付得起的都市裡的秘密花園 。」 年輕人看展 、 老年人吃飯散步 ,「 它和博物

館不同 ,不用購票隨時都走進來看場電影 、買份晚餐 ,宛若你家的社區公園 。」

然而它既不是博物館、 也不是遊樂園 , 卻又好像什麼都是 , 成為園區最獨特 之處 、 甚至可說是為文創奠定新典範 。

在經歷草創 、 慢慢形塑 、 滾動式的改變 ,「 松山文創園區也擔負很大的責任 ,

既是古蹟 、 又有歷史建築 , 在收益之外還要與之達到平衡。」 郭老師說 , 在今

日走到十年生日快樂之際 ,園區更應該被好好珍惜 擁有獨立自主的決策權 、

有經費支持或獎勵制度, 留住優秀的人才 ; 並透過行銷推廣走入國際, 讓臺

灣文創之厚實度產生不同的熱能 、 光芒與影響力 。

Profile |郭瓊瑩

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六年來皆參與松山文創園區「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

86 87
+ +

這十年 , 眾人以不同的身份 、 不同的方式參與了松山文創園區 , 豐富了此場

域的世代群像 , 當中 , 包含與園區緊密合作的進駐者 、 參展者 、 參與者 , 在

此場域中造夢 、 創作 、 延伸更多源源不絕的創意設計 ; 有些則在其扶植下 ,

羽翼漸豐 、 向外展翅 。

我們以 「 跨界實驗 」、 「 共好平台 」、「 創意學院 」、「 創意櫥窗 」、「 創作者工

廠 」五面向的參與者為視角 ,聽他們聊聊這些年 ,松山文創園區與他們在設計 、

生活 、 時尙 、 品牌 、 跨界等領域中的展現 。

在這些創作者的眼中,園區是一個極具挑戰且試水溫的場域,來自國際的旅客

孕育松菸世代的創作者工廠。攝影|汪德範。

造訪,喜愛具有臺灣代表性概念的創意設計,也大大拉提創作者們國際視野與 市場經驗。另一個被創作者津津樂道的,是園區提供業界顧問諮詢、協助品牌 能夠與各國設計師交流,創造更多國際學習機會,這些都是難得而珍貴的經歷。

對許多進駐創作者而言 , 他們也經歷了松山文創園區的發展 、 轉型、 蛻變、 拓展,理解松山文創園區的辛苦、難處、用心、溫暖,像是互相陪伴的夥伴, 給予彼此祝福。在松山文創園區十年之際,我們聆聽這些創作者分享他們與松山 文創園區之間的緣起、文化脈絡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對其未來的祝福與期待。

Photo Credit |以覺學、島作、葉名樺、李欣哲、C JEAN、松山文創園區、黃翊工作室+。

88 89
91 Chapter 9
Chapter 9
閱讀生態池:都市與生態的共生,時空走讀松山文創園區

閱讀生態池:

都市與生態的共生,時空走讀

松山文創園區

在水一方

偶然繞到松山文創園區東側, 就可以找到那方靜靜躺臥在林間的水池, 若角

度適當 , 還能看見水面遙遙映照著臺北文創大樓的倒影。 水池在地圖上的形

狀大致是長方形 ,名稱是 「 生態景觀池 」,但也有人叫她 「 文創湖 」。一個水池 ,

能創造哪些文化呢 ? 沿著空間與時間漫步下去 , 也許我們就會發掘一連串池

畔的風景 。

從忠孝東路四段 553 巷 ,共有三個入口可以走向池畔 ,沿著木棧道繞水巡禮 。

從岸邊的解說牌就能讀到 、 透過 QR code 也能聽見語音導覽 , 這是從日治的

總督府專賣局時期就遺留的水域, 池子西側就是菸廠古蹟的建築。 就散步者

的角度 , 這裡的淸幽是一路從菸廠中的巴洛克花園, 以及周邊的茂密植栽延

續過來的 , 春夜的蛙鳴與蟲鳴會印證這點, 整個園區聲氣相通 , 其實是一整

個城市綠地的生態系統 。 往北跨過草坪 , 或許這個綠帶還能連結到那塊由新

仁里居民共同營造的 「 松菸伙新仁農園 」, 以及一旁曾經屬於大巨蛋的樹木銀

行 。 鳥類也會印證這些生態的連結, 牠們對停棲位置有明顯的偏好, 跟隨鳥

飛行的路徑 , 甚至能把我們帶到更遠的地方 。

園區周邊由新仁里居民自發共同營造的松菸伙 新仁農園。攝影|汪德範。

黃瀚嶢

生態插畫家,兼職圖文創作與環境教育。夢 想是當十九世紀那種博物學者。經營粉專「斑 光工作室」。

本文部分內容源於企劃專訪,特別感謝新仁里 吳建德里長、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李明晃處長。

沈澱池中的記憶

作為這片城市綠地的核心 , 生態池的建立雖與 1939 年部分竣工的菸草工廠同

步 , 但眞正追溯起來 , 在稻田環繞 , 此地還名為興雅庄的年代, 這處水體本

就是灌溉著基隆河南岸的瑠公圳路之末端, 日治時納入瑠公水利組合管理,

稱為 「 瑠公圳第一幹線舊鐵路支線 」。 從菸廠 即 將出現的 1930 年地籍圖 , 可以

發現興雅一帶的圳路原本就較寬闊, 唯形狀與今日的水池並不相同, 根據居

民經驗口述與實際測量的高程圖, 此處地勢本就低窪 , 可知其水源除了圳道

供應 ,應也有一定比例仰賴著雨水與地下水的補充 ,老里長甚至稱之為湧泉 。

日治中期以後 , 隨著臺北市區水田灌溉面積逐漸減少, 瑠公水利組合的維管 逐漸不符成本 , 為了有效利用水資源, 多元用水的策略開始成為政策主流, 除了農業灌排 , 圳水有越來越高的比例, 開始供應新興的需水產業, 例如製 糖 ,紡織 ,肥料 ,以及爾後戰時的消防貯備 。另一方面 ,隨著都市化的腳步 , 原先隨地形彎曲擺盪的水道, 也逐一被修整為現今可見的, 較為方正的街市 輪廓 。在此潮流下 ,松山菸廠在 1937 年開工時 ,就將原先呈 C 形環繞的圳道 , 修築為三個消防用的方形蓄水池, 也作為低窪地帶的防洪調節。 排列為 L 形 的三個大池 , 面積是現今水域的三倍以上, 一度是整個東區最重要的水景地 標 , 在美軍空襲臺北前的航照圖上, 可直接看到煙濛的偵查機視野中, 一彎 L 形的水 , 映照著亮白的天光 。

戰後 , 菸廠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手, 水池被營造為蓮花池景觀, 還建了幾座具 有中國風味的涼亭 , 配合著廠區內新規劃的巴洛克花園與植栽, 成為當年員 工休憩照相甚或釣魚的所在 。 然而供應主要水源的瑠公圳 , 自民國 1970 年代 起 , 就持續由市政府實施排水改良與地下化的管線工程, 城市圳道的功能逐 漸趨於純粹的排水溝 。 1983 年 , 這條通往菸廠的支線終於也停止輸水 , 三個 水池逐一塡平 , 至 1991 年 , 僅剩最北邊這座蓮花池 , 靠著地下水與雨水的挹 注 , 繼續見證著歷史 。

映照都市的願景

水池當代的新樣貌 , 則是由幾個新的思潮共同形塑的 。

其一是 1980 年代 , 臺灣各地興起的文化資產保存運動 , 代表都市歷史紋理的 古蹟 , 成為對抗全球化的在地特色。 另一方面 , 在都市空間的論述中, 歐美 於 1990 年代開始大量加入生態公園 ( ecological park ) 的概念 , 也強調親近自 然的教育與社會意義 , 此造就了 2000 年以後 「 永續城市 」 的大潮流 , 影響了 全世界的都市規劃 , 乃至於在古蹟保存的領域 , 永續的動態保存也成為新的 趨勢 。 松山菸廠於 1998 年停止生產後 , 2001 年被指定為臺北市定古蹟 , 蓮 花池與廠區植栽也一併納入了保存範圍 。 儘管市府隨 即 啟動了臺北大巨蛋體 育園區的計畫 , 但文資保存與護樹的呼聲日漸高漲, 同時行政院也正將文化 創意產業納入國家發展重點之一, 在多年的協商後 , 松山菸廠與周邊綠地逐

漸走向空間再造與永續發展的規劃路線, 終於在 2010 年正式加入了文化產業 的行列 , 於 2011 年正式對外開園 , 成為了現今的松山文創園區 。

2011 年 , 松山文創園區將原本的蓮花池重新設計為 「 生態景觀池 」, 將池邊方 正的混凝土邊岸蜿蜒地覆土疊石 ,製造曲線與孔隙 ,規劃有層次的生態景觀 , 也重新測量了水質與水位 ,擬定了淨水與補水的策略 ,以景觀生態學的取徑 , 期望園區的生態能與其他都市綠地彼此串連 , 發揮生物棲息 , 調節微氣候 ,

92 93
+ +

滯留雨水 , 以及環境教育的生態服務功能 。 自此 , 水池走上了 「 永續發展 」 的

定位 , 也形塑了全新的都市文化景觀 。

從私營的農業埤圳 , 到國家支持的工業村, 再到當代的松山文創園區, 水池

見證了臺北盆地產業政策的改變。 而從工業發展 , 戰爭動員 , 文化資產 , 到

當代的生態公園 ,眾多價値觀念遞嬗與交融的過程中 ,都市中的這一方水域 ,

實則映照著都市本身意義的轉變 。

生態池的木棧板平台,可見都市與生態共存的 可能。攝影|汪德範。

所有都市景觀都有其歷史脈絡, 但即便同為當代 , 依循不同的空間脈絡, 仍

能用各種視角重新梳理不同意涵, 空間的細節如同文字, 以不同的走向 , 就

能讀出不同的語句 。 近年 「 走讀 」 概念的興起 , 意味著都市空間文本的閱讀 , 已經成為全民參與的活動 。 松山文創園區曾多次舉辦生態池與週邊景觀的調

查與導覽 , 而經過這些 「 走讀 」, 也反過來賦予了園區不同的意義 。

閱讀生態池及其周遭的植物 , 就可以發現一條有趣的歷史軸線 。

對照老照片中蓮花池的開闊景觀 , 目前生態池周邊的森林明顯已茁壯鬱閉許

多 ,從這片林中 ,能找到不少臺北盆地中野生的樹木 ,成為環境歷史的符號 ,

例如主要分布於濱海至平原的沙朴 , 被認為是一萬年前臺北潟湖時期的植群

遺跡 , 而先驅植物如血桐 , 構樹 , 小葉桑與山黃麻 , 則可視為為淺山生態在

都市的延伸 。

1930 年代的臺灣 , 是日本南進政策的前哨 , 作為帝國的溫室 , 菸廠建築周邊

的植栽充滿熱帶及亞熱帶的意象, 前者如麵包樹 , 臺灣海棗 , 蒲葵 , 以及各

種高大的椰子樹 , 後者如正榕 , 白雞油 , 以及農業社會遺留的茂密竹叢, 如 今許多都列為老樹 , 並成為園區綠地最高的冠層結構 。

國民政府接手後 , 種苗的風格呈現在地化的趨勢, 例如楓香 , 茄苳 , 樟樹 , 較低矮的小喬木如水柳 , 流蘇 , 緋寒櫻 , 九芎 , 樹杞等等 , 也提供了一般城 市綠地較難得的中層結構。 至松山文創園區成立後, 水域附近 , 當年的荷花 已不復存在 , 取而代之的則是稀有原生植物, 如大安水蓑衣與李氏禾, 另有 池畔的風箱樹與穗花棋盤腳, 這是強調原生種與在地特色的生態池, 相當常 見的植栽組合 。 而如芳香萬壽菊等精油植物的栽種, 則可看出設計者在生態 防蚊上的嘗試 。

生態池的北邊 , 鄰近忠孝東路 553 巷 , 原先是大巨蛋施工時的柏油路工程便 道 , 拆除並客土後 , 成為新仁里的食農教育基地, 原本鄰近的家戶早有各自

的盆栽種植 , 里長吳建德號召里民在文創園區旁打造出的繽紛菜園, 彷彿從

巷弄間延伸出來的可食地景, 後來更加入養羊 , 養蜂等元素 , 並不時舉辦採 收與烹飪的活動 , 成為凝聚社區參與的食農基地, 並連年得到田園城市的優 等獎 。 里長更夢想未來能營造一片水田, 三代共耕 , 兼具長照 、 環境教育 , 甚至利用雨水循環系統, 接軌海綿城市的願景, 此與生態池相呼應 , 又彷彿 成為一個更緊密的體系 。

從遠古的潟湖生態 , 農業地景的遺跡 , 日治的南進政策 , 原生種苗的栽植 , 稀有植物的保育 , 都市林的打造 , 以及食農地景的運作, 以生態池為中心 , 在園區周邊漫遊走讀 , 可直接體驗由植物呈現的歷史剖面, 以及不同行動者

參與之下 , 共同打造出的綠地景觀 , 那是種屬於都市的植群演替 。

跟著鳥閱讀森林

就生態的角度 , 所謂都市 , 實際上是多種地景的鑲嵌體, 以生態池為核心 , 環繞園區的植栽與樹林 , 構成的實際上是一個都市林景觀。 都市林像水泥沙 漠中的綠洲 , 扮演著野生生物重要的棲地, 島嶼般的棲地 , 彼此串連後 , 形 成可讓生物在其間移動的生態廊道或跳島, 進而交織成為都市綠網 。 每個棲 地本身的品質 , 與其在整體綠網中的連結程度, 決定了其生物多樣性。 反過 來說 , 一地調查到的生物種類, 很實際地反應出 , 該棲地是否具備這些物種 賴以生存的生態功能 , 以及此棲地與整體綠網的關係。 這在當前的生態學中 稱為 「 功能多樣性 」, 是棲地品質的重要指標 。

友善環境的防蚊液,鼓勵來園區的民眾也可以體驗 都市裡的生態綠意。攝影|汪德範。

松山文創園區的東北方就是蜿蜒的基隆河, 沿岸的河濱公園 , 有著草叢與稀 疏的矮林 ; 廠區東南方銜接南港山系, 是較為原始且富有層次的淺山林相; 西邊是大安森林公園 、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與臺北植物園等綠地群, 都是很 有代表性的都市林 。 園區與南側的國父紀念館綠地則自成一個林地系統, 以 高度發展的信義區而言 ,這片帶著水域的棲地 ,是連結周邊綠帶的重要樞紐 。

94 95
植物的時間軸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處長李明晃 , 三年來持續帶領團隊調查臺北各處都市綠地

生態 , 除了調查植物 、 昆蟲與蛙類 , 鳥類是最重要的調查對象, 該團隊持續

記錄著鳥類的數量與季節性變化, 松山文創園區正是長期調查的樣區之一。

就鳥類相而言 , 相較於野地 , 都市型棲地的食物資源通常較為匱乏, 因而都

市林鳥類的特色是 , 各鳥種會集中出現在某些熱點, 其密度甚至高過淺山或

河濱公園這類較大面積的棲地 。 李明晃處長的團隊整理出了松山文創園區的

鳥類地圖 , 提供了另一種走讀園區的視角 。

在生態池畔的森林凝神觀察, 可藉由出現的鳥種與其行為, 推測出環境中隱

含的生態意義 。 例如枝頭若有大捲尾與伯勞停駐狩獵, 代表附近小片的開闊

草地具有足夠的昆蟲與蜥蜴; 若停駐的是翠鳥 , 則表示水池中仍有大小適中

的魚類或蝌蚪存在 , 供其獵取 ; 李明晃處長說曾在影像紀錄中見過雄鳥餵食

雌鳥的畫面 , 這暗示池邊的土坡應該有翠鳥挖洞築巢了。 紅冠水雞帶著黑毛

球般的雛鳥游過 , 代表水草構成的浮島發揮了提供繁殖巢位的效益; 林蔭中

傳來白腹秧雞咕咕的叫聲 , 意味著高草叢或灌木叢成功庇蔭了牠們。 偏好林

蔭的金背鳩與珠頸斑鳩, 在林木茁壯之後 , 成為園區內優勢的鳥種。 活動於

森林上層的臺灣藍鵲曾棲息於菸廠與生態池邊 , 代表園區完整連續的林冠結

構已逐漸成形 。 但另一方面 , 調查團隊也發現 , 當附近大量進行樹木移植工

程時 , 許多原本的鳥類就離開了這個地方 。

生態池畔種植的苦楝 , 山櫻花 , 蓮霧 , 肯氏蒲桃與雀榕 , 在不同季節結果 ,

成為食果鳥類群聚覓食的熱點 麻雀 , 白頭翁 , 綠繡眼 , 紅嘴黑鵯都是枝

頭群聚的常客 。 而近年突然大量增加的入侵鳥種亞洲輝椋鳥, 也時常成群出

現在這些果樹上 。

最稀有的一筆鳥類紀錄,是曾廣布臺北盆地,在都市化的進程中卻已極度瀕危

的黃鸝。偏好平原疏林的黃鸝鳥,竟也在園區生態池邊找到了短暫的歇腳處。

鳳頭蒼鷹是此地食物鏈中的最高層級的掠食者, 牠們捕捉老鼠 , 蜥蜴與其他

鳥類 。 猛禽的穩定出現 , 代表此區域的生物量已足以支撐其生存 。

每當季節轉換 , 臺灣是遷徙性鳥類過境的重要中繼站, 過境鳥與候鳥是否能

在都市能找到合適的棲地 , 是檢驗都市綠地品質的重要指標。 在松山文創園

區觀察到的候鳥 , 包括善於涉水的蒼鷺與小白鷺, 偏愛草澤的花嘴鴨與小鷿

鷈 , 以及會在淺灘地覓食的白鶺鴒、 黃鶺鴒與灰鶺鴒 。 由這些水鳥的造訪 ,

可探知生態池具有不同水位的變化與疏密有致的植被。 偏愛草地的牛背鷺 ,

紅尾伯勞與棕背伯勞, 象徵池畔開闊地的季節性功能。 多層次的樹林 , 則提

供了上述鳥類夜棲的場所 。

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支持下 , 李明晃處長曾和網紅許伯簡芝共同製作 「 臺北都市

十二大怪鳥 」 的影片 , 以趣味的方式介紹都市綠地常見的鳥類 , 獲得超過百萬

的高點閱率 ,顯示都市林成為環境教育場域的潛能 ,而善用當代的溝通媒介 , 更能有效達到對社會大眾的行銷與推廣 。

十年來 , 生態池畔的森林持續變化著, 野鳥像移動的詞句 , 幫助我們閱讀這 本生態之書的運作細節 , 或許牠們也一同期許著都市林的未來 。

生態服務的生活

除了提供棲地 , 在以柏油水泥構成的都市鋪面之中, 容易形成熱島效應 , 都

市的水體與綠地 , 能適度調節局部的氣候。 而在氣候極端化的趨勢之下, 短

時間的強降雨考驗著原本強調排水的防洪思維, 綠地透水與保水的性質 , 能 讓雨水不要太過迅速的排放到周邊河川, 減緩了洪峰的壓力 。 池水本身與不 同時節開花的植物 , 對鄰近的都市養蜂者而言, 直接提供了水源與蜜源。 而 美感體驗 , 漫遊走讀時的思想啟迪 , 也都是都市林生態服務的範疇 。

事實上這每一個服務 ,都切身影響著與綠地互動的人們 ,避暑 ,躱雨 ,賞鳥 , 五感體驗 , 農園收成 , 拍照打卡 每一個體驗 , 在在都是民眾一起參與並 評定著綠地的生態價値 我們也是在此棲息的動物 , 棲地的品質 , 我們也 是指標 。

「 興趣小組 」 是調查團隊正培訓中的志工社群 , 過去數次舉辦的夜間與假日調 查活動 , 都吸引了鄰近居民與職員主動參與, 可說是公民科學精神的逐步落 實 , 與園區密切互動的人們, 事實上更有條件進行詳細的生態監測, 例如近 年入侵的斑腿樹蛙 , 已在園區立足 , 其族群狀況的確認 , 就亟需仰賴公民科 學的力量 。 除了外來種問題 , 蚊蟲 , 水質 , 水位 , 林木健康 , 以及遊客的放 生與餵食行為 ,都需要在地的力量不斷參與互動 ,才能持續發現並解決問題 。 眞正生活其中 , 也才能服務環境 , 同時被環境服務 。

松山文創園區總監陳玉秀說 :「 我從不知道生態池可以療癒那麼多人 , 無論園 區的立場或民眾的情感與期待, 都要相互理解才能共生 。 應該讓每個到訪池

邊的人 , 都能在此找到一片自己的天地 。」

( 左 ) 疫情前這裡是假日市集的所在,其旁樹林是 鳥類與都市人豢養動物共存的所在。 攝影|汪德範。

( 右 ) 生態池裡的鴨子,附近居民暱稱「松鴨」。 攝影|汪德範。

96 97

場域營運關鍵

1,381 檔 | 2011-2020 年松山文創園區外租活動

2,322 場 | 2011-2020 年展覽、演出、講座場次

2,100 場 | 2011-2020 年松山文創園區進撒場技術會議

3.16 公頃 松山文創園區古蹟歷史建物總面積 2.41 公頃 松山文創園區植被覆蓋總面積

47% 9% 0.6 公頃(6,154 平方公尺) 松山文創園區生態景觀池面積

6% $

47,423,881 人次 | 2011-2020 年松山文創園區累積參訪總人次

6,770,121 人次 | 2019 年開園至今單年度最多參訪人次

834,284 人次 | 2011 年開園至今單月最高參訪人次 (臺北世界設計大展活動)

36%

69

人( 2021 年園區營運人力)

園區營運中心 39 人+保全警衛 12 人+園藝 3 人+清潔 10 人+機電 5 人

NT$301,345,088

2011-2020 年松山文創園區補助款總金額

NT$640,000,000

2011-2020 年松山文創園區營業總金額

NT$118,397,463

2011-2020 年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松山文創園區古蹟維護修繕金額

NT$550,140,468

2011-2020 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松山文創園區古蹟維護修繕金額

3 犬

* 自 2012 年起,園區營運中心成立「松犬舍」,由員工每日輪值餵養、定期施打預防針。

小黃 ( 公 ) 1 隻 + 小黑 ( 公 )1 隻 + 小莉 ( 母 )1 隻

鴨 37%

2 鴨

* 自 2011 年起,第一代鴨鴨由琉璃工房人工放養於生態池並定期餵食與照護,後於 2019 年老去自 2019 年起, 第二代鴨鴨現蹤,可能為居民放養,園方呼籲來訪民眾不打擾、不餵食。

98 99 解密松菸 場域營運關鍵 + + * 1 平方公里 = 100 公頃;1 公頃 = 10,000 平方公尺
1,120
18
基地
27,180 公頃 臺北市面積
公頃 信義區面積
57 公頃 信義區新仁里面積
公頃 松山文創園區&臺北大巨蛋&臺北文創面積
財務
+ +
場次 人次
第一代鴨鴨 9 隻 / 第二代鴨鴨原 2 隻 1.2 公頃 BOT 臺北文創面積 10.2 公頃 BOT 臺北大巨蛋面積 6.6 公頃 松山文創園區面蹟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 57%

古蹟生態維護

人文創意扶植

共好共創

653 樘窗 | 199 扇門 | 26 組古董級消防栓 | 82 年最老的建築:鍋爐房 | 36 米最高的建築:鍋爐房煙囪

2,000 人 1940年代在菸廠工作最多人數

3.16 公頃 古蹟與歷建本體與保存範圍

* 古蹟: 辦公廳舍、製菸工廠(含男女澡堂)、一至五號倉庫(運輸軌道)、蓮花池(現為生態景觀池)、鍋爐房(修復中, 尚未開放); 歷史建物 : 檢查哨(現為小賣所二號店)、機器修理廠、育嬰室、260 平方公尺 巴洛克花園噴水池面積

* 每日:環境清理、展示擦拭 每週:地坪牆面植生物處理、開啟鮮少使用門窗通風

每月:室內除塵、戶外除苔、地磚巡檢與緊急修復 每季:屋頂天溝污物清理、木結構白蟻防治巡檢 半年:油漆與門窗框扇除塵、屋頂天溝排水疏通 每年:外牆清洗除塵,公共區域打蠟

6,154 平方公尺 松山文創園區生態景觀池面積

* 每日:泵浦作動確認、水位高度檢視 / 每週:修剪草毯、電力箱盤保養 每月:溝渠雜污清理、病媒蚊防治 / 每季:木棧道修復、生物抑制劑

400 多種

1960 年代在菸廠之內高達最多植物種類( 2.41 公頃植物)

* 1940 年代 - 日治時期 台灣海棗、蒲葵、亞曆山大椰子

1960 年代 - 國民政府 楓香、茄苳、樟樹 2010 年代 - 園區開園 大安水蓑衣、風箱樹、芳香萬壽菊

15 米 最高的樹:楓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臺灣原生種

61 年 最老的樹:大葉桉 Eucalyptus robustaSmith (有資料記載)

* 每日:澆噴水、清理環境 / 每週:除草、地坪植生物處理

每月:施肥、鼠蟲害巡檢防治 / 每季:高空修剪美化 半年:灌木修剪美化 / 每年:喬木修剪美化

生態

252 家 2011-2020 年 進駐/展售/扶植共創的品牌數

5 國 松山文創園區國際設計師交流國家

(日本/澳門/泰國/馬來西亞/韓國)

133 號合作社

* 2013 年 6 組協會進駐 : 財團法人中文數位化技術推廣基金會、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台灣原住民多族群文化交 流協會、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台灣動漫創作協會

跨界實驗

90 組作品

2012-2021 年 原創基地節共創藝術作品

5 位策展人+ 33 位藝術家

2014 - 2018 年 Lab 實驗啟動計畫-表演藝術的跨界實驗

22 組 2015 - 2019 年松菸 Lab 新主藝 - 創作徵選計畫

65 場 2015 - 2019 年松菸 Lab 新主藝 - 創作徵選計畫公演售票場次

12 檔 2017 - 2021 年藝異空間專案合作展

16 檔 2017 - 2021 藝思空間公開徵件展

創意學院

94 所學校 127 校系 500 檔以上畢業展 2,000 件以上畢展作品

2012-2021 松山文創學園祭

20 場

2012-2019 年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

100 101 + +
古蹟&歷史建物
+ +

夜鷺 Nycticorax nycticorax

曾被民眾誤認為企鵝報警,戲稱 「南崁企鵝」。

群集樹間,等待覓食好時機,是園區內紅冠

水雞的天敵。

綠頭鴨 Anas platyrhynchos

綠頭鴨雌鳥。園內常見的季節性候鳥,常 見於生態池畔與松菸鴨作伙嬉鬧。

土番鴨 C.airina Anac 「松菸南霸天」。園區曾張貼尋鴨啟事,以期 尋獲後,能帶受傷的南霸天迅速就醫。

紅冠水雞

Gallinula chloropus

雛鳥周身黑絨,暱稱「小黑炭」,由親鳥帶領 覓食。藏於水邊草叢築巢,善於潛水,躲避 襲擊。

小白鷺

Egretta garzetta

又稱「白鶴仔」,繁殖期頭後有兩根長羽、背 有簑狀飾羽。常停駐池畔以單腳於水面擾動, 引魚聚集。

蒼鷺 Ardea cinerea

臺北十大怪鳥中的「巨型怪」,應為園區內最 大型的鳥類。冬季候鳥,卻常見於位於都市 的園區內棲息。

光蠟樹 Fraxinus formosana Hayata 臺灣特有種,是園區內常見樹種。因其材色 光澤,又名白雞油,樹液是獨角仙成蟲喜愛 的食物。

穗花棋盤腳

Barringtonia racemosa (L.) Blume ex DC. 臺灣原生種。每至仲夏夜間開花,蘭嶼人認 其璀璨花蕊僅於夜間開放,故又以 「魔鬼花」 稱之。

李氏禾

Leersia hexandra Sw. 保水固土、扎根極深,生命力旺盛,常見於 岸邊水間種植,是水土保持的大功臣。

風箱樹

Cephalanthus naucleoides DC. 護岸植被,也是昆蟲食草與蜜源,每年五到 七月綻放乳白色的美麗小花。

垂花水竹芋

Thalia geniculata 又名「鱷魚旗」,因其原生地常與鱷魚相伴。 每年五到七月為花期,植株可達三公尺。

水柳 臺灣特有種,長於水邊的先驅樹種,春末果 實隨風飛散,新北市坪林區有以此景觀命名 的「水柳腳」地名。

102 103 ③ ① ⓐ ⓑ ⓒ ⓓ ② ④ ⓔ ⓕ 解密松菸 + + ⑤ 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 ⓐ ⓑ ⓒ ⓓ + +

Chapter 10

哈囉,未來的松山文創園區:

你還是臺北市的原創基地嗎 ? 還是越來越國際了呢 ?

身為過去的你應該有資格給你一些建言和靈魂交談( 希望你看見時靈魂還沒被

交易 )。為避免紙本檔案消失 ,你那時代沒辦法閱讀 ,我也同步備份至雲端( 密

碼我設為第二生命的十歲生日 20210930 )。

當擁有重要產出的場域基因 , 就必須承擔不斷轉換角色的宿命 。

不過我可以肯定的是 , 你的公共性任務勢必是更開闊的 。

在我的記憶中有許多老面孔 , 希望你也還能繼續服務他們 :

每天拄著柺杖來繞園區走路的伯伯、 淸晨來園區練劍練舞的阿姨們、 中午帶

狗狗跟小孩來散步的外國爸爸、 還有搶生態池第一排用餐的上班族、 下午來

看展覽約會的文靑情侶 、 魔幻時刻來文創大街散步的鄰里、 晚上下班要回家

園區的傳家信:祖傳基因的超能力不消失的秘訣

的工作人員 、 還有那些可能凌晨才把作品趕工完成的創作者們 …

如果你有遇到他們 , 請幫我問問那些浪擲又浪漫的追夢者 「 你們還在追嗎 ? 」

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密碼設為十歲生日 ?

因為在這一刻我整理了第二生命開啟後的十年光陰, 如何地不斷調整自己 ,

試圖讓大家都能參與進來 , 當然這樣的過程也包含了靈魂交換的拉扯和浪擲 還是浪漫的質疑 , 我想未來的你也持續會遇到, 希望你記得我始終努力奮戰

著 。

開園十年 , 松山文創園區所承載的光陰不只是十年的刻度 。

你可能對這句話有所疑惑 ,信寫到這 ,也該告訴你有關祖傳基因的超能力了 。

因為古蹟的身分 , 園區時空單位的厚度總是獨特 , 1939 年和 2011 年是兩個

重要的年份 。 兩種身份的軌跡分別來到 「 八旬」和 「 一秩」的交會點階段 , 擁

有菸廠古蹟的硬體和不斷更新文化創意軟體版本的過程所形成的生態, 也正

是這個場域具備奇幻和穿越時光的超能力來源 。

Chapter 10

這些因素都是維持超能力的關鍵 , 即 使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時刻 , 我也始終沒 有忘記能夠帶給大眾療癒笑容和自由穿越的功能 。 推出電商線上開店跟消費 的功能 , 讓行動支付更便利 , 並且協助創作者們去面對改變地世界。 不知道 你在未來的時空下 , 世界的運作還是要戴著口罩、 不斷消毒 , 保持著人與人 的社交距離嗎 ?

而體育 , 你在未來習慣這個元素了嗎 ? 此時的我始終還沒跟他眞正的見面 , 不過我已經在準備如何和他共處 。 試著準備將夜間營運的時間拉長 , 面對更 多不同群眾 , 並且全面升級成 5G 的網路環境 , 讓更多數位 、 光雕投影等互 動實驗計畫能夠發生 , 希望這些元素你都已經駕輕就熟, 並且讓古蹟 、 生態 和人文的基因組成更和諧且思考如何進化的可能 。

未來一直來 , 一直來 。 對園區而言 , 用盡一生研究的課題就是如何提供未來 園區使用者更容易產生交集和更願意產生交流的場域 , 讓有趣的事情在此發 生 , 並且維持場域精神 。 而對你我來說 , 未來的路打開 Google map 也沒能 提供指引 , 我也正在想望中 , 也許如同電影 《 回到未來 》 的結局中博士的詞 : “ Roads? Where we are going... we don't need roads. ” 所說 。 但別忘了 , 祖傳基因 的超能力能夠指引你 , 時不時也別忘記提醒自己是 「 追夢者的守護者」 。

如果要繼續擁有這項超能力 , 就必須維護好古蹟身分的硬體( 當然保健維護需

要花很多的心 / 薪力 ), 而軟體版本不斷地更新進化也是這裡能夠讓人有時

間跟空間穿越感的原因 。 在此讓天馬行空和前衛的想法被製造出來並且和大

眾相遇 , 我們擔任品質守門人的角色也同時守護住許多創作者的初心 , 上述

104 105

松菸世代

: 浪擲又浪漫的追夢者

發 行 人| 李遠

出版機關|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松山文創園區

總 編 輯| 陳玉秀

編 輯| 松山文創園區營運中心 戴星磊、陳映霖、張乃予、陳宜豐 吾然文化有限公司 張維眞、程安蕾、彭雅倫

專案執行| 吾然文化有限公司

企劃撰文| 李易安、李兆翔、鄭景雯、黃瀚嶢、楊之瑜、孫維利

設計與資訊圖表| 童怡靜

插 畫| 張曉涵、彭雅倫

園區空間攝影|汪德範

圖 片| archicake、Colin Park、Corlazzzoli、C JEAN、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

以覺學、台灣設計研究院、李欣哲、松山文創園區、格式設計展策、莊志維、島作、黃翊工作室 +、

葉名樺

特別感謝| Mike Robinson 、 丘如華、 台灣設計研究院、李永萍、 李明晃、 李乾朗、 吳建德、

周琍敏、 林宥任、 林詠能、 林宜珍、 倪重華、 徐燕興、 孫華翔、 連紫伊、 孫明華、 郭瓊瑩、

張光民、張基義、張嘉行、張晏瑋、黃翊、陳怡蓁、葉名樺、臺北市文化局、蔡宗雄、劉維公、 鍾永豐、謝佩霓、簡君嫄、龔書章

印 刷|立屹彩藝印刷有限公司

地 址| 235602 新北市中和區立德街 148 巷 18 號

電 話| (02)2225-0588

出 版|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松山文創園區

地 址| 110055 台北市信義區光路南路 133 號

電 話| (02)2765-1388

官 網| www.songshanculturalpark.org

出版日期| 2021 年 9 月 30 日初版一刷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 CIP )

松菸世代:浪擲又浪漫的追夢者 / 陳玉秀總編輯 初版 ・

臺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松山文創園區 ・ 2021.09

面;  公分

ISBN 978-986-98472-1-6(平裝)GPN 1011001493

1. 松山文創園區 2. 文化產業

541.2933

110016283

107
10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