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觀察第十六刊

Page 1


學等各種不合理的現象都是我們 關 心 的 目 標, 我 們 參 與 了 東 海 的無數事件,創造了東海的無數歷 史。

捐款資訊 若您認同人間工作坊的理念,希望 您能夠給我們一些支援,讓我們能 夠做更多事!

發行單位 東海人間工作坊

發行聯絡人 許洧誠 0975-333511 JL200314@yahoo.com.tw

社團網站 http://asthu.twgg.org/ Facebook 粉絲專頁「東海人間工 作坊」

我們是誰 「東海人間工作坊」是一個二十三 歲的異議性社團。 以知識為本、批判為手段、以改變 為目標、固定關心校內議題、社會 公共議題以及發行刊物。 舉凡交通、學費、打工、環境、升

郵局代號:700 帳號:0021057 0356440 戶名:東海大學人間工作坊許洧誠 捐款後請於網站任一文章回文告知 我們(或寄信給我們),我們將於 下期《東海觀察》公開感謝您對東 海關心公共議題社團的支持。 社長 許洧誠(歷史系 99 級) 幹部 洪紹恩(政治系 99 級) 陳信仲(法律系 99 級) 丁柏均(法律系 100 級) 黃瀚緯(社會系 100 級)


序言

文◎《東海觀察》編輯群

我們對新校長的期望

文◎許洧誠(歷史系 99 級)

為了守護而怒吼-美術系工坊事件 文◎丁柏均(法律系 100 級)

反對媒體壟斷

文◎黃瀚緯(社會系 100 級)

老翁與勞工-華隆工會抗爭史 文◎賴彥成(哲學系 101 級)

高學費與大學生所面臨的世代壓力 文◎周倩如(社工系 98 級)

讓情感自由-談同性戀與道德 文◎ Emma(人間工作坊社員)

一個陸生對台灣的再認識

文◎巫迪(廣州中山大學交換生)

社會的基石-論青年公共參與 文◎盧乃華(法律系 101 級)

讀者投書:形同虛設的斑馬線 文◎鍾俊祺(資工系 99 級)



文◎《東海觀察》編輯群 「我把薛西弗斯留在山腳下!我們總是 看到他身上的重負。而薛西弗斯教導我 們以更高的忠貞,否定諸神,舉起巨 石。 」 ──阿爾貝·卡繆《薛西弗斯神話》 今年,社會的氛圍與過往不同,結 構開始崩解,人心漸漸復甦,社會運動 與抗爭現場也一次比一次更具規模,我 們不禁要問,是不是當前的困境已經累 積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又或者,人們 開始思考自己與社會的關連、個人與群 體的命運?無論是困境或者思索,我們 依舊在同一條路上,朝著不變的目標, 勇往直前。 二十三年來,東海人間工作坊踏著 堅實的步伐,在校園每一個公共議題的 場合,當一個忠實的紀錄者與參與者。 二十三年來,對於人權、環境、學權等 各式各樣不公義的、壓迫的現況,我們 始終採取一種務實的、以知識為基礎、 批判作為手段的方式,尋求改變的可能 性。我們希望,和人們一起參與、思考

、見證這個時代的苦悶與難題,我們相 信,最後,我們會一起將它克服,邁向 嶄新的社會。 本期的東海觀察,我們要給予即將 到任的新校長建言,爬梳美術系工坊引 起的校園事件,跟隨時潮關心媒體壟 斷。我們要一起聆聽華隆工人的血淚控 訴,見證大學生困窮的現實處境,關切 愈來愈重要的性別議題。然後我們會理 解陸生對台灣的想法,踏出青年公共參 與的步伐,一窺社會與東海目前的真實 面貌。 面對每個時代遺留的壓迫與強權, 歷史告訴我們,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屈膝 服從,而暴政的推翻往往開始於少數人 的抵死不屈。卡謬則告訴我們,要在這 樣荒謬的世界獲得存在的意義,你必須 學會理解荒謬的現況,並且,此時此刻 開始反抗。尊嚴來自反抗,反抗體現尊 嚴。在每一個人都喪失尊嚴與意義的當 下,讓我們理解荒謬、起身反抗,然後 我們,每一個人,終將找回我們失而復 得的尊嚴與意義。


文◎許洧誠(歷史系 99 級) 「開創將是我們的格言。」 ──首任校長曾約農 2011 年 12 月 19 日,校方在各大 報紙以及官網上刊登了遴選新任校長的 訊息,公開徵求校長候選人。當時自 2004 年起擔任本校校長的程海東先生 即將於 2012 年 7 月底卸任。此事公布 後,便成為了同學們閒暇之餘的話題之 一,有人祝福程校長,也有人細數其掌 校期間的種種缺失。遴選結果,當選人 為成功大學生理所的湯銘哲教授,預計 在今年 2 月就職,並由時任教務長的 葉芳栢先生代理校長職務半年。 而在程校長卸任,新校長即將就職 的現在,除了緬懷、指責過去,我們似 乎應善用這個機會探討一個核心問題, 那就是:東海人心中理想的校長應有何 種作為? 當前的高教環境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得先釐清當 前我們所身處的高等教育環境到底是何 種面貌。 近年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自 由主義下「自由競爭」的市場邏輯對台 灣高等教育發展造成的各種影響。當初 教改運動要求廣設大學,目的是希望藉 由公立大學數量的增加,由政府挹注公 共資源,來提供全民更優質、便宜的教 育,但政府卻變相地朝所謂的「私人興 學」方向發展,讓私立大學不斷增加, 到今日已佔所有大學的半數以上了,當 時的政府將許多私立專科學校與技術學 院升格為科技大學,由於評鑑過程較寬 鬆,導致某些學校的師資及課程等並不 如正規大學完整,也影響到了學生的權 益。

這樣大量增加學校的結果,便是面 臨台灣生育率逐年下降的激烈競爭。為 求生存,私校推出各種「開源節流」的 政策:開辦各種在職專班、大量使用約 聘人員、挹注資金在熱門系所、實施教 師總量管制以及琳瑯滿目的產學合作方 案等,這些大多是由於少子化與全球新 自由主義衝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就 是高等教育「商品化」的結果,而政府 逐年調降的補助款,則讓各校所面臨的 局勢更加嚴峻。 政府逐年調降補助款的理由一方面 是要讓「市場機制」接手,各大學依照 自身特色招生,彼此良性競爭;但另一 方面則希望讓招收不到學生的「後段」 大學自動被市場淘汰,解決當初政府廣 設私校所遺留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 不但私校受害甚深,連公立大學也不得 不開始跟進私校的作法。 當上述措施已無法滿足大學日益龐 大的支出時,行政單位又進一步地想從 學生的口袋中掏錢,因此每年我們都能 在新聞上看見某些大學在帶頭喊漲學費 (其中不乏公立者),學生與家長團體 高喊反漲的戲碼一再上演。這些因台灣 高教商品化所造成的問題,身為私校的 東海大學更是首當其衝。 東海的發展 在教學上,教師的學術自由受到限 制,為了應付制式化的大學評鑑而疲於 奔命,必須不斷在各類期刊上發表論文 以符合評鑑標準,最終將導致他們幾乎 只能重複那毫無新意、速成式的小型研 究,難以有長遠計畫,而需要較長研究 時間的人文與社會科學更是如此。


經費的吃緊,迫使一些系所大量使 用約聘制,其任用的教師,多為一年一 聘,今年做完,下一年可能就得失業, 且只能領取基本薪資,卻必須負擔正職 教師的工作量,甚至額外擔任行政職, 勞動條件更為惡劣。而為了節省經費, 一些必修科目的修課人數被提高,或者 兩班併為一班,都使教師們更無力於教 學,且影響學生受教的品質。 在系所資源分配上,商管科系這類 在畢業後能快速投入就業市場的科系, 一直是學子們選填志願時的熱門選項。 校方迫於競爭壓力,多數的經費也投注 於此,希望藉此招收到足額的學生;但 相對的,忽視東海早期即已建立且擁有 悠久學術傳統的人文與社會科學學科, 使得這些科系原本就已偏少的經費更顯 捉襟見肘。這樣的方式忽略了大學本身 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本質,而更像是補 習班或職業訓練所。 在學生權益上,最重要的當屬學費 問題了。在政府不願意投入公共資源、 逐年縮減教育經費補助,甚至教育部開 始試辦公立大學自主管理(即法人化、 企業化)的形況下,欲將學費調整權力 下放由各大學自行決定,而面臨經費短 缺的各校,難保不會大幅度調漲學費。 把一切都交由市場決定,合理的學費保 障機制在哪裡? 而校方從未將財務支出透明化,校 園資訊的不流通,將讓作為校務經費主 要來源的學生無法得知自己所繳的學費 是否被用在刀口上,且教師薪資並未跟 著提高,為了應付評鑑、升等等工作, 反而使得教學品質下降,這樣的情況下 還要調漲學費,顯然不合理。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大學是社會公 器,受到社會資源的支持,培育人才是 為了服務社會而非企業財團;許多人卻 認為教育僅僅是個人投資。待學生畢業 後進入職場工作,所生產的利潤多由企 業賺取,而非回饋社會大眾,受益最大 的企業儼然成為既得利益者,卻無須負 擔任何人才培養過程的費用,而是將這 筆費用轉嫁到學生本人、家庭與整個社 會,這是不該被允許的。 因此,政府若希望目前的公私立大 學擺脫「錢不夠用」的窘境,正常化發 展,則應該向因炒股、炒房而獲利的企 業課徵資本利得稅以及企業股東股票分 紅後的紅利稅。根據公平稅改聯盟的計 算,光是課徵資本利得稅,每年國庫就 可增加約千億元,再將這筆經費合理分 配給各校,這將有助於高等教育的正常 化。 對於校務的建議 對於往後的校務發展,我們願對新 校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反對調漲學費,監督經費支出:近 來教育私有化的影響使得學生的學費不 降反增,但相對的教學品質與就業待遇 並未跟著提升。在現今大學學歷貶值、 青年就業困難以及薪資待遇降低的就業 環境下,學費調漲只會讓學生負擔更為 沉重,更遑論依賴學貸者。校方應在經 費運用上進行更有效的控管,避免不必 要的支出。在此也呼籲政府亦應進行稅 制改革,向企業課稅,增加整體高教經 費,確實投入公共資源。


二、保障學術自由,提高教師待遇:校 方應訂定較寬鬆的學術指標,留給教師 自由進行學術研究的空間,且應降低約 聘教師比例。由於一年一聘,約聘教師 為保住工作必須提高研究指標而較疏於 教學,師生間的關係不若以往緊密,學 校更應提高薪資,保障他們的生活。另 外,降低每班的修課人數,讓教師負擔 減少,也較有餘力關心學生課業。 三、重視人文社科,發展東海特色:東 海自創校時即設有文、理兩學院,人文 及社會科學在這所大學已有深厚的學術 基礎;但在 1970 年代為求自立,規模 擴大後,為吸引更多學生,校方年年投 入大筆經費在管院的軟硬體建設上,當 然一所綜合性的大學理應兼容並蓄,然 而這樣的發展方式卻會讓較不受大企業 青睞的人文社科科系成為校務經費分配 的弱勢,希望未來對於系所的經費分配 能更合理,延續東海創校的傳統,並使 之成為這所以人文精神立校的大學的特 色。 礙於文章篇幅限制,無法在此指陳 各種待改進之處,以上所列舉的僅是我 們想給新校長的對於目前東海發展的主 要建議。當然,本文未能完全回答一開 始所提出的問題,但若能打開一些關於 理想校長的討論空間,亦已足矣。



文◎丁柏均(法律系 100 級) 今年 6 月 21 日,陰冷的烏雲籠罩 著天空,期末考的壓力更隨著飄飄細 雨落在同學的肩上。約莫二百個黑衣 人,手持黃色布條,綁上「we gonna fight」的頭巾,包圍校長室。為的是 什麼?為的就是保護東海的傳統「梅花 鹿」,維護程序正義以及要求校方對於 空間的整體規劃,僅此而已。 東海環境保衛聯盟的催生 起因是因為美術系舊工坊不符合勞 安標準,校方打算在二校區建設新的美 術系工坊。但校方在未完善的法定程序 下顢頇地選定新美術工坊的建設位置, 而地點就在歷史悠久的鹿舍旁。 於是畜產系、食科系及人間工作坊 等自發性學生與團體,組建東海環境保 衛聯盟。對於學校東拼西湊、缺乏整體 規劃的開發,表示抗議。以及展現新一 代年輕人對於自身事務的關心和行動。

校方顢頇,罔顧學生權益 校方不僅侵害畜產系及食科系學生 權益,對於小鹿來說,更是埋下一顆不 定時炸彈。回首東海大學的鹿舍,曾是 台灣梅花鹿的重要復育基地,而校方卻 獨斷獨行地選在離鹿舍不到20公尺的 位置興建工坊。然而,施工時和營運的 噪音都會嚴重干擾到鹿群的繁殖和生 活,更不用說蓋好後帶來的人潮,將可 能使母鹿造成配種困難,甚至難產死亡 的慘劇。若美術系工坊在該處啟用,顏 料、廢棄物以及粉塵,都將會嚴重影響 畜產系及食科系的食品加工廠的環境品 質。 雖然校方立意良好,但身為當事者 的美術系,也被校方無視其身體健康的 保障,若產生人畜共傳的疾病,誰要來 負責呢? 臨時動議,過議案的好幫手 然而這些粗糙的決定是如何產生的 呢?去年三月的第一百九十一次校務會 議上,約有兩百多位來自各個科系的師 生參加。臨時動議時,總務長卻在絕大 多數老師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迫使老 師們倉促做決定,最終還是以「三十七 票對二十票」沒有過半的情況下(實際 投票數五十七票),直接以相對多數通 過,完全缺乏校務代表的同意基礎。


口耳相傳,變學校公布欄 而校方的建設程序中也幾乎排拒學 生的參與,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學校的重 大事項只能靠「口耳相傳」來公佈;甚 至帶頭違反校內法規,重大工程原應至 少舉辦兩次公聽會以上,但這次僅在學 生最沒時間參與公共事務的期末考週, 舉辦一次公聽會草率帶過。而公聽會上 卻令人覺得像是建築設計發表會一樣, 似乎一切都已拍板定案,毫無改善溝通 的機會,也完全沒有給予配套措施。 缺乏規劃,就隨便亂劃? 一直以來,東海大學都是一處風景 宜人、擁有美麗且完整的校園景觀。但 是自七年前將部分牧場地帶開發為第二 教學區後,卻總在沒有整體的規劃下, 頻頻動工,一旦缺乏空間,便用「喬空 間」的方式大興土木,這樣的開發模式 加速了景觀的破壞以及製造出與校區格 格不入的景色。

然而,此次包圍校長室進行抗議行 動,是為了捍衛鹿舍,要求校方暫緩建 案,重啟協商,並呼籲校方重新舉辦公 聽會,說明工坊選址理由與校園規劃事 項。但是我們並非盲目地反對美術系興 建工坊,也非全盤否定學校對於校地的 所有開發,而是希望學校對於空間的利 用有明確的規劃及校園景觀能取得適當 的平衡,再次透過民主方式,讓作為校 園主體的學生都能夠了解並參與校園開 發的過程。 參與校園,從你我開始 回顧這次學生的自發性行動,我認 為最重大的意義,是近來的學生對於自 身處於不公不義的狀態中,有所成長, 不是只會冷眼旁觀,然後受害時自怨自 艾。 而是學習組織反抗相較之下的大鯨 魚(學校),透過組織引領學生參與社 會實踐,也讓我們具體的感受到,我們 每一個個體都如同小蝦米般地渺小,但 只要我們肯團結起來就不再只是個幼小 的個體,而是有機會打破結構的限制, 獲得改變的機會。


文◎黃瀚緯(社會系 100 級) 引言 時間很快,很快又讓我們相遇,在 這天空灰濛、風雨無止息的街頭上,守 護過去染紅的自由,用盡全力。過去, 我們穿著雨衣,一起站在媒體巨獸的嘴 前,不斷呼喊、不斷用力,捍衛我們得 來不易的民主自由。我們失聲喊叫著, 請全台灣的人們張耳聽,聽聽真實的聲 音,是多麼悅耳、多麼讓人憤怒;我們 怒視著壟斷者,請大家張眼看,看看權 力的劍,是怎麼傲慢砍向、怎麼偷渡、 怎麼蠶食台灣驕傲的價值。 媒體壟斷的嚴重性 我們都知道,只要是報章雜誌、言 論都會有它的不客觀性,不可能完全中 立陳述每件事的角度,因為事件太廣、 每個人看待每件事的感知都會各異,在 敘述一件事時,多多少少帶有敘述人的 觀點,但我們不管同意與否,只要不是 謊言、捏造事實或牽涉毀謗,我們都會 捍衛這些言論,而這就是言論自由的保 障,我們能大膽假設、能合理懷疑、能 大聲說出。 媒體又是更嚴格的概念,因為他有 個更高的位子,直接提供給大眾知的權 力,透過專業的媒體人、配備、組織等 告知社會大眾什麼事情發生、如何看待 事件的角度、事情的輕重緩急(報導頻 率、次數)等,所以通常媒體大多陳述 於事實(理想),而不做事實的解釋, 理想狀態下,這是為了使事實更真實, 而不受有心人的干擾與影響。

那不做解釋是否就全然客觀呢?嚴 格來說,其實不然,社會上時時刻刻有 許多事情不斷發生,而並非每件事都能 被發聲。有權控制、決定的就是媒體, 而有意無意的,媒體對於事情報導角度 也是非常主觀與可議的,我們如果不是 事件的當事者,不可能完全一清二楚, 所以看事情的角度其實很容易被影響, 如果媒體是惡質的,那把社會的輕重緩 急刻意顛倒,以誤導人民、國家現狀的 走向,欺騙大眾危機的時候感到安逸, 安逸時刻又製造假象產生危機,使社會 難以安穩、平順,都是可能當媒體失衡 發生的事實。 所以,市場上不會只有一家媒體、 一種觀點,而是各式各樣的多元聲音與 多元文化,都能被公眾看見,讓大眾可 以自由選擇,也只有當能有選擇的情形 下,對事實保有判斷能力,言論壟斷才 不易發生,因為正常的公民有自身判斷 事實的能力,會知道惡劣媒體不斷放出 惡質新聞,我們會抵制、會批判、會讓 它倒下!反之,如果媒體被壟斷了,我 們就再也無從聽取多元的聲音、角度, 無從選擇正確的方向,就沒有別的力量 箝制這巨大力量了。 不適格財團,染指第四權 旺中集團誇張不適格的理由一籮 筐,慢慢說,最早集團主席蔡衍明曾說 「關於六四天安門事件屠殺報導不是真 的」、「中國在許多地方是很民主的」 以及「記者雖然有批評的自由,但是下 筆前必須考慮後果」。意思是,他可以 編造歷史不負舉證責任、他可以大量置 入性行銷、不斷業配他的新聞、他可以 用權力威脅、恐嚇編輯、記者、主播, 控制新聞報紙的內容、迫害所有異己, 而這些只是他不適格的部份原因。


台塑集團先前製造許多的環境迫害 (如麥寮六輕廠),如果掌握媒體,是 否能做出公正、客觀的報導,我們是擔 憂與懷疑,尤其台塑曾控告過持反對意 見、提出實際環評的學者,刻意造謠、 誇大該集團發展輕化工業的好處,刻意 忽略、避談所帶來地種種外部成本,種 種歷史因素使我們很難信服台塑適任媒 體經營者,同時合理懷疑,媒體的專業 與台塑本身產業利益也難以分離。 更令人擔憂的,蔡衍明對外表示, 該集團就是收受中國資金以購併媒體, 對外宣稱,為何台灣政府要讓他「偷偷 摸摸的賺錢」,不讓他賺「光明正大」 的錢。但我們要告訴他,這不是光榮的 錢,這是迫害台灣長年努力,得之不易 的民主價值的黑心錢,所帶來的嚴重性 遠超乎他的想像。 如果所有真相被掩蓋,就將是嚴重 的國家安全問題,這背後龐大的運作力 量、中國資金的介入,已經不是個人或 團體能抵禦的,不是我們拒看拒買就能 靠市場機制抗衡,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能 永續對抗,政府必須重視嚴重的國安問 題,也許透過國家力量,保障台灣的民 主環境,不讓自由再度染紅!

政府應承諾的四點保障 有人說,中國用媒體代替軍隊的作 為落伍了,網際網路的崛起,有意識的 公民根本不信任有目的性的新聞媒體, 但我認為,只要是不誠實的、洗腦的、 單一壟斷的非全然事實的新聞,只要有 一個人看、一個人無法判斷,我們都不 該退讓,因為台灣沒有一個人應該被欺 騙!為此我們提出以下訴求: 一、政府勿裝死,嚴審併購案:要求 公平會、NCC、金管會等主管機關,依 照立法院通過的八項決議,積極嚴審壹 傳媒併購案。 二、反媒體壟斷要立法:政府在完成 《跨媒體壟斷法》立法前,不得通過任 何包括本案在內的爭議媒體併購案。 三、反中國因素干預,要政府表態: 反對中國因素干預台灣媒體自由,要求 政府對此現象表態,提出應對之道。 四、力保新聞自主,聲援壹傳媒工會: 要求壹傳媒資方立刻依照工會主張,簽 訂《團體協約》及《編輯室公約》,保 障新聞自主及基層工作者勞動權益。


文◎賴彥成(哲學系 101 級) 華隆集團的歷史簡介 「華隆工會在罷工,說罷就罷,說 幹就幹,管他流血流汗;么壽老翁,欺 負員工,翁家兄弟,趕快踹共!」這句 歌詞唱盡了華隆 100 多名員工的心酸, 我們不禁要問,究竟為什麼華隆紡織要 罷工? 自從翁明昌先生過世後,他的三個 兒子翁大銘、翁一銘、翁有銘等人接掌 了華隆集團,旗下包括了華隆紡織、華 隆微電子、國華證券、國華人壽,台灣 農林等公司。 翁家兄弟於 1990 年開始爆發華隆 案等掏空案,當時的華隆董事長翁有銘 便潛逃國外,1997 年開始「凍薪」, 公司宣稱「虧損」,要求員工共體時艱, 此時仍繼續掏空。1999 年取消年終獎 金。2001 年 7 月,華隆紡織給台電的 支票跳票,8 月、9 月積欠薪資,10 月 開始減薪。 2001 年 再 減 20%,2004 年 再 減 30%,2008 年 5 月 開 始 實 施 生 產 效 率提昇制,員工必須讓生產效率達到 130%,才能領到 100% 的薪水(也就 是要多做 30%),同年也開始實施無 薪假。有五成員工領不到基本薪資。從 1997 年到 2008 年的十多年間,華隆 陸續關閉鶯歌、桃園、中壢與大園四個 工廠,逐漸將生產線移往海外,頭份廠 成為台灣唯一的華隆紡織工廠廠房。

2011 華隆紡織將機器設備賣給成 立不到 2 年的紡安公司,並要求員工放 棄年資,以紡安員工的身分,在原廠原 址,以原設備生產。如果員工堅持要求 華隆的年資,就只能領七成薪。紡安其 實是華隆負責人另成立的公司,但經濟 部商業司科長張儒臣表示兩間公司並非 併購關係,因此紡安無需負責。 2012 年 6 月 6 日,資方宣稱他們 已無法付出更多的薪資。因此華隆工會 與資方協商破裂,決定無限期罷工。 破裂、抗爭與北上 對照華隆工廠往昔風光,如此多的 廠房與豐富的利潤,此時的翁家竟忍心 拋棄昔日的工作伙伴─華隆員工。苗栗 縣政府則希望能居中調停,資方也允諾 會結清 5 個月來的薪資,結果資方仍以 無法負擔而跳票。因此,工人們不得不 聚集到翁大銘位在台北市文山區的豪宅 前抗議,不料出現大批手持盾牌的「官 方保全」阻擋這些勞苦的工人們,以此 保護翁大銘的休憩權益。 在罷工期間有許多學生與草根性樂 團紛紛至罷工棚相挺,讓這些伯伯阿姨 倍感溫暖,也更有信心繼續走下去。8 月 14 日,聚集在罷工棚的群眾們的怨 怒終於爆發,預計4天內徒步北上至總 統府前抗議,同時支持學生們也參與了 這場行動,這一批遠征軍由約 50 名工 人與 30 名學生組成。17 日,他們在台 灣的勞動史上寫下了歷史,他們真的做 到以徒步方式走進台北城。


一路上有支持者、工聯相挺,更使 原本必須露宿的大家有地方歇息,這些 都是台灣人的人情味。看到這些努力工 作,卻越做越窮的伯伯阿姨,令人於心 不忍。在此筆者不禁要問:「這些伯伯 阿姨們走到腳都破皮了,馬總統、翁大 銘,你們看見了嗎?」 當然來到台北後,又是那個再熟悉 不過的景象「你們的行為已經違法,請 立刻解散!」馬總統卻以「知道了、會 協商、其餘的幫不上忙」回應這些四天 徒步北上的華隆員工。 這些勞工被迫用眼淚、汗水、勞力 所演出的悲劇,卻換來行政體系與華隆 的喜劇-一齣惡劣的喜劇。在華隆員工 返回頭份後,22 日舉行投票,決定是 否接受當初宣稱沒錢的資方透過國民黨 立委徐耀昌提出的資遣費和退休金「五 折」方案。 我們在此發現極端弔詭的現象,資 方從一開始宣稱沒錢,後來居然主動又 提出五折方案,顯然是資方擔心華隆員 工造成的後續社會輿論,希望以五折來 息事寧人。這可謂整個北上行動爭取到 的最大戰果。 然而,在 343 張投票數中,不同 意 票 193 張、 同 意 票 148 票, 另 有 2 張廢票,否決「五折」案,到場「協調」 的徐耀昌立委卻說:「大家沒想清楚, 我們再投一次好不好?」因此,華隆工 會決定持續罷工。

在此期間紡安部分在 facebook 成 立了粉絲專頁來批鬥華隆紡織的這些伯 伯阿姨是「惡意罷工」,阻擋紡安出貨, 妨礙紡安員工的生計,這種熟悉的作法 正如同「文林苑三十六戶正義一樣的紡 安正義」一般。資方用這種方式來扶植 親近他們的工會來惡意挑撥工人之間的 對立,這可說是極端醜陋的作法。 26 日下午,「大金主」苗栗縣議 會副議長陳明朝,派 2 台 100 噸大吊 車前來,英勇的阿姨陳月嬌女士,擋下 了準備進廠拆除機器的吊車。最後在 9 月 7 日,苗栗縣政府決定讓步,協調以 打了折扣後的 1.5 億試圖結束罷工,13 號罷工滿一百天後,工會依照承諾於 14 日拆棚結束罷工。 此時我們便可以釐清,華隆事件根 本與不景氣沒有任何關係,是資方的惡 意掏空而導致華隆工人無薪水可拿。筆 者接續提出幾個問題: 究竟罷工有沒有用? 這個問題,正是筆者選擇華隆罷工 作為例證的原因。紡安跟華隆的對立該 如何解決?這是資方一貫的手段,必須 要讓工人知道大家是一條心、利害相 等,不要受到資方的挑撥而自亂陣腳, 更應該團結起來給予資方反擊。 罷工跟學生有什麼關係?首先,我 們先理解學生來自哪裡?做了什麼?這 些學生來自北中南各地,他們有的長期 蹲點,有的利用假日來幫忙伯伯阿姨, 陪他們聊天。


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守護罷工棚, 一發現資方與警察有動作的時候就會開 始聯絡,共同保護並驅散警察。同時, 發佈臉書動態、文宣讓更多人知道華隆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且在事後到各 大學舉辦相關講座使大家了解華隆為什 麼要罷工、他們的訴求以及實際成效。 有參與北上的學生表示:「這種事 情,不只會發生在華隆,也會發生在其 他公司、工廠,所以不該以為不是自己 遇到就躲藏起來。同時在這四天當中, 我學到了學校學不到的,一個真實的故 事、一段充滿汗水與淚水的過程。但是 路上不時會有人幫我們加油,覺得並不 孤獨。雖然並不是我被這樣對待,但是 我以後也不想被這樣對待,我覺得我沒 有理由不站出來。這個時代的學生們普 遍對於社會發生的事情冷漠,應該站出 來,做對的事情,幫助他們也是幫助自 己。」 我們也該省思,華隆罷工後,工人 的未來應該如何?我們不僅看到了國家 對於工人處境的無能,也同時看見他們 給予「五鬼搬運」莫大的協助,這就是 台灣的社會現狀。 台灣的工人只要組織工會,起來對 抗資方,進行攻防戰,最後一定能夠取 得勝利。同時透過罷工影響其他產業與 工會,使工人們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狀 況與立場,團結在一起。 未來將朝要求合理的工資與保障工 作權、禁止生產效率提昇制度、一切虧 損由資方負責,要求罷工與集會自由、 廢除一切壓制工人的惡法以及要求政府 代位求償等目標努力。



文◎周倩如(社工系 98 級) 什麼是高學費?

現在的學費「高」嗎?

什麼學費是高?什麼學費是低?每 個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樣的標準,但我 們這裡所指的高學費,即是所謂的「使 用者付費」:讓大學將其辦學成本,直 接的反映在受教育者的身上,所有辦學 的一切開支,都由學生支付。

雖然台灣政府往往「自豪」於台灣 大學高等教育經費相較於美國、日本、 香港、新加坡等都是最低;但同時,台 灣教育經費佔GDP比重卻在眾多國家 中都是最低,政府挹注於高等教育之經 費較其他國家更少,也造成學生必須自 付高額學費的現象。

「誰」提出收取高學費?為什麼? 各所公、私立大學,面臨逐漸攀升 之物價、人事成本的上漲,紛紛向教育 部提出調漲學費的呼聲,更有甚者提出 「核備制」,也就是學校若調整學費, 只要與學生「充分」溝通,便可以不經 教育部學雜費審議小組的許可,自行調 漲學費,將調漲學費之權下放到各校, 使各校依照各自辦學特色、內容、需求 而對學生收取不同費用,將「使用者付 費」的概念提升到極限,也成了高教可 以不斷提高自身收取費用的「合理」藉 口。 但,大學校園中真的能與學生「充 分」溝通嗎?無實權的學生會?由學校 主導的校務會議?學校與學生本身就是 一權力不對等的體制,敢問今天學生如 何拿出實權與學校「充分」溝通?若沒 有對等的地位,當校方利用其優勢漫天 開價時,學生又怎能拿出相應的權力對 抗學校這頭剝削自己的巨獸?

可是,台灣政府卻忽略了台灣社會 中收入多寡與消費水準的重要性。根據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11 年度,家戶 年所得平均約 90 萬元,若是將家戶所 得分為五個級距,位於所得最低之家庭 年均收入僅有 29 萬元,然而現今的學 費,在公立大學年均學雜費為五萬八千 元,私立大學則更高達十萬元,若再加 上住宿費、生活費…等,一名私校大學 生每年在學成本就達二十三萬元,家中 若有一名私校大學生,將會佔去家中所 得的七成,其他家人將無以生存。 並因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使得弱 勢家庭可以提供子女教育資源與機會也 低於相對有錢的中產階級,因此在公立 至上的台灣,富人子女也紛紛搶讀公立 大學,又相對的讓弱勢家庭必須承擔更 多的學費負擔,面臨如此龐大的學費, 除靠學生本身打工賺取生活費以外,只 能倚靠辦理就學貸款,延遲償還債務, 但也迫使年輕學子在剛踏入社會時就面 臨近百萬債款之壓力,不僅對其當下生 活所得造成重大負擔,面對未來成家立 業更顯艱辛,弱勢者勢必陷入經濟、教 育的惡性循環。


大學教育的「必要性」? 學費如此高昂,為什麼我們仍要堅 持上大學呢?在資本主義、這個學歷掛 帥的年代裡,不難看見各式各樣的徵才 廣告中,在學歷的欄上總有著:「大學 以上」、「大學畢」這類字樣,縱使徵 才廣告看似多樣,但都殘酷地透露出一 個社會訊息:「你必須要念大學」,年 輕學子們若是不念大學,這些求職的限 制,將使其無法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機 會,陷入經濟中的弱勢,資本主義的剝 削又再度重演,成為難以翻身的一群。 換言之,念大學對現在學子早已成為一 個「不得不」的選擇。 然後,在歷經九○年代的廣設大學 之後,台灣的大專院校目前已高達 163 所,也造成大學生滿街跑的獨特現象。 即便「上大學」看起來是如此容易,但 如前所述,國立大學學費的開支較少, 成為許多學生競相追逐的對象,教育資 源弱勢的學子,可能僅就讀私立大學、 辦理貸款,而在出社會工作時,卻也因 為學歷不如國立大學名號的光彩,造成 求職上的困境,弱勢的學生在學歷、在 經濟上都受到社會的雙重剝削,無法透 過教育達到階級流動的效果;當初廣設 大學的美意早已蕩然無存。 「誰」從中得利? 然而,學校所培育的學子們,汲汲營 營地投入了職場,為企業提供了優良的 人力資源,企業得以使用大學畢業的學 生,卻不必為這些高品質的人力付出一 分一毫:學生自付成本就學,而企業卻 坐享其成。

由於廣設大學導致大學生增多,企 業得以用低廉的價格聘僱大學生。而根 據勞委會,針對企業聘僱大學畢業的社 會新鮮人起薪僅有 26577 元,相較於 十三年前的初次調查時,少了 855 元, 企業不僅使用高品質的人力,更投機的 降低了使用人力的成本,而這些成本, 正是轉嫁於我們自身所給付的學費而來 的。 奪回屬於我們的權利 那若依照本文最初所論述的「使用 者付費」邏輯,大學教育的使用者就包 括了政府、企業以及受教育者三方面, 而教育的「成本」應該由這三方面共同 負擔。 當今政府應對企業課徵「資本利得 稅」,藉由公權力的介入,重新投入教 育資源,擴大教育經費,來達到「低學 費」之盼望,不僅減緩學生就學困難、 政府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更藉由資源 的平均分配,達到教育機會更加平等落 實,促進階級流動之願景。 大學教育理應是啟發我們自身的潛 能,追求卓越,更進一步培養個人有獨 立思考、思辨學問、明辨是非、自我學 習的能力。但現在的大學教育,過度強 調培養職業能力,讓我們失去思考的能 力因此盲目、無法了解為何受到壓迫, 也漠視自己的權益,如今,我們所握有 的權益即將被剝奪,看清楚誰是迫害你 的元兇,該是站出來為自己奪回屬於我 們應得的權益了。


文◎ Emma(人間工作坊社員) ── 1979 年,瑞典把同性戀視為一 種疾病。瑞典公民決定群起反擊,所以 他們紛紛請了病假,理由是「我覺得我 今天有點 GAY 。」 隨著思潮的激盪與遞嬗,現今社會 對於同性戀議題的關心與日俱增,例如 國際知名導演李安的電影作品《斷背 山》、亦或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的同志 大遊行云云,均表彰自古而今社會對於 此議題從「禁忌」到「討論」的進步。 因此,你或許和我一樣,對於上述瑞 典公民幽默的反擊不禁莞爾一笑。 笑那當時瘋狂的世界,而忽略現今 赤裸裸與血淋淋的真實。

什麼是同性戀? 同性戀者是指會對同性產生性衝動 與情感向往的人群,而某些宗教將此情 感表彰視為一種不道德的「罪惡」,甚 至加以刑罰。他們認為是否為同性戀取 決於個人的選擇,這種選擇,可以透過 療程的改善,讓同性戀者改變自身性取 向以符合世俗眼光。然而,此種說法受 到醫界批評。例如,美國精神學學會於 1997 年表決通過,認為從事此療程的 醫生缺乏職業道德。醫界研究亦顯示同 性戀者各項指標均正常。換言之,同性 戀不是一種疾病,更不是一種選擇。一 個人是否為同性戀,與道德無關。 如果說,有一天 以前看過一個電視節目找來一群同 性戀者訪談,談關於他們自身的認同障 礙、異性戀霸權壓迫的影響、社會大眾 的歧視等等。其中有一個橋段是安排互 不認識的兩個人,分別代表家長與子女 的兩個身分進行對話。那位家長用著嚴 厲地責罵語氣質問另一位莫約二十多歲 的女同性戀者,他說:「難道你的父母 不會對你感到失望嗎?何必把自己搞得 男不男、女不女?妳的責任感在哪裡? 請還妳的父母一個正常的孩子吧!」激 動的話語參雜沉重的情感,場面一度火 爆。


女同性戀者紅了眼眶,沉默,並將 她伴侶的手握的更緊。而後,在一旁的 主持人打破沉默,說了一句話,沉甸甸 壓在心頭上幾乎讓我喘不過氣。 「 難 道 同 性 戀 就 不 是 你 的 孩 子 嗎?」他問。 沒有人回答。無聲的答案比任何尖 銳的話語都讓人心疼。 那一刻,看著影片我盯著螢幕想, 如果是我處於風暴中心,我會怎麼做? 是懦弱地隱藏自己,騙自己也騙別人, 好讓虛假的表象維持。還是勇敢面對一 切冷漠與歧視,只為捍衛愛人的權利。 許多猶豫與掙扎,或許只有經歷過的當 事人才懂。可當我閉上眼去試著想像他 們所遇到的困境,那冰山一角的現實已 足以讓我顫慄。 是非對錯 人們叫你做自己,然後他們因你的 情感理直氣壯審判你,這不是一件很好 笑的事嗎?我們都在愛與被愛中掙扎嘶 吼,咬牙經歷一切風風雨雨,即使流過 淚受過傷也不放棄,跌跌撞撞地朝著自 我目標前進,為的是什麼?不過是求一 個知心伴侶罷了。

我們肯為另一個人改變自己,有時 卑微有時任性,委曲求全亦或是蠻橫自 恃。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無法否認愛 的魔力。日升日落,這世界如同旁觀者 逕自運行,不在乎人們的七情六慾,可 我們身在其中,失去愛就好像失去全世 界。而諷刺的是這個社會,用著加冕著 華麗外表的道德,控訴最純真最原始的 情感「違反天性」。那鄙視與厭惡的壓 迫,告訴你:愛一個人有錯──只因為 他/她的性別。 我不是要一昧地歌頌愛的偉大,事 實上,愛或許也是佔有是忌妒。箇中滋 味只待每個人細細品茗。我只是對世人 有一個不解的疑問,愛一個人真的錯了 嗎?說的好似情感由得人選擇,倘若如 此,人與機器人又有什麼分別? 爭議與態度 同性戀一直是社會倫理或個人權利 所探討的重點,而同性戀究竟是先天、 後天,可選擇與否、環境所塑、還是基 因作祟一直都存有爭議。撇開那些爭議 不談,就我認為,因為一個人伴侶的性 別,而決定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先入為主 的態度是極為荒謬可笑的。感性的同理 心與理性的判斷力才是人與人相處的基 石,畢竟,無論一個人愛的是男人還是 女人,尊重、體諒與關懷才是互信的基 礎。


文◎巫迪(廣州中山大學交換生) 來台灣已經半個學期了,在這裡生 活、學習了兩個多月,對眼前所見有了 很真實的瞭解,但若要叫我把對台灣感 想寫下來,又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我發 現台灣其實跟我事先想像的有蠻大的出 入,必須好好整理思緒才能把想說的準 確表達出來。 之前對台灣的認識,主要是來自微 博。雖然不同的博主對台灣有不一樣的 看法,但就我個人而言,我在微博上接 觸的台灣,有民主、有保存得不錯的中 華文化、有文明懂禮而且熱情好客的台 灣人,當然,還有一個還政於民、勵精 圖治的國民黨,簡言之,我在微博上看 到的台灣,就是一個理想化的中國。 中華文化保存完好、台灣人熱情友 好、台灣風景宜人,這些都深深打動了 我,但在這裡,我還是想主要說說我發 現的跟過去印象不一樣的台灣。 不那麼受歡迎的國民黨 這兩年在中國大陸掀起了一股「民 國 熱 」, 人 們 努 力 地 去 挖 掘 1912 - 1949 這段歷史,發現所謂的「舊社會」 其實並沒有那麼「黑暗」,甚至,人們 也對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付出的慘 重代價產生了某種特殊的情感。而如今 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在媒體和網路的宣 傳之下,完全符合大陸人民對於民國的 想像,甚至比民國更好,因為台灣建立 了民主的制度。

趁著這股「民國熱」,國民黨終於 在大陸「翻了身」,一些人喜歡拿對岸 的國民黨跟共產黨作比較,發現在兩黨 制下的國民黨確實變得親民、樸素、清 廉,行使權力也不再肆無忌憚。其中, 蔣經國的名字時常被提起,他們希望中 共的領導人可以像蔣經國當年解嚴一樣 實行政治體制改革,開 ? 中國民主的大 門。大陸的網路上流傳著蔣經國兩句很 著名的話,一句是「我要用專政結束專 政」,另一句是「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執 政黨」,我特意問過一個台灣同學,問 他有沒有聽說過這兩句話,結果他很疑 惑地搖了搖頭。 據我瞭解,在蔣經國治下的台灣, 經濟起飛,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因而他 在台灣人心中同樣也蠻受尊敬。但是如 果要說是蔣經國給了台灣人民主,恐怕 很多台灣人會無法接受,因為正是台灣 人與國民黨政權鬥爭了數十年,期間有 人犧牲有人坐牢有人被滅門,最終才迫 使國民黨不得不解嚴,開放黨禁報禁。 可惜這些經常被我們忽略掉了,只 剩下蔣經國「萬鈞雷霆,振聾發聵」的 兩句話。 在台灣,國民黨的人氣似乎並沒有 在大陸那麼高,1945 年日本戰敗,台 灣人熱切盼望回歸祖國懷抱,結果在基 隆港只等到一支形象不佳的國軍,而 且,國民黨在政權轉接過程中的失政以 及隨後的腐敗專橫的統治,也相當讓人 憤怒,之前台灣在日本治理之下,社會 還是比較有序安定,但國民黨的到來, 沒有給台灣人民帶來回歸祖國的溫暖不 說,還嚴重破壞了這一切。


比如說,國軍士兵往鐵軌一站,攔 下火車,就要上去,把火車當成公車, 類似這種的無法無天的行為讓台灣人感 到失望,而二二八事件更是使得多少人 「被失蹤」,多少無辜的家庭被破壞, 後來國民黨戰敗遷台,一成多外省人對 八成多台灣人實行獨裁統治,繼續白色 恐怖,對於直接生活在國民黨統治之下 的台灣人而言,這些都是深入骨髓的仇 恨,也正是在這種仇恨之下,才推動了 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投入與國民黨的 抗爭中,堅持不懈地反獨裁爭民主。 蔣經國雖然在任內讓自己的百姓開 始過上好日子,但是面對洶湧的民主呼 聲,最後他也還是不得不做出改變。一 個台灣同學跟我說,國民黨當年就是殖 民台灣啊,甚至有台灣人把國民黨比作 納粹,要徹底清算國民黨的罪行。由此 可見國民黨對台灣人的傷害有多深。 這些年,國民黨在執政期間並未能 扭轉台灣經濟的頹勢,使民眾生活壓力 增大,已引起不滿。而在兩岸政策上, 從當年的「防共」,這幾年突然轉向, 變得「親共」,在台灣也引起了不少的 爭議。 比起大陸,國民黨能夠最終解嚴, 自然是很讓人敬佩,但是,民主終究還 是要靠民眾自己爭取,台灣人的不懈努 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統獨,一個不得不說的話題 坦白講,「統獨」這個話題,從來 台至今,一直是一個很困擾我的話題。 在來台灣之前,我一直以為我的中國人 身份會讓台灣的同學感到親切,因為, 就像大陸的媒體常說的那樣,我們兩岸 同胞血濃於水,血脈相通。因而,中國 大陸的交換生去到台灣,應該會受到更 多的歡迎。

但事實上,我發現並非如此,在台 灣人眼中,中國大陸的學生跟日本、韓 國的學生相比,似乎並沒有甚麼特別之 處 。台灣同學對大陸的瞭解,比起我 事先的想像,也要陌生得多。 有一次跟幾個同學聊倫敦奧運會, 我說到大陸家喻戶曉的羽球明星林丹如 何如何,結果他們一臉茫然地問我:林 丹是 who ? 而更讓我驚訝的是,在這之前,我 跟一個學長聊天,他說他上個星期「出 國」去了,我問他去了哪裡,結果他告 訴我,去了香港。這些都是我完完全全 沒有預料到的。 來台灣之前,我的同學還說將來要 是給馬英九寫信,在稱呼上要注意,不 要叫他「馬總統」,叫「馬先生」就好 了。現在想想,當時確實也蠻可笑的。 正是這樣的反差,把我從過去教科書和 媒體的宣傳中拉了出來,親身去認識台 灣的現實。 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海峽兩岸, 一邊是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邊是 台灣的中華民國,在台灣還有關於「台 灣獨立建國」的呼聲。在大陸的中華人 民共和國,一直希望能收回台灣,實現 統一,所以在宣傳上一直強調「一個中 國」,強調「統一是大勢所趨」、「台 獨只是一小撮台獨分子跟帝國主義的陰 謀,勢必不可能得逞」。


但是,在台灣,由於長期與大陸分 隔,再加上本土化的發展,對大中國的 認同卻是在不斷地式微,在台灣指標民 調今年八月的一份民調中,在關於身份 認同上,有 95.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屬 於台灣人,83.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 中華民國一份子,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 僅有 44.6%,認為自己屬於中華人民共 和國的就更少了,不到一成。在台灣指 標民調另外一份關於統獨的問卷上,只 有 18.6%的人贊成兩岸統一,反對者達 66.6%之多,而有超過一半(55.4%) 的受訪民眾贊成台灣最終獨立。由此可 見,無論官方怎麼宣傳,兩岸的心理距 離其實並沒有想像得那麼近,事實上的 兩國的的確確存在,而且,兩岸的三個 主要政黨,對於中台的關係又有著各自 不同的主張。這些都不以我們是否承認 為轉移。 但問題的弔詭之處並不在於此。我 們都知道,中華民國雖然存在,但得不 到世界上強權國的承認,台灣的主權問 題一直都有爭議,在國際舞台上也因此 受到掣肘,發展空間受到限制。而中華 人民共和國一直沒有放棄過收回台灣的 念頭,近年來,兩岸的聯繫日益頻繁, 尤其是國共兩黨高層的互動增加,推動 兩岸的經濟聯繫,使越來越多的台商進 入內地,慢慢形成一股親中的勢力,回 過頭來又影響台灣的政治。

近期,與大陸政府關係密切的台商 蔡衍明接二連三的收購台灣重要媒體, 引起了台灣人對本土媒體從此被大陸滲 透的擔憂。一般的台灣民眾,對大陸的 中共政權,並沒有甚麼好感,也非常擔 心中共會像對付香港一樣對付台灣。而 大陸方面,不必說中共,就算是一般民 眾,雖然嚮往民主,但恐怕也不能接受 國家分裂。專政與民主,統一與獨立, 兩組詞語互相糾纏,對我來講,這才是 兩岸關係中最弔詭的地方。 結語 來到台灣之後我才發現,我過去所 理解的中國因素,包括中華民國,包括 國民黨,包括中華文化,包括我一直認 為的兩岸人民血濃于水,都只是台灣的 一部分,但我卻將此視為台灣的全部, 並對台灣的其他聲音與社會現實一無所 知。 非常慶幸自己有機會來台灣交換, 真是獲益良多。台灣有著自己的歷史發 展脈絡,台灣跟中國並非一個「七子之 歌(註)」式的「我要回來,母親」的 故事,她本就有著自己很動人的故事。 我要做的,不是急著去解讀她,而是先 去聆聽她。 註:《七子之歌》是中國詩人聞一多 於 1925 年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組 詩,共七首,象徵七處被西方列強侵佔 的中國領土:台灣、澳門、香港島、威 海衛、廣州灣、九龍、大連,每一首詩 的結尾均為: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參考網站: 1.「台灣民心動態調查、兩岸三黨交流」民調 http://www.tisr. com.tw/wp-content/uploads/2012/06/TISR_TMBS_201208_2. pdf 2. 「台灣民心動態調查、兩岸交流與統獨」民調 http://www.tisr. com.tw/wp-content/uploads/2012/06/TISR_TMBS_201208_11. pdf


文◎盧乃華(法律系 101 級) 公共參與是什麼? 公共參與所牽涉的範圍,廣泛且多 元,如同公民納稅、全民健保、國民教 育等等關於人民的義務和福利,即為公 共之事;就「參與」二字,則可以解釋 為人們加入並作為議題和決策討論的參 與者,結合兩者而言:人們參與對於社 會大眾的義務和福利做為議題討論的活 動,討論人士並不侷限於政府官員或企 業財團人士,舉凡學生、老弱婦孺等對 於公共議題有所關懷和具有公民素養, 就是一位公共參與者,公共參與之範圍 越廣,公民素養之提升的範圍更寬,對 於社會進步幅度也會提升,總的來說, 公共參與是邁向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 為何青年要公共參與? 大部分較有新意的想法,大多來自 年輕的心,而年輕的心需要青年支持, 因為受到傳統思想的僵化比較少,創新 的想法容易泉湧而出,這些創新想法可 以做為社會生活中新的思考方向,現代 社會進步快速,科技知識也不斷翻新, 要不斷有新的想法,新的構思,才能跟 上時代的脈動,先不論對錯,經過不斷 排斥和接受的過程,就會洗鍊出更接近 社會所能接受的新想法,自然就會出現 更適合運用於社會更貼近與生活的新方 式,重點是,必須要先有新的想法,才 有新的方向,接著才有洗鍊的過程,漸 漸的社會才會不一樣。

行動力上,較強,履行實務上,較 具有實踐力,這是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 最大優勢,因為,現階段,大都還不需 要承受龐大的經濟和家庭壓力,課業也 大多在掌控之中,也就是說,在餘下的 時間裡,可以擁有較多的彈性運用空間 和時間,所以在想法提出後,可以有較 大的機會和動力去實行,相對而言,社 會上的職業人士,不論在時間上跟經濟 的壓力下,都比學生來的多,在時間和 空間的調整上也不那麼彈性,受限的條 件相對就增加許多,所以在參與公共事 務的行動力上,青年的實踐性較強,對 於事務的關切也可以比較有立即性和彈 性的方式和行動力。 必須關心並參與現在的公共事務的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那是我們的未來, 其實青年們必須意識到:他們現在所關 心的任何人事物,舉凡國內外、士農工 商、經濟、教育體制等,都和未來有相 當程度的鍵結關係,現行的任何決策, 任何制度,合理或不合理的,都有改變 的可能,只要提出合理的反對,而合理 反對的提出,就需要更多人的不斷討論 和思考,也就是參與,然後經過一連串 審慎思辨的過程,所得出的結論;相對 而言,對公共事務持冷漠態度,對現行 公共事務漠不關心,那麼社會就會維持 不合理的現狀,因為沒有參與者,又或 者參與者稀少,那麼提出想法的人就不 多,相對的,提出來的想法也就不多, 而且容易有很大的缺漏或瑕疵,進而, 社會就會缺少甚至失去進步的動力,那 麼,安於現狀或默不作聲的後果即是下 一代,也就是自己,所要承受的。


所以,其實並不是為何青年必須關 心且參與公共議題和事務,而是,公共 事務本身即是青年的社會責任,先別論 是對於社會還是國家,而是對於自己本 身所應抱持的基本責任。與其躲在暗處 謾罵政府的無能、制度的腐壞、體制的 缺陷,不如自己站出來,為自己發聲, 那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更是屬 於我們自己的未來!所以再次強調,並 不是:青年為何要參與公共事務和討論 公共議題,而是青年必須參與公共事務 和討論公共議題,因為不改變的現在, 就是需要你承受的未來。 如何參與?有哪些管道(議題)? 對於公共議題參與的管道,普遍的 做法有看報紙、看新聞、參與遊行和學 生運動,諸如此類的做法都可以作為參 與公共事務的表徵,但在此必須強調, 若真心想參與公共議題,並不是隨意的 瀏覽報紙,即所謂關心時事;並不是隨 意的轉入新聞台,即所謂關心議題;當 然漫無目的、隨波逐流的遊行和學生運 動,也不稱為參與公共事務。

公共事務的參與,必須是對議題有 所敏感性和關切性,必須要有分辨是非 的能力,外界的聲音很多元也很極端, 對同一件事情的態度有很多人的很多種 看法,若把持著聞雞起舞的隨性態度, 即會人云亦云,這會使社會現象更為混 亂,青年學子參與公共事務的態度必須 是全面性且具有高度關切性的,需要多 方了解、多方聆聽、多方蒐集,進而培 養自身省思、批判和判斷能力,必須先 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的系統,才具有參 與的能力。公民素養必須優先於公共參 與,若失去了公民素養,即所謂的自身 省思能力,那麼所謂的公共參與想達成 之目的也將虛無化,對於參與的行動也 不具有任何意義。 其實,只要多多注意,不要使自己 迷失了方向,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情 況很多,但也不難避免,多多聆聽和思 考,就漸漸的會有屬於自己的想法,如 此一來,公共參與之目的才有意義,才 不致流於跟著宣洩和謾罵的工具,社會 也才會在新希望中漸漸成長,漸漸有所 嚮望。


文◎鍾俊祺(資工系 99 級) 一般行人在越過馬路的時候,總會 盡量使用斑馬線,以確保自身的安全, 尤其,在一些沒有紅綠燈的地區或校園 內。許多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香 港、澳門、印尼等等,行人在使用斑馬 線時,車子都會停下來讓行人優先越過 馬路。但是在台灣,我發覺行人總是讓 車子優先越過馬路,如此的做法,會讓 斑馬線失去其原本的作用,此現象在台 灣各地都可以看得到。因為已經養成習 慣,導致學生在校園裡要越過馬路時, 也是如此。據我所知,在新加坡,如果 行人在越過斑馬線時被汽機車撞傷或死 亡,開車者除了需要面對法律的制裁, 其駕駛執照也很有可能會被永久吊銷。 我是東海大學的學生,幾乎每天都 會在校園裡行走,每次需要越過馬路的 時候,我都會盡量使用斑馬線。但是令 我驚訝的是,開汽機車的人看到我要越 過斑馬線的時候,不是把車速減慢,而 是把車速加快,好像是把校園裡的馬路 當成高速公路,根本無視行人的存在! 即使是有學生或行人在斑馬線上行走, 汽機車也照行無誤,斑馬線在東海大學 校園裡簡直形同虛設!這些開汽機車的 人除了校外的造訪者,郵差、快遞、計 程車司機和在校內的餐廳業者外,也包 括校內的學生、老師、教授和職員們! 當然,有一些開汽機車的人會把車速減 慢,或者停下來讓行人先越過馬路,但 是這些人士只是冰山一角,一百個中可 能只有一兩個而已。 東海的大學生在每次要越過斑馬線 的時候,都很習慣性的讓行走的汽機車 先過,然後再越過斑馬線。當然,看到 來勢洶洶的汽機車,學生們唯有讓他們 先過,這樣無形中就養成了開汽機車的

人根本不把斑馬線放在眼裡,簡直視若 無睹,拿行人的生命財產開玩笑。 既然如此,那為何要在學校裡的馬 路畫上斑馬線呢?難道學校裡的馬路要 像一般公路,在斑馬線前裝置紅綠燈, 才能讓開汽機車的人醒覺到斑馬線的存 在嗎?或者是要等到有意外或車禍發生 時,才意識到應該要讓行人優先越過斑 馬線的權利? 東海大學的面積相當大,有許多馬 路散佈於校園裡當中,包括統聯客運也 在校園裡負責載送一、二校區的學生, 從早到晚,往來頻繁。校園裡的馬路有 些比較窄,彎曲的道路也很多,甚至有 專為視障者設立的專用斑馬線。每次在 午餐時間以及上下課的時段,大批的學 生會在馬路上行走,校園裡的汽機車也 會在此時穿行於馬路之間。尤其是校園 裡的職員在下班時,馬路上更是車水馬 龍。但是我每次看到的情景都是開汽機 車的人士匆匆忙忙的趕著回家或用餐等 等,根本不把行走在斑馬線上的學生放 在眼裡,照行無誤,人車爭道,非常危 險,時常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由此看 來,校方應該要非常重視這種現象,避 免在發生意外或車禍時,造成悲劇,才 來亡羊補牢,甚至影響學校名譽,得不 償失。 筆者真的不希望在校園裡,看到校 園的斑馬線前裝置紅綠燈的情形。希望 校方於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上做出全 面性的檢討與改善,教職員們更應該以 身作則,才不至於讓學生們養成在開汽 機車的時後,也無視斑馬線及行人安全 的存在!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