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Page 1


编 委 会 主

王立翔

白国庆

副主任 张伟生

陈斌斌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琳 王少伟 王立翔 方向乐 白国庆 兰

朱莘莘 江宇华 李

平 严先机 沈丽珠 张卫国

张伟生 张芳天 张恒烟 陆 陈斌斌 邵仄炯 季 梁晓军 魏炬明

本册撰文 王宜明

林静潇

本册责任编辑 张恒烟

本册审读 朱莘莘

炫 陈

俊 陈伟平

怀 金国明 郑继红 凌云之君


出版前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这对推进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对全面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 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群众性美术活动的普及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关心和努力下,运用艺术等级考试的方式 来支持、指导和规范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文化部关于《社会艺 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的颁布和执行,使社会美术教育和学习有了更为明确的 方向和衡定的准则。 为了进一步推动美术等级考试工作的开展,文化部下属中国艺术科技研 究所美术考级中心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合作,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在广泛调查研 究、分析和总结历年考级经验的基础上,共同编写出版这套简明扼要、深入浅 出、图文并茂、针对性强的美术考级教材。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立足考纲要求,强调分级的指导性。本套教材依循各个系列逐级递进 的考级要求,把十个等级分为四个层次(1-3级、4-6级、7-8级、9-10级), 并据此将各系列分编为四本分册(篆刻除外)。在每本分册中,都对考纲作了 比较详尽、透彻的阐释,以指导应考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考纲的要旨,循序渐 进地制定自己的考级方略。 二、立足艺术特性,突出专业的辅导性。本套教材根据各个艺术专业(中 国画、书法、硬笔书法、篆刻、素描、速写、水粉、油画、水彩、漫画)的特 性,注重考级实战,从系统学习的原则出发,提出了有关的学习途径、方法、 要领,概要地阐述了相关常识,便于应考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训练。 三、立足实例评析,提供考级的参照性。本套教材调阅了全国各地历年不


同系列、不同级别、有代表性的考卷,逐件进行了分析点评,评骘得失,界定 等级准则,可供应考者在对照比较中,衡定自己报考的定位,以及进一步学习 和进修的方向。 本套教材分为八大系列,二十九本书,分别为: 中国画系列,四本;书法系列,四本;硬笔书法系列,四本;素描系列, 四本;速写系列,四本;色彩(水粉、水彩、油画)系列,四本;漫画系列, 四本;篆刻,一本。 本套美术考级教材的面世,凝聚了编著者大量的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 谢。对尚存在的不足之处,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上海书画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考纲阐述................................1

第一节

毛笔书法1级考纲阐述........................1

第二节

毛笔书法2级考纲阐述........................3

第三节

毛笔书法3级考纲阐述........................4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5

第一节

书写工具介绍...............................5

第二节

执笔方法和基本用笔方法.....................7

第三节

“永字八法”和楷书的基本点画..............11

第四节

楷书的结构................................18

第五节

楷书的章法................................21

第六节

书法临摹常识..............................23

第七节

经典碑帖介绍..............................25

第八节

考级范作参考..............................29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35

第一节

毛笔书法1级试卷评析.......................35

第二节

毛笔书法2级试卷评析.......................39

第三节

毛笔书法3级试卷评析.......................49


全国美术考级大纲·书法

级别

画纸规格

考 试 大 纲

时间

1级

66×33 或 66×45

①“永字八法”中的点画要求能准确地予以表达。 ②能较好地运用书法中的一般书写技能,如提笔、顿笔、按笔、挫笔等。 ③能平衡点画之间的关系,字形结构较为平正。 ④字与字之间的安排合理,初步具备协调作品整体布局的意识。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八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90 分钟

2级

66×33 或 66×45

①点画分明,能较熟练地运用书法中一般的书写技能。 ②结构平正,能初步协调点画之间粗细、轻重等关系。 ①字与字之间的安排合理,有明显的协调作品整体布局的意识。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八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90 分钟

3级

66×33 或 66×45

①用笔手法较为多样,且能根据点画的不同表现特征加以运用。 ②点画之间粗细、长短、轻重的关系处理较为明确,结构安排合理。 ③初步协调作品内文与落款的位置关系,整体布局较为统一和完整。 ④临摹作品要求能根据字帖所示的特点,加以充分的表现。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八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120 分钟

4级

66×33 或 66×45

①用笔的手法较为多样,且能根据点画的特点来调整书写时间和速度的关系(轻重缓急)。 ②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较为明确,已初步掌握笔势的运用手法。 ②字距与行距之间的空间关系处理得体,且布局上落款字的大小和位置与正文相协调,整体布 局相对完整、统一。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五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十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120 分钟

5级

66×33 或 66×45

①点画分明,笔法合度,能较合理地控制书写时的速度关系(轻重缓急)。 ②点画之间轻重长短、伸缩避让的关系处理明确,笔势的引带较为生动,结构安排合理。 ③字距与行距之间的空间关系处理较为得体,作品正文与落款的大小、比例较协调,整体布局 完整。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五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十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120 分钟

6级

66×33 或 66×45

①用笔精到,具有较强的控制书写速度(轻重缓急)的能力。 ②点画之间轻重长短、伸缩避让的关系处理较为明确且多样。 ③结构安排合理,且能通过笔势的引带来丰富造型的变化。 ④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处理较合理,能充分运用落款字的大小比例(包括印章的大小比例)来协 调作品的布局,作品整体的布局完整。 ⑤行书作品可适当放宽标准,以是否掌握其一般规律为准则。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五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十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120 分钟

7级

66×33 或 66×45 或 四尺整张

①笔画丰润劲爽,粗细、长短等变化自然,具有较强的点画造型方面的能力。 ②用笔精到,能在合理控制书写速度的同时将节奏的表现性(动感)加以强调。 ③点画之间伸缩避让的关系处理较明确生动。字形结构的疏密关系处理较为得体,且能通过笔 势的引带来丰富造型的变化。 ④字距行距错落有致,疏密关系处理和谐、自然。 ⑤能充分运用落款字的大小比例(包括印章大小比例)来协调作品的布局,作品整体布局完 整。(注:命题作品,楷书一件和任选书体一件。)

120 分钟

8级

66×33 或 66×45 或 四尺整张

本级具体内容可参照前一级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的层次,即要求作品在整体上必 须具有较强的表现个性色彩,局部处理上能合理地渗入个人的理解成分(如线条枯、湿、浓、 淡的质感处理,字形结构以虚当实、化实为虚的造型组合等),表现书写者较高的书写水平及 较强的结构造型能力。(注:命题作品,楷书一件和任选书体一件。)

120 分钟

9级

66×33 或 66×45 或 四尺整张

命题: ①对不同变化的线条具有较高的悟性,且表现手段多样、灵活,有较浓烈的个性化色彩。 ②结构安排合理,且充满生机和活力。 ③作品布局从正文、落款到盖印和谐、完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④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任选三种,其中一件必须是楷书,并掌握三种书体的一般规 律,尤其注意篆书和草书的书写规范。 (注:命题作品,可带篆书、草书字典进入考场。)

180 分钟

10级

66×33 或 66×45 或 四尺整张

命题:①具体要求可按照第9级的参考标准。 ②在前一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层次,要求线条具有笔力之美、结构具有构筑之美、章法具有 和谐之美。 ③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任选三种,其中一件必须是楷书。 (注:通过点画的伸缩避让来丰富变化。具体内容,如用笔、结构等,可参照前几级的考级标 准,另外篆书和草书作品如出现错字,将影响考级的水平。)

180 分钟


第一章

第一章

考纲阐述

考纲阐述

第一节 毛笔书法1级考纲阐述 级 别

1级

画纸规格

考 试 大 纲

时 间

66×33 或 66×45

①“永字八法”中的点画要求能准确地予以表达。 ②能较好地运用书法中的一般书写技能,如提笔、顿笔、按 笔、挫笔等。 ③能平衡点画之间的关系,字形结构较为平正。 ④字与字之间的安排合理,初步具备协调作品整体布局的意 识。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八字。内容 自选,必须成句。)

90 分 钟

1. “永字八法”中的点画要求能准确地予以表达 永字八法,指的是书法楷书的笔法法则,其起源历史上说法众多,它比较全面地总结了 楷书基本点画的特点。其阐述大抵如是: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钩为趯、挑为策、长撇为 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点为侧”,永字第一点又叫“侧”,古人云:“点者,字之眉目。”人的眉目之间是 传达感情的重要地方,说明点在一个字中有着变化精神的作用。“点为侧”又说明写点首先要 侧锋峻落,笔取侧势,落笔要有力度,然后铺毫行笔,让毛笔在纸上铺开,使点中间部分饱 满,势足收锋,收笔的时候要慢慢提笔调锋,然后再出锋,出锋要送到。 横画又叫“勒”,缰绳勒住快速奔跑的马,显得逆势强而力度足,用这来比喻写横画笔 端逆势很强。横画落笔首先要调锋,即从右向左逆势起笔,然后铺毫行笔,这个行笔过程就像 马在奔走时要勒住缰绳让马慢下来,行笔到最后再轻轻提笔调锋,收笔。 竖就是直笔,称“努”,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张弓承受千斤力,以此比喻竖要挺 拔坚劲,不能太直而显得僵硬。写竖画也要像横画一样要调锋入笔,从下到上作逆势,铺毫往 下行笔最后收笔。 钩在“永字八法”中叫“趯”,就是用脚踢的意思。钩要写得饱满,最后出锋处要锐而 不散。钩不会单独存在,在“永字八法”中,钩是依附在竖画中,竖写完在收笔处,先提笔, 再按下去,接着就出锋将钩写完。 “仰横为策”是指向右斜上的小横,也就是挑。“策”指赶马的马鞭,马鞭挥舞。挑的 写法呈仰视,也是调锋用逆锋起笔,铺毫向右上方慢慢挑出,笔毫逐渐收拢,最后出锋,用笔 不能太重。 “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掠”指梳头发,一梳到底才能将头发梳顺。长撇要一 口气将笔锋送到底,中间的提按是不能断的。 “短撇为啄”,古人比喻为犹鸟啄物。写撇也是一样,力要送到笔端,撇才有力度有精神。 1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捺在“永字八法”中称“磔”,《笔法诀》中说道:“(磔)贵三折而遣毫。”也就是 说,写捺画有三折,第一折为头部到颈部,要逆锋起笔;第二折为颈部到捺脚,最后一折就 是捺脚按笔到出锋提笔。写捺时起笔逆锋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中段要“按得 下”,出锋要“收得起”。

2. 能较好地运用书法中的一般书写技能,如提笔、顿笔、按笔、挫笔等 书法中书写技能多种多样,掌握各种技能,才能写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点画。初学 者首先要了解正确的起、收笔方法,然后再掌握提笔、按笔、顿笔、挫笔等几种笔法。 楷书中的起笔方法一般为“逆锋起笔”。“逆锋起笔”首先要做到起笔时回锋,取一个 和前进方向相反的落笔动作,所谓“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上先下”,这样起 笔,点画就会丰满有力。 收笔方法则是“回锋收笔”,在点画结束时要提笔回锋,收笔。古人归纳为“无垂不 缩,无往不收”。“回锋收笔”是为了将笔锋藏起,把点画交代清楚,使得点画干净饱满。此 外,特别要注意前一点画的收笔和下一点画的起笔一定要有呼应,做到笔势不断。 提笔,毛笔书写的过程中,要使笔尖经常保持在点画的中间,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才具有 立体感,提笔主要是为了使点画有粗细变化,也是为调整笔锋。 按笔,简单地说就是把毛笔按下去,让笔毫铺开,按笔使得点画会相对的比较粗。提笔 和按笔是不能分开的,这两种技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按笔就没有提笔,两者是贯穿整个书法 学习过程的书写技能,是书法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 顿笔,是按笔中的一种,而且是重按,即是笔尖触纸后用力下按,并稍作停留,顿笔的 点画往往显得比较粗壮,一般在点画的起笔或收笔处运用较多。 挫笔,就是在顿笔之后,稍提,再按下去,是一个调整笔锋的动作,在写钩、提、转折 时运用较多。 每一个点画的完成都离不开提按顿挫的运笔方法。只有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技巧,才能 写出变化丰富的美观而规范的点画。

3. 能平衡点画之间的关系,字形结构较为平正 书法中,点画之间都是互相呼应而相互依靠的。点画之间的关系构成字的结构变化。比 如“永”字,中间一竖是整个字的主笔,起到支柱作用,上部分的一点不能偏,而左边的撇与 右边的捺长短要适中,两者最终要达到平衡状态。点画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到字形结构,要培养 结字能力首先要学会如何处理好点画之间的关系,多临习古人的优秀作品。

4. 字与字之间的安排合理,初步具备协调作品整体布局的意识(临摹作品必 须在十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八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构成整个作品的章法,各字之间的大小、位置的变化对整个章法都有 很大的影响。1级考察对象为正书,且以楷书为主。写楷书的时候要折好格子,这样每一个字 的大小与位置都有基本的格局。每一幅作品的完整性是由正文、落款组成,落款的字比正文的 字稍小。

2


第一章

考纲阐述

第二节 毛笔书法2级考纲阐述 级 别

2级

画纸规格

考 试 大 纲

时 间

66×33 或 66×45

①点画分明,能较熟练地运用书法中一般的书写技能。 ②结构平正,能初步协调点画之间粗细、轻重等关系。 ③字与字之间的安排合理,有明显的协调作品整体布局的意 识。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八字。内容 自选,必须成句。)

90 分 钟

1. 点画分明,能较熟练地运用书法中一般的书写技能 2级的要求是点画分明。具体来说就是“永字八法”(点、横、竖、钩、挑(提)、长 撇、短撇、捺)中的各个点画都能书写到位、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在掌握书写技能中,2级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较熟练地运用提笔、按笔、顿笔、挫笔等方法。熟练程度是书法表现美 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平时要多加练习。

2. 结构平正,能初步协调点画之间粗细、轻重等关系 字的结构非常重要,尤其是楷书以平正为首,平正显示这个字的宏大气势,结构的平正 与点画的质量是分不开的。2级对于点画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求更进了一步,点画之间是否协 调、轻重粗细变化是否平衡直接影响这个字的结构。点画之间的关系要在平时临摹碑帖时候仔 细观察,每一个点画的粗细轻重变化要以美为主,要能用到创作中。

3. 字与字之间的安排合理,有明显的协调作品整体布局的意识(临摹作品必 须十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八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2级对于作品整体的布局的协调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字与字之间要有明显的协调性,也就 是说作品要给人有美的感觉,章法要疏密得当,和谐统一。楷书的章法还是以整齐为主,其中 要有变化,字与字之间要合理安排,大小位置统一,使得作品整体在整齐中不失变化。落款的 字也要与正文协调,大小适当。

3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第三节 毛笔书法3级考纲阐述 级 别

3级

画纸规格

考 试 大 纲

时 间

66×33 或 66×45

①用笔手法较为多样,且能根据点画的不同表现特征加以运 用。 ②点画之间粗细、长短、轻重的关系处理较为明确,结构安 排合理。 ③初步协调作品内文与落款的位置关系,整体布局较为统一 和完整。 ④临摹作品要求能根据字帖所示的特点,加以充分的表现。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八字。内容 自选,必须成句。)

120 分 钟

1. 用笔手法较为多样,且能根据点画的不同表现特征加以运用 3级要求用笔的手法多样,所以在平时临摹字帖的时候更要多加观察,注意字帖中的字有 哪些是以前没有学到的用笔方法,观察每一个字的点画的变化和同样的点画的不同写法,以及 它们是如何搭配的,并多加练习。掌握了这个方法,才能学到多种用笔手法,才能将点画的丰 富性及其特征表现出来。

2. 点画之间粗细、长短、轻重的关系处理较为明确,结构安排合理 点画的粗细、长短、轻重关系的处理是对作者书写的综合能力的考验。点画之间的关系 处理明确,首先要对整个字的结构熟悉,还要多临摹字帖,增加对书法点画和用笔的熟悉程 度,这样才能在已掌握的笔法的基础上,更好地变化点画的粗细、长短、轻重等,使整幅作品 的结构安排合理,变化丰富。

3. 初步协调作品内文与落款的位置关系,整体布局较为统一和完整 在作品的整体布局上,3级已经提出落款与正文的位置关系要达到初步协调。一般落款位 置会处在作品的左下方,在正文写完后的下一行,以右边的字的中间线为落款文字的开始,落 款不长于作品正文的最后一个字,并且落款文字稍小于正文,整体布局要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4. 临摹作品要求能根据字帖所示的特点,加以充分的表现(临摹作品必须十 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八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临摹古人的字帖,就是要学习其点画是如何表现,结体是如何构置的。3级对临摹作品的 要求是所临摹的作品要能有字帖的特点,并且要充分表现,这个要求说明作者不仅仅要仔细观 察临摹字帖,更要思考其特点,自己要能总结概括,才能充分表现。

4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一节

练习与应试指导

练习与应试指导

书写工具介绍

毛笔书法工具,主要有笔、墨、纸、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房四宝”。了解各种书写工具的 性能和特点,懂得如何选择、使用和保养,是学好毛笔书法的重要条件。

一、笔 1. 毛笔的分类 我国的毛笔,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毛笔的品种越来越多,制作也越 来越精细。毛笔的种类很多,按笔锋的软硬性能分,有硬毫、软毫、兼毫三种。硬毫笔,用刚性的兽 毛制作。软毫笔,用弹性较弱的动物毛制作。软毫笔特点是柔软圆润,容易濡墨。兼毫笔,用软毫和 硬毫按比例配制而成。兼毫笔的特点是刚柔兼济,软硬适中。 按笔毫(位于锥形笔头中心的一簇毛称主毫,周围的一层毛叫副毫)的长度分,毛笔又有长锋、中 锋、短锋三种。长锋笔的笔锋长,蓄墨多;短锋笔的笔锋较短、较钝,蓄墨较少;中锋笔介于二者之间。

2. 怎样选用毛笔 毛笔质量如何,决定于笔头部分。质量好的笔头,锋颖尖锐、修削整齐,丰硬圆润,刚健有力, 即“尖、齐、圆、健”。 “尖”,指笔锋尖锐如锥,蘸墨书写时,无论轻提重按,还是圆转方折,笔锋都能收聚不散。 “齐”,指把锋润开捏扁平展时,笔毛整齐,有利于书写时做到“万毫齐力”。 “圆”,指笔头腹部圆浑饱满,呈圆锥形,这样的毛笔吸墨量大,运笔时不散锋、书写的点画力 感强。 “健”,指笔锋富有弹性,劲健有力,笔毛铺开弯曲后收拢,能挺直而不变形。质量好的毛笔, 还具备笔头端正,笔毛匀纯,笔颖不老(泛黄色)不嫩(泛绿色)等特点。笔杆也是毛笔的重要部 分,要求圆而直,长短粗细适中。 初学书法,对毛笔的质量不必苛求,基本符合书写要求就行。

二、墨 我国用墨的历史也很悠久,制墨的工艺向来著称于世。墨的品种很多,但主要分两大类:一类 是油烟墨,一类是松烟墨。 油烟墨主要用桐油、猪油等动植物烧烟,再加入胶、麝香、冰片等加工制成的。油烟墨属上等 墨,质地坚结细腻、耐磨,颜色乌黑发亮,只是胶质较重。 松烟墨是用松枝烧烟,加胶及药材、香料配制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颜色乌黑,少光泽,胶质 较轻,入水易化。 初学者在练习时可以墨汁替代,取其方便故耳。同学们平时练字,用普通墨汁就可以了。如果 要在宣纸上进行书法创作,那么最好选用价格稍贵的书画墨汁,如“一得阁”、 “玄宗”、 “红星”、 “曹素功”等品质软好的墨汁。 5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三、纸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对人类的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书法的发展起着 重要的作用。 纸的种类很多,一般分文化用纸和书画用纸。在书画用纸中,以宣纸为最佳。 宣纸的种类很多。按吸水性分,有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生宣吸水性强,易受墨渗化,宜于 写行、草书等快速流动的字。熟宣是生宣经过工艺处理而成,吸水性能弱,常用于写正楷、隶书。半 生半熟宣,性能介于生宣与熟宣之间,适宜写行书、楷书,也可作草书。 除宣纸外,书法用纸还有皮纸、毛边纸、元书纸、竹帛纸、七都纸、连史纸等。

四、砚 砚,又称砚瓦、砚池。它和墨的历史同样悠久。 砚的种类,根据制砚的材料区分,有石砚、玉砚、陶砚、砖砚、金属砚、橡皮砚等。最实用而又 适于磨墨的是石砚。端砚(产于广东高耍县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歙砚(产于安徽歙县龙尾山)、洮砚 (产于甘肃临洮县洮河)、红丝砚(产于山东益都县)等,都是有名的石砚。 启用新砚时,要擦洗掉砚上的蜡质或油质。每次用毕应洗净余墨或墨渣,且要盖好。洗砚宜用 冷水,不要沾染油污或曝晒。平时可在砚中储放清水,以保持砚心湿润。

五、其他用具 1. 笔架 笔架是挂笔、放笔的用具,分立式和卧式两种。立式笔架又有圆形、菱形、方形、长方形之分。 立式圆形笔架的立柱上装有转盘,转盘周围有许多笔钩,可以旋转;立式长方形笔架又叫“笔屏”, 这类笔架一般用木料制成,框上雕刻各种图案,既可挂笔,又能起到装饰书房的作用。卧式笔架又 叫笔床,形状像并排的“山”字,通常摆在桌上供放笔用,这类笔架一般由金属、玉石、陶瓷、塑料 等制成。

2. 笔筒 笔筒是插笔的用具,其形状有圆形、方形、棱形等。制作材料有竹子、木料、陶器、金属、玉石、 玻璃和塑料等。

3. 笔洗 笔洗是洗笔的用具,其形状多为长方形、方形和圆形。制作材料有陶瓷、玻璃、塑料等,日常用 碗、大些的瓶子也可以代作笔洗。

4. 镇纸 镇纸又叫纸镇,是镇压纸张、书籍的用具。书写时,用它压纸,可以使纸保持平整,不致移动。 其形状大多为尺形,也有方形、卵形、菱形、球形。材料有青铜、玉石、陶瓷、木料加铅等。

5. 毡垫 毡垫是书写时垫纸的用具,我们写毛笔字时,墨水常渗透纸背,易沾污桌面,如用纸垫在下面, 部分墨水被纸吸收,写出的字就会受到影响。而毡垫不吸水,用它垫在纸下,墨水全部留在纸上,写 出的字就能保持墨润,有精神。选择毡垫宜选纯毛制品,毛要短,面要平,一平方米大小就可以了。

6. 笔帘 保护毛笔之用。多以打磨光整之后的竹条连缀而成,外出携带,尤为方便。 6


第二章

第二节

练习与应试指导

执笔方法和基本用笔方法

一、执笔方法 执笔方法不拘一种,业内广泛认可的为“执笔五字法”,由沈尹默先生总结提倡,其要 领是“指实掌虚”、“腕平肘悬”。初练书法一定要切记手指的任务就是牢执毛笔(并非死力 捉笔,以自然舒适、灵活驾驭为度),写字时不可乱动;另外,肘部宜悬空,利于纵横挥洒, 写小楷时可使肘置桌案,这两条只要稍加练习就能做到。 执笔五字法是用“擫、压、勾、格、抵”五个字来说明每一个手指的执笔姿势和作用 的。 “擫”,是说明拇指的作用。即“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执笔时,拇 指要斜而仰地紧贴笔管,像吹箫按住箫孔那样,力由内向外。 “压”,是说明食指的作用。“压”字也有约束之意。用食指第一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 管外方(笔管在食指第一道横纹处,或略前面一些),力由外向内,和拇指内外相当,配合起来, 把笔管约束住。 “勾”,是说明中指的作 用。即“中指着指尖,勾笔令向 下”。拇指、食指已经捉住了笔 管,再用中指的第一节,弯曲如 钩地勾着笔管的外方,以加强食 指的力量,它起着“中流砥柱” 的作用。 压 “格”,是说明无名指(第 四指)的作用。即“无名指着指 擫 爪肉际,揭笔令向上”。就是用 无名指背甲肉相连处从内向外顶 住笔管。 “抵”,是说明小指的作 用。小指要紧贴无名指,助一把 劲,顶住中指向内的压力,但小 勾 指不要碰着笔管和掌心。 五个指头就是这样,把笔管 紧紧控制在手里,既感到牢固有 力,又感到自然轻松。力量从四 面八方向着圆心,笔就自然坚实 稳定,挥运自如。其中,执笔主 格 要靠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力量。 无名指和小指起辅助作用;大拇 指与食指掌控用力按捺,使之能 抵 上、下、左、右运转;中指和无 名指掌控着力量运转的导送。 五指执笔法 7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二、基本用笔方法 用笔的方法是通过腕肘的驱动,使笔尖经常保持在笔画的中间,这样写出来的线条饱满 浑厚,富有表现力,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锋运笔”。由于毛笔是软的,因此在书写过 程中需要经常使用调整笔锋的手段,把偏出去的笔锋拉回到点画中间。调整的手段有很多种, 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提按”——就是“拎起来”和“按下去”。这些调整的手段同时贯穿于 书写的全过程,古人说的“亦提亦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每一个点画的完成,都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起笔、行笔、收笔。起笔是指一个点画的开 始,又叫“发笔”;行笔是指落笔后笔毫在点画中的运行;收笔是指点画结束时的处理。这三个 部分都运用了许多技巧,正确熟练地掌握这些技巧,便能写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点画来。

1.提、按、顿、挫 提笔和按笔,也称提按,是书法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是调整笔锋以保持中锋运行的主 要手段,也是运笔技巧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环节。在书写过程中,笔锋在纸面上通过提按交替 按 驻

顿 顿 提

提 提 提 顿 顿

变化,使点画出现明显的粗细变化以显示出不同的节奏和韵律。 (1)提笔 在毛笔书写的过程中,笔毫不断地由弯曲还原成直立,并在毛笔运行的过程中,使笔尖 经常保持在点画的中间,这时候写出的线条最具有立体感。提笔既是线条变化的需要,也是调 整笔锋的需要,所以,掌握提笔的技巧对初学书法者十分重要。那么,在哪些情况下需要提笔 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a.点画起笔、收笔及转折都要提笔。换句话说,每当笔按下去后,即须提笔运行。这也 8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就是古人所说的“亦提亦按”的运笔原则。 b.有些点画如撇、捺、钩等收笔时出锋,必须提笔。(应当注意,提笔出锋后必须空中 有一个回锋收笔的动作,以过渡到下一个笔画,这叫“空收”。) (2)按笔 按笔就是把笔按下去,使笔毫铺开。根据按的轻重不同,可分为顿笔、驻笔和挫笔。 a.顿笔 笔尖触纸后用力按下去,并稍作停留,这时墨水下注,线条显得粗壮。 b.驻笔 有时,笔锋运行到一定的地方,稍作停留,蓄势再行,这种用笔方法叫驻笔。在笔锋转 换方向时常用驻笔。此外,驻笔蓄势也是运笔节奏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挫笔 在顿笔之后,稍提,水平方向转动笔锋,这种用笔方法叫挫笔。在写钩、提、转折时常 用此法。 以上三种用笔方法都属于“按”的范围,它们和“提笔”一起组成了“提按顿挫”的运 笔方法。每一个点画的完成都离不开“提按顿挫”,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这些基本技巧,才能写 出千姿百态的美观而规范的点画来。

2. 起笔、收笔和方、圆、藏、露 (1)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 要写好楷书的点画,必须掌握正确的起笔和收笔的方法。 a.“逆锋起笔”是指起笔时必须有一个“逆势”,即取一个和前进方向相反的落笔动 作。就像拳击运动员出拳前先要将手收回再击出,才能更有力。所谓“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欲下先上,欲上先下”,这种方法就叫“逆锋起笔”。这样起笔,点画就会丰满有力,避免弱 笔。 b.“回锋收笔”是指点画结束时要提笔回带。古人归纳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收 笔回锋可使点画交待清楚,饱满有力。此外,特别要注意每一个点画的收笔和下一个点画的起 笔一定要有呼应,做到笔势不断。 (2)方、圆、藏、露 a.起笔时利用折锋过渡到中锋行笔,形成了方笔,其特点峻利挺拔,斩钉截铁。如欧阳 询的书法就以方笔为主。 b.起笔时利用转锋过渡到中锋行笔,形成了圆笔,其特点含蓄浑厚,棉里裹针。如颜真 卿的书法以圆笔为主。 c.还有一种起笔方法,采用露锋入纸,其锋外露(也叫“搭锋”)。露锋起笔的特点是锋 芒外露,俊秀生动。如智永的书法起笔以露锋为主。 另外,收笔也有藏锋露锋的区别。如竖画收笔藏锋叫“垂露”,出锋叫“悬针”。撇、 钩、捺的收笔也要露锋。采用露锋收笔时笔要送到底,出锋时还要空中回锋,取势“空收”, 不然易产生“鼠尾”等病笔。

9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藏锋

直画横落笔

中锋行笔

出锋收笔

3. 中锋行笔和“迟速” 为了写出具有质感、力感和势感的点画,在行笔上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中锋行 笔。 中锋行笔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由于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墨水自然地从中间向两边渗透,这时中间颜色浓于两 边,线条便富有立体感和质感。古人把它比喻为“锥画沙”。 第二,由于笔锋在点画中间,所以提按顿挫时毛笔的主毫和辅毫都能垂直切向纸面,这 样便能做到“万毫齐力”,产生“力透纸背”的效果。 第三,由于笔锋在点画中间,因此在向下一笔画过渡时(在行草书中表现为“牵 丝”),能够做到“八面出锋”,使点画之间的气脉贯通,顾盼有姿。 要做到中锋行笔,“令笔尖常在点画中行”也不是一种容易的事。必须在书写过程中不 断地采用调整手段,把偏离的笔尖拉回到点画中间,这个调整的手段就是“提按”。所以“提 按”动作不仅存在于点画的开始(起笔)和结束(收笔),还存在于行笔的全过程。这一点必 须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摸索,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巧。 另外,在行笔时还有个快慢问题,古人称为“迟速”。 一般来说,行笔时要快慢结合,才能有节奏感,不可孤立地强调行笔的快和慢。明代的 祝枝山说得很辩证:“用笔不可太迟,迟则缓慢无神气;不可太疾,疾则窘步而失势。”对初 学者来说,不宜太快,应强调笔笔到位,“宁迟毋速”。

10


第二章

第三节

练习与应试指导

“永字八法”和楷书的基本点画

在考级要点中明确规 定必须熟练地掌握“永字八 法”中的点画写法。 什么是“永字八法” 呢? 古人在长期的书写实 践中,将楷书的基本点画 浓缩在一个“永”字中,称 为“永字八法”。关于“永 字八法”的来源,有各种不 同的说法,由于它比较全面 地总结了楷书基本点画的特 点,因此“八法”又成了书 法的代名词。 下 面 结 合 “ 永 字 八 法”,介绍楷书基本点画的 写法及在练习中常见的一些 毛病。

一、点的写法 点又叫“侧”,它是楷书基本点画的基础。宋代姜夔说:“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 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点不但变化多,而且其他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因此古人有 “积点成画”之说。 写点时要“侧锋峻落,回锋收笔”。笔取侧势,落笔后用力向右下,使笔毫沿中线向两 面铺开,随即稍提笔,衂挫回锋,轻快地在下腹出锋(或收锋)。其要领是“落笔轻,着纸 重,取势远,出锋疾”。 点

点的形态及运笔 点画常见的毛病: 1.凹腹:其原因是落笔时,笔锋偏向上兜,笔毫未沿中线铺开,所以腹部空虚。 2.缺角:收笔动作不到位,形成缺角。 3.牛头:起笔太重,在笔锋转向时缺少提笔的动作,以致笔锋翘起失控,形成墨疙瘩。 4.葱头:笔锋入纸太轻,铺毫不足。 11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5.拖尾:下半部缺少回锋收笔,出锋又拖泥带水,形成此病。

二、横的写法 横,“永字八法”称“勒”,好似马口中含的横铁,两端扎绳子,愈收愈紧,含蓄而有 力,用来比喻写横时逐步顿挫地把笔锋运送过去。写横画时,落笔先从右向左作一段逆势(可 虚可实),调锋铺毫,行至结束像点一样衂挫快收。

横的形态及运笔 横画常见的毛病: 1.粗头:落笔太重,形成“肉骨头”形状。 2.长喙:落笔太随意,下笔就走,多出一段细而尖的露锋,形同鸟的长嘴。 3.柴担:两头太重,中段提笔过分,使横弯得像一根挑柴的扁担。 4.折木:收笔缺少回锋,如折断的木棍。 5.坠尾:收笔时顿得太重。

粗头

长喙

柴担

折木

坠尾

三、竖的写法 竖,又叫“努”。汉字中横多竖少,竖是一个字的骨干,起到支柱作用。要写得挺拔劲健。 竖的书写要领与横基本相仿,只是方向不同。 12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竖的形态及运笔

竖画常见的毛病: 1.钉头:落笔太重,或落笔后缺少衂挫调锋的环节,造成起笔处状如钉头。 2.尖头:起笔没有横向取势。 3.折木:没有做到“无垂不缩”,偏锋行笔,又不回锋收笔,故形同折断的木棍。 4.竹节:起笔收笔太重,中间细,两头粗,状如竹节,又像肉骨头,没有处理好按和提 的关系。

四、钩的写法 钩在“永字八法”中叫“趯”。趯是踢脚的意思,即速度要快,力量要集中在脚尖。用 它来比喻写钩的方法是很形象生动的。 钩要写得健而锐。健是指饱满,锐是指出锋尖锐而不散。 以左竖钩为例,先写好一竖,至收笔处,将笔往上提,再按下,铺毫稍驻,用力快速推 出。写好钩的关键是停驻、换锋、铺毫、出锋几个环节连贯协调,一气呵成。

钩的形态及运笔 13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钩画常见的毛病: 1.尖钩:写时随便,竖画写完后,没有提、驻的动作,铺毫不够,显得细瘦单薄。 2.垂钩:出锋太迟疑不决,导致钩的方向下垂。要特别注意出锋快速果断。 3.散锋:未调整好笔锋便匆忙出锋,致使笔毫未聚,形成散锋。 4.蜂腰:写“乙”字钩时,落笔太重,转折处又提笔过分,形成软弱无力的蜂腰。

尖钩

垂钩

散锋

蜂腰

五、挑的写法 挑,在“永字八法”中叫“策”,意谓如同用马鞭来赶马。 挑的写法呈仰势。逆锋起笔,铺毫转锋,向右上方由慢至快地挑出,笔毫也渐渐地收 拢,出锋宜快不宜慢,否则缺乏精神。

挑的形态及运笔

挑画常见的毛病: 1.尖薄:出锋太快,致使笔没有送到底,力未达锋尖,显得单薄乏力。 2.钝软:运行时太慢,送力不够,笔毫没有渐渐收拢,显得迟钝缺少精神。

钝软

尖薄

14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六、撇的写法 撇,“永字八法”中长撇叫“掠”,短撇叫“啄”。意即写撇像用木梳梳理长发,下段 稍肥,力要送到笔尖,而短撇像梳短发。切忌中途过早地撇出,以免产生头重尾轻,或下半段 空虚乏力的弊病。

撇的形态及运笔

撇画常见的毛病: 1.钉头:落笔顿得过重,像钉子的头一样。另一个原因是落笔后立即提笔换向运行,没 有调整好笔尖。 2.垂尾:撇的弯度不够,像拖曳的尾巴。其原因是由于腕肘不能提起,活动范围受限, 撇的弧度不够,缺乏飘扬形态。 3.鼠尾:撇的下半段笔毫未铺开,没有渐收,因而撇的形状如老鼠尾巴,细瘦乏力。 4.锯齿:一边光一边毛,笔画形如锯齿一般。其原因是偏锋运笔,没有调整到中锋。

钉头

垂尾

鼠尾

锯齿

七、捺的写法 捺,又叫“磔”(古代的一种刑法,用石碾之,使人皮裂肉碎。这里用以比喻用笔时笔 毫铺开的程度),也称“波”。捺的写法源于隶书,古人称写捺要“一波三折”,即头部到颈 部略向右上方为一折,颈到捺脚向右下方为二折,捺脚至锋尖略向右上出锋为三折。 写捺时起笔逆锋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中段要“按得下”,出锋要“收得 起”。

15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捺的形态及运笔

捺画常见的毛病: 1.垂尾:出锋收尾时没有上扬而是下拖。其原因是腕肘不能虚悬,活动受制。 2.散尾:收笔时笔锋聚不拢。其原因是收笔太快太随便,没有通过提按动作将笔锋收 拢。 3.直颈:起笔直拓而下,缺少一个弯势,以致颈部僵硬而板滞。 4.翘尾:出锋方向不对,过于上扬,致使捺画显得轻浮草率。 5.粗颈:颈部处由于未能提笔,显得臃肿乏力,应提笔驻锋,再一拓直下。

垂尾

散尾

翘尾

16

直颈

粗颈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八、折的写法 折的写法虽然在“永字八法”中未明列一条,但作为“方块字”的汉字笔画构成之一, 折是出现频率极高、极常见的基本笔法,所以写好折笔是非常重要的。 折是两个笔画(如竖与横、横与竖等)的衔接,写好这一笔的关键是转角处提笔换锋要 恰当。初学时可以先把两笔分开写,熟练后再连起来写。

折的形态及运笔

折画常见的毛病: 1.棱角:由于转折处提笔换锋时提得太高,或顿得太重,从而产生多余的棱角。 2.脱肩:转折处太快、太随便,形成了塌肩脱节的现象。 为避免上述毛病,要做到暗换笔心,古人把它喻为“折钗股”,是十分形象的。

棱角

脱肩

17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第四节

楷书的结构

楷书结构的常见形式 考级对结构方面的要求,可以概括为首先求平正,其次求变化,再次求意韵。要达到这 个要求,必须对楷书结构的常见形式有所了解。 汉字的基本形态是方形。虽然“方块字”每一个字有每一个字的形态,其笔画的长短、 粗细、伸缩、俯仰以及偏旁、字头、底足、框围各不相同,但其组合规律还是依迹可寻。 楷书的结构千变万化,总的来说分为两类,即独体字和合体字。下以颜真卿《多宝塔 碑》为主,介绍这两类字的常见组合形式。

1. 独体字 不能分为两个或几个偏旁部首的汉字结构,称为独立结构,也称独体字。独体字常见的 有三种字形。 (1)方形 这类字要写得平正,而且居格子中间,字形应该略小,笔画宜稍粗。

(2)扁形 主要笔画一般以横画为主,横向取势。

(3)长形 这类纵向取势的字,其主笔常为竖画。

18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2. 合体字 由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合成的字称合体字,它在汉字中占绝大部分。合体字的组合有以下常 见形式: (1)左右结构 a. 左右对称

b. 左窄右宽

c. 左宽右窄

(2)左中右结构

(3)上下结构 a. 上下匀分

19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b. 上宽下窄(天覆式)

c. 上窄下宽(地载式)

(4)上中下结构

(5)全包围结构

(6)半包围结构

20


第二章

第五节

练习与应试指导

楷书的章法

一幅完整的作品不管是采用何种形制、何种字体,它都要包括正文、落款、印章三部 分。正文是作品的主体,如何将其安排得严谨、匀称又富于艺术性,是一件作品成功的关键。 正文布局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1. 纵有行、横有列 这种格式,一般适宜于写楷书、隶书及小篆。这种布局纵横排列整齐,给人以一种匀称 协调的艺术感受。 一般说,中楷、大楷可以打方格子,小楷的格子可以略扁,篆书和隶书要打长方形的格子。 这种形式虽然规矩整齐,但每个字都规定在相同的方框内,章法上受到一定限制,所以 对每个字来说尽量要有大小、长短、宽窄、奇正、疏密等变化,并在笔势上注意首尾的连接、 上下的照应,这样才能避免刻板的弊病。

21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2. 纵有行、横无列 这种形式有明显的行距,行与行之间有秩序地衍排开来,但每行中的字数不等。一般在 小楷及行草书中运用较多。由于有行无列,所以特别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即行气),同 时又要兼顾到左右之间和整幅字的疏密和墨韵的变化。

3. 纵无行、横无列 这种章法纵横不分,完全摆脱了格式上的束缚,因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这种 形式多见于金文及草书(特别是狂草),作者往往心随笔走,一任自然。字形大小参差,墨色 变化莫测,气势淋漓酣畅。全篇脉络贯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考级的初始阶段,我们一般以带有界格(多用色笔借助直尺涂画而成)或是暗格(多为折 叠后而形成)的纵、横皆有列的章法为主,考生可以此种章法为主要训练对象,加以熟练运用。

22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第六节 书法临摹常识 要顺利地通过考核,必须从点画、结构、章法三方面加强基本功的锤炼。要提高书法技 艺,自古以来只有“华山一条路”——临摹,舍此没有其他捷径。 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古人法帖入手,这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从古到今,凡在书法 学习上有所收获的,没有不从临摹入手的。中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许多优秀的碑 帖传世,这些都是后人学习书法最好的参照坐标。古人实践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寻找到 一条到达书法艺术彼岸的捷径,少走弯路。

一、选帖 临摹碑帖首先要学会选择碑帖。历代留下的碑帖汗牛充栋,究竟选择哪些碑帖较好呢? 一般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 要选择传统经典的。 历代书法家都有某代表作,这些成熟的精品最能代表书家的风格,因此它们是后人择帖 的首选。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颜勤礼碑》、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北魏的《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及《龙门二十品》等都是练习 楷书的绝佳范本。

2. 要选择印制精良的。 原始的最佳拓本极不易得,虽然现在印刷术发达,各种影印本比比皆是,但印刷技术有 高低、选择底本有差异,因而同样的碑帖却有不同的印刷本。学者应选择出自最初拓本的(不 是后代翻刻本)、印刷精良的碑帖印本。

3. 要有针对性的。 由于各人的程度不一样,爱好也不同,因此要结合本人的习性、爱好及学习程度,有目 的地选择相应的范本。如自己没把握,就应请教有经验的书法老师或专家,切忌“捞到篮里便 是菜”。

二、临和摹相结合 临和摹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各有其特点。 “摹”,是仿照名人墨迹或碑帖的形体位置,勾描出字形,或用透明纸覆在范本上一笔 笔地仿写。“临”是指对着碑帖边看边写。 姜夔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 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所以学习书法应该临摹结合,取长补短,才能 缩短学习的过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三、临帖四步曲:读帖——临帖——校帖——默帖 1. 读帖 是指在临帖之前,仔细审视所要临写的字,从点画、结构、章法等方面揣摩其特点,做 到“胸有成竹”。读帖越仔细,临帖的目的性就越强,效果就越显著。许多初学者常常忽略了 这一环节,变临帖为抄帖,结果事倍而功半。

2. 临帖 临帖是对着选择好的范本反复临写。传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说:“一遍正脚手,二遍 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 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这段话告诉我们,临帖是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 功,要持之以恒,反复临写,才能取得好成绩。

3. 校帖 临写后,还要同原范本仔细对校。通过对各个细部的对照分析、找出不足,在下次临写 中改正。如此反复,周而复始,自能逐渐缩短与范本的距离。

4. 默帖 在反复地临帖、校帖之后,合起字帖,根据自己的意念,去默写帖中的字,去追仿字中 的风神。这样才能尽快地含英咀华,迅速“入帖”。 入帖以后还要出帖。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要之,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 透入肝膈,每换后帖,又必使心中如无前帖。积之既久,习过诸家之形质性情,无不奔会腕 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这是指入帖后,最终还要出帖,即不为碑帖所束缚, 取其精华,善于创新,写出自我风格。

24


第二章

第七节

练习与应试指导

经典碑帖介绍

(一)《玄秘塔碑》 柳公权生于唐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唐咸通六年(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 西耀县)人。柳公权初学王羲之书,又遍阅当代笔法,增损取舍,而自成一家。他曾学颜真卿 的楷书,但他将颜字丰肥的笔画改变成清劲挺拔的笔画,正如苏轼所谓:“柳少师本出于颜, 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品。此碑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 骨,寓圆厚于清刚之内,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宋米芾谓其如深山道士修已成, 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清王澍《虚舟题跋》谓:“玄秘塔故是诚悬极矜练之作。” 25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二)《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天宝十一载(752)四月廿日 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现藏西安碑林。 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余风,而又有与唐 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 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 静中有动,飘然欲仙。虽然此碑还称不上颜真卿成熟期之代表作,与他后来所书的《颜家庙 碑》,《麻姑仙坛记》风格迥异,但它是颜书的第一篇,是颜楷成功的第一步,学颜体者多从 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26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三)《张猛龙碑》 又称《张猛龙清颂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 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有额有阴,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捐 款者名,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碑文书法用 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 “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据说有些 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种印记,使后人之拓永远不能 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说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之良苦。 27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四)《曹全碑》 《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由王敞等为纪念曹全而立。碑文记载了时任郃 阳县令曹全的家族世系及政德功绩。碑主曹全,字景完,敦煌效榖人,东汉灵帝光和六年 (183)举孝廉,除郎中,转任郃阳令。此碑于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碑石精细,黑明如 涂油脂,光可鉴人,完好无缺。运笔娟秀清丽、舒展超逸,结体秀美飞动、风致翩翩,堪称汉 隶中的奇葩。明代末年,原石出现断裂,今则缺灭文字更多。1956年移至西安碑林保存。 28


第二章

第八节

练习与应试指导

考级范作参考

王宜明临《神策军碑》 29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王宜明临《李玄靖碑》

30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李浩浩临《九成宫碑》

31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陆嘉磊临《玄秘塔碑》

32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王宜明书

33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王宜明书

34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第一节 毛笔书法1级试卷评析

考生:叶润华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章法处理尚合规矩,但是通篇大小不够和谐。大部点画已具备起、行、 收三个要素,但如“海”字的一些点画尚显粗糙、不到位。其他如“白”、“千”、“上”等 太大,“尽(尽)”、“海”等太小;“欲”和“穷(穷)”疏密不当;“里”的间隔距离不 匀称。今后应该在临习的过程中重点体会和总结汉字的结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35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点画较为分明,已经具 备了初步的提按书写技巧,能较好地运用书 写的各种技能。但点画在起收时的动作尚有 不到位之处,如横画的收笔等,回收仓促, 当使其更为合理、到位。点画之间过分的疏 密反差,破坏了楷书的堂正、平稳气象。字 和字之间的安排也尚有欠缺,如“年”字太 小,“双(双)”字上半部显得松散,落款 也偏离。今后当在创作中不断改进。

考生:何明锴

试 卷 评 析 : 这件作品第一行写得饱满、沉 稳,比较好,后面三行没能坚持到底,给人 以虎头蛇尾之感。今后多加强创作实践,于 点画、结体上多加练习、体悟,自会慢慢改 观。 考生:刘复曌灵 36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试 卷 评 析 : 这件作品整体感觉比较协调, 说明作者在章法安排上已具一定能力。但是 作品中个别字大小相差太悬殊,个别字的空 间布白存在不少问题,如“圣”、“不”、 “高”等,这影响了整体作品的质量。

考生:李鑫珏

试 卷 评 析 : 这件作品整体感觉比较平衡, 说明作者在章法安排上已具一定能力。点画 也具备了初步的顿挫感,但是作品中个别字 大小相差太悬殊。刚开始楷书创作,一般可 根据需要折格子书写,只要能够把每个字写 在格子中间,并且控制好每字的大小协调, 就能达到纵有行、横有列的理想效果。显然 此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横画太平,使字显 得缺少姿态。结构也欠匀称,如“长”、 “不”等字。此外,款识的姓名间隔太大, 这影响了整体作品的质量。 考生:张顺 37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用笔稳定,颇具稚拙之 趣。但下联比较松懈,字和字之间缺少呼应 联系。当于基本点画再加练习,使其点画的 完整度加强,如横画收笔、竖画起笔、点的 形态把握尚有欠缺。结体空间的大小要处理 得更为合理,如“气(气)”字上部的处理 欠规范。

考生:朱彦臣

试 卷 评 析 : 这件作品已掌握了初步的用笔 方法,但还显得比较生硬,不够流畅,点画 的造型能力尚待提高,对毛笔的控制能力尚 须通过努力练习来加强。“以”、“善”、 “无”等字的结构须再堂正些。此外,落款 太高,“梁”字下移半个字较为妥当。 考生:梁婧 38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第二节 毛笔书法2级试卷评析 试卷评析:这是一件隶书作品,考生初步掌握了隶书 的书写方法,藏锋用笔掌握得比较好,燕尾也比较开 张。落款处理成两行,使得作品章法更丰富。 不足之处是作品的用笔力度有所欠缺,点画还不 够圆润,要增加手腕运用以增加线条的弹性。结构有点 松散,还是要通过临摹来改进缺点。落款的字略大。

考生:刘磊然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取法颜真卿,用笔硬而且比较稳 定。作者已经基本掌握颜体的书法风格,整体风格协 调统一。楷书的平正已经表现出来。作者对点画的掌 握比较熟练,作品的每一个字的点画都比较稳定,点 画粗细、轻重也已经有所表现。 个别字的结构处理得不尽如人意,如“看”字重 心不稳,每一个字的结构都应再细细推敲。落款过短, 使得左下角显得空荡,若能加盖一枚印章,则更好。 考生:焦寅昊 39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试卷评析:此作品取法颜真卿,作者对楷书法则 已经有一定的理解。点画的粗细及轻重处理妥当, 字形结构协调统一,尤其“无”、“中”二字结构 比较到位;整体章法安排合理。 缺点是点画的掌握还是不稳,比如“外”字、 “有”字的撇处理都不够肯定。个别字的结构还要 改进,如“流”的右边太小,“色”、“有”字不 够平正。落款的字也应该再仔细琢磨。

考生:史浩冉

试卷评析:此作品整体比较统一,字的大小掌控较好, 没有很突兀的字。作者对点画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功力,轻 重、粗细也能有一定的表现。作品的结字遵循了楷书平正 的一般法则。 不足之处是纵横之间留白太多,造成整个章法气势 太弱。点画的粗细对比不够明显,粗笔太少,如“有”、 “中”两字的粗细、提按没有表现出来。 考生:廖智梁 40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试卷评析:此作品有汉碑的意味,回锋用笔基本 已经体现出来了,整体风格把握得比较好,作品 气息灵动活泼,作品正文与落款的位置处理得比 较妥当,整体章法安排合理。 不足之处是:中锋用笔还体现不够,起笔处 露锋过多,比如“山”字竖的起笔,“加”字撇 的起笔。整体布局上右下太过于重,前两行字的 下半部分往右偏,而左下比较空,导致作品往下 沉。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更加仔细观察字帖,多加 练习。

考生:李可钰

试 卷 评 析 : 作品用笔厚实,轻重、提按的效果 表现得比较好,字体结构平正大方。在转折处也 处理得当,作者已经做到中锋行笔,整体风格同 一。 缺点是用笔太单一,缺少变化,尤其是线条 收尾处,点画都呈现一样的形态,如“天”的两 横末端,“下”的长横等都有这样的毛病,应当 适当转动笔锋,改变点画的形态,增加丰富性。 章法上可以将“亡”往下挪,使得章法更加协 调。落款的字可再大些。 考生:冯宇扬 41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用笔提按有度,起讫较分明。 字体结构基本平正,没有明显的败笔。作品的字数比 较多,显得整体章法布局饱满丰富。 缺点是整幅作品的字的大小还是没有控制好, 如“云”、“处”、“爱”、“家”写得太小, “上”、“山”、“白”、“人”太大。还是要权衡 整体来处理字的大小,而且在字的结构方面需要细细 琢磨,多加临摹。

考生:金炜鹏

试卷评析:作品整体章法统一,气息很雅。点画的粗 细、轻重、长短都有所表现,结构也整体平正遵守楷 法,如“淡”、“满”、“坤”三字结构处理很见功 夫。 不足之处是用笔过方,使得整体略显生硬,不够自 然。作者应增强腕力的使用,让点画更富活力。落款与 正文的位置关系安排还不够合理,落款可略下移,或者 增加字数,来弥补左下方的空缺。 总体来说这是一件比较好的2级考试作品。 考生:韩振宇 42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试 卷 评 析 : 此作品的优点在于章法协调统一,横有 列、纵有序,每一个字的大小都恰到好处,,结构平 正,且天地留白比较到位,说明作者的对整体章法的掌 控能力比较强。 缺点是作品的用笔过于粗糙,缺少提按顿挫的丰 富表现,点画的粗细以及轻重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结 构不够准,落款的字数过少且字太小,导致整体章法左 下偏空。还应多加临摹,体会古人的用笔。

考生:赵心怡

试卷评析:此作点画厚实,中锋用笔,整体给人很 饱满的感觉。作品的结构宽绰,符合楷书法则,章法 合理统一。 不足之处是字的结构还是不够到位,如“和” 字太小,“而”的下半部分太小,“之”、“以”、 “也”、“句”这几个字拉得太长了,尤其“也”字 的主笔没有突出。点画的力度稍偏弱,轻重没有很好 的表现。作品的用笔不够熟练,丰富性不够。落款位 置可下移。 考生:栾嵘泽 43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点画分明并且有一定的变化,结 构基本做到了平正。章法纵有列、横有序,天地留白 合理,引首章为作品增添色彩。 缺点是点画的粗细、轻重没有区别开,捺脚按 笔可再重些。有些字的空间没有划分好,比如“若” 字的口太大,“山”字的竖太长,“文”字点太小, “水”的撇与捺太低,“风”的横折斜钩没有写出 来。尚需多临习,自然会有新的进境。

考生:肖遥

试 卷 评 析 : 这件作品取法柳公权,柳体风格干净挺 拔的感觉已有所表现,结构平正。用笔技法掌握比较 好,点画分明且轻重、粗细有所体现。整体协调统 一,布局饱满。 不足之处是对点画的掌握还稍显稚嫩,有些点画 写得不够肯定,收笔交代得不够清楚明白。落款的字 结构还应再仔细琢磨。 考生:王可欣 44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试 卷 评 析 : 这是一件欧书《九成宫碑》的临作,整 体章法宽松而干净。作者对欧体的方笔把握比较好, 收放关系处理得当,对结构的把握也比较准,尤其是 “旬”、“痼”、“矩”等字结构比较到位,中锋用 笔,点画分明。 作品的点画还是缺少提按的变化,主要是按的用 笔不够,加之字的大小变化不够协调,导致章法稍显 空旷,第一列字没有写整齐。落款的字稍大,有喧宾 夺主之嫌。还应多多临摹字帖,体会欧体的用笔及结 构。

考生:张晓坤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取法颜真卿,总体风格宽绰丰 腴,颜体的面貌把握比较到位。整体结构处理协调统 一。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提按变化,说明作者对点画的 粗细、轻重的用笔掌握相对熟练。 不足之处是整体的结构还稍有欠缺,如“下”的 第一横太短,“思”的心字底太小。个别字的大小还 没有安排妥当,如“海”、“贤”、“心”三个字太 大,“思”与“齐”太小了。落款过于随意,当用心 揣摩。 考生:昕珠 45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试卷评析:这件隶书作品充满意趣,点画饱满丰腴, 气息宽博、大气。整体上基本抓住了隶书的特征,燕 尾以及回锋起笔都做得不错,用笔从容自然,非常舒 展,而且轻重、粗细都表现出来了,章法布局安排得 体。这件作品说明作者对点画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以 及相对熟练的用笔技巧。 作者的行书落款为整件作品 锦上添花,增加丰富性。 不足之处是结构还需要多多琢磨,个别字的结 构不够到位,如“但”、“浪”二字。落款的位置太 低,应该往上提。

考生:陈盼文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整体风格宽博奔放,气势很大, 线条粗细对比非常醒目,结构基本到位。作品的用笔 丰腴饱满,很放得开。 缺点是每一个字都太大,造成章法太挤,字与 字之间的空间不够,使得作品给人非常拥挤的感觉。 要控制字体的大小,为每一个字都留出一定的空间, 使得作品章法更加舒畅。用笔有点草率,个别点画弧 度过于大,比如“一”、“千”、“室”等字的横太 弯。落款的字太大,和正文没有区别开来。整体的布 局要再改进,天地和左右没有留出空来。 考生:高慧楠 46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整体章法统一,楷法的规则基本 能够遵守,点画分明,作者掌握了一定的用笔技法, 落款位置与正文处理妥当。整体气息大气自然。 作者对点画的处理还是稍显单一,如起笔与收笔 处略显雷同,提按转换不够自如,顿笔等用笔技法还 没表现出来。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可细作推求。

考生:马海博

试卷评析:此作品取法颜体,整体风格抓得住。提按 表现明显,结构平正,整体布局合理妥当。 缺点是点画的起、收处用笔缺少灵动,未能将笔 锋的性能细腻地表现出来。个别字的结构有所偏差, 如“依”、“层”。落款的文字太小,而且整体偏 上。 考生:金昊 47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整体布局安排合理得当,风格 协调统一,点画的粗细及轻重都有所表现,作者也掌 握了一定的书写技巧。每个字的结构都基本平正,字 与字之间的空间关系适宜,落款与正文的安排妥当。 但是在用笔的细节方面还是有要注意的地方, 整幅作品枯笔太多,造成用笔不够润。个别点画用笔 太草率,如提手旁的撇行笔过快,使得点画收笔没有 到位。个别字的结构还需要调整,如“立”、“搏” 等字。作者书写还是要在行笔上多下工夫。

考生:窦银皓

试 卷 评 析 : 这件作品整体章法合理统一,行列非常 清晰明了,布局非常妥当。作者也掌握了一定的书写 技法,点画分明。结构基本平正,落款与正文协调统 一。 缺点是整幅作品点画的轻重、粗细没能明白地表 达出来。结构还是要再细细斟酌,字体的大小也不够 合理,虽然平正已经做到,但是结体的收放还没有处 理好,比如“去”字的最后收得过紧,“花”字上下 不协调,“归”字太小,“明”字左右失调。落款的 字体大小也应当斟酌改进。 考生:刘凯艺 48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第三节 毛笔书法3级试卷评析

试 卷 评 析 : 这件作品点画书写技能比较熟 练,结构平正,已具相当功力,落款与正文 的关系处理得较好。用笔还需再细微丰富 些,全幅以顺锋直下为主,可适当增加一些 逆锋用笔,同时增强方笔的运用,如此可使 作品显得更遒劲饱满。

考生:印嘉文

试卷评析:这是件带有北碑意趣的作品。是 一件不错的3级考试作品。作者已能较熟练地 书写各种基本点画。并能表现出北碑的特征。 章法处理也较为完整合理。但是“小”字太 大,“舸”字右旁太翘,“书”字腾挪过分, 是其小疵。勤加临帖,定能更上一层楼。 考生:黄高艳 49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取法褚遂良。从作品可 以看出作者对褚体有较深的了解,能把握褚 遂良用笔及结构的特征。落款与正文的处理 也较协调。 不足之处是用笔过曲,故有弱软之弊, 不够精神。结字略显板滞,可多临习字帖, 以去此病。

考生:窦银皓

试 卷 评 析 : 这件作品用笔稳定统一,结构 平正,款识和正文的大小、位置处理也较合 理,这说明作者已具较扎实的基本功。 当加意临习于点画的匀净、结体的空间 等方面再多体会。 考生:刘凯艺 50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试 卷 评 析 : 此作取法颜真卿,点画起收分 明,精细对比合理,结体开张,章法较稳 妥,落款也较合理。 不足之处是“他”的竖弯钩不够平正, “可”字的竖钩离“口”字太远。起首章盖 得太紧,应稍向右移。

考生:杨雯倩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取法颜真卿,点画结构 已初具规模,落款也较协调。 不足之处是结构空间上的疏密对比不 够合理,如“花”、“寞”等字。横画过分 右上斜,导致结体失衡。落款“丙戌”的 “戌”写成错别字,要注意把关。 考生:王明昱 51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行笔熟练,结体平正, 章法平稳,是一件不错的3级考试作品。只 是细节方面还需雕琢提高。如转折和钩不够 到位,所有字的结构偏窄偏紧,可以放松一 些。落款的字过于随意,当将正文的书写方 式移用于此。

考生:郭玥

试卷评析:这幅作品已具隶书规模,基本能 做到横平竖直。很多习书者以老师的字样为 范本,这件作品也如此。如想写好隶书,当 以东汉名碑为师,这才符合“取法于上”之 意。此外,隶书章法的基本要点是字距松、 行距紧,所以写隶书作品以折长方形格子为 好。 考生:王靖涵 52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试 卷 评 析 : 这件作品师法颜真卿,点画到 位,结体规正,能够较准确地表现出颜体的 风格特征,这是颇为难能可贵的。不足之处 是在整体风格的把握上还不够大气,雄强之 气不足。“照”、“石”等字太小,“明” 的“日”旁太低。

考生:任宝丹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能体现褚遂良的风格, 用笔稳定,结构基本平正,落款也较协调。 只是笔力稍显软弱。多练习体会,自会解决 斯弊。 考生:曹煜 53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试 卷 评 析 : 这件作品基本点画写得较好, 能保持中锋运笔,所以线条显得较为厚重, 而有质感。缺点是结构不够稳定。门字框的 字,“门”里的部分安排位置要以门字框的 两短竖为参照坐标。

考生:王启凡

试卷评析:此作品用笔的提按已有了较好的 表现,稳健中有一定变化。不足之处在于对 颜体缺乏理解,开合不当,有裹束之感,气 势不足,应在临帖中仔细体会颜体雄放大气 的意蕴。 考生:潘涵宇 54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基本点画起讫有致,结 体也较平正,落款和正文颇协调。八岁的儿 童能写出这个水平实属不易。不足之处是侧 锋过多,应多加强中锋行笔的训练。此外, 楷书结字要注意收放,如“行”和“师”字 的末笔应较长。

考生:紫萱

试卷评析:这件颜体作品点画沉稳,起笔、 行笔、收笔都中规合矩,落款也很稳定。只 是点画的粗细、提按上做得还不够,结构还 不够平正,望今后在结构的处理上多花工夫 琢磨。 考生:汪睿瑶 55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1-3级)

试卷评析:已具颜体面目,逆锋起笔的运用 较熟练,结体开张有气势,但细节处理不够 精到。颜体是相向取势的风格,所以它的竖 画经常略带弧度。如“直来直去”,那就意 味索然了。

考生:巨佳盈

试 卷 评 析 : 这件作品用笔精到有力度,颇 为稳健,章法协调统一,是一件不错的3级 考试作品。在结构尚有不足,整件作品扁势 过多,当使其更为方正些为好,如“山”、 “河”、“欲”、“更”等都需改进。 考生:庄仪 56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试 卷 评 析 : 这件作品点画匀称,已具相当 的功力,章法处理也颇干净合理。点画的 粗细,提按的对比尚须加强,某些字的结 构安排不够合理,如“岭”的山字头太大, “霁”的雨字头太长、“浮”的三点水第二 点要向左拉开,“秀”下面的“乃”不够舒 展。

考生:赵冉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点画起收合度,行笔稳 健,用笔基本到位,说明作者已具备一定的 用笔技能。只是字的结体大小悬殊,影响了 整体的统一。许多字向左倾侧,其原因是竖 没写直,横太翘。望今后在临帖的过程中重 点体会“横平竖直”的道理。 考生:韩粤 5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