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folio

Page 1

張舒涵

作品集 專案參與
藝術 製作 專 案 撰寫 ⺫錄 個⼈簡介 1 李若玫藝術家裝置藝術 2 林明弘藝術家裝置藝術 6 ⾝體織圖計畫 10 艋舺國際舞蹈節 12 造⼭運動 展覽⼯作坊 14 藝術品布展 18 台北當代藝術中⼼系列專案⽂字撰寫 23

張舒涵

聯絡電話:0989-362-520

連絡信箱:shuwsuechang@gmail.com

學歷背景:

國⽴臺灣藝術⼤學 美術學系 學⼠ 2010 ─ 2014

⼯作經歷

藝術家⼯作室 藝術家助理 2014 ─ 2023

l ⼯作內容主要劃分兩區塊:辦公室庶務與⼯作室藝術作品製作

l 整體⼯作室營運維繫、對外聯繫窗⼝、基本財務

l 藝術家創作前置作業、作品製作協助、後期安排攝影、建檔

l 執⾏年度項⺫之展覽籌劃、相關活動執⾏、訂製作品現場驗收

參與專案

1
2013 ─ 2014
台北當代藝術中⼼ TCAC ⼯讀⽣、實習⽣
林明弘藝術家 裝置藝術 2023 李若玫藝術家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裝置藝術 2023 林明弘藝術家 LV 101 台北旗艦店 跨界裝置藝術 2022 第⼗三屆臺北藝穗節 ⾝體織圖計畫 執⾏製作 2020 林明弘藝術家 裝置藝術製作 2020 艋舺國際舞蹈節 專案執⾏助理 2019 流變 ─ 鄭麗雲個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2016 造⼭運動 ─ 展覽⼯作坊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2016 系列專案⽂字撰寫 台北當代藝術中⼼TCAC 2014

李若玫藝術家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裝置藝術

專案概述

李若玫藝術家受邀展出浪 漫台三線藝術季,其考察 當地環境,將元素融⼊個 ⼈作品之中。該作品以⼿ ⼯⽅式進⾏紙張染⾊、剪 裁、細節描繪,再現植物 姿態,與展場詹冰⽂學故

事館產⽣共⽣狀態。

藉此次 藝術季 重啟 地⽅

保留場館,吸引鄰近居⺠

⾛ ⼊ 並試著 與 ⺠眾開啟

對話, 同時吸引⻘ 年造

訪、了解苗栗。

負責項⺫:作品製作

2
藝術 製作
3
4
5

林明弘藝術家

LV 101 台北旗艦店 跨界裝置藝術

專案概述

林明弘藝術家以 壁 畫 概念 作 為 創作⼿ 法 , 提取

布飾 圖案 加 以⼿⼯繪製 ⽽成 。 此 系列作品 不僅

是美術館⼤型裝置藝術,亦跨界⾛⼊時尚產業、

建築、⽣活之中。

負責項⺫:作品製作

6 01
7
8
9

⾝體織圖計畫

專案概述

⾝體織圖計畫 為⺩永 安藝

術家以 感官 與 感知為核 ⼼

創作之作品。其發表於第⼗

三屆臺北藝穗節。作品結合

視覺、觸覺、劇場、舞蹈、

表演,帶領觀眾以新的⾓度

打開感官。此計畫內容在台

灣當代藝術 討論 中 較顯少

被提及,因⽽備受注⺫。

執⾏製作

負責項⺫

l 團隊排練安排

l 宣傳推廣

l 團隊聯繫窗⼝

l 演出票務規劃

l 貴賓接洽聯繫

10
專案 介紹

艋舺國際舞蹈節

專案概述

專案執⾏助理

負責項⺫

l 演出團隊資料彙整

l 活動⽂宣、⼿冊、網站校稿

l 舞蹈節期間志⼯⼯作安排

l 舞蹈節期間突發狀況排解

l 開幕記者會、講座紀錄

12
史,⾸
並邀請國內外舞
專注於各演出發表,同時串連艋舺特⾊商家與鄰⾥。
艋舺國際舞蹈節為曉劇場落腳萬華,結合在地⼈⽂
次主辦之舞蹈節,
團共襄盛舉。舞蹈節不 只
13

造⼭運動 ─ 展覽⼯作坊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專案概述

創作個展流變藝術 教育 活動 以

藝術家創作脈絡為發想,取其

創作元素:⼭,為⼯作坊主題。

藝術家 透過 ⾊ 彩 與 獨有的 線 條

語彙刻畫⼭的⾼聳,⼯作坊參與

者則透過⼿塑造⼭形變化,呼應

藝術家的線條表現。

使⽤現成物:紙箱、紙板形塑⼭

的⽴體⾯貌,並賦予個⼈內在⼼

理⾊彩,跳脫固有⼭的印象,嘗

試使⽤幾何抽象概念加以表述。

由 ⼯作坊 開啟 藝術家 及參 與 者

雙向 對話, 參 與 者不僅欣賞 作

品, 更近⼀步讓 展覽中 的 平⾯

繪畫 ⾛向 ⽴體 雕塑 , 各⾃開 展

出獨⼀的想像。

與此同時,藉⼯作坊進⾏延伸提

問:藝術教育過程中產⽣的個⼈

作品將 能夠如何被保存 ? 與其 價值為何?

負責項⺫

l ⼯作坊內容策劃

l ⼯作坊執⾏

14
15

造⼭運動 ─ 展覽⼯作坊

藝術教育過程的產出如何被保存?與其價值

⼯作坊作為⼀道窗⼝,透過「塑形」連結觀眾與藝術家創作脈絡, 同時探討觀眾參與產⽣之作品,將如何被保存?

16
形塑⼭,⼭之往?
17

藝術品布展

地點:⾼雄遠雄 THE ONE

建案

專案概述

特別 收 購在 藝術⼯作室 皆 以 成 ⽴

專案進⾏製作。流程包含:前期作 品內容討論、合成圖模擬、作品製

作、作品包裝運輸、以及現場布展 施⼯。

負責項⺫

l 藝術品運輸聯繫

l 檢視藝術品完整性

l 現場布展定位監⼯

l 現場業主單位驗收

18
19

藝術品布展 地點:台北私⼈宅邸

l

l

l

l

20
負責項⺫:
藝術品運輸聯繫
檢視藝術品完整性
現場布展定位監⼯
現場業主驗收

藝術品布展

地點:⾼雄國城定潮建案

專案概述

此 專案 是件 三聯 屏 ⼤ 尺幅 訂製

作品,同時業主為了宣傳⺫的,

另 外製 做 藝術 微噴輸 出品。其

透過多次校 ⾊, 盡可能減少顏

⾊落差。

負責項⺫:

l 藝術品運輸聯繫

l 藝術品現場修復

l 業主單位現場驗收

l 輸出品校⾊

21
22
地點:北京藝術博覽會
負責項⺫: l ⼯作室與藝廊聯絡窗⼝ l 藝術品現場修復 l 展位規劃討論
藝術品布展
藝術品布展 地點:台北藝術博覽會
23 台北當代藝術中⼼ 系列專案⽂字撰寫 撰 寫

2014/ 6/ 21

The Burning Issue Residency Program : When( not ) t o let go – L ee K it – Tal k #2

關鍵議題駐村計畫:甚麼時候(不)放⼿ – 李傑–講座#2

24

有關每天的事物

本次講座中,李傑以藝術家⾝分為發想:

透過 藝術 表 達 如何 看待社會 ?為開 頭 ,

上 半 場分 別由 藝術家 許 家維以 及吳 季 璁 概述各⾃的創作狀態。

許家維提出《和平島故事》(T he stor y of hoping island )、《鐵甲元帥》兩件作

品, 圍繞 在 地歷 史 、 野 史為 主要創作 脈

絡。《和平島故事》讓造船廠與祖⺟的⼝

⽩成為主軸,拉攏⽇據與現在兩個時空,

架構出歷史層⾯對話;《鐵甲元帥》則呈

現與 鐵甲 元 帥溝通 的經過 , 並 進 ⼀步引

發 對當地 連 串的 探 討 。 過程 中, 必須

不斷與他⼈交涉、對話以重建、追溯 史

料源頭 。 ⽽吳 季 璁則 從 個⼈ 簡 歷出 發 ,

透過 編 年⽅式 逐 ⼀開 始探 討 個體 性 這 個 題⺫。

主持⼈|李傑

與談⼈|許家維、吳季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同時,透過「參與

國際⼤展 」的⾃ ⾝ 經 驗 衍 ⽣對藝術 產 業 與機制的討論成為下半場伏筆。 不論是

許家維或吳季璁,經過巧妙安排後形成兩

條迥異的討論 ⽅ 向 。對 ⽐ 兩 位 對中 介 藝

廊、國際性⼤展、⽣活和⼯作分野的看法,

李傑透過問答交織出討論核⼼-往往 資

本主 義 式 的 現實 狀 況 讓 ⼈ 產 ⽣出⼼理 落

差,因⽽有了許多迷思,藝術家可能忘了

原初的本職( 質) ,開始汲汲營營。

但,藝術家的專業是甚麼?藝術家⾯對社

會⼜如何貢獻專業?在上述談及之前,仍

存在根本的⼤前提:台灣的藝術機制、環

境不夠健全,沒有基礎的研究⾜以⽀撐在

地 的 展覽計畫, 經 營 屬 於 台灣藝術 史脈

絡,致使⼤家 味地以為外國的⽉亮⽐

較圓。之於藝術家,個體如何與外界連結

並擺脫刻板印象以經營藝術家⾝分?

25

2014/ 7/ 05

The Burning Issue Residency Program : When( not ) t o let go – L ee K it – Tal k #3

關鍵議題駐村計畫:甚麼時候(不)放⼿ – 李傑–講座#3

有關狀態和社會

26
主持⼈|李傑 與談⼈|賴志盛 與談⼈|⾼俊宏

「 藝術家 」⼀ 直都 僅是 個 具 有雙向開

⼝的中介形體,連接內部( 個體) 與外部 ( 社會)。賴志盛試著將內部與外部對話

的時 間拉⻑ , 並 以 漸 進 的 ⽅式 擴充 作

品的觀念性,即便 作品形式簡單。以

原⼨ 素描 為 例 , 使⽤ 簽 字 筆 勾勒誠 品

藝 廊 空間 內 所 有平⾯的 交 界線, ⽽同

等 形 式 亦 展現 于倫敦 的 Haywar d

Galler y。呈現的素描概念超越傳統美

學的素描 觀念,⽭盾的是其形式的本

質上卻⼜ 更 貼 近 素描 ( dr awing) 草 圖

的概念。另還有《垂直》、《⽔平》、《⾨》、

以及近期發表的《邊境》, 貫減法的

創作 模 式 讓 作品與場 域達到 ⾼ 度 的結

合 , 或者 說 場 域即 作品 的⼀ 部 分 ;反

觀,⾼俊宏則將整個社會環境剖⾯、提

出、再呈現,甚⾄在 2003 年後退以第

三 者⾓ 度, 把 ⾃ ⼰定 位為觀 察 者 , 根

部深 ⼊ 社會 , 並 傾 向透過合 作計畫 完

成⽥野調查記錄如《家計畫, 個太遠

的緬懷》、《廢墟》…。

不論 賴志 盛或⾼ 俊宏 的 作品實際 上

都是很個⼈的,從藝術家視野出發看

待外部世界,剝除形式、⼿段等外在

因素,往往藝術家只是⼀個⾓⾊。真

正 想 要 ⾛ 進 社會 結 構 予 以 回 應 其實

並不 需 要 ⾼ 掛 藝術家 此⼀ ⾝分 的 標

籤。通過李傑的解釋,其所謂「安⾝

⽴命」後再響應社會,不代表不關⼼

或者 個體與 社會 的 連 結 必需具 ⼿ 段

性的議題存在,⽽是以 種謙虛的、

個⼈的姿態看待,並且在此之前的⾸

要⼯作是做好⾃⼰。

經過前兩場談話的鋪陳,似乎逐漸勾

勒出李傑在此駐村計畫中主要對話:

之於藝術家的個體性與社會性。並以

「⼯作」為命題,切⼊論之。就社會

性介⼊來說,⾼俊宏作品恰似較為貼

近;相對賴志盛的創作狀態來說,專

職藝術家始終不發⽣在其⾝上。建築

⼯地的⼯作經驗是作品的根本靈魂。

同樣濃縮藝術家本⾝於作品中,⼀透

過⼯ 地考現學⽅式,轉換呈現;另則

在視覺元素中投注其精神。

回溯兩位講者時代背景(⻄元七零年

代左右),歷經政治社會的改⾰開放,

股 變 ⾰ 與 參 照 國外 的 ⾵氣席捲 整

個社會,即便有了整體性的改⾰,但

我們 卻始終 無 法 真正 進⼊主流藝術

史的脈絡中,因⽽存在、延續了⼀股

鬱悶。有了時代背景的奠基,也才有

⾼ 俊宏 早 期 的 《 再 會 , 我已 從 此 離

去》、社會化無聊系列中的《追⽕⾞》、

《跑 河堤》、《阿普遜傘》、《泡沫的消

失》…。從⾝體出發,以「⾏動」作

為做作品的⽅式。不論作品中物件元

素為何?箭頭符號、球體、箱⼦、⽕

⾞,創作的形式已在創作歷程中達到

飽和狀態,甚⾄⾯臨做不下去 途,

再 更 進 ⼀步透過 歷 史 距離 讓 創作⽅

向回扣歷史事件以看整個社會。

27

2014/ 7/ 12

The Burning Issue Residency Program : When( not ) t o let go – L ee K it – Tal k #4

關鍵議題駐村計畫:甚麼時候(不)放⼿ – 李傑–講座#4

主持⼈|翁⼦健

有關個體裏的那個⼈

與談⼈|⺩福瑞

與談⼈|⺩美玲

有關個體裏的那個⼈,李傑在此虛構了「⺩美玲」 ⾓⾊,欲撇開藝術家⾝分影射李傑個⼈。 ⼈飾⼆ ⾓的李傑,既是藝術家( 李傑) 也不是⾮藝術家( ⺩美 玲)。回歸創作者位置與⺩福瑞進⾏對話,並且邀請 翁⼦健從宏觀的⾓度予以彙整,梳理整個駐村計畫 以及創作歷程。

當⺩美玲( 李傑) 朗讀⽇記式⼿稿,近乎⾃我的剖⽩,

實則提出對藝術定義的質疑。就⺩美玲( 李傑) 所拍

的⽇常照⽚,是不是藝術?尤其,當相機的取得變

得捶⼿可得,拍 照成為最普通的⼩事,拍照還是藝

術嗎?不論⺩美玲、李傑、⺩福瑞都企圖拉⻑並呈

現 某 個 剎那 感覺 強烈 的 剎那 , 構 築 那份 ⼼理 空

間,轉化⽽外顯。彼此的差別僅在於媒材使⽤的不

同,以及⾝分的不同。是藝術家、不是藝術家,通

過藝術家⾝分的產出被稱做藝術,反之不然。相較

創作者感性⼤於理性,翁⼦健透過對空間、聲⾳的

分 析連繫李傑和⺩福瑞兩⼈。

28

針 對 空間 的 處 理,兩⼈ 皆 掌握氣氛 的 營造、 都

具備即時性特徵,所謂現場感的重要。但是,⺩

福瑞 的 空間需 要 有觀眾參 與,⽅ 能 達到 對話 的

⺫的;李傑的展場空間則需 要觀眾⾃發性地挖

掘。對其⽽⾔,每個空間都是私密空間,需要時

間獨⾃⼀⼈去感覺、思考、如何予以回應,空間

中 的 活動 都 將 成為 作品 的 部 分。 毫無疑 問 , 聲

⾳ 在⺩ 福瑞 ⼿中 是⼀ 種 表 達 語 ⾔ , 亦 兼 具 實驗

性 。相對李 傑的 對 聲⾳ 這 項 媒材 的使⽤ , 翁⼦

健 則 戲稱 其作品 的 現場 呈 現 如同 噩夢般 不 斷 迴

旋 。以 循 環 ( loop) 概念 , 嘗試 去 除 ⾳樂 的 邊 界

( ⾳樂被時間框架著,有開始和結束兩個端點。

藉 循 環 播 放 , 觀眾 無 論何時 進⼊展場、 無 論 花

多少時 間待 著 , 卻 永 遠 不知 道⾳樂 的開 始 和結

束) ,⼀如對空間的想像綿⻑⽽無邊。

在最後 場談論中,焦點回到李傑⾃⾝,⺩福瑞

像是對⽐。表演絕對是動態呈現,卻⼜不是說李

傑的作品絕對安靜無聲,⽽是在表達上,流動於

觀眾與作品之間是絕對 內在的、抽象的、屬於

⼼理 空間 的想像 。 亦 即 存在於 個體中 的 個⼈ 部

分。誠如翁⼦健所說,難以討論卻以不同層⾯在

此詳加論之。

29

2014/ 8/ 13

The Burning Issue Residency Program: Strategic Business plan Public Stakeholders Consultation Focus groups – Kit Hammonds

關鍵議題駐村計劃:策略商業規劃

公共關係⼈諮商焦點⼩組 – 基‧哈墨斯

⼯作坊之⼀:成果與特質:⽊偶與操偶者

政府、機構、個體。操偶線

向 上 連 結 公 部⾨ 、 向下 連 結 ⽊偶 本⾝ 意 謂 機 構 、 四

肢則指向我們個⼈。嘗試藉「遊戲」( play) 概念進⾏

⼯作坊,使觀眾成為參與者,以⾝體參與⼯作坊,直

接 地 介 ⼊ 討論平 台。 並 將 全 體 分 為 ⼆ 成 ⼩ 團 ,分

別依題進⾏⽊偶製作與會後討論。

在有限素材與時間下呈現的⽊偶代表兩個「團隊」的 「想像」。團隊顧名思義反應出 種多數的、具有共

識的思維,勢必得經由意⾒的表達與討論。尤其⽊偶

在此僅代 表思維上想像的擬現。事實上,參與者試

著轉化個⼈對機構的想像、藝術環境現實的想像、社

會 與個⼈ 看待 藝術 的想像 。 這 些 想像 出 發於 個 別的

主觀意⾒以及相互交織成 Kit ⼝中的「⽊偶」。即便

⾯對相同主題,兩組的呈現卻⼤相逕庭。其 實如上

述般在熱烈討論後,以想像為依據建構出⽊偶。所選

⽤之物件的⼤⼩、形象、距離等存 在各種暗⽰ 藝

術 仍 是 遙 遠 ⽽ 崇 ⾼的 、 機 構 ⼀如 ⺟ 體對外與公 部⾨

打交道,內部則聚集種種藝術⾏為,並總是處於⾃娛

的狀 態。 另⼀ ⽅ ⾯則 恰好 相 反 。 過程 中 討論 相對 較

少,於基礎架構

30
添加
件,甚⾄,對於 物件的使⽤產⽣意⾒分歧時,能保有不認同的空間, 其產出的形貌即共識下⽊偶的想像。特別是,組員將 ⾃⼰縮⼩ 成螺絲釘,進⼊⽊偶中,戴起頭套,穿起 盔甲,繫上繩⼦,彼此相依相牽,環繞⽽⾛。利⽤腰 間上 的 紅繩 繫 起⽊偶 與 組員 兩 端 , 亦透過 ⽊偶 連繫 起組員 。 起 步 繞 ⾏ 的同 時產 ⽣ 了表演 ( perf or m) 的 概念,這由於參與者成為了作品元素之 。就表現形 式⽽⾔,前者的產出傾向裝置的概念,後者隱含劇場 特質於其中。 Kit Hammonds 為期幾週的駐村計畫開端藉⽊偶的 意象連結三個討論要素:
下各⾃為想像

綜 觀 來說 ⼯作坊 的⾓ ⾊ 定 位 , Kit 是

條導引線、⽊偶是提問也是答案、觀

眾則是參與者、特殊要⾓ 觀察員才

是真正的觀察者,全覽現場狀態同時

針 對 參 與 者 ⼝ 語表述 部 分, 提 出細

膩的反饋。利⽤⽊偶指出⼀雙「看不

⾒的⼿」,其操縱的主、被動關係,⼀

直以來根深於體制之內,乃⾄社會之

中。過程中,採⽤⼤量象徵性符號,

試 將 抽 象概念 轉 為 具 體 指 涉 意 義 的

集合物件。透過⽊偶,觀眾形塑的是

⾯對提問所產⽣的想像,⽽這些想像

⼜從觀察與討論中被堆疊⽽出。脫離

貫 聽 講 模 式, 使參 與 者 實 質 達到

討論的⺫的,甚⾄推進思考的深度。

31

2014/ 8/16

The Burning Issue Residency Program: Strategic Business plan Public Stakeholders Consultation Focus groups – Kit Hammonds

關鍵議題駐村計劃:策略商業規劃

公共關係⼈諮商焦點⼩組 – 基‧哈墨斯

⼯作坊之⼆:⽇常議題

前 場討論建⽴了機構的雛型,接著 Kit 將焦

點轉向單位之間資源使⽤關係。在此提出海上

島嶼的場景設定,分別代表政府、資⾦、藝術。

島嶼彼此隔海相望,參與者必須利⽤各島上有

限素材試圖搭起對話的橋樑。

分 散 於 三 島上 的參 與 者 關 起 ⾨ 經 兩 道 問題 出

發 想 要 甚麼 ?如何 進⾏ ? 再以 各⾃ ⽴場與

其他兩⽅做出交涉,⺫的達到三島連結。然⽽,

討論過後卻幾乎無法建⽴起橋梁,原因何在?

就政府,希望先與資⾦搭起單向管道,促使資

⾦流向藝術,⽽藝術則產出有形與無形的社會

產值,不論對政府或者社會,呈現正向的發展;

就 ⾦ 融 的討論過 程 中, 則 對 府 ⽅ 提 出 各 種 財

政措施,欲滿⾜其提出之要求,包括:制定法

律、制度。期許資⾦本⾝是⼀座介於藝術和政

府的中間媒介;⽽藝術則⾃顧⾃地搭起 艘⽵

筏,企圖遊⾛於資⾦和政府之間。確實彼此都

完成了關係的想像連結,但,好像上述中約略

透露出些許狀況端倪,故 Kit 在後半段的⼯作 坊中做出了觀察上的整理。

32

⾸先,原初設計中欲以「共享」( shar ed) 與「協商」( negotiated) 的概念

進⾏。因此,從態度層⾯⽽⾔,交涉的雙⽅⽴⾜共享的平台便不會產⽣所

謂「交換」的動作,同樣 也不會有「開條件」的舉動,此回應了政府與資

⾦交涉的過程,以利益交換為基礎。反觀藝術則較缺少與其他協商的部分。

之所以強調搭「橋樑」的意象在於橋樑是能 夠通往雙⽅的通道,不只是連

接還有互相通往的暗⽰。有別於⼀艘流動的⼩船,讓資源穿透⽽流動;相

較 起 來 , 船 的意象則是⼀ 種 容 器 , 聚集 的概念 。 真正 流動 的 反 ⽽是 船 ( 容

器),⽽⾮其中的資源,意象的處理就產⽣與社會現實情況相抵之處。⼜,

既然是⼯作坊討論,必定有各⽅⾯的聲⾳,指出討論的前提設定看似缺少

了社會的考慮因素。的確如此,但更有趣的看法卻認為⼯作坊發⽣的空間

即代表社會,換句話說,當下進⾏活動的地下室樓層,即意味社會這個⼤

環境,有了⼤環境⽅

針對關係⽽⾔,事實卻是要⾯對現實與理想的拉扯。同 樣 地安排 觀 察 員 ⾓ ⾊,其 存在 卻 更加 隱 晦 並 將

33
能想像汪洋的 海與其上的⼩島;有了社會環境,才有 政府的設⽴、資⾦的存在、藝術的發⽣。
⾄⺫前的討論皆
觀 察 的 ⼯作 交到 每 位參 與 者⼿中,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紀錄者,紀錄討論的過程。塗塗寫寫的 ⽂字以及能被舉證的錄⾳,串起現場此起彼落的談判原貌。前來參與⼯作 坊的參與者逐漸轉變了參與的⺫的,以及成為活動的中樞要⾓,且主動地 延伸更多環環相扣的議題,由「帶⾛」變成「產出」。

2014/ 8/16

The Burning Issue Residency Program: Strategic Business plan Public Stakeholders Consultation Focus groups – Kit Hammonds 關鍵議題駐村計劃:策略商業規劃

公共關係⼈諮商焦點⼩組 – 基‧哈墨斯

⼯作坊之三:⾵險的演習

來到第三場⼯作坊 ⾵險的演習,也宣告進⼊了公

共性的討論範籌。利⽤⼤富翁遊戲概念談公共中的

⾵險管理,當然預設涵蓋範圍就顯得相當廣泛,也

顯現出藝術較少提及此,卻不代表不存在。對獨⽴

機構來說,⾯對的挑戰和威脅必然 不亞於⼀般商業

營運,尤其像 T CAC 這類空間已經過起步將朝永續

經營的⺫標邁向,潛在⾵險也隨之增加。

34

相信每個⼈對⼤富翁規則瞭若指掌。⾸要規則,預先設計了各種現實情

境,或者具有⾼⾵險,或者反之。這些情境可能導致那些損失?便牽動

玩家⼿中的⾝分牌組以及「籌碼」。當參與者透過旋轉輪盤上的指針,

正啟動了命運以及將帶來的可能⾵險。例如:經濟蕭條之下,導致政府

必須有新的經濟施政⽅案,如同消費卷的產⽣,因 此做為遊戲莊家就

有了這麼⼀條規則 發

35
新的腳本,⾯ 向虛擬社 會中可能⾯臨卻尚未提出的情境。雖說⾯向虛擬社會不過卻 根據現實社會情況做思考,也就是如命題所謂的「演習」。相較前兩場 的遊戲,不會有終點也沒有明確的討 論結論,重要的是,參與者回歸 社會的想像,尤其點出從事藝術產業無論如何都不會脫離公共的連結。 以此為伏筆延續到 Kit 的研究總論之中。
放玩家等值⾯額。經過幾輪遊戲後,針對遊戲規 則玩家有了改更修正的權⼒,也就是說,參與者開始構思

2014/ 12/07

Socially Engaged Art Talks IV “Socially Engaged Art In Hong Kong” 社會參與藝術系列演講四「社會參與藝術在⾹港」

36
主持⼈|呂佩怡 與談⼈|丁穎茵 與談⼈|⿈⼩燕

「社會參與藝術在⾹港」由⿈⼩

燕、丁穎茵分別就現實情況與計

畫案例論之。⾸先,社會參與藝

術 ( socially engaged ar t) 的

發展在⾹港受政治、政策、商業

等等限制。對 ⾹港⽽⾔,既沒

有⺠間博物館也沒有廣場、甚⾄

沒有農業、⼯業。回溯九 O 年,

農 ⼯業 逐漸退 出 改 以 著重商 業

炒作的經濟景況,增加旅遊外匯

收⼊變得格外重要,「藝 術」即

被點名為政策⼿段之 ,如同⻄

九⽂化園區成⽴初衷。⽽意味購

物中⼼( shopping mall) 的廣場

結合展場加以放置的動作,稱之

公 共 藝術 諸 如此 類 。藝術 ⾮ 藝

術,⽽是⼀種「⾏銷」。此靠攏

的關係恰似理所當然,卻⼜⼗分

弔詭。在於,⺠眾無法意識到⾝

為「觀眾」這層⾓⾊,當他們站

在作品之前之中時。⾯對作品,

不是沒有觀眾 ⽽是作品本⾝喪

失與外界對話的功能,導致藝術

在 ⽣活中,藝術 卻 不存在 ⽣活 中。

⿈⼩燕與其團隊於 2002 年共同成⽴⺠間博

物 館計畫 ( Community Museum

P r oject),將博物館概念帶⾄圍牆外,正所

謂「沒有博物館,只有博物館計畫」。針對

⾹港都市更新、傳統產業、⼯藝技術,衍⽣

包括:整整⼀條利東街( 四部曲)、⼩作業⼤智

慧:深⽔埗⼯匠+旗津社區計畫,各⾃維繫

著屬⼈、屬地的獨有⽣態模式。傾向⼈類學

的、社會調查式的執⾏,以社區為中⼼向外

擴延與藝術達到連結為操作導向;相較前述

將作品放置社區中,試以介⼊⽽發⽣關係,

不禁要問:社區真的需要藝術嗎?透過策展,

社會資源策畫,進⾏跨域的資源整合,期望

構築起合作平台。2009 年成⽴的活化廳便

以此為⺫ 5 標運⾏。

不論是⻄九⽂化區、M+視覺⽂化博物館,

乃 ⾄ 巴賽爾 藝術展, 過 度 重視 利益 讓 ⼈ 詬

病。檯⾯所⾒多數抹去甚⾄忽略⾹港在地⽂

37
化 , 如 : 公 共 ⽂ 化 、公 共 政 策 、公 共 分 配 等 等,由好看的、漂亮的、噱頭性⼗⾜的予以 替代,儼然視藝術為「⼯具」、為包裝權⼒ 的糖⾐。之於⼤眾,藝術是不存在還是看不 ⾒?

2014/ 12/19

Socially Engaged Art Talks V“Artist’s Productions in Foreign and Community Bonding”

社會參與藝術系列演講五

藝術家的異地創作與社群聯結:⾼俊宏 VS.⿈博志

策劃主持|呂佩怡 講者|⾼俊宏 VS.⿈博志

社會參與藝術系列進⾏到第五場,由單 案例討論轉向跨地域聯繫

牽涉層⾯從事件擴及整體社會結構與時代背景

38

挖掘

反映在縮時對⽐狀態下,歷史的⽚段被予以擷取、兜攏,恰巧地投射距今

三⼗年前的社會史形貌。尤以時空參照為其⼀重要 關鍵,其⼆依舊著重與社會的

對話⽅式。

過 去 三⼗年內 不論 台灣內 部 或者 外 部

整體 世 界 經 濟 歷 經許多 ⼤ ⼩ 事件 。外

部,新⾃由主義逐漸取代舊帝國主義、

⽯油危機、外交政策失利、加⼊ WTO

等等;內部,⽩⾊ 恐怖、急遽的⼯業

化、過度蓬勃發展導致泡沫化,⼣陽產

業⼤量外移。以此為前提,⿈博志透過

襯衫背後的成⾐產業連結上深圳。之於

台灣,深圳是產業外移的代名 詞;之

於深圳,台灣是產業發展進程活⽣⽣的

例⼦。然⽽三⼗年後的現在,深圳改變

的速度卻超出我們既定印象,導致想要

找 名 裁 縫 ⼯ 都 顯得 困 難 重重 。 另⼀ ⽅

⾯,⾼ 俊宏重啟廢墟淵源發展出《廢

利⽤故事說故事成為⼊⾨也作為⼀種批

判的⾓度,⾼俊宏延展野史調查紀錄,

像是對張正光參與神⾵特攻隊輾轉來台

歷程、海⼭煤礦事件倖存者周宗魯的撰

述。並加以 ⿊⽩影像紀錄,刻意簡化拍

攝技巧,讓景框中的物件更貼近事件本

⾝。⿈博志則透過《藍⾊⽪膚》延續計

畫脈絡,並使⽤⽣產線意象。當這條⽣

產線進⼊美術館,同時也被予以放⼤。

襯衫、⽣產鏈原初的定義被改變,襯衫

不再是商品,輸送的物件也不是商品,

⽽是成為⼀條連結,連結台北和深圳以

及計畫中每 個⾓⾊ ⺟親、吳姨、 志

⼯、美術館館員、觀眾。線上運作包含

了對「移動」的想像 襯衫的移動,半

成品到成品的移動;吳姨的移動,從⽼

家到台灣、到美術館;⺠眾以⼯易物( 襯

衫) 繼⽽擁 有作品,以此,藝術家提出如

何擁有作品的提問。對兩⼈來說,社會

的縮影存在於出版品的摺⾴之中,是對

⼤環境的觀察,根源⾃在地⾦字塔底層 的現實照映。

39 以
說》
⿈博
的《⽣產線 中國製造&台灣製造》計畫、⾼俊宏的三本書《陀螺》、《⼩
、《諸眾》切⼊,前者憑藉⼀件單寧襯衫看⾒背後成⾐產業興衰並延展其特殊的
係網絡;後者則跳躍在台灣、⾹港、光州、 沖繩等地做考察,沿著歷史軌跡進
跡起初是
演變到現在成⼀個個封存歷史的容器。 也在《兩個 1984 台灣/ 英國》作品中 針對 1984 採礦業在英國受到經濟政策 的影響發起的⼤罷⼯事件,以及台灣的 海⼭煤礦事件,從礦產業看到連結。
影像晶體計畫:⼗個場景》,廢墟遺
軍營、糖廠、遊樂場、礦場,

2014/ 12/21

Socially Engaged Art Talk “Post Participation”

社會參與藝術系列演講

策劃主持|呂佩怡

講者|⾺可.丹尼爾博⼠

特別加映場「後參與」

40

本場講座 邀請 第⼋屆深圳 雕塑雙年展策展⼈

Mar ko Daniel( ⾺可.丹尼爾) 論其「後參與」

概念以及對「參與」做本質上的討論。以展場

內五件作品,⽩雙全《天國會》、 海克特•扎

莫拉 ( Héctor Z amor a)《開放》、尤尼斯•拉

蒙 ( Younès Rahmoun)《房間#11》、賴志盛

《邊境》、希拉•佩佩 ( Sheila Pepe)《為了⼈

⺠》,加以說明此次的雕塑雙年展。

⼀再打破規矩,計畫出版畫冊,改變對雕塑

雙年展的印象,跳脫字詞的限定,社會雕塑 成為新的出⼝。道德⼤過傳統美學,勢必作 品挾帶更強烈的批判性。在中國,既 無法切

割政治社會脈絡,還得⾯對⾔論審查等等官 僚體系的限制,談判儼然成為策展⼈另⼀項 要務之⼀。《天國會》透過語意上的連結,組 成象徵「⾼度」的組織,反 映⼈對社經地位

的追求,亦展現觀眾對藝術往往抱持著觀望 的⼼態,致使眾選擇參與藝術也選擇不參與 到藝術中的⼀種⽭盾⼼理;海克特•扎莫拉使

⽤⾃動屏蔽柵欄⼀⽅ ⾯劃出觀看的路徑,另

⼀⽅⾯阻隔觀眾;尤尼斯•拉蒙以當地材料建 構⾃⼰的私密空間,邀請觀眾進⼊空間迫使

其思考與聯想;《邊境》的作品,觀眾必須⾃

⼰決定如何 觀看作品,在狹窄的通道上,觀

眾是參與者也是被觀看者或者說是作品物件

之⼀; 希 拉 • 佩佩於 展 場內 成 ⽴ 展 覽⽂獻 中

⼼,某層⾯來說,具體建構了展覽的架構。即

便藝 術傾向社會性的,試圖融⼊⽣活之中,

在相當程度的⾨檻。雖然波伊斯提

⼈⼈是藝術家,但強調的重點並⾮藝術家

⾝分,⽽是每個⼈都擁有獨⼀的創造⼒。

「我們從未參與」作為展覽命題,回應波伊斯 ( Joseph Beuys) 發展⽽出的社會雕塑概念。

雖 然 名 為雕塑, 卻是超越 傳統 加減 法的雕塑 定義,轉向藝術與社會進⾏對話,甚 ⾄藝術 參與 進 社會之中。 這個 藝術 概念早盛⾏於

七零 年代,延⽤過程中卻導致「參與」這個觀

念⻑期被受誤解 。在 於 觀眾的參與 固 然 重

要,可是不等同「讓觀眾參與的藝術才是好的 藝術」,⽽是將參與視為「前提」稱作參與藝 術( socially engaged ar t) 。以⽅法學的⾓ 度改造、影響社會。⼜,參與的「動作」包含

個⼈意志的選 擇,參與、不參與、沒有參與、 從未參與。在此,其牽涉了中國政治⼒量的拉

扯,對⽐⽂化⼤⾰命時期,被標⽰著強迫式的

參與 、集 體 主義式 的參與, 失去個 ⼈意 志 的 參與。因此,「後參與」的想法,針對有形的

參與賦予個⼈( 觀眾、藝術家) 選擇權,也就影

響了 藝術 家 的態度。 例如認 為傳統 繪 畫再現

現 實 的⽅ 式才是真正 的參與,反之 則沒有 參

與;相應無形的參與則存在作品創作的過程,

如陳界仁《殘響世界》呈現樂⽣療養院的歷史

發 展。 期 間藝術 家親 ⾃參與 抗議 的 ⾏ 動在作

品中看不⾒,但藝術家 確實參與其中。憑藉

上述,「後」參與的想像對⽐之前的參與意義,

其擴 ⼤ 參與 範疇卻⾮ 過度 簡化 以為 任何 參 與都是好的。

41
其依舊存
4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