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毓《沒有臉的人》 「我相信每個人的生命中一定都會有個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小物件,當遇到難題或需要充電時會第一個想到它, 對它充滿依賴。這個故事的發想就是一條陪伴我度過十七年歲月的被子,以我與它相處的點滴作為藍圖傳遞出陪 伴的溫暖與重要性。希望大家在閱讀這本繪本時,能回想起自己的那樣物件,感受彼此對於這份愛的共鳴。」

同時在全國賽中大放異彩
兩位同學的學習歷

因此我想
英對照繪本
給依婕相當大的鼓勵
於是又接續報 名了圖畫書創作獎

想再一次的挑戰自己 。 反倒是 子毓同學半開玩笑的說 :「 其實一開始都是為了交 作業啦 , 但畫著畫著也覺得這很具有挑戰性 。 我先 設想好故事情節 , 背景灰暗 、 充滿壓抑和汙染
兩位同學的圖畫書都和以 往慣常的畫風不同 , 根本是在嘗試全新的手法 。 這 樣是否會在製作過程中增加難度 ? 子毓說 :「 其實 不會耶 , 對我而言 , 繪畫手法本身就是一種可以抽 換的表現形式 , 它的內核依然是不變的 , 感覺就像 是你寫作的時候用手寫和打字的差別而已 。 雖然呈 現出來的樣式不同 , 但都是我腦袋熟悉去運作的節 奏 。」 但依婕的過程就比較曲折些 :「 因為我的圖 有很多小細節要處理 ,


; 行政單位則 在放學後緊急到各班架設攝影機
錄製軟體操作影
; 如 果沒有達成
製作每班線上教學連結課表
這一切都在確保 隔天遠距教學順利進行 ; 2022年5月19日 , 教育部 再次宣布於21日開始遠距教學 。 這一次 , 大家都準 備好了。
遠距教學期間 , 老師們面對新的教學模式 , 不 但要設計線上教學活動 , 還要一面操控電腦 , 一面 協助解決同學無法上線的問題 , 在沒有學生的 「 教 室」裡忙碌著。網路線另一端的同學們呢?
無論是遠距教學或者是108課綱的教學設計 , 同學們多了很多可以安排自主學習活動的時間 , 同 學們是如何安排的呢?先想想, 你是否曾有過類似的 經驗: 「 昨晚打遊戲 , 三點多才睡 , 早上被同學叫醒 上線
邊吃早餐 、 邊上課
定目標
並努力達成 , 所以能掌握讀書 、 複習的節 奏,順利考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當然 , 一開始要做到自律並不容易 。 同學們可 以汲取嘉愷的經驗,先練習把一週內要完成的事情列 出來 , 然後依據輕重緩急 、 複雜程度 , 將這些事安 排到日常生活作息的時間 , 在設定的時間內 , 專注 於做好這些事 。 一週後 , 你將會發現自己不但能做 完這些事 , 而且也有越來越多時間可以自由運用 。

同學們發現了嗎?自律,有很大程度上就是自己 管自己 , 不會有他人在旁邊耳提面命 , 如何自律 , 就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 否則目標終究是目標 。 嘉 愷的經驗告訴我們 , 除了自我的鞭策 , 如果能找到 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好一件事 , 也能以同儕 的力量鼓勵自己往目標前進

倪佑慈、308 林廷諺同學代表本市參加第 62 屆全國科展
( 二
科 ( 鄉土 ) 教材獎」以及「聯發科技創造無限可能 - 特優獎」
讓我們的實驗過 程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真的非常感謝他
, 因此許 多路面在高溫曝曬和車子來回輾壓後造成瀝青變形 剝落產生坑洞 , 馬路因此常需要修補 , 不僅造成用 路人的不便甚而威脅到用路人的生命安全 。 在這樣 的環境前提下 , 剛好看到了一則新聞 「 法國科學家 將碎貝殼鋪在路面上用以抑制路面的升溫 」, 以及 一篇成大研究生的論文 「 利用二氧化鈦當作遮熱塗 層 」, 引起了我們濃厚的興趣 , 於是想利用台南常 見的 「 蚵殼 」 作為遮熱性材料進行測試
搭配公路 總局合格研發之瀝青磚
尋

因此想說那就用最原始的方式 :「 自己煮煮 看 」, 於是買了瀝青塊與瀝青混凝土用火加熱 , 結 果發出難聞的惡臭甚至有冒火的現象 , 埋頭亂試比 例的結果雖然讓成品看起來是有像一般馬路 , 但實 質來說真的無法使用。 3.千辛萬苦找到「瀝青磚」
就在我們對瀝青束手無策之時 , 竟然無意間在 網路上發現 「 瀝青磚 」, 興奮的我們打了無數通電 話 , 被轉接再轉接 , 最後才終於找到了 「 交通部公 路總局材料試驗所洪明澤科長 」, 感謝洪科長的協
為把材料秤好後 , 要人工混合 , 攪拌到手痠 , 即使 戴上手套 , 手還是會黏黏的 , 很難清洗 。 有一次忙 到晚上10點多連晚餐都還沒有吃 , 真可說是廢寢忘 食 。 不過過程雖然辛苦 , 但是事後回想起那一段全 力以赴的時光,的確是令人難忘又充實的回憶。
科展比賽有個環節是口說提問 , 大概分成兩個

會獎評審的時候就更慘烈了
在介紹作品的當下突 然發生有回音的問題
耽誤了時間讓我們根本無法 把準備好的稿子說完 。 但在慌亂懊惱之際 , 我們安 慰自己 :「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 能抓住的只有當 下 。」 於是卯足了勁努力回答教授的提問 , 最後還 是成功地抱回大獎!
結語
總共歷時將近2年的科展實驗 , 如今終於畫下 一個完美的句點 , 從找尋題目 、 蒐集資料到視訊向 作者請教 、 與公路總局電話聯絡再接著縝密的安排 實驗流程以及操作 、 進行數據以及圖表分析 , 最終 完成了一份完完整整恰滿30頁的作品說明書
雖然 在過程中也曾陷入迷茫
一度擔心會無法完成

過正是因為有那種刻苦耐勞
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
定度
這樣的成就感讓自己更加認真讀書
到了高三
英文課換成蕙如老師
跟以往完全 不同的教學方式以及課堂氣氛

讓我開始喜歡讀英 文
我的學測英文竟然 拿到12級分
運用老師傳授的考試技巧
但由於數A超乎想像的困難連帶影響 心情 , 導致數A 、 自然兩科一起爆掉 , 最後只考出 四科50級分 , 繁星的結果也不甚滿意 , 於是我決定 準備分科測驗 。 路遙知馬力
分科測驗的準備是一段很耗費心力的路程 , 也是我讀書最拼的一段時間 。 相應的 , 為了往前奔 跑 , 自己的目標可以放得更遠 、 更夢幻 。 ❶ 下定決心: 對未知的事情做決定 , 人最容易惶恐 和三心二意 。 我到考前三 、 四個月還常常在胡思亂 想 , 羨慕已考上的人 、 懷疑要再繼續努力的自己 。 直到考前70天左右 , 清點了剩下的進度以及時間才 驚覺 :「 如果再這樣下去 , 這場考試一定是以更糟 的結果結束高中生涯 。」 於是開始火力全開的讀書 刷題與執行每天的任務 , 並且能夠清楚的感受到進 步
下定決心並完全投入才有機會發揮潛能
列出來
以天為單位分配每天大概的進度並執行
各科準備方法 & 作答策略
我會先把各個單元的練習題做完並好好 訂正 , 熟悉各個觀念的運用以及不同的 基礎解題思維 , 再往更困難的題目進 攻 , 困難題能提供的幫助絕對不是 「 我 看過這種題目了 , 我下次就會寫了 」, 而是提供 「 不同的解題方向與思維 」。 拿到考題時先大概花個五分鐘認真閱讀 一遍 , 讀題的同時會先將該題需要的做 法 、 數據 、 圖形 、 算式列在題目旁邊 , 這樣回頭來處理時就更能快狠準的解完 題目 。
物理 讀熟基本觀念一樣是拿分的不二法門 , 與數學科最大的不同是有著 「 實驗題 」 的存在 , 所以對於課綱基本實驗的熟悉 也是一大重點 。 我通常會先翻到最後面 的混合題 , 讓自己心裡先有個底看會不
生物 對於內容的熟記一樣是最重要的
如果 發現課本與複講有出入
會直接向生物 老師請教
一來能夠更清楚課本知識的 闡述 , 二來發問和討論也能夠增強內 容的記憶聯結 。 對於實驗的部分自己 必須要熟悉實驗內容與實際步驟 , 對 於自己沒做過的實驗
老師建議我去看 YouTube上的影片來補強
我照做了
的確非常受用 。 ❺ 面對挫折與心情調適: 在準備的前期 , 刷北模分 數都會出現10分30分的分數 , 對於我來說很難接 受 , 畢竟自己期望的分數為各科80分以上 , 心情 的低落可想而知 。 這時候我會默默的對自己喊話 : 「 可以的 , 慢慢來 , 我已經很努力啦 !」 也可以找 朋友 、 老師 、 爸媽聊天 、 分享學習上的狀況 , 把挫 折感降低 , 情緒也會更穩定 。 ❻ 體力: 今年分科 , 考科一天全理一天全文 , 對於 體力算是一個挑戰 , 我在自己練習時 , 到了最後一 科生物常常會寫到打瞌睡 , 所以考前自己會在房間 做有氧以及多補水 , 想辦法提升自己的體力 。
經過了一段壓力大爆炸的時期
終於結束考試 了
比自己預估的多 了20級左右
看到排名忽然發現 :「 欸好像醫學系
!?」 以前連想都不曾想
竟然成真
這幾天可
想跟
我並不認為
常常 只是覺得自己學校不夠好 或是認真也沒有用
因此 我相信只要敢想敢努力
什麼事情都有機會的!
拼命擠出時間兼顧學測複習 、 高
對於學習歷程的擔憂亦日益加重

? 學習歷程要直
? 各式各樣的疑惑 , 讓人不
重做多元表現 課程學習檔案的部分 , 我選擇直接用過去的 作品 , 因為覺得自己過去的作品完整度已經夠高 了 , 但多元表現的部分 , 我選擇在高三最後一次 上傳的期限前 , 把過去的多元表現重新整理分類 、 去蕪存菁。
我列出自己過去值得展現的經歷 , 進行分門別 類 , 將同質性高的放在一起 。 舉例 , 我把連續兩年 在不同國小舉辦的生物科學營隊做結合 , 並命名 為 「 從南到北的國小營隊經歷 」, 成功在一件檔 案中塞入不只一個事件 。 畢竟有些事本身具有脈 絡性
所以相信只要呈現得當
這樣組合應該是沒 有問題的
當時在社交媒體留下的心 得紀錄
使我的作品完整度更 高
加上回顧式的整理
我也更了解自己在各方面有哪 些優勢
重新統整過後
也對自己的作品更有信心
學習歷程自述、多元表現綜整心得,該
同學方面 , 我曾經召集班上要個申的同學假日到班 上一起做
學習歷程自述的部分
我認為加入目錄可以使
讓評分的
多元表現的部 分由於字數限制
因此沒有做目錄
但亦分為多元
綜整心得也是用列 點的方式呈現 。 我很喜歡列點
覺得這樣呈現出來 的內容更清楚易讀
思緒也不會混亂
這一部分的重點 , 就是要讓教授覺得你真的有 料 。 在學習歷程自述和多元表現綜整心得中 , 我嘗 試呈現自己做的一些和其他人不同的事 , 以及這些 經驗讓我比其他人突出的點 ; 而在描述的過程中 , 我也會讓教授了解我對於這些事情的見解 、 我在過 程中付出的努力 , 以及我的成長 。 因為學習歷程自 述中並無要求加入自傳 , 因此比起多加一個沒被要 求做出來的部分 , 我更希望能從字裡行間展現出自 己的好學 、 思考力和自省能力 , 以及自己的性格和 態度。
善用資源 各個校系通常都會在網站上放置該校系的簡
互相討論
我原先也腦袋空空
但和同 儕討論的過程中,才漸漸找到方向。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資源 , 才使我製作時更有方 向感 , 而我的作品也更加完整和流暢 , 因此建議學 測生們好好善用身邊的各種資源!
對學習歷程的反思
不可否認的是 , 學習歷程檔案的存在讓我高中 三年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焦慮狀態 , 身為新課綱的 第一屆 , 對於該做什麼 、 該做到什麼程度 , 心裡都 沒有底 。 但也正是因為它的存在 , 讓我們更有抗壓 性 , 並讓我們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 、 自發性學習 , 做一些課程外的學習或嘗試 , 更重要的是 , 它讓我 們更懂得從事件中反思成長。
相信未來在大學或職場中 , 會有許多需要製作 專題 、 專案或者報告的時候 , 而高中的這些經驗能 讓我有所概念 , 知道該如何在沒有人手把手教導的 情況下 , 去做出規劃 、 執行 , 乃至解決問題 、 從中 收穫。
最後想提醒學弟妹的是 , 雖然這篇的主題是學 習歷程 , 但其實學測成績比學習歷程重要100倍 ! 個人申請一階若沒過 , 教授根本就不會看到學習歷 程 , 優先加強自身學科實力 , 無論個人申請或分科 測驗都會很有機會!■
我是勾選既有的學習歷程檔案 。 我認為藉由 勾選的方式 , 每份檔案會顯得更有份量 ( PDF的檔 案容量限制太小了 ), 我可以更加深入說明檔案內 容,才不會看起來很空泛。

我總共上傳了兩份課程學習成果 。 在面試 ( 政 大 ) 的時候 , 教授問我為什麼挑選這兩份上傳 。 我 就說 , 藉由這兩份檔案 ( 一份高二做的 , 一份高三 做的 ), 我可以呈現出我在高中不同時期探討社會 議題時方式的差異 。 在高二時內容大多不脫離對於 現況的批評 。 但是到了高三 , 我開始用更多不同的 角度切入議題本身 , 並且試著探索社會問題的可能 成因等等 , 除了可以使得內容更加豐富且客觀
質 」。 那這樣就算我在一個PDF裡塞了 再多的多元表現
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為什麼高三才做一大堆多元學習表現 ? 而且我並不是把高一 、 二的拿來重做 , 是高三才產 出的 「 全新 」 作品 。 因為我認為在高一二做的那些 東西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 而且檔案數量有點少 , 因此 , 我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還有高三準備學測的 那段時間寫了小論文還有閱讀心得 , 並且去參加了 台南市教育局所舉辦的英文簡報比賽 , 然後再趁考 完學測的那個寒假把這些檔案做一做 。 我覺得這個 時候的我完成的作品會比以前更成熟更完整。
我認為我最滿意的部分是 「 學習歷程自述 」。 因為我覺得我寫的很清楚明瞭 、 具有故事性 , 這讓 面試教授在看我的檔案時可以更加清楚我是一個怎 樣的學生,以及我在勾選檔案時想傳達的重點。
至於製作 「 學習歷程自 述 」 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 學 習歷程自述包含 「 O高中學 習歷程反思 」、「 P就讀動 機 」、「 Q未來學習計畫與 生涯規劃 」, 我在下方將分 項說明。
蘇群倫申請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的 學習歷程自述
高中學習歷程反思:

這個部分就是要以統整式的方式說明你在高中三年所有的學習歷程檔案 ( 包含課程學習 成果與多元學習表現 )。 所以說如何把你所有的檔案串聯成一個 「 故事 」 是非常重要 的。串聯成一個故事後將能更加完整地呈現你高中這三年的成長軌跡。
P 就讀動機:
就讀動機的重點則是在於 「 真誠 」。 像是我在檔案中就把我的動機分成三項 , 分別為 「 、 社會科課程的啟發 」、「 二 、 對於國際事務的熱忱 」、「 三 、 對政治 、 社會環境 的關心 」。 而這種由簡到繁 , 層層堆疊的方式能使你的動機更加有力 。 藉由在每項之中 都加上一些實例說明,也可以增加整體的說服力。
使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 「 學習
Q 未來學習計畫與生涯規劃: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在這個部分應該要把自己的未來寫得非常詳盡 , 未來要雙主修 什麼科系 、 讀什麼研究所 、 做什麼工作通通寫出來 。 但我認為完全不用 。 沒有人 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未來的職涯道路 , 況且學生在大學四年的期間可塑性是非常強 的 。 因此
我才能慢慢摸索出許


而這些技巧絕對是單 純看別人分享學不來的
才有辦 法持續進步
唯有持續地嘗試
我是選擇勾選既有的檔案 , 並沒有將學習 歷程檔案和多元表現進行重製 。 主要原因是我 認為我應該要把有限的精力和時間留給學習歷 程反思及多元綜整心得的製作 。 我當時的想法 是教授不太可能會把每個人上傳的所有內容都 詳細閱讀 , 因此作為統整全部內容的學習歷程 反思及多元綜整心得才會是重中之重 , 而重新 製作所投入的時間心力與最後的結果影響不成 正比,因此才選擇不重新製作。 我無法得知教授是否有詳細點開每個人上 傳的檔案。但就我所面試的五間大學的過程和最

陳品任

幫助教授在最 短的時間內認識到你這個人曾經做過什麼事以及 有什麼領域的專長等等。有點類似之前的自傳, 也是教授最有可能問問題的來源
因為面試才是 個申這條路走到最後的最重要的一站,面試在很 大程度上決定了個申的結果,學習歷程檔案的內 容正是教授最喜歡提問的方向。所以依照我的經 驗來說,學習歷程自述及各種學習歷程相關的檔 案最重要的重點是完整,不一定需要做到完美, 但一定要完整講述自己在高中所做的事。至於排 版我認為只要乾淨不凌亂就很堪用了。然後也鼓 勵學弟妹可以試著多去豐富自己的履歷,多參與 活動及競賽。在申請大學時才能展現自己與科系 的相關性。不過如果自己的分數沒辦法對應到自 己準備的科系也無妨,可以透過聯想將已有的學 習歷程內容與科系做連結
通常教授在找不到想問的東西時 , 就很有 可能開始問一些比較專業的困難問題 。 所以最 好的方式就是讓教授可以從自己提供的書面資 料裡找到大量問題詢問 , 我想我的成果最好的 部分是完整敘述了我高中時所有的經歷 , 讓我 在面試時只需要把我的經驗分享出來即可 , 不 需要面對教授提問的挑戰 , 無形中也提升了教 授對我的印象
學習歷程檔案 」 對我而言 , 是當作一 個學期的總結
在每個學期末時 , 將自己這個 學期中所有收穫的東西做整理並附上心得反思
科展
真正花時間和心
活動
小論文

探究實作
等等的準備過程
選
、 經驗還有個人的成長才是高中階段對學生們來 說最寶貴的事
學習歷程檔案是大學入學的方 式
大家都在做 , 所以我建議不要把它當作一 個作業或負擔 , 而是當作自己高中的日記本 , 一點一點的記錄自己的成長 。 不需要做的多麼 精美去譁眾取寵 , 樸素但實在的內容才更能讓 教授感受到自己對學習的熱忱。■


316 楊絜安
學習歷程檔案我是選擇勾選既有的 ; 重做 太耗費時間 , 而課程學習歷程只需勾選三樣 , 因此我大多勾選高二高三的探究實作課程 , 也 都剛好符合我科系需求 。 無從得知用勾選的效 果有沒有比較好 , 但我並不覺得重做一個PDF 會更高分 ; 我覺得對於課程檔案的學習歷程 , 重要部分在於你是否將課程內容

實作 、 反思 學習
課程各面向的 「 你學到了什 麼
成果等
教授也會對於你上 過的新穎課程發出提問
而重做完的結果跟先前的檔案相比 , 我相 信絕對有加分的效果 , 不只是製作時會更用心 且擁有足夠時間的編排美化 , 在高中三年以來 學到的 、 被提醒的各種關於內容需要著重的地 方 , 都可以在重做的這個階段進行加強 , 也可 以把在三年來所參與的活動有相似的或重複的 彙整成一個檔案 , 如此一來 , 不只可以幫助我 們重新梳理自己所參與過的各式活動或競賽 , 更能在O
P

Q中展現出自己的特色以及自己 的
多元
多元表現綜 整心得
內容要有料
只是把你三年來的各種學經歷放在裡面是不夠 的
要很準確的哪個目標系所
可以只是一個大致 的領域面
而後就可以去多加參與該領域的相 關活動
也可以多去 參加一些普遍需要的特質的活動
如果還是沒有特別志向
例如擁有領 導力是蠻多科系強調的共同能力指標
就可以 透過參與各式活動來豐富自己與強調自己是個 具有領導能力的人
我最滿意的地方是我的版面和內容 , 整個 內容編排還算是有邏輯性與脈絡的 , 我並無使 用過度花俏的配色或裝飾 , 反之 , 只將文字分 大 、 中 、 小標 , 配合文字呈現 , 因為我的目標 科系並不是美術相關系所 , 所以不用要求做到 精美華麗
而是利用簡單明瞭的版面
不要讓自己的 高中三年就這樣渾渾噩噩的度過
總而言之
想辦法去多 多參與
去豐富自己也讓自己能夠拓展視野
認識更多高手
, 只有很小機率 教授會完整的看完你所有的勾選內容 , 所以這 兩項算是一個你所有繳交的審查資料統整 , 你 必須要在學習歷程自述中凸顯出你想展現的自 己 , 做出與目標系所有連結的亮點 , 而多元表 現綜整心得則是因為有字數限制 , 所以盡量簡 明扼要,還是老話一句,要具目的性!
不同大 小的標題吸住教授眼球
是我覺得我整個審查 資料內做的最好的一部分。


其實在高一二時 , 我蠻不把學習歷程當 一回事的 , 因此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學習歷程 檔案上 , 除了是我早早立定目標 , 只針對我需 要的活動與課程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外 , 我也常 會拖延到最後幾天才開始加速趕工 , 盡量在期 限內上傳完成 , 但是我在高三真正面臨二階面 試時
才驚覺到這個對於個申來說是非常重要 的
所以才會有後續重新製作的部分出現
而 這時候就相對的耗費我非常多時間 。 總歸一 句
時間一直在流失
現在不把握
之後還是 得要付出

, 就是人口 販運。 在聯合國 《 2020年全球人口販運報告 》 中指 出 , 2018年發現的受害者中 , 46%是女性 , 19%是 女孩 , 主要被販運用於性剝削 ; 20%是男性 , 15% 是男孩,被用於強迫勞動。 為什麼女性(孩)是主要的受害者?從深層社會 因素來看 , 父權體制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

台灣有沒有人口販運呢?以性剝削為例 , 1988 年婦女團體走上街頭要求政府正視雛妓問題 , 主要 是1980年代有些少女因家庭條件不佳 , 父母被誘騙 或自願將女兒賣給娼館 , 成為雛妓 。 這些少女年紀 最小約7歲,一般大約為12、13歲。為了讓少女看起 來更成熟,娼館會強行注射賀爾蒙;一年365天,少 女每天接客30次 , 每次得到10元零用金 , 其餘的則 歸娼館所有 ; 除了接客時間 , 飽受性剝削的少女會 被監禁在暗室 , 以躲避警察的查緝 。 當年的遊行促 使社會正視雛妓的處境與人口販賣問題 , 台灣開始 透過立法 、 修法 , 以防制兒童及少年遭受任何形式 之性剝削,保障兒少的身心健全發展。 在全球化的時代 , 跨國移動較以往便利 , 人 口販運也從國內問題變跨國性的問題 。 人口販運的 成因複雜 , 但與貧窮脫離不了關係 。 輸出國社會處 境不利者可能誤以為輸入國能提供較佳機會 , 而到 輸入國工作 , 但卻因為缺乏社會關係網絡 , 為了生 存 , 只能從事低階 、 危險甚至進入性交易產業 。 因 此
要解決人口販運問題 , 貧窮問題或許是優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