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志 - 第71期 | Jun 2017

Page 22

20

藝術人隨筆

Artist's Columns

仁云 亦云

本地文藝空間的想像 認 識 筆 者 的 朋 友 或 都 知 道, 小 弟 早 前 在 深 水 埗 開 設 了 一 個 新 的 複 合 式 藝 文 創 意 空 間, 名 為 合 舍 (Form Society),因是地舖的緣故,不少人都想 王天仁

知 道 為 何 我 有 這 個 大 膽 的 決 定,「 揸 兜 」 早 已 是

生於香港,2000 年畢業 於中文大學藝術系,擅 將撿來的廢木卡板創作 卡通動物造型的木雕, 超過十年藝術教育工作 經驗,游走於不同類型 跨 界 合 作, 熱 愛 知 識、 信念、創意和實踐。

藝 術 家 的 代 名 詞 了, 現 在 還 要 開 舖? 容 我 借 這 小 小專欄寫寫我對本地藝術空間的想像。

文藝空間的窘迫 筆 者 入 讀 藝 術 系 之 時, 正 是 風 雨 飄 搖 的 九 七 年, 畢 業 呢? 是 跨 進 新 世 紀 的 二 千 年。 然 後 懵 懵 懂 懂 栽 進 藝 術 界 已 是 往 後 幾 年 才 慢 慢 開 始 的 事, 恰恰整段時期都是香港憂患感愈來愈濃烈的一章, 而 藝 術 往 往 是 在 大 時 代 狹 縫 中 逼 出 的 小 花 朵。 有 別 於 傳 統 白 盒 子 畫 廊,Para Site、 油 街 物 料 供 應

心態的轉變慢慢醖釀出一個越見清晰的問題──王天

處、牛棚、火炭藝術家工作室、富德樓、活化廳、

仁究竟還可以幹什麼?一邊想著,一邊檢視自己,加

C&G 藝 術 空 間 等 等, 都 在 各 區 開 花, 見 證 了 最 壞

上碰上友人早前在大南街開設了新的設計藝術空間,

的 時 代 也 是 最 好 的 時 代; 然 而, 各 空 間 面 對 的 問

路過探訪後念念不忘,如果我把這些年來認識的朋友、

題 和 窘 迫, 由 最 初 離 不 開 資 源 和 租 金 壓 力, 到 近

想過的點子、儲下的經驗…通通加起來,以營運一個

年 更 多 是 官 方 出 手 打 壓, 藝 術 空 間 正 式 進 入 另 一

複合空間作為新的創作和轉型方向又是否可行?隨著

場更嚴峻的戰役…

機緣巧合下遇上現時的舖位,事情有定案了。

身份轉型

以臨街小舍集合有意思的人和事

外在的因素粗略說過,而內在是更重要一環,由

最後,數學差勁的我當然沒能夠計算出營利模式,

檢拾廢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以來,小弟一直多被

但總要找到收入來源吧?於是想到所謂複合文藝創意

標籤為環保藝術家或有心人之類,老實說我受之有愧,

空間,其實是本實體雜誌,裏頭可以有時時不同的專

一直只是在享受創作的樂趣而已,哪來想這麼多?碰

欄 內 容, 輕 食 餐 飲、 工 作 坊、 賣 東 西、 租 場、 協 辦 活

巧雕塑日漸成為老套媒介,或許少比較的情況下讓我

動…似乎是能帶來一定收入的,不過最重要是能夠掌

的作品成為了「大人細路都啱睇」的代表,配合從事

握空間的話語權,可主動連結有意思的人和事,今年,

藝術教育的身份,別人眼中的藝術家王天仁就此形成

合舍會以「修」作主題,由修理、修為、修行、到修養…

了。年復年的,筆者也樂於成為遊走於博物館、商場、

希望總有一次活動能吸引你前來。藝術空間,但願在

學校之間的大眾化角色,只是年紀漸長,社會和自己

重重壓抑下仍能找到一絲可能性。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