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志 - 第65期 | NOV 2016

Page 26

24

藝術人隨筆

Artist's Columns

仁云 亦云

藝術的種籽 十一月,還未到聖誕的長假期,開學時的興奮感

王天仁 生於香港,2000 年畢業 於中文大學藝術系,擅 將撿來的廢木卡板創作 卡通動物造型的木雕, 超過十年藝術教育工作 經驗,游走於不同類型 跨 界 合 作, 熱 愛 知 識、 信念、創意和實踐。

藝術不只是一門學科

又已磨蝕得七七八八,加上第一學期的考試差不多來

藝術,和視藝科不同,正如音樂、文學,也和音

臨了,總是令人有點心翳翳;筆者雖然早不是學生的

樂科及文學科是兩回事,一字之差,使人文素養和文

身份,但仍感心頭翳悶,原因是最近和一些中學視藝

化內涵,變成了考核框架內的事宜。要考核,就要有

科老師開會商談下學年活動時,聽到不少使人沮喪的

規範和標準,方便日後評分工作,結果對於考核的一

情況……

切安排,都並非以找出有潛質的學生為目標,而是以 行政上的難易,掌管考核的機構有何取態等等,使考

讀藝術等於「無前途」, 「無前途」不如讀藝術

核在某程度上扭曲了科目的原意,尤其對創意相關的 學科而言,更成為了一種規範化的桎梏。加上香港單

現今的孩子,個個十八般武藝,從小便課外活動

一的價值觀早已將教育等同職前培訓,連參與課外活

多多,補習、運動及藝術三大範疇是基本,隨便問問

動都是為了他日入大學或見工時聽講會有好處而做,

家長,大部份都有把孩子送往不同機構學畫畫,奇怪

結果個人成長、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建立,全都不在

卻是,難得孩子對創作的興趣和技藝培養出來了,到

大家關心之範疇。藝術能帶來的敏銳觀察、開闊想

進入小學後不久,很多家長即不再讓孩子學畫畫,原

像、批判思考、內省沉澱、氣度修養等,對一個人的

因是「其它科緊要啲嘛,唔好嘥時間畫畫了」;然後

成長是「大用」,偏偏卻被考核和分數等「小用」反

到中學選科時,一來因幾年前轉行新高中課程,視藝

客為主。欠缺了內在的藝術種籽,儘管有幾多畫廊或

科除了在創作上需涉足更廣的範圍,還有答卷形式的

藝術館、多少展覽和表演,終究欠缺了靈魂,正如欠

評賞部份,總之要在這科考取好成績不易,二來老師

缺好奇心的培育,哪能談甚麼科研?藝術,即使變成

和同學要投放的心力也多了,權衡下不少學校索性不

了學科,難道就不能是不設考核的必修科?一份沒有

設高中視藝科,學業成績優秀的同學,即使對藝術感

既定形式的作品集,不是更能顯示學生的創意麼?別

興趣或天資甚佳,大部份都會在校方「勸導」下「回

說制度上行不通!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而已。

頭是岸」。奇怪卻是,到遇上學業成績欠佳的同學時, 不少學校又會覺得視藝等術科,或會是他們的一條出 路,弔詭的價值觀實在教人難以理解。怪不得據數字 統計,近幾年選修視藝科的中學生人數一直下跌,那 邊廂大學卻開辦愈來愈多和藝術相關的學位課程,政 府又時常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掛在口邊,但人呢?不 管是創作者或愛好者,在欠缺完整階梯的培育下,難 道他們是從天而降的嗎?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