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志 - 第60期 | JUN 2016

Page 32

30

藝術人隨筆

Artist's Columns

仁云 亦云

又見人龍 王天仁 生於香港,2000 年畢業 於中文大學藝術系,擅 將撿來的廢木卡板創作 卡通動物造型的木雕, 超過十年藝術教育工作 經驗,游走於不同類型 跨 界 合 作, 熱 愛 知 識、 信念、創意和實踐。

聽到博物館這三個字,不知大家第一時間會有甚

弟無謂東施效顰。換個話題,筆者有興趣想想,為何

麼感覺?是知識的寶庫?是大開眼界的場地?還是悶

在香港談到法國藝術,總是印象派?為何每次印象派

出鳥來的空間?無論如何,比起商場或戲院,博物館

來港展出都見人龍?話說二 O O 五年香港藝術館亦曾

在香港該不算是熱門的假日去處,甚至小弟懷疑有多

展出印象派名作,那次展出的作品有四十多件,涵蓋

少香港人能準確說出文化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分別位

的藝術家亦更多,媒體標榜是價值逾五十億的作品,

於哪兒,有無人知道海事博物館和海防博物館是兩所

入場人次逾廿萬,平均每天入場人次五千人,十多年

不同的博物館;藝術館已展開翻新工程而閉館了,你

後的今天雖展出作品少得多,但盛況依然,原來香港

又知道嗎?太空館呢?多少年沒入過去了?可見博物

有這麼多印象派 fans ?

館和大部份香港人的關係並不密切,但為何一年到晚 總有些時候,特別多人突然想前往參觀博物館?甚至 出現罕見人龍輪候入場?

反叛的法國藝術 或許因印象派的作品老少咸宜,內容直接易懂, 加上學校多年來都必然會教到,得以成為大眾寵兒;

貴嘢咪執輸

不過印象派在藝術史當中具有的份量,除了因技法和

無論是甚麼館,即使免費入場也不一定能吸引大

風格上帶來的衝擊,還帶著挑戰當時藝術界線的反

家前往參觀,但如果展覽冠以「國寶」、「大師」、「殿

叛,當繪畫不再是躲於室內的閉門造車而是戶外寫

堂」等名字,甚至直接標榜展品價值連城的話,在媒

生;描繪的對象不再是皇室貴紂而是尋常百姓,繪畫

體的推波助瀾下,總是很容易便能變身為城中熱話,

的可能性因而拓闊。扯遠一點離開印象派,再後來的

甚至連娛樂圈藝人或名流紳士之輩都會把展覽掛在口

美籍法裔藝術家杜象(Duchamp),更以一個簽了名

邊,在社交媒體上固然要表示到過展覽欣賞作品,更

的男廁尿兜,為世界帶來現成物(ready made)、甚

要說說自己好喜歡某某藝術家或作品等等,刻意地製

至概念都可以是藝術的新一頁。所以,欣賞法國藝術

造不經意流露涵養的機會。至於一般大眾市民,人去

作品之時,更要思考世界的種種進步和可能性,或許

我去、貴嘢咪執輸的亦大不乏人,不用買機票飛往外

都是出於種種想當年被視為叛逆的思想和行徑。今天

國就能「朝聖」,何樂而不為?但為何不是「國寶」

大家認為是「搞搞震」的事情,他朝能成就到甚麼,

或「大師」,大眾就沒興趣入場?展品不屬天價的話,

在印象派的筆觸之間,可有露出端倪?

是否就不值一看?

為何總是印象派? 最近因一年一度,名為「法國五月」的藝術節而 來港展出印象派大師莫內之十七幅作品,早已成媒體 焦點,網上相關的褒貶文章、甚至「偽評」(即欠缺 實際理據,純口舌之欲的疑似藝評)已多不勝數,小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