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nute read
嶺南故事之二: 嶺大門前的歲月痕跡
文:劉智鵬教授
協理副校長(大學拓展及對外事務)
歷史系教授

嶺大座落屯門虎地村,「虎地村村公所」就在 校園北門的旁邊,說明嶺大的校園就是虎地村原來的中心地帶。以往有村民在村公所經營茶餐廳、士多、理髮廳,引來嶺大學生不時光顧。十多年前新界各處鄉村重建牌坊, 虎地村也在村公所和嶺大北門中間豎立一座 「虎地村」牌坊,以示鄉村原本所在。
上世紀七十年代屯門發展新市鎮,不少鄉村因而遷離原址;青山公路新墟段就有重置的新墟、舊墟、良田 村、新圍仔。虎地村變為嶺大,確實與新市鎮發展有關;但虎地村劃出土地作其他用途,則早有前科。
戰後英國重臨香港,人口的激增帶來城市發展的機 遇,當年的一項重大基建就是覓地另建新機場,選址是毗連虎地的屏山。在規劃新機場的過程之中,中國 共產黨在內戰中取得勝利,香港一夜之間成為冷戰的前沿地帶。1949 年,英軍在虎地村建立一個細小的軍營,名為 Far East Farm Camp,後來改稱 Bowring Camp,中文名稱是虎地軍營。這軍營的建立估計與興 建新機場和中共建立新政權有關。1980 年代,在中英 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達成共識的歷史語境中,軍營改建為越南難民營。1990 年代,營地清空後曾考慮作為香港科技大學的校址,最後此地與嶺南結緣,在 1995 年建成今日的嶺大校園。
今日的嶺南校園揉合廣州嶺大建築風格和新界鄉郊情味,頗具特色;但除了中式花園的黃麻木和劉仲謙樓中庭的老茘枝樹,其他屬於虎地村的歲月痕跡所餘無幾。不過,在校園正門與巴士站之間的邊上,卻意外地留下了軍營年代的一道歷史遺跡。
經過車站的嶺南人都可能注意到,行人路東側高出地面數英尺的花圃上,有一段矮長的混凝土結構自北至南橫在眼前,這就是軍營西面邊界鐵絲網的基座。 三十多年前剪去的鐵絲網,殘根仍然清晰可見。
翻看地圖和歷史照片,整個軍營都有鐵絲包圍;改建為嶺大的時候,軍營的構築物全部移除;這段基座居然滄海遺珠,在人來人往的嶺大門前看著時間靜靜地走進歷史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