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凡見聖》線上試閱

Page 1

目次 自 序 ............................................................................................................................vii 第一章 導 論 ................................................................................................... 001 一、當前的文化問題 001 二、當前問題的根源 ................................................................................ 006 三、本書結構 ............................................................................................... 018 第二章 視 域 ................................................................................................... 021 、緒言 ......................................................................................................... 021 二、內容 ........................................................................................................ 026 三、性質 058 四、方法 075 五、小結 110 第三章 文 化 115 一、緒言 115 二、孝親 ......................................................................................................... 121 三、愛情 ......................................................................................................... 140 四、政治 ......................................................................................................... 160 五、經濟 181 六、死亡 201 七、小結 ......................................................................................................... 212
第四章 工 夫 ................................................................................................... 217 、緒言 ......................................................................................................... 217 二、慎獨 ......................................................................................................... 222 三、辦學 245 四、啟示 260 五、讀寫 ......................................................................................................... 269 六、小結 ......................................................................................................... 284 第五章 結 語 ................................................................................................... 289 一、理論困難芻議 ..................................................................................... 289 二、理論困難再議 ..................................................................................... 293 三、範式轉移 ............................................................................................... 297 四、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300 五、解決問題的希望 302 跋 語 307 引用書目 309 索 引 ......................................................................................................................... 333

自 序

生思想所作的闡釋。初次接觸唐先生的思想是就讀預科的時候。當 時香港的預科設有公開考試,該試則設有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唐先 生所撰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是該科六篇指定考試範文之一。作 為預科的學生,筆者其時對各篇文章均沒有太大的感覺,惟記得任 教該科的羅澤民老師曾告誡同學:「唐君毅先生是哲學大師,是近 代中國最有學問的其中 位人物,大家閱讀他的文章時要比閱讀其 他作者的文章更加小心。」也許是懾於「哲學大師」的稱號,筆者 其時便對「唐君毅」這一名字留下深刻印象,並以較為謹慎的態度 閱讀〈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一文。惜閱讀時總覺唐先生的文筆不太 流暢,文章的重點亦不易把握,及後雖找來收錄該文的《青年與學 問》細讀,但閱畢全書後對唐先生的印象未有改善,甚至有一種苦 讀的感覺,遂生起考試過後便不再閱讀由他所撰文字的想法。到預 科即將畢業,

日在校內巧遇向來尊重的郭志偉老師,隨便問及有 什麼書籍值得在暑假閱讀。本是隨便的一問,但郭老師卻認真地在 白紙寫上「《人生之體驗續編》.唐君毅」數字,並言該書對筆者 培養沉穩的性格和開拓廣闊的胸襟有莫大幫助。筆者當時只奇怪為 何不同老師均如此重視唐君毅此人?難道對他的不佳印象只是筆者 的個人問題?是以,遂下定決心在暑假把《人生之體驗續編》由頭 至尾、逐字逐句精讀,終發現唐先生所講的道理實非常高遠,之前

唐 君 毅 先 生 是 筆 者 最 喜 歡 的 思 想 家, 而 本 書 則 是 筆 者 對 唐 先

viii 即凡見聖:唐君毅人學論

未能掌握他的觀點純然是筆者自己的輕浮所致。至在香港中文大學

就讀本科時副修哲學,在 次偶然的機會下選修了由劉國強老師任 教的「先秦儒學」。劉老師是唐先生晚年的學生,其在課上特別喜 歡引用唐先生的觀點,而在課後則常與學生分享唐先生的軼事。由

此,均加深了筆者對唐先生其人其事的興趣和認識,並開始養成閱 讀唐先生著作的習慣,繼而把唐先生的著作一本一本地閱讀,甚至

以 他 的 思 想 為 題 完 成 研 究 院 的 課 程。1 適 值 近 年 香 港 的 社 會 和 政 治 環境發生巨變,筆者亦與很多港人一樣思考在新的環境下當如何自 處,並反省多年所學對於吾人當下處境究竟有何意義。恰巧去年新 亞研究所所長劉楚華教授委託筆者為所內碩博士班同學講授「唐君 毅哲學研究」一課,其正好給予筆者一次對唐先生的思想作系統整

理的機會。屈指一算,由最初在預科時接觸唐先生的思想,到後來 在研究所講授他的學問,至今已二十多年。本書即為筆者對其所作 理解的一個小結。

唐 先 生 的 思 想 博 大, 每 人 均 能 循 自 己 的 視 角 對 之 更 作 了 解。

但誠如唐先生在《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中所言:「一切創造我所 願學之學術文化之過去人類皆為我之師;而一切現在可能與我互相 促進學術文化之陶養者,皆為我之友;一切我之教育之努力所能影 響之未來人,皆為我之弟子。」的確,

人之所以對 事或 物作

如此這般的了解,背後實涉及無數人對該人的影響;而 人對 事

或 物所作的了解,亦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其他人。筆者在本書 的立論無疑受著無數人的影響,相信有關立論亦難免多少影響著一 些人往後的看法。惟本書的立論如有不濟的地方,其仍是筆者的責

1 本 書 原 邀 得 劉 國 強 老 師 賜 序, 惜 最 終 因 各 種 原 因 而 未 能 成 事。 惟 劉 老 師 的 美意及其家人的協助仍使筆者感動,謹此致謝。

任,還請讀者親自翻閱唐先生的著作以求獲得更合理的解讀;假如 本書的立論有可取之處,卻賴多年來對筆者有著正面影響的人士。 是他/她們讓筆者認識到世界實有不同的價值,故不必以單 價值 作為評價事物的唯一標準;正是評價事物可有不同標準,但吾人卻 往往用一己的標準來否定他人的標準,故我們才有需要尋找一讓不 同價值可以並行不悖的方法。唐先生在哲學上的最大貢獻,正是提 出了一個方法以供我們參考。筆者即循以上視角來理解唐先生的思 想;也許,是唐先生的思想早已影響筆者當循這一視角來理解世界。 感謝所有曾對筆者有過啟發的師友,以及 直支持筆者的家人。沒

有這些啟發和支持,相信筆者不會懂得以現有的視角來理解唐先生 的思想;不循現有的視角來理解唐先生的思想,便自然不會有如今

2022 年 8 月 2 日 香港

自 序 ix
這本書的出現了。
趙敬邦

第一章

導 論

一、當前的文化問題

人 類 自 有 歷 史 以 來 即 面 對 不 同 的 挑 戰, 遠 如 古 代 的 文 明 要 時 刻活在大自然的威脅之下;中世紀的人或因神權的爭論而時有宗教

戰爭;至近代則有國家之間因意識形態的不同而出現的政治對壘。 以上各種問題在今天不但未有真正解決,其更因為科技發展和全球

化等因素而變得比前更為複雜,人類要有效處理這些問題亦得面對

而不同問題在技術層面上亦有各自的解決辦法。例如環境的惡化可 由於工業的發展,有效的對治則包括控制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排 放;宗教和政治的紛爭若是源於理念的不同,則持不同意見者亦可 透過溝通和協商來減少彼此的分歧。惟現實的情況,卻可以是人們 為了經濟的增長而不願控制有害氣體的排放;持不同意見者亦可認

353-365;Richard B Miller, ‟Divine Justice, Evil, and Tradition: Comparative Re ections,” in Terr y Nardin ed., The Ethics of War and Peace: Religious and Secular Perspectiv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265-282;Joseph A. Camilleri, Civilization in Crisis: Human Prospects in a Changing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1-11。

2018

前 所 未 有 的 困 難。1 誠 然, 不 同 問 題 之 所 以 出 現
自 的 原 因,
1 以 上 觀 點, 參 考 青 柳 正 規 著, 張 家 瑋 譯:《 人 類 文 明 的 黎 明 與 黃 昏 》( 新 北: 八 旗 文 化,
年 ), 頁

002 即凡見聖:唐君毅人學論

為自己所見為唯一真理,甚至因為具體利益的考慮而拒絕溝通。若 以上的情況有 定的普遍性,則吾人當可言:人類面對的各種如環 境、宗教和政治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實可歸因為人類的文化出現了 問題,因為人類在發展模式上僅看到某一方面的價值,卻忽視或犧 牲了其他方面的價值;而文化既由人所開展,則文化之所以出現問 題,歸根究柢乃源於「人」出現了問題。然則,人的問題究是什麼? 這是古今中外不少哲學家均曾認真思考的一點。2

事 實 上, 在 討 論 人 類 當 前 所 面 對 的 問 題 時, 當 代 新 儒 家 巨 匠 牟宗三先生便言:「吾人所處之時代是『觀念災害』之時代。非通 常所說之天災人禍,乃是觀念之災,觀念之禍。⋯⋯值此大變亂之 時代,一切傳統,成規成矩,皆在朝不保夕,隨時可被風掣電捲以 去。如是,價值標準,內容真理,亦隱伏于成習現實之中而隨之流 逝以俱去。⋯⋯是以今日 切成習現實俱不足恃。唯有撥開 切成 習現實而提練其中之真理,方有真正之立場。凡價值領域內之內容 真 理, 俱 須 一 一 提 練 而 考 驗 之, 藉 以 堅 定 自 己 之 信 念。」3 蓋 牟 先 生認為,人類於近代的處境正是在懷疑和否定的風氣下,一直為我 們珍視的價值觀已然變得搖搖欲墜,而亟待吾人對其重新認識和確 立。至於既有的價值觀何以崩壞?文化哲學家勞思光先生則對此有 所觀察:「當前真正的世界危機,不是在於經濟方面,也不在於權 力結構方面,而是在於我在下面要說的『文化人格的退化』。我所 謂『文化人格的退化』,是指文化人格退落到自然人格的狀態。後

2 詳 見 Er n s t C a s s i re r, An Essay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 Ne w Ha ve n :

3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年),〈序言〉,

頁 7-8。牟先生原文的內容遠比引文豐富,讀者請親自閱之。

l e Un i ve r s i t y Pre s s , 1 9 7 8 ) , p p 1
Ya
- 2 2

績,主張我們盡量變成自然人。這種文化人格的退化,是今天我們

機,正是因為當代的人由「文化人格」退化到「自然人格」,即認 為自己在本質上實無異於其他動物或純粹物質,從而忽視了人實擁 有如道德和尊嚴等特性,以致對於抽象的價值和理想亦往往未能把 握,甚至斷然否定它們的存在。最終,人類的價值觀遂循平庸的方

塵埃,掉落於無底深淵,感到不可言喻的渺小(德國哲學家尼采對 於此層曾痛切言之)。假使以純物質的觀點來分析解剖人的構成,

而把人的視聽嗅覺除掉,試問人類對於世界還有什麼興趣呢?再進 一步說,連人類文化中哲學上的真、道德上的善、藝術上的美也給

剝 奪 掉, 那 麼 人 類 還 有 什 麼 價 值 ? 生 活 還 有 什 麼 意 義 呢?」6 簡 言

之,人類當前的文化問題源於人的價值觀出現問題,而此 價值觀 的問題即人不再把人視作人來看待,連帶 切理應涉及人所獨有或

特長的如藝術、道德和宗教等價值亦廣被質疑。在很大程度上,世 界僅成為吾人的一個認知對象,從而淪為一冷冰冰的存在。我們若

變 得 單 一, 多 元 的魅力正迅速消減。是以,人類當前的最迫切任務乃是為世界復魅

4 勞 思 光:《 危 機 世 界 與 新 希 望 世 紀 再 論 當 代 哲 學 與 文 化 》( 香 港: 中 文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15-16、73-74。

5 同前注,頁 73-74。

6 方東美:《方東美先生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2004 年),頁 259。

第 章 導論 003 現 代 思 潮 對 一 切
向 而 趨。5 近 代 哲 人 方 東 美 先 生 的 看 法 當 有 助 點 出 以 上 問 題 的 嚴 重
文 化
範 都 採 取
的 態 度, 否 定 一 切 文 化 成
處 的 世 界 的 真 危 機。」 4 勞 先 生 指 出, 人 類 價 值 觀 之 所 以 出 現 危
性:「近代整個文化有 種趨勢,就是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如 粒
用 社 會 學 宗 師 韋 伯(Max Weber) 的 說 法, 當 代 人 所 面 對 的 正 是 一 個 袪 魅(disenchantment) 的 世 界, 人 類 的 價 值 觀

人思想和如此闡釋中外不同的哲學傳統當更為重要,這是因為唐先 生之所以如此發展其思想以及闡釋中外哲學傳統,實建基於他為何 要如此做。簡言之,「為何」才是目的,「如何」只是手段;目的 決定我們選擇使用什麼手段,手段只能影響目的是否成功。一旦現 有手段未能幫助吾人達到目的,則我們便應改變手段,卻不會因為 手段的不合適而竟改變吾人原來之目的。然則,唐先生建立他的思 想究是基於什麼目的?事實上,唐先生與前述諸位先生就當前文化

問題的判斷大致抱持相同立場,即認為當代文化的問題正是「人之

泯失」, 9 意指人不再把人視作人來看待的一種「物化」現象,10 以

及 由 此 反 映 的 一 種 漠 視 人 文 精 神 而 僅 視 一 切 為 物 質 存 在 的 唯 物 觀

7 參 考 Jo s h u a L a n d y a n d M i c h a e l S a l e r,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T h e Va r i e t i e s o f Mo d e r n E n c h a n t m e n t ” i n Jo s h u a L a n d y a n d M i c h a e l S a l e r e d , The Re-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Secular Magic in a Rational Age ( St a n f o rd : St a n f o rd Un i v e r s i t y Pr e s s , 2 0 0 9 ) , p p. 1 - 1 4 。

8 Robert P. Kraynak, ‟Defending Human Dignity: e Challenge of Our Times” in Robert P. Kraynak and Glenn Tinder ed., In Defense of Human Dignity: Essays for Our Times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3), pp. 1-9.

9 唐君毅:《人生隨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頁 53-54。

10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年)下冊, 頁 5-23。

004 即凡見聖:唐君毅人學論
能 重 新抬頭挺胸以過
)的生活。8 唐 君 毅 先 生 是 近 代 中 國 最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之 一, 學 界 多 以 其 為 「 當 代 新 儒 家 」 的 一 位 代 表, 並 就 他 的 個 人 思 想 和 對 中 外 不 同 哲 學 傳 統 的 闡 釋 作 深 入 分 析。 惟 相 對 於 唐 先 生 如 何(how) 建 構 個 人 思 想 和 闡 釋 中 外 不 同 哲 學 傳 統, 他 為 何(why) 建 構 這 形 態 的 個
(re-enchantment), 使 之 能 重 拾 價 值 多 元 的 光 彩,7 並 讓 人 類
有尊嚴(dignity

因為歷史文化傳統的關係,東方與西方人之風俗習慣與某一 些氣質,也許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但是人情是同一的,一人 之人格,都具有無限的內在的精神價值,而不只是一現實的 物質的存在。而這亦是東西古今一切聖哲之教共同的內容。 然而在現代的唯物主義與極權主義的威脅之下,則人之真正 的人性與人格之尊嚴與東西古今聖哲之教,同似不能保存。

這是當前人類共同的問題,人類須共同去解決的。 13

蓋唐先生自況,他所作之文多倉卒而成,唯獨針對上述唯物思想和 人的「物化」等問題的文章卻具有時代意義,自信這些文章不但代

表 一 真 正 的 哲 學 精 神, 更 足 以 開 往 後 的 風 氣,14 可 見 唐 先 生 實 視 救

治當代文化問題為他思想的核心,而這一部分才最值得吾人重視。15 是以,唐先生在有關方面的努力應更為學界所注意,因其不但是我

13 原

先 生 於 一 九 五 八 年 在 美 國 雅 禮 協 會 年 會 的 發 言。 收 入 劉 國 強、 譚 志基、梁琰倫編:《懿範千秋 唐君毅夫人謝廷光女史遺稿暨紀念集》(香 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2 年),頁 44-46,引文見頁 45。

14 詳見唐君毅:〈致謝幼偉〉(1958 年 1 月 19 日),收入《書簡》(臺北:

15 Xinzhong Yao, An Introduction to Confucian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257-258.

第 章 導論 005 點。11 唐 先 生 主 張, 我 們 現 在 最 迫 切 的 工 作 正 是 重 建 人 的 人 格 和 重 拾 人 的 尊 嚴, 藉 以 幫 助 人 類 從 這 視 人 如 物 的 唯 物 思 想 中 解 放 出 來。 12 誠如他言:
唐 君 毅:《 文 化 意 識 與 道 德 理 性 》( 臺 北: 臺 灣 學 生 書 局,2003 年
11
), 頁 15-18。 12 唐 君 毅:《 中 國 人 文 精 神 之 發 展 》( 臺 北: 臺 灣 學 生 書 局,2000 年 ), 頁 334-335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90 年 ), 頁 185-188。 胡 蘭 成 亦 言 唐 先 生 回 應 唯 物 思 想 的 文 章 為「 時 代 的 瑰 寶 」。 見 薛 仁 明 編:《 天 下 事, 猶 未 晚: 胡 蘭 成 致 唐 君毅書八十七封》(臺北:爾雅出版社,2011 年),頁 61。

006 即凡見聖:唐君毅人學論

們了解唐先生思想的關鍵,更對吾人應如何回應當前的文化困境有 著 定的參考價值。本書的撰作即以此為背景,檢討唐先生對唯物 思想和人的「物化」等問題所作的回應。16

二、當前問題的根源

在 進 一 步 探 討 唐 先 生 的 相 關 思 想 前, 讓 我 們 對 本 書 的 研 究 角

度 和 書 名 等 問 題 稍 作 解 釋, 因 這 將 有 助 吾 人 了 解 本 書 如 何 討 論 唐 先生的思想。在討論「哲學」的本質時,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強 調 哲 學 當 不 只 是 一 些 精 巧 的 理 論, 而 必 須 擁 有 入 世 的 關

懷;西哲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則有言:「哲學如果只是一些 與生命割斷的純智構造的話,則便是無力的。」的確,一套思想是

否 值 得 吾 人 重 視, 取 決 於 其 對 人 類 是 否 有 著 價 值 和 對 世 界 是 否 有

所 意 義, 而 非 該 理 論 在 立 論 上 的 玄 虛 或 奧 妙。17 事 實 上, 在 反 省 唐

先 生 的 思 想 對 時 人 的 啟 示 時, 狄 培 理( 舊 譯 狄 百 瑞,Wm. eodore

有 關 唯 物 思 想 或 有 一 點 可 更 作 說 明, 即 唯 物 思 想 與 馬 列 主 義 之 間 的 關 係。

誠 然, 唐 先 生 認 為 馬 列 主 義 屬 於 唯 物 思 想, 但 唯 物 思 想 卻 不 只 馬 列 主 義。

唐 先 生 反 對 的 是 一 切 把 人 看 成 物 卻 忽 視 人 實 擁 有 自 覺 能 力 的 思 想, 而 非 針

對 馬 列 主 義。 因 此, 他 對 馬 列 主 義 亦 有 某 程 度 上 的 認 同, 以 為 其 有 反 資 本

主 義 的 工 具 價 值。 簡 言 之, 唐 先 生 反 對 唯 物 主 義 是 源 於 文 化 問 題, 非 涉 政

治立場。詳見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頁 15-19;唐君毅:〈致

張 遵 騮 〉(1956 年 10 月 13 日 ), 收 入《 書 簡 》, 頁 239-245。 是 以, 吾

人 若 因 為 唐 先 生 反 對 唯 物 思 想 而 認 為 他 即 有 政 治 立 場, 當 是 對 唐 先 生 的 一

種誤解。例子見劉述先:《傳統與現代的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考關子尹:《從哲學的觀點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年),頁 1-21; 關子尹:《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反思》(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年),頁 1-26;關子尹:《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臺 北:聯經,2021 年),頁 57。

16
1994 年),
117-119。 17 上 述 有 關 康 德 和 海 德 格 的 說 法, 為 筆 者 於 本 科 副 修 哲 學 時 於 關 子 尹 老 師 的 課 堂 上 認 識。 筆 者 其 時 初 接 觸 哲 學, 對 關 老 師 所 介 紹 的 觀 點 印 象 難 忘, 故 特 引 述 於 此, 以 冀 相 關 說 法 能 為 更 多 的 讀 者 所 注 意。 相 關 討 論 和 譯 文, 參

第 章 導論 007

de Bar y) 便 指 出, 只 有 當 吾 人 利 用 過 去 的 經 典(classics) 以 回 應 現

今的問題,經典的生命力才能得以重生,其影響力才能得以持續,

並認為這 種閱讀經典的態度當是懷念唐先生的 個方法。狄培理

的 說 法 一 方 面 意 味 唐 先 生 的 著 作 正 是 當 代 的 經 典, 但 另 一 方 面 卻

亦 暗 示 唐 先 生 著 作 的 時 代 意 義 仍 有 待 我 們 發 掘。18 孟 旦(Donald J. Munro) 則 明 言 唐 先 生 的 學 問 統 緒 當 是 回 應 具 體 的 人 生 問 題, 而 非

僅 是 對

常生活,而非僅是把之視為學院中的

即言:「應該針對當前世界的文化問題,建立具體主張,使中國的 哲 學

有應世的必要。誠然,唐先生在他最早的一本著作《中西哲學思想 之比較論文集》中便指出,一重要的思想家必定對其身處時代的問 題有所關懷,故研究這些思想家時亦當以問題為切入點。如他言:

大凡於歷史上有特殊地位之哲學家,蓋皆無不對於其先哲及 同時代異派哲人所提出之問題有所解答,而復引起下時代哲 學之新問題。故較論哲學史的發展,不可專自各時代哲人所 主張之學說之同異上著眼而當自各時代哲人所感之哲學問題

18 Wm. Theodore de Bar y, The Great Civilized Conversation: Education for a World Commun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338-344.

19 Donald J. Munro, Ethics in Action: Workable Guidelines for Private and Public Choices (Hong Kong: 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83-84

20

2003 年),頁 24。

21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文 獻 作 出 分 析 和 整 理,19 其 說 亦 當 有 認 為 學 界 尚 未 真 正 發 揮 唐先生思想價值的意思。在討論如何使中國哲學重新進入我們的日
個討論對象時,勞思光先生
思 想 能 真 正 發 揮 指 引 作 用。」20 凡 此, 均 強 調 一 套 哲 學 思 想 當
上著眼。
21
勞 思 光:《 虛 境 與 希 望: 論 當
哲 學 與 文 化 》( 香 港:
文 大 學 出 版 社,
年), 頁 393。

008 即凡見聖:唐君毅人學論

唐先生這一認為學術或學問當緊扣時人所感問題的立場,一生未有 改變,乃至他在晚年為新亞研究所創辦的刊物《中國學人》撰寫發

刊 辭 時 仍 再 強 調。22 如 前 文 所 述, 唐 先 生 認 為 他 的 思 想 實 是 為 了 回應唯物思想和人的「物化」等具體問題而建立。除非吾人認為唐 先生所欲處理的問題在當前的世界已經得到解決,或認定唐先生對 相關問題的回應已告失敗;否則,我們在討論他的思想時便不宜僅 是重複他的說法,或只對他的個別觀點作孤立的分析,而是當檢討 唐先生的整體思想在回應以上問題時究竟有何殊勝和不足,對於他 的殊勝之處便更作發揮,而對他的不足之處則更作完善。如此,我

們才能 方面為唐先生的思想注入活力,而不是只把其作為 已過 去的對象來加以研究;另一方面則能針對現實世界的議題,為解決

人類當前的文化問題提供方案。筆者相信,這一研究角度對於唐先 生個人和整體世界都是比較有益的。

誠如前文所論,唐先生認為吾人所處時代的最大文化問題,是 唯物思想的盛行和人的「物化」。因此,我們最迫切的工作,便是 要從這些問題中超拔出來。唐先生即有言:

一個人不是一個物,人總要從物化裡解放出來。人一方面不 能視人為物,把人當做物來安排,另一方面我們自己的生活 也不能物化。只有人從物化裡解放出來,然後人才成為人。23

但除了指出問題所在,更重要的是解釋問題之所以出現的原因;只 有針對該原因來對治問題,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事實上,

22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冊,頁 222-243。

23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下冊,頁 20。

第 章 導論 009

唐先生在其生前最後一本鉅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中便對人類 之所以朝「物化」的方向而趨作出解釋,曰:

此 一 由 觀 照 凌 虛 境 而 外 轉 下 轉, 以 形 成 人 類 當 前 時 代 之 世 界,亦即所謂現代社會文化之世界,乃與人類之古典的社會 文化,重在由觀照凌虛境而上轉內轉,以形成一以道德宗教 為本之社會文化,其根本方向不同者。24

所謂「觀照凌虛境」,簡言之是指吾人抽象的思維能力,其本身當 是價值中性的。對於這一詞彙,本書第二章將更有討論,暫按下不 表。惟我們若撇除「觀照凌虛境」一詞,唐先生上述引文之意實甚 清晰:人類的精神未能從純粹的思維能力中向上提昇,而是 直向

下 沉 淪。 的 確, 唐 先 生 力 陳 吾 人 不 僅 是 純 粹 擁 有 思 考 能 力 的 動 物,而是有著各種如道德、審美和宗教等反省能力的存在。理想的

科學哲學,藝術宗教,凡此等等,皆屬文化。道德對言,亦 為文化,凡屬 文化,皆體之用。然彼文化,相對而成,既為 相對,皆用一支。全體大用,乃在人格。人格完成,盡性知 天。用上立體,成聖成賢。立彼人極,方顯太極。 25

惜我們往往因為現實生活的限制,或基於人的本能、衝動和慾望等 不同理由,以致未能全面發揮吾人的各種價值。因此,唐先生認為 人生的目的正是自覺地反省什麼是一應然的生活,藉以逐漸超越各

24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下冊,

頁 456-457。

25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年),頁 321。

力 以 成 就 不 同 文 化 者。
格, 當 是 能 夠 善 用 各 種 能
誠 如 唐 先 生 在 《人生之體驗》中所言:

種現實上的限制,從而使自己由一自然或實然的狀態中改變過來。

唐先生在《道德自我之建立》中便言:

人生之目的,唯在作你所認為該作者,這是指導你生活之最 高原理。至于什麼是你該作的內容,我們卻並不須規定。只 要是你真認為該作的,便都是該作的,以致我們以前所否定 之一切出於要作而作之活動,只要真通過你應該的意識,而 被認為該作,便都可重新在另一意義下加以肯定。它們本身 是盲目的,然而只要真通過應該的意識,它們便完全變質而 成為自覺的。問題只在你是否真相信它們該作。只要你真相 信它們是該作而作,那你便不是受後面的勢力逼迫而作,而 是自動的根據它們所連繫的理由而作。他們透過此自覺的理 由,而變為自覺的,一念之間,即天地懸殊。然而此一念, 卻萬分要緊。此一念,即自然生活至真正的道德生活之轉捩 關鍵。此一念之繼續,時時本該作而作,即所以使道德生活 擴大之唯一途徑。 26

事實上,一旦涉及應然的自覺,則吾人 已利用道德反省的能力,而 不再是純隨現實或依本能地過活;我們若能把這 道德反省的能力 加以擴大,吾人所展現的世界觀當與僅視萬物為物質或動物的視野 有所不同。換言之,我們一方面要開放一己的心靈,藉以從特定的 價值觀中超拔出來;另一方面則須再循這一開放心靈的角度出發, 重新審視人類的不同能力和由其衍生的各種價值。如此,吾人才能 不為某一價值所蔽,而視自己所持的觀點為唯一正確;並能欣賞不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頁 52。

010 即凡見聖:唐君毅人學論
26

超越性和包容性正是人類在現今時代中待人處世所應持

的態度;而當世所需要的哲學正是能表現這 超越性和包容性的 種思想,如他言:

昔日之道德之限於一民族、一階段、一職業、一行業中之道 德,固為封閉的道德,而只重若干特殊德目,或特殊行為規 律之道德,亦為一封閉的道德。真能體驗欣賞不同之形態之 人格之道德,而以一開放的心靈,以與一切道德相感通,所 成之仁德,必當被重視。以哲學智慧言之,則一能說明上述 之一切宗教之共同之核心本質,說明如何有此與一切道德相 感通之仁德之哲學,並說明此宗教道德與哲學智慧,當為一

切知識技術之主宰之哲學理論,必當出現。此皆順時代之呼 召,或應世而生之宗教道德與哲學之大方向所在,而非吾人

是以,唐先生對人的「物化」及其背後反映的唯物思想的回應,遂 非採一純是希望破斥或駁倒的消極態度,而是採一強調要擴闊我們 的胸襟,藉以提昇或建立吾人人格的積極做法。只要能夠建構 正 確的價值觀,則不正確的價值觀便自然消退,此即唐先生言「千虛 不如一實,實見出則虛見自消」之意。29 因此,唐先生思想的核心, 正是首先解釋何謂健全的人格,從而把不同的價值安立在一個由健 全人格發展出來的系統之中,藉以解釋不同思想和價值當能並行不

27 劉國強:《全球化中儒家德育的資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 年),

頁 309-310。

28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下冊,頁 465-466。

29 唐君毅:〈致翟志成〉(1975 年 9 月 10 日),收入《書簡》,頁 506。

第 章 導論 011 同 價 值, 以 對 非 自 己 所 認 同 的 價 值 也 能 有 一 同 情 的 了
27 唐 先 生
解。
認為,這
之私見所存者也。 28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唐君毅人學論 = The holiness in ordinariness : on Tang Junyi's study of human being/趙敬邦著. 初版.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發行, 2023.03

面 ;  公分. (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 ; 27)

ISBN 978-986-350-713-0(平裝)

1.CST: 唐君毅 2.CST: 學術思想 3.CST: 哲學

128.7

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 27

即凡見聖:唐君毅人學論

112002520

The Holiness in Ordinariness: On Tang Junyi’s Study of Human Being

作 者 趙敬邦

叢書主編 鄭吉雄 伍安祖

總 監 張俊哲

責任編輯 嚴嘉雲

文字編輯 林嘉瑛 陳俊榮 張明蕙

封面設計 陳盟岳

內頁排版 張碧娟

發 行 人 陳文章

發 行 所 國立臺灣大學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法律顧問 賴文智律師

印 製 中茂分色製版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23年3月

版 次 初版

定 價 新臺幣500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106319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2365-9286

臺北市100047思源街18號澄思樓1樓

電話:(02)3366-3991~3轉18

https://pres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傳真:(02)2363-6905

傳真:(02)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臺北市104472松江路209號1樓 電話:(02)2518-0207

國家網路書店

五南文化廣場

臺中市400002中區中山路6號

http://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713-0

GPN:1011200238

http://www.govbooks.com.tw

電話:(04)2226-0330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本書已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學術審查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