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studio portfolio 201805

Page 1

n o n - s t u d i o


Contents

Introduc�on

關於微光生活設計室(沒有工作室)

Work

2017

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動 / 來辦桌吧!

2017

憲光二村駐村創作 / 生活的痕跡

2017

大溪文藝季-藝術策展計畫 / 鏗鏘森林

2017

桃園市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異想桃花源 / 桃園_關於我們的家

2016

藝遊新屋 / 我們的星球

2015

第二屆回桃看藝術節 / 你/妳,有看見嗎?

2015

協助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暨碩士班經營龜山眷村故事館

2015

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 / 桃園_關於我們的家

2014

辦理走吧,咕沙郎市集

2014

桃園新屋藝家人計畫 / 葵之家

2014

臺南築角社區營造大賽 / 離開你走近你 <最佳築角>

2014

下社172空間改造計畫 / 動物園計畫

2014

北健電視社區徵案 / 大同心隅-下社的囝仔+回家路上的風景

2013

桃園地景藝術節 / 葵之家


Introduc�on

張浩鉅 Simon Chang

李苡帆 Ivan Li

1989年06月10日

1991年07月01日

學歷

學歷

銘傳大學建築系 碩士

銘傳大學建築系 學士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系 學士

靜修女中英資班

復興商工美工科空間設計組

經歷

經歷

微光生活設計室 設計總監

微光生活設計室 負責人

桃園市社區營造中心(旭日文化) 專案人員

105、106年度桃園市社區環境空間營造 駐地輔導計畫 專案人員

104年度龜山眷村故事館 專案人員

104年度龜山眷村故事館 專案人員

沒有工作室 負責人

沒有工作室 負責人


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動 合作對象 / 親子 #藝術創作

location / 桃園桃園-逃圍

size / L : 180 cm E : 180 cm H : 80 cm

「逃圍」是將過去的歷史、故事、 文化視為底蘊,並運用新的元素及語彙 探詢其未來可能性的空間。 而「辦桌」的桌面上總是充滿了各種不 同的食材,隨著時間的流動,現今在辦 桌上面看到的菜色也代表著不同的文化 交會,無論是你、我、他,在同張桌面 上就是緣分、一個交流的機會。 透過各家一人一菜的「辦桌」,展現出 不同成長背景交融之下所衍生的菜色, 所有的菜色皆會在我們的餐桌出現。這 些新的菜色上菜時,我們會抱著嚐看看 並且試著了解的心情來將這些菜餚入口 ,或許這些嚐起來有可能還符合自己的 胃口。 期待人們也能夠在我們身處的環境中, 對於他人不帶有既定想法,並且嘗試去 了解他人,說不定能夠將現狀改變,變 出美味的佳餚。 同時,本作品也期望藉由「辦桌」作為 集體記憶以及精神象徵的乘載,勾勒出 早期永樂街除了有市場攤販,「大眾食 品行」更是總舖師常來添購各種食材的 隱性記憶。


2. 1. 3.

1.概念草圖 2.作品一隅 3.作品一隅

4.

4.作品一隅 5.親子創作過程 6.親子創作過程 7.親子創作過程 8.親子創作過程 9.作品合影 10.親子作品

5.

8.

6.

9.

7.

10.


憲光二村駐村 合作對象 / 陳家聲工作室+原住戶 #藝術創作

location / 桃園龜山-憲光二村

琥珀色的暈光溫柔洩出、灑落,將 灰暗的空間明確劃開。時間慘忍將空間 的生氣奪走,而光所擁抱的地方,從線 性的、連續的、持續向前的「時間」脫 離,是人們向後的記憶,卻也是美好本 身,來自另一個「時空」的姿態。


1.

2.

3.

1.作品一隅 2.概念草圖 3.作品一隅

4.

4.作品一隅 5.作品一隅

5.


2017大溪文藝季 合作對象 / 無 #藝術創作

location / 桃園大溪

size / L : 300 cm E : 250 cm H : 180 cm

根據史料,大溪區中央街早期俗稱 打鐵街。當時劉銘傳的山地開發政策以 及林家的開拓史,大溪當時以「大嵙崁 」知名成為台灣最內陸的河港。1982年 始,大溪進入了航運的黃金時期,發達 的航運、豐富的物產、大量的製腦、製 茶、採煤工人及運輸業者涌入大溪,而 有各種製鐵工具上的需求。團隊希望透 過各種家用鐵製用品,如鐵鍋、菜刀等 日常生活用品的創作,讓更多人藉由此 街道家具進而去了解大溪打鐵街的常民 生活歷史脈絡,進而使傳統的打鐵技藝 得以某種型態延續。 這次希望營造出一種生機蓬勃的森 林意象,作品在尺度上期望有讓人有如 身處不同空間印象的感覺。另外在家用 五金上則希望跳脫傳統用法,讓人可以 坐、可以站上去、甚至敲打去產生因不 同厚薄大小的五金打鐵所產生不同聲音 ,達到趣味的效果。最終呈現則是複合 式的街道家具,與環境周遭的實際使用 作為呼應,包含了座椅及燈具等機能。


2. 1.

3. 4.

1.概念草圖 2.作品一隅 3.作品一隅 4.作品與人之關係

6.

7.

5. 8. 5.作品一隅 6.作品製作過程 7.作品與孩童之關係 8.作品與環境之關係圖


桃園市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

異想桃花源

合作對象 / 親子 #藝術創作 location / 桃園楊梅 - 白木屋觀光工廠

size / L : 1000 cm

這次提案主要提出三個創作想法, 分別是: (一)員工親子參與創作 我們希望透過白木屋注重的親子理念加 入在這次創作中,所以希望透過員工親 子參與此次創作,讓此作品更加有家及 親子的情感元素在其中。 (二)加入館內不斷出現的線、圓及自然 的元素 館區內再許多角落都能看到自然的線性 媒材如竹飾品、以及館外的庭院造景, 不外乎符合白木屋主打食安、自然、天 然的形象,再加上因蛋糕圓故許多空間 皆以圓為出發點,故希望擷取這先元素 做延伸,在入口處加強視覺印象。

H : 240 cm

(三)融入白木屋的蛋糕 希望透過半圓、三角形圖案,結合白木 屋蛋糕,運用馬賽克拼貼的方式將蛋糕 重現,也能透過三角形蛋糕取代地圖去 指引入口處方向。


1. 2. 1.概念草圖 2.作品照全景

3.

5.

7.

9.

4.

6.

8.

10.

3.概念草圖 4.操作草圖 5.民眾參與過程 6.民眾參與過程 7.民眾參與過程 8.製作過程 9.製作過程 10.製作過程


藝遊新屋環境藝術行動計畫 合作對象 / 艾力豪幼兒園 #藝術創作 #民眾參與

location / 桃園新屋

在人類的無止境的慾望之下造成無 盡的開發,以為地球的資源是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這幾年我們可以明顯地感 受到氣候的異常,而這樣的變化影響著 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在環境被污染、資 源銳減、進而危及到人類,因此永續是 這個世代必須面對的議題。 在設計材料的選擇上期望能夠以再 利用以及能夠被大自然分解為目標;我 們乘載著土地給予的養分,因為有了這 些作物,得以讓人們能夠在得到溫飽之 後持續探索未知的未來。因此應該感謝 滋養我們的土地、珍惜我們擁有的資源 ,並且善待唯一的地球。

size / 船體 L : 200 cm E : 120 cm H : 50 cm 星球球體 R : 25 cm

作品設置在幼兒園門口旁的樹,將 以一艘船的外型圍繞著該棵樹。樹上掛 著每位孩童在課堂完成的星球,每顆星 球都像是漁民出海之後仰望的滿天星空 ,也象徵著這些孩子是我們未來的點點 希望。而在船的周遭放置由稻稈(稻草) 製作而成的海浪,除了形體的海浪意象 ,也暗示著土地給予的養分(稻米)。作 品完成之後看起來就像是乘著稻米製成 的海浪向前行的漁船,而漁船上方是由 整棵樹所承載的小宇宙以及駛向未知的 人們(站在作品上的民眾)。


2. 1.

3. 4.

1.概念草圖 2.船體 3.船體 4.作品全景

6. 5. 7. 5.參與小朋友及作品合照 6.繪本故事帶小朋友談談環境 7.小朋友製作作品


第二屆回桃看藝術節 宇宙藝術節 合作對象 / 無 #藝術創作 location / 桃園中壢 - 中壢第一市場

進來這裡,你是否能看清楚你自己 ?面對一件事情時,是否有認真去看清 楚他的模樣?真的看到了後又是以什麼 樣的方式在觀看呢? 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我們生活中的文 化資產是由誰來認定以及負責規劃往後 的功用,如何斷定這些文化資產的價值 以及去留是身為這個社會的公民必須去 了解的。現今的社會資訊取得容易,人 們習慣性從片段的資訊去擷取了解事件 的模糊概念,是否就像這個空間裡所見 的,所有事物都是那麼的不清晰呢?


3. 2. 1.

4. 5.

1.透過半鏡射將字與自身倒影重疊,藉 此詢問自己問題 2.概念草圖 3.作品一隅 4.作品一隅 5.作品正視

7. 6. 8. 6.作品一隅 7.政府的規劃是否公開透明? 8.作品一隅


龜山眷村故事館 合作對象 / 桃園市文化局 銘傳大學建築系所 精忠里辦公室 #藝術創作 #策展 #民眾參與 location / 桃園龜山 - 龜山眷村故事館

桃園龜山眷村故事館是由銘傳 建築系所於2015年進駐經營的案子 ,而沒有工作是團隊當時也是協助 經營的團隊夥伴,而在裏頭我們主 要協助策展及佈展部分。並協助藝 術家進駐與居民互動共同創作出作 品,最終將共同創作的成品透過館 內空間展示出來。


2.

1.

3. 5.

6.

7.

1.回家展覽全景

4. 5.藝術家徐佳伶作品

2.藝術家黃怡華作品 6.藝術家邱韋婷作品 3.藝術家徐佳伶作品 7.藝術家邱韋婷作品 4.植物染布窗簾課程

9. 8. 10. 8.藝術家徐佳伶作品 9.藝術家徐佳伶與居民共同創作作品 10.巡迴展-清水信義眷村 寄風冊店


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 藝起來七桃 合作對象 / 無 #藝術創作 #空間營造 location / 桃園桃園 - 新民老街街屋

回桃看藝術節是由桃園在地青 年所組成的桃園藝文陣線所募資籌 辦的民間藝術節,而第一屆主題就 是希望以在外的青年創作者能回桃 園創作的心為主軸。 而這個案子我們選在一間民宅 後方的空地,希望透過建築專長結 合場域及熟悉的材料賦予其新的可 能性。我們藉由既有的殘壁以及心 加裝的窗拉強調家的邊界,並透過 留下土並植草強調桃園的土,最後 與其他兩組藝術作品做對話,加深 對於桃園的羈絆。


2. 1.

3. 4.

1.設計草圖 2.作品空拍照 3.作品一隅 4.作品一隅

6. 5.

7. 8.

5.施工過程 6.木梯施工過程 7.外梯 8.內梯 9.作品一隅 10.作品一隅

9. 10.


走吧,咕沙郎! 合作對象 / 大同村辦公室 銘傳大學建築系所 #市集 #策展 #民眾參與 #表演 #講座 location / 桃園龜山 - 憲光二村

【走吧,咕沙郎】一是取自龜 山人台語諧音,是團隊希望在龜山 居住的每一個人都願意走出戶外參 與公共活動,並試圖透過市集等軟 體活動讓居民知道居住的環境開始 有有趣的事情再發生,最終期望能 透過活動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一) 走出戶外: 試圖讓龜山在地居民與在龜山求學 的外地學子們走出其住所、學校, 並逐步關心自己周遭正在發生的人 、事、物。 (二) 地方認同: 使在龜山鄉生活的人能夠認識在地 產業、歷史人文故事。並且進一步 期望地方和學校師生合作:老師與 學生走進社區協助地方推廣行銷在 地等;同時社區也提供學校師生一 個課堂實踐的良好教育環境。 (三) 深耕藝文: 藉由舉辦各類型講座、論壇、表演 、展覽、民眾參與等藝文活動,期 望藉由這些事件讓大眾能夠深入了 解環境周遭,並且試圖讓他們重新 思考自己活動的環境,進而提升地 方生活品質。


2. 1.

3. 4.

1.憲光二村 2.社區營造講座 3.音樂表演 4.市集活動

6. 5. 7. 8.市集活動 9.民眾參與製作小樹 10.龜山在地青年展覽


桃園地景藝術節+新屋藝家人 合作對象 / 無 #藝術創作 location / 桃園新屋 - 新屋水巷

size / R : 100 cm H : 35 cm

共生,字面上解釋為共同生活 之意。在這世界上許多生物間雖說 沒有直接的關係,卻又一個需要一 個,彼此緊緊地串連著,如海葵與 小丑魚一般,相互之間是各自獨立 的個體,卻又緊密的彼此需要。

(一)藉由創作本身隱喻地方的環境( 水圳)與人(新屋鄉親)彼此之間的緊 密感、認同感,以及對於環境保護 的使命感。 (二)透過創作當媒介,希望能夠因 為和作品的接觸勾起地方鄉親腦中 的記憶及故事,並且藉由口述的方 式傳承記憶裡那美麗家鄉的倩影, 使年輕一輩甚至後代能加深對於故 鄉的認同感。


2. 1.

3. 4.

1.橘海葵 2.設置作品 3.藍海葵 4.橘海葵局部

6. 5. 7. 8.藍海葵局部 9.設置作品 10.團隊及協助設置的學弟妹


臺南築角 合作對象 / 美樂音樂音樂文化藝術發展協會 #藝術創作 #民眾參與 #空間營造 location / 桃園新營 - 新營車站旁

關於臺南築角應回溯至民國92 年,臺南藝術大學由曾旭正老師所 帶的建築藝術所社區營造組(現名為 城鄉思維與實踐組)學生進駐後壁土 溝社區之後開創了「社區」與「學 校」的長期合作模式,「技術」與 「學術」的結合。而數年來逐漸將 土溝營造成藝術氣息濃厚,又不失 傳統風味的聚落。雖然鄉下地區缺 乏空間設計人才,但是社區的熱情 與活力卻是台灣的強項。因此,媒 合社區與設計專業者的互動合作, 是社區營造可以努力的新方向。故 嘗試將設計與社區的角色分開進行 甄選與補助,進行以「自力營造、 社造工法」為主題的工坊計畫,讓 設計者將設計藍圖實體化,再經由 社區居民的協助加以實踐,並由輔 導團隊進駐協調統合,讓設計者與 施做者進行媒合,達到學術與技術 交流。


2. 3.

1.

4. 1.作品全景 2.磚椅 3.磚桌椅 4.作品局部

5. 6.

7.

10.

8.

11.

9.

12.

13. 14.

5.廊道施工前

10.焊接木棧板

6.廊道施工後

11.木棧板細部

7.主基地施工前

12.施工過程

8.砌磚

13.主基地施工前

9.砌磚

14.主基地施工後


下社172空間改造計畫 合作對象 / 大同村辦公室 #藝術創作 #民眾參與 #空間營造 location / 桃園龜山 - 明德路172號

此計畫概念主要是闡述閒置空 間越來越多,而土地卻不間斷的開 發,人們所想擁有的範圍無止境擴 張時,原有自然生態遭受破壞,原 生動物所生長的環境被人類所占據 ,許多物種也隨之滅絕。故我們想 藉由動物園計畫的執行,反諷社會 上想要囊括所有事物在一處的風氣 ,就像動物園把所有物種聚集在不 屬於『牠』原本生長的地方,藉此 反思人類的行為以及動物與土地的 關係。而計畫目的則是希望藉由改 善環境使村民和同學的共同行動建 立起在地情感,營造彼此共同的記 憶,使其場域承載著屬於這個地區 的情感。同時期望,學生能夠發揮 應有才能進行藝術思考並且創作; 居民能夠思考在地價值以及環境及 閒置空間的關係,藉此引導出不同 的觀點以及聲音,促進彼此成長。 而「下社」則指的是龜山鄉早期生 活於此的平埔族龜崙社所生活場域 的舊地名。


2. 1.

3. 4.

1.作品完成一隅 2.基地施工前 3.基地施工前 4.街道家具施作

6. 5. 7. 5.參與夥伴合照 6.鄰長加入整理 7.木作施工


大同心隅 合作對象 / 大同村辦公室 銘傳大學建築系所 #藝術創作 #民眾參與 #空間營造 location / 桃園龜山 - 明德路村公佈欄

大同心隅,是因為希望坐落於 大同區的基地在整理過後能過成為 這個區域有意思的小角落。其中這 個案子裡面的設計操又分成2個部分 ,分別是: 1.「下社的孩子」:以公佈欄作為主 體發想,給予新的故事以及樣貌。 2.「回家路上的風景」則是針對民 眾參與所設計,希望透過廢棄輪胎 在利用將居民的彩繪後並安置於基 地上。 並透過北健有線電視社區徵案 計畫的經費來執行此計畫,希望透 過計畫帶動居民共同改造社區畸零 地,進而潛移默化,讓居民建立能 自己動手改造社區的自信,並開始 關心自己居住的周遭環境。


2. 1.

3. 4.

1.設計草圖 2.基地施工前 3.基地施工後 4.里民參與彩繪輪胎

6. 5. 7. 5.作品施工完成 6.參與夥伴 7.作品設置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