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事 Community Stories around Chihkan Tower

Page 1


目錄

04

局長序

05

前言

06

活動歷程

06

致謝

08

故事地圖

10

府城夜明珠:臺南民族路大夜市

18

人生戲棚:臺南赤崁康樂臺

26

大溝生活:德慶溪畔的鴨母寮


34

赤崁樓後花園:超今越古的赤崁東街

42

一樣米養百樣人:府城米街采風

50

府城文化食肆:廣安宮與石舂臼

58

赤崁舞臺聚:臺南戲院變遷

66

入住米街:一探米街旅宿發展

74

摩登府城:藝文薈萃的慢活街區

82

城堡大門第一排:赤崁街歲月的印記

90

坡上的巷弄:尋訪蕃薯崎街廓


04

局長序

局 長

臺灣歷史承載著過去和現在,不同族群在島嶼上的發 展軌跡,造就世代相傳的文化資產以及共同記憶,臺

南市作為臺灣歷史的發祥地,位處舊城中心的赤崁樓 周邊更是發展重地,普羅民遮城自����年建城,經歷

政治軍事中心、醫院、校舍、博物館等使用,其深厚歷 史文化,也成為府城指標景點,吸引眾多國內外遊客 到訪;另外結合北側成功國小、周邊百年信仰中心及 眾多生活服務設施,無疑是市民日常生活場所,而如

何鏈結由古至今之場域及人民的歷史記憶,並永續傳 承文化,成為當今重要課題。

文化部「歷史再造現場計畫」下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再現赤崁『署』光」計畫,配合「臺南府城歷史街

區計畫」及「赤崁文化園區」規劃,俯拾歷史記憶、融合 新舊環境,進行空間治理,藉由盤點各地特色資源及

規劃策略,加上長久耕耘之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 將生活環境、在地文化結合多元人才,提升社區發展。

葉澤山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本次「再現赤崁『署』光─街區民眾參與及輔導培力」 透過工作坊進行需求及議題盤點,針對環境結合當地 特色資源,規劃多種契合在地歷史文化脈絡及現代社 會場域課程活動,開啟更多對話及交流機會,提升大

眾歷史街區計畫參與之想像,佐以培力輔導課程,並 融合校園教育,深耕文化於課程中。本書收錄計畫成 果之在地亮點故事,將無形資產化作有形資產,提升

文化治理能量,串聯人民與土地的記憶,穿越古今歷 史經驗,成為文化發展養分,再現赤崁文化新風貌。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局前言

赤崁樓,坐落在市街中心看城市的變遷,歷經季節的 更迭,承載各年代賦予的機能,融入臺南人的生活,赤

崁文化園區的建構,不單是那朱紅建築物,而是街區、 市場、巷弄、店鋪,還含括人們的生活、文化活動、宗教

信仰及情感風土等,方能顯現歷史環境整體涵構,以 及其文史價值。

問起對於現今赤崁樓的印象,多是觀光旅遊,或是在 社會教科書上,巍峨的歷史建築,查閱相關文本,多是

二戰前,描述嚴謹的文史調查,卻從長輩的言語間發 覺,赤崁樓是生活中的一環,停車場曾經有著市民娛 樂的舞臺,前方佈滿長板凳,庭院上是一張張茶桌,人

們圍繞著甘蔗小販,民族路是個夜市,天天燈火通明, 種種熱鬧場景。

「很懷念啊,很喜歡去那鬧熱!」

「生活所需要都去那,吃點心、看表演、買衣服…」 「你們都沒辦法想像當時的樣子。」

臺南市的歷史涵構與整體環境除了實體的地標、地景

印記,還有無形的城市記憶,於是我們嘗試透過訪談、 工作坊,蒐集每個時代市民分享描述,與在地團隊共同

培力,探尋各面向的歷史意義,串接過往的歷史背景、 戰後的生活記憶的感情、溫度與真實,寫下赤崁與人們 的故事,化作文字保存歷史印記,延續至未來。

「赤崁文化園區」述說著四百年來臺南的歷史進程,設 計規劃複合新舊,並藉由軟硬兼施的計畫執行,推動整 體文史保存更新,為舊城帶來新再生契機,讓歷史文化

遺產與當代都市生活深度融合,成為國家歷史門戶,再 現赤崁歷史風華,重現光輝的新亮點。

再現赤崁『署』光─街區民眾參與及輔導培力 計畫主持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張秀慈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05


06

赤崁事

08/28 09/11

活 動 歷

09/21

2019

09/28 10/03 10/17

10/30 11/06

成功國小赤崁走讀優化

迎六月廿四之外 - 博物館、地方信仰儀式的保存與推廣 AR/VR技術簡介暨五條港歷史再現協作平臺經驗分享 府城耆老說故事 - 臺南府城夜明珠 社區參與利器 - QGIS實際應用

講古食滷麵 - 鴨母寮德慶溪生活記憶 永福文化見學路線設計

府城想享 - 地方故事資訊整合平臺初探

05/07.14 05/30

2020

06/06 07/16 07/18 08/01 09/20

心一點・零距離 - 雲端工作坊教戰守則

大井赤崁蕃薯崎 - 老場域的現代風物走讀學習營 米街赤崁鎮海門 - 老場域的現代風物走讀學習營

「聲」活赤崁 - 古早ê沿街叫賣

赤崁野臺聚 - 日治時期臺南戲院發展 食在赤崁 - 探訪石精臼

公司與帝國之戰 ! 赤嵌樓周邊故事與環境解析

在此感謝對本書提供重要資料的專業人士,接受訪談

鋪商家,以及每個曾與我們共同學習臺南街區的文化

並詳細分享的街區居民,願意協助拍攝富人情味的店 歷史與生活環境的夥伴們。


赤崁事

部分場次活動照片,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07


08

赤崁事

故 事 地 圖


故事地圖

09


10

赤崁事

府城夜明珠 臺南民族路大夜市

文字 / 林佩潔

「大大武花大武花」這是提及臺南夜市,人人 都能朗朗上口的「迺夜市」口訣,臺南歷史文 化深厚,被稱為美食之都,其中夜市更是聚集 眾多臺南傳統美食的集散地,深受眾人喜愛, 而你知道臺南過去僅有一個夜市嗎?


府城夜明珠

赤嵌樓前民族路段,左方為富香齋餅店,資料來源 : 陳百棟先生

明治44年(1911)實施街道市區改正計畫,陸續拆

交通流量大幅提升,延續日治時期之都市計畫

除城牆,引入交通設施,並於原城牆處設立圓

規劃,將部分圓環拆除,而原聚集於臺南「小

環,遂成為臺南重要交通節點,因其交通便利

公園」(現西門路和民族路交叉口西門圓環)之攤

性,圓環成為傳統美食集中區,鄰近的石舂臼

商 ,深怕食客流失,紛紛移往鄰近區域繼續營

一帶也聚集了許多小吃攤商,相當熱鬧。昭和

業,西門圓環至永樂市場一帶因而聚集眾多攤

20年(1945)因現代化影響,府城人口快速增長,

商,更延伸至石舂臼、赤崁樓旁。

11


12

赤崁事

府城夜明珠 臺南民族路大夜市

生活中的夜間榮景

「長大了會買鞋子、衣服時,都在這裡買。」回

民國��年(����),原於赤崁樓邊的小販因赤

說,由此可看出夜市對於市民的重要性,在過

崁樓整修建圍牆不得設攤,且俟近文昌閣做 生意有礙觀瞻,臺南市政府便將攤商遷移至 赤嵌樓前方,沿民族路兩側擺設營業,並由市

警二分局制定「民族路夜市管理計畫」 ,為民 族路夜市雛形,後續規模不斷擴大,攤商逐漸

由石舂臼及赤崁樓一帶延伸至公園路口,甚 至更進一步擴大版圖至中山路口,民國��年

(����)隨著位於民族路二段近公園路口的遠 東百貨開幕,市集越趨熱鬧,合法與非法攤販

共存一地,多達���餘攤,以眾多小吃著名,人

稱「美食一條街」 ,是全臺灣聞名的夜市之一 。 �

� 王耀東《赤崁樓》 ,(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頁���。

憶起民族路夜市,吉慶聯彩張家豪老闆這麼 去汽機車不普及的時代,大家都是步行到民 族路逛夜市,當時的民族夜市天天營業,自傍

晚�點起,夜市攤商直接擺設於路面店鋪前方 空間, 「有時候要進店裡都找不到縫進去!」攤

商林立,攤位眾多, 「我還記得進每戶人家都

要過橋,當時有條大溝…」耆老口中的「大溝」 即為德慶溪,在水面上未加蓋之際,家家戶戶

門前都有一座連接路面的小橋,小販們便倚 著欄杆做生意, 「喔講到這個就想到常看到狗

屍體…」 「 細漢時都會被嚇到!」過去大眾飼養

之貓狗離世後依「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 處理,而在動物保護觀念普及、安葬方式多


府城夜明珠

元,且將動物視為家人想法深植人心的現代, 也就成為臺灣流傳習俗諺語。

琳瑯滿目的攤商種類 民族路夜市攤販種類要比現今夜市多得多, 食、衣、住、行、育、樂這一條街都能滿足,臺南

傳統小吃如棺材板、炒鱔魚意麵、香腸熟肉、 虱目魚粥配油條…等;衣服、褲子、皮帶、襪子 還有鞋子等日常生活用品通通能買齊,再加

上遠東百貨、民族戲院、民族路教會,可說是 吃喝玩樂樣樣兼備。

臺南十全行顏德宏老闆說: 「招待客人晚餐,

居住於番薯崎(現忠義路二段���巷)的張浚欽

跳蝦是將醋、醬油、蒜、辣椒等切細調味,裝小

就是到民族路去吃筒仔米糕,最常去光顧的

都去民族路夜市小吃攤喝酒配活跳蝦。」活 半杯米酒拌勻生食,說到此大家都還能想像

蝦鮮甜甘美滋味。 「想到以前去石舂臼喔…」 張老闆提及現已搬遷他處的小吃攤,回憶則 是相當趣味「當時老闆煮菜時,都會叼著一根

菸…」而張老闆每次都緊盯著老闆手上的碗 盤「我都在祈禱那個煙屎(灰)不要掉進我那一 碗!」 ,此話一出惹得全場哈哈大笑。 番茄切盤佐特調薑汁,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老師告訴我們,過去生活並不富裕,最奢侈的

則是赤崁樓旁水果攤,張老師提及番茄切盤, 讓我們都不自覺地吞了吞口水, 「番茄一定要

是大顆的牛番茄,不是現在的常吃的玉女,那

個醬汁是醬油、砂糖、薑泥加甘草粉調成…」 南部特有的調味吃起來會有鹹、甜、辣三種風 味,而現今尚有部分水果攤位販售,也成為觀

光 客 來 府 城 玩 必 嘗 的 特 殊 風 味 美 食 之 一。

13


14

赤崁事

赤崁樓旁���巷口(現赤崁東街)有一家現切水

了品嘗原味外,沾醬油的微微鹹香,更是讓人

附近, 「以前那個芒果,都是土芒果,小小的,

爛,猶如果汁球般,再從果實頂端咬出一個洞

果攤販,就在誠美集團董事長陳百棟爺爺家

上面會有一點一點黑黑的『釘點』 ,不像現在 有愛文、金煌,又大又紅,這麼多種…」陳爺爺 回憶言,向老闆點餐後,老闆遞給客人一個臉 盆、一盆堆成小山丘的土芒果,再加上一把小

刀,坐矮凳圍在攤販邊,每個食客身體微微向 前傾,避免芒果汁液滴到衣服,而過去芒果的

吃法可不若現在削皮後切成小丁這麼無趣, 陳爺爺回顧的吃法就有三種:在芒果頭頂劃

上一刀,再緩緩撕下外皮,外皮不能急著丟, 先啃皮上附著的纖維,再大口大口吃果肉,除

「�月芒果」凱特芒果,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榮興水果店老闆娘削芒果,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回味,而最特殊的吃法是用手捏揉,讓果肉軟 來享受芒果汁,吸到乾瘪後再撕開外皮來享

受果肉,無論各種吃法都相當盡興又不浪費。


府城夜明珠

每個人對於夜市印象深刻的攤位不一,但都 一致提及的就是山龍湯,而山龍指的便是蛇 肉,蛇肉攤的現場宰殺秀是耆老們難以忘懷 的, 「過敏就要帶去吃蛇肉…」耆老說蛇肉清

熱解毒,食用可祛風除濕,相傳可治癒皮膚過 敏,此外當時也深信蛇血、蛇膽是相當好的壯

陽食品, 「桌上放一杯杯蛇血、蛇膽阿,現場就 這樣乾(喝)掉!而且蛇膽要價��元,當時的公

務員月薪只有���─���元!」顏老闆回想小時 候看到的畫面,從價錢也可推測當時蛇膽的 珍貴,不過隨著時代變遷,這樣的野味攤販也 較為少見。

赤嵌樓前民族路段,左方為富香齋餅店,資料來源:陳百棟先生

而現今赤崁樓門口,永福路及民族路交叉口 的浮水魚羹,原是一間令臺南人嘖嘖稱讚的 糕餅舖「富香齋餅舖」 ,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口

酥」 ,相傳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明,因當 時美軍援助臺灣提供大量麵粉,故將麵粉混 和臺灣人喜愛的豬油作為點心,也稱作「一口 酥」 。 原民族路郭家蛇肉老闆快火料理蛇肉,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臺南人嫁娶文定時會準備「糕仔餅」糕代表的 是綠豆糕或者鹹糕,而餅則是口酥,以大紅色 紙包裝,並貼上紅色囍字,一包餅、一包糕,兩

份為一組,訂婚時由女方回贈男方,男方將其

分送街坊鄰居分享喜悦,吃下後口腔都是滿 �

滿的麵粉及豬油鹹香味,也算是臺南重要美 食的一種,而富香齋餅舖後因道路拓寬遷址 蛇肉料理,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至西華南街,其後婚嫁禮俗的喜餅漸漸由西 餅取代漢餅,糕餅店逐漸式微,加上糕餅技術 後繼無人的關係而於近年歇業 。

� 張耘書, 《府城餅舖誌》 ,(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頁���。

15


16

赤崁事

議員蔡介雄建議於西門路四段空地設立之「

府城夜明珠熄燈 民國��年(����)因攤商佔據道路、騎樓營業, 也因無完善的配套措施,大量的客群及流動 �

攤販衍生出交通問題以及環境衛生問題,嚴 重影響市容,加上攤商和路面店鋪因營業用

電、攤位租金…等問題,雙方利益衝突轉趨劇 烈,當時在位的市長蘇南成決心著手整頓,並 於民國��年(����)�月下令,從該年度�月起

民族路禁止設立攤位,走在快車道逛夜市的 �

體驗也就此畫下句點 。

部分攤販遷移到民族路二段廣安宮前的石精

臼廣場、新興路大臺南觀光城、公園路的延平

市場,大多數攤商則接受政府安置於當時省

小北商場現況,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曹婷婷《府誠,老時光》 ,(臺南:臺南市政府,����),頁���。 � 張耘書, 《臺南府城舊街新路》 ,(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頁��。 � 陳桂蘭《府城市場誌》 ,(臺南:臺南市政府,����),頁���。

小府城攤販中心」 ,希冀成為一合法且環境優

良的娛樂場所,然該土地由東帝士集團陳由

豪所有,且為住宅用地,故先建築簡易棚架, 設「府城攤販臨時集中場」 ,也就是日後的「小

北觀光夜市」 ,並於民國��年(����)�月�日開 始營業,當時蔚為風潮,甚至成為知名旅遊景 點。

民國��年(����)東帝士百貨開幕,新興的購

物中心形式,配合溫蒂漢堡、各式百貨櫃位、 露天遊樂場…等,吸引大批人潮,因磁吸效應 成為知名的小北商圈,但��年過後,東帝士集

團破產、百貨歇業,生意大受影響,甚至遭受

祝融之災,所幸在民國���年(����)沙卡里巴 攤商遷徙加入 ,重振小北商圈盛景。 �


府城夜明珠

物換星移,雖然民族路夜市萬頭鑽動、燈火燦

爛,如同夜裡璀璨的珍珠的「府城夜明珠」盛 況已成絕響,但如今走訪臺南,仍能看見招牌

寫著「小公園」 、 「原民族路」之商家,例如小公

園擔仔麵、東寧路府城滷味、謝家八寶冰、石 精臼米糕、小北夜市可口棺材板、小統一牛排 以及老李炒螺肉,皆出自民族路夜市。而在民

族夜市結束營業後,取而代之的是大東夜市、 花園夜市及武聖夜市…等場地較為小型、集 中型態之夜市,物價也因通貨膨脹,自過往八

寶冰一碗��元、海產粥一碗��元,改為八寶冰

一碗��元,海產粥一碗��元,所幸食肆文化得 以繼續傳承,逛夜市也仍為大眾夜間休閒娛 樂的活動,臺南古都歷史悠久的傳統小吃飲 食習慣,依舊深深根植在每個臺南人心中。

原民族路赤崁樓邊五香豆腐店鋪現址,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原民族路郭家蛇肉店現址,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原民族路筒仔米糕現址,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原民族四信前旗魚羹,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17


18

赤崁事

人生戲棚 臺南赤崁康樂臺 文字 / 林佩潔


人生戲棚

赤崁康樂臺表演 ,原始圖片提供 :光華女中 圖說資料、影像提供:財團法人臺南市文化基金會 【臺南人百年老照片】 資料庫 赤崁康樂臺表演,原始圖片提供:光華女中 ,圖說資料 、影像提供 :, 財團法人臺南市文化基金會 【臺南人百年老照片】 資料庫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最後一任官派臺南市長羽鳥

斷努力爭取經費,耗資6萬5千日圓進行赤崁樓

又男在昭和17年(1942)4月以防空需求為由,倡

的修復工程,直至昭和19年(1944)12月20日方完

議拆除赤崁樓旁房屋店鋪,作為戰爭時疏散民

工。光復之後,在民國41年(1952)1月11日由當

眾之防空空地,此空間即現踏入赤崁樓文化園

時中區區長林延益簽呈建議於赤崁綠園建築一

區,映入眼簾之展示九副御龜碑的赤崁綠園,

音樂臺,至6月完工,而此音樂台即為「赤崁康

該市長相當注重「文化財」(資產)的保護,昭和

樂臺」,在缺乏娛樂場所的年代,康樂臺隨即

18年(1943)雖值太平洋戰爭期間,仍不

成為了備受歡迎的戶外娛樂空間。

� 王耀東, 《赤崁樓》 ,(臺南:臺南市政府,����),頁��。

19


20

赤崁事

人生戲棚 臺南赤崁康樂臺

康樂臺樣貌

樂 臺 前 的 搖 滾 區,等 著 當 天 的 好 戲 上 演。

康樂臺建築本體為地面一層樓之表演舞臺,

婚喪喜慶集結一地

左寫著斗大的「赤崁康樂臺」字樣,最中間配

「戲棚上有這款人,戲棚下就有彼款人。」臺南

建築造型俐落氣派,臺前廣場更設置了四列、

戲劇便是模仿人生的喜怒哀樂而生的表演方

地下一層樓作為倉儲使用,臺頂提字由右至

上了青天白日的圖樣,兩側立柱以船舵裝飾, 十二排的四人座長椅,可容納兩百餘人。

「但我們都是在臺前第一排的搖滾區!」自小 於此長大的誠美集團董事長陳百棟爺爺回憶

道,在孩提時代,下午四點放學之際聽到「喂 ~喂~喂!麥克風測試!�、�、�!」大家便不約 而同的直奔家中迅速完成功課,不若往常總 等到晚飯後才進行,為的就是準時出現在康

十全行的顏德宏老闆這樣說,這句諺語傳達 式,如同人們常說的戲如人生,戲劇反映的就 是人生。康樂臺舞臺演出大多是商業展演,在 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廠商行銷宣傳方法

便是邀請知名藝人、輕樂團在全臺灣巡迴演 出,吸引各地民眾欣賞演出,並擴大品牌知名

度,提升商品買氣, 「臺灣美空雲雀─陳芬蘭、 王哥柳哥、康丁啊!」 、 「翁倩玉及楊麗花細漢

時的演出…」吉慶聯彩的張家豪大哥及顏老


人生戲棚

憶,許多資深藝人便是自此類商演舞臺出身, 揚名全國。

偶爾康樂臺也會作為各式宗教的表演場所,

例如一般道教酬謝神明、慶祝壽誕,布袋戲、 歌仔戲、播電影…等種類繁多的演出;又或是 佛教中的浴佛節「我們都帶著水壺要去裝紅

茶喝!」陳爺爺開心的憶起,過去在康樂臺的 浴佛活動,是以紅茶茶湯沐浴佛像,祈求福澤 社會,消弭災厄。

而康樂臺也是集人生大事於一地之處,婚喪 喜慶都在此發生,除了作為一般表演舞臺,也 提供給市民作為喜慶婚宴、殯葬喪禮之處,婚

禮外燴辦桌宴請親朋好友,在此處合影留念; 逝世擺放花圈,設立靈堂弔唁,舉行告別式。

赤崁康樂臺前拳擊比賽,資料來源:陳百棟先生

赤崁綠園表演百態 「康樂臺旁有個防空洞啊,防空洞旁還有個水

池…」長輩試著以圖紙重現當時赤崁綠園的

樣貌,赤崁康樂臺引來人潮聚集的特殊之處, 不僅僅是台上的精彩演出,臺前廣場也會有 其他活動及小攤,偶爾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

場景-拳擊比賽,其便為「王家武功散」宣傳, 在廣場上架設臨時拳擊場地,由王家入選亞 運的國手王基鎮、王基濋和王基瑩分別上臺 表演對打,行銷自家針對打撲損傷後用來疏 通血路之藥品,而每到拳擊賽熱血沸騰之際 總吸引群眾圍觀。

21


22

赤崁事

康樂臺前的男仕理髮服務,資料來源:陳百棟先生

福州師父三把刀

低價不買的喊甘蔗

人們常說「福州三把刀」 ,分別指的是剪刀、菜

茶桌生意外,廣場也會有甘蔗小販,在物資缺

裁縫、烹飪以及理髮,職業多是裁縫師、廚師、

堆放一捆捆烏黑瘦長的甘蔗,在康樂臺下坐

刀、剃頭刀,諺語的意思便是表示福州人擅於 剃頭師,靠著三把刀縱橫天下。康樂臺前擺設

的座椅不僅僅作為觀賞演出使用,在沒有表

乏的年代,甘蔗便是最好的天然甜食,卡車上 著,邊啃著甘蔗邊欣賞表演,別有一番風味。

演安排之時,變成了赤崁樓附設的露天「男仕

而甘蔗小販販售甘蔗的方法可不如現今,談

髮,過去的美髮業起源於清朝民眾辮髮需求,

得經過考驗,這裡的買賣方式猶如魚市拍賣

理髮廳」 ,現場為客人擦皮鞋、掏耳、修臉及理

僅服務男士,而在現代化的美髮業引進以及 大眾生活習慣的改變後,此類男仕理髮修容 也漸漸失傳,康樂臺前的福州師傅剃頭服務 也成為了早期的生活記憶。

好價格便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想買甘蔗還 制度,先自甘蔗堆中抽出單枝,賣家們圍繞成 圈,物色著甘蔗好壞與否決定出價,由底價開 始喊價, 「半角!」 、 「一角、一角!」 ,最高價得標

者方可取得滋味甜美的甘蔗, 「我太太都說你

們好奇怪,怎麼便宜的不買要買貴的哩?」居 住於番薯崎(現忠義路二段���巷)的張浚欽老 師與太太聊及此事回憶道,得標後由小販協 助削去甘蔗厚硬的外皮, 「喔~那削甘蔗的多 厲害啊,刀仔彎彎,咻咻咻的!」大家提及此事

皆異口同聲的描述,小販使用的非常見厚重 的方形甘蔗刀,而是如同鐮刀般的彎刀,削完 皮再隨著甘蔗枝節切成合適大小。


人生戲棚

「王梨頭,西瓜尾,甘蔗頭,竹筍尾」閩南諺語

臺南茶桌文化

不甜的甘蔗尾該怎麼處理呢?在甘蔗小販這

除了康樂臺前的座椅,每到下午四點,赤崁綠

比賽在甘蔗倒下的那一剎那間,使用彎刀削

上好茶葉的茶壺遞上桌,加上花生、開心果等

中甘蔗的根部最甘甜,最適合直接食用,而較 裡可沒有浪費!將甘蔗直立放在廣場中,大家

下甘蔗外皮,轉瞬的時間加上用刀技術的困 難,強化了遊戲刺激度,甘蔗攤前總聚集了不

少人圍觀吆喝,而削下的甘蔗皮長度越長者,

便是贏家。小販與居民的互動,配上甘蔗尾、 一把彎刀,成了大家在康樂臺時光內,最有趣 的記憶。

園便會另外擺滿桌椅,每人付點茶資,沖泡著 零嘴,就是當地人茶餘飯後的好去處,老一輩

人稱之為「茶桌」或是「茶桌仔」 ,茶桌仔店不

僅僅是三五好友相聚之處,也是仕紳們商談 生意之地,更發展出俗語「來去茶桌仔『喬』事 情」耆老笑稱茶桌仔店是黑白兩道通吃,好不

熱鬧。茶桌文化代表府城庶民精神,但隨著時

代的變遷及飲食習慣的改變,這種喝茶文化

也逐漸被其他飲品如咖啡、汽水…等等取代,

「別人是喝咖啡聊是非,阮是喝茶聊是非!」在

赤崁綠園上,過去記憶中的美好,人與人交流 的溫度,也隨著茶桌仔店消逝不復見。

康樂臺前廣場,左方為茶桌桌椅,資料來源:陳百棟先生

23


24

赤崁事

赤崁鴿舍

而在赤崁綠園上的活動棚架即為決定比賽贏

家的通報終站「大家等到自己的鴿子飛回後 隨即跨上腳踏車衝刺到這裡報到!」從架上羅 列「空中制霸」 、 「優勝」 、 「一日千里」 、 「縱橫天

空」 、 「通信迅速」 、 「鵬程萬里」…等獎項錦旗, 以及桌上精美獎牌,可見當時賽鴿蔚為流行。

「每到周日看到搭棚子就知道有好吃的便當

了。」 、 「Koharu的!」 ,對於當時年紀尚幼的顏 老闆、吉慶聯彩張家豪老闆及陳爺爺,印象最

「還有赤崁鴿舍!」陳爺爺的父親喜愛養鴿,設

立的自家鴿舍便戲稱是「赤崁鴿舍」 ,臺灣最 早出現賽鴿則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比賽的高 額獎金讓賽鴿風潮越來越盛行,比賽路線是 於臺灣南北對飛,人稱「陸翔賽」 ,將所有賽鴿

集中至其他區域放飛,路線分為南北對飛、東

賽鴿比賽錦旗,資料來源:陳百棟先生

深刻的則是當時臺南最負盛名的日本料理─

小春(こはる)的烤雞腿便當。而民國��年至民

國��年(����~����)間陸上競翔達到巔峰, 也因為賭注金額越趨龐大,舞弊方法跟著猖 獗,加上環境的改變如高速公路、高樓大廈等 等建設出現,陸地上的比賽路線漸漸減少,轉

而移至公海上空的「海翔賽」 ,陸上競翔光景 也不再。


人生戲棚

赤嵌樓前廣場攤商與人潮鼎盛,資料來源:陳百棟先生

民國��年(����)自大南門遷移九座贔屭石碑

於廣場,民國��年(����)因赤崁樓木構年久 飄搖,有傾倒疑慮進而大規模修建,以鋼筋水

泥取代木構梁柱,並將原於西側的赤崁街出 入口,改設至南側較為寬闊之民族路,拆除日

治時期的防空洞及光復後建設之康樂臺,台 �

前廣場開闢為庭園供遊客遊賞,結束康樂臺 近十年之盛況。康樂臺映照出猶如舞臺上演

出的戲劇般之人生縮影,不論是舞臺演出時

的熱鬧場面,過往婚喪喜慶等日常生活寫照, 台前廣場的小販、江湖郎中、說書人,孩童撿 拾石頭在台前「放直」 、打尪仔標遊樂,赤崁康

樂臺的點滴,都深烙於當代台下觀眾的腦海

中,熱鬧了街坊,豐富了城市面貌,也成為當 代府城重要意象。

� 孫全文, 《赤崁樓研究與修復計劃》 ,(臺南:臺南市政府,����),頁��。

赤崁康樂臺,資料來源:陳百棟先生

25


26

赤崁事

大溝生活 德慶溪畔的鴨母寮

文字 / 王郁茹


大溝生活

鴨母寮市場現況,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記錄赤崁樓北側的在地故事,「大溝」(現德慶溪)刻劃下 的歷史痕跡,伴著鴨母寮的常民生活型態,即便如今物換 星移,日常生活中的回憶仍深刻保存於在地居民的腦海之 中,藉由2019年10月17日「講古食滷麵-鴨母寮德慶溪生 活記憶」工作坊,重現北區北華里居民們對於德慶溪及鴨 母寮市集的當地記憶,一同探尋德慶溪與鴨母寮市場的獨 特的歲月及現今仍流傳著的好手藝。

27


28

赤崁事

大溝生活 德慶溪畔的鴨母寮

記憶中的大溝

居民為感念其功而在此建廟供奉,其後因子

德慶溪流域由今勝利路一帶起源,經臺南一

爺改尊為「朱王爺」 ,清乾隆��年(����) ,由境

中與成功大學一路向西往前鋒路與北門路一

段,接著經過現新光三越後門流經大正橋遺 址北側,再順著民族路來到禾寮港遺址處急

轉向北至鴨母寮市場南側,接著向西至開基 靈祐宮,最後朝西由開基天后宮流入台江內 海。

荷據時期荷蘭人以��匹布料換取赤崁地區土

地,地界範圍便是以德慶溪岸作為東北界線, �

鄭成功率領軍隊自德慶溪禾寮港登陸,首夜 紮營處便於現今三老爺宮,現走訪廟前還能 �

見 到「 國 姓 爺 上 陸 頭 暝 安 營 之 地 」石 碑, � 吳昭明(民國��年�月��日) 。<府城今昔>消失的河道‒德慶溪。中華日報。

�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取自https://reurl.cc/bRl�mv

孫鄭克塽降清,為了避免官府注意,而將國姓

內三老爺街、安祿境街和鴨母寮市場一帶居 民 集 資 擴 建,現 今 廟 宇 規 模 則 為 民 國 � � 年 (����)重建 。 �

清代德慶溪水位高度足以使船隻自台江內海

接入德慶溪至內陸,出海口北側設有維修船 舶廠,但隨著時間泥沙積累越來越多,加上道

光�年(����)多日豪雨天災使漚汪溪改道,台 江內海淤積,德慶溪不再作為水運航道後,又 因都市發展影響,溪流流域以涵箱加蓋,成為

臺南市北幹線排水溝主線,細細查看德慶溪 原水域,仍可以看到道路高低起伏以及蜿蜒


大溝生活

曲線,都是因其留下的印記。

入德慶溪可以說是每位居民都經歷過的兒時

過往居住於德慶溪旁的蔡小姐說: 「不知道原

著勺子對跌落者揮舞的風俗儀式,意旨為將

來生活中的大溝就是歷史上相當重要的德慶

溪。」耆老們也附和著說明自己都是以「大溝」

回憶,也因此在地流傳,當人跌落時他人要拿 人的靈魂撈回。

來稱呼,當時德慶溪水體已經沒有過去豐沛,

鴨母寮名稱由來

為了方便跨越水道,由一片木板覆蓋做為橋

在日據時期,明治町(現成功路)上的鴨母寮市

具,而要下去拾回,雖其自外觀看來並不會太

����)時改稱為「光復市場」 ,但其實早在日據

是一條小型溝渠,水道旁沒有任何的護欄,而 樑,孩童常於玩樂之際跌落,或者是遺落了玩 過危險,其實藏著暗溝,許多家長基於安全因

素,不敢讓兒女接近,但除了小孩,成人也是

有跌入大溝的經驗,多數是飲酒後意識不清, 或者是深夜時分騎車看不見水道與路面的分

界,不小心掉入德慶溪中,當地耆老笑稱,掉

場名為「明治市場」 ,到了光復後,民國��年( 時期就有人稱這市場為「鴨母寮市仔」 ,追溯

時光至大正�年(����) ,當時住在臺南縣的陳 本先生向朋友租借了一片土地搭起寮仔厝賣

鴨,日復一日,因為很多市場的攤販都會在凌 晨�、�點時來到這邊買活鴨回去宰賣,漸漸的

今裕民街道路彎度為德慶溪之軌跡,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29


30

赤崁事

鴨母寮市場現今樣貌(成功路側),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大家便口語相傳為「鴨母寮邊的市場」 ,也因 此有了今日的「鴨母寮市場」之稱。

陳本先生,也有人稱為「臺南本仔」 、 「本叔」 , 在鴨母寮一帶販售鴨隻��餘年,可以說是臺

南知名攤商,根據其孫女蔡小姐描述,從小大

家都很喜歡到陳先生的鴨寮玩鴨,當時每天 下午看著鴨車開進來看到成群的小幼鴨,小 朋友總會忍不住起玩心去逗逗鴨子,而鴨子

飼料即為稻糠,是因不夠結實被淘汰的稻穀, 但也因為鴨子吃得好又天然才讓品質更加優

良。鴨飼料總吸引來大批鼠輩搶食,聰明的陳

先生則研擬了一套特別方法,在簍子中放入 鴨子吃的稻穀,並加上毒藥吸引老鼠食用,接

著就能一次性地將老鼠一網打盡,這樣的生 活經驗也為蔡家後代的童年留下了獨一無二 的回憶。

另外耆老分享鴨母寮還有另一個在地傳說, 在靠近德慶溪上橋梁兩側分為王氏與李氏, 兩個家族,傳說中李氏所在的區域有一隻地 虎,在鴨母寮西側今天下飯店的位置就是李 厝的所在區,在那邊屬於虎頭,如果在該處放 鞭炮會驚醒老虎,將會為這區帶來災難,因而

由木橋做為分界,訂下在虎尾處的王家不可 越過橋梁放鞭炮。


大溝生活

市場的盛衰興廢

菜市仔的美食饗宴

根據北華里耆老們的敘述,一筆民有市場、光

在鴨母寮市場是臺南府城美食匯聚之地,小

而開始發展,當時這裡有電影院、旅店,甚至

人前往採購、用餐,假日人潮更是絡繹不絕,

復市場都因為日治時期忠義路一段相當熱鬧

是有日式庭園建築的日本料亭…等,道路尚 未拓寬前的街道非常狹窄,鴨母寮市場便是 自窄巷中漸漸發展成為整條道路的沿街攤商

吃樣樣聲名遠播,無須等到假日即有眾多客 在這佳餚集散地中,攤攤都充滿在地軼聞,展 現了臺南美食背後的故事性與生活感。

(今裕民街) ,一筆民有市場則於德慶溪加蓋

以面對市場左側第一攤南青水果商店為例,

隆。然而在民國��年(����)元旦深夜慘遭祝

面平臺上放著一瓶瓶玻璃罐裝的淺黃綠色液

後擴增了區域,兩市場相互連通,生意相當興

融,又因市場為木材建造,攤位一夕間遭火舌 吞噬,損失難以估計,其後攤販協調決定重新 規劃市場型態,改以平房建築,方為今日所見 的鴨母寮市場。

鴨母寮市場阿婆水,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其特殊之處在於販賣的不僅是水果、果汁,店 體,便是被稱為臺南限定版神秘飲料的「阿婆

水」 ,除了是遊客到訪市場必定品嘗的飲品, 更是許多人的兒時記憶。耆老說在過去物資 缺乏的年代,無法負擔國外進口汽水,因此自

31


32

赤崁事

「Apple水」日語發音轉稱為的「阿婆水」 ,便是

隱身在鴨母寮市場與一筆民有市場之間的隱

問水果攤鄭老闆其名稱由來,其實是以前開

火焰,攤位總是大排長龍,而因其用餐環境又

當時最高級的飲料,而又可稱做「阿婆尿」 ,詢

設涼水鋪的通常都是較為年長的阿婆,到了 晚上收攤之際,蹲下來收拾玻璃罐的動作似 蹲著如廁,再加上飲料的顏色,而讓這款飲料 有了別名。阿婆水嘗起來像極了香蕉清冰,而 向店家點了阿婆水後得當場喝完或以其他容

器打包帶走,因為這印著萬年富的玻璃瓶已 經不再生產,皆需回收消毒再利用,製造廠商

表示因現代飲食習慣改變,僅剩臺南尚有製

造,打算在玻璃瓶賣完後就不再營業, 「客人

還要出錢跟我買瓶子哩!我才不賣!」鄭老闆 打趣的說。

藏版美食-炭火麵,鍋爐下閃著炭火的紅藍色

有別稱為「垃圾麵」 ,由店家員工與客人的互

動中,可看出有眾多的忠實老顧客天天報到, 而也因為其名氣吸引了許多來自遠方的觀光

客。坐下點碗麵,再配上一杯紅茶,是大家的 基本點餐模式,當地居民說,這裡的紅茶原本

是由一個老先生每天推著一車紅茶,逐桌詢 問販賣,但在老先生離世後店家保留了這個

模式繼續販售。而炭火麵尚有個特別的服務, 只有熟門道的客人才知道,在前往麵攤之前 先在市場購買想吃的葉菜、生鮮食材交給老 闆,便會免費為你川燙送上餐桌,作為麵條佐 料,讓餐桌更為「澎湃」 。

� 鴨母寮市場炭火麵,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炭火麵炭爐,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炭火麵座位區,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大溝生活

鴨母寮市場一景,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對外來客而言,在鴨母寮市場是生食、鹹食、

鴨母寮市場作為臺南常民生活據點,熱鬧的

言,是在地飲食文化與臺南精神的體現。而在

憶,有賴於百年的食肆商行們,方能延續美好

正餐、點心攤商的爭艷之處,但對當地居民而

南青水果商店對面的泉成點心店,撲鼻而來 的香氣總吸引著群眾圍繞著鐵盤夾上許多各

式炸物和魚漿製品,臺南人的「點心」有別於 一般印象中西式的甜點,這裡的點心是一餐 中不可或缺的點綴,一碗麵配上魚丸、炸花枝

、小卷,正是臺南人的享受。從小在鴨母寮市 場長大的居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黃澄澄的布

丁, 「那都沒加色素啦!天然阿!」弘記美食店 這遵循古法的阿婆手工布丁是在地居民都相

當推薦的甜品,布丁口感綿密,更有濃濃雞蛋 香,象徵著臺南人對品質的堅持。

菜市仔氛圍,建構了臺南人日常生活中的回 的府城小吃回憶,若您還沒一嘗這臺南限定 滋味,不訪來走逛鴨母寮市場。

33


34

赤崁事

赤崁樓後花園 超今越古的赤崁東街 文字 / 王郁茹


赤崁樓後花園

赤崁東街街景,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赤崁東街,近年來因特色商家進駐,以及白色 施工圍牆上的攝影藝術作品,日漸受到關注, 在因觀光導入的新興活力之下,這條緊鄰赤崁 樓東側、短短幾百公尺看似現代的街道,擁有 百年廟宇、日治時期警察宿舍、特色民宅等多 樣的歷史空間,集體承載著在地豐富的回憶和 軼事,充分展現赤崁樓外常民街區的生活感。

35


36

赤崁事

赤崁樓後花園 超今越古的赤崁東街

脫胎換骨的208巷

程拆除部分民房,原居民也因此遷移至他處,

赤崁東街舊稱民族路二段���巷,過往僅是一

但大幅改善街道人行及車行環境,將道路整

條小巷弄,在居民的眼裡還稱不上街道,從過 去居住於此的陳美俐小姐繪製地圖上可以發

現當時赤崁東街並不存在,而是築滿一層樓

高的傳統街屋,尚未拓寬前的���巷僅單一車 道寬度,當地居民提及此事說道: 「相對過往 交通工具尚未發達的年代,這條道路以抬轎 方式而言是相當寬闊的!」而緊鄰而居的居住

方式,配合當時時代背景,大家互動熱絡,情

過往小時候共聚玩耍、閒聊家常的場面不在, 合為九米寬路面,包含綠帶及友善人行空間, �

增設街道裝置藝術 ,呈現了嶄新的一面,伴隨 著府城觀光熱潮興起,位在赤崁樓旁邊的赤 崁東街也重新熱絡了起來,成為觀光路徑之 一,而道路名稱也透過居民參與而提出的「赤

崁東街」的新路名,民族路二段���巷的舊影, 現今僅可在街上的「���巷燒烤店」捕捉。

感極好,是個非常有人情味及生活感的街道。

隱身巷弄的原白金町日式宿舍

���巷因都市發展需求而拓寬,加上市政府推

緊鄰著開基靈祐宮的北側有著四棟佈滿歲月

動「府城米其林觀光路線」工程,街道改造工 � 吳昭明(民國��年�月��日) 。<府城今昔>消失的河道‒德慶溪。中華日報。

痕跡的老屋,常常讓路過民眾十分好奇,日治


赤崁樓後花園

時期臺南有許多不同階級之警察宿舍分佈,

及浴室屬公共之模式,兩戶共同使用一組,外

赤崁東街中的白金町日治警察宿舍,在日治

中還包含了後期的增建區域,隱含著宿舍的

但因時空變遷,許多建物遭到拆除,而藏身於 時期時位在明治町三丁目��番,與明治町二

丁目、白金町五丁目及臺町一丁目相鄰,於大

觀上則是以切妻式日式瓦頂作為屋頂,宿舍 �

歷史變遷及過往的生活軌跡。

正�年(����)移轉給臺南州廳,接著大正��年

隨著時代變遷、政權轉移,再加上屋舍年代已

南地方法院及殖產局人員居住,一直到後來

其餘家眷皆已搬遷,目前仍居住在宿舍內的

(����)贈與國庫,在這區早期便有總督府臺 臺南州內務部及警察入住後成為警察宿舍, 接下來皆由警察家眷住宿於此區。日治時期 對於警察的官階及其所應配屬的空間皆有一

定規範,警官每人可以用�坪半,巡警面積�坪

半,而原白金町日式宿舍屬丁種官舍,應屬於 巡查宿舍之等級,一室四人以上、六人以下使

用。在室內空間配置上,丁種官舍廁所、廚房

赤崁東街街景,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自歷史建築原白金町日式宿舍調查研究與修復設計(含 因應計畫)報告書。

久,現今連棟四戶宿舍中僅餘一戶有人居住, 婆婆為警察遺孀,附近鄰居與其交集密切,時

常進出宿舍。民國���年(����)登錄為歷史建 築,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也於民國���年(����) 進行相關調查研究與修復設計,現已著手修 復房舍,配合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希冀保留其 建築形式價值及過往歷史文化。

37


38

赤崁事

巷弄中的國際巨星-圓圓

覺得驚奇,甚至曾有前來赤崁東街的遊客是

過往家戶總會養條忠心耿耿的狗兒作為守護

圍繞著圓圓爭相拍照,從小在這裡長大的圓

者,而現今家庭飼養寵物的用意多以陪伴與

成長為主,寵物種類大多是犬貓、小鳥、魚類 等,而赤崁東街卻有特殊的寵物?

為求見圓圓一面的趣聞,假日總有眾多訪客 圓也習慣似的,讓大家盡情地拍照,託這位住

在巷弄裡的明星之福,帶給來訪赤崁東街的 旅人特殊體驗與回憶。

那就是赤崁里前任里長-黃偉展先生的寵物

豬圓圓,其身世不凡,高雄茄萣地區宗教信仰

深受媽祖、王爺文化影響,每��至��年舉行建 醮祭儀,黃先生南下參與活動,在廟宇旁邊角 落,發現逃過祭品命運的幼小的身軀,當下決 定將其帶回臺南,並取名為圓圓。

隨著時間過去,加上主人的悉心照料,圓圓體

童年回憶的廟前廣場

體型自弱小變得碩壯,每天還有專屬的放風

廟埕是臺灣許多老一輩人兒時回憶的場所,

圓悠然地逛大街,偶爾向人討食,遊客看見也

上帝的開基靈祐宮,為與鷲嶺北極殿區分,又

時間,傍晚時分若來到赤崁東街,便能看到圓

赤崁東街開基靈祐宮,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在赤崁東街當然也不例外,街上供奉著玄天


赤崁樓後花園

稱小上帝廟,原為坐西朝東,而因日治時期擴 建明治公學校(現成功國小),以三川門作為基

準,翻轉���度,改為坐東朝西,踏遍臺南大小 歷史廟宇的張浚欽老師說: 「你去看看廟裡的 斗拱,還能看出舊斗拱轉向的樣子。」 ,開基靈

祐宮的斗拱、清水磚框以及短柱都能看出端 倪,多次整修改建的歷史也在廟宇建築內留 下了印記。

其後與成功國小之間留設了廟埕,成為當地 住戶談天乘涼的空間,居民回憶過去,廣場上

兒童撿拾小石做為棋子玩樂,資料來源:陳百棟先生

的鹹酥雞永遠都是下課後的點心首選,即使

老師在學校不斷的提醒小朋友要注意飲食, 下課後還是忍不住那撲鼻而來的誘惑。而除 了廟前廣場外,當時未建圍牆與外界區隔的

赤崁樓也是孩子們的遊樂場,街上孩童成群

玩捉迷藏、鬼抓人,這樣的空間、這些無可取 代的回憶深深的烙印在居民的腦海中作為一 輩子最珍貴的記憶。

在街上除了有得吃、有得玩,還有里長伯經營

的柑仔店,玩具、糖果、飲料,甚至是獨角仙、 鍬形蟲與蠶寶寶,包辦著國小學生們的所有

需求,除此之外,近年來升學制度掛帥,課後 除了玩樂活動,課外的補習也發生在廟埕廣 場附近,只要踏出校門即可到達補習班,而老

師便是赤崁東街的在地居民,眾人因赤崁東 街更加貼近彼此的生活。

過往孩童遊樂舊照片印製於現赤崁東街牆面,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39


40

赤崁事

依循米其林指南漫步 在赤崁東街偶然遇見法國旅人,悠閒的午後、 一個後背包、一雙幸福倩影,手中拿著介紹臺

南觀光路線的米其林綠皮書,展開他們的府 城遊歷,細看書中內容,將開基靈祐宮作為臺

南旅遊路線的起點,如同日治時期出生於臺 南的作家許丙丁於《小封神》一書中開場所提 到: 「話說海外蓬萊的古都,有一座赤崁樓。離

樓東方數百步,有個小鎮呌做小上帝。」同樣 由開基靈祐宮開始南方的古蹟巡禮。

米其林綠皮書中臺南觀光路線,資料來源:本計畫繪製

赤崁戶外博物館 除了臺南道地美食之外,這條街道上更擁有 豐富的歷史故事,自民族路進入赤崁東街,映

入眼簾的是整排充滿著臺南在地特色店舖, 除了有著臺南知名特色小吃鍋燒意麵店鋪、 現今年輕人流行的新興冰品、甜點店,更有著 富家鄉味的家常小吃,當夜晚來臨之際,街道

出現微微亮光,那是夜晚的「國際中心」 -��� 巷燒烤店,據傳當地有眾多南部科學工業園 ���巷燒烤店,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區公司於此置產,做為員工宿舍之用,結束工 作的日本工程師或者來旅遊的國際觀光客都

會到此小酌一杯,配上美味的燒烤,為一天劃 下完美的句點。


赤崁樓後花園

而街上有幢外型相當吸睛的建築,是陳一鶴

生活照片印於部分房屋牆面,舉辦「街區同樂

內科診所的主持醫師,其房屋為原服務於臺

東街的過去,邁向未來,交疊著多元的時空背

醫師的老宅,陳醫師出身自醫生世家,是一鶴 大醫院的父親,返鄉執業時所興建,距今已有 ��餘年,建築仍保持良好,還曾獲選為臺南市 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會」 ,期望透過影像的串連,讓大眾了解赤崁 景提升了赤崁東街的層次感,也使到訪遊客 感受獨有的氛圍。

誠美集團董事長陳百棟爺爺也於此成長,赤

崁東街上的祖厝承載著陳姓大家族的回憶, 民國���年(����)臺南市政府執行赤崁文化 園區改造工程之際,因施工需求而立起高大 冰冷的白鐵皮,時常回到祖厝走動的陳爺爺

撞見的第一個念頭即是: 「阿!這一定會被亂 塗鴉!」便與團隊協商,執行「TIME未來•進

行式-時光串流藝術計畫」 ,由日本藝術家近 藤悟,使用成功國小學童們互動中最自然的 照片來裝飾鐵皮圍柵,並擷取家族過去在地

TIME未來•進行式-時光串流藝術計畫,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陳鶴一醫生老宅,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41


42

赤崁事

一樣米飼百樣人 府城米街采風 文字 / 洪婉榕


一樣米飼百樣人

新協益紙行,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自乾隆時期行郊貿易帶動,五條港商業興盛,

名,因而形成三段各具不同特色街道:米街、

附近港街發展迅速,而五條港為大宗貨物集散

抽籤巷及帆寮街。接下來讓我們在米街一窺街

地,圍繞附近發展而起的行業街,現今的新美

道商行繁盛,紙米產業共聚;在抽籤巷聽相命

街便是其中之一,相較於當時城外以批發與作

師卜卦算命,武廟神威顯赫;在帆寮街眺望台

為大宗貨物集散地而起的商業型態相比,城內

江內海,遙想千艘船泊,一同探索過往臺南生

販售品項以民生日常用品為主,南北雜貨貿易

活。

聚集與此街道。而舊時街道多以其興盛行業命

43


44

赤崁事

一樣米飼百樣人 府城米街采風

訪米街聞米香

南幫侯雨利家族,除了侯家以外,尚有陳姓、

狹小街道老店林立,米街仍是臺南保有原始

清代臺灣科舉文科進士僅��人,居住於新美

歷史氛圍的街道,見證五條港發展的興盛,蜿

蜒巷道貫穿臺南重要道路:成功路、民生路、 民族路與民權路,由此可見新美街的重要性, 也因為如此聚集眾多行業在此落地生根,舉

凡紙品店、米店、燈籠店、茶店、中藥店…等, 店舖經營年份動輒一甲子,更有經營逾百年 的老店。

毗鄰赤崁樓的米街,清領時期為賣米的集散

地,亦是臺南最早發展的聚落,商業興盛,早 期全臺富庶家族都由此發跡,最為人稱道的

便是與王永慶齊名,有「南侯北王」之稱的臺 � 謝碧連, 《施瓊芳與施士洁》(臺南:臺南市政府),����,頁��。

吳姓、邱姓…等家族。米街又被稱為進士街, �

街的施瓊芳與其次子施士洁父子即居兩位, 是史上唯一的父子檔進士,提及此事,漢龍金

紙店的黃老闆說: 「米街風水很好,住這的人 家小孩個個會讀書,很會出敖(gâu)人!」

米街除了賣米,附近開設紙莊紙行民俗版畫, 根據���年老店「王泉盈紙莊」第三代負責人 王長春與前里長王盈泉口述: 「遠在康熙年間

米街直至今西門路皆為汪洋一片,直至咸豐 年間才浮出地面而有了這條街道」 。王泉盈紙

莊為臺灣第一間版畫店,亦為臺灣印刷業的 濫觴,古時候,米街流傳的俗諺「紙傢伙,鐵家


一樣米飼百樣人

俱」 ,顯示米街紙業與打鐵業的興盛,而其紙

祭拜之神像均需以木板刻模拓印版畫而成。

紙品在早期銷售全臺,且被稱為「臺灣紙業活

畫、金紙、煙火的重要批發中心。家家戶戶每

莊在紙業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其生產的 字典」 ,在全臺宗教類用品也位居重要地位。

發跡於中國泉州的晉江王泉盈紙莊,於清光

緒��年(����)第一代王傳瑞與王年以兄弟受

父親之託來臺灣發展,以擴大家族事業版圖,

舊時米街不僅是米糧集散市場,亦是民俗版 逢過節會在門上張貼門聯、春聯,以及祭拜的

神像,而其多為木板刻模拓印版畫而成,據王

前里長言,在民國��年(����)間,紙莊全盛時 期有多達��名員工。

而兩人便帶著家族經營印刷業的經驗來臺發

清朝時期金紙均為手工製作、在地生產,儘管

於當時最熱鬧的米街設立王泉盈紙莊。初期

品不復往日榮景,紙莊仍因祭祀用品需求而

展,為第一個將版畫技術引進臺灣的商家,並

以販售門神、庫錢、天公燈座、七娘媽亭、春聯

、福符等紙製為主,產品後來擴及婚喪喜慶、 宗教祭典之紙用品,貼近庶民生活所需,因此

紙莊名聲遠播。早年,因尚無印刷技術,祭拜

米街金紙產業,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近年印刷技術進步與機械化逐漸取代,印刷 屹立不搖,顯見宗教信仰於常民的重要性。臺

灣金紙業在地區域特性差異十分不同,南部 以竹材製作,貼錫箔紙成本較高,且每個地方

樣式「版」皆不同,而南部流行壽金,北部為四

45


46

赤崁事

� - � 新協益紙行,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 � 榮元紙行,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 � 漢龍香品,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王泉盈紙行,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方金,故米街金紙主要銷售區域為臺南本地。

一為「坐三山,看寶美樓」 ,三山堂位於西門圓

過去米街為碾米業集中之處,舂米後販賣,再

的茶水,為的是看容貌姣好的女子進出「寶美

將米糠送往糠街,實際的米街不超過�公尺。 根據耆老口述記錄,米街興盛於清嘉慶��年( ����)間,當時已出現在《續修臺灣縣志》城池 圖,早年,北、東、南門城外人來到府城,均由 米街出入,而米要進到米街的路徑有兩條,其

一為新化小北門遺址(今民德國中) ;其二為

麻豆大北遺址(今臺南公園) ,因整條街以賣 米為業,從今日民族路、西門的十字路整條街 都曬米,可見早年之興盛榮景,人們買米後需

要磨米,碾米廠工人的聚集,因而在當地有「 石精臼」的名號。早期米街榮景盛極一時,幾 項特色為老臺南人津津樂道,其一為「坐三山

環邊,許多人齊聚三山堂啜飲六以散加蜜茶 樓」 ,為當時聞名全臺的青樓,名氣響亮,許多

慕名而來的客人沒能入內的,便從三山堂一 覽稍稍滿足想像,當時知名藝文家許丙丁、郭

柏川等也都是寶美樓的賓客。其二為廣生樓

酒家,此酒家也見證米街繁華,因商業興盛, 許多商賈聚集於此。其三為「販仔間」林立,販

仔間為清末民初專供小販歇腳的旅館,因早 期米街人潮絡繹不絕,商業繁華,不時會有外

地人因前來採買經商,過去運輸工具尚未發 展成熟,多數人步行移動,無法於當日往返兩 地,過夜需求應運而生,各種特色在在見證米 街的繁華歷史。


一樣米飼百樣人

踏抽籤巷卜未來 抽籤巷位於今日民權路與新美街���巷之間、 開基武廟前的街道,便是抽籤巷。其名稱之由 來,便是因開基武廟香火鼎盛所賜,開基武廟

因神威顯赫、籤詩靈驗無比,因此聲名遠播, 信徒眾多。而造就廟埕聚集無數相士於此為 人相命,沿街抽籤卜卦的景象而得名。開基武

廟創立於明朝永曆年間初期,為全臺第一座 關帝廟,相較於官方祀典廟宇「大關帝廟」 ,開

基武廟為規模較小,俗稱為「小關帝廟」 。開基

武廟原為寧靖王府鐘樓,於清朝時期才改為 廟宇。因早期廟宇前方即是港口,因此臺南人 慣稱為「關帝港武廟」 。

早期抽籤巷商業盛興,商店林立,種類繁多,

現今抽籤巷街景,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有布行、瓷器、亞鉛店、箍桶店…等,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便是百年金德春茶舖,其前身為客 棧,茶舖的後方是供往來商人落腳休息的地

方,前方為茶店,金德春茶舖店面小而狹長, 屬於長條形的「竹竿厝」 ,門口放置陶製大茶 甕,為清朝時期商人載運來臺經商物品的容 器,而當貨品賣完便將大陶甕賣給金德春茶 舖,而其碩大的陶甕至今成為茶舖最代表性 的標誌。臺灣茶葉由臺南府城發跡,與府城以

臺灣文化古都因素關係密切,金德春創立於

清同治�年(����) ,已超過���年,為臺南第 二老的茶行,如今傳承至第五代林岳陽,喜歡 蒐集各地茗茶、茶具,與客人分享老店與茶的 故事 。

金德春茶行,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曹婷婷, 《府城。老時光:從安平到舊城區》(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頁���─���。

47


48

赤崁事

尋帆寮街觀台江

「帆寮慈蔭亭」的石牌樓,為帆寮古街中點,南

與米街相連的帆寮街,位於民生路開山宮前

觀音廟;往西為海邊之丘的大嶺頭,昔日還是

至民權路間,為舊時五條港最南側安海港上 游的舊港帆寮港所在地,距離西門路舊海岸 線約十幾公尺,為五條港中最南邊的一個,同

期四個港口則為王宮港、媽祖宮港、關帝港及 大井頭。早年帆寮港只是一個泊船港,沒有貨 物裝卸功能,因其港中停泊的船隻數不少,港

邊形成以修理船帆、買賣修補漁具為主的市

集,物換星移,從前人聲鼎沸的港邊街市,隨 著台江淤積陸化而消逝。

開山宮,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北隔開分別稱為下帆寮與頂帆寮,往東方為 港口之際可以眺望台江內海,許多停泊於帆 寮港的船員會跑到大嶺頭方便,致使大嶺頭

有陣子被稱作「屎仔山」 。開山宮主祀保生大 帝、隋虎賁中郎將陳稜,傳說為隋朝遺民不甘

受唐朝統治飄流來臺聚居,後建將軍祠祭祀 率兵攻臺陳稜將軍,以記其開闢之功。由於祠 內常年設有一紅色燈火,宋、元年間來臺漁民

均以其為指引標記,如現代燈塔指引船隻靠 岸,舊時祠前有一古井供應淡水,因而帆船聚 集,港邊貿易逐漸興盛,而得帆寮之名。


一樣米飼百樣人

����臺灣府城街道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

明鄭時期移民增加,將軍祠前又有古井可取

淡水,船隻聚集,市集更加熱鬧,由中國運來 木材擴建廟宇,加祀移民迎奉的保生大帝,並

改名為開山宮。至清領時期,因內海陸化,海 岸線逐漸遠移,帆寮亦隨市集的擴大發展為 內、外新街,原來的帆寮港道則沿今之民生路

向南發展成外新港,但仍被當時的居民延用 為泊船港,然而由帆寮延伸出來的外新港在 清道光年間淤積更甚,其泊船地位日漸為南 勢港的分汊港所取代,而逐漸沒落 。 �

開山宮樓牌,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中華日報(����), 「帆寮,因帆船聚集成市得名」 ,網址:https://reurl.cc/OqjA�r,[����/�/��瀏覽]

49


50

赤崁事

府城文化食肆 廣安宮與石舂臼

文字 / 林佩潔


府城文化食肆

石精臼美食廣場,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若來到臺南遊訪赤崁樓之餘,一定不能錯過赤

有擔仔麵、米糕、蚵仔煎等美食小吃,而為何

崁街與新美街之間人稱臺南小吃集散地的「石

眾多食肆聚集於此,需由當地信仰中心─廣安

舂臼」,清朝時碾米廠林立於「米街」之上,

宮說起。

米以臺語發音,音似美,戰後取其音改為現今 的新美街,精米需使用石臼將稻穀去殼,街頭 巷尾擺設了許多石臼,用以搗去稻穀穀皮,「 � 舂」為搗之意,因得「石舂臼」一名,區域內 � 王浩一等《老城舊日子─臺南舊城裡的溪畔記憶》 ,(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文創科,����),頁��。

51


52

赤崁事

府城文化食肆 廣安宮與石舂臼

米街廣安宮

樣之日式建築,當時左廂為辦公室、右廂為診

所,廣安宮楊正端董事提及年幼時染上白喉,

廣安宮現為臺南市市定古蹟,創建於清雍正

「是這裡的軍醫治好的,所以對這裡有特別的

楚描述: 「茲查坊里社廟,以王公大人稱者甚

而建築本體因榕樹攀生而傾頹,暫搬至臨時

元年(����) ,在《重修臺灣縣志•卷六》中清 夥……西定坊則王宮港……」王宮港的王公大

人廟即指廣安宮,供祀池王爺,其原址在台町 �

二丁目��番地,於現址的略南處,日治時期實

施市區改正計畫,整頓交通與市容,廟宇北遷

情感…」因此與廟內結緣,持續協助至今,然

行館,所幸在廟方、臺南市政府及臺南市文化

資產管理處眾人奔走下,開始古蹟修復工程, 將保留古樸外貌,重現廟宇歷史價值。

至現址,於大正��年(����)與共善堂邢王爺

過去居住於番薯崎(現忠義路二段���巷)的張

遷出。

心,更是地方意見和力量的凝聚點,也是急難

合祀,直至民國��年(����)共善堂籌建新廟 做為王宮港的守護廟,見證五條港環境變遷, 是府城重要人文空間,宮廟形制特殊,中為閩

浚欽老師提及臺南廟宇言: 「廟不只是信仰中

救助、民眾娛樂,和本土啟蒙教育的場所,就 如同西方的教堂。」閒來無事至廟內走棋、廟 口講古、樹下納涼、兒童嬉戲,成為社區居民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 [����/�/�瀏覽] � 內政部地政司 (����), 「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 ,網址:http://gn.moi.gov.tw/geonames/index.aspx#, [����/�/��瀏覽]


府城文化食肆

中心,而廣安宮前廣場更少不了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食」 。

度雨糊口的廟口小擔 日治時期,許多台江地區的鹽工、漁民,因受

雨季影響,無法出海捕撈,鹽業也無法生產, 便到市區販食營生,攤上招牌寫著「度雨期」 , 即是度小月的意思。廣安宮廟埕鄰民族路,位 �

有一、二攤食肆,眼見攤商生意極佳,其他小 販遂跟著肩挑竹擔做生意,張老師說: 「大家 並非刻意開設店鋪,而是為了生活,想盡辦法

賺錢餬口。」十全行的顏德宏老闆也提及,過

去的商業模式不如現今以金錢利益為導向, 只是生活困頓,擺攤只為了吃飽穿暖,所以過

往才會都以「食飽末?」做為人們見面時的招 呼語。

居舊城區重要節點,附近有大天后宮、武廟、

廟口攤販匯集,遂集結成市,成為販售各式各

門路等重要道路相近,地段極佳,開始有攤商

蝦捲、蚵仔煎、油條、青草茶…很多啦!」自小

赤嵌樓等古蹟名勝,並與民權路、永福路、西 挑著擔子至廟埕叫賣,又因一旁的米街上的 碾米廠需大量的挑夫人力,苦力工作需要外 食填飽肚子,餐飲行業必然隨之興盛,起初僅

廣安宮臨時行館,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吳比娜《尋訪台江古早味》 ,(臺南:內政部營建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頁���。

樣粥品、麵條、粽粿等各式小吃的美食廣場, 「 生長於此的廣安宮楊正端董事說道,而臺南 市文化協會創會理事長鄭道聰老師回憶廣安

宮廟埕,道出當時景象「廟前一格一格的,一

53


54

赤崁事

廣安宮與廟前攤販,資料來源:楊正端先生

格一攤…」 「 跟水仙宮、保安宮一樣啊!」張老

府城下午茶 香腸熟肉

師說,廟宇發揮了凝聚社區民眾意識,更提供 人們生活所需,就像是臺灣的廟口意象般,各 地都有著名的「廟口小吃」 。

香腸熟肉源起於因五條港區商業區生意興隆

連橫於《雅言》一書中云: 「臺南點心之多,屈

渥、飲食奢華才發展出打牌時招待來訪親友

指難數。」點心起源可追溯到移民時期,早年 先民開墾山林,生活貧困,便挑著擔子做起生

意,後續依各地特產及口味發展出各式在地

小吃, 「府城點心精緻小巧,你看肉燥丸仔加 蝦仁(蝦仁肉圓) ,小小的,三顆一盤…」 ,鄭老

師說明點心是「吃巧不吃飽」 ,點心原定義是 有別於正餐的菜餚,取用當地食材,簡單烹煮 �

且份量不多、價格廉美,可以隨時隨地販賣, 而石精臼中便有幾項臺南富有盛名的小吃— 香腸熟肉與飯桌。

而發達之商人,形成臺南仕紳階級,因生活優 的精緻高貴下午茶。熟肉指的是「金錢肉」 ,因

為料理手續繁瑣,因此價格高檔,要用金錢買 才吃得起,因而得名;香腸兩字則是因為要在

此行維生,香腸的質量是個重要指標, 「招牌 就是這個大腸、粉腸!」清子香腸的許清子老

闆娘自豪地比著說,自家做的香腸不加色素, 瘦肉切塊保留口感,受眾人喜愛。

香腸熟肉攤的卡布里台盛著數十種好料,豬 肉類、禽類、海鮮類、內臟類及蔬菜,多以滾水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數位島嶼.萬種風情」 ,網址:http://knowledge.teldap.tw/million/index.php, [����/�/��瀏覽]


府城文化食肆

� - � 香腸熟肉切盤,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清子香腸熟肉店面與許老闆娘合影,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許老闆娘熟練的切料,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得名,問許老闆娘是否內含蟳肉,她笑著說: 「

川燙冰鎮作為料理方式,有人說這如同北部

放蟳肉那要多少錢才吃的了?」店內的蟳丸以

的「黑白切」 ,但黑白切這個詞遲至����年左

荸薺和蛋為主,降低製作成本,仍是南部限定

右才出現,且攤上菜餚都是老闆親自挑選食

的美味小食。

材、細心做料,營業時親自切料,富含老闆精 湛手藝,與「黑白」兩字相差甚遠, 「我知道他

要吃什麼。」常是客人前腳踏入店面,許老闆

豐儉由人的飯桌仔

人情味,數盤切仔料上桌,配上蘸醬,便是人

「早餐吃飯桌仔!」常聽臺南的長輩這麼說,可

娘便開始切料,與其話上兩句家常,充滿濃厚 生享受。

其中經典菜色「蟳丸」 ,外觀如金黃色蒸蛋,口

感似糕粿,最早紀錄臺灣宴席料理專書《臺灣

料理之琹》 、 《臺灣風俗誌》及《臺灣慣習記事》 等書,皆記載了這道酒樓菜餚的料理方法,過 往以螃蟹、蛋混和番薯粉製成丸狀,因而得名 � 魚夫《臺南巷子內:移民府城��年,細說建築與美食》 ,(臺南:內政部營建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頁���。

不是指吃非字面上的餐桌、吃飯用桌,而是臺

南特有的小吃店鋪,店面前放著木板凳,L型

不鏽鋼吧檯上堆疊眾多菜餚,看似是自助餐, 但與其相比,菜色不若自助餐動輒二、三十多 樣,卻都是傳統手路菜,每道菜下方皆有火爐

為其保溫,讓上門顧客隨時都有熱呼呼的菜

餚可食,赤嵌樓附近富有盛名的飯桌店家有

55


56

赤崁事

石精臼肉燥飯、福泰飯桌兩家,目前僅剩福泰

飯桌尚有營業,更發展出裝有冷氣的第三代 店面。

店鋪牆面上掛著簡單的價目表:滷肉飯、魚肉 福泰飯桌店面,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類、青菜加上湯品,多是銅板價,經典之一便 是店內那細火慢燉的肉燥鍋,當你點了白飯

時老闆總會問「要不要『澆鹹』 ?」意指在飯上 淋上肉汁,但卻不會額外收費,而是希冀客人 享受美味,從中看出老闆與顧客間的交情,而

滷鍋內不單單只有肉燥,還有入味的滷蛋、滷

丸以及豆干炸。由於過去是為了滿足米街碾

米勞動人口應運而生的行業,飯菜售價大多 親民,碰上領薪水或是偶爾想打打牙祭,便能 加點多樣小菜、一條鮮魚大快朵頤,又不如上 以火爐為菜餚保溫,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餐館般傷荷包。

飯桌猶如臺南人日常生活場所,你一定想問「 不會吃膩嗎?」 ,飯桌又有個獨家賣點,店家會 依據時令烹煮當令青菜,每天上市場精選新 鮮漁貨,配上老師傅各種獨門料理方式,不僅

變化多端,更是「食著季、食在地」 ,吸引老饕

天天報到,因此每至店鋪皆能看見食客圍繞

在攤前, 「今天有什麼魚?」想了解今日限定菜 色,對著吧檯上的小菜比手畫腳,選擇飯桌上 飯桌美食,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的菜色,記錄臺南美味、記憶與情感間關聯的

《府城一味》作者謝仕淵老師打趣的說,在攤

上碰過饕客中的饕客, 「頭家!鯽魚我要母的 喔!」 ,隨即也跟進點了一樣的母鯽魚品嘗,又

或是客人入座的一聲「同款!」菜碟便紛紛上 桌,每個人的同款,都不同款,老闆卻記得各 個熟客喜好,因為飯桌的特色,增添了店家與 食客間的互動與人情味。

各式鮮魚料理,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府城文化食肆

臺灣的諺語說: 「吃飯皇帝大」 ,可見臺灣人對

於飲食之重視,而地方小吃與當地文化、歷史

及其產業息息相關,香腸熟肉與飯桌仔的飲 食文化便顯現府城對與吃食的細緻講究,同 時可自老闆與主顧來往間察覺富有人情的一

面,純樸小吃以在地味道持續吸引食客近悅

遠來,透過日常飲食習慣默默傳承臺南文化, 藉由飲食聯繫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石精臼廣 場尚有許多代表性飲食值得探索,等著我們 了解背後精采故事。

飯桌絡繹不絕的顧客,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57


58

赤崁事

赤崁舞臺聚 臺南戲院變遷

文字 / 林佩潔


赤崁舞臺聚

真善美戲院電影播放機,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周末邀約三五好友,左手一杯飲料,右手一盒

過去戲院不僅播放電影,還有戲劇、舞蹈、歌

爆米花,進入戲院享受電影,上述是否也曾是

唱等輪番上演,猶如現今文化中心、演藝廳一

你的假日娛樂寫照呢?2018年全臺電影總票房

般。

約新臺幣107.7億元,總觀影人次約為4,623萬人 � 次,看電影無疑是休閒娛樂活動之選,過往赤 � 崁樓作為市民娛樂聚集地,除廟埕廣場、赤崁

康樂臺外,不同時期周遭尚有眾多商業戲院, � 文化部, 《����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 ,(臺北市: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頁� � 文化部, 《����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 ,(臺北市: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頁��

59


60

赤崁事

赤崁舞臺聚 臺南戲院變遷

舞臺的出現

日治時期的戲院發展

回顧臺南第一個商業戲院出現已經有百年歷

臺南最早的戲院為日本領臺初期設立之大黑

時,演戲皆在屋外,臨時架設演戲之場所,曰『

呼,意指公共場所,後續設南座、大舞臺、戎座

史, 《臺南縣志》戲院序說中提及:「未有戲院之 舞臺』 。」戲劇成為常民娛樂是漢人移民時引 入的習俗,逢廟會節慶搭戲棚演出野臺戲,或

達官貴族請戲班至私宅演出,並無專供演出 的固定場地,直至日據時代方衍生戲劇欣賞 �

專業場所。

座(蛭子座)與臺南座,戲院多以「座」 、 「館」稱 �

與新泉座等,其中以大舞臺最為特殊,由臺南

在地仕紳集資籌建,是第一座臺灣人經營之 �

劇院。����年古宮座設立,因內部設置榻榻米

座位,臺人無法長時間跪坐,以臺語諧音稱「 艱苦座」 ,臺南市的劇院狀態進入了為人所知 �

的日治時期臺南市四大戲院,此稱源自於安 倍安吉的《臺南州觀光案內》介紹,分別為:世

界館、宮古座、戎館(也稱戎座或艾比斯館)與 大舞臺。後因皇民化運動推行,嚴禁中國與臺 � 洪波浪,吳新榮, 《臺南縣志》 ,(臺南:臺南縣政府,����),頁��

� 陳桂蘭、王朝賜, 《南瀛戲院誌》 ,(臺南:臺南縣政府,����),頁��

� 厲復平, 《府城•戲影•寫真:日治時期臺南市商業戲院》 , (臺北:獨立作家,����) ,頁�� � 安倍安吉《臺南州觀光案內》 (臺南:臺南州觀光案內社,����) ,頁��

� 厲復平, 《府城•戲影•寫真:日治時期臺南市商業戲院》 , (臺北:獨立作家,����) ,頁��

灣本土表演,戲院改播日本電影或類似話劇 �

的臺灣新劇,直至二戰結束。


赤崁舞臺聚

笑容,也開始戲院複合商業的營運手法,如大

戰後的戲院發展

全成改建為今日精品街、小全成戲院改為今 日戲院等。

「過年一定要看賀歲片!」 、 「存紅包錢就是要

買票看電影!」����年後電影成為市民娛樂, 戲院蓬勃發展,赤嵌樓周邊便曾有大舞臺、中

支持電影播放的巡業團

華戲院(後改名為子都戲院)、民族戲院、古都

戲院,再加上營業至今的全美戲院與臺南大

電影放映是由「巡業團」支持,技師操作電影

與工作坊的市民們回憶起常去的戲院,人人

卷價格昂貴且取得不易,戲院便商議錯開放

放映機、司機載運設備到各地演出,而過去膠

遠百威秀影城等,是府城藝文重要核心區,參

映時間共用,跑片員即是負責膠卷傳遞,吳念

皆有不同解答,因戲院數量增加而形成競爭

真《這些人,那些事》中描述主角阿光跑片的

關係,各家戲院發展獨門經營之道,開始分為

故事,腳踏車掛上郵差後座常見的大防水帆

專播院線片、一張票可欣賞兩部片的二輪電

布袋,裝著保護膠片的鐵盒,在各家戲院來回

影院等,還有播放小電影,也就是三級片的戲

奔波,偶有突發意外延遲,播到一半斷片,引

院「青少年才知道阿!東安、民安、新建國…」

起觀眾噓聲、要求退票的混亂場面都是曾發

不論何人提及此事,臉上皆掛著一抹神秘的

生的插曲。

� 赤嵌樓周邊過往及現存戲院,資料來源:本計畫繪製 � 大舞臺原址重建後現今狀況,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年代的中華戲院,資料來源:吳俊誠先生 � 中華戲院現址已改為收費停車場,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陳桂蘭、王朝賜, 《南瀛戲院誌》 ,(臺南:臺南縣政府,����),頁�� �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 ,(臺北:圓神,����),頁���─���

61


62

赤崁事

西洋片造成的語言隔閡,則由「辯士」翻譯服

信片販售,而隨著大眾識字率普及、放映方式

寫道「辯士坐在舞臺上的銀幕一旁,扭亮桌上

憶。

務,研究臺灣電影發展的葉龍彥教授著作中 ��

小燈,按照劇本對白來說明。」辯士除了要清 楚翻譯臺詞外,更需視劇情變換語調,生動傳 ��

神解說,����年到臺南一中就讀的蔡錦堂教

數位化,巡業團逐漸退出戲院,成為時代的記

歌唱電影風潮 隨片登臺

授回憶「像是講電影內男主角原本叫John,就

「隨片登臺」是當時電影的宣傳手法,劇中男

全場觀眾哈哈大笑。」加上戲院發送印有電影

續曝光提升影片知名度,帶動風潮吸引觀眾

會套用在地人人皆知的人名,例如阿明,惹得

故事大綱的「本事」 ,大幅縮短電影與觀眾間 ��

的距離。

而在電腦輸出尚未盛行的年代,電影看板皆 是看板師精心之作,目前臺南僅有全美戲院 保有手繪海報看板傳統,成為戲院賣點,近期 更開班授課,傳授繪製方法,也將海報製為明

全美戲院及手繪電影看板,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 葉龍彥《紅樓尋星夢-西門町的故事》 , (臺北:博揚出版社,����) ,頁��

�� 厲復平, 《府城•戲影•寫真:日治時期臺南市商業戲院》 , (臺北:獨立作家,����) ,頁�� �� 陳桂蘭、王朝賜, 《南瀛戲院誌》 ,(臺南:臺南縣政府,����),頁��

女主角至各大戲院亮相並獻唱歌曲,藉由持 們買票進場支持,由如現今的首映會,忠實支 持者甚至會全程參與全臺登臺活動, 「有錢還

不一定買得到!」吉慶聯彩的張家豪大哥說, 雖然隨片登臺門票售價較高,但仍場場爆滿, 其風靡程度也帶動了先有主題曲再編劇推出

電影的「唱歌電影」流行潮,進而產生「戲院即 歌廳」的說法。


赤崁舞臺聚

現全美戲院販賣部,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撿戲尾與戲箱

電影配四秀仔

多位長輩憶起戲院最快回想到的都是「撿戲

美食在電影體驗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要角,除

影尾聲開放免費進入欣賞結尾劇情,兒時居

售燒酒螺、醃芭樂、烤玉米、甘蔗等, 「看戲前

尾」 , 「最重要的就是那��分鐘!」戲院會在電 住於番薯崎(現忠義路二段���巷)的張浚欽老 師說過去大眾生活貧困,大多無法購票觀看 完整電影,閒暇之餘守在影院門口,等到大門 一開,大家爭先恐後衝入, 「看那��分鐘也甘

願,哈!」 ,除了撿戲尾一詞之外,張老師說,當 時家族中有長輩熱愛戲劇,大家就稱這些愛

好者為「戲箱」 ,就如同從英文翻譯的「粉絲」 (Fans)一般,專指喜好戲劇的劇迷。

�� 陳桂蘭、王朝賜, 《南瀛戲院誌》 ,(臺南:臺南縣政府,����),頁�� �� 陳桂蘭、王朝賜, 《南瀛戲院誌》 ,(臺南:臺南縣政府,����),頁��

戲院附設販賣部,戲院周邊擺有流動攤販,販 ��

要上二樓買最流行的藍鷹冰枝(棒)!」張大哥

憶起小時候到稱「空軍戲院」的原後勤司令部(

現臺灣文學館)看戲經驗,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而隨著時代更迭、大眾飲食習慣改變,出現了 ��

鹽酥雞、滷味、泡沫紅茶等小食,分享會上多 位參與者提及,進戲院一半是為了看戲,另一 半就是要享受手上美食帶來的味覺饗宴, 「覺

得看戲就是要配上滷味才對味!」 「 看電影前

就要趕緊分工,你買蜜餞,我買滷味,他買紅 茶…」討論中也提到最懷念有著琳琅滿目零

63


64

赤崁事

食的小豆苗超商, 「透明方櫃裝滿四秀仔(零

綜觀臺南戲院今古

級生共鳴,今日影城多提供西式餐食,例如爆

����年代後因錄影帶、DVD與CD陸續問世,

大飽眼福外,零食也提供了另一種感官享受。

影已不再侷限於戲院之內,大大影響電影市

嘴) ,要什麼就秤重…」瞬間引起了在場同年

米花、熱狗、汽水等,無論在哪個時代,在戲院

以及家戶電視普及,直至現今網路發達,看電 場,戲院經營者紛紛找出改變決策,引進新穎 設備增添聲光效果、設點於百貨公司之中,滿

足人們休閒結合購物的需求,但拜科技所賜, 也有老電影透過「復刻」方式重回大螢幕,透 過現代技術修復影片,帶領觀眾回到過往時 代氛圍。

真善美戲院入口宮古座手繪看板,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赤崁舞臺聚

如今宮古座(後為延平戲院)原址(中西區西門

戲院除了滿足大眾休閒娛樂需求,在文化產

真善美戲院重新拾起電影產業,入口掛上曾

會環境轉變歷程,藉由隨著產業發展、時代政

路二段���號)自民國���年(����)起由臺南 為延平戲院手繪看板的顏振發師傅繪製宮古

座畫作,建築內裝復古,販賣區販售懷舊糖果 餅乾,猶如時光迴廊,體現日據時期跪坐榻榻 米的艱苦座,到電影開演前須起立唱國歌、預

告提醒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延平戲院,直至 科技發達且影劇內容多元的現今,是時空背 景重疊的重要印記。

業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電影記錄下社 權更替而改變的戲院經營方式、盛行節目、電 影語言、座椅型態等角度,也讓我們得以透視

當代文化及生活型態。赤崁樓作為臺南市文 藝匯聚之地,廣場上的活動也由過去日間康 樂臺表演、午後的茶桌閒聊,轉為夜間赤崁樓

光景搭配動人樂音的古蹟音樂沙龍,回顧歲

月流變中的府城中心,儘管人、事、物都已改

變,藝文娛樂精神仍延續著,府城人與在地,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舊,不曾消逝。

赤崁樓音樂沙龍,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65


66

赤崁事

入住米街 一探米街旅宿發展

文字 / 洪婉榕


入住米街

新美街街景,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米街長度僅約200公尺,探究過去興盛時期,發 現在同個時期高達12間旅社營業,而吸引旅社聚 集於此原因,就要從1807年米街出現於《續修臺 灣縣志》的城池圖上開始說起。

67


68

赤崁事

入住米街 一探米街旅宿發展

預訂米街旅宿 過去街道名稱由來多以街道產業為名,米街( 約今成功路─民族路一段)不外乎與米的產 業有關,回溯清朝時期的米街上米行林立,興

盛的貿易使得住宿需求增多,帶動了客棧的

提供簡單住宿與餐食的「販仔間」 ,少數幾間 廉價住宿場所,而後新增加旅社的發展,還有

提供設備較好的「冷氣套房」吸引旅客,隨著 商業的興盛,旅社開立聚集於米街,��年代更 2

從原本的�、�間增加到��間。

發展,提供往來旅客暫時居住休息的場所,日

過去的米街一年中有三個熱鬧的時期,其一

業發展逐漸轉以賣金紙、煙火、年貨、南北貨

民族路夜市營業的日子,是許多臺南人兒時

治到光復時期更發展為臺南的百貨大街,商

等批發產業為主,鄰近小公園、赤崁康樂臺、 1

民族路、石精臼,販賣土產商行、飲食點心攤 的集中地,是當時臺南市區數一數二熱鬧的

街道,但當時交通不便,每日只有兩班公車, 而批貨與商販的人潮十分的多,為往來各地 的商人提供住宿,得地利之便的情況下,從原

為過年前買金紙,其二為中秋節買煙火,以及 的回憶,而後來民族路夜市的搬遷,產業重心 的轉移,也讓米街逐漸沒落,米街上的旅社為 了維持生計,部分旅社兼營特種行業,演變為

臺南的紅燈區,直至今日紅燈區也逐漸沒落。 近年因應臺南觀光業的住宿需求,如今短短 的米街有將近��間的民宿經營中。過去的旅

1 ���就是省(����), 「府城巷弄小旅行/米街/臺南運河/臺南大員皇冠酒店/鳳冰果舖」 ,網址:https://iq���.pixnet.net/blog/post/��������,[����/�/��瀏覽]

2 柚城的故鄉(����), 「臺南舊城今中西區米街改名新美街 荷據時期最早的縱貫線」 ,網址:https://reurl.cc/odyo�j─臺南舊城今中西區米街改名新美街+荷據時期最早的縱貫線,[����/�/��瀏覽]


入住米街

社與旅館,所提供的「住」 ,僅是作為住宿休息

的店家便是鳳冰果舖,米宿便是位於果汁舖

已不只是住宿的功能,還作為人們休閒度假

手打造。

的功能;而現在的旅館與民宿,所提供的「住」 的載體,體會「生活在別處」與享受氛圍,提供

的二樓,米宿與鳳冰果舖背後便是由鳳姐一

有別於平常生活空間的感受。一條細長的巷

「想要開一間自己喜歡的店」 ,這樣的契機讓

格民宿、新潮冰果店,米街雖然歷經沒落的時

一開始猶豫是否要開咖啡店,不過鳳姐的先

弄中,有傳統金香燭紙行,也有現代藝廊、風 期,如今似乎又注入新的活力,再也不只是赤 崁樓旁的一條沒落的巷弄。

體驗道地臺南常民生活-米宿 走在米街上,經過一間掛著「我家賣水果」簡 單旗子,店面裝潢由淡色木頭桌椅與灰綠色 格狀窗門、傳統抿石子地板,帶有一點復古感

鳳姐著手創業,鳳姐以前學的是咖啡與烘培, 生斌哥提議說,怎麼不開果汁店呢?臺灣的水 果品質這麼好,而且以前的人會在冰果室約

會,現在則是在咖啡廳,就像咖啡店一樣,喝 果汁也應該要有個舒適的環境,讓大家優雅 4

的喝果汁。

至於將店家落腳於米街上,則是斌哥的堅持, 米街對於斌哥來說,充滿兒時歡樂的回憶,逢

現今米街的街道樣貌,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3 女子學(����), 「蕭鳳:就是要開一間自己喜歡的店,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網址:https://share��.com/juice─shop_��,[����/�/��瀏覽]

4 妳好南搞(����), 「慢甜誌Vol.�|鳳冰果舖」 ,網址:https://reurl.cc/bRYjko,[����/�/��瀏覽]

69


70

赤崁事

米宿,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年過節父親會帶他到米街買煙火鞭炮,對於 米街的印象,都是過年節慶熱鬧的氛圍,雖然

體驗臺南生活的浪漫-漫半拍

米街相較於過去現在沒落多時,鳳姐仍每天

沿著米街繼續走,出現在眼前傳統而醒目的

面。後來,想著將二樓的閒置空間可以作為民

宿,經營民宿前身為平面設計師的老闆,從來

在米街來回穿梭,終於找到現在的三層樓店 宿出租,著手整理了二樓的住宿空間,維持原 來房屋的格局,保留老房子的味道,並且考慮

到衛浴空間使用的便利性,僅將空間規劃成 為一間客房,延續果汁舖的裝潢風格,保有道 5

地臺南民宅住家的氛圍,讓旅客體驗臺南常 民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喜歡常民生活的斌哥,常常探 索臺南的故事,比對書籍照片後,推測米宿這 棟建築是知名文學家葉石濤當年參加祖國讀

彩色椅子,老窗框拼接的門口,正是漫半拍民

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開民宿,而在一次國外 當背包客旅行時,與旅程中遇到素昧平生的 旅人分享的經驗與感動,加上一次與住宿民 宿老闆聊天的過程,成為開民宿的一個契機。

「我想做一個有溫度的民宿」 ,民宿就是各種 各樣生活的人會來住你家,民宿的設備不一 定要很豪華,但就是要有溫度,也是支持民宿 經營的動力來源。

書會的原址,讓這裡更增添了故事性。

� 妳好南搞(����), 「鳳冰果舖的樓上有驚喜!臺南老屋「米宿」熱鬧裡的簡單恬靜」 ,網址: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瀏覽]


入住米街

每天早上騎著摩托車到處找房子,後來找到 位於米街上的原本是經營當鋪的老房子,一 樓客廳往內望的白色牆面,正是舊時經營當 舖的老闆會透過牆上的小洞向外看是否有客

人光臨,若有客人便從一旁的小門出來招待, 如今將它改做吧台,仍作為接待旅客與交流 的空間,對老房子有特殊情感的老闆,決定保

留住老房子風韻的同時,加入自己設計的專 業,打造一個「回家」一般的舒適空間,憑著對

夢想的熱情與家人夥伴的支持,過程中雖也

遭遇艱困的時期,經營至今五年,民宿得到「 好客民宿」的肯定,也累積許多與旅人間的故 事。

「雖然經營民宿讓我沒辦法常出國,但,沒關 係,全世界的人都會來這邊!」老闆說,來到漫

半拍的旅客來自世界各地,分享彼此的故事、 體驗與感動,交換彼此的故事,來自日本的夫

婦留下的結婚紀念日紙條,搭起了祝福與友 誼的橋樑,以及來年的再一次到漫半拍慶祝 結婚紀念日; 「一千雙鞋,一千個夢想」 ,來自

大阪以「擦鞋」為志業環遊世界的青年人,無 畏的說出自己的夢想並付諸實踐;來自香港 的書法家阿龍,隨手提筆在民宿門口的窗戶

寫下「漫在當下」 ,落筆的位置恰巧就是當年

漫半拍民宿,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當鋪「當」字的位置,像是訴說著當舖與漫半 拍民宿間的傳承。

「你不覺得臺南人都很浪漫嗎?」 ,旅行也應該 要像這樣不能太快,但是又浪漫的步伐,老闆

喜歡與旅人分享他最一般的生活,讓大家都 �

能找到屬於自己在臺南漫活的步調。

� 在地希望(����), 「臺南老屋化身新創民宿,替旅人們亮起一盞「人情味」的暖燈」 ,網址:https://light.iing.tw/team/LentoHostel,[����/�/��瀏覽]

71


72

赤崁事

體驗早期臺南仕紳生活 赤崁璽樓 沿著米街走進鋪著紅磚巷弄中,不遠處一棟 古色古香的洋房建築矗立,在一排街屋矮房 旁顯得醒目。走近一看房屋陽臺矮牆上,鏤著

東亞字樣的欄杆,細究發現原是日治時期東

亞皮革富商洪氏兄弟,耗時�年所建的房屋,

印象。餐廳原址於安南區,因所在地區需要進

行重劃,在此機緣下展開尋找新店面的過程

中,遇見了荒廢已久的洪宅,歷經二年修復, 重現當年的樣貌。原僅經營一、二樓的餐廳, 應客人要求將原本作為會議空間的三樓騰出

來做為民宿,讓大家可以體驗早期有錢人的 生活樣貌。

房子的背後是洪氏兄弟為了纏足導致不便於

這是一棟為母親所蓋的房子,想傳達這樣的

戲而建。

不管是淺藍色天花板,藍色窗框,就像是母親

行走的母親,能就近到當時的西門大舞臺看 現今由赤崁璽樓蔬食餐廳的葉老闆所承接, 本來從事貿易的葉老闆,因茹素多年,希望也

向大家推廣健康的飲食,改變大家對蔬食的

赤崁璽樓,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概念給大家,葉老闆選擇了以藍色為代表色, 對於我們的角色,像是天空藍天跟白雲。老屋

修復過程中,每個角落都堅持用最好的修復 方式,像是原本損毀通往四樓的木梯,按照遺 留下來的樣式再重新修復,大從建築外觀,小


入住米街

赤崁璽樓,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到屋簷的斜撐,按照原樣拿下來修復、重新上

屋主建造時,牆壁是一般的兩倍厚,要建造一

麼角落?客人從樓梯看上去會看見什麼?民宿

廳、民宿時,也秉著延續傳承的概念,修復重

漆再放回去。每一張椅子應該在這房子的什 裡的擺飾不是偶然,都是經由店家設想過,客

人坐在這邊這個搖椅,他看著這個房子或是 一盞檯燈,都是經過店家設計。

洪宅整體外觀為ㄇ字型建築,開口面向赤崁 樓的正門,顯現赤崁樓是早期臺南發展的重 心,洪宅建築已經是現代工法,紅磚鋼筋水泥

結構,屋頂結構為木桁架,和洋共構的建築, 算是日治時期最高的獨棟式民宅,僅次於當 時的林百貨,佇立於米街見證米街的歷史。一

棟建築的脈絡,不僅可以從硬體上一窺端倪, 更可以看見臺灣人堅毅的性格,從過去的屋

個世代傳承的家,如今新屋主在翻修經營餐 現當年的樣貌,從這棟建築可以感受過去與 現在臺灣人做事風格的縮影。

臺南本身就是一個很特殊的城市,來店的旅 客,有家族團聚旅遊為目的,也有三五好友一

起旅行的年輕人。體驗過去仕紳的居住生活, 深入臺南人的生活步調,在巷弄間品嚐臺灣 歷史的味道。

73


74

赤崁事

摩登府城 藝文薈萃的慢活街區

近年來,鄰近赤崁樓的蝸牛巷逐漸成為 旅遊到訪的熱門景點之一。以蝸牛作為 意象,利用門牌、指示、社區地圖等物 件結合該元素,在街廓內透過不同風格 年代的民居街屋、鋪面設計和葉石濤先 生文采的結合,圍塑出隱蔽而趣味的適 宜步行氛圍,再加上廣場的塑造,形成 人得以駐足的機會。

文字 / 陳彥達


摩登府城

蝸牛巷一角,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蝸牛巷的活動使用行為,實際上也透露出人們旅

這些過去與現在的活動反應的是赤崁樓作為府城

遊臺南性質轉變的開端。即是,在穿梭「巷弄」

的核心之一,其核心體現在地理位置、與象徵意

的同時、體驗臺南獨特的「慢」,並且結合在地

義的兩個層面。具體則可以從周遭人文藝術作品

文化、藝文、創意活動等等的內容。就人文藝術

、及在地生活樣態的發展,理解地方的人與赤崁

的層面而言,順著赤崁樓正前方的永福路走,除

的連結。而從過去的府城跨越至當今的文化首都

了蝸牛巷之外,其他較知名的景點有臺南市美術

,除了在環境中可見的古蹟、老建築以外,赤崁

館、全美戲院等,其中也包括藝術活動及空間、

區域也蘊含著澎湃豐富的人文藝術風采。

傳統技藝等等的分布,諸多也是與戰後在赤崁周 遭所產生的生活樣態習習相關。

75


76

赤崁事

摩登府城 藝文薈萃的慢活街區

畫筆中的鳳凰城

這也許是可以從郭柏川先生的畫作中窺知一

在臺灣美術發展史上,日治時代的日本西畫

年成立南美會開始,此後每隔十年就會有以

家及臺灣第一代西畫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1

他們深刻影響了臺灣藝術的發展。畫家郭柏

川先生出生於����年的臺南,於東京美術學 校學習並旅居日本多年,爾後遷居中國並鑽

研宮殿建築、傳統繪畫、傳統精神與色彩等, 將其所學融為一體。����年遷回故鄉臺南後, 2

他在藝術領域的貢獻,由其創作與風格、南美

會(臺南美術研究會)的促成、人才培育等面 向,可知其對於臺南的藝術發展具有的影響 力。

赤崁樓對於臺南在地而言具有其精神意義, 1 吳璉章, 《郭柏川教授暨南美會五十週年展》 ,(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頁�。

2 吳璉章, 《郭柏川教授暨南美會五十週年展》 ,(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頁�。 2 黃才郎, 《郭柏川〈鳳凰城-臺南一景〉 》 ,(臺南:臺南市政府,����),頁�─�。

二的。固然或許是件巧合,郭柏川先生從���� 赤崁樓為主題的作品,包含����年《赤崁樓( 一)》 、 《赤崁樓(二)》 、 《赤崁樓遠眺》 、����年《

赤崁樓》 、����年《赤崁樓》 、����年《赤崁樓》 及����年《赤崁樓》 、����年《鳳凰城-臺南一 3

景》等。在這些畫作之中,展現了不同角度的 文昌閣、海神廟,由畫作中可見色彩運用搭配

及建築環境描寫的獨到之處,也包含了臺南 市市樹、鳳凰木的色彩風情,將各式環境元素

納入其中,呈現了郭柏川先生眼中所見到的 臺南與赤崁。

南美會初創時僅有西畫部、�位成員,後續方


摩登府城

擴增雕塑、攝影、國畫、工藝等,利用年度的南

如今的赤崁周遭還存在著許多藝廊、藝術展

並奠基其影響力。南美會成立的初期並沒有

用作為公共藝術、作品的展出。回溯郭柏川先

美展提供創作欣賞與交流的空間,逐漸壯碩 固定的展演場所,而其第一次籌備會舉辦於 臺南市醫師公會禮堂(今民生路一段��號、永

福民生路口附近) 、第一屆南美展舉辦於第二

信用合作社禮堂(約今永福路二段���號、全 美戲院斜對面) ,也另得見過去赤崁周遭亦為 當時中區的人文藝術活動的重心。

演空間,新美街、赤崁東街等處也曾前後被使 生,我們得以瞭解他創作的獨特,以及作品與

地方空間的連結。除了體會他在藝術方面奠 定的基礎與重要性外,同時也回應在至今我 們仍得以持續體驗的藝術氛圍之中。

蝸牛巷與臺南的慢

臺南其實也是臺灣最早倡議成立美術館的城

從赤崁樓出發、沿著永福路往南一些,就會來

一個令人引以為榮的美術館,其立意是為了

民生、西門、中正、永福路圍塑的街廓) 。 「臺南

市。在����年代,郭柏川先生就曾為臺南夢想 提供文化交流與觀摩的場所,除了展示場所 之外,也包含了對市民開放的畫室、藝文活動 5

中心等等的構想。

蝸牛巷空間現況,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4 吳璉章, 《郭柏川教授暨南美會五十週年展》 ,(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頁��。 5 黃才郎, 《郭柏川〈鳳凰城-臺南一景〉 》 ,(臺南:臺南市政府,����),頁�、頁��。

到葉石濤先生過去於臺南的故居,蝸牛巷(今 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 過活的地方」 ,葉石濤先生的這段文字近年也

77


78

赤崁事

成為說明臺南特質的輔助之一,也相當適合 作為觀光旅遊的宣傳。葉石濤先生身為臺灣 文學界的重要人物、筆下記述了許多關於府

城的樣貌,其文筆下所描述當時臺南的悠然、 巷弄的蜿蜒,即有相當程度是來自此區域的 氛圍。

我們也沒想到蝸牛巷後來會成為這麼熱門的

觀光景點。」 ,經營蝸牛巷社區的夥伴分享說。 最初的目標其實是因為團隊發覺臺南的旅遊

性質偏向淺層的體驗形式,並沒有辦法深刻

的體會到地方的深度與文化。於是在初步的 裝飾完空間後,便逐漸加入對居民過去歷史 的蒐集,試圖針對過去地方的職人、老房子的 故事,把具有時間感的事情呈現出來。如此一 來,觀者有能去體會與回應的內容,使得人更 有機會在其中待上半天或一天。

「當時蝸牛巷的條件確實能夠塑造成以緩慢、 安靜的步調來體會這單純的地理位置,同時

也可以作為節點串聯其他相對知名的景點, 好比說赤崁樓、林百貨、或當時正紅的正興街

啦…」在幾年的運作之下,蝸牛巷確實塑造出 了靜謐而獨特的「慢」 。也由於巷弄狹小車輛 並不容易進入、某種程度上已然限制了人遊 歷空間的方式,在街廓中的店家也隱約與這 裡的「慢」有所呼應,主要以咖啡廳、民宿等存 在於寧靜的巷弄中。

在這之中社區精神也是一直存在的,回歸到 居民身上,則希望可以藉由蒐集的過程,改變

過往較單一而缺乏密切交集的社區生活,即 蝸牛巷街景,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是在擾動街區的同時,意圖提升地方凝聚感。

於是從個人史採集出發,期望在過程中結合 更具有生活化、或藝術性的事情,得以加入於

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進而形成後續與社區 互動的介入方式。


摩登府城

問及對於葉石濤先生名言中的臺南,蝸牛巷

戰後的摩登生活

牛巷、乃及赤崁、或市區中似乎仍然適用,然

在����年的《臺南市街圖》中,我們得以解讀

屋舍的拆除變遷之後,已不再全然如同當時

周遭具有密集的旅宿產業,及在日治、戰後逐

的夥伴認為當時的「悠然過活」 ,在今天的蝸

而當初其文字中的「蝸居」 ,在現今空間經過 筆記所描述的景色了。

如今走進蝸牛巷,除了一邊欣賞兩旁的老房

子,在蜿蜒的巷弄中還會不時遇見一些驚喜, 例如有時出現在牆邊的彩繪裝飾蝸牛、鋪面 刻印的葉石濤先生文采、或寧靜街屋中傳出 的咖啡香及音樂聲響。 「有時候反而是小朋友

數蝸牛的聲音顯得特別大聲…」 ,在靜謐的蝸 牛巷裡遊客多半都有默契的放低了音量,漫 步其中享受這獨特的空間體驗。

臺南市街圖(����) (局部)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

過去赤崁周遭與現今的空間變化。圖中可見 漸興盛的戲院等當代生活娛樂產業,例如至 今仍留有的今日戲院、真善美戲院前身的延 平戲院等。此外也包含諸多的銀行,如仍於同

址的土地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等……。 固然圖中顯現的僅有部分得以留存至今,由 這些商產業點位曾經存在,我們也可以理解 到戰後的當代發展同樣發生在赤崁周遭。

82


80

赤崁事

����年的老相片留存了當時永福中正路口的

當時的市區也兼容了美軍派駐臺南的空間需

行前的人力車,道路上行駛著的腳踏車、汽車

二的美軍基地之一,同時是越戰期間美軍重

的繁榮景象。相片中可以看到停置在彰化銀 以及摩托車等,足以導引我們去想像當時乘

坐著人力車作為交通工具,前往鄰近的商店 百貨、戲院觀影等等的畫面,呈現了當時核心 區域「摩登」的戰後生活。

求,在約莫����到����的時代,臺南是臺灣唯

要的後勤支援基地,在當時具有相當的重要 6

性。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時原先就熱鬧的中

正路,也又進一步成為美軍休閒娛樂場所活 躍的分布所在。固然如今較難想像與進行文

史採集,但卻是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個片段 環節。

����年永福路與中正路口,資料來源:Courtesy : Ralph Henricks via Taipei Air Station Blogspot

現今永福路與中正路口仍可見到彰化銀行與白熊旅社建築樣貌,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6 解吟情, 《「美軍&美僑在臺南」研究報告摘要》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頁�、頁�。


摩登府城

同樣位於永福路的永福國小淵源悠久,最早

可溯及日治期間(����年)所設立的臺南市第 二尋常高等小學校(當時校址位於今建興國

中) 。之所以提到永福國小,一來是前段所提 及的葉石濤先生就曾任教於此;同時,永福國

小其實也可謂是市區的明星學校。在戰後生 活蓬勃發展的當下,從舊地方報紙的資料中 可以讀到,過去的永福國小除了辦學之外,在

音樂、溜冰、柔道、國術等等的課外活動也相 當豐富。此外,永福國小的禮堂在當時對市區

����年臺灣民聲日報,資料來源: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而言也是重要的藝文活動場所,補足了當時 公共藝文場地供給的不足。

在近代、現代史尚且不夠完整的今天,許多過 去的珍貴記憶只能由口述歷史、老照片、舊報

紙之中拼湊,回歸在戰後生活的藝文層面之

中更是如此。然而從郭柏川、葉石濤、及戰後 生活的片段來看,似乎也得以試圖瞭解與推 測部分當時除了硬體建設之外,多元的人文

發展與風采。而赤崁作為地理與精神的核心, 則持續見證著一切的發展與變遷。

����年臺灣民聲日報,資料來源: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年臺灣民聲日報,資料來源: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81


82

赤崁事

城堡大門第一排 赤崁街歲月的印記 文字 / 王郁茹


城堡大門第一排

赤崁街街景,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位在赤崁樓西側的赤崁街,過去為大航海時代通 往赤崁樓的路線,也是過去赤崁樓正門的所在, 伴著赤崁樓歷經百年,隨著赤崁樓不同時期使用 上的轉變,赤崁街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痕跡及 故事,同時作為緊鄰觀光勝地的街道,在這條街 上不僅能夠體驗到人來人往的觀光人潮,亦能夠 在巷弄中體驗到府城常民的生活場域。

83


84

赤崁事

城堡大門第一排 赤崁街歲月的印記

一條街的起源

伴隨著赤崁樓,經歷了最初荷據時期經濟中

在赤崁樓的西側,有著一條寧靜的街道,一般

以及日治時期公共設施,至今的觀光勝地,陪

觀光客在結束赤崁樓的行程之後會到這吃點

小吃、走走看看赤崁樓外的大士殿及蓬壺書 院,這條看似安靜的街道上乘載著幾百年來 豐富的故事。故事,從赤崁樓開始。

心,明鄭時期軍火倉庫,清領時期行政中心, 伴著臺南歷史發展走過了漫漫歲月時光。

時光回溯到����年,鄭成功率軍攻打臺灣,當 時在部隊任職戶部主事的楊英,稱呼赤崁樓

為「赤崁城」 ,命名此地為「赤崁街」 。他所說的

赤崁樓,也是在地老一輩口中的「番仔樓」 ,在

,不是現在的赤崁街,而是指今天民權路一帶

時荷蘭人興建赤崁樓時,台江內海尚未完全

期的港灣,到前清時代的縣口尾街,當時臺灣

小早川篤四郎, 《赤崁樓夕照圖》中可看見,當

淤積,上頭船隻熱絡往來的情形,訴說著荷蘭 時期赤崁樓與熱蘭遮城扮演著當時為重要的

政治與經濟區域。直至現今,赤崁樓周遭仍為 臺南重要發展地區,在這繁華的地區,赤崁街

1 赤崁樓夕照,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2 蘇峯楠, 《行走的臺南史:府城的過往與記憶》 , (臺北:玉山社,����) ,頁�。

的市街。而現今所熟悉的赤崁街,是從荷蘭時 縣署(今成功國小)位在赤崁樓北方,一直到 日治時期,日本人於當時赤崁樓設立衛戍病 院、日語學校與學生宿舍,並於臺灣縣署興建 明台公學校供女生就讀。過去,赤崁樓正門是


城堡大門第一排

面朝著赤崁街,直至����年道路拓寬,在赤崁

物的同時,將大士殿移至當時大門前,廟公提

��年代,因應遊客參訪交通動線,將原本坐東

緯街」 ,好景不常,到了����年,當時因日軍將

街上的印材行老闆娘在訪談過程中提到,在 朝西的赤崁街大門轉向至民族路。即便赤崁 樓大門轉了方向,赤崁街上仍孕育出許多家 喻戶曉的店家及畫家。隨著時間遞嬗、物換星 移,這條歷史文化豐富的街上,乘載了信仰文

化與祭祀空間的遷移以及商業型態的變遷, 也留下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到「當時大士殿香火興旺,他的範圍擴及到郡

赤崁樓作為兵營、醫院、學校等使用,因此缺 4

乏維修而傾頹,同時也將所供奉的觀音移至

附近的大觀音亭祀奉,一直到了����年,重建 於現址,目前主要祭祀的,是由大觀音亭接回

的觀音佛祖,與陪祀的魁星爺、月老、臨水夫 人及註生娘娘。

大士殿

對於在地居民而言,每當廟宇舉行遶境經過

臺南為歷史古都,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到廟

案祈求闔家平安,並且會送上零食與茶水給

宇,而赤崁街上的大士殿,擁有一段有趣的歷

史故事。大士殿,俗稱「番仔樓佛祖殿」 ,早在

����年,信眾於赤崁城樓興建大士殿,主要以

祭祀觀音,到了����年,清法戰爭中遭拆毀, 兩年後,於����年,在興建蓬壺書院與其他建

赤崁街大士殿,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3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臺灣民聲日報》 ,����

4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古蹟營運科(����) 。取自https://reurl.cc/Oqjn�A, [����/�/��瀏覽]

赤崁街時,街上居民們會在自家門口擺上香 予遶境辛苦的工作人員們,而在大士殿中,可 以看見雖然建物與雕飾較百年的廟宇無歲月

的痕跡,但是香火卻是相當鼎盛,當時在祭祀 的信眾提到,大士殿中的魁星爺相當靈驗,每

到考季,祈求考試順利的准考證一張張的貼

85


86

赤崁事

赤崁街上一甲子老屋,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在牆上與供桌上,甚至有許多是從高雄及其

在赤崁街前半段,有一間立面精緻的老屋夾

宇,在許多信眾的心目中一直都是無可取代

行與陽谷紫微斗數命相館,兩間店面都在赤

他縣市遠來的信眾,可見這間歷經遷移的廟 的地位。

穿越時光的店家 赤崁街在府城的發展中一路襯托著赤崁樓, 默默地扮演著不可或缺除的綠葉,除了在許 多新興美食商家中,同時也穿插著一些擁有 歲月痕跡的店家,那些在赤崁街上已經超過 半世紀的店家中,像是印材行,為代代相傳在 這裡生根發芽,亦有像畫室郭水進老師,來自

遠方選擇在這落地生根,這些店家都各自有 著他們的故事。

在兩棟高樓中,在這間街屋的一樓為東明皮

崁街上超過四十年,東明皮行過去主要是替 人修理皮鞋,隨著時間變化,現在皮鞋取得容

易,人們便也漸漸的不再修理而是選擇直接 替換,而皮行也隨著這樣的趨勢調整,現在的 皮行主要替皮鞋的批發商提供一些原料以及

其他皮類相關產品零件,隔壁的命相館同是 由十分熟悉在地的鄭老師所營業,過去原本 位在赤崁街的後半段,後來搬遷至現今的位 置,所在的這間老屋其實大約是民國初年所 興建,但因後來道路拓寬以及騎樓興建,使他

們重新修復房屋外表,才有今日所見保存完 好的立面,除此之外在街上同一側,還有營業


城堡大門第一排

赤崁街上郭水進畫家,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舊赤崁街照片與薛萬棟畫家,資料來源:潘小俠

超過七十年的印材行,自日治時期開始營業,

像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媒介,有許多達官貴人、

也成為家族傳承的產業,持續傳承,繼續在此

影宣傳都是以手繪的方式傳播,畫家們集聚

曾獲頒公會不少獎項,隨著時間流逝,印材行 深根。

畫室一條街

赤崁街上店家隨著時代的變遷更替,除了在 米街上有許多的旅店,在赤崁街上過去也受 其影響,曾有兩間的飯店位在赤崁樓過去赤

崁街上大門以及成功國小側門對面,提供旅

客休憩落腳。然而,特別的是,赤崁街曾經是 全臺灣畫室密度最高的一條街,過去又常被 人稱作畫室街,在郡緯街與民族路中間,短短

十二間店面的路上,在高峰時期,同時存在了 五間畫室,在過去相片尚未普及的年代中,畫

政商名流會請畫家記錄下樣貌,廣告招牌、電

赤崁,彼此切磋畫技,各有專長,作品囊括人 像、神明畫像、風景畫、動物畫像等,在赤崁街 上人才濟濟,曾經得過「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

會」最高榮譽「總督賞」的薛萬棟畫家,也有臺

灣三大傳統彩繪家族之一的陳玉峰,其學徒 宋森山專門繪畫神明的畫像,以及至今仍在 赤崁街上創作美麗作品的郭水進畫師,在��

幾年歲月中繪出了兩千餘幅的人像畫,透過 郭老師的畫作中看到過去赤崁樓的美景,在 老師的一筆一劃下將歲月的痕跡都記錄了起

來,也成為了過去那條風光的畫室街僅存的 畫室。

87


88

赤崁事

多貌的赤崁街

及米其林三星經典美食店家韓金婆婆手工布

除了豐富的歷史故事與歲月的痕跡,這條看

色的裝潢以及獨特的料理吸引不少饕客慕名

似安靜的赤崁街上,因緊鄰赤崁樓,吸引了許

多臺南著名的美食進駐,不論是在地居民或 慕名前來的觀光客,在這些新舊美食商家中

穿梭。由民族路轉入赤崁街,映入眼前的,是

代表著臺南的傳統小吃,擔仔麵、浮水魚羹, 緊接著現代的創新點心,大師兄手工蛋捲以

赤崁街街景(郡緯街以北) ,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丁,此外亦有隱身在巷弄中的異國料理,以特 前來,以及日式居酒屋於夜晚時在此小酌一 杯。在赤崁街上,不僅能夠體驗到繁華熱鬧的

店家、看見歷經歲月的老屋,過了郡緯街,亦 能夠體會到臺南街區中的寧靜卻不枯燥的常 民生活。


城堡大門第一排

赤崁街街景(郡緯街以南) ,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來到赤崁樓,感受一下舊時荷蘭人與鄭成功

生、老師,一直到戰後,街上許多畫師坐在門

到旁邊的巷弄中,想像這裡曾經是船隻來回

虔誠的祈禱;回歸都市生活,聆聽小朋友放學

的所留下的歷史痕跡;在參訪完赤崁樓之後, 的內海,眼前的赤崁樓聳立在其中,所在腳下 便是台江內海過去的位置,隨著時間流逝,漸 漸地蓋起陸地,成為了臺南的發展重心。

也許此地當時,走在你身邊的可能是荷蘭時

期駐守在普羅民遮城的官員,可能是明鄭時 期國姓爺兵臨城下的部隊,或者是清領時期 的書生與你擦肩而過,抑或是日治時期的醫

口畫著風景、人像、以及神明的畫像,信徒們 時的嬉戲聲與攤販此起彼落的叫賣聲;這些

古蹟、老店,雖然過往的歷史可能鮮為人知, 但在嗅覺、視覺以及聽覺的交錯下,在這條寧

靜的街上,能夠讓人激盪起一場五感享受的 全新體驗。

89


90

赤崁事

坡上的巷弄 尋訪蕃薯崎街廓 文字 / 王郁茹


坡上的巷弄

蕃薯崎巷弄,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位在赤崁東南側的蕃薯崎,遠離了商圈觀光繁華 的地帶,獨自隱身在巷弄中,過去,不論是府城 最早的土地公廟還是神明走的路,亦或是清朝官 府的宅邸、銀庫,都成為了這地形起伏的街廓中 歲月的痕跡,隨著產業的變化,如今,這條低調 卻充滿故事的街廓中不僅有國內外知名的店家, 更是許多異鄉客來到府城落腳之處。

91


92

赤崁事

坡上的巷弄 尋訪番薯崎街廊

蕃薯崎的起源

廟之崇,左鄰坊橋溪水,右近禾寮港街,握北

「星期三下午照例是不上課的。從位於「竹圍

薯集散地」 ,除了說明當時蕃薯崎地理位置,

町」的中學(臺南一中)走到「蕃薯崎」的圖書 館(今大遠百) ,借了一本史沫特萊《一個女人

走遍天涯》的時候剛好是中午,再走到「打銀 1

街」的老家已經是十二點半了。」出生於臺南 打銀街的當代文學家葉石濤對於「蕃薯崎」的 印象,充滿著書香的氣息。

時光回溯到����年,在謝金鑾的《續修臺灣縣

治》之臺灣縣治城池圖可以看見「蕃薯崎」一

斗天權樞紐府治,居靈山頸椎地延俊秀,是番 2

北方德慶熙,南方上帝廟,西方為德慶溪支流 枋溪,東方則是禾寮港街,而在這高起的土地

上是番薯的集散地,赤崁夕照一書中也提到「 查考臺南市至今仍保留著的古地名,像蕃薯

崎、粗糠崎、山坡頭……等等山區才可能出現 的地名。古人擇取地名,經常依地形、方位、功

能、歷史沿革等原則。呼名為「崎」 ,可見其地 形險峻。」 3

詞已經出現,而名稱的由來有許多不同的解

位於清代熱鬧的十字大街交接處的蕃薯崎,

崎位東安方鷲領,北崎德慶溪之涯,南仰上帝

已經沒有蕃薯的痕跡,但是仍可以清晰地看

讀,在蕃薯崎小南天福德祠碑記中提到「蕃薯

1 葉石濤, 《葉石濤全集•小說卷》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

2 石萬壽, 《蕃薯崎小南天福德祠碑記》 3 吳昭明, 《赤崁夕照》 , (臺北:傳文文化,����) ,頁��。

以其高起的地勢特色為名,雖然經過了百年,


坡上的巷弄

見地形的起伏。在小巧的街廓中深藏著不同

及「永曆二十年戊午寧靖王攬勝於此以流水

臺南最早的土地公廟、日治都市發展後漸漸

天勝地,因顏之曰小南天題匾懸額」 ,當年寧

時代中所留下的痕跡,由繁華清代時的銀庫、 沒落的巷弄,到葉石濤先生記憶中的圖書館, 都位在於獨一無二的「蕃薯崎」 。

府城最早土地公廟

潺潺,溪山峰緩拔,清爽秀麗,幽靜雅緻,實南 4

靖王遊覽來此,感受到這裡自然的美,因而題

匾「小南天」予福德祠,然而現今這塊匾額已 遺失,目前掛著的是清代府城藝術家林朝英 於嘉慶二十四年所寫的小南天。

臺南,是一個兼具歷史人文與美食、以及豐富

歷史文獻中,早在����年,王必昌編纂的《續

教信仰更是不可或缺,當然,來到蕃薯崎的人

王曰福德祠。在東安坊者六:嶺頂、番薯崎、觀

多元的宗教信仰之處,尤其在臺南舊城區,宗 也不例外,在蕃薯崎,有一間土地公廟─蕃薯

崎小南天福德祠,歷史悠久的蕃薯崎小南天 福德祠創立於����年,是臺南府城最早的土

地公廟之一,而小南天一詞的由來,於碑記中

修臺灣縣志》卷六便有記載: 「其居民所祀土 5

音亭邊、諸羅倉邊、嶽帝廟右、龍川井…」 ,可 見當時小南天是在地信仰的廟宇之一,由歷 史記載的文獻中也能夠透過像是繞境、廟宇 登記紀錄等,了解到小南天在不同年代中的 印記。

舊臺南圖書館(今大遠百) ,資料來源:國立中央圖書館

蕃薯崎巷弄,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4 石萬壽, 《蕃薯崎小南天福德祠碑記》 5 王必昌, 《續修臺灣縣誌卷六》

蕃薯崎小南天福德祠,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93


94

赤崁事

巷弄內的攝影師許富淵故居,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在府城舊城區的街道中,時常可見廟宇牌坊

程中都有不少其他的廟宇一同參與,也可以

過去臺南會由廟宇組成「聯境」 ,其主要目的

南天福德祠的香客仍絡繹不絕,知名旅館佳

上出現「境」 ,像是四安境、六興境……等等, 是為了團結力量以及維護地方安全,可以說 當時的境就像現今的里,在一個範圍內有主

看見臺南的廟宇間彼此緊密的連結,至今,小 佳小南天便以此為名,也成為重要的地標。

要的人負責相關事物也同時保護區域內的居

民,在清領時期,因社會治安不佳,因此住戶

番薯崎老宅

們基於自我防衛而組成聯境,到日治時期警

二十一境之一的廟宇以府城鷲嶺北極殿大上

現,一直到戰後,宮廟會藉由宗教慶典活動來

相隔一條街道,因此民權路二段��巷成為了

察制度出現,各聯境的廟宇宗教功能開始浮 6

團結街境組織,而小南天當時就是屬於當時 的二十一境之一的廟宇。

小南天土地公廟在節慶中也會透過繞境、搭 舞臺表演等方式來慶祝,在這些活動的過程 6 謝奇峰, 《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 ,頁��─��。

帝廟為首,與蕃薯崎中的小南天土地公廟僅 在地居民口中「神明走的路」 ,作為蕃薯崎中 最早開發的一條巷弄,在街廓中也留下許多 特色建物,不僅有清代的銀庫、鎮總兵宅邸的

曾鎮公館、舊空軍宿舍集合住宅還有獨特的 鐵花窗建築。


坡上的巷弄

首先是在蕃薯崎的巷弄中,隱藏著一間許多

清朝咸同年間,臺灣武官中有大曾與小曾,大

白色門框、斑駁的外牆,這間知名的老屋便是

灣總兵,故一時有大曾小曾之稱,且兩人均在

遊客慕名而來,在巷弄中尋找的老屋,外觀為

府城攝影大師許富淵的故居,清朝時是儲放

官餉的地方(清朝官員薪水金庫) ,在王浩一

的《漫遊府城》中也曾提到,這間房子屋頂是 古時防賊用的密置橫梁,地板埋有大磐石,防 7

曾指曾玉明,小曾指曾元福,此兩人前後任臺 臺南置有宅第。」當我們到實地走訪,沿路可 以看見巷弄中豎立著紅磚堆砌的牆面,部分 仍保有屋簷,但後段內部已是斷垣殘壁。

賊人挖地道盜金。隨著時代的變遷,這間房子

時光來到戰後,在現今paripari咖啡廳對面

隨著產業的轉變在這其中改變著他的用途。

據理髮廳老闆娘兒時的記憶,這裡曾是空軍

在百年的歲月中不僅歷經了朝代的更替,也 接著,由����年臺灣府城街道圖上,曾鎮公館 為在蕃薯崎的正中心,當時裡面住的,是當時 臺灣清朝統治區最高軍事單位的主官─臺灣

鎮總兵曾元福。根據臺南文史資料庫中記載「

舊空軍宿舍,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7 王浩一, 《漫遊府城》 , (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頁���。

有一間量體迥異於巷弄尺度的集合住宅,根 軍人的宿舍,中間的大天井是小時候街坊小 朋友們常去玩耍的地方,是社區孩子的遊樂 場,一直到大約三十年前整棟大樓被收購,改

做為單間式的套房出租後,與社區的連結就 此減弱,即便如此,這棟房屋已存在超過一甲

95


96

赤崁事

子,也乘載著當地人許多的回憶。 最後,隱身在巷弄中低調卻別緻的鐵花窗老 屋總是吸引著路人的眼光,鐵花窗老屋隔壁 一對夫妻提到: 「鐵花窗是最早在這附近設立

的民宿,最早作為民宅使用,後來屋主將房子

賣掉後改為民宿,現今許多人都會特地來看

獨特的鐵花窗」 ,這間三層樓建築,屋齡四十 多年,四面八方的團團花窗也是其屋名的由 來,室內多是屋主收藏的老物件擺設,隱隱有 8

老上海風的氛圍氣息。

街廓中的產業 自百年木炭店為起點,忠義路二段���巷,匯 聚了眾多型態產業,小南天土地公廟、零星分 民權路二段��巷鐵花窗老屋,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布於街廓中的傳統理髮廳、專收古物買賣的 特色小店─飛鳥古物行、日系手工藝品及小

物的あ雜貨、吸引許多年輕人前來品嘗的龍百 貨 複 合 式 早 午 餐 店、榮 登 國 外 各 大 雜 誌 的

Paripari apt. 複合式空間到街口的蜜果園蜜 餞店,從小在蕃薯崎長大的真善美理髮廳老

闆娘提到, 「過去這條街上多為民宅,一直到

近兩三年Paripari出現後巷弄中開始出現民 宿以及特別的選物小店,也讓小巷中增添不 少活力!」 。 Paripari apt. 複合式空間,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除了新興的店家加入蕃薯崎,在番薯崎的巷 弄中每一間轉用的旅館、民宿背後都有著不 一樣的故事,像是曾經為老舊建築賓館的佳 佳小南天,搖身一變成為了臺南著名的女性 風格旅店,以及在踏查巷弄的過程中,經過了 曾鎮公館深紅的磚瓦,巷子中發現「哈木家工

作室」 ,裡頭一隻黑色的狗狗出來迎接,一路 走進巷子中正在整修的哈木家旅館,哈木家 蕃薯崎美容院,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8 王浩一, 《漫遊府城》 , (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頁���。

的老闆是位愛上臺南的日本人─哈木,原本

想在臺北開民宿的哈木,�年前的一次環島旅 行讓他對於臺南一見鐘情,從此,這裏,成為


坡上的巷弄

許多日本人來臺時的落腳之處,哈木也回憶

多元產業發展,百年木炭工廠、碾米廠以及美

民宿的身影,一直到了最近年開始有老屋轉

摩登複合式空間,以及觀光客慕名而來的早

到當時來到蕃薯崎時,巷子中幾乎都看不見 為民宿,漸有越來越多的旅客穿梭在巷弄中, 蜜果園蜜餞店老闆娘也提及,托住客的福,商 品銷售量也有明顯提升。

踏入蕃薯崎的那一刻,彷彿逃離了車水馬龍 的赤崁園區,由清代當時的繁榮地段、官員們 發薪水的銀庫、鎮總兵宅邸的曾鎮公館,洗石 子立面的老屋,一直到戰後的集合住宅,以及 哈木家民宿,資料來源:本計畫拍攝,����.��.��

容院,現代特色旅館、民宿、遠近馳名的昭和 午餐店,找個閑靜的午後,在這穿越了數百年 的巷弄中融合著各年代的痕跡的街廓巷弄中 來一場時光之旅。

97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赤崁事

:

再現赤崁「署」光的街區故事

=

Community stories around Chihkan Tower/張秀慈編. -- 第一版. -- 臺南市 : 臺南 市政府文化局, ����.�� 面 ; 公分

ISBN ���-���-����-��-�(平裝) �.社區總體營造 �.臺南市 ���.����/���

���������

赤崁事: 再現赤崁「署」光的街區故事 Community stories around Chihkan Tower 發行人

葉澤山

監製

張秀慈 、 林佩潔

編者 顧問

張秀慈

曾憲嫻 、 黃偉茹

執行編輯 陳雍杰 、 李頤娟 、 劉子德

文字編輯 張秀慈 、 林佩潔 、 王郁茹 、 洪婉榕 、 陳彥達 美術編輯 施雅綾 、 李欣儒 、 林佩潔 出版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地址 電話

�����臺南市安平區永華路二段�號��樓 �� - �������

出版日期 ����年��月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著作權管理資訊:如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須徵求著作產權人同意或書面授權, 請逕洽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源科,電話:�� -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