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職場人手冊 —這不是成功學

Page 1

成 功 學

這 不 是

2 0 2 3

編 輯 / 張 聖 芝 、 陳 家 琳、陳旻琪、葉妮菁

齊姿媛 X 生活一定有更好的樣子值得去追求

蔡洧 X 腳踏實地,即使緩慢也沒關係

周兆鴻 X 人要有夢想,這是一個立場,不應該是一個是非題

林梵音 X 跌倒無數遍,我還是愛這個世界

郭麗津 X 世界就是田野

周沄枋 X 每一刻都有意義——從地政系到簽派員

蘇家萱 X 設定屬於自己的工作意義

政大職場人手冊 vol.1

NCCU Story
SUMMER

雖然裡頭收錄著七位政大社科院校友看起來都很「成功」的故事, 但這不是一本成功學,而是一本綜合學長姐經驗的生命記錄。

如果看到你喜歡、認同、好奇的部份,就讓他們進入你的腦袋中; 如果不喜歡或覺得不適合,那也超級 Ok 的,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 繼續活著就好。

24 郭麗津 世界就是⽥野 36 周沄枋 每 刻都有意義 從地政系到簽派員 31 蘇家萱 設定屬於⾃⼰的⼯作 意義 7 蔡瀞洧 踏實地, 緩慢也沒關係 2 ⿑姿媛 ⽣活⼀定有更好的 樣⼦值得去追求 12 周兆鴻 ⼈要有夢想, 這是 個⽴場, 不應該是⼀個是⾮題 18 林梵⾳ 跌倒無數遍, 我還是愛這個世界
⽬ 錄

⽣活⼀定有 更好的樣⼦值得去追求。

⽂/葉妮箐

⿑姿媛

政治⼤學經濟雙哲學學⼠

WalkInStudio負責⼈、Podcast全球串連早安新聞製作⼈

南京東路二段的咖啡廳裡,暖色調木質桌子上擺著一杯正在冒著煙 的熱巧克力,現在是星期三夜晚的八點十五分。齊姿媛點了一份奶 油烤土司後,開始我們的長談。

來到大學尋找可能性

「政大遺世獨立,交通有些不方便,雖然建築物都蠻醜的,可是氛 圍還不錯。」齊姿媛因為家住在政大附近,高中就讀景美女中,政 大是當時身旁很多同學的升學選項,在交通和環境因素的考量下, 大學來到政大。

當齊姿媛發現第三類組所對應的大學科系在未來幾乎都有明確出路 時,她意識到自己並不想在剛升大學的階段便設定職涯方向,所以 憑藉著記憶中公民課供需曲線而產生的經濟學想像,選擇了經濟系 作為大學四年主修科目,「我覺得經濟系給我的感覺是有很多的可 能性。」

大學期間齊姿媛透過旁聽跟選修外系的課接觸到更寬廣的知識領 域,其中社會系與哲學系最吸引她。她甚至產生了轉到哲學系的念 頭,然而卻遭到爸媽的強力反對,「我那時候就想,好啊既然不能 轉我就雙主修,兩個都唸你們還能有什麼意見。」

我抬頭看了她,年少的賭氣心態歷經社會洗鍊後已經變得圓融許 多,但勇於追求所愛的精神依然存在,絲毫不減光芒。

哲學讓她了解原來社會中很多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並沒有 那麼理所當然,她覺得認識到常規並非顛撲不破是最有趣的地方。

在遇到困難時反思自己固守的事物是:「社會給我的,還是我想要 的?」靜下心釐清想法是哲學帶給齊姿媛的能力。

走一步算一步

除了玩社團、參加女籃外,齊姿媛去茉莉書店當工讀生整理、上架

書籍,也去出版社學習倉儲管理,打工是她大學生活重心的一部分

。談及她是否在大學階段也跟多數人一樣經歷迷惘期,齊姿媛給了 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沒有欸,我走一步算一步,反正工作找就 有了。」當時的她認為過往學長姐畢業後也都順利找到工作,他人 的經驗讓齊姿媛放下職涯焦慮。

她回顧自己應徵第一份工作時的過程並說道:「很多工作其實也沒 有對應的科系,公司在招募時自然也不會有科系的門檻限制,面試 會是比較決定性的因素,像是採購助理這樣的職缺就沒有專業科系 的學生。」

從危機中看見轉機:跨入 Podcast 領域

疫情發生使大學沒有修過任何一堂傳院課程的齊姿媛踏入 Podcast

領域。她從採購助理的職位離職後便到音樂工作室工作三年,爾後 與其他人一同建立獨立的共同工作空間,卻因疫情而營運受阻。

面對突然其來的創業阻礙,她將在工作室學習到的影像後製技能與 剛創立的工作空間做整合,邀請 Podcasters 來此錄影,而自己負

責影片的音效後製。講起Podcast 後製工作者可能會需要的特質或

能力,齊姿媛認為每個錄音後製者風格都不相同,擁有的能力也不 適合一概而論。

以自身為例,她告訴 Podcast 企劃人如何更有效率和更經濟地達 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且因為過去有拍影片與音樂工作室的經驗, 她能設身處地為拍攝人打造好的錄製環境,並在後製時提高影片的 影音品質。

齊姿媛習慣在錄音前作細緻的準備。她觀察到很多人在錄音的時候 個性會有轉變,因此會在錄音前花十五分鐘的時間與Podcasters

互動,一方面降低他們對於空間的戒心,另一方面調整好麥克風的 參數,這兩項例行工作成為她的專業與堅持所在,讓許多嚴謹跟重 視細節的客戶慕名而來。「我最喜歡陪客人錄音,有一種大家一起 做一件事的感覺。」

對齊姿媛來說最大的挑戰則是報價,她認為這幾乎是所有接案人會 遇到的困難,不同的廠商、單位、交情、企劃需求、殺價方式都會 使案子價格有所不同,「報價真的是門藝術。」

一些社會告訴我的事情

齊姿媛認為學生與社會人士的差別是:「當學生有很多免費的資源 跟時間餘裕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她舉例像是還在學校時用學生身

份可以用半價或低於半價取得一些電腦軟體,也能按照喜好修一些 別系的課;出社會後要轉換跑道就會有很多顧慮,有金錢壓力、不 知道轉行要往哪個方向走,「探索成本會變得很高。」

另一個讓齊姿媛感到有挑戰的是人際關係,她提到唸書時期與同 學、教授的關係不太會影響現階段想要達成的目標,不用太在意也 能安然無恙。但進到公司,跟同事還有主管情誼代表的是你是不是 這個團隊中的一份子,假使相處不順遂,即便不排斥工作內容,環 境喜不喜歡會是決定去留意願的因素之一,相對來說重要很多。

自行創辦工作室讓齊姿媛有許多生活體悟,創業必須花費更多的時 間在工作上,閒暇時光將變得很奢侈,「你會一直有新的目標得實 現,新的挑戰要去跨越。」

她從創業中體會:身邊的人或許會鼓勵人去做很多創新的事情,但 社會體制不見得能支持,社會會給有資源的人更多資源,不會給 沒資源的人資源。

例如平常如果沒有刷信用卡,那當需要借款時銀行找不到和雙方的 金融往來紀錄,借貸門檻就會提高,成功機率會很小;或是出社會 找工作,公司會關注個人的工作經驗,可是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經 驗才需要去累積經驗。

「社會中有一些莫名奇妙的事情。我們就是要想方設法地解決,雖 然很無奈可是要習慣這種荒謬迴圈,有多少機會就做多少。」

夢想是進步的動力

「如果沒有夢想,那幹嘛要努力?」齊姿媛相信夢想的力量。但她 覺得夢想聽起來似乎有點大,說是小小想實踐的事情比較合適。

以個人而言,她希望自己可以早睡早起、週休三日,可能聽起來都 是一些小目標,工作後卻很難做到,只能去努力看看。

這些小事慢慢累積也會達成一點成就,「雖然挫折一定比成就多 啦,只是有時侯願望實現了會很開心。夢想真的太大了,那是對生 活的某種想像,一定會有你覺得生活更好的樣子可以去追求。」

齊姿媛鼓勵大家在年輕時多嘗試不一樣的東西,想學習什麼技能要 趕快去學,三十歲後體力只會一落千丈;練習投資也是好的,現在 小額存股在未來還是能有可觀的數目,當有一定經濟基礎,生活中 的選擇會變更開闊。

不知不覺來到咖啡廳打烊的時間,我們走在南京東路上持續剛才的 話題。「現在人越來越少,你們應該畢業後會比較好找工作吧。而

且最近 AI 是商業熱潮,那你就主打你的哪些能力比 AI 好,像溝通

能力、判斷能力,這些都可以是自己的優勢......」,我靜靜聆聽, 不時做出回應,對談聲此起彼落,直至我們來到一個十字路口舉起 手道別。

腳踏實地, 即使緩慢也沒關係。

蔡瀞洧

政治⼤學財政系學⼠

MastercardAssociateConsultant

⽂/陳旻琪

有著水靈大眼、溫柔嗓音的蔡瀞洧,大學畢業後便進入嚮往以久的 管顧業服務。經歷過 Business Development、Business Analyst 職位的歷練,蔡瀞洧是如何透過 Consultant 常用的「假說思考 法」試驗出自己的樣子?

管顧驗證法:找尋道路

假說是未經證明而最接近答案的解答。而「假說思考」,就是以答

案為起點的思考模式,是管顧業經常使用的思考模式。

不同於多數大學生直接選定學校科系,蔡瀞洧透過轉學考進入政大 財政系。「因為喜歡經濟,原本想轉入經濟系,但當年剛好沒開轉 學名額。」蔡瀞洧回憶道。

提到為何選擇轉學考,蔡瀞洧笑著說自己高中時就想進管顧業,無 奈管顧門很窄,台灣大環境又注重學歷;加上高中時距離第一志願 僅有咫尺之遙,因此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兩校之間最大的差異⋯⋯應該是前校以商科為主,政大還有一些 理組課程可以修習。」蔡瀞洧說道,「依照自己喜歡的課去選就 好。」她補充。不僅僅是課程差異,在學期間,她把握機會加入社 團,磨練自己。「先想自己要學什麼。意識不足,補其不足。」蔡 瀞洧強調,從台、政管顧社到臺大資料分析與決策社,她不斷從每 次的經驗中確認自己的方向。

相較於對未來方向的迷茫,蔡瀞洧反倒對於是否能達成目標感到 緊張。「我經歷的迷惘可能跟別人不太一樣。」她說,「顧問門很 窄,要怎麼把自己塞進去是一件比較讓我會去思考的事。」

她回想,其實當時有兩個可能:證實管顧確實適合自己,或發現自 己需要找尋另一個職業目標。於是蔡瀞洧在大學期間先後加入包含 管顧社、資料分析與決策社等許多社團,也曾在蝦皮、AWS 擔任

實習生。

而說到選擇社團的考量點,蔡瀞洧坦言:「我覺得其實滿簡單的, 其實就是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精進什麼樣的能力、想要從這個社團獲 得什麼去幫助自己進步。」

像她自己很明確知道自己想要進管顧業,因此管顧社肯定是首選。

在加入管顧社之後,通過裡面的一些專案或是同時的實習經驗發現 自己欠缺了某一部分的能力,於是選擇加入資料分析與決策社。

對她來說,實習也是一種驗證目標的方式。從大三開始,蔡瀞洧便 持續透過實習確立職涯方向。接連經過電商、科技、管顧業的歷

練,蔡瀞洧確切認知自己喜愛的工作內容、公司,甚至文化。

「蠻幸運的是管顧業真的可以滿足我的對職業想像的一些需求。」

蔡瀞洧說。她也強調,不是只能持續追求一個目標,而是要一一驗 證、慢慢排除。

文組焦慮:轉個角度思考

而聊到近年來流行的「文組焦慮」一詞,蔡瀞洧先是思考了一下, 接著笑著說她其實沒有注意過這個詞彙。「我覺得每個組可能都會 有在某幾個領域有他們特別的優勢」蔡瀞洧說,每個公司一定都需 要各個背景的人,只是比例上會因為其所處性質有所差異。

以自己公司為例,公司員工背景多元,也不像普遍認知以商業相關 背景為主。蔡瀞洧提到同事中也有出身自心理系、法律系等背景的 夥伴,公司也會安排內部培訓幫助員工更加上手。

「主要還是要看怎麼樣說服那個面試官自己有能力去負責這份工 作。」對於蔡瀞洧而言,值得焦慮的不是領域本身,而是如何有邏 輯的說服面試官自己可以勝任這份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包裝自 己。

那要如何實現?蔡瀞洧建議,除了先前提到的驗證法外,也可以多 修不一樣的課或參與實習,透過那些去尋找自己喜歡或適合的事情

。即使遇到不喜歡的也沒關係,這時反倒可以思考如何在這份職責 裡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如何鑑定自己的地位,都是可以被做到的。

「學生就是有底氣可以慢慢的、逐一的嘗試」蔡瀞洧笑著說。她鼓

勵學弟妹趁著學生時期勇敢提出、試著去做,一一地去汲取跟夢想 工作相關的一絲絲能力、充實自己,然後沉下心仔細思考自己的下 一步。

不斷試錯:唯一的敵人只有自己

「如果真的沒有做到的話也沒關係,」蔡瀞洧補充「應該要說,蠻 鼓勵大家可以多多自主學習。」有許多社團、實習經驗的她,其實 也不是一路順風順水。有些社團及專案經驗也是反覆投遞後才有機 會加入。

這種時候,學習的主動性就非常重要。蔡瀞洧從中尋找自己不足, 在下一次的機會到來前抓緊時間補足。她也以管顧業為例子:「如 果你今天一點背景都沒有,其實 Basic step 就是起碼先有一個實 習的經驗。即使實習內容跟顧問業超級不相關的也無所謂。」

重點其實是你從中做到的事情:如何從這份實習裡面去攝取那些

跟顧問相關的能力。接著,就用這些能力再去找下一份工作。一步

一步,你可能就會靠顧問業更緊一點。最後,再去說服對方自己如 何透過課業或是社團去證明自己是真的真的很想加入這些地方。

而說到給還在就讀大學、可能感到迷惘的學弟妹建議,蔡瀞洧說: 「不需要擔心這麼多,其實唯一的敵人就只有自己。只要好好把本 來的事情做好,一步一步向前,終究會達到目標。」

接著她以兩個階段劃分,針對可能是大一大二、還在尋找方向的學 弟妹而言,蔡瀞洧建議在把握課業的前提下盡情享受大學生活;而 針對可能大三大四、身旁同儕漸漸開始競賽或實習生活的學弟妹, 則重要的是靜下心來,腳踏實地把眼前的事務完成。

最後,蔡瀞洧分享她在

Amazon 學到的,對她而言很重要的 mindset「不斷試錯」。人生可能會做一大堆的錯誤,可能包含選 擇的科系、一開始嚮往的職業等等,但總是可以從這些錯誤的決定 去發現一些適合自己的事情。

對蔡瀞洧來說,正是因為花了額外的時間——準備轉學考、參加社 團,甚至是延畢實習——才完成進入顧問業的夢想。因此她更希望 學弟妹以其為鑑,不用因為職涯前期晚別人幾年而感到過度焦慮。

她鼓勵大家:找到自己有熱忱的事、做自己夢想中的事,才能在後 半段的職涯充滿熱情並飛快的成長。

人生路程無法按表操課,也需要有擁抱機會的彈性。蔡瀞洧時刻準 備,以外部經驗建立對於社會基本的想像,再透過假說驗證法確立 方向、達成目標。

⼈要有夢想,

這是⼀個⽴場, 不應該是⼀個是⾮題。

⽂/葉妮箐

周兆鴻

政治⼤學政治研究所碩⼠

⾺來西亞新紀元⼤學學院講師

馬來西亞/台灣:留學的選擇

我輕敲鍵盤,電腦鏡頭幾經閃爍後變得明亮,視訊介面的另一頭是 現在居住於馬來西亞吉隆玻的周兆鴻。

「馬來西亞是一個很多元的地方,體現在地理、美食與政治,當然 還有文化,這個多元一直延續到現在,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周兆鴻說起自己的國家,因了解太深而遲疑了些許時間才精煉地做 出回答。

把視角從馬來西亞移回台灣,以一個在台灣唸過書的人來說,周兆 鴻很喜歡台灣,特別是台北這座城市。他覺得台北跟香港、新加坡 的城市比起來沒有那麼喧囂,台北的人除了生存,還懂得生活。

「甚至比我現在待的吉隆坡還要有人情味,這是我還在台灣的時候 沒有意識到的,我想念那種溫度。」

自由民主的氛圍吸引了想當記者的周兆鴻大學來到台灣留學,「我 相信我可以很自由地去書寫、去表達,可以很公平地拿到資源,去 分享我想分享的東西。」

從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畢業後,周兆鴻來到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繼續求學旅程。對他而言,關心政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傳播學 院讓他學會怎麼掌握工具,但如果真的想成為一名記者,想讓文字 能紮實的報導並能洞悉政治社會事件的脈絡跟本質,他認為必須 先補足欠缺的社會科學知識。

那些在政大的時光

談及對政大的第一印象,周兆鴻首先想到的形容詞是清幽,非常適 合想專注於唸書的人潛心學習。

「但政大的食物就很還好,沒有要讓你久留的意思。連麥當勞都比 別人難吃,還沒有座位。好吃的店還一直關門,簡直是都市傳 說。」周兆鴻給了政大一個大部分政大學生都會感同身受的評論。

雖然停留在政大的時間不長,周兆鴻卻過得非常充實,他當過學生 議員,也加入過研究生學會。他還跟朋友提案參加創業比賽,成功 得獎後拿了一筆資金到信義區開海南雞飯店,「我們最後還賣到 101 的員工餐廳,這可以吹牛吹一輩子了。」

說起往昔,臉上流露出一抹稚氣的驕傲感。然而生活總是有起有 落,周兆鴻面對迷惘或困頓,他有一套自己的應對方法。「我有段 時間失戀,我就用折磨自己的方式,天天跑校園十公里。」

他開始描述他的路線,「我就從中正圖書館上山到蔣公銅像,掉頭

一拐往動物園方向……」,聽到這裡我難掩驚訝詢問如此是否能治 療情傷,「嗯……至少可以發洩情緒,讓我麻木一下。」回到比較 平常的處境,周兆鴻心情低落時會到達賢圖書館的閱讀區往外看鴨 子舒壓。

他也因為覺得政大的校園很漂亮,常在閒暇時光中在校園裡隨處走 走,現在他仍會懷念政大的環境。周兆鴻碩一剛至政大時,對校園 很陌生,他喜歡觀察政大學生喜歡做什麼。

「像是出太陽大家竟然會躺在操場上,我覺得好有趣。我看到這樣 的畫面心情就會變好,就可以回家了。」

從台灣畢業生到馬來西亞社會新鮮人

「你現在聽得到我說話嗎?」周兆鴻突然這麼問。

「可以啊怎麼了?」我停頓幾秒納悶網路的收訊仍然良好,他為什 麼會這樣說。

此刻吉隆坡夜晚下起滂沱大雨,我想起文山區的雨天日常。

「你看吧無論你在哪裡,都要聽雨聲。」我說。

我們的對話繼續。

周兆鴻在政研所畢業後旋即回到馬來西亞工作,其實很久以前他有 想留在台灣的想法。

「往長遠想,我在這裡能買房子買車子嗎?」他審慎地道出當年唸 書時的擔憂。

「買不到。」我很快回應。

「對吧,連你也買不到。我怎麼可能。」周兆鴻略帶感嘆地說。

他認為學習社會科學的學生出社會後,人脈不盡然是全部,但可以 很有助益。周兆鴻停留在台灣七年,這段時間認識了很多朋友,也

有一些職場上願意合作的對象,只是當他想到若自己終究要回馬來 西亞,這些人他都帶不走。

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如此的危機感:「怎麼辦,我好像不該再留了 欸。」就這樣帶著一紙政研所的畢業證書,周兆鴻回到馬來西亞重 新開始。慢慢地認識新的人,慢慢地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跟職場同 事,他相信他依然能完成想做的事,時至今日,他也透過努力實踐 自己的想法。

實力作為在社會的立足點

除了有一個記者夢,成為大學老師也是周兆鴻的心之所嚮,訪談當 時,周兆鴻剛獲得一份理想的大學教職。而他的前一份工作是在語 言教育中心擔任行銷,以軟實力來說,獨立研究的能力幫助他很 多。

以政研所所學,他認為如果未來要從事研究助理或政治幕僚的工

作,當職業離專業不遠,學到的知識可以起很大的效用。他細細舉

例於智庫應徵時的面試情況,「它的題目就很政治學,比如說你覺 得比例代表制跟選票先決制哪一個比較適用於馬來西亞,馬來西亞 現任首相是誰,跟哪一個的首相性質比較相像,那是企業面試哦。

周兆鴻繼續補充:現在的政治亂象很多,幕僚跟助理還有研究員其 實能起很大的作用,這些工作都需要能維持一定程度的中立才能 勝任,記者或媒體相關人員也是一樣,很適合政治系或一些受過社 會科學訓練的人去從事。

如果未來想要選擇跨領域的工作,周兆鴻鼓勵大家在大學多學一些 hard skills。除了大學學習到的批判思維、合作相處經驗,他在就 學期間亦透過參與其他活動培養了各式各樣的能力,像是攝影、拍 片、行政等職場會需要的技能,這些都為職涯發展打下堅固的基 礎。

他覺得只要有second skill、third skill ,所有人都能在各個領域發 揮所長。科系跟有沒有唸研究所會不會影響工作,終究還是取決於 你本身具備的能力,實力才最重要。

夢想與現實的碰撞

除了工作外,從學生踏入社會亦有許多改變需要適應。周兆鴻回想 求學時因家境不算優渥,經濟常常是他最大的憂慮,「可是出社會 後,除了有錢,你就什麼都沒了。好啦也沒那麼慘,做學生最大的 空間就是學習,真的。」

在經歷身份轉換後,他體會到學生有很多學習跟犯錯的機會,可以 磨練看事情的各種角度,擁有許多單純的友誼。出社會後容易為了 錢犧牲很多事情,不能想請假就請假、得完成老闆交代的業務,即 便那可能是日復一日沒有變化的工作。當做選擇時必需考量金錢因 素,作為人的能動性跟自由意志就會明顯地受到囿限。

那我們出社會還可以有夢想嗎,我問出採訪的最後一個問題。「如 果要很survival bias的答案,我會說可以。如果要很不survival bias的答案,我還是會說可以。」

就這樣問你,你要馬上回答出來。」

雖然才剛說了很多的社會現實,周兆鴻還是相信人需要有夢想,因 為夢想的存在代表選擇權的存在,不要甘於現狀、甘於平凡,人的 夢想其實能做到很多一般人難以想到的事情。

他在前份工作不順利時果斷辭職,才有了現在的教職,這使他意識 到有時候生活中必須要有放棄的勇氣,永遠都要了解自己正在做什 麼,為生活找到一些熱忱與意義,多跟合得來的朋友相處,「不要 被別人的想法改變,想說我有錢就好了管他什麼夢想」,周兆鴻認 為那才是失去夢想的開端。

周兆鴻感恩過去的自己沒有在不順遂時放棄。在社會中獨自發展出 一套適合自己的模式並不容易,然而他從選擇到台灣留學至現在準 備勝任一份新的教育工作,這一路走來,他既爭氣又叛逆。「所以 你問我有沒有夢想,我有。人要有夢想,這是一個立場,這不應該 是一個是非題。」

他希望政大的學生不用質疑自己的能力,「你們真的不要被社會磨 滅,你們的選擇很多。台灣不要你們,你們就出國;這個公司不要 你,你就去另一個公司,你走完十個公司你還是覺得不適合,那就 代表台北不適合你,那你就去其他地方。你要去台中,去高雄也可 以,你要去新加坡去日本也可以。」

訪談結束時,吉隆坡的大雨尚未停歇。淅瀝雨聲透過電腦的視訊傳 遞至我所身處的空間,模糊了我們道別的話語,那瞬間-台灣跟馬 來西亞的距離是那麼地近。

跌倒無數遍, 我還是愛這個世界。

林梵⾳

政治⼤學社會學系學⼠

起點書房主理⼈

⽂/陳家琳

無法習慣的痛苦

林梵音曾經行屍走肉。那時的她大約 27 歲,獨自一人在彰化的金

屬零件工廠做業務,不知道何謂生活的意義。「每天睜開眼睛就要 上班,晚上十點才回家。雖然我的老闆人很好,大家也都很認真工 作,但我感覺不到自己的靈魂。」

套用社會學的方式形容:她被異化了。即使她並非負責生產的工 人,身為業務還是必須應客戶要求,至現場請工廠的人加緊工作。

她全身浸泡在血淋淋的勞動現場,體悟到:在這裡,人不是重點, 機器才是。「這跟我從社會學學到的觀念有點衝突。」

進金屬零件工廠做業務也不是偶然。林梵音在大學時就讀社會系, 畢業後想在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工作,想不到輾轉換了兩間組織 都與自己的期待不合;在台北獨自在外感覺無聊,便回苗栗當偏鄉 的代理老師,教書一年找不到熱情,索性學朋友做起國外業務,

沒想到現實超乎她的想像。她無法透過業務工作連結到生命更深的 意義,不斷累積的痛苦成為轉職的動力。一次偶然,林梵音在臉書 看見學姊分享類似的經驗,遂決定找她聊聊,「我覺得跟她聊之後

才讓我覺得不用那麼執著工作,找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學姊邀請她參加哲學學校的工作坊,她才開始透過哲學認識不同的 觀點,有意識的將時間留給自己。看書、睡前留白、與其他人對 話,她慢慢把專注力拉回自己身上。

「社會學或哲學的價值不在市場上,它關心的也不是你吃不吃得 飽,而是意義或是無形的價值。可是人還是有生存的需求,很容易 讓有形的物質放大我們的生存焦慮。」

社會學不一定能讓人財富自由,卻讓林梵音有機會思考什麼才是對 自己重要的事。

「模仿別人做看起來很厲害的工作。」

不過整段訪談哲學出現的次數其實比社會學還多。「哲學可以不斷 發我,是讓我對生活有熱情的燃料,可以讓我有一些方式不斷去 改變自己的角度、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對事情比較有全面跟立 體的一個角度。」

她每天還是忙碌加班,但不一樣的是,終於有點像人的感覺。她刻 意留段時間放任自己天馬行空,隨便亂寫未來想做的事。

有次,她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的夢想是「退休以後開書店」,又想 「為什麼要等到退休?」這個念頭逐漸發芽,雖然還不確定是否真 的要開書店,但她決定離開不適合自己的業務工作。離職後,她開 始到各地拜訪書店,思考人生的下一步。

前份工作存了點錢,林梵音並不急著做點什麼。她回故鄉竹南休

息,發現小時候熟悉的連鎖書店,在網路盛行的近十年紛紛倒閉, 她心想:也許我可以嘗試開家獨立書店。

回到我們最初那個起點

單憑一股對閱讀的熱情,她決定向文化部申請實體書店補助。沒想 到一投就過。她就這樣拿著文化部補助與一些存款,與友善書店合 作社合作,開了「起點書店」。那是 2020 年。

起點書房的名字來自陳綺貞〈最初的起點〉。「在我還沒離職的那 段時間,聽到這首歌就很有感觸,因為就有一種找回自己初心的那 種意思,然後我回到竹南也算是回到我自己家,就是物理上的一個 起點。」

縱然對商業一竅不通,林梵音也沒有天真到相信書店能立刻賺錢。

她把書店作為興趣經營,同時在家教班兼職做英文老師。書店創立 初期,她嘗試舉辦許多活動,邀請出書的朋友做分享會,但隨著時 間流逝,她仍然不曉得自己的定位,內心迸出巨大的問號。

新冠疫情的三級警戒或許對其他人而言是書店寒冬,卻使她鬆了口 氣。暫時不用對外舉辦活動,不代表書店就暫停營業,林梵音學著 書業前輩經營讀者關係,設立會員制、固定寄發 Email,也提供網 路訂書,與在地布店合作書籍周邊商品。

所有能做的都做了,不代表她就不迷惘了。2021 年底恢復二級警

戒,她還是不太知道經營、宣傳書店的適合方式,直到因緣際會認 識在地的閱讀部落客,才又陸續舉辦活動;2022上半年,她辭掉 原先的家教班兼職,決定放手一搏,全心投入書店工作,嘗試發展 穩定的商業模式。

「獨立書店的書作為商品,能獲得的利潤真的比博客來低很多。大 部分能賺錢的書店可能是因為整體的氛圍或空間,書店本身就變成

一個商品或服務,我那時候就想試試看發展這塊。」不過她終究仍 未精通商業世界的箇中道理。

書/店

「我體會到書店就是把『書』跟『店』兩個概念加起來,可能我一 開始的動機是『書』,沒想到『店』。所謂店的意思是,要有商業 模式、要收支平衡甚至利潤,可是我在書店的經驗是,它根本不是 店,」

說來說去還是錢的問題,心慌如她,從不知道怎麼開始,變成不知 道怎麼繼續,「因為你根本就賺不到錢,沒辦法收支平衡......如果 沒有補助,它也不會是真的獨立運作的店。」

當興趣變成壓力,熱情即將被消耗殆盡,林梵音再次回看自己開書 店的初衷,意識到對她而言,真正有意義的是:「能在竹南保留一 個書的空間。」

她想起朋友 Tina 正經營中山 168 創業基地並開放不同的品牌合作

進駐。若起點書房也能成功駐點,便可在不開「店」的前提下保有 閱讀的空間。

於是 2022 年底,起點書房便離開一般獨立書店的型態,駐入中山 168 創業基地的一隅,與地方深度合作。林梵音與 Tina 一起舉行

女性影展、投入地方創生、編輯地方雜誌,平日也持續在台北上哲 學學校的課程、迎接其他工作,過起二地居的生活。

她知道這故事的走向不會是:從此書房的客人絡繹不絕,四十歲便 達成財富自由,過上逍遙自在的生活。

但她也說,哲學教會她愛這個世界,不會悲觀。

我們真實的從前 過⼀天算⼀天 也許夢就會實現 回到我們最初那個起點 ——陳綺貞〈初的點〉

同場加映:書籍推薦

起點書房推薦給迷惘大學生的三本書

➊《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

的多職人生》, 2017, Susan Kuang

「這本書給予我轉職的勇氣,不被單一事情侷限,永遠可以重新問 自己速度跟方向哪個重要。」

➋《成為自由人》,2020,李惠貞

「這本書教導我如何在人生這片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

➌《專注,是一種資產:七件事練習法,打造富足的精神資本》,

2019,柚子甜

「作者強調『專注』是資訊時代下過好生活的能力,我們絕對具能 動性決定自己的價值。」

世界就是⽥野

⽂/陳家琳

郭麗津

政治⼤學⺠族學系學⼠、台灣⼤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

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有限公司執⾏⻑

訪談當天,郭麗津沒有過多精細的打扮,穿著寬鬆的黑衣與舒適的 休閒鞋步入咖啡廳。「台東是一個很讓人可以做自己的地方。」她 在台南出生、在台北求學,現在則將台東視為自己的故鄉。

郭麗津曾在演講中引用慢食運動發起人的話:「慢慢來的意思是能 控制我的生活節奏......我們所要爭取的是決定自己步調的權 利。」她一直以來都相信自己能決定自己的步調。像是國小二年級 時想學鋼琴,便為自己爭取到了機會——這種態度延伸至往後的每 個決定:保持熱情、勇敢行動。

看見問題的眼睛 民族學的田野訓練

在低錄取率的聯考年代,許多人拼命想擠入高等教育的場域,相信 讀萬卷書可帶來黃金萬貫,就算沒有黃金至少也能不愁吃穿。郭麗

津無須太過努力便能在這樣的升學體系中生存,「我高中就不太愛 念書,以前就是有點小學霸,小學從來沒有考過低於99分,國中的 時候也代表學校參加數學競賽。然後高中聯考,印象很深刻的是數 學、英文好幾科都滿分,作文也拿蠻高分的。以前年輕的時候覺得 念書不是太大的問題。」

對她來說念書不難,能否追尋興趣才是問題所在。她從小就喜歡畫 畫,但在大人眼中,興趣終歸只能是興趣,不能當飯吃。「轉折點 在高中,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廣告的需求也在增加,開始出 現很多很有意思的廣告。」她感受到一種由衷的喜悅,「我好喜歡 短短的幾分鐘內,就好像能說服人們相信某件事情。」

沒有第二第三個選項,郭麗津只鍾情廣告系。原先她想把輔大擺在 第一志願,家人卻不願她唸私校,只好轉向公立的政治大學。廣告 系當然優先,除此之外她也喜歡書寫,對人文社會科學有興趣,便 補上了幾個社科院與文學院的學系。沒想到差了廣告系六分,就這 樣進了民族系,當時民族系也不過才開設第二年。

郭麗津在民族系的四年裡,經常與同學去各地做田野調。大一去

彰化福興鄉探訪台灣唯一的女真族聚落粘厝庄,在懵懂之間逐漸理 解聚落的生活樣態以及田野間的人際互動;大二大三的暑假進入宜

蘭大同鄉的四季村,研究泰雅族原住民文化的脈絡生成,一路累積 不少田野的學術訓練,也見證社區在歷史的洪流裡反覆掙扎。青年 移居到都市、文化不斷失傳、語言面臨消逝的危機,身為一個外來 的大學生,她自認為無法回應這些龐大複雜的議題。「那是一個真 實的社會體驗。」

她的大學生活岔出兩條路徑:一條是本科民族系的田野訓練,另一 條則是延續高中熱情的廣告之路。「我其實也在民族系找到了好像

自己有興趣發展的道路,所以就算系上轉出去一半的人,我還是沒 有轉廣告系,我就單純去旁聽或選修有興趣的課。」

大三時她重新定錨自己,發現民族系無形之中使她傾向成為一個 「有能力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而雖然廣告系說服大眾消費的 溝通方式使人嚮往,但其實到最後通常是為資本家服務,不一定能 真正解決社會問題。

城鄉所:冷門中的冷門

「如果你想擁有更進一步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能回應心中的好奇與 需求,那你或許可以試試看台大城鄉所。」郭麗津把影響她最深的 王雅萍老師的建議記在心上。後來她申請上與台大城鄉所關係緊密

的 UC Berkley 暑期遊學團,修了環境規劃系的課程,開始對環境

規劃、都市設計、社區營造有初步的認識。

過程中她看見自己身為大學生的不足,有了報考台大城鄉所的想

法,不過她並未馬上遵循內心的聲音。她的哥哥一個唸醫學系後成 為醫師,另個唸會計後步入會計工作,雙雙走上看來明確且理所當 然的人生道路,民族系的出路相比之下較為模糊,畢業後便先回台 南找了份

她很快發現台南的地理位置不利學習,於是又回到政大地政系當助

NGO的工作。

理,旁聽研究所的課程。「像我們這種背景的人要考城鄉所必須比 別人多幾份努力,因為第一個我們是跨校,像我的同學很多是什麼 台大法律的,大學就很方便聽課,我們都要通勤去聽課啊。第二個 是因為背景不一樣,我不是建築、景觀或是都市計畫的背景,需要 花更多時間準備考試。」

她在政大地政系的老師旁邊學習業界都市計畫的運作,從小培養的 畫圖興趣竟在此時派上用場。後來她也成功考上心繫已久的台大城 鄉所。進入城鄉所以後,她發現過去在政大「做中學」的磨練使她 比其他同學更容易進入課程狀況,好像又回到小時候隨便讀書便能 交出滿分考卷的時期。

不過大人世界的現實當然沒有像兒時考試這麼簡單。郭麗津不斷思

考如何開闢屬於自己的路徑,「民族學很冷門,城鄉所也是冷門中

的冷門,相比醫師或會計師這種主流容易理解的工作,我的大學跟 研究所都是屬於須要多費唇舌跟別人解釋的系所。

例如城鄉所,它不是傳統的建築系或規劃系,其實是為了批判傳統 的建築系跟規劃系而存在的系所,所以它的作法其實也不太一 樣。」城鄉所的訓練強調居民的權利,卻同時須要做出實質的解 方,那些根基於人的理想性使現實中的實踐面臨更大的挑戰。

她並沒有以研究為志業,始終思考的問題是該如何實踐,然而隨之 出現的是更深層的疑問。「其實以前我們拼不過一般傳統建築系跟 規劃系出來的訓練,因為一般公司就是知道怎麼用受這樣訓練出來

的人,但城

鄉所是去批評這些傳統,可是又能端出什麼新的方案? 第二個迷惘是我到底有沒有辦法駕馭原本的領域。其實我們能做 的工作也很少,甚至念了研究所以後反而更少。」

郭麗津冷靜道破冷門科系學生所需面對的就業現實,認為社科院學 生沒有專業證照指涉未來方向,相比有明確出路的學生而言更容易 迷惘。

哥哥們聽起來這麼像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家裡沒給其他壓力嗎? 「當然家人都會問啊,我都跟他們說我去念書當教授啊,媽媽就可 以理解,可是其實你還沒到那裡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去。」郭麗津 就這樣帶著這些思索與問題意識,邊做邊學,也就邊摸出自己喜歡 的路。

創業:學會用地方的方式溝通

畢業後,郭麗津進入規畫顧問公司。2012年因緣際會承接台東縣 政府「產地餐桌」的計畫,投入台東的城鄉規劃和社區營造,經常 在台北與台東間往返,人生就此進入新的篇章。2013年她決定全 心投入台東的計畫,成立津和堂城鄉規劃創意顧問有限公司。

郭麗津與夥伴借鏡國際慢食運動的核心精神,搭配台東縣政府對養 生休閒計畫的想像以及觀光旅遊的發展需求,舉辦現在知名的「產 地餐桌」,期待大家用在地的好食材回應自己的族群文化。

「創業其實是把所有我會的事情串起來了。」設計、校刊、城市規 劃、田野調、廣告宣傳,過去被暫時擱置的事物突然都有了新的 意義,高中、大學、研究所到出社會的經驗成為她的創業養分。規 劃顧問的美感經驗協助她推廣理念,廣告系的修課經驗讓她有能力 思考與受眾互動的策略,人類學的田野訓練使她對人較為敏銳,相 比別人更容易進入地方工作。

她也從創業的過程中長出新的自己。「鄉下做案子有自己的文化, 像我們這樣有點學歷、有點理想性、從都市來的年輕女性,會在職 場上遇到沒那麼友善的人。」她遇過許多蔑視嘲笑。好像一定要以 接地氣的方式才能受到認可,但她始終堅持某些底線,例如喝酒才 能拿到的案子她一律拒絕。論結果而言,她活下來了(再次感謝民 族系的訓練)。很難但不是不行。

曾有人喝醉到公司鬧事,連警察都攔不住。如此暴力生猛的現實使 她學會成為一個能承擔責任的老闆。

作為老么長大的她,對「老闆」這種事不太熟悉。「可是你得勇 敢,很多事情必須站在女性員工夥伴面前,想辦法解決對你不友善 的聲音。」在田野經歷過幾次騷擾後,她乾脆把長髮剪掉,並開始 有策略地跟地方關係人溝通。

當時她有個朋友(現在的老公)喜歡收集老車,其中有台是早期黑 道兄弟鍾愛的車款,她就拉著朋友開車到地方解決問題,假裝自己 有後台,用地方的邏輯跟方式,表明自己可不是好惹的嬌弱白花 ——民族系的訓練使她能快速掌握在地文化,並用自己的方式融入 社區。

我們能為自己做決定

她認為返鄉沒有絕對的政治正確,最關鍵的事情還是去實踐自己的

追求。如果能明辨自己所愛,那無論選擇返鄉、移居或二地居都無 所謂。

「來到台東以後你無法用城市的物質或收入水平比較,反而有更多 非物質層面的滿足感,比如我們離好食物的距離很近、擁有良好的 空氣品質,身體也會比較健康。」還有台東的一塊錢比台北賺的一 塊錢還好用很多,在台北一下就沒了——原先富有的定義可能會受 到翻轉。

不像過去在台北病懨懨的職場生活,她在台東過的舒心自在。「我 對都市的繁華絢麗沒太多留戀,在台北念研究所的時候,我曾感到 非常焦慮,因為資訊量每天都很爆炸,同儕會有很多壓力,問你有 沒有去看展覽或做什麼事情,不過我其實沒那麼勤勞或有錢。」在 台東穿拖鞋也不會有人管。

至於該如何明辨自己心中所愛,郭麗津的回答很簡單。「講起來好 像很膚淺,但其實也不過如此,就是那件事能不能真的讓你感到喜 悅。」說來或許有點天真,但她相信只要真心想做某件事,機會都 會跑來幫你。堅持追隨內心的決定反倒讓人生勝利組的哥哥回過頭

羨慕從未走在社會常軌的她。

郭麗津說民族系的同學四散於各行各業:保險業、珠寶業、咖啡產 業、電視台、教育、自行創業等。雖然乍看之下跟民族系無太大關

聯,但畢業二十多年後,同學們聚在一起仍非常感謝民族系的訓 練。

「田野訓練與不同族群文化的互動,讓我們的胸襟與視野更加寬 廣,很清楚的知道台灣的多樣性,也因為從田野出發,比較容易看 見真正的問題。」對受過民族學訓練的學生而言,世界就是田野。

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對人與地方保有敏銳的態度,而每個產業都相當 需要這種能力。

人生是一場沒有答案的旅程,郭麗津腳踏實地,找到歸屬、找到幸 福,她的路走到最後不過是對外面的世界分享自己的感動。

設定屬於⾃⼰的⼯作意義

⽂/張聖芝

蘇家萱

政治⼤學公共⾏政學系學⼠

P&G寶僑HRBusinessPartner

蘇家萱的語速偏快、話語流暢,即使面對超出訪綱的提問,她幾乎 不需要多餘的時間思考便能順著問題繼續回答。從言談中可以看出 她花了許多時間在思考與自我反思,而她在生命中所做的行動也處 處顯示了她追求成長與嘗試新事物的性格。

隻身前往印度 探索更多自我的可能

與多數人相同,蘇家萱會來到公行系也是分數使然。雖然職涯方向 朝著商管領域,不過她也沒有想從公行系轉至商學院的科系。她這 樣想:學校裡所教授的知識是最容易被學習的,如果願意的話,自 己隨時都可以從書本、線上資料或是課程獲取知識層面的資訊。

理解到學校的有限性,她更傾向從校外的組織探索這個世界。

大學一年級時,她申請海外計畫到印度去當英語教學志工。談到出 國的動機,她很輕描淡寫的說出原因:「大學生活的一切感覺都太 順遂了,沒有什麼事情是超出想像的。」蘇家萱反思,或許是目前 身處的環境不讓她付出更多的努力。她希望得到更多被刺激的機 會,於是決定到一個新的環境,讓自己接收更多的挑戰、獲得 發。

不過當她抵達印度後,當地負責計畫的對接窗口卻沒有處理好她的 行程,「旅館有登記你的名字,但是旅館沒有空位,所以就要你住 他們的員工房,那一打開就十四個印度的男子在裡面,就是你從第 一天去就開始你會遇到很多挑戰。」回想起在印度所經歷的種種, 「那時候真的是每天都過得很 suffer 。」

之後,主辦單位告訴她,志工計畫因為缺少後續經費的支援,因此 會在兩周內結束。不過她也沒有就此返國,而是跟著在當地認識的 人們一起認識朋友與共遊。「我在那裡認識一個埃及朋友,後來認

識他們整個 group,所以在整個 group 裡面呢,你是沒有辦法 take lead 的,因為他們可能偶爾講話講一講,會切換回他們自己

的語言,你也沒有辦法加入他們,所以你就要想那你在一個團體的 定位是什麼。」

印度之行給蘇家萱帶來許多發跟反思。除了重新思考自身在團體 中的定位,這趟獨自前往異國的旅程,也讓她有大量獨處的時間靜

下心來思考,並計畫未來的規劃與可能性。

實習:接觸大量新創事業與重新熟理解人資產業

為了滿足有所突破與學習的慾念,蘇家萱比起多數同儕更早開始在 校外實習。她申請了「時代基金會」的實習工作,在基金會底下的 新創中心「Garage Plus」協助新創公司的研究與計畫執行。

實習工作讓她看見了許多新創產業,也了解到社會中仍有大量的問 題需要被妥善處理;新創團隊對於問題的思考方式與提出的應對方 案,提供給她許多對於問題的思辨機會。

在見識過新創圈的生態後,她萌生到規模更大的組織累積工作經驗 的想法,並接受更為扎實的職場訓練。

正好,當時海尼根正在招募第一屆的人資實習生,「但那時候根本 也沒有什麼 background 可以寫,就去跟那個主管直接面試聊啊, 然後履歷寫得很爛,但我覺得還是很願意跟我聊,然後就相談甚 歡。」

進入海尼根實習後,她才發現原來人資在公司中的工作內容與一般 人對於人資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無論是在海尼根或是在目前任職 的 P&G,「我覺得人資的講話聲音很大。」

她在 P&G 擔任 HRBP(HR business partner),理解人資在組織

中不只負責招募、安排員工內部訓練或進行人事資料的處理,同時 也扮演著公司的策略事業夥伴。

作為人資,也需要思考組織與人員該如何配置,了解消費者的需 求、進行分析並設計解方,才能最大的讓公司的事業持續成長。

設定屬於自己的工作觀

雖然在人資領域已經累積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不過我也沒有覺得 我一定只能做 HR,譬如隔天我老闆突然叫我去做 Sales,他覺得 我有這個 potential 去做,我肯定會說好啊,why not?」

一份工作必須要讓她感受到不斷的成長及有所學習,並且得到發 的機會,才是蘇家萱會有動力投身的工作。至於金錢因素,反而不 是她主要考量的重點,對於她來說獲取金錢的方式有很多種,「花 了超過一半以上的人生只是為了賺錢,不會覺得這樣很可惜嗎?」

也許是高中受過辯論社的訓練,或是本身性格使然,她對於事物的 理解與思考有很深的追究。

在規劃自己的職涯時,她釐清自己重視的價值,並為其設定指標與

make impact to the society 跟 to the world。」

紀錄、反思並理解自我

雖然沒有寫日記的習慣,不過她會列出生活中的大事件,並針對事 情進行反思,紀錄自己的生活與感受,發掘讓自己開心或難過的根 本原因

蘇家萱在新冠肺炎爆發的 2020 年畢業,在疫情影響下公司的人力 需求大量減少,導致有些她已經拿到錄取通知的工作被迫取消, 「那時候超 panic、超崩潰的。 」她接著補充:「但我覺得那時候 的 panic,大多是來自於你會很害怕別人怎麼看你。」

她認為自己花了許多時間在刻意的思考,藉此釐清自己做一件事情 的原因與目的,「還是 go back to yourself,就是你到底怎麼看待

跟你理解自己,我覺得這件事情是最難的,但我覺得這件事情你想

排序,「第一個我覺得是 inspiration,它可以幫助我更多的理解 這個世界;第二個我會放 learn and growth;第三個可能我會放
跟錢有關的,那再下一個,比如說你怎麼
的越透徹,你越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你就不會那麼急著跟別人 比較也不會那麼在意別人的說法了。」

每⼀刻都有意義從地政 系到簽派員

⽂/陳家琳

周沄枋Emily

政治⼤學地政學系學⼠輔修外交學系

曾任職國籍航空簽派員9年,⽬前為照顧孩⼦調轉⾄其他部

⾨,同時也⾝兼個⼈部落客,著有《⾶機迷都想知道的50個 冷知識》。

Instagram:everythingaboutemily

成為一個地政系的通才

Emily 進入地政系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想進政大。後來與地政系的 熟識學姊閒聊後,感覺地政系的專業度高,基本上不用擔心沒有工 作,便決定唸了。她當時心想,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找工作不太順 利,至少懂點房地產,以後不用怕被房仲騙。

大學期間她花許多時間在系上,曾當過系學會會長、在系辦打工, 累積許多地政系的人脈。「地政系的人多,自然便會去不同的產 業,變成我出社會後好像處處都有朋友。」

公務人員、房仲、台北捷運局、可口可樂公司、證交所、康橋國際 學校,她細細列舉周邊朋友的工作,真的五花八門。其實部分原因 也跟地政系的屬性有關。

「地政系培養我們變成通才,而不是專才。因為課業沒有非常重, 我們其實有許多時間可以發展自己想做的事,但同時又保有原先的 專業。」

對研究所不感興趣的 Emily,一畢業就投遞各式各樣的職缺,其中 也包含了航空業。沒想到履歷有了下文,便在航空業一路工作至 今。

其實 Emily 從小生長在飛行世家,爺爺、爸爸與叔叔皆是民航飛行 員,猜想她肯定是受家庭薰陶,對飛機產生興趣,才一頭踏入航空 業,沒想到她反而是進入航空業以後才真正開始了解飛行。

那興趣可以成為自己的工作嗎?「我比較傾向將工作變成你的興 趣。」她以自身舉例,解釋不喜歡把興趣變成工作的原因,「我喜

歡寫東西,可是如果你叫我今天變成一個雜誌編輯,那我可能會覺 得壓力很大,因為我就有趕稿的壓力。」

比起直接將興趣作為工作,她更傾向找到工作有趣的地方,結合自

己的喜好,轉換成自己的一部分。

在她眼中,工作與興趣從不是對立的關係。在工作的過程中,她逐 漸對飛機產生興趣,開始在空暇時間經營部落格,分享關於飛機的 歷史與冷僻知識,工作反倒支援了她的寫作興趣。

「我在工作的時候可以學到很多很多東西,然後我可以把它分享給 更多人,所以當主管可能叫我『你去讀一次這個資料』,我就覺得 很好,可是很多人就覺得是增加工作負擔。」

或許我也能成為飛行員

原本 Emily 有個飛行夢,說「原本」的意思便是最後沒有成功。

想成為飛行員並不容易,在飛上青天之前,必須先通過層層關卡包 含筆試、面試、術科測驗與體檢。當時她先接受公司支出的培訓課

程,到美國的飛行學校接受訓練,之後才回台灣考取航空執照。

筆試的主要科目包含數學、物理、英文,其中數學與物理約莫是臺 灣高一的範圍,對一般社科院背景的人而言,可能準備會較為吃 力。不過幸運的是,她在大學期間教過國高中生的家教,整體並沒 有太大壓力。

另個魔王關卡則是體檢,從考驗體力的心肺功能乃至基本的聽力與 視力,標準皆相當嚴格,結果是一翻兩瞪眼,如果無法達標,沒有 二話就是莎呦哪啦。

即便有能力通過上述關卡,還須視航空業當下是否有飛行員的空缺 ——快則三至四個月,慢則長至一年。

由於等待空缺的時間較長,所以她也建議大家還是去工作,一來減 少經濟壓力,二來各種經驗的累積都有利於下一步,「邊工作邊準 備考試固然辛苦,但如果連這種壓力都無法承受,那也代表你還不

適合當飛行員。因為飛行員其實壓力真的非常大,尤其看重多工處 理的能力。」

Emily 當時在術科考試遇到挑戰。一方面是她尚未有駕駛轎車等交 通工具的經驗,另一方面飛機的設計目前仍是以男性飛行員為主, 因此在沒有刻意訓練機械操縱的情況下,她未能通過首飛。

她也補充說明,每一批的培訓都會有一定比例的學生失敗,「可能 今天如果我自己在外面學,那當然飛得出來沒有問題,因為你可能 只是今天考不好,明天再考一次,有了那個手感你一定會,就像你 去考汽車駕照一樣 。如果是公司出錢的時候,那公司就會思考停 損點,標準自然提高。」

然後,就是簽派員了

會成為簽派員,是因為看了日劇《Miss Pilot》。劇中有一名角色

沒有通過飛行員的考試,直接轉職成簽派員,恰巧與當時考試剛失 利的她十分相似。一個轉念,她便決定踏上同樣的道路。

簽派員號稱「地面飛行員」,其需要具備的知識與飛行員的訓練非 常類似,基本上差別只是駕駛飛機的有無。

簽派員的主要工作內容涵蓋飛行計畫的製作、航機監控和異常狀況 處理,簽派員會在飛行員起飛之前,簡報飛機的航路規畫、確定油 量、天氣狀況,居中協調各單位的需求,協助行前準備。飛機駕駛 的過程中,若有任何狀況,簽派員也是公司的一線窗口。

依她的公司來說,簽派員一天是三班制,分成早班、下午班與晚 班。早班的航班多是以短線為主,像是日本、東南亞、中國大陸 等,下午班以長線為主,如美國、歐洲等,晚班則大多是貨機或從 美國、歐洲飛回台灣的客機航班。

Emily
分享,她一到班就會先拿當天的 Duty 表,確定當日要負責

的航班,與上一班的人交接完成後,延續先前班次的工作,「一次 就是八小時,除非遇到颱風天那種特殊狀況,不然平常比較不需要 加班,時間一到,就會被辦公室的其他學長趕走,叫你不要再佔位 子,下一班的人來了。」

特殊的輪班性質也使簽派員與常規的上班族工作不同,每個人只需 要照顧自己時段內的狀況,沒解決的事情也能交給後面班別的人處 理。

簽派員通常會在一個時段內同時處理三到四班飛機,相當考驗多工 處理的能力與抗壓性,「簽派員的壓力在於你不能錯,做其他工作 出錯好像就其實還好,可是簽派員如果一錯,就可能會上報,有嚴 重的事情發生,這是航空公司或大家都不樂見的。」

Emily 憶起最辛苦的時期,是生完小孩剛回到工作崗位的時候。當

時壓力大到每天都做惡夢,夢到歐洲航班的航線出錯,或有飛機飛 到戰火肆虐之地。

不過當然簽派員的工作也有美好的地方,如個人的自我成長而言, 簽派員能在現場一手了解航空公司執行飛行的整趟過程,培養自己 的專業能力;輪班的制度也讓生活相對自由,方便安排個人時間。

談及簽派員的職涯發展,她認為雖然每家公司的簽派員制度有些許 差異,但整體而言升遷制度透明,區分成副簽派員、正簽派員、資 深簽派員等不同職級,只要累積足的時間與經驗、考核通過,便 能升遷到不同職位,不像一般公司「一個蘿蔔一個坑」。

如果一般人想直接成為簽派員的話,會需要做哪些準備?

她坦言簽派員實在過於專業,幾乎不太能從外面學習簽派工作,也 不一定要念特定科系、飛行大學或研究所才能錄取,「所以準備英 文是最重要的,這樣不管到哪裡都可以得心應手,其次是時間管理

的控管,因為簽派員的壓力並不亞於飛行員,經常要面對許多問題 與挑戰。」

其餘的專業知識可以在考進公司後,再接受公司的訓練學習,「或 如果對普通航空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讀我跟朋友、老公合寫的 《飛機迷都想知道的50個冷知識》,裡面有分享許多跟航空業有關 的知識,是很好的入門書籍。」

連迷路都有意義

Emily 說起迷惘,態度頗為坦然。「人的每一步都會迷惘,我走到

現在還是很迷惘,但我覺得你回頭看就會知道,其實每一刻都是很 棒的經驗。沒有東西是浪費時間,就像你在看電影的時候,每一步 都有它的意義。」重點在於把握時間,做自己感到有意義的事情。

如同她唸地政系、考飛行員、當簽派員一樣,Emily掌握當下的每 一刻,長出自己的生活樂趣與力量,用更美好的雙眼探索世界。

編 輯 的 話

張聖芝X陳家琳X陳旻琪X葉妮箐

當初發起這個計畫,是想要藉由他人的經驗來處理自己人生中的階 段性迷惘。

採訪的過程是有趣的,可以深度地理解一個人的思考模式、價值觀 以及他過去發生的種種。不過,我理解到他人的生命經驗無法完全 的復刻在另一人身上。人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生物,想像一個人是由 許多內在參數所構成,而每項參數的數值都有所不同,當然也無法 同一套標準適用在所有人身上。

我常常在閱讀完他人的成功故事後,感到自己的失敗與失格。不

過,多數我們所看到的成功人物故事都是經過挑選的,不管是人或 是內容都加工處理過,我們所看到的僅是其中一個面貌,以及對方 身上長年累積的成果。

在講求效率的年代,我卻覺得很少東西能速成。以往的我總是急

於複製他人的成功,但現在的我只想從中攫取一些適合自己的片 段,作為參考而非楷模或比較,讓我能用自己的姿態繼續行走。 張聖芝

縱然生命裡有許多時刻充斥矛盾、不安與困惑,但我也從受訪者們 的故事中看見愛、信念與希望。感謝我的三位受訪者:社會學系畢 業的林梵音學姐、民族系畢業的郭麗津學姐與地政系畢業的 Emily 學姐。謝謝林梵音學姊讓我感受到對訪談的真摯,對訪綱的題目瞭 若指掌,並坦率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謝謝郭麗津學姐與 Emily 學姐,在繁忙的育兒生活與工作之餘,仍願意抽空接受訪 談,也再次讓我體會到職業婦女的辛苦與偉大之處。最後我也要謝 謝 Midjourney 讓設計小白如我,生成腦海想像的畫面。

陳珊妮在〈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唱到「What if... what if... 誰

都是自己問題的答案 What if... what if... 誰都是自己答案的問 題」我想這段歌詞不僅適用於每位受訪者的生命歷程,也能放在每 位讀者身上——這些人物訪談並無法提供標準答案,文字折射在每 個人身上的模樣都不甚相同,終歸人生道路的選擇仍是由自己掌 握。

陳家琳

我很喜歡賈伯斯說過的:「人生的事件無法預先拼出有意義的圖 像;唯有在回顧之時,才能串連出有意義的軌跡。所以你們一定要 相信,現在的點點滴滴將來都會連接起來。」他在休學後因為興趣 旁聽了書法課程,為個人電腦開闢新天地。這本書也邀請了許多看 似偏離學業大眾軌道的學長姊們的故事,希望能帶給讀者們一些

慰藉、一些認同。

在這個腳步繁忙又資訊爆炸的世界裡,我們好像被他人的成功所追 趕、被高就的框架所束縛,它成為了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然而, 這本書不是、也不想成為成功的指導手冊。希望每一則故事都能幫

助讀者建構一場與自己對話的旅程。希望我們不要忘記,在追逐目 標的過程中,停下來欣賞風景、與摯愛之人分享笑聲、從挫折中學 習堅韌。

陳旻琪

「你以後想要做什麼工作?」或許這是大學時常討論到的話題。從 充滿標準答案的中學體制一瞬間踏入了鼓勵追求多元價

值的大學環

境,當每個人還在茫然摸索跟打造理想大學生活樣貌時,未來已悄 然成為自己必須回應的問題。為了讓未來工作的圖景更加清晰,我 們想透過訪談七位社科院畢業校友的人生經歷,嘗試從他們的故事 中開展畢業後的可能性,也盼藉此能找到一種比較和諧與輕鬆的方 式與大學生的職涯焦慮共處。

感謝我的兩位訪談者政研所畢業的周兆鴻學長與經濟系畢業的齊姿 媛學姊。周兆鴻學長是一位十分擅於說故事的人,即便身處馬來西

亞依舊將在政大留學所見所聞描述地精彩絕倫;齊姿媛學姊的樂觀 與對於自身專業的堅持令我印象深刻,我觀察到勇於改變現狀跟信 任自己的能力可以實現夢想是兩位共同擁有的特質,

值得作為大學

生的榜樣。很幸運能與你們訪談,無論是在知識抑或是社會歷練

經過多次的內部修訂,決定將這本書的主題定為「這不是成功 學」。以個人的理解,之所以不是成功學是因為我們認為成功不應 該是一個既定的公式或定義,本書收錄七位訪談者的生命故事,即 是展現了七種不一樣的成功方法,成功是不能複製的,當然也就不 會是相同的。最後,也許大家在翻閱完這本書後仍然對未來的工作 不知所措,那也沒關係,時間會拼湊出最合適的答案。我想以朋友 曾經分享過而自己很喜歡的一句話作結:「趁我們還年輕,熱愛生 命相信奇蹟」,在此祝福每一位勇敢的人,願榮耀與自由為你們加 冕。

上,我都成長許多,希望你們一切都好。
葉妮箐

政⼤⼈職場⼿冊

「這不是成功學」

編輯團隊| 張聖芝、陳家琳、陳旻琪、葉妮箐

照⽚提供|各受訪⼈

經費協⼒|政治⼤學社會科學院、政⼤⼈⽣設計計劃

特別感謝 |周沄枋、周兆鴻、林梵⾳、郭麗津、⿑姿媛、

蔡瀞洧、蘇家萱 初版⼀刷|2023年8 ⽉

聯絡信箱|nccuworkerguide@gmail.com

就算迷惘⼜如何?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