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性別平等工作坊攝影集:身體意象

Page 1



政大性別平等工作坊 出品

獻給每個與眾不同的你。


前言 身體意象,意即個人對自己身體特徵的主觀性的、綜合性的、多面向、評價 性的概念。此概念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各方面特徵的瞭解與看法、個人對自己 身體各方面的了解與態度,也反映出個人所感覺到他人對其身體外觀的看法。 而這樣的概念往往是從個人成長過程中不斷接收訊息、與人互動、社會文化影 響,進而慢慢形成,也因此每個人的身體意象都是不同的。

不過你也許會發現,儘管大家對身體的審美觀都不相同,在生活中卻常常會 觀察到某些身體樣態的特質,受人喜愛、推崇,而有些則會受到批評或是貶低。 例如:人們會羨慕高的人、變胖的時候會覺得沮喪或焦慮等。又有時候會人們 對一些特定群體的身體樣態有特別的要求。例如:女孩要長髮飄逸、優雅端莊; 男孩要短髮俐落、陽剛大方等。

當然這也許是因為生活中遇見的人大部分成長經歷差異不大──差不多的文 化、差不多的成長環境、接受差不多的教育。其中主流媒體、商業廣告對人們 的影響又特別重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業廣告往往隱含某些主觀的想法, 在不斷放送、被接收的過程裡,我們不知不覺接受了那些觀點,對於身體樣貌 的評價也會受其影響。

但是沒有人的身體樣貌會是一樣的,不應該將身體的想像局限於主流媒體或 是商業廣告中所呈現的樣態,與主流不同的身體樣態也應該被看見,更不該因 為不同而被批評。

本攝影集將著重呈現胖、身高、男女的樣貌等三個主題,期待給予觀者與一 般生活經驗不同的體驗,塑造對身體樣態更多元的想像。


胖 女 孩 ft. 晴飛 很 美

「讓自己快樂最重要。」 「胖也可以很美。」 「身材的選擇是個人的自由。」


我來說,胖其實很難定義,因為胖是一種是很直覺的認定,當我看到一個人時,就會

覺得這個人就是胖、或者這個人就是瘦,這無關乎他幾公斤或是什麼,每個人對此的

標準也都會不一樣。

這個社會受主流媒體影響很深,而主流媒體常常宣傳一些觀念像是:「有贅肉就是胖」、 「沒有一絲贅肉才是瘦」。但是真正瘦是不是要這樣或是怎麼樣是胖,很難定義,每個人標 準都不一樣。有些人因為接收了主流媒體、商業廣告所間接傳遞的資訊,會覺得胖的人就是 懶惰、像豬之類的,我覺得某種程度是一種歧視。胖不會完全是因為懶,胖有很多種原因。 況且身材的選擇是個人的自由,何必跳出來指責?我認為美醜與胖瘦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高中的時候曾經被霸凌。那時候我的身材有點肉肉的,雖然霸凌者沒有明確說我胖,但 他們說我很醜,怎麼敢走在路上,為此我還得了憂鬱症,因為憂鬱症的藥的關係,我開始變 胖。我曾經很討厭我的身體,但是後來想想,胖也不是我願意的,是因為吃藥才胖的,才比 較能接受。直到去年跟我前男友交往我才真正完全釋懷,相信胖也是很美的。我前男友喜歡 比較有肉的女生,對他來說我的外表、身體是有吸引力的。在這之前我都會希望別人喜歡我 是因為我的內在,因為他我才知道我的外表也是可以討別人歡心的。


雖然我也是從別人那邊得到認同自己的力量,可是無論如何,沒有必要去譴責自己,或是 去斤斤計較自己的體重(況且體重跟身材也不成正比,也許你體重很重,可是你肌肉量很大 看起來不會胖)。或許走的路會比別人辛苦,胖仍然是跟別人不同的一種特色。不要讓自己 容易受傷,不要因為自己的外在去逃避跟別人相處或是害怕面對社會,因為就算社會給了你 傷害、負面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把社會賦予你的全盤接受,最重要還是讓自己快樂。



結語 「胖」可能對大家來說,是個帶有一點負面意象的形容詞,大家多多少少對 胖的人存有一些偏見;如果自己身材比較胖,可能會有點自卑;當瘦的人變胖 會感到焦慮、惶恐等。筆者認為這跟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主流媒體所傳遞的訊息 有關。像是時尚雜誌裡的模特兒通常很瘦、時裝展不太會出現胖的模特兒、賣 場的假人模特兒也都是身材纖瘦、新聞專欄今日帥哥美女都是精瘦的人。閱聽 人在不知不覺中接收了「瘦等於美」的價值觀,進而對身邊的人也傳遞類似的 資訊;而相對於「瘦」的「胖」,則因為比較成為了貶義詞。 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媒體傳遞的訊息往往隱含了一些價值觀,閱聽人接 受了卻往往不自覺。一開始,可能是某個上位階者(可能是統治者、企業主、 知識份子等)為了某種目的(商業、社會生產力等)藉由媒體傳遞了這樣的資 訊,閱聽人在不知不覺地接受後,反過來成為另一個「媒體」,再次將這些資 訊傳送出去,如此不斷的再製,最後變成幾乎整個社會都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 到現今,那個認為瘦是美的源頭早已不可考。 觀察男女對於身材的要求,我們也會發現其中有所差異。女性在面對「變胖」 這件事往往會感到焦慮或惶恐,害怕自己手臂、腰、腿等身體部位變粗、變胖; 但是男性如果變胖可能不會太在意。原因在於,父權社會中的女性除了接受媒 體所傳遞的訊息外,還受到男性凝視的影響(當然,男性凝視某程度也是受到 媒體影響所形成),除了因媒體而認知了「瘦即是美」的價值觀外,還為了滿 足男性凝視而必須維持瘦的體態;同時同儕間也會造成壓力,例如社群網站上 出現「反手摸肚臍」、「A4 腰」等顯示自己瘦的照片,或是對胖的人的批評等。 曾經有一段公益短片,內容是一個女孩站在鏡子前,鏡中女孩肉肉的,手抓 著腰間的肉,當鏡頭帶到鏡子前女孩卻是皮包骨的,凸顯現代女性追求瘦已經 到有點病態;但這樣並不正確。胖瘦本是正常、自然的事情,與美醜沒有必然 的關聯性,每個人對胖瘦的定義本來就不同,對美醜也是,不須迎合跟從媒體 所傳遞的價值觀,各種樣態的身體都值得被喜愛、被尊重。另外對於胖瘦、美 醜的認定是相當主觀的,不應該也沒必要去強求他人依循自己的標準來衡量、 批判。對於自己身材的選擇,還是依循內心的想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樣子吧。


身高 想像 的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除了胖瘦以外,身高在身體意象中也非常重要。曾有研究顯示高的人在求職比較吃香,或 是會比較有自信。本篇邀請了 10 位不同身高的男女作為模特兒,並標示出別人或是自己對 其身高的想法,探討身高在異性戀情侶中,雙方對於對方身高可能的評價跟背後意涵。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像這樣男女差了46公分, 還算是「最萌身高差」嗎?


像這樣男女差了29公分, 不能是「最萌身高差」嗎?


結語 「如前篇所述,大家對身高的評價也有可能是媒體再製的結果。大家普遍認 為男性要高大強壯,才能照顧保護人;女生要嬌小柔弱,才能小鳥依人。所以 出現像是:男生高女生 30 公分是「最萌身高差」等說法。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 性別刻板印象,這樣的刻板印象就像是監獄,囚禁人們對身體意象想像的自由, 而接受學習的過程中就像是要入監服刑。男生身高要越高越好,而且不高還不 行,像是「男生沒有 175 是半殘,沒有 170 是全殘」等說法;而女生部分則是 越嬌小越好,越高反而會給人壓力,即使長得再美,身高過高也有可能很難找 到男朋友。 但是身高也只是身體樣態的一部分,男生矮不見得不能保護人,女生高也不 代表是女強人。又或是男生難道不能依賴女生,女生難道不能照顧男生嗎?父 權社會要求男性要剛強、要勇敢、要有擔當、要成為家庭的支柱;女性要柔弱、 要溫順、要勤儉持家、無才便是德。但這樣的刻板印象不夠符合現代社會的樣 貌,女性是家庭經濟支柱,男性負責打理家務的家庭分工也漸漸出現。像「男 主外,女主內」這樣的刻板印象也逐漸在翻轉,何況身高?



帥女孩 ft. 醴云


美男孩 ft. 月月


二開始以比較陽剛的姿態打扮自己後,比較知道怎麼穿衣服、表現自我。但常常會被

誤認成男生,上女廁的時候很不方便,後來有時候就會去上男廁,不過我覺得大家在

外型上會辨認不出來是很正常的,就像是一般人對某品種的動物會有一個既定的印象在,如 果突然改變,反應不過來是正常的。假如說一個人沒有惡意,只是誤認,我都覺得還好。 在高中之前我都是留長髮,衣服也是選擇比較偏女性化。我後來回去反省為什麼我高二的 時候要開始穿得比較中性一點,有一部分可能是因為我覺得這樣比較安全,打扮成這樣的時 候跟我前女友走在一起感覺會比較安全,大家看不出來我是女的,所以不會覺得我跟別人不 一樣。有一點像把自己偽裝成異性戀,另外也是因為我覺得這樣子很自在。 在改變以前偶爾會覺得好像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好像不能好好表現自己。也許是因為高中 時我有在跳舞,我比較知道怎麼用中性或是陽剛的樣子來表現自己,就算我是陰柔的打扮, 我的談吐和舉止也不是傾向陰柔的。並沒有說你的談吐跟外表一定要一致,但對我來說這樣 (陽剛)的打扮跟和別人相處是比較自然的。


我覺得做怎麼樣的打扮是一種嘗試,在我這個年紀我會想要這樣打扮,但是到三十歲呢? 也許我會想要偏陰柔一點點。其實很難講,有機會就可以試試看,看覺得怎麼樣的生活方式 怎麼樣的外在表現是比較適合自己的。 不要給自己限制,可以勇敢去嘗試各種的生活方式。不用因為現在改成這個樣子就定型 了,人生其實很長,可以嘗試各種的生活方式,然後去感覺在什麼時候、在什麼樣的心理狀 態下是最舒服的。這其實也是好玩啦,假設你可以打破那道心理障礙或是社會成規,其實你 的生活會很好玩,想要看起來像什麼就那樣打扮,其實也是一種選擇。


是從大二在 X 書院的時候開始做這樣的打扮的,我一直都是喜歡這樣的打扮,只是人

生中要到一定的時間、環境,讓你有自信覺得可以理所當然去做這件事。X 書院算是

一個自由開放、溫暖的地方,加上大家真的不在意你在幹麻,就算你一星期沒有去上課也不 會覺得說怎麼樣,反而會問你這一星期在幹麻,大家比較不在乎常規,會給你支持,畢竟大 家都是怪人,那時候就開始覺得好像也沒差,可以開始做這件事。這是一個一步步改變的過 程。高中時屈臣氏是我的聖地,那時候我就蠻喜歡這些的,所以有買一些化妝品放在家裡, 但是就只有拍照的時候會拿出來用。 要改變當然會遇到困難,但我覺得困難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因為這樣打扮是真的有人會回 頭看你。如果覺得說我今天出門就是會「被看」,我知道「我會被看」,之後你才要選擇我 要喜歡被看這件事還是不喜歡,或是我不需要去喜歡或是不喜歡。對我來說比較重要的事情 是「誰比較重要」。如果我讓一個跟我無關的路人比我自己還重要,我不能原諒我自己。有 很多人不習慣被看,這算是一種障礙吧,看你要怎麼去看待「自己被看」這件事。例如大部 分異男(異性戀男性)都是不習慣被看的,因為一般來說不會是看他們,大部分都是他們在 看別人。所以就是要從這種地方開始練習,認知到對我今天開始就是一個「會被看的東西」, 你就可以知道說別人就是在看你,外在的壓力對你來說就是習慣就沒事了。


我其實覺得開始這樣打扮自己,對我生活上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改變,我覺得我自己在過一 樣的生活。不過,我覺得越來越多人跟我變得有距離感,我在經營這個形象,姑且稱他為月 月,他跟我本人還是有一段距離,我覺得他不是我,他只是我表演的一個角色,大家越接近 這個角色,大家就跟我距離越遠。也不是說他把大家推開,雖然我覺得經營這個角色成功了, 他跟別人互動或是跟別人有什麼樣的關係,我知道別人喜歡的是他,而不是我。但同時他又 是我生產出來的角色,不能說月月完全不是我,也不能說他是我,他是某部分的我。其實我 不知道現在我是什麼東西了,如果每天都在演不同的東西的話,其實到最後我就已經不在的 感覺,那個我在不在也變得不重要了,畢竟別人看到的永遠不是那個東西。 我現在可以把我自己跟我的角色分得很清楚,我知道別人喜歡的是那個角色,我自己就會 覺得比較冷靜、往後靠的感覺。我知道別人針對的不是我,而是那個角色,別人做評論是在 對那個角色。我知道我在扮演這個角色的時候我知道有人會喜歡有人會討厭,而喜歡的人會 是因為什麼、討厭的人會是因為什麼我都想過了,所以我都不會覺得自己被攻擊到,但也不 會覺得自己會被喜歡到,這裡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在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會知道他喜歡的是 月月這個形象,感覺自己不會被碰觸到。但這就是一個選擇,喜歡或是不喜歡而已。


我無法直接告訴一個人該不該做什麼,或是選擇做什麼樣的打扮。有一個階段是你 不知道你想要幹麻,跟一個階段是你知道你想要幹麻但你不敢,再來就是你敢了之後 的樣子。有些人停留在想要卻不敢,我覺得如果你想要的話就去做,因為其實沒有什 麼好不敢的,因為最後還是必須要回歸到自己,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重要。當然有人 會覺得比較重要,為了別人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之類的,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意 見,你永遠都會被別人說你這樣不好,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只能滿足自己。


結語 在前篇中提到社會中有著蠻嚴重的性別刻板印象,這在此篇中呈現給大家不 同的男女樣貌。如同醴云所說,一般生活中人們對男女存在著既定的印象,例 如:男生剪短髮、穿夾克、牛仔褲;女生要化妝、留長髮、穿裙子、高跟或是 厚底鞋。這樣的刻板印象不只因為媒體渲染,也包含文化跟教育的傳承在。在 父權的框架下,社會給予人們一個男女樣貌的框架,要求男生要陽剛、俐落、 果敢,有時侯會要求一點粗獷感,建立所謂「男子氣概的形象」;女生則要乾淨、 優雅、溫柔。大家在成長過程中,多少都會感受到老師或家人、同儕暗示乃至 於明示這些訊息。 也許大家會覺得像醴云、月月這樣的人也很常看到,並不稀奇,這個社會已 經普遍接受多元性別了,但其實不然,在生活中打扮的不符合一般印象的人們 仍然要承受很多來自不同方向的壓力。如同醴云所說打扮陽剛的女性在使用原 本就是規劃給女性使用的設施,像是女廁、女宿等,會被投以異樣的眼光或是 要害怕被檢舉,為什麼原本是很自然可以使用的設施,變得要承受這麼多壓力 才能使用,或是必須要使用男廁呢? 十五年前,「玫瑰少年」葉永鋕因為性別氣質較陰柔,而受到校園霸凌, 最後在一次去上廁所時死亡。固然具陽剛氣質的女性和具陰柔氣質的男性都會 承受社會給的壓力,但是具陰柔氣質的男性容易受到更嚴厲的批判,原因是在 父權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脈絡下,陽剛氣質被推崇,陰柔氣質被貶抑。女性著 男裝會被認為是認同男性,是可以被接受的,但男性著女裝如果是出於認同女 性,卻不能被接受,過去甚至會被認為是變態、有精神疾病等。 但終究自己的外貌要怎麼呈現,還是個人選擇的自由,不論一個人以什麼樣 子走在路上都應該要被尊重。也許現代社會仍然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性別不友 善,不過如同本攝影集的三位受訪者所說,如何呈現自己最後還是會回歸自己, 以自己最舒服的樣子呈現自己,讓自己快樂最重要。


出品人 政大性別平等工作坊

總編輯 王信哲 編輯協力 吳婉寧 封面設計 李宇恩

攝影 王信哲、蔡翔安、高家宏、楊淑茵、賴威琍 文字 王信哲

特別感謝 晴飛、月月、醴云 陳品逢、高家宏、蔡秉儒、曾昱翔 郭淇玉、張芷綺、盧孟君、林妤珊、蔡佳樺

性別平權月:生活性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