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國文:測驗題型解析攻略

Page 1


Chapter 1ġ IJ ı Ĵ Ԓ ࡚ ା Մ ή ઼

୾Нขᡜᚡ࠯၍‫׿ݚ‬౲

Chapter 1

注 釋 權變:隨機應變。

ାՄή઼Մၑ

補 充 膠柱調瑟:將瑟上的弦柱黏住,鼓瑟時即不能調節音調的高低。 比喻頑固而不知變通。

IJıĴԒ࡚ 1. 「 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調瑟。聖人者,應時權 變,見形施宜,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論世立法,隨時舉事。」 ──《文子·道德》 下列何者最不符合上文意旨? (A)守憲章而觀俗之異化,格定法以達權救弊 (B)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者,與化推移 (C)法本無弊,例實敗之。法者,公天下而為之者也;例者,因人 而立以壞天下之公者也。昔之患在於用例破法,今之患在於因 例立法 (D)任何策略制度的擬定,在不同環境下,都應有不同的作法,亦 即策略與其所處的環境必須要能配合才能產生效果,再好的策 略放在不適合的環境下都無法產生績效

(C)

2. 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 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 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下列選項何者最切近司馬遷的意旨? (A)伯夷、叔齊皆為「青雲之士」 (B)顏淵篤學可成為「青雲之士」 (C)說明「閭巷之人」建功立業的企圖心 (D)「閭巷之人」欲留名後世須得地位崇高者援引

(D)

解 析 題幹意為「伯夷、叔齊雖為賢人,得到孔子讚揚後名聲更加光彩。 顏淵雖然專心向學,但也是追隨孔子之後使德性越發顯露。一般的 百姓若有想磨礪德行,建立功名的,倘若沒有依附這樣具有美德並 享有盛譽的人,怎麼能留名於後世呢?」題幹意在說明人若想要磨

解 析

礪德行,建立功名,如沒有適時跟隨到具有美德並享有盛譽的人,

題幹意為「如果要以某一代的法制,卻要求能歷代皆適用,認為不能有 所不同。這就好像有人將瑟上的弦柱黏住,鼓瑟時即不能調節音調的 高低緩急。實際上,通達事理的人會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 的措施應對,視情況的變化採用因應之道。世情改易則做法也會有所 變動,時代更替,社會習俗也隨之改變。因此,因時代不同、環境不 同,所立的法制也就不同,且應順應時代的情勢而行事。」與此文意 最不相符者為(C)。(C)意為「法本來沒有什麼疲弊之處,而是有人開了 先例來破壞它。法,是天下的公評者;例,因人開了先例而破壞法的 公正性。過去的憂慮在於有人開了先例來破壞法律,現今的憂慮則在於 有人為了特殊事例而制定法律。」此為說明人罔顧法令的本質,而開 了先例破壞法的公正性,非是題幹所說的因應時勢而修改制定法律。

難以發跡成名。與題幹文意相符者為(D)。

2

注 釋 ①附驥尾:比喻依靠他人而得名。亦作「附驥」。 ②閭巷:街巷。/閭:音「閭」。 ③惡:音「屋」,如何、怎麼。

補 充 ①砥行立名:磨礪德行,建立功名。 ②青雲之士:具有美德並享有盛譽的人。

3 3


୾Нขᡜᚡ࠯၍‫׿ݚ‬౲

3. 桓譚《新論》曰:「若其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諭,以作短 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 下列有關桓譚的主張,敘述正確的是: (A)桓譚認為小說沒有參考價值 (B)桓譚認為小說中包含濟世之大道 (C)所謂「近取譬諭」是指小說取材與現實生活無關 (D)桓譚認為小說是收集零碎簡短的材料,所以形式上都是短篇幅

(D)

Chapter 2 Chapter2

඾Մѳ઼Մၑ

IJıĴԒ࡚

解 析 小語為細碎之說。指雜錄、筆記體文字。叢殘小語則為記述瑣碎事 情的書,多指小說家而言。故可知(D)為正確。 (A)錯誤 「有可觀之辭」。 (B)錯誤 可「治身理家」,而非經世濟民。 (C)錯誤 「近取譬諭」:用眼下的事物作例證(與現實生活有關)。

1. 謝公云:「見林公雙眼黯黯明黑。」孫興公見林公:「稜稜露其 爽。」 ──《世說新語·容止》 下列與眼睛有關的成語何者最足以形容林公? (A)別具隻眼 (B)慈眉善目 (C)炯炯有神 (D)眉目如畫

(C)

注 釋

解 析

①短書:稱小說雜記等類的書。 ②理家:持家、料理家務。 ③可觀:值得看,有觀賞價值。

關鍵語句為「黯黯明黑」、「稜稜露其爽」,可知林公的眼睛黝黑 而有精神。

補 充

注 釋

能近取譬:能就近以自身作比方,推己及人。後多指在言論中能就 眼下的事物作例證。

①黯:深黑。

明亮、具有威嚴和神采,故答案應選(C)炯炯有神:形容目光明亮

②稜稜:音「稜稜」,威嚴不阿。 ③爽:明亮。

4. 「為國者有不足懼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懼,天象變 見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竭不足懼,水旱蟲蝗不足懼 也;賢士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 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不聞深可畏也。」──歐陽修 《新五代史》 下述何者非此段引文之意旨? (A)行政當謹防上下徇私包庇 (B)務咨詢,達壅蔽,乃為政之要務 (C)在位者當慮事宏遠,以免天災頻仍 (D)為政當注重民生,避免人民屢遷其業

4

(C)

補 充 ①別具隻眼:具有獨到的眼光或見解。亦作「獨具隻眼」、「隻眼 獨具」。 ②慈眉善目:形容慈祥、和善的容貌。 ③眉目如畫:形容面貌端正美好。 2.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句話所表達 的意義與下列何者最為相近? (A)雖百戰百勝,仍可能一旦失之 (B)以短擊長,不如以長擊短 (C)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D)雖狂夫之言,聖人亦有擇焉 5 5

(D)


Chapter 2ġ IJ ı Ĵ Ԓ ࡚ ඾ Մ ѳ ઼

୾Нขᡜᚡ࠯၍‫׿ݚ‬౲

答案容易誤選為(D),但從題幹可知梁武帝與臣子談論的非為國

解 析

事,故不能說梁武帝不能識人(辨識賢才)。

題幹意為「再聰明的人對問題雖然深思熟慮,偶爾也會失誤出錯; 而愚昧之人的各種考慮中,必有一點是值得採納的。」推敲文意,

注 釋

與此相近者為(D),聖人亦可能採納狂夫之言。

①賞賚:賞賜。/賚:音「賴」,賞賜、賜予。 ②咸:副詞,都、皆、全。

注 釋

③罄:音「罄」,盡、用完

狂夫:狂妄無知的人。

④悴:音「翠」,憂傷、憂愁。 ⑤冗散:閒散。

補 充

⑥疏:分條陳述、記錄。

①百戰百勝: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⑦自是:從此。

②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遠的路程是從邁開腳下的第一步開始。

⑧引見:引導入見天子。

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漸累積而成的。亦作「千里

補 充

始足下」。

①引短推長:刻意不顯露才華以形己之短,顯人之長。 5. 「武帝每集文士策經史事,時范雲、沈約之徒皆引短推長,帝乃 悅,加其賞賚。曾策錦被事,咸言已罄,帝試呼問峻,峻時貧悴 冗散,忽請紙筆,疏十餘事,坐客皆驚,帝不覺失色。自是惡 之,不復引見。」──《南史》 請問梁武帝身為一國國君犯了怎麼樣的毛病?

(C)

(A)目光短淺 (B)厚此薄彼 (C)氣量狹隘 (D)不能識人

解 析 題幹意為「梁武帝時常聚集文人們一同談經論史,范雲、沈約等人 總都刻意掩蓋自己的才華,以突顯武帝的英明睿智,使得梁武帝龍 心大悅並予以賞賜。某次談論時眾人盡已智盡能索,言論皆了無新 意,梁武帝便問了劉峻的看法。當時劉峻憂愁地拿起筆來洋洋灑灑 地寫了十多件事,條條切中弊害,使在座的大臣無不吃驚,梁武帝

②目光短淺:比喻見識淺陋。 ③厚此薄彼:優厚某一方而冷落另一方。指對人或事不一視同仁, 而有所偏頗。亦作「厚彼薄此」。 6.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竈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 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 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 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 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燋頭 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漢書·霍光傳》 下列敘述,何者最接近上文意旨? (A)凡事應防患於未然 (B)幫忙救災要盡心盡力 (C)論功行賞應一視同仁 (D)默默行善才是真行善

(A)

也為此感到不悅而臉色難看,從此梁武帝便憎惡劉峻,並不再召見 他了。」推敲文意,可知梁武帝喜愛聽奉承話;再者從「時范雲、

解 析

沈約之徒皆引短推長,帝乃悅,加其賞賚。」可知梁武帝喜於樹立

關鍵句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鄉使聽

個人智識通達之形象,而忌妒臣子的才華。故能判斷梁武帝為人氣

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

量狹隘。

燋頭爛額為上客耶?」可知上文重點為「防患未然」。

6 6

7 7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