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故事2021

Page 1

縮.故事 STORYCIRCLE YEARLY ZINE 2021

跨出邊界吧! 從心的邊界到實體的國界,疫情讓我們更 感受到邊界的存在,藉由這些故事,讓我 們跨出邊界,挑戰新的可能!


跨界的 一年

因為疫情,今年好像讓我們更能感受到「邊界」的存在。

不論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邊界,還是國與國之間的國界,好像因為 疫情,讓我們更難以跨出腳步。 但我們不可能一直待在舒適圈,總是要邁開步伐的。今年,我做了很 多「跨界」的嘗試,像是找來樂團上Podcast,還是作出了這本小 誌。 在這樣跨越出自己舒適邊界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新東西,也得到 了很多。今年的第一刊「縮故事」小誌,就是最佳的代表。 之所以會取名「縮故事」,除了是諧音的逗趣外,也是濃縮了我一整 年來的圖文精華,為年末做個總回顧,把所有我覺得很 「縮」在這本小冊子中。

值得分享的,

今年以「跨界」為題,你可以看到跨出校園勇敢唱出來的重唱組合; 也可以看到跨過國境追尋台灣夢的日本人。還有跨越歷史的花蓮單車 行、疫情趨緩後跨出門的極東點之旅等等... 希望看完這本小誌的你,來年,也能持續邁開步伐,跨過舒適圈的邊 界,發現更多的可能! 阿諺2021.11.12


03

人物故事 唱出你的樣子-水分子樂團

08

人物故事 超愛台灣的日本人-MAHA

13 17

角落故事 被遺忘的鳥踏石仔

24

特輯: 畫日常

25

特輯: 桃園旅行地圖

26

特輯:

旅歷 台灣最東邊的漁村:馬崗


水分子樂團: 最舒服的清澈 歌聲,唱出你 我的樣子 文:阿諺。圖:水分子樂團 提供

什麼是水的樣子?可能是一滴滴的水珠、也可能 是一整片的大海;也可能是人手一杯的珍珠奶茶 裡,那重要的一部分。 水有著多種的樣子,但不論是怎樣的呈現,都是 在這個星球上不可或缺的。 2015年成團的水分子樂團,就如水一樣,有著多 變的可能,也同時有著清澈的本質。不論是台語 歌還是國語歌,在這最混濁的時代,她們給人們 最乾淨清新的聲音,唱出你我生命中,曾經有過 的樣子。

一場荒謬的開端

撰文時間:2021.7.24 在那個《追光者》還沒被傳唱的年代,並沒有太 多人認識岑寧兒這位歌手, 但某次在社團活動 中,思妤聽到坐在走廊上的壹晴,無意間哼了岑 寧兒翻唱的《 heartbeat》,瞬間思緒如水流一 般,自己跟著順順的接唱下去。 「你怎麼也會唱?」


這段讓思妤深有共鳴的旋律,讓思妤和壹晴兩個人,成 了彼此的「知音」。 直到了大二,在那個夜唱到凌晨的回程路上,思妤無厘 頭的迸出了一句: “ 欸,你覺得我們兩個要不要組一個樂團? 就這樣,在壹晴毫不猶豫地大喊「好啊!」的當下,在 那個最青春的歲月,在機車騎過大街小巷,迎來陣陣的 舒爽微風中,兩個女孩,開啟了她們音樂路的序章。 決定組團的兩人,在各自提了許多名字後,找出「水分 子」三個字湊在一起,成了她們樂團的名字,希望能以 像水一樣清澈的聲音,以及水不容易被定型、能夠融於 各種環境的特質,成為音樂圈裡不可或缺的清新存在。

走出舒適圈 雖然有點困惑與荒唐 水分子一開始,原本只是想在社團裡組個小團體,作為 校內表演時的組合。但直到大四快畢業那年,她們才推 開了世界的門。 “ 當你全心全意在投入一件事情時,你會希望你的生活 能不能「更多」 這輩子從沒有想過會成團並在外頭表演的她們,基於對 想要有更多可能的追求,於是開始尋找各種駐唱機會。 然而不同於多數在咖啡廳的駐唱歌手,水分子駐唱的場 合,可不只有咖啡廳那麼單純而已。 「我其實覺得一開始在駐唱那年有點受傷」,思妤說。 她們在桃園接的駐唱,除了在咖啡廳,也會到熱炒店等 地方駐唱,但熱炒店這類的場合,卻常常遇到喝醉酒的 聽眾,搶麥、講話大聲外,更多時候,她們還會遇到唱 迥異於兩人風格歌曲的要求,讓倆人覺得有點痛苦,有 種找不到知音的感覺。


「可以想像我們唱玖壹壹的歌嗎?」 還有一次,兩人在一個被韓國大叔們包下來的餐廳裡表演,在壹晴與工作人員在樓上架設器材 時,思妤卻在樓下被這些喝醉酒的韓國大叔們包圍。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思妤被這群熱情過度 的人簇擁成一座孤島,在一句句微醺的韓語與google翻譯的機器聲調中,被陣陣的錯愕淹沒。 「我們那時候到底經歷了一場什麼?」現在回想起來,仍是令人傻眼。 雖然,偶爾會遇上荒謬事,但水分子樂團覺得,在駐唱的路上,她們其實是很順利的,面對不同 風格歌曲的要求,其實也讓他們接觸到更多元的世界。

「你們的歌讓我很舒服」

你的名字,我的樣子

“ 我們不管唱什麼歌,都是蠻「水分子的樣子」 「其實那時候我們差點要解散了哈哈哈。」思妤 笑著說起那段過往。在大四快畢業時,正當同學 縱然面對這些多變的曲風,兩人仍舊唱出「水分 們都在為未來規畫而努力時,兩人卻感到滿滿的 迷惘。 子的樣子」,用她們輕柔的歌聲,療癒著所有 人。 所以,到底什麼是「水分子的樣子」?從音樂技 “:欸,你還要繼續唱嗎? :我覺得我會很害怕、很擔心,所以我覺得沒辦 巧上來說,就是會有很多合音;從感受上來說, 法 就是能把火山爆發的場面,唱成風光明媚,微風 吹拂的沙灘,那種感覺。 更具體的描述,就是某次比賽時,評審的講評: “ 聽完你們的歌,讓我覺得很舒服 乍聽之下有點害羞的形容,卻也直接的道出了水 分子給人的感受,那是種很適合在陽光斜灑的午 後,閉上眼,輕輕地享受,沉浸在輕柔歌曲中帶 給人們的溫暖與放鬆的自在。

讀資管系的壹晴,比起充滿不確定的音樂路,她 若是照著原本所學的規劃,可以當個不用為生活 憂慮的工程師。相比之下,思妤的家庭並沒有給 她壓力,加上本身是遇到問題再說的個性,所以 讓她不顧一切地想唱下去, 也因此讓兩人大吵一 架,差點面臨解散的命運。 「如果要靠音樂養活自己,的確是有點辛苦。」 思妤也明白這道理,「很多前輩會說,這條路 上,走到最後不會是最強的,而是撐最久的 人」。


我怎麼可以儼然一搏的放肆 也沒有留下我的名字 我的樣子

《你的名字,我的樣子》

咱的厝咱的夢:唱出這塊土地上 努力的人們追夢的樣子 另一首《咱的厝咱的夢》,則是水分子第一次的台 語嘗試,而這也讓她們意外的發現,原來水分子很 適合唱台語歌。或許不那麼的「輪轉」,但透過她 們的歌聲,彷彿看到了那些為了生活在努力打拼的 人們,追夢的樣子,充滿著「味道」。

可是很多時候你要去嘗試,你才會知道,有時候那 些去想像的後果,都只是想像出來的。 現在的兩人,雖然很辛苦,下班後還要花5、6小時 練唱,但思妤認為,現在的狀態對於水分子來說是 好的,在現實與理想中,她們找出一個平衡點,持 續努力地走下去。

這首歌的起源,是一次歷經21天的環島過程中,她 們看見許多為自己生活在打拼的人,不論是香港的 記者、剛好也在環島的人、唱片行的老闆、致力推 廣宜蘭在地文化的青年…等,透過與這些人的交 流,她們聽到了許多的故事,也看見了那些你我在 追夢時,努力的身影。

《你的名字,我的樣子》這首水分子的主打歌,正 是描述兩人遇到現實與理想的拉扯的這個經驗,特 別是壹晴與家裡的衝突。在家庭的期望與自己想走 的路之間,壹晴選擇了音樂,並對媽媽拋下了句: 「你可不可以讓我做自己想要的事!?」 後來,雖然不太諒解,家人仍然讓壹晴去讀了音樂 學程,甚至都有在追蹤水分子的表演。 「有一天我回去聽到我媽的手機鈴聲,發現『這聲 音很耳熟!』,然後仔細一聽,這不是我自己的聲 音嗎?」其實,家人嘴巴上反對,但仍默默的關心 著孩子的發展。 這一首歌,不只是唱出了水分子與家人間,也不只

我的自由都是你的打拼 用希望建築起來的家

是唱出水分子之間,更是唱出了所有人都曾經有過 的經歷。

《咱的厝咱的夢》


未來的樣子 一切都是靠著自己的水分子,沒有唱片公司的幫助、沒有經紀人,卻也因此學習著各種技能, 不論是寫歌、作曲、混音、行銷、自己當小編…等,在「佛系」的步調下,慢慢的讓水的樣態, 有了更多變化。 曾經在山間清唱;曾經在草皮上,幾千人面前唱著動力火車的《當》;曾經被要求唱出各式各樣 不合彼此風格的歌曲。不論是外界給她們的標籤「在地青年」、「重唱組合」、「清新民謠樂 團」,或是自己玩笑般定義的「女版動力火車」、還是未來可能走向台語雙人重唱、阿卡貝拉等 各種組合,水分子一直以來,都不想要侷限自己。 未來會怎樣,沒有人知道。但水分子仍會用像水一樣清澈的聲音,療癒著所有聽到的人們,唱出 你我的樣子。

追蹤水分子樂團

IG

STREEVOICE

用耳朵聽水分子樂團的故事

SPOTIFY

KKBOX


“對我來 講,來台灣 留學就是實 現十年來的 夢想。 超愛台灣的 日本人, MAHA

因緣際會愛上台灣 到台留學是種 「實現夢想的感覺」 其實對我來講,來台灣留學, 就是實現這十年來夢想的感覺。 來自日本神戶的Maha,是個超級「哈台族」,總是在IG和 部落格上分享著台灣的種種。就算不懂日文的人,也能從 他的圖片,感受到Maha對台灣滿滿的喜愛。 Maha之所以如此深愛台灣,就是因為在大學時認識的台灣 人,帶著她發現這個一海之隔的地方,是多麼的有魅力。 也因為出於對台灣的喜愛,她開始學習中文,到台灣人開 的中文教室擔任秘書工作,花了十年多的時間,如今已能 流暢的跟人對談。 這十年來,她一次又一次的飛來台灣,有時是參加志工的 活動;有時是來旅行,累計至今已經12次。而隨著每一次 的造訪,更加確定她對這座美麗之島的喜愛。可惜因為工 作,她一直沒有時間長期留在台灣。

文:阿諺。圖: M a h a 提供 撰文時間: 2 0 2 1 . 6 . 2 0

直到去年才做好決定,給邁入30的自己一個逐夢的機會。 今年一月底,她不畏疫情在全球的流行,決定飛到台灣展 開短期留學的生活,一圓十年來的夢想。


台灣很特別 溫暖又熱情 「台灣有什麼特別的?」這是不少台灣人常會捫心自問的疑 惑。但在這位深愛台灣的日本人眼中,台灣,非常不一樣。 像是台灣的民主,比起日本年輕人,台灣的年輕人更願意關 心政治。拿選舉這件事來說,Maha認為,日本年輕人參與比 例低,但台灣就不一樣。對於政治有熱情的人會更多。 而台灣雖然不大,但卻有著多樣的族群,豐富的原住民文 化,都讓她為之著迷。 曾經去過蘭嶼的部落,品嘗過花蓮的原住民料理,隨著每一 次的造訪與體驗,讓她更加愛上原住民文化。也因此,Maha 除了會在社群網站分享外,還會去迪化街購買原住民圖騰的 材料,自己編織成筆袋、包包等小物在網路上販售。 此外,台灣人性格上的熱情與開放,也是她很喜歡的一點。 相較於日本多數人說話語境太過曖昧,反而有時不好理解真 正的意思,而台灣人就很直接明白。同時也或許因為自己是 關西人的緣故,相對於關東,性格比較開放,跟台灣人有點 類似, 讓她更有親近感。 「我覺得人與人的距離很近,開放的人很多,對外國人的態 度熱情的人也很多。」在她來台經驗裡,不論老人或年輕 人,每個人都給她感到滿滿的溫暖。 像是十年前還是個學生時,Maha透過網路參與了志工服務, 來台灣兩週的時間,在嘉義大林的小鎮裡,和一群素昧平生 的阿公阿嬤度過。明明自己才是志工,但阿公阿嬤們對於這 些志工學生的熱情,正如對待自己的孫子般,就算語言不 通,卻仍讓Maha感受到滿心的溫暖,以及永遠難忘的回憶。 當然,有些文化感受讓她時而驚奇,時而錯愕。比如Maha沒 想到台灣人跟朋友約出來時,朋友也會一併帶著自己的男女 朋友過來,這些在日本是很少見的。或是在計程車上,被不 認識的司機問薪水多少,還是路上的機車車速都很快等,都 讓她大感衝擊。


愛台灣,不是只有台北、九 份,滷肉飯和珍奶 若是要問台灣人:「外國人喜愛的台灣食物與 地點是什麼?」很多人答案可能是台北、九 份、滷肉飯、珍奶。但來台多次的Maha,認為 並非如此。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日本人喜歡滷肉飯,喝珍 珠奶茶。Maha卻說,「珍珠奶茶現在退流行 了,熱量也比較高。我來台灣久了也比較少 喝,反而喝比較多果汁。」她也說,甜的東西 比較喜歡豆花,甜點的話,近來日本更流行的 是豆花、古早味蛋糕。

比起台灣的都市,Maha更喜歡台東的自然。特別 是東部那些離島,對她來說,蘭嶼是全台灣最愛 的地方,有著獨一無二的達悟族文化,到處都可 以看到美麗的山海,以及可愛的羊。

而相較於較油膩的滷肉飯,Maha更愛雞肉飯和 鵝肉飯,這些都是她來台灣才真正認識到的。 此外,還有麵線,大腸包小腸也很喜歡,甚至她也 試著自己做大腸包小腸等料理,打造創意的台 灣味。

在那裏,遠離都市的喧囂,而沉浸在自然的美 好,把步調放慢,看著海輕鬆地聊天,享用少見 的飛魚料理,和當地人溫暖的互動,都讓她對台 灣東南方的這座小島,有著美好印象。

台灣的防疫 並不差 Maha來到台灣長住的時間很特別,正是一個全球 疫情大流行的時期,而幾個月後,又遇上了台灣 第一波的疫情。 雖然疫情讓她無法自由移動,但也因此給了她很 多觀察的機會。相比於日本,她認為台灣在疫情 的應對上,仍然好上很多。政府方面,在政策的 宣布上速度很快,規範也很嚴格。雖然日本會有 「緊急事態宣言」,也會要求外出戴口罩,但相 對不嚴格,因此一些人不會配合遵守。但台灣則 是伴隨著罰款,讓防疫能有效落實。 在人民方面,她也覺得相較於日本,台灣國民的 防疫意識較高。光是在捷運上,就能看到很多不 只是戴口罩,甚至戴上護目鏡、穿起防護衣的乘 客。在日本,這樣穿著的人Maha幾乎沒見過。

圖/Maha創作。 喜歡這系列圖片的朋友可以去Line購買「肉圓 家族」貼圖。


疫情過後,來乾一杯吧! 深愛著台灣的Maha,在今年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很可惜遇上台灣本土疫情爆發,原本想 好好探索這塊土地的她,也只得暫時停止。 在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她仍然不斷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著自己的台灣生活與觀察,從食衣住 行到防疫議題通通都有,為她的台灣夢留下了許多的紀錄,也讓不少日本人,能有機會認識旅 遊書之外,更多更深度的台灣。 Maha很期待著疫情後,再次踏出門,造訪台灣更多的角落,也期待著自己能繼續留在這裡, 直到中秋。在台日兩國都能看見的皎潔月光下,和朋友們聚在一起吃著烤肉,歡樂的暢聊,為 台日的友好,再乾上一杯。

追蹤MAHA的生活紀錄

IG

Podcast

用耳朵聽MAHA的故事

SPOTIFY

KKBOX


聽故事

聽, 更多他們的故事

跟著〈台灣368鄉鎮小旅行〉,一起發現台灣!

聽故事

踏破鐵鞋,發現中正路不只是中正路!

聽故事

想到韓國發展?在韓台灣留學生說…

聽故事

Youtuber 素人 Bibo的產業觀察

聽故事

Let’s go Dutch!荷蘭,是怎麼樣的國度?

聽故事

文青工程師的部落格日常

聽故事

幹話系Podcaster的真心話


你有聽到海的聲音嗎? 花蓮港、太平洋,還有 消失的鳥踏石仔 撰文日期:2021.6.6 你有聽到海的聲音嗎?這個聲音,是我在五月初,疫 情爆發前一週,到花蓮出差時所錄下的。那天天氣很 好,好到可以把皮膚曬傷的程度。 來到花蓮,如果沒有要跑太遠,我蠻推薦騎自行車遊 花蓮的。除了環保與健康外,把速度放得更慢一點, 我想會有更多的發現。 那時,我便是以時速20公里不到的自在,騎上這條 自行車道。

我在結束了民宿的採訪後,騎上租來的腳踏 車,沿著海濱街旁的「兩潭自行車道」,騎 過花蓮港邊,直到環保公園的下方。 兩潭自行車道,是連接鯉魚潭與七星潭之間 的自行車道,長度並不短,我這一趟所騎 的,應該也不到一半,但我認為那是最精華 的一段。 沿途的風景因為那片湛藍的太平洋,不對, 應該說是「花蓮藍」的太平洋,而變得很美 很美。

被遺藏在海風中的記憶─ 鳥踏石仔 從滿是民宿的海濱街出發,騎過北濱公園, 騎過花蓮港,沿途可以看到的,除了海,還 有一段隱藏在海風中的記憶。


在花蓮港旁那段綠意盎然的綠色隧道中,任誰都 很難不去注意到那有著鳥居的小公園。這是紀念 日治時期花蓮廳廳長江口良三郎的公園,江口良 三郎在任內積極推動花蓮港的建設,但日本國內 並不予批准,他只好自自行籌款興建防波堤,讓 花蓮港不再是那個船隻無法安心靠岸的地方,開 始有了「避風港」的雛形。 我當時並沒有走進公園裡,反倒是注意在入口 旁,還有一個解說牌,寫著這裡曾經的聚落─鳥 踏石的故事。 鳥踏石仔,是早時龜山島漁民於此地發現的大礁 石,因為上頭有不少海鳥佔據,故而稱之。而在 鳥踏石附近,就有個琉球居民聚集的漁村,因此 在日治時期這裡又被稱為琉球村。 鳥踏石除了琉球人,後來又陸陸續續搬入龜山島 漁民、宜蘭移民,以及其他地區的新移民,形成 一定規模的聚落,範圍大致上是今天東岸街到花 蓮親水公園一帶。

過去,這裡還有車站,那是如今貨運專用的 花蓮臨港線鐵路,還有載人的歲月會使用到 的車站。當時有不少鳥踏石村的居民,會在 現今海岸路與民權八街交接口附近的「米崙 車站」搭火車。 然而一切故事,就在1980年,因為花蓮港 第四期的擴港工程嘎然而止。這座村落跟著 聳立在港濱的白燈塔一起消失。如今幾乎無 法看到什麼鳥踏石有關的遺跡,只能從文獻 中略知一二。

如今腳踏車騎在那曾是鐵道的路上,看著綠 蔭外頭,被湛藍的海包夾著的灰黑港區,一 輛輛碩大外型,不在乎行人似猛然前行的砂 石車,還作業中的大船,港區的鋼鐵、水泥 構造,有種難以言喻的違和感。


我們需要的,不是破壞好山好水好故事的發展 那天我在鳥踏石那一小段路待的時間並不長,特別是因為看不到什麼遺留的東西,所以就如這自 行車道上的其他段一樣,騎過就騎過了。 原本打算要騎上四八高地的我,在燥熱的天氣中,見那並不平緩的坡,也放棄了征途。終點,就 在不是很理想的垃圾掩埋場。 但是,在垃圾掩埋場附近的那條路,真的很美。我在這邊待的時間並不短,一邊看海,吹海風, 什麼都不做也倍感療癒。而在這享受風景的,不只有我,有海上的衝浪者、灘上看海的人,以及 騎著機車到此一遊的旅客。 不論這是不是個適合下水的海域,不論這裡是不是僅限單車的自行車道,不論邊坡是否坍崩,不 論風中是否帶有一點垃圾掩埋場的味道,不論美麗的海邊,與石頭同時存在的,還有滿滿的消波 塊,所有來到此地的人,都被海的魔力給吸引,而沉浸在那片沒有邊際,似乎永遠都是那麼美麗 的海中。


說到花蓮,很多人都會說好山好水,但實際 來到這裡,我們也會發現,好山好水比西部 好太多太多,卻好像在一些開發的過程中, 看起來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好」了。

聽聽花蓮的海,的故事

此外,花蓮其實是個很有故事的地方。但好 像有很多的故事,也跟著各種開發,以及不 甚實際的觀光財想像,而就此消失了。像是 這次我走過的鳥踏石,或是在採訪民宿時, 小管家提到的溝仔尾地區。 一個成了港濱沒有太多特色說明的自行車 道,一個將要在某處規劃一條怎樣也不搭於 地景、不搭於在地特色的日出香榭大道。 當然,縱使如此,花蓮還是比起已經開發的 太多太多的某些都市還要美。 而我,也在這一次的出差行中,看到一些力 圖保存在地故事,維護在地景觀,而不是只 會一味想著發展,想著發大財,其他面向都 不顧的人們。 希望下次再訪花蓮,我能看這些人們努力保 存之下,更多更多的故事,以及那片永遠都 那麼蔚藍的大海。

▌聽聽更多角落的故事

誰說桃園很無聊!feat.桃托邦藝文聯盟 岳德

韌命的小鎮─台西 feat.海口放送


時 空 靜 止 的 天 涯 海 角 , 島 嶼 最 東 邊 的 漁 村 : 馬 崗 你知道台灣最東邊在哪裡嗎?我想大多數人 應該都能答的出來是「三貂角」。那你知 道,台灣最東方的漁村在哪嗎?

相較於三貂角,這座燈塔下頭的那個漁村,卻很少 被注意到。直到近來,因為財團與在地居民的土地 開發爭端,讓更多人發現,原來這裡有這麼一個純 樸美麗的地方,保存著獨特的傳統,以及說也說不 完的故事。 一直想來馬崗很久的我,終於,在疫情趨緩後的中 秋連假,跳上火車,騎上腳踏車,來到了台灣最東 方的這座漁村。

曾經最時髦的傳統聚落 如今最隱 密的極東天堂 馬崗的居民大多是隨著「開蘭第一人」吳沙的腳步而來 的,但他們並沒有繼續往南進入宜蘭一帶,反而在此落 腳。 到了日治時代,為了防止一而再再而三的海難,日人建 造了三貂角燈塔。並於此地駐軍。據傳當時日本人在山 上養馬,故而將此地稱為馬崗。從一些口述歷史中,我 們可以得知馬崗聚落已形成百餘年,而在日治時期開 始,就已經與軍事的部署有所關連。 到了戰後,國民政府一樣把此地做為軍事要地,並在馬 崗漁村內有駐軍,而且在那段「中美合作」的時期,美 軍也到此地落腳,至今仍能在三貂角燈塔附近看到的那 顆白色雷達站,就是最明顯的證據。


根據在地居民口述,當時美軍、國軍在村內有住 所,而美國有什麼電影上映,都能讓馬崗的美軍同 時看到,居民就算看不懂,也會跑去湊熱鬧。這則 今日我造訪馬崗聽到令人意外的故事,讓這裡成了 「最時髦」的傳統聚落。 而也因為一度軍事管制的關係,讓很多人都不認識 這裡,加上三貂角的名聲太過旺盛,光芒遮住了底 下的小漁村,也因此讓馬崗成了最隱密的極東天 堂。

想要認識馬崗的故事,那就一定要從三貂角燈塔步 道入口對側,馬崗街上的「馬崗第一間補給站」旁 的「馬崗記憶生活館」開始。 這裡是認識馬崗最好的入門資訊站。該資訊站目前 由曙旅工作室負責營運,展示馬崗的文物特色,以 及販售石花凍飲料、精釀啤酒。 曙旅的負責人函恩,在兩年多前因為一趟東北角的 腳踏車之旅,來到了馬崗。並偶然的參加了場「潮 間帶音樂會」,這個由「自然系樂團」Rosycloud 演出「純天然」音樂會,讓函恩對馬崗留下了非常 好的印象,加上後來馬崗的議題延燒,讓她再次造 訪馬崗,參加了地方協會的導覽,也因此更加深了 她想留在此地的信念。

或許是鹹鹹的海風,或許是可愛的貓兒,又或 許是海女阿嬤們的笑容,讓她到這裡停下了腳 步。

今天我來到馬崗,是與rosycloud樂團事先預約 好的,也因此他們帶我認識了這位新朋友,在函 恩的介紹下,從這個小展館開始,展開一趟簡單 但難忘的旅程。 牆面帶有「馬崗橘」的馬崗記憶生活館空間並不 大,卻有著非常豐沛的能量。目前的「石石在 在」展覽,從石頭屋的特色,到海女的工作日 常,都讓人發現這座漁村的獨一無二,而不是單 純的有好吃的海鮮,以及可愛的貓咪而已。 而曙旅工作室的氣泡鳳梨石花凍,就像這些年輕 人進駐馬崗,讓這個傳統聚落出現了不同的新風 味,是酸酸甜甜讓人著迷,又如氣泡般有著滿滿 衝勁的。

石頭屋的秘密與爭議 在簡單的認識與介紹後,我們一行人便走出戶 外,伴隨著海風,跟著函恩的腳步,走進了馬崗 社區內。 而還走不到幾步路,這趟旅程最重要的標的之一 ─石頭屋,就出現在眼前。


在東北角一帶,存有不少石頭屋建築。而馬崗的石頭 屋,相較於鄰近的卯澳,顯得更加「樸實」。這一棟棟 石造小屋,都是當地人就地取材所建立的,仔細觀看牆 面,可見珊瑚礁岩形塑的咾咕石,見證了石頭屋的「道 地」。而每一間石頭屋的砌法,其實都不太相同;大致 可以分為亂石砌、人字砌等,不論哪種砌法,都是非常 的平整,而能從中看見老一輩的智慧。 除了取材於當地,石頭屋的設計也因應在地環境,而有 著其他地方沒有的特色。如為了防風浪,石頭屋的門口 不像其他地方正對大馬路,反而是隱藏在側邊,這樣若 是風浪來襲,家裡也不會受到太「直接」的衝擊。 此外,靠海邊的石頭屋,外層還會有防浪牆的設計,有 一層樓高,寬度達一百公分。這樣巨大厚實的牆壁,是 阻擋風浪的第一線。在過去,可沒有所謂「海景第一 排」的浪漫! 臨海面的房屋除了有厚實的防浪牆,另一個特色就是, 石頭屋沒有能「欣賞美麗海景」的景觀窗,而是僅有一 長、寬約3、40公尺的小窗,作為觀浪用。若是颱風來 襲時,從小窗觀測到轉強的風勢,一家人就會準備好食 糧,逃往聚落高處避難,成了許多馬崗人「走風颱」的 記憶。 如今走在馬崗村,這些傳統的石頭屋,有的已經荒廢, 有的則因應時代而有了改變。 更加堅固的鋼筋水泥建築越來越多,也出現內在為石頭 本質,外層則是水泥的房屋,或許有些人會質疑,「這 不就失去原本的樣子?」然而,在地居民還是要生活 的,總不可能叫他們一直住在不夠安穩的環境下。 為了有好一點的生活品質,與時俱進的改變,這是時代 演變下的必然。 衝著這一點,居民們在捍衛馬崗這些房舍時,卻也被 「缺乏獨特性」的評語轟的站不住腳… 早期,在這天涯海角的居民並沒有土地產權的概念,都 是自行開地建屋,直到後來開始有土地登記後,土地集 中於少數地主身上,而居民便向其納租金,也就這樣相 安無事好久好久。

誰知道,2010年代開始,財團看中了 這裡的「觀光價值」,以居民大多沒有 土地產權的理由,要求拆屋還地,甚至 也向幾位地主買下馬崗大多數土地,讓 這裡的平穩生活產生了比颱風還劇烈的 質變。 馬崗目前保存完整的石頭屋約有24棟, 一開始,22戶居民原本要將馬崗漁村石 頭屋提報登錄「聚落建築群」,卻被文 資審議委員判定「馬崗漁村風貌與東北 角各漁村雷同、缺乏獨特性,與村民歷 史脈絡欠缺」而拒絕列冊。 後來,他們改以「各個擊破」的方式, 將馬崗街11號、12號與28號三間百年 石頭厝提報登錄為「歷史建築」,才好 不容易至少將兩棟百年石頭厝給保護 住,但很可惜的,目前也只有這江家的 11、12號兩棟,像是28號的石頭屋, 就被解除列冊追蹤…

海潮,與海女 不到十分鐘的導覽與漫步時間,我們很 快地就到了海邊 。這天天氣雖然有點 微微的陰,但藍的迷人不已的海,卻讓 心情升起大太陽。


走上馬崗漁港其中一側的堤防,取代假日期間的 釣客,我們在這裡,一邊吹著微微的海風,聽著 陣陣浪濤,一邊聊著馬崗的海洋文化。

聽著函恩說著沿海的房屋是如何擋風浪,如何 「走颱風」,不免也會疑惑,為何這裡風浪這麼 大,人們還要在此地落腳呢? 函恩說,那是因為這裡位處寒暖流交會處,漁民 不用跑太遠,就能有滿滿的豐獲。 就像轉過頭,從堤坊向左望去的潮間帶,有著極 其豐富的生態。也因此,這裡有著獨特的海女文 化,退潮時,海女們會到此採集海菜、海膽等。

在春季,岸上的螺貝類,以及海面下的石 花菜、珊瑚草等,都是他們採集的目標。 而海女們採集不只是在岸上,有的時候甚 至會「藏水」(潛水),收割那些海中的珍 寶。如今,這些海女們大多已做阿嬤,卻 有著不輸年輕人的活力與開朗笑容,而 且,她們仍能如常地採集呢!不用到日 韓,在台灣,就能遇見這麼一群海女們。 而採集到石花菜等海味後,可不能馬上食 用!還必須經過重複七次左右的泡水、搓 洗與曝曬,才能夠熬煮成有著獨特口感的 石花凍。若是四五月到馬崗,你就能看見 正在曝曬的石花菜,如一片片黃金地毯一 般,點綴著這個樸素的小漁村。


結束簡單但充實的導覽,腦海中似乎還響奏著海 浪拍打聲。 「刷刷刷」的,海好像在告訴著我們什麼,於是 回到了村落的信仰中心「吉和宮」,非常剛好 的,遇到了坐在廟前廣場閒聊的資深海女罔市阿 嬤。 很隨性,大家坐在廟前的階梯上,圍繞她身旁, 聽她講古講今,言談中充滿活力與趣味,我們聽 著聽著不自覺也笑了出來。 阿嬤說著居民是如何愛護貓咪;說著以前如何走 上十六公里的路程,從馬崗到大溪;說著以前萊 萊的老家被颱風吹垮的故事;說著舊時馬崗有多 少駐軍多麼的「熱鬧」…從她的口中,從今至 古,我們好像看見了一段大歷史裡的小小故事, 一幕幕的如電影般播映在眼前。

貓咪天堂與最東邊的咖啡夢 馬崗不只是個漁村,更是一座貓村。走在這裡每 三五步,就能看見一隻貓對你喵喵叫,高傲但可 愛的呼喚著路人奉上食物。

這些貓有的是被棄養的流浪貓,有的是不知為 何而出現的逐浪貓,他們自然而然地在此落 腳,彷彿自己就向馬崗真正的主人一樣。 這群主人們性格各異,但他們同樣的都是可愛 又迷人的罐罐派角色。面對釣客、遊客,還是 在地客,不論是誰的罐罐,都來者不拒。 吸貓吸到麻痺的我,衷心的期盼著,他們能永 遠健康快樂的在這生活下去。 在這趟馬崗行中,我相處最久的貓咪。便是 「最東邊的咖啡店」─馬崗街27號咖啡小館 所飼養的店貓。說到這間咖啡店,也充滿著說 不完的故事。

店長夫婦游伯軒與葉貴嫻,他們並不是在地人, 而是像許多駐地青年一樣,在偶然的機會下來到 馬崗,並愛上了馬崗。


2015年起,他們接手了一間古厝,便將此地打造為 咖啡廳,起初在地居民覺得這兩個年輕人很奇怪,也 覺得在這開咖啡廳不太可能成功。然而,隨著長時間 的往來,居民們也把店長夫婦當作了一份子,時不時 還會送來新鮮魚獲,滿滿的人情味,讓他們更愛這 裡。 然而,隨著咖啡事業因為「極東」、「貓」,以及他 們的好手藝而有起色不久,土地開發的爭議也像夏日 山後的雷陣雨般,壟罩著這個時常晴朗的漁村。 這使得夫婦倆不再只是如貓般慵懶的度日,而開始像 以前在軍旅年華時一樣,用戰鬥般的強烈意志,投入 維護馬崗平常但非常的日常,為了保存這塊單純樸實 的小漁村而勞心勞力。以這間內牆塗有「馬崗橘」的 咖啡廳為支點,戮力發揚馬崗的獨一無二,力圖讓人 看見,這裡,一點都不平凡。

馬崗街27號咖啡小館 地址:新北市貢寮區馬崗街27號 開放時間:10:30–18:00(週三、四休息)

前進,台灣極東點! 馬崗漁村真的不大,但因為這些故事,我們待上了很 久很久。可惜,曲終終就要人散,為了給這趟極東之 旅留下最後的獨特回憶,rosycloud的倆人,決定要 帶我到那個真正的最東點,比三貂角還要東邊的地 方。

「最近那裏有毒蛇喔!」咖啡店店長這麼說。 但我本身並不怕蛇,秉持著「站上台灣極東 點」的熱血,不顧有沒有蛇,我跟著 rosycloud,走過看似沒路的草叢,穿過莫名的 垃圾掩埋工程,來到了那片廢棄的九孔池。 「這裡,才是台灣真正的最東邊。」他們指 著那塊岩石說。 打開google地圖,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比三貂 角燈塔還要在東方的東方,若不是因為漲潮, 否則就真的能站上那塊岩石,征服極點 。 跟著rosycloud的腳步,離開小路,我們一步步 的往海邊那不知道該稱之為廢棄碉堡,還是廢 棄工廠的廢墟前進。

這座廢墟的功用為何沒人知曉,但裡頭可是別 有洞天。從裡頭望向大海,就像個天然的大螢 幕,播映著最自然的純粹。

而在廢墟周邊,是一個個廢棄的九孔池。過去 九孔養殖在東北角很興盛,但隨著不明的九孔 疾病蔓延,以及替代的陸上養殖成本上升,一 池池的九孔便被放棄養殖,留下海邊一格格的 空白。


我們就在這裡,開始唱起了歌。透過rosycloud的清澈歌聲,還有眼前的浪花,一首《旅行的意 義》,徹徹底底的迴盪在我的內心。 餘音還繞樑著,但時間真的太晚,總是要向馬崗道別的。 回程路上,我們走了地圖上找不到,但卻是真真實實的「馬崗街」,在隱隱約約的海浪聲,還有周 邊自然得很簡單的綠意盎然中,我好像在那條路的盡頭看到了些什麼。 那是一個對於在地深深的愛,比海還要深,比天空還要寬。不論是在地居民,還是偶然來到此地的 外來者,他們都眷戀著馬崗的純樸美麗,迷上這座時空靜止的小漁村,在島嶼的最東方,用滿滿的 愛,呵護著這片天涯海角,默默的祝禱著,這樣的風景,永遠都能保持下去。

用耳朵聽馬崗的故事

看更多遊記 看文章

聽故事

嘉義│回嘉,享受新舊並陳的風景與人情味滿滿的溫暖

看文章

聽故事

新竹│迎著風,發現又舊又新的新竹市區,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


三級警戒之後我幾乎都在家用餐,直到最近才又 光顧了很喜歡的店家,很慶幸這間店還在。在這 之前從沒想過稀鬆平常的生活,竟變得如此難 得。

《帥哥美女早餐店》

插畫家: Iv Chen ( @ivyellowed ) 希望藉著此品牌把喜愛的事物與大家分享,近期插畫作品以創作的角色”阿人”為主角,就像你身邊那個有 點內向、有點佛系的朋友,以記錄阿人生活體驗所做的畫作,描述平凡生活中的小樂趣。

《打蚊子電影院》 小時候喜歡沒有華麗裝潢且歡迎隨時入座的戶外電影院,星空下看電影很有臨場感, 像是老舊放映機的運作聲還有飛舞在投射光中的灰塵等等,直到現在依舊記憶猶新。


資料來源: 桃托邦藝文聯盟 《桃園怎麼玩》 地圖手冊 地圖設計:李志家



任何東西都一定有 所 謂 的 框 架 .. 不 必 去 害怕框架,但也不 必害怕破壞框架。 《沒有色 彩 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村上春 樹

出版、設計、編輯/敘事圈。阿諺

看更多故事、聽更多物語

紙本版印刷/思覺設計 特別感謝/HyRead 誠摯感謝/Iv Chen、桃托邦藝文聯盟、水分子樂團、 MAHA、每位觀看的你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