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學聲CX Voice Vol.1

Page 1

2021 NO.1

蘇澳美食地圖 學生自治專欄 農場實習的推手 從鮭魚之亂看改名 馬克白戲劇幕後專訪 線上教學的歡呼與哀嘆 迷因:心領神會的藝術? 太魯閣號事件後的看見與反思 歡迎來到Podcast的聲音世界 連加恩:同學,你是哪種叛逆人? 王希文:我用音樂劇做外交 讓世界看見台灣


獻給慈心


關於我們 時隔兩年,慈心校刊重返校園了!

校刊社這次結合了九至十一年級的同學一起完成了第一刊《慈心學聲》,我們以校園媒 體的角度切入,探討媒體的實質性與可信度,紀錄校園生活的點滴以及抒發我們對社會議題 的關心。2021年夏季的全面線上教學,也讓我們有機會好好反思虛擬與真實世界的連結,因 此推出三篇數位世代系列文章,分別探討線上教學的歡呼與哀嘆、青少年手遊玩家的身心運 作以及介紹近年來在台灣新興的媒體呈現形式「播客」(podcast)。在疫情之前,清明發 生的太魯閣號出軌事件震驚全台,我們也嘗試從學生的視角呈現面對重大災害事件看見與反 思,也希望藉此悼念受難者,祝福生者。產製新聞的重要基礎在於言論自由。在學習書寫報 導的過程中,我們重新認識「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與「韓國光州事件」,讓我們反思民主 自由的可貴,也正是因為民主自由,我們才有機會去仔細思考「鮭魚之亂」與改名自由的關 係。

本期校刊有兩位重量級嘉賓的講座紀錄文章,這兩位都用各自的專業從事「外交工 作」。第一位是老師輩無人不知的連加恩老師。連老師去年冬季來訪慈心,與同學和老師們 分享在非洲布吉納法索等國行醫的所見所聞,更帶來「非典型」職涯發展與生命歷程的觀 點;第二位是知名電影配樂家王希文老師,在今年春季的職業達人講座上,與同學們分享音 樂產業的幕後工作,還有創作屬於台灣本土音樂劇的心路歷程與現實生活面臨的挑戰。雖然 兩位講者對於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面孔,不過聽完講者的分享,想必許多學生的見聞都有所增 長,也期待每位學生未來都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為台灣社會做出貢獻。

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學年度開始是最後一屆九年級的學弟妹們來到蘇澳 體驗高中的生活,所以我們會透過他們的視野來認識高中的樣貌,並深入地去探索九年級重 要課程之一「農場實習」的由來緣起。為了不讓各位讀者在讀完第一刊後感到平凡無華且枯 燥,校刊社特別準備了許多新鮮的主題,有看完下巴會笑到地上的「慈心迷因」及令人欲罷 不能的「馬克白戲劇專訪」,趕緊往下一頁翻過去吧!

《慈心學聲 Voice of Cixin》第一期編輯團隊 2021年7月


目 蘇澳生活 初來乍到-九年級到蘇澳

p1-p4

班聯會專欄

p5

學生會專欄

p6-p9

蘇澳美食地圖

p10-p13

人物專訪 馬克白戲劇_演員的背後

p14-p16

馬克白戲劇_關於導演

p17-p18

農場實習幕後推手

p19-p21

連加恩:同學,你是哪種叛逆人?

p22-p23

王希文:我用音樂劇做外交,讓 世界看見台灣

p24-p26


錄 網路時代 初探青少年手遊玩家的身心運作 p41-p42 線上教學的歡呼與哀嘆

p43-p44

流行風潮 迷因:心領神會的藝術?

p27-p35

歡迎來到Podcast的聲音世界 p36-p38 從「鮭魚之亂」看改名

p39-p40

時事探討 2021太魯閣出軌事件 _我的看見與反思

p45-p47

毋忘六四:認識天安門事件

p48-p49


蘇澳生活

初來乍到 九年級到蘇澳

(圖/楊愛德提供)

內容撰寫:9C溫心妤、洪子喻、李昀宣、李可云

剛來蘇澳的時候,你/妳們是什麼感覺?是開心期待?還是害怕多慮呢? 作為最後一屆來 到蘇澳的九年級,他/她們又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和體驗呢?你,還記得當初來到蘇澳的自己是 什麼模樣嗎?

心妤

經過了八年級專題的洗禮,象徵通過了某種成長的關卡,每個人皆抱著滿懷期待與好奇的心態 準備迎接新的環境與挑戰~

相較於小學,來到高中第一件要面對的事就是「交通問題」!從一開始不知道要搭什麼公車上 下課,所以就跟著學長姐走。起初經常擠不上公車,現在,經過時間磨練人人都成為了「擠1766 高手」這也算是高中寶貴的記憶吧!(苦笑)

p.1


蘇澳生活

在「迎新活動」中我從有趣又具挑戰的活動,體驗到學長姊的那份熱情,那時的我,心裡不禁 冒出了一句:「原來這就高中的氛圍呀!」。

慢慢熟悉高中校園生活的我們,和學長姐們漸漸變熟,也讓即將到來的「聖誕舞會」多了一些 期待,嗨翻天的舞台、羅曼蒂克的浪漫舞、抽籤舞伴時的緊張期待、放聲尖叫的我們,現在想起來 依然回味無窮啊!

作為最後一屆來到蘇澳校區的九年級生,我感到很慶幸。雖然蘇澳校區空間沒有冬山校區大, 但確確實實可以感受到所有人是在一起的,那種凝聚在一起的力量,讓我們彼此更為溫暖。很多事 情不再只是老師幫我們決定,在高中多了些「學生的想法」、「學生對自己未來的期待」,因而有 了像學生會、班聯會的學生組織,讓學生可以向學校表達自己的想法,去實踐自己的期待,所以很 慶幸我們能提早體驗到這些。

到雨天就滿是泥濘的草地、遠處球場傳來的腳步聲、裝滿心事的「繼往開來」廣場,還有可望卻 不可及的「ok商店」,這些共同交織成高中青春的一曲樂章,而每個人都是那不可或缺的重要音 符。

心中最後小聲地說:高中午餐變好吃了。

(圖/慈心高中學生會粉絲專頁)

p.2


蘇澳生活

(圖/慈心高中學生會粉絲專頁)

昀宣 八年級時的我,總是很期待能到新的地方上課,因為期待九年級生活的到來。期待到了新的地 方會不會東西比較好吃,期待更有趣的上學過程,很多很多對蘇澳校區的期待~

到了校區之後,感覺有比較冷清一點,可能是當時來的時候學長姐都不在學校之類的,意外的 感覺很想念冬山校區,想念的大概是那個熱鬧的氛圍吧。

雖然蘇澳校區很精緻,弄得很像咖啡廳,然而這個校區我覺得最麻煩的就是交通問題。上課的 時間,跟下課的時間要剛好對到公車,然後每天下課都要擠,雖然不想但是不得不稱讚廚房阿姨煮 蘇澳校區的食物比較好吃一點,有了味道。老師的上課方式也很不同,雖然課程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是上課方式跟之前比起來很不一樣,在這裡很多的事情都是由學生會舉辦,反而在老師方面管的 更少了,這是在這半年看到的東西,雖然蘇澳校區沒有不好,但是我會更喜歡冬山校區給的感覺, 或許是在那邊待太久的原因吧

p.3


蘇澳生活

子喻 忙碌的八年級終於結束了,原本想好好休 息,但迎接我們的是更艱難的挑戰和陌生的環 境。 在還沒到高中時,早早就打聽了高中的消 息,來到高中後發現就跟傳聞中的一樣,校區 真的很小、公車真的很擠、蚊子真的很多。 冬山和蘇澳真的很不一樣。在蘇澳沒有像在 冬山那種溫暖、熟悉及被保護的感覺,而是充 滿壓力的氛圍,高中的老師們也不會像小學一 樣常常提醒我們要做什麼,比較多的時間我們 要懂得自律。交通也是一個問題,像我們家長 沒辦法接送的,只好搭公車了,但公車既不準 時,放學時間又超多人,常常會擠不上車。但 在蘇澳也有比冬山好的地方,高中多了很學生 自治的活動,像是「學生會」、「班聯會」, 也有許多可以和外界互動的活動,例如「舞 會」、「交筆友」等很多很多的活動,使我們 的學校生活更有趣、充實且忙碌。 雖然在蘇澳待了半年多少也有些習慣了,可 是我還是比較喜歡冬山,在冬山有種令人放鬆 的感覺。身為最後一屆的「九年級到蘇澳」, 我覺得很幸運也很不幸運。

可云 從一個都是學弟妹的校區,來到了一個都是 學長姊的校區,心裡有些期待卻又有些害怕。 剛開始來到蘇澳校區時,因為都沒有認識的 學長姊,而且也不敢上前搭話,所以下課時間 總是待在自己的班級上與朋友們圍成一個小圈 圈聊天,不過在蘇澳校區待了快半年了之後, 也認識了很多學長姊,甚至跟之前覺得難以接 近感覺很兇的學長姊都變成了朋友! 而且不只我覺得吧?或許一大部分是心理作 用,但我覺得蘇澳校區的午餐比冬山校區的午 餐好吃許多。 每一天的下課大部分的人都衝往對面的公車 站牌,而家住蘇澳的我,卻一個人待在和大多 數人反方向的公車站孤單的一個人等公車,不 過嘴上說孤單但是也是有好處!那就是不用跟 學長姐們擠公車。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這屆九年級是最後來到 蘇澳校區的國中生,我很開心竟然可以當到最 後來到蘇澳校區的九年級!因為我覺得來到蘇 澳校區變得好自由有好多的聚會還有很多可以 跟學長姐交流的機會!因為希望接下來的最後半 年可以跟之前一樣每天都超快樂的,同時再跟 更多學長姊當朋友。

或許青春就是大家共同為了作業 而煩惱得要死要活 或許青春就是懵懂的投入那愛情的懷抱 或許青春就是偶爾翹個課、去個ok 青春不就是這樣嗎? 「青春——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時刻 它是一個人的生命含苞待放的時期生機勃發、朝氣蓬勃 它意味著進取,意味著上升 蘊含著巨大希望的未知數。」 (圖/楊愛德提供)

p.4


蘇澳生活

班聯會 文/10A林瑋哲 班聯會目前成員:9A倩頤、9A采研、9B彥震、9B念翔、9C若慈、9C育安、10A旻晏、10A雅 柔、10B暐哲、 綺11A楊旻、11A香卉、12A禹彤、采潔 主席:楊旻 紀錄:育安、若慈

原本班聯會成立的初衷是爭取手機自治,後來變成審查學生會的企劃案,以及和對上一屆學生 會政見與其作為之完成度,修改學生會憲章,推派代表參加「學校輔導工作委員會」、「學校學生 獎懲委員會」、「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性別平等委員會」等,舉辦學生會選舉是唯一對外的 工作。我們的成員有主席負責帶開會記錄,記錄負責統整開會內容,其他成員則是負責出主意、給 想法,以及思考「那我們到底和學生會差別在哪?有什麼不同?」我們目前的想像是:學生會像是 行政院,比較是對外做事;班聯會則像是立法院,比較是對內在做事。 此外,班聯會的特點在於「擁有每班代表」,換句話說就是可以同時瞭解每個班級的狀況。每 年行事曆有甚麼?舉辦選舉、大大小小的企劃案審查、代表班聯會參加師們的會議現階段在處理什 麼事?也希望推動修改學生會憲章,因為目前憲章中有許多可微調的地方,像是明年九年級的學生 不在蘇澳了,有一條文則即列「學生會成員包括9到12年級」,因此我們要修改成10到12年級的 課程學生會。另外,我們想將選舉的主辦權改成每次班聯會處理今年和下次的選舉。 作為班聯會的成員之一,筆者對我而言我的工作就是每個禮拜四中午去開會,與其他成員討論 現在要解決的議題,雖然每次去都算是冗長的會議,但是我們都處理算是滿重要的事,像是舉辦選 舉,修改憲章,另外其他的成員還要參加校務會議、擔任委員會的學生代表,並去和老師們開會。 因此我認為在這過程中不僅能學到溝通的樣態,也能試著意會「會議的藝術」。

p.5


蘇澳生活

誤 打 誤 撞

| 進 入 學 生 會

引言/10A陳沖 文/陳彥婷、莊鈞鈞、張晨恩、陳怡安、方詩瑜、游麗穎、莊詒卉 學生會,一直以來深耕於慈心高中部校區,多年來為學生爭去權益、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豐 富同學們的高中生活。而每年學生會的陣容總會添加些新面孔,他們是來自九年級的學弟妹。他/ 她們跟著學生會裡的學長姐們學習如何運作組織和舉辦活動等等,多少也累積了一些感想;不論是 從當初面對學長姐們的恐懼,到後來如何融入這個團隊,以及中間經歷的各種事情。以下讓我們來 聽聽他們對學生會生活的體驗和想法。

9C陳彥婷 九年級上學期,剛到高中,對於中小學還充斥著滿滿依戀,在陌生的環境中不免會有些緊張, 加上個性內向的我連一個人走在路上都怕得要發瘋,死抓著同學不放,整天縮在教室裡,眼睛都不 敢往外撇。 記得一次恍惚地聽到有學長姐要進到我們的教室,整個人秒驚醒,對我來說學長姐帶來一種莫 名的恐懼感,更令我驚恐的是下一秒:一大群學長姐湧入我們教室,我嚇呆了不過是故作鎮定地聽 完學長姐說介紹的學生會,在我還沒完全搞懂學生會前似乎就對它抱有一絲絲的興趣,經詢問同學 是否和我一樣有意願加入學生會,我得到一個令我安心的答案「有」。在同學的幫助下,我們順利 地加入這個組織,也在緊張的票數中獲得了勝利。

p.6


蘇澳生活 因為實踐政見的緣故,開始與學長姐 有了一些往來。我發現學長姐並沒有想像 中的恐怖。開會時的大家,並不像僵硬的 機器人,時常會聽到笑聲。本以為會尷尬 的氣氛轉為讓人不再畏懼的場面,於此同 時,我也慢慢熟悉這陌生的環境。 在學生會擔任公關的我,需要在短時 間內寫稿、發文,會有些許的壓力,從中 卻也參雜著幾分樂趣。第一次憑空想像寫 稿,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挑戰,我絞盡腦 汁,用了畢生所學卻依然一無所有。我有 點氣餒,但一想不對,如果我不寫,誰會 寫呢?於是我再次打起精神來,用盡我的 洪荒之力,終於在危急時刻完成了一篇 文。雖說誤打誤撞,卻讓我從中學習跨域 自己的舒適圈,突破自己所不敢做的事 物。願在往後的日子裡,能依舊像現在 般,誤打誤撞闖入更令我驚豔的世界裡。

9B莊鈞鈞 在一個急忙的早晨剛到學校的我聽到 學生會中美宣缺人臨時需要有人加入,對 於平時喜愛繪畫的我來說這可能會是一個 很好的學習機會,能在其中加入討論或觀 摩、看看學長姊如何處理事情等等,於是 我很突然的加入了學生會,成為美宣。在 第一次去開會時感受到些許緊張,聽著大 家熟悉和清楚的開會流程,我的眼裏出現 了一絲絲崇拜的感覺! 接著碰到聖誕舞會,我看到學生會中 每個人都很積極的完成自己要做的事,舞 會最終也圓滿結束,但在舞會之前的準備 大家都花了很多時間與精力去規劃設計。 結束後的探討反思、還可以再修改的地方 等,都是為了讓之後一次比一次進步!因 此我對於學生會的感受是:「默默的給予 學生們幫助及無私的付出。」 最後是對於自己的期望,當然希望自 己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希望之後在會議中 能夠有勇氣法表更多意見以及提議。 (圖/慈心高中學生會粉絲專頁)

p.7


蘇澳生活

9B張晨恩 當初會選擇來到學生會的原因有點奇怪,有 一半是想要看看學生會到底在做什麼, 而另一部 分我希望自己在接下來的9年級生涯能夠充充實 實的過完。一開始加入,我還蠻緊張的,因為我 本身有「學長姊恐懼症」所以當每星期開會的時 候,我都不敢自己去開會的地點,開會時不敢看 任何人的眼睛。但後來時間過久了,開始習慣了 在這個團體,我發現自己也在慢慢的改變,包括 開始學習自己到達開會地點、開會時不是只看著 自己的手。加入學生會久了後,難免會遇到同學 的質問:「學生會又不好玩,為什麼要去?你們 開會到底在做什麼?」每當他們問的時候,我就 會笑笑的不說話,因為我知道以後他們一定會感 受到學生會在幕後默默地幫助他們。

9C游麗穎 剛來到高中,覺得特別陌生,對於這個校 園、老師、學姊都不熟。學生會又是什麼?都在 做甚麼?出自對學生會的好奇心好奇心,便想自 己去了解學生會,也想藉此認識學長姐。 雖然一開始總有點害怕、陌生,但漸漸地熟 悉了,也從中學到很多。加入後發現原來學生會 要做的東西這麼多,完全不是聚在一起想議題, 把事情丟給校方就能解決,而是全需要自己去企 劃、執行。 雖然目前只經歷了第一次的活動也就是舞會, 但在舞會中真的學到很多,看著定下主題、海報 製成、準備表演等等最後完成了一個精彩的舞 會。在這段期間也讓我的學校生活變得很充實、 豐富。 在學生會也非常佩服這些學長姐們,感謝他們 讓我看到一個這麼棒的學生會,讓我能在這一年 中如此充實!

9A方詩瑜 一開始聽到高中有學生會時,出於好奇,我 就很想參加,也很快便加入了學生會活動組。不 過因為我剛來嘛~所以也沒什麼大事 (圖/慈心高中學生會粉絲專頁)

p.8


蘇澳生活 就靜靜的看著學長姐們忙著各種大小事,寫企劃書、寫政見,也了解到會長副會長是多麼辛苦。在 學生會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雖然大部分都是在觀摩,像寫企劃書、如何解決問題,如:音樂社團 人太多、放學公車搭不上之類的。還有辦活動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預算多少、如何規劃、分配 工作等等。我很開心我有參加學生會,認識更多的人,並學到了很多東西。

9B陳怡安 很突然地就加入學生會了,因為是臨時加入所以一開始完全搞不清楚狀況,參加幾次每個星期 會有的會議後,才開始漸漸知道大家在講什麼。學生會會議的氣氛並沒有想像中嚴肅,討論熱烈、 各自表達意見,每次都有好多事被提出來,峻嶸老師也參與整個會議過程,但偶爾才會提一些建議 跟他的觀察,我大概到了第三次才發現他一直在那裡... 學長學姐很溫柔,原本完全不敢對到眼睛,到後來可以自己跑去問問題。加入學生會讓我更認識 團體處理事情的方式跟好的溝通,很高興能參與到這個團體。

9A莊詒卉 從秋季加入學生會到現在,我學到很多東西,像是如何辦一個活動,還有原來辦一個活動是那 麼樣複雜,從一開始的想流程、寫企劃書、到正式辦,都需要花費很多人力和一次次開會而成,並 不是我想像的那麼簡單,期待往後的學習。 或許現在現在的九年級還帶有那麼一點點的羞澀與不確定,許多時候更會因沒有自信,而不敢 表現、發揮專長。但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也是值得期待的。在未來春夏季的各式各樣工作中,期待 看到更多九年級的表現,與勇往直前、面對挑戰的精神與幹勁。

(圖/慈心高中學生會) p.9


蘇澳生活

蘇澳美食地圖 文/李可云 蘇澳是一個有許多無名小吃的地方,這些無名小吃通常只有在地人才知道,在蘇澳最有名的無 名小吃對我來說的第一名是「蔥肉包」再加上一碗20元的魚丸湯,真的是最棒的早餐組合。 蘇澳也因為靠海的關係有許多漁貨,因此有很多的的海產店。不過蘇澳有名的不只有海產還有 還有蘇澳最出名的冷泉,冷泉聞起來有一股很重的硫磺味,而且身體泡到冷泉的時候會有一種泡 在碳酸飲料的那種微微的刺痛感,說不定還比碳酸飲料更有氣呢 !

廟口米粉羹 作為第二代傳承的米粉羹,店內不只有 賣米粉羹,還有賣花生湯、八寶粥、芒果冰 等等的餐點。

推薦指數

涼意叭噗 是古早味的冰淇淋(40年老店)在冰裡面 還吃的到果肉呢!他們的招牌芋頭、桂圓、 花生都很好吃,而且店內不時會有特別口味 喔!

推薦指數

p.10


蘇澳生活

蔥肉包 肉包內的餡料的含有蔥的香味,而且一 定要搭配它所付的醬包吃起來真的是人間美 味啊!雖然是無名小吃但是只要睡得太晚肉 包早就會被買光只剩下芋頭饅頭,不過他們 的饅頭搭配醬汁也很好吃!

推薦指數

林家手 面 乾麵跟餛飩湯搭配起來真的是完美,不 過有點小貴就是了。

推薦指數

阿英小吃部 店內有很多種餐點,魚雜更是那裏的招 牌每一道魚雜都很好吃(魚雜是魚雜就是魚 肚、漁腸、魚肝、魚皮等等的統稱,蘇澳 的魚雜多半以煙燻為主)

推薦指數

p.11


蘇澳生活

肉羹民 「俗又大腕」肉羹是蒜味的每次吃完都 口臭不過值得啦 ! 不過不喜歡蒜的朋友就先 略過這家吧~當然喜歡蒜的朋友絕對不能錯 過喔 !

推薦指數

飄香雞排 下午就開賣了但是不一定會賣到很晚 (食材賣完為止),都叫飄香雞排了就一定要 吃他們家的雞排皮薄多汁,真的是走過不 要錯過 !

推薦指數

第一家鹹酥雞 跟飄香雞排不一樣他們到晚上才開始 賣,它們家的食材很多種可以自己夾料不過 不知道要選什麼,他們家的食材很多種可以 自己夾料,不過不知道要選什麼朋友可以點 亂炸,老闆會隨意地夾到100塊然後有很多 種的炸物,這樣就不會有選擇困難的症狀了 全部交老闆處理 !

推薦指數 (圖/李可云提供)

p.12


蘇澳生活

(圖/李可云繪制)

p.13


人物專訪

馬克白戲劇 受訪人/11A邱苡倩

_演員的背後

文/10B陳禎 邀請苡倩採訪時,對方露出微微吃驚又害羞的表情,但馬上就答應了。隔兩天後,午休時間我 頂著許久不見的太陽,聽苡倩說起她演戲時的經歷。相信看過馬克白戲劇第一場的觀眾也和我一 樣,不僅被整齣戲劇震撼,也對演員們的表現印象深刻。特別是苡倩所飾演的馬克白夫人,似乎有 點難將舞台上的樣子和平時的她做連結。因此採訪前我特別期待,我對苡倩是如何與這個腳色相處 有非常多疑問,也好奇她是否遇到困難或阻礙。平時給人柔美、好相處的印象,談吐間也可以感受 到優雅的氣質;會去挑戰個性反差極大的角色,當初其實完全不在苡倩預料之中。馬克白夫人除了 極為黑暗之外,在整齣戲中也算是最難詮釋的一個角色,所以苡倩一開始根本沒有要去挑戰她的念 頭。然而首次觀賞馬克白的電影後,她卻萌生了不一樣的想法。她發現馬克白夫人所呈現的黑暗不 單只是強烈,而是在柔弱的外表下,用眼神透露出、藏於內在的黑暗,當下苡倩覺得這個部分好像 和自己有一點像,於是才開始想演她。雖然如此,苡倩似乎也不是特別有把握,一切只是朦朦朧朧 的感覺。 但是排練過程中,越是接近這個角 色,苡倩越覺她們彼此的相似度遠遠大 於自己所想像的,馬克白夫人就像是隱 藏在她潛意識中,不同於平常表現出來 的她。馬克白夫人前段就像是一家之 主,站在高處推動丈夫,出盡主意指使 他;那時候馬克白夫人的堅定,便是苡 倩平常沒有表現出來的,因此大家才會 覺得跟她平常反差非常大。「但是這種 堅定是我想要有的。」苡倩表示,這時 她反而透過詮釋馬克白夫人,找回了自 己想要的堅定。後半段的馬克白夫人則 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丈夫,她原本是要 親手將他推向她們最高的幻想、慾望, 而後一切超出了她的掌控範圍時,害怕 與自責漸漸浮現出來,讓她沉浸在絕望 與恐懼之中。依照David老師的說法, 馬克白夫人發瘋的橋段最需要演技,演 員需要演出和自己脫離、完全神智不 清、靈魂出竅的感覺,苡倩在一

p.14


人物專訪

開始便浸在這種挑戰的氛圍中,覺得它會是最難 詮釋的一段。但是後來苡倩開始思考自己是否有 過相同的感受時,發現其實共通性很高:「我自 己也會有很自責、覺得一切都超出掌控範圍快要 失控或害怕的時候,於是我開始學會將我自己的 感覺轉換成馬克白夫人的。」到了最後這段戲反 而成為苡倩最喜歡的一段,也覺得彷彿那才是自 己。有時苡倩已分不清是平時的自己在演戲,還 是那時候的她在演戲,馬克白夫人和她的感覺像 是重疊在了一起,把經驗中的感覺轉換成戲劇中 的情感,同時也透過馬克白夫人的感覺找回了自 己的感覺,整個戲劇當中這樣的歷程令她感觸很 深。 站在舞台上向觀眾展現全新的自己,是演員最 需要克服的難題之一。特別是在學校這種觀眾多 半都認識、共同演出的夥伴也是從小就認識了的 場合,顧慮旁人對自己的想法及評價等等而導致 放不開的演員大有人在。就如同其他人,苡倩也 曾對這樣的情況煩惱,覺得最需要克服的點便是 剛開始不太敢在大家面前演出來。最初整體氛圍 還不太進入演戲的狀況時情感還不完全、

大家也都放不太開,擅長感受文字感情的 人,會在展現情感時稍微退縮。「其實我 是一個只要台詞、劇本唸多次一點,就可 以把感情放入這個角色的人,所以我喜歡 在唸台詞的時候就放入感覺,但是當大家 都沒有這樣做,只有我自己時反而很奇 怪,尤其是在情緒激烈的橋段時,自己一 個人在那裡演我就覺得超奇怪。」一開始 排戲時苡倩並沒有把情感都釋放來,一直 到後來大家(尤其是一同對戲的人)也進 入角色後,慢慢就不會去想太多、顧慮他 人眼光,演出之前演戲的氛圍也才完全成 形。 馬克白是莎士比亞最震撼人心的悲劇之 一,其劇情極為黑暗,講述著人性對權力 的貪婪慾望。班級內部選劇時,苡倩因此 並未投給馬克白,問起整個過程時苡倩說 道,自己其實不是很想詮釋這麼黑暗的戲 劇,而且另一個選項的角色戲份也較一 致。決定要演馬克白後,苡倩對此並沒有 什麼感覺,對於它的印象也只停留在很黑 暗。真正有更多的了解則是在進行編劇的 時候,身為編劇組的一員,雖然一開始只 是找出原版劇本後順過、針對台詞做微 調,但讀完整個劇本後,苡倩覺得它好像 也沒有傳聞中黑暗。 起初最有感的角色便 是整齣戲的靈魂人物馬克白,一次又一次 的念過他的台詞後,自己也慢

p.15


人物專訪

慢進入到這個角色。「也是透過這個角色,我才開始慢慢發現馬克白這齣戲想帶給我們的好像 不只是黑暗或權力、慾望。」苡倩說,像是令她印象最深刻的那段台詞,馬克白當時正準備去 刺殺鄧肯,他內在的困惑與糾結,知道自己一刀下去就可以了結一切並得到自己所渴望的,但 是又受到良心影響而懷疑此舉的正確性,充斥著自我矛盾與譴責。也是在看到這一段台詞後, 她發現這齣戲想帶來的除了黑暗之外,還有關於人性的思考:人性雖然有貪婪的一面,卻也有 受到良心干擾而顯得脆弱的一面。 採訪就像還沒玩過癮的雲霄飛車,就算很不捨時間到了還是必須下來。快回到乘車口的短短幾 分鐘,我和苡倩談論起構成戲劇的班級這個整體。「這次的演出,我覺得是很成功的,」苡倩 口氣中透露出愉悅,「而且排戲過程中大家很和平。」這一點使苡倩非常的驚訝。當班級在演 戲時,因各自抱有意見及想法,群體中難免會發生一些衝突,不過十一年級並沒有什麼激烈的 紛爭,大家都尊重彼此的想法之外,事情需要做決策時也很快就可以達到共識。最後,苡倩特 別提到了戲劇裡的分工,她覺得分工得非常好。會引起觀眾注意的通常都是舞台上的演員甚至 只有那些大腳色,但他們必須由幕後人員來成全,一個演員能夠完美呈現在舞台上,是因為幕 後工作者將一切掌握得好。「像是服裝組他們把我們每個人誰穿什麼都標示得很清楚,什麼時 間化妝、誰幫誰畫等等,演出前後台是井然有序、被規劃好的。」苡倩讚嘆道。包括道具組、 舞台總監、燈光等,每個人都管好自己的工作,使演員們可以專注在這些角色當中。就算這齣 戲戲的戲分差距懸殊,但一再強調是由全班共同出力完成的:「幕後要做得完善,舞臺上才能 夠有這麼好的表現,我很感謝這次幕後的所有工作人員,他們真的把一切都準備得很棒。」

(圖/羅濟昆提供)

p.16


人物專訪

馬克白戲劇 _關於導演 受訪者/11A曾詮淳 文/10A陳沖

十一年級寰宇班在11月底為大家獻上了一齣精采的戲劇_馬克白。今天邀請到作為本次導演之 一的曾詮淳,並進行了簡單的訪問。 首先必須瞭解到,學校十一年級戲劇每年都會請來外 師David老師來幫忙,本次當然也不意外,但基於多年來我對詮淳的理解(一個無時無刻有自己想 法要表達的人),和九年級戲劇公演時詮淳當上導演(加上我與另一位同學)後積極的主導了整齣戲, 讓我產生了一個非常好奇的問題:面對專業的戲劇老師,兩人之間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詮淳又要 如何調整心理並與其他人達成共識?

我選擇以比較好回答的問題「你認 為這次大家的表現如何?」切入訪問, 詮淳的回答很官腔:「預期之內,且比 及格好一點。」他表示,David老師為 戲劇調性了奠定基礎,雖然少了點創新 感,但大家主要以學習如何把戲演好為 出發點進行工作,也都有所表現與收 穫,雖然學生無法主導戲劇這點有些小 扣分,但主觀來說「比想像中好」,過 程中大家也都積極參與很多事前的工作 與準備,像是各種道具與服飾,即使最 後沒被使用到也沒有任何的怨言,建立 出很好的團隊氛圍。 當然也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到 了籌備中期時,大家的熱情相對少了很 多,演員更是缺少了自身的想法與創造 力,詮淳說到,理想的狀況是演員在排 練前先預想一下如何將故事呈現出來, 對接下來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想像後,排 練會變得更快更順,並更具有個人特 色。再加上班級默契稍稍不足,整個排 練流程偏慢,直到正式演出前一天,才 順利地從頭走完了一遍。 (圖片/楊愛德提供)

p.17


人物專訪

「那導演到底要做什麼?」在David老師的幫忙下,導演主要是與老師共同討論如何呈現後, 傳達給演員,並且在一個卡司排過一次後,將精隨複製另一卡司身上。由於老師在最後兩個禮拜才 會進入課程,因次也有許多前置作業是需要事前靠小組與導演一同完成的。詮淳提到,由於自己的 要求比較高,因此常常會不自覺的不信任他人,在小組工作時也會不經意的過度介入;簡單來說就 是自幹王一個,也是在未來需要調適的地方。 當我問到與David老師間的合作關係會不會不自在時,出乎意料的,詮淳表示沒什麼問題。 「這次的導演是以學習為出發點去與David老師工作,因此也事先做好了心態上的調整。David老 師的戲劇意識比大家都強上一大截,光是呈現一個間單的走位就能學到很多專業的細節及思維方 式。至於會不自在嗎 ? 除了佩服其實什麼都做不了。」接著詮淳用很自負的語氣談起了十二年級畢 業公演,說道十一年級只是一個跳板,並極度其待十二年級的突破與爆發,以及往年的種種過人之 處(劇情環環相扣、情感細膩、堪稱完美、幾哩吧啦...之類的)。看來接12年級的寰宇班戲劇,可以 好好其待了。 最後我請詮淳分享一些這次戲劇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短暫的沉默後,詮淳說道「演員的蛻 變」。因為倒數最後一天才進行總彩排,第一場時,大家有點試水溫的感覺,直到第二場時才真正 放開來演,並將先前失去的熱情找了回來,所有東西一次爆發出來,甚至最後一場當道具劍斷掉 時,馬上有人從後台又遞了一支、演員也即興的進行肉搏戰。這種最後大家放手一搏、同心協力完 成一件事的團結,以及演員們的轉變,才是整齣戲最感動的地方。

(圖/楊愛德提供)

p.18


人物專訪

農場實習 _幕後專訪 受訪者/啟華老師 文/10B陳泓錡

農場實習,是慈心華德福的學生每當九年級 時必修的課程,老師會事先聯絡好農場以及安 排,協調學生去哪個農場,接著學生會去縣內外 的農場,進行為期十天的學習,在這期間同學們 得過著如同農夫般的生活學習,施肥,種菜,拔 雜草,包裝蔬果等等....最後與大人們分享他們的 所學,到底為何要有這樣的課程,學生去農場學 習的意義是甚麼,老師為何要安排這樣的課程?

Q:去農場的目的是什麼? A:在華德福學校有個的教育目標,跟一般 教育不太一樣,是希望在高中這4年(華德福教 育從國三起為高中)帶領年輕人走向世界,認 識所謂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這會有很多 面向的答案,其中一個是我們每一天吃的東西 到底從哪裡來?這是為什麼農場實習在9年級 很重要的原因,因為吃東西這件事是人類生活 中每天都會進行的(基本上),而我們去農場 就是為了直接去了解我們的食物從哪裡來?這 個跟土地工作的農夫如何與土地工作產生食 物?農作物又怎麼樣變成食物被我們吃下去? 以及這個產生農作物的這個人,他到底如何生 活?

p.19


人物專訪

Q:每年籌備的流程大概是怎麼樣? A:現在的我們是幸福的,因為現在我們有很 多前人留下來的資料。 農場實習它其實也是一 堂課,如果這樣想的話三個班三堂課三個老師 就好。可是,雖然每年合作的農場數量不一 樣,但至少也是十幾二十個農場,這就很像三 個班同時開了十幾堂課在上,所以每個農場的 農夫都會是老師。因為現在已經有蠻多農場是 從一開始就跟學校合作的,所以當我們每年要 開始籌備的時候都會再一一感謝及確認今年是 否要再次合作。此外,我們也會看去年的農場 實習有哪一些經驗是好的,是我們要再創

A:有個部份是行政流程,因農場實習的經費來 源較多元,所以要如何讓這些錢在申請的時候可 以有效合理的運用是很重要的,這個部分一直有 在持續在檢討。 再來是去年有件讓我們覺得蠻好 的事是,農場回來之後留了一天的時間讓三班一 起互相看見,因為在更過去的時候是回來就放假 了,然後放假回來再收那些經驗。 不過從上屆開 始就改成農場回來後留了一天的時間互相看見, 而且是以農場為單位,而不是用班級為單位回 顧,這是我們覺得很好的部分所以今年有再延 用。

去年我們還有看到的是分享會時間拉很長, 下半場進去後就很難再專心。所以我們就在想該 怎麼讓時間變得更短?但後來我們發現時間根本 短不了,它必須得長,所以我們就想既然必須得 長,那要怎麼樣使下半場沒氣的狀況可以一直保 持活力?在這邊我們做了一個改變,就是把每一 組的攤位變得有點像為農場推銷,在現場有農產 Q:老或許現在現在的九年級還帶有那麼 品可以賣。我覺得學生們身為年輕人被農夫照 一點點的羞澀與不確定,許多時候更會 顧,這個時候要會想說我可以做些什麼來 造再發生的?又有哪些是我們需要去避免和更 正的地方?那我們要怎麼做?在教師團隊裡有 個農場實習的工作小組,正常情況下我們大概 夏季時就要開始談論這件事,然後緊鑼密鼓的 準備則在秋天。

因沒有自信,而不敢表現、發揮專長。 但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也是值得期待 的。在未來春夏季的各式各樣工作中, 期待看到更多九年級的表現,與勇往直 前、面對挑戰的精神與幹勁。師您有提 到會去看上一屆有哪些地方是適合再發 生或再避免的,那這一屆和我們上一屆 有哪些差別? 對於要避免的地方最終採取 怎樣的辦法?

p.20


人物專訪 回饋農夫? 在跟學生傳達這個理念的時候,也是想要透過這個讓他們知道說,雖然我們還沒開始賺 錢,可是透過我們的推廣,可以讓好的農場及產品被世界上更多人知道,因為來分享會的人除了我 們自己人外,還有家長、其他華德福學校和社群的人都會過來,這個就是我們今年做的改變。在 這個改變裡面,我們就看到一些明年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那就是現場的現金要如何管理?因為當 現場真的發生有人想要買的情況時,到底收錢的是農夫還是學生? 如果學生是收錢的人,那這筆錢 要怎麼樣匯給農夫? 這個是今年做得不太清楚的地方。

Q:每年在籌備時, 有遇到什麼困難? A:第一個會擔心農場數夠不夠。如果跟這屆跟12年級的比是多得很明顯,有12年級的就說這一 屆怎麼這麼好,那麼多農場。今年湖丘的人數有增加,增加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覺得,在湖丘學生可 以學到很多東西,所以我們就與農場溝通看看有沒有增加人數的可能性。 今年我們有開發新的農 場,而且合作得非常非常愉快! 它就在員山,是新開創的農場,它有企業化經營又有很有理念的農 夫在裡面工作,所以我們去了15個人。 在這邊可能會有人覺得說:「不是希望農場多一點,每個 農場人少一點,這樣更能體驗農場是什麼樣子,怎麼會安排15個人呢?」原因是因為這個農場的腹 地夠大,另外,他們可以安排一起工作的農夫讓3~5學生可以跟1個農夫一起工作,所以後來我們 安排了15個學生在那裡。

Q:今年在學生分配上是以什麼方式?你們的考量是什麼? A:這部分我們採用去年的方法,以問卷的方式,讓學生有一個可以表達自己想法的管道。不過在 這個分組上,我們會有個教育上的期待是希望學生可以突破自己的舒適圈,透過接近兩個禮拜的時 間在一個很不一樣的空間裡學習,然後可以有些不一樣。 所以分組這件事, 我們要避免的是說學生 想要怎樣就怎樣,如果好朋友都在一起就很難有所改變。這是因為你去到新環境勢必要先適應,所 以會跟熟悉的人窩在一起,這其實很正常,所以怎麼分還是會由農場實習的工作小組來分組,但問 卷是我們很重要的參考。

Q:這屆的問券上有沒有出現比較特殊的要求? A:有個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某個學生因為生活上的考量,所以不想去外縣市想留在縣內。他就寫說 想要在家附近的農場,理由是他在家也有在種東西,所以如果去了家裡附近的農場就可以知道這個 土地適合種什麼,那他回家就知道可以種什麼,這是讓我印象蠻深刻的。

(圖/農場老師提供提供)

p.21


人物專訪

連加恩: 同學,你是哪種叛逆人? 文/黃致瑋 連加恩,對「後千禧世代」的高 中生而言,或許不是熟悉的名字;然 而對教師團隊而言,連老師是無人不 曉的醫師作家、教科書裡介紹的人 物、電視劇男主角原型。連老師本次 來訪慈心,不僅分享在非洲布吉納法 索等國行醫的所見所聞,更帶來「非 典型」職涯發展與生命歷程的觀點。 本文摘要講座的重點與問答內容,為 難得的相遇留下紀錄。 (圖片/黃致瑋老師提供)

連加恩,對「後千禧世代」的高中生而言,或許不是熟悉的名字;然而對教師團隊而言,連老 師是無人不曉的醫師作家、教科書裡介紹的人物、電視劇男主角原型。連老師本次來訪慈心,不僅 分享在非洲布吉納法索等國行醫的所見所聞,更帶來「非典型」職涯發展與生命歷程的觀點。本文 摘要講座的重點與問答內容,為難得的相遇留下紀錄。 “What kind of rebel are you? “ 面對一群正值青春期的年輕學子,連加恩如是問。 連加恩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質疑傳統、挑戰權威的「叛逆」面向。連回顧自己的生 命走到現在,有許多非典型的抉擇。從「前程似錦」的台大醫學院畢業生,到成為台灣首批外交替 代役,他在布吉納法索發起「垃圾換衣服」、挖水井取得乾淨用水的行動,當時獲得台灣媒體的關 注,也讓台灣國民有機會得以認識友邦國的圖像與所需。連而後在非洲多國遊走,以醫師斜槓國際 事務工作者的身份,一路輾轉到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公共衛生博士。甚至在COVID-19出現後,在一 個月內決定舉家返台,成為防疫國家隊。連加恩這些脫離常軌、千迴百折的生命抉擇,在旁人看來 不僅「跳tone」,更有些天馬行空。而正是這些跳躍的決定,為他自己寫下最獨特精采的生命篇 章。

「莫」守成規 連加恩引介「叛逆人才」(rebel talent)的概念,說明為什麼非典型、非線性會是未來職涯 發展的可能。哈佛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法蘭西絲卡.吉諾 (Francesca Gino) 認為具備懂得質 疑、獨立思考的特質,是未來世界等待的人才。吉諾教授走訪皮克斯動畫、好萊塢、知名企業與組 織,甚至美國陸海空軍隊,嘗試瞭解這些領域中的領導者,具備什麼樣的「叛逆」特質。吉諾將訪 談資料人依據抵抗外來壓力與內在壓力的能力,可分為「守衛」、「旅行者」、「攀登者」、「海 盜」等四種人物類型(見圖1),最終整合五大叛逆人才的特質:求新(novelty)、好奇 (curiosity)、視野(perspective)、多樣性(diversity)、忠於自我(authenticity)。

p.22


人物專訪

圖1:叛逆能力的人物類型(取自:https://readingoutpost.com/rebeltalent/)

進入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學習,是連加恩後青春期的反叛。連加恩是吉諾老師的修課學生。他自 認是樂於追求新鮮感、重視開拓視野的「攀登者」(climber),適當的叛逆,是創新與進步的來 源。然而,所謂「適當」的邊界在哪裡?往往成為學校與教師最難拿捏的界線。當代的教育觀看見 每個孩子的獨特和不一樣,那麼學校教師又該如何在回應所有學生差異之間找到彼此間的共同?全 然是教師的責任嗎?值得深思。關於差異,他提到當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看見撒哈拉市集的孩子歡 慶世貿大樓的倒塌時,不禁納悶:「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和我們想法不同?」然而,又正是因 為多元不同,世界才繽紛多彩。因此,我們的背包裡需要放進「換位思考/同理」與「開拓視野」 的能力。我們需要有能夠了解雙邊/多邊的想法的一群人(知情者),讓我們彼此之間連結起來。 丹麥哲學家索倫奧碧‧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說:「 生命只能從回顧中領悟,但必 須在前瞻中展開。」非典型、非線性所代表的,是模糊、動態、難以預測,因此細細品味過去,向 前瞻望,是認識生命的重要功課。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也曾道:「人生中最重要的 兩個日子:一個是出生那天,另一個則是明白自己為什麼出生的那天。」因此自我覺察與忠於自 我,成為重要的核心主軸。每個人忠於自我的方式不同,連加恩分享自己透過信仰找到自己的平 安,慢慢地找到自己為何出生的那天。而如何面對未知的恐懼與自我懷疑,他說:「我們必須意識 到在壓力的狀態下所認知的不是全貌,因此先慢下來會是最好的做法。每個人照顧自己的方法不 同,但必須去找到。過程中可以試著回想自己的前一關是如何走出去的,或想想你上一個成功。最 重要的是,保持與人連結(stay connected)」。 在非典型、非線性的歷程中,最重要的旅伴是自己。他人的經驗故事是參考與學習的素材,卻 不能一味模仿。或許旅途中可能不那麼舒適,可能所見的景象甚至與想像中的截然不同,然而卻可 能無意間發現意外的一片風景。走過的路不會白費,汗水與淚水也不會白流,都是人之所以為人的 獨特之處。

p.23


人物專訪

王希文:我用音樂劇做外交, 讓世界看見台灣 編輯/黃致瑋 文字/李可云、杜孟軒、張念翔、溫心妤、吳昕祐、蘇彥儒、陳沖、林子筠、黃致瑋 今年春天的七八年級職業達人講座,學校邀請到電影配樂家/音樂劇創作者「王希文」來到慈 心與學生們分享生涯發展的歷程與追尋「成為音樂家」夢想的生命故事。近年來才逐漸在幕前露面 的王希文可能對某些同學而言相對陌生,然而只要提到電影《翻滾吧!阿信》、音樂劇《台灣有個 好萊塢》、魚丁糸新歌〈終點起點〉,各位可能就會眼睛一亮了,因為我們眼前的這位黑衣型男正 是這些作品的幕後推手。慈心校刊社師生團隊透過現場觀察筆記與反思,共同記錄下王希文老師在 這場講座中的分享,邀請無法身歷其境的讀者也能一睹台灣電影配樂家的風采。

從迷惘中找到方向 王希文的求學歷程與生涯抉擇,雖然在他人眼中看來算是一路順遂,不過他也是幾經波折才真 正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從小並非科班出身的王希文,高中讀的是師大附中,因興趣而加入附中吉他 社,課餘時間和同學組樂團練習,因而培養出對於音樂的興趣,大學考上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 在工作與興趣抉擇的平衡之間,有的人選擇兩者相互輔助,他們的考量是兩者相輔才使得生活有 趣;另一些選擇一刀兩斷、河水不犯井水,顧慮則是深怕工作毀了興趣弄巧成拙。王希文

(圖/黃致瑋老師提供)

p.24


人物專訪 同時作為音樂製作人兼劇團團長,選擇了前者。在父親生前,因父親的期望認真讀書志在外交,而 將音樂這項興趣埋在心底。但大學畢業後父親去世,不再有牽掛的他,義無反顧地到了紐約大學就 讀電影配樂系,直到碩士畢業。初出社會的他,一開始薪水十分不穩,經過了一些時間的努力才終 於挺了過來。

從迷惘中找到方向 王希文的求學歷程與生涯抉擇,雖然在他人眼中看來算是一路順遂,不過他也是幾經波折才真 正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從小並非科班出身的王希文,高中讀的是師大附中,因興趣而加入附中吉他 社,課餘時間和同學組樂團練習,因而培養出對於音樂的興趣,大學考上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 在工作與興趣抉擇的平衡之間,有的人選擇兩者相互輔助,他們的考量是兩者相輔才使得生活有 趣;另一些選擇一刀兩斷、河水不犯井水,顧慮則是深怕工作毀了興趣弄巧成拙。王希文同時作為 音樂製作人兼劇團團長,選擇了前者。在父親生前,因父親的期望認真讀書志在外交,而將音樂這 項興趣埋在心底。但大學畢業後父親去世,不再有牽掛的他,義無反顧地到了紐約大學就讀電影配 樂系,直到碩士畢業。初出社會的他,一開始薪水十分不穩,經過了一些時間的努力才終於挺了過 來。

電影配樂的任務是連結視覺與聽覺 談起電影配樂,王希文興致勃勃地為慈心的同學們擘畫出一個鮮明的圖像。一齣戲之所以能形 成,除了重要的演員,當然還有燈光與影像、道具與佈景、服裝與造型、音樂與音效的合作無間才 能夠帶給觀眾視覺與聽覺的衝擊。視覺與聽覺雖說是不同的感官,但是卻在人的感受當中扮演了極 大的角色,聽覺是傳達了聲音的情感,而視覺則是表達了外在的情感以及故事,因此聽覺與視覺之 間的關聯或許就像合作夥伴一樣,只要有它們一同出現的地方,總是能同時帶給人們豐富的情感想 像,雖然他們是可以以任何的形式單獨存並創出影響力,但是如果它們能一同出現,那麼就會更加 分,更能觸動欣賞的人的感官。例如一個簡單的問題:「樂器有沒有代表的情緒?」 王希文的答案是「有的」。他說電影中的配樂會利用不同的器材和樂器來創作音樂與營造氣分。以 背景配樂來說,不同的場景、情緒會有對應不同的樂器,而王希文則形容此為「樂器的情緒」。比 如說悲傷的場景會配上穩重、具強烈感情的大提琴,快樂的場景則會配上輕快活潑的短笛。雖然說 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但如果能在不同的場景配上最適合的樂器,便能大大的提升觀賞體驗。

斜槓人生:我是個創作者、製作人,是個樂手,同時也是個老闆。 從製作音樂到創業,王希文將自創公司「瘋戲樂工作室」視為音樂劇推廣的品牌,希望將音樂 劇推廣到全台灣。從最前端的劇本音樂創作、到中程的製作與演員培訓、進而到音樂劇演出推廣與 市場開發,期能集結各界劇場工作者的才華與熱情,成為推動台灣音樂劇產業化的主要力量。 「創作音樂」是感性、情感心的工作,然而「製作與經營」則是理性、理智心的工作。王希文表 示,創作者、樂手、老闆,是三個「相同性質、不同領域」的工作,例如我在電影配樂方面幾本上 是在幕後工作、是以一個「創作者」或「樂手」的身分在和夥伴工作,也需要用到比較多感受、情 感思考上的頭腦在聽覺(音樂)和視覺(電影)上工作。但在「流行音樂」的工作上我比較像是在

p.25


人物專訪 組織音樂的「製作人」,從與歌手討論出曲子的整體樣貌並進行製作、詞曲、編曲、混音、和聲、 錄音等等,與不同的老師們經過溝通與修改把這些都組織起來,最後成為我們說的流行音樂。 那在「劇團」(舞台劇)又更不一樣了,我是個「老闆」。因此我要做的事不只是音樂細部的 處理,更重要的是劇團的前進,包含 「怎麼養活整個樂團」(一陣苦笑...),當然這需要用到很 多「理性的腦袋」才有辦法去工作,所以其實三個角色各自要面對問題和工作其實不大一樣。有學 生問到「做劇團在經濟維持層面要如何做到收支平衡,甚至開始獲利?」王希文坦言,做舞台劇只 要「不虧錢」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一般來說,他都用做電影配樂跟流行音樂的利潤,來養舞 台劇。他說「在意的事情是什麼,比別人說要賺多少錢更重要,因為好的作品會帶你到更遠的地 方。」舞台劇對王希文而言,是夢想,也是最在意的事。舞台劇除了藝術表達之外,也是社會倡議 的絕佳途徑之一。例如王希文也曾參與製作的音樂劇《木蘭少女》就是探討性別認同議題的舞台 劇。「你喜歡的是木蘭還是木男?你喜歡的是對方性別,還是特質?如果你很喜歡某個人,卻發現 對方跟你的想像中的性別氣質不同時,你還會喜歡他嗎?」在在引發觀眾的共鳴與反思。

用音樂劇讓世界認識台灣 作為「讀外交的音樂人」,王希文希望透過戲劇作品對世界說一些話。他想要「用音樂做外 交」,藉由用西方的形式講東方的故事,讓世界更認識台灣,同時建立台灣人的文化自信。最後表 示希望在未來能創作更多與政治相關的題材,與觀眾一起挖掘自己跟世界的連結。王希文的生命故 事與行動,告訴我們「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費」,即使多繞了一點路,最後這些都將成為自己生命中 獨一無二的養分,透過個人的轉化,創造出更加精彩多樣的可能性。

p.26


流行風潮

迷因: 心領神會的藝術? 文/陳禎、林暐真 迷因創作/陳禎、林暐真 什麼是迷因? 網路迷因(Internet meme),是指一夕間 在網際網路上被大量宣傳及轉播,一舉成為備受 注目的事物,亦可稱為網路爆紅事物。

慈心為什麼要有要有梗圖? 即使慈心作為一個體制外學校,從學生的角度 而言,還是有太多可以「吐槽」的點(?) 有很 多與一般學校不同的地方,例如說奇怪的生態、 或者是頗受爭議的午餐和「憂慮施美」等等。 (校風自由已經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啦喂!)作 為高中生理所當然滿腹悲愴和憂鬱,自然會對一 些學校的事感到不滿,好比歐洲的浪漫主義時期 (根本不是)我們希望製作這些梗圖可以在學生 的心中埋伏下一顆幽默的因子,在悲傷的生活中 (?),找到一些諷刺的快樂。 快搭上這班歡樂的迷因列車,出發吧!

p.27


流行風潮

p.28


流行風潮

p.29


流行風潮

p.30


流行風潮

p.31


流行風潮

p.32


流行風潮

p.33


流行風潮

p.34


流行風潮

p.35


流行風潮

歡迎光臨 Podcast的聲音世界

(圖/截自網路)

文/李可云 隨著資訊傳播的平台管道漸趨多元及技術門檻的降低、大眾的閱聽習慣改變,許多人在社群/影 音平台上開始產製屬於自己的內容,為自己發聲。例如近十年來湧現更是各樣YouTube頻道,舉凡 運動健身、生活風格、影劇點評、遊戲實況、美食吃播、旅行觀光,而如果YouTuber經營有成, 成功吸引一定數量的訂閱用戶或帶起話題潮流,更有機會透過點閱率分紅與廠商的贊助業配,將經 營頻道變成一份正職的工作。而在YouTuber之外,最近台灣的自媒體界,則有另一股媒體力量逆 勢崛起,那就是「播客」(Podcast)。

什麼是Podcast? Podcast 的名字由來是來自於iPod(隨身音樂播放器)以及Boardcast(廣播)所組成的單字。 Podcast的中文叫做「播客」,是一種類似廣播的一種線上節目,在美國podcast節目多半還是把 podcast定調為「聲音的節目」,這樣一來也比較容易跟YouTube或是其他火熱的影音平台或服務 做出區隔。

p.36


流行風潮 流行風潮

要如何收聽Podcast? 生活中有很多情境我們是無法一直看著手機,比如說走路、跑步、運動、開車或騎車等等,但 這個時候我們的耳朵反而是閒的,如果能找到有趣的聲音節目,就可以充分利用或消磨這些時 間,充實自己的生活,也不會因為常常低頭滑手機導致發生危險。可以在用手機應用程式商店上 找到Podcast平台app,例如「Apple Podcasts」(iOS用戶)、 Google Podcasts、 Spotify、Soundon、Soundclouds等,你可以廣泛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播客平台。

Podcast跟廣播有什麼差別? Podcast跟廣播一樣都是「聲音的節目」,也可以稱為網路廣播。不過podcast跟廣播有幾點 不一樣。最大的差別在於聽眾的選擇權,在廣播裡聽眾只能聽一些固定的頻道,聽眾並沒有選擇的 權利。但是在 Podcast 裡聽眾可以選擇自己想聽的節目可以以自己喜歡的類別來選擇想表達聽的 節目。或許你也可以Podcast想成是聲音版的YouTube。

訪問身邊的podcast聽眾 Podcast原先開始的國家是美國,2020年起才慢慢在台灣引發流行。甚至有人做了調查, podcast的聽眾男女比例是4:6,相較之下女性更喜歡花時間去聽podcast。為了多了解其他人對 podcast的認識情形與收聽習慣,因此我開始訪問身邊的朋友。我發現目前我身邊朋友收聽 podcast並不多,只有找到兩位。這兩個人,分別是一位學姊S和一位大學生K。他們兩個聽的 podcast的目的完全不同:學姊S是聽別人講故事,在podcast節目裡其實有很多都是類似的節 目,有些人是聽民間故事、鬼故事、童話故事或者是主播親身經歷過的故事,但是除了聽故事之外 這位學姊還有聽日文的頻道,學姊聽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日文,所以聽podcast也可以順便學習更多 元化的語言;而這位大學生K就不一樣了他聽的podcast完全是為了打發時間而聽的podcast,他 常常在騎摩托車的時候聽,而他就很喜歡聽一些比較娛樂搞笑的節目,在podcast裡的好處就是可 以以自己喜歡的節目而去挑選自己所想聽的節目來收聽。

身為一個即將升高中的學生,我都聽什麼樣的Podcast 我喜歡聽實境節目,應該說就是聽主持人親身經歷的事情,例如:令人討厭的假掰行為(吃宵 夜造口業),這是主持人為這集題目訂的標題,然後他就會開始講他覺得令他覺得假掰行為的人都 會做什麼事,都會用他曾經遇過的人來作為舉例。有時候就會覺得嗯...我也覺得這種人很討厭原來 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討厭這種人等等,就會有一種找到同伴的感覺(?)此外,我也喜歡聽別人講故 事,講那種可怕的故事,每一次聽都會覺得很有趣,每一次主持人講的時候都會先自己猜測接下來 會發生什麼事,聽著兩個主持人的亂猜測就會覺得很好笑,怎麼會有人這麼異想天開。我透過 Podcast找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感,也度過許多歡樂的時光。最後提供「2021年在台灣的 podcast的排名前十位」供讀者參考,希望你也能找到自己喜愛的Podcast節目!

p.37


流行風潮

Podcast 排名 百靈果New

Gooaye 股癌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聽天下: 天下雜誌podcast

姐妹悄悄話| SistersTalkTalkShow

好味小姐開束縛我還你原形

那些年電影教我的事

唐揚雞

通勤學英語

(圖/截自Podcast) p.38


流行風潮

從鮭魚之亂 看改名

(圖/截自網路)

文/蘇彥儒9B 連鎖迴轉壽司店「壽司郎」在2021年3月16日至3月21日舉行推銷鮭魚系列產品,其中在 3/18到3/19的優惠活動中姓名內若有與「鮭魚」中一字同音,享有九折優惠;二字同音,享有五 折優惠,同音同字整桌免費。在消息剛傳出時沒有人認為會有人取「鮭魚」並認為壽司郎過度行 銷。不過之後引爆了一波改名潮,不少「務實」的台灣人將名字改成「鮭魚」。在活動結束後也引 起相當多的爭論。 活動截止前,台灣總共有331人將名字改成「鮭魚」,這為了獲得免費餐點而改名的現象,被 稱為「鮭魚之亂」。會有「亂」的形容,是因為人們對於為了「免費吃鮭魚」而改名字的行為感到 不可思議。這牽涉到人們對於名字與改名的看法。

p.39


流行風潮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吳威志在〈「鮭魚」 改名自主權與解套〉一文提到:根 據內政部於104年3月修法前統計改名數字,全國一年改名已2次的共有17527人。以往只能限定2 次。104年立法院通過修正《姓名條例》,規定民眾因為字義粗俗不雅、音譯過長或有特殊原因, 一生改名增加為3次。台灣是民主社會,講究自主權,畢竟人出生姓名非自己作主,所以過去允許 更改姓名。但是是否應該限制改名次數,這是不是過時法規,如果連政黨、社團、公司都可以依照 程序改名,為何對於個人要如此嚴格限制?值得在憲政制度上探討,因為個人如何命名是《憲法》 保障人民自由,限制改名次數,似乎有違反憲法保障的人格權自由。不過,《姓名條例》已修正通 過,每人一生可改名3次。但在這次的活動結束後國民黨團書記長鄭麗文提出姓名條例修正草案, 雖維持現行改名3次為限規定,但每次改名要間隔6個月以上;藍委溫玉霞版更要求間隔不能少於1 年;國民黨立委廖婉汝版則增訂,每次改名要完成後7天才生效,為臨時改名降溫。 在這些改名行動的背後也隱含著心理效應,首先第一個心理效應:眼前的利益最重要。如果讓 你今天拿1000元或明天拿1050你會選擇哪一個?照道理講應該要選2,但在某個研究裡,卻指出 多數的實驗結果,都顯示人會傾向選擇立即可以拿到的好處。也就是多數人都希望現在能夠立即得 到的1000元,而不願意多等一天拿到1005元。改名字以後生活會有些麻煩,但那是以後的事。現 在改了就有壽司郎免費鮭魚,當然現在就去改。第二個心理效應:框架效應,當我們看到特價時, 如果我們現在沒有買,就會損失現在的折扣。在1981年發表的研究中,有討論一個框架效應,發 現大家偏向有確定的獲利,而不要有確定的風險。「現在改個名字就有免費大餐可以吃,當然就先 衝一波啊!」,所以名字可以再改但折扣不能不要。第3個心理效應:這次的改名事件,透過媒體 大肆的報導,便容易產生一種大家都在做、我也要一起的從眾心理。 在這波改名潮結束後,有很多國外媒體報導台灣為了鮭魚壽司改名的「亂象」,德國的益智節 目「Wer weiß denn sowas?」在5月9日播出的內容中,喜劇演員史崔特 (Torsten Sträter)和努爾(Dieter Nuhr)共同答題,其中被問到為了吃免費的吃到飽壽司,台灣發生了 什麼事?,選項有:A「數以千計的人為此去刺青」、B「多人在米池比賽游泳」、C「多人將姓名 改為鮭魚」二人在思考許久後決定選擇 B ,結果答案揭曉時發現正解竟是 C 讓2人感到不可思 議,因為相較台灣,在德國改名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必須送交地方政府審核,還需要繳交行政 規費!(聯合報,2021年6月15日報導)因此,值得思考的是,台灣人民可以這樣改名是不是能 代表台灣是一個相對民主自由的國家呢?還有如果是你,你會為了吃鮭魚而改名嗎?如果鮭魚替換 成 iPhone 12,你會去改名嗎?為什麼?

參考資料 吳威志觀點:「鮭魚」 改名自主權與解套 https://www.storm.mg/article/3554375 台灣「鮭魚之亂」成益智節目問題!答案揭曉參賽者傻眼 https://udn.com/news/story/6812/5532871

p.40


網路時代

初 探 青 少 年 手 遊 的 玩 身 家 心 運 作

(圖/截自網路)

文/杜孟軒

一早起床,我便飛快地衝下樓,開啟Wi-Fi接著點開遊戲。領完獎勵 後開始遊戲,過了一小時,樓上傳出開門的聲響,我趕緊收起手機,但 還是晚了,被媽媽抓個正著,「手機拿來,不是說不要再玩了,不好好 讀書玩什麼遊戲!」媽媽沖著我吼。 我只好乖乖地將手機交給她,默默想著還沒玩完的那一場。一整天 遊戲的畫面都在我腦中衝撞著—極限操作、殘血反殺等等......每天都過 著這種沉迷遊戲的日子,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後,我不禁想: 「打電玩遊戲遊戲到底是好是壞?為何家長大人們都說打遊戲的小孩是 壞孩子?玩一下遊戲錯了嗎?」於是開啟了我的這項小小研究。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打遊戲會促使多巴胺(dopamine)濃度升 高。多巴胺是一種大腦神經傳導物質,會使人感到興奮、開心、快樂、 幸福,因此又稱為「腦內啡」。因為遊戲的聲音畫面與獎勵機制刺激玩 家的大腦,讓多巴胺濃度升高,不斷地循環下來,就像慢性的成癮一 樣,短時間少量的玩遊戲已經無法滿足玩家的需求,因此玩家會花更多 的時間投入在遊戲中,沉迷在這虛擬的快樂世界裡。而大多數沉迷者為 小孩的原因是孩童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未發育完全,情緒、欲望管控能力 不佳。而有時孩子在電玩突然被收走時情緒會很不穩定是因為多巴胺濃 度在玩遊戲時升高,電玩遊戲突然被收走後驟降造成情緒不穩定。

p.41


網路時代 然而,難道玩手機/電子遊戲百害無一益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2014年做了一項實驗。實驗研究員讓一組人玩慢步調遊戲;另一組人玩動作類型遊 戲。結果顯示出玩動作類型遊戲的人會因為畫面中的影像人物快速出現或快速移動導致感官需快速 作出判斷。訓練出了快速且果決的判斷能力。而有另一項實驗顯示遊戲能讓人加強專注力,實驗中 也有兩組人,一組是經驗老道的遊戲玩家,另一組則是和遊戲沒什麼瓜葛的人。實驗研究員對他們 做了感知能力力測試如圖像樣式的分辨。結果是遊戲玩家的分辨能力較普通人佳。原因是玩電玩遊 戲的人對於周遭事物的規律、結構性等較為敏感,因此能更快速地分辨圖像樣式。 接著我想探討為何大部分家長會反對小孩打電動呢?第一個原因是「阻礙學習」,許多家長並 不瞭解打電動有何意義覺得打電動浪費時間沒必要,導致成績下滑;二是因為小孩「變得叛逆」, 如前文所說到的打電動時突然電動被家長收走以致情緒管控不佳;三則是擔心「視力健康」,怕小 孩眼睛長時間接觸螢幕使視力受損以致近視。 在認識了這些關於遊戲的知識之後,每次玩電子遊戲時便會想到:我的腦中多巴胺濃度正在提 升......我的視力正在下降、我的壓力正在被舒緩,總之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些什麼,並且 能夠適可而止,而我發現我能自制以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爸媽不再「瘋狂」抵制我玩電子遊戲, 我能和他們討論遊戲在做什麼,並且能讓他們慢慢接受,也許家長們並不是一味的反對吧?我想這 就是遊戲要交給我們的道理吧!能和家長溝通並能達到紓解壓力的作用,同時也不使眼睛近視令家 長擔心。享受遊戲的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才是真正的一級玩家。

出處: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238007 https://grinews.com/news/%E5%85%A8%E7%90%83%E9%98%B2%E7%96%AB%E5% 9C%A8%E5%AE%B6%EF%BC%8C%E6%9C%80%E8%B3%BA%E9%8C%A2%E7%9A%84 %E7%94%A2%E6%A5%AD%E6%98%AF/

p.42


網路時代

線上教學 的歡呼與哀嘆 文/張念翔

隨著COVID-19本土疫情逐漸升溫,為了避免校園內群聚感染,教育部於5月19日宣佈全國停 課,並全面實施遠距教學,在疫情迅速蔓延的火勢下,人們的生活環境如飲食、交通及工作等等都 受到巨大的影響,當然教育也不例外,學習是透過少量多餐不斷累積而成,因此執行長期停學是不 可行的,線上教學自然成了最佳解決方案,未來學生的學習可能因為疫情或天災被迫停止,透過線 上教學的方式可以轉換學習的場域,仍具有學習之效,不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進程。 停課不停學的消息宣布得非常臨時,想必讓許多家長、師生措手不及,各種五花八門的狀況隨 之出現,還記得實施線上學習的第一天,場面十分混亂,有3C白癡花了一整堂課才加入會議室, 有同學視訊鏡頭打不開,有同學開麥克風講話卻沒聲音,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問題,如網路訊號不 穩、器材操作不上手、集體閃退、設備不齊全......等等,令一旁輔助的家長也非常頭疼,然而這些 臨時導致的技術性問題不是線上學習的最大壞處,隨著線上上課的天數增加,這些問題一定會有所 改善,畢盡經驗累積得越多,對設備操作的熟悉度也會提升,面對各種狀況也知道解決辦法了,這 種上課模式習慣實體上課模式的師生、家長都需要時間試應及調整。 在數位科技發達的2021年,線上學習卻不是主流的教育模式,原因是線上上課導致學席效益 大幅度地降低,近6成教育學者評估線上教學效率只句實體教學的三成,以線上的形式上課,老師 無法掌握學生的一舉一動,學生自然開始蠢蠢欲動 有缺點自然就有優點,線上上課的優點可多了,下面舉幾個例子。線上課程只需打開電腦便可 上課,有電腦、有網路、有麥克風,就具備一切的上課所需。比起線下教學,線上教學減少了實際 的通勤時間、通勤成本,省下來的時間教師可以更好的備課、準備教學素材,熟悉授課內容,無論 位在何處,都可以打開電腦進行授課。而相較於線下課程,線上教學的時間就彈性多了,教師可自 己安排授課時間,不必受限於線下補習班或其它實體教室,若教師於原先的授課日另有安排,也可 直接和學生改期即可。在教師的時間與調度上,相對擁有更多的調配空間與彈性。

p.43


網路時代

另一項優點則是,線上教學讓教育不再侷限於課本,教學的內容可以說是上百種,任何領域的 知識,都有機會在教學平台上找到它的蹤跡。不必拘束於線下補習班的規定或限制,老師們可以盡 情的發揮個人的創造力,打造出屬於你自己且獨一無二的課程,由於是教師自己設計的線上課程, 因此教學內容的彈性也更大,內容也能變的更多樣。但不少人就會有疑問了,為什麼這些特別有趣 的課程,在線下都沒有看到呀,在線上平台卻都能找的到呢?這就跟我們接下來一點有關啦!由於 線上教學就是在網路上進行遠距教學,因此不少老師會直接將數位化過的素材,轉為線上課程,進 行二次的銷售。同時,由於課程也可在個人的自媒體,或是線上教學平台上行銷,因此更能在短時 間內,接觸更多學生。這就是為什麼比起線下課程,線上課程能接觸到更多人的原因,曝光的機會 多了,被看見的機率變大,吸引的學生數也更多。但相對的,比起線下課程,線上課程也更為競 爭,教師在享受網路帶來的資源與便利的同時,也需要適時的更新教學內容,依據時事、新聞做調 整,讓自身的課程仍存有一定的競爭力!

參考資料 線上教學優缺點,我該跨入線上教學嗎?|與線下差異處?比較分析結果? https://www.cuclass.com/3576.html

p.44


時事探討

2021太魯閣出軌事件 _我的看見與反思

工程車滑落砸中列車害出軌,太魯閣號「像豆腐一樣被切開」。(圖/民眾提供)

文/溫心妤 2021年4月2日上午9時28分45秒,ㄧ輛載有498名乘客的太魯閣自強號,在行經花蓮清水隧 道時,不幸與滑落邊坡侵入路線的工程車碰撞出軌後衝入隧道中且擦撞隧道壁,造成49人死亡和 247人輕重傷的重大意外,這起事故在台灣投下悲慟的震撼彈。 一早起來正在半夢半醒之間的我,聽聞了這個惡耗,還以為是做夢,正逢清明四天連假,不是在享 受連假嗎?怎麼就出了這麼大的事?馬上開始看各家媒體的新聞報導、在網路上各種爬文,也收到 來自學校、親友間的關心慰問,對這起事故的震驚與哀悼迅速地在台灣大小巷蔓延開來。 『台鐵太魯閣號出軌 駕駛座全毀司機身亡』、『第6節車廂尋獲一具完整遺體 死亡人數恐上 修』、『台鐵最慘事故51死!?罹難者最小6歲 司機員殉職』、 『罹難法男 台籍女友媽招魂哭喊:手牽緊 』一個比一個讓人鼻酸的新聞報導出現,也開始出現整 班列車及兩位駕駛員最後身影的影片,看了更加覺得惋惜與不捨,但,明明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 意外,並非是天意,而是人禍。

p.45


時事探討

工程車早就滑落在了軌道上(中央社製圖)

很快的,檢調單位找到令工程車滑落邊坡,導致太魯閣號列車迎面撞上,釀成49人死亡,上百 人輕重傷的肇事人「李義祥」,接著更讓我火大的來了,早就前科累累的肇事人,不但交了保,毫 無悔意,還陸續被翻出事後在旁冷眼觀看,甚至叫另一名非法移工「先行逃逸」等影音檔。若他能 勇於承擔責任,及時通報台鐵,或許這件憾事就不會發生,也不會讓司機僅有6.9秒反應,用生命 最後4秒鳴笛煞車...... 後續,台灣社會也陸續出現不同聲音,例如「 難道台鐵沒錯,政府也撇得乾乾淨淨嗎!」、 「2018年的普悠瑪還不夠痛,沒學到教訓嗎!」、「是包商還是制度殺了人?」、「政府說聽到 但都沒改進!」這的確是該好好反思的問題,到底應該「誰」要負責?怎麼負責?常搭火車通勤、 出遊的我也想問:「未來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嗎? 」火車,原應該是最安全的日常交通 工具,為什麼變成意外頻傳的悲劇製造機?政府可以保證不會再有下次了嗎? 不過幾日後,運安會公布列車行車畫面,越來越多真相的碎片被湊齊,9點28分38秒,太魯閣 號離開和仁隧道,5秒後,突然看到橫躺在軌道上的工程車,司機員煞車不及,以時速126公里速 度、撞上工程車,之後車身傾斜擦撞清水隧道北口東側,司機員為了保護乘客不停地鳴笛,慘痛畫 面定格在撞擊前的那瞬間....乘客滿臉驚恐,從殘破的車廂中爬出逃生,幽暗的隧道裡,不少傷者 命懸一線,受創最嚴重的第8車廂車頭全毀,更有多名乘客彈飛車外,宛如人間煉獄,聲音開始越 來越微弱,四處都是分離的大體,兩位駕駛更是不幸殉職,600位搜救人員,強忍悲痛淚水,期盼 救回乘客生命。卡在狹窄隧道間,更增加救援難度,大型機具派不上用場,搜救人員只能手持電 鋸,或徒手拉開車門尋找生還者,跟時間賽跑。數位遺體修復師連夜修復,也只希望罹難者的最後 一程能體面的走,也撫慰家屬哀慟的心情,只是這些...再也換不回逝去的那些乘客.......。

p.46


時事探討

搶救事故現場(風傳媒報導,顏麟宇攝)

2021年4月19日,事故後第16天,清水隧道東正線恢復通車。首班4102次區間車於清晨 06:39分鳴笛慢速駛入發生意外的清水隧道,就好像這一切都沒發生過的寧靜...可是台灣會永遠記 得,記得這裡撞碎了49個故事,也撞出了難以撫平的傷疤...... 願逝者安息,但願這種意外永不再發生,期盼台灣社會進步,痛改前非,早日撫平傷痛,駛出隧道 盡頭,迎接曙光。

(圖/臺鐵局提供)

p.47


時事探討

(圖/截自網路)

文/陳沖

1989年4月,致力於推動中共政治改革與明主化的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 世,引起全國大學生們的哀悼;大學出現讚頌胡耀邦的宣傳海報,呼籲政府重新 審視胡耀邦的政治觀點,學生們也陸續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並組織小規模集會,哀 悼活動逐漸轉向成為對政府的示威抗議,要求政府正視通貨膨脹、官員貪腐、新 圍政治與民主自由等社會問題,參與人數也要隨著國內各大學的聲援而不斷增 加。最終學生們向政府起草並提出了7個要求,主要為解決黨和國家的貪腐問 題、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追求社會平等、推動中國大陸政治民主化。 示威抗議的目的是要中國政府展開對話,然而政府卻在26日以「是一場有計 畫的陰謀」、「要從根本否定共產黨的領導」等語句來否定了此次的抗議事件並 拒絕與學生溝通、談話。遲遲等不到政府有誠意的對話,使得學生們更加的氣憤 與團結,學運領袖們在5月13日號召學生到天安們廣場進行絕食,抗議事件也不 斷的擴大。 由於兩天後正是前蘇聯共產黨書記戈巴契夫訪中的日子,也是中蘇打破三十 年僵局,正式恢復兩國關係的重要訪問。學生們認為,政府得和學生對話,取的 共識並結束絕食活動,才能照表定計畫在天安門廣場舉辦歡迎戈巴契夫的儀式; 然而,政府將迎接儀式改至首都機場舉行,學生計畫不但並未成功,還進而導致 中共保守派再也無法對此次學運坐視不管。

毋 忘 六 四 : 認 識 天 安 門 事 件 p.48


時事探討 5月17日,鄧小平決定調動軍隊進京,實施戒嚴。隔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出面與學生代表 進行戒嚴前的最後一場對話,這場對話最終訓話多餘對話,雙方不歡而散。5月20日,軍隊進駐北 京,抗議事件越發不安;其後學生領袖認為政府可能採取武力清場,曾一度提議學生暫時撤離天安 門廣場,回到學校另外組成相關團體,但遭到現場學生的反對。 6月3日晚上,戒嚴部隊指揮部下達了最後通牒,利用廣播發出緊急通告,要求市民待在家中。 半夜11點,解方軍在通往天安門廣場的西長安街與東長安街與阻攔軍方的學生與市民爆發流血衝 突,這是軍隊執行清場最嚴重的兩個地方。最終軍隊將坦克開入天安門廣場驅離現場學生,以數學 生與市民受傷來結束了這近2個月的自由抗爭。 作為生活在民主自由社會的我們,對六四可能非常陌生,甚至除了歷史課之外從沒在其他地方 聽說過這件事,即使知道了,對其歷史真相與後續影響漠不關心。但通過對歷史的回顧,我們看到 的是一群為了自由而拼命的年輕人。他們在抗爭、努力正爭取的,是我們大家習以為常的民主社 會。天安門事件並非單一的一天也並非單一的地點,而是同時出現在中國各地,爭取自由的吶喊 聲,最終以天安門廣場悲慘的一頁作為結束,也徹底的結束了中國的民主之路。願不遠的未來,為 了民主搏鬥而受苦的人們,都能呼吸到自由民主的空氣。

(圖/截自網路)

參考資料 六四事件:廣場備忘錄- BBC News 中文 |天安門|198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qqdUXXdgA p.49


《慈心學聲 CX Voice》編輯團隊 內容編輯|黃致瑋 版面編輯|林子筠 電子出版|林子筠 推廣文案|陳 沖、何訢淳 校園攝影|吳昕祐 文字記者|李可云、杜孟軒、張念翔、溫心妤、蘇彥儒、洪子喻、陳 禛、陳 沖、 林暐真、林暐哲、林子筠、陳泓錡 指導老師|黃致瑋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