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可樂部落

Page 1

|1


2|

目錄頁

02

可樂部落舊版地圖

04

可樂部落新版地圖

06

09

第一章 Qrgi 山胡椒盛產的部落

11

一、部落名稱的由來

11

二、部落第一批移住家族與可樂部落的治理

14

第二章 部落自然與人文景觀 一、可樂部落生命的泉源-Ayu Mdngu(無名溪)與蓄水池

17 17

(1)

Ayu Mdngu(無名溪)

17

(2)

蓄水池

18

二、兒時的樂園--立霧溪、新城水圳

20

(1)

立霧溪

22

(2)

新城水圳

26

三、部落家庭電影院

32

四、真耶穌教會在可樂

35

(1)

「潛行」宣教

35

(2)

狂風與神恩

36

(3)

光復後,信仰得自由

37

(4)

南澳信徒大遷徙始末

41


|3

第三章 可樂部落人物誌

43

一、Harung Ulay(哈隆.烏萊) --日治時期部落頭目

43

二、Masaw Mona(馬紹.莫那)--可樂國寶

45

三、Sibal.Umaw(西畔.烏茂)--可樂支柱

48

四、Ribix.Mahung(麗比呵.瑪虹)--部落助產士

50

五、Igung.Sibal(依貢.西畔)--環保英雌

55

六、田駿—部落素人演員

58

七、Tuki.Yabung (陳金利)--放牛的孩子

61

八、部落獵人

63

(1)

Atung.Quduh(謝泉利)--森林一哥

63

(2)

Kasaw.Harung(余茂林)—最厲害的獵人

65

第四章 部落工坊與人民團體

68

一、部落工坊

68

(1)

雅朋工作室

68

(2)

叔惠工作室

70

(3)

肯恩基武茂工作室

73

(4)

賽德克文史工作室

75

(5)

大地工作室

77

二、部落文化推動團體

82

(1)

可樂文化傳承協進會

82

(2)

都魯彎文教協會

84

(3)

花蓮縣柏達散文化學會

90


4|


|5


6|


|7


8|

花蓮廠區俯瞰可樂部落全景(圖片/田少偉拍攝)


|9

序 可樂部落位居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下富世,於西元 1927 年(昭和 2 年)第一 批扎根於此的部落是來自原祖居地 Qrgi(可樂義) ,在日本人「理蕃政策」的殖 民統治下,這裡混居了許多其他部落的住民,包括 Tpuqu(陶樸閣) 、Kbayan(古 白楊)等家族部落,讓這個新部落呈現有別於以往的部落樣貌。

事實上,我們在經歷了荷蘭、西班牙、漢人及日本的侵入與略奪,嚴重破壞 了我們原住民傳統文化延續性,以及傳統規範(gaya)體系,大大的改變族人對自 我身分認同,也對後代子孫的族群認同產生深遠影響,這是當代族人最需深思的 文化傳承議題。因此,搶救文化的命脈是我們最急迫要作的首要任務,尤其是追 尋部落文化的口述歷史記憶,亟需積極採集整理,以避免產生文化斷裂而造成族 群傳承缺漏的遺憾,而這些認識要先從認識自己做起,認識自己的部落環境,認 識自己部落裡的人事物的故事做起。

本報告採集內容即在針對上述想法,進行部落訪談與口述採集,此次資源調 查的內容以我們部落即可樂為主,經由實際踏勘可樂部落家族歷史與遺跡;有些 族人因在生活層面以及居地環境不同,在訪談中提起不少讓人懷想的生活記憶及 故事,經過本計畫小組詳予整理後,一一回顧早期部落族人的生活史,有精彩, 有悲歡,有感動,有風華,豐富了可樂部落的生活面貌,也為我們這個看似平實 的部落留下彌足珍貴的見證。


10 |

1914 年可樂部落尚未形成時的風光(圖片/葉柏強提供)


| 11

第一章 Qrgi 山胡椒盛產的部落 一、部落名稱的由來 我們部落位於立霧溪出海口南岸,海拔約三十五公尺的台地上,正確的位置 位於富世公墓的無名溪(Ayu Mdngu)以南一帶。在行政區上屬於花蓮縣秀林鄉 富世村一至四鄰,現(2014 年)有 177 戶 743 人。目前可樂部落內,除了四戶 阿美族,八戶漢人,以及三戶由宜蘭縣南澳鄉(Piyahaw)碧侯村遷來的 Tayal (泰雅族)外,其餘均為自稱人為 Seejiq 的東賽德克人。 西元 1927 年(昭和 2 年) ,日本政府實行集團移住政策之後,採用鼓勵的方 式先將外太魯閣地區的 Qrgi(可樂義)部落遷於此地,也是目前部落中最大的 群體,先遷往現居住地。 部落取名為「可樂部落」與祖居地的名稱有著極大的關係。最早遷徙到這裡 的部落原名為 Qrgi(可樂義) ,這個地名是有它特殊的意義。祖先從南投往東遷 移的時候,訝異的發現到這個這裡長了好多 mqrig 的植物,於是就在此地安頓下 來,形成部落,因為,mqrig 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族人自古以來的最佳調味料。 Mqrig 為山胡椒,泰雅族語稱為「馬告」,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花,夏 天結果實,味道類似胡椒和薑的綜合,所以當先祖從南投地區遷徙到這裡的時候 發現有很多的山胡椒,就像回到祖靈地一樣,就在這片山胡椒林區安頓下來,並 以 Mqrig 作為部落的名字。我們賽德克語的 mqrig 發音似「可樂義」,遷到山下 後,我們仍然承襲舊部落的名稱為 Qrgi(可樂義)。 「可樂義」之名亦是由 Qrgi 的漢譯而命名之,為了好念,好認,故把「可 樂義」簡稱為「可樂」。 部落於日據時代陸續有 Swasan(蓮花池) 、Skriyan(西奇良) 、Tmuwan(德 木丸)、Raus(荖西)、Skahing(斯卡亨)、Tptu(天祥)與 Pruwan(布洛灣)、 Ptakan(巴達干)、Sdagan(斯達干)以及來自陶賽的 Tuda(都達)群等部落的 人遷移至此,現今的可樂部落大致維持這些不同來源部落成員的組合。


12 |

「勇士射箭」戍守在部落入口處

Qrgi(可樂義)舊遺址

Qrgi(可樂義)傳統領域


| 13

Umaw. Sibuy(烏茂.西普伊/田麗範), 行事嚴厲的首領 Sibuy.Umaw (西普伊.烏茂,中立者)全家福

Sibuy.Umaw 長子。 Sibuy. Umaw 與 Umaw. Sibuy 為父子關係,此 為賽德克族命名的方式,採「父子聯名」制, 子女聯父名於自己的名字之後之故

Sikac.Pisaw(江阿梅)耆老(2014.10.16)

江罔市 耆老(2014.10.07)


14 |

二、部落第一批移住家族與可樂部落的治理 可樂部落當年遷移的經過,有其奇特的故事。 居住於立霧溪上游的 Qrgi(可樂義)部落族人,田氏家族是最具影響力的 部落人物,田氏先祖 Umaw.yakaw(烏茂.亞告)是部落領袖,勇敢善戰,威嚴好 強,也可說是部落裡的靈魂人物,部落裡有什麼大小事務發生,都經過他來斡旋 處理平息爭端,很受族人尊重,部落遷徙至現居地,也是在他首肯下才從山下搬 下來的。 Umaw.yakaw 的孫子 Umaw. Sibuy(烏茂. 西普依,漢名田麗範),回憶當初 部落從原居地遷移下山的過程時說,「日據時代,日人為了要方便管裡住在深山 裡的族民,鼓勵族民遷下山來居住以便於管理,當年日人去山上找部落領導人 Umaw.yakaw,也就是我爺爺,勸他帶著族人離開山上的部落時說,族人下山可以 過很好的日子,有農田可種稻,種了稻子就有好吃的白米吃,不用在山上老吃地 瓜、小米、芋頭等之類的雜食食物,還可以接受教育增加知識,也可以學得很多 現代技藝及醫事等之類的學識」 。好說歹說好不容易說動 Umaw.yakaw 願意下山看 看。 日本人先帶 Umaw.yakaw 及代表人等前往現居地探勘時,Umaw.yakaw 講的第 一句話是,「這個地方這麼沒有森林,沒有大樹,不適合我們族人住。」言下之 意是沒有獵物可獵,沒有食物可吃,族人怎麼生活?就這樣又回到山上去了。 後來日本人想通了,要促使他們下山一定要有個誘因,請了個會蓋房子的阿 美族工人來蓋幾間木屋,耕了幾塊田種稻子,又去說服他們說:「你們下山會有 房子住,也會有田地用,可以種稻子,種植很多食物。」又把他們請下來看未來 的居所。這次來,大家看到有房子可以住,又有田地可種植農作物,這下他們就 滿意了,回去勸說族人,經過族人商議的結論,大家都同意下山遷出。在離開祖 居地時,Umaw.yakaw 和族人們合力立了一塊大石頭在祖居地上埋石為證,並舉


| 15

行和土地離別儀式告知祖靈將要離開這片土地另闢天地。之後 Umaw.yakaw 帶著 族人離開的祖居地遷到現在的「可樂」部落。日人也承諾分配了房子給他們,分 別給當時有力的人士:Pisaw.Yakaw(比掃.亞告)、Mona.Yakaw(莫那.亞告)、 Sibal.Umaw(西畔.烏茂)、Sibuy.Umaw(西普依.烏茂)、Pisaw.Umaw(比掃.烏 茂) 、Lowking.Sili(洛金.西利)等人,他們是第一個落戶到可樂部落的居民。 第二批來的是陶賽部落的 Tuda 人,接著其他部落的族人陸續遷入。 Umaw.yakaw 育有三子:長子 Sibuy.Umaw(西普伊.烏茂) ,次子 Teylung.Umaw (得隆.烏茂),三子 Sibal.Umaw(西畔 .烏茂)。當 Umaw.yakaw 年紀大了,他 將部落首領之位傳給他的長子 Sibuy.Umaw(西普伊.烏茂)。Sibuy.Umaw 曾受過 日本教育,擅長木工,聰明、勇敢,有他父親 Umaw.yakaw 的氣勢,承繼父業, 領導可樂部落的族民,日人也非常的仰賴他繼續領導可樂部落族民來連絡部落事 務。 日據時期首領負有管理族人的部落事務,職務有如當今村長一樣的性質,為 族人服務,但在管理制度上還是沿用族人一貫的傳統作風,遵循祖先的 gaya 來 治理生活的規範,管理非常的嚴謹,不能觸犯 gaya 的規矩,不然會受到嚴懲。 部落裡的長輩 Iping.Lahang(江罔市)、Sikac.Pisaw(江阿梅)異口同聲的提 到早年曾經發生過的一件事 , 他們說 :「以 前有個婦女因為不守婦道而被 Sibuy.Umaw 剝光衣物鞭打、剪髮,最後還驅出部落。後來部落婦女都以她為戒 而有所警惕,不敢違規。」這是當年所發生的違反習俗規範受懲的事件之一,這 樣的嚴懲也有導致有違反習俗規範的婦女為顧顏面不被受罰而跳河自殺的事件 發生。


16 |

Ayu Mdngu(無名溪) ,從山頭到立霧溪口直到

富世橋橫跨無名溪,於民國 91 年 7 月竣工。有

底,可樂部落就是從這溪流向南隔下去的,當

了這座寬大的橋道路, 南北往返之交通更方便

年部落就靠這一條溪的供養,是個很珍貴的水

更安全了,小朋友上、放學都不用擔心交通的

資源區。

問題了

石頭上的凹溝是水打的刻痕,可見當

無名溪上的磐石不易動搖

年溪水之大。


| 17

第二章

部落自然與人文景觀

可樂部落是個典型的農村聚落,雖然沒有什麼優美個風景景點,但是我們的 部落山水景觀與我們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每個景點都有我們的生活故事。

一、 可樂部落生命的泉源— Ayu Mdngu(無名溪)與蓄水池

(一)Ayu Mdngu(無名溪)

位於富世公墓南側的河流我叫它為 Ayu Mdngu,也就是無名溪的意思。這條 曾經是可樂部落的命脈,我們賴以維生的水來源,但是,從來沒有人為這條溪流 取過名字,久而久之 Ayu Mdngu 卻成了它的名字。Ayu Mdngu 位於 Qrgi 部落和 Ayu 阿優(中富世)部落的中間,很自然的成為兩個部落間的分隔點,曾經有的 汩汩溪水流向立霧溪口。 早年它有著豐沛的水源,水流終年不斷,我們的飲用水都來自這條溪流,曾 幾何時,這條溪水有時成了條旱溪,不見一滴水,或許是因為長年來地質變化所 造成的,也許受到風災、地震及大水的沖擊,改變了水流的流向,也改變了流水 的水道,也許水源頭被攔截了也不一定,讓這條溪流失去於本旺盛的水流,偌大 的河床常常只有石頭散落其中,不見溪水潺潺,只有颱風來襲或長期下大雨時才 會有大水出現,還其本色。


18 |

(二)蓄水池

日據時代,自來水尚不普遍,部落裡當時沒有自來水可用,為方便族人取水 使用,在部落公共道路上用水泥砌建兩座蓄水池,蓄水池裡所儲存的水源即來自 無名溪。 族人從 Ayu Mdngu 上游用管子把水引到蓄水池裡儲水,當時接管的情形現已 不可考,部落裡沒有人聽過那段故事。儘管如此,這兩座蓄水池蓄養了整個部落 卻是不爭的事實,族人每天生活的開始都是從這兩座蓄水池開始的,從提水到家 裡作家務,煮飯、大掃除、洗澡及煮豬飼料等等,都仰賴這兩口蓄水池裡的水。 民國 63 年,可樂部落陸續裝設自來水,從此擺脫了家裡無水用的煩惱,帶 給部落家庭很大的便利,這兩座蓄水池的功能逐漸減弱,加上 Ayu Mdngu 溪水日 漸乾涸,兩座蓄水池陸續被打掉,只成為記憶中的星點。


| 19

Taki.Lawa(江武生)指著對面人家的圍牆說:「以前供部落族人儲水用的第二個蓄水池就建在那 兒!這是日據時代做的,水是從 Ayu Mdngu 上游用管子接到部落來的。這個蓄水池對部落族人 太重要了,吃的、用的、洗的都要靠它。」(2014.10.21) 部落耆老古 Sakay.Jiwang(古阿冬)說: 「第一 座蓄水池就在我家圍牆後面位置,那是我們永 恆的記憶。那年代的我們,生兒育女那少得了 水,沒水就好像沒了生命。以前沒有免洗尿 布,完全是用布料來製作換洗用的嬰兒尿布, 光是洗尿布就會讓媽媽們用水永遠用不夠,更 還要做其他的家務事呢,很辛苦。」 (2014.10.21)


20 |

二、 兒時的樂園--立霧溪、新城水圳 人的一生童年是最快樂的時光,在部落裡若要說起兒童樂園的話,莫過於立 霧溪河床、富世水田地,水圳大水溝這幾個地方了,這裡可是部落孩童遊玩的美 麗天地,尤其仲夏時節,大人帶著全家大小到立霧溪口游泳、戲水,冰涼的立霧 溪水,是老天給的天然戲水區,也是天然的消暑配方。 秋收季節,孩子和大人一起做工、收割、曬穀,農忙之餘,抓昆蟲、老鼠、 小鳥等燒稻草烤來吃,串烤燻著濃濃的稻香味,吃在嘴裡口齒留香,美味無窮。 到了晚上,躺在柔軟的稻草上數著天上的,星星,看月亮,享受田園之美好,也 是一種幸福。


| 21

伯勞鳥

老鼠洞

昆蟲


22 |

(一)立霧溪

立霧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奇萊北峰與合歡山之間的塔次基里溪,一路匯集托博闊 溪、慈恩溪、瓦黑爾溪之後,於天祥附近與大沙溪(上游是陶塞溪)交會,自此 以下的河段稱為立霧溪,隨後有荖西溪、科蘭溪及砂卡礑溪匯入,一路奔騰東流, 穿山切谷,蜿蜒曲折行進了 58.4 公里,流域面積有 616 平方公里,於新城北方 注入太平洋。 立霧溪與黃金 立霧溪又叫金沙溪,是條曾經吸引許多人前來淘金的河川。根據日本人類學 者伊能嘉矩所著《臺灣文化志》中記載,早在 16 世紀葡萄牙人便以葡國的產金 地「金河(Rio Duero)」為台灣東海岸的花蓮溪流命名,由此可以看出台灣最 早出現的黃金,即是來自台灣東部海岸地區。17 世紀時,吸引了西班牙人、荷 蘭人相繼來此探金,但僅找到河川下游的砂金。大正 5 年(西元 1916),日本政 府開始在立霧溪下游開採砂金,經過 18 年探墈才在中游發現黃金礦脈,同時開 放民間申請淘採砂金,由於申請者日眾,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還特別開闢一條「產 金道路」,正要計畫大規模開採時,卻爆發了太平洋戰爭,迫使採金計畫中斷。 戰後時期,由退輔會接收立霧溪出海口採礦權;屏風山金礦採礦權為私人申 請取得,但因品位不高,開採成本日增,且粹取金礦廢液污染立霧溪,後由太魯 閣國家公園補償退出。礦區因為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而禁採,加上出海口所獲之 金礦價值不敷成本,亦於民國 80 年(西元 1991 年)停止作業,使得淘金熱潮也逐 漸趨緩,只有在颱風過後,可以看到鄰近居民帶著鐵盆及簡易的篩具,在出海口 淘金的景況,立霧溪四百年來的採金史也終告落幕。


| 23

立霧溪之名源於位在溪口北岸的太魯閣族原住民崇德部落 崇德原名為得其黎(Takkiri)社 日治時代譯為日語漢字「立霧」(Tatsukiri),戰後沿用「立霧」之名


24 |

兒童的遊樂園 對部落孩童來說,立霧溪所留下來的最美麗的回憶,是父親帶著孩子及釣魚 用的魚餌、魚竿等到立霧溪河床去抓溪魚、溪蝦、螃蟹,那時候,大人小孩在日 光與溪水的照映下,曬紅了臉,尤其當他們帶著魚獲回家時,臉上開懷的表情更 有一股不自覺的滿足感。 早期立霧溪的溪床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而是一條很深很深的溪流,溪水穿流 過大大小小的石頭縫裡,魚群、蝦兒、螃蟹就藏在含砂的溪水裡,以前還很容易 就能抓到高價值的溪鰻,而且只要去一趟溪口,就有抓不完的螃蟹,吃不完的魚 呢!大人們悠閒的釣魚,小朋友就在沙灘上堆砂作城堡,作泥人,打泥巴戰,玩 到全身變成泥巴人,那沒關係,沖到水裡一下又恢復原來的樣子,孩子玩得開心 極了。

失去光彩的立霧溪 如今立霧溪河川生態環境己改變,為了蘇花公路北東運輸更加快速,興建太 魯閣大橋,在 1999 年 2 月動工,2002 年 7 月 3 日通車啓用,加上北迴鐵路要建 橋,在施工期間未考慮到河川生態,河川屢次改道,再者花蓮縣政府為東北砂運 採取砂子、大石頭北運,整個河川生態遭破壞,生物多樣性棲息地無法生存,導 致無法恢原,大人小孩子無法享受到早期生態美景。


| 25

日據時代採沙金

砂石車、坑巴,成了現今立霧溪的寫照,往日豐富的生態已成追憶


26 |

(二)新城水圳

中央山脈由西向東,立霧溪從北到南的新城鄉順安、三棧,秀林鄉秀林地區, 位於立霧溪和三棧溪間,是三層的河階台地,面積約七千五百公頃平野,表土多 屬砂質壤土,保水率低,向來只種植玉米、花生、甘薯等耐旱作物,沒有灌溉設 施,產量不穩,也無法種植高經濟作物,成為名符其實的看天田。 1963 年,省水利局的調查規劃,發現大部分土地可以自然引水灌溉,提出 了新城圳灌溉工程計畫概要。 新城圳的水源,引自立霧溪發電廠的尾水,從發 電廠放水口設置進水工,引水橫過立霧溪到右岸,開闢渠道幹渠六八六五公尺, 另有支線七條,分線十七條、排水路四條,水圳橫跨可樂部落灌溉到秀林、新城 台地約五百六十公頃的農地,另外有九十公頃抽水灌溉。 新城圳灌溉區半數以上土地為公有,工程完成後並由花蓮縣政府辦理重劃、 放領,提高農業效益。新城圳灌溉區域內,經營的農作物雖然不是以水稻為主, 但是有了灌溉水源後,農作物產量增加、品質提升;而且因社會變遷,非農業用 地逐漸增加,除了農業生產外,對工業利用、家居生活等甚有助益。 1970 年新城水圳引水到可樂部落農地作農田灌溉用,水道橫跨可樂部落的 下方農用園地,豐沛的水力順著水圳流到農田,有了這個水圳的供水,可樂部落 才開始種植水稻。


| 27

新城水圳位置圖


28 |

Sibal.Umaw 與稻榖的照片,見證早年新城水圳帶給部落族人生活上的豐足。 Sibal.Umaw(田三多)於日治時期畢業於農業專校,光復以後,他以學得的農 業知識鼓勵部落種植水稻及蔬菜水果,將技術轉移給農民,在大家的努力下, 在 1980 年可樂部落在秀林鄉算是最富裕而可自給自足的村落,各部落甚至新城 的農民皆到可樂部落這裡取經觀摩。


| 29

新城水圳就在部落的下方,水深到淹過大人的頭,它可稱得是部落游泳池,大 人會帶著小孩到水圳裡玩水,游泳,洗野外澡,尤其是炎熱的夏天,幾乎都會 看到部落的孩子「噗通」 「噗通」的往水裡跳來消暑,跳出來就飄到水溝牆爬上 來,這是他們的自然游法,每到夏天部落的孩子各個都是皮膚亮亮的「巧克力」 人,只有牙齒是白的。


30 |

這裡就在離部落不遠的產道邊,沒有自來水時是部落婦女聚集洗衣用水的好 地方,大家都圍在水圳旁你一洗我一洗的邊聊邊洗衣,這樣的場景往往勾起部落 婦女溫馨的回憶,因為她們會在這裡不避諱的談天說地談論事情,了解部落大小 事,暢談個人生活的心歷路程,抒發心靈的抱怨,解開心中的鬱悶等,經過彼此 的了解及對話,都會在這裡找到答案,互相交換意見相互鼓勵,彼此交心彼此關 懷,促進部落情感之凝聚力,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及能量,發揮部落成長的軟實 力,母性的光輝足以撼動人心來造就民心的思維的。


| 31

婦女洗衣分早段班(沒上班的)和晚段班(上班族的)制,假日時不分班的 一起來個洗衣樂,有時一時興起還會打水仗呢!洗衣也順便洗澡了,孩子也順便 抓來洗個冷水澡,部落的孩子從小就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健康又活潑,免疫力 很強,很少生病。農人早出晚歸,牽著牛隻下田耕田、犁田農物忙,農夫的辛苦, 牛隻的賣力,該給點勉勵,農夫經過此道路停下來,捲起褲子,洗去腳上的泥巴, 也順便給牛喝喝水,沖沖澡,就這樣做完了一天的工作,乾淨平安的回家,這就 是那年代的部落寫照。


32 |

三、 部落家庭電影院 憶起當年電器化的生活漸漸進入到家庭,只要有電,電器設施及產品就會服 務到家,記得第一次有黑白電視問世時, 有能力買電視機的族人沒幾戶, Sibal.Umaw(西畔.烏茂/田三多)及 Hana.Jiri(哈娜.吉利/胡美菊)是當年有 能力買電視機的族人,族人看到電視機的樣子、畫面,有如電影院裡影片的縮小 版,有影像,有畫面,還會有很清楚的聲音可聽見,部落族民看了非常好奇又驚 呼,有族人說: 「電影可以搬到家裡來看啦!」當時的日本摔角節目的「馬場」、 台灣布袋戲的「史豔文」、少棒比賽的國際賽實況轉播,都是當年最有魔力的節 目,只要節目一開播,包管 Hana 與 Sibal 家裡或是門口擠滿了大大小小的人, Hana.Jiri(哈娜.吉利)說:「我家的走廊和窗戶都會站滿或坐滿來看電視的鄰 居族人,他們對電視節目非常的好奇,也很愛看。」 Hana 家的電視機購於民國 62 年,人稱「先生娘」的她,常常一早摸黑出門 騎著腳踏車到市場批小雞或是穀類到各部落裡沿街賣,傍晚後則開店做小吃生意, 尤其是亞泥在花蓮設廠後,小吃店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她說:「我一個晚上可以 賺 6000 元。」在當時一位老師的薪水一個月只有 600 元的年代,Hana 以她勤奮 認真的態度經營生意,累積了許多財富,而有能力買下部落理的第一台電視機, Hana 說:「日立的,21 吋,黑白的。那時候沒有彩色電視。」


| 33

60 年代即以購買電視機的 Hana.Jiri。(2014.10.30)


34 |


| 35

四、 真耶穌教會在可樂 部落族人對其宗教信仰非常的篤信,是個最忠實的信徒,原因是在日據時代, 族人信仰受到日人壓迫時,發生了宣導神教的負責人神奇被救的奇妙事件,及族 人本身因故而脫險的奇異事件。族人因而深信只要有信仰,生命才會有寄託,撫 平心靈的不安。目前富世村可樂部落有 80%以上的部落族人都信仰「真耶穌教」。

(一)「潛行」宣教

真耶穌會在富世村能夠發展與「去病」這件事息息相關。 部落耆老 Igung.Sibal 說,「日據時代,Sibal Umaw 在 1939 年罹患嚴重的 肺結核被公立醫院宣告無法醫治,後來由花蓮真耶穌教會教友吳石連先生介紹信 主受浸,而得起死回生,乃將真道傳播於該族山地各村,當時我們沒有信仰的自 由,隨時會受到日本警察的迫害,於是採用「潛行」的方式宣教,直至光復後始 得信仰自由,真正成了信仰真耶穌教會的第一個種子。」 1943 年,日本警察大肆虐待信從「主耶穌基督」的族人,那時 Sibuy.Umaw、 Teylung.Umaw(得隆.烏茂) 、Pisaw.Umaw 等兄弟成立了「真耶穌教會」 ,可以說 是經歷了不少的災難,日本警察嚴禁族人信「主耶穌」,族人們幾乎是躲著日本 警察偷偷摸摸的聚會聽神的福音,去聚會時,都會背著背簍,拿著鋤頭或是拿掃 刀假裝要到田裡工作,實際上是要到隱密的地方或山洞聚會,也就是「潛行」的 方式宣教,耆老 Sikac.Pisaw(江阿梅)說:「如果不幸被發現,除了會沒收聖 經被燒毀,族人還會被毒打到要死不活的只剩一小口氣,很慘忍,很不人道,曾 經有族人因受不了被毒打的苦難而到信山自盡解脫。」


36 |

(二)狂風與神恩

Sibuy.Umaw 的三弟 Sibal Umaw 因病危信「主」而得救,故暗地裡一直從 事宣揚宗教教義的工作,日本警察得知就被抓去駐在所毒打,拷問,還有另外一 位叫 Iyang.Umin(依樣.烏民),因信奉「基督教」也被抓去嚴刑拷問,當時就 他們兩個人在駐在所面對生命的威脅甚至要除掉他們。日本警察在想,如果不除 掉 Sibal Umaw 和 Iyang.Umin 這兩個人,恐怕以後信徒會越來越多而無法收拾。 就在那時,天氣好好的卻突然黑雲密佈下起大雨,天氣開始吹起狂風。 耆老 Tumun.Talung(徐玉香)說:「很奇怪的現象是,狂風跟著他們吹打, 如同在做夢一般。狂風吹倒了日本所有住處、神社,及一些族人房屋。」日本警 察看到這樣的狀況,也被嚇到恐懼起來了,就說: 「啊!他們的上帝的確存在啊! 可真是可怕敬畏啊!」於是日本警察傳話給族人:「趕快!「趕快!趕快來帶走 Iyang.Umin 吧!」 那時狂風持續,族人勇敢的到日本警察駐在所,揹著 Iyang.Umin 回家,他 們看到 Iyang.Umin 被日本警察所毒打的痕跡 、 瘀青 , Iyang.Umin 的先生 Yudaw.Losing(尤道.羅興)」與他的父親 lowsing.Pawan(羅興.巴萬)看到此 情形泣不成聲。lowsing.Pawan 對 Iyang.Umin 說: 「還好妳能夠回來,再能看到 妳」 ,Yudaw.Losing 也說: 「我還以為妳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那時 Sibal Umaw 早就在夜黑風高得當兒被人救走了,經過一場天怒似的狂風大雨的吹慘,之後日 人再也不敢壓迫族民的信仰。


| 37

(三)光復後,信仰得自由

到了 1945 年(民國 34 年)8 月 14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宣布無條 件投降,台灣光復,日人一一遣送回國,台灣重回祖國的懷抱,此時人人享有宗 教信仰的自由,族人從此也免除了因信「主」被迫害的恐懼。在可樂部落中產生 的真耶穌教會迅速地成為跨越原居部落成員的共同信仰。Sibal Umaw 把個人所 累積的財富,成為真耶穌教會擴展中的一個重要資產,他捐錢、捐地來興建教會, 教會於在 1945 年 12 月 8 日完工。 早期的教會是用木頭蓋的,蓋在一鄰 1 號 Sibal Umaw 的土地上,那時有個 鄰近 Tpuqu 部落的張文進夫婦,受到 Sibal Umaw 的感召而信真耶穌教,非常熱 中教會的牧道工作,Tumun.Talung 說: 「為了讓他安心牧道免於路途長程的奔波 及生活的安定,Sibal Umaw 送他一塊土地在教堂旁蓋房子,負責主持教會的工 作。」 後來信徒由 60 人增加到 180 人,教堂不敷使用,在信徒共同協商之下 Sibal Umaw 在 1950 年又在二鄰自家旁捐地蓋了較大的教堂,以新台幣 60 萬竣工方便 信徒聚會,同時幫助部落裡的人,堪稱部落國寶的廖守臣當時也受到教會許多協 助。來自清貧家庭的廖守臣,就讀台大時每逢寒暑假他都在真耶穌教會樓上的房 間住,並由 Sibal Umaw 提供他每日的飲食所需,讓他無後顧之憂的安心讀書。 往後,由於時空環境及世代的變遷,在科技資訊發達的年代,要使教會與國 際接軌,意欲興建多元建構的教堂,在教友的集資及努力下,又在 1978 年三鄰 興建了現代化規模不小的教堂,有住宿、有餐廳、有聚會所等設備,宗教建築是 可樂社區的標地,外地來的遊客,只要看到真耶穌教會高大的建築物,就知道已 進入可樂社區了。


38 |

真耶穌會第一座教堂

受 Sibal Umaw 感召而牧道的張文進全家福(徐玉香提供)


| 39

第二座建造的教堂

年長教友於教堂前合影留念


40 |

訪 查 對 象:Wilon.Solo 威浪.所羅 出 身 地:碧候 Piyahou 訪 查 對 象 家 屬: 父 Amay.Piho 阿邁.比候 母 Wasiq Talong 瓦西荷德隆 出 生 日 期:民國 14 年 訪 查 時 間:99 年 3 月 19 日 查 訪 人:田貴芳(古宏.希盼)


| 41

(四)南澳信徒大遷徙始末

威浪.所羅是我姑丈之胞兄,今年 85 歲,因姑丈 Pasan.Wtou(漢名洪開春) 因病去死,19 日參與出殯。威浪與筆者之父親 Sibal Umaw(西畔.烏茂)是結拜 兄弟,藉機會訪談昔日百年初部落互動與文化狀況。 我於西元 1947 年時從南澳遷移可樂部落,到了 1952 年 7 月返回碧候部落。 筆者基於好奇之心,即問他,碧候部落是泰雅族,何因遷移?他記憶猶新回我說, 當時國民政府來台時,政局不太穩定,部落那時習俗(gaya)非常嚴慎,我從在日 據時代信仰真耶穌教會,與 Sibal Umaw 到各部落傳教,在日據時代嚴禁信仰外 來宗教。 西元 1947 年,民國 36 年,台灣光後初時,碧候部落因當時村長,也是部落 頭目的豆カ.威浪要堅持維持以習俗方式拜祖必須飲酒來祭拜,如果不從就懲罰。 當時我們部落有 20 多位之泰雅族因信仰主耶穌,難從頭目之意,頭目即把我們 20 餘人帶南澳駐在所(今南澳派出所)全部全部關起來被毒打,被關 10 天當中我 目擊一位族人被警察持粗藤條捧打頭部,次日被打的族人死了。當時頭目擁有權 威性,警察也是族人住大同鄉人,協助頭目執行習俗,最後一天因颱風來即把我 們放出來,族人遭毒打不忍心,商議遷移,我率 21 位族人帶著簡單行李,自南澳 部落徒步越過姑姑子(今和平),適逢路坍方,溪水過和平部落, 走了兩天路程抵 可樂部落。


42 |

Wilon.Solo 率 20 餘人抵可樂部落,Sibal Umaw 安置他們居住,也也安排土 地分配的作業,因他們都信奉真耶穌教會信徒,在神賜助下相處非常融合又相互 協助。 Sibal.Umaw 當時是可樂部落頭目,在國民政府土地分配政策不明,當時頭 目絕對有擁有權利分配土地,也教授他們如何種植蔬菜、米(旱米)、地瓜、玉米、 小米等來自給自足,同時 Sibal Umaw 受過日本番教育農業班,了解農作物種植 法,使 Wilon.Solo 率泰雅族 20 餘人在可樂部落六年當中安居樂業。

耆老 Ipay.Hobu,也是當年為了信仰而遠從南澳來到可樂部落定居的人之一


| 43

第三章 可樂部落人物誌 可樂部落是個人文氣息濃郁的地方,部落裡頭蘊藏著許多各色各類不同的人 文故事及部落事蹟,有才有藝的人物也不少,一起來看部落裡傑出人士。

一、 日治時期部落頭目 Harung.Ulay(哈隆.烏萊) 西元 1926 年歷經日本討伐事件後,居住在陶賽流域竹村的都達群(今賽德克 族)被迫分別遷移山里(今日卓溪鄉山里部落) ,有一群是 Harung.Ulay 頭目率領 約 30 戶遷入今日富世公墓、可樂部落無名溪旁,佔地約 3 公頃。材添喜媽媽說, 「搬遷下來時恰巧遇上颱風,所有人暫時住公墓旁,山上還有 4 戶人家沒有跟著 遷下來。颱風過後,頭目派人前往山上部落支援搜救, 詎料,下山時來了一陣大 豪雨,前往救援的人及四戶人家被大水沖走全部罹難……」徒留悲痛與遺憾。 頭目 Harung.Ulay 百年前與太魯閣族有前世代仇恨,互不來往, 雙方族群通 婚後有了良性互動關係,往來密切,昔日仇恨一筆勾消失。頭目 Harung.Ulay 的 堂妹 Ribix.Mahung 嫁給可樂部落頭目 Sibal.Umaw,在親上加親之下,為了融合 兩族群感情,Sibal.Umaw 允許都達群遷入可樂部落(今 3-4 鄰),雙方就有另訂 多項規範公約,這項公約成了族群融合的最大功臣: 1. 獵人雙方可以越過狩豬區 2. 所獵之物部落分享,不可有買賣行為 3. 農忙時期相互義務協助,也鼓勵部落的人從事種植農物、蔬菜、養牛 等, 由專人指導 4. 對於 Gaya 絕對遵守,違反者由雙方頭目裁決


44 |

陶賽群都達頭目 Harung.Ulay

頭目 Harung.Ulay 夫婦與楊南郡夫人合照


| 45

二、 Masaw.Mona(馬紹•莫那,漢名:廖守臣)-可樂國寶 廖守臣出生於 1939 年,1968 年和 Iqaw(高玉英)結婚,生了三個孩子,一 子二女。廖守臣畢業於台大歷史系,台大教授李亦園和陳奇祿很重用廖守臣,廖 守臣於在學時就在進行泛泰雅族的歷史、人類的田野調查,直到畢業後仍在進行 這項工作。 60 年 1 月 1 日 Iqaw(高玉英)任職於秀林鄉衛生所, Masaw.Mona 回鄉後 則在花中任教,剛開始,每天騎摩托車去花中上課,後因有支氣管炎的老毛病, 容易感冒的關係,因而搬到花中宿舍住,以免路程奔波而生病。 Kuhung.Sibal 說: 「以前 Masaw.Mona 家裡非常非常的窮苦,住教會,吃 Sibal Umaw 家。」 廖夫人回憶當時說: 「Masaw.Mona 有時候窮到連飯都沒得吃,他的哥哥有時 也不太會關心他的起居生活。」廖守臣的爸爸 Mona.Siyat 是荖西部落人,部落 人遷徙到可樂部落來時都很窮,Masaw.Mona 到花蓮花中讀書時沒錢坐車,有時 用走路的到學去上學,他有個好心的堂姊叫白幸茹有時會支援他,給他買衣服、 買鞋子。也很幸運讀的是公立學校,原住民的學生可享受公費,住宿、伙食、學 費都免費。因為他讀書成績很好,中學畢業後學校就保送他到中興大學讀數學系, 後來重考考上台大攻讀歷史系,終於找到了他的興趣。畢業後直接應聘到花蓮中 學教歷史課,教了十幾年。


46 |

1977 年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發表〈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 落遷徙與分佈〉兩篇成為日後學者研究花蓮太魯閣人遷移文史時不可缺少的重要 文獻。 1977 年廖守臣當選秀林鄉鄉長,公餘時間依然繼續從事調查研究,於 1977 年鄉長任內出版《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一書。 鄉長卸任後,到各補習班兼課,也在海星中學任教一段時間。 1997 年 3 月廖守臣受慈濟醫學院校長李明亮賞識,進入慈濟任講師,受院 方委託研究原住民健康醫療、文化生活等議題,並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 主持賽德克語太魯閣群辭典編纂計畫,1998 年出版《泰雅族》 ,之後又應聘到慈 濟大學人類學系教課,繼續他的歷史田調查工作,不過這次是做阿美族的人類史 調查。除了教學,還不時的開車往返台東、高雄進行田調,日日夜夜在做紀錄幾 乎都沒在休息,久了,身體也就發生了狀況,最後終於積勞成疾,病倒醫院一病 不起,於 1999 年 9 月 9 日病逝醫院,很令人不捨及難過。廖守臣的死不是只有 家人難過,相信也是族人的損失,因為還沒完成他的工作就這樣走了,是非常遺 憾的一件事。


| 47

廖守臣作者

廖夫人(高玉英女士)


48 |

三、 Sibal.Umaw(西畔.烏茂)--可樂支柱 Sibal.Umaw(西畔.烏茂,漢名田三多) , Umaw.Yakaw 的三子,他在原 Qrgi 部落時就受日本教育,昭和十三年(西元 1938)與屬 Tuda 系的校友 Ribix Mahung (麗比.瑪虹)結婚。

Sibal.Umaw 育有七個子女,女的三位,男的四位,他們夫婦很重視子女的 教育,早期的年代教育雖不普及,而且還有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但 Sibal.Umaw 再怎麼樣也要讓女孩子學得一技之長,因此長女學裁縫成了裁縫師,次女送她到 鄉公所上班,三女台中護校畢業從事護理工作,長子田貴芳讀警校刑警退休,次 子學駕訓當了國光號司機,三子讀陸軍官校,退伍後去遠洋,回來在花蓮亞洲水 泥製造廠上班,四子預官軍校退伍當警衛,其中長子田貴芳及三子田貴實退而不 休,極力在部落推動部落文化工作,推展文化事業,以傳承文化工作為業。 Sibal.Umaw(西畔.烏茂)在世俗場域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日據時代參加 農業技術研習,第一個帶領部落族人種植稻米,提升農稻生產技術,國民政府年 代,除了在經濟上的成就之外,在政治上他接連著當選了秀林鄉第四 (1953.3-1955.5)、五(1955.5-1958.5)、六(1958.5-1961.5)屆的鄉民代表 會主席,又接續當選第五屆(1961-1963)的花蓮縣議員為人民發聲。同時,他 又持續在教會中發揮其個人勢力,一方面呈現在他對於教會的客觀奉獻之上:每 次教會要做什麼事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捐出最多錢。另一方面他很有愛心,族 人有困難,總會慷慨的救濟人家,在部落成員的意識中,可說是部落實際運作的 核心人物,一生為部落、為教會默默的犧牲奉獻,很得部落人敬重。


| 49

Sibal.Umaw 擔任議員時期

代表會主席時的 Sibal.Umaw(右一)

Sibal.Umaw 日據時從軍(前排右二)

Sibal.Umaw(西畔.烏茂)

任公職時的 Ribix.Mahung(左)


50 |

四、 部落助產士-- Ribix.Mahung(麗比呵.瑪虹) Ribix.Mahung(麗比呵.瑪虹)是 Sibal.Umaw(西畔.烏茂)的妻子,是個 助產士,不論是在日據時代或是光復初期,她和另一名助產士肩挑起花東地區生 命承續,為人助產。 Ribix 是陶賽部落 Tuda 人,媽媽是有名的文面師,她的工作讓她必須得經 常游走各部落去給人家文面,一去數月都有可能,常常把孩子留在家裡,無法回 家照顧孩子只得託付親戚代為照顧,Ribix 也因此被寄養在親屬 Harung.Pitay (哈隆.比代)的家。 小時後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承受到不平的待遇是在所難免,但 Ribix.Mahung(麗比呵.瑪虹)心裡頭明白也很懂事,再苦的日子也要忍,她有 個表妹 Lowbaq.Harung (羅巴克.哈隆),很同情她的遭遇,偷偷的幫她處理家 人對她的不平事件,她很感謝表妹的禮遇,時常偷偷的哭泣自哀自憐為什麼自己 的身世是這麼的不幸,被大人離棄寄養在別人的家成長,但 Ribix.Mahung(麗 比呵.瑪虹)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不會因為這樣就放棄了自己,反而化悲痛為力 量,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在她年少時期漸漸長大了,她的父親 Takun.Suyang (達棍.素揚)要她嫁給年纪大她好幾歲的男子,Ribix.Mahung (麗比呵.瑪虹) 心想,這個時候嫁人,什麼前途都沒了,心一狠,簡單準備行李,利用晚間趁家 人不注意時逃離家裡,那時 Ribix.Mahung (麗比呵.瑪虹)不知哪來的勇氣會 這麼做,就是不嫁人要走出自己的理想而活。或許是冥冥之中命用之神的安排要 她這樣創造她的人生。


| 51

那晚,摸黑靠著黑夜的餘光悄悄的離家往南走,向著太魯閣口的方向逃出, 那時的路不好走,走累了稍作休息又繼續走,餓了,就摘路邊的野果來裹腹,不 知走了多久的時間好不容易走到達比多(天祥),在舉目無親的情況下,這時派 駐在陶賽駐在所的日本巡查員(兼學校校長相樂 武)在天祥看見 Ribix.Mahung (麗比呵.瑪虹)無家可歸,就接她到家長住,一邊幫忙做家事,一邊教她讀書 及做人做事的道理。Ribix.Mahung (麗比呵.瑪虹)也很爭氣,沒讓收留她的日 本警察失望,最後順利的以優異的表現當上助產士,也奠定了她在護理上的醫療 成就及她的夢想事業。 日據時代至國民政府的年代,在那落後貧窮的部落,要有個良好周全的醫療 設施及人員是不可能,Ribix.Mahung (麗比呵.瑪虹)有個三女兒叫 Igung.Sibal (依貢.西畔) ,小時候時常跟在媽媽身邊看媽媽接生,也當媽媽的小助手,在媽 媽的調教下對接生有一點概念,在訪談時意外聊起她一則難忘的回憶,她說: 「小 學六年級時,因母親赴台中參加護理講習,部落裡突然有一個孕婦產期到了要生 產,在沒有支援的狀況下自告奮勇來接生……」當時,她記起媽媽接生時用的衛 生用具及藥物,接生時的每一個步驟,從燒開水,接生,用酒精消毒紮肚臍,剪 肚臍,給嬰兒洗澡、穿衣等,從容不迫地按其順序順利的把接生工作做好,小小 的年紀能夠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真是奇蹟啊! 媽媽回來知道女兒自行接生的事,好感動也好訝異,但也很擔心萬一接生過 程中有任何一個承續沒處理好都會危及嬰兒的性命的,於是急急忙忙的到嬰兒家 中探視,幸好,嬰兒健健康康的,沒有出現任何的異樣,Ribix 這才放心。


52 |

對 Igung 來說,這是個令她感動莫名的一次經驗,這個經驗讓她心裡泛起了 陣陣漣漪,也想長大了要和媽媽一樣當助產士,後來她也順利的上了台中護校, 當起了助產士。 Ribix.Mahung (麗比呵.瑪虹)日日為自己的工作熱心付出及奮鬥,且服務 成積都有很好的口碑,加上因她年幼時日子過的苦澀,也很了解「貧窮」的苦, 因此平常都會接濟生活困難的人,樂觀好施,並告訴部落的族人如何脫困,不要 怕窮,努力工作就有希望,一生的人生傳奇,換來的就是在醫界上光榮的退休及 受人尊重而有尊嚴的人生,一直到現在,不只是山區部落,連住在新城鄉的漢人, 只要提到助產士 Ribix.Mahung (麗比呵.瑪虹)的事跡,人人都會比母指說她 「讚!」,想當然兒,她可稱得上是當年的部落風雲人物呢!,。

相樂 武(Takehi)全家福

Ribix.Mahung (麗比呵.瑪虹)

(穿警察制服者/相樂武彥提供)

助產士(中者)


| 53

Ribix.Mahung (麗比呵.瑪虹)接生


54 |

附錄 有關 Ribix Mahung 在當年媒體登載的事蹟如下:

(一)聯合報刊登事蹟 Ribix.Mahung (麗比呵.瑪虹) 助產士接生台灣光復後第一公務員在富 世衛生所, 也曾經獲省政府時衛生處頒贈「義行可風」頒獎

(二 )聯合報 1956 年 4 月 6 日登載有 功 醫 事 人 員 記 錄 田禮美:女、四十三歲,花蓮縣(山地)籍,花蓮縣秀林鄉衛生所富世 村衛生室山地助產士。她係一位資格很老的山地助產,從事工作已歷二 十五年,始終在她鄉里服務,她不祇是該鄉婦女會之領導者,也是四男 三女之幸福母親。自她開始工作以來,每年經手接生凡百餘人,現在該 村廿五歲以下之青少年男女,幾乎全部是由她接到這個世界來的,並且 直間接都受到她的照顧而長的。

三女兒 Igung.Sibal(依貢.西畔/田春綢) 描述國小六年級接生狀況

任職醫院護士時的田春綢 訪談日期 103.10.19 於可樂部落


| 55

五、 Igung.Sibal(依貢.西畔,漢名田春綢)-環保英雌 2001 年 6 月 4 日中央社報:外國媒體譽為環保英雌的田春綢永不妥協;在亞 洲水泥公司花蓮製造廠與原住民保留地的爭議中,花蓮縣秀林鄉原住民-還我土 地自救會-主任委員田春綢被洛杉磯時報形容為好萊烏電影-「永不妥協」的台灣 版英雌,田春綢說:她會效法電影中女主角堅持力爭到底的精神,全力協助原住 民爭取到底,要回土地,不達到目標絕不停止,永不妥協。 田春綢認為,亞洲水泥花蓮廠礦區土地的耕作權未辦理塗銷,當地原住民的 權力當然還存在,她將持續為原住民的權益努力,不達到目標絕不停止。 亞泥礦區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大門口,炸山採石不僅破壞當地景觀及污染當 地環境,也危及居住山下的原住民村民,對於亞泥強調礦區綠美化和復育工作成 效良好的說法,她相當不以為然,她說,「並不是在大馬路旁中幾棵大樹就說是 做綠美化工作」,民眾只要把車輛停在附近地區,就會有一層灰塵佈滿在車上, 也不只是車輛,附近樹葉也會變灰白葉,更何況灰塵無孔不入,不是會嚴重到影 響居民的健康問題?這種情形顯示污染問題相當嚴重。 俗稱亞泥的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來因設廠用地,迫使 160 多戶太魯閣 族人失去具有耕作權的土地,族人為此展開漫長的「反亞泥還我土地」抗爭訴願 行動,原民會雖判定本案原住民勝訴,要求花蓮縣政府要在訴願決定後重作適法 之處分,然而至今,縣府未積極協助族人依法取得土地所有權,一昧拖延、怠惰, 任族人年老凋敝,看在族人眼裡備感淒涼。


56 |

亞泥為了設廠用地,與秀林鄉公所於 1973 年 6 月 14 日和當地太魯閣族居民 召開「協調會」,許多原本具有耕作權土地的太魯閣族人,在協調會後幾年內, 被鄉公所以涉嫌偽造的文書資料塗銷,違法出租給亞泥,僅有部分族人因文件資 料不齊全而免於耕作權被塗銷的命運。 1995 年 6 月亞泥與鄉公所 21 年租約到期,原住民地主想要回原本的土地, 卻發現已經完全喪失使用土地的權利。另一段漫長的「反亞泥還我土地」抗爭於 焉展開,至今又過了另一個 20 年。 20 多年來努力爭取族人權益,帶著族人往前衝,但隨著時間,身體逐漸衰 弱,歷經兩次中風,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理事長田春綢說話都顯得吃力。她質 疑,這麼多年為何縣政府不願意還族人土地?太魯閣國家公園真能盡到生態保育 的責任? 一直到如今,部落裡所認識的為原住民爭取土地權益的田春綢鬥士,還在努 力與亞泥斡旋,她說:「要為族人爭回土地,絕不妥協。」


| 57


58 |

六、 田駿—部落素人演員 田駿在學時一直是學校的運動員,國小是學校的網球隊,小六時就可以和社 青組隊對打了,國中時轉打排球,也被選為該校隊之排球隊隊長,高中時被屏東 高中網羅轉打籃球,在教練的魔鬼訓練下,該隊曾經是高中聯賽的強隊,幾乎每 年都得獎出國比賽,大學畢業服完役就在運動休閒中心一直擔任健身教練及救生 員的工作至今。 在籌拍「賽德克巴萊」影片徵選演員時,依田駿的生活背景、年齡、體格都 符合被選為賽片演員之條件,徵選過程田駿要不要去演這一部戲,內心還是有一 段掙扎,他要在穩定的工作及演戲之間必須做一個選擇,要接戲就顧不到工作, 但是當他看過賽片的劇本時感動到心中就有一股力量及衝動,就是要去演,因為 田駿發現劇中的民族人物各個都是英雄,為了保護家園及保衛自己的領土,維護 民族的尊嚴,願犧牲自己的寶貴生命和外族決生死,他們的精神令田駿熱血奔騰 到自己彷彿溶入到族人的血液裡,因此毅然決然的向公司申請停職一年,投入電 影的演出,開始他的演員工作。 田駿被選為飾演莫那.魯道的大兒子達多.莫那,故事的內容:大兒子達多. 莫那的角色很吃重,他是帶領所有部落勇士上前線殺敵的,殺敵不成變成仁,因 為他們的靈魂是屬於祖靈的,不容被異族毀殺,故到結局時最後剩下的那六位勇 士,隨著達多.莫那到他們所熟悉的山林結束自己的生命,回到祖靈的懷抱。在 電影拍攝過程裡,田駿似乎是經過一場民族的洗禮,此時才了解到民族的可貴。


| 59

之後田駿才覺悟到,為什麼爸爸媽媽在公職退休後一直很堅持持續致力於本 族之文化傳承工作,給他的感動深深的埋在心裡無法揮去,如今他以作賽德克的 民族人物為傲。 田駿為族群而演,為族群貢獻一點力量,他認為是應該的,也算是為當年族 民所呈現的歷史軌跡做一個見證,這是一個文化力量及民族的本質,它是活的歷 史,是現在年輕人學習的地方,別讓我們的民族文化消聲了,要認識文化,更要 延續,代代相傳,這是責任,也是使命。 一直到現在「賽德克巴萊」落幕了,但是影片餘威還牽動著台灣影迷的懷念, 遊客及朋友還會到部落來尋找飾演達多.莫那真正的的樣貌,也給我們部落增彩 不少,影響力還不小呢!


60 |

達多.莫那視死如歸魂來兮

達多.莫那率領勇士赴戰場

勇士 達多.莫那

『父子訣別』一幕:人生訣別時的無奈


| 61

七、 放牛的孩子 早期的部落生活沒有電氣化的普遍,沒有機械化的現代工具,更沒有自來水 的飲水便利,樣樣生活都得人力化,比如:農民耕田必須靠〝牛〞犁田、整地、 鬆土、搬運等,都得靠牛,牛及牛車是農民的大力助手,舉凡吃重的工作都得靠 牛,因此,部落每戶人家都得養水牛,當年部落的小朋友都會幫家人放牛養牛的, 有時開心的騎在牛背上上學,有時頑皮到在牛背上玩耍而摔下,有很多時候是為 了放牛,造成小朋友上課作息的不正常,令老師懊惱不已,也發生了老師懲罰學 生學生抗罰事件的有趣故事,孩童真是天真又無知。 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因家裡有事,又去放牛來不及上學,索性就缺課一天, 第二天去上學時,唱完國歌進教室,老師就把我叫到前面說: 「陳金利!過來!」 我心想,完了,我一定要挨藤條了,聽到老師又說: 「你昨天怎麼沒有到學校來?」 老師還來不及聽我解釋,就用藤條重重的打我屁股,藤條打得很痛耶!痛到我一 直「啊該!啊該!」叫(啊該!是好痛的意思)。 因為被藤條打得太痛了,我就把老師手上的藤條搶過來換我打老師,老師年 歲很大,我追著老師打,追到辦公室門口就放手,我轉頭就跑掉了,我怕老師要 追我,就沿著學校後院的山叢林園鑽進樹林使命的逃,其時我還是很害怕的,怕 會被老師找到而受罰,還好,後來老師沒有罰我,但是,有時候還是為了放牛上 學會遲到,當時班上有好幾個同學跟我的狀況是一樣的,先放牛再上學,我比較 倒楣,遲到的次數很多,所以被罰的機會也多。


62 |

陳金利(Tuki.Yabung)

回憶訪談日:2013.12.18


| 63

八、 部落獵人 (一)森林一哥 Atung.Quduh(謝泉利)

森林一哥 Atung.Quduh(謝泉利)自幼時即身障,到了就學年齡父親看他身 小又肢障,不放心讓他去上學,怕跟一般正常的孩子在課業及體能上有所不比, 就沒讓他入學接受國民義務教育,父親把 Atung 帶在身邊一起生活,舉凡父親所 經歷的深山生活基本的求生技能:認識植物,認識動物,動植物的特性與人類及 環境的生態關係,人類如何與大自然共存生活的基本常識,父親一一的教導及 Atung 本身親身經歷的體驗之下,從父親那裡學到了很多生活在森林裡的求生技 能,如:認識獵物,了解獵物的特性,製作陷阱,辨識路徑,動物的腳印,植物 的應用等等,他沒有不知的,這樣的常識,給了他人生史上一生受用無窮的森林 智慧。 目前部落裡舉凡辦理部落活動或尋找山林專業人員,如:狩獵,製作陷阱及 古時候族人的生活技藝等的教導,把父親過去教他的生活絕技搬出來應用,帶領 不熟悉山林的獵人,帶領登山人員作嚮導解說的任務,他沒有不勝任的,Atung 有如此的專才,可說是我們可樂部落的森林一哥。


64 |

深山林地無人路,Atung.Quduh 獵人憑著他自小跟隨父親學得認路的方法及 對山林的認知,就有辦法把人引導到安全的地方不迷失方向。

Atung.Quduh 獵人講解各式不同的陷阱獵具,不同的獵具有不同的功能,獵 不同的動物,這是族人最原始的獵物方法,祖先用這種方式縱橫山林,維續 生命。


| 65

(二)最厲害的獵人 Kasaw.Harung(余茂林)

Kasaw.Harung 是 Tuda 人,曾經是可樂部落最厲害的獵人之一,從年輕時 就跟父親在陶賽部落生活,學得一技純熟熟練的打獵技術,尤其是獵槍的使用射 擊更是奇準無比,可說是山林的神槍手。他還把他的外孫訓練成小小獵人,國小 六年級的外孫,可以在山區獨力狩獵背獵物回家了。 日據時代時雖然全家遷離祖居地 Tawsay(陶賽)部落到可樂部落,可是還 幾乎是回山上工作,他們以種植水蜜桃及冷高蔬菜為名,Tawsay 出產的水蜜桃 蜜汁香甜,垂涎可口,是全省有名的總統級的水果,高價值的冷高蔬菜更是市場 的搶手貨。 Kasaw.Harung 經常利用農閒空檔期,帶著外孫去打獵,因為太厲害,每 次回來獵得很多獵物。獵物過剩對獵人來講不見的是個好事,有時候對獵人是個 傷害,自古以來老人會一直不斷的警告他的孩子,「獵物不能獵太多,獵物背多 了會傷害身體,固然獵物是老天所賜,但也要顧到自然界之生態平衡,夠用就好, 尤其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絕對不能傷害身孕中的動物,那是打獵時最忌諱的事件 」。


66 |

不幸的是,Kasaw 因患嚴重肝腫瘤不治而往生,幸運的是被他訓練成獵人 高手的外孫葉念祖現已是大四的學生,他還是不忘利用休息的時間去陶賽部落, 回憶外公余茂林如何教他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原住民勇士,保護祖先遺留下來的 山林土地不使荒廢。葉念祖更把外公 Kasaw.Harung 傳授給他的山林智慧轉型 成野外教學解說課程,配合發達的網路資訊,有許多山林愛好者透過網路主動與 葉念祖聯絡,辦理體驗森林生活的休閒活動。客人訝異台灣獵人認識山林的常識 非常豐富也非常的精彩,進行的活動項目令遊客驚呼不已,聽動物的聲音辨識動 物的種類,追逐動物的影子知道動物的閃靈,陶賽溪下釣溪魚烤來吃,讓客人知 道什麼叫真正的野生活,也見識到了自古以來原住民的鄉俗。


| 67

Kasaw.Harung(余茂林)

余家傳襲獵人 葉念祖(中)


68 |

第四章 部落工坊與人民團體組織 一、 部落工坊 (一) 雅朋工作室 雅朋工作室負責人 Yabung.kumu(雅朋.姑姆/黃蘭妹)是可樂部落最具傳統 編織的代表人物,從小就跟母親學織布,她回憶起小時候為了想要學好織布用錯 了方式,被母親打得要命,她沒有怨言,也沒有放棄,Yabung.kumu 說:「媽媽 雖然很嚴格,我還是很喜歡學織布。」

成長過程一直跟隨在媽媽的身邊的她,一邊做事一邊學織布,從種苧麻到製 成線材一系列的過程都一一學會,再從染織到編織成布一一把它學好, Yabung.kumu(雅朋.姑姆)說:「一直到我長大成人,媽媽教我的織布技能幾乎 都學會了。」也真應驗了老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不會織布的女孩子,不但嫁 不出去,生活會很窮苦,她說:「我真體驗到了,至少我還能夠生存,還會養活 我的家人……」這就是她覺得最值得欣慰的地方,因為老人的智慧,就是生活的 工具。看到牆上掛著 Yabung.kumu 參加織布比賽的獎項,不難了解她是個織布高 手的長者。

Yabung.kumu 是泰雅族人,故鄉在南澳鄉碧候村,後來遷居可樂部落他深信 是上帝的指引,因為他是為了宗教而遠離家鄉的。Yabung.kumu 說,當年日本人 戰敗回國後由漢人當警察,同樣的警察人員也壓制嚴禁信奉耶穌基督的族民,搞 得部落族民宗教信仰亂七八糟,相互攻擊,家鄉人聽說花蓮富世由 Sibal Umaw 帶領的真耶穌教很好,因此家鄉人離家到花蓮投靠真耶穌教,我也不知道在我五 歲的時候用走路的跟著信徒隻身逃離家鄉走到這陌生的花蓮,「大概是神的旨意 吧,讓我在花蓮落戶生根延續織布文化的傳承。」(2014.9.30)


| 69


70 |

(二)叔惠工作室

民國年 60 年前後會織布的部落婦女不少,大都使用傳統地機來織布,是個 很珍貴的織布文化,後來慢慢的改用國外引進來的小型桌上型的織布機及梭織機 來織布,取代了傳統織布機來織布,但也活化了織紋的圖騰,在編織的領域上給 織布婦女作了創作空間上的靈感,也算是提升了編織技藝,製作了現代與傳統織 藝相結合最優美而豐富的織圖,使用新型及傳統地機來交互織布,活絡了織品的 文化商品,靈活的創意設計製作成多樣性的編織產品來銷售,當然老一輩的婦女 現在還是習慣用傳統的地機筒來織布的,編織是部落的產業,也是家庭的經濟來 源之一,叔惠工作室是部落編織工坊的造訪地及產品銷售處。


| 71

謝叔惠是苗栗泰雅族人,是個多才多藝的工藝師,早起從事美容美髮業,後 又學了編織工藝(藤編、塑膠編) ,民國 84 年開始接觸織布,從最簡單的開始學 起,之後又向部落的雅朋工作室織布前輩黃蘭妹耆老學傳統織布,夾織及挑織是 傳統織布最常用的織法,後來又到崇德找簡金美耆老學 Snrug(連續菱紋)的傳 統織法,繼續再向南投愛花老師學難度相當高的 miri(彩虹橋)織藝,要學到 它很不容易,那是賽德克族的專長織紋,古時候不知是哪個高智慧的織布師父設 計出來的織紋,之後又參加公所的培訓課程,從織布到基礎縫紉、打板、創藝服 飾學到底,織布的部分用在商品上,行銷到各種據點,最遠到屏東,最近在花蓮, 平時有空就到太管處擺市集,她說,「我自己的想法是,要走教學的路線,學校 或協會須要我的地方就去接,盡己所能盡力而為,永續經營是必走的路,主要還 是要做文化傳承的公作。」


72 |

地機傳統編織

工作室負責人謝叔惠


| 73

(三)肯恩基武茂工作室

部落裡有個肯恩基木雕工作室,負責人田欽賢木雕師,他就是當年可樂部落 的首領 Sibuy.Umaw(西普依.烏茂)的長孫,田木雕師起初在他堂叔田貴芳設立 的都魯彎木雕紋面工作室學習雕刻技藝,培養出他極高的興趣,他原是學機械的, 他把機械原理轉移到刻木雕的技術上,在從事木頭藝術的歷練上,創作了不少的 優良作品,也得了不少的獎項,目前不但是公家機關,外面的產商也會找他來雕 原住民的雕像,是可樂部落很有成就的木雕師,也得無數獎碑。


74 |

工作室門口

田欽賢最近創作的立體木雕作品


| 75

(四)賽德克文史工作室

有位國家知名的賽德克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田貴實先生,是 Sibal Umaw 的三 子,他最大的成就是把台灣全省泛泰雅的文面耆老作了個詳細的記錄保存者,歷 年在他走訪各部落的行徑中,也經歷了不少不為人知的辛酸事故,自己也費了不 少的心神跟力量與時間搏鬥,來逐步完成他文面田調的艱巨任務,時間是不等人 的,走了一個文面耆老就少了文面故事,他們是稀有的文化故事,是珍貴的文化 資產,更是台灣人類學的人文國寶。過去田貴實先生的文面記錄宣傳工作,在立 委、原民會的協助下,不但是中國大陸,連東南亞、美國都有出國作過展覽,介 紹,宣揚,都有很好的迴響,一個原住民部落的文史工作者,成功的把國家文化 傳揚出去,是不容易的一件事,目前台灣花蓮秀林鄉的可樂部落,不但是國內, 連國外的文化人士及學者、學校或觀光團體都知道要去哪裡看文面民族文面文化 的遠古故事,尤其是對岸的大陸觀光客,幾乎是台台遊覽巴士邀約來作解說、參 觀、遊覽的旅程,也給可樂部落帶來了豐厚的文化產值及極高的能見度,更打造 了文化部落的活教育,這就是文化的感動,文化的力量。

田貴實退休以後的生活還是繼續經營他的文化工作,寫書、玩畫、演講,目 前還多了一個興趣,參加攝影協會進入更廣泛的學習領域,希望把他的文化故事 融入到更美好的圖畫裡,與世人共享。


76 |

工作室意象門面

工作室負責人-田貴實


| 77

(五)大地工作室 負責人詹秋貴,賽德克族人,屏東師專畢, 富世國小退休後從事部落文化工 作 顧名思義,大地工作室以大地原產物為開發源流開創在地文化產業為主題, 打造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之文創技藝,開發市場產品與部落族民共同起造,活絡部 落產業之產值,提高銷售之產量,造就部落族民之就業機會。

工作項目: ☆部落教室之設立,指導族民手創工藝之製作。 ☆辦理研習,指導族民了解部落相關之文化資源,做有效之利用。 ☆訪視耆老,紀錄文史,建置史料。 ☆傳統樂舞傳唱,歌舞表演設計。 ☆文化知性之旅之活動計畫與解說。 ☆協助國內外旅遊者及學者了解原住民文化之本質 ☆原住民傳統生活技能之訓練與再生。


78 |

大地工作室

負責人詹秋貴


| 79

從事部落調查

大地工作室工作圖像


80 |

重製賽德克族古物飾品建制智慧創作專用權


| 81

手工藝製作教學圖

生態園區解說教學


82 |

二、 可樂人民團體組織: (一)可樂文化傳承協進會

秀林鄉可樂文化傳承協進會於 1998 年成立,成立的目的與宗旨是要把德路 固的文化傳承到下一代,希望部落年輕這一代的孩子能夠特別重視自己的文化, 並培養年輕人多認識自己的文化及認清自身族群的身分別而不迷失自己,因此不 定期的舉辦各種傳承技藝的訓練,以推動部落文化的工作,往後的日子在有生之 年更希望對我們的族群文化,能夠有效而順利的傳承到下一代,這是我成立協進 會的一個最大的心願。 除了成立文化傳承協進會外,洛帝.尤道的夫人對編織這一塊非常的有興趣, 因此自己也成立了彩虹坊,這區塊著重於德路固的編織方面,所以一直以來都在 辦理傳統的編織研習,其中這些以外,也融合了其他各族群的文化,也辦理了其 他具有文化意義的訓練,如:木雕、藤編、陶瓷研習,部落也非常的響應,因而 也辦了好幾次的研習活動,最近因為夫人身體欠安,目前已經沒有辦理這些工作 了,但是會合併在協會裡面的活動,這部分我們仍然繼續再辦理,有經費爭取, 很用心的再繼續推展有關文化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德路固的傳統文化技藝,更是 協會主要的工作項目。 也經常跟原民會、文化部、辦理一些部落活動,如:採集部落照片,部落的 紀錄,也在持續的辦理中。為部落做一個最基層的服務工作是村民該做的事,在 土生土長的家鄉為民服務,貢獻力量,改造部落,建設部落是我們的完美藍圖, 尤其富世村是在一個世界聞名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景點裡,如何來和太管處統合把 太魯閣族的傳統文化能夠響譽在國際人士的面前,很驕傲的向世界說:我們是台 灣的第一民族,也是最美麗最善良的族群,把德路固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創造 社區部落發展是要務,也是重責。


| 83

理事長: Roti.Yudaw(洛帝.尤道)


84 |

(二)都魯彎文教協會

「都魯彎」是很深遠的意思,是賽德克族群德路固人的祖居地,「都魯彎」 位居於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靜觀部落又稱合作村,是全縣最偏遠的部落,也是中 央山脈最深遠的部落,都魯彎文教協會的設立因緬懷賽德克族德路固人的祖居地 「都魯彎」而取之名,希望族民別忘了不管在什麼地方我們的身分「賽德克族」, 我們的根源「都魯彎」。 協會的宗旨主要是以我們文化的根源為出發點,了解祖先的傳統生活智慧, 如生活文化,生活記憶,部落文史,手工技藝,傳統樂舞、多樣性的傳統動、植 物生態知識等的文化推廣及產業發展為主要工作。該協會以推動原住民觀光商場 為宗旨,讓族群的手工藝品,維持最原始的工具及配合現代的技術,把文化產業 走向生產線,讓文化產業觀光化、國際化,且產品得以在市場流通,發展原住民 觀光產業,並設部落民宿,推動部落觀光活動。期望透過該協會之成立,將傳統 產業與觀光相結合,保留傳統手工藝技術,並為原住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原 住民部落中的年青人為了謀生,到大都會討生活,也不再使用族語述說古老的傳 統,族群面臨文化斷層及文化傳承流失和生活困境,協會成立,可集合原住民手 工藝精英,提升手工藝技術,並結合縣內觀光文化資源。該協會之傳承計畫有: 德路固族風味餐點、德路固族歌舞場地等及美化、生態綠化環境、德路固族歌舞 場地等及德路固族傳統編織、德路固族木雕、大地工作室、文面彩繪、研發番弓 箭器具製作創作、職訓培訓傳統文化及文史資料館建置。 下列歷年來協會舉辦過的活動:


| 85

課程規劃經驗:【教育訓練】 90 年度 原住民社區木雕技藝訓練 原住民社區石雕技藝訓練 救災防治緊急僱用措施 原住民社區型傳統工藝技藝品訓練 91 年度 多元就業方案-社會型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金額 520,00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金額 100,000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補助 4,500,000 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金額 200,000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人力 5 人補助金額 824,850 元

輔導原住民部落產業發展計畫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補助金額 1,290,000 元

永續就業工程

行政院勞委會補助人力 23 人金額 5,600,000 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金額 520,000

原住民解說員研習會 92 年度 93 年度 太魯閣族音樂工作坊計畫 社區型技藝訓練木雕工藝培訓班 原住民木雕木藝班「訓用合一」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金額 500,000 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金額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北訓中心助金額 200,000

社區林業保育共生計畫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補助金額 10,000 元

94 年度 花蓮縣原住民工藝文化產導覽專刊 補助原住民設備費工藝坊(工作室) 原住民陶珠─琉璃珠培訓班 原住民琉璃珠培訓班 原民泰雅族-傳統編織手工藝精品培 訓班

花蓮縣政府補助 7.5000 元 花蓮縣政府補助設設備費 花蓮縣政府社會局補助金額 326,420 元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補助金額 政院勞委會職訓練局北訓中心補助金額


86 |

95 年度 重編花蓮原住民工藝資源調查專輯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金額 15,000 元

部落生命再飛翔

花蓮縣文化局補助金額 12,000 元

尋根記錄片拍攝

東森電視台補助金額 800.000 元

96 年度 扶持太魯閣口閣原住民部落產業行銷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補助 100,000 元

太魯閣族傳統工法民宿營建班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練局北訓中心補助金額 787,200

97 年度補助 補助本協會電窯設備

花蓮縣政府補助設設備費 300,000 元

社區參與健康城市示範計畫

花蓮縣政府補助 40,000 元

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富世羽毛、原 音之美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150,000 元

優獎獎 金 50, 000 元

98 年 住民傳統珠飾製作班 參與賽德克正名運動一週年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北訓中心補助金額 520,000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補助 52,400 元

賽德克族北區部落大學

花蓮縣原行處補助 40,000 元

社區健康城市計畫

花蓮縣花蓮縣衛生局補助金額 40,000

98 年偏遠夏 Fun 雙語品格營

花蓮縣衛生局補助金額 40,000

98 年大家快樂學電腦(縮短社區數位 輔導)

花蓮縣衛生局補助金額 40,000

優獎牌 座


| 87

100 年多樣性部落傳統生物多樣性知 識調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金額 20 萬

101 年工藝原創 101 部落傳統生物多樣性知識調 101 年原住民傳統智識原創試辦專用 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金額 49 萬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金額 20 萬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金額 28 萬

部落專案規劃申請與執行經驗:【原住民產業經營面向】 96 年度 扶植太魯閣閣口特色商家實施計劃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補助金額 12,000 元

【田野調查與紀錄面向】 95 年度 重編花蓮原住民工藝資源調查專輯 96 年度 社區營造點計劃-彼士岸部落之故 事計劃 99 年度 出版太魯閣人-耆老百年回憶 部落母語認証 行度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花蓮縣文化 局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金額 15,000 元 花蓮縣文化局補助金額 80,000 元

財因法人原住民族文事業基金會 17,000 元 花蓮縣原行處補助金額 50,000 元 巫醫劇場 400,000 元


88 |

可樂部落行動圖書館巡迴書展


| 89

部落培訓原住民導覽解說


90 |

(三)花蓮縣柏達散文化學會

「柏達散」在賽德克族群(德路固、都達 德克達雅)為「文面」的意思, 協會宗旨以研究、探討台灣原住民族泰雅族、賽德克族群(德路固、都達、德克 達雅)文面的意義與族群的關係,以及文化的原由,這是很值得深究及保存的文 化資產,它可說是台灣原住民人類學上的世紀文化圖騰,協會做了這方面的努力, 也闡開了「文面傳奇的」神秘面紗。


| 91

2003 年荷蘭駐華代表胡浩德來訪


92 |

2003 法媒體記者團來訪

940118 美國賓州大學波士頓雷教授來訪


| 93

2003.07.11 謝深山縣長

2003.10.08 多米尼克國會議長奈特來訪


94 |

2004.08.28 紐西蘭代表來訪


| 95

看見可樂部落

指 導 單

位:文化部 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

執 行 單

位:花蓮縣秀林鄉都魯彎文教協會

(下列名單按姓名筆畫排列)

訪:田少偉、田貴芳、陳淑芬、黃世芬、詹秋貴

稿:田貴芳、陳淑芬、詹秋貴

者:王玉香、王正良、王正明、田玉梅、田春綢、田貴實、

田福進、田素美、田素英、田秀雲、田秀蘭、田復明、古阿冬、白玉蘭、 宋美鳳、江田春緞、江武生、江罔市、江阿梅、李阿合、余茂生、余淑 芬、林桂英、周芳英、周素玉、周素娥、宋月桃、胡美菊、徐玉香、徐 阿金、徐麗花、高玉英、洪月美、洛帝.尤道、彭惠貞、郭忠民、郭忠勇、 陳金利、陳禧聲、黃蘭妹、溫仁梅、楊盛涂、廖修身、劉毓秀、趙寶美、 蔡玉梅、蔡花月、戴秋貴、謝泉利、謝叔惠 美

編:彭瀞萱

執 行 單 位 地 址: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 2 鄰富世 28-1 執 行 單 位 電 話:03-8610546 執 行 日

期:2014 年 5 月 9 日至 2014 年 11 月 30 日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