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愛的種籽&園丁》電子會刊

Page 1

2013年5月.第33期. 基金會現況‧愛的宗旨

發刊所:財團法人台北市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創刊日:2007年11月 發刊期:雙月刊 發行人暨董事長:王進財 編 輯:賴麗榕、張文樺 網 站: http://www.jenlinst.org.tw (本會網站備有各期電子版會刊,歡迎傳閱) 【台北學習中心】地址:10652 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100號5樓 電話:(02)2778-0703 傳真:(02)2778-0719 信箱:jenlinst@ms77.hinet.net 【新竹學習中心】地址:30060 新竹市東區中華路二段49號6樓之 1 電話:(03)543-7315 傳真:(03)543-9450 信箱:jenlinst.hc@gmail.com 【台中學習中心】地址: 40758 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560-8號2樓之1 電話:(04)2310-9533 傳真:(04)2310-8527 信箱:jenlinst@gmail.com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271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無法投遞請退回‧ 【花蓮學習中心】地址: 97349 花蓮縣吉安鄉中山路一段206號(籌備處) 珍惜環保資源,如須退訂或更改地址,請電洽基金會。 電話:(03)852-0210 傳真:(03)852-0220 信箱:jenlinst.hw@gmail.com

和「性關係」這二個字彙 會讓我們產生什麼聯想、 圖像或心情、感受?這關聯我們過 去在家庭、學校、社會文化和報章 雜誌、電視等媒體的接觸和經驗的 解釋或投射。性訊息的刺激到處泛 濫,社會在追求生存、生理的需求 上仍太多迷思。比如說到「食色性 也」,我們可能解讀性和吃飯一樣 的平常,性只是人性之一。如果我 們誤把性當成和食物一般的物品 時,性只是一種滿足性能量的發洩 或執行傳宗接代的工具。 沒有性就沒有人類。從性的議 題看歷史,人類對性的認識影響政 治、經濟、社會、人文的發展;政 治及社會上強勢的大男性沙文,在 性的課題漠視和歧視女性,女性被 貼上標籤和強迫接受標籤,使得性 被窄化,扭曲和污名化,影響生命 陰陽之間和社會的不平衡。「性」 在我們頭腦中的圖像、感受與認知 影響我們的家庭生活和生命歷程, 正確的性觀念是每個人和家庭必需 學習的功課。 任修女說:性教育不只是狹 義的認識性器官,而是廣義地學習 男女性的特質與兩性的差異,並學 習尊重生命本身的能力,父母之間 彼此相愛是無可取代的性教育。認 識性和學習夫妻親密關係是經營幸 福家庭之必要,也有助於提昇生命 身、心、靈的滿足和喜悅。

上帝以「性快感」誘導人進 行傳宗接代,以「性能量」調適 人的生命步調和循環,以「性關 係」考驗人是否遵照祂的旨意,至 於靈性關係和神我關係的修鍊是可 以超越性關係完成上帝的旨意。性 是生命天生的能量,有很大的吸引 力和張力,它能帶來五種感官和意 識的短暫快感和滿足,以及身心的 暫時舒緩,並讓人感受到獨特的愉 悅經驗,它會誘導人極力想再次的 體驗,導致一再的想盡各種方式來 追求,形成社會的畸形發展和附屬 的生財產業,包含現在的電視與媒 體。 期待 刺激 反應 感受是 行為的過程,媒體藉由操控性的魅 力及人的自我歸屬和被愛的需求達 成商業利益,人也常被引導用性魅 力的外表裝扮來滿足其被尊重、被 愛、被肯定的需求,有時候甚至會 引起接受方的性刺激和性衝動等行

性教育不只是狹義的認識性器官,而是廣義地學習男女性的特 質與兩性的差異,並學習尊重生命本身的能力,而父母之間彼 此相愛更是無可取代的性教育。

為,造成如性侵害和外遇。我們可 以學習認識性快感的衝動,分辨 它、陪伴它、引導它;至於性能量 則是引導生命的循環,讓生命有如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生不 息 生 …命的意義除了傳宗接代,我 們還需要學習每個生命階段和最終 的意義。孔子說:「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老 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學習接納和臣服 生命性能量的律動,引導性能量和 生命價值的結合,享受生命每一階 段的自然與美妙。

「性」影響夫妻親密關係的 建立和家庭關係,是進入婚姻階段 裡人我關係的最核心。沒有愛的性 呈現的是「性活動」,男女雙方身 體和成長背景上不同,對性的需求 與感受也不同,性活動是單純性能 量的發洩、性快感的滿足,甚至可 能的感受是交差、被迫、受傷、委 屈。夫妻親密關係包含性關係平 等、信任、互諒與互愛,伴侶和夫 妻親密關係好壞,性雖不是絕對, 但卻是一個關鍵。夫妻性關係和諧 是親密關係的基礎和潤滑劑。 兩性之間的親密關係需要性 關係的和諧,需要彼此傾聽同理 和溝通,同時也需要雙方施與受 的平衡、體貼與關懷,是雙方而 非單方,是主動不是被動。性關 係的和諧需要雙方瞭解彼此的性 需要和行動,同時共同促進身心 健康和開創生命的潛能。「性」 是夫妻、伴侶彼此身體毫無遮攔 的互動;「愛」是夫妻或伴侶兩 人 彼 此 身 體 和 心 靈 的 袒 露 互 動, 性關係的和諧需要夫妻身心的健康 調理並為對方設想,需要等待、包 容和尊重。增進性的親密關係需要 以「愛」為基石的尊重自己、愛自 己,並尊重和愛對方。 健康的親密關係是結合身 心成熟的夫妻、伴侶雙方,彼此 願意從關係中學習愛和建立相互 扶持的關係,並培育健康的下一 代;現今許多年青男女受到似是 而非的商業媒體和同儕認同影 響,誤導對性的認知,放縱性能 量、追求性感官的享樂,缺少從 性的角度連結生命和人文素養, 反思生命價值的實現 如 …何 百 年 樹人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本刊32期第2版「新的一年,與自己重新和好」一文,第11行原文應為「為了做好志工服務,認真 學習,熱心參與,是為了幫助更多人嗎?」因轉檔問題,誤為「為了做好?」特此更正並致歉。

方隆彰老師專欄 8

文 ◆/方隆彰(本會督導

庭如同人,是個生命體,有開始,有結束,中間 就是過程。 過程是動態的,有起有伏。家庭成員就在其中隨 著時間的流動由幼而長,由夫妻而父母。隨著成員人 數、關係與角色的變化,家庭核心的夫妻關係也在質 與量之間相互激盪,進而勾繪出婚姻的多元面貌。 當家庭發展進入了空巢期,意味著原來的夫與 妻與孩子的基本三角關係有了變化。若由系統觀點來 看,原本的平衡關係將因成員的變動而失衡,因此, 為了讓家庭系統可以繼續運作下去,處在空巢期的夫 妻,將需要調整彼此的關係,以產生新的平衡狀態。 一旦夫妻間由三角關係轉為對偶關係時,最常見 的 現 象 就 是 摩 擦 增 多 了 , 似 乎 共 處 了 二 、三 十 年 , 並 沒有因了解而更融合,反而會有漸行漸遠的貌合神離 出現。 沒有人在結婚之初是希望婚姻以破滅收場,也沒 有夫妻願意在孩子長大離家後,故意讓彼此在疏離中 共同生活。 問題是:在中年危機中,「婚姻」卻是一項重要 且影響深遠的危機。如果能做好準備或因應得宜,將 可順利度過,而讓老年生活奠下較堅實的基礎。 夫妻共同經營一個家庭,基本上還是男主外女主 內,各司其職;但也因如此的角色功能與責任分擔, 使得夫妻在互補中不自覺的走上不同的生活之路,尤 其到了中年這樣的差異會更明顯化。 由這幾年帶領的中年女性、中年男性團體中,就 發現彼此在中年階段關心的事有所不同,男性關注的 前三項是:事業(工作經濟)、健康(家人與自己) 與子女發展,而女性關心的是:自我成長、健康與子 女。亦即男性仍以「事業、家庭」為主,而女性則偏 重「自我追求」。當一方持續投入於拼經濟的外部領 域時,另一方卻已開始經營自我需求的滿足,因此, 彼此的交集將因孩子不在身邊而淡化,甚至失焦;一 旦彼此的交集減少,兩人互動的內容與品質自然就受 影響,萬一有些外在的誘因出現,這一推一拉作用之 下,外遇又成了另一危機。 婚姻需要經營,空巢期的夫妻更需要攜手努力建 設彼此的關係與生活圈。 最理想的狀態是:彼此經由共同的經驗,引發共 通的話題或關懷,例如一起參與讀書會、社團活動、 運動打球、偶爾看場電影、逛夜市吃個宵夜,甚至從 事志工服務;也就是將兩人的共同焦點由孩子身上轉 移到其他事務上,讓生活不會在不斷重複中感到太單

「 ‧讀書會帶領志工培訓」指導老師)

調。兩個人面對面也因有參與,引發不同刺激,而有新 鮮的內容,於是,生活會豐富許多,步調、方向也不至 於相差太遠,也為老年攜手相伴培養必要的情誼。 如果彼此因現實因素還在各忙各的,各自追求自 認重要的目標,別忘了多撥一份心去關懷對方。關懷 指的是去表達感謝對方為家庭的付出,肯定對方持續 的努力,甚至體諒對方因身、心、時間的有限,無法 陪伴另一方一起活動等等。 另外,則是培養分享的習慣。當對方興致勃勃的 分享剛上過的一門課、聽過的一場演講,甚至是學了 一些養生方法,或者工作上的酸甜八卦等等,分享者 需要的是被接納、被肯定、被了解,而不是被建議、 被指導,因此,好好當一個忠實的聽眾,以同感的理 解適當回應就夠了。 有一種情況是:學了一些成長課程會很想讓另一 半也得好處,於是,回家後不只分享,還在不自覺中 用 課程內容提到的原則或標準來衡量對方,甚至要求對 方要改善;於是,引來的是對方的反感;因此,若有所 學習,請記得由自身做起。真 正 的 學 習 , 不 是 將 所 學 用來要求他人,而是在自己身上先踐行,一旦自己轉 變了,對方自然感受得到,屆時再做邀請,才能水到 渠 成 。 曾有一位中年退休男士參加我帶領的讀書會,他 表示是太太幫他報名的;因為看到他太太這幾年參加讀 書會和成長課程改變很多,他也開始心動,因此,這次 被太太邀約,就想給自己機會試試看,果然滋味不錯! 人都需要被看重,不論是家庭主婦、職場女強 人、退休人員,尤其是中年失業者,都需要另一半肯定 其曾有的努力與現存的價值。中年是人生「秋收」的季 節,如何收成關係著下一階段的「冬藏」內涵;同時處 在空巢階段的夫妻也正面臨人生另一關鍵的轉折,轉不 轉的好,靠的是夫妻彼此的互動、相處品質。 夫妻相處是種很微妙的藝術,若重講理、爭是 非,往往是不歡而散,甚至懷怨在心,難以釋懷,就 像有些老夫老妻如仇人般的惡言相向,刻薄相待,真 是情何以堪。因此,到了中年更要了解:若要牽手 相伴後半生,「彼此的感覺」往往才是關鍵;而「感 覺」又經常是主觀、不易掌控的,因此,學習同感的 了解,包容和自己的不同,尊重對方的個獨性,進而 願意共創有交集的學習圈或生活樂趣,正是中年婚姻 的主要功課。 人生難得,夫妻有緣共處更不容易;若不能再 有「你儂我儂」的濃情蜜意,也要努力經營「好聚好 散」的善局!

夫妻彼此各自追求自認重要的目標,別忘了多撥一份心去關懷對 方,去表達感謝對方為家庭的付出、培養分享的習慣 …… 學習同 感的了解,包容和自己的不同,尊重對方的個獨性,進而願意共 創有交集的學習圈或生活樂趣,正是中年婚姻的主要功課。

中年婚姻的功課 啟 小 正 更

諮商心理師專欄 ◆文/王琇慧(本會諮商心理師)

愛家社區學習計畫(北區 ) 諮商心理師專欄 2013年5月.第33期.

─美好生命的連結

發展心理學研究嬰兒與人的連結感,發現嬰兒因哭而得到撫慰的,比被忽 在孩子的世界裡,聆聽的元素包含了專注的眼神、時間的給予與打開 的耳朶…是教導我聆聽的重要老師。聆聽,除了聽見語言的部分,更 視的孩子,更能用牙牙學語、面部表情等方式與成人溝通。照顧者若對嬰幼兒 缺少回應,孩子常會停止送出訊號,會退回自己的世界,以吮吸或搖擺來安撫 要聽到沒没說出口的情感、意念和渴望。 自己。 晨眼睛尚未睜開,鳥鳴聲先傳入我耳中,聽!清脆的鳥叫聲,喔!兩種 孩子是教導我聆聽的重要老師,新生兒的眼睛視神經尚未發展完成,視力 不同旋律,不!不只兩種,是三種、四種耶!我能分辨紅嘴黑鵯、白頭 範圍大約只有十幾公分,但他的雙眼就會專注的追逐著媽媽的雙眼,發出他唯 翁、綠繡眼,加上五色鳥的歌唱。先生問:「你怎麼分得出來?」我信心十 一會的ㄚㄚ聲音,努力的與媽媽連結。孩子睡醒睜開雙眼的瞬間,微笑看著媽 足,很肯定的回答他:「哈!哈!我專注聆聽,用心去聽,用心去記啊!」 媽,歡迎媽媽的眼神。孩子開口說話,盡心、費力的說完整句話時,不忘以雙 我最常抱怨先生的壞習慣是:不專心聽老婆說話,總是隨便聽聽,其實 手托著媽媽的臉,將她分心的臉轉回,以此告訴媽媽:「看看我,聽聽我。」 「有聽没到」,我只好再重述第二遍、第三遍。經過多年多次的挫折經驗,我 在孩子的世界裡,聆聽的元素包含了專注的眼神、時間的給予與打開的耳朶。 調整方式,改變為先確定先生想聽時,才開口講話。家人就是這般,很少先尊 聖經詩篇,大衛詩人寫到「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 重對方是否想聽,想講時,就期待對方隨時準備好要聽,因為是親人,期望也 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詩22:1)「耶和華啊,求你留心聽我的言 是高標準。今日社會節奏步調快速,在忙碌的狀態下,「時間」是關鍵,有時 語,顧念我的心思!…耶和華啊,早晨你必聽我的聲音;早晨我必向你陳明我 間才能聆聽,有聆聽才能產生許多美好的生命連結。 的心意…」(詩5:1,3)人際關係中,「被聽見」是人們心理上的需求,在 心理師專業很大的成分是聽人說話,不僅聽個案語言的部分,也聽非口 靈性上,人同樣渴望神的垂聽。無論與人的連結,或與神的連結,聆聽都扮演 語的部分:表情、眼淚、嘴角上揚、抬額皺眉,都聽見;除了聽見說出來的內 重要角色。 每回我向先生抱怨他的匆忙、不聽我講話後,他會轉變,關心我想說什 容,更要聽到没說出口的情感、意念和渴望。在那專注的聆聽過程,短短的一 個小時間,兩個人由陌生到產生豐富的生命故事,串起很獨特的關聯,是被懂 麼。我要承認,我真的需要被親近的人聽見,那是我們親密關係的連結。下一 與聽懂的滋味。我何其有幸,有心理師朋友,有會聆聽的朋友,聆聽是搭起我 次當先生忽略不聽我說話時,我要學小孩子的主動性,伸手將他的臉轉向我, 老婆溫柔的舉動,先生會專心側耳聆聽吧! 們友誼的心橋。

5月-6月諮商 時 間 表


基金會現況‧愛的宗旨 親 子 專 欄

2013年5月.第33期.

愛的大小事—親職教育心對話 1 ◆文/吳健豪(本會輔導老師‧「愛上影劇團」指導老師)

近「我是歌手」的新聞吵得沸沸 揚揚,尤其第一名獎落大陸而非 原先看好的台灣歌手之後,就出現各種 批評言論,其中有幾個說法特別吸引我 的注意 有人覺得:「賽制不公。」 也有人不屑地說:「反正七個選手台灣 就占四個,而且唱得幾乎都是台灣的歌 曲。」更有人說:「根本是大陸輸不起 面子,做票做出來的。」還有人以安 慰 的 口 吻 說 : 「 至 少 二 、三 名 都 是 我 們。」這讓我想起前陣子的棒球經典 賽,輸贏結果讓多少人扼腕心碎! 我不禁想,我們這一生跟比賽輸贏的 關係多深,又該如何思考「輸贏」這件事。 回想我國中就讀的私校,每次月考 都會有一整張的成績表,不顧隱私地列出 每個人各科成績、總分和名次。考完後, 大家會彼此詢問「你幾分?幾名?」自己 也會私下算算「如果這題我答對,多個三 分,我就進兩名耶!」那種錙銖必較的現 象普遍存在。 經過教改多年,我以為「比較」的 風氣改變了,沒想到朋友跟我說,她一天 到晚忙著送孩子去才藝班,因為孩子比賽 得獎牌有助於未來推甄,甚至連「志願服 務」也可以加分,這根本違背了志願服務 的意義,但不難理解,這一切都是為了 「比」啊! 比較是人的天性,社會心理學裡面 有個「社會比較」的理論,說明人會跟他 人比較,以評估自己的能力、意見和定 位,這樣的比較會影響人的自我評價,當 人跟表現面向比自己好的人比時就會降低 自信(這叫「向上比較」),跟表現面向 比自己低的人比時就會增加自信(這叫 「向下比較」)。 比較,可以是一種動力,激勵人努 力向上,但也可能成為心理健康一股「殺 傷力」。我常在諮商中遇見非常認真努力 的成人案主,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或 者儘管他們表現再好,都擔心隨時會被 「比下去」或取代,因此隨時處在焦慮備 戰的狀態。 大人如此,孩子也不例外。我如果同 時接一個機構裡兩名孩童或是手 足時,常常出現其中一人問我: 「另一個人得到的糖果是不是 比我多?」「時間是不是比我 長?」「這個玩具他有沒有 玩?」 孩子為什麼要這樣 比呢?這或許是人很原 始的一種生存焦慮, 為了活下去,擔心自己 (比別人)不重要,於

3

2

1

是很希望獨占關愛的對象與資源。 所以跟他人比較的背後,是種對自己 的不確定、不肯定在作祟。面對這種內在的 不安,有時我們會說別人不好來證明自己好 (賽制不公、他們作弊);會安慰自己其實 沒有很差(還有二、三名);或說自己好來 防衛價值感的減損(都是台灣出產的),這 些反應表面似乎很有信心,但內在是焦慮自 己「好不好」,跟「我不夠好」的自卑不過 是一體兩面。 要培養自信,我認為並不是每天對著鏡 子大喊「我很好、我很棒」、一直不斷地稱 讚孩子「你很好、你很棒」,而是跳脫比較 和好壞的角度去看自己、看孩子。 繪本《誰是第一名》便道出這樣超越的 哲學。故事中有個每次畫畫比賽都得第一名 的「大餅」,因為總是第一,所以常驕傲地 批評別人畫不好,直到有次受邀擔任一場奇 怪的繪畫比賽當評審,見到動物們因為有複 眼、色盲等感官結構不同畫出的奇怪世界, 他這才省思到,原來每個人看到的世界不 同,所以畫出來的當然也不一樣,每個人都 是自己的第一名。 我深深發現,自信,並不是覺得自己很 好、自己是第一名,而是源自於對自己的接 納,是種欣賞自己的好,也接受自己的不完 美。 當孩子很在意比較的時候,我們不用 擔心或急著改變他,不妨省思一下自己。當 我們冒出比較的念頭(包括覺得自己不好、 批評別人或炫耀自己)時,我們也不必批評 自己,批評只是強化對自我負向的看法與感 受,我們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面對比較的天 性和整個社會氛圍。 我們可以試著從裡頭聽見自己的焦慮 (我怕自己不夠好)、害怕(我怕別人不喜 歡我)、憤怒(我氣事情不如我願)、自責 (自己怎麼做得這麼糟)等情緒,進而陪陪 自己。什麼叫陪伴,我借用一個案主很棒的 點子,他對自己說:「嘿 我想聽你說!」 同樣地面對孩子,不是告訴他「輸贏不 重要」(因為到處都很在意輸贏,我們也可 能在別的事上期待孩子有好的表現),而是 準備好接住他的心情。讓我們不妨也對孩子 這麼說吧:「嘿 我想聽你說 。 …」

我的孩子在意輸贏嗎?我對他這個部分 抱持什麼樣的看法與態度呢?為什麼?

我自己會與他人比較嗎?哪些事在 意、哪些事不在意?什麼時候「比 較」會帶給我壞心情呢?試著就從這 邊開始練習聽聽自己的聲音吧!

「只要父母開心,我就開心」 到「低頭臣服上一代的命 運,含淚放手」是一條覺醒之路。 曉麗(化名)是八個孩子中的 老五。爸爸是跑船人,但是工作不 穩定,動不動就家暴又愛賭博。家 中很缺錢,經濟困頓,媽媽得辛苦 幫忙養家,還得不時勸阻爸爸賭博。曉麗回憶小時會看到媽媽點著燭光蹲在 地上洗衣服,還要追在爸爸後面,把要去賭博的爸爸拉回家來。看見媽媽過 得這麼苦,她心中萬分不捨,只想要主動分擔家務,讓媽媽能輕鬆一點。 小孩與父母是情緒與命運的共同體,看見父母的苦會很自然地想去分 攤,只要你們開心我就開心,這樣的心態姑且稱之為童稚之愛。於是小孩必 須收拾天真與任性,縮減需求懂得不增加大人的負擔,在這同時也關閉原屬 於自由孩童的立即性與自發性──當下對事情直接反應的能力,例如清楚地 表達要或不要。到後來,乖小孩的要或不要往往帶著無奈或勉強。 高中畢業考上二專,但是媽媽說家中沒錢,無法讓她升學。曉麗因此放 棄報到,開始工作賺錢養家。她在哥哥開的餐廳兼兩個班,因為回家路程遙 遠,也想省交通費,晚上就在餐廳過夜,用兩張大沙發拼成床,在上面睡了 三個月。一天三餐就去買一包蘋果麵包配開水,省下來的錢全都拿回家給爸 媽。她說只要拿錢回去看到父母的笑容就很開心,每個月的辛苦努力,就為 了領薪日那一天看見爸媽的笑容。看見父母拿到錢之後的喜悅,就覺得自己 的一切辛苦都有了價值。 一直到了結婚,她都還要拿錢回去,讓娘家住自己買的房子,用先生 一半以上的月薪負擔房貸。不但是因為心中對此已經有個根深蒂固的「應 該」,想要透過這樣的照顧讓自己過得心安理得。同時也是為了父母的肯 定,只要聽見父母說:「你好棒,足感心,出嫁了還這麼顧著娘家。」就讓 她願意不斷地再拿錢給父母花用。 其實這也逐漸變成她若是沒有拿錢就不敢回家見父母,而且不只是曉 麗,家裡所有的小孩都在競爭誰拿比較多錢孝順父母。 但是曉麗的公婆卻跟自己的父母不同,他們並不在乎子女有沒有給錢, 不管包多大或多小的紅包都是一視同仁,這讓曉麗產生迷惘,包紅包後常想 說他們怎麼沒有稱讚我幾句,幾次後她卻開始覺得在公婆這邊很輕鬆,沒有 壓力。 曉麗心中的乖小孩一直都想要父母開心,只要父母開心,她自己就覺得 很有成就感,因而也開心。她心中有個藏鏡人在主導:「別人的肯定就是我

的快樂。」逐漸地她完全以別人的 感覺為主,看到別人快樂,自己就 快樂,被肯定的那一刻更是開心。 變得完全沒有自我,也完全忽略自 己的感覺。 這種以滿足別人為己任,置 個人感覺於度外的態度,也會延伸 套用到她生活的各個層面。曉麗會很想取悅自己的朋友,在團體中她總是主 動付出,會帶很多食物去招待別人,急著問對方好不好吃。若得到對方的稱 讚,就會很滿足,下次會帶更多的食物出現。而且:「跟人吵架後就會送東 西,取悅別人,希望別人不要不理我。」 她犧牲讀書機會,辛苦工作拿錢回家以換得父母的開心與嘉許。這其中 其實有很多隱藏的委屈,這些委屈與不平並不會不見,它會跑到別的地方醞 釀。於是當父母沒看見她時,她心情就會不平衡;爸媽開始比較時,她心中 就會很難過;當她感覺到自己希望父母能注意到她時,內心就會失落;當看 到其他手足得到的關愛比較多,自己得到的比較少,就會覺得自己像個傻瓜 一樣地在付出。但是,卻又身不由己的繼續當著這樣的傻瓜。 更甚者,曉麗其實內心很怨自己父母當年沒有讓自己繼續升學,甚至後 來她賺的錢還拿去供妹妹上大學,她有些怨恨母親耽誤自己的前途,因此把 這些遺憾都轉嫁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童稚之愛往往造成對父母又愛又怨的複雜心情。這其中有個矛盾,變成 小孩是給予的一方,而父母是接受的一方。孩子想要照顧父母,幫助父母, 於是角色互換,變成是父母的父母輩了。但小孩永遠是小孩,內心深處仍會 期待父母的支持與呵護,因此這樣的角色與心態會造就許多的不平衡,當然 孩子共同承擔家庭困境是不得不的處境,只是小孩長大內心卻仍然停留在父 母受苦那一幕,他並沒有意識到事過境遷,當時的困境已經改善了。能夠覺 察到自己因為站錯位置(比父母還高的位置)而受苦,就能夠回到小孩的位 置,尊敬大人的命運,感激他們辛苦的付出並且願意輕鬆自在的活著,這樣 上一代的辛苦才沒有白費。


任修女追思版/活出老年勝境 愛家社區學習計畫(北區 )

2013年5月.第33期.

我是從學會「重視自己」

憶過去所參加的各種成長課程中,不免常聽到任修女對「察覺圈」有關 人、身、心運作的闡述:「人因成長背景的不同,對所接觸的情境(所看 到、所聽到…)自會有不同的認知(想法),從而產生不同的感受(心情、感 覺),進而促使行為、而有了不同的生命…。」雖然,重複的聽講,事實的發生 確是「理」字上容易懂,但在「事」項上、生活中的運用,我絲毫使不上力,且 不得其門而入,這困擾我好長一段時間。 記得約略在親近任修女一段較長的時間之後的一個課程中,團體分享的尾 聲,任修女突然指向我,對我說:「鄭先生,你需要學會重視自己啊!」我很 難忘記當時的我,真是羞愧萬分,臉上一陣紅、一陣白,直冒汗;緊接著些微生 氣,惱羞成怒;然後馬上轉成一連串的批判──我這麼認真上課,您怎麼可以當 眾……,我是不懂得重視自己嗎?什麼是重視自己?一連串的疑問糾結。一直到 下課,我沒有任何作為,真是應驗了我不懂得重視自己的事實。 就這樣,我帶著這疑惑,又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的上課學習。慢慢的,可以 放下些微的防衛,可以開口說說話,分享心情,並從分享的述說中,得到肯定與 讚美。這對我而言,是很深遠的滋養。 當然,在分享的學習中,是有一番挫折的,因為老是在不知不覺中,由分享 變成指責、強迫。美其名是分享自己,目的卻要改變對方,或要對方負自己的責 任。還好在溝通的學習課程中,透過「我訊息」的不斷演練與傾聽的學習,總算 對「分享自己」有了些體悟。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體驗是:我與一位工作上的夥伴(資方代表)有了理念上的 差異,須協調溝通;當我面對他,說出我當下的不安、恐懼時,我很清楚的看到我 的不安、恐懼在縮小,逐漸的縮小,然後我可以充分、和平的表達並分享我自己。 那是一次完美的溝通──互相傾聽,得到尊重,更鞏固了關係,滿全了彼此的 需要。我們彼此都充分表達立場,我對自己負完全的責任,做了一次完整的演譯。 這個經驗讓我連結到「任修女要我學會重視自己」,這件事終於有了答案。 原來,「重視自己」是指 對內在心情感受的重視,因為 重視,所以就會時時護著它、 傾聽它、了解它、分享它;原 來,「重視自己」也是尊重自 己,更是自我負責,也是愛自 己的開端。 自從有了這次 的 體 驗 之 後,我總算對「自我成長」有 了較具體的認識。在生活中, 不時因情境的不同,會有觸 動、有感受,我不會再忽略 它,而會稍微放緩動作,或找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名主持人因先生與母親爆發口角,進而申請家暴保護 令」及「年老富商與副教授太太,雙雙在經常光顧的咖啡店被刺殺」,兩個社會 事件凸顯台灣日漸高齡化的老人議題。無論是單親阿嬤與女婿對孫子教養態度不 同的衝突,鬧上媒體版面;或是經濟優渥過著優閒生活的退休老人,尋找生活寄 託無意間引來的橫禍,這樣的事件在在喚醒退休老人內心孤寂的問題,值得政府 社會周遭家人重視。 獨立自主vs.親密依附 每個人都有愛和隸屬感的需求,但是一般人不太容易拿捏好人我關係的 界線,以健康心態,保有自己的自主性和給彼此足夠的心理空間。即使親密關 係,彼此有安全舒適的距離與界線是必要的,若定義為關係之間彼此的尊重與信 任,更適切。心理學上:人在個體化歷程中,就是邁向發展「獨立自主健康的自 己」,這個健康的個體要能和他人親密依附,同時也能享受一個人的孤獨自主, 但不寂寞,也就是在人群中能親密自在也要能自在的獨處,而非依附、束縛或操 控著對方,疼愛兒女的父母們,尊重、理解、接納、信任孩子,給孩子足夠的空 間和時間,儘量讓成年孩子擁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人生 負責任。

任修女追思專文 ◆文/鄭榮昌(本會董事‧讀書會帶領志工)

個時段傾聽自己、陪伴自己,看看這感受是要帶給我什麼樣的訊息和禮物。 老天真的很慈悲!我不時會有觸動、感受,也不時在接收禮物、恩典。 感謝任修女!真的很感謝!並感謝在我周遭的一切人事地物,一切發生, 讓我不時的有觸動、有感受,也讓我不時得到滋養、成長。而這一切,我都是從 學會重視自己的內在開始。 當我學會重視自己的內在感受,並去傾聽它、滿全它之後,發現過去有些 根深柢固的核心思想瓦解了,視野也跟著不同了。這時,再對照「察覺圈」運作 流動,哇!這驚嘆號會發自內心,原來,生命是如此在運作。改變,不是不可 能;成長,真是一步一腳印!

感謝 感恩 感念 感銘 ◆文/邱美妙(本會讀書會帶領志工)

顧與任修女的認識,那是27年前新婚時。 因為先生是獨生子,又因宗教不同(我是天主教徒),婆婆說:她問神 明為何她的糖尿病、高血壓、肝硬化治不好,神明跟她說:「因為妳最近娶 了一位沒有拜拜的媳婦,所以,你的病才不會好。」聽起來好像電視連續劇 才有的劇情,竟然活生生的發生在我身上;我惶恐、委屈、不知如何是好, 同時也捨不得疼愛我的先生為難。在這處境下,我的好友陳玲萍修女(與任修女 同一修會的修女)引薦我認識了任修女。 從此開始與任修女諮商協談,同時也陸續上任修女的「協談人員培訓 班」、「回歸赤子心」等課程。在這期間,先生默默陪伴、默默觀察,他既 感動又佩服我是如何做到沒有對媽媽不禮貌,同時也覺得是因為媽媽刻板思 想,才讓我很痛苦,為何只讓我一個人去承擔、去面對這個困境,因此,他 要求陪我一起接受諮商協談。 感謝任修女的即時幫助、專業輔導、陪伴、鼓勵;感謝陳玲萍修女的熱 情協助;感謝父母給我很好的家教;感謝先生與我同行;也感謝婆婆送我這 寶貴的禮物。 每當想起我能擁有美滿的婚姻、良好的親子關係、和樂的家庭,就對任修女 有無限的感恩之情,感念之心也油然而生,修女充滿智慧的引導,至今我仍然感 銘於心,認真喜樂的面對每一時刻,享受生活中真善美聖的豐溢本質。 良好的婚姻關係,是父母親送給子女人格健全成長旅程上最好的禮物。兒子 今年大三,大學期間加入天主教社團,週六與社員一起到八里安老院服務。有天 從安老院服務完回家,我們聊天,兒子說:「媽媽,今天我買一個滑鼠送安老院 的修女,因為我幫她們解決電腦問題時,發現她們的滑鼠已經不堪使用了。」我 問兒子:「已經快月底了,你的生活費還夠用嗎?」兒子說:「還好啦!我可以 少吃一點。」當下我感動極了,問兒子:「在所剩無幾的生活費中,你還買滑鼠 送修女,你怎麼做到的?」兒子:「因為我有溫暖的家庭,您跟爸爸給我很多的 愛,信任我,讓我有安全感,內在有能力去發現別人的需要,有能量去付出。」 我含著淚光緊緊的擁抱著兒子,心中出現的聲音是:「任修女,我抱著 感恩的心感謝您,對您無限的感念,您幫助我、陪伴我、教導我、鼓勵我, 更深深的影響我的家庭,至今仍伴隨全家人成長,我們感銘於心。」

理解、放下,遇見幸福 銀髮議題的覺醒

「活出老年勝境」主題系列之 4 ◆文/蔣美華(本會諮商心理師‧講師)

自己,能走能動,家事自己來,獨立到老去。」父母只要適時扮演啦啦隊及支 持系統的支援者,而非部分子女眼中理所當然的下一代主要照顧者,因為您也 有自己的人生要過,否則太對不起自己了。詩人紀伯倫曾寫道:「父母是弓, 孩子是箭。子女是出於我們,但卻不屬於我們。」父母要在「投入與放手」之 間取得平衡。看看比利時《老人》雜誌曾調查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後悔甚麼?其 中前五名依序:「1.沒有為自己活2.年輕時沒按興趣選擇職業3.對子女教育不當 不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生活4.沒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侶5.後悔鍛鍊身體不足」,為 了不讓自己後悔,現在我可以做甚麼? 解放自己,統整自我

精神科醫師暨老人學專家柯翰博士(Gene D. Cohen)認為:人生後半段, 在六十歲到七十歲要「解放自己」,掙脫以前的壓抑或束縛,開始重新創造自 己的新人生;柯翰更以醫學研究證實:熟年大腦具有無限潛能,顛覆過去老年 人學習能力不如年輕人的迷思。所以活到老、學到老,生命是不斷的重生與再 造,要有信心讓自己更健康,晚年生活更燦爛。另外七十歲一直到八十多歲, 是「生命總結」階段,要做生命回顧、寬恕和解及生命回饋奉獻服務。 名作家簡媜說:「對自己人生的處理與整頓,包括家庭的、手足的、婚姻 的,不要把問題丟給家人與社會,一個毫不準備的人是不負責任的。」當一個負 責任的老人,試著將過去外在的成就感轉為追尋內在心靈的意義感,學習跟自 為自己活,獨立老去 己相處,活在當下,正念呵護、滋養、愛自己與自己同在,同時積極參與社 孩子婚姻幸福,我們的老年才有幸福可言,千萬別插手干涉或介入子女的婚 會、走入人群與人分享,享受生命中每天每分每秒的幸福感。老並不可怕,可 姻家庭,記得「愛他,就不要依附他,也讓自己保有尊嚴。」、「愛他,更要愛 怕的是沒有隨著身體成長,增加心靈的富足及選擇過自己要過的生活方式。


基金會現況‧愛的宗旨 新竹/台中/花蓮學習中心

天是長新芽的季節,經過一年的在地耕耘,新竹學習中心第一屆讀書會 帶領志工的培訓課程,在今年3月開課了,目前也已進入第二階段課程─ ─「傾聽與表達的訓練與學習;家庭溯源,回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圖 像」,預計在今年11月完成所有培訓課程、實務演練與授證;之後我們將產生第一 批在地志工群,對於來年基金會在推展新竹苗栗地區的愛家社區學習計畫,將會 是讀書會很棒的生力軍。 回想與這些培訓中的準志工夥伴們的接觸,從起初讀書會的參與、報名志工 培訓、安排面談到開始課程…,隨著相處時間的累積與增加的互動頻率中,逐漸 也讓彼此有了更多的認識。在 第一階段的課程中,除了更認 識基金會的理念願景與服務方式 之外,大家一起讀了《交心》與 《讀書會結知己》兩本書;夥伴 們在閱讀心得中分享了從書中學 習到的,對自己生活的檢視與對

裡有一個關於求婚的故事 書《蒼鷺小姐與鶴先 生》。故事是這樣的:「鶴先 生想找個太太,卻在求婚過程中遇到大麻煩……,『妳願意嫁給我嗎?』沒頭 沒腦的丟出這麼一句話,嚇得蒼鷺小姐花容失色,情急下不但拒絕了他,還把 鶴先生罵了一頓!待冷靜下來,蒼鷺小姐想想是願意嫁給鶴先生的。她跑去鶴 先生家道歉,不過這回換鶴先生擺起架子,冷言冷語惹得蒼鷺小姐淚流滿面。 鶴先生後悔了,跑去找蒼鷺小姐……,蒼鷺小姐後悔了,跑去找鶴先生……, 鶴先生……蒼鷺小姐……鶴先生……。」就這樣在這種「一下子要、一下子不 要」的猶疑與矛盾之中進行,如此一來一往。 看完了書,哇!心想這是多少人的溝通模式。故事開始鶴先生不知如何開 口,以自以為優雅的姿態來詢問,蒼鷺小姐沒有心理準備嚇了一跳,或許也感 受到他的漫不經心或以為他是驕傲的,於是拒絕與嘲弄。這是我們在第一時間 的行為反應,非常直接的用感受在處理事情。過了一些時間,這件事情並沒 有結束,仍然留在蒼鷺小姐心中,她再度思量,其實鶴先生並沒有惡意,自 己可以有不一樣的反應的,況且,當時的情緒表達並非全部,是一時情急想

2013年5月.第33期.

生命的省思,讓我讀起來不僅更肯定推廣讀書會的意義與力量,也很欣喜於看見 夥伴們,在字裡行間呈現出透過書寫心得的察覺練習,以及每個人經驗到的「與 自己交心」的喜悅。 在第一階段的課程安排與共同閱讀的書目中,傳達並提點了我們去細細檢 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在愛自己、又是如何地在照顧自己的身與心;在我們 經由投入志工服務去追求自我實現的歷程中,我們是否時常在每一個當下看見自 己?或是能在懷抱滿腔熱忱的初衷裡,辨識自己在投入所選擇的這份志願工作時 的用心與願望為何?而在「人會變是常態」的真知下,我們能否察覺到自己被時 間堆積出的慣性模式,且再次找回自己最真的心呢? 「轉化是一點一滴的改變」,從能看見自己開始,差異與衝突有時需經過 瞭解才能被接納,改變其實是持續不斷的過程,而時間的存在讓我們能在看見與 改變後可以付出等待;學習在自己的生命經歷中與自己交心、在生活歷練中 與他人交心,而在人生裡能結交到互相支持陪伴的知己好友會是很快樂的事 呢!所以,邀請並歡迎您來參與我們的讀書會活動,更歡迎您成為我們的讀 書會帶領志工夥伴。

保護自己而產生的衝動語言,如果當時多給自己一些時間,而不是馬上回應對 方,是思考過後再回答,答案會不一樣,而現在傷害了對方要去道歉,也好讓 鶴先生可以知道自己真正的心意。於是蒼鷺小姐提起勇氣前往拜訪。 故事到了這裡,我們以為會有好的結局。可是此時鶴先生卻還在氣頭上, 蒼鷺小姐的來訪,給了他情緒發洩的機會,一股腦的又沒好話,很用力的刺傷 蒼鷺小姐。就這樣一來一往的,一次次的衝動再後悔,讓好事總在臨門一腳前 錯失。這個故事沒有結局,在閱讀的時候,好多次想跳進去拉住他們,請他們 別這樣魯莽的把話說出口,只要願意等一等,想仔細了再換句話說,明明在關 心對方的,因為一時忍不住,說出了與內心不一樣的話。 回到現實生活,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情事並不少見。 逞一時口舌之 快,真正享受的時刻有多久?接下來的懊惱,又要花多少時間來面對與處 理。如果可以稍微改變一下我們遇到事情的反應,面對事情不急著處理, 給自己一些時間,多一些時間想想,在較充裕的情況之下做出回應,會讓 自己的行為與心裡一致,譬如,不再掉入關心對方卻用責備的言語表達的慣 性行為模式。

編號

師的角色扮演了26年,在服務年資滿的情況下離開了工作,而我沒有真正的休息, 反而積極的再入社會,不是工作賺錢這種事,而是關懷人群,做起導護媽媽,說故事 (彩虹生命教育),一星期兩天進入老人安養單位做志工,參加扶輪社國際關懷,生活充 實忙碌,但心靈卻不夠踏實。 站在不同的舞台上,我經常會膽怯、忘詞…因為忙碌後回到家是空虛的,我的孩子、 先生、家,已然少有互動,沒有互訴、依偎的親密關係,常常爭吵抱怨彼此…。小我一出 現既犀利又可怕…不懂如何等待、祝福…。 感謝!再感謝!當我接受閱讀《孩子的心,我懂。》、《共脩此生》、《愛的學 習》、《結婚前,結婚後》,我完全明白該如何放下,對孩子不再比較,對先生多了一份 諒解,聽了讀書會朋友們在教室分享的故事,方才深深認清自己不斷的不滿、抱怨,無法 在固定的位子安身立命,原來是源自於兒童時期。十歲起我即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離 開家人(家人在玉里,我跟著舅舅在瑞穗做生意),陪伴我的就只有自己,排行老四的我 (兄弟姊妹有五人)是被遺忘的;每次短暫的回家,我會特別努力討喜。成人後,我似乎 也深怕別人遺忘,不斷的批判、爭吵,啊!我才是問題的源頭。 愛,是不斷修練、裝備…《愛的學習》一書,不是只看一遍就好,而是二、三、四、 五…遍呀!一次一次的閱讀都讓人有不同的觸動,這麼寫實、誠意、深植人心。 一個教室裡十人或二十人的互信互動,竟然可以爆發出無限燦爛的「愛火」,好好愛 自己愛我們身邊的人。讀書會的夥伴們在中華國小的校園裡,做最有價值的裝備,讓我們 帶著喜樂的心情面對環境的多變,應著一本本的好書,我們是最棒的家人,也因為小小的 種籽,引領出精彩的人生,做喜樂的散播者。 人,要扮演多重角色,人子、人妻、人夫、人父…,在這過程中,學習是不能間斷的, 知識是人在互動中激發出來的,讓人、書、環境…做最溫暖、體貼的互動,彼此珍惜。 謝謝您!謝謝 任兆璋修女。

團體名稱

時間

進行方式

1

桃園永安 尊爵社區

3月起~ 固定週二聚會

單週閱讀 《與自己合作》 雙週進行電影賞析

2

南門國中 家長

5月~6月 固定週四聚會

進行自我探索,參 考書目為《生命數 字全書》

帶領人

何光中

劉淑娟 方秋媚 閱讀《為自己出 周敏敏 征》;進行電影 3/11~6/10共14週 林美雲 賞析;探討情緒 固定週一聚會 管理/正向的親子 謝慧娟 周偉民等 互動;團體聚會 成員輪流 帶領 6/10~8月 暑期休息

3

石牌國中 家長

4

樹林自助 團體

5/6~6/20共8週 固定週一聚會

閱讀《與自己 合作》

5

愛的天使 自助團體A班

5月~6月共8週 固定週一聚會

澄心法

6

雙蓮國小 第一班

3/15~5/10共8週 固定週五聚會

閱讀《走出成長 的迷失-回歸內 在》;團體活 動;成員分享

黃心怡 錢清玲

陳正麗及 成員輪流 帶領

【愛家社區學習計畫】第五階段—經營自助團體:為完成任修女 五本著作共讀之成員自發性組成,採用延伸閱讀之讀書會模式, 持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內在生命,期盼營造健康的人際關係與 和樂家庭。


文 ◆/王乙煊(板橋「文化京華社區愛家社 區讀書會」成員)

來不知道讀書會也能上得這麼精采! 二 一一年九月,鄰居黃如蓁小姐計畫在本社區籌辦讀書會,一共要讀五本 書,由任林教育基金會選派帶領老師過來。平常我和內人對學習新知也都抱持著正面 態度,知道這訊息後,馬上報名參加。 當第一本書發下來時,我的心頭就產生一種感動。因為書名是《共脩此生》,又 是討論婚姻生活的書籍,這書名不就是我對待自己的婚姻生活所抱持的一種理念嗎? 尤其看到封面的圖案設計是一對青翠的蓮蓬,飽含蓮子,狀似含情的對望,圖案設計 與書名相呼輝映,也傳達了夫妻在同一個環境裡生活,一定要同心同力,才能有圓滿 成果的涵義。 本班成員共十四名,其中夫妻檔有五對,婚齡也都超過廿五年以上,所以在研讀 《共脩此生》這本書時大家感觸也特別深。在帶領老師宋琇珍細心又專業的引導下, 成員們的內心小孩就在課中或課後分享心得時一一浮現。學員們也都心有戚戚焉的覺 得太慢學習了,否則家庭生活定會更加圓滿。 記得在研習第二章「突破婚姻中的瓶頸」時,輪到我分享心得,我的報告是: 「您要把妻子當作自己的母親、女兒和情人的身分去對待,如此,您就可以知道要如 何敬愛她、鼓勵她和呵護她,只要做到了,她就是您真正的妻子。」 宋老師聽到我的分享後大加讚賞,並表示本來她也要利用機會和大家討論對伴 侶可以用多重身分的立場去對待。這種兩個既緊密又獨立的關係,是會讓家庭更加和 樂、美滿的方法。學員中有人聽完後心有所感,表示即刻起也要用這種方式對待另一 半,並當場演練,學員們歡聲尖叫,快樂的氣氛盈滿一室。 隨著上課週數持續增加,可以看到參與讀書會的夫妻檔們感情的甜蜜度也與日 俱增,單刀赴會者的神采也更加飛揚。相信這是參加讀書會的最大收穫!我和內人都

我參加讀書會的 感受和收穫

生命中實踐愛,讓愛得以流動。鄭 董事以「六根」的角度來詮釋察覺 圈,使得整個說明多元豐富,更深 入至個人修為、保護自己六根的氛 圍裡。而他字字珠璣的談話中,最 讓我感受深刻,至今仍隨時咀嚼回 味並時常拿來與朋友分享的就是: 「最大的愛就是把他的責任還給他,所以你什麼都不用做,而你不做,其實已經做 很多了,因為你在。」對於親子關係中,在「做」的拿捏與「不做」的煎熬裡徘徊 的狀況,非常受用;而關係的經營,「在」的品質,又何嘗不是陪伴的關鍵。 透過基金會職工姿夢和美淑的介紹,我瞭解到愛家社區學習計劃的縝密 規劃,從初始的接觸引發學習動機和興趣到以推廣理念為使命,六個階段性的 發展,彰顯了基金會推展任修女和美智老師愛的精神及心理專業的宏圖。其中 的愛家社區讀書會更是一步一腳印的拓展到新竹、台中和花蓮。就從任修女一 句:「做你可以做的。」發展到這樣的光景,我感受到的是,從行動中自然會得 到力量和祝福。而基金會對於讀書會帶領志工的支持與在職專業訓練的提供,讓 我明白自己可以在基金會裡學習和成長,覺得心安而踏實。因此在心中鼓勵自己 實踐「愛的運動」,透過兩人一組的互相勉勵和分享,我理解到它背後更深層的 傾聽自己,以及分辨自己背景,達到鬆動舊有認知,進而自我療癒的意義。 就這樣每週浸淫在這充滿芳香的秘密花園裡,雖然第一階段的課程尚未完 全結束,我已懷著一個期待的心情,歡喜的等待第二階段課程來臨。 月七日我參加了基金會第七屆讀 書會帶領志工培訓,從那天開 始,每週四打開基金會台北學習中心 位於五樓的大門,對我而言,宛如開 啓一座秘密花園,花園裡頭,生命多 彩多姿,心靈得以滋養交流。走一趟 秘密花園所獲取的養分,足夠我一週 的咀嚼與消化。 前三堂看似硬邦邦的課程,在主講人的說明下,廣度深度俱足,基金會的理念 與理想昭然若揭,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即將加入一場有意義的心靈工程。 去年的我,雖然參加完讀書會的五本書,但像一個過客,來去匆匆,現在駐 足欣賞,卻捕捉到美景無數,何其有幸能參與其中。 首先王董事長以拋出問題的方式和我們聊到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對生 命的看法以及生命的本質,藉著「全人」身心靈對話的概念和任兆璋修女、林 美智老師的生命故事,談及基金會著重生命、婚姻、家庭,讓生命回到自己的 推動方向,將基金會的服務內容做了一個完整的串聯,清楚地描繪基金會運作 的輪廓,開宗明義的做法,讓我有機會在心裡再次核對自己對未來的承諾。 接著鄭榮昌董事以任修女的四句話:「陪人同行幽谷,划向心靈深處;發掘 內在智慧,邁向成人之路。」來說明五本書的核心理念。也就是以陪伴來化解情 緒、感受,使人成長。並透過察覺圈捕捉我們快速的身心運轉,以「愛的運動」 三步驟——行動、檢視、分享(自我陪伴與對話),即傾聽、分辨、做決定,在

愛家社區學習計畫(北區 ) 愛家社區學習計畫 2013年5月.第33期.

是從花蓮來台北打拼生活的人,初期分別在不同的領域工作,由於在各自工作崗位 上有不同的責任和壓力,有時下班後心情難免沮喪,又沒有用同理心去感受對方的心情 和境遇,所以吵吵鬧鬧,生活品質就會受到影響。後來共同經營一家小公司,為了業務 的拓展、員工的管理、財務的調度等等的問題壓力更大,家庭和樂的氛圍常被打亂。 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兩年間生意正興隆,衝突也就更多,我常思考要如何經營更好的家 庭生活?於是改變自己的態度,確實執行前述的方法,這些年來家庭生活和樂美滿。 我們讀的第五本書是《愛的學習》,這是一本探討子女性教育的書本。五十年代 我們在學校受教育時,性教育是保守的,老師不敢教,要我們自行閱讀,所以大多數 的學生都懵懵懂懂,對性教育的本質也都是無知。現代社會資訊氾濫,青少年從網路 上任意就可取得和性有關的文章及圖片,但那也不是正確的性教育知識,今天社會風 氣如此敗壞,我覺得這個惡果和我們這一代對性教育的無知、不能善加引導有很大的 關係。 正如剛拿到這本書時,看到封面上「子女性教育」這幾個字時內心還在納悶,這 種知識要怎麼教呢?但是,宋老師不愧為一個專業的帶領者,她一語就點破我們的迷 思:「性教育不只是談身體的接觸,而是整個人整體的關係,它包含父母親彼此的 關心,對家庭的責任與互相的承諾,這都是性教育的範圍。」聽到這種對性教育的廣 義說法後,讓我們茅塞頓開。 年輕時由於夫妻兩人勤於工作,對子女的生活照顧不免有所疏失。或許是我們夫 妻間的相處有做到如宋老師說的廣義性教育的內涵,小孩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 德育方面沒有讓我們操心。借用任修女在序中的一段話:「子女的性教育,必須有父 母婚姻生活的身教才能達成。」這種結果用這一段話才能做最佳註解吧! 在宋老師帶領讀書會的過程中,我心中對任修女產生了無限的敬仰。因為她把我 們內心的空虛填滿了,或許平常那種空虛感您不曾發掘,但在讀書會的過程中、在專 業的引導下,您會感受到在人生的某一階段中,您可能曾經受傷過,又因為大多數人 都很難承認自己曾經受傷(因為最難表達的感受就是傷害)。所以在生活中「恨」 就大聲嚷嚷,「愛」卻噤聲不語。 今天,學習任修女的智慧後,我們知道「吵架」是一種強烈的溝通,發生這種 情境時,一方要靜下心去為對方設想,或許他在成長的過程或生活背景中有一些特有 的境遇形成他的弱點,然後去包容他,進一步體諒他或關懷他。因為您有弱,我也有 弱,如此,我們就會把「愛」大聲的說出來。


包括:靜心、靈氣、能量閱讀、歡唱生命,舞出自信、音樂劇~

關於愛、巫術水晶治療;也是位藝術表演工作者;目前為水晶字 塔奧修活動中心及水晶聖石堂亞特蘭提斯療癒之旅帶領人。

任林愛家學苑分享

AUM帶來的訊息是:當你在吵架,就是跟另一個自己吵架;當你在愛時,其實是在愛另 一個自己。高興也是、悲傷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相同的,因此何來傷害?!我們只不過是在和 自己的頭腦玩遊戲而已。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清理,讓自己越來越純淨。一旦我們處在當下、 突破困境,一切就變得容易許多了。就讓我們回到孩子的狀態,隨著好聽的音樂快樂共舞、 尖叫嬉戲,一起清理情緒的灰塵吧!AUM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工具。

講師:黃幼梅 (Marga Sananda)

AUM情緒清理

5/23(四)19:00-22:00、5/27(一)19:00-20:30,共2次 【課程費用】1,200元,三人同行報名、繳費可享九折優惠

【講師簡介】於2000年走上光之旅程,展開了多年旅居印度的生

活。體驗靜心的同時,前往國際奧修多元學院進修並帶領團體,

修在印度普那國際靜心村,不定期會有AUM的課程,來自世界 各地的人聚集在這裡參加這情緒抒發的盛會。 AUM是奧修門徒得到指示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情緒清理方法,共 分12階段: 6.自由之舞 7.哭的清理 8.笑的釋放 9.愛人之舞 10.靜坐 11. AUM 的誦經 12.跟對方的神 性敬禮。每階段10~12分鐘,沒有中場休息,階段開始前會有示範或解說,不用擔心不會做或不 知從何開始;配合特別製作的音樂,讓參與者徹底經歷情緒洗禮。過程中不需要害羞,因為每 個人都在做同樣的事,並專注在自己身上。做完AUM以後會覺得非常輕鬆,情緒獲得釋放,就

任林愛家學苑課程

◆文/Sananda(本會成長團體帶領老師)

快樂之道 ~ AUM 情緒清理

自己的角色發言,有時則從母親的角色發聲,有時 又像是第三者般,看著扮演者講述自己的故事。無 疑地,這個過程讓每個人都相當震撼。 身為分享者,轉換在自己與母親之間,赫然發 現其實母親或許並不只是自己心中的樣貌,還有更多 的話只是沒被清楚的表達,而那些話底下,正是我們 所企求這段母女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身為扮演者, 進入到他人的情緒與故事時,我們同樣也反省自己在 重複對話過程中,體會到不同的互動下,會呈現什麼 樣的關係與情緒;身為旁觀者,在如看話劇般的場景 中,我們也不斷思考著從這齣戲裡看見了什麼問題與 困難,在不是緊密連結的狀態下,糾纏不清的線團似 乎並沒有那麼難找到解開的線頭。嘗試從不同角度觀 看同一事件後,我才真正了解,「站在別人的立場」 講的是什麼心境與作為。 看到夥伴們把壓抑在內心多年、不敢真正說出口 的話傾吐出來時,那洶湧的情緒讓旁邊的我們也感到 不捨與心疼,但在終於說出悶在心中的千言萬語後, 每個人的情緒又有如釋重負般的鬆弛,團體的支持, 讓每個人都得到力量能回去重新面對自己的課題。 有位輔導諮商朋友說,「學輔導不會讓你更 了解人,而是讓你更接受人性。」在我參加了成長 課程後,更確信「參加成長團體不是解決一個問 題,而是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是每個人一 生受用的功課。

文 ◆/陳玟晴(母女關係工作坊學員)

轉變的契機 間常說,女婿如果想到自己的老婆未來會是什 麼模樣,那只要看看岳母就可以知道。我的母親 向來不是和藹可親的溫柔型媽媽,但她認真的照顧家 庭,絕對是稱職的好媽媽;然而,三十年過去了,好媽 媽卻逐漸變成嘮叨、控制全家、沒耐心又偏執的老人 家。 我不想成為現在的媽媽,她的嘮叨與沒耐心,讓 我總想逃離與她對話的時間;另一方面,我又希望媽媽 能回到三十年前,那位明理、有自己生活的好媽媽。但 這顯然是矛盾的,而這衝突的想法在我心中存在好一陣 子了,直到一天,我看見基金會年度學苑課程中將開設 「母女關係工作坊」,當下決定藉此機會釐清我心中混 沌的想法。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團體成長課程,原以為會是大 家分享自己的狀況,然後透過大家的經驗給予回饋,但 琇慧老師選擇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帶領我們每一個人走 入母親與自己的世界。 於是,我們走入自己,也走入心中母親的意念之 中,同時也有機會感受到其他夥伴的世界。 分享夥伴選擇一位夥伴扮演自己,另一位扮演母 親,然後分享夥伴在老師導引對話,過程中,有時是在

洽詢、報名專線:(02)2778-0703#21 黃姿夢 社工員 上課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00號5樓,近忠孝新生站3號出口 開課前一個月報名或三人同行者可享九折優惠。 更多課程介紹請上本會網站:http://www.jenlinst.org.tw

台北任林愛家學苑課程

2013年5月.第33期. 愛 家 學 苑 基金會現況‧愛的宗旨


2013年5月.第33期.

「當關係出現危機時就是另一個生命的轉機」,每個人該學習 的人生功課並不相同,但都必須通過每道生命的關卡,過程中 也許跌撞到頭破血流,但只要能時時察覺自己的心,不停陪 伴、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持續學習,尋找支持,定會發現陽 光與幸福隨時都在我們身邊。 為專業的醫師」是我為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對於九型人格中屬於追 求完美的1號人而言,完成這目標是當然不過的事,醫學院求學期間我 認識同班同學的另一半,先生是本省家庭長大的,加上父親早逝,與我這個外 省家庭長大的孩子有著截然不同的成長經驗,交往時並不以為意,即便家人 反對我仍舊堅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殊不知婚後的生活卻令我陷入天 人交戰。 婚後,我進入榮民總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先生因服役所以較晚服務。擔 心他的自尊影響我們的關係,所以提供金援讓先生出國深造,希望他回國後能 有更好的發展,為此婆婆也與我關係密切甚過我與母親的關係,但忙碌的醫師 工作卻讓我們的夫妻關係每況愈下,我們常常將工作壓力帶回家;我回家要照 顧孩子,出門要照顧病人,每晚總是倒頭就睡實沒心力照顧先生。「沒有溝通 就沒有出路」,於是天天與先生劍拔弩張,家中的氣氛有如春秋戰國時代般戰 亂不堪,我的得理不饒人,常讓先生喘不過氣來。過程中受傷最重的是我的女 兒,她學會更懂得察顏觀色,尤其是我的眼神總讓她承受很大的壓力與害怕, 也從此埋下我與女兒的心結。 先生與我認為,為了平衡我的辛勞付出,建議我出國進修,我也真做到 了,在工作上也獲得極大的肯定,但在婚姻上卻不及格。婚姻生活的點滴,對 於強調完美的我而言是相當不滿意且厭倦,於是我想以離婚結束這樣的生活, 重拾我完美的人生,但先生卻在此時為我找到另一個生機——因為一次學長的 建議讓我們接受心理諮詢。但當時我並沒有觀照到自己的內心,單方的認為這 一切的錯都是先生該負的責任,我沒有錯,自然也沒有需要改正的地方;這次 的機緣讓我輾轉進入華明心理輔導中心與任修女及美智老師談話、參加夫婦研 習營…等活動,藉由她們的細心呵護與耐心陪伴的過程中,我完全卸下心防, 一層層摘下我堅強不示弱的外衣。 我開始探索我的原生家庭,發現我的醫生父親長久來就是我的偶像,而母 親重男輕女的觀念卻讓我感受到深深的不平等,於是從小我就認為「平等是需 要爭取的」,否則我們只能繼續忍受不公平的對待。父親與我關係密切,所以 我認為先生應該做到跟父親一樣好,但先生的原生家庭卻沒有父親的形象可以 讓他學習,所以他只能照我要求的配合我,這樣造成先生的內心很痛苦。而我 從母親那裏並沒有得到肯定自己的自信,於是我為了很多的「應該」而將強壯 的面具戴上,並且一層層的強化它,目的是希望大家看到我的完美,其實內心 最渴望還是母親的肯定,就這樣慢慢反芻我的家庭、我的求學、我是誰…等,

的 習推 手專 版 ) 愛家社區學習計畫(北區 台愛中 學 中心

才慢慢發現先生愛我的心就像我愛他一樣,也讓我的婚姻出現一道陽光,有了色彩。 後來我與先生先後離開榮總,先生自行執業,我因為擔任理事長的關係而結 識學術界的教授們,這段期間先生的內在又出現不平衡,我們的關係再次面臨考 驗,接續著因為一個機會讓我可以在美國傳授我的專業給學生,於是我帶著兒子 出國;爾後女兒在台完成大學學位後也赴美,後並在美國擔任牙醫師且結婚定居 下來,先生因為不願意來美,開始是美國、台灣兩地跑,我們彼此的關係再度陷 入冷宮。但因為兒女長大,美國開放的環境,我擁有許多好朋友的支持,也知道 自己長大成熟了,便再一次重新審查自己婚姻關係種種成長給我的許多影響,先 生也50餘歲了,我於是尊重他的選擇,我也可以有我自己的能量學習再成長。 「不當怨偶當朋友總可以」,所以我們仍不時以越洋電話分享兒女、生活 上之點滴,經過一段時間先生終於明瞭何謂家人?何謂知己?什麼是寂寞?尤其 是我返台探望失智的婆婆許多次,且極力贊成先生以第三子的身分照顧母親的生 活,終於讓我們可以帶著傾聽與同理的心、帶著包容與體諒的心溝通彼此,我們 得以慢慢走向人生的下個階段。 回台後,我們非常感念任修女及美智老師當年帶給我們的啟發,這些人生智 慧若非親身經歷,還真是體會不出箇中滋味,於是3年前我加入基金會的捐款人行 列,我期盼基金會能將這份人生志業永續傳承給新一輩的年輕人,讓更多人知道 「當關係出現危機時就是另一個生命的轉機」,每個人該學習的人生功課並不相 同,但每個人都必須通過每道生命的關卡,過程中也許跌撞到頭破血流,但只要 能時時察覺自己的心,不停陪伴、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持續學習,尋找支持, 定會發現陽光與幸福隨時都在我們身邊。如今我也常常將基金會訊息散播給我的 學生,讓更多年輕人知道並支持這個團隊,也讓我感念萬分的任修女及美智老師 的愛能得以發揚!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