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對話_跑馬地之人與事》SAM

Page 1

跑馬地之人與事


1980年代Sam 師傅在英國倫敦學藝的學校

Sam 師傅與太太於理髮店內合照


師傅在跑馬地奕蔭街經營理髮店已經有 多 年, 的現址店鋪已踏入第 個年頭︒ 在 年前經哥哥介紹來到跑馬地打工,由學 徒做起,後來在 年代他隻身走到英國 髮型屋深造,開始了他的髮型師生涯︒學 成歸來後慢慢「儲到一班客仔」於是便開始經營 自己的理髮店︒問及在跑馬地遇到比較深刻的客 人, 師傅形象跑馬地的客人非常斯文:「有 啲明星︑政要︑家族等,跑馬地喺以前嚟講係一 個高尚嘅地方︒」他曾服務過的明星包括:馮寶 寶︑藍潔瑛︔政要則有董建華的妹妹及現任財政 司陳茂波︒他坦言:「其實我並不太認識他們, 都是其他客人介紹給我︒」不過 認為以前明 星喜歡居住在跑馬地的原因是清靜,「基本上沒 有人找他們麻煩,例如簽名影相︒」他之後再補 充:「其實跑馬地人都係咁,又唔會阻佢哋︒」

Sam - 與髮有緣

訪問日期:2020年12月4日 訪問地點:Sam Salon 受訪人物:Sam 職業:髮型師 區內活躍:約40年


談及跑馬地有趣的事,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山光 道的「馬路」︒這條馬路不是給車行,而是給馬 行的︒每逢星期三晚上賽馬,馬伕會在黃昏時間 拉著馬,沿山光道踱步走至馬場參與賽事︒「有 啲馬好大脾氣架,發嬲的時侯跳到好高,踢到馬 路兩旁的圍欄,其實都幾危險︒」這些景象吸引 許多居民圍觀,可惜現今這條馬路已經拆掉了昔 日的圍欄,變成了一條普通的行人路︒ 師傅 不禁歎息!

山光道的「馬路」

在60年代中將中間石級改成「馬路」


除了昔日色彩的馬路已逝去外, 還記 得位於奕蔭街的「馮滿記」文具店,每逢 八月十五中秋節,門前都會掛滿燈籠,很 多住在山上的居民都會駕車過來買燈籠慶 祝佳節,甚有節日氣氛︒在未興建新月花 園之前,於電車總站對面有一間電車職員 食堂,主理家庭菜餚,因為食物美味又多 樣化外,價錢亦大眾化,所以有很多馬伕 及居民,甚至 師傅曾經也經常光顧︒ 「佢哋餸菜好有人情味,見你唔夠畀多幾 件你︒ 」

美味的人情味

1990年代昆記士多門口(馬匹經過奕蔭街的路口)


雖然理髮店已經經營超過20年,但幾經翻新, 從外觀上看不到歷史痕跡︒於是問到店裏有沒 有鎮店之寶, 師傅想一想從抽屜拿了一把 剪刀出來,並細說這把剪刀的由來︒原來這把 剪刀是一位老顧客所贈的,而這位客人是一位 姓崔的馬主,馬匹名為「同德」︒剪刀外表看 上去仍然新淨,可見 師傅對這剪刀非常珍 而重之地保存著︒ 師傅接著打趣地說:「 很多老顧客都幫襯咗三四十年,由有頭髮剪到 冇頭髮,剪足三代人!」

客贈之寶

師傅喜愛昔日的人情味︒他又言:「以前 的餐廳都係老闆自己做返,很親切,所以經 常爆棚!」 師傅認為相對現在,跑馬地 多了很多西餐廳及酒吧等開放式食肆,有 些餐牌只有英文沒有中文,整個環境都洋 化了,好像有一班有心人將這個社區洋化︒


師傅認為現在是一個時代的轉變︒他認為以 前的跑馬地較有本地特色,但為了迎合外國人的 需要,近年的西餐廳「開得愈來愈多」……「整 個社區氛圍都改變,尤其是飲食方面,唔係我想 架!」至於他對跑馬地的形容都偏向描述昔日的 社區情懷︒「以前嘅跑馬地好似一個小市鎮,較 有特色︒現今人來人往卻失去了歸屬感,較以前 疏離︒」

締結良緣

師傅除了在跑馬地與了不少老顧客結緣外, 還在此締結了良緣,結識了他的妻子︒他的太太 當年是養和醫院的實習護士,並且經常到 理髮,但他們並不是一見鍾情……真愛是需 要培養的!正如這對情侶,認識十多年才開始約 會︒當時正值世界盃,兩人在髮廊內「睇波」, 太太支持的德國球隊勝出,於是 師傅專程買 外賣回店內慶祝, 師傅還記得那份外賣就是 太太最喜愛的「德昌魚蛋粉」︒他們的姻緣就此 萌芽,後來更開花結果︒ 師傅還在店內設了 太太的專屬座位,是太太理髮的專用「寶座」︒


是一項關於記載跑馬地街坊雜記 的計劃。目的是為街坊創造跨代 對話框架,藉此記錄街坊與該地 區的軼事和記憶,喚起街坊對當 區昔日文化歷史及變遷。

主辦單位 C&G藝術三角

協辦單位 張嘉莉區議員辦事處

編著 王君博 項目策劃人 張嘉莉 余佩珊

聯絡 C&G藝術三角 跑馬地成和道39E地下7號鋪 張嘉莉區議員辦事處 跑馬地昌明街2號閣樓 電話: 2813 8511

設計 張曉瑜 封面插畫 房邦越 攝影 余佩珊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