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對話_跑馬地之人與事》Mr. Douglas So

Page 1

跑馬地之人與事


訪問者:何存德先生 職業:建築師

註:由何存德先生繪畫的毓秀街

保 存 時 空 以時 間 培 育 蘇彰德

訪問日期:2020年10月30日 訪問地點:F11攝影博物館 受訪人物:蘇彰德先生 Douglas So 職業:F11攝影博物館創辦人/ 律師 區內活躍:大約50年


蘇彰德先生 是一位律師,亦是 F11攝影博物館的創辦人︒蘇先生在 購入 毓秀街 號,並將其修復活化成 摄影博物 館︒在修復過程中,蘇先生曾參照電影「行 錯姻緣路」的場景,希望能盡量還原大宅的 原貌︒「行錯姻緣路」是 年代的一齣港產 電影,其美術指導黃仁逵先生亦曾於毓秀街 11號居住︒由於該電影發行已久,所以市面 上很難再找到其光碟,除了只能到電影資料 館尋找電影內的珍貴「鏡頭」外,在F11對面 經營雜貨的街坊「蛋哥」慷慨地借出他手上 的私人珍藏光碟,並訴說自己其實在電影的 最後一幕出現過,所以購下這張光碟一直珍 而重之地收藏著︒


註:復修後的「妹仔梯」

留 住

蘇先生希望在 攝影博物館的設計上,盡量保留 大宅的原有風味︒在蘇先生正式「接手」時,他 形容當時俗稱「妹仔梯」的後樓梯,幾乎從來沒 有進行過任何維修,他說「剛接手這幢大宅時, 這條樓梯完全不符合規格,質素參差,沒有燈, 石屎剝落,梯級凹凸不平︒」但由於「妹仔梯」 富有時代特色,所以蘇先生決定予以保留,於是 便加以復修︒想起對此建築物的淵源,蘇先生憶 述 年突然收到地產經紀的來電,該經紀稱有 一座大宅待沽售,當蘇先生得知原來是毓秀街 號時,心裏非常高興︒他形容當時情況是沒有考 慮的時間,他決心要保住建築物,於是便不加思 索地馬上購入大宅,並笑說:「從來未試過買樓 一蚊都冇得平!」其實蘇先生在購入大宅時並未 想到作什麼用途,但肯定的是先把古蹟留住,日 後才構思如何進行保育!「留住時空是對社區有 意義的示範」,這是他對保育活化的人生價值︒


註:當年的俄羅斯藝術學校

談及 這座單幢大廈的歷史,其實 這座大廈曾住過不少知名商人及從事 過不同業務︒在 年代早期引入雪 糕到香港的公司「安樂園」,其創辦 人張吉盛曾經往在唐三樓(中層)︒開 初這幢大廈全是住宅用途,戰後地舖 的所在位置曾變成車房︑雜貨店︑雲 吞麵檔,及比較近期的大型超市及海 鮮酒家︒在千禧年代中層及頂層曾是 藝術學校,直至 蘇先生購入大廈 後遷出︒蘇先生憶述當年藝術學校的 老師全部來自俄羅斯,並居住在天台 的僭建屋,因為當時僭建物的屋頂是 用有毒的石棉物料製造,所以清拆工 程相當費神︒奇怪的是,直至現在蘇 先生仍需繳交註明 (頂層公 寓)的差餉費用,他曾向相關政府部 門交涉多次仍不果使他莫名其妙!


談到跑馬地社區,於大坑道成長的蘇先生,認為跑 馬地是一個特別的社區︒因為地鐵沒有進駐,所以 「乘搭電車入跑馬地已經是一個難忘的體驗」︒這 點令跑馬地能夠「 」︒跑馬地 的街坊亦十分守望相助,在 閉館時,隔壁寵物 店老闆會毫不猶豫地協助他們收信件,更會有些街 坊會幫忙「入咪錶」,以免被「抄牌」︒他形容這 種人情味「越來越少有」,他非常珍惜這種鄰里關 係︒閒時散步會遇上「熟面口」的街坊也會互相點 頭微笑,他表示非常喜歡這種街坊感覺︒ 此外,蘇先生亦談到早期跑馬地的社區發展,毓秀 街在 年代發展,當年居民為葡國人居多,所以 當時只限興建西式建築,但每幢建築物的風格也不 一樣︒值得留意的是跑馬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 有防空洞,這反映了跑馬地擁有著完善的防空洞系 統,是為香港一個獨特的歷史發展︒蘇先生將 年發展的跑馬地,比喻為 年代的沙田,把「新 思維」進駐發展新市鎮︒蘇先生亦提到在 年代 的馬場每年只有一場賽事,同時跑馬地地勢是四面 環山的山谷,因此沒有賽事的時候,馬場便成為打 獵及高爾夫球的娛樂勝地︒


以人 為 本

近年民間開始重視保育的概念,蘇先生用「俾 時間去長大」來形容保育活化古建築的心路歷 程︒從時間獲得經驗,人脈網絡及尊重,應該 好好享受其經營過程︒蘇先生最希望用「拆除 鬆綁」的方法,做到「點︑線︑面」的保育︒ 他更明言「留低建築物只是第一步,之後這場 馬拉松才可以跑!」︒在訪談中,蘇先生提及 皇都戲院,他指出由大業主帶頭進行保育,將 戲院變成一個保育及文化場地,這樣能夠起示 範作用,熱衷於文化保育事業的他對此感到鼓 舞︒ 談到保育與發展之間的平衡,他認為經濟因素 只是其中一個考慮點,有時候居住於舊式大宅 其實也面臨不少挑戰,如燈︑樓梯及保安等問 題,我們要用「人性化的角度」去判斷,解決 生活環境的問題︒他曾遇過有位老業主住在一 座樓底高 呎的老宅,屋內「有9成天花燈都燒 咗」,因業主年紀老邁而且天花太高,所以未 能更換燈膽︒他認為我們應平衡各方利益「這 些我們不能想像的事,我們不能怪他們,我們 應該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其實並非每一位 都是貪圖重建的金錢︒」


是一項關於記載跑馬地街坊雜記 的計劃。目的是為街坊創造跨代 對話框架,藉此記錄街坊與該地 區的軼事和記憶,喚起街坊對當 區昔日文化歷史及變遷。

主辦單位 C&G藝術三角

協辦單位 張嘉莉區議員辦事處

編著 王君博 項目策劃人 張嘉莉 余佩珊 設計 張曉瑜 封面插畫 房邦越 聯絡 C&G藝術三角 跑馬地成和道39E地下7號鋪 張嘉莉區議員辦事處 跑馬地昌明街2號閣樓 電話: 2813 8511

攝影 余佩珊 張曉瑜 場地贊助 F11 FOTO MUSEUM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