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對話_跑馬地之人與事》Alan & Benjamin

Page 1

跑馬地之人與事

金童商店


訪問日期:2021年4月1日 訪問地點:張嘉莉議員辦事處 受訪人物:Alan & Benjamin 職業:防水公司東主 & 事務律師 區內活躍:約40-50年

金童商店的位置

47號的「德聲辦館」 45號的「泰興冰室」」

43號「鴻泰昌米號」

41號是 金 童 商 店


位於成和道41號的金童商店,是由鍾就先生開辦的,即 是 的外公, 的祖父, 與 是表 兄弟關係︒他們相信金童商店是由二戰時期開業直至 年代︒ 及 憶述當年金童商店的確實位置:「 試想像將而家成和道嘅匯豐銀行平均分開成四格,由巷 仔隔離左至右開始數,第一間就係金童︒」 年代跑馬 地的匯豐銀行還未在現有的位置時,該位置原有一排唐 樓,分別由 個門牌號碼組成,並存有 間小店︒由左邊 數起的 號是金童商店,然後是 號「鴻泰昌米號」, 兩個門牌號碼中間有一條行人樓梯,供樓上的住宅單位 共用出入︒ 號隔壁則是 號的「泰興冰室」,同樣相 隔一條住戶共用的樓梯便是 號的「德聲辦館」︒在金 童商店旁的一條小巷,即現在 藝術三角的位置對 面牆壁,他們記得該處有一位「金魚婆婆」,主要售賣 紅蟲︑巴西龜及金魚等︒ 及 記得 至47號 的業權皆是馬錦明馬氏家族所擁有︒馬氏家族的後人馬 清正是 的同學,至今他們閒時仍會見面,保持著友 誼︒


金童商店記聞

1

香煙, 中國煙, 啤牌, 十五湖, 即食麵, 薯片

2

熱汽水櫃

3

4

衛生紙, 廁紙

5

飯廳

6

雪櫃

7

上閣仔木梯

8

睡房

9

廁所+柴房

10 11 12

廚房 天井 後門樓梯

13

存貨區

14

飯煲+麻雀枱

15

神枱

16

麻雀枱

17

香燭櫃

18

木屐櫃

19

冷水櫃

20

罐頭櫃

21

零食糖果櫃 (M&M, 麥提莎等)

22

冷水櫃

23

零食手推車 (山楂餅等)

11

10

12 13

9

8

14

7

15 16

6

17

5

18

4

19 2

20 21

3

1 22

成和道41號 金童商店平面圖

金童商店名字的源起據說是當年鍾就先生,某天在某店 鋪拾到一個印章,印章刻有「金童」二字,便把店舖冠 名為「金童商店」︒ 亦説現正於香港歷史博物 館陳列的汽水櫃,從照片看很大機會是當年金童商店的 遺物︒ 憑他的記憶,將整個金童商店的平面圖 簡單地描畫了出來︒金童商店面積約佔一千平方呎,從 平面圖來看商店的後樓梯旁邊是天井,那裏是樽裝汽水 存放的地方︒樓梯對面是柴房,廚房與柴房相連,店內 亦有一架木梯連接到閣仔︒由於當年生活簡樸,普遍經 營小商店的街坊都是前舖後居的︒而且,在 年代當一 般市民開始廣泛使用石油氣或煤氣煮食時,金童仍用木 柴生火煮食,柴枝就在區內的建築地盤,收集工人施工 用完的木材作廢物利用︒

23


記得金童商店售賣香煙的種類繁多, 最特別的是中國大陸生產的手卷煙絲,分為「 生切」和「熟煙」兩種,抽手卷煙用的煙紙則 售二毫子一小疊︒同時亦有包裝香煙,當時包 裝香煙是會拆散一枝枝出售的,可見當年生活 水平較低,一整包香煙的價錢不是每人都可以 或願意負擔︒金童商店除了售賣煙草外,還有 汽水︑啤酒︑零食︑ 罐頭︑生活用品︑香燭冥 襁……誰不知原來還有訂製「木屐」的服務! 木屐這些東西現在已經買小見小了︒以前還沒 製造膠拖鞋的時候,黃泥涌露天街市內,肉檔 及魚檔的工作人員普遍都會穿著木屐 ︒當年主 要負責為客人製作「木屐」是 的外婆,亦 即 的祖母,他們閒時看著老人家純熟 的製作技巧, 笑言「整木屐呢樣嘢呢,唔識都 學到識呀!」


兒時回憶 童年的跑馬地

除訂製「木屐」外,金童商店還有出租麻雀及麻雀板( 即木製枱面)︒在 年代不是每家每戶都擁有自己

的一套麻雀及麻雀枱,所以當時有些士多都有出租「麻 雀套裝」的服務︒「當年所謂嘅麻雀枱其實就係用幾個 木箱曡起,上面放張麻雀板就係喇!」Alan解説︒

和 兒時亦會幫忙「送麻雀」, 對此任 務印象特別深刻: 「麻雀有144隻,嗰塊麻雀板要隻手側

側地傍住,一般 至 歲細路都抬得到︒」被問到沒有

塑膠的年代,麻雀是用什麼造成︖ 回應舊式的麻雀 並非一定是象牙,通常是以牛骨製造,但當時來說卻已

經是屬於奢侈品︒ 在童年時經常會去朋友曾建成的 「牛記單車」租單車玩,他還記得每次踏單車在附近兜 一圈 分鐘︒除此之外,跑馬地的樓宇與樓宇之間的後

巷也是他們的遊樂場,他們會在後巷跑圈及用粉筆在地 上畫上圖案玩「跳飛機」︒說起後巷,他們說其實留存 有很多生活痕跡,以前除了「牛記單車」在協和里內, 還有「新昌明魚蛋」當年設在昌明街後巷內,現在檔主 的父親已年屆九旬了︒(即現在昌明街 號正門對出的位 置)

而且該處附近的後巷,當年亦有剪髮及煎腸炒的鐵

皮檔!

被問到對跑馬地的感覺, 和 認為跑馬地可以簡 單地分上︑下游及左︑右兩邊︒以成和道為中線分界,一邊 是奕蔭街︑景光街︑毓秀街︑山村道及聚文街等︔另一邊則 是載德街︑源遠街︑綿發街︑昌明街及昇平街等︒「一邊啲 人粗魯啲,另一邊啲人中產啲,而藍塘道直情係有錢人嘅世

界!」他們說︒然而,他們亦解説小時候的活動範圍不會超 越作為中線的成和道: 「除咗跟呀媽過對面街市買餸!」︒


麻雀板

相對的福地

此外,他們亦記得昔日有人在街頭開辦的外圍賽 馬,「細路仔都可以賭㗎!」︒在 年代, 會在馬場執拾馬迷遺棄的中文馬經︒「嗰啲馬經 嘅紙質好好㗎,執完之後仲可以用嚟包零食添! 我細個啲中文有 成都係睇馬經學返嚟㗎…… 其實 馬經入面啲馬名好優雅︒」 說︒沙田馬場仍 未興建時,跑馬地的街坊很多是馬房中人,馬會 員工宿舍就在藍塘道及跑馬地警署附近,惟談到 馬房的貼士, 斷言:「馬房嘅貼士,輸硬!」 曾經於跑馬地︑炮台山及大坑等地區居 住,他認為跑馬地的治安很好,印象中犯罪率也 比其他地區低︒ 他想起以前馬房的人雖然粗魯, 偶然會打交,但他們不會「打到爆缸」︒在球場 踢足球或在區內空地玩耍時,亦沒有不良份子騷 擾小童︒大部份的街坊都互相認識,如果是區外 人是很容易被分辨出來︒另外, 相信由於當 年馬伕每日凌晨 、 點需要領馬晨操,使跑馬地 的街道本應是夜瀾人靜的時份仍十分熱鬧,導致 賊人難以有機可乘︒所以從治安角度來看,他們 認為童年時的跑馬地是絕對的一個福地︒


是一項記載跑馬地街坊雜記的計 劃。目的是為街坊創造跨代對話 框架,藉此記錄跑馬地街坊的軼 事和記憶,喚起街坊對當區歷史 文化與昔日變遷的意識。

主辦單位 C&G藝術三角

協辦單位 張嘉莉區議員辦事處

編著 王君博 項目策劃人 張嘉莉 余佩珊 聯絡 C&G藝術三角 跑馬地成和道39E地下7號鋪 張嘉莉區議員辦事處 跑馬地昌明街2號閣樓 電話: 2813 8511

設計 張曉瑜 插畫 張曉瑜 攝影 余佩珊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