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對話_跑馬地之人與事》歐陽婆婆

Page 1

跑馬地之人與事


* 網上照片

1960年代黃泥涌露天小販市場 (現集祥街)

1960年代黃泥涌小販市場菜販


後頁見地圖

訪問日期:2020年6月20日 訪問地點:跑馬地 訪問人物:歐陽婆婆 職業:菜販 區內活躍:94年

歐陽婆婆4歲開始於跑馬地居住,一住便住到現在98歳, 在跑馬地足足生活了94年,差不多一個世紀的時間!她 見證著跑馬地的變遷,下跑馬地亦充滿著她的足跡︒年 輕時的歐陽婆婆是一名菜販,當年仍未興建黃泥涌市政 大樓前,她就在那裏露天的黃泥涌小販市場賣菜,檔攤 位置面向毓秀街,直至大約二十多年前興建市政大樓才 退休︒歐陽婆婆從小到成年,結婚生小孩,工作生活, 幾乎整個人生里程都在跑馬地進行︒但最令她印象深刻 的莫過於抗日時期,及戰後毓秀街與成和道的人和事︒



跑 跑馬 馬地 地的 的防 防空 空洞 洞

抗日時期當年婆婆12歲,當時日方軍機進行 轟炸,轟炸的地點包括跑馬地的錫克廟,及 當年的灣仔峽道(現稱皇后大道東)︒居民 為了躲避這些軍機的襲擊,紛紛進入防空洞 避難︒她記得幾乎每一位跑馬地的居民都曾 經入住過防空洞︒婆婆憶述當年防空洞的入 口位於黃泥涌道,防空洞內地方很大,徒步 可直達利舞臺︒洞內沒有電力供應,都只能 點洋燭照明,此外更沒有洗手間,眾人大小 二便都只能在地上解決︒(註:翻查資料洞 內有電箱及馬桶,但數量極少,相信大部份 居民要用自己方法解決︒)因為洞內沒有糧 食儲備,所以她們需要出洞外買食糧,她還 記得洞口有軍人駐守,每次外出都要得到軍 人批准︒當時她經常走到利舞臺的「加拿大 麵包店」買麵包是令她印象最為深刻!問及 婆婆抗日時期曾否捱餓,她表示當時一些糧 食如大米都被偷光所以有此經歷……


草根階層的寫照

戰後,歐陽婆婆在現跑馬地警署後面,山上 的尞屋(俗稱「尞仔」) 居住︒她以賣菜維持 生計,當時的經營模式為「擺地攤」,而且 有許多人和她一起「擺檔」︒婆婆形容跟她 一起擺檔的檔販「個個都好好人」,並笑言 許多草根的市民和她一樣,「唔做邊度有飯 食」︒她一直賣菜直至七十多歲才退休,可 算是草根階層的寫照︒歐陽婆婆形容跑馬地 非常有人情味,而且街坊之間常互相關懷︒ 晚上街坊經常聚在一起吃晚飯,街坊們不介 意與鄰居分享飯餸,每凡有多出的飯餸,都 會邀請鄰家孩子一起分享︒婆婆記得「新馬 仔」(新馬司曾)常會光顧她的菜檔,他亦 會不時投錢入婆婆菜檔的錢箱︒


跑馬地的瑰寶

歐陽婆婆及後搬到毓秀街,分別住過樓 梯底及後巷,當時婆婆生活較窮困,因 此業主給她免費住在哪兒︒由於居住的 位置於新馬師曾的居所後面,所以她記 得自己曾聽過新馬師曾練歌︒守得雲開 見月明的歐陽婆婆認為路不拾遺是她的 宗旨,憶起樓上的住戶遺失了金錢,懷 疑跌在婆婆當時居住的後巷位置,於是 怪責婆婆,婆婆都笑言笑罵由人︒現年 94歲的歐陽婆婆仍然十分精靈,對答如 流記憶力驚人,可說是跑馬地的瑰寶︒


是一項關於記載跑馬地街坊雜記 的計劃。目的是為街坊創造跨代 對話框架,藉此記錄街坊與該地 區的軼事和記憶,喚起街坊對當 區昔日文化歷史及變遷。

主辦單位 C&G藝術三角

協辦單位 張嘉莉區議員辦事處

編著 王君博 項目策劃人 張嘉莉 余佩珊

聯絡 C&G藝術三角 跑馬地成和道39E地下7號鋪 張嘉莉區議員辦事處 跑馬地昌明街2號閣樓 電話: 2813 8511

設計 張曉瑜 封面插畫 房邦越 攝影 余佩珊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